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淡水石斑鱼人工养殖技术

淡水石斑鱼人工养殖技术

淡水石斑鱼人工养殖技术
淡水石斑鱼人工养殖技术

工厂化养殖石斑鱼生产效率翻八倍

工厂化养殖石斑鱼生产效率翻八倍  养殖效益显著提 升 (文/记者林雯图/记者张奇辉)远离厦门市区的翔安区小嶝岛上,一个个新建的白色大棚一字排开,不久前,一批“新房客”刚搬进棚内,在塑料大棚里“安家”的竟是大大小小不同品种的各类石斑鱼。由于野生石斑鱼的数量十分有限,近年来,人工养殖的石斑鱼已逐渐成为市场主流,但雌雄同体的石斑鱼也是最难以实现人工育苗的鱼种之一。为攻克石斑鱼繁育和养殖难题,提高企业生产效率,福建省水产研究所开始向我省的石斑鱼养殖企业输出科研力量——2011年,厦门小嶝水产科技有限公司成为福建省水产研究所9个石斑鱼养殖产业的示范基地之一。科研单位主动伸出橄榄枝与企业“联姻”,使厦门乃至全省的石斑鱼养殖产业开上了快车道。新技术:养殖池清澈见底生产效率翻八倍在小嶝水产的养殖工厂内,刚孵化的小鱼苗,几厘米至十几厘米长的鱼宝宝,甚至近一米长的亲鱼都居住在厂内的数十口水泥池里。数千条鱼苗在一个池里“吃喝拉撒”,但养殖池内的水质却清澈见底,这都要归功于厂内的封闭式循环水养殖系统——养殖池内排出的水经过沉淀过滤、微滤、物理及生物净化处理、紫外线消毒杀菌等多道“清洁”工序后,再度回到池内循环使用。据小嶝水产的工

作人员介绍,循环水养殖模式通过技术手段确保养殖水质健康,鱼类就不容易生病,这也就意味着,养殖过程中可以基本不用药。循环水养殖模式的经济效益也显而易见。小嶝水产也曾经历过池塘养殖时代,过去,一吨水只能养殖出产10斤石斑鱼,而现在,一吨循环水可以养殖60至80斤。工厂化养殖的另一个好处是石斑鱼的上市时间可以人为控制,养殖效益显著提升。 新品种:壮大石斑鱼队伍一年可收回成本在厦门唯一的石斑鱼种业创新与产业化工程建设示范基地里,令人感到新奇的远不止是“大棚养鱼”。在福建省水产研究所养殖与生物技术研究室副主任郑乐云教授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了基地的其中一口养殖池旁,一见有人靠近池边,一群巴掌大的石斑鱼宝宝立即涌上水面,游向人群密集处“要饭吃”。记者发现,这些小石斑鱼的体表花纹与一般市面上常见的几种石斑鱼都不一样——郑教授揭开了它们的“身世”之谜,小鱼们的爸爸是基地内的龙胆石斑鱼,而妈妈则是云纹石斑鱼,去年下半年诞生的它们是国内首批规模化培育的杂交新品种云龙石斑鱼。“它们继承了父母的优点,长得快、耐低温、抗病力强。”郑教授说,首批培育出的几十万尾鱼苗已经“离家”去往全国各地的养殖基地继续成长,壮大石斑鱼家族队伍。而对养殖业者来说,新品种鱼苗的养殖性价比极高,基本上一年内就可收回成本。石斑鱼养殖规模

淡水石斑鱼人工生态健康养殖技术研究

138 2017, V ol.37, No.03※种植与养殖 农业与技术 前言 淡水石斑鱼人工生态健康繁殖技术主要分为水泥池人工繁殖技术、水泥池鱼苗培育以及鱼种培育,以下将具体地进行说明,淡水石斑鱼人工生态健康应如何养成,本文将详细的予以叙述。 1 淡水石斑鱼生活习性 淡水石斑鱼是一种亚热带鱼类,对水温的要求较为苛刻,通常生活水温在17~35℃之间,最适宜的水温是25~30℃,当生活水温低于18℃时就会出现食欲不振的情况,当水温降到15℃时只需要持续5~7d石斑鱼就会死亡。此种鱼类个体较大,体型扁,嘴比较大,性情懒惰,喜好群居以及群体活动,人工饲养的一般只吃眼前的食物,很少会去追逐食物,食量大、贪食,当进食到一定的程度会出现吐食的现象。当性腺发育成熟以后,在排卵期会有配对占区行为,若是配对成功以后,当其他的鱼类距离产卵区1m左右的时候,已经配对的2条鱼会主动的攻击入侵领地的鱼类。此外,在配对成功后亲鱼会出现食欲下降的情况,并会一直守候在产卵区的附近,一边防止其他鱼类入侵,一边清理产卵区,直到鱼卵孵化几天后才会离开回到鱼群。并且,由于产卵石斑鱼不能够辨别同种鱼类的仔鱼,当食物不充足的时候,会出现产卵石斑鱼吞食仔鱼的情况,因此。人工养殖的一定要为产卵后的石斑鱼提供充足的食物。 2 淡水石斑鱼人工生态健康繁殖技术 生态养殖指的是选用科学的技术方法,通过对生态系统里不同的生物之间共生互利的原理进行应用,通过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手段,使植物、动物、微生物在同一环境下和谐且平衡共生的养殖模式。通过利用生态技术,可以实现社会、经济及生态间的和谐统一。以下将详细对常见的几项技术进行说明。 2.1 水泥池人工繁殖技术 淡水石斑鱼一般在长到150g左右,鱼龄在1a左右,即可发育到性成熟。在野外自然的条件下,亲鱼与罗非鱼的产卵方式相同,都会在水底的淤泥里挖穴产卵。在人工饲养的情况下,亲鱼的产卵更多的是受到过多的人为干涉,例如,在大小15~20m2的水泥池中,可选取250g~400g重量的亲鱼150~200尾投放,让石斑鱼来自行交配,配对成功的亲鱼一般都会在池子的角落产卵,并在产卵前将池子角落进行一定的清理,同时,需注意水泥池的水温要保持在20℃以上。在产卵后的几天内亲鱼都会在产卵区附近徘徊,既防止其他鱼类入侵,还要清理产卵区的卫生。受精卵一般是呈现出黄绿色,不透明黏性,均匀的排列在产卵穴内,基本不会出现重叠的情况。成熟的亲鱼在产卵3次后进入夏季育肥期,一次产卵2000~3000颗。在人工饲养条件下,食物充足,水温保持在26~28℃情况下,每25~30d产卵1次,在水温25~27℃情况下,大约经过72h孵出仔鱼,刚孵出的仔鱼体长大约0.5~0.6cm,聚集在水底,通常不会到处游动。到孵化出的5~6d时卵黄就会消失,这时仔鱼会游到中上层,在这个时期,6~8d就要拉1次网,目的是将仔鱼都转移到专门的培育池中,并根据仔鱼的批次和大小进行分池培养,避免出现因仔鱼大小不同而出现互相残食以及产卵亲鱼在食物不足的情况下也会吞食仔鱼的情况。 2.2 水泥池鱼苗培育 人工饲养条件下鱼苗培育池的大小一般为10~15m2,并在水底安装5~6个氧气头,始终保持水中的含氧量在≥5mg/L。在鱼苗投入前要对培育池进行全面的消毒清理,注入的新水要进行过滤、暴晒、沉淀、消毒,并保持水 淡水石斑鱼人工生态健康养殖技术研究 覃善恩 (广西南宁市武鸣区双桥镇水产畜牧兽医站,广西南宁 530104) 摘 要:本文简单介绍了淡水石斑鱼生活习性,详细的分析了淡水石斑鱼人工生态健康繁殖技术,阐述了淡水石斑鱼人工生态健康养成的具体过程。 关键词:淡水石斑鱼;人工生态健康;养殖技术;研究 中图分类号:S9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229059

