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如何把握现代诗歌中的意象

如何把握现代诗歌中的意象

如何把握现代诗歌中的意象
如何把握现代诗歌中的意象

如何把握现代诗歌中的意象

现代诗歌意向是中考重要考点之一,“意象”是客观事物经诗人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而言之,意象就是客观事物(象)与诗人情感(情)的结合体,诗人余光中在《论意象》中也给意象下了一个定义:“所谓意象,即诗人内在之意诉诸于外在之象,读者再根据这外在之象还原为诗人的内在之意”。例如,《乡愁》中余光中就用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意象,表达了渴望与亲人团聚,渴望祖国早日统一的强烈愿望。

把握意象主要从意象的类别着手,意象的类别因分类的标准不同而不同。从创作方法的角度可将意象分为以下三类:

一、比喻性意象。比喻是诗歌最基本的表现方法之一,比喻的主要任务是使诗歌作品形象化。在诗歌中,用作比喻的意象,可称之为比喻性意象。例如,像云一样柔软/像风一样轻/比月光更明亮/比夜更宁静/人体在太空里。这是艾青看了俄国舞蹈家乌兰诺娃的芭蕾舞《小夜曲》后写的诗。比喻中的本体是舞蹈家的“人体”,喻体则是“云”“风”等等。

二、象征性意象。象征是指借助事物的外在特征,寄寓作家某种深邃的思想,或表达某种富有特殊意义的写作手法。现代诗歌中的象征意象可以表达某种特定的意蕴。例如:艾青《我爱这土地》以象征的手法,通过鸟儿对土地的歌唱,表达诗人对处

于困难之中的祖国刻骨铭心,致死不渝的热爱之情。

三、描述性意象。写诗不能事事比喻,处处象征,所以在比喻性意象与象征性意象之外,诗人用的最多的还是描述性意象。如《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中诗人用了一系列意象:“云烟、星子、细雨、鹅黄、新绿”,这些意象的特点是:软、轻、新鲜、美丽、纯净、清新自然,表达了诗人对人间四月天的无比喜爱之情。

古代诗词中的常见意象解读

古代诗词中的常见意象解读(动物类) 一、课前导入(家庭作业讲解) 二、知识点讲解 诗歌是借助于形象来抒情的一门艺术。在绝大多数诗歌中,诗人不一定把情感直接表达出来,而是借助某些形象去含蓄地表达,有的事物经过一代代诗人的笔墨锤炼,凝聚了特定的文化内涵,寄托了诗人特定的思想感情。 所谓意象,就是这些蕴涵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诗人写诗,借助“象”来表达心中的“意”;反言之,在鉴赏诗歌的时候,如果我们能较好地把握一些意象的内涵,把握和解读作者的思想感情就会得心应手许多。 授之以渔——方法技巧展示 意象解读 古人仰而观天,俯而察地,体悟天地万物的生生不息。“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鸟兽虫鱼。 一、大雁 大雁,又叫鸿雁。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这景象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白居易在《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中写到:“吊影分飞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战乱中亲人如分飞孤雁,只能吊影自怜,像断根的蓬草,随风飘荡。范仲淹《渔家傲》中云“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以南归大雁的径去不留,暗寓出边地的荒凉,来衬托边防将士不得归去的无奈之情。《西厢记?长亭送别》中崔莺莺唱到:“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一面是“北雁南飞”,一面是“长亭送别”,张生羁旅之苦通过莺莺之口表达了出来。 “鸿雁”也经常用来指代书信。飞鸿传书的传说大家比较熟悉,鸿雁作为传送书信的使者也就成了诗歌中的常见现象。如“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等。 二、燕子 《诗经》中把燕子叫做“玄鸟”。相传燕子于春天社日北来,很多诗句都把它当做春天

古典诗词中常见意象的含义

古典诗词中常见意象的含义马国轩 杨柳表现离情别恨或柔情 杨花象征离散 梧桐表现寂寞惆怅、凄苦凄凉悲伤 木叶表现惆怅落寞的心境 梅花象征高洁或不屈不挠纯净洁白 兰花象征高洁、美好 菊花象征隐逸、高洁、脱俗、高雅 竹象征正直、不从俗、向上、有气节 桃花形容美女的容颜牡丹表现富贵、美好 松柏高洁、坚强、坚贞或富有生命力 绿叶表现希望、活力 黄叶象征新陈代谢或表现美人迟暮 禾黍表黍离之悲(对昔盛今衰的感叹) 草①表现生生不息和希望②表现荒凉、偏僻 ③象征地位、身份的卑微花落表现失意、人生挫折或惜春之情,感伤黄粱表现虚幻的事或欲望的破灭 花开象征希望、人生的美好 鸳鸯常喻夫妻,表现夫妻情深 鸿雁表现书信、两情交往或思乡之情 鹧鸪烘托荒凉破败或惆怅落寞 杜鹃哀怨、悲伤、凄凉 燕温情、惜春、爱的思念、沧桑、漂泊、信 猴猿表现凄厉、哀伤、孤寂,愁苦 鹰表现刚劲、自由或大志 鱼表现自由、闲适 乌鸦不祥之物或比喻小人、凡夫俗客 沙鸥表现人生的飘零或伤感愁怀 青鸟指代情人的使者 太阳表现希望、活力或时光流逝 细雨表现生机、活力或缠绵的友情、爱情 细雨潜移默化的教化 夕阳比喻年老或表现失落、悲叹沧桑 月亮 ①象征人生的圆满、缺憾; ②表现亲人的团圆、分离; ③寄托思乡、思亲之情; ④表现旷达、潇洒,美丽,冷清 霜象征人生无常易老,表前路坎坷 雪象征纯洁、高洁或表环境的恶劣 露比喻人生短促、生命易逝 暴雨象征热情或残酷,荡污秽的力量 春风表现希望、旷达、欢娱、得意 1

