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议—盗窃罪—的完善本科论文

浅议—盗窃罪—的完善本科论文

浅议—盗窃罪—的完善本科论文
浅议—盗窃罪—的完善本科论文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毕业论文

题目:浅议“盗窃罪”的完善

专业___法学本科_____

年级_____12春____ __

学号1232101200992

学生姓名____俞年兵______

指导教师____储海平___

论文完成日期2014 年 5 月

目录

1引言 (3)

2盗窃罪概述 (4)

2.1盗窃罪的概念 (4)

2.2盗窃罪的犯罪构成 (4)

2.3盗窃罪的分类 (5)

2.4盗窃罪的量刑 (6)

3 盗窃罪的认定 (7)

3.1盗窃罪与非罪的界限 (8)

3.2盗窃既遂与未遂 (9)

4新型盗窃行为分析 (11)

4.1网络盗窃 (11)

4.2 利用手机进行盗窃 (12)

4.3 ATM盗窃 (13)

5盗窃罪存在的缺陷 (14)

5.1对盗窃罪犯人的惩处力度不够 (14)

5.2关于盗窃罪的法律不完善 (15)

5.3盗窃罪的刑罚设置不合理 (15)

6关于完善盗窃罪的若干思考 (16)

6.1完善法律法规,加大惩处力度 (16)

6.2普及反盗窃知识,提高公众警惕性和自我保护能力 (16)

6.3改变单一的以数额作为量刑依据的做法 (17)

结束语 (18)

参考文献 (19)

浅议“盗窃罪”的完善

【摘要】近年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可支配收入大幅上升。但是,在国家与社会各界积极创造和谐社会的同时却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和谐的因素。而,盗窃则是其中最不可忽视的敏感性问题。尤其是近十几年来,盗窃犯罪一度呈现上升和蔓延趋势,并出现了一些新型的盗窃犯罪,如计算机盗窃、盗打电话等等,这些新型的犯罪在某种程度上是对我国刑法传统的盗窃理论的冲击和挑战,同时也严重危害了我国正常的经济秩序和社会生活秩序,严重侵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我国刑法理论和司法实践都呼唤着盗窃犯罪研究的发展,因此加强对盗窃犯罪的研究,不论是对我国刑法关于盗窃犯罪理论的发展,还是对盗窃犯罪在实践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疑难问题,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盗窃罪问题完善

1引言

恩格斯曾经指出:“从动产的私有制发展起来的时候起,在一切存在着这种私有制的社会里,道德戒律一定是共同的:切勿偷盗。”中国也有古训:“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在法律上创设所有权制度,通过法律保护每一个社会成员的财产所有权不受非法侵害,是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共同选择。

盗窃罪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犯罪之一。盗窃一词,早在先秦文献中就出现过,是秦汉以前侵犯财产罪的概称。盗与窃的意见相近,都有非法取财之意,但二者又有差别。从字义上看,盗,着重于因“贪”而取;窃,则强调“乘人不知”。窃与盗实际上是种与属的关系。盗为贪利取财,公开还是秘密,暴力或是非暴力均可。而窃则有限定,必须是乘人不知而取,其外延较盗要小得多。因此,在先秦文献中,盗窃连用取概括之意,在表示具体行为时,要么作“窃”,要么作“盗”。

盗窃罪现代社会最常见、最多发的一种侵犯财产权利的犯罪。多发的盗窃犯罪造成了国家和人民财产的巨大损失,同时也更容易造成民众的恐惧感和生活的不安全感。所以,世界各国均将盗窃罪视为主要的犯罪类型,盗窃罪自然就成为司法实践中最经常遇到的问题,也是在司法实践和理论研究中最具有疑难性的犯罪之一。

我国法律虽然对盗窃罪有着相关规定,公安干警也在不断加大打击盗窃力度,但是,我国对于盗窃犯罪的处罚存在着一定的缺陷,所以进一步研究盗窃犯罪,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将对盗窃罪的概念、盗

窃罪的认定、新型盗窃的行为探析、盗窃罪的缺陷与完善等方面进行论述。

2盗窃罪概述

2.1盗窃罪的概念

现代刑法中的盗窃罪一词,源于古代刑法中的“窃盗”,但又有其特定的含义。至于其具体表述,则有多种观点或立法例,如日本刑法认为,盗窃罪是窃取他人财物的行为;英美刑法认为,盗窃罪是指行为人明知是他人财产,以永久剥夺其占有为目的,非法获取并携走他人财产的行为;前苏维埃刑法认为,偷盗罪是秘密地或公开地窃取公共财产或公民个人财产的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于1997年刑法典颁布后不久,最高人民法院通过了《关于审理盗窃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对盗窃罪的概念、盗窃的数额、多次盗窃、情节等问题做出了进一步的解释和规定。同时我们应当注意《解释》第1条规定:“根据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的规定,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盗窃公私财物的行为,构成盗窃罪。”这种对盗窃罪的定义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被广泛采纳①。

①苏惠渔:《刑法学》,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2.2盗窃罪的犯罪构成

构成盗窃罪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行为人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目的。

2.行为人实施了秘密窃取的行为。秘密窃取,就是行为人采用不易被财物所有人、保管人或者其他人发现的方法,将公私财物非法占有的行为。如溜门撬锁、挖洞跳墙、潜入他人室内窃取财物;在公共场所掏兜割包等。秘密窃取是盗窃罪的重要特征,也是区别其他侵犯财产罪的主要标志。

3.盗窃的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盗窃的。这次修订刑法将“多次盗窃”增加规定为构成盗窃罪的重要条件。这主要是打击扒窃分子而规定的。由于扒窃分子流动性大,不易被抓获,又具有一定反侦查能力,一经抓获,往往只能认定现场查获的数额,而对其以往作案数额的交待,也难以查证的特点而规定的②。

根据这一规定,只要多次盗窃,无论数额大小都构成犯罪。2.3盗窃罪的分类

我国立法者没有对盗窃罪分类,在学理上,有人从不同的角度对其予以划分,综观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分法:

(1)从组织形式上分,有个人盗窃罪、共同盗窃罪和集团盗窃罪。个人盗窃罪是指一个人单独实施盗窃行为,在犯罪过程中没有他人的参与;共同盗窃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实施盗窃行为,共同犯罪人有共②王礼仁:《盗窃罪的定罪与量刑》,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1999年版。

同的犯罪故意和共同实施的盗窃行为;集团盗窃罪是旨犯罪分子组成集团进行盗窃。

(2)从盗窃行为社会危害性的严重程度上分,有一般盗窃罪、重大盗窃罪和惯窃罪。一般盗窃罪是指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重大盗窃罪是指盗窃公私财物数额巨大的行为;惯窃罪是指盗窃已成习性,在相当时期内多次盗窃,并以盗窃所得为其生活或挥霍主要来源的行为。

(3)从作案手段上分,有一般盗窃罪、扒窃罪、流窜盗窃罪、顺手牵羊盗窃罪、监守自盗罪等。所谓一般盗窃罪,是指撬门扭锁、越窗挖洞,潜入室内或某一场所进行的窃取行为;所谓扒窃罪,是指通过对他人身体及随身携带的物品进行非法秘密地搜查而窃取他人财物的

行为;所谓流窜盗窃罪,是指行为人没有固定作案范围,经常在从一地到另一地的过程中实施的盗窃行为;所谓顺手牵羊盗窃罪,是指行为人事先没有预谋,只是看到财物后,临时产生犯意,趁人不注意,顺手盗走他人财物的行为;

(4)从犯罪构成模式上分,有基本盗窃罪、重盗窃罪和极重盗窃罪。基本盗窃罪构成要件之一是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重盗窃罪是指犯基本罪盗窃数额巨大或惯窃;极重盗窃罪是指在重盗窃罪犯罪构成基础之上,增加“情节特别严重”构成要件。

不同种类的盗窃罪,可以表明行为人主观恶性的大小及其行为社会危害性的严重程度,从而为准确定罪量刑提供客观依据。因此,在理论上对盗窃罪进行分类是必要的。

2.4盗窃罪的量刑③

盗窃罪的量刑幅度很大,刑法修正案(八)出台以前,可以判到死刑,修正案(八)出台以后,刑期从管制、拘役至无期徒刑。具体来说: 1、盗窃数额较大,法定刑在三年有期徒刑以下的量刑标准:1000元以上不满2500元的,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六个月或单处罚金;2500元以上不满4000元的,处有期徒刑六个月至一年;4000元以上不满7000元的,处有期徒刑一年至二年;7000元以上不满10000元的,处有期徒刑二年至三年。