石斑鱼常见细菌性疾病及水体消毒的防控措施

石斑鱼常见细菌性疾病及水体消毒的防控措施 简介 石斑鱼是鲈形目、科、鳍石斑鱼属鱼类的统称,常见的有赤点石斑、石斑、带石青点斑等,它们在全世界亚热带和热带海区都有分布,因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蛋白含量高、营养丰富,除含人体代谢所必须的氨基酸外,还富含多种无机盐和铁、钙、磷以及各种维生素,受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是一种名贵的海产鱼类。此外,石斑鱼还具有生长速度快、适应环境能力强、成活率高等特点。随着人工育苗与养殖技术的发展,石斑鱼现已成为了一种优质的海水养殖品种,在我国南方沿海地区被广泛养殖。 石斑鱼养殖现状 由于近几年病害多、虾难养,不少虾塘开始转养石斑鱼。因有育苗市场需求,而石斑鱼外塘育苗投资少,许多对虾养殖外塘只需略作改动,即可做石斑鱼育苗使用,尤其石斑鱼育苗利润也相当可观等等原因,造成目前海南、湛江等地越来越多的养殖户开始转做石斑鱼育苗。但在石斑鱼养殖过程中,要经过多次的标苗和分池操作,客观上因操作问题带来的外伤感染细菌性疾病的机率就会增加。加上近年来水产养殖的迅速发展,造成近水域水质污染严重,导致鱼体抵抗外界病原侵染的能力不断下降,一些鱼类病毒性和细菌性疾病频繁爆发,而石斑鱼的孵化、标粗及养成过程对水质要求较高,加上水产抗生素药品的滥用,直接造成致病菌耐药性的快速形成,对石斑鱼养殖业造成了重大损失,严重影响着石斑鱼养殖业的可持续良性发展。 石斑鱼养殖面临的问题 1、化肥利用率只有30%-50%,长期大量施用会破坏土壤团粒结构,造成土壤板结。不仅使农作物产量和品质大受影响,无法吸收的化肥还通过农田径流加剧了内河涌等水体的富营养化,从而造成了养殖水体污染。 2、我国石斑鱼养殖的现状是多品种、高密度、集约化。养殖过程中的药物滥用使养殖产品中的药物残留超标。 3、水产饲料基本是由畜禽饲料过度形成。石斑鱼饲料的研发生产没有统一标准,对石斑鱼不同生长期所需营养无统一规范。消费终端对养殖品质量监管执行力度差、体系不健全。 4、滥用抗生素导致新病增多、防治难、病原菌耐药性增强。养殖户对抗生素的使用量一次比一次大,造成了恶性循环。 石斑鱼因水体污染带来的常见细菌性疾病 1、车轮虫病。此病的病原是原虫类的多种车轮虫,由其寄生于石斑鱼体表及鳃部所引起。病鱼鳃组织分泌大量黏液,鳃丝发白、腐烂,鱼体通常变得黑瘦,食欲减退或甚至不摄食,群游于池边或网箱边,严重时在池边或网箱边漫游并最终死亡。此病通常会在4~5月流行,对鱼苗、鱼种有较大危害。 2、鱼虱病。该病的病原是鱼虱。寄生在鱼体表和腮部的鱼虱会通过吸盘吸取鱼的养分,破坏了鱼腮组织,导致鱼的呼吸功能受损并最终死亡。鱼虱的繁殖和传染很快,尤其是在海水温度较高、网箱密度大、水质不好时,更容易爆发流行。 3、烂尾病。烂尾病是影响石斑鱼养殖较严重的细菌性疾病,多种细菌均会导致该病的发生。鱼发病时,其背、胸、腹鳍会缺损腐烂,甚至烂至尾柄肌肉,尾鳍端部会浮肿烂肉,骨条外露。病鱼会漂浮至水面或沉于网底而死,常爆发于春季,造成石斑鱼大量死亡。

石斑鱼饲养饲料营养技术知识

石斑鱼营养与饲料研究 海洋与渔业信息 石斑鱼种类较多,全世界约100多种,属暖水性中下层的肉食性鱼类,栖息于潮流缓慢、透明度不大的岩礁和珊瑚丛海区,为海水网箱养殖的主要品种之一。国内石斑鱼的养殖主要集中在广东、广西、福建、浙江和海南五省区的沿海。 目前,石斑鱼营养需求的研究较多,但配合饲料的开发利用仍然处于起步阶段。我国养殖石斑鱼主要是投喂冰鲜小杂鱼,也有个别饲料厂在尝试石斑鱼饲料的生产和推广,但基本上并不能在整个养殖过程全部使用配合饲料,这与养殖观念有关,更重要的是配合饲料本身存在着营养的全面性、诱食性、促生长及抗病防病能力等问题。本文综述了现有石斑鱼营养与饲料的研究资料,希望能为解决目前海水养殖石斑鱼人工配合饲料问题,减少饲料资源的浪费及其对海水养殖区域环境污染,促进海水养殖健康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1石斑鱼肌肉氨基酸组成分析 肌肉必需氨基酸组成模式的研究在鱼类营养学和人工配合饲料设计上有着重要意义。张本等分析了花点石斑鱼E.maculatus、青石斑鱼(E.awoara)、鲑点石斑鱼E.fario、蜂巢石斑鱼E.merra、黑边石斑鱼E.fasci

