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纸的故事》板书设计

《纸的故事》板书设计

《纸的故事》板书设计
《纸的故事》板书设计

《纸的故事》板书设计

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它是我国劳动人民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也是我国成为世界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

远古时代还没有纸,商朝时,将字刻于龟甲、兽骨之上,周朝时,用竹简、木简、帛写字著书,西汉时,劳动人民发明用丝絮造纸,后又用麻纤维造纸。东汉元兴元年宦官蔡伦改进造纸术,采用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造纸。从此,纸产量大增。唐朝时,造纸术开始外传朝鲜、日本、阿拉伯和欧洲等地。

这篇课文用对话的形式介绍了纸发明的经过。全文共8个自然段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初步了解纸的发明过程;

2.读懂文章1一5自然段,知道在纸发明以前,书是什么做的,有什么特点。

3.完成《作业本》1、2、3。

同学们,我们每天用的课本、作业本,看的报纸、杂志是用什么做的?

这一张张又白又光滑的纸是谁发明的?是怎样发明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纸的故事》会告诉我们这一切。请大家把题目读一遍。

边听录音,边看课文,注意读音。

轻声自由朗读课文,要求:

①看拼音读准字音;

②想办法记住字形;

③联系句子想想意思;

④用字典查出划线字的意思:异口同声自豪

检查指导

读通课文。

①指名朗读课文,注意纠错。

②放声自由朗读。

③用自己的话说说纸的发明过程,并完成课后练习2。

分角色朗读1一5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①在纸发明以前,书是用什么做成的?②那样的书有什么缺点?

检查讨论,并板书。

竹片丝绸

看板书同桌互说。

:作业本1、2、3。

课外作业:抄写生字3遍。

第2课时

1.正确、熟练朗读课文,知道纸的发明过程和“蔡侯纸”的特点。

2.掌握“谁怎样他说什么”的句式。

3.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1.复习引人。

纸发明以前的书是用什么做的?

2.学习课文6一7自然段。

自由轻声朗读课文,思考:①我国最早的纸是用什么做成的?②“蔡侯纸”是指什么样的纸?③纸是谁发明的?

检查讨论。

①上述问题②要注意讨论得出“纸是咱们中国发明的”的结论。

②在各个问题讨论的过程中注意生字的巩固及“异口同声、自豪”等词的词意掌握。

指导用自豪的语气朗读第7自然段。

自由朗读6、7自然段。

指导“谁怎样他说什么”句式练习。先结合文中“瞪大了眼睛、异口同声、自豪”等词进行训练,然后进行扩散性训练。

完成作业本练习5、6。

3.学习第8自然段。

指导有感情朗读。

在全文中找出可以体会到“咱们的祖先真了不起”的句子并读。

启发学生说出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进一步体会“我们的祖先真了不起”的情感。

4.四人小组分角色朗读。

5.由文中人物及插图,启发学生对文章第一句话中“几个同学”进行修改,使语句表达更确切。

6.完成《作业本》练习4、7。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大自然的语言》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大自然的语言》1.学会9个生字和11个词语,认识6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读课文知道课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从而了解一些自然现象,初步感受大自然的奇妙,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指导朗读课文,从读中知道课文中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指导识字、学词。 难点:学生对有些自然现象缺乏感性认识;有些语句较难理解。 课前准备: 1.课文及有关大自然的课件、朗读课文的录音带。 2.到郊外等自然景区游览:看有关大自然的电视节目等。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

1.浅显简明的导语出示课题后,相机进行生字语的教学。 2.教师范读(或放录音读),学生静听,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3.学生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认读生字。(给足时间,照顾差生) 4.自由读课文,读后在课文中找出9个生字和6个要求会认的字,反复拼读,读准为止。 5.检查生字读音:同桌互读互查,教师利用不带拼音的字卡采取开火车、指名读、互相帮等多种形式进行,重点检查仔、那、永、诉的读音。 6.自由读全文,要求读正确。 7.大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用序号标出节次。 二、指导读好一、二、三节 1.学读第一节。 (1)教师范读。看课件:以春天为背景,蝌蚪在水中游动;大鱼跃出水面;雪山、三叶虫化石......等自然现象揭示自然奥妙的片断。

(2)学生自由练读。 (3)小组讨论:通过看插图、结合课前的郊外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是怎么知道的? (4)全班交流:相机处理说话、语言、仔细观察、发现等词语。 (5)个人自由反复练读,同桌互读互评;指名读。 (6)全班齐读第一节。 2.学读第二节。 (1)先自由读,再指名读。 (2)看课件:春天的背景,小蝌蚪在水中游来游去。 (3)指名读一句,(贴小蝌蚪图)范读,齐读。 (4)启发学生想像讨论:小蝌蚪在说什么呢?(相机进行口语训练) (5)师生合读。 师:这是大自然的语言:

