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陶行知的学前教育思想——作业

陶行知的学前教育思想——作业

陶行知的学前教育思想——作业
陶行知的学前教育思想——作业

陶行知的幼儿教育思想与实践陶行知(——),中国人民教育家、民主革命家、中国民主同盟的19461891 主要领导人之一。他一生经历了无数的艰辛和危难,对改革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教育,建立适合中国实际的新教育,进行了不行的实践和探索。他的幼儿教育思想与实践,仅是他留给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中的一小部分。一、生平和教育活动

陶行知原名文濬(jun ),后改知行,最后改名行知。1891年10月18 日生于安徽歙县, 陶行知幼年家境贫寒,得亲友帮助舍得就读私塾。1906 年入歙县基督教内地会所办的崇一学堂,接受了西方文化科学的教育。1909 年考入南京金陵大学文学科学习期间他关心时局,拥护辛亥革命,组织演讲会、爱国募捐等活动,先后担任金陵大学学生会主办的学报《金陵光》的中文编辑和主笔,宣传民族、民主革命思想。

1914 年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金陵大学,获得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文科学士学位。同年秋,他赴美留学,入伊利诺大学就读,一年后获政治硕士学位,后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教育,师从杜威、孟禄。1917 年获“都市学务总监” 资格文凭。1917 年回国后,陶行知开始从事他的教育活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反对旧式教育,主张教育改革

1917 年秋回国,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教务主任兼教育科主任,讲授《教育学》、《教育行政》、《教育统计》等课程介绍实用主义理论,开始他富于创意而又充满艰辛的教育生涯。南高并入东南大学,陶行知任教育科、教育系主任。其间他反对“沿袭陈法,仪型他国“,主第将“教授法” 改为“教学法”。他促成南京高师首次招收本科女生,成为我国大学开放女禁的最早实行者。

1921 年底,与蔡元培等发起成立中华教育改进社,主张反对帝国主义文化侵略,收回教育权利,推动教育改进,主办《新教育》杂志,力倡改造中国教育。(二)进行办学试验,推行平民教育为了改革旧教育,提倡新教育,陶行知着力进行办学试验,如举办南京高师暑期学校、南京安徽公学、平民初级学校等,这些早期的重要办学活动对他的教育思想发展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他决心“要用四通八达的教育来创造一个四通八达的社会。”1923 年 6 月他和黄炎培等人组建了南京平民教育促进会,编写《平民千字课》课本。为了推行平民教育,他辞去了东南大学教育系主任之职,放弃了每月400 银元的高薪,风尘仆仆奔走全国十几个省市,他说“凡我所到的地方,就是平民教育到的地方。”几年间平民教育运动使成千.上万的平民受到了教育。

1923——1926 年他以主要精力从事平民教育运动。与朱其慧、晏阳初等人发起成立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总会,编写《平民千字课》,后赴各地开办平民识字读书处和平民学校,推动平民教育运动。

(三)投身乡村教育运动,创办晓庄师范学校在平民教育处于高潮的时候,陶行知冷静地看到:“中国以农立国,十有八九住乡下,平民教育是向民间去的运动,就是到乡下去的运动。”所以他响亮地提出了“到民间去” 、“到乡下去”的口号。1926年 1 月他提出了“师范教育下乡运动”,并撰文为乡村教育确定了基本任务:“乡村师范学校负有训练乡村教师,改造乡村生活的使命。”

陶行知在从事平民教育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中国教育的根本问题,是占全国人口80%以上的农民教育的问题,遂开始致力于乡村教育。陶行

知在他起草的《中华教育改进舍改造乡村教育宣言书》中提出,要筹集100 万元基金,征集100 万位同志,提倡100 万所学校,改造100 万个乡村的宏大计划,这在当时社会历史条件下虽然是不可能实现的但是他却身体力行。

1926 年10 月,陶行知创办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所乡村幼儿园——南京燕子矶幼稚园。他呼吁,我们一定要用科学的方法,建设中国的、省钱的、平民的乡村幼稚园。

1927 年,他与东南大学教授赵叔愚在南京北郊晓庄一起创办了乡村师范学校晓庄学校。在此期间,他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在劳力上劳心”等教育主张,形成了他的生活教育理论。同时以晓庄为基点,先后创办了小学师范院、幼稚师范院等,包括中心小学8 所、中心幼稚园 5 所、民众学校 3 所以及中心茶园、乡村医院等。由于晓庄师范那在全国影响很大,1929 年12 月14 日,上海圣约翰大学为表彰陶行知对中国教育科学的贡献,授予他科学博士的学位。

1930 年2——4 月,晓庄师范师生为反对英、日军舰侵入长江和支援下关工厂工人反帝大罢工,举行游行示威。国民党南京政府因此下令封闭晓庄师范,逮捕革命青年,并通缉陶行知,被迫流亡日本。陶行知乡村教育的实践中走上了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对中国新教育理论和方法进行了探索和开拓,说明他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思想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重要时期。

(四)开展“科学下嫁” ,创办山海工学团在日本,虽时间不长,但他对日本科学技术发达促成了国家的强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了使中国效法日本走工业化道路,他决心开展“科学下嫁” 运动,普及科学知识,培养科技人才。他主张科学要从儿童教起,要使“人人都能享受”科学知识。他说:“做一个现代人,必须懂得现代化的知识,我们必须拿着现代文明的钥匙才能继续不断地开发现代文明的宝库,保证川流不息的现代化。”在三十年代初期,他就能看到科学技术和科技教育的重要性,确实是难能可贵的。

1931 年由日本回到上海,从事科学普及教育,提倡“科学下架运动” 创办“自然科学园”、儿童科学通讯学校,组织编写《儿童科学丛书》等,搞教育救国和科学救国。

1932 年,他提出创办工学团的主张,随即创建山海工学团和晨更工学团等,工学团也曾开展办小学、幼儿园的活动,并积极推行小先生制,大力普及劳动大众教育。

(五)推行国难教育和战时教育,出访26 国

“九一八”事变后,陶行知出于爱国赤诚,自觉地把自己的教育工作与抗日救亡斗争结合起来,(组织国难教育社,推进国难教育,)作为抗日救亡的重要组成部分。

1935 年,在中国共产党“八一宣言”的感召下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

一二?九运动后,与宋庆龄、马相伯、沈钧儒、胡愈之、邹韬奋、李公朴等发起组织“上海文化界救国会”。

1936 年初,陶行知组织“国难教育社”,被推为社长,起草《国难教育方案》,把生活教育和民族民主革命斗争结合起来。 5 月,他当选为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执委和常委。与沈钧儒、章乃器、邹韬奋等联名发表“”的宣言,主张停止内战,共同抗日。毛泽东复信表示支持。7 月,受救国会派遣,出访欧、

美、亚、非28 个国家,宣传抗日救国,介绍中国大众教育运动。在布鲁塞尔参加世界和平大会,并当选为中国执行委员。期间当得悉沈钧儒等“七君子”被捕的消息,十分气愤,立即联络杜威、爱因斯坦、罗素等世界著名人士联名通电

蒋介石,营救七君子,因而再次遭到通缉。

1938 年回国,参加国民参政会,年底在桂林成立“生活教育社”任理事长,出版《战时教育》杂志,开展战时教育运动。

(六)提倡全面教育,创办育才学校

1939 年,抗日战争进入全面抗战阶段,3 月15 日陶行知在一次讲演中说,“这阶段的战争特征是把战争的形势展开成全面,它已不是点线的战争,而是各方面的全面战争了。”他认为全面战争需要进行全面教育,并提出了全面教育的内涵。在开展全面教育运动时期,他在许多流离失所的流浪儿中,见到许多有特殊才能的人,因为得不到培养而夭折,他认为这是民族的损失,人类的憾事

因此,1939 年7 月在四川重庆附近的合川县古圣寺为难童创办育才学校,选拔有特殊才能的儿童,在课外,设音乐、戏剧、绘画、文学、社会、自然、舞蹈等组,因材施教,培养人才幼苗。学校办的有声有色,闻名中外。

1941 年国民党统治区黑暗,物价飞涨,育才学校面临断炊之危,陶行知提出“跟武训学”的口号,意在艰苦办学。

(七)实行民主教育,创办重庆社会大学国内阶级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国民党反动派实行独裁统治路线,中国共产党代表全国劳苦大众,实行的是一条真正民主的革命路线,这时陶行知指出“民主的洪流,浪头已经到来,没有力量可以抵抗它。因此学习民主,帮助创造民主的新中国,已成为生活教育的新的历史任务。”他为使教育服务于民主革命运动,提出了“民主教育运动” ,这是他探索新教育生路的一个新阶段。

