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哥特式建筑的研究综述分析

哥特式建筑的研究综述分析

哥特式建筑的研究综述分析
哥特式建筑的研究综述分析

近二十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于哥特式建筑的研究综述

李宪英中世纪时期是欧洲历史转折的关键时刻,艺术在这一阶段内呈现出多姿多彩的面貌。多种流派在相互竞争中得到交融,共同组成了中世纪灿烂辉煌的艺术发展史。而哥特艺术作为中世纪欧洲艺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同样也是西方文明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其在艺术史中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其中的佼佼者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超的技艺和独特的艺术形式理所应当的成为横扫欧洲、风靡一时的建筑风格,凸现出来。它广泛的流行于13到15世纪的欧洲,成为基督教最具代表性的载体,深刻地反映了欧洲中世纪的社会生活﹑宗教信仰、审美意识等方面发展、变化的内在原因。哥特建筑是哥特艺术的核心部分,它的发展历程实际上就是中世纪历史视觉上的呈现。研究哥特建筑的发展历程及其在欧洲艺术史、建筑史中的地位与影响不仅对于深入认识欧洲的宗教传统拥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此基础上,更有助于我们了解西方社会文化思潮与审美观念的变迁。由于关于此问题方面的研究,国内学者的著述实属有限,在中文的出版物中很难寻找到直接的学术参考,故下面的综述主要以国外学者的研究为主,辅之国内期刊中可见的短暂论述资料。

一.哥特文化的起源及其在中世纪的地位

在建筑史的普遍意义中,“中世纪”主要是指公元4世纪至公元13世纪的一千年左右,而历史往往将这一时期称为“黑暗时代”。但正如胡志毅指出的:“在人们看来是一个黑暗时期的中世纪,在建筑艺术方面却有着很高的美学价值。”《世界艺术史·建筑卷》(胡志毅著,东方出版社,2003.2,第73页) 的确,“哥特式”建筑的价值早已超过了建筑艺术本身,成为了中世纪的精神象征,影响了中世纪的审美,更影响了今天我们对建筑的理解和对审美的体验。它充满诗意与结构的奇异之花正是在中世纪充满复杂因素的社会背景下开始萌芽、发展、繁荣的。

“哥特”作为具有标记性的一个词语,其产生的历史背景是也是较为复杂的。

《哥不论是在哥特式艺术还是在哥特式建筑的概念上至今都还没有足够明确的解释。

特建筑》一书曾在开篇中提到,“它没有准确限定的历史时段或地理范围。它的形式、技术以及造型的特征并非一成不变,相反它们往往随着所处的时间与地域而变化。”

《哥特建筑》({法}路易·格罗德次基著,吕舟,洪勤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第5页)在书中,格罗德茨基拿之与“卡特琳娜艺术”的概念相比较,便足以见得“哥特”概念的模糊性。“哥特”一词最初是由16世纪著名的艺术史家瓦萨里提出的。如格罗德茨基所说:“15世纪和16世纪的意大利作家用这个概念来说明西欧艺术与建筑相对于文艺复兴而言的如同一幕野蛮的序曲。”可见,“哥特”及其所代表的风格在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使用之时,带有明显的贬义意味。不过是“处于衰落的古典文明与他们自己所处的辉煌的文艺复兴时期之间产生的“野蛮”建筑。”《哥特艺术——辉煌的视像》({美}迈克尔·卡米尔著,陈颖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第9页)就像热尔曼·巴赞所说的,“哥特式“一词是”日耳曼“或条顿(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人用以贬低中世纪艺术的用词)的法语同义词。《艺术史》(热尔曼·巴赞著,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9年版,第5页)

其实,“哥特式”起源于生活在波罗地海和黑海一带的游牧民族哥特族,他们是中世纪初期入侵欧洲“蛮族”的主要力量。这也是当17世纪再次提起这一词语时还是带有挥之不去的“轻蔑含义”的根源所在,“从种族和历史的角度以贬抑的态度诠释了一个异族的时代。”关于这一点,格罗德茨基又指出可以参考莫里哀的诗歌“……哥特装饰无聊的趣味,一个无知时代令人作呕的畸形怪物,由野蛮的狂潮造就……”。《希腊的光荣》(莫里哀,转引自《哥特建筑》{法}路易·格罗德次基著,吕舟,洪勤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第5页)这便造就了哥特艺术得名并非在其诞生之时,而是在文艺复兴的大潮中。“对于要恢复希腊、罗马时代建筑荣耀的意大利人来说,哥特是一种无厘头的技术游戏,不知所云,因此以“蛮族的”这样词汇来称呼它是恰如其分的。”方晓风是这样描述瓦萨里对“哥特”的谈论的。《哥特建筑的力量——平民性与整体性》(方晓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装饰》总第199期,2009.1)而这一切,直到18世纪的评论家威廉·吉尔平等人,才有所转变。“哥特”开始得到相对肯定的评价,甚至是赞美的言语,出现在世人的视野中。但不可否认的是,所谓的“蛮族”欧洲的艺术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风格体验,而这又突出表现在建筑方面。众所周知,建筑是中世纪基督教艺术最主要的贡献之一,而这些令后人称奇的建筑中,哥特式的教堂建筑无疑拥有无法比拟的一席之地。这大概也就是《世界艺术史·建筑卷》中所说的“黑格尔把中世纪艺术归为浪漫型艺术,也主要从哥特式建筑着眼的”原因吧。

二.哥特式建筑的产生

《西方建筑史》中曾指出:“西方建筑史上几乎没有其他阶段像哥特时期一样带来如此的风格诠释…对于其不同的解释放在一起虽然会互相抵消,但其中也确实包括一些真知灼见。”《西方建筑史》({英}大卫·沃特金著,傅景川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1, 第126页)就像沃特金在紧接着的文字中举的保罗·弗兰克的例子,他带有争议性的指出:“中世纪文化不同侧面的“共同根基”都“存在于基督之存在中”。《哥特史》(保罗·弗兰克尔,1962)由此可见,哥特式建筑与基督教的联系是甚为密切的。

研究这一问题,我们首先就要了解中世纪时期建筑艺术迅速发展的原因。在基督教极度盛行的中世纪,宣扬教威成为基督教会的主要任务。在《从哥特式建筑看中世纪的审美文化》一文中提到:“这种精神象征尽量回避对具体人物形象的描绘,因为上帝与天国世界是终极的,是人及其精神的主宰,不能借助视觉形象来表现。在这种审美需要的驱使下,中世纪的审美理想集中于建筑本身,从而构造了一个特殊的建筑文化世界。”《从哥特式建筑看中世纪审美文化》(马庆晓,《大众文艺》设计与人文)与此同时,在文章下面提到:“与之相应,中世纪形成了一套宗教艺术理想模式。这个模式强调崇高的形式美。”这便说明,这一时期内在基督教会的眼里,艺术并不是艺术,建筑也并不是建筑,他们仅仅只是宗教观念的物化形态。而这“物化的形态”的典型代表,便是欧洲建筑艺术最灿烂的核心——教堂。同时,这也是我们进行综述的哥特式建筑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所以,要研究哥特式建筑的产生及渊源,必定要从教堂艺术的兴起入手。《西方艺术史·建筑卷》在中古时期的建筑一节指出:“西方的艺术都是从教堂或者说通过教堂表现出来的,戏剧、音乐是在教堂中表现的,绘画装饰艺术也是如此,而教堂本身也是一门艺术。”教堂的确在中世纪的城市里具有独特的意味。舒尔乡说:“建筑全都传统性的朝向东方,换而言之即教堂后的园堂朝向东方——太阳跃出的地方,太阳每天早晨从东方诞生,而教堂建筑的正面朝的西方,西方——是太阳每晚沉睡,或云太阳似乎是死去的地方。这种朝向反映了基督徒对于以光线每天的消失和复出为象征的复活的信仰…人们会被城市中所有其他神殿朝向上的一致性所打动…人们由此明白了宗教建筑物在城市总体建筑物中的重要性。”《建筑》(唐·昂热列可·舒可乡,上海文化出版社2000,第50-51页)“教堂是城市的礼仪中心”,