纸的故事的教学设计

纸的故事的教学设计 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 是我国劳动人民对世界文明进步做出的巨大贡献。 远古时代没有纸。商朝时,将字刻于龟甲、兽骨之上。 周朝时,用竹简、木简、帛写字著。西汉时,劳动人民发 明用丝絮造纸,后来用麻纤维造纸。东汉元兴元年年,宦官蔡伦改进造纸术,采用树皮、麻头、破布、旧鱼网为原料造纸。从此,纸的产量大增。唐朝时,造纸术开始外传朝鲜、日本和阿拉伯、欧洲等地。 这篇课文用对话的形式介绍了纸的发明经过。全文共 个自然段。第6、7、8 自然段是重点,讲述的是纸的发明和造纸方法的传播,赞颂我们祖先的创造业绩。 1、知道纸是我们祖先发明的,知道外国人懂得造纸要 比中国迟一千多年,感受做一个中国人的自豪。 2、学会本课14 个生字,区别形近字,学会给生字确定 部首。 3、会用" 谁怎么样地说什么" 的句式说一句话,会用" 怎么" 提问。 4、能说出纸的发明过程。 5、能在学懂课文的基础上写一段赞叹中国人了不起的 话。 1、教学重点:从纸的发明过程中,感受中华民族

的聪明才智。 2、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清纸的发明过程。 1、读通课文,从整体了解课文。 2、初步了解纸的发明过程。 3、初步熟悉部首查字法 可以用. 课件让学生带字典 1、预习课文,读课文、标好自然段、划词等 2、预习字词:写好偏旁、字典页码、注好拼音 3、布置课前查纸的资料 1、了解学生 问:"你知道纸的哪些知识?" A、对课文内容了解比较少 B、和课文差不多 C、除了课文知识另外还知道很多 2、自读课文,划句子 A、读通课文,划出课文中所讲的有关纸的知识,记记。 B、自读课文,划出你不知道的知识。 C、自读课文,试着从课文中找到有关纸的发展的过程 根据不同情况的学生,有选择的请几个反馈 3、再读课文 对刚才还不熟悉的地方自己再读读熟

最新贝的故事教学设计资料

《“贝”的故事》教学设计 秀屿区平海山星小学林淑 芬 【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 1.能够认读“甲骨文”“饰品”等词语,会写珍贵钱币等词语。 2.默读课文,了解贝字的起源,贝的作用以及字形字义。 3.进一步了解汉字的意思,与偏旁有关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进一步认识形声字的规律,归纳一批学习过的形声字来学习本课。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感受汉语言文字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教学重点】 了解贝字的起源和字形字义特点,掌握贝在左右结构和上下结构中书写不同的特点。 【教学难点】 有贝字推衍开去,总结形声字形旁表义的特点。 课前三分钟互动:汉字故事 武则天做了皇帝之后,想要取个新的名字,却又觉得现有的这些字都不足以表达她现在的光辉,于是她想要自己造一个字,当时对日月有一种封建迷信,都觉得日月是神圣的,武则天就把自己比喻成了日月,想让自己和日月一样永远高挂在天空,所以就有了那个字,日月在天空上面:曌.曌:拼音zhào,同"照",意指日月当空,普照大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谈话:同学们,你们去过海边吗?你在那里看到了什么?(贝壳) 你们喜欢贝壳吗?(喜欢)

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些漂亮的贝壳,我们一起来欣赏。 2.出示课件,学生欣赏感受。 (1)欣赏各种贝壳,感受贝壳的漂亮,令人喜爱。 (2)平时,你们有看到人们会用贝壳做什么呢?(饰品) 导语:贝壳不光外表漂亮,能做饰品,还有更大的用处呢!今天,老师就带大家继续学习关于“贝”的故事。 二、复习旧知。 1.复习本课生字词。 (1)单独出示文中12个要求会认的生字,指名学生领读。 (2)一起朗读生字。 (3)出示本课词语开火车读一读。 贝壳贝类漂亮珍贵饰品随身容易损坏钱币参与钱财有关赚钱赔付购买贫困甲骨文 (4)指名读词语师生纠正读错的字音。 (5)全班齐读词语二遍。 2.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同桌分段互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A.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一段。 (1)这一段告诉我们贝壳是什么呢? (贝壳是保护生活在水里的动物身体的铠甲。) (2)在甲骨文中贝字的样子像什么? (甲骨文中的“贝”字,画的就是贝类的两扇壳张开的样子。) (3)理解“贝类”“甲骨文”

部编七下《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 鲁迅先生的《阿长与〈山海经〉》所追忆的保姆,她是一个粗人,没有文化、粗俗、 好事,是一个很不幸的人,但她又是一个热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质朴善良,热心帮助孩 子解决疑难。鲁迅先生深情地抒写了对她的真挚的怀念。教读这篇文章,应引导学生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从而更深地感悟鲁迅对阿长的深厚怀念之情,领会阿长性格中的纯真美。 教学设想: 本单元的课文都是关于“小人物”的故事,平凡又普通,人物也不尽善尽美,但却给 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阿长这个人物初看令人无奈,甚至厌烦,细读却让人回味无穷,通过此篇教学,力图让学生明白人都是复杂的,性格有多面,通过指导,力图使学生戒绝对人物的线性分析,要树立一个意识:不能用简单的好人坏人来评判人物,应从文本出发,细品人物形象,得出结论。 像《阿长与〈山海经〉》这样难度较大的作品,学生活动往往难以设计,因为篇幅长, 头绪多,可资学习供鉴的东西很多,很容易搞成满堂灌,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采用主问题讨论 法比较可行。针对此篇的教学,基本上是扣住感情的变化,抓住四个视角,设计主问题讨论法来进行!从不太佩服——不耐烦——一时的空前的敬意——憎恶——新的敬意——怀 念,这是对阿长感情的变化,这时就有“少年鲁迅眼中的阿长”“中年鲁迅眼中的阿长”两个视角,在解读中,还有“学生眼中的阿长”“老师眼中的阿长”这些角度的衍生,有了这 些角度才有了自我的阅读,于是设计了主问题:“阿长买《山海经》为什么会让鲁迅铭记终 身呢?”之后又把这个问题分解为几个子问题: 1.你眼中的阿长是个什么样的人? 2.鲁迅对阿长的感情发生了什么变化?3.买回《山海经》为什么会让少年震惊?4.少年鲁迅与中年的鲁迅对阿长的感情有无变化?此外,课前的充分预习也相当重要,收集学生问题,进行归类整理,在查资料的基础上把课堂交给学生。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了解阿长这个人物形象及作者的感情。 2.重点研读买《山海经》的部分,体会语句的深层含义。

