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民公社体制是____废除的。

人民公社体制是____废除的。

人民公社体制是哪一年废除的

人民公社是1984年被取消的。

1983年10月,在总结各地试点经验基础上,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发出《关于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通知》,要求各地在1984年底完成建立乡政府工作。

到1984年底,已有99%以上的农村人民公社完成了政社分开工作,建立了9.1万个乡(镇)政府,并建立了92.6万个村民委员会。

政社分设后,农村经济组织的形式和规模可以多种多样,不再自上而下强行推行某一种模式,既调整了生产关系,又改进和加强了农村政权工作。

高中历史重要微知识点第12课2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体制改革测试题新人教版必修2 7

第12课 2 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体制改革 1.(2018·河南郑州高一下学期期中)1973年秋,中共安徽省委决定,把集体无法播种的土地借给社员种麦、种菜。在借地的基础上,有些地方实行包产到组,有的搞了包产到户。这( ) A.表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B.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 C.改变了农村的人民公社体制 D.系统纠正了农村的“左”倾错误 解析: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是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故A项错误;材料内容有利于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故B项正确;人民公社是在1983年撤销的,故C项错误;1973年是“文革”时期,材料内容出现在“左”倾错误严重的“文革”期间,不能系统纠正农村的“左”倾错误,故D项错误。 2.(2018·河南郑州高一下学期期中)1984年之后,国营企业逐步改变了统收统支的经营方式。到1987年,全国已有80%的国有企业实行各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在企业内部,也进行了以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为主要内容的改革。这一改革( ) A.扩大了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 B.表明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 C.保证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D.形成了按劳分配为主的分配制度 解析:A。材料反映的是1984年城市国有企业改革,改革主要是给予企业一定生产经营自主权,故A项正确。 3.(2018·四川资阳高一下学期期中)下表反映了我国国民经济总产值中各类经济成分的变化。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工业结构不断调整 B.企业管理体制的改革 C.市场经济逐步形成 D.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 解析:D。A项与国民经济成分无关,故A项错误;B项是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故B 项错误;C项是国民经济成分变化的结果,不是原因,故C项错误;D项是国民经济成分变化的主要原因,故D项正确。 4.(2018·江苏学业水平测试)1982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我国农业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集体化的道路……目前实行的各种责任制……只要群众不要求改变,就不要变动。”这些形式不同的责任制“不要变动”的原因是( B ) A.引导农民走上了互助合作的道路 B.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实现了农业生产经营权高度集中 D.改变了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解析:B。引导农民走互助合作的道路是在社会主义改造初期,时间上与材料不符,A项错误;农业集体化以后,在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中,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压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等各种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B项正确;在人民公社体制之下,农业生产经营权高度集中,实行各种责任制就是要改变这种高度集中的管理模式,实行权力下放,C项错误;依据材料“我国农业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集体化的道路”,可知农村实行的各种责任制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前提下进行的,D项错误。 5.(2018·苏南十校高一联考)20世纪80年代,我国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此处“推动”主要体现在农村改革( D ) A.逐步地废除了人民公社体制 B.极大提高了劳动者的积极性 C.使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得以改变 D.突破了“包产到户”等同于资本主义的观念 解析:D。1980年中共中央发出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文件,首次突破多年来把“包产到户”等同于“分田单干”和资本主义的观念,肯定“包产到户”不会脱离社会主义轨道。说明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主要体现在“观念”的变化,因此D项符合题意。 6.中国在改革开放中,经过三次思想解放,人们先后冲破了“个人崇拜”“计划经济崇拜”和“所有制崇拜”。其中冲破“计划经济崇拜”的关键事件是( ) A.中共十三大 B.中共十四大

