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采矿工程专业培养计划

采矿工程专业培养计划

采矿工程专业培养计划
采矿工程专业培养计划

中南大学资安院(采矿、城地专业)培养方案

采矿与岩土工程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工科基础理论知识和固体矿床(重点是金属和非金属矿床)开采现代科技知识,能从事矿床开采设计、施工、生产管理和科学研究,并能从事岩土工程领域技术与管理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二、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经过系统的工科基础和专业理论与知识的学习,受到矿区规划、工艺设计、经济评价与计算以及相关试验研究等方面的基本训练,达到以下基本要求: 1、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工程职业道德。 2、具有从事工程工作所需的自然科学知识和一定的经济管理知识。 3、英语具有听、说、写和阅读本专业英文资料的基本能力。 4、具有工程制图、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应用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及分析的能力。 5、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 6、了解国家关于采矿工程生产、设计、安全、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7、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解决专业工程问题的基本能力,以及从事采矿新工艺、新技术开发与设计的初步创新能力。 8、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精神。 9、了解专业学科发展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 学生在完成主要专业学习的基础上,可跨学科专业、跨专业年级选修一定数量的课程,拓宽自主学习的空间。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 三、主干课程和特色课程 主干课程:金属矿床开采技术、凿岩爆破工程、矿井通风与空调、井巷与隧道工程、矿山软件工程 特色课程:矿床开采设计与评价、充填理论与技术、金属矿连续开采技术、数字化矿山技术、地下空间工程设计与施工、矿山环境与安全工程 四、毕业合格标准 本专业学生应达到学校对本科毕业生提出的德、智、体、美等方面的要求,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各教学环节的学习,最低修满191学分(其中必须修满规定的必修学分),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合格,方可准予毕业。 五、学制与学位 标准学制:4年,学习年限3-6年 学位:工学学士

成都理工大学地质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方案081401

成都理工大学地质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方案(081401) Geological Engineering (081401) 一、专业简介(Ⅰ Major Introduction) 地质工程专业门类为工科,一级学科为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地质工程是国内最早通过中国工程教育认证的地学类专业之一,是我校双一流学科“地球科学”的主要支撑专业。 地质工程专业是在原成都地质学院“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探矿工程”两个专业的基础上,经过60余年的艰苦奋斗发展起来的。“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专业始建于1956年,“探矿工程系”专业始建于1959年。1993年原成都地质学院更名为成都理工学院,“探矿工程”专业改名为“勘察工程”专业。1999年,因国家专业目录调整,“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和“勘察工程”专业分别调整为“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的工程地质方向和岩土钻掘工程方向,分别隶属于当时的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和勘察与机电工程系。2001年底,成都理工学院重新组建并更名为成都理工大学,学校进行院系调整,将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的岩土钻掘工程方向和工程地质方向统一归属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2012年,按照国家专业目录调整要求,环境与土木工程学院的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更名为“地质工程”专业并沿用至今,仍设工程地质和钻掘工程两个方向。 地质工程是地质学与工程学相互渗透交叉的学科,主要研究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相互关系,以地质学及机械学原理为基础,认识、分析和解决地质工程问题,采用先进的工程技术方法和手段,为工程建设、资源开发和地质环境保护服务。我校工程地质方向主要在山区复杂地质工程问题分析与解决、工程地质勘察设计与施工、地质灾害评价与防治、地质环境评价与保护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和优势,钻掘工程方向在岩土钻掘工程材料、岩土钻掘机具、定向钻探与取心、非开挖水平定向钻进等方面的新技术新方法开发与研究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和优势。 本专业人才质量保障体系实现了国家级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全覆盖,包括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教学团队、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还入选国家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本专业达到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水平。 本专业全面落实企业导师制度,采用企业导师和专业教师联合指导的教学方式。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大学四年中,每年一次校外实习。 二、培养目标(Ⅱ Academic Objectives) 本专业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发展,系统掌握地质工程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受到相关工程训练,具有较强创新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人文与职业素养、具备分析和解决复杂地质工程问题能力,能在地质工程相关领域承担资源开发、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管理及研发等工作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毕业5年后经过持续学习和工程实践锻炼达