西风表落寞、惆怅、思归、烘托衰败 浮云表现游子漂泊、飘零晴天表现光明、欢娱 浓云表现愁肠压抑 阴天表现压抑、愁苦、寂寞 玉象征高洁、脱俗 尺素指代书信 吴钩佩带的刀剑,看吴钩,建功立业的抱负 珍珠表现美丽、纯洁无瑕 船漂泊、无拘无束,自由旷达 红色象征青春、热情,表现喜事 白色象征纯洁无瑕,表现丧事 绿色象征希望、活力、和平 黑色表现黑暗、绝望或神秘 蓝色表现高雅或忧郁 黄色象征温暖、平和紫色表现高贵、神秘 桑梓家乡,表现怀乡之情 西楼排遣忧伤或遥望故国、故乡、爱人、友人的伤心之楼南园泛指花草园林 落日惆怅冬雪冷峻 秋雨忧愁流水叹惋、时间流逝 落叶失意、伤感丁香指愁思或爱恋情结 大漠苍凉旷野凄清 红豆相思 竹林闲趣、隐逸孤灯孤苦、羁旅凄凉,思乡怀人秋虫凄凉故园乡愁 烛相思、别愁 枯藤萧瑟、荒凉 古琴知音 古道荒凉 飞鸟空远 长亭送别 楼兰西域古国名,表现卫国立功 关山指遥远的地方,多用以表现怀乡、思人 阳关古地名,指代离别送行的歌 莲“怜”谐音双关,借以表达爱情 阑(栏)干象征着思念、寂寞、离愁 孤雁思亲,思乡,孤独 寒蝉悲凉、离愁别绪 梅子成熟比喻少女的怀春

中国现代诗歌中的上帝意象

中国现代诗歌中的上帝意象 中国现新诗在诗美和诗体上有着大胆的索和创造。新诗的象世界既传达了独特的现实经,也呈现出丰富的价值想像。本文要讨论现代诗歌关于上帝意象的想与创造,认为现代诗人在设置和写上帝意象的同时也呈现了不同的生命意识和价值观念,生了祈祷、赞美的诗歌文,并进一步追问建设现代神性诗的可能性。 “上帝”是《诗》里出现频率较高的文化意象据统计,它在雅诗和颂诗了出现15篇37处,与上有相同意义的还有“天”意象也有80余处①。上帝也是中国现诗歌中的一个关键性意。现代诗歌不但创造了众多的涉社会生活和民族命运的然物化意象,而且也构建了上帝这属于人的神性经验和终极情怀精神意象。上帝虽说人心所造的幻影,但它所涉的不仅仅是人的情感领域,多的却是在日常生活和民族国家之的价值情怀。因此,上帝意有别于现代诗歌对一般自然象的营造和书写,从内部直接呈现了现代人的独特想像和价值经验 一于上帝的诗歌想像 诗歌是最具有抒情性个人性的文体,现诗歌并没有陈述上帝存在或不存的事实,而是直接追问和表达上帝于人的意义和价值。对而言,冰心、徐雉、陈梦家和旦等从人生意义角度肯定了帝与人的价值关联,金发、闻一多、徐志摩、石评和冯至等诗人则对上帝有着更多质疑。冰心曾经相信世有一个绝对者存在,它既是神论意义上的自然神,也是基督教满着爱的上帝。她的《繁星》、《水》和《圣诗》对上帝意象有丰富的想像和展开②,如《诗?黄昏》称上帝掌握着人间智的奥秘,

“上帝啊,/无穷的慧,/无限的奥秘,/谁能够道呢?/是我们么?是他们么/都不是的/除了你从光明中指示他,/帝啊!/求你从光明指示我,/也指示给宇宙里无量数他。阿们。”徐雉的人生有很多幸,但他在诗里却创造了一个“生的上帝”③,认为“信上帝的,虽不曾见过上帝,但他们心中一个上帝的存在”④。“伏在黑里的人们,/老是摆摆手,/上帝是没有的。/但我从小孩子,/荡漾着微笑的浅涡里/从花的香,/月的色/鸟的清歌,/太的光,/人类的爱……里,/认识一个永生的上帝。” ⑤他冰心一样,从自然人类的相爱里感受到上帝的永生。陈梦家牧师的儿子,他的《我是谁》、《朵野花》、《只是轻烟》《摇船夜歌》等诗歌则传达了帝的神秘与温馨。 徐志摩取材《圣》的《人种的由来》表了亚当、夏娃偷吃禁果后觉醒和对上帝的反叛石评梅诗歌里的“上”是“虚无的神”在《一瞥中的流水与花》中有这样的诗句:“欢乐的枯了/含笑的花萎了/生命中的花,已被摧残了/上帝的玄虚?/是人类的错误?她虚设了一个绝对者作为情寄托和心理倾诉的对像但并不相信它。冯至的《礼拜》借在“礼拜堂”前的“徘”,感受到“上帝”失去了庄严”,“消散”“荣华”。信仰已是“几百前的情景”,如今却找了另一个“真理”——到田间耕地”。这样“礼拜堂”就成了“无过问的世界的一角,“一片荒原”,孤单地发出“怜的声息”。诗中的“徘”、“疑问”和“感”说明诗人的迷茫,否定了上帝存在的意。李金发对上帝的质疑却别一番意义。上帝意是李金发诗歌里的一个关键。如《弃妇》中的“靠根草儿,与上帝之灵往返在空谷”,《故乡》中的“兽群的人,悉执着帝的使命”,《燕羽剪断春愁中的“上帝正

