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埃博拉出血热预防控制技术与诊疗方案

埃博拉出血热预防控制技术与诊疗方案

埃博拉出血热预防控制技术与诊疗方案
埃博拉出血热预防控制技术与诊疗方案

埃博拉出血热防控

埃博拉出血热( Ebola hemorrhagic fever, EHF) 是由埃博拉病毒(Ebola virus, EBV)引起的一种急性出血性传染病。人主要通过接触病人或感染动物的体液、排泄物、分泌物等而感染,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出血和多脏器损害。埃博拉出血热的病死率高,可达50%-90%。本病于20 世纪70 年代在非洲首次发现,主要在非洲的乌干达、刚果、加蓬、苏丹、科特迪瓦、利比里亚、南非等国家流行。

一、疾病概述

(一)病原学。

埃博拉病毒属丝状病毒科(Filiviridae),为不分节段的单股负链RNA病毒。病毒呈长丝状体,可呈杆状、丝状、“L”形等多种形态。毒粒长度平均1000nm, 直径70-90nm。病毒有脂质包膜,包膜上有呈刷状排列的突起,主要由病毒糖蛋白组成。埃博拉病毒基因组是不分节段的负链RNA,大小为18.9 kb,编码7个结构蛋白和1个非结构蛋白。

EBV 可在人、猴、豚鼠等哺乳类动物细胞中增殖, 其中Vero-98、Vero-E6、Hela-229 细胞最敏感。病毒接种后, 6-7 小时出现细胞病变, 表现为细胞圆化、皱缩, 细胞质内可见纤维状或颗粒状结构的包含体。给猕猴接种埃博拉病毒后可产生与人类疾病相似的症状体征并引起死亡。在鸟类、爬行类、节肢动物和两栖类动物细胞内不能复制,在仓鼠与豚鼠中,需多次传代才能引起死亡。

埃博拉病毒包括四种亚型:埃博拉-扎伊尔(Ebola-Za?re)、埃博拉-苏丹(Ebola-Sudan)、埃博拉-科特迪瓦(Ebola-C?te d’Ivoire)和埃博拉-莱斯顿(Ebola-Reston)。前三种亚型埃博拉病毒已证实能够致人类疾病。不同亚型毒力不同, Ebola-Za?re 毒力强, 人感染后病死率高, Ebola-Sudan 次之, Ebola-C?te d’Ivoire 对黑猩猩有致死性, 对人的毒力较弱。Ebola-Reston对非人灵长类动物有致死性, 而人感染后不发病。不同亚型病毒糖蛋白的基因组核苷酸构成差异较大(同源性为34%-43%),但同一亚型的病毒基因组相对稳定,遗传特性很少发生变化。

EBV 病毒在室温下稳定,60 ℃ 1小时大部分病毒被灭活, 对紫外线、γ射线、甲醛、次氯酸、酚类等消毒剂和脂溶剂均敏感。

(二)流行病学特征。

1.传染源和宿主动物

感染埃博拉病毒的人和非人灵长类均可为本病传染源。

埃博拉病毒的自然储存宿主及其在自然界的自然循环方式尚不清楚,首发病例的传染源也不清楚,但首发病例与续发病例均可作为传染源而造成流行。在非洲大陆,埃博拉病毒感染和雨林中死亡的黑猩猩、大猩猩、猴子等野生动物接触有关。有实验证实蝙蝠感染埃博拉病毒后不会死亡。蝙蝠可能在维持埃博拉病毒在热带森林的存在中充当重要角色。

2. 传播途径

(1)接触传播

接触传播是本病最主要的传播途径。病人或动物的血液及其他体液、呕吐物、分泌物、排泄物(如尿、粪便)等均具有高度的传染性,可以通过接触病人和亚临床感染者(特别是血液、排泄物及其他污染物)而感染。

病人自急性期至死亡前血液中均可维持很高的病毒含量,医护人员在治疗、护理病人时、或处理病人尸体过程中容易受到感染,病人的转诊还可造成医院之间的传播。医院内传播是导致埃博拉出血热暴发流行的重要因素。

(2)气溶胶传播

吸入感染性的分泌物、排泄物等也可造成感染。1995年曾有学者报道用恒河猴、猕猴作为感染埃博拉病毒实验动物,含有感染动物分泌物、排泄物的飞沫通过空气传染了正常猴,证实了气溶胶在埃博拉病毒传播中的作用。

(3)注射途径

以往,使用未经消毒的注射器是该病的重要传播途径。1976年扎伊尔一位疑诊为疟疾的病人,在接受注射治疗后一周内,数位在该院住院接受注射治疗的病人感染了埃博拉出血热而死亡。

(4)性传播:在一埃博拉出血热患者发病后第39天、第61天、甚至第101天的精液中均检测到病毒,故存在性传播的可能性。

3.人群易感性和发病季节

人类对埃博拉病毒普遍易感。发病主要集中在成年人,主要是因为成年人与患者接触机会多有关。尚无资料表明不同性别间存在发病差异。

长期观察发现,埃博拉出血热发病无明显的季节性。

4.地理分布

近几十年来,埃博拉出血热主要在非洲的乌干达、刚果、加蓬、苏丹、科特迪瓦、利比里亚、南非等国家流行。血清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表明,肯尼亚、利比利亚、中非共和国、喀麦隆等国家也有埃博拉病毒感染病例。

1976年,在刚果民主共和国和苏丹突然暴发大规模出血热流行。刚果埃博拉河岸的小城雅姆布库,共发生病人318例,死亡280例,主要在医院内传播,疾病因此得名埃博拉出血热。同时,在毗邻的苏丹南部共发生284例病人,死亡151例。

近年来最严重的一次流行出现于1995年,发生在刚果民主共和国基科维特市,为典型的院内感染造成的流行,共发生315例病人,其中医护人员43人,总病死率为81%。

我国目前尚未发现埃博拉出血热患者,但随着国际交往日益增多,不排除该病通过引进动物或通过隐性感染者及病人输入的可能性。1989年及1990年在美国、1992年在意大利、1996年在美国从来自菲律宾的猴子中检出埃博拉病毒。故应提高警惕,密切注视国外疫情变化。

(三)临床表现。

本病潜伏期为2-21天,一般为5-12天。感染埃博拉病毒后可不发病或呈轻型,非重病患者发病后2周逐渐恢复。

典型病例为急性起病,临床表现为高热、畏寒、头痛、肌痛、恶心、结膜充血及相对缓脉。发病2-3天后可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粘液便或血便等表现,半数病人可有咽痛及咳嗽。病后4-5天进入极期,发热持续并出现神志的改变,如谵妄、嗜睡等。重症病人在发病数日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出血倾向,有咯血,鼻、口腔、结膜、胃肠道、阴道及皮肤出血或血尿,病后第10日为出血高峰,50%以上的患者出现严重的出血,并可因出血、肝肾功能衰竭及致死性并发症而死亡。病人最显著的表现为低血压、休克和面部水肿,还可出现DIC、电解质和酸碱的平衡失调等。90%的死亡患者在发病后12天内死亡(7-14天)。

急性期并发症有心肌炎、细菌性肺炎等。由于病毒持续存在于精液中,也可引起睾丸炎、睾丸萎缩等迟发症。在病程第5-7日可出现麻疹样皮疹,以肩部、手心和脚掌多见,数天后消退并脱屑,部分患者可较长期地留有皮肤的改变。

(四)病理特点。

主要病理改变是皮肤、粘膜、脏器的出血,在很多器官可以见到灶性坏死,但是以肝脏、淋巴组织最为严重。肝细胞点、灶样坏死是本病最显著的特点,可见小包含体和凋亡小体。

二、诊断、治疗和报告

临床早期诊断埃博拉出血热相当困难,因其症状无特殊性,不易与其他病毒性出血热如拉沙热、黄热病、马尔堡出血热、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肾综合征出血热等鉴别。可以参考这些疾病的流行病学特点,主要是流行地区、流行季节等进行鉴别。确诊主要依靠实验室检测。目前对埃博拉出血热尚缺乏特效治疗方法,主要是对症和支持治疗。具体参见《埃博拉出血热诊断和治疗方案》。

各级医疗机构发现符合病例定义的埃博拉出血热疑似或确诊病例时,应参照甲类传染病的报告要求通过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进行网络直报,报告疾病类别选择“其他传染病”。符合《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要求的,按照相应的规定进行报告。

三、实验室检测

以下实验室结果均可确诊:病毒抗原阳性;血清特异性IgM抗体阳性;恢复期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以上增高;从患者标本中检出埃博拉病毒RNA;从患者标本中分离到埃博拉病毒。

(一)血清学检测。

患者最早可在症状出现后7-10天从血清中检出特异性IgM、IgG抗体,IgM 抗体可维持3个月,IgG抗体可维持很长时间。多数患者抗体出现于起病后10-14天,也有重症病人至死也未能检出抗体,故IgG抗体检测主要用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IgM抗体可作为近期感染的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指标,但不能满足早期诊断的需要。

血清特异性IgM抗体多采用IgM捕捉ELISA法检测;血清特异性IgG抗体多采用ELISA、免疫荧光等方法检测。

(二)病原学检测。

埃博拉病毒高度危险,与活病毒相关的实验必须在BSL-4实验室进行。

1. 病毒抗原检测:由于埃博拉出血热有高滴度病毒血症,可采用ELISA等方法检测血清中病毒抗原。免疫荧光法应用也很广泛,它可从感染动物肝、脾中检测病毒抗原。

2. 核酸检测:采用RT-PCR等核酸扩增方法检测。一般发病后一周内的病人血清中可检测到病毒核酸。

3. 病毒分离:采集发病一周内患者血清标本,用Vero细胞进行病毒分离培养。

四、预防控制措施

目前埃博拉出血热尚没有疫苗可以预防,控制传染源是预防和控制埃博拉出血热最重要的措施。

(一)预防性措施。

1.加强输入性埃博拉出血热的监控

及时发现和隔离控制输入性病例是有效控制传染源的关键。卫生部门要加强与检验检疫、旅游、交通等部门的联防,及时发现来自流行地区的输入病例。

加强对动物的检疫,尤其是黑猩猩、大猩猩、猴子等非人灵长类和蝙蝠等野生动物的检疫工作。从国外进口动物,特别是从埃博拉出血热流行地区引进动物,要严格进行卫生检疫。口岸检疫部门一旦发现可疑病例和动物,要及时通报卫生部门做好疫情调查和处理。

