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方差与标准差》教学案

《方差与标准差》教学案

《方差与标准差》教学案
《方差与标准差》教学案

4.4方差和标准差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继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之后出现的新统计量,它反应的是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课本从射击比赛的成绩引入,提出问题,并让学生通过画图来判断两组数据的波动情况,形象直观,这样提出方差的概念就比较自然。课本在本节和4.5节(包括相应的作业题)都安排了有关方差的计算,其目的在于让学生能掌握算理和算法。本节的“探究活动”隐含着一种规律,可以让学生通过探究去发现这种规律,体会发现的乐趣。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1.了解方差的产生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理解方差、标准差的概念和计算公式的形成过程.

3.掌握方差的计算公式并会应用方差比较两组数据的波动大小.

4、能用样本的方差来估计总体的方差。

能力目标:会求一组数据的方差、标准差,并会用它们表示数据的离散程度,-从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强化小组学习,培养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思维的能力.

情感目标:1.通过利用方差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与人类的生-活生产是联系紧密的.

2. 通过课堂小组讨论,体验数学活动是充满探索与创造,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方差的概念和计算

难点:方差如何表示数据的离散程度,学生不容易理解,是本节教学的难点。学情分析

方差公式:比较复杂,学生理解和记忆这个公式都会有一定困难,以致应用时常常出现计算的错误,为突破这一难点,我安排了几个环节,将难点化解。

(1)首先应使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学习方差和方差公式,目的不明确学生很难对本节课内容产生兴趣和求知欲望。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多举几个生活中的小例子,比如:选择运动员、选择质量稳定的电器等。学生从中可以体会到生活中为了更好的做出选择判断经常要去了解一组数据的波动程度,仅仅知道平均水平是不够的。

(2)波动性可以通过什么方式表现出来?第一环节中点明了为什么去了解数据

的波动性,第二环节则主要使学生知道描述数据,波动性的方法。可以画折线图方法来反映这种波动大小,可是当波动大小区别不大时,仅用画折线图方法去描述恐怕不会准确,这自然希望可以出现一种数量来描述数据波动大小,这就引出方差产生的必要性。

(3)第三环节教师可以直接对方差公式作分析和解释,波动大小指的是与平均数之间差异,那么用每个数据与平均值的差完全平方后便可以反映出每个数据的波动大小,整体的波动大小可以通过对每个数据的波动大小求平均值得到。所以方差公式是能够反映一组数据的波动大小的一个统计量。

构思:教师的“教”体现在创设情景-----组织探究----发现规律----熟练运用学生的“学”体现在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情境的分析和探究,发现了在实际生活应用中需要方差这样新的统计量:反映一组数据与其平均值的离散程度,也就是用来衡量一批数据的波动大小,在样本容量相同的情况下,方差越大,说明数据的波动越大,越不稳定

教法分析:

情境法----对具体的实际情境进行分析和计算发现方差出现的必要性。

探究法----引导学生对实际情境的数据进行整理、计算、分析得出结果。

讨论法----利用具体实例促进学生对方差和标准差的理解和探索。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计算器等。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

观看2004年奥运会男子十米气步枪决赛录像片断和图片,展示问题。

(1)大家知道这个录像片断的内容吗?猜猜图片中的人物是谁?

(朱启南,学生观看录像,气氛热烈)

(2)现在要培养新人,教练要从甲、乙两名跨栏运动员中选取一名队员作为重点培养对象,假设你是一名教练,根据他们平时的比赛成绩该选择哪一名队员呢?课件给出两名射击手的测试成绩统计表,同学们很快发现用已经学过的平均数法大家都是8,而用中位数和众数又不能很好的进行比较。

两名队员比赛成绩平均值持平,而孙教练经过研究选择了甲队员,是什么原因呢?你们想知道吗?该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学生想去了解其中的原因,学好本节课.

二、启发式引导:

(1)要选拔射击手参加比赛,应该挑选测试成绩中曾达到最好成绩的选手,还是成绩最稳定的选手?

(2)画出两人测试成绩的折线图。(让学生亲自动手画图,看图,得到答案,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 3)观察发现什么?(甲的成绩大部分集中在平均成绩8环的附近,而乙的成绩与

其平均值的离散程度较大。)

通常,如果一组数据与其平均值的离散程度较小,我们就说它比较稳定。 思考:什么样的数能反映一组数据与其平均值的离散程度?

我们已经看出,乙的测试成绩与平均值的偏差较大,而甲的较小。那么如何加以说明呢?

三、试一试:

(1) 可否用各个数据与平均的差的累计数来表示数据的偏离程度?

很明显,各个数据与平均数的差的累计数都为0,是不可能表示数据与平均数的偏离程度的

(2) 是否可用各个数据与平均数的差的平方和来表示数据的偏离程度?让学生具体算一算甲、乙两名射手成绩与平均数的差的平方和。

(3)数据的偏离程度还与什么有关?要比较两组样本容量不相同的数据的偏离平均数的程度,应如何比较?

四、小组交流,讨论总结方法与结果

1、根据以上问题情景,在学生讨论,教师补充的基础上得出方差的概念、计算方法、及用方差来判断数据的稳定性。

2、从方差的计算公式中分析方差的大小与数据波动的大小存在怎样的关系. 出示方差的定义:(课件展示)一般地,各数据与平均数的差的平方的平

均数 叫做这批数据的方差

意义:用来衡量一批数据的波动大小

注意:取相同样本容量。

在样本容量相同的情况下,方差越大,说明数据的波动越大, 越不稳定 研究方差的前提之一:平均数相等或非常接近

学生通过计算两名队员成绩的方差值解释专家选择甲队员的理由.(回应引入部分留下的数学思考,使学生释然,感受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带来的喜悦.体会现实生活中常常要考虑数据波动大小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判断.)

五、应用概念,巩固新知

例1、 为了考察甲、乙两种小麦的长势,分别从中

抽出10株苗,测得苗高如下(单位:cm )

甲:12 ,13 ,14 ,15 ,10 ,16 ,13 ,11 ,15 ,11

乙:11 ,16 ,17 ,14 ,13 ,19 ,6 , 8 , 10 ,16

问哪种小麦长得比较整齐?