论文--哥特式建筑赏析

哥特式建筑赏析 哥特式建筑是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主要见于天主教堂,也影响到世俗建筑。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最负著名的哥特式建筑有巴黎圣母大教堂、意大利米兰大教堂、德国科隆大教堂、英国威斯敏斯特大教堂 (一)哥特式建筑的历史背景 自公元12世纪到公元15世纪,城市已成为各个封建王国的政治、宗教、经济和文化中心,这一时期兴起了封建社会大发展的产物——哥特式艺术。 其开始于建筑方面,而后才追件波及到雕刻和绘画。它发展的重点是从追求建筑的效果而转向绘画的效果:早期哥特式雕刻和绘画都是巨大建筑的一部分,而晚期的建筑和雕刻则追求片面装饰性的效果,不再追求结实和简洁的处理。 哥特式建筑(Gothic architecture)是以法国为中心发展起来的。在12—15世纪,城市手工业和商业行会相当发达,城市内实行一定程度的民主政体,市民们以极高的热情建造教堂,以此相互争胜来表现自己的城市。另外,当时教堂已不再是纯属宗教性建筑物,它已成为城市公共生活的中心,成为市民大会堂,公共礼堂,甚至可用作市场和剧场。在宗教节日时,教堂往往成为热闹的赛会场地。 确切说,开始于1140-1144年间路易七世的长玺官苏热重修圣德尼教堂之时。圣德尼教堂表明了一种新的建筑风格,这种风格从本质上区别于罗马式建筑:首先,后者有着结实而厚重的墙壁,而前者具有轻盈、纤细的结构。罗马式的教堂建有沉重的拱顶,其稳定性取决于足够厚实的墙壁,以支撑各种各样的压力和应力。其次在罗马式建筑中,窗户总是很小,而现在,窗户的尺寸大大增加,允许空前规模的采用彩色玻璃画。第三,圣德尼教堂的片面遵循了带有呈放射分布的礼拜堂的后堂回廊式型制,但这些礼拜堂不再像早先建筑那样呈孤立的单元。 (二)哥特式建筑的技术成就 哥特式建筑所显示的技术成就,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具体地感受到。首先是外部造型。哥特式建筑特别是教堂,外观的基本特征是高而直,其典型构图是一对高耸的尖塔,中间夹着中厅的山墙,在山墙檐头的栏杆、大门洞上设置了一列布有雕像的凹龛,把整个立面横联系起来,在中央的栏杆和凹龛之间是象征天堂的圆形玫瑰窗。西立面作为教堂的入口,有三座门洞,门洞内都有几层线脚,线脚上刻着成串的圣像。所有墙体上均由垂直线条统贯,一切造型部位和装饰细部都以尖拱、尖券、尖顶为合成要素,所有的拱券都是尖尖的,所有门洞上的山花、凹龛上的华盖、扶壁上的脊边都是尖耸的,所有的塔、扶壁和墙垣上端都冠以直刺苍穹的小尖顶。与此同时,建筑的立面越往上划分越为细巧,形体和装饰越见玲珑。这一切,都使整个教堂充满了一种超俗脱凡,腾跃迁升的动感与气势。这种气势将基督教的“天国理想”表现得生动、具体,也显示出中世纪高超的建筑技

中西建筑风格概述

中西建筑风格概述 随着改革开放,各种特色的建筑如雨后春笋般在中华大地上耸立起来。从建筑风格上来看,有新颖、豪华的现代建筑风格、独树一帜的中国建筑风格以及西式建筑风格等。 一、中式建筑特点: 1、组群分布,主次分明,富有节奏感。在中轴线上采取横向构图,把重要的建筑物布置在中轴线上,次要的建筑则对称地列于中轴线两侧。结构以“间”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再以单座建筑组成庭院,进而以庭院为单位组合成各种形式的组群。 2、讲究色彩的搭配。中国的建筑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但不管是什么地方,都很讲究色彩的搭配,如江南水乡的白墙、黑瓦、与山明水秀的自然环境相融合。而北方的建筑物多色彩浓艳,对比强烈,如红墙黄瓦的北京故宫,红色的院墙,金光闪闪的屋顶,配上蔚蓝色的天空作背景,强烈的对比,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3、装饰具有多样性:中式建筑物的窗是装饰的重点。窗的形状有方、圆、椭圆、花形、扇形、多角形等,窗中的格纹及种类更是多得无法统计。如被誉为“古民居博物馆”的安徽黟县西递村中,举目皆是用青灰色石料雕制而成的漏窗或花窗,多姿多彩,将一栋动楼舍装点得古朴典雅。 4、建筑物具有明显的等级规定:一般可从建筑物的屋顶式样和檐来区别。 庑殿式建筑:最高级,只有皇家重要建筑、宫殿或大殿才使用。它是四面斜坡、一正脊、四斜脊。屋面略有弧度、屋角、屋檐向上翘起。 歇山式建筑:采用四面坡和二面坡的结合,即东西两侧的屋面上部转折成垂直的三角形,下部仍为斜坡。 攒尖式建筑:平面是圆形或多边形,上为锥形的屋顶。多见于坛、阁、亭、塔之顶。 悬山式建筑:屋面双坡,两侧伸出于山墙之外。有正脊一条和垂脊4条。 硬山式建筑:规格最低,两侧山墙同屋面齐平或略高于屋面。屋脊同悬山式。 一、西式建筑风格特点: 1、罗马式建筑:罗马式建筑兴起于公元九世纪至十五世纪,是欧洲基督教堂的主要建筑形式之一。罗马式建筑线条简单明确,造型重厚、敦实,其中有一部分最有封建城堡的特征,是教会威力的化身。如天津老西开教堂,它的平面呈长十字形,正面和后部耸立高大的塔楼3座。楼座以黄、红花砖砌成,上砌翠绿色圆肚形顶,檐下为半圆形拱窗,色彩对比鲜明。堂内为三通廊式,内墙彩绘壁画,装饰华丽。 2、哥特式建筑:哥特式建筑也是欧洲中世纪的主要建筑风格之一。哥特式建筑与罗马式建筑造型稳重、线条圆浑的风格恰恰相反,它以动式取胜,统贯全身、直刺苍穹的垂直线条,锋利的尖顶是其主要特征,是超凡入胜的宗教情绪的集中表现。如黑龙江哈尔滨市的南岗尼古拉教堂,为哥特式全木结构的建筑,它的外表是两根交叉曲线复杂结合,线条轻快的尖拱形拱门,内部具有庞大的空间,顶上是巨大的苍隆,光线通过彩色玻璃窗射入,变作血红、紫石英和黄玉的华彩,造成一种向上的、天国的神秘幻觉,从而突出上帝的至高无上的权威。 3、复兴时期的建筑:此类建筑是十五世纪至十七世纪流行欧洲的建筑风格。其造型上排斥象征神权至上的哥特式建筑风格,以人体美的对称、和谐为其意表。如矗立在上海外滩的浦东发展银行大楼,大理石外墙,古典式圆柱、半圆形拱穹,以拱穹为中心的对称的建筑形式,显示出庄重、华贵、典雅的审美趣味。建筑物的内顶及回音壁上有展示宗教故事的作品,表现了文艺复兴时期所提倡的人文主义思想。