2、盗窃数额巨大,法定刑在三年至十年有期徒刑的量刑标准:10000元以上不满17000元的,处有期徒刑三年至四年;17000元以上不满24000元的,处有期徒刑四年至五年;24000元以上不满31000元的,处有期徒刑五年至六年;31000元以上不满38000元的,处有期徒刑六年至七年;38000元以上不满45000元的,处有期徒刑七年至八年;45000以上不满52000元的,处有期徒刑八年至九年;52000元以上不满60000元的,处有期徒刑九年至十年。

3、盗窃数额特别巨大,法定刑在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及无期徒刑的量刑标准:60000元以上不满78000元的,处有期徒刑十年至十一年;78000元以上不满96000元的,处有期徒刑十一年至十二年;96000元以上不满114000元的,处有期徒刑十二年至十三年;114000元以上不满132000元的,处有期徒刑十三年至十四年;132000元以上不满150000元的,处有期徒刑十四年至十五年;150000元以

③https://www.doczj.com/doc/3c7570483.html,/q/1361437421067571?src=150

上的处无期徒刑。

3 盗窃罪的认定

3.1盗窃罪与非罪的界限

在司法实践中,要正确的认定和处理盗窃犯罪,就必须研究清楚罪与非罪的界限问题,区分盗窃罪罪与非罪的界限,主要是区分盗窃罪与一般盗窃行为的界限,以及法定的作为以及不作为犯罪处理的特定情况。

1、盗窃数额没有达到较大的,不作为犯罪处理。根据我国刑法规定,盗窃犯罪与一般的盗窃行为在许多方面都是一样的,如秘密窃取他人的财物,都侵犯了他人的财产所有权等,但两者仍有本质上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社会危害程度上,作为盗窃犯罪,其社会危害性主要体现在盗窃金额的上,也就是说,盗窃金额越大,社会危害性就越大;盗窃金额越小,社会危害性就越小;盗窃罪是典型的量变引起质变的犯罪。因而,在区别盗窃罪与一般盗窃行为时,就把盗窃金额的大小作为区分盗窃罪罪与非罪的主要标准。因我国各地经济发展状况的差异,各地方成立盗窃犯罪的金额大小也不尽相同,有各地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而决定。

2、我国刑法关于盗窃行为没有达到“数额较大”和达到“数额较大”的特殊处理

(1)盗窃公私财物接近数额“数额较大”的起点标准,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也可以追究刑事责任:

第一,以破坏性手段盗窃造成公私财物损失的;

第二,盗窃残疾军人、孤寡老人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人的财物的;

第三,造成严重后果或者具有其他恶劣情节的;

(2)盗窃公私财物虽已达到“数额较大”的起点标准,但情节轻微,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不作为犯罪处理:

第一,已满16周岁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作案的;

第二,全部退赃、退赔的;

第三,主动投案的;

第四,被胁迫参加盗窃活动,没有分赃或者获脏较少的;

第五,其他情节轻微,危害不大的;

划分罪与非罪的依据总体上讲应该是犯罪构成,即主观和客观的统一,但是在司法实践中,罪与非罪的界限更直接体现于定罪的情节.根据我国刑法典和相关的司法解释,影响盗窃罪定罪的因素是多

方面的,应该从盗窃数额、盗窃次数、以及盗窃行为的其他情节因素等方面进行考查。

3.2盗窃既遂与未遂

关于盗窃罪的未遂与既遂标准,在中外刑法理论上,存在多种学说和观点,如接触说,转移说,隐匿说,失控说,失控加控制说,损失说,控制说等等。结合我国的司法实践和理论研究,我们认为失控加控制说相对更合理,这一学说也成为我国刑法学界的通说。

虽然在刑法理论上我们已经确认,盗窃罪的既遂、未遂标志是根据盗窃行为人是否已经取得了对所盗窃财物的实际控制来判断的,但是在司法实践中,如何在千差万别的具体盗窃行为中,判断何谓对所盗窃的财物已经取得了“实际控制”,仍然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在一般意义上,所谓的“实际控制”是指行为人能够支配、处理该财物,所以“实际控制”财物并非要求财物一定要在行为人手里,同时即使在行为人手里,那么该财物也未必就一定被行为人所控制,并且这种实际的控制并无时间长短的要求,也无行为人必须利用盗窃所得的财物的要求。因此我们在刑法理论和司法实践中,必须要谨慎对待,具体而言,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对盗窃财物的实际控制,不仅仅是指破坏了权利人对被盗窃财物的原有控制,更重要的是建立起盗窃行为人对被盗窃财物新的控制。盗窃行为已经使被害人丧失了对财物的控制时,或者行为人已经控制了所盗财物时,都是既遂。被害人的失控与行为人的控制通常是统一的,被害人的失控意味着行为人的控制。但二者也存在不统一的情况,即被害人失去了控制,但行为人并没有控制财物,对此也应认定为盗窃既遂,因为本法以保护合法权益为目的,既遂与未遂的区分到底是社会危害性的区别。就盗窃罪而言,其危害程度的大小不在于行为人是否控制了财物,而在于被害人是否丧失了对财物的控制。因此,即使行为人没有控制财物,但只要被害人失去了对财物的控制的,也成立盗窃既遂,没有理由以未遂论处。

2、盗窃行为人对所盗窃财物的实际控制是指行为人把所盗窃的财物处于自己可支配的状态。行为人支配财物的手段和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这就决定了对所盗窃财物的控制也是多种多样的,可能是控制的非常牢靠,也可能控制的不是很牢靠,因为盗窃犯的盗窃能力、盗窃手段、盗窃对象、盗窃的环境和条件是不同的,所以对所盗窃财物的控制牢固程度也是不同的。

4新型盗窃行为分析

4.1网络盗窃

网络盗窃,是指通过计算机技术,利用盗窃密码、控制帐号、修改程序等方式,将有形或无形的财物和货币据为己有的行为④。

中国现在已迈进互联网时代,众多的网民以网络为平台,构成了一个互联网社会,在这个社会里,网民们以虚拟身份出现,通过网络代码方式进行各项活动,这种以代码为基础的交流方式给了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出现了网络盗窃等新型违法犯罪活动。

网络盗窃的基本方式有:

1、利用职务之便获得网络用户的个人信息。

2、利用网络上常见的盗取他人电脑内资料的病毒。比如木马病毒、蠕虫病毒等,通过邮件、不明网页链接等方式,置入他人电脑,读取他人电脑内存储的个人资料后实施盗窃。

④庞云霞:《网络虚拟财产的盗窃问题研究》西安石油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第17页

3、作案者通过种种方法。如邮件、QQ下载免费软件和图片等,诱使你点击某链接,从而将键盘记录程序置入你的电脑中,记取在线银行的登录名称和密码,拿到电脑中记取的这些信息后实施盗窃。

4、还有一些网络盗窃公司在网络上发布招募广告,这些机构希望能将恶意代码链接到一些热门点击上,恶意代码每被下载一定的次数,粘贴恶意代码的人就可获得一笔费用。

4.2 利用手机进行盗窃

今日来,许多手机上开通网银或者支付宝的用户,收到一封要求更新支付软件的信息。信息上称,支付证书于xx年x月底到期,到时如果不更新支付将冻结账户内的钱或者支付功能无法使用,然后用户就会信以为真,根据信息提供的网页进行一系列的操作,孰不知,在几次密码确认以后,用户的钱已经被不法分子收入囊中。

在日常生活中该类型的盗窃案件还有很多种,比如:欺诈者首先利用手机向事主发送短信,称其信用卡在某商场消费××元,同时告诉事主这笔钱会在月底从银行卡中扣除,并向事主提供银行客服电话。事主看到短信后会拨打所留电话询问。对方称自己是银行的工作人员,告知事主银行卡正在某商场消费。当事主否认时,该人会让事主马上到公安机关报案,立即将卡冻结,并留下报警电话。事主接通所留下的“报警”电话后,对方自称是某公安分局或金融犯罪调查科的“警察”,在接受事主报案的同时,告诉事主为减少损失,要立即将卡里所有的钱转出,并向事主提供银联卡部客服电话,让事主再次

和所谓的银行联系。事主与所谓的“银行银联卡中心”联系时,对方以向事主提供“保险公司全额担保”为名,消除事主担心与顾虑,让事主利用银行ATM机将银行卡账户的钱全部转移到指定账户上。事主按照对方的要求在柜员机上输入银行卡密码,卡里的钱就赚到了不法分子的账户上。

4.3 ATM盗窃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货币的使用方式越来越多。为了方便人们更加自由的支配自己的货币,ATM机被广泛的运用。但是,许多不法分子却利用ATM机来盗取财务⑤。一般有以下几种手段。