归纳最全古代诗歌意象完整

诗歌的形象鉴赏 诗歌的形象 诗歌所塑造的形象:包含意象、意境两个方面 意象:是诗歌中表现诗人情思意趣的感性对象。意象是局部的、具体的。 意境: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的境界和情调,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芳草:1.在古典诗歌中多比喻凄婉离恨或不息。 乐府诗: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 李煜:离恨恰如春草, 更行更远还生。 崔颢: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即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生生不息或离别的愁绪。 2. 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春风十里,十分繁华的扬州路,如今长满了青青荠麦,一片荒凉了。此句用野草、麦子的繁盛反衬如今的荒凉。 “阶前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一代贤相及其业绩都已消失,如今只有映绿石阶的青草,年年自生春色,黄鹂白白发出这婉转美妙的叫声,诗人慨叹往事空茫,深表惋惜。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桥边已长满杂草野花,乌衣巷已失去了昔日的富丽堂皇,夕阳映照着破败凄凉的巷口。芭蕉:常与孤独忧愁凄凉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李清照: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 吴文英: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 葛胜冲: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 南方有丝竹乐《雨打芭蕉》表现凄凉之音。 梅花:傲霜斗雪,象征高洁、不屈不挠的品格 1、《早梅》(张谓)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边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2、《卜算子》(陆游)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3、《梅花》(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松柏:孤直、顽强菊花: 高洁、隐逸、脱俗 桃花: 美女的容颜牡丹: 高贵、富贵 扬花: 飘零、离散 柳树: 分别以折柳表惜别

(1)古代诗歌中常见意象的象征意义备课讲稿

古代诗歌鉴赏复习资料一 古典诗歌中常见意象的象征意义 (1)寄予自己浓浓的乡愁。 如:韦应物《闻雁》“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 赵嘏《寒塘》“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 (2)代指书信 如:杜甫《天末怀李白》“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李清照《一剪梅》“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 (1)象征爱情 如:晏几《临江仙》“花落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2)成为表现时事变迁,人事代谢的寄托。 如:刘禹锡《乌衣巷》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1)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如: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 辛弃疾《菩萨蛮》“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2)表达思念之情 如:郑谷《席上贻歌者》“座中亦有江南客,莫向春风唱鹧鸪。 ” 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折旦夕。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 如:骆宾王《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以寒蝉高唱,渲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之情。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还未直接描写别离,“凄凄惨惨戚戚”之感已充塞读者心中,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 (1)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诗人常用来表达思亲之情,归家之念。 如: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子规鸟即杜鹃鸟。起句写即目之景,在萧瑟悲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三、四句以寄情明月的丰富想象,表达对友人的无限怀念与深切同情。 贺铸《忆秦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三更月光照在庭院里雪白的梨花上,杜鹃鸟在凄厉地鸣叫着,使人禁不住倍加思念亲人,伤心欲绝。词人通过描写凄清的景物,寄托了幽深的乡思。 秦观《踏莎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王令《送春》“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都以杜鹃鸟的哀鸣,来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 (2)也有用来表忠贞的。 如:文天祥《金陵驿》“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表达对南宋王朝的赤胆忠心和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哀伤凄厉 理想追求 惬意 刚劲自由人生的搏击 事业的成功 生活气息田园生活 追求漂泊 哀伤 飘零 伤感 杜甫《旅夜抒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因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代指书信。 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诗云:“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来即以双鲤借代远方来信。

中国古代诗歌中常见意象(完整版)

中国古代诗歌中常见意象 一、地点类 南浦,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南浦是水边的送别之所。古来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长期的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了。 长亭,长亭是陆上送别之所。 西楼,“西楼”也是送别之所。 二、植物类 芳草,在中国古典诗歌里喻离恨。 芭蕉,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梧桐,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和芭蕉差不多,也表示一种凄苦之音。 梅花“以花贵,自战国始”,到梁、陈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咏梅诗。这时期的梅花诗,大多是对花本身的描写或用于赠别,尚无明显的象征寄托。到了唐宋,梅花已成为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 松柏,常用松柏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 菊花象征高洁的品质,桃花象征美人,牡丹寄寓富贵,杨花、芦花有飘零之意,“丁香结”常用来写心中愁结,而莲有“出污泥而不染”的特征等。 .黍离,常用“黍离”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桑榆,“桑榆”指日落时余光所照之处,后比喻垂老之年。” 杨柳,杨柳依依,离情与杨柳相关合,柔弱的杨柳摇摆不定的形体,最能传递亲友离别时依依难舍之情,“柳”这一意象,受到民族文化与民族心理的规定与制约,成了历史文化的积淀。以折柳表惜别。“柳”,“留”谐音,折柳有相留之意。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草木,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菊花,、以菊花喻坚贞高洁的品质。 莲,借莲喻不同流合污的节操。 红豆,以红豆表男女爱情。 黄叶:凋零、成熟、美人迟暮、新陈代谢 竹:气节、积极向上