哥特式建筑赏析

中国矿业大学 China university of mine and technology 现代设计艺术结课论文 题目:哥特式建筑赏析 姓名:周盛林 学号:02100820 专业:工程力学10-1 时间:2011.05.03

哥特式建筑赏析 【论文摘要】 哥特式建筑是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主要见于天主教堂,也影响到世俗建筑。高超的技术和艺术使其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哥特式建筑总体风格特点是:空灵、纤瘦、高耸、尖峭。尖峭的形式,尖券、尖拱技术的结晶;高耸的墙体,则包含着斜撑技术、扶壁技木的功绩,体现了创造者无穷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最负著名的哥特式建筑有巴黎圣母大教堂、意大利米兰大教堂、德国科隆大教堂、英国威斯敏斯特大教堂。 【论文关键词】 哥特式建筑背景风格装饰塑造作品地位成就 (一)哥特式建筑的历史背景 公元5世纪,随着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欧洲进入了被史学家们称为“中世纪”的时期。此时的欧洲,意识文化与文学艺术一蹶不振,古希腊与古罗马文化的灿烂景观,已成为了一个悠远的梦,消失于漫漫的长夜中,唯有宗教文化,特别是基督教文化一枝独秀,不仅成为中世纪精神的象征,也成为了中世纪权力的象征。可是就在这块文化的沙漠里,却奇迹般地诞生了一种崭新的建筑文化——哥特式建筑文化,它那奇异、独特的形象,有如冲破天罗地网的雄鹰,不仅展示了中世纪物质文化的成就,而且生机焕发地表露了中世纪精神文化的特征,将欧洲的建筑艺术水平提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从一定意义上讲,哥特式建筑不仅是中世纪最伟大的艺术,而且也是中世纪唯一具有永恒生命力的艺术。 (二)哥特式建筑的技术成就 哥特式建筑所显示的技术成就,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具体地感受到。首先是外部造型。哥特式建筑特别是教堂,外观的基本特征是高而直,其典型构图是一对高耸的尖塔,中间夹着中厅的山墙,在山墙檐头的栏杆、大门洞上设置了一列布有雕像的凹龛,把整个立面横联系起来,在中央的栏杆和凹龛之间是象征天堂的圆形玫瑰窗。西立面作为教堂的入口,有三座门洞,门洞内都有几层线脚,线脚上刻着成串的圣像。所有墙体上均由垂直线条统贯,一切造型部位和装饰细部都以尖拱、尖券、尖顶为合成要素,所有的拱券都是尖尖的,所有门洞上的山花、凹龛上的华盖、扶壁上的脊边都是尖耸的,所有的塔、扶壁和墙垣上端都冠以直

论哥特式建筑艺术的特色

引言 什么是哥特式风格呢?哥特式风格史于歌特复兴时期,最早起源于日耳曼部族,它是以贵族奢侈糜烂的生活为原型,将各种极尽奢侈的小装饰品用于打造整个建筑。建筑多以流畅的线条,瑰丽的图案,精致的雕刻等为主要设计手法,从而打造出一种颇受欢迎的建筑。那么哥特式建筑特点是什么呢?哥特式建筑的主要特点是运用宗教的笔法,将现实主义的特色倾情展现,可运用夸张的手法,将贵族生活的奢侈与糜烂都展现了出来。其描绘的具体手法有:尖形拱门、尖塔高耸、、尖肋拱顶、飞扶壁、修长的束柱、大窗户及花窗玻璃等。最负著名的哥特式建筑代表作有巴黎圣母大教堂,德国科隆大教堂,意大利米兰大教堂,英国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等。 前言 哥特式建筑艺术和文艺复兴时期教堂建筑都是某种文化的综合体现,虽然是抽象的,但又是具体的,可以感受的。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社会传统,宗教信仰,自然条件等方面均表现不同的特点。成为某个时代,民族的标志,也成为一种特有的文化语言。哥特式建筑是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主要见于天主教堂,也影响到世俗建筑。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当代的哥特文化是一种在很多国家都存在的亚文化种类。比起同时期其他流行文化,哥特亚文化存在的时间要长得多,并且仍在向着多元化发展。当代的哥特文化伴随

着音乐、美学和时尚的体验于一身。哥特音乐流派众多。通常来说这一类的乐队倾向于凄惨、神秘声音的演绎并打扮成产生同样视觉效果的外表,在服饰中大量使用黑色并且加入化妆和发型。90年代,维多利亚时尚的复兴流行于哥特圈中,哥特迷们从19世纪中期的哥特复兴和维多利亚文化更加病态的其他方方面面汲取了大量灵感。哥特文化影响了不同的艺术家,不止是音乐家还有画家和摄影师。他们的作品的创作动机建立在神秘主义,病态和浪漫主义之上。本文以哥特艺术的复兴为索引,讨论欧洲中世纪教堂的艺术衰败之后,哥特艺术以亚文化的形式渗透到音乐和视觉领域的价值所

哥特式建筑艺术赏析汇总

哥特式建筑群建筑艺术赏析 哥特式建筑艺术赏析 姓 名: 学 号: 院 系: 年 级: 信 箱: 电 话: 完成时间:

这学期选修了建筑艺术赏析这门课之后, 我通过老师在课上的讲 解和各种图片的展示,了解了很多形式和时代下的建筑的风采及特 点。

例如哥特式建筑是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 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主要见于天主教堂,也影响到世俗建筑。哥特式建筑主要由石头的骨架券和飞扶壁组成。其基本单元是在一个正方形形平面四角的柱子上作双圆心骨架尖券,四边和对角线上各一道屋面石板架在券上,形成拱顶。采用这种方式,可以在不同跨度作出矢高相同的券,拱顶重量轻,

交线分明,减少了券脚的推力,简化了施工。 由于采用了尖券、尖拱和飞扶壁等建筑形式,哥特式教堂的内部空间高旷、单纯、统一。装饰细部也都用尖券作主题,使建筑风格与结构手法形成有机整体。 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哥特式建筑的特点是尖塔高耸、尖形门窗户及绘有圣经故事的花窗