2016级矿井建设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016级矿井建设专业 人才培养方案 (三年制高职) 山西煤炭职业技术学院采矿工程系 2016年7月

矿井建设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编号:520502 二、教育类型及学历层次 (一)教育类型:高等职业教育 (二)学历层次:大专 (三)学制:三年 三、招生对象 普通高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毕业生 四、专业分析 (一)人才需求分析 根据我院近几年对省内部分大中型煤矿调查,全省煤炭类专业技术人才仅占从业人员总数的6.16%,远低于全国工业企业12.7%的平均水平,专业技术人员缺口2.34万人,而且专业人员岗位分布呈“生产一线少、辅助单位多”的格局,专业技能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在学历结构上,大专以上仅占13.4%。根据全省煤矿从业人员素质提升工程实施方案,到2011年底,全省煤矿企业“六长”和副总工程师专业学历必须具备煤炭相关专业大专以上学历,其它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专业学历必须具备煤炭相关专业中专以上学历;到“十二五”末,全省煤矿企业“六长”和副总工程师具备煤炭相关专业本科以上学历达到50%以上,研究生学历达到7%以上。其他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具备煤炭相关专业大专以上学历达到50%以上,本科以上学历达到20%以上;全省煤矿企业特种作业人员和班组长具备煤炭相关专业大专以上学历达到10%以上,特有工种中专以上学历达到50%以上。实行变招工为招生制度。从2011年到2015年,新招从业人员中直接招生的比例要分别达到25%、35%、55%、75%、100%。到“十二五”末,全省所有煤矿新招从业人员必须直接从院校合格毕业生中招用,不再从社会上招用。

此外,依照《山西省煤炭专业人才培养规划》(晋政办发[2008]15号)要求,“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年产60万吨以上的煤矿,至少要配备大专以上学历的矿井建设业人员5名,全省需配备高职学历以上毕业生6000多人。矿井建设专业是我院的重点建设专业群,招生形势好,就业率高,专业地位十分重要,属于技能紧缺型人才培养专业,搞好专业建设既是煤矿建设生产对人才培养的需要,也能对其他相关专业建设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 (二)职业面向 目前矿井建设已趋向集约化、规模化、机械化。随着矿井建设事业的发展,“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管理”的广泛使用,煤矿企业对高技能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根据近年来我院对往届毕业生就业去向和工作岗位调研,与行业企业专家一起,确定了矿建专业的职业面向和人才定位。 矿建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的单位或企业有:省内外煤矿生产企业、煤矿建设单位、项目管理咨询中介机构、矿井建设监理公司、矿井设计部门等,从事矿井设计、建设和井巷工程掘进施工技术和管理工作,以及煤企的计划、预算、生产调度等岗位工作。 (三)就业范围与岗位 通过深入煤矿建设和生产企业调研,召开专业分析研讨会,确定了矿建专业毕业生将来的就业工作岗位。主要有:施工操作岗位、技术管理岗位、技术咨询服务岗位,进一步归纳为三种职业领域。具体见下表4-1: 表4-1矿建专业的就业岗位 职业领域职业岗位 技术操作工作钻眼工、爆破工、机掘工、锚杆支护工、喷浆工、支架安装工、装载机司机、钉道工、防尘 工、注浆注水工、探放水工、配气工、砌料工等。 技术管理工作掘进队、采煤队、支护队、地质队的技术员、技术队长等; 采掘区、通风安全区(科)、生产科技术主管工程师、区(科)长等。 职业拓展岗位工作建造师(矿建专业)、采掘机电设备管理员、开采生产技术主管工程师、井巷工程计量计价 员、煤矿中介服务机构技术工程师、注册安全工程师等