1944 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任中央常委兼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主编《民主教育》和《民主》星期刊,积极开展民主教育运动。

抗战胜利后,1946 年 1 月,在重庆创办社会大学并任校长,李公朴任副校长兼教务长。社会大学的宗旨是“人民创造大社会,社会变成大学堂” 、“大学之道,在明民德,在亲民,在止于人民之幸福”,有力地推动了民主教育的进程。

(八)生命旅程的最后冲刺

1946 年4 月,回到上海,立即投入反独裁、争民主、反内战、争和平的斗争。在他生命的最后100 天,他在工厂、学校、机关、广场发表演讲100 余次。7 月25 日上午,因长期劳累过度,健康过损,受好友李、闻事件的刺激又过深,突发

脑溢血,周恩来、邓颖超、沈钧儒等闻讯赶往探视。但抢救无效,不幸逝世于上海,享年55 岁。

陶行知作为一名旧中国爱国知识分子,他是由教育救国走上民主革命道路的典范。在政治上,他从晓庄时期的“摸黑路”到终于成为“一个无保留的追随党的党外布尔什维克了”,在教育上他从在教育救国思想指导下从事平民教育,乡村教育、普及教育转变为为民族民主斗争而开展国难教育、抗战教育、民主教育。他的热爱祖国,追求真理追求进步,以毕生精力致力于救国事业、民主事业和教育事业的精神永远值得人们学习和怀念。

(九)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陶行知的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是他的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发表过《创设乡村幼稚园宣言书》、《幼稚园的新大陆》、《如何使幼稚教育普及》等人民性、进步性极强的著名文章;曾和陈鹤琴在第一次全国教育会议上提出了《注重幼稚教育案》;并带领学生建立了我国第一批乡村

幼稚园和劳工幼儿团,创建了我国第一所乡村幼师和组织了乡村幼教研究团.体,开展了卓有成效的试验和研究工作。为我国现代学前教育和教育思想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二、论学前的重要性

(一)从儿童早期教育的必要来论述学前教育的重要性。

他在《幼稚园应有之改革及进行方法》一文中指出“人格教育,端赖六岁以前之培养。凡人生之态度、习惯、倾向,皆可在幼稚时代立一适当基础。”他把 6 岁以前当做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时期,他说:“这个时期培养得好以后只须顺着他继长增高的培养上去,自然成为社会优良的分子,倘使培养得不好,那么习惯成了不易改,倾向定了不易移,态度决了不易变,这些儿童升到学校里来,教师须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去纠正他们已成的坏习惯,坏倾向,坏态度,真可谓事倍功半。”因此陶行知极为反对那种忽视幼稚时代,漠视学前教育的态度和做法,他大声疾呼“有志之士,起而创设幼稚园,以正童蒙。”

(二)从世界发展史的角度来阐述学前教育的重要性

他说:“从福禄培尔发明幼稚园以来世人渐渐地觉得幼儿教育之重要;从蒙台梭利毕生研究幼儿教育以来,世人渐渐地觉得幼稚园之效力;从小学校注意比较家庭送来与幼稚园生来的学生性质,世人渐渐地觉得幼儿教育视为人生之基础,不可不乘早给他建立得稳。”

(三)从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来阐述学前教育的重要性陶行知认为学前教育是为培养大批建设国家的栋梁之才打基础的事业。他说:“教人要从小做起。幼儿比如幼苗,必需培养得宜,方能发荣滋长。否则年幼受了损伤,即不夭折,也难成才,所以小学教育是建国之根本,幼稚教育尤为根本之根本。小学教育应当普及,幼稚教育也应当普及” 。

三、论学前教育为劳苦大众服务的方向

(一)从工农大众的需要出发,论述学前教育的重大意义陶行知学前教育思想的着眼点是人民大众的需要,他从工农大众的需要出发,论述学前教育的重大意义。在《稚园之新大陆》一文中,开头就指出:“最需要幼稚园的地方是什么?最欢迎幼稚园的地方是什么?幼稚园应当到而没有到的是什么地方?幼稚园还有什么新大陆可以发现?接着他旗帜鲜明地指出:工厂和农村最需要幼稚园。陶行知非常体察工农大众妇女上工厂做工,孩子留在家里,无人照应,最感痛苦,若带在身边,那末工厂的特殊紧张之环境,便要阻碍儿童的发育。”在他看来“倘使工厂附近有相当之幼稚园,必能增进儿童之幸福而减少精神上之痛苦,同时女工既不必心挂两头,手边又无拖累,则工作效率,然也要增加好多,所以为儿童教育计,为女工精神计,为工业出产效率计,这种工厂附近必须开办幼稚“农忙的时同时,陶行知又认为农村也是最需要幼稚园的,他说:” 园。.候,田家妇女们忙个不了,小孩子跟前跟后,真是麻烦。哥哥姐姐要帮忙操作,无暇陪伴弟妹玩耍,乡村小孩子就要缺乏照料。倘使农村里有了幼稚园,就能给这些小孩子一种相当的教育,并能给农民一种最切要的帮助。”为了工农大众的需要,他大声疾呼“幼稚园的下乡运动和进场运动必须开始”。陶行知的这些观点,不仅阐述了学前教育与工农利益的休戚关系,而且也指明了幼儿园向农工开门,为工农服务的正确方向。

(二)抨击旧中国学前教育的三大弊病在半封建在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帝国主义教会几乎垄断了我国的学前教育。陶行知猛烈的抨击了当时的“幼稚园害了三种大病。一是外国病。他指出试一参观今日所谓之幼稚园,耳目所接,哪样不是国货?他们谈的是外国的钢琴,唱的是外国歌,玩的是外国玩具,甚至于吃的是外国点

心。中国的幼稚园几乎成了外国的获得贩卖场,先生做了外国货的贩子,可怜的儿童居然做了外国货的主顾。二是化钱病。国内幼稚园花钱太多,优势超过小学好几倍。这固然很难怪,外国货那有便宜的,既然样样仰给与外国,由于花钱多,学费高,只有富贵子弟可以享受他的幸福。所以幼稚园是富贵人家的专用品,平民是没有份的。” 陶行知对旧中国学前教育的无情揭露和猛烈抨击,表现了他对“三座大山”统治中国的强烈不满,也表现了他对劳苦大众及其子女的深切同情。为此,他针对旧中国学前教育的三大弊病,提出了一整套劳苦大众子女服务的学前教育理论。他尝到建设中国的、省钱的、平民的幼稚园,并论述了工厂和农村是幼稚园之新大陆等。

(三)幼稚园招生对象关于招生的对象,陶行知主张对工农子女实行“来者不拒,不来者送上门去”,他他认为不仅要培养幼儿,而且要培养婴儿,所以他除号召开展幼稚园的下乡进厂运动外,还号召要开展托儿所运动,甚至连刚生下的婴儿也收,已解决当时女工无产假之苦。

(四)收托时间关于收托时间陶行知提出要办“整天整年的幼稚园时间。半天幼稚园只能解决一般困难”。这样才能为女工和农妇服务。根据陶行知的这一思想,他的助手和学生摒弃了当时幼稚园大多为半日制,每天只收托二、三小时的不合理规章制度。如陶行知的学生孙铭勋所办的劳工幼儿团,就是根据工人有日班、夜班,没有寒暑假、没有节假日的情况,实行了寄宿制。陶行知还规定:“幼稚园放假也只能跟着女工农妇空闲的时候为转移”。

(五)创办幼稚园,普及幼稚教育在陶行知倡导的幼稚园必须向农民工开门、为农工服务方针的指引下,月,创办了我国第一所乡村幼稚园即11 年1927 他带领其助手张宗麟等于燕子矶幼稚园,以后经过孙铭勋、戴自俺等学生的努力,又创办了晓庄、和平门、迈不桥、新安等乡村幼稚园及上海沪西劳工幼儿团。这是一批真正为工农服务的中国的、省钱的、平民的学前教育机构。陶行知还提出了普及幼稚教育的三个步骤:一是改变我们的态度。承认幼年生活之重要,是普及幼稚园制之出发点;承承认幼稚园之为全社会的教育场所,是普及正当幼稚园的出发点,有了这样的态度幼稚园才有普及的希望。二是改变幼稚园的办法。必须向着省钱的方针去谋根本改造,幼稚园才有下乡的希望,才有普及的希望。三是改变训练教室的制度。

四、论儿童创造力的培养陶行知是我国创造教育的首创者。他认为儿童教育是创造产业的人,不是继承产业的人;儿童生活是创造、生产;不是继承、享福、做少爷。所以他特别重视创造力的培养。他发表了创造宣言,设立了创造奖金,提倡创造的儿童教育,热情号召人们把创造未完成的工作接过来继续创造,要求教育者努力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如何通过创造教育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呢?陶行知认为首先应当注意发现他们,了解他们,相信他们,认识到儿童不但有力量,而且有创造力;否则即使有创造力,也会枯萎而得不到发展。因此,他曾尖锐的批评过哪些不了解儿童的糊涂先生们的教鞭下有瓦特、冷眼里由牛顿、讥笑中有爱迪生。同时提出了 6 大解放的要求:

1、解放儿童的头脑,让他们能够去想、去思考。把儿童的头脑,从迷信、成见、曲解、幻想中解放出来。

2、解放儿童的双手,让他们去做、去干。他批评那种自古以来不许孩子动手的恶见。爱动手是动脑、好奇、好学、好创造的表现。如爱迪生被学校开除后,要不是他母亲让他在地下室搞实验,伟大的发明家不就夭折了吗?