霞云岭

走进霞云岭 区域概况 霞云岭乡位于房山西北部的边远深山区,是房山区面积最大的乡,乡域面积218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的十分之一,全乡15个行政村,3824户,10301人。其中四马台、庄户台、堂上村为首都文明村。 全乡有基层支部18个,并按经济社会发展区域设有五个联合党总支。全乡生态环境良好,旅游资源丰富,森林绿化率达73.19%,2005年12月全乡被国家林业总局整体批准为国家级森林公园,是首都西南绿色天然屏障重要的组成部分。 堂上村红色圣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诞生地,2002年底该词曲创作地被命名为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8年被首都精 神文明委员会评为首都文明旅游景区,是北京市32家免费开放博物馆之一。以北京西南第一高峰、北京天山著称的白草畔风景区位于北京最美乡村四马台村,是北京地区唯一一个驱车可直达山顶的景区;此外,还拥有亚洲食鱼蝙蝠大足鼠耳蝠研发与保护基地和房良联合县第一个农村党支部旧址。 目前以白草畔自然风景区为龙头,堂上红色圣歌创作地和“世外桃源”著称的三流水民俗旅游村为重点的旅游业已初见端倪。全乡现有乡村旅游专业村6个,其中市级乡村旅游专业村3个,民俗户510家,逐步形成了与生态农业、生态环境相辅相成的生态产业. 自然环境 一、地理位置: 霞云岭乡地处北京西南的百花山脚下,距北京城区89公里,著名的108国道贯穿全乡44公里,与河北省接壤,平均海拔在1000米以上,交通便利。 二、生态环境: 全乡总面积218平方公里,15个行政村,10301人,林地面积17.8万亩,草场面积13万亩,果树40多万株,林木覆盖率高达60%以上,煤碳、石材等矿产资源丰富且空气清新、环境优雅。 自然风景: 2161米的百花山主峰白草畔,山顶有近千亩的高山草甸,四周是十几万亩的人工林和次生林,山腰有占地几百亩成尤似蒙古包的蚁穴城,每

中国近现代经济专题

近现代中国社会经济 〖主题知识概要〗 一、近代前期(1840――1919) 这一时期,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官办或官商合办的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并存,其中,自然经济逐步瓦解,但仍占统治地位。 1、鸦片战争前,中国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从鸦片战争开始,外国资本主义入侵,瓦解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19世纪60年代后中国社会经济日益陷入资本主义市场。 2、外商企业:五口通商后,外国人在中国开办企业,是中国大地上最早出现的近代企业,虽然其主观目的是经济侵略,但客观上又给中国带来了近代化的技术、设备以及企业的管理制度。 从70年代后期起,外国侵略者非法对华输出资本,在通商口岸开办各种工厂,设立银行等。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得到较快的发展。 3、洋务派官办派企业: 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在“求富”“求强”旗帜下,先后举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这是中国从手工业生产向大机器生产过渡的标志,也是中国近代化的标志,但它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4、民族资本主义工业: (1)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兴起了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它是一种崭新的生产方式,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2)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棉纺织业发展尤其突出。 (3)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新建厂矿600多家,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涌现了张謇、周学熙和荣氏兄弟等爱国实业家。 二、近代后期(1919-1949) 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经济又增加了新的成分,出现了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和新 民主主义经济,五种经济成份并存。 1、封建自然经济 封建自然经济处于被消灭过程中,其它四种经济形式的发展都在不同程度上瓦解着自然经济。 2、外国自办主义经济 一战后帝国主义国家卷土重来,使刚刚有所发展的民族工业纷纷破产。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进一步便利了西方列强贵对华资本输出,列强加强了对中国财政经济的控制。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帝国主义为达到其“以战养战”的目的,采取多种手段掠夺工矿业、农业和财政金融。解放战争期间,美国通过《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获得政治、经济、文化及军事方面的特权,美国商品获得独占地位。 3、官僚资本主义经济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占统治地位。 (1)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逐步形成了以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本。 (2)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实行经济统制政策,进一步加强了四大家族的经济垄断,

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重要微知识点第12课1新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测试题