atus和巨石斑鱼E.tauvina的肌肉中氨基酸组成。石斑鱼氨基酸总含量、必需氨基酸含量和鲜味氨基酸含量均较高。氨基酸组成与种间和分布海域间的差异不大,但存在月际及随体长的增长而变化的现象。天然与养殖石斑鱼氨基酸组成也有一定差异。石斑鱼必需氨基酸含量间的比值相对稳定,综合得出了石斑鱼的必需氨基酸的组成模式,并将此组成模式作为石斑鱼配合饲料氨基酸平衡的依据,应用于其所配制的配合饲料,进行E.maculatus的喂养实验,初步显示了一定的效果。陈学豪等报道了养殖的赤点石斑鱼肌肉中氨基酸总量为733.5mg/g,必需氨基酸总量为404.1mg/g,鲜味氨基酸含量为326.4mg/g,均低于野生鱼。 2蛋白质和氨基酸需求 庄建隆和刘擎华报道了投喂以白鱼粉为主要蛋白源制成的6组不同蛋白质的饲料,体重1.5g的E.salmonides以蛋白质含量最高(54.06%)组饲料的生长速度及饲料效率最好。虽然各组饲料间的生长率差异并不明显,但蛋白质含量过低或投喂量不足时,会引起互相残杀,从而导致存活率下降。网箱养殖的E.salmonides,其蛋白质最适需求量为40%~50%。 陈学豪等探讨了投喂不同蛋白质含量的配合饲料对赤点石斑鱼生长的影响,得出配合饲料中蛋白质含量为49.52%时增重率、体

龙胆石斑鱼_的养殖技术

龙胆石斑鱼的养殖 龙胆石斑鱼主要产地在东南亚。澳洲海域,在我国的南海(南沙群岛)亦曾发现,但数量稀少。近几年,其人工养殖在台湾得到迅猛发展,我国的广东、福建等南方沿海地区亦开始引进开发龙胆石斑鱼人工养殖。同时,龙胆石斑鱼在游钓业上亦是颇受欢迎的对象。 一、生物学特性 1.形态特征。 龙胆石斑鱼体型呈长椭圆形,侧扁,体长为体高的2.7倍-3倍,背鳍xi-15、臂鳍iii-7、腹鳍i—5,胸鳍16、尾鳍17,尾鳍后端为园形。前鳃盖骨后缘有锯齿,下缘光滑,鳃盖骨后缘具2粗棘,头部除吻端及上下颌外均被细小部鳞,侧线完全,与背缘平行,背鳍鳍棘与鳍条部相连,无缺刻,除腹鳍外,各鳍呈黄色,并布满黑色小圆点,体侧有5-7条横向斑纹。龙胆石斑鱼口裂大,下颌稍突出,上颌能伸缩,上颌骨后端扩大,伸达眼后缘下方,上颌前端具若干犬牙,其后具一丛能倒状的牙,两侧外侧为稀疏小犬牙,内侧为绒毛齿带,下颌前端具有与上颌相对的犬牙,其后具多行能倒伏的牙,两侧牙2行排列紧密。 2.栖息习性: 龙胆石斑鱼属暖水性鱼类,广泛分布于印度洋。太平洋、大西洋的热带亚热带海域,成鱼和幼鱼会出现在河口半咸水水域。该鱼为中下层底栖鱼类,性凶猛,地域性强,成鱼不集群,白天经常栖息于珊瑚丛、岩礁洞穴、沉船附近,有海底掘洞穴居的习性,夜间觅食。喜石砾底质,海水流畅的海区,是广盐性珊瑚礁鱼类,在盐度11-41‰的海水中都可以生存,最适盐度为25~35‰,盐度低于5‰会死亡,在淡水中最长可忍耐15分钟。适宜水温为22℃-3o℃,而当水温降至2o℃食欲减退,降至15℃以下则停止摄食,不游动。喜光线较暗区域,在网箱养殖时喜沉底或在网片折皱处隐蔽,体色随光线强而变浅,弱而变深。对海水溶解氧的要求不高,25℃水温时,耗氧量为1.99 ±0.53μg/g.min, 比真鲷的4.65±0.81μg/g.min少得多。 3.食性: 龙胆石斑鱼的仔鱼、稚鱼、幼鱼摄食微型、小型的浮游动物,成长后仍保持肉食性。主食甲壳类(尤其是龙虾)、海胆、鱼类。小海龟,甚至小鲨鱼。龙胆石斑鱼摄食属偷袭型,摄食方式为一口吞下,通常在水体的阴暗角落或珊瑚礁及其它岩礁中隐蔽起来,当发现猎物时,利用岩礁、石块的掩蔽作用,用一侧眼睛紧盯着猎物,并不断调整自身的方位和姿式,慢慢地靠近猎物,力求自身头尾与猎物头尾同处一直线或一平面上,尾部呈s形弯曲,一旦进入攻击距离时,便突然迅猛出击,咬住猎物,通常咬住猎物的头部,随后吞下猎物,但有时

淡水鱼水库养殖技术

1.土拦库湾土拦库湾实际上是一个小水库,清野除害较方便,可以实施投饵、施肥等措施获得较高产量。 (1)地点选择 土拦库湾要求肚大口小,底部平坦,坝基处不漏水,枯水季节能排干清库,湾内能维持2~10米水位,无污染,水质肥沃,光照充足;集雨面积适中,洪水不大。面积以200亩以内为宜,最好不超过1000亩。 (2)筑坝 土坝有均质土坝和粘土心墙土坝两种。均质土坝是用含砂5~7成,含粘土3~5成的土筑成。粘土心墙土坝是用透水性较大的土料做坝身,中间用粘土做心墙。坝高应略高于水库正常水位,洪水太大,水位超过坝顶时,可在坝顶装矮网防逃。坝面应有足够宽度,坝高6~11米时,坝圃宽应有3~4米,土坝坝坡的倾斜度应视筑坝土料和坝高而定。砂土坝宜缓坡,粘土坝可稍陡,高坝坡应缓。一般坝高10米以内者,内坡取1:1.5~2,外坡取1:1.5,近坝底处应为1:2或1:3的坡比。坡面可用块石或碎石护坡。为了控制水位,还需安装涵管和起闭设备,还应建造溢洪道。 3)清基除害 库底的建筑物、树桩、大石头、土堆等应予清除铲平,以利捕捞。库湾内的野杂鱼和凶猛鱼类也要清除,可采用放干、药物清塘、捕捞、电击、爆炸等多种方法。 (4)鱼种培育 土拦库湾的养鱼条件较好,在充分利用天然饵料的同时,还可大量施肥、投饵,水环境也容易控制,因而土拦库湾一般是用于培育鲢、鳙鱼种(搭配少量其他鱼种)。以鲢为主,可搭配10%~20%鳙鱼;以鳙为主,则不放鲢鱼。一般有三种方式:培育夏花:从鱼苗培育成3~5厘米的夏花。要求库湾的水较浅,面积在30亩以内。放养密度8~12万尾/亩。放养前施足基肥,肥水下塘,培育过程中采用饵料与肥料相结合的办法进行养殖。培育冬片鱼种:即从3~5厘米夏花培育到体长13厘米以上的冬片鱼种,也采用施足基肥,肥水放鱼,追肥和饵料配合使用的办法。一般每亩可放4000尾,经3个月可长到13厘米鱼种2500尾左右,条件好的放养密度可更高。培育2龄鱼种:即将体长10~13厘米的鱼种培育成体长20厘米以上的大规格鱼种。可进行一定程度的混养,放养密度一般为1500~2000尾/亩,一般使用面积较大的库湾。 2.网拦库湾 网拦库湾养鱼与土拦库湾养鱼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不同的是:面积一般较大,大的可达数千亩;网基处较低,要求枯水期也能保持2米左右的水深;网拦现多用双层拦网,设置方式与拦鱼设施相同;湾内水体与大水体相通,水位随水库水位的变化而变化;一般主要靠天然饵料养鱼,因而放养密度一般比土拦库湾小,并且主要饲养较大规格的鱼种或成鱼。网拦条件较好的库湾,在技术水平较高、肥料充足的情况下,网拦库湾也可培养小规格鱼种,甚至从鱼苗到夏花,而且放养密度可以很高。如广东省高州水库全部采用大草培育法,投放大量绿肥培肥水质,在面积为10亩、水深为1.5~2米的一级网拦区,放养草鱼、鲢、鳙、鲮水花5~10万尾/亩,培育成3~5厘米夏花;然后放入面积为100~180亩,平均水深2~3米的二级网拦区(密度为8000~15 000尾/亩),培育成7厘米的鱼种;最后将7厘米的鱼种放人面积为800~900亩,水深8~12米的三级库湾(密度为2000~3000尾/亩),培育成13厘米以上的大规格鱼种。一、二、三级网拦区直接连在一起。 3.库湾养鱼的捕捞 库湾养鱼的捕捞比较困难,主要原因是水较深,底部不平。新安江水库采用张网诱捕,起水率可达90%,主要方法是在食台上大量投饵,诱集鱼群,然后逐渐将食台拖人张网内,将鱼群稳定在张网内后,将张网迅速浮起。在水深面广的库湾可采用“赶、拦、张”联合渔法