3、解放儿童的眼睛,让他们去观察,去看事实。如果不引导和培养儿童的观察力,则犹如睁眼睛,大千世界将在他面前白白流过。

4、解放儿童的嘴巴,使他们有足够的言论自由,特别要有问的自由,

从问题的解答中,可以增进他们的知识,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

5、解放儿童的空间,让儿童从鸟笼似的学校里走出来,去接触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辰以及大社会中的士农工商、三教九流,自由地对宇宙发问,与万物为友,并向中外古今三百六十行学习。创造需要广博的基础。解放了空间,才能搜集丰富的资料,扩大认识的眼界,以发挥其内自在的创造力。

6、解放儿童的时间,是使儿童做支配时间的主人。给他们一些空闲时间消化所学的,学一点他自己渴望要学的学问,干一点自己高兴干的事情,使他们不致失去学习人生的机会,养成无意创造的意向。.

培养积极创造力的措施有:

1、需要充分的营养,儿童的体力与心理都需要适当的营养。有了适当的营养,才能发生高度的创造力,否则创造力就会被削弱,甚至夭折。

2。、学要建立良好的习惯。日常行为有良好的习惯,才能向上飞跃产生高级的思虑追求。

3、需要因材施教。要认识他们,发现他们的特点,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培养,切忌一刀切,一律化,要扬其长而补其短。陶行知的创造教育理论不仅适用于一般的儿童教育,也适用于学前教育。它不仅在当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即使在今天,仍具有极强的指导价值,21 世纪需要的正是具有这种创造精神的人才。

五、论幼稚师范教育的改革普及教育的最大难关是教师的训练。陶行知认为改革训练师地制度是普及幼稚教育的重要步骤之一。他主张采用两种途径来训练新型的幼儿教师。首先,要把旧的幼稚师范改造成新的幼稚师范。他说:“幼稚师范是要办的,但幼稚师范必须根本改造才能培养新幼稚园之师资。”旧的幼稚师范旧的幼稚师范培养的学生理论脱离实际,连一所像样的幼稚园都办不起来,这是旧幼稚师范的最大缺憾。而新型的幼师,是招收中学生,以幼稚园为中心,学生既在课堂上学习基本的理论知识没有在幼稚园中来学习如何办幼稚园。其次,陶行知认为不能专靠正式幼稚师范去培养全部的师资。他提出“艺友制”的方法来培养大批幼稚教育师资。他说:“艺,是艺术,也可以作手艺解。友,就是朋友。用朋友知道,跟着别人学艺术或手艺的,叫做艺友。幼稚园是一幅艺术的园地,幼稚教师的事业也是一种手艺。凡用朋友之道,跟着幼稚教师在幼稚园里学做幼稚教师的,便叫做幼稚园的艺友。”显然用这种方法来培养幼稚教师的方式就叫“艺友制” 。陶行知指出:“发现艺友制之起因有二:一是由于感觉现行师范教育之缺憾,二是由于感觉各种行业施行施行艺徒之制实效。”陶行知十分欣赏其他行业实行徒弟制的效果。他说:“我们再看看木匠徒弟所做的桌椅,漆匠徒弟所做的牌匾,裁缝徒弟所做的衣服,不由要人觉得十分惭愧了。艺友制便是这种叹息惭愧的土壤里面发生出来的一根嫩苗。”陶行知指出徒弟制也有流弊,即“劳力而不劳心,师傅不肯完全传授,对对于徒弟之虐待。”因此陶行知主张采用徒弟之精华而去除他的流弊。这就是要“教师” 和“徒弟”成为朋友。陶行知认为“跟朋友操练比从师来得格外自然,格外有效力。所以要想做好教师,最好是和好教师做好朋友。”因此“凡用朋友之道教人学做教师,便是艺友制师范教育” ,而不称“艺徒制”。

“艺友制”招收乡村教师之夫人、未婚妻、高小、中学毕业程度的女学生来训练。这样“乡村小学教师办小学,夫人办幼稚园,便可造成夫妻学校,减少乡村教师之寂寞。树立乡村家庭之模范,还可为乡村受过教育的妇女开一职业道路。”

“艺友制”的一个根本观点就是学做幼稚教师要在幼稚园里学,才能得到真实的本领。艺友在幼稚园学习一般的教育理论,幼稚教育的过去与未来,儿童身心研究、一般的儿童教育方法、一般的儿童教育方法、幼稚园的一切技能,如医药、音乐、图画、手工、歌谣、故事谈话、游戏、读法、设备、布置、簿记等。

(实施艺友制的根本方法便是陶行知提出的教学做合一,级他所用概括的: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先生在做上教,学生在做上学,师生共教共学共做。)“艺友制”有以下两个特点:

(1)学用结合,理论密切联系实际。艺友不仅在实践过程中学习基本理论,而且能学习到许多实际的技能。克服了学用分家的弊端。

(2)“艺友制”培养师资学习时间以半年为限,周期短,比较经济。是一条结合当时中国农村实际,用穷办法来解决幼教师资的好途径。

当然,陶行知强调运用“艺友制”并不排斥其他培养途径。相反,“艺友制” 一定要与幼稚师范相辅而行,两者可起一种相互补充的作用。不是用“艺友制” 来代替师范学校。此外,在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宝库里,还有两点值得我们研究的。一是其生活教育理论在学前教育中的运用问题。生活教育理论虽然对普通学校教育并不都合适,但却符合学前教育的一般规律,在当前仍有指导意义。首先陶行知主张“生活即教育” ,这是承认一切非正式的东西都在教育范围内。学前教育阶段是非正式学校教育阶段,强调寓教育与幼儿生活之中,使生活无时不含教育的意义。从一日来说,幼儿从入园、所起、晨检、早操、作业、游戏、自由活动、散步、进餐、午睡、入厕、回家每一个环节,每一项活动都是幼儿学习的过程,也是教师教育的机会。《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规定,将教育内容“渗透于幼儿一日生活的各项活动中” ,使幼儿在园、所的全部生活,成为受教育的过程。

其次,陶行知主张“社会即学校” ,这可使教育的材料、方法、工具、环境、范围都极大的增加和扩大。学前教育机构的教育也不能只局限于狭小的教室里,也应使幼儿生活在大自然、大社会的怀抱里。如园所周围的街道、商店或电灌站、粮油加工站、节日氛围,人际关系以及自然景象、动植各物,无一不是学前教育的场所、范围和内容。《幼儿园工作规程》规定,要“充分利用周围环境的有利条件”,亦即周围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也应成为幼儿学习的课堂。再次,陶行知主张“教学做合一” ,这是使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以行求知,手脑并用。学前教育很适宜用教学做合一的方法,让儿童在活动中通过操作进行学习,教师在儿童的活动过程中进行教育、教学。对学前儿童切忌空口说教,应将教与学统一在做上,使教育切实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幼儿园工作规程》规定,要“为幼儿提供充分活动的机会,注重活动的过程,促进幼儿在不同水平上的发展。” 还有一点值得研究的是,陶行知还十分重视开展乡村幼稚教育的研究工作。他说:“我们必须用科学方法去试验,必须用科学方法去建设。我们对幼稚园之种种理论设施都要问他一个究竟,问他一个彻底。我们对于幼稚园里样样活动都要站得住。我们要运用科学的方法来建设一个省钱的、平民的、适合中国国情的乡村幼稚园”。他创办农村和工厂幼稚园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研究试验如何办好工农幼稚园的具体方法,以便普及于全国。1929 年10 月18 日,成立了晓庄幼教研究会,会员为晓庄幼师指导员及幼稚师范生、晓庄中的志愿幼教者,外校志愿者。这是中国幼教史上唯一的一个专门研究农村幼儿教育的群众性组织。会员们在陶行知的领导下开展了儿童心理、儿童卫生、儿童教育师资培养等专题研究。陶行知以科学态度办园,并不盲目排外,他说:“我们一方面在这里干,我们,还要吸收别人的经验,我们要把英国的、法国