第12课 1 新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 1.“长鞭呀,那个一呀甩呀,啪啪地响哎,……沿着社会主义大道奔前方……”这是过去的一首老歌的歌词,它反映了农民满怀豪情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心情。你知道农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在( )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 B.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公布之后 C.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D.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编制 解析:C。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史实的再认再现能力。1956年我国完成三大改造,开始在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从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2.农民诗人王老九受到新中国领导人的接见,回乡后,他走街串巷用自己的诗歌宣传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他领导的互助组经过整顿,发展成为农业生产合作社。这些情景最有可能发生在( ) A.解放战争时期 B.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国民大革命时期 解析:B。本题考查学生依据历史知识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由“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发展成为农业生产合作社”等信息可知B项正确。 3.某校开展“创作历史漫画”的活动,小王同学创作了《流行“生吃”和“烧烤”》漫画(如下图)。下列对此漫画理解错误的是( ) A.它描绘的历史运动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 B.讽刺了忽视经济客观规律的现象 C.揭示了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 D.关注了经济建设中的民生问题 解析:C。本题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从图片信息看,人们把各种铁质工具用来炼铁,反映的是“大跃进”时期的情景,不是关于人民公社体制的问题,故C项的说法错误。A、B、D三项均正确。

4.“凤阳地多不打粮,磙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1979年安徽凤阳全县粮食产量比1978年增长49%,卖给国家粮食4 450万千克。”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 ) A.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实行人民公社化运动 D.“大跃进”运动 解析:A。本题考查材料解析能力。依据“凤阳”“1979年”“1978年增长49%”等信息可知,材料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凤阳农业的发展,这与其推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密切相关,故选A项。B、C、D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5.(2018·石家庄高一检测)“改变了近千年来小农经济在我国的主导地位,实现了农村土地经营管理体制的历史性变革。”这场运动( ) A.实现了平均地权的民生主义 B.彻底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C.推动了新中国工业化的发展 D.极大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解析:C。从“改变了近千年来小农经济……的历史性变革”可以看出是过渡时期对农业实行改造,建立农业合作社,土地从私有变为公有。对农业的改造有力地支持了新中国的工业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故C项正确。 6.1961年,中共中央起草颁布了《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草案)》,取消了农村部分供给制和公共食堂。这说明( ) A.由于物资匮乏,生活必需品要凭票供应 B.中共中央纠正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 C.中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全面展开 D.为调整国民经济取消了人民公社体制 解析:B。材料中1961年中共中央取消农村部分供给制和公共食堂说明中共中央在进行农村经济政策的调整,纠正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故B项正确。 7.(2017·四川学业水平测试)20世纪80年代,中国农村流行一副对联:“三十年前分田地,耕者有其田;三十年后又分地,耕者有其责。”其中“三十年后又分地”指( )

解散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严重危害

解散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严重危害 方忠敬 我国的农村体制改革是从废除所谓“左的指导思想”的产物——人民公社体制——开始的。30多年的实践证明,包产到户在特定的历史时段、特定的地区、特定的人群中,有其权宜性或者说合理性,在有限的范围内具有积极作用。但综合全局来看,全面废除人民公社体制,解散集体经济组织对农村危害严重。现在,就家庭联产承包、解散集体经济造成的严重后果告诉大家,希望大家对农村的这个包产到户的弊端有个详细的了解: 一、农业生产力整体上明显下降 包产到户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这是一些人的结论。然而,这个结论是典型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笔者不否认,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包产到户后一些人主要是而且也只能是劳动力多、劳动力强的家庭,在自发动力之下通过多劳作而实现了有限增产。但农业生产力是多种要素的结合,这点积极性与其它生产力要素的损失比较起来,无异于杯水车薪。30年的包产到户,使农村生产力要素在以下几个方面明显受损。 1、水利设施损毁严重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水利设施是重要的农业生产劳动资料,它在保证干旱和水涝时期农作物稳产和平时的高产方面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由于水利设施建设非集体大协作莫属,一家一户根本无能为力,因此,30多年的包产到户,不但使本来就还不能完全满足农业生产需要、还需要扩展和加强的水利设施建设停滞,而且使已有的水利设施逐步损毁。按照官方公布的数字,全国近年来已投资或计划投资除险加固的小型病险水库一项就达到近5万座。[1]世界闻名的人工