力学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力学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学科代码:) 一级学科:力学 二级学科: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 固体力学() 流体力学() 工程力学() 一、培养目标 、进一步学习和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团结合作精神和坚持真理的科学品质,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在本学科领域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基本的实验技能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了解学科前沿动态。掌握一门外国语,具备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教学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体魄。 二、研究方向 、智能材料结构力学 、微观力学与材料设计 、岩体力学与土力学 、复合材料力学与结构设计 、振动原理及工程应用 、工程材料的力学性能与流变 、工业与环境流体力学 、流体流动量测与控制 、计算流体力学及流场可视化研究 、计算力学与工程力学中的反问题 、结构动力与稳定、安全与可靠性分析 、工程结构动力分析与抗震 、极端条件下材料的力学行为 、材料损伤与疲劳强度 、应用数学与工程 三、学习年限与学分 硕士生学制为年,学习年限一般为至年(特殊情况者可延长至年),课程总学分要求不低于学分。学位课程学分不少于学分。

四、课程设置

注:培养方案其他要求按学校硕士研究生统一要求执行

物流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 一、研究方向 、供应链管理、物流系统规划与管理 、物流系统模拟与决策、企业物流与供应链管理 、物流信息系统、物流与区域经济发展 、港口物流管理、物流信息系统与仿真技术、区域物流及绿色物流 二、课程设置

地质工程专业培养计划

【最新】地质工程专业培养计划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主要培养具备能从事各类工程建设的场地评价,岩土体特性分析,特种地基加固处理,地质灾害评价与治理等地质工程领域的各项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二.培养要求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了解当代科学技术的主要方面和应用前景,熟悉地质工程勘察.设计施工. 掌握工程地质.工程力学.岩土力学的基本理论,地下工程.工程材料.结构分析与设计.地基处理方面的基本知识,掌握有关电工.工程测量与试验.施工技术与组织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具有工程制图.计算机应用.主要测试和试验仪器使用的能力;具有综合应用各种手段(包括外语工具)查询资料.获取信息的初步能力.熟悉国家有关工程勘察,建筑工程等方面的政策.规范和法规.具有进行工程勘察.设计.试验.施工.管理和研究的初步能力. 三.主干学科地质工程 四.主要课程 英语.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普通化学.计算机基础.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岩土力学.建筑材料.钢筋混凝土结构.道路勘测与设计.地下结构.施工技术与施工组织.地质工程经济与企业管理. 五.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内容.要求) 设计1——钢筋混凝土课程设计 时间:1周 内容:钢筋混凝土结构 目的与要求通过本课程设计,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步骤.受到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的初步训练.设计分两部分进行,一部分为钢筋混凝土楼盖设计,一部分为单层厂房结构设计.要求学生完成相应的计算说明书及结构设计图纸. 设计2——岩土体工程课程设计 时间:1周

内容:岩土体稳定性评价.岩土体工程设计 目的与要求通过本课程设计,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岩土体稳定性评价及岩土体工程设计的原理.方法和步骤,受到岩土体工程设计的初步训练.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相应的计算说明书和设计图纸. 设计3——基础工程设计 时间:1周 内容:根据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及有关资料选择基础方案,并进行设计.计算.绘出施工图. 目的与要求通过本课程设计,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基础工程设计的原理.方法和步骤.受到基础工程设计的初步训练.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相应的计算说明书和设计图纸. 测量实习,安排在第5学期,时间1周,内容为工程测量,要求学生在实习结束后,编写一份实习报告. 认识实习,安排在第4学期,时间3周,内容为地质认识实习. 教学实习,安排在第6学期,时间7周,内容包括工程地质勘察.原位测试.室内资料分析与整理.要求编写一份实习报告. 毕业实习及毕业设计(论文),安排在第8学期,时间_周. 毕业实习及毕业设计(论文)是实现本科培养目标的重要阶段,是学生学习.研究与实践成果的全面总结,也是对学生综合素质与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效果的全面检验.通过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使学生达到工程师工作能力的初步训练. 要求:选题尽可能结合生产实践,做到一人一题,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毕业设计(论文). 答辩:毕业设计(论文)完成后,由系统一组织答辩. 六.主要实验 室内试验(岩土物理力学性质测试.建筑材料试验等).野外现场试验(岩土物理力学性质现场原位测试.工程监测及检测等) 七.最低毕业课内总学时:2500学时 最低毕业总学分:模块a:_6学分+9学分模块b:_8学分+7学分