的、日本的、意大利的、美利坚的……一切有关于幼稚教育的经验都吸收进来,我们来截长补短冶成一炉,来造一个今日之幼儿园!”陶行知和他的学生、同事对乡村学前教育的研究成果,体现在他们于30 年代撰写的著作中,现已编入《陶行知幼儿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一书。综上所述,陶行知留给我国学前教育的遗产是全面、丰富、宝贵的。他的学前教育思想的特色:一是主张人民第一、教育为公,坚持为工农大众服务的方向。他是我国为工农服务的乡村和工厂学前教育事业的开拓者,二是重视儿童生活力和创造力的培养,要求根据“生活教育”的精神,采用教学做合一的方法。

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及 其现实意义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

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陶行知一生致力于民主运动和教育事业,他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毛泽东语) ,也是中国现代幼儿教育的开拓者。学前教育问题是陶行知先生一生中始终关心的问题,他身体力行地为我国幼教事业的发展做了许多具体的工作,为我国学前教育的平民化、科学化奠定了扎实的基础。陶行知认为学前教育相当重要。在《如何使幼稚教育普及》中他写道:“教人要从小教起。幼儿比如幼苗,必须培养得宜,方能发荣滋长,否则幼年受到损伤,即不夭折,也难成材。”整理和研究陶行知先生的学前教育思想,对发展和改革幼教事业,以适应21世纪的需要,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陶行知学前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重视学前的早期教育陶行知十分重视学前教育,他认为“出世就是破蒙”,他说:“人格教育,端赖六岁以前之培养。”“六岁以前是人格陶冶最重要时期,这个时期培养得好,以后只需顺着他继长增高的培养上去,自然成为社会优良的分子;倘使培养得不好,那么,习惯成了不易改,倾向定了不易移,态度决了不易变。”先生就是那么形象通俗地阐明学前教育的重要性。 陶行知继承了我国古代“教儿婴孩,教妇初来”的朴素教育思想,并从儿童心理学的角度加以论证说明。他在《创造乡村幼稚园宣言书》中指出:“从福禄倍尔发明幼稚园以来,世人渐渐的觉得幼儿教育之重要; 幼儿童学者告诉我们,凡人生所需之重要习惯、倾向、态度多半可以在六岁以前培养成功。”他还指出“小学教育是建国之根本,幼稚教育尤为根本之根本。小学教育应该普及,幼稚教育也应当普及。”因此,绝不能漠视小孩子的需要、能力、兴味、情感,从而不知不觉地漠视了他们的教育。陶行知先生大声疾呼:“我们必须唤醒国人明白幼年的生活是最重要的生活,幼年的教育是最重要的教育。” (二)指出中国学前教育的问题所在 20世纪初,学前教育开始在中国兴起,然而,在中国幼教的初创阶段,从办园精神、教育制度到教学内容等等,几乎完全照搬日本和美国,因此“洋化”色彩十分浓厚。这既不利于中国幼教的发展,也不利于幼教的普及和推广,同时也使广大平民百姓的子女失去了接受幼儿教育的机会。这种状况令有志于发展中国幼教事业的有识之士感到担忧,他们大声疾呼要改革幼儿教育现状,建立中国式、平民化的幼儿教育体系。陶行知就是其中一位杰出的代表。他相继发表了一系列文章,不仅强调了学前教育的重要性,而且对如何创办中国式的幼儿园也提出了自己的设想。他指出,目前国内的幼稚园普遍害了“三种大病”:一是外国病。一切照搬外国的东西,弹的是外国钢琴,唱的是外国歌曲,讲的是外国故事,玩的是外国玩具,甚至于吃的是外国点心。在这些幼稚园里,除了幼儿和教师是中国人外,哪还有一点中国的影子? 二是花钱病。由于这些幼稚园一切仰仗于外国,因此代价高昂,花钱太多,在贫困落后的中国很难普及。三是富贵病。幼稚园收费很高,只有富贵人家的子女才上得起,一般平民子弟则望而却步,因而也就失去了受教育的机会。 (三)走出适合中国实际的路子 在指出了当时中国学前教育问题的根源之后,陶行知指出,要想普及学前教育,必须创办适合中国国情的幼稚园。具体来说,就是要利用现有的音乐、诗歌、故事、玩具及自然界来陶冶儿童,自编幼儿教材,使之“中国化”;因陋就简,

陶行知教育思想对我的启示

陶行知教育思想对我的启示 (2011-04-10 09:51:43) 分类:教育教学论文 标签: 杂谈 【摘要】 陶行知被列为世界八大教育家之一,是当之无愧的。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是我的行动指南,为中国教育开辟了崭新的道路。通过学习和实践,我从他身上汲取了丰富的营养,受到了熏陶,得到了启示。我认识到:实施爱的教育,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是为知识和能力的形成奠定心理基础;实施生活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是为学生打开知识大门的源泉;尊重学生主体,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是培养综合能力的学习操练;实施“六大解放”,焕发学生活力,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操作要求。 【关键词】 爱的教育生活教育尊重学生六大解放 一、实施爱的教育,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 爱的教育是对学生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陶行知先生的“爱满天下”更把爱的教育发扬光大。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陶行知说:“小孩子的体力与心理都需要适当的营养。有了适当的营养,才能发生高度的创造力。”人在小学阶段其心理的基本需要中,情感的需要是第一位的。师爱、父爱、母爱犹如心理发展的精神乳汁,哺育着学生的心灵发展。师爱能营造出和谐、温馨、亲切的师生关系。在这种师生关系中,学生不仅乐学,而且个性会得到充分发展,形成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状态,这是知识和能力形成的心理基础。 在这种思想的认识下,我在班级管理工作实践中,把爱放在了首位。学习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献身教育的品格和“爱满天下”的高尚情怀,发扬“因为差,更要抓”,“因为差,更要爱”的敬业精神。 教师对“学困生、留守学生”应有一颗爱心,它不埋在胸膛里,而应擎在手上,高高举起,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时时感觉到。老师对“学困生”“留守学生”更要倾注真诚的爱心,使学生感到老师的亲切,集体的温暖,从而树立起信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平时,我在教育活动中不说粗话俗话,使用爱心用语,保护学生心灵不受到伤害,多给学生关照和温暖。对学习好的学生热心引导,对学习差的学生及调皮的学生也是从“爱”开始,进行指导帮助,不歧视、不训斥、不讽刺挖苦他们。对“留守学生”多和他们交谈,多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学生感受到我对他们的爱,就产生了良好的情绪,学习积极性也提高了。在爱的教育中,我着力培养学生爱的情感,用爱的情感帮助学生塑造人格。如开展“在家做好孩子、在校做好学生、在社区做好少年”,“我为班集体增光彩”,“勤学苦练,回报父母”等主题教育活动,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爱、父母的爱,从而培养学生尊师敬长、爱他人的情感。同时,开展“祖国需要我、真情回报祖国”,“学雷锋,做好事”,“家乡巨变”,“爱心捐款”,“当2008北京奥运志愿者”,“我为环保献计献策”等活动,使学生感受时代的脉搏,培育爱他人、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操。 二、实施生活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主要内容