探究纸文化 教案

《探究纸文化》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纸是人类必不可少的文化用品、生活用品,纸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有着广泛的用途。造纸术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纸的出现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改变了人类生活状态,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纸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也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引导学生对纸的发明、种类、用途等常识有一定的了解是很有必要的,引导学生探究跟纸相关的文化是很有意义的。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纸的历史,纸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通过调查、访问等途径获取信息的能力,通过查阅参考书籍、上网等手段观察记录、访谈记录、变废为宝的动手能力、以及创意设想的能力,并在实践中增强团队合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围绕“纸文化”这一主题研究,激发学生探究“纸和我们的生活”的兴趣以及培养环境保护意识,养成节约用纸的习惯,同时在研究实践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勇于创新。 教学重点: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纸的历史,对纸的种类、用途、艺术作用有一定的认识。 教学难点:通过围绕“纸文化”这一主题研究,激发学生探究“纸和我们的生活”的兴趣,培养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猜谜激趣:生得轻巧白净,中国创造发明,传播文化知识,深受人类欢迎。 2、同学们,说到纸,你会想到些什么呢?你对纸有哪些了解呢?请你跟大家分享分享。 3.我们的生活中处处离不开纸,今天,咱们就来研究研究生活中的纸吧。首先我们来了解纸的发展历史。 二、了解纸的发展历史 1.了解纸的发明。

(1)我们班同学有没有知道纸是怎样发明的呢? (2)读读《蔡伦发明纸的故事》。 (3)交流读后的感受。(同桌交流、全班交流)了解蔡伦发明纸的意义,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2.表格罗列纸的发展历史,听同学介绍中了解纸的变化。 3.图片欣赏,从视觉角度深入了解纸的变化过程。 三、感悟纸的用途广泛 纸文化从纸的用途开始 1.纸的用途:说一说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哪些地方用到了纸?纸给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哪些方便? 2.大家对纸的用途有所了解,你们又知道哪些关于“纸”的故事和成语吗? (纸上谈兵洛阳纸贵纸醉金迷) 分享故事:《洛阳纸贵》,交流听后的感受。 四、体验纸的魅力 1、体验纸的魅力 (1)同学们都有一双灵巧的手,请你用纸折一件小作品。 (2)交流、展示。 2.感受纸的文化魅力 欣赏图片,交流感受。 五、总结。 同学们我们每个人在实际的生活和学习中都离不开纸,它给我们带来了知识,带来了本领,而且还为我们在实际生活中带来了美的感受。