玻璃。在设计中利用尖肋拱顶、飞扶壁、修长的束柱,营造出轻盈修长的飞天感。以及新的框架结构以增加支撑顶部的力量,使整个建筑以直升线条、雄伟的外观和教堂内空阔空间,再结合镶着彩色玻璃的长窗,使教堂内产生一种浓厚的宗教气氛。教堂的平面仍基本为拉丁十字形,但其西端门的两侧增加一对高塔。最负著名的哥特式建筑有巴黎圣母大教堂,意大利米兰大教堂,德

国科隆大教堂,英国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等都是哥特式建筑的代表作。 哥特式建筑它有着浓郁的宗教气息。深受圣经等宗教事务的影响。

伟大的土木工程综述

伟大的土木工程 土木工程是建造各类工程设施的科学、技术和工程的总称。它既指与人类生活、生产有关的各类工程设施,如建筑工程、道路工程、铁路工程、桥梁工程、港口工程等,也指应用材料、设备在土地上所进行的勘测、设计、施工等工程技术活动。土木工程的产物是每个人都必须与之接触,与之产生关系的。土木工程对每一个社会产业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社会和科技发展所需要的“衣、食、住、行”的先行官之一,在任何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中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由此可见其的重要性与伟大。 一、土木工程的范畴 土木工程是利用伟大的自然资源为人类造福的艺术,它包括建筑工程、桥梁工程、地下工程、道路与铁路工程、港口、海洋、给排水与环境工程、防灾减灾等许多内容。土木工程涉及的内容可以说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工业、农业、交通、通讯、教育等各项事业,都离不开土木工程。诸如工厂、矿井、铁路、公路、桥梁、商店、住宅、医院、学校、农田水利等工程建设,统称基本建设,都是土木工程的“用武之地”。土木工程直接与人们的“衣、食、住、行”密切相关,是一门古老的学科,但是它伴随着其他相关领域学科的发展、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的需要不断深化,不断拓展。 土木工程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而发展,至今已经演变成为大型综合性的学科,它已经出许多分支,如:建筑工程,铁路工程,道路工程,桥梁工程,特种工程结构,给水排水工程,港口工程,水利工程,

环境工程等学科。土木工程共有六个专业:建筑学,城市规划,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给水排水工程和道路桥梁工程。 二、土木工程的发展历史 土木工程大致经历古代、近代和现代三个历史时期:古代-从新石器时代(公元前5000年)至17世纪中叶;近代-从17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中叶的300年间;现代-从20世纪中叶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 古代土木工程具有很长的时间跨度,它大致从公元前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到17世纪中叶,前后约7000年。在这段时间里,由于技术和理论的缺乏,土木工程发展很慢。远古时代,由于生存、居住和交往的需要,人类离开了自然洞窟,开始了掘土为穴,架木为桥的原始土木工程活动。最初土木工程完全取用自然材料,大约自公元前3千年,开始出现经过人工烧制的砖和瓦。中国古代的建筑大多采用木结构。公元8世纪建的山西五台山南禅寺正殿和公元9世纪建的佛光寺大殿,是遗留至今较完整的中国木构架建筑。古代中国的水利工程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秦代初期,李冰父子主持建造的都江堰,使在当时被称为蛮荒之地的巴蜀成为如今的天府之国。与此同时,欧洲大多国家则使用以石拱结构为主的房屋建筑。古罗马的券拱结构奠定了欧洲土木建筑科学的体系基础。中世纪西欧各国的建筑,意大利继承罗马的风格,而其他各国则以法国为中心,发展了哥特式教堂建筑的新结构体系。一些文明古国的不少传世杰作,至今巍然屹立。譬如我国的长城,埃及的金字塔等。公元6世纪建成的赵州桥,是世

米兰大教堂赏析

中外建筑经典实例赏析 ——米兰大教堂 摘要 米兰大教堂(Churchof Duomo),意大利著名的天主教堂,又称“杜莫主教堂”,位于意大利米兰市,规模居世界第二。米兰位于阿尔卑斯山南麓奥隆那河畔,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老名城,是意大利的第二大城市。它于公元1386年开工建造,1500年完成拱顶,1774年中央塔上的镀金圣母玛丽亚雕像就位。1897年最后完工,历时五个世纪。不仅是米兰的象征,也是米兰的中心。 关键词:米兰大教堂哥特式中世纪基督教 教堂简介 米兰大教堂是意大利最大的哥特式教堂,是仅次于梵蒂冈的圣彼得教堂和西班牙的塞维利亚教堂的欧洲第三大教堂。坐落于米兰市中心的大教堂广场,教堂长158米,最宽处93米。塔尖最高处达108.5米。总面积11700平方米,可容纳35000人。 建筑风格 米兰大教堂是世界上最大的哥特式教堂,也是规模仅次于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的世界第二大教堂。米兰大教堂的建造历经五个多世纪才完工,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建筑师先后参与主教堂设计,汇集了多种民族的建筑艺术风格,德意志风格影响尤为显著。。米兰大教堂在装饰及设计方面,显得相当细腻,极富艺术色彩,整个教堂本身甚至可以说是一个艺术品。雕刻和尖塔是哥特式建筑的特点之一,米兰大教堂可以说是把这个特点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了。 建筑外观 米兰大教堂整个外观极尽华美,主教堂用白色大理石砌成,是欧洲最大的大理石建筑之一,有“大理石山”之称。整个建筑呈拉丁十字形,长度大于宽度。米兰大教堂也是世界上雕像最多的哥特式教堂。 内部结构