绿叶:生命力、希望、活力 花开:希望、青春、人生的灿烂 花落: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惜春、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 杨花:流散(漂泊)菊:隐逸、高洁、脱俗 兰:高洁梅:傲雪、坚强、不屈不挠、逆境 牡丹:富贵、美好 草:生命力强、生生不息、希望、荒凉、偏僻、离恨、身份地位的卑微 浮萍:漂泊不定 三、动物类 杜鹃,又名子规、杜宇等。中国古代有“望帝啼鹃”的神话传说。望帝是传说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肺腑,名为杜鹃。杜鹃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悲苦联系在一起。 乌鸦,按照迷信的说法,是一种不祥的鸟,它经常出没在坟头等荒凉之处。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也喻指小人、俗客庸夫 蟋蟀,作为吟咏的对象,最早见于《诗经·豳风·七月》:“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描写蟋蟀的活动规律十分细致。那时古人已觉得蟋蟀的鸣声同织机的声音相仿,时令又届深秋,因而就跟促人纺织、准备冬衣以至怀念征人等联系起来。蟋蟀被直接唤为“促织”,在古诗十九首中就出现过:“明月皎皎光,促织鸣东壁。”姜夔《齐天乐》:“哀音似诉,正思妇无眠,起寻机杼。曲曲屏山,夜凉独自甚情绪。”写出了一位缅怀远人的女性闻蟋蟀后的惆怅。“蛩”古书上也指蟋蟀。 蝉,以蝉喻品行高洁。 猿,以猿啼表悲哀、忧伤的感情。 大雁,在古代诗歌中是传书的信使。以鸿雁表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青鸟,传书的信使。 鹧鸪,鹧鸪的鸣叫声似“行不得也哥哥(不如归去)”,后来多用衬托处境的艰难或心情的惆怅。也表达思乡之情。 鸿鹄:理想、追求 鱼:自由、惬意 鹰:刚劲、自由、人生的搏击、事业的成功

部编版秋季课程 初一语文第5讲 把握诗歌意象与意境——《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把握诗歌意象与意境——《古代诗歌四首》
概述
适用学科
语文
适用区域
部编版
适用年级 课时
知识点 诗歌的意境与意象
诗歌的抒情方式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1.初步了解意象意境在诗歌中的作用 2.掌握意象意境的辨析方法 3 . 熟悉诗歌意境意象对表达诗歌思想感情的作用 1.掌握意境、意象的特征 2.体会诗歌意境、意象对于表达诗歌情感的作用 1.对意境、意象的辨析和理解 2.将诗歌意境、意象与表达的思想感情建立联系
初一
2 课时
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请大家注意下面四首古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春夜喜雨 杜甫(唐)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静夜思 李白(唐)
第1页/共11页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泊船瓜洲 王安石(宋)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同学们,阅读完这四个片段,你最直观的感受是什么呢?诗歌的初衷就是抒情,那么这 四首古诗分别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呢?你又是从哪里看出来的?是从标红的字词中感受到 的吗?这些标红的字词有什么特殊之处吗?这就是我们这节课需要学习并掌握的。
二1.意、象知、识意讲境解的概念:
意象: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可以说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 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简单地说就 是借物抒情。
意境: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诗 歌创作离不开意象,意象的选择只是第一步,是诗的基础;组合意象创造出“意与境谐”的 诗的艺术境界才是目的。简单讲,意境=意象+意象+意象。
1.常见意象:
考点 1 意象
例如在我们刚才导入部分中的几个词: 孤帆、好雨、明月等,都属于意象。它们都是寄托了诗人情感的物象。 常见的意象包括:植物(菊花、蓬草、莲花、藤蔓等)和动物(马、雁、鸦、子规等), 还有特殊的如月亮等。 2.主要特点:融入诗人情感的“物象”。或与传统节日等有关。
观沧海 (汉)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第2页/共11页

高中常见诗歌意象

常见诗歌意象 (一)写景咏物诗常用意象 哀鸿比喻哀伤痛苦、流离失所的人。龚自珍《已亥杂诗》:三更忽轸(zhěn悲痛)哀鸿思,九月无襦淮水湄。 野渡常表现诗人自由自在的生活。韦应物《滁州西涧》: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渔舟表现一种恬静幽美的景象。王维的《山居秋暝》: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鸳鸯表现自然界一派生机、和谐宁静的景象。杜甫《绝句》: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桃花表现充满着蓬勃生机的春天景象。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蝴蝶表现一种融和骀荡的春意。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草木常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烂柯喻离家时间之长。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双鲤借代远方来信。宋琬《喜周华岑见过》:不见伊人久,曾贻双鲤鱼。 西风表现思念与离乡之愁。李璟《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夕阳表现对年华易老的慨叹。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彩袖表现对心上人的一种爱恋、珍惜之情。晏几道《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拚却醉红颜。 锦瑟表现一种美好的往事或青春年华。贺铸《青玉案》:锦瑟年华谁与度?月桥花院,锁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蝉常用来表现品行的高洁。虞世南《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梅花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陆游《卜算子》: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松柏松柏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用以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刘禹锡《将赴汝州途出浚下留辞李相公》:后来富贵已凋落,岁寒松柏犹依然。 竹子竹子、竹林深为隐者所喜爱。竹子具有“性直”、“心空”“节贞”等特点,用以表现君子的品德修养。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杨花飘零之意。郑谷《淮上友人别》: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煞渡江人。 采薇借指隐居生活。《史记·伯夷列传》记载:“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说的是伯夷、叔齐隐居山野,义不待周的故事。文天祥《南安军》: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饥饿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折桂比喻科举及第。温庭筠《春日将欲东归寄新及第苗绅先辈》:犹喜故人先折桂,自怜羁客尚飘蓬。红叶代称传情之物。朱淑真《恨春》:碧云信断惟劳梦,红叶成诗想到秋。 松喻傲霜斗雪的坚贞品质。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