2.对前往非洲疫区的旅游者和医疗卫生工作人员进行防病知识的宣教,使其避免接触丛林中的灵长类动物,在医院接触病人时要提高警惕意识,做好个人防护。

3.密切关注埃博拉出血热的流行动态

加强国际信息交流与合作,尤其要高度关注曾出现过埃博拉出血热流行的地区,如非洲的乌干达、刚果、加蓬、苏丹、科特迪瓦、利比里亚和南非等国家的疫情情况。

(二)疫情控制措施。

1.病例和接触者管理

各级医疗机构一旦发现疑似埃博拉出血热病例后要及时报告,使卫生行政和疾控部门尽早掌握疫情并采取必要的防控措施。

一旦发现可疑病例及其接触者,应采取严格的隔离措施,以控制传染源,防止疫情扩散流行。

2.医院内感染控制

①.一般病人护理

在诊疗和护理所有患者时,不管患者现在是否已出现症状和体征,都要

严格遵守标准预防的措施(附录1)。这一点尤其关键,因为出血热的早期症状并不特异。手卫生是最重要措施。接触血液或体液时一定要戴手套。有任何血液、体液喷溅到面部可能性时就应该使用口罩、护目镜或面罩。清洁被污染的表面也是至关重要的。

②.直接病人护理(疑似或确诊的出血热患者)

a.病人安置:疑似或确诊患者要被安置到单独的隔离病房,同时要配有专用

厕所、淋浴、带有自来水的水槽、肥皂、一次性毛巾、含酒精的手消液、个人防护用品、药物等,同时隔离房间要保证通风良好、窗户掩蔽、房门紧闭、限制人员进入。如果没有隔离病房,将这些患者安置在特定的封闭区域内,同时将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分开安置,并保证以上所列举的隔离病房所需的物品和条件能够达到。确保病床之间的距离在1米(3英尺)以上。

b.人员分配:确保分配给出血热患者的临床和非临床人员是专属的,在暴发

期间工作人员不能在出血热隔离区域和其他临床区域之间自由行动。

c.禁止一切不必要的人员进入出血热病人护理区域。探视者最好停止探视,

但是如果不能禁止的话,也要限制探视人员的数量,仅仅只能让对患者健康和护理有帮助的人员探视,如孩子的父母。禁止其他来访者进入隔离房间/区域,保证任何想要观察病人的来访者在合适的距离进行观察(大约15米或者50英尺)。在允许出血热患者的探视者进入医疗卫生机构之前,一定要筛查他们出血热的症状和体征。

③.手卫生、个人防护用品和其他预防措施

保证所有的探视者进入隔离房间/区域之前都能够按照以下的方法(附件2-4)使用个人防护用品,并执行手卫生。确保所有医务人员(包括助手和清洁员)进入隔离房间/区域,接触患者或环境之前,都能够根据预期的风险等级穿戴合适的个人防护用品。在病人区域工作时不要穿戴个人衣物,而应该穿医疗工作服。在为任何出血热患者(包括疑似病例)提供诊疗护理时,认真执行以下预防措施来避免任何对血液、体液的无防护的直接接触。

a.执行手卫生

戴手套,穿着个人防护用品进入隔离房间/区域之前,为患者进行任何清洁/无菌操作之前,接触患者血液和体液,或有任何接触患者血液和体液风险之后,触摸病人床旁被污染(即使是潜在被污染)的物表/物品/设备之后,脱掉PPE,离开护理区域之后。当身处隔离房间/区域时,在以上所列举的护理患者过程中的任何指征时都要严格执行手卫生,同时更换手套。在护理同一个房间的病人时,最好在完全护理完一个病人之后再处理下一个病人,并在不同病人之间进行手卫生。此外,脱掉个人防护用品之后一定要进行手卫生,否则将大大削减甚至抵消使用防护用品所带来的好处。进行手卫生时,可以使用含酒精的消毒剂,也可以使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按照WHO推荐的方法正确执行。当手部有可见的污染物时,一定要用肥皂液在流动水下洗手。在任何

护理点(包括入口和隔离房间/区域内)都要安置含酒精的洗手液,这一点也要成为护理标准。如果没有含酒精的洗手液,就在任何需要洗手的时刻用流动水和肥皂液洗手。

b.进入隔离房间/区域之前,在专门的换衣区域内穿戴好个人防护用品,参考附

录2所给出的顺序和说明。进入患者护理区域前穿戴好合适大小的手套(非灭菌的检查用手套,手术用橡胶手套)。在对同一个病人进行护理操作时,如果手套被血液和任何其他体液严重污染后,也要考虑更换手套(脱掉手套后要立即进行手卫生)。在护理同一个房间中的不同病人时,离开上一个病人之后一定要立刻脱掉手套,并进行手卫生。当手套的质量太差(比如使用过程中很容易破洞或撕毁)的时候,要考虑戴双层手套。使用一次性、不透水的隔离衣覆盖衣服和暴露的皮肤。使用医用口罩和护目用具(如眼睛遮阳板、护目镜、防护面屏)防止喷溅到鼻子、嘴和眼睛。使用密闭式、防穿刺防水的鞋子(比如橡胶靴)来避免血液、其他体液的污染,以及被污染的锐器伤害。如有没有橡胶靴,一定要使用鞋套,同时去除鞋套时必须戴手套,注意避免手部污染(附录1)。

c.当执行费力的活动(如搬运病人)和任务,而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血液和体

液时(如病人出现了腹泻、出血、呕吐等症状,环境有可能会被污染时),在以上所提到的防护用品之外,还需要佩戴双层手套,如果隔离衣不是防渗透的,还需要在隔离衣外穿防水围裙,如果没有靴子,需要穿鞋套和袜子。尽量避免产生气溶胶。在任何可能导致咳嗽或者促进气溶胶产生的操作(如雾化吸入治疗、诊断性吸痰、支气管镜检查、气管插管、面罩正压吸氧)过程中都要佩戴口罩(FFP2或EN认证等效或美国NIOSH-认证的N95口罩)。d.离开隔离病房/区域之前,小心地脱掉个人防护用品(包括靴子)并妥善处理,扔进医疗废物桶内,并执行手卫生(附录1)。当脱个人防护用品时,一定要小心避免在接触到污染物品(如手套、隔离衣)后直接接触面部的任何区域(包括眼睛、鼻子和嘴)或不完整的皮肤。不要反复使用任何一次性的防护用品。但是,如果需要给护目镜和面罩去污,需要注意的是,这些物品必须先用水(±洗涤剂) 洗净,去除所有有机物,然后完全浸泡在1000 ppm【每百万分一份】有效氯(0.5%)中至少30分钟(最好过夜)来消毒。再次使用之前还需要再用水彻底冲洗(去除次氯酸盐残留和盐沉积)。用于第一步擦拭的毛巾应被视为感染性废物处理;消毒剂可以安全地排放到水槽或下水道中。认真清洗和消毒可复用的设备(如下所描述)。

e.严格执行每个患者物品专用(如听诊器)。但是,如果不能达到的话,在给不同病人使用之间一定要消毒物品。比如,一个听诊器供不同的患者使用时,必须穿戴合适的个人防护用品将整个听诊器(包括医务人员手接触面和患者接触面)用水和肥皂液清洗去除有机物质,然后用酒精擦拭。整个过程中所产生的污物都要视为污染性废物处理(参考下文)。禁止在隔离房间/区域和医疗机构内的其他区域之间移动物品和设备,除非它们是要被丢弃或销毁。例如病人图表和记

录应保持在隔离房间/区域外面,以避免被污染。

④.注射安全、锐器管理

每个病人都应该有专属的注射器和静脉药物治疗设备,并且这些东西必须在护理点处理。注射器、针头或类似的设备禁止复用。尽可能限制针头和其他锐器的使用。将为了诊断评估和病人护理而进行的采血和实验室检查限制在最低水平。如果锐器的使用不可避免,保证实施以下防护措施:禁止回帽。禁止将用过的针头对准身体的任何部位。不要用手从一次性注射器上摘除针头,也不要用手弯曲、折断或其他方式处理使用过的针头。将使用过的注射器、针头、手术刀片、其他尖锐的物品丢弃到合适的,防穿刺的锐器盒中。保证防穿刺锐器盒放置的位置尽可能靠近使用锐器的地方(使用点),缩短使用和处理的距离,保证锐器盒朝上放置。如果锐器盒比较远,转运锐器过程中禁止用手直接拿锐器,而应该将它们放置在U形盘中。保证防穿刺锐器盒能有盖子覆盖,并且当装到3/4满的时候更换新的锐器盒。保证锐器盒被放置在不易被探视者,特别是小孩触摸到的位置(比如锐器盒不能放在儿童可能活动的区域的地面或者货架的低层)。

⑤.环境清洁和织物的管理

a.个人防护用品

当打扫环境以及处理感染性废物的时候一定要穿防护/橡胶手套,不透水隔离衣和密封的鞋子(如靴子)。此外,当进行清洗等喷溅风险高的活动、或不可避免的需要接触血液体液(如清洁被呕吐物、血液严重污染的物品表面,或清洁距离有症状的患者1米/3英尺以内的区域)时还要佩戴面部防护设备(口罩、护目镜、面屏),没有靴子的时候戴鞋套。

b.清洗过程

被血液、其他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污染的环境和物体表面需要尽快用标准的医用清洁剂/消毒剂(如0.5%含氯溶液或有效氯含量为1000ppm的溶液)来清洁和消毒。应用消毒剂前应先清洁,防止有机物使消毒剂失活。如果清洁剂和消毒剂是当地配制的,那么最好每天配制。使用过程中要经常更换清洁剂和清洁设备,因为它们很快会被污染(如果可以的话按照各自医院的操作规程来做)。地面和水平的工作表面每天至少用清水和洗涤剂清洁一次。用浸湿的毛巾擦拭以避免产生颗粒而污染空气和其他物体表面。禁止使用干的扫帚清扫地面。带有灰尘的抹布不能随意抖动。禁止用干抹布擦拭物表。清洁的顺序要从干净的区域到污染的区域,避免交叉污染。禁止用消毒剂喷洒被占用的和未被占用的临床区域。这样做没有任何好处,反而可能存在危险。

c.织物管理

病人使用过的织物会被体液(如血液、呕吐物)严重污染,在处理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喷溅。当从患者处收拾污染的织物时,一定要穿戴手套、隔离衣、密闭的鞋子(如靴子)和面部防护用具(口罩、护目镜或面屏)。污染的床单织物应放置在使用地所设置的标识明确、防泄漏的塑料袋或桶内。从隔离的房间/区域移动容器之前,应该将其表面进行消毒(使用有效的消毒