一、吞卡+窥号2003年2月12日晚近8时,家住杭州的陈先生到某银行ATM机上取款。卡插入后,陈先生按机器屏幕提示输入了密码,但屏幕提示卡被吞了。陈先生仔细地检查了ATM机,吃惊地发现输密码的键盘上方照明灯的位置装有一只微型摄像探头,陈先生立刻报了警。经警方勘查,发现这台ATM机上不但被装有摄像探头,还在插卡口处被安装了外接吞卡装置。在夜色的掩护下,一般人不易辨认。犯罪分子等客户取款失败离开后,再取出信用卡,然后按摄像探头获得的密码取款。

二、吞卡+假提示2004年3月上旬,犯罪分子就是用这种手段窃取上海储户陈小姐卡里资金的。这天上午8时06分,客户陈小姐持卡到南京西路某处的ATM取款机取款,在将卡插入ATM取款机后,⑤参见季兴彪:《网络盗窃罪的认定》,计算机与网络,2007年14期,19页

ATM取款机显示屏未出现提示语,卡也未自动吐出。陈小姐正一筹莫展时,发现机上有一张打印的告知条,内容大致为:“如果卡被吞,就打值班电话”。她就按告知条上提供的电话号码打电话联系,接电人自称是银行工作人员,询问了陈的姓名和灵通卡的密码,告知她明天才能取卡。陈回到单位取存折后,再到银行取款时,发现卡内已损失4700元,而原贴在ATM取款机上的告知条已被撕去。

三、窃号+复制磁卡在ATM机上取款后,机器会吐出一张交易流水单,一些储户往往不经意地随手一扔。居心不良的人正是利用您这张单子来盗取有关卡信息并制作伪卡盗窃。

四、封堵吐钞口盗款去年,福州市的民警了曾经当场抓获了正在ATM机上盗取客户现金的犯罪嫌疑人。据两名犯罪嫌疑人黄某、谢某交待,两人中谢装成查询帐户的样子作掩护,黄将事先准备好的东西把ATM机的出钞口封住。客户取款时,久等不见出钞口有钞票吐出,常常会无奈地离去。这时,他们便赶忙除去封口的东西,用预备好的工具钩出客户所欲取的现金。

五、要求客户转移帐户资金某市一家银行的ATM机上曾经出现了一个《通知》:“因本银行进行程序调试,为确保客户资金安全,要求所有客户在两日内将自己信用卡上的资金通过自动ATM机,转到本银行指定的信用卡帐户上,银行将在程序调试结束后,按银行电脑记录的余额,将每个客户的资金重新转回到客户信用卡上。”善良的人们万万没有想到,这又是一个圈套。一些客户便按“通知”的要求进行了资金转帐,结果全部被骗。多亏一位细心人看到此消息后到银行

自己写的博弈论结课论文

自己写的博弈论结课论文 博弈论论文 博弈论结课论文 宿舍是我们在上课之余,活动最频繁的场所之一,和舍友们有缘能住在一起,朝夕相处,一起打水,一起吃饭,一起学习,对培养我们合作能力和集体生活能力起了重要的作用。但宿舍的同学来自天南地北,由于生活习惯、成长背景以及价值取向等不同,对不同的事情意见难免会产生分歧,这就出现了各种大大小小的博弈。 为了打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宿舍氛围,身为宿舍长,就要对这个宿舍好好管理。这里每个人之间每天都在进行着一场场博弈,所以博弈就在身边,有人存在的地方就会有博弈的存在。而这一场场的博弈催促着我们长大,学习并且合理的使用能让我们更好的适应这个社会,并且通过合作实现共赢。 每个宿舍都会有本“难念的经”,而我们宿舍最大的问题是因大家的作息时间不统一引出的。宿舍楼除了周五,周六晚上每晚都是十一点准时熄灯,而A同学和B同学习惯了晚睡,所以在熄灯后总会“挑灯夜战”,而这影响了喜欢早睡早起的C同学,使得C同学总是抱怨A,B同学都熄灯了才去洗漱或者发出响声影响睡眠;而A,B同学又抱怨C同学早晨起床太早而弄得休息不好。双方都不肯让步,这一度使得宿舍气氛很不和谐,并且所有同学都开始抱怨宿舍不够好,不够温馨。于是我和C同学单独聊了聊,又和A,B同学私下里沟通,其实大家都愿意宿舍是个温暖的“窝”,只是不知用什么方式达到同时又不愿失了面子,于是我们达成共识:每晚熄灯前所有人必须洗漱完毕,熄灯后尽量不再发出响声,彼此互相体谅,尽量不要打扰别的同学休息;早起的同学也一样,尽量做到不打扰他人。如果可以,尽量宿舍成员作息时间能达成一致。一段时间后,宿舍又恢复了从前的欢声笑语。 页 1

由一个案例引发的思考——诈骗罪与盗窃罪的区别(一)

由一个案例引发的思考——诈骗罪与盗窃罪的区别(一) 摘要:在现实生活中,诈骗罪和盗窃罪是两种多发犯罪,有时候在行为方式上存在着一些近似的特点。本文通过对若干案例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在诈骗行为和盗窃行为交织的时候,可以将“被害人的财产损失是否由其处分行为所导致”作为犯罪行为定性的标准之一。 关键词:诈骗罪盗窃罪处分行为 诈骗罪和盗窃罪是现实生活中很常见的两种侵犯他人财产权利的犯罪,这两种罪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客观方面。通常情况下,诈骗罪和盗窃罪是比较容易分辨的,但是在二者彼此交织的时候,就需要有一个明确的界限对诈骗罪和盗窃罪加以区分。本文通过对若干案例的分析以及对诈骗罪和盗窃罪客观方面的比较,认为诈骗罪和盗窃罪的的区别在于:财产损失是否是被害人处分财产的结果。如果被害人最终的财产损失是由于自己的处分行为,则行为人构成诈骗罪,反之则以盗窃罪论处。 基本案情: 被告人陈某,女,30岁,河南南阳市人,小学教师。 被告人陈某在广州市买得假金项链一条,于1998年3月15日来到上海。当天她在上海商场金店,见柜台里放有一条重24.09克,价值人民币4600.30元的金项链,与她买的假金项链式样相同,遂产生以假换真的邪念。她随即到黄埔商业大厦买得金坠一个,签字笔一支,并将金坠的重量标签涂改为24.09克系在假金项链上。然后又返回上海商场金店,以挑选金项链为名,乘售货员不备之机,用自己的假金项链换了真金项链。次日,陈某将金项链卖掉,获赃款1000元。尔后,陈又前往广州买得假金项链11条、假金戒指9枚及涂改液等物品,于同年3月26日返沪。3月28日陈再次来到上海商场金店,采用上述手段,以假换真换得一条重11.09克、价值1218.30元的金项链。当天,陈又以同样手段调换一条重19.78克、价值2213.90元的金项链时,被售货员发觉,当场将其抓获。案发后,陈某认罪态度尚好,能积极退还赃款。 陈某的行为应如何定性?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陈某用假金项链换取真金项链,是以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公私财物,其行为构成诈骗罪。第二种观点认为,被告人陈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伪装购买金项链,在挑选时乘售货员不备,以假换真,秘密窃取金项链,数额较大,其行为已构成盗窃罪。第三种观点认为,陈某为非法占有金项链,既采取了欺骗行为,又采取了窃取行为,两种行为分别构成了诈骗罪和盗窃罪。其中诈骗是手段,盗窃是目的,两者具有牵连关系,按照处理牵连犯从一罪处断的原则,应以其中法定刑较高的盗窃罪定罪处罚。(上述内容引自陈兴良主编《刑事疑难案例评析》)笔者同意第二种观点,认为陈某的行为构成盗窃罪。 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通常认为,该罪的基本构造为:行为人以不法所有为目的实施欺诈行为→被害人产生错误认识→被害人基于错误认识处分财产→行为人取得财产→被害人受到财产上的损失。①也就是说,诈骗罪要求被害人基于行为人的欺诈行为对事实真相产生错误认识,进而出于真实的内心意思而自愿处分财产。在这里形成了一系列的因果关系:由于行为人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使得被害人产生了错误的认识,这个错误的认识又导致被害人做出了有利于行为人的处分财产的行为。在这个因果链条上,欺诈行为是起因,是行为人所有活动的集中。错误认识不仅是连接欺诈行为与处分行为的中介,也是行为人的骗财行为能否得逞的关键。如果行为人的欺诈行为不足以使被害人对事实真相产生误解,被害人自然不会做出对自己有害却对行为人有益的处分财产的行为。处分行为是结果,它实现了财产在被害人与行为人之间的转移,使行为人的犯罪目的最终得逞。 盗窃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窃取公私财物的行为。