石斑鱼对营养的需求

石斑鱼对营养的需求 石斑鱼泛指鲈形目鮨科石斑鱼亚科里的各属鱼类,全球大约100多种,属沿海暖水性中下层的肉食性鱼类,具有生长速度快、饲料系数低、经济价值高等优点,精养条件下最具有养殖前景的鱼类之一。 目前,国内养殖石斑鱼主要饲喂新鲜小杂鱼、甲壳类、软体动物和沙蚕等,也有一些饲料企业已经对石斑鱼饲料进行生产和推广。石斑鱼的营养需求数据是研制其配合饲料的理论基础。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国内外针对不同种类石斑鱼的营养需求开展研究,包括玛拉巴石斑鱼、赤点石斑鱼、巨石斑鱼、青石斑鱼等。由于人们对石斑鱼营养需求的研究尚不全面,难以满足研制生产优质的配合饲料的要求。因此,本文从国内外有关石斑鱼营养需求与饲料的研究进行简要概述,旨在为今后开展石斑鱼营养需求研究及其系列配合饲料研制开发提供参考。 1、蛋白质和必需氨基酸的营养需求 鱼类对蛋白质的需要量是指能满足鱼类氨基酸需求并获得最佳生长的最低蛋白质含量。石斑鱼组织器官组成中不可缺少的物质是蛋白质,同时还是其机体内许多生物活性物质(酶、激素和抗体等)的重要组成成分。迄今为止,国内外关于石斑鱼的蛋白质营养需求的报道已经很多。这些报道研究表明,石斑鱼对蛋白质的需求较高,不同的种类、同一种类不同生长发育阶段、不同养殖模式下、不同蛋白源和饲料组成条件下,石斑鱼对蛋白质的营养需求各不相同(见表1)。 表1石斑鱼对蛋白质的营养需求

从表1可以看出,点带石斑鱼需要的蛋白质含量范围为44%~56%;斜带石斑鱼为45%~48%;赤点石斑鱼为48.37%~49.24%;青石斑鱼为50.91%~54.78%;美洲黑石斑为45.62%~46.86%;老鼠斑幼鱼干物质(DM)中可消化蛋白质(DP)的量在44%以上,才能满足其生长需要,而成鱼对粗蛋白需求量为53%。 石斑鱼与其他鱼类一样,也需要蛋氨酸、赖氨酸、精氨酸、色氨酸、苯丙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组氨酸、苏氨酸和缬氨酸10种必需氨基酸。在斜带石斑鱼饲料中添加适宜L-蛋氨酸的研究中,以鱼粉、大豆浓缩蛋白和结晶氨基酸为蛋白源。结果发现,当蛋白质水平为48%、胱氨酸固定含量为0.26%,蛋氨酸达到1.34%时,生长性能和饲料效率最高。石斑鱼幼鱼饲料中添加色氨酸,其脑中5-羟色胺水平会升高,而且能够减少幼鱼互相残杀现象发生。但是,维持石斑鱼最大增重的其他必需氨基酸含量还有待继续研究。 2、脂肪和必需脂肪酸的营养需求 脂肪不仅是具有重要的生物功能,维持石斑鱼的生长、发育、存活、健康和繁殖的能源物质和营养素,而且有节约蛋白质的效应。石斑鱼对脂肪的营养需求在不同种类或同一种类不同生长发育阶段都不同,不同脂肪源和饲料组成也会影响石斑鱼脂肪的营养需求量。石斑鱼饲料最适脂肪含量为13.5%~14%。 表2 国内外有关石斑鱼脂肪需求

淡水石斑鱼苗种培育淡水石斑鱼养殖技术

淡水石斑鱼苗种培育淡水石斑鱼养殖技术 淡水石斑鱼生长速度比较快、耐低氧、抗病力强,而且外形美观、肉质鲜美、营养丰富。一起来看看淡水石斑鱼苗种培育,淡水石斑鱼养殖技术吧! 淡水石斑鱼苗种培育: 1、鱼苗地要求 淡水石斑鱼苗种培育池以土池为好,亦可以用室外水泥池,一般单池面积为50-100m3,水深l-1.5米。鱼苗放养前,将池水排干,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消毒,并施足基肥培肥水质,让鱼苗下池就能吃到天然饵料。 2、鱼苗放养 鱼苗放养前,应先试水。同一池内放养的规格要求整齐,大小一致。放养密度视饵料、养殖技术水平和培育规格而定,一般放养密度为100尾/m3左右。鱼苗入池前要用sop的食盐水浸泡鱼体15-20分钟。 3、投喂