(从现实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促使学生能积极的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去。使学生体验到统计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通过解决例1复习巩固了方差公式和应用方差分析、描述一组数据稳定性从而做出准确判断的方法。)

[]

222212)()()(1x x x x x x n S n -++-+-=

我们看到,数据的单位和方差的单位是不一致的,方差的单位是数据单位的平方。为使单位一致,可用方差的算术平方根:

方差的算术平方根

并把它叫做标准差(standhard deviation )

优点:单位与所研究数据单位一致

缺点:笔算时开方不方便,明显又多一步运算

六、巩固练习,反馈信息

1、课本“课内练习”第1题和第2题

灵活补充:

2、求这三组数据的平均数、方差和标准差。

3、对照以上结果,你能从中发现哪些有趣的结论?

4、一个样本的方差是2222121001[(8)(8)(8)]100

s x x x =-+-+???-则这个样本中的数据个数是____,平均数是____

七、课堂小结(课件展示,通过回顾与反思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让学生体会进步和成功的喜悦,有信心更好的学习下去,采用学生总结,教师补充的方式)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 你觉得这节课所学知识中有哪些方面需要注意的?

3、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

八、分层作业,延伸拓展

1、课本“作业题”第3题。

2、选做题:

在某旅游景区上山的一条小路上有一些断断续续的台阶,如下图是其中的甲、乙段台阶路的示意图(图中的数字表示每一级台阶的高度).请你用所学过的统计量(平均数、中位数、方差等)进行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 1 )两段台阶路每级台阶的高度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 2 )哪段台阶路走起来更舒服?为什么? ( 3 )为方便游客行走,需要重新整修上山的小路,对于这两段台阶路,在台阶数不变的情况下,请你提出合理的整修建议.

[]

2

2221)()()(1x x x x x x n S n -++-+-=

板书设计 4.4 方差和标准差

一般地,各数据与平均数的差的平方的平均数 例1 叫做这批数据的方差

在样本容量相同的情况下,方差越大, 练习 说明数据的波动越大, 越不稳定

方差的算术平方根

叫做标准差 []

222212)()()(1x x x x x x n S n -++-+-= []

2

2221)()()(1x x x x x x n

S n -++-+-=

梦游天姥吟留别导学案-含答案--特别实用

梦游天姥吟留别导学案 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李白及相关背景介绍。 2、结合课下注释及现代汉语词典,掌握“天姥、谢公屐”等生字词。 3、通过诵读,理清诗歌的写作思路,并整体把握诗歌主要内容。 4、再次朗读诗歌,体会李白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特点,即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 5、初步感受诗人不与黑暗官场同流合污的高尚人格和追求个性自由的精神 二、【学习重点】 通过诵读,理清诗歌的写作思路,并整体把握诗歌主要内容 【学习难点】 初步感受诗人不与黑暗官场同流合污的高尚人格和追求个性自由的精神【学习过程】 三、自主学习: (一)了解感知 1、了解李白 李白(701--762),字,号,代伟大的主义诗人,有“”之称,现存诗歌900余首,代表作《蜀道难》、《行路难》、《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李白长于乐府与绝句,其诗风格豪放而飘逸 .....,语言热烈奔放而清新自然,对后世影响较大,杜甫称赞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与杜甫并称“李杜”,有《李太白全集》。 2、解题: “梦游”,梦中游览,说明内容的虚实; “天姥”,指天姥山。是所梦的内容; “吟”本指吟咏,即作诗,以后作为一种诗体的名称,是“歌行体”诗的一种形式。内容多有悲愁感叹之意,形式上比较自由活泼。 “留别”是临行前留下这首诗向朋友话别的意思,说明本诗写作目的。

所以整个题目的意思就是用梦游天姥的诗向朋友话别,另名《别东鲁诸公》或《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不过本诗主要内容并无惜别之感,而是借题发挥,表明自己的视权贵,傲岸不屈,与宫廷生活彻底绝裂的态度态度和意向是真。 3、作品背景: 李白是个有远大政治抱负的人,“安世济民”、“功成身退”是他一生的愿望。天宝元年 (公元472年),李白经友人吴筠的推荐,被唐玄宗征召进京。他兴高采烈地来到了长安,认为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时机已经到来。但到了长安,得到的是翰林供奉,任了个侍御闲职,不能施展政治才干。当时的最高封建统治集团昏庸腐败,李白“粪土王侯”不甘趋炎附势,招致了权贵的谗毁,不到三年 (公元744年)唐玄宗以“赐金还乡”为名,把他赶出了长安。冷酷的现实粉碎了他不切实际的幻想。李白在极度悲愤惆怅的心情下,离开了京城,重新继续他的漫游生活。天宝四年秋 (公元745年),他离家南下准备再游吴越时写下这首诗留赠给友人,借以排遗内心的悲愤,表现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对世俗权贵的蔑视,对理想世界的追求。 4、资料补充: 李白的一生是复杂的,他兼有游侠、隐士、道人、策士、酒徒等类人的气质和行径。他一方面接受儒学“兼济天下”的思想;另一方面又接受道家尤其是庄子遗世独立的思想,追求绝对自由,蔑视世间万物;他还接受游侠思想影响,所以敢于蔑视封建秩序,打破传统。但在黑暗现实面前,李白的人生理想始终未能实现,但他又在追求。矛盾、冲突及遭打击后的愤懑、狂放就产生了。李白的一生基本与盛唐时代相始终,盛唐那种繁华、大气、兼容并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风气,对李白的思想、气质都产生了深深的影响,当然也直接影响了李白的创作。以致后人评李白有“盛唐之象”。 5、字音检测: 天姥.()瀛.洲()剡.溪()渌.水() 谢公屐.()暝.()澹澹 ..()殷.岩泉()訇.然()石扉.()魂悸.()鸾.() 霓.()嗟.()