诗歌鉴赏意境例题练习及答案

诗歌鉴赏 意象和意境 ?学习目标:掌握意境的构成,体会意境美 ?学习难点:准确把握答题思路 要点阐释: 1、意象 诗歌的意象,即诗歌中的形象。“意象”的“意”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诗中的所抒之“情”、所言之“志”,就是主观之情“意”;“象”是指诗人在现实中感受到的客观物象,诗中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所叙之事、所描之人,就是客观之物“象”。“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叫“意象”。意象”就是蕴含了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是表现诗人感情的载体。 例如枊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诗就是用以下六个意象组成:“千山”、“鸟”、“孤舟”“蓑笠翁”“寒江”“雪”。再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此散曲是由“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等十一个意象组成。 2、意境 诗歌的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感情和客观事物相互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是一种情景交融而又虚实相生的艺术形象,是作者的创作与读者的想象共同创造的结果。它是诗人主

观的“意”(思想感情)与客观的“境”(自然景物)的有机统一。诗人常通过一系列相关意象的组合,构成具有特定意义的意境。鉴赏意境就要从作者所描绘的风物、景象入手,把握作者贯穿其中的思想感情。即象——境——情。 例如马致远的《秋思》中那些冷落衰败的意象,构成了萧索悲凉的深秋的意境。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表现出宁静幽深的意境。张旭的《桃花溪》“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营造了一个清远含蓄的意境。刘方平的《月夜》“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色暖,虫声新透绿窗纱。”营造了一个清新明丽的意境。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连用缺月、疏桐、孤鸿等意象,营造了孤独凄凉的意境。韦庄的《台城》:“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全诗前运用了“阴雨”、”江草”、”鸟鸣”,柳”、堤”等意象构成了这样一种凄凉凄清意境 3、意境与意象的区别: 1)意象是表意的典型物象,是可以感知的,实在的,具体的,是作者内在的思想情感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也就是“借景抒情”中的“景”或“托物言志”中的“物”;意境是通过一个个意象构成的生活图景或艺术氛围。 2) 意象是构成意境的手段,意境是由一个个意象组合融合而成。 3) 意境和意象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相互依赖。没有意象,不能构成意境;没有意境,那些物象只是一盘散沙,没有灵魂。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一首通过十一个意象有机组合而成为凄凉悲清的意境,表达了一个沦落天涯的孤独旅人的落寞、寂寥、怀乡的情感。 总之,意境是作家所追求的艺术创造的终极目标,意象则只是营造意境的手段和材料

诗歌鉴赏中的常见意象解读

诗歌鉴赏中的常见意象解读 近几年语文中高考都新增了一种新题型——诗歌鉴赏。对古典诗歌积累不多的高初中学生而言,难度不小。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走进古典诗歌?首要任务是把握诗歌中的意象。无论古典诗歌还是现代诗歌,采用的意象纷繁复杂,一下子把握不太容易,但是有些意象,在古人诗歌中经常出现,成为“高频意象”,帮助学生梳理掌握,对鉴赏诗歌有很大益处。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意象的营构是中国古典诗词创作的焦点,也是我们学习古典诗词的重点。 本文拟就几种最常见的意象进行解读。 一、“柳”的意象 1、“柳”、“留”二字谐音,经常暗喻离别。“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三句,表现了柳永对恋人的怀念。 2、“柳”多种于檐前屋后,常作故乡的象征。“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抒发了许浑对故乡的无限牵挂。 3、“柳”絮飘忽不定,常作遣愁的凭借。“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几句,形象的诠释了贺铸此时忧愁的深刻程度。 二、“燕”的意象 1、燕子因结伴飞行而成为爱情的象征。如“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展示了词人梦觉酒醒后凄寂惆怅的心境和对感怀对象的相思之情。 2、燕子眷恋旧巢的习性,成为古典诗词表现时事变迁,抒发人事代谢的寄托。“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既暗示了乌衣巷往日的繁华,又袒露了诗人面对今昔变化的无限感慨。晏殊词《浣溪沙》中“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写尽了物是人非的感慨和忧伤。 三、“水”的意象 1、因水的柔和清冷,常用水比喻月色之类虽具体可感却难以把握的事物。如:“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从侧面反映了封建时代妇女的悲惨命运。 2、因水的剪切不断,绵软不绝,常以水喻愁。如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抒发了诗人因强烈的感到了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不可调和而产生的烦忧和愁苦。 四、“月”的意象 1、明月蕴涵边人的悲愁。如:“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的悲亢幽怨;“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的悲壮雄浑。 2、明月蕴涵情感的无奈。如谢庄“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的祈祷和祝福;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希冀和渴盼。 3、明月蕴涵时空的永恒。“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把时间对生命的劫掠和生命在时间面前的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对古典诗词中的意象进行多维解读,实际上就是对诗词的内涵进行挖掘。 花,是古代和现代诗歌永恒的意象,但在诗歌当中,诗人借花表现出来的感情却不尽相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一片花的海洋不仅写出了海子对生活的热爱,也衬托了他的孤独和封闭。“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花又象征着戴望舒的低徊和迷茫。“感时花溅泪”、“花自飘零水自流”,花开花落,几许哀愁不尽,河边院中的姹紫嫣红都在轻轻诉说着人世、爱情、生命的感怀。《扬州慢》中,“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衰败之景在眼前,悲凉之叹却埋心中。触目而伤怀,盛世不再的忧伤岂独几枝芍药能够说尽?悲泣红药,自品悲苦也。张先在《天仙子》里借小院落花表现伤春之心态,而晏殊亦借“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之句讲诉忧愁的无法排遣。其实,落红纷纷,逝去的不仅是鲜花的娇艳明媚,还有人生的青春岁月。院门深锁着的不仅是落红,还有一颗迟暮之心,心在门内,即闷,闷极无聊,才临老伤春。五彩缤纷的背后,原来都有着不同的泪水与寂寞。 杜鹃,又名杜宇,子规。相传是古代蜀国郡主之望帝,杜宇,因禅让而隐居山林,思归朝而不得,郁郁而终,魂化杜鹃,叫声凄切;同时杜鹃的嘴角鲜红之说——古典诗歌中往往和哀怨,思归相关。“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秦观的词里,借杜鹃声,渲染孤馆的哀怨之情,传达出诗人的哀怨思乡之情。“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杜鹃啼”,李商隐诗中借杜鹃表达殷切的思念。“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