盗窃罪的概念、特征及认定

盗窃罪的概念、特征及认定 盗窃犯罪是多发性犯罪,也是公安机关负责立案侦查的主要刑事案件之一,发案量占全部刑事犯罪案件的七成左右,历来为打击犯罪的重点。 一、盗窃罪的概念与特征 盗窃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或多次秘密窃取公私财物的行为。 盗窃罪具有以下特征: (1)犯罪主体为一般主体。 (2)犯罪的主观方面为故意,并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 (3)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公私财物的所有权。盗窃犯罪侵犯的公私财物,既包括有形的财物,也包括诸如电力、煤气、天然气等无形财物。此外,根据我国刑法第265条的规定,他人的通信线路、电信号码也可以成为盗窃犯罪侵犯的客体。 (4)本罪在客观方面有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行为人实施了秘密窃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二是秘密窃取的公私财物数额虽然不大,但系多次盗窃。所谓秘密窃取,主要是指行为人采用自认为他人不会察觉或发现的方法取得他人财物,至于他人是否察觉或发现,并不影响其盗窃犯罪的成立。如在拥挤的公共汽车、火车等公共交通工具上乘人不备扒窃他人口袋或拎取他人箱包以及撬门破锁、挖洞人室盗窃等,都是秘密窃取他人财物的常见手段。秘密窃取,是盗窃罪区别于其他财产犯罪的主要特征。 根据1997年11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盗窃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盗窃公私财物的“数额较大”,是指个人盗窃公私财物价值人民币五百元至两千元以上的;“数额巨大”是指个人盗窃公私财物价值人民币五千元至两万元以上的;“数额特别巨大”是指个人盗窃公私财物价值人民币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的。所谓多次盗窃,是指一年内人户盗窃,或者在公共场所扒窃三次以上的情况。 二、盗窃罪的认定 实践中,正确认定盗窃罪,应当注意以下问题: (一)注意区分罪与非罪的界限 盗窃罪在客观方面的最主要特征是秘密窃取的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秘密窃取公私

盗窃罪量刑|盗窃罪释义范文

一、本罪的概念及其犯罪构成 盗窃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或者多次秘密窃取公私财物的行为。 本罪的客体要件 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公私财物的所有权。侵犯的对象,是国家、集体或个人的财物,一般是指动产而言,但不动产上之附着物,可与不动产分离的,例如,田地上的农作物,山上的树木、建筑物上之门窗等,也可以成为本罪的对象。另外,能源如电力、煤气也可成为本罪的对象。 盗窃罪侵犯的客体是公私财物的所有权。所有权包括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等权能。这里的所有权一般指合法的所有权,但有时也有例外情况。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盗窃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能够被人们所控制和占有。能够被人们所控制和占有的财物必须是依据五官的功能可以认识的有形的东西。控制和占有是事实上的支配。这种支配不仅仅是单纯的物理的有形的支配。有时占有可以说是一种社会观念,必须考虑到物的性质,物所处的时空等,要按照社会上的一般观念来决定某物有没有被占有。有时即使在物理的或有形的支配达不到的场合,从社会观念上也可以认为是占有。例如,在自已住宅的范围内一时找不到的手表、戒指,仍没有失去占有。如没有回到主人住所和主人身边习惯的牲畜即使离开了主人的住所,仍属主人占有。震灾发生时,为了暂时避难而搬出去放置在路边的财物,仍归主人由有。放养在养殖场的鱼和珍珠贝归养殖人出有。这里所说的手表、戒指、牲畜、鱼等仍可成为盗窃罪侵犯的对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无形物也能够被人们所控制,也就能够成为盗窃罪侵犯的对象,如电力、煤气、大哥大码号等。不能被人们控制的阳光、风力、空气、电波、磁力等就不能成为盗窃罪侵犯的对象。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这种经济价值是客观的,可以用货币来衡量的,如有价证券等。具有主观价值及几乎无价值的东西。就不能成为我国盗窃罪侵犯的对象。盗窃行为人如果将这些无价值的财物偷出去后,通过出售或交换,获得了有价值的财物,且数额较大,则应定盗窃罪。能够被移动。所有的动产和不动产上的附着物都可能成为盗窃罪侵犯的对象。如开采出来的石头,从自然状态下运回的放在一定范围内的砂子,放在盐厂的海水,地上的树等。不动产不能成为盗窃罪侵犯的对象,盗卖不动产,是非所有人处理所有权,买卖关系无效,属于民事上的房地产纠纷,不能按盗窃罪处理。他人的财物。盗窃犯不可能盗窃自己的财物,他所盗窃的对象是“他人的财物”。虽然是自己的财物,但由他人合法占有或使用,亦视为“他人的财物”。如寄售、托运、租借的物品。但有时也有这种情况,由自己合法所有、使用、处分的财物,也应视为“他人的财物”。如在主人的店里出售物品的雇员在现实中监视、控制、出售的物品,仓库管理员领取的库存品,旅客借用旅馆的电视等。遗忘物是遗忘人丢失但知其所在的财物,大多处于遗忘人支配力所及的范围内,其所有权或占有权仍属于遗忘人,亦视为“他人的财物”,遗失物是失主丢失而又不知其所在的财物。行为人拾得遗失物,应按《民法通则》处理,一般不构成犯罪,无主物是被所有人抛弃的财物、无人继承的遗产等。占有无主物,不构成犯罪。被人抛弃的财物归先占者所有。占有无人继承的遗产应退还给国家或集体。埋藏物、隐藏物不是无主物。根据《民法通则》规定“所有人不明的埋藏物、隐藏物,归国家所有。”盗掘墓葬,盗取财物数额较大,以盗窃罪论处。《文物保护法》规定“私自挖掘古文化遗址、古墓葬的,以

博弈论结课论文

博弈论基础 结课论文 课程名称:博弈论基础授课教师: 专业班级: 学生姓名:学号 成绩:

博弈随笔 以前,只是听说博羿——认为是那些?谍战片?似的斗心机,拼命得到所谓的胜利,让我想到?左右互搏术?。今天,挺欢喜的,值得一听,更加值得一想。 老师与学生第一节课,以(身边)故事开场,吸引了在玩、在谈、在写、在愣神的学友的耳朵和眼球,学友们——也学到了些东西,或者与博羿之思想能碰撞闪现出火花,有利益关系吗?一个,望学术或教育水平得到提高或责任的心。另一个,得点学分或找点乐子或陪伴人或还真有少许的是学的。俗话说的好?愿打,也得愿挨?呀!要么,人数成?抛物线?一样变化,要么是?倒梯形?,这也许就是学生,大学生的规律!而师,或呆板地照本宣科或妙趣横生或平平淡淡。显然,我们比较幸运点! 注:学点东西——还是比较好的。如何提高教学质量与学习效果?一个人,当TA面对TA喜欢或感兴趣的,才会花时间去听(无意评价教育体系),这可能占到大部分吧(希望),少部分随意的点的(暂评),因此,怎么才能延长其喜欢的持续时间:才是关键(除一些真学的)。 总之,?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效率——单位个体在单位时间内获得的成果。现在,自己,的确是在玩时间战术,耗得起吗?也许只有在有效时间内完成自己的任务,努力加信心 (说偏了)。没话了,挂住了。 记于二零一二年三月一号晚二十三点五十六分(写了将近四十分

钟) 今天晚上,上课,感觉到了无聊与无奈,选修与专业,浅与深。主要讲了一些博弈的基础知识(概念类),自己也记了一些笔记(各人有各自的学习方法)。而我是靠时间磨靠笔磨的!偏了,,回归正传。她(老师)讲了一些故事——这的确挺吸引人眼球与耳朵的。但下面因为玩,其他的继续。同志们,半推半就的去 STUDY! 3月中旬的一次课,忘了忘了! 今天——2012年3月22日,博弈论的第三次课了(好像学生上课,都是这样似的)。 她,老师讲了纳什均衡的运用实例——一些经典例子:双垄断的博弈——也推倒出了于今下有实际意义的结论!但,我好像没有像第一次上课那样——认认真真的听:边看着鲁迅的小说边听着老师的?絮叨?,其实——自己挺喜欢数学的:可由初中的喜爱得出,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与知识的无奈——?膨胀?,自己也被自己慢慢的舍弃了! 难道自己没有想过吗?答案,不言而喻! 一个人,可悲的不是知道,而是无知与明明知道而又偏偏无知! 莫伤,也伤不起!三月的最后一节,老师讲了一些?概率性?的纳什均衡。第一小节,师已讲了个例子,同时也演算了一个例子,当下课布臵了一个小问题,在课间做,却无人问津。上课时?自然?鸦雀无声。