天河红旗渠已经面目全非。2010年西南地区遭遇大旱,农作物严重减产甚至无收,原因就是水利设施严重损毁。水利设施损毁严重,不但使干旱、水涝时期的农业生产能力大大降低,而且正常年份的生产能力也要受到明显影响。 2、土地肥力不断下降 土地同样是重要的农业生产劳动资料。在集体化时期特别是学大寨时期,很多贫瘠地、坡耕地、盐碱地得到了改造,形成了一大批稳产、高产田。包产到户后,农田基本建设完全停滞,按照江西省樟树市芗溪村村民胡细珍说法:“用的还是大跃进的水,种的还是学大寨的田。”就全国范围而言,在18.26亿亩耕地中,坡耕地仍有3.6亿亩。长江上游三峡库区坡耕地占耕地面积的57.7%,怒江流域占到68.4%。[2]农田基本建设完全停滞,明显阻止了农业生产能力的进一步提高。但严重的问题还在于,包产到户后,一些种粮大户存在短期行为,过度使用土地而又舍不得基本建设投入;普通农户由于资金、能力、种植习惯以及短期收益等原因,“有些人甚至宁肯放任水土流失,也不支持各级部门关于水土保持的各项工作”。这无疑成为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肥力在已有的水平上不断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一些地方如东北的有识之士,已经发出了救救黑土地的呼声。土地肥力的下降,就意味著农业整体生产能力的下降。大量使用化肥,只能救短期,不能救长期。 3、农业生产完全丧失管理协调 现代政治经济学已将管理归结为生产力要素。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生产效率。在集体化时期,即使管理水平不高的生产队,至少也能做到两点。一是合理搭配劳动力,使不同生产能力的人在不同的生产环节上能够有效发挥,形成整体合力,总体生产效率相对较高。二是能够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如今年种小麦的地,明年一般要改种蚕豆。因为蚕豆的根瘤菌能改善土壤,肥沃土地,使土地得

高中历史第3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9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第9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背景 (1)1976年粉碎“四人帮”以后,国民经济仍徘徊不前,人民生活没有改善。 (2)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解放了思想。 2.召开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3.内容 (1)指导方针: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2)思想路线:重新确立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3)工作重点: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4.意义 (1)是党和共和国历史上最具深远意义的历史转折。 (2)成为中国共产党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新起点。 (3)中国的改革开放从此拉开了序幕。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此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三次工作重心的转移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原因 ①长期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存在严重的弊端。 ②人民公社体制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的发展十分缓慢。 (2)内容 ①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把集体土地承包到农户,用家庭个体经营取代生产队的集体经营。 ②撤销人民公社,建立乡、镇政府。 (3)影响 ①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经营积极性。 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成为中国农村经济的主要经营形式。 ③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展开。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背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 (2)重点:国有企业的改革。 (3)内容 (1)对国民经济:推动了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国民经济走上了持续发展的道路。 (2)对农村:农业生产高速增长,乡镇企业快速发展,广大农民的温饱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3)对城市:使工业生产格局发生了战略性转变,重工业不再是政府主导的优先发展项目,轻工业得到迅速的恢复和发展。 知识点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背景 (1)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中国的改革进入关键时期。 (2)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确认社会主义也可以实行市场经济。 2.过程