古诗中的意象

古诗中的意象 1、树木类: 树的曲直:事业、人生的坎坷、顺利 黄叶:凋零成熟美人迟暮新陈代谢 绿叶:生命力希望活力 竹:气节积极向上 柳:送别留恋伤感春天的美好折柳:是汉代惜别的风俗。后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杨柳”:伤别情怀 堤柳堆烟:能触发往事如烟,常被用来抒发兴亡之感。 红叶:代称传情之物,后来借指以诗传情。 松柏:坚挺傲岸坚强生命力 松: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 梧桐:梧桐是凄凉、凄苦、悲伤的象征。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如“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唐人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等。 2、花草类: 花开:希望青春人生的灿烂 花落: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惜春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 桃花:象征美人 兰:高洁 牡丹:富贵美好 草:生命力强生生不息希望荒凉偏僻离恨身份、地位的卑微 禾黍:黍离之悲(国家的今盛昔衰) 岁寒三友(松、竹、梅)、菊花象征人高洁的品格 红豆: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比喻男女爱情或朋友情谊。 菊:隐逸高洁脱俗 菊花:菊花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与身价百倍的兰花并论,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亲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其他“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宋人郑思肖《寒菊》)、“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宋人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等诗句,都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这里的菊花无疑成为诗人一种人格的写照。菊花象征高洁的品质,桃花象

古诗词中常见意象的象征意义

古诗词中常见意象的象征意义 一、草木类: 1、草木的繁盛(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如《乌衣巷》(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榭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朱雀桥边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桥边已长满杂草,开满野花,乌衣巷已失去昔日的富丽堂皇,夕阳映照着破败凄凉的巷口,点出了时代更替、物是人非的盛衰兴亡之感。 2、草( 离别、荒凉、思乡怀人) 如《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3、黄叶、枫叶、落叶(凋零,成熟,美人迟暮,时光飞逝,漂泊。) 如《苏幕遮》(范仲淹)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黄叶就是勾起游子思乡的东西,异旅他乡,仰望苍穹的碧蓝,只见黄叶飘飞,不由使游子联想自身漂泊异乡的怅惘,勾起寂寞乡愁。 4、松柏(正直,高洁、傲岸,常青、顽强的生命力)诗歌常用松柏象征孤傲正直耐寒的品格。如:《青松》(陈毅)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5、竹(气节、正直、虚心、高洁、积极向上、顽强的生命力)亭亭玉立,挺拔多姿,以其“遭霜雪而不凋,历四时而常茂”的品格,赢得古今诗人的喜爱和称颂。 《竹岩》(郑板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本诗赞美了立于岩石之中的翠竹坚定顽强、不屈不挠的风骨和不畏逆境、蒸蒸日上的禀性。张九龄的《和黄门卢侍御咏竹》诗言简意赅地赞道“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苏轼的《於潜僧绿筠轩》有咏竹名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6、梅花(气节、高洁、坚韧、顽强的生命力,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如《白梅》(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墨梅》(王冕)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梅花已成为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陆游:“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他们都在对梅花的描写中寄托了一种高洁的品格。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7、柳(送别,留恋,思乡伤感)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 如《渭城曲》(王维):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二、花卉类: 8、落花(时光飞逝,青春不在、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 《浪淘沙》(李煜)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阑,无限关山,别时容易见时难。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间。 9、菊(高洁,隐士,顽强的生命力)菊花,作为傲霜之花,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

现代诗的意象

现代诗的意象 第一节意象 1、什么是意象 现代诗的所谓意象,就是感觉、情绪、知性的形象表现。 诗歌语言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大量运用意象(image 或 imagery),也就是用具体的形象或画面,来表现诗人在感情和理智方面的体会和经验。 人的主观(心灵)跟客观(世界)之间的桥梁是感觉,而意象就是各种感觉的形象表现,是进行诗歌交流的联络通道,也可以说是诗歌语言的灵魂。 诗歌通过意象,来表现事物、动作、感情、思想、心理状态以及任何感觉的或超感觉的经验。 诗歌的对象,有的本来就是实物,如山水、花木、鸟兽、器物,这些描述当然就是具体的;还有一些对象,本来不是实物,如场景、事件、印象、情绪、愿望、概念,等等,诗人也能通过“意象”和“意象群”的表现,给出具象的描写, 使得读者能在心中构成图景。 按照感觉的种类,意象又可以分为:视觉意象(visual image )、听觉意象 (auditory image)、嗅觉意象(olfactory image)、触觉意象(tactile image)、味觉意象(gustatory image)、动觉意象 (kinaesthetic image)、和抽象意象(abstract image, 即作用于理智的意象)、等等。 例如: 有多少/钢琴,/藏在 紫雾/空蒙的/峰峦 清脆的/石板/铺开一排排/洁白的/键盘 杜鹃/轻柔的/指掌 拂动/映红/山涧 黄鹂/双双/拨响 湖畔/翠绿的/丝弦 但这/花萼/沉吟 在清香的/梦中/酣睡 白露/供养/两颗/苦心 孕育/羞怯的/甜美 带着/未成熟的/寒噤 静候/一声/轻雷 这是一首三音步的十四行诗《仙乐》。通篇用的是双交韵。 其中,紫雾空蒙、映红山涧、黄鹂、白露、翠绿的丝弦……是视觉意象;清脆的石板、拨响丝弦、一声轻雷……是听觉意象;杜鹃花(的芬芳)、清香、是嗅觉意象;铺开键盘、轻柔的指掌拂动……是触觉意象;苦、甜,是味觉意象;酣睡 、供养、孕育、寒噤、……是动觉意象;羞怯、成熟……,是抽象意象(即作用于理智的意象)。 又如《爱之禁果》: 含羞的/爱呀!/你喷香的 青果,/请让我/尝尝 ------这青果/是涩的 只能/给你/闻一下 含娇的/爱呀!/你光艳的