淡水石斑仔鱼下池时,以浮游动物为食,随着鱼苗生长,摄食量增大,而池中浮游动物逐渐减少。这时,一可通过追肥培育浮游动物,二可增喂豆浆。经15-20天培育,当鱼苗达3厘米以上时,其食性开始转化,这时可投喂鱼糜于食台上驯食,2-3天后加少量人工配合饲料拌鱼糜投喂,以后逐步增加人工配合饲料比例,减少鱼糜用量,直至全部用人工配合饲料。日投饵量为鱼体重的20%左右,日投饵3次。 淡水石斑鱼养殖技术: 1、池塘整理 淡水石斑鱼养殖池底部为沙质,周围海域无污染,面积在7亩左右,水深必须高于一米,可以在底部铺设一些水筒、轮胎或者是卵石,因为淡水石斑鱼有钻洞的习性。 2、鱼苗放养 淡水石斑鱼在池塘中少量混养时每亩水面混养22-50尾左右,主养鱼为淡水石斑鱼时可混养罗非鱼、草鱼、鲫鱼等,每亩水面放养淡水石斑鱼150-200尾。 3、饲料选择

淡水石斑鱼人工配合饲料蛋白质含量在35-40%,动物性蛋白应在25%以上,其它可以添加植物蛋白原料,一般饵料系数能达到0.8-1.2之间。 4、鱼苗驯食 淡水石斑鱼达3厘米以上时可投喂鱼糜于食台上驯食,2~3天后加少量人工配合饲料拌鱼糜投喂,以后逐步增加人工配合饲料比例,直至全部用人工配合饲料。 5、饲料投喂 淡水石斑鱼日投饵量为鱼体重的20%左右,通常日投饵3次,饲养期间投喂人工配合饲料,也可投喂鲜嫩牧草,当池中浮游动物不足时需要适量追肥以培育浮游动物。 淡水石斑鱼养殖经济效益是很好的,大家要注意淡水石斑鱼苗种培育,按照淡水石斑鱼养殖技术,科学养殖。

淡水鱼养殖技术

?淡水鱼养殖技术 ? 1.淡水养鱼技术要点 淡水鱼类养殖是将鱼种投放到水体并加以一定的饲养管理,或对水体中的鱼类资源进行繁殖和保护,从而获得高产量鱼的生产方式。目前中国的淡水鱼类养殖品种有30余种,根据养殖鱼类的特点,水体条件,以及养殖措施等,淡水鱼类养殖分为如下方式: 根据养殖鱼类对水温的要求分类:温水性鱼类养殖,一般水温为15--30℃,如鲤鱼、草鱼、鲢、鳙、鲫和团头鲂等;冷水性淡水鱼类养殖:一般适温为10--20℃,如虹鳟、细鳞鱼等;热水性鱼类养殖:一般适温为18--30℃,如罗非鱼、淡水白鲳等。 根据养殖水体条件,养鱼种类和规格、水域类型及养殖措施,淡水鱼类养殖又分为如下方式: a. 静水养鱼和流水养鱼 b. 单养、混养和套养 c. 池塘养鱼、稻田养鱼、河道养鱼、湖泊养鱼、水库养鱼、网箱养鱼、围网与围栏养鱼及工厂化养鱼等。 d. 精养、半精养、粗养等。 以下就池塘鱼类养殖技术的重要环节,做一要述。 池塘养鱼 池塘养鱼是中国大部分地区使用的养鱼方式,目前产量约占淡水养鱼的60%以上,具有投资小、收益大、见效快、生产稳定等特点。 鱼池条件 面积:一般成鱼池面积为5--10亩,这样易于管理。亲鱼池、鱼苗池、鱼种池以3--5亩为宜。 水深:一般成鱼池水深2--3米。北方的越冬池以严寒最厚冰层以下1.5--2米为宜。鱼苗池、孵化池水深为1.0--1.5米为宜。鱼种池一般要求水深1.5--2.0米。 水质:水源充沛、水质良好是养鱼的根本条件。底质的要求:池塘底质最好是壤土,砂壤土,其次是黏土。 放养前的准备工作 休整池塘,清除池底杂草、杂质、平整池塘。 清塘消毒

土法清塘:即冬季排干水,通过池底冻结、干燥和爆晒来清除敌害,改良底质。 药物清塘:可使用生石灰或漂白粉。 注水和培育水质 池塘消毒后,待药物毒性消失,即可住新水,在鱼种放养前7--10天,既投基肥,培育水质。 鱼种放养 放养大规格鱼种是池塘养鱼的一项高产措施。大规格鱼种具有抗病力强,成活率高,生长迅速的特点。在池塘饲养条件下,草鱼一般放养体重0.25公斤的鱼种,经过4个月饲养到秋季可达规格0.5--0.75公斤,如放养0.5--0.75公斤的可长到1.0--1.5公斤。鲢鳙鱼一般放一龄鱼种,12--18厘米规格,到出塘可达0.5--0.75公斤。其他鱼如鲤鱼、鲫和团头鲂都放养一龄鱼种,密度偏稀一些,规格为12--14厘米左右,经过几个月的饲养,鲤鱼可达规格0.5公斤,团头鲂 150--350克,鲫鱼100克以上。 高产放养模式: 根据多年养殖经验,经过科学总结,制订了许多放养模式,在此不一一列举。在此仅介绍80:20放养技术: 1. 用上述标准方法准备池塘。 将规格均匀一致的能摄食颗粒饲料的鱼类(如鲫鱼)的鱼种和规格比较均匀的滤食性鱼种(如鲢鱼)放入已准备好的池塘中,大致分别占总产量的80%和20%。 3. 以一种营养完全、物理性状好的颗粒饲料,按规定的计划和方法饲喂80%的鱼类。 4. 在整个养殖周期中,始终将池塘水质维持在一个不会引起鱼类应激反应的水平。 5. 在收获时,主养鱼(80%)的个体应大小均匀、达到上市规格。 鱼种放养密度 各地使用的放养密度应根据池塘条件因地制宜。对于首次采用80:20池塘养鱼技术的养殖者,每亩水面收获时主养鱼的重量不超过以下的限量: a. 在增氧受限制、不能冲水的池塘,其鱼重量定为167公斤; b.在增氧不受限制、冲水受限制的池塘,其鱼重量定为267公斤;

石斑鱼养殖技术

石斑鱼养殖技术 针对此次到福建漳州石斑鱼养殖场的出差经历总结以及与养殖场负责人的交流沟通,总结出石斑鱼养殖中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一、鱼苗选择 选择时,必须注意鱼的质量。应选择鱼体壮,活力强,无病、无鳞片损伤,肤色光泽好的进行养殖。 石斑鱼成鱼养殖的方式主要有网箱养殖、池塘养殖两种,以网箱养殖较为普遍。网箱养殖石斑鱼是一种集约化的养殖方式,放养密度高,便于管理,生产效益较高,所以发展很快。在介绍成鱼养殖技术时,以网箱养殖为主,池塘养殖和室内水泥池养殖可参考网箱养殖。 二、养殖条件 养殖海区的环境应具备如下条件:避风条件好,波浪不大,不受台风袭击;沙质底、砾质底、礁石质底为好,低潮时水深应在4米以上;潮流畅通,流速适中,网箱内流速保持在0.20米/秒-0.75米/秒为好;冬季最低水温不低于15℃,22℃-28℃水温天数不少于200天;水质清新,石斑鱼对盐度的适应范围较广,在11‰-41‰之间都能生存,最适在适宜盐度25-32‰,pH=7-9,溶氧量在5毫克/升以上;不受工农业废水、城镇污水的污染,暴雨季节无大量淡水流入,盐度不低于16,透明度在1.5米以上;交通条件好,活鱼运输、饲料供应方便。 目前石斑鱼育苗尚未达到生产性要求,因此养殖的鱼都还是以自