盗窃罪与诈骗罪及抢夺罪界限再研究(一)

盗窃罪与诈骗罪及抢夺罪界限再研究(一) 盗窃罪与诈骗罪及抢夺罪之间在主客观方面存有较大的差异,但是在司法实践中对两者的认定仍有许多问题。本文拟对使用欺骗手段进行盗窃,盗窃有价证券进一步支取财物,以及行为人主观上对自己行为性质认识不确定时如何确定罪名等诸多问题展开较深入的阐述。一、盗窃罪与诈骗罪界限研究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诈骗罪与盗窃罪有一些相同之处,两罪都是财产犯罪,侵犯的客体都是公私财物所有权制度,两罪的犯罪主体都是一般主体,犯罪主观方面都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目的等。盗窃罪与诈骗罪的界限,主要根据犯罪行为客观方面的特征来区分。盗窃罪的客观方面是行为人以秘密窃取的方法占有他人财物,在秘密窃取的情况下,行为人取得财物是违反或不顾财物控制者意志,破坏其占有并非法占有他们的财物;而诈骗罪是行为人通过欺骗手段(通常采用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公私财物控制者的信任,财物控制者基于这种信任主动将财物交付行为人占有。在司法实践中,对行为人的行为并非总是容易区分,仍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1.行为人在取得财物之时或之前也使用欺骗手段,但是如果这种欺骗并没有使财物控制者主动将财物交付行为人,则仍应构成盗窃罪。例如,行为人冒充电工、水暖工等骗取主人信任,得以进入他人住宅,趁机窃走他人财物,仍构成盗窃罪。有的时候行为人想要窃取他人财物,但苦于无机会下手,就采取欺骗的手段来分散主人对财物的注意力,趁机窃取,这种情况下行为人的欺骗行为只不过是为了秘密窃取创造条件而已,同样只能构成盗窃罪。2.行为人采用欺骗手段骗取财物控制者的信任,事实上获得了财物,成为财物的暂时持有人,但是根据法律及社会观念,如果财物主人在此等情况下并未失去对财物的有效控制,行为人借机窃走财物仍构成盗窃罪。因为这时财物仍然归财物主人占有,行为人尚未对财物取得任何有效控制。例如,行为人在商店里以试穿衣服为借口,从服务员的手中拿走一套名贵衣服,进试衣间试衣服,虽然这种情况下,行为人已经拿到了财物,但是因为商店的商业习惯,此时衣服并没有被行为人控制。如果行为人借试衣服之机窃取衣服,构成盗窃罪。行为人在暂时持有他人财物的情况下,秘密窃取该财物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如行为人暂时持有他人财物时使用了欺骗手段,但是如果这种欺骗只是为掩盖其秘密窃取行为,受害人并没有因为欺骗将财物主动交给罪犯,则仍构成盗窃罪。例如,行为人以欣赏为名从受害者那里拿到一件珍奇物品,趁机秘密地用一个替代品换走珍奇物品,行为人仍构成盗窃罪。3.行为人盗窃了记名的有价证券后进一步支取财物的行为应如何认定,理论上有三种不同意见:一是认为支取行为具有一定的诈骗性质,应认定诈骗罪;二是盗窃记名有价证券后去冒领,虽然冒领有诈骗性质,但实质上分析,犯罪人冒领财物的实际损失由失主承担,被诈骗的单位不遭受任何经济损失,应认定盗窃罪;三是认为盗窃记名有价证券构成盗窃罪,其后冒领行为是把有价证券转化为实际财物的行为,为事后不可罚行为。笔者认为,记名有价证券中所记载的财物是一种特殊性质的财物,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财物是被证券权利人和财物保管人共同占有。之所以说证券的权利人某种程度上控制证券中记载的财物,是因为有关法律规定,持券人在自己的证券权利范围内,随意支配证券中记载的财物。同时,证券中记载的财物又被银行等部门实际管理支配,在这些部门的管理权限内发生的责任和损失,自然不能由证券权利人负责。当行为人盗窃了记名的有价证券后,在还没有得到证券中记载的财物时,还不能说盗窃行为已经完成,行为人冒名支取财物的行为应该是盗窃行为的继续。之所以把冒领支取行为看成盗窃行为的继续,是因为该种行为符合秘密窃取的特征,虽然冒领时必然有人在场,但秘密性是相对于证券的权利人而言。如果该种有价证券可以即时兑现,如活期存折,则金融机构一般只认存折不认人,冒领支取的行为人不用任何证明手续即可兑现,并且被骗的单位不负任何责任,所以虽然冒名本身也是诈骗,但银行并不是因为这种诈骗而将财物交付,所以这种情况下不能成立诈骗罪。但是如果有价证券不能即时兑现,一般也就是金融机构等单位在支取财物时,有义务查验支取人的身份,如未

盗窃案件的特点及侦查要领

盗窃案件的特点及侦查要领 目录 前言 (5) 一、盗窃案件的特点 (5) (一)现场留有痕迹物证 (5) (二)作案手段的习惯性 (5) (三)赃款赃物可供查控 (6) (四)作案前一般都有预谋准备过程 (6) 二、盗窃案件的侦查要领 (6) (一)认真仔细地勘查现场 (6) (二)深入细致地访问事主、群众 (7) (三)迅速采取紧急措施 (7) (四)准确判定侦查方向 (8) (五)及时确定侦查范围 (9) (六)快速发现犯罪嫌疑人 (10) 结束语 (10) 参考文献 (11) 谢辞 (12)

论文提纲 论文题目:论盗窃案件的特点及侦查要领一、盗窃案件的特点 (一)现场痕迹物证 (二)作案手段具有习惯性 (三)赃款赃物可供查控 (四)作案前一般都有预谋准备过程 二、盗窃案件的侦查要领 (一)认真细致地勘察现场 (二)深入细致地访问事主、群众 (三)迅速采取紧急措施 (四)准确判定侦查方向 (五)及时确定侦查范围 (六)快速发现犯罪嫌疑人

内容摘要:盗窃案件,是刑事案件中占比例较大的多发性案件。特别是在近 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个别不法分子不劳而获,利用各种手段攫取公私财物,给广大人民群众和单位造成巨大损失,严重影响生产、生活、工作的顺利开展。各级刑事侦查部门要加强对此类案件的侦办力度,尤其是随着犯罪手段的发展变化,侦查人员要善于总结、掌握好其特点,以及侦查的要领与方法,积极遏制案件的发生和蔓延。 关键词:盗窃案件、特点、侦查要领。

前言 盗窃案件,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用秘密窃取的方法,将公私财物占为己有的犯罪案件。这类案件在整个刑事案件中占有很大比例。兰州市某区2005年批准逮捕的盗窃案件仅为11件14人,占批捕刑事案件总数的15%;2006年批准逮捕的盗窃案件为36件47人,占批捕刑事案件总数的32%;而2007年1-10月份已批准逮捕盗窃案件37件68人,件数占批捕刑事案件总数的42.5%,人数占批捕犯罪嫌疑人的50%。[1]盗窃案件的逐年增多,不仅严重影响了社会治安稳定,扰乱了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秩序,而且给集体和个人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扰乱社会秩序,影响人民生活,危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因此,侦破盗窃案件,进行反盗窃斗争,是我国刑事侦查部门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 一盗窃案件的特点 盗窃案件与其他犯罪案件一样,有其自身固有的特点。 (一)现场留有痕迹物证 盗窃案件虽然是秘密进行的,但一旦实施犯罪,必然会在犯罪现场留有痕迹物证。犯罪分子入室盗窃,一般要破门、撬窗、挖洞、拧锁,改变或破坏现场的原有状态,不可避免地会留有这样那样的破坏痕迹。在入室盗窃中,为了搜寻财物,又会在办公室抽屉、箱、柜上留下破锁、撬箱等痕迹。这些破坏痕迹常常能反映出破坏工具的特征和犯罪分子的作案手法。有时犯罪分子会把工具或随身物品遗忘在现场上,这是摸排犯罪分子的重要线索。有些犯罪分子在实施犯罪后,会把工具带回家中,下次作案时继续使用,这为我们并按照查核获取罪证提供了有利条件。犯罪分子在破坏障碍物或搜寻财物时,会在关键部位留有手印、足印。有的虽然戴手套,但是往往在翻找过程中,由于动作不灵活又会脱下手套,或者从手套破损处留下残缺手印。有的作案后又伪装现场,制造假象,往往弄巧成拙,更多的暴露了自己。重视盗窃案件的现场勘查,认真细致地搜寻犯罪证据,对准确分析判断案情和从中发现线索,获取证据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作案手段具有习惯性 盗窃案件的作案手段和方法,首先是由犯罪分子的社会经历、社会职业和长期从事生产、生活经验而决定的,如钳工、电工、木工习惯于用螺丝刀、断线钳、手摇钻、电钻等破坏门窗、箱柜,往往会反映出职业专长和工艺水平;其次,作案手段方法是在长期反复犯罪的工程中摸索、总结出来的,如因手印足印留在现