剂)。如果织物上沾有有任何固体排泄物,诸如粪便或呕吐物,在将织物投入容器之前应该仔细用结实的片状物体将排泄物刮掉,冲进厕所或下水道。如果这步操作需要在隔离病房/区域外进行,一定要用一个专用的容器转运被污染的织物,绝不能直接用肢体接触织物。在桶内的织物应该立刻直接被转运到盥洗区域,并马上用水和清洁剂清洗。低温清洗过程中,用水和清洁剂清洗织物,然后用0.05%含氯试剂浸泡大约30分钟。最后还需要按照常规程序进行干燥。不提倡用手直接清洗污染的织物,但是在没有洗衣机或者没有电的情况下,在将被污染的织物取出容器后,放进装满热水和肥皂液的大鼓形容器中,保证完全浸泡。用棍子搅拌后将水倒掉,重新倒入干净的水并加入1000ppm的漂白粉,再次浸泡10-15分钟。取出织物并用干净的水冲洗。倒掉水将织物取出并干燥。尽可能避免喷溅。对于重度污染的织物,如果不能实现绝对安全地清洗和消毒,可以将织物焚烧来降低处理织物的人员感染的风险。

⑥.医疗废物的管理

当处理感染性废物(如固体污物、任何携带可见血液的排泄物和分泌物,即使血液是由正常无菌体腔产生的)的时候,需要佩戴防护/橡胶手套,防渗透的隔离衣,密闭的鞋子(如靴子)和面部防护用具(口罩、护目镜或面屏)。比起遮阳板,护目镜能够更好地阻挡从桶中倒出液体污物时所产生的从下往上的喷溅。处理液体污染物的时候尽量避免产生喷溅。医疗废物管理程序:医疗废物在产生的时候就要做好分类,以便能够正确安全地处理。锐器(如针头、注射器、玻璃制品)和直接盛过血液、体液的试管需要被放入防穿刺的医疗废物桶中(如上描述)。这些医疗废物桶需要安置在病人护理区域内离锐器所使用的地点尽量近的地方,实验室也是如此。将所有非锐器的固体感染性废物装在防渗漏的废物袋和有盖的垃圾桶中。不要用肢体直接搬运垃圾桶(如扛在肩膀上)。医疗废物需要被埋入合适深度(如2米或者7英尺)精心设计的坑中,并填埋至1-1.5米(或3-5英尺)。当每一桶医疗废物被填埋时,都要用10-15cm深的土壤覆盖。在暴发的时候,短时间内可以使用焚化炉来处理固体废物。但是需要保证焚烧彻底。当处理可燃材料,或当有被烧伤风险而佩戴手套时需要十分小心,因为手套也可能被点燃。胎盘和解剖样本需要被埋在单独的坑内。医疗废物终末处理和处置区域要禁止动物、未经训练的人员或孩子进入。诸如粪便、尿液、呕吐物和清洗中产生的液体废物,可以冲进下水道或蹲厕中。不需要再做其他处理。

五、诊断和鉴别诊断

(一)诊断依据。

1. 流行病学资料:来自于疫区,或3周内有疫区旅行史,或有与病人、感染动物接触史。

2. 临床表现:起病急、发热、牙龈出血、鼻出血、结膜充血、瘀点和紫斑、血便及其他出血症状;头疼、呕吐、恶心、腹泻、全身肌肉或关节疼痛等。

3.实验室检查:(1)病毒抗原阳性;(2)血清特异性IgM抗体阳性;(3)恢复期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以上增高;(4)从患者标本中检出埃博拉病毒RNA;(5)从患者标本中分离到埃博拉病毒。

(二)诊断。

本病的诊断依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1.疑似病例:具有上述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

2.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基础上具备诊断依据中实验室检查任一项检测阳性者。

(三)鉴别诊断。

需要和以下疾病进行鉴别诊断:

1. 马尔堡出血热、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拉沙热和肾综合征出血热等病毒性出血热。

2.伤寒。

3.恶性疟疾。

4.其他:病毒性肝炎、钩端螺旋体病、斑疹伤寒、单核细胞增多症等。

六、治疗

无特效治疗措施,主要以对症和支持治疗,注意水、电解质平衡,预防和控制出血,控制继发感染,治疗肾功能衰竭和出血、DIC等并发症。

一般支持对症治疗:首先需要隔离病人。卧床休息,少渣易消化半流质饮食,保证充分热量。

病原学治疗:抗病毒治疗尚无定论。

补液治疗:充分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使用平衡盐液,维持有效血容量,加强胶体液补充如白蛋白、低分子右旋糖酐等,预防和治疗低血压休克。

保肝抗炎治疗:应用甘草酸制剂。

出血的治疗:止血和输血,新鲜冰冻血浆补充凝血因子,预防DIC。

控制感染:及时发现继发感染,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结果应用抗生素。

肾功能衰竭的治疗:及时行血液透析等。

七、预后

本病预后不良,病死率高。

八、预防

(一)控制传染源。

严格隔离疑诊病例和病人,应收入负压病房隔离治疗。对其排泄物及污染物品均严格消毒。

(二)切断传播途径。

1.严格规范污染环境的消毒工作。

2.严格标本采集程序。

3.病毒的分离和培养应在P4级安全实验室中进行。

(三)保护易感人群

加强个人防护,使用防护装备。

(四)在接触疑似或确诊病员时以下原则需要牢记在心:

1.避免握手。

2.采访时尽量保持1米(3英尺)的距离。

3.如果能够保证在1米以上、或者采访无症状的个体(既不发烧、也不腹泻、出血、呕吐)、或者不接触被疑似病例污染的环境,则不需要佩戴个人防护用品。

4.建议给负责追踪接触者和发现社区病例的工作人员配备含酒精的洗手液,并告知如何正确执行手卫生。

附1: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关于埃博拉出血热个人防护技术方案指南(第一版)(试行)

时间:2014-08-19

根据《埃博拉出血热防控方案(第二版)》、《埃博拉出血热相关病例诊断和处置路径》、《埃博拉出血热流行病学调查方案》、《埃博拉出血热实验室检测方案(第二版)》工作要求,为了做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埃博拉出血热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的防护工作,防止工作人员感染埃博拉病毒和发生实验室生物安全事故,特制定本方案。

一、流行病学调查防护

流行学调查对象包括密切接触者、留观、疑似和确诊病例,在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时,根据调查对象不同,流调人员应根据病原体暴露风险不同,佩戴个人防护装备。

1、密切接触者

1.1 调查人员应穿戴的防护用品包括:一次性乳胶手套、一次性工作帽、医用外科口罩、工作服或一次性隔离衣。

1.2 穿戴顺序:

步骤1:手卫生

步骤2:工作服或一次性隔离衣

步骤4:医用外科口罩

步骤5:一次性乳胶手套

1.3 脱摘顺序:

步骤1:一次性乳胶手套

步骤2:工作服或一次性隔离衣

步骤3:手卫生

步骤4:医用外科口罩

步骤5:一次性工作帽

步骤6:手卫生

2、留观、疑似和确诊病例

2.1 调查人员应穿戴防护用品包括: 一次性乳胶手套、一次性工作帽、医用防护口罩(N95及以上)、一次性连体防护服、一次性鞋套、防护眼罩。根据风险评估,必要时,加穿防水围裙、或选用一次性防渗漏防护服、靴套或防水靴、全面型自吸过滤式呼吸器,参考后续步骤。

2.2 穿戴顺序:

步骤1:手卫生

步骤2:一次性工作帽(如需要)

步骤3:医用防护口罩(N95及以上)

步骤4:防护眼罩

步骤5:一次性连体防护服

步骤6:一次性鞋套

步骤7:一次性乳胶手套。

2.3 脱摘顺序:

步骤1:一次性鞋套

步骤3:手卫生

步骤4:一次性连体防护服

步骤5:手卫生

步骤6:防护眼罩

步骤7:医用防护口罩(N95及以上)

步骤8:一次性工作帽(如需要)

步骤9:手卫生

3. 注意事项

3.1 进入污染区之前应穿戴好个人防护装备,进入清洁区之前脱下个人防护装备。

3.2 手套在佩戴之前做简易充气检漏检查,确保手套没有破损。

3.3 一次性乳胶手套套在一次性连体防护服袖口外面。

3.4 使用后的一次性防护用品就地高压灭菌或化学消毒处理后按医疗废物收集、处理。

3.5 流调过程中避免握手等直接接触,应与被调查者保持1米以上距离, 建议被调查者佩戴医用外科口罩。

3.6 手卫生时,可以使用含酒精的快速手消毒剂,也可以使用皂液和流动水按照六步洗手法正确洗手。当手部有可见的污染物时,一定要用皂液在流动水下洗手。

3.7 选用医用防护口罩(N95及以上)时,应做适合性检验。

3.8 每次佩戴医用防护口罩(N95及以上)后,应做佩戴气密性检查。

3.9 防护眼罩经有效氯1000mg/L含氯消毒剂浸泡消毒30分钟以上,可重复使用。

二、样本采集

1.采样人员应穿戴防护用品包括:一次性工作帽、一次性防渗漏防护服、防水靴(或者密闭式、防穿刺防水的鞋加穿一次性鞋套)、防护眼罩或防护面屏、医用防护口罩(N95及以上)或全面型自吸过滤式呼吸器、双层一次性乳胶手套。

2. 穿戴顺序:

步骤1:手卫生

步骤2:一次性工作帽(如需要)

步骤3:医用防护口罩(N95及以上)或全面型自吸过滤式呼吸器

步骤4:防护眼罩(如选择全面型自吸过滤式呼吸器时无需佩戴)

步骤5:里层一次性乳胶手套

步骤6:一次性防渗漏防护服(如使用防护面屏,则戴在防护服外;必要时,可加穿防水围裙)