然海区捕获的幼鱼为鱼苗养成。养殖的石斑鱼幼鱼以手钓钓获的为好。选择时,必须注意鱼的质量。应选择鱼体壮,活力强,无病、无鳞片损伤,肤色光泽好的进行养殖。 三、放养规格及密度 放养密度与养殖海区的流速有很大的关系,流速通畅的海区可大些,反之要少些。一般一只3×3×3(米)的网箱,放养鱼种规格在50克/尾以下的每箱可投放2500尾左右,规格在150克/尾以下的每箱1000尾左右。也就是说一只3×3×3(米)的网箱养殖产量200公斤左右是较合适的。海水网箱养殖石斑鱼的放养密度在水温25℃的条件下,以60尾/立方米-70尾/立方米为好。生产实践中,在3米×3米×3米的网箱内饲养成鱼500尾左右。结果表明,放养密度为15尾/立方米和30尾/立方米时石斑鱼的生长较快,当放养密度提高到60尾/立方米时生长速度与前者相近,没有明显的差异。然而,当放养密度增大到120尾/立方米,尾增重量减小,饲料系数大大增加,存活率明显下降。证明60尾/立方米的成鱼放养密度是比较适宜的。浙江象山港海区网箱养殖赤点石斑鱼,尾重100克-150克的放养密度以90尾/平方米-70尾平方米为宜。 四、饲料与投饵技术 石斑鱼属肉食性鱼类,投喂用的主要饲料是鲜度较高的小杂鱼。一般根据石斑鱼的大小,用切鱼机将小杂鱼切成适宜的大小后喂养。

淡水石斑鱼养殖前景

淡水石斑鱼养殖前景 淡水石斑鱼是普遍的淡水养殖品种,市场上淡水石斑鱼的未来发展前景还是很乐观的。下文是淡水石斑鱼养殖前景,欢迎阅读! 淡水石斑鱼养殖前景1996年广东、江西养殖单位从台湾引入。1999年又引入济南市淡水养殖科学研究所。淡水石斑鱼其生长速度快、耐低氧、抗病力强,而且外形美观、肉质鲜美、营养丰富,既可以做为商品鱼,又可以作为观赏鱼种,是一种很值得推广的品种。一直以来来,淡水石斑鱼的养殖技术的研究已引起国内水产工作者的重视,淡水石斑鱼的养殖规模也越来越大,成为一种淡水养殖新品种。 在我国西部的岷江水系,长江支流等河流也有一种本土石斑,体型相对较小,成年体长18~~25cm左右,体重在100~~250g之间,由于其常年生活在淡水,以啃食附着在石壁上得浮游生物和昆虫水生幼虫为食而得名。其生长速度较慢,但是其耐低氧、抗病力强,而且外形美观、肉质鲜美、营养丰富,既可以做为商品鱼,又可以作为观赏鱼种。 淡水石斑鱼的平均含肉率为78.8%,肌肉中的水分含量为76.00%,粗蛋白为18.90%,粗脂肪为3.00%,粗灰分为1.73%。肌肉中含有18种氨基酸,氨基酸总量为15.74%(占鲜样),其中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的含量为6.88%,占氨基酸总量的40.60%。4种鲜味氨基酸的含量为7.08%,占氨基酸总量的44.98%。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为74.84;氨基酸的支/芳值(bcaa/aaa)为2.22。饱和脂

肪酸占脂肪酸总含量的34.09%,不饱和脂肪酸占脂肪酸总含量的65.91%,其中dha含量丰富,占脂肪酸总量的6.95%。矿物质含量丰富。综合分析的结果表明,淡水石斑鱼是一种营养价值高的优质淡水鱼类。 综上所述,淡水石斑鱼的养殖前景是很大的。 淡水石斑鱼养殖苗种淡水石斑鱼苗种培育池以土池为好,亦可以用室外水泥池,一般单池面积为 50-100m3,水深 l-1.5米。鱼苗放养前,将池水排干,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消毒,并施足基肥培肥水质,让鱼苗下池就能吃到天然饵料。 鱼苗放养前,应先试水。同一池内放养的规格要求整齐,大小一致。放养密度视饵料、养殖技术水平和培育规格而定,一般放养密度为100尾/m3 左右。鱼苗入池前要用sop的食盐水浸泡鱼体15-20分钟。 在鱼苗培育过程中,由于施肥投饵,所剩粪渣残饵最易败坏水质,为此,应每3-5天换水一次,每次换水量为池水的1/4。还可在池中移植一些浮萍或水葫芦等水生植物,以净化水质和便于鱼苗隐蔽、吃食。 当鱼苗生长规格出现较大差异时,因其有大吃小的习性,因此,要及时过筛分养。同一池的鱼苗,力求规格一致,以免影响鱼苗成活率。 淡水石斑鱼为底层鱼类,耐低氧,抗病力强,在养殖过程中很少发生鱼病,可与罗非鱼、鲫鱼混养,以清除罗非鱼、鲫鱼池塘中小鱼苗,达到优质高效的效果。 淡水石斑鱼日常饲养主要是巡塘,观察鱼苗吃食、活动、

淡水鱼养殖技术常见问题问答

淡水鱼养殖技术常见问题问答 这是一个初级的有关淡水鱼类养殖的知识问答,适用于刚刚进入公司的非专业员工的初步培训。我们在这里讲的淡水鱼,主要是指我国养殖面积最大,养殖历史最长的四大家鱼——青草鲢鳙,以及鲤鱼、鲫鱼、鳊鱼、团头鲂等。其他的特种或名贵的养殖对象不包括在内。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编者的非专业和有限的知识,再加上时间仓促,不足和错误在所难免,敬请同仁们不吝赐教。本人不揣唐突出己纰漏,实为同仁们学习之业中能起抛砖引玉之想,谢谢大家的包涵! 四大家鱼养殖模式为什么是最经典的养殖模式?众所周知,中国是五千年的文明古国,封建的种养殖经济引领世界,在长期的养殖历史过程中,逐渐地在不断的筛选择优淘汰中,固定下一个经济高效的立体混养模式。具体地说,在一个养殖水体中,按各种鱼类的自然生长习性,本着扬长避短、趋利避害的原则,又充分地获猎利用水体,提高效益的意图。把鲢鱼放在养殖的表层,顺其以天然藻类和浮游物为饵料的习性;而鳙鱼在鲢鱼之下,也是滤食水中的浮游藻类和有机物;草鱼生活在水体的中层,以水生植物为主要食物;而青鱼、鲤鱼、鲫鱼生活在水的底层,以螺蛳、沉底的有机碎屑、残饵、鲢鳙草鱼的粪便为饵料。这样,各鱼种各安其位、各司其职,共同维护好一个水体的稳定,成就了一个高效利用水体的共生共长的混合立体养殖模式。 养鱼要成功必须具备的前提条件是什么?首先,养鱼当然要有鱼种,很多的养殖户在这一点的选择上比较随意,他们没有任何比较和