土地革命的演变

1、大革命时期: 〔1〕湘鄂赣三省都成立了省农民协会,其中湖南农民运动发展最为迅猛。〔2〕农民在农会领导下,纷纷起来打倒土豪劣绅和不法地主,推翻地主阶级的政权和武装,建立农民的政权和武装,做到“一切权力归农会”。〔3〕为支援北伐奠定群众基础。 2、土地革命〔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或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1〕含义: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现农民土地所有制的革命。 〔2〕背景: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形成;蒋介石发动围剿,中共在根据地开展的。 〔3〕原因:①封建土地所有制阻碍生产力发展;②是农民最根本的要求,也是中国民主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③只有进行土地革命,才能调动农民革命和生产积极性,稳固和发展农村革命根据地,取得战胜敌人的最基本条件。 〔4〕区域:革命根据地 〔5〕政策〔主要内容〕: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 〔6〕土地革命路线:①内容: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②制定的依据:国内主要矛盾〔阶级矛盾即中国人民与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矛盾〕。 〔7〕作用〔意义〕:使广阔贫雇农在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土地,生活上得到保证;为保卫胜利果实,农民积极参军参战,发展生产;调动了一切反封建力量〔如贫农、雇农、中农、富农、中小工商业者〕。 3、“双减双交”政策〔抗日战争时期〕 〔1〕背景:①国民党政策由对外转向对内,由抗日转向反共;1939年初,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确定了“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反动方针,掀起了反共高潮; ②日本对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大扫荡”,推行“三光”政策。 〔2〕政策内容: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3〕实质:承认地主对土地财产的所有权,同时保证农民的承佃权,即限制封建剥削。 〔4〕制定的依据:①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即由中国人民与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阶级矛盾变为中日民族矛盾;②国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

土地革命的演变

1、大革命时期: (1)湘鄂赣三省都成立了省农民协会,其中湖南农民运动发展最为迅猛。(2)农民在农会领导下,纷纷起来打倒土豪劣绅和不法地主,推翻地主阶级的政权和武装,建立农民的政权和武装,做到“一切权力归农会"。(3)为支援北伐奠定群众基础. 2、土地革命(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或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1)含义: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现农民土地所有制的革命。 (2)背景: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形成;蒋介石发动围剿,中共在根据地开展的。 (3)原因:①封建土地所有制阻碍生产力发展;②是农民最根本的要求,也是中国民主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③只有进行土地革命,才能调动农民革命和生产积极性,巩固和发展农村革命根据地,取得战胜敌人的最基本条件. (4)区域:革命根据地 (5)政策(主要内容):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 (6)土地革命路线:①内容: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②制定的依据:国内主要矛盾(阶级矛盾即中国人民与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矛盾)。 (7)作用(意义):使广大贫雇农在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土地,生活上得到保证;为保卫胜利果实,农民积极参军参战,发展生产;调动了一切反封建力量(如贫农、雇农、中农、富农、中小工商业者)。 3、“双减双交"政策(抗日战争时期)

(1)背景:①国民党政策由对外转向对内,由抗日转向反共;1939年初,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确定了“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反动方针,掀起了反共高潮;②日本对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大扫荡”,推行“三光”政策。 (2)政策内容: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3)实质:承认地主对土地财产的所有权,同时保证农民的承佃权,即限制封建剥削. (4)制定的依据:①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即由中国人民与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阶级矛盾变为中日民族矛盾;②国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5)作用(意义):①有利于减轻农民的负担,改善农民的物质生活,提高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②有利于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6)与1931年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土地政策相比,最大的不同是:对地主土地所有权的处理方法. 4、土地改革(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实际时间是1947-1948年) (1)背景:解放战争胜利发展,1947年中共召开全国土地会议。 (2)原因:①社会主要矛盾决定。解放战争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中国人民同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②革命形势的要求.即彻底消灭封建剥削制度,满足解放区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调动广大农民的革命积极性,支援解放战争. (3)区域:解放区 (4)政策内容: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前提),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核心),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方法). (5)土地改革的根本目的:从根本上消灭封建势力.