《不确定现象》教学设计

公开课教案 【教学内容】 《不确定现象》数学书96页例1,例2。第97页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能判断生活中的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 ②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描述生活中的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 2、过程与方法 能在活动中体验有些现象是可能发生的,而有些现象是不可能发生的。 3、情感与态度价值观 ①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②掌握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在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重点】 通过活动体验有些事件发生的确定与不确定。 【教学难点】 理解“一定”、“可能”、与“不可能”。 【教具学具准备】 硬币;装白、橙乒乓球的袋子8袋。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教师:上课之前告诉同学们一个消息,要从我们班上的数学练习册中抽出一位同学的来进行检查,会抽到男同学还是女同学呢?” 2.学生猜:可能是男同学,也可能是女同学,不能确定,都有可能。 3.教师小结:生活中,有些事情我们不能确定它的结果。人们常用“可能”这个词来描述,我们也称之为事情发生的可能性。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事情发生的可能性。(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研究不确定现象。 (1)出示硬币:抛硬币游戏。请同学们猜一猜硬币落地后,是元向上呢?还是菊花向上? (2)学生分组进行抛硬币活动,注意记录和观察硬币落地后,是元向上还是菊花向上。 (3)活动后请学生用语言描述硬币落地后,得出这件事是不确定的结论。 (4)教师引导学生用规范语言描述:同学们的这些意思,在数学上我们一般用“可能……也可能……”(板书:可能……也可能……)这个词语来描述这种不确定现象。 (5)教师小结:抛一枚硬币,落地后可能是元向上,也可能是菊花向上,在数学上,我们把像这样的,可能出现的结果不止一种,而使人们事先不能确定的现象叫做“不确定现象” (板书:结果不止一种不确定)。 2、研究确定现象 (1)出示乒乓球。猜测小虎摸的是什么球? (2)指名学生摸球验证。 (3)分小组进行摸彩球的游戏,完成教师下发的记录表。 教师:当盒子里全是橙球时,从里面任意摸出一个,结果怎样呢?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全是橙球,都是橙球……。教师引导规范语言:同学们的这些意思,在数学上我们一般用“一定”这个词来说。 教师:这样放球可能从盒子里摸出白球吗?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不可能,不会…… 教师引导规范语言:同学们的这些意思,在数学上我们一般用“不可能”这个词来说。 (板书:不可能) 教师:(展示盒子里的球——全是白球)当盒子里全是白球时,从里面任意摸出一个,结果又怎样呢? 学生用“一定”、“不可能”来描述摸球结果。教师小结:像这样结果只有一种,我们就用“一定”、“不可能”来描述确定现象。

高三英语复习短文改错教学设计

高三复习短文改错 教学目标:主要考查学生对英语语言运用的准确性。 学情分析:要求学生能够整篇理解,分行识错,从错误的类型看可分为错、加、减四个方面,即错误改正,缺词添加,多词删除。并要求以规范的符号进行表示。学生在这方面问题很大,基础薄弱。 重难点:学生在日常学习中的常见错误,语法、词语以及惯用法的错误。 一、题型特点和高考概况: 1、“短文改错”主要考查学生对英语语言运用的准确性。短文往往选用一篇130个词左右 2、近两年的高考试题中“短文改错”主要是学生在日常学习中的常见错误,语法、词语以及惯用法的错误。 3 、命题的总原则是要求学生能够整篇理解,分行识错,从错误的类型看可分为对、错、加、减四个方面,即错误改正,缺词添加,多词删除。并要求以规范的符号进行表示。 单句改错练习1 摘自同学的作业/作文. 1、I met student yesterday. ___a____ 可数名词,单数前要加冠戴帽,复数后要加尾巴 2、He is looking a missing book. ___for____ 固定短语look for 常用搭配要注意介词 3、He wants have a rest. __to_____ want to do sth,要留意动词不定式符号to 4、He praised by the teacher several times. _was____ 注意判断动词是否要用被动语态, be+ 过去分词 5、I’m looking forward your letter. ___to___ look forward to (doing )sth 盼望…… 总结一、缺词1、名词前特别是可数名词前是否缺冠词 2、不及物动词是否缺介词 3、不定式是否漏了to. 4、被动语态是否缺少了助动词be. 5、惯用法是否漏了不可缺少的词。 单句改错练习2 摘自同学的作业/作文. 1、We are going to have a meeting on next week. this 或next + 时间词this morning, next year之前不用介词 2、He is more taller than me. 3、He is fond of like English. 4、The boss made workers to work 10 hours a day. make sb do sth 不带to不定式 5、He married with a beautiful girl. _ marry sb嫁,娶,和某人结婚,不用with 总结二、多词1、时间状语前是否多了介词。 2、形容词、副词比较级前是否多了相似词。 3、固定搭配中是否多了词。

《梦游天姥吟留别》导学案(教师版)

《梦游天姥吟留别》导学案(教师版)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 2.鉴赏“梦游”的意境; 3.领悟评价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1.初步体会李白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特点; 2.认识李白的“游仙”之念表现了他不事权贵的傲岸性格,体现他道家风骨、儒家风范。学习难点:鉴赏“梦游”的意境。 一、导言: 今天我们将借助这篇课文,走进李白的精神世界,他用自己的一生述说着传奇,在他身上体现了盛唐时期多种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他是一个具有道家风骨的道士,也是一个具有儒家风范的儒士,又是一个行侠仗义的侠客,更是一个连喝酒都能喝出气势、喝出个性的酒仙,就是这样一个奇人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奇梦呢?让我们共同品读这首诗。 二、背景介绍: 李白早年就有济世的报复,但是不屑于经由科举登上仕途,而希望由布衣一跃成为卿相。因此他漫游全国各地,结交名流,以此广造声誉。唐玄宗天宝元年,礼拜的朋友道士吴筠向唐玄宗推荐李白,玄宗于是召他到长安。李白初到长安,也曾有过短暂的得意,但一是他一身傲骨,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二是玄宗仅把他看做词臣,并不重用他,三是受到权贵的排挤,他在长安仅住了一年多,就被赐金放还,他那由布衣到卿相的梦幻从此完全破灭。唐玄宗天宝三年,李白离开长安,先到洛阳与杜甫相会,结下友谊。随后又同游梁宋故地,这时高适也赶来相会,三人一同往山东游览。到兖州不久,杜甫西入长安,李白南下吴越故地,第二年,他在东鲁将南游吴越,写下了这首描绘梦中游历天姥山的诗,留给在东鲁的朋友,政治上的失意使他胸中的块垒难消,这首诗便是他的:发愤之作’. 三、完成预习: 1、.李白诗中的名言名句填空 a、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_奔流到海不复回 b、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c、长风破浪会有时,_直挂云帆济沧海。 d、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e、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f、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g、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h、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i、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j、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l、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不确定现象》教学设计