《贝的故事》教学设计教学提纲

“贝”的故事 【知识技能】 1.能够认读“甲骨文”“饰品”的词语,会写珍贵钱币等词语。 2.默读课文,了解贝字的起源,贝的作用以及字形字义。 3.进一步了解汉字的意思,与偏旁有关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进一步认识形声字的规律,归纳一批学习过的形声字来学习本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感受汉语言文字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贝字的起源和字形字义特点,掌握贝在左右结构和上下结构中书写不同的特点。 【教学难点】 有贝字推衍开去,总结形声字形旁表义的特点。 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贝壳吗? 2.出示课件,学生欣赏感受。 (课件出示贝壳图片):不同种类的贝壳。 (1)欣赏各种贝壳,感受贝壳的漂亮,令人喜爱。 (2)说说自己喜欢那种贝壳,为什么。 导语:贝壳不光外表漂亮,能做饰品,还有更大的用处呢!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好好学习一下关于“贝”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初读课文,提出自读要求。(课件出示) (1)要求读准字音,不认识的字查字典或请教老师同学。 (2)读顺句子,不唱读,不回读,注意语气和语调。 (3)把容易读错的字和句子多读几遍。 (4)看看这篇短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2个自然段) 2.检查自读情况,疏通字词障碍。 (1)出示生字:(课件出示) yǔcái qián jiǎgǔbèi kéhuài bìguān 与财钱甲骨贝壳坏币关 自由练读;指名读,相机指导;再指名读;齐读。 开火车。按照小组快速念出老师出示的生字。让全体学生兴奋起来。 抢答。教师拿出哪个字,学生举手抢答。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教材研读】《阿长与‘山海经’》一共有30个自然段,其内容从时间分隔来看可以分成两部,前26个自然段写“过去时空”(对人与往事的讲述),用儿童的口吻,后4个自然段写“眼前时空”(讲书的保管影响,以及人故抒情),用成人的口吻。从抒发情感看,文章设伏着一条情感波动起伏之线,将30个自然段拉得很紧:第1-2段开宗明义点出“憎恶”(但到憎恶她的时候,例如知道了谋死我那隐鼠的却是她的时候,就叫她阿长);第3-12段写讨厌;第13-17段写“敬意”(然而我有一时也对她发生过空前的敬意);第18自然段又回到“憎恶”(这种敬意,虽然也逐渐淡薄起来,但完全消失,大概是在知道她谋害了我的隐鼠之后。那时就极严重地诘问,而且当面叫她阿长);第23-26段写“新的敬意”(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后面4段写思念。从抑扬方法来看,前26个自然段亦可以分成两部,前22个自然段是抑,写人物的“种种不是”,后4个自然段是扬,写人物“宏伟一是”;“种种不是”包括:身份(第1段)、名字(第2段)、切切察察和睡相(第3-5段)、规矩(第6-12段)、神力(第13-19段)等,细思可明,阿长身份卑微,言行俗鄙,愚昧无知,守旧落后;“宏伟一是”即是阿长买书送“我”,助我圆梦(第23-26段),从中可知,保姆对养子天经地义之爱,一俊遮百丑。从课文的美点来看,除上所述,充满童真饶有童趣的语言,对人物传神的白描勾勒技法,都不可忽视。课文以多事写人,行云流水般讲述,內修抑扬之道,潜藏人物复杂(只是那么一点儿)性格,才是与学生接近的最特。又,阿长买书送“我”助我圆梦一节,是课文美轮美奂的时刻,精彩无限,值得涵泳。故此,把教学定在向文本学习写作之道上。【教学设计】教学环节之一:明结构知事件悟重心学生读文,解决生字词之后,将课文划分为两部分:1、写“过去时空”(对人与往事的讲述),用儿童的口吻讲述的部分(第1-26段)。2、写“眼前时空”(讲书的保管影响,以及人故抒情),用成人的口吻讲述的部分(第27-30段)。3、前面部分记事写人,具体倚重,比较好玩,是文章的重心。教学环节之二:明素材知人物悟方法重点学习课文前面记事写人部分(第1-26段),分三步走:1、明素材;2、知人物;3悟方法。1、“明素材”:划好板块,用给板块加小标的形式(备选答案形式,多选一),引学生读懂板块内容,领悟组文之素材。2、“知人物”:在上面读懂素材的基础上,由表及里,引学生感悟作者笔下人物的内在特征,即作者用这些材料实际上想告诉我们,阿长是一个什么样人?3、“悟方法”:在上面两步读懂素材、感知人物内在特征的基础上,继续推进,领悟本文的写作构思之法。引学生思考:写人物内在特征的这些片断按什么顺序排列?最后一个片段与前五个有什么不同?作者这样安排顺序的潜在用意是什么、能否任意调换它的位置?这种写法有没有名字?你觉得这样写有什么魅力?段落素材方法:备答供选,陈述理由感悟人物方法:我认为阿长是一个的人写法感悟方法:(略)第1段(身份保姆女工)(身份卑微)先抑先抑后扬,形成波澜,在巨大反差中对读者心灵形成冲击破,深度撞击。有利于展示人物复杂(只是那么一点儿)性格第2段(长相名字名称)第3-5段(风波摆‘大’睡相切切嚓嚓)(言行俗鄙)第6-12段(过年福橘规矩)(守旧落后)第13-19段(神力敬意长毛)(愚昧无知)第23-26段买书送我助我圆梦(真爱无敌)后仰教学环节之三:明精华细涵泳悟匠心细部品读课文精词美句、精华片段,涵泳文章文学之美。1、玩味动词,动词准确。2、玩味人物描写,片语传神。3、玩味“买书送我助我圆梦”之片断,多角度领会文学之美。教学环节之四:悟写技得写法练写作教学环节之四:悟写技得写法练写作经前面层层铺垫后,教学重头戏期以最终于写作上达成。学习写作方法,引学生领悟写“一个复杂一点儿的人物”构思下笔之道。方法指引:一篇美文,展现在我们眼前,我们惊叹其美,进而我们知其所以美。但这都还是寻常做法,雕虫小技。倘若我们能够知洞察破解制造美的心理机制,还原再现作者制造美的过程,又是一番寻幽揽胜的境界了。这可能是与作者更为深层、更为亲近的交流。1、调整板书,还原再现作者构思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大自然的语言优秀教案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I大自然的语言 优秀教案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一、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 标》要求: (1)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 (2)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3)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2.教材分析:《大自然的语言》是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5课,是一篇说明文。文章主要介绍了物候的相关知识以及影响物候的因素和研究物候的意义。文章结构清晰、条理分明、语言生动活泼,比较能吸引学生阅读兴趣。 3.学情分析:有了八年级上册说明文的基础,学生对说明文这种文体并不十分陌生,具备一定的文体知识积累。对于说明对象及其特征、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说明文语言特征等知识点已有所储备,便于开展教学。 二、学习目标1. 体会行文结构的清晰和严密性。

2.理解“举例子”这种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三、评价任务1. 能理清本文行文结构。 2. 能知晓如何用精当的例子来说明一种事理。 四、学习过程导入:今年1月份,我国台湾著名文学家林清玄先生驾鹤西去,他有一篇文章叫《秋天的心》,那篇文章开篇写到:“我喜欢《唐子西语录》中的两句诗:山僧不解数甲子,一 叶落知天下秋。这是说山上的和尚不知道如何计算甲子日历,只知道观察自然,看到一片树叶落下就知道天下都已是秋天了。”其实,不止秋天,其他季节应该都有判断依据,你能仿照这个例子,再写出几句吗? 山僧不解数甲子,知天下春(夏、冬)。 其实,同学们填入的这些自然现象,就像是大自然的“语言”,在向人们宣告所属季节的到来,同时也对人类的生活产生着不可小觑的影响。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竺可桢先生《大自然的语言》,去一探究竟。 环节一角色代入提炼信息1. 本文的题目是《大自然的语言》,那大自然想向人们诉说什么呢?请同学们朗读课文1、2段,圈画有用信息,然后为大自然代言: 当时,是我想告诉人们。 (设计意图:通过角色代入,理解了有关自然现象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并通过自己的语言智慧地表达,锻炼了思维,提升了表达能力,使枯燥的说明文以一种有趣的方式呈现。)2. 请同学们默读全文,确定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物候) 3. 为何题目