论盗窃罪

论盗窃罪 内容摘要 现代刑法中的盗窃罪一词,源于古代刑法中的“窃盗”,我国现行刑法对盗窃罪表述一般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数额较大公私财物的行为。 盗窃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其主体要素为16岁以上,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但是行为人如果具有特殊身份则又可能对其行为是否构成犯罪,构成何种犯罪具有一定意义,若为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则构成贪污罪,若窃取的近亲属财物则视其具体情况定罪量刑。 盗窃罪的主观方面是非法占有他人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它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因素:(一)认识因素。其认识因素是明知秘密窃取会引起他人失去数额较大的财物。(二)意志因素。意志因素是故意犯罪在意志方面的特征,这一特征表明行为人是通过自觉选择的行为来追求(或放任)危害社会的结果发生。 盗窃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秘密窃取公私财物的行为,即犯罪分子采取自认为不被财物所有者、保管者发现的办法,暗中窃取财物,笔者认为秘密窃取是相对财物持有人而言,至于其它人是否知道在所不论。秘密窃取是行为人自我意识的客观上是否真的不被物主发现,对盗窃罪的成立没有影响,秘密窃取是指窃取财物当时而言的,是就盗窃行为而言的,对进入和离开现场的方式、手段对认定是否秘密没有意义。盗窃罪侵犯的客体,是公私财物的所有权,笔者认为,盗窃罪侵犯的直接客体是持有权,持有权依附于所有权又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盗窃

行为的实质在于秘密地排除他人对财物的控制,建立自己的非法控制,盗窃罪侵犯财产权利无不以排除持有权为前提,因此,持有权应该成为盗窃罪侵犯的直接客体。 ; 一、盗窃罪概念和分类 (一)盗窃罪概念 盗窃一词,早在先秦文献中就出现过,是秦汉以前侵犯财产罪的概称。盗与窃的意见相近,都有非法取财之意,但二者又微胡差别。盗,本写作盗由“次”与“皿”二字构成。《说文解字》:“次通欲”,贪的意见;“皿”即古代盛食物的器具。次皿便是盗。本义为因贪而取得他人器皿中的食物。窃,据《说文·通训定声》,表示虫私食米。虫私信米不易为人所觉察,引申乘人不知而得非份食物。 从字义上看,盗,着重于因“贪”而取;窃,则强调“乘人不知”。窃与盗实际上是种与属的关系。盗为贪利取财,公开还是秘密,暴力或是非暴力均可。而窃则有限定,必须是乘人不知而取,其外延较盗要小得多。因此,在先秦文献中,盗窃连用取概括之意,在表示具体行为时,要么作“窃”,要么作“盗”。如《尚书·费誓》:“逾垣墙,窃马牛”。再如秦简中的“群盗”指抢劫,而“盗采人桑嚅”、“盗马牛”,则指窃取。盗的要领直到张裴给晋委作注才得以明确。《晋律注》:“取非其有谓之盗”。《唐律疏议》又进一步对“盗”予以划分,曰:“强盗,谓以威若力”。“窃盗,谓潜形隐面而取。”唐律所下的定义,直接为《宋刑统》、《大明律》和《大清律例》所承继。

博弈论在生活中的体现

博弈论在生活中的体现 当我们面临纷杂的社会生活,面临着诸多的选择,我们都不可避免的要卷入到一场场“博弈之战”中去,无论你愿不愿意,都无法逃避。在学习了选修课的“博弈论”基础的知识后,竟然会很容易的发现,博弈如同空气般,围绕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用一句俗话说: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或许你很难想象,自己一天24小时,甚至包括睡觉的时间在内,你都无法逃避博弈这个问题。生活中的大小事怎么个博弈法,下面的内容将娓娓道来。而说到睡觉,难道也有博弈在作祟?当然!一定程度上,你大脑有意识无意识地选择做不做梦,这可能就是一个混沌的博弈问题了。 大到美日贸易战,小到今天早上你突然生病,都有博弈在其中。可能有人会疑问,贸易争端用博弈论来分析是可以的,但对自己生病也可以用博弈论来理解就有点不可思议,因为自己就一个人,和谁进行游戏?实际上,并非只有一个人,还有一个叫做“自然”(Nature)的参与者。“自然”可以理解为无所不能的上帝,上帝现在有两种策略,让人生病或不生病。人一旦生病,就不得不根据生病的信息判断上帝的策略,然后采取对应的策略。上帝采取让人生病的策略,人就采取吃药的策略来对付;上帝采取不让人生病的策略,人就采取不予理睬的策略。这正是一场人和上帝进行博弈的游戏。 博弈论是研究理性的经济个体在相互交往中战略选择问题的理论。博弈分析的关键步骤是找出再别人选择既定的情况下自己的最优反应战略。依据新古典经济学,我们把一个参与的最优反应定义为,在其他参与者已经选定战略,或者可以预计到他们将选何种战略时,能够给该参与者带来最大的收益的战略。博弈论说法是科学的比喻,很多不被看作是博弈的行为,如竞争,战争和竞选等,都可以作为博弈来处理和分析。通过老师的介绍我了解了很多新的概念,如博弈论中的纳什均衡理论。为了更好的了解和理解均衡论。我看也由纪实改编成剧本的纳什本人的电影《美丽的心灵》。在短短的两个多小时的影片中我看到人类心灵真正的美丽,以

试谈盗窃罪与诈骗罪的区别

试谈盗窃罪与诈骗罪的区别 发布日期:2011-03-10 文章来源:北大法律信息网 案例一徐某将其家中的齐白石名画委托其好友孙某代为出售,后孙某的同学郑某表示要购买此副画作,但郑某表示自己最近手头有点紧要半个月后付钱,孙某基于同学关系将齐白石的画交给郑某。半个月后,郑某并没有来送钱,孙某也无法联系到郑某。 案例二徐某将其家中的齐白石名画委托其好友孙某代为出售,后孙某的同学郑某多次恳求孙某能将此画借其欣赏几日,孙某基于同学关系将齐白石的画交给郑某。郑某拿到画后即将此画孙某也以高价卖掉并离开其居住地,杳无音信。 案例三徐某将其家中的齐白石名画委托其好友孙某代为出售,孙某的同学郑某拿来一幅赝品来同正品做对比并趁孙某不注意用自己的赝品替代了孙某的真迹,几天后孙某发现受骗,但郑某已将此画以高价卖掉并离开其居住地,杳无音信。 单纯从以上三个案例来看,其区别仅在于郑某以何种方式欺骗孙某从而取得齐白石的画,但这个简单的区别使郑某触犯了不同的罪名。在案例一中,郑某构成了诈骗罪,而在案例二、案例三中郑某构成了盗窃罪。 盗窃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盗窃的行为;所谓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取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由此可见,盗窃罪与诈骗罪都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侵犯财产罪。两者的区别主要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被骗者是否为具有处分财产权限或地位的人。这里主要是指被害人同被骗人不是同一个人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被骗人为具有处分被害人财产权限或地位的人,则多构成诈骗罪,否则则可能构成盗窃罪。在案例一中,徐某委托郑某替其卖画,郑某即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处分徐某财产的权限,从而有可能构成诈骗罪,如果孙某不具有处分徐某的画的权限,则孙某实际上为郑某进行犯罪的一个工具,郑某构成盗窃罪的间接正犯。 第二、被骗者是否因受骗而自愿将财产交付给行为人,即是否转移所有权。这里的交付是实质上的交付,被骗者具有转移占有的意思表示。如果被骗者不具有转移占有的意思表示而仅是形式上的交付,则行为人应当构成盗窃罪。财产从被骗者手中转移到行为人手中并不表示其有转移所有权的意思,如果被骗者不具有转移所有权的意思表示,被骗者并没有转移所有权,则行为人应当构成盗窃罪而非诈骗罪。例如,案例一中,孙某实际上已经将齐白石画作的所有权转移给了郑某,因此郑某构成诈骗罪;案例二中,孙某虽然将齐白石画作交给了郑某,但其仅是短时间的借与,孙某并不具有转移占有权的意思表示,在这里,郑某利用骗术只是为了给其行窃创造便利条件,我们不能因为案件中有欺骗的因素就将郑某定性为诈骗罪。 第三、被骗人是否对其所交付的财产有清晰的认识。诈骗罪中被骗人具有转移财产的意思是交付行为成立的必要条件之一,这要求受骗者对所交付的财产有明确的认识,否则构成盗窃罪而非诈骗罪。在案例三中,孙某并不知道郑某已经将画碉堡,缺乏对这幅画作的正确认识,因此,孙某的交付行为并不成立。郑某构成的是盗窃罪而非诈骗罪。事实上,孙某将画作进行碉堡时即已构成盗窃罪,孙某是否将真画交给郑某,只是产生盗窃罪的既遂与未遂而已。