《不确定现象》教学设计 张小龙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96-97页例1、例2和例3,第97页课堂活动,练习二十三第1、2题。 【教学目标】 1.能在活动中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可能的,有些则是不可能的。 2.在具体的情景中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术语来判断生活中的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猜想、分析、判断、推理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在具体的活动情景中体验生活中的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 【教学难点】 能用比较规范的数学语言对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进行分析描述。 【教具学具准备】 硬币、装乒乓球的盒子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教师:这几天,阳光明媚,冬日的暖阳驱散了初冬的寒气,大家高不高兴?教师想问问同学们,你觉得明天还会是晴天吗? 2.学生猜:可能是晴天,也可能是阴天,问:能确定吗?(不能确定,都

有可能。) 3.教师小结:在生活中,有的现象不能事先确定。这样的现象我们把它叫做不确定现象,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不确定现象,学生齐读。 二、探究新知 1、研究不确定现象。(每两个学生准备一枚硬币。老师每组发一张记录单) (1)教师:接下来老师和大家一起玩。请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硬币)我们知道,硬币有几个面?(两个)我们这儿规定:有字的一面是正面,另一面这是反面。下面,我们就来玩一个抛硬币游戏,怎么样?不过,在玩之前老师要提一个要求。请看大屏幕,老师请一个同学读一读活动要求(学生朗读)活动要求: 1. 抛之前猜一猜硬币落地后是正面向上还是反面向上? 2. 两人一组进行抛硬币活动,每人抛五次,注意观察硬币落地后有几种结果并记录在表格里。 3. 活动后想一想怎么用语言准确地描述硬币落地后出现的结果。 (2)学生分组进行抛硬币活动。 (3)学生汇报:你们组抛的硬币几次正面向上,几次反面向上呢?。 同学们,从刚才抛硬币的活动中,你们发现硬币落地后出现了几种结果呀?老师也想来抛一抛,你觉得老师抛这枚硬币是正面向上呢还是反面向上?不能确定该用什么词语来描述呢?(可能) (4)教师引导学生用规范语言描述:同学们的这些意思,在数学上我们一般用“可能……也可能……” (板书:可能……也可能……)这个词语来描述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doc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了解李白的生平思想,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2.过程与方法:诵读、讨论全诗,重点鉴赏诗歌中的景物。3.情感目标:理解封建社会中知识分子的遭遇和苦闷等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讲解第三段梦境的内涵,进而理解诗歌的主旨。教学难点:认知诗歌中景与情的关系,理解诗人复杂的思想情感。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通过学生在初中时学过的诗歌,引入到本课。(让学生在温故中知新)二.解题——梦游天姥吟留别三、写作背景李白早年就有大济苍生的志向,唐玄宗天宝元年,朋友道士吴筠推荐李白,玄宗于是把他召到长安。李白本想借此机会有所作为,但玄宗只把他看做一介词臣,并不重用。又受权贵排挤,连玄宗也对他不满,天宝三年,李白被赐金放还。四.朗读感知听配乐朗读,注意字音、语调、节奏。(教师强调要点——范读——学生朗读)五.整体感知(自主、合作、探究下面的问题)(一)赏析第一部分:入梦缘由1.诗歌写“梦游天姥”,但一开头却写“瀛洲”而不是写“天姥”,为什么这么写?明确:诗中写“瀛洲”用了“信”字,写天姥山用“或”字,“信”是什么意思?是“确实”之意。“或”是“或许”之意。这就是说在人们的口中,一个是海外仙山,虚无缥缈,一个是真实存在,可以看见。把天姥山和仙山并提,就是天姥山沾上了神秘神奇的色彩。再者,仙山是难觅的,而天姥山是可寻的,接下来自然而然过渡到游天姥山,为下文做了铺垫。2.

那越人口中的天姥山是个什么样子呢?我们一起读一下对天姥山的 描写。从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天姥山的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明确:突出了山势的高峻。“天姥连天向天横”,直接描写,其余几句通过五岳、赤城、天台的的对照,运用了夸张、衬托的手法。3.小结:事实上,天姥山只是浙东一处灵秀之地,与天台山并峙,较五岳却是小巫见大巫了。这里运用夸张和衬托手法,给我们营造了一个神奇的氛围,将我们一步一步的引向了梦的境界。(二)赏析第二部分:梦游天姥1. 开始“梦游”了,诗人先到了哪里?明确:剡溪。这是登山的第一站,我们用“入山”(板书)两个字来概括。 2.此时作者是什么样的心情?入山时的景物有什么特点?明确:“飞”字表现作者急切的心情。抓住意象分析,湖月相映,渌水生辉,清猿啼鸣,写出了环境的清幽、宁静(板书)。 3.“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诗人开始登山了,登山途中的景物如何?(一起来读一下)诗人在这里都写了那些景象?(抓住意象和关键词讨论)明确:青云、海日、天鸡,山势高耸,早晨光线明丽;暝、熊咆、龙吟、云欲雨,水生烟,光线由明转暗,显得森然、幽暗。青冥浩荡、日月照耀,群仙聚集,写仙境的光明灿烂。山中仙境截然不同,我们把这部分分成两层,板书——山中:森然、幽暗:仙境:光明灿烂。(三)赏析第三部分:梦中醒来1.可惜梦不长久,接下来诗人从梦中惊醒,美好的仙境顿时消散。梦中醒来,诗人的心境如何呢?梦境与现实有什么联系呢?(抓关键字词)明确:①“长嗟”“惟”“失”,可以看出,诗人此时是失落的。②“亦如此”将梦境和现实联系了起来,