2009-06-25 14:05:24 关于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在许多场合表达过其含义。在陶行知看来,生活教育就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他说:“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1] 1934年,陶行知还发表过《传统教育与生活教育有什么区别》的文章,指出了二者的区别。陶行知认为传统教育是吃人的教育。(1)教学生自己吃自己。传统教育教学生读死书,死读书;它消灭学生的生活力、创造力;它不教学生动手、用脑。在课堂里,只需听教师讲,不许问;好一点的,在课堂里允许提问了,但不许学生到大社会里、大自然里去活动。从小学到大学,十六年的教育一受下来,便等于一个吸了鸦片烟的烟虫,肩不能挑,手不能提,面黄肌瘦,弱不禁风。再加以要经过那些月考、学期考、毕业考、会考、升学考等考试,到了一个大学毕业出来,足也瘫了,手也瘫了,脑子也用坏了,身体的健康也没有了。大学毕业,就进棺材,这叫做读书死,这就是教学生自己吃自己。(2)教学生吃别人。传统教育教人劳心而不劳力,它不教劳力者劳心。传统教育更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更明白一点,就是教人升官发财,发谁的财呢?就是发农人、工人的财。因为只有农人、工人才是最大多数的生产者,他们吃农人、工人的血汗。生产品使农民工人不够吃,就叫做吃人的教育。而生活教育与传统教育完全相反。(1)生活教育不教学生自己吃自己。生活教育教学生做人,教人生活。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他第一就注重健康。生活教育反对杀人的种种考试,教人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2)生活教育也不教学生吃别人。生活教育不教人升官发财。生活教育只教中国的民众起来做主人,做自己的主人,做机器的主人,做人中人。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包括三个基本观点: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一)生活即教育[2] “生活即教育”的主旨包括:生活决定教育,有什么样的生活便有与之相应的教育,教育是供人生需要、为了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的,只有在生活中求得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文字、书本只是生活的工具,不是生活的本身,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产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教育的意义在于生活的变化,因此生活教育的内容是随生活的变化而不断发展的;“生活即教育”是终身教育,是与个人生活共始终的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陶行知认为,真正的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的,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与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含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才能发生作用。教育以生活为前提,不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陶行知坚决反对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 需要注意的是,陶行知所说的“教育”不是以学校为整体的狭义教育,而是包括学校教育在

浅析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3f1572472.html, 浅析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 作者:张淑贤 来源:《广东教育·综合》2017年第06期 陶行知原名陶文浚,又名知行,安徽歙县人,中国近现代著名教育家,师从杜威、孟禄等教育家,先后推行平民教育、乡村教育、普及教育,提倡国难教育运动,创办了南京晓庄乡村师范学校、育才学校、重庆社会大学等。他把自己的一生奉献于中国乡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创立了许多精辟的教育新理论。生活教育论是陶行知的教育基本理论,它的理论体系奠定于晓庄学校的办学实践中,并在后来的普及教育、国难教育、战时教育、民主教育等一系列试验中,不断加以丰富和完善。他在生活教育理论中涵盖的创造教育、生活教育、育人目标,对于推动当代的教育改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创造教育的现代价值 陶行知重视创造教育,不仅撰写了《创造宣言》《创造的儿童教育》和《创造的社会教育论纲》等创造教育专论,而且在其大多数教育论著中都论及了创造教育问题,尤其是儿童创造能力的培养。所谓创造教育,即是培养民族活力的教育,培养学生“独出心裁”能力的教育。在教育教学当中,陶行知非常重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强调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结合起来。他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自觉地学习,主动地追求,要求教师使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陶行知是最具有批评精神和创造精神的教育开拓者。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启发我们现代的教育工作者,培养儿童的创造力首先要真诚地与孩子生活在一起,了解儿童,发现儿童的无限潜能,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在教学中,教师必须贯彻理论与实践结合和学以致用的原则,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引导,因材施教,以创造性的教学培养具有创造能力的学生。 二、生活教育的现代价值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深受杜威的影响,源于对中国教育的反思,形成和完善于长期的办学实践。所谓生活教育,按照陶行知的解释,就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实质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其中包括三个有机联系的部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的本体论。陶行知指出:“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因此,我们当今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也可以采用陶行知所说的:“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社会即学校”是生活教育的领域论。陶行知指出:“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因此,我们又可以说:“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的方法论,涵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其基本特征是以“做”为教与学的中心,强调“重知必先重行”。

论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及可行性

论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及可行性 揭阳职业技术学院历史教育122班陈贤仕陶行知是近代教育史上著名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他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以及教学合一的学说。陶行知的教学思想对当代的教育有着深刻的借鉴与传承的意义。针对教育界所产生的种种问题和教育改革,陶行知的具有创新的教育思想具有极大的可行性。我们的教育正循着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迈向新的辉煌。 一、时代背景: 二十一世纪经济的发展迅猛,教育的发展亦渐渐露出颓势,教育改革迫在眉睫。新世纪的信息化、网络化、知识化的日益增强在基础教育领域带来人才素质结构、课程和教学模式、教育与其他系统联系方式等诸多方面的变化。而随着党的十八大的召开,我们再一次看到了教育新的生命。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走出总体部署,对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提出明确要求。 二、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陶行知教育思想是我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之一,他的思想曾深刻地促进着中国的基础教育。而今虽时代变迁,陶行知的教育主张却依旧神奇地与时俱进着。创新的精神、创新的思维、创新的体制、创新的教育方法与模式作为教育改革主题,这已成为世界教育发展的共识和潮流。联系现时的教育,陶行知的思想学说依然对教育改革与发展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给我们提供着现实可行的理论。

高校的教育无疑是最受人瞩目的,因为它在学生的受教育历程中占了非常重要的地位。这个时期的教育是为了直接进入社会而进行的教育,而我们又辗转回到了一个应试教育的问题。尽管近年有所改进,但存在的现象却依然需要受到国家的密切关注。一些学生仅仅为了毕业而毕业,并没有注重能力的培养;一些老师也仅仅为了教书而教书,并没有注重教学生学习。作为新一代的即将踏上教师岗位的我,如今一直在践行着陶行知所说的教学合一的理论,并且不断根据现实情况 而相应地作出调整。 陶行知所创立的三大教育经典学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合一。他深深地影响了几代人,并且将在未来的教育界发挥巨大的作用。 “生活即教育”与“社会即学校”。陶行知所提倡的,一方面是从日常生活中学习,最终又回归生活,而我们生活着的世界便是一所最好的最大的学校;另一方面,社会所给予的知识便也不仅仅只是理论上的知识,更是专业技能与处世能力。这就要求我们的国民树立时时学习,终身学习的观念。一些“应试”学生认为学校生活的价值就是获得毕业证书,并没有认识到证书固然重要,可是没有实际操作能力便也枉然。因此,不止学生,甚至是老师,积极把生活即教育和社会即学校的观念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它将引导我们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贡献自己的所学回报社会。 陶行知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这便是教学合一。这一学说亦让我想起另一句话:

《陶行知教育学》读后感

《陶行知教育学》读后感 读罢《陶行知教育学》,掩卷沉思,顿觉获益匪浅。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给我很大的启示。 在育才学校经济最困难的时候,他到处奔波,筹措资金,以维持学校的日常生活,当时有人嘲笑他这样做是抱石游泳,学校如同重石,很可能将拖入水底,还是弃石为好。陶行知不予理会,他坚定而乐观地回答:“我不是抱石头游泳,而是抱着爱人在游泳,越游越起劲,要游过急流险滩,达到胜利的彼岸。”陶行知引学校为“爱人”,他不把学校学生当“石头”,正表明他在艰苦险恶的逆境中对学生倾注了他全部炽热的爱,竭尽奋斗之力将他们安全送达理想的彼岸。没有爱便没有教育,没有爱便不成为学校。“晓庄是从爱里产生出来的。没有爱便没有晓庄”,办学者及教师都充满着爱,爱教育爱学生,方能奋斗办出像样的学校。 教师没有爱也就不能教育学生。对学生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自我体现。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温存慈详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近。在两颗心逐渐融化为一的过程中,教师按照正直为人的规范导之以行,或示范,或帮助,或催化,或促进,每一施教又无不浸透着期望和成功的喜悦。 没有对学生爱,即使教学也没有激情。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的相通、情的交

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巧。在我们日常的教学中经 常会遇到形形色色的学生,有些学生由于父母忙于生计,把孩子扔在一边,他们 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学习跟不上,有时我真的不忍心责备他们。想想自己的孩子 每晚几乎都在自己的看护下做作业,再想想他们,我们作为教师的有什么理由不 去爱他们呢? 教育本来就要用爱去浇灌,心与心交融才能回报以真诚。《陶行知教育学》读后感2 教育需要爱心,儿童渴望得到爱。读罢《陶行知教育学》,掩卷沉思,顿觉获益匪浅。 教师要热爱、尊重每一个学生。每一位学生都渴望得到他人的理解和尊重, 尤其是教师的理解和尊重。教师应该做一个和气的人,一个严谨的人,一个值得 尊敬的人。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的,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 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还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服务意识, 创造出尊重、信任、宽容、友爱的新型的师生关系。 “爱是什么”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知道,“爱”是没有限制的。同学之间的友好交谈,老师对学生的鼓励,父母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甚至萍水相逢的人们的 一个微笑……都可以称之为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可以说是事关教育成败。教师对学生表示好感,学生就会在学业、品德、习惯方面表现进步;教师对 学生表示厌恶或失望,学生心理就会产生负效应,表现为退步。在集体中得到教 师接纳的学生,往往积极乐观,充满信心,容易产生于社会、集体一致的价值观、道德观。相反,一个在集体面前遭到教师另眼相看的学生,则会在学习、生活上 心灰意懒,在行为上违规、违纪。因而,学生的成长离不开教师的关爱、接纳。