步骤7:外层一次性乳胶手套

步骤6:防水靴或防水靴套(或者密闭式、防穿刺防水的鞋加穿一次性鞋套)

3. 脱摘顺序:

步骤1:外层一次性乳胶手套

步骤2:防水靴或防水靴套(或者密闭式、防穿刺防水的鞋加穿一次性鞋套)步骤3:里层手套消毒

步骤4:一次性防渗漏防护服(如使用防护面屏,则先行摘掉;需要时,先脱防水围裙)

步骤5:里层手套消毒

步骤6:防护眼罩或防护面屏

步骤7:医用防护口罩(N95及以上)或全面型自吸过滤式呼吸器

步骤8:一次性工作帽(如需要)

步骤9:里层一次性乳胶手套

步骤9:手卫生

4.注意事项

4.1 手套在佩戴之前做简易充气检漏检查,确保手套没有破损。

4.2 一次性乳胶手套套在一次性连体防护服或防渗漏防护服袖口外面。

4.3 防护眼罩或防护面屏经用有效氯1000mg/L含氯消毒剂浸泡消毒30分钟以上,用清水冲洗干净,可重复使用。全面型自吸过滤式呼吸器建议用0.2%以上浓度季铵盐类消毒剂或70%医用酒精擦拭、喷洒和浸泡消毒30分钟以上,或遵照厂家提供的产品说明书进行消毒。有可见污染物时,应先清洁再消毒,擦拭用物品按医疗废物处理。

三、BSL-2实验室检测防护

1.实验室工作人员应穿戴的防护用品包括:一次性乳胶手套、一次性工作帽、医用防护口罩(N95及以上)、工作服或一次性隔离衣。

2. 穿戴顺序:

步骤1:手卫生

步骤2:工作服或一次性隔离衣

步骤3:医用防护口罩(N95及以上)

步骤4:一次性工作帽

步骤5:一次性乳胶手套

3. 脱摘顺序:

步骤1:一次性乳胶手套

步骤2:手卫生

步骤3:一次性工作帽

步骤4:工作服或一次性隔离衣

步骤4:医用防护口罩(N95及以上)

步骤5:手卫生

4.注意事项

4.1灭活材料的操作在BSL-2实验室内进行。灭活材料的操作是指感染性材料或活病毒在采用可靠的方法灭活后进行的病毒抗原检测、血清学检测、核酸检测、生化分析、分子生物学实验等不含致病性活病毒的操作。

4.2 手套在佩戴之前做简易充气检漏检查,确保手套没有破损。

4.3 使用后的一次性防护用品按医疗废物收集、处理。

4.4 手卫生时,可以使用含酒精的快速手消毒剂,也可以使用皂液和流动水按照六步洗手法正确洗手。当手部有可见的污染物时,一定要用皂液在流动水下洗手。

4.5 选用医用防护口罩(N95及以上)时,应做适合性检验。

4.6 每次佩戴医用防护口罩(N95及以上)后,应做佩戴气密性检查。

四、BSL-3实验室检测防护

1.实验人员应穿戴防护用品包括:一次性工作帽(如需要)、一次性防渗漏防护服、密闭式、防穿刺防水的鞋加穿一次性鞋套或靴套、医用防护口罩(N95及以上)、防护眼罩或防护面屏(或动力送风呼吸器)、双层一次性乳胶手套。

2.穿戴顺序:

步骤1:一次性工作帽(如需要)

步骤2:里层一次性乳胶手套

步骤3:一次性防渗漏防护服

步骤4:密闭式、防穿刺防水的鞋和一次性鞋套或靴套

步骤5:医用防护口罩(N95及以上)

步骤6:防护眼罩(戴在防护服内)或防护面屏(戴在防护服外)。如选择动力送风呼吸器无需佩戴防护眼罩或防护面屏,必要时可加穿防水围裙步骤7:外层一次性乳胶手套

3.脱顺序:

步骤1:外层一次性乳胶手套

步骤2:动力送风呼吸器(需要时,先脱防水围裙;无佩戴时,直接进行步骤3)

步骤3:一次性鞋套

步骤4:里层手套消毒

步骤5:一次性防渗漏防护服(如使用防护面屏,则先行摘掉)

步骤6:里层手套消毒

步骤7:防护眼罩(如使用动力送风呼吸器,此步骤省略)

步骤8:医用防护口罩(N95及以上)

步骤9:一次性工作帽(如需要)

步骤10:里层一次性乳胶手套

步骤11:手卫生

4. 注意事项

4.1 未经培养的感染性样本进行病原检测等实验时,应在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内进行分装、灭活等实验活动。未经培养的感染性材料的操作是指未经培养的感染性材料在采用可靠的方法灭活前进行的病毒抗原检测、血清学检测、核酸检测、生化分析等操作。未经可靠灭活或固定的人和动物组织标本因含病毒量较高,其操作的防护级别应比照病毒培养。

4.2 手套在佩戴之前做简易充气检漏检查,确保手套没有破损。

4.3 外层一次性乳胶手套套在一次性防渗漏防护服袖口外面。

4.4 使用后的一次性防护用品按医疗废物收集、处理。

4.5 动力送风呼吸器的消毒参考厂家提供的说明书。

4.6 手卫生时,可以使用含酒精的快速手消毒剂,也可以使用皂液和流动水按照六步洗手法正确洗手。当手部有可见的污染物时,一定要用皂液在流动水下洗手。

4.7 选用医用防护口罩(N95及以上)时,应做适合性检验。

4.8 每次佩戴医用防护口罩(N95及以上)后,应做佩戴气密性检查。

4.9 个人防护装备穿脱的地点应根据本实验室布局和标准操作流程进行。

埃博拉出血热全员培训考试标准答案 (1)

埃博拉出血热全员培训考试(标准答案) 科室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职称___________得分___________ 一、填空题 1、埃博拉出血热的潜伏期是2-21天,典型病例的临床表现为高热、畏寒、头痛、肌痛、恶心、结膜充血及相对缓脉,半数病人可有咽痛及咳嗽。(10分) 2、埃博拉出血热感染的高危人群医务人员、与病人有密切接触的家庭成员或其他人、在葬礼过程中直接接触死者尸体的人员、在雨林地区接触了森林中死亡动物的人。(10分) 3、埃博拉防控工作中强调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等五早。(5分) 4、埃博拉出血热个人防护要求标准预防、接触防护、呼吸道防护,医护人员防护应采取标准预防,接触隔离及飞沫隔离措施。(5分) 5、埃博拉出血热密切接触者个人防护穿戴顺序五步包括手卫生(七步洗手法)、一次性隔离衣、一次性工作帽、医用外科口罩、一次性橡胶手套。(5分) 6、埃博拉出血热密切接触者个人防护脱卸六步包括一次性橡胶手套、一次性隔离衣、手卫生(七步洗手法)、医用外科口罩、一次性工作帽、手卫生(七步洗手法)。(5分) 二、简答题 1.埃博拉出血热的诊断依据?其中流行病学史包括哪些?(10分) 诊断依据: 1. 流行病学资料:来自于疫区,或3周内有疫区旅行史,或有与病人、感染动物接触史。 2. 临床表现:起病急、发热、牙龈出血、鼻出血、结膜充血、瘀点和紫斑、血便及其他出 血症状;头疼、呕吐、恶心、腹泻、全身肌肉或关节疼痛等。 3.实验室检查:(1)病毒抗原阳性; (2)血清特异性IgM抗体阳性; (3)恢复期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以上增高; (4)从患者标本中检出埃博拉病毒RNA; (5)从患者标本中分离到埃博拉病毒。 流行病学史:1、来自疫区或21天内有疫区旅行史; 2、21天内接触过来自或曾到过疫区的发热者; 3、21天内接触过患者及其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或尸体等; 4、接触过被感染的动物。

2014埃博拉出血热诊疗指南)

2014埃博拉出血热防控方案(第二版) 埃博拉出血热是由埃博拉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出血性传染病。主要通过接触病人或感染动物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等而感染,临床表现主要为突起发热、出血和多脏器损害。埃博拉出血热病死率高,可达50%-90%。本病于1976年在非洲首次发现,主要在乌干达、刚果、加蓬、苏丹、科特迪瓦、南非、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尼日利亚等非洲国家流行。 一、疾病概述 (一)病原学 埃博拉病毒属丝状病毒科,为不分节段的单股负链RNA病毒。病毒呈长丝状体,可呈杆状、丝状、“L”形等多种形态。毒粒长度平均1000nm,直径约100nm。病毒有脂质包膜,包膜上有呈刷状排列的突起,主要由病毒糖蛋白组成。埃博拉病毒基因组是不分节段的负链RNA,大小为18.9kb,编码7个结构蛋白和1个非结构蛋白。 埃博拉病毒可在人、猴、豚鼠等哺乳类动物细胞中增殖,对Vero和Hela等细胞敏感。 埃博拉病毒可分为扎伊尔型、苏丹型、塔伊森林型、莱斯顿型和本迪布焦型。除莱斯顿型对人不致病外,其余四种亚型感染后均可导致人发病。不同亚型病毒基因组核苷酸构成差异较大,但同一亚型的病毒基因组相对稳定。 埃博拉病毒对热有中度抵抗力,在室温及4℃存放1个月后,感染性无明显变化,60℃灭活病毒需要1小时,100℃5分钟即可灭活。该病毒对紫外线、γ射线、甲醛、次氯酸、酚类等消毒剂和脂溶剂敏感。 (二)流行病学特征 1.传染源和宿主动物 感染埃博拉病毒的病人和灵长类动物为本病传染源。 目前认为埃博拉病毒的自然宿主为狐蝠科的果蝠,尤其是锤头果蝠、富氏前肩头果蝠和小领果蝠,但其在自然界的循环方式尚不清楚。 2.传播途径 接触传播是本病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可以通过接触病人和被感染动物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感染。 病例感染场所主要为医疗机构和家庭,在一般商务活动、旅行、社会交往和普通工作场所感染风险低。病人感染后血液中可维持很高的病毒含量。医护人员、病人家属或其他密切接触者在治疗、护理病人或处理病人尸体过程中,如果没有严格的防护措施,容易受到感染。