初中七年级数学第章体验不确定现象教学设计

第11章体验不确定现象 11.1 可能还是确定 第1课时不可能发生、可能发生和必然发生知识技能目标 1.分清不确定的现象和确定的现象; 2.认识“可能发生”、“不可能发生”与“必然发生”的意义,会结合实例加以区分. 过程性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让学生体会各种事件的含义,初步获得对概率基础知识的认识,形成解 决这类实际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2.经历对基本概念的辨析,学会与他人合作、讨论,让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得到发展. 重点:让学生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描述。 难点: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描述。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 先让我们两人一组做一个“掷骰子”的游戏. 游戏用具:每组准备一个普通的正方体骰子,它有六个面,每一面的点数分别是从1到6 这6个数字中的一个.骰子质地要均匀,以便使每个数字被掷得的机会均等.游戏中要 求一个同学掷骰子,另一个同学做记录,用“正”字法把每个点数出现的频数记录下来, 填入下表.掷完20次后,两人交换角色. 两位同学的试验数据都记录在表1中: 表1:掷骰子40次骰子上每个数出现的频数频率表 二.探究归纳 1.不可能发生 请同学们观察表1,“点数7”出现的次数为_______,如果再多掷几次,“掷得的点数是7”这件事会不会发生? 观察所有小组表1中,“点数7”出现的次数总是0.骰子上没有7,所以再多掷几次,“掷 得的点数是7”这件事都不会出现的. 师生交流:“掷得的点数是7”这件事是不可能发生的. “不可能”发生就是指每次都完全没有机会发生,或者说,发生的机会是0. 2.必然发生 在刚才的游戏中,还有什么事是不可能发生的?掷得的点数大于6或掷得的点数是8 等等. 掷得的点数小于7这件事会不会发生?发生几次?这件事一定会发生,每次都发生. 师生交流:每次都一定发生,不可能不发生,或者说,发生的机会是100%,我们称之为 七年级数学(下)第11章 体验不确定现象教学设计 黄军

高考英语短文改错专题教案

高考英语短文改错专题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了解高考短文改错试题结构相对稳定。 即:设置10项判断。其中有去词,加词和改词三项,共10处错误。 (一般情况下,去词和加词各出现一个,其余为改词。) (2).掌握做短文改错的几种方法。并运用到实际学习中。 能力目标: (1).要求答题规范,在做题中遵循规范化模式。 (2).充分运用教学改革中使用的预习提纲、学习目标去预习----学习---巩固所学知识。情感目标: 使学生在愉快中了解学习方法,从而自如、自信的运用所学知识去 迎接高考 教法: 教学方法:采用问答式、讲练形式、小组活动和个体活动相结合方法.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 短文改错方法中的:动词的混用;虚词的添加与删除,逻辑不清,固定用法的误判 等 2. 难点:正确运用“浏览全文,了解大意。逐句分析,逐句改错。复读全文,仔细推敲, 最后复查”的解题策略 教学步骤 一.高考短文改错的考察方式 Unnecessary word 1. I can go to home now. Missing word 2. I like playing piano. Wrong word2. 3. I am fond at English. 二Limerick 动词形,名词数.还要注意形和副.代词格,细领悟. 介词短语须关注.习惯用法要记住.冠词连词常光顾. 1.动词形 1).动词的时态和语态错误. 2). 主、谓不一致的错误。 高考链接1: When the air move, we have wind. I hold my lunch-box in my hand when I was going to school(2011全国) 动词练习 1).Water pollution often bring on disease. 2).So far, he made a living by picking up wastes. 3).The church burned down yesterday date from the 18th century. 4).With a boy led the way, they started towards the village. 2名词数指名词单、复数形式的用法错误。 高考链接2: One of my unforgettable memory of my school in Xinjiang is…(2011全国)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1数据收集整理》优质课导学案_2

《数据收集整理》教学设计 —社富中心小学沈燕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能利用统计表的数据提出问题并回答问题。 【数学思考】了解统计的意义,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问题解决】能根据统计图表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情感态度】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了解统计的意义,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教学难点:能根据统计图表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具准备:课件。 一、导入新知: 1、生成统计的概念: 导:师:最近咱们班图书角要新增一些图书,老师准备在这几类图书中选择。(出示课件1、2、3)有故事书,(成语故事书、动物故事书、开心趣味故事书)漫画书(少儿漫画、成语漫画,百科知识漫画书)科幻书,这么多书呢?在这三类图书中,你最喜欢看哪一类图书?(出示课件4) 生1:我最喜欢故事书 生2:我最喜欢看漫画书

师:那老师应该哪类图书放在图书角呢? 生:选故事书 师:哦,因为你喜欢看故事书所以你觉得放故事书合适是吗?那老师能不能应为某一个同学喜 欢的图书来确定新增的图书呢? 生:不能 师:不能根据某一个同学喜欢看的图书来确定,那应该怎样选择? 生:应该选更多人喜欢的图书 师:哦,也就是说咱们先要了解一些大多数同学都喜欢的图书,知道在咱们班中喜欢哪类图书的人最多,选择最多人喜欢的图书才合适是吗? 生:是 师:那有什么办法才能知道,咱们班喜欢哪类图书的人最多呢?你有什么好方法吗? 生:可以用投票的方法 师:他的意思是让我们每个人都发表自己的意见投票选一选,你同意吗? 生:同意 师:老师也觉得这个方法可行,那行,就按你们说的,按咱们班每一个同学都发表一下自己的 意见,看看咱们班到底喜欢哪类图书的人最多。(出示课件5) (请老师想请3位同学来做小小统计员帮助统计,请喜欢看故事书的同学举手,你来)喜欢 看漫画书的同学举手……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设计

梦游天姥吟留别 【教学目标】 1.了解七言古诗的一般特点,体会李白作品的艺术风格。 2.正确认识诗中所体现出来的不与权贵妥协的反抗精神和伤感情绪。 3.领会想象奇特和比喻、对比、夸张等修辞手法,体味李白积极浪漫主义风格。 【教学难点】 体味李白积极浪漫主义风格。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指名背诵《梦游天姥吟留别》 二、文本研习 1.研习第一节 (1)齐读第一节 (2)思考:既然题为“梦游天姥”,为何开篇要“谈瀛洲”? 明确:“烟涛微茫”的瀛洲与“云霞明灭”的天姥同样神秘而又美妙。然而瀛洲的“信难求”让人怯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则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如此以瀛洲陪衬天姥,以虚衬实,不仅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 (3)除了瀛洲外,此段中还提到了哪些山?有何作用? 明确:还提到了五岳、赤城和天台,从而衬托了天姥的雄峻巍峨,进一步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强烈愿望。 2.研习第二节 导入:如此神秘美妙、雄峻巍峨的天姥山如何不让作者魂牵梦绕呢,于是便有了“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的奇妙梦境。 (1)学生齐读第二节