如何把握现代诗歌中的意象

如何把握现代诗歌中的意象 现代诗歌意向是中考重要考点之一,“意象”是客观事物经诗人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而言之,意象就是客观事物(象)与诗人情感(情)的结合体,诗人余光中在《论意象》中也给意象下了一个定义:“所谓意象,即诗人内在之意诉诸于外在之象,读者再根据这外在之象还原为诗人的内在之意”。例如,《乡愁》中余光中就用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意象,表达了渴望与亲人团聚,渴望祖国早日统一的强烈愿望。 把握意象主要从意象的类别着手,意象的类别因分类的标准不同而不同。从创作方法的角度可将意象分为以下三类: 一、比喻性意象。比喻是诗歌最基本的表现方法之一,比喻的主要任务是使诗歌作品形象化。在诗歌中,用作比喻的意象,可称之为比喻性意象。例如,像云一样柔软/像风一样轻/比月光更明亮/比夜更宁静/人体在太空里。这是艾青看了俄国舞蹈家乌兰诺娃的芭蕾舞《小夜曲》后写的诗。比喻中的本体是舞蹈家的“人体”,喻体则是“云”“风”等等。 二、象征性意象。象征是指借助事物的外在特征,寄寓作家某种深邃的思想,或表达某种富有特殊意义的写作手法。现代诗歌中的象征意象可以表达某种特定的意蕴。例如:艾青《我爱这土地》以象征的手法,通过鸟儿对土地的歌唱,表达诗人对处

于困难之中的祖国刻骨铭心,致死不渝的热爱之情。 三、描述性意象。写诗不能事事比喻,处处象征,所以在比喻性意象与象征性意象之外,诗人用的最多的还是描述性意象。如《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中诗人用了一系列意象:“云烟、星子、细雨、鹅黄、新绿”,这些意象的特点是:软、轻、新鲜、美丽、纯净、清新自然,表达了诗人对人间四月天的无比喜爱之情。

诗歌鉴赏中常见的意象

下面是诗歌鉴赏中常见的100个意象 擎时 典出《吕氏春秋具备》,比喻办事受牵制,不顺利。 青鸟 青鸟,传说西王母有三青鸟,一只选遣为信使,前来给汉武帝报信,另外两只随西王母而来,并服侍在王母身旁。如李商隐诗云:“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高山流水 也作“流水高山”。相传春秋俞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每当伯牙弹到描写高山、流水的曲调时,钟子期就感到他的琴声犹如巍峨的高山、浩荡的江河。钟子期死后,伯牙叹无知音,不再弹琴。 涂鸦 典出《尧山堂外纪》(明蒋一葵撰),比喻书画或文章不像样子。 城府 典出《宋史傅尧俞传》,比喻令人难以揣测的深远用心。 借光 典出《战国策秦策》,向别人询问或请人给自己方便时的套话。 物色 典出《后汉书严光传》,本指形貌,后指按照一定标准去访求人才。 鸿雁 《汉书苏轼传》载,匈奴单于欺骗汉使,称苏武已死,而汉使者故意说天子打猎时射下一只北方飞来的鸿燕,脚上拴着帛书,是苏武写的。单于只好放了苏武。后来就用“鸿燕”、“雁书”、“雁足”、“鱼雁”等指书信、单讯。如李清照:“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 方寸 典出《三国志蜀志》,指人的心。 提刀 典出《世说新语容止》,比喻代人写文章。 下榻 典出《后汉书徐稚传》,原指礼遇贤者,现一般指接待贵客,也借指住宿。 润色 典出《论语宪问》,比喻对文稿细加修饰。

春秋 典出《诗经鲁颂》,比喻年岁、岁月或借指古代史、历史。 梨园 梨园原是皇帝禁苑中的果木园圃,唐玄宗开元年间,将其作为教习歌舞的地方,且在这里培养出了大批优秀的音乐舞蹈表演人才,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国此,后世的戏曲班社常以“梨园”为其代称,戏曲艺人称“梨园弟子”。 抱柱 相传古代一书生同一女子相约在桥下见面。他等了很久,不见女子到来,这时河水猛涨,淹没桥梁,书生为了坚守信约,不肯离去,抱住桥柱,淹死在水里。后以喻坚守信约。李白《长干行》:“常存抱住信,岂上望夫台。” 班马 送别诗多用以抒发惜别之情。春秋时,晋、鲁、郑伐齐,齐军趁夜间撤走。晋国大臣刑伯听到齐军营里马叫,推测道:“有班马之声,齐国军队一定连夜撤走了。”班马为离群之马,后送别诗多用以抒发惜别之情。李白《送友人》:“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楼兰 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如“黄山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辞第 汉时,北方匈奴贵族经常骚扰边境。一次汉武帝要为大将霍去病修建府第,霍去病辞谢道:“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后以喻为国忘家。杜甫《奉和严中臣西城晚眺十韵》:“辞第输高义,观图忆古人。” 人杰 典出《史记高祖本纪》,指才智突出的人物。 钓鳖 传说古渤海东面有五座大山随海波漂流,上帝叫十五只大鳌顶住,山才固定不动。友伯国有一巨人举起脚来跨出没几步,就到了五座山的地方,他一下钓去六只鳌,因此,有两座山就沉入海底了。后以喻豪迈的举止或远大的抱负。李白《赠薛校书》:“未夸观海作,空郁钓鳌心。” 三尺 古代,剑约三尺长,故用为剑的代称。《汉书高帝纪下》:“吾以布衣提三尺,取天下。”又因古代把法律刻在三尺长的竹筒或木板上,故又作法律的代称,也叫“三尺法”。《汉书杜周传》:“三尺安出哉?” 口碑 典出《五灯会元》,比喻众人的口头称颂。