集体山林权属的演变情况简介

集体山林权属的演变情况简介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土地制度有三次大的变革。第一次是土地改革,从封建的土地制度通过土地改革转变成农人的土地所有制,从而确立了新中国土地制度的基础,第二次是农业集体化,从农人的个体所有制通过农业合作化运动,转变成农人的集体所有制,第三次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农业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成立,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农业生产从集体经营转变成以家庭经营为主要经营形式,对农业的生产关系作了调整。集体山林权属的演变都根随在土地制度的变革中,但由于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林权制度的改革都滞后于农田、耕地制度的改革。使得集体林权制度至今仍然存在许多法律和政策的空白。 一、土地改革时期(至1956年) 私有物权阶段。分山林土地到户阶段,也是农人所有、农户经营的私有制阶段。 浙江省土地改革运动从1950年开始典型实验,12月全面开展,到1952年2月大体结束。 土地改革初期,中共浙江省委、省人民政府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浙江实际,制定了若干规定,主要有:《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实施补充办法(草案)》、《浙江省关于划分阶级成份的补充规定》、《浙江省土地改革中山林处置办法(草案)》等。其中1950年11月发布的《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实施补充办法(草案)》,对土地改革中没收征收和分派土地、房产等问题作了补充规定。对没收和征收的茶山、竹山、柴山,一般农作物之山地及连番开垦耕耘之杂粮、桐树等山林的分派问

题,和农村的修桥补路、茶亭义渡等公益事业所需的小量土地的保留标准,作了具体的规定。 1951年4月25日,中共浙江省委将拟定的《土地改革山林没收征收和分派办法(草案)》呈请中共中央华东局批准,1951年6月10日,中共中央华东局将中共浙江省委上报的《土地改革中山林处置办法》经修改后,转发所属各省省委执行。该办法对山林的没收和征收、山林的分派、山林折合田亩的计算方式等等作了具体的规定。通过土地改革,各阶级山林占有情况发生了根本性转变。贫雇农占有山林的比重由土改前的%,上升到%;每人平均占有山林面积由亩增加到亩。通过土地改革,完全废除几千年来地主阶级封建土地所有制,改变了历史上地主人少山林多,农人人多山林少的不合理状况,实现了农人的土地所有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一)颁发土地证。土地证是土地改革的主要功效,是土改确权的主要凭证,通过土地改革,土地从头作了分派,确权,成立土地档案,其凭证主如果土地证。其进程,首先填写土地清册,张榜发布,后以户为单位记录发证,一式三联,第一联为业主收执,第二联为县政府存查,第三联为乡政府保留。土地证上的面积一般是习惯亩。土地种类,由填山、田、农地、坟地、杂等。四至按东南、西北填写。 (二)土地证类型。我省主如果这么几种:(1)分户发证,注明家庭成员;(2)茶亭、义渡等公益性的山林,以个人的名义记录,但注明内容;(3)乡、村机动山或公有山,一般以代表户的形式记录,往往是那时的乡、村农委主任登证,注明机动山或公有山;(4)大证包小证:我省的有些地方如青田,先把某个大的范围乃至一个村的范围登入一张土地证,然后在这个范围内再分开登证。 除以上发证外,余下的山林没有发证,按照华东区颁发土地房产所有证暂行办法第十条“凡属国家所有之土地房产,概不发给土地证,由各该管机关报告县(市)人民政府记