第18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一)案例纸的故事教学设计

第18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一)案例纸的故事教学设计 Lesson 18 flourishing Qin Han culture (1) stor y teaching design of case paper

第18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一)案例纸的故事教学设计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历史是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活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研究和诠释。历史是客观存在的,无论文学家们如何书写历史,历史都以自己的方式存在,不可改变。是记载和解释作为一系列人类进程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本教案根据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初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活动目的: 通过开展说──动──谈──演的系列主题活动《“纸”的故事》,用形象的展示和学生自身的直接体验去了解纸产生的背景以及纸产生的过程及其影响;在活动准备及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表达、动手能力,让学生通过自身体验提高对事物的比较认识能力;通过活动的开展,让学生认识到纸的发明是人类一大创举,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对中国乃至世界文明的传播起了很大的作用。活动准备: 学生需要准备道具:书、本、钱、画等纸制用品;竹片、木块、丝绸、纸张、毛笔等书写工具以及绳子等装订工具;收集资料,书写或编排短剧《“纸”的故事》。教师推荐资料及相关网站(见学生天地),指导短剧编排。 活动步骤:

(1)出示书、本、钱、画等纸制用品,请大家说说纸的其他用途。 (2)纸产生之前,人们的生活是怎样的? (1)“你写,我写,大家写” 出示事先准备好的竹片、木块、丝绸、纸张、毛笔,让学生 在不同的材料上写下自己最喜欢的一首古诗或词。 (2)“作品包装” 要求学生将竹片、木块装“册”、纸张装订。 3.谈一谈:请同学谈谈在准备、书写、制作过程中各自不同 的感受。 4.气演一演:短剧:“纸”的故事 活动过程: 教师:(拿出书、练习本、画)问:同学们,这些我们大家 所熟悉的用品是用什么制成的? 学生:纸。 教师:你还能说说纸的其他用途吗? 我们每天都使用的卫生纸; 班级开晚会时候,经常用皱纹纸做成花来装点教室; 过年时候,我们都经常在家门口贴的“福”字、春联等;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教学设计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教学设计板书 设计教学反思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通过几件事表现人物品格、风貌的写法 2、围绕中心选择恰当的材料来表现人物,材料选择合理,详略得当 3、结合上、下文理解文中字词的含义、情感——表达对长妈妈的怀念与尊敬 教学方法: 讨论法。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还记得在初一年级我们学过的文章《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吗?里面有个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这个长妈妈在鲁迅先生的文章里多次提到,鲁迅先生还专门为她写了一篇文章,即本文。在鲁迅先生的童年生活中,长妈妈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呢?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就有全面的介绍。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三、学生复述故事,讨论探究。 1、复述课文,既可以全文复述,也可以部分复述。目的在于既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锻炼了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2、讨论探究; a、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情?重点写的什么? b、每件事表现了阿长怎样的特点和品格,分别表现了作者对阿长的什么思想感情?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安排材料的?(本课重点) c、作者先写讨厌、憎恶,但结尾又写“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灵魂”抒发出一种深沉的怀念之情。你是怎样理解作者的感情的?在作者眼里阿长是一个怎样的人?(这是本课难点)学生讨论分小组进行,每组指定一个人负责,组与组之间又可以交流,学生可以下座位,有结果的小组可以派人上讲台写在黑板上,其他的人又可以派人去改,不同意见可以争论。总之,给他们充分的自由。最后,老师引导完成三个问题: (1)写的几件事 a、爱说闲话→不大佩服、 b、“大”字睡相→讨厌、不耐烦-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示例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示例 知识目标:1.初步了解一些说明文的知识,掌握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和举例说明的方法。2.了解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能力目标:1.训练做读书摘要的能力。2.训练生动形象进行口头描绘景物的能力。情感目标: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钻研科学的热情和兴趣。第一课时一、预习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字略)2.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略)3.阅读课文,思考自读提示及课后练习。二、导入1.作者简介作者竺可帧,物候学家。2.导语本文的题目是《大自然的语言》,所谓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大自然怎么会有语言?我们读了这篇文章才会恍然大悟,原来指的是大自然的物候现象,如草木枯荣,候鸟去来等,实际上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从这一点上说,物候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本文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三、正课1.速读课文。要求以最快的速度阅读课文,做到注意力集中,不出声,不回视,用笔画出主要词语,记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争取2分钟内读完。2.请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第一段:从开头到“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说明什么是