埃博拉出血热培训测试题

埃博拉出血热培训测试题 科室姓名成绩 一、多选题:每题2分,共20分 1、关于埃博拉出血热下列哪些是对的 ( ) A埃博拉出血热是由埃博拉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出血性传染病。 B人主要通过接触病人或感染动物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及其污染物等而感染。 C临床表现主要为突起发热、呕吐、腹泻、出血和多脏器损害, D病死率高,目前在西非流行的扎伊尔型病死率为53%。 2、埃博拉出血热的一般检查正确是( ) A血常规:早期白细胞减少和淋巴细胞减少,随后出现中性粒细胞升高和核左移。血小板可减少。 B尿常规:早期可有蛋白尿。 C生化检查:AST和ALT升高,且AST升高大于ALT。 D凝血功能:凝血酶原(PT)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PTT)延长,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升高,表现为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3、疑似病例的诊断:①有流行病学史( ) ②具备上述流行病学史中符合流行病学史第2、3中任何一项,并且符合以下三种情形之一者:( ) ①A发病前21天内有在埃博拉传播活跃地区居住或旅行史; B发病前21天内,在没有恰当个人防护的情况下,接触过埃博拉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或尸体等; C发病前21天内,在没有恰当个人防护的情况下,接触或处理过来自疫区的蝙蝠或非人类灵长类动物。 ②A体温≥38.6℃,出现严重头痛、肌肉痛、呕吐、腹泻、腹痛; B发热伴不明原因出血; C不明原因猝死; 4、关于埃博拉出血热防控下列哪些是对的() A目前埃博拉出血热尚无疫苗可以预防 B临床医师应当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和流行病学史进行排查,对留观、疑似和确诊病例按照相应规定报告。严格执行首诊医生负责制。 C埃博拉出血热患者隔离区域应当严格限制人员出入,医务人员应相对固

埃博拉出血热病例就诊指引

附件1 埃博拉出血热相关病例就诊指引 (2014年第一版) 一、基本要求 1、严格门急诊的筛查和监测,把住医院大门。 2、针对发热病人做好预检分诊工作。临床医师应根据病人临床症状和流行病学史进行排查,对留观、疑似和确诊病例按照规定报告和转运。 3、应建立埃博拉出血热相关病例排查诊疗专区。医务人员相对固定,掌握相关诊断标准,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相关知识和技术,做好个人防护。 4、医务人员应当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采取接触隔离及飞沫隔离措施。进出隔离病房的人员遵循伙伴原则进行相互检查、相互监督。 5、医疗机构应当严格遵循《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WS/T367-2012)的要求,做好诊疗器械、物体表面、地面等的清洁与消毒。 6、留观、疑似病例转走后的诊室或留观室严格终末消毒后才能接诊下一个病人。 7、发现符合留观、疑似或确诊病例时,应当在2小时之内通 (共26页)

过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进行网络直报并及时向卫生行政部门报告相关信息。 二、相关病例 (一)流行病学史 1、发病前21天内有在埃博拉传播活跃地区居住或旅行史; 2、发病前21天内,在没有恰当个人防护的情况下,接触过埃博拉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或尸体等; 3、发病前21天内,在没有恰当个人防护的情况下,接触或处理过来自疫区的蝙蝠或非人类灵长类动物。 (二)病例分类 1、留观病例。 具备上述流行病学史中第1项,并且体温≥38.6℃者;具备上述流行病学史中第2、3项中任何一项,并且体温>37.3℃者。 2、疑似病例。 具备上述流行病学史中符合流行病学史第2、3中任何一项,并且符合以下三种情形之一者: (1)体温≥38.6℃,出现严重头痛、肌肉痛、呕吐、腹泻、腹痛; (2)发热伴不明原因出血; (3)不明原因猝死。 3、确诊病例。 留观或疑似病例经实验室检测符合下列情形之一者: - 2 -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诊疗方案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诊疗方案 为指导各地及时、有效地开展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诊断和救治工作,依据现有的临床和实验室资料,制定本方案。随着临床经验积累以及对本病认识的深入,将进一步修订完善。 一、临床表现 潜伏期尚不十分明确,可能为1周~2周。急性起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体温多在38℃以上,重者持续高热,可达40℃以上,部分病例热程可长达10天以上。伴乏力、明显纳差、恶心、呕吐等,部分病例有头痛、肌肉酸痛、腹泻等。查体常有颈部及腹股沟等浅表淋巴结肿大伴压痛、上腹部压痛及相对缓脉。 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出现意识障碍、皮肤瘀斑、消化道出血、肺出血等,可因休克、呼吸衰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等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 绝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既往有基础疾病、老年患者、出现精神神经症状、出血倾向明显、低钠血症等提示病重,预后较差。 二、实验室检查 (一)血常规检查。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减少,多为1.0-3.0×109/L,重症可降至1.0×109/L以下,嗜中性粒细胞比例、淋巴细胞比例多正常; 血小板降低,多为30-60×109/L,重症者可低于30×109/L。 (二)尿常规检查。 半数以上病例出现蛋白尿(+~+++),少数病例出现尿潜血或血尿。 (三)生化检查。 可出现不同程度LDH、CK及AST、ALT等升高,尤以AST、CK-MB升高为主,常有低钠血症,个别病例BUN升高。 (四)病原学检查。 1.血清新型布尼亚病毒核酸检测。 2.血清中分离新型布尼亚病毒。 (五)血清学检查。 1.新型布尼亚病毒IgM抗体(尚在研究中)。 2.新型布尼亚病毒IgG抗体。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标准。 依据流行病学史(流行季节在丘陵、林区、山地等地工作、生活或旅游史等或发病前2周内有被蜱叮咬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诊断。 1. 疑似病例:具有上述流行病学史、发热等临床表现且外周血血小板和白细胞降低者。 2.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具备下列之一者:(1)病例标本新型布尼亚病毒核酸检测阳性;(2)病例标本检测新型布尼亚病毒IgG抗体阳转或恢复期滴度较急性期4倍以上增高者;(3)病例标本分离到新型布尼亚病毒。 (二)鉴别诊断。 应当与人粒细胞无形体病等立克次体病、肾综合征出血热、登革热、败血症、伤寒、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疾病相鉴别。 四、治疗 本病尚无特异性治疗手段,主要为对症支持治疗。 患者应当卧床休息,流食或半流食,多饮水。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及尿量等。 不能进食或病情较重的患者,应当及时补充热量,保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尤其注意对低钠

最新埃博拉出血热应急预案

埃博拉出血热应急预 案

夏甸镇新村卫生院埃博拉出血热应急方案 为了做好埃博拉出血热疫情防控工作,特制定本预案。 一、目的 做好防控埃博拉出血热疫情输入我镇,我院辖区内发现病例时的应急处置等工作。 二、原则 在卫生行政部门和疾病控制中心指导下,科学、统一地做好埃博拉出血热疫情防控和应急处置等工作。 三、法律依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内交通卫生检疫条例》、《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等编制。 四、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招远市夏甸镇新村卫生院埃博拉出血热疫情防控。 五、组织管理 (一)应急组织体系及职责分工 1、防控埃博拉出血热疫情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秦秀香 副组长:杨合群 成员:于学祥臧雪青于行生 领导小组职责: 落实各项应急措施,按预案规定程序启动或结束应急响应,负责对全院疫情应急处置的统一领导和组织指挥。 公卫办职责: 负责埃博拉出血热抢救、重症患者转诊、疫情报告等现场人员调动指挥和抢救物资调配。组织院内埃博拉出血热应急、诊疗方案、个人防护等知识培训。 2、埃博拉出血热治疗、抢救小组 组长:董昕东 成员:于学祥石伟臧雪青于行生

职责: 负责对病人的诊断和治疗工作,疑难危重病人抢救工作等进行技术指导。 (1)负责埃博拉出血热医学观察病例的筛查与报告;负责病人的诊断、转运、隔离治疗。 (2)配合疾控中心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及标本采集工作。 3、埃博拉出血热疫情控制小组 组长:杨合群 成员:于行生王慧敏 疫情控制小组职责: (1)负责埃博拉出血热网络报告。 (2)负责院内感染控制,病房消毒隔离。 (3)协助区疾病控制中心完成疫点处理,流行病学个案调查,疫情分析。 (4)做好有关卫生宣传教育和病人心理辅导工作。 4、埃博拉出血热应急设备、物品保障小组: 组长:刘萍 成员:庞栋冷启奎 职责:负责埃博拉出血热应急物资储备 六、埃博拉出血热疫情预警分级 (一)准备阶段:国外出现爆发,中国内地及港澳台地区未出现病例。 (二)响应阶段: 1、一般疫情(Ⅳ级响应):中国内地、港澳台地区、山东省出现输入病例。 2、较大疫情(Ⅲ级响应):本市出现输入病例。 3. 重大疫情(Ⅱ级响应):本市出现二代病例。 4. 特别重大疫情(Ⅰ级响应):出现本地病例并引起持续传播的病例。 七、疫情控制分级响应 (一)准备阶段:国外出现爆发,中国内地及港澳台地区未出现病例。 1、成立防治专家组,制定应急预案,防控方案、诊疗方案,指导各临床科室做好防控、诊疗准备。

传染病诊断标准大全

传染病诊断标准 规定管理的35种传染病 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病毒性肝炎、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艾滋病、淋病、梅毒、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白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布鲁氏菌病、炭疽、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流行性乙型脑炎、黑热病、疟疾、登革热。 丙类传染病:肺结核、血吸虫病、丝虫病、包虫病、麻风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新生儿破伤风、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 甲类传染病 鼠疫 一、疑似病例: 起病前10日内,曾到过鼠疫动物病流行区或有接触鼠疫疫源动物及其制品,鼠疫病人或鼠疫菌培养物的历史。突然发病,病情迅速恶化的高热病人,具有下列症候群之一者,应考虑为疑似病例。 1.急性淋巴结肿胀,剧烈疼痛、出现被迫性体位; 2.呼吸困难,咳血性痰; 3.具有毒血症候、迅速虚脱; 4.伴有重度中毒症候的其他症候群; 5.在没有接种过鼠疫菌苗的病人血清中,被动血凝试验1∶20以上滴度的抗鼠疫杆菌EI抗体,或用其他经国家级单位认可(确定)的试验方法检测达到诊断标准的,亦应做出疑似病例的追溯诊断。 二、确诊病例: 1.在疑似病人或尸体材料中检出具有毒力的鼠疫杆菌,是确诊首例鼠疫病人的唯一依据。 2.当一起人间鼠疫已经确诊后,在病人或尸体材料中检出鼠疫杆菌的FI抗原或血清FI抗体升高4倍以上,亦可对续发病例做出确诊。 实验确诊:疑似病例加1或2