2023-2024学年安徽省“皖江名校联盟”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

2023-2024学年安徽省“皖江名校联盟”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题 1. 原始社会晚期,人们制造和使用磨光石斧、石铲、木铲、骨耜、双齿木耒、石锄、石刀、陶刀、骨镰、蚌镰等工具进行农业生产,牲畜饲养业也迅速而普遍地发展起来,且牲畜的饲养由原来氏族成员共同劳动逐渐转变为以家庭为单位进行。材料所述状况() A.密切了氏族之间的联系B.造成社会矛盾错综复杂 C.促进了早期国家的出现D.易导致贫富分化的出现 2. 东汉末至三国时期,全国性漕运体系被打破。曹魏在河北平原上修凿了白沟、利漕渠、平虏渠、泉州渠等运河,在黄淮平原上开凿了淮阳渠、百尺渠、广漕渠等运河,先后建立起以邺城、洛阳为中心的北方漕运体系。东吴开凿破岗渎,挖娄湖,凿横塘,辟航道,建立以建业为中心的南方漕运体系。据此推知,当时() A.北方经济格局发生了变化B.动荡时局影响经济交流 C.东吴财政明显落后于曹魏D.北方水利建设优于南方 3. 唐初,中书省有草拟诏书之权,于是政事堂的权力逐渐偏重于主拟诏书的中书令身上,后政事堂也迁到了中书省,其地位已在尚书、门下之上。从唐玄宗开元年间开始,中书令和侍中开始兼任尚书省的长官。材料所述变化从本质上说明当时() A.君相关系的紧张B.地方行政效率的提高 C.君主集权的强化D.国家行政权力的分散 4. 据记载,宋代,尤其是在南宋时期,学者们对科举考试试卷选本中优秀诗文进行圈点与品评蔚然成风,诗文评点也成为文学评论中的一种全新体裁,并涌现出了吕祖谦、谢枋得、刘辰翁等一些评点名家。这些现象的出现() A.与主流选官制度引发的文化需求相关B.表明主流文学体裁发生改变 C.缘于文学艺术作品世俗化倾向的显现D.反映了文人雅趣与市井风情 5. 清朝统治者继承了中国传统的疆域观和民族观,如顺治帝在即位之初即遣使拉萨,往迎达赖喇嘛;雍正帝更是强调“有德者可得天下大统”的观点,驳斥了汉族知识分子认为满洲是“异族”,特别指出不论何地何人何种族,都有君临天下的合法资格。清朝统治者这些做法意在() A.铲除分裂割据势力的政治基础B.强化君主专制统治的权威 C.树立“大一统”正统王朝的形象D.缓和汉族与少数民族矛盾 6. 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委派一批官僚或买办作为洋务企业中的“督办”“会办”“总办”“帮办”等,他们难以避免因“官”“商”两种角色的相互排斥性而产生一系列冲突,结果造成官办企业中封建国家利益及官督商办企业中资产主体利益的承载者被虚化了,企业的主体性泯灭了。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洋务运动对晚清社会的影响有限B.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受到官府压制

八年级下册历史的知识点

八年级下册历史的知识点 (经典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演讲稿、总结报告、合同协议、方案大全、工作计划、学习计划、条据书信、致辞讲话、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peech draft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project plans, work plans, study plans, letter letter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Want to know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

近现代史第十章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近现代史第十章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第十章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本章重点 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历史意义. 2、新时期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进程.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纲领、基本路线. 4、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体系. 5、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就和改革开放的深刻历史启示. 本章提示 了解中国特色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重要考点讲解 一、基本概念和判断 1、平反冤假错案:从1978年底到1982年底大规模进行,290多万名干部的冤假错案得到了平反和纠正.其中包括为年“反击右倾翻案风”等重大错案平反;为刘少奇彻底平反并恢复名誉;改正了错划右派分子的案件等. 2、四项基本原则:1979年3月30日,邓小平在理论工作务虚会上提出:即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这四项基本原则,(“四个坚持”). 3、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二个历史决议: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科学地评价了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作出了基本结论.标志着党在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的完成. 4、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国民经济的调整:1979年4月中共中央工作会议提出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开始纠正前两年经济工作中的失误,清理长期存在的“左”倾错误影响.是我国经济建设指导思想的重要转变,也是改革开放的前奏. 5、“统分结合”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1978年安徽、四