物候,什么是物候学。第二段:从“物候观测使用的……”到“就可能避免”。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的重要性。第三段;从“物候现象的来临的迟早决定于哪些因素呢”到“春天提前9天”。说明决定物候现象迟早的各种因素。第四段:从物候学这门研究……”到结束。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3。提问:第一自然段描绘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按照什么顺序?讨论并归纳:按照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4.提问:这一段哪些词语说明时间的推移?讨论并归纳:用了“过后”“再过”“不久”“于是转入”“到了”“准备迎接”等词语,变化灵活。5提问:这一段哪些词语写得生动典雅?讨论并归纳;(1)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大地”人格化,显得亲切动人。)(2)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融化萌发次第用词典雅,富有形象性。) (3)燕子翩然归来。(翩然指轻快地飞舞的样子,用来描绘燕子的飞行十分恰当、形象。)(4)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用词典雅,如果改为植物“结果”则显得口语化。(5)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的落下来。(“簌簌”是纷纷落下的样子,用词形象、典雅。)(6)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销声匿迹”指消失了鸣叫声,藏起了形迹,用词形象、典雅。如果改为“消失了”则显得口语化。)(7)到处呈现一

课文《纸的故事》优秀教学设计

课文《纸的故事》优秀教学设计 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课文《纸的故事》优秀教学设计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1、知道纸是中国人发明的,外国人懂得造纸比中国人迟一千多年,感受做一个中国人的自豪。 2、学会课文生字14个,却别形近字导、异代、化;能给生字确定部首,并用部首查字法;理解课文中异口同声、自豪、不禁等词语的意思。 3、会按谁怎么样地说什么的句式写句子;学会用怎么来提问。 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人物对话,了解纸的发明过程。 5、能在学懂课文的基础上写一段赞叹中国人了不起的话。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用部首查字法;弄清纸发明的过程,感受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 2、教学难点:了解纸发明以前的书,说说蔡侯纸是什么样的纸。 三、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理解16个新词,学会给生字确定部首。 2、读通课文,初步了解纸的发明过程。 3、学习1-5自然段,知道在纸发明以前,书是用什么做的,有什么特点。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谈话引入。 出示课本,问:这是什么做的?拿出报纸、作业本、课外书问。看着这些五花八门的纸,小朋友们,有什么奇怪的问题从你们的小脑瓜里蹦出来了呢?(生自由提问,教师理出有用的问题。) 这一张张白花花的纸是谁发明的?是怎样发明的?同学们都非常奇怪,只要今天我们学了《纸的故事》这篇课文之后,那么一切问号就会消失了。(出示课题,请生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了解大意。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课件出示以下自学要求: (1)遇到生字多读几遍,并记住字形。联系句子想想意思。 (2)认真阅读单元学习提示,明确要求和具体操作步骤。 (3)尝试运用部首查字法做课后作业第2题。 2、检查指导。 (1)浏览课后生字,学生提出确定部首有困难的字,教师指导解决。 (2)以带字为例,请同学介绍的过程。 3、再读课文。 (1)放声自由朗读课文。 (2)分小节指名朗读课文,注意纠错。 (3)说说课文围绕纸主要讲了什么(教师指导学生理清课文思路)。 完成课后练习3。 三、学习课文1-5段。

阿长与山海经语文教案

阿长与山海经语文教案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 【思路综述】 阿长在鲁迅的童年生活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所以在鲁迅笔下常常出现。在这篇回忆性散文里,鲁迅饱含深情集中记叙了长妈妈给他儿时留下的印象,人物形象鲜明,细节描写逼真,情感真挚深沉,无疑,教学中抓住这些亮点分类突破。 【教学简说】 一.感知人物 1、布臵自读课文,要求读准以下字音。 骇掳悚絮说惶急疮疤诘问渴慕霹雳辟头画舫 2、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用?阿长是一个的人?说话。可以用课文中的词句,也可以自己概括。全方位感知人物,可以从外貌、身份、细节、性格等各方面说。 可以有如下一些说法:阿长是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人;阿长是一个黄胖而矮的人;阿长是一个别人不注意姓名的人;阿长是一个喜欢切切察察的人;阿长是一个睡相不好的人;阿长是一个不许我走动的人;阿长是一个懂得许多规矩的人;阿长是一个烦琐之至的人;阿长是一个迷信的人;阿长是一个善良的人;阿长是一个朴实的人;阿长是一个热情为?我?着想的人;阿长是一个具有伟大神力的人;…… 教师小结:总之,阿长是一个好人,但又不是十全十美的人,她是一个复杂的人。那么这样一个人,作者对她的感情怎样呢?接下来我们完成了下一步活动就能够明确了。 二.拎出线索。 1.教师读课文,学生听。