霍乱 一、疑似病例: 具有下列项目之一者: 1.凡有典型临床症状:如剧烈腹泄,水样便(黄水样、清水样、米泔样或血水样),伴有呕吐,迅速出现严重脱水、循环衰竭及肌肉痉挛(特别是腓肠肌)的首发病例,在病原学检查尚未肯定前; 2.霍乱流行期间有明确接触史(如同餐、同住或护理者等),并发生泻吐症状,而无其他原因可查者; 二、确诊病例: 1.凡有腹泻症状,粪便培养霍乱弧菌阳性; 2.霍乱流行期间的疫区内,凡有霍乱典型症状,(见疑似病例项目之一)粪便培养霍乱弧菌阴性,但无其他原因可查; 3.在流行期间的疫区内有腹泻症状,作双份血清抗体效价测定,如血清凝集试验呈4倍以上或杀弧菌抗体测定呈8倍以上增长者; 4.在疫源检查中,首次粪便培养阳性前后各5天内,有腹泻症状者可诊断为轻型患者。 临床诊断:具备2 实验确诊:具备1或3或4 乙类传染病 病毒性肝炎 一、疑似病例: 1.最近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厌油、乏力、巩膜黄染、茶色尿、肝脏肿大、肝区痛、乏力等,不能排除其他疾病者。 2.血清ALT反复升高而不能以其他原因解释者。 (一)甲型肝炎(HA): 1.病人发病前1个月左右(2-6)周,曾接触过甲型肝炎病人,或到过甲型肝炎暴发点工作,旅行,并进食,或直接来自流行点。

埃博拉出血热预防控制技术与诊疗方案

埃博拉出血热防控 埃博拉出血热( Ebola hemorrhagic fever, EHF) 是由埃博拉病毒(Ebola virus, EBV)引起的一种急性出血性传染病。人主要通过接触病人或感染动物的体液、排泄物、分泌物等而感染,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出血和多脏器损害。埃博拉出血热的病死率高,可达50%-90%。本病于20 世纪70 年代在非洲首次发现,主要在非洲的乌干达、刚果、加蓬、苏丹、科特迪瓦、利比里亚、南非等国家流行。 一、疾病概述 (一)病原学。 埃博拉病毒属丝状病毒科(Filiviridae),为不分节段的单股负链RNA病毒。病毒呈长丝状体,可呈杆状、丝状、“L”形等多种形态。毒粒长度平均1000nm, 直径70-90nm。病毒有脂质包膜,包膜上有呈刷状排列的突起,主要由病毒糖蛋白组成。埃博拉病毒基因组是不分节段的负链RNA,大小为18.9 kb,编码7个结构蛋白和1个非结构蛋白。 EBV 可在人、猴、豚鼠等哺乳类动物细胞中增殖, 其中Vero-98、Vero-E6、Hela-229 细胞最敏感。病毒接种后, 6-7 小时出现细胞病变, 表现为细胞圆化、皱缩, 细胞质内可见纤维状或颗粒状结构的包含体。给猕猴接种埃博拉病毒后可产生与人类疾病相似的症状体征并引起死亡。在鸟类、爬行类、节肢动物和两栖类动物细胞内不能复制,在仓鼠与豚鼠中,需多次传代才能引起死亡。 埃博拉病毒包括四种亚型:埃博拉-扎伊尔(Ebola-Za?re)、埃博拉-苏丹(Ebola-Sudan)、埃博拉-科特迪瓦(Ebola-C?te d’Ivoire)和埃博拉-莱斯顿(Ebola-Reston)。前三种亚型埃博拉病毒已证实能够致人类疾病。不同亚型毒力不同, Ebola-Za?re 毒力强, 人感染后病死率高, Ebola-Sudan 次之, Ebola-C?te d’Ivoire 对黑猩猩有致死性, 对人的毒力较弱。Ebola-Reston对非人灵长类动物有致死性, 而人感染后不发病。不同亚型病毒糖蛋白的基因组核苷酸构成差异较大(同源性为34%-43%),但同一亚型的病毒基因组相对稳定,遗传特性很少发生变化。 EBV 病毒在室温下稳定,60 ℃ 1小时大部分病毒被灭活, 对紫外线、γ射线、甲醛、次氯酸、酚类等消毒剂和脂溶剂均敏感。 (二)流行病学特征。 1.传染源和宿主动物 感染埃博拉病毒的人和非人灵长类均可为本病传染源。 埃博拉病毒的自然储存宿主及其在自然界的自然循环方式尚不清楚,首发病例的传染源也不清楚,但首发病例与续发病例均可作为传染源而造成流行。在非洲大陆,埃博拉病毒感染和雨林中死亡的黑猩猩、大猩猩、猴子等野生动物接触有关。有实验证实蝙蝠感染埃博拉病毒后不会死亡。蝙蝠可能在维持埃博拉病毒在热带森林的存在中充当重要角色。

埃博拉出血热实验室检测方案第三版

埃博拉出血热实验室检测方案(第三版) 埃博拉出血热是一种严重的急性传染病,可发生人-人传播和院内感染,病死率高。直接接触传播是本病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可以通过接触病人或被感染动物的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等而感染。埃博拉出血热的早期临床表现和其他一些病毒性出血热相似,需要通过实验室进行确诊。在目前阶段,以对病人血液标本检测为主。为及时检测和确认埃博拉出血热病例,规范实验室检测程序,提高检测质量,为指导病例的管理和出院提供依据,特制定本方案。 一、检测对象 包括留观病例、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病例定义参见国家卫生计生委制定的《埃博拉出血热相关病例诊断和处置路径》。 二、标本采集、保存和运输 (一)标本采集 用分离胶无菌真空促凝管采集静脉血,每管3mL,标记后4℃保存,填写标本采集登记表(附表1)。留观病例、疑似病例采集发病3日后静脉血2管,送具有埃博拉出血热检测资质的实验室进行埃博拉病毒检测;确诊病例采集恢复期血标本,送国家疾控中心病毒病所进行检测。 (二)标本保存、运送 未分离血清的全血标本应4℃保存,并尽快送具有埃博拉出血热检测资质的实验室分离血清、检测;血清标本长期保存应置于-70℃或以下冰箱,1周内保存可置-20℃冰箱。 标本运输应按照相关生物安全规定,采取A类包装,低温冷藏运输,避免反复冻融(附件1)。 三、检测内容 埃博拉病毒核酸检测、埃博拉病毒抗原检测和IgM、IgG抗体检测。 四、实验室检测方法 (一)病原学检测 1.核酸检测:是目前早期诊断、早期发现埃博拉出血热病例的主要检测方法。为提高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用实时荧光PCR 方法针对埃博拉病毒2个不同的基因进行检测,在病例筛查时,任一基因检测阳性均可判为埃博拉病毒阳性;在确诊病例出院时,需针对2个基因的检测同时阴性,方可判定为阴性(附件2)。传统RT-PCR因易出现污染,较少使用,但可以获得病毒基因序列。发病后3天内,患者血标本中埃博拉病毒核酸检出率低,检测阴性不能排除埃博拉

法定传染病诊断标准

法定传染病诊断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管理的传染病诊断标准(卫生行业标准) 规定管理的39种传染病 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甲型H1N1流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丙类传染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手足口病。 甲类传染病 鼠疫【GB 15991—1995】 诊断标准 1.1 流行病学线索 患者发病前10d到过鼠疫动物病流行区或接触过鼠疫疫区内的疫源动物、动物制品及鼠疫病人,进入过鼠疫实验室或接触过鼠疫实验用品。 1.2 突然发病,高热,白细胞剧增,在未用抗菌药物(青霉素无效)情况下,病情在24h内迅速恶化并具有下列症候群之一者: 1.2.1 急性淋巴结炎,肿胀,剧烈疼痛并出现强迫体位。 1.2.2 出现重度毒血症、休克症候群而无明显淋巴结肿胀。 1.2.3 咳嗽、胸痛、咯痰带血或咳血。 1.2.4 重症结膜炎并有严重的上下眼睑水肿。 1.2.5 血性腹泻并有重症腹痛、高热及休克症候群。 1.2.6 皮肤出现剧痛性红色丘疹,其后逐渐隆起,形成血性水泡,周边呈灰黑色,基底坚硬。水泡破溃,创面也呈灰黑色。 1.2.7 剧烈头痛、昏睡、颈部强直、谵语妄动、脑压高、脑脊液浊浑。 1.3 患者的淋巴结穿刺液、血液、痰液,咽部和眼分泌物以及尸体脏器或管状骨骨骺取材标本,分离到鼠疫菌。 1.4 患者2次(间隔10d)采集血清,用PHA法检测F1抗体呈现4倍以上增长。 2 疑似病例 具备1.1加1.2中任一项。 3 确诊病例 疑似病例加1.3或1.4。 4 隐性感染者 有鼠疫流行病学线索,没有明显的鼠疫临床表现,没有接种过鼠疫菌苗,有PHA检测其血清出现1∶40以上F1抗体滴度者。 5 追溯诊断病例 在有过鼠疫流行病学线索的人群中,曾出现过鼠疫临床表现,没接种过鼠疫菌苗,其血清经PHA检测出现1∶40以上F1抗体滴度者。 6 病型 6.1 确诊鼠疫病例,有1.2.1临床表现者,为腺型鼠疫。

埃博拉出血热等 6种传染病预防控制指南和临床诊疗方案

埃博拉出血热等 6种传染病 预防控制指南和临床诊疗方案 目录 埃博拉出血热预防控制技术指南 (1) 埃博拉出血热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8) 黄热病预防控制技术指南 (13) 黄热病诊断和治疗方案 (17) 拉沙热预防控制技术指南 (23) 拉沙热诊断和治疗方案 (27) 裂谷热预防控制技术指南 (32) 裂谷热诊断和治疗方案 (35) 西尼罗热预防控制技术指南 (40) 西尼罗热诊断和治疗方案 (45) 马尔堡出血热预防控制技术指南 (50) 埃博拉出血热预防控制技术指南 埃博拉出血热( Ebola hemorrhagic fever, EHF) 是由埃博拉病毒(Ebola virus, EBV)引起的一种急性出血性传染病。人主要通过接触病人或感染动物的体液、排泄物、分泌物等而感染,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出血和多脏器损害。埃博拉出血热的病死率高,可达50%-90%。本病于20 世纪70 年代在非洲首次发现,主要在非洲的乌干达、刚果、加蓬、苏丹、科特迪瓦、利比里亚、南非等国家流行。 一、疾病概述 (一)病原学。