(2)小组交流:或以时间为序或以地点为序,指出本段共描绘了几幅图景,并用l-2个词归纳每一幅图景的特色。 明确:月夜→寂静清幽白昼→壮美奇绝傍晚→离奇险怪夜晚→壮丽辉煌 (3)学生齐读“洞中仙乐”部分,然后用散文化的语言进行描绘。 参考:电闪雷鸣,山峰崩塌。仙洞的石门,訇地一声从中间打开了。仙府的天空浩瀚无边,看不到尽头,日月的光辉照耀着金银砌成的宫阙,以彩虹作衣裳啊以轻风为骏马,云里的神仙啊接二连三地下来。老虎弹着琴瑟啊鸾鸟驾着车,仙人多得像麻一样数也数不清,多么其乐融融的场面啊。 (4)自由熟读“梦游天姥”部分,力求背诵。 3.研习第三节 (1)正当梦入高潮时,作者却“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梦境突然地消失了,面对现实,作者禁不住长嗟短叹,作者感叹了些什么呢” 明确:李白一生倘佯山水之间,热爱山水,达到梦寐以求的境地。此诗所描写的梦游,也许并非完全虚托,但无论是否虚托,梦游就更适合于超脱现实,更便于发挥其想象和夸张的才能。 进步性:反映诗人傲视权贵、渴望自由的精神。写神仙世界的美丽,反衬出现实世界的丑恶,表明对现实、对权贵的的憎恶。写幻想是为“不事权贵”的立场服务。 局限性:流露出了人生如梦幻,行乐须及时的消极避世思想。如“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2)鉴赏名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哪能够低头弯腰伺候那些有权有势的人,使得我整天不愉快呢!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的思想是曲折复杂的,但是它的主要方面是积极的,富有反抗精神的。是诗中的思想精华。这铿锵有力的十六个字,是诗人思想和个性的体现,表达了诗人宁愿寄情山水,也决不向权贵屈服,也决不取悦于世而苟且偷生,充分显示了诗人的反抗精神和豪迈气概。这正是本诗的主题所在。 三、诗歌小结 1.作者为什么要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写梦境呢?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 明确: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写仙境的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也就是说,诗歌的前后是一致的,都是在写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只是诗歌的前半部分用梦的形式曲折地表达出来,而后半部分诗人则是直抒胸臆,直接唱出:“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不确定现象》教学设计.doc

《不确定现象》教学设计 河南省陕县的四实验学校傅延玉【教学内容】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不确定现象》的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猜测—实践—验证”的摸棋子游戏,体验生活中确定和不确定现象,并能用“一定”“不可能”和“可能”正确地描述这些现象。2、能列举出简单的不确定事件可能出现的所有结果,知道其不同结果出现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并领悟到可能性大小与其可能出现的不同结果所占数量多少的密切关系。(二)能力目标:用严谨的数学语言口头表达能力,观察、推理能力,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简单问题的能力。(三)情感目标:让学生经历探索的过程,在活动交流中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教学重点】领悟可能性大小与其可能出现的不同结果所占数量多少的密切关系,体验、描述生活中的确定和不确定事件。【教学难点】领悟到可能性大小与其可能出现的不同结果所占数量多少的密切关系【教具准备】课件、盒子、棋子、转盘、小黑板等。【教学分析】1、教材分析本节课是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不确定现象》的第一课时。新《课标》在小学第一学段安排的“概率”学习内容主要有:初步体会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对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进行简单的实验。本节课学生是在对事情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有了一定认识的基础上,来进一步学习事情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2、学生状况分析:三年级的学生,正处在抽象逻辑思维初步形成的阶段,他们的抽象思维需要在感性材料的支持下才能进行,直观演示或游戏切入较容易被他们所接受。我校地理位置特殊,一半以上学生是农村外来人员的子女。学生整体认知水平较差。因此,我根据这些特点,设计了教学活动。【教学过程】一、开门见山突出主题谈话引入。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今天我们大家一起来做个游戏好吗?不过我们做游戏是有目的的,我们要通过做游戏来学习一个新的知识《不确定现象》,不知你有没有信心学好?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出示目标)二、例1的教学。1、活动一师:现在老师这里有个盒子,看看我往盒子里放的棋子(全是黑色的),猜一猜老师摸出的棋子会是什么颜色的? 生:黑色。(师摸)师:为什么我每次都能摸到黑棋子呢?

高考英语短文改错 教案 教学设计

高考英语短文改错教案教学设计 The Teaching Plan for Proof--reading and Correcting by Zhang Jian Teaching Aims: Learn how to do proof―reading and correcting. Improve the students’ abilities to deal with various errors in passages. Teaching Important Points: Make the students master the skills and ways to do proof―reading and correcting. Train the students’ abilities of discovering and solving problems. Teaching Difficult Points: How to improve the students’ abilities to do proof―reading an d correcting. How to train the students’ abilities to put what has been learned into practice. Teaching Methods: Practice to make the students master what they have learnt.

Discussion to help the students master the skills and ways. Individual, pair or group work to make every student work in class. Teaching Aids: 1.the multimedia 2. the blackboard Teaching Procedures: Step 1: Greetings and lead-in Step 2: Presentation Step 3: Exercises for missing word and the summary Discuss these sentences and correct the mistakes in them with the right signs. 1.I met student yesterday. 2.He is looking a missing book. 3 3.He wants have a rest. 4. He praised by the teacher several times. 5. I’m looking forward your letter. 6 .The boy often came late for school and punished yesterday. 7. They could say nothing but remain silent. 8. Most teachers usually strict with the students. 9. Our precious time should be made full use. 10. We are waiting the bus to come and pick us up.

苏科版七学年数学下册第十二章数据在我们的周围全章导学案

宿城区2018-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 七年级数学教案案 数; 2.频率:频数与总次数地比值. 议一议: 1.选举“环保小卫士”用地是哪种调查方法? 2.每位候选人得票地频数指地是什么? 3.每位候选人得票地频率指地是什么? 4.你认为.通过选举产生“环保小卫士”与指定某同学为“环保小卫士”这两种方法,哪种更好? 练习:练一练. 三、随堂练习

频率是 请回答: (1>这个班总人数是_______人;身高______、_____人数最多,分别是 请你根据上表计算出正面地频率,根据计算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吗? 5.下表是对某班50名学生如何到校问题进行地~次调查结果,根据表 中已知数据填表: 6.七年级某班期中考试地数学成绩统计如下:如果80分以上(包括80分> 定为成绩优秀,60分以上(包括60分>定为成绩及格,那么,(1>在这个班级地这次成绩统计中,成绩不及格地频率是多少?(2>成绩及格地频率是多少?(3>成绩优秀地频率是多少? 小结: 通过本节课地学习,你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疑惑?