浅析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特点

浅谈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特点 建堂小学陶春海摘要:陶行知先生在吸收西方近代教育思想的有益成果和抨击中国传统教育弊端的基础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生活教育思想.生活即教育” 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思想的三大基石生活教育思想不仅对当时的中国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且对当代的中国教育也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主题词:改革生活创新 陶行知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他把自己的一生奉献于中国乡村教育事业的发展上,创立了许多精辟的教育新理论、新观点和新方法。生活即教育” 社会即学校” 教学做合一”这一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他是中国现代史上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在当今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研究学习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笔者就陶行知的教育思想特点作一肤浅的分析和研究,以供广大教育工作者参考。 一、具有强烈的教育改革精神 1、要敢当一流的教育家 提倡做第一流的教育家”这种教育家一要敢于探索未发明的真理,不怕辛苦,不怕失败,一心要把奥妙的新理一个一个地发现出来;二要敢入未开化的边疆,要晓得国家有一块未开化的土地,有一个未受教育的人民,都是我们未尽到责任。 2、要改革教学方法

1919年,陶行知大胆主张改教授法为教学法,认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因为先生不能一生一世跟着学生。我以为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陶行知于七十多年前的上述论述,与当今新课程强调的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的是多么的一致啊! 3、要改革考试制度 陶行知是改革旧考试制度的倡导者。他说:学生是学会考, 教员是教人会考,学校是变了会考筹备处。会考所要的必须教,会考所不要的不教,甚而言之不必教。于是唱歌不教了,图画不教了,体操不教了,所谓课内课外的活动都不教了,所要教的只是书,只是考的书,只是《会考指南》!教育等于读书,读书等于赶考。好玩吧,中国之传统教育!”现在中学校有月考、学期考、毕业考、会考、升学考。……日间由先生督课,晚上由家长督课,为的都是准备赶考,拼命赶考,还有多少时间去接受大自然和大社会的宝贵知识呢?……赶考首先赶走了脸上的血色,赶走了健康,赶走了父母之关怀,赶走了对民族人类的责任”。因此,他大声疾呼:停止那毁灭生活力之文字的会考;发动那培养生活力之创造的考成。”这是六十多年前陶行知的呼喊,真好像是针对我们今天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而说的。 4、提出中国教育现代化问题 陶行知较早地提出中国教育现代化问题,早在1935年,他指出普及教育之要义有三:甲、整个民族现代化,不仅是学龄儿童及失学成人之普遍入学。乙、整个生活现代化,不仅是普遍识字或文盲之普遍消除。丙、

陶行知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意义

陶行知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的意义 甘肃兰州教育学院西北师范大学陈霞 摘要:陶行知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人民教育家。他将一生奉献于中国的教育事业,在孜孜不倦的探索实践中创立了许多精辟的教育新理论、新观点和新方法。他的教育理论精辟深邃,其中响“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所体现的思想、内涵出发.论述了在当今信息社会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研究学习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课程改革 陶行知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他把自己的一生奉献于中国乡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创立了许多精辟的教育新理论、新观点和新方法。他是中国现代史上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在当今信息社会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研究学习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主体 1.1 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最根本的教育思想,也是他的教育思想的主体。针对中国传统教育中树“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学生是"读死书,死读书,读带死",先生是"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的现状,陶行知先生主张学生要积极参加社会生活,强调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受到教育。关于"生活即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他坯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可见,"生活即教育"的基本含义;第一,生活即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自有人类生活产生便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第二,生活郎教育与人类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生活是相应的,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种种生活中进行。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与人生共始终的教育。 1.2 社会即学校 "社会即学校"是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理论的另一个重要命题。这是根据中国的现实国情提出来的,教育不是少数富族的事.而是普通人也可以做的事,他主张把学校的教育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起来。陶行知认为自有人类以来,社会就是学校,如果从大众的立场上看社会是大众唯一的学校,生活最大众唯一的教育,陶行知反对统治阶级特殊的不平等的教育,提出"社会即学校",以此来推动大众的普及教育。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在于要求扩大教育的对象、学习的内容,让更多的人受教育。他指出:"我们主张社会即学校,是因为在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校里的东西太少,不如反过来主张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的增加,学生、先生可以多起来。"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的主张和生活即教育一样,也在于反对传统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相脱节、相隔离,他认为“学校即社会,就好象把一只活泼的小鸟从天空里捉来关在笼里一样。它要以一个小的学校去把社会所有的一切东西都吸进来,所以容易弄假飞而且这种教育在"学校与社会中间造成了一道离墙",把学校与社会生活隔开了。陶行知提出"社会即学校"是"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使他任意翱翔”,是要拆除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高墙,"把学校里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里去"。

陶行知的学前教育思想——作业

陶行知的幼儿教育思想与实践 陶行知(1891——1946),中国人民教育家、民主革命家、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他一生经历了无数的艰辛和危难,对改革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教育,建立适合中国实际的新教育,进行了不行的实践和探索。他的幼儿教育思想与实践,仅是他留给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中的一小部分。 一、生平和教育活动 陶行知原名文濬(jun),后改知行,最后改名行知。1891年10月18日生于安徽歙县,陶行知幼年家境贫寒,得亲友帮助舍得就读私塾。1906年入歙县基督教内地会所办的崇一学堂,接受了西方文化科学的教育。 1909年考入南京金陵大学文学科学习期间他关心时局,拥护辛亥革命,组织演讲会、爱国募捐等活动,先后担任金陵大学学生会主办的学报《金陵光》的中文编辑和主笔,宣传民族、民主革命思想。 1914年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金陵大学,获得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文科学士学位。同年秋,他赴美留学,入伊利诺大学就读,一年后获政治硕士学位,后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教育,师从杜威、孟禄。1917年获“都市学务总监”资格文凭。 1917年回国后,陶行知开始从事他的教育活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反对旧式教育,主张教育改革 1917年秋回国,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教务主任兼教育科主任,讲授《教育学》、《教育行政》、《教育统计》等课程介绍实用主义理论,开始他富于创意而又充满艰辛的教育生涯。南高并入东南大学,陶行知任教育科、教育系主任。其间他反对“沿袭陈法,仪型他国“,主第将“教授法”改为“教学法”。他促成南京高师首次招收本科女生,成为我国大学开放女禁的最早实行者。 1921年底,与蔡元培等发起成立中华教育改进社,主张反对帝国主义文化侵略,收回教育权利,推动教育改进,主办《新教育》杂志,力倡改造中国教育。 (二)进行办学试验,推行平民教育 为了改革旧教育,提倡新教育,陶行知着力进行办学试验,如举办南京高师暑期学校、南京安徽公学、平民初级学校等,这些早期的重要办学活动对他的教育思想发展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他决心“要用四通八达的教育来创造一个四通八达的社会。”1923年6月他和黄炎培等人组建了南京平民教育促进会,编写《平民千字课》课本。为了推行平民教育,他辞去了东南大学教育系主任之职,放弃了每月400银元的高薪,风尘仆仆奔走全国十几个省市,他说“凡我所到的地方,就是平民教育到的地方。”几年间平民教育运动使成千上万的平民受