埃博拉病毒属丝状病毒科(Filiviridae),为不分节段的单股负链RNA病毒。病毒呈长丝状体,可呈杆状、丝状、“L”形等多种形态。毒粒长度平均1000nm, 直径70-90nm。病毒有脂质包膜,包膜上有呈刷状排列的突起,主要由病毒糖蛋白组成。埃博拉病毒基因组是不分节段的负链RNA,大小为18.9 kb,编码7个结构蛋白和1个非结构蛋白。 EBV 可在人、猴、豚鼠等哺乳类动物细胞中增殖, 其中Vero-98、Vero-E6、Hela-229 细胞最敏感。病毒接种后, 6-7 小时出现细胞病变, 表现为细胞圆化、皱缩, 细胞质内可见纤维状或颗粒状结构的包含体。给猕猴接种埃博拉病毒后可产生与人类疾病相似的症状体征并引起死亡。在鸟类、爬行类、节肢动物和两栖类动物细胞内不能复制,在仓鼠与豚鼠中,需多次传代才能引起死亡。 埃博拉病毒包括四种亚型:埃博拉-扎伊尔(Ebola-Za?re)、埃博拉-苏丹(Ebola-Sudan)、埃博拉-科特迪瓦(Ebola-C?te d’Ivoire)和埃博拉-莱斯顿(Ebola-Reston)。前三种亚型埃博拉病毒已证实能够致人类疾病。不同亚型毒力不同, Ebola-Za?re 毒力强, 人感染后病死率高, Ebola-Sudan 次之, Ebola-C?te d’Ivoire 对黑猩猩有致死性, 对人的毒力较弱。Ebola-Reston对非人灵长类动物有致死性, 而人感染后不发病。不同亚型病毒糖蛋白的基因组核苷酸构成差异较大(同源性为34%-43%),但同一亚型的病毒基因组相对稳定,遗传特性很少发生变化。 EBV 病毒在室温下稳定,60 ℃ 1小时大部分病毒被灭活, 对紫外线、γ射线、甲醛、次氯酸、酚类等消毒剂和脂溶剂均敏感。 (二)流行病学特征。 1.传染源和宿主动物 感染埃博拉病毒的人和非人灵长类均可为本病传染源。 埃博拉病毒的自然储存宿主及其在自然界的自然循环方式尚不 清楚,首发病例的传染源也不清楚,但首发病例与续发病例均可作为传染源而造成流行。在非洲大陆,埃博拉病毒感染和雨林中死亡的黑猩猩、大猩猩、猴子等野生动物接触有关。有实验证实蝙蝠感染埃博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关于埃博拉出血热个人防护技术方案指南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关于埃博拉出血热个人防护技术方案指南(第一版)(试行) 时间:2014-08-19 根据《埃博拉出血热防控方案(第二版)》、《埃博拉出血热相关病例诊断和处置路径》、《埃博拉出血热流行病学调查方案》、《埃博拉出血热实验室检测方案(第二版)》工作要求,为了做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埃博拉出血热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的防护工作,防止工作人员感染埃博拉病毒和发生实验室生物安全事故,特制定本方案。 一、流行病学调查防护 流行学调查对象包括密切接触者、留观、疑似和确诊病例,在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时,根据调查对象不同,流调人员应根据病原体暴露风险不同,佩戴个人防护装备。 1、密切接触者 1.1 调查人员应穿戴的防护用品包括:一次性乳胶手套、一次性工作帽、医用外科口罩、工作服或一次性隔离衣。 1.2 穿戴顺序: 步骤1:手卫生 步骤2:工作服或一次性隔离衣 步骤3:一次性工作帽 步骤4:医用外科口罩 步骤5:一次性乳胶手套

1.3 脱摘顺序: 步骤1:一次性乳胶手套 步骤2:工作服或一次性隔离衣 步骤3:手卫生 步骤4:医用外科口罩 步骤5:一次性工作帽 步骤6:手卫生 2、留观、疑似和确诊病例 2.1 调查人员应穿戴防护用品包括: 一次性乳胶手套、一次性工作帽、医用防护口罩(N95及以上)、一次性连体防护服、一次性鞋套、防护眼罩。根据风险评估,必要时,加穿防水围裙、或选用一次性防渗漏防护服、靴套或防水靴、全面型自吸过滤式呼吸器,参考后续步骤。 2.2 穿戴顺序: 步骤1:手卫生 步骤2:一次性工作帽(如需要) 步骤3:医用防护口罩(N95及以上) 步骤4:防护眼罩 步骤5:一次性连体防护服 步骤6:一次性鞋套 步骤7:一次性乳胶手套。 2.3 脱摘顺序:

埃博拉应急预案

桥西中心 埃博拉出血热防治应急预案 为切实做好埃博拉出血热防治工作,有效预防和控制疫情传播和蔓延,保护我辖区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和社会稳定,特制定本预案。 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埃博拉出血热防治方案,将防治工作纳入法制化、科学化、规范化管理轨道。结合我中心实际,建立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埃博拉出血热应急处理机制,提高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能力。全面落实“四早”(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工作措施,预防控制埃博拉出血热的传播和流行。 基本原则 1、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发挥三级疫情监测报告网络的作用,强化常规监测和依法报告疫情,落实综合性预防控制措施,及时发现埃博拉出血热病例,迅速采取措施救治病人、隔离密切接触者,切实做到“四早”。 2 、以专为主,专群结合。 坚持以专业防控为主,结合实际,开展群防群控、联防联控,实行协调联动、出入双控机制,有效控制疫情传播蔓延。 积极防御,快速反应。 充分做好应急物资储备,保证通讯渠道畅通,加强专业队伍培训和技术演练,强化应急意识,做到反应敏捷、行动迅速、措施果断。 依靠科学,依法防治。 坚持科学决策、科学防控,认真贯彻《传染病防治法》和《埃

博拉出血热防治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依法报告疫情,依法采取措施,依法加强监督和管理。 监测与预警 认真执行卫生部下发的卫生系统埃博拉出血热防治工作方案,按期完成疫情监测报告和疫情直报网络建设,确保疫情报告及时、准确,网络畅通。 三级疫情监测网。巩固和完善各居委会疫情监测报告网。发现可疑患者情况,向中心防疫组报告,同时进行网络直报。 2、疫情报告。中心设立发热门诊和预检诊室作为埃博拉出血热疫情监测点。埃博拉出血热临床早期症状无特殊性,应注意与其他病毒性出血热如拉沙热、黄热病、马尔堡出血热、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肾综合征出血热等相鉴别。确诊主要依靠实验室检测。目前对埃博拉出血热尚缺乏特效治疗方法,主要是对症和支持治疗,具体参见《埃博拉出血热诊疗方案》。 中心发现符合病例定义的埃博拉出血热疑似或确诊病例时,应在2小时之内通过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进行网络直报,报告疾病类别选择“其他传染病”中的“埃博拉出血热”。按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的要求进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相关信息的报告。要严格疫情报告责任追究制,对违反规定,漏报、缓报、瞒报疫情的任何科室和个人,依法予以严肃处理。 病例诊断中心医务人员及所在医疗机构根据《埃博拉出血热诊疗方案》进行初步诊断,并配合专家组做好疑似病例的诊断和排除。 三、组织指挥 日常领导管理机构中心成立埃博拉出血热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日常事务工作。 (一)领导小组: 组长:马俊财

最新埃博拉出血热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埃博拉出血热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 南

埃博拉出血热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 技术指南(第二版) 为加强埃博拉出血热 (Ebola Virus Disease EVD)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准备工作,最大限度减少医院感染风险,根据《传染病防治法》、《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技术指南。 一、埃博拉出血热医院感染防控的基本要求 (一)埃博拉出血热是由埃博拉病毒(Ebola virus)引起的一种急性出血性传染病。主要通过接触患者或感染动物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及其污染物等而感染。医疗机构应当根据埃博拉出血热的流行病学特点,针对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结合实际情况,建立预警机制,制定应急预案和工作流程。 (二)医疗机构应当针对来自埃博拉疫区的发热、腹泻、疲乏、肌肉痛、头痛等症状的患者做好预检分诊工作。临床医师应当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和流行病学史进行排查,对留观、疑似和确诊病例按照相应规定报告。严格执行首诊医生负责制。