宿城区2018-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七年级数学教案案

3.频数折 线图. 将每个 小长方形 上面一条 边地中点 顺次用折 线连接起 来地频数分布直方图 练习:想一想和练一练. 三、随堂练习 .已知一组数据有80个,其中最大值为140,最小值为40,取组距为10,则可以分成 ( > 10组 B.9组 C.8组 D.7组 .在对个数据整理时,把这些数据分成7组,则各组地频数之和、频率之和为 ( > 和1 B.和 C.1和D.1和1 某校九年级共有学生400人,为了解这些学生地视力情况,抽查 生地视力,对所得数据进行整理.在得到地频率分布表中,各小组频数之和等于_______;若某一小组地频数为4,则该小组 _______;若视力在0.95~1.15这一小组地频率为0.3,则可估计该校九年级学生视力在0.95~1.15范围内地人数约为________. 某校八年级学生进行体育测试,八年级(2>班男生地立定跳远成绩绘制成如图l2—23所示地频数分布直方图,图中从左到右各矩形地高之比是7:5:3,最后一组地频数是6,根据直方图所表达地信息,解答下列问

郑州市公开课《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演示教学

梦游天姥吟留别 教学目标: 1、理解李白的思想性格,了解诗歌所表现出的诗人情怀。 2、赏析李诗的艺术特色,学习诗歌的表现手法,从而领会诗歌美质。 课时安排:两课时 一、解题: 1、解题 该诗的另一个标题为“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全诗是通过记叙“梦游天姥”的经历,来“留(诗)(赠)别(东鲁诸公)”,这里的“吟”和《琵琶行》的“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歌”一样,只是标明着古诗的一种体裁,所以最好将标题写成《梦游天姥吟?留别》。“吟”是乐府诗体的一种,属古体诗,它的章节、句式和格律一般比较自由,“歌”“行”“吟”是我国古代古体诗中的乐府旧题,称之为“歌行体”。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的区别。后有“歌行”一体。其形式较自由。大多模仿乐府诗的风格,语言通俗流畅,文词比较铺展。其中多有叙事之作。如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 2、写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出翰林之后。天宝三载,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这是李白政治上的一次大失败。离长安后,曾与杜甫、高适游梁、宋、齐、鲁,又在东鲁家中居住过一个时期。这时东鲁的家已颇具规模,尽可在家中怡情养性,以度时光。可是李白没有这么作,他有一个不安定的灵魂,他有更高更远的追求,于是离别东鲁家园,又一次踏上漫游的旅途。这首诗就是他告别东鲁诸公时所作。虽然出翰林已有年月了,而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愤怨仍然郁结于怀,所以在诗的最后发出那样激越的呼声。 3、作者分析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著名诗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活动,大体上是在唐玄宗开元、天宝这四十多年中。历史上称这个时期为“开元盛世”,李白一直是以诗仙的形象活在人们的心目中的。他渴酒“天子呼来不上船”;李白诗自然隽永,雄奇飘逸,充满着超尘脱俗的浪漫主义情调。然而现实生活中的李白并非人们所想象的那般风流倜傥。他有“济苍生,安黎民”的远大抱负,但每每受挫。李白诗中展示的精神翱翔,大多是建立在现实的苦闷之上。本篇作于李白在长安受到权贵排挤出京的第二年,借梦游表示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反抗。 李白复杂的思想:儒、道、侠的复杂思想。“儒”即李白的“入世”思想。也就是李白身怀“济苍生,安社稷”的思想几次投身官场的原因,走仕途也曾是李白的人生理想。“道”即道家的“出世”思想,在李白的思想中占有更重要的地位。“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道与天地万物并生而共存的道家哲学思想,构成了李白的思想态势和心理框架。所以当他在官场无路可走时,他能超然世外,取法山水以自适。他的大量描山绘水的诗作有着以浓厚的道家色彩。“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的潇洒中透着无奈。“侠”即李白的任侠思想。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侠讲究“言必信,行必果”,“重然诺,轻生死”及仗义疏财,扶危济困之类的任侠精神。这是理解这首诗歌的思想背景。

不确定现象教学设计.docx

《不确定现象》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西师版四年级上册102、103页 课时: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况,初步体验和了解生活中的一些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 2.学会用“一定”、“不可能”、“可能”等词语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3.培养学生猜想、分析、判断、推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本课主要是对不确定及确定现象的初步认识,所以总体是要求一些初步的接触 和了解。四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了一些体验,已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和 认知基础,通过游戏活动和事实举例能够引导学生进一步明确对确定、不确定 现象的把握和运用,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正确判断生活中的确定和不确定现象。 难点:能对事件可能发生的结果进行推理。 四、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硬币 五、教学过程 (一)提问引入 通过引导学生回答年龄变化和天气变化的问题,让学生初步明确人的年龄每过 一年就会增长一岁这一现象是确定的,而明天的天气会是怎样这一现象是不确 定的。 (二)探究新知 1.研究课本例1,初步感知 提问:现在班上决定选一部分同学参加演讲,将采用抽签的方式决定演讲顺序,大家猜一猜谁会抽到第一个呢?会是男生还是女生? 生答:可能是···,也可能是··· 再问:一定会抽到男生或者一定会抽到女生吗?有几种可能? 生答:不一定,有两种可能。