米兰大教堂的大厅有着显著的哥特式风格建筑的特点:中厅较长而宽度较窄,长约130米,宽约59米,两侧支柱的间距不大,形成自入口导向祭坛的强烈动势。中厅高度很高,顶部最高处距地面45米。宏伟的大厅被四排柱子分开,大厅圣坛周围支撑中央塔楼的四根柱子,每根高40米,直径达到10米,由大块花岗岩砌叠而成,两侧束柱柱头弱化消退,垂直线控制室内划分,尖尖的拱券在拱顶相交,如同自地下生长出来的挺拔枝杆,形成很强的向上升腾的动势。两个动势体现对神的崇敬和对天国向往的暗示。教堂的地下有砖砌的深度为4-8米的空间。这儿能看见是现在大教堂基础的圣特库拉教堂的遗址。此外,在正面深处入口开始是地下的宝物库,从正中间靠里右手的入口可以去往屋顶。堂内还藏有许多艺术珍品和米兰名人的陵墓。一直以来一些闻名的神父,选择了安葬在大教堂之下,所以米兰大教堂可以堪称神圣的圣殿。教堂大厅供奉着十五世纪时米兰大主教的遗体,头部是白银筑就,躯体是主教真身。 审美感受 中世纪教堂建筑一般都为哥特式。米兰教堂就是如此,它的形式轻巧而富于装饰意味,采用很多矢状卷的构造和尖塔式的装饰,以其高耸入天与上帝接近的感觉,控制人们的精神感情。中世纪教堂的装饰美术是基督教美术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教堂的内部布置有大量的宣传基督教教义的装饰壁画、窗玻璃画、浮雕和圆雕。教堂装饰中采用彩色镶嵌画和窗玻璃画,这种透光的画面在白天的阳光和夜晚的烛光下摇曳闪耀不定,画上的圣像和五彩装饰图案,在光的照射下令人目眩神迷,这一切更增加了教堂内部的光怪陆离和神秘恐怖,非尘世的特殊效果,达到了基督教征服人心的目的。 米兰大教堂在艺术造型上的特点:它的形体向上的动势十分强烈,轻灵的垂直线直贯全身。不论是墙和塔都是越往上分划越细,装饰越多,也越玲珑,而且顶上都有锋利的、直刺苍穹的小尖顶。不仅所有的券是尖的,而且建筑局部和细节的上端也都是尖的,整个教堂处处充满向上的冲力。这种以高、直、尖和具有强烈向上动势为特征的造型风格是教会的弃绝尘寰的宗教思想的体现,也是城市显示其强大向上蓬勃生机的精神反映。它以蛮族的粗犷奔放、灵巧、上升的力量体现教会的神圣精神。它的直升的线条,奇突的空间推移,透过彩色玻璃窗的色彩斑斓的光线和各式各样轻巧玲珑的雕刻的装饰,综合地造成一个“非人间”的境界,给人以神秘感。这种变化,造成一种火焰式的冲力,把人们的意念带向“天国”,成

哥特式 文艺复兴以及古典主义建筑赏析 论文

哥特式、文艺复兴以及古典主义建筑 赏析 Gothic, Renaissance and classical architecture appreciation 云南农业大学昆明黑龙潭650201 课程名称:建筑欣赏 学院:植物保护学院年级: 专业:动植物检疫学号: 云南农业大学 2014年6月

哥特式、文艺复兴以及古典主义建筑赏析 云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昆明650201 摘要 充满浓郁古典风情的欧洲建筑,它是一个地域文明的象征,是一个有别于其它文明的代表,更是一种对于欧洲几千年历史淋漓尽致的体现,它们将各个时期的欧洲风貌演绎的栩栩如生。 我通过各个赏析和对比分析的方法,就哥特式、文艺复兴和古典主义建筑为例来介绍部分欧洲建筑风格。 哥特式建筑12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其具有非常强的宗教意味。而文艺复兴建筑风格,是在反封建、倡理性的人文主义思想指导下,提倡复兴古罗马的建筑风格,以之取代象征神权的哥特风格。于是古典柱式再度成为建筑造型的构图主题。 欧洲建筑风格多种多样,哥特式、文艺复兴和古典主义风格只是凤毛麟角,若想更加了解欧洲建筑,还需继续学习。 关键词:哥特式;文艺复兴;古典主义;建筑风格 Gothic, Renaissance and Classical Architecture Appreciation

Yun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Institute of plant protection,Kunming 650201 ABSTRACT Full of full-bodied amorous feelings of the classical European architecture, it is the symbol of a regional civilization, represent a different from other civilizations, but also a incisively and vividly in Europe thousands of years of history, they deduce the various periods of European style and vivid. I through the appreciation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 method, gothic, Renaissance and classical architecture as an example to introduce some European architectural style. In the second half of the 12th century gothic architecture originated in France, 13 ~ 15 century popular in Europe, it has very strong religious meaning.And Renaissance architectural style, is the feudalism, propose rational under the guidance of humanistic thought, advocates the revival of the architectural style of ancient Rome, to replace the symbol of divine gothic style.So the classical pillar type once again became the subject of the composition architectural modeling. European architectural style is varied, gothic, Renaissance and classical style is rare, if you want to know more about European architecture, still need to continue to learn. Key words: Gothic.The Renaissance;Classical;Architectural style

建筑史历年试题

1992 一、名词解释 1、营造法式 2、明柎 3、落地罩 4、 5、一颗印住宅 6、古典煮式 7、尖券 8、巴洛克建筑 9、城市居住单元 二、绘图比较 1、喇嘛塔与金刚宝座塔 三、简述特点 1、太原晋祠圣母殿平面特点 2、山西应县木塔结构特点 3、北京颐和园布局特点 4、试述欧洲“功能纹”制作特点 5、“象纹”制作手法 四、明清两代主要砖石建筑的成就展现在哪些方面 五、中国近代建筑如何受西方建筑的影响 六、简述“有机建筑”制作特征 1993 一、比较 1、中国古典园林与西方古典园林 2、《营造法式》与《建筑十书》 3、折衷主义与浪漫主义

4、唐长安与汴梁(开封城) 二、分析 1、拉萨布达拉宫 2、巴黎圣母院 3、贝聿铭创作思想 4、南京中山陵 三、绘图注释 1、罗马万神庙剖面 2、独乐寺观音阁剖面 3、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平面 4、北京天坛祈年殿立面 四、看法 1、你对引进外国建筑理论的看法 2、你认为中国传统建筑哪些西方可以学习1994 一、说明特点 1、唐代长安城 2、苏州拙政园 3、中山陵 4、泰吉玛哈尔陵 5、流水别墅 二、绘图 1、悉尼歌剧院造型 2、古希腊雅典卫城总平面 3、巴黎圣母院立面 4、宋代屋顶举折图 5、北京天安门立面 三、问答

1、佛光寺大殿室内艺术空间处理 2、文丘里R的创作思想及其作品介绍 3、中西古代建筑文化的比较 1995 一、基础理论 1、简述建筑起源 2、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原理是什么 3、绘一汉代明器,说明汉代建筑风格 4、绘一哥特式建筑,说明哥特式建筑风格 5、中、西古典园林艺术的比较 二、实际只是问题 1、为什么要保护古建筑 2、中国古典园林主要用石有哪几种 3、巴黎埃菲尔铁塔的建造年代、高度、结构特点及设计者 4、简述中国古建筑在世界的地位和影响 5、从圆明园的兴毁谈自己的感想 三、综合分析 1、举一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实例(绘图),论述其建筑理论及主要观点 2、从元大都至明清北京故宫的发展过程,分析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及其发展变化 3、绘图分析南京中山陵的创作思想,兼论中国近代建筑的主要思潮 1996 一、基本概念 1、中国古建筑群体布景原则是什么 2、举例说明中国古建筑的移柱法与减柱法 3、什么是巴西利卡建筑 4、巴洛克风格特点是什么