住宅小区盗窃案件的特点

安全工作会议 住宅小区盗窃案件的特点: 1、时间性。 犯罪时间是指犯罪分子在实施盗窃犯罪时所利用和占用的时限。住宅小区盗窃案件的发生,具有一定特定性时间的特点,即上午9:00—11:00,下午15:00—17:00;凌晨2:00—4:00。这是因为在这些时间段人们离家外出上班或夜间睡眠最沉的时间,也是犯罪分子作案最易得手的时间。它包括时间因素、地理因素、气象因素、自然因素、被侵害客体自身因素”等。 我国古代民间就有(有时候看电影也会出现类似现象):“月黑杀人夜,风高放火天”,“温饱思淫欲,贫寒起盗心”、“偷雨不偷雪”,(大雨之夜行窃不易被人觉察,且犯罪现场易遭破坏,反而下雪天盗窃会留下犯罪痕迹) 2、单一性。 住宅小区盗窃案件手段分析,大多为撬门、破锁和潜室行窃,撬门破锁入室盗窃案件,多发于住宅小区的白天,因白天大多双职工都外出上班工作,有时整栋楼都空无一人,这就给犯罪分子撬门破锁入室提供了作案条件。而潜室行窃案件又多发于夜间,尤其夏季最为常见,因为夏季夜晚人们为了纳凉,多数只关闭纱窗、纱门睡觉,这给犯罪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以这类手段进行盗窃的案件,又常常因受害人的发觉或呼喊而演变成为抢劫案或抢劫杀人案。据公安机关破获此类案件从犯罪嫌疑人交代的情况来看,这类犯罪分子在作案时,往往携带凶器,在行窃过程中一旦被受害人发觉,犯罪分子在逃脱不掉的情况下,一般会持凶器暴力威胁受害人,更有甚者将受害人杀害,转变成暴力恶性案件。 3、特殊性。 发生在住宅小区内的入室盗窃案件,被盗财物多为现金、有价证券、手机、金银首饰等体积较小便于携带、转移、藏匿、销赃的财物,而极少发生盗窃冰箱、彩电、家具的案件。因此这类案件因犯罪客体体积较小,犯罪过程时间短,案发后被害人发现的时间过长,现场遗留的痕迹物证较少,给破案带来一定的难度。 4、确定性 住宅小区内发生的盗窃案,犯罪现场白天发生的案件,多系为二楼以上、顶层以下,以3—5层住户撬门破锁被盗的最为常见。而发生在夜间潜室盗窃的案件,多发生在

北理选修课-建议

选课总共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是大家一起选,不管容量够不够都可以选,最后超出部分靠人品进,要是被刷下来就要在第二阶段在那些没满额的课中选了,这时就看谁选的快了,先到先得。万一再选不上就是第三阶段的…..所以一般第一阶段的时候大家不用急,只要多扶老太太过马路,选课神马的都是浮云。 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就是比拼手速和网速的时候了,一般每到选课教务处都会濒临崩溃登不上去,这时候网速好就是王道啊~~呵呵 通识的话 除了那种特别热爱学习的千万别选数学建模什么的听着就恶心的课一般来说选文科性质的好听又好过文科老师又比较飘逸不会点名啥的像选性健康这样的课你都不用去听每天教室里都是满满的多少旁听的呢~~~ 实验选修 只有有限的专业选我也没啥说的基本上都是上着挺恶心听都听不懂的但是期末还算好过的那种~~~~~~~ 大家在选课之前一定要想好选修课你想干什么,有些课听着很对你爱好的,但是老师教的不好,照样学不到什么,我去年选的创造性心理学,冲着学习心理学的想法去的,结果….下面有我对它的评价,自己去看……而且现在大二很多人都感慨选修课就是去浪费感情听老太太瞎扯的,所以选对适合你的课相当重要。如果没有自己想学的,就选一门不点名而且好过的吧~~空出时间还能写作业~(下面的介绍都是09,08乃至07级学长们的贡献,在此向他们表示感谢~~PS:以第一人称写的一般都不是我) 【中国戏曲艺术赏析】这门课是传说中北理第一美女老师余凤霞教的北理猥琐男必选上课要记得偷拍~~主要是戏曲艺术的赏析。平时第一节课介绍今天要看的戏曲,后两节关灯看视频,期间无课间,可悄悄自由上卫生间。(对!关灯。想写作业的话就别选这种关灯的课了。)期末交一篇论文,上课期间从未见过点名,有过一次平时小作业(字数不限,小几百就够了),会提前通知要交这作业,占期末30%(貌似)。 【影视台词朗诵与欣赏】也是于凤霞老师的课哈~~这课相当给力,不点名,但名额比较少,然后每节课老师带着各种玩,最后的考试是办台晚会,每个人或组合来个节目~~等等,很棒!!不过经常翘的就别浪费名额了~ 【性健康教育】这个课很有价值,没选上的也可以去听一下。建议听前五节,后面的就讲养生了,没什么意思。老师给分是借鉴同学意见的,如果想拿高分就选吧~~~~~很少点名,期末简单(小论文随便写),给分高! 【语文高级素养】姜楠老师的课~从不点名。。听她讲课如沐春风,能让人不浮躁,静心下来。主要讲当代语文现状以及语文最本质的

盗窃罪与诈骗罪2003版

盗窃罪与诈骗罪 一、盗窃罪 (一)盗窃罪的定义 盗窃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窃取他人占有的数额较大的财物(500),或者多次(1年内3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的行为。 (二)盗窃罪构成条件 1、盗窃对象 必须是他人占有(控制)的财物,包括有体物和无体物(司法解释,电、信用卡(使用数额)、电话费、发票(25、250、2500张起算点和加重情节))。此外: (1)盗窃信用卡并使用的,也构成盗窃罪。 (2)以牟利为目的,盗接他人通信线路、复制他人电信码号或者明知是盗接、复制的电信设备、设施而使用的,以盗窃罪论处。 (3)盗窃发票的,成立盗窃罪。 2、盗窃行为 窃取行为是使用非暴力胁迫手段排除他人对财物的支配,建立新的支配关系的过程。 (1)盗窃:数额较大、一年内三次以上、入户(为盗窃目的进入,以家庭生活为内容,数额较小的(使用价值较大)也可能构成盗窃罪)、携凶(只要有可能伤害 他人就可能构成携凶,凶器比携凶抢夺范围大),满足任一条件成立盗窃罪。 (2)扒窃:在公共场所(不一定人多)近身(不要求贴身)盗窃他人财物。无须上述四种情状即可成立盗窃罪。 3、盗窃目的 盗窃罪是以非法占有数额较大财物为目的。非法占有目的(“不法领得”):排除权利人,将他人的财物作为自己的所有物进行支配,并遵从财物可能具有的用途进行利用、处分的意思。由“排除意思”和“利用意思”构成。 下列两种不属于“非法占有目的”: (1)暂时性使用(暂时的使用妨害) 但是未经所有者或者占有者许可窃取他人财物,用后随意丢弃或者归还时已丧失特定价值的行为,仍然属于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成立盗窃罪。 (2)单纯的毁弃、隐匿 如为了隐瞒罪行而窃取物件的,对妨害侦查有意义,与取得财物的效用、利益之间的关系是间接的,不能认定为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三)盗窃罪的认定数额计算 1、物品