要求,从就近的但非常简易的鱼苗孵化场购进种苗,结果一些近亲繁殖的不带任何疾病抗体的种苗下塘,注定夭折和损失的结局就在所难免。第二,饲料,饲料的好坏对水产鱼类的养殖起重要的作用,而且影响到养殖的经济效益,在鱼生长的不同阶段,其对饲料的营养要求也不一样,而且饲料的原材料是否干净卫生?防腐剂和抗生素的含量是否超标?都对鱼类产生非常大的影响。第三,水质管理,水质管理是养殖环节中最为关键的一环。它贯穿于养殖的始末,水质管理(包括底质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养殖的成功,即使是种苗,饲料等两个条件优越,水质的管理跟不上的话,也能因水体的诸多理化指标的恶化而直接造成养殖对象的死亡,从而从根本上造成养殖的失败。第四,病虫害防治,俗话说,养鱼不死,富得流油,让在随着环境的恶化,暴发性鱼病地不确定性暴发,时刻地威胁着养殖的成败,一旦鱼病暴发,就是神仙来也回天乏力。因此,水产养殖历来就是防病重于治病,我们病虫害防治的根本,也就是心防为主,二防病的开始,也就是从日常的精细管理出发,重点在于对水质、底质的调控管理,能以好的饲料和过硬的鱼种,以保证养殖的成功丰收。 施肥的目的是什么?怎样施肥?高产、高效促进渔业生产是池塘施肥的根本目的,因鱼池施肥时培养鱼类大然饵料的重要途径,它通过补充水中的营养盐类及有机物质,增加腐屑食物群,以作为滤食性鱼类、杂食性鱼类以及草食性鱼类的饵料,池塘肥料的种类可分为有机肥、无机肥和生物肥(微生态制剂)三种,有机肥营养成分全面,肥效持久,一般作为基肥施用;无机肥肥效短,但作用迅速,一般作

石斑鱼病虫害诊断诀窍

石斑鱼病虫害诊断诀窍 在石斑鱼养殖过程中,养殖户由于缺乏相应的诊断技术与设备,常常造成误诊误断,给鱼病的正确提前预防及科学治疗带来一定困难,延误防治或盲目用药,错过了治疗疾病的最佳时机,导致不必要的损失,从而影响养殖效益。根据笔者多年从事水产养殖的实践和经验,总结整理出以下几个方面病虫害简易诊断技巧,引导对症下药,以供广大石斑鱼养殖户交流参考。 1、依据患病机理诊断 石斑鱼发病是病原体、鱼体和养殖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每一个环节正常就不会发病,只有三者的结合才会有病害的发生。病原体是导致鱼病发生的先决条件,鱼体自身特性及免疫力是避免发病的基础,养殖水环境是防病治病的关键。诊断分析鱼病发生的原因要将上述三个因素综合起来思考,有助于在发生鱼病时找到准确病因及解决问题的关键切入点,也有助于为防止疾病发生提供正确思路。 2、依据季节变化诊断 不同的病虫害有的不同的流行季节与适宜发生的气候条件,可依据季节变化诊断。如溃疡病多见于季节交换期,指环虫流行于春末和秋初,海盘虫病流行季节为夏秋,贝尼登虫病秋冬季节易感染,类结节病常发于水温超过20℃且降雨较多的梅雨期,烧尾病则只见于夏季等。 3、依据养殖阶段诊断 病毒性神经坏死病主要发生于鱼苗鱼种培育期(鱼苗培育至1~2厘米时发病),车轮虫主要危害幼鱼和苗种,人工繁育的苗种较少发生微孢子虫病,脊柱弯曲综合症多见于苗种阶段,在单纯投喂卤虫无节幼体时易多发“受激猝死病”。 4、依据水环境诊断 鱼病的发生与水环境因子的变化密切相关。如水源中的污染源、养殖水体的理化因子(氨氮、亚硝酸、PH值、溶解氧、盐度、水温等)、底质老化等变化,有可能引起石斑鱼的不良反应、降低免疫力、影响摄食、活动异常、中毒、诱发病害或死亡。 5、依据死亡情况诊断 网箱、池塘或水泥池石斑鱼疾病发生后,一方面可从死亡的缓急来判断,如急性型死亡表现为症状不明显或死亡量大,病情来得急或突然,可能由于池水理化因子突变或严重恶化、水源污染、赤潮生物大量繁殖、病毒性疾病传染暴发、摄食变质或含有害因子的饵(饲)料等因素;慢性型死亡主要由细菌性疾病、寄生虫性疾病或营养不良引起的,可通过体表、内脏病变特征以及镜检体表粘液和鳃丝来诊断。另一方面,从发病网箱或鱼池鱼的死亡量大小来判断。细菌性疾病与寄