小结:像这样,结果不止一种,并且是不确定的,我们称之为“不确定现象“。 2、探究课本例2,深入理解 师:大家平时都喜欢玩游戏,今天就让我们在课堂上一起来玩一个抛硬币的游戏。接下来要请6个同学上台,两人为一组,每组连抛硬币3次,一人抛,一 人记录下抛出的结果即硬币正反面朝上的次数。 师:现在请举手的同学上台进行游戏并做好记录。(学生上台操作) 小结:从同学们抛硬币的情况来看,每次落地后要么是正面朝上,要么是反面 朝上,所以在数学上我们把像这样的可能出现的结果不止一种,而使人们事先 不能确定的现象叫做“不确定现象“,通常用”可能···也可能···“来 描述。 3.分组讨论例3,自主探究 (1)教师提出几个问题:有一些彩球分别装在两个盒子里,小虎面前的盒子里全是红球,小猫面前的盒子里全是白球,现在他俩分别要从面前的盒子里摸出 一个球。他们分别都会摸到什么颜色的球?结果确定吗? (2)学生根据教师所提问题进行分组讨论,然后说出自己的结论。 (3)教师进行分析总结:当出现的结果只有一种时,表明结果是确定的、一定会发生的,叫做“确定现象“,通常用”一定“、”不可能“来描述。 六、巩固练习 1.完成103页说一说(请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 2.动手完成103页试一试的连线(请学生回答结果)。 学生答完后,教师进行及时的点评并加以提示和分析。 七、全课总结 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家都有哪些收获? 回答:1.明白了什么是确定现象,什么是不确定现象。 2.明白了确定现象的结果只有一种,而不确定现象的结果不止一种。 3.学会了判断和推理确定、不确定现象的结果。 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总结。 八、教学板书 不确定现象 1.不确定现象:可能出现的结果不止一种,而使人们事先不能确定的现象叫做“不确定现象“。

高考英语短文改错解题指导教学设计及反思

高考英语短文改错解题指导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教学设计的背景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新的《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各地高考英语试题的变革也势在必行。为与新教材,新课标接轨,在继承历年命题传统的基础上,力求命题符合高中英语教学实际,试卷在内容和形式上进行了创新和发展,设置了新的题型。其中的能力指向是考查考生的语言能力,这体现了新课改的要求和方向。 二.教学内容分析 短文改错主要测试考生发现、判断、纠正文章中错误的能力,进而考查他们用词、词的拼写与搭配、词法、句法及语篇中的行文逻辑等方面的水平。对短文改错的解题指导应让学生了解命题特点、考查内容、设题类型、分项训练入手,进而到最后的语篇训练,层层递进,解决学生的困惑,突破学习的盲点,最终提高解题能力。 三.学习者分析 学生的语言基础薄弱,对基本词汇的词性功能、句法结构、语法运用都存在很大的漏洞。学生对错误的发现、判断、纠正能力比较欠缺,造成短文改错的得分率很低。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渴望提高解题能力。急需老师对短文改错的答题方法进行详细的指导。 四.教学重难点 1.指导学生把握不同词性的词,包括实词和虚词的常见错误形式。 2.学会分析句与句、行与行之间的逻辑关系。 3.学会运用短文改错口诀解题和检测答案。 五.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生能掌握不同词性的词,包括实词和虚词的常见错误形式,能掌握分析句与句、行与行之间的逻辑关系。 能力目标:能灵活运用口诀答题。能在语篇改错中提高正确率。 六.教学策略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采用自主学习策略,合作与交流策略和阅读策略。运用直观手段-视频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短文改错的答题方法和诀窍。 七.教学设计 Step1. Lead-in

苏教版数学七年级下期末复习六---数据在我们周围

苏教版数学七年级下期末复习六---数据在我们周围 一、知识点: 1、普查和抽样调查: 普查:为了特定目的而对所有考察对象进行的全面调查,称为普查。 抽查:从所有考察对象中抽取部分考察对象进行调查,这种调查称为抽样调查。 简称抽查。 2、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 总体:其中所要考察对象的全体称为总体。 个体:组成总体的每个考察对象称为个体。 样本:其中从总体中抽取的一部分个体叫做总体的一个样本。 样本容量:样本中的个体的数目 3、普查和抽查的优缺点? 普查是通过调查总体来收集数据,调查的结果准确,但往往工作量大,难度大,而且有些抽查对象不宜使用普查。抽样调查是通过调查样本来收集数据,抽查的工作量较小,便于进行。但样本的抽取是否恰当,直接关系到对总体的估计的准确程度,为了获得较为准确的调查结果,抽样时要注意所选取样本的代表性和广泛性。 4、代表性、广泛性分别指什么? 在现实生活中,当我们所要考察的总体中包含的个体数很多,有时总体中个数较多且总体有明显差异的几个部分组成时,我们应注意抽出的样本就必须有较强的代表性.每个部分都应抽取到,而且应注意各部分的比例.广泛性是指总体中的每个个体均有被选的可能。 5、统计图的选用: ①统计图的特点: 扇形统计图:能够清晰地表示各部分在总体中所 占的百分比以及各部分之间的大小 关系。 条形统计图:能够清晰地反映每个项目的具体数 目及其之间的大小关系。 折线统计图:能够清晰地反映同一事物在不同时 期的变化情况。 ②统计图的作用: ·可以清晰明确地表达数据; ·可以对数据进行分析; ·可以从中获得很多信息; ·可以帮助人们作出合理的决策。 6、频数和频率: 某个对象出现的次数称为频数;频数与总次数的比值称为频率。 7、绘制频数分布直方图的一般步骤: ①计算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差; ②决定组距和组数; ③决定分点; ④列频数分布表; ⑤绘制频数分布直方图。 注意点:⑴组距一般取6~12组较确当;⑵组数取进一法;⑶分点的数据有两种方法决定:所有数据减去0.5或指定在前一组(或后一组); ⑷直方图中小正方形面积要准确。 二、范例点睛: 例1:(1)××校所有七年级(八个班)学生每周干家务活的平均时间是多少? (2)全国所有七年级学生每周干家务活的平均时间是多少?你能用普查的方式得到这个数据吗?你准备如何获得这个数据? 例2:解放以来,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一直呈递增趋势,1950年只有679亿元,1960年上升到1149.3亿元,1970年上升到2252.7亿元,1980年上升到4517.8亿元,1990年上升到18547.9亿元,2000年上升到89404亿元. ⑴设计一张统计表简明地表达这段信息; ⑵再设计一张统计图,直观地表达这种增长趋势; ⑶从上述两张图表你可以得到哪些结论,并说明你的理由. 例3:校图书馆现有藏书中,小说的数量为270本,占总藏书量的27%, ⑴请把右面的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 ⑵为了更直观地看到各种书籍在全部书籍中所占的比例情况,请你选用适当的统计图表示这些数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