现代诗歌意象解读(定稿)

象由言生境随心动 ——现代诗歌意象新特质解读 鄞州高级中学张蕾 “缘事而发,缘情而作”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创作原则,在这原则指导下的中国古典诗歌在内容和情感上呈现出两大特点:内容上,关注现实生活、具体事件;情感上,抒发普遍的人伦道德关怀。因此具备了广泛的认同基础,形成了现实性、可感性的两大特点,使读者在很大程度上能把诗歌还原为生活本来的面目,还原为具备普泛生活情感体验的大自然的原真表象,于是造就了悠远的山水意境和无数的通用意象,例如:月亮、孤舟、白云、梅、菊、雁……这些意象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唤起读者的记忆经验,在最大程度上达成真切的感知和认识的统一。例如杜甫的《登高》前两联,温庭筠《商山早行》中间四句,王维的《使至塞上》的第三联,意象的并置和连缀复原了一幅幅契合民族审美体验的风景或生活场面,借此表达出后世读者熟悉的古典诗人的国恨家仇、个人哀乐、山水闲情。 相对于古典诗歌,现代诗歌走过的百年历程实在是倏忽之间的事情。面对中国古典诗歌“立象近意”的悠远传统,生活在同一片天宇下的现代诗人不得不转而寻求旧意象的新拓展和新意象的另挖掘。希望突破中国古典诗歌几千年来几乎穷尽一切能见到的自然现象的意象结构和被无数文人一再使用所形成的具备高度认同感的经典意象的审美体验。借以传达全新的充溢时代精神的诗歌精神、意象情趣和个体情感。同时,受了西方象征主义表现手法影响,现代诗歌找到了中国传统诗歌借物咏怀和西方象征诗歌极力寻找思想感情客观对应物的相通点,成就了现代诗歌“兼容并包”、独具个性的意象体系。这样,中国现代诗歌的意象就具备了如下特质: 一是现代诗歌意象的承传性、情调化,二是现代诗歌意象的人情味、人格化,三是现代诗歌意象的时代性、现代化,四是现代诗歌意象的故事性、戏剧化。 一、现代诗歌意象的承传性、情调化 新诗运动追求诗体的大解放,但也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对诗歌内容意义表现的重视程度。因而,新诗日益显露出“一种极沉痼的通病,那就是弱于或竟完全缺乏幻想力,因此他们诗中很少浓丽繁密而且具体的意象”(闻一多《<冬夜>评论》)。但是也有一部分诗人坚持着自己的诗歌主张,在作品中显示了对古典诗歌意象的特别关怀,如:闻一多、戴望舒、徐志摩、沈尹默、周作人等。 如李叔同的《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杯浊酒尽余欢, 今宵别梦寒。 歌词文辞秀丽、意境深远而富有情韵,“长亭、古道、芳草、柳笛、夕阳……”与古典诗词一脉相承的意象,营造出悠远而古典的情韵,体现了对传统意象的传承与拓展。 又如戴望舒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仇怨的姑娘。 “丁香结”是愁思的传统意象。李商隐《代赠》诗云:“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李璟《浣溪沙》词云:“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雨巷》继承了“丁香空结雨中愁”的古典意境,创造出“丁香一样结着仇怨的姑娘”的意象,更能唤起人们希望和幻灭的情绪,更多得带上了作者主观想象的成分。用戴望舒自己的话说:“诗是由真实经

古代诗歌中的传统意象

古代诗歌中的传统意象 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诗人的聪明往往就在于他能创造一个或一群新奇的“意象”,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 反之,读者只有在领悟意象寓意的过程中,才能把握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歌的主旨,进入诗歌的意境,感知诗人的情感。所以,诗歌的阅读鉴赏,必须以解读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以熟知诗歌意象为突破点。 古代诗歌中一些常见的意象主要有 1、树木类: 树的曲直:事业、人生的坎坷、顺利 黄叶:凋零成熟美人迟暮新陈代谢 绿叶:生命力希望活力 竹:气节积极向上 柳:送别留恋伤感春天的美好折柳:是汉代惜别的风俗。后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杨柳”:伤别情怀 堤柳堆烟:能触发往事如烟,常被用来抒发兴亡之感。 红叶:代称传情之物,后来借指以诗传情。 松柏:坚挺傲岸坚强生命力松: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三国人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送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 梧桐:梧桐是凄凉、凄苦、悲伤的象征。如王昌龄《长信秋词》:“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写的是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里,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诗歌的起首句以井边叶黄的梧桐破题,烘托了一个萧瑟冷寂的氛围。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其他如“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唐人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等。 2、花草类: 花开:希望青春人生的灿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