鱼塘淡水鱼养殖规划

淡水鱼混养:对于鱼塘而言,混养价值最高.淡水鱼混养是在水库、池塘投放鱼种的过程中,逐年增加异种、异龄鱼的混养比例的-种饲养方式。从目前鲜鱼市场看,淡水鱼混养能够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淡水鱼混养的好处有。 ( 1 )充分利用水体水库和池塘的水体是-个立体空间,特别是池塘,大多数面积小,深度浅,-般只有水层区和水底区之分。在投放鱼种时,根据养殖鱼类各自的生活习性,合理搭配各种鱼种、鱼龄的放养比例使养殖水体中呈现"池塘如楼房,层层鱼游荡"的生动活泼的景象,使水体得到充分使用。 ( 2 )广泛利用饵料淡水鱼的饵料包括天然饵料和人工饲料。水体中的天然饵料为浮游生物、底栖动物以及底生藻类和有机屑三大类;人工投喂饲料为动物性饲料和植物性饲料。要达到充分而又合理地利用水中天然饵料和提高人工投料利用率的目的,就必须在同-水体同时养殖各种食性的鱼类,以确保各类饵料资源都能分别为各种生活习性鱼类所利用,提高饲料利用率,降低成本,增加产量。 ( 3 )利用鱼类共生淡水鱼混养可以以草鱼为主,兼养鲤鱼、白鲢、花鲢、鲫鱼、罗非鱼、鳝鱼、甲龟等十几种鱼类,这些鱼类混养在同-水体中除投喂-定的饲料外,还可以通过"自体施肥"来获得食料。因以养草鱼为主,投喂的日粮主要是牧草。草鱼吃剩下的碎渣沉淀到水底,成为鲤鱼、罗非鱼等杂食性鱼类的饵料,而草鱼、鲫鱼、罗非鱼不断地排出粪便,增加了水质的肥性,促进了浮游生物的繁殖,为鲢鱼,鳙鱼提供了饵料。鲢鱼、鳙鱼摄食浮游生物,有效地防止了因浮游生物过多而导致水体过肥,为草鱼的生长提供了保障。黄鳝、甲鱼等在养殖过程中能够翻松底泥,加速有机质分解,为鱼类提供饵料。 ( 4 )节省育种费用混养成鱼的水塘,实行异种、异龄鱼不同规格套养,既不影响成鱼的生长,又可扩大鱼种来源,在某种程度上解决鱼种供应问题,节省购种费用。而且,这种养殖不需要增加鱼种池和管理人员,省地、省工、省成本。 ( 5 )效益好淡水鱼混养,不仅年均鱼产量有较大幅度地提高,而且上市的鲜鱼品种也明显增多,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淡水鱼快速高效池塘养殖技术: 一、放养前的准备:按常规池塘消毒方法进行清塘消毒,即放养前20天左右将池水排干,铲除池底过多的淤泥,使淤泥保持在30厘米以下,连续曝晒数天,晒至龟裂状,清除塘底杂物。然后亩用生石灰75—100千克带水清塘进行消毒,以杀死病原体和敌害生物。也可用30克/米3漂白粉(有效氯32%)消毒。 放养前7—10天用60日筛绢网过滤进水,防止野杂鱼等进入池塘,同时保持池水水深50—80厘米,在鱼塘向阳一侧堆放发酵腐熟猪粪、牛粪或鸡粪等有机肥(每亩用量300—500千克)以培养浮游生物,保证鱼种下塘后有丰富、适口的天然生物饵料。 二、鱼种放养:北方地区常规养殖放养模式主要有:①以鲤鱼为主养品种的,亩放优质夏花鱼苗3000—4000尾,可搭配放养花鲢夏花200—400尾、白鲢夏

石斑鱼营养需求与饲料的研究进展(精)

石斑鱼营养需求与饲料的研究进展 艾春香 厦门大学海洋与环境学院,福建省水产饲料研究会 石斑鱼是鲈形目(Perciformes)、鲈亚目(Percoidei)、鮨科(Serranidae)、石斑鱼属(Epinephelus)鱼类的统称,它们在全世界亚热带和热带海区均有分布,是重要的海水养殖鱼类,也是我国最重要的海水网箱养殖高档鱼类之一。 石斑鱼为凶猛性、暖水性、广盐性的中下层鱼类,它具有生长快、适应环境能力强、养殖成活率高、耐高密度饲养、食性广(偏肉食性)、池养条件下能产卵、肉味鲜美、营养丰富和市场价值高等优点而深受人们的喜爱。此外,石斑鱼是一类行动迟缓的鱼类,这可减少用于运动的能量消耗,提高饲料效率和减少投饲频率。经过驯养,它能很好地摄食人工配合饲料,但这种鱼类具有多疑的天性,当它发现食物时不是及时向食物移动,可当有某一条鱼试图接近食物时,它就会立即激烈地攻击食物,甚至在摄食过程中有时也会伤害到自身。由于这种特性,所以石斑鱼一般采用与真鲷等海水鱼类混养(Mix-cultured),以净化池塘并刺激石斑鱼摄食。 石斑鱼养殖主要集中在亚洲,国外石斑鱼的养殖始于20世纪60年代,而国内则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且主要集中在沿海的福建、广东、浙江、海南、广西、台湾等省。养殖方式有网箱养殖、池塘养殖和海区增殖放流等。近几年来,随着石斑鱼多种养殖模式的推广以及人工繁殖与育苗技术的突破,极大地推动了其养殖产业的兴起。石斑鱼养殖产业的蓬勃发展,迫切需要提供能满足其生长发育需要的优质配合饲料,然而由于人们对其营养需求研究尚不全面,难以满足研制生产其优质配合饲料的要求。为此,大力开展石斑鱼营养学研究,开发出优质系列配合饲料,对进一步推动石斑鱼的养殖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简要概述国内外有关石斑鱼营养需求与饲料的研究进展,以期为今后开展石斑鱼营养需求研究和研制开发石斑鱼系列配合饲料提供参考。 一、石斑鱼的营养需求 石斑鱼是偏肉食性的广食性鱼类。自然状态下的石斑鱼主要捕食多毛纲(如沙蚕)、甲壳动物(如xandiid蟹、小长臂虾)和小鱼等生物饵料。目前,国内养殖石斑鱼主要靠饲喂新鲜小杂鱼、甲壳类、软体动物、沙蚕等, 有时搭配少量配合饲料。迄今,国内外学者在石斑鱼的营养需求研究方面开展了一些有益的工作。 1.对蛋白质的营养需求 蛋白质不仅是构成石斑鱼组织器官不可缺少的物质,而且还是其机体内许多生物活性物质,如酶、激素和抗体等的组成成分,同时也是饲料成本中比例最大的成分。此外,饲料中蛋白质作为能量利用时将伴随着氮的分泌而影响水质。因此,国内外学者均将石斑鱼的蛋白质营养需求作为首选的重要课题进行研究。至今,国内外有关石斑鱼的蛋白质营养需求已有较多的报道。结果表明,石斑鱼对蛋白质的要求较高,但不同的种类、同一种类不同生长发育阶段、不同养殖模式下、不同蛋白源和饲料组成条件下,石斑鱼对蛋白质的营养需求各异(见表1)。实用石斑鱼配合饲料中推荐的经济有效的蛋白质水平为40% (Boonyaratpalin,1997)。 蛋白质的质量会影响石斑鱼的生长发育。Millamena(2002) 以斜带石斑鱼(E.coioides)幼鱼的增重率、特殊生长率、存活率、饲料转换率和体成份为指标,采用鱼粉分别被动物下脚料粉——肉粉和血粉(4:1)混合物替代0%, 10%, 20%, 30%, 40%, 60%, 80%和100%配制成8种蛋白质为45%,脂肪为12%的等氮实用饲料(以含鱼粉100%的饲料或小杂鱼作为对照饲料),饲养幼鱼60d,以探讨肉粉和血粉混合物替代鱼粉对幼鱼生长、发育和存活的影响。结果表明,鱼粉被混合物替代10%-80%的饲料组幼鱼与小杂鱼组幼鱼的生长性能没有显著的差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