考研政治(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模拟试卷2(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考研政治(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模拟试卷2(题后含答案 及解析) 题型有:1. 单项选择题 2. 多项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6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继延安整风之后又一场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解放运动是( )。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中央工作会议 C.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D.中共十三大 正确答案:C 解析:为了冲破“两个凡是”的严重束缚,邓小平旗帜鲜明地提出“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邓小平还同叶剑英、陈云、李先念、胡耀邦等支持和领导了从1978年5月开始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场讨论,是继延安整风之后又一场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放运动,成为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思想先导,为党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纠正长期以来的“左”倾错误,实现历史性的转折做了思想理论准备。因此,正确答案是C。选项A,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选项B,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中央工作会议只是起到为三中全会做好充分准备的作用,它为全会实现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转折奠定了重要基础。选项D,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知识模块: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2.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所作的讲话是( )。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B.《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C.《目前的形势和任务》 D.《对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意见》 正确答案:A 解析: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这个讲话实际上是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它为全会实现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转折奠定了重要基础。因此,正确答案是A。选项B,是1979年3月30日邓小平在理论工作务虚会上的讲话。选项C,是1980年邓小平针对当时的国际局势所作的报告。选项D,是1980年3月至1981年6月间邓小平为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

2020届高考历史总复习单元测试精品卷及答案:第八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B卷

第八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第Ⅰ卷 本卷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上世纪五十年代,党确定了在实现集体化的基础上实现农业机械化的路径。1977年,中共中央在《关于1980年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的报告》中要求“农、林、牧、副、渔主要作业的机械化,达到70%”。可随着1980年的临近,这个声音却越来越弱,最后更是悄无声息。这一政策A.符合了当时中国农业现状 B.伴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而实现 C.计划经济体制的特征明显 D.极大推动了中国农业现代化水平 2.下表1949~1965年我国经济发展的三个恢复和增长期 1949~1952年1953~1957年1963~1965年 工业36%19.2%7.9% 农业14% 4.5%11.1% 出现表所述现象的共同原因是 A.利用市场调节手段 B.改变了所有制结构 C.改善经济结构比例 D.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3.“一五”计划时期苏联援建的工程进入实际施工的共有150项:军工企 业44个,冶金业20个,化工业7个,机械加工24个,能源52个,轻 工医药3个。这些项目的建设 A.推动了“一边倒”外交方针形成 B.奠定了中国工业化初步基础 C.彻底改变了工业布局的不合理性 D.确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体系 4.有网友从网上找到一部20世纪90年代的著作,据目录推测该书的主题 应是 A.清算“文化大革命”中的“左”倾错误 B.制定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战略 C.探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方向 D.总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成果 5.下列图片可以反映建国后土地制度的变迁,在这一过程中,最主要的改 变是

2018年高考模拟文综历史专项汇编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解析版

2018年高考模拟文综历史专项汇编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解析版

高三文综历史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 设道路的实践 一、选择题,每题4分,48分(本大题共12小题,) 1.1958年4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规定:在 工业品价格方面,除棉纱、棉布、呢绒、食盐、食糖、煤炭、石油等7种商品外,其他一切工业品现在所定的市场价格,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认为不恰当的,都有权加以调整.这一规定有利于() A. 实现市场资源优化配置 B. 改变高度集中 的经济管理体制 C. 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 D. 减少国内工业 产品价格的波动 C A项当时还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主导,还没出现市场资源优化配置,不符合题意; B项当时还是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不符合题意; C项材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认为不恰当的,都有权加以调整.”赋予地方一定的自主权,有利于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符合题意;D项地方政府的调整会带来国内工业产品价 格的波动,不符合题意.

划实施的前提条件.A项与题目无关,如果更改为“有利于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则是正确选项.计划供应对于扩大积累,推动我国工业化的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一五计划的相关知识点.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一五计划相关知识点的理解. 2.1949年后以专业知识自重、以市场需求自 立的自由职业者多被纳入国家事业或者公营单位之下.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A.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B. 社会主义制度 逐步确立 C.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推进 D. 人民公社化运 动的开展 B A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1949年,不符合题意;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专业知识自重、以市场需求自立的自由职业者多被纳入国家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