2.问:作者对阿长的感情怎样?边听边标出课文中表示作者对阿 长感情的词句。 明确:作者对阿长的感情是变化的,从?不大佩服——不耐烦——空前敬意——新的敬意。? 三.品味细节 1.读课文,要求找出作者感情变化的原因。 教师提示:我们知道,?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 恨?作者的感情变化是因为发生了一些事情。也就是说,这些事情就 是我感情变化的原因。下面请同学们分小组联读课文,用简要的话 概括出这些事情。 明确:一共写了七件事。 ①常喜欢切切察察②限制我的行动③睡觉时挤得我无法翻身 ④懂得许多规矩和麻烦的礼节⑤讲长毛攻城时护城⑥谋害我的隐鼠⑦为我买《山海经》 2、这些事中哪些地方写得最细,最精彩。请找出来,用?写得好,它写出了?的句式进行品析并说话。 学生活动。 四.想象创新 我们假设阿长现在还健在,她读了鲁迅这篇文章,会对鲁迅说什么? 请同学们紧扣课文内容与人物性格特征,放飞想象的翅膀,赋予人物新的时代特色,代长妈妈说些话。 教师举例: 哥儿啊,我虽无名无姓,但经你一写,现在也成了名人了,可是你说我无名无姓,生得黄胖而矮倒也罢了,怎么连颈上的灸疮疤也 写进去了呢?说我规矩多、烦琐、迷信也罢了,那时谁不迷信啊?可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熟读课文,了解本课介绍的物候知识。品味准确、生动的说明语言。 2、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了解本课介绍的物候知识;通过合作探究,品味说明文准确的语言,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二、学情分析 根据教学情况来看,班中绝大部分同学都能跟上现有的进度,上课发言积极,个别同学表现的还特别出色,但是也有个别同学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不尽人意,学习成绩也不稳定。 三、教学重点 学习准确的说明语言 四、教学难点 逻辑顺序在说明中的作用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 说到语言,我们首先会想到在生活中,我们用语言进行交流、表情达意。那么,大自然也有语言吗?如果有,他会以什么样的方式说话,又会说些什么呢?带着这一连串的疑问,让我们随着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的笔触,共同聆听来自大自然的声音。 2、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了解这篇文章主要告诉了我们些什么.(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读完文章后,大家对大自然的语言一定有了一些了解。那么,“大自然的语言在文章中究竟指的是什么呢?(学生跳读回答) 明确:是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把这些自然现象称作是物候。《大自然的语言》就是一篇介绍物候知识的说明文。 (3)、那么这篇说明文介绍了哪些有关物候的知识呢?请同学们结合课后第一题跳读课文,筛选信息,作适当的批注,完成问题。(a)、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b)、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c)、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d)、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明确: a、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b、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温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c、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 d、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种子的日期;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 引导:在短时间内,同学们就基本掌握了文章的内容,这说明大家都能积极思考,领悟能力较强;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归功于作者,是他有条有理地介绍了物候学的相关知识,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更难能可贵的是,作为气象学家和地理学家的竺可桢先生在语言方面也独具匠心。 那么,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引导:说明文是给人介绍知识的,所以要求说明语言要准确、严密。 (1) 品味语言的准确性。

新人教版(部编)三年级语文下册《三单元 10 纸的发明》研讨课教案_4

《纸的发明》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纸的发明》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华传统文化”主题下的首篇说明性课文,文章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纸的发明历程及它的作用,让我们感受纸的发明对人类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和意义,赞扬了我们祖先的聪明才智,体现了“深厚的传统文化”这一鲜明的主题。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基于单元整体性教学,遵循“感知——理解——运用”这一思路,本节课的教学重在引导学生根据动作流程图,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说清楚,提升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 学情分析 本单元所选编的几篇课文都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关,且每篇课文的学习都设计了查找资料,延伸拓展等学习内容,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探究学习兴趣。在第一课时感知课文内容,初步了解纸的发展过程及造纸术发明的意义的基础上,通过“问卷星”的形式,学生提出自己最想探究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本课时主要引导学生探究蔡伦改进的造纸术传承下来的原因,知道纸的重要作用及其对推动世界文明进程的巨大意义,激发对祖国灿烂、悠久的历史文明的无限自豪之情。因此,在教学中我大胆放手,充分利用教材和信息技术,让学生带着任务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但是,由于三年级的学生对于如何处理资料、整合资料还不太明晰,这就需要教师适时适度地在他们学习的过程中加以指导和帮助。 教学目标: 1.课前引导学生以课文为载体,自主搜集“纸的发明”相关资料并在班级群中共享,感受信息技术带来的便捷及资料的丰富,扩展了书本知识,拓宽了学习空间。 2.课前通过“问卷星”反馈学情,课堂上顺学而导,引导学生运用图表、抓关键信息等比较阅读,探究蔡伦改进的造纸术传承下来的原因,赞扬我们祖先的聪明才智。同时,转变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合理利用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让学生在主动探究、合作学习中对信息

《贝的故事》教学设计

《贝的故事》教学设计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贝”的故事 【知识技能】 1.能够认读“甲骨文”“饰品”的词语,会写珍贵钱币等词语。 2.默读课文,了解贝字的起源,贝的作用以及字形字义。 3.进一步了解汉字的意思,与偏旁有关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进一步认识形声字的规律,归纳一批学习过的形声字来学习本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感受汉语言文字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贝字的起源和字形字义特点,掌握贝在左右结构和上下结构中书写不同的特点。 【教学难点】 有贝字推衍开去,总结形声字形旁表义的特点。 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贝壳吗 2.出示课件,学生欣赏感受。 (课件出示贝壳图片):不同种类的贝壳。 (1)欣赏各种贝壳,感受贝壳的漂亮,令人喜爱。

(2)说说自己喜欢那种贝壳,为什么。 导语:贝壳不光外表漂亮,能做饰品,还有更大的用处呢!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好好学习一下关于“贝”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初读课文,提出自读要求。(课件出示) (1)要求读准字音,不认识的字查字典或请教老师同学。 (2)读顺句子,不唱读,不回读,注意语气和语调。 (3)把容易读错的字和句子多读几遍。 (4)看看这篇短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2个自然段) 2.检查自读情况,疏通字词障碍。 (1)出示生字:(课件出示) yǔcái qián jiǎgǔbèi kéhuài bìguān 与财钱甲骨贝壳坏币关 自由练读;指名读,相机指导;再指名读;齐读。 开火车。按照小组快速念出老师出示的生字。让全体学生兴奋起来。 抢答。教师拿出哪个字,学生举手抢答。 教师随机纠正读音:“钱、关”前鼻音,“财”是平舌音,“甲、坏”是三拼音节。 (2)认读本课新词:(课件出示) 漂亮、贝类、珍贵、饰品、随身、损坏、容易、赚钱、赔本、购物、贫困