美术鉴赏之哥特式建筑

《哥特式建筑的美》 前言 美术,在我看来是人为创造出来美的技术。世间充满着各式各样的美,而欣赏美,追求美是人类的天性!当然,我也不例外,对于美的享受,我总能得到一种幸福感。 这也是我选择?美术赏析?这门选修课程的原因,伍老师用他的语言,结合PPT课件,图片,还有视频,为我们学生深入浅出的讲解了西方美术的一些基本常识和作品的赏析,其中主要包括西方的绘画、雕塑、建筑等。几节课下来,我对西方建筑艺术最感兴趣,当老师介绍西方建筑风格时,看到大屏幕上显示的哥特式建筑风格的教堂图片所深深吸引住了。 在听老师赏析讲解下,我更了解哥特式建筑了,也喜欢上了这样美丽的建筑,出于喜欢和好奇我通过网络大量收集相关资料,从大量的图片中我享受到了视觉盛宴,我发现了一些哥特式建筑的共同特点和规律,在西方历史文献浏览中也了解了产生这种风格的历史背景。我就通过这次论文,将自己对哥特式建筑的一点认识和赏析感受和老师分享分享。 关键字:哥特式风格,背景起源,艺术特点,巴黎圣母院。 哥特之源 在听老师介绍欧洲建筑或城市的时候听到哥特式建筑或其风格建筑的解说,那到底什么是哥特式建筑?有是怎么发展起源的呢?这个问题恐怕很多人说不清楚。下面让我们了解一下哥特式这一建筑风格的背景起源 哥特,原为参加覆灭古罗马帝国的一个日耳曼民族,其称谓含有粗俗、野蛮的意思。它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人,因厌恶中世纪的黑暗而?赠?给中世纪建筑的。哥特式建筑是以法国为中心发展起来的。在12—15世纪,城市手工业和商业行会相当发达,城市内实行一定程度的民主政体,市民们以极高的热情建造教堂,以此相互争胜来表现自己的城市。另外,当时教堂已不再是纯属宗教性建筑物,它已成为城市公共生活的中心,成为市民大会堂、公共礼堂,甚至可用作市场和剧场。在宗教节日时,教堂往往成为热闹的赛会场地。习惯上人们将与中世纪的这种主要建筑风格一致的建筑,均称为?哥特式建筑?。其实,哥特式艺术与哥特人并无任何联系,它乃?罗马式?艺术的更高发展,为中世纪天主教神学观念在艺术上的一种反映。 哥特发展历程 早期:第一座哥特式教堂是1143年在法国巴黎建成的圣丹尼斯教堂,其四尖券巧妙地解决了各拱间的肋架拱顶结构问题,有大面积的花窗玻璃,为以后许多教堂所效法。1144年,在庆祝圣丹尼斯重修完成举行的典礼上,各国的主教们吃惊地发现这种建筑形式有着不可抵挡的魅力。于是25年之后,凡有代表参加过庆典的地区都出现了哥特式教堂。 经典时期:12世纪末到13世纪中叶。 晚期:辐射状哥特式和火焰哥特式发展。直到16世纪被文艺复兴风格替代。

哥特式建筑的研究报告综述

近二十年来国外学者对于哥特式建筑的研究综述 中世纪时期是欧洲历史转折的关键时刻,艺术在这一阶段呈现出多姿多彩的面貌。多种流派在相互竞争中得到交融,共同组成了中世纪灿烂辉煌的艺术发展史。而哥特艺术作为中世纪欧洲艺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同样也是西文明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其在艺术史中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其中的佼佼者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超的技艺和独特的艺术形式理所应当的成为横扫欧洲、风靡一时的建筑风格,凸现 出来。它广泛的流行于13到15世纪的欧洲,成为基督教最具代表性的载体,深刻地反映了欧洲中世纪的社会生活、宗教信仰、审美意识等面发展、变化的在原因。哥特建筑是哥特艺术的核心部分,它的发展历程实际上就是中世纪历史视觉上的呈现。研究哥特建筑的发展历程及其在欧洲艺术史、建筑史中的地位与影响不仅对于深入认识欧洲的宗教传统拥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此基础上,更有助于我们了解西社会文化思潮与审美观念的变迁。由于关于此问题面的研究,国学者的著述实属有限,在中文的出版物中很难寻找到直接的学术参考,故下面的综述主要以国外学者的研究为主,辅之国期刊中可见的短暂论述资料。 一.哥特文化的起源及其在中世纪的地位 在建筑史的普遍意义中,“中世纪”主要是指公元4世纪至公元13世纪的一千年左右,而历史往往将这一时期称为“黑暗时代”。但正如志毅指出的:“在人们看来是一个黑暗时期的中世纪,在建筑艺术面却有着很高的美学价值。”《世界艺术史?建筑卷》(志毅著,东出版社,2003.2,第73页)的确,“哥特式”建筑的价值早已超过了建筑艺术本身,成为了中世纪的精神象征,影响了中世纪的审美,更 影响了今天我们对建筑的理解和对审美的体验。它充满诗意与结构的奇异之花正是

哥特式建筑风格特点-哥特式建筑风格的代表作有哪些-

哥特式建筑风格特点?哥特式建筑风格的代 表作有哪些? 导读:本文介绍在房屋装修,风格设计的一些知识事项,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哥特式建筑风格是在欧洲开始流行的,这种建筑风格主要是在欧洲有比较多,其有独特的特点,但国人对这种建筑风格可能不够了解,这建筑风格的代表有很多,基本上都在欧洲,那么,接下来小编就和大家介绍一下哥特式建筑风格特点,哥特式建筑风格的代表作有哪些。 哥特式建筑风格特点? 1.哥特式建筑的特点是尖塔高耸、尖形拱门、大窗户及绘有圣经故事的花窗玻璃。在设计中利用尖肋拱顶、飞扶壁、修长的束柱,营造出轻盈修长的飞天感。新的框架结构以增加支撑顶部的力量,使整个建筑以线条、雄伟的外观和教堂内空阔空间,常结合镶着彩色玻璃的长窗,使教堂内产生一种浓厚的宗教气氛。 2.尖肋拱顶是从罗曼式建筑的圆筒拱顶普遍改为尖肋拱顶,推力作用于四个拱底石上,这样拱顶的高度和跨度不再受限制,可以建得又大又高。 3.飞扶壁飞扶壁(Buttress),也称扶拱垛,是一种用来分担主墙压力的辅助设施,在罗曼式建筑中即已得到大量运

用,但哥特式建筑把原本实心的、被屋顶遮盖起来的扶壁,都露在外面,称为飞扶壁。由于对教堂的高度有了进一步的要求,扶壁的作用和外观也被大大增强了。亚眠大教堂的扶拱垛有两道拱壁,以支撑来自推力点上方和下方的推力。沙特尔大教堂用横向小连拱廊增加其抗力,博韦大教堂则双进拱桥增加扶拱垛的承受力。有的在扶拱垛上又加装了尖塔改善平衡。扶拱垛上往往有繁复的装饰雕刻,轻盈美观,高耸峭拔。 4.花窗玻璃哥特式建筑逐渐取消了台廊、楼廊,增加侧廊窗户的面积,直至整个教堂采用大面积排窗。这些窗户既高且大,几乎承担了墙体的功能。并应用了从阿拉伯国家学得的彩色玻璃工艺,拼组成一幅幅五颜六色的宗教故事,起到了向不识字的民众宣传教义的作用,也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花窗玻璃以红、蓝二色为主,蓝色象征天国,红色象征基督的鲜血。 哥特式建筑风格的代表作有哪些? 1.巴黎圣母大教堂,德国科隆大教堂,意大利米兰大教堂,英国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等都是哥特式建筑的代表作。 2.巴黎圣母大教堂位于法国巴黎,始建于1163年,是古老巴黎的象征。 3.德国科隆大教堂造型古朴豪迈,是哥特式建筑的杰出作品。