陶行知的学前教育思想

【陶行知】——中国近现代著名教育家 1,在陶行知影响下,二十年代出现了一个乡村教育思潮和乡村教育运动。P177 2,1927,陶行知创办南京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后改称晓庄学校。 3,陶行知的理论体系是:“生活教育。” 4,陶行知,总结“即工即传”的办法,创“小先生制、传递先生制”,对扫盲及教育有重要影响。P178 5,陶行知,1936,《国难教育方案》,开展国难教育运动。 6,陶行知,提倡“抗战教育”,创办育才学校,把其办成一个现代教育史上的新型学校。 7,宋庆龄,为陶行知题词——“万世师表”。 8,生活即教育,由杜威“教育即生活”改造而来。是“真教育”。 9,教学做合一,体现陶行知“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基本哲学思想。 10,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晓庄学校形成,在育才学校成熟。 11,陶行知,指出旧时学前教育,害了“三种大病”,即外国病、花钱病和富贵病。△△ 12,陶行知,是我国创造教育的首创者。P186 13,陶行知,“儿童的生活,是一面社会的镜子”。 14,陶行知,培养儿童创造力的'六大解放: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眼睛、嘴巴、空间、时间。 15,陶行知,1929,蟠桃学院,即幼稚师范学院,培养更高一级的幼教人才和开展幼教科研活动。 16,陶行知,在培养幼教师资方面的特点是运用了艺友制 17,名艺友制便是学生与有经验的教师(称导师)交朋友,在实践中学习当教师,方法是边干边学 名词:陶行知,幼稚园“新大陆”▲= 陶行知幼稚教育的服务方向 1,陶行知,针对当时幼稚园只建在大城市,建在富人集中的地方等弊病,提出要发现幼稚园'新大陆'。 2,最需要幼稚园的、最欢迎幼稚园的是工厂和乡村,工厂和乡村就是幼稚园的新大陆。 3,幼儿教育最应该服务的对象是工人和农民。他号召开展一个幼儿园下厂、下乡的运动。 名词解释2:陶行知,幼稚园的三种大病P185 1陶行知,指出旧时学前教育失去了幼稚教育造就后代的意义,害了“三种大病”。 2,外国病:效仿外国,不适国情。 3,花钱病:处处模仿外国,仰给洋人,花钱过多。 4,富贵病:所收儿童多属贵族。 名词解释:艺友制 1.陶行知,在培养幼教师资方面的特点:是运用艺友制。 2.艺友制便是学生(称艺友)与有经验的教师(称导师)交朋友,在实践中学习当教师,方法是边干边学。 3.艺友制幼稚师范教育最大特点、优点:学生在幼稚园中实地学习,克服了师范教育脱离实际的现象。 4.在不可能迅速建立大批师范学校的情况下,也能培养有质量的师资。 5.节省时间,一年半到两年结业,缩短幼师3年的毕业期限。

浅谈陶行知教育思想对转化学困生的启示

浅谈陶行知教育思想对转化学困生的启示 在我们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每个班级都存在着学习方面相形见绌的“学困生”。他们在课堂上通常表现为:精神萎靡、神情呆滞;听不进教师的讲课,回答不出提问,更不会大胆问、动脑想。以至于成绩每况愈下,也在不同程度上产生了一种自卑感,严重缺乏自信心和竞争意识。克服纠正他们自卑、封闭、脆弱、冷漠等心理,给教育摆出了新的问题,给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这都亟待我们寻求促使“学困生”全面发展的新思路。而陶行知教育思想给我们指明了一条转化“学困生”的光明之路。 1.陶行知教育思想管窥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近代最具影响力的教育家。陶先生在吸取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合理内核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颇具特色 的生活教育思想。“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石,分别诠释了生活教育的目标、内容、途径和方法。他的师德风范为全体教育工作者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我在转化学困生的工作中遇到困惑时,又重温了陶先生的教育思想。如同重温了一遍经典,不仅在精神上获得了一次愉悦而快慰的旅行,而且陶先生的“爱”的教育思想,赏识教育思想,习惯养成教育思想都从实践的层面给我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1)“爱”的教育

爱得真诚、深沉、博大是陶行知先生师爱思想的重要内容。他一生奉行的格言是“爱满天下”。真正做到了为教育、为学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陶行知正是以博大的爱心实现了他一生最大的愿望——“知识化成甘霖,使大地处处受到润泽;知识化成太阳,使所有民众都得到照耀。” 在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指引下,我对师爱有了更深刻地理解,教师的爱应是宽容的、理解的、真心的爱,是没有任何回报的爱。只有教师付出真爱,学生才会走近你。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教师只有用自己的爱才能搭起师生之间感情的桥梁,使学生乐于接受教师的教导。陶先生说过“真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的深处”。当学生对教师的真心心领神会的时候,自然就亲其师、信其道了。 (2)赏识教育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教育孩子的全部秘密在于相信孩子和解放孩子。相信孩子、解放孩子,首先要赏识孩子”。赏识教育是生命的教育,是爱的教育,是充满人情味、富有生命力的教育。人性中最本质的需求就是渴望得到赏识、尊重、理解和爱,每个人、每个孩子都是为得到赏识而来到人间的。 (3)习惯养成教育 陶行知先生在《全民教育》中强调“终生教育”,指出:“一旦养成学习习惯,个人就能终生进步不断。”在他看来,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其积极的行为定势,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过程、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陶行知教育思想博采古今,兼容中西,理论简约,并自成体系。在教育理想上,他主张“通过四通八达的教育,建立四通八达的民主社会”;在教育准则上,他坚持道德至上的教育原则,奉行“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教育箴言。陶行知的“真”与孔子的“仁”在教育理念和道德目标上一脉相承;在教育策略上,他基于知行关系的深刻理解,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重要论断,突出实践(“行”)在认识论中的先导地位,认识与实践结合,并由此确立了“行—知—行”的行动策略,使得教育理想和目标能在实践中有效落实。 在教育理论上,陶行知继承发展了杜威的现代教育思想,并从中国国情出发,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三大理论主张,主张教育要与社会生活相联系,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按社会生活的前进的需要实施教育,打破学校与社会之间的藩篱,使教育回归生活,实现从书本的到人生的,从狭隘的到广阔的,从字面的到手脑相长的,从耳目的到身心全顾的彻底转变;在教育实践上,他毕生致力于人民的教育事业,不畏艰险,认真探索,大胆实践,开辟新路,为世人树立楷模,为万民敬仰。 总体而言,陶行知教育思想具有突出的民族性、平民性、大众性和实践性,很多观点与现代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和价值追求内在相通,对当代职业教育富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概括起来,主要有几下几点: 一、树立“服务大众,服务就业”的职业教育宗旨 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和服务宗旨是什么呢?这是当前职业教育面对的首要的现实任务。行知先生对此给予了明确的回答——在于“生利”,即能给学生生利的本领,是谓“生利主义”,认为“凡养成生利人物(笔者注,可指学生)之教育,皆得谓之职业教育;凡不能养成生利人物之教育,皆不得谓之职业教育。”生利有两种:一是生“有利之物”,比如制造产品;一是生“有利之事”,比如商贸流通等,生利的目的在于“以利乐群”。 生利主义,作为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与宽泛的“生活主义”相比,揭示出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与狭隘的“衣食主义”的区别在于——前者以“利群”为精神追求,即有利于公

论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doc

论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摘要:陶行知创造了丰富的、有中国特色的幼儿科学教育思想。对陶行知幼儿科学教育的思想、内容,以及对现代的启示等进行深入的探讨,必将大大有助于推动幼儿科学教育的开展和改革。 关键词: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现实意义 陶行知先生是一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创造处独树一帜的”生活教育理论”。生活教育理论的哲学基础市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其逻辑起点是现实生活,其特点是生活的,行动的,大众的,前进的,有历史联系的。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内容系统而完整,博大而精深。 而作为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幼儿教育思想,也是相当丰富和富有远见卓识的,并为我国幼儿教育的平民化、科学化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在《如何使幼稚教育普及》中他写到:”教人要从小教起,幼儿比如幼苗,必须培养得宜,方能发荣滋长,否则幼年受到损伤,即不夭折,也难成才[2]。” 科教兴国的今天,小学教育是建国之根本,而幼儿教育则为根本之根本。陶行知先生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从人民大众的立场出发,对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幼儿教育给于了无情的抨击。有积极创新,从理论到实践提出了一系列的主张,陶行知先生的这些主张不仅对当时的幼儿教育起到了推动的作用,而且对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幼儿教育和幼儿教育学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陶行知关于幼儿教育的主要主张 1.幼儿教育尤为根本之根本 陶行知主张普及教育,不仅要普及小学教育,也要普及幼儿教育。陶行知说:”教人要从小教起。幼儿比如幼苗,必须培养得宜,方能发荣滋长,否则幼年受了损伤,即不夭折,也难成材,所以小学教育是建国之根本;幼稚教育尤为根本之根本。小学教育应当普及,幼稚教育也应当普及。”在他看来,普及幼儿教育要进行三个步骤:(1)”改变我们的态度,一般人的态度总以小孩子的教育不关重要;早学一两年,或迟学一两年没有多大关系。”(2)”改变幼稚园的办法,幼稚园的办法是费钱的,不想法节省,必不容易普及。”(3)”改变训练教师的制度,普及教育的最大的难关是教师的训练”。陶行知先生将国家的前途与幼儿教育联系在一起,可见幼儿教育的确也是至关重要的。这种普及幼儿教育的主张,较一般资产阶级关于强迫义务教育的提法,更近了一步。 2.解放儿童的创造力 陶行知先生认为:”幼儿是天生的创造家;幼儿是积极的探索家;幼儿是自主的管理者。”他认为,幼儿有很强的创造力,这种创造力是千千万万祖先,经过至少人类 50 万年与环境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现实意义(已做)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现实意义 任何教育理论的研究只有在实践中得到不断检验和发展才能常青常新。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一生致力于教育实践和教育改革。他一生倡导平民教育、乡村教育、师范教育、普及教育和社会大学,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育理论体系,其中生活教育理论是其教育思想的核心。这一理论成果在今天仍有意义。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其基本内容主要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个方面。“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生活教育是与生俱来的,在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生活决定教育。生活决定教育的目的和内容、教育的方针和政策、教育的方法和手段。但陶行知又指出,教育并不是消极的适应生活,教育对于生活是有反作用的。教育反作用于生活、选择和改造生活。“社会即学校”是生活教育论的另一个重要主张,是强调扩大学校的教育范围,是要以生活作为学校的中心内容。反对脱离社会生活的死教育、死学校,而不是主张取消学校。“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论的教学方法理论。“教学做合一”的涵义是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不仅适应近代我国的国情,而且与当前的教育息息相通。认真学习和研究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对于推动我国当前的教育改革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首先,生活教育理论对于教育教学改革具有的借鉴作用。陶行知