地质工程专业培养计划

地质工程专业培养计划 地质工程专业培养计划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主要培养具备能从事各类工程建设的场地评价,岩土体特性分析,特种地基加固处理,地质灾害评价与治理等地质工程领域的各项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二、培养要求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了解当代科学技术的主要方面和应用前景,熟悉地质工程勘察、设计施工。掌握工程地质、工程力学、岩土力学的基本理论,地下工程、工程材料、结构分析与设计、地基处理方面的基本知识,掌握有关电工、工程测量与试验、施工技术与组织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具有工程制图、计算机应用、主要测试和试验仪器使用的能力;具有综合应用各种手段(包括外语工具)查询资料、获取信息的初步能力。熟悉国家有关工程勘察,建筑工程等方面的政策、规范和法规。具有进行工程勘察、设计、试验、施工、管理和研究的初步能力。 三、主干学科地质工程 四、主要课程 英语、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普通化学、计算机基础、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岩土力学、建筑材料、钢筋混凝土结构、道路

勘测与设计、地下结构、施工技术与施工组织、地质工程经济与企业管理。 五、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内容、要求) 设计1——钢筋混凝土课程设计 时间:1周 内容:钢筋混凝土结构 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课程设计,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步骤。受到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的初步训练。设计分两部分进行,一部分为钢筋混凝土楼盖设计,一部分为单层厂房结构设计。要求学生完成相应的计算说明书及结构设计图纸。 设计2——岩土体工程课程设计 时间:1周 内容:岩土体稳定性评价、岩土体工程设计 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课程设计,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岩土体稳定性评价及岩土体工程设计的原理、方法和步骤,受到岩土体工程设计的初步训练。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相应的计算说明书和设计图纸。 设计3——基础工程设计 时间:1周

固体力学专业培养方案

固体力学专业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80102授予工学硕士学位) 一、培养目标 1、较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树立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遵纪守法,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学术修养,身心健康; 2、系统地掌握固体力学的基础理论、计算方法和实验技能,具有较强地从事固体力学相关科学研究或独立担任该专业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3、熟练地运用英语。 二、学科专业和研究方向 1、固体力学专业隶属于力学一级学科。主要研究土木、交通、航空航天、材料、机械、海洋、生物、环境等工程领域中的力学问题。在复合材料力学,电磁固体力学,计算力学,断裂、疲劳和工程结构分析,本构关系与宏细观力学,界面力学、计算材料科学、工程结构控制与故障诊断等方面作深入的理论与实验研究。 2、主要研究方向及其内容 1)复合材料及其结构的力学行为:主要研究智能材料与结构的力学分析、复合材料的宏观性能预报及波动性能等。 2)新型材料的变形与断裂:主要研究功能梯度材料及智能材料的变形和断裂,包括静态和动态断裂特性。 3)计算固体力学:主要研究边界元、无网格等方法及其在工程结构分析中的应用。 三、培养方式及学习年限 1、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式为导师负责制,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可以相互交叉。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一般要求在前一年修满所要求的学分。 2、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为2-4年(含休学)。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 课程设置分学位课和非学位课两大类,学位课分为公共学位课、基础理论课、专业学位课,非学位课分为选修课和必修环节。硕士生在校期间,应修最低学分为26学分,其中公共学位课6学分,基础理论课不少于4学分,专业学位课不少于6学分,专业选修课不少于6学分,公共选修课不少于2学分,必修环节不少于2学分,最高学分不超过34学分。 五、课程考核方式 分为考试课和考查课两种: 1.考试课由试卷成绩和平时成绩两部分构成,平时成绩作为试卷上的单独一道大题,不超过50%。考试可采取闭卷或开卷两种形式,由研究生学院统一组织。开卷考试只限携带课堂笔记和教材,不允许携带各种打印、复印资料。 2.考查课不组织考试,学生提交考核报告或结课论文,并由任课老师结合平时表现给出百分制成绩。