英美文学中的哥特传统

英美文学中的哥特传统 肖明翰 内容提要 英美文学中存在着一个影响广泛 、持续发展的哥特传统。自18世纪中叶哥特小说在英国出现之后,不仅通俗作家热衷于它的创作,许多第一流的作家也对它充满兴趣,他们或者创作出了脍炙人口的哥特式作品,或者将哥特文学的手法大量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本文首先对英美文学中哥特传统的起源及其发展进行了综述,进而概括了哥特小说创作的一般性特征,即通常以古堡、废墟或荒野为背景,故事情节恐怖刺激,充斥着凶杀、暴力、复仇、强奸、乱伦等内容,常有鬼怪神灵或其它超自然现象出现。这些作品中常常笼罩着神秘、阴森、恐怖的气氛,充满悬念,具有独特的艺术震撼力。本文进一步指出,哥特小说属于浪漫主义文学传统,被称为 “黑色浪漫主义”,其美学基础是审美上的“壮美”,而其心理基础则是人内心中的恐惧感。哥特小说中的许多优秀之作致力于揭示社会罪恶和人性深处的黑暗面,并进行深刻的道德探索。哥特小说的产生及其整个发展同英美二百多年来的社会、宗教、文化背景及文学的发展密切相关。 关键词 哥特小说 黑色浪漫主义 壮美 恐惧感 道德探索 尽管各民族的文学中都有许多惊险、恐 怖的故事,但似乎没有哪一种文学像英美文学那样不仅创作出数量众多、质量优秀的恐怖文学作品,而且还形成了一个持续发展、影响广泛的哥特传统(G othic tradition )。哥特文学现在已经成为英美文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对哥特文学的认真研究开始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到70年代以后,由于新的学术思潮和文学批评观念的影响,该研究出现了前所未有而且日趋高涨的热潮。据笔者在国际互联网上的搜索,到2000年9 月为止,英美等国的学者除发表了大量关于哥特文学的论文外,还至少出版专著达184部,其中1970年以后为126部,仅90年代就达59部,几乎占总数的三分之一。当然,近年来哥特文学研究的状况不仅在于研究成果迅速增加,更重要的是它在深度和广度方面都大为拓展,并且把哥特传统同英美乃至欧洲的历史、社会、文化和文学的总体发展结合起来。 “哥特”(G oth )一词原指居住在北欧、属于条顿民族的哥特部落。从公元3世纪 ? 09?

外国美术鉴赏论文 哥特式教堂

外国语言文化学院期末考试论述作业答卷 浅谈哥特式教堂 摘要 在欧洲历史上,公元5世纪到15世纪,自西罗马帝国的崩溃到文艺复兴运动和大航海时代之间的时期被称为“中世纪”。中世纪据说是最黑暗的时代,那个时候教会掌控人们的生活,要求“灭人欲”,思想禁锢严重,黑死病爆发,十字军东征等都给这中世纪蒙上了阴郁的色调。 然而,正如埃及人因为对法老的崇拜而建立起了金字塔,中世纪对宗教的极端崇拜则催生了教堂史上的一大瑰宝——哥特式教堂。 哥特式建筑起源于十三世纪的巴黎。其中当属哥特式教堂最为闻名。据说,由于内部的高大宽敞,参观者会感到无形的压力,人类的渺小以及上帝的伟大。 最早接触哥特式教堂应该是通过电视电影,记得当初看哈利波特,被霍格华兹魔法学校里面的走廊深深吸引,后来才知道取景地就是哥特式教堂——格洛斯特大教堂。再后来看的《达芬奇密码》,拍摄地之一的林肯大教堂居然也是哥特式教堂。潜移默化之中,哥特式教堂的尖拱券,小尖塔,飞扶壁,修长的立柱或簇柱,以及彩色玻璃镶嵌的花窗(当然这些专业名词是在上这门课之前我是完全不了解的)已

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影响。上大学后,有机会去一睹离我最近的一座哥特式教堂——石室圣心大教堂。教堂虽小,五脏俱全,彩色玻璃窗,繁复的尖拱,尖峭嶙峋的外观令人目眩! 一、名称的由来 “哥特人”是指曾于公元3~5世纪侵略意大利并瓦解罗马帝国的德国哥特族人,代指野蛮人。 在15世纪时,掀起的文艺复兴运动旨在振兴古罗马文化,认为古罗马文化为正统,而哥特式建筑又曾经取代罗马艺术在中世纪风靡一时,所以他们便将中世纪时期的艺术风格称呼为“gothic”,对他们而言即意味着野蛮。 然而,不管这个代称的含义是如何“野蛮”,哥特式教堂仍然如同它的发音一般优雅美丽,魅力难掩。事实上,现在鲜有人真正了解哥特式原本的含义,特别是后来的哥特小说,哥特服装的兴起,更让人忘记了其本来含义,而把它与黑暗、奇异、古怪联系到一起。但是不管怎样,哥特式建筑这个词却无疑是令人向往的。 二、教堂结构的变化 1.突破传统 传统的罗马式教堂给人的印象是结实稳重,不可动摇,从而来体现教会的权威。而哥特式教堂则正相反,它用的是直升的线条,奇突的空间推移,透过彩色玻璃窗的色彩斑斓的光线和各式各样轻巧玲珑

哥特式建筑的研究综述分析

近二十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于哥特式建筑的研究综述 李宪英中世纪时期是欧洲历史转折的关键时刻,艺术在这一阶段内呈现出多姿多彩的面貌。多种流派在相互竞争中得到交融,共同组成了中世纪灿烂辉煌的艺术发展史。而哥特艺术作为中世纪欧洲艺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同样也是西方文明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其在艺术史中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其中的佼佼者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超的技艺和独特的艺术形式理所应当的成为横扫欧洲、风靡一时的建筑风格,凸现出来。它广泛的流行于13到15世纪的欧洲,成为基督教最具代表性的载体,深刻地反映了欧洲中世纪的社会生活﹑宗教信仰、审美意识等方面发展、变化的内在原因。哥特建筑是哥特艺术的核心部分,它的发展历程实际上就是中世纪历史视觉上的呈现。研究哥特建筑的发展历程及其在欧洲艺术史、建筑史中的地位与影响不仅对于深入认识欧洲的宗教传统拥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此基础上,更有助于我们了解西方社会文化思潮与审美观念的变迁。由于关于此问题方面的研究,国内学者的著述实属有限,在中文的出版物中很难寻找到直接的学术参考,故下面的综述主要以国外学者的研究为主,辅之国内期刊中可见的短暂论述资料。 一.哥特文化的起源及其在中世纪的地位 在建筑史的普遍意义中,“中世纪”主要是指公元4世纪至公元13世纪的一千年左右,而历史往往将这一时期称为“黑暗时代”。但正如胡志毅指出的:“在人们看来是一个黑暗时期的中世纪,在建筑艺术方面却有着很高的美学价值。”《世界艺术史·建筑卷》(胡志毅著,东方出版社,2003.2,第73页) 的确,“哥特式”建筑的价值早已超过了建筑艺术本身,成为了中世纪的精神象征,影响了中世纪的审美,更影响了今天我们对建筑的理解和对审美的体验。它充满诗意与结构的奇异之花正是在中世纪充满复杂因素的社会背景下开始萌芽、发展、繁荣的。 “哥特”作为具有标记性的一个词语,其产生的历史背景是也是较为复杂的。 《哥不论是在哥特式艺术还是在哥特式建筑的概念上至今都还没有足够明确的解释。 特建筑》一书曾在开篇中提到,“它没有准确限定的历史时段或地理范围。它的形式、技术以及造型的特征并非一成不变,相反它们往往随着所处的时间与地域而变化。”