的“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理论对于我国当前的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近几年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但由于我国的教育长期以来受着应试教育的束缚,重知识传授而轻实践能力培养的现象还普遍存在,教师为考而教、学生为考而学,为了考出好成绩,片面地强调对学生的智力教育,忽视了德、体、美和生产劳动教育,忽视了能力与心理素质的培养,现在我们已经认识到了这种教育是不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所以应加强对生活教育理论的学习与研究。借鉴“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淡化了个人成绩、强调团体精神、全面推行我国的素质教育教学改革,把学生从沉重的课业负担和心理负担中解放出来,促使学生和谐健康的成长与发展。 其次,生活教育理论有助于培养创新人才。陶行知曾在《创造宣言》中提出“创造的儿童教育”和“解放儿童的创造力”,深刻地阐述了创新对国家发展的重大意义。提出了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和嘴,解放儿童的眼睛、时间和空间这样具体的方法。今天,创新已经成为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所以陶行知的创造教育的思想对于推动我国的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他关于解放儿童创造力的思想又为我们推进素质教育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目前我国正全面推行的素质教育就要求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因此要以“素质教育”代替“应试教育”,要变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填鸭式学习为学生生动活泼的学习,变偏重智力教育为能力与知识并重,就必须

陶行知的学前教育思想——作业

陶行知的幼儿教育思想与实践陶行知(——),中国人民教育家、民主革命家、中国民主同盟的19461891 主要领导人之一。他一生经历了无数的艰辛和危难,对改革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教育,建立适合中国实际的新教育,进行了不行的实践和探索。他的幼儿教育思想与实践,仅是他留给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中的一小部分。一、生平和教育活动 陶行知原名文濬(jun ),后改知行,最后改名行知。1891年10月18 日生于安徽歙县, 陶行知幼年家境贫寒,得亲友帮助舍得就读私塾。1906 年入歙县基督教内地会所办的崇一学堂,接受了西方文化科学的教育。1909 年考入南京金陵大学文学科学习期间他关心时局,拥护辛亥革命,组织演讲会、爱国募捐等活动,先后担任金陵大学学生会主办的学报《金陵光》的中文编辑和主笔,宣传民族、民主革命思想。 1914 年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金陵大学,获得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文科学士学位。同年秋,他赴美留学,入伊利诺大学就读,一年后获政治硕士学位,后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教育,师从杜威、孟禄。1917 年获“都市学务总监” 资格文凭。1917 年回国后,陶行知开始从事他的教育活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反对旧式教育,主张教育改革 1917 年秋回国,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教务主任兼教育科主任,讲授《教育学》、《教育行政》、《教育统计》等课程介绍实用主义理论,开始他富于创意而又充满艰辛的教育生涯。南高并入东南大学,陶行知任教育科、教育系主任。其间他反对“沿袭陈法,仪型他国“,主第将“教授法” 改为“教学法”。他促成南京高师首次招收本科女生,成为我国大学开放女禁的最早实行者。 1921 年底,与蔡元培等发起成立中华教育改进社,主张反对帝国主义文化侵略,收回教育权利,推动教育改进,主办《新教育》杂志,力倡改造中国教育。(二)进行办学试验,推行平民教育为了改革旧教育,提倡新教育,陶行知着力进行办学试验,如举办南京高师暑期学校、南京安徽公学、平民初级学校等,这些早期的重要办学活动对他的教育思想发展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他决心“要用四通八达的教育来创造一个四通八达的社会。”1923 年 6 月他和黄炎培等人组建了南京平民教育促进会,编写《平民千字课》课本。为了推行平民教育,他辞去了东南大学教育系主任之职,放弃了每月400 银元的高薪,风尘仆仆奔走全国十几个省市,他说“凡我所到的地方,就是平民教育到的地方。”几年间平民教育运动使成千.上万的平民受到了教育。 1923——1926 年他以主要精力从事平民教育运动。与朱其慧、晏阳初等人发起成立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总会,编写《平民千字课》,后赴各地开办平民识字读书处和平民学校,推动平民教育运动。 (三)投身乡村教育运动,创办晓庄师范学校在平民教育处于高潮的时候,陶行知冷静地看到:“中国以农立国,十有八九住乡下,平民教育是向民间去的运动,就是到乡下去的运动。”所以他响亮地提出了“到民间去” 、“到乡下去”的口号。1926年 1 月他提出了“师范教育下乡运动”,并撰文为乡村教育确定了基本任务:“乡村师范学校负有训练乡村教师,改造乡村生活的使命。” 陶行知在从事平民教育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中国教育的根本问题,是占全国人口80%以上的农民教育的问题,遂开始致力于乡村教育。陶行

浅谈陶行知教育思想对教育改革的影响

江苏省陶研会第十二届“行知杯”参评论文封面 市编号:省编号:(本行由评审单位填写)

浅谈陶行知教育思想对教育教学改革的启示 摘要 陶行知是近代中国教育史上非常著名的一位教育家,一生都致力于教育事业,他给我们遗留的精神财富是非常珍贵的。他倡导开放型的、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的新型教育,他提出的“生活教育”等思想至今对我们的教育和教学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基于此,本文浅谈了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鼓励质疑、创造教育、潜心育人的思想精髓对教育教学改革的启示,为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陶行知教育思想;生活教育;创造教育;潜心育人;启示 一、生活教育、开放教学 陶行知一生坚决批判和反对旧传统中封闭式的、僵化的教育;倡导开放型的、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的新型教育,这具体表现在他创立的“生活教育”理论上。“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教育理论的核心,教育包含在生活之中,教育必须与生活结合才能发生作用,他主张把教育和生活完全融于一炉,不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教育就不是真正的教育,教育应当满足社会所需求。陶行知先生曾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现代教育绝对不能脱离生活,不能离开生活实践。 从这一方面来看,不难看出我们现阶段的教育仍然存在问题。一些学生在老师、家长的压迫下非常被动地学习,然而当他们把这些知识背得很熟练时,却发现在实际生活中,完全派不上用场。相反,学生通过日常生活中所获得的经验,并加以灵活运用,反而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无疑是同陶行知先生以适应生活的需要有目的的加以教育这一思想相一致,我从中得出启示:应该从适应生活的角度,去探索去选择书本里的知识,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实践的机会是很有必要的。新课程倡导综合性活动,这其实就是让生活走进课堂,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具体运用。以课堂为基点,向学生的各个领域开拓延伸,可以设计一些当促销员、导游、服装设计师等综合性活动,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小品、相声、课本剧等,使学生在生活化的课堂中提高能力,全方位把学生的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培养学生全面、综合的素质,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真正地学以致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教师可以巧妙地借助生活,将头脑中储存的相似模块调动、激活诠释新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教会学生热爱生活、创造生活,把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二、鼓励质疑,尝试探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