(三)医疗机构应当根据医务人员的工作职责开展包括埃博拉出血热的诊断标准、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等内容的培训,并进行考核。 (四)医疗机构应当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采取接触隔离及飞沫隔离措施。 (五)患者隔离区域(可疑病例临时留观场所、留观病区和定点收治病区)应当严格限制人员出入,医务人员应相对固定。建立严格的探视制度,不设陪护。若必须探视应当严格按照规定做好探视者的个人防护。定点医院可设置视频探视装置。 (六)医疗机构应当做好医务人员防护、消毒等措施所需物资的储备,防护用品及相关物资应符合国家有关要求。 (七)医疗机构应当严格遵循《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WS/T 367-2012)的要求,做好诊疗器械、物体表面、地面等的清洁与消毒。 二、埃博拉出血热患者及密切接触者的管理 (一)埃博拉出血热患者的管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管理的传染病诊断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管理的传染病诊断标准(试行) 规定管理的37种传染病 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2) 乙类传染病:传染性非典、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肺结核、血吸虫病、新生儿破伤风、病毒性肝炎、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艾滋病、淋病、梅毒、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白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布鲁氏菌病、炭疽、流行性乙型脑炎、疟疾、登革热、(25) 丙类传染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丝虫病、包虫病、麻风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10) 甲类传染病 1、鼠疫 一、疑似病例: 起病前10日内,曾到过鼠疫动物病流行区或有接触鼠疫疫源动物及其制品,鼠疫病人或鼠疫菌培养物的历史。突然发病,病情迅速恶化的高热病人,具有下列症候群之一者,应考虑为疑似病例。 1.急性淋巴结肿胀,剧烈疼痛、出现被迫性体位; 2.呼吸困难,咳血性痰; 3.具有毒血症候、迅速虚脱; 4.伴有重度中毒症候的其他症候群; 5.在没有接种过鼠疫菌苗的病人血清中,被动血凝试验1∶20以上滴度的抗鼠疫杆菌EI抗体,或用其他经国家级单位认可(确定)的试验方法检测达到诊断标准的,亦应做出疑似病例的追溯诊断。 二、确诊病例: 1.在疑似病人或尸体材料中检出具有毒力的鼠疫杆菌,是确诊首例鼠疫病人的唯一依据。2.当一起人间鼠疫已经确诊后,在病人或尸体材料中检出鼠疫杆菌的FI抗原或血清FI抗体升高4倍以上,亦可对续发病例做出确诊。 实验确诊:疑似病例加1或2 2、霍乱 一、疑似病例: 具有下列项目之一者: 1.凡有典型临床症状:如剧烈腹泄,水样便(黄水样、清水样、米泔样或血水样),伴有呕吐,迅速出现严重脱水、循环衰竭及肌肉痉挛(特别是腓肠肌)的首发病例,在病原学检查尚未肯定前; 2.霍乱流行期间有明确接触史(如同餐、同住或护理者等),并发生泻吐症状,而无其他原因可查者; 二、确诊病例: 1.凡有腹泻症状,粪便培养霍乱弧菌阳性; 2.霍乱流行期间的疫区内,凡有霍乱典型症状,(见疑似病例项目之一)粪便培养霍乱弧菌阴性,但无其他原因可查; 3.在流行期间的疫区内有腹泻症状,作双份血清抗体效价测定,如血清凝集试验呈4倍以上或杀弧菌抗体测定呈8倍以上增长者; 4.在疫源检查中,首次粪便培养阳性前后各5天内,有腹泻症状者可诊断为轻型患者。

埃博拉出血热防控方案

埃博拉出血热防控方案 埃博拉出血热(EbolaHemorrhagicFever,EHF)是由埃博拉病毒(Ebolavirus)引起的一种急性出血性传染病。人主要通过接触病人或感染动物的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等而感染,临床表现主要为突起发热、出血和多脏器损害。埃博拉出血热病死率高,可达50%-90%。本病于1976年在非洲首次发现,目前主要在乌干达、刚果、加蓬、苏丹、科特迪瓦、南非、几内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等非洲国家流行。 一、疾病概述 (一)病原学。 埃博拉病毒属丝状病毒科(Filiviridae),为不分节段的单股负链RNA病毒。病毒呈长丝状体,可呈杆状、丝状、“L”形等多种形态。毒粒长度平均1000nm,直径约100nm。病毒有脂质包膜,包膜上有呈刷状排列的突起,主要由病毒糖蛋白组成。埃博拉病毒基因组是不分节段的负链RNA,大小为18.9kb,编码7个结构蛋白和1个非结构蛋白。 埃博拉病毒可在人、猴、豚鼠等哺乳类动物细胞中增殖,对Vero和Hela等细胞敏感。 埃博拉病毒可分为扎伊尔型、苏丹型、本迪布焦型、塔伊森林型和莱斯顿型。除莱斯顿型对人不致病外,其余四种亚型感染后均可导致人发病。不同亚型病毒基因组核苷酸构成差异较大,但同一亚型的病毒基因组相对稳定。 埃博拉病毒对热有中度抵抗力,在室温及4℃存放1个月后,感染性无明显变化。60℃灭活病毒需要1小时。该病毒对紫外线、γ射线、甲醛、次氯酸、酚类等消毒剂和脂溶剂敏感。 (二)流行病学特征。 1.传染源和宿主动物 感染埃博拉病毒的人和非人灵长类动物为本病传染源。 目前认为埃博拉病毒的自然宿主为狐蝠科的果蝠,尤其是锤头果蝠、富氏前肩头果蝠和小领果蝠,但其在自然界的循环方式尚不清楚。 2.传播途径 接触传播是本病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可以通过接触病人和被感染动物的各种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感染。 病人感染后血液中可维持很高的病毒含量,医护人员在治疗、护理病人、或处理病人尸

埃博拉出血热疫情应急演练方案

埃博拉出血热疫情应急演练方案 按照卫生局《关于开展埃博拉出血热防控培训工作的通知》精神,为提高我院应对埃博拉出血热疫情的防意识和应急水平,检验处置埃博拉出血热疫情的应急指挥和组织协调能力,我院决定组织开展一次应对埃博拉出血热疫情应急演练,特制定本方案。 一、演练目的 1、检验对埃博拉出血热防治的工作程序及技术要求的掌握程度。通过演练,进一步完善防控预案,使预案具有可操作性,达到依法、科学、规的诊治、转诊已确诊或疑似感染埃博拉出血热患者的目的。 2、检验应急组织协调能力。 3、检验专业人员的现场应急处置能力。 二、组织领导 (一)组织指挥:医院应急演练工作领导小组 总指挥: 副总指挥: 成员: 负责埃博拉出血热疫情处理的组织指挥,组织协调演练的步骤与进度。 (二)医疗救治专家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按照医院卫生应急工作领导小组的安排部署,组织专家对埃博拉出血热患者进行会诊,并开展临床救治工作。 (三)传染病防控管理组 组长: 副组长: 组员: 负责组织开展院感染控制、消毒以及疫情网络上报工作。 (四)后勤保障小组 组长: 副组长: 组员: 负责应急演练药品、器械、设备、车辆、通讯和防护物资的分配。 (五)信息管理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负责救治信息的收集和统计汇总,总结应急演练情况。 三、演练的时间及地点 2014年10月17日下午14:00,感染疾病科。 四、演练容 1、诊断救治能力。

2、个人防护能力。 五、演练脚本【总用时:120分钟(14:00~16:00)】 【背景设置】患者闻某,男,32岁,从事海外导游工作,10月15日,患者从几亚出国归来后出现发热、乏力、咽痛、头痛、呕吐、腹痛、腹泻,于10月17日14时,遂来我院就诊。门诊体温筛查为39.8℃;门诊预检分诊护士询问流行病学史,确认有疫区工作史后,为患者佩戴外科防护口罩,并引领至发热门诊就诊。发热门诊医生立即进行诊治,查体:T:39.70℃P:100次/分R:20次/分;Bp:120/80mmHg。神志清,口唇红润,气管居中,颈静脉无怒,两肺叩诊呈清音,听诊呼吸音粗,右肺可闻及湿罗音,心律齐,各瓣膜区无杂音。腹平软,腹部无压痛,无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双下肢无水肿。双上肢肩部散见麻疹样皮疹。血常规示:WBC:18.6×109/L,N:85%,L:51%,Hb 110 g/L,PLT:131×109/L。以“重症肺炎”收入院,感染疾病科主任会诊,进一步检查血液生化,凝血五项:PT:19.5s 、APTT:44.9 s 、TT:22.7 s、FIB:4.2 g/L、INR:2.57。C 反应蛋白:183mg/L。对症给予头孢他定、阿奇霉素、鱼腥草抗感染,补液等治疗,体温仍持续39℃以上。根据患者主诉和临床表现,感染疾病专家组分析高度怀疑病人可能感染“埃博拉出血热”。 演练步骤1【用时:20分钟(14:00~14:20)】: 1、在门诊大厅正门处,由院长下达演练正式开始指令。 2、门诊预检分诊护士对患者进行体温筛查、询问病史,为患者佩戴外科防护口罩,然后将患者从医院外围引领至发热门诊。

最新 xxx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埃博拉出血热疫情应急预案

xxx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埃博拉出血热疫情应急预案 一、目的 埃博拉出血热(EHF)是由埃博拉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出血性传染病,今年3月以来,几亚、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尼日利亚西非四国先后发生埃博拉出血热疫情,目前仍在发展蔓延。世界卫生组织(WHO)将此次西非埃博拉疫情定性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为确保在发生埃博拉出血热疫情时,能够及时、迅速、高效、有序地处理疫情,保障人民身体健康,维护社会稳定,根据《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及《xxx应对埃博拉出血热疫情联防联控工作案》等技术案,结合我县实际,以构建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长效管理与应急处理机制为根本,提高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能力,将防治工作纳入法制化、科学化和规化的轨道,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转运”,有效地控制疫情蔓延扩散,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确保我县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特制定本应急预案。 二、工作原则 统一领导,科室配合;外堵输入、防扩散、科学应对;预防为主,有效控制。 三、适用围及启动条件 本预案适用于中心涉及埃博拉出血热预防与控制的各项工作。凡在本县围发生埃博拉出血热留观病例、疑似病例、确诊病例或根据县埃博拉出血热防控领导小组的要求,立即启动本预案。 四、组织领导

成立由XXX主任为组长,有关科室负责人和相关专业骨干为成员的埃博拉出血热防控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研究决定防控策略、合理调配有效资源、统一指挥应急处理和部署及落实各项防控工作。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中心办兼任;同时成立防控专家组、疫情信息管理组、应急流调处理组、健康教育组四个技术小组以及后勤保障小组,具体职责如下: (一)办公室 落实领导小组的决定、与相关科室的沟通和协调,负责对全县疾控系统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埃博拉出血热防控知识的培训,应对应急工作日常事务。 (二)防控专家组 成立由疾控科、公卫科、消杀等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专家组,负责辖区埃博拉出血热防控技术指导,具体承担疫情分析,监测结果的认定,病例流调、消毒指导和咨询,对基层人员开展技术培训,指导医务人员做好个人防护。 (三)疫情信息管理组 由疫情室专业技术人员组成,负责收集、整理国外疫情动态,负责检索全国各地防控工作信息,提供有关资料,并进行整理分析;负责疫情动态、分析预测的编报;负责疫情管理工作,负责疫情的上报、下传;收集、报告管理的督导;负责疫情网络系统安全,确保信息畅通;完成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工作。 (四)应急处理小组 由疾控科、公卫科、检验科等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应急处理小组。负责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查找密切接触者并指导医院对密切接触者进行追踪和隔离医学观察,疫点处理的防控措施、消毒措施实施与指导。下设流调、消毒两个工作小组。 1、现场流调小组 负责对埃博拉出血热留观病例、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进行流行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