哥特式建筑特点

哥特式建筑的特点 罗马风(式)建筑的进一步发展,就是12~15世纪西欧以法国为中心的哥特式建筑。哥特式建筑起源于法国,是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哥特”原义是指野蛮人,哥特艺术是野蛮艺术之义,是一个贬义词。在欧洲人眼里罗马式是正统艺术,继而兴起的新的建筑形式就被贬为“哥特”(野蛮)了。主要见于天主教堂,也影响到世俗建筑。法国早期哥特式教堂的代表作是巴黎圣母院。哥特式教堂建筑最突出的特点是它形成了具有独创性的结构体系,完全脱离了古罗马的影响:首先是采用了尖券、X形尖肋拱等建筑形式来减轻屋顶的重量,比罗马式半圆形拱顶更稳固,所以哥特式教堂的内部空间更高旷、轻巧。其次是形体向上的动势十分强烈,轻灵的垂直线直贯全身。不论是墙和塔都是越往上分划越细,装饰越多,也越玲珑,而且顶上都有锋利的、直刺苍穹的小尖顶。不仅所有的券是尖的,而且建筑局部和细节的上端也都是尖的,整个教堂处处充满向上的冲力。另外,哥特式建筑的窗户尺寸大大的增加了,一起应运而生的还有优美的彩色玻璃窗画。这种画也成为不识字信徒们的圣经。圆形的玫瑰窗象征天堂,各式圣者登上了色彩绚丽的玻璃窗,酷似丰富多彩的舞台画面。当人们走近教堂不仅产生对天国的神幻感,也产生装饰美感。由于它是玻璃画能依靠光线的穿透而生艳,以其光色的奇妙而引人入胜。

哥特式玫瑰窗

彩色绘画玻璃窗 具体特征是: 1.门窗由半圆拱形改为尖拱,更具向上的方向感。 2.柱子采用束柱,就是一根柱子做得好像几根细柱捆成一束,垂线感觉强烈。 3.拱顶则用尖券X形交叉式或六分肋拱作为承重构件,使大厅显得高耸而奇特。 4.飞扶壁在外墙与柱间的运用起到了斜撑的作用。同时,飞扶壁做得 很空灵,也起到装饰作用。

浅析哥特式建筑的历史和发展

浅析哥特式建筑的历史和发展 【论文关键词】哥特式风格教堂建筑 【论文摘要】哥特式建筑是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以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哥特式建筑总体风格特点是:空灵、纤瘦、高耸、尖峭。尖峭的形式,尖券、尖拱技术的结晶;高耸的墙体,则包含着斜撑技术、扶壁技木的功绩,体现了创造者无穷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我们学习和借鉴传统文化,也要创新传统文化,让它更灿烂辉煌。 哥特式建筑,又译作歌德式建筑,是位于罗马式建筑和文艺复兴建筑之间的,1140 年左右产生于法国的欧洲建筑风格。它由罗马式建筑发展而来,为文艺复兴建筑所继承。哥德式建筑主要用于教堂,在中世纪高峰和晚期盛行于欧洲,发源于十一世纪的法国,持续至十六世纪,哥德式建筑在当代普遍被称作“法国式”,“哥德式”一词则于文艺复兴后期出现,带有贬意。哥德式建筑的整体风格为高耸削瘦,以卓越的建筑技艺表现了神秘、哀婉、崇高的强烈情感,对后世其他艺术均有重大影响。哥德式大教堂等无价建筑艺术已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其也成了一门关于主教座堂和教堂的研究学问。十八世纪,英格兰开始了一连串的哥德复兴,蔓延至十九世纪的欧洲,并持续至二十世纪,主要影响教会与大学建筑。 哥特式建筑是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主要见于天主教堂,也影响到世俗建筑。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哥特式建筑最明显的建筑风格就是高耸入云的尖顶及窗户上巨大斑斓的玻璃画。最富著名的哥特式建筑有俄罗斯圣母大教堂、意大利米兰大教堂、德国科隆大教堂、英国威斯敏斯特大教堂、法国巴黎圣母院以及凯旋门。 哥特式建筑的特点是尖塔高耸、尖形拱门、大窗户及绘有圣经故事的花窗玻璃。在设计中利用尖肋拱顶、飞扶壁、修长的束柱,营造出轻盈修长的飞天感。新的框架结构以增加支撑顶部的力量,使整个建筑以直升线条、雄伟的外观和教堂内空阔空间,常结合镶着彩色玻璃的长窗,使教堂内产生一种浓厚的宗教气氛。 从罗曼式建筑的圆筒拱顶普遍改为尖肋拱顶,推力作用于四个拱底石上,这样拱顶的高度和跨度不再受限制,可以建得又大又高。并且尖肋拱顶也具有“向上”的视觉暗示。 飞扶壁,也称扶拱垛,是一种用来分担主墙压力的辅助设施,在罗曼式建筑中即已得到大量运用。但哥特式建筑把原本实心的、被屋顶遮盖起来的扶壁,都露在外面,称为飞扶壁。由于对教堂的高度有了进一步的要求,扶壁的作用和外观也被大大增强了。亚眠大教堂的扶拱垛有两道拱壁,以支撑来自推力点上方和下方的推力。沙特尔大教堂用横向小连拱廊增加其抗力,博韦大教堂则双进拱桥增加扶拱垛的承受力。有的在扶拱垛上又加装了尖塔改善平衡。扶拱垛上往往有繁复的装饰雕刻,轻盈美观,高耸峭拔。 哥特式建筑逐渐取消了台廊、楼廊,增加侧廊窗户的面积,直至整个教堂采用大面积排窗。这些窗户既高且大,几乎承担了墙体的功能。并应用了从阿拉伯国家学得的彩色玻璃工艺,拼组成一幅幅五颜六色的宗教故事,起到了向不识字的民众宣传教义的作用,也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花窗玻璃以红、蓝二色为主,蓝色象征天国,红色象征基督的鲜血。窗棂的构造工艺十分精巧繁复。细长的窗户被称为“柳叶窗”,圆形的则被称为“玫瑰窗”。花窗玻璃造就了教堂内部神秘灿烂的景象,从而改变了罗曼式建筑因采光不足而沉闷压抑的感觉,并表达了人们向往天国的内心理想。 柱子不再是简单的圆形,多根柱子合在一起,强调了垂直的线条,更加衬托了空间的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