盗窃罪与诈骗罪的区分

2.盗窃罪与诈骗罪 区别的要点在于:被害人是否自愿交付财物。如何理解“自愿交付财物”?第一,必须是被害人已经认识到其所交付的是自己占有的财物,第二,并且是“自愿”地将其财物处分给行为人。(当然,这里的“自愿”是受到欺骗的原因造成的) 或者说,盗窃罪中,被害人并不知道财产丢失的事实;也不知道侵害者是谁。而诈骗罪中,行为人是“自愿交付财物”,当然知道财产丢失的事实,即行为人有自愿处分财产的意思,也知道将财产交给了谁。 诈骗罪中,犯罪分子是使用了诈术,使被害人“自愿交付”财产,即被害人对于财产的流转是知情的;而盗窃罪中,被害人对于自己占有的财物怎么从自己占有之下转移至犯罪分子之下,是不知情的。但是,实践中存在疑问的是,犯罪分子虽然使用了欺骗的手段,但被害人是否“处分”了财产呢?如果被害人处分了财产,犯罪分子成立诈骗罪无疑;如果被害人没有处分财物,犯罪分子虽然是使用欺骗手段,但是被害人对财物怎么从自己占有之下转移至犯罪分子那里是不知情的,是蒙在骨里的,因此,犯罪分子的行为仍然成立盗窃罪。 以下情形的处理: 法意义上的处分财产,而意味着将财产转移给行为人或第三者占有,即由行为人或第三者事实上支配财产。处分财产表现为直接交付财产、承诺行为人取得财产、承诺转移财产性利益、承诺免除行为人债务等。 [历年真题] 2008年四川卷二59.丙是乙的妻子。乙上班后,甲前往丙家欺骗丙说:?我是乙的新任秘书,乙上班时好象忘了带提包,让我来取。?丙信以为真,甲从丙手中得到提包(价值3300元)后逃走。关于甲的行为,下列哪些选项是错误的?(ABC考点:丙?自愿?交付;诈骗罪中的财产处分不仅仅是指所有权能,注意财产是由谁占有) A.盗窃罪的直接正犯B.诈骗罪的间接正犯 C.盗窃罪的间接正犯 D.诈骗罪的直接正犯 解析:ABC。本案中,行为人使用欺骗手段,从财物占有人(丙)处骗取了财产。丙是财产的占有人,被骗了将财物脱离其占有,故甲的行为成立诈骗罪。该题与诈骗罪的间接正犯十分类似,例如,甲对乙说,你去帮我把路边的那辆摩托车开来(实际上是丙所有的),乙将摩托车开来了,甲骑上摩托车便走了,甲的行为属于盗窃罪的间接正犯,乙对摩托车没有处分权,乙将摩托车拿来的行为并不是处分财物行为,乙实际上属于甲的犯罪工具。 与该题区分容易混淆的是盗窃罪的是盗窃罪的间接正犯。如果被骗人具有处分财产的权限或者处于可以处分被害人财产的地位的,则成立诈骗罪。至于受骗者是否具有这种权限或地位,需要综合以下因素判断:受骗者是否被害人财物的辅助占有者,受骗者转移财产的行 1(原则上,只要占有财产的人都有处分权)受骗者是否具有这种权限或地位,需要综合以下因素判断:受骗者是否被害人财物的辅助占有者,受骗者转移财产的行为(排除被骗的因素)是否得到社会一般观念的认可,受骗者是否经常为被害人转移财产等。 判断受骗人的处分权限和处分地位,需要考察各种因素: (1)受骗人是否得到了被害人的概括性授权。 (2)受骗人是否属于受害人阵营;受骗者属于受害一方的,行为人构成诈骗罪;受骗人属于骗子一方的,行为人成立盗窃罪。 (3)受骗人是否是财产的占有者或者辅助占有者。这种权限或者地位不仅包括法律上的权限和地位,还包括事实上的权限和地位。

翻窗入室盗窃案件的特点及打防对策

翻窗入室盗窃案件的特点及打防对策 翻窗入室盗窃是一种较为多见的盗窃犯罪,案犯通过攀爬落水管,或通过安装在楼道内的窗户进入居民家中,盗窃财物。此类犯罪,虽不及杀人、抢劫、强奸等八类犯罪的社会危害性大,但对百姓安全感的影响较大,极易因为被户主发现而转化为入室抢劫等严重暴力性犯罪。 自今年2月21日以来,全区共发生33起翻窗入室盗窃案件,已呈报串案6组,平均每天发案1起以上。对此,笔者从近期案件中嫌疑人的作案手段及其侵害目标等方面着手,分析了部分翻窗入室盗窃案件的特点及规律,以期对预防打击此类犯罪工作有所裨益。 一、全区翻窗入室盗窃案件的特点 (一)发案地域特点 白下区位于南京市东南部,全区面积3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50万,是南京市中心城区之一,也是全市交通、商贸金融、信息、文化娱乐密集地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目前,白下区仍然呈现平房住宅区与楼房住宅区兼有,开放老式住宅区与现化化物业管理小区交错并存的局面。加之沪宁高速、宁杭国道、绕城公路、龙蟠中路等快速便捷的交通网络遍布全区,治安形势较为复杂。

在3月份发生的33起翻窗入室盗窃案中,自龙蟠中路以东至御道街一段发案率最高,达到33.3%,其次为朝天宫莫愁路以西,发案率为15.2%,光华路主次要干道附近和游府西街沿线案件均占到12.12%。其中,老式、开放式小区内的发案率达到95%以上。 (二)侵害目标的特点 从案犯选择的作案目标看,被侵害的目标有以下几个特点: 1、偏僻楼区,老式、开放式小区居多。被盗的楼房绝大多数都比较偏僻,偏僻是违法犯罪分子看重的第一个条件。因为偏僻的楼房一是行人较少;二是照明条件较差,灯光昏暗,即使有人经过,也不易发现;三是四通八达,案犯易进易出。楼区越偏僻,遭侵害的概率就越高。 2、案犯多选择未装护栏的窗户攀爬入室。案犯看重的第二个条件是楼房有没有护栏。目前全区的老式居民楼,三楼、四楼、六楼居多,一般情况下一楼的阳台、窗户都装有防盗护栏,其它楼层因人而易。从被盗的楼房看,大多没有安装防护栏,以二楼、三楼、四楼居多,五楼次之,六楼最少。 3、未关的窗户是案犯攀爬的首选目标。案犯除了简单的照明工具外,不携带其它撬盗工具,作案时一般选择能够轻易打开的门窗,多为阳台窗户和楼道内小窗。从现场勘查看,几乎没有撬盗痕迹。 (三)发案规律、特点

论盗窃罪中的多次盗窃

论盗窃罪中的多次盗窃 马长贝 摘要:“多次盗窃”是指一年以内实施三次以上盗窃行为。犯罪数额不影响“多次盗窃”认定,数额只是“多次盗窃”的量刑标准;行为人不是在一年内实施三次以上盗窃行为的,应适用数额较大的标准;“多次盗窃”可以包含“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已被行政处罚的盗窃行为可以纳入“多次盗窃”进行评价;应以时间是否相同或者连续、空间是否相对同一、对象是否同一这三个充分必要条件作为“多次盗窃”判断标准。 关键词:多次盗窃保护法益累计数额

论盗窃罪中的多次盗窃 导言 “多次盗窃”中的“盗窃”不应当仅仅局限于“入户盗窃和在公共场所扒窃”,也包括其他形式的盗窃在内;在“多次”的理解上,应当从自然观察的角度来看,进行形式的理解,而没有必要比照有关“多次抢劫”的司法解释中的类似规定,对其进行实质解释;理解累计盗窃数额的“多次盗窃”,应当在司法解释基本精神的基础上,从保护法益、维护正常的财产秩序的立场出发,进行合理妥当的处理。现行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明确地将“多次盗窃”和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并列,作为盗窃罪的成立要件。但是,何谓“多次”?“多次盗窃”中的“盗窃”与盗窃“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中的“盗窃”是否一回事?均不明确,在司法实践中引起了较大的争议。1997年11月4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盗窃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四条规定:“对于一年内入户盗窃或者在公共场所扒窃三次以上的,应当认定为‘多次盗窃’,以盗窃罪定罪处罚”,同时,还在第五条第(十二)项中规定:“多次盗窃构成犯罪,依法应当追诉的,或者最后一次盗窃构成犯罪,前次盗窃行为在一年以内的,应当累计其盗窃数额”,对“多次盗窃”的标准及其应用进行了说明。但是,争论并没有就此而结束,以上《解释》反而平添了一些新的问题。如“多次盗窃”中的“次”该如何认定?“多次盗窃”是否就是仅指“入户盗窃”和“公共场所扒窃”?同时,“多次盗窃”需要累计数额的该如何计算?这些问题成为新的争议焦点。本文结合司法实践中的具体情况,从刑法保护法益、维护社会秩序的角度出发,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一、“多次盗窃”的涵义 要界定“多次盗窃”的涵义,就必须首先理解什么叫“多”。汉语中的“多”有着不同的涵义,有表数量大的,也有表数目在二以上的,有表示比一定数目大的,也有表示程度或者疑问的。根据有关司法解释对《刑法》中的多人、多次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