七年级语文下册《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

阿长与《山海经》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回忆性叙事散文,作者用朴素但又不乏幽默的笔触,叙写了阿长的一些生活片段。塑造了阿长这个小人物的形象,让人充满敬意的怜爱,感激与怀念,同情与愧疚,也有温暖与力量。让我们也在重新审视如何看待身边小人物,以及如何做一个平凡的人。 学情分析 通过七年级上学期的学习,对鲁迅的《朝花夕拾》有了一写的了解,对鲁迅这个文学大家也有了较为系统的认识。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也有所提升,但这种认识往往又流于表面化和肤浅化,再加之作品的年代离现在有些久远,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对匮乏,对于把握阿长的形象,理解作者的情感有一定的影响。所以在教学中,宜温故知新,宜联系生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创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记叙、描写等表达方式,体会人物描写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整体把握课文,深入了解阿长的人物形象以及作者的深厚感情。 2.体会语句的深层含意,把握文章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3.学习本文欲扬先抑的手法及抓住人物特点刻画人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悟鲁迅对“阿长”的深厚怀念之情,领会“阿长”性格中的人性美。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主要性格以及详写略写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难点:通过文章欲扬先抑的写法,深入了解阿长的人物形象以及作者的深厚感情。 第一课时 预习任务 1、鲁迅,原名(),()人,我国现代伟大的()、

()、()。 2、本文选自()。这是鲁迅唯一的一本()集。 3、简介《山海经》 《山海经》是中国先秦重要古籍,也是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最古老的奇书。 《山海经》传世版本共计18卷,包括《山经》5卷,《海经》13卷。 山海经内容主要是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地理、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包括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不少脍炙人口的远古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 《山海经》具有非凡的文献价值,对中国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的研究,均有参考。其中的矿物记录,更是世界上最早的有关文献。 4、注意加点字词的读音。 骇. ( ) 惶.急( ) 疮疤 ..( ) ( ) 掳. ( ) 渴慕.( ) 霹.雳( ) 悚.( ) 诘.问( ) 惧惮.( ) 孤孀.( ) 5、解释词语: 莫名其妙:深不可测:情有可原: 惶急:诘问:惧惮:震悚: 合作探究 1、本文主要刻画了哪个人物?围绕着这个人物写了哪几件事? 阿长,共写了七件事: (1)切切察察的毛病。(2)摆成“大”字的睡相。 (3)令人讨厌的种种规矩。(4)一肚子烦琐的道理。 (5)“长毛”的故事。(6)谋害我的隐鼠。 (7)吃福橘。(8)给我买《山海经》。 2、文章写长妈妈的事情哪些事是详写?哪些事是略写?为什么要这样 安排? 略写了阿长的称呼的来历、“切切察察”的毛病、摆成“大”字的睡相、令人讨厌的种种规矩、“长毛”的故事,谋死隐鼠,吃福橘。略写的那些内容能使人对长妈妈有个初步了解,她的外形特征,真实地反映长妈妈的一些毛病,但这些并不能削弱对阿长妈妈的敬意。 详写了为“我”买《山海经》一事。详写买《山海经》一事,却令人对长妈妈刮目相看,在作者看来“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情,她却能够做成功”,我们可以想到幼小的鲁迅对长妈妈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公开课)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江高二中江秋莲 教材分析 文章通俗生动地介绍了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物候学现象来临的有关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与知识,提倡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和研究促进农业生产的大丰收。 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的说明对象及说明内容。 2、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及说明方法。 3、体会本文准确生动的语言特点。 4、学习作者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深入细致的观察。 教学重点 了解本文的说明对象及说明内容,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及说明方法,训练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 教学难点 体会本文准确生动的语言特点。 教学资源准备 1、学生预习课文,查阅字典,自主掌握生字词,了解课文的说明内容;并分成四人小组从说明文知识点(说明对象、说明内容、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语言)入手自学课文,并把内容用A4纸整理成讲课板书或做成手抄报,到时上讲台展示自学成果时投影出来。 2、学生查找资料,了解有关作者的资料及物候学的知识。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观看视频《大自然的语言》,视频展示春夏秋冬、斗转星移、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的现象。这些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与人类有何关系呢?为什么说保护大自然就是保护人

类自己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起来学习《大自然的语言》。 二、介绍作者 竺可桢,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在台风、季风、气候变迁、农业气候、物候、自然区划等方面有开拓性的研究。主编了《中国自然区划》、《中国自然地理》等丛书,是我国地理学和气象学界的一代宗师。 三、投影展示学习目标: 1、了解本文的说明对象及说明内容。 2、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及说明方法。 3、体会本文准确生动的语言特点。 4、学习作者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深入细致的观察。 四、提问学生: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试划分文章结构,列出说明内容。 明确:说明对象——大自然的语言(物候),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说明内容: 第一部分(1-3段):说明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段):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意义 第三部分(6-10段):说明影响物候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五、自学成果展示 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对每部分内容的理解。(老师在学生展示和讲的过程中适当引导) 六、评价每小组的自学情况以及展示情况,并对本课内容作小结。 七、布置作业: 1、用活页本搜集一些农谚(至少十条),体会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 2、做《学习与评价》P65-P66第16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