2014级采矿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014级采矿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名称:金属矿开采技术 专业代码:540302 招生对象普通高中毕业生/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 学制与学历三年专科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综合素质,掌握采矿技术专业必需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掌握采矿生产各区域主要岗位操作技能和生产技术、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现场操作能力,学生毕业后,可在金属矿山生产一线从事矿山各岗位的操作、控制等工作。使学生具有良好的综合技能和文明生产习惯,达到采掘、运输、爆破标准要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培养规格 一、能力要求 1.具有应用专业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穿孔爆破、采掘、运输、排岩等生产过程中常见问题的能力。 2.具有穿孔爆破、采掘、运输、排岩生产主要岗位的操作能力和处理一般事故的能力。; 3.具有对生产主要设备使用、维修的能力。 4.具有对采矿生产工艺进行初步改进的能力; 5.具有一定的技术管理能力和初步的企业经营管理能力; 6.具有一定的社交能力和营销知识; 7.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和外语的应用能力。 8.具有较好的学习新技术和新知识的能力; 9.具有较好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0.具有查找资料、文献等获取信息的能力; 11.具有较好的逻辑性和科学思维方法能力; 12.具有较好的制定工作计划的能力;

13.具有较好的评估工作结果(自我、他人)的能力。 注:应取得至少一种相应的专业技术等级证书。 二、知识要求 1.掌握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必需的高等数学、英语、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等必要知识; 2.掌握与职业基础技能相适应的机械基础知识、工程力学、岩石力学、工程制图、工业电气控制等基础知识 3.掌握与职业技术技能相适应的矿山地质、爆破工程、矿山运输、采掘机械、金属矿床开采技术、专业外语等专业知识; 4.具有初步的生产管理、技术经济分析及市场营销基础知识。 5.了解采矿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以及绿色选矿的相关知识。 三、素质要求 1.道德修养:政治合格、品德高尚、行为规范、知法守法、心理健康。 2.人际交往:具有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团队协作的能力;具有良好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 3.职业品质:具有从事专业工作所必须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具有学习新技术、收集信息、科技协作与知识转移能力;具有调查研究与组织协调能力、较强的质量意识、成本意识和市场意识,团队精神和良好的沟通能力;具有创新思维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4.方法能力:善于学习新知识与新技能;善于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具有查找资料、阅读文献的能力;具有合理制订工作计划的能力。 就业面向 毕业生主要面向露天矿山及地下矿山等单位,从事矿石的剥离、采掘、产品处理等生产一线的工作,主要生产设备的调试、使用、维护和管理等工作,采矿生产组织、技术管理等工作,以及安全生产、环境保护、产品质量分析和检验等工作。 初始岗位群:牙轮钻机司机、爆破工、电铲司机、采矿工、电机车司机、调车员、推土机司机。 发展岗位群:通过3~5年的工作,各生产岗位班组长、作业长,生产、技术管理、安全、环保和质检等部门。车间主任、调度长、生产、技术管理、安全、环保和质检等部门主要负责人。 职业证书

地质工程专业(专升本)培养方案

地质工程专业(专升本)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扎实、专业面宽,具备系统的基础地质、能源地质、固体矿产地质、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地球物理勘探、环境地质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扎实的数理化、计算机、外语基础、现代企业管理知识和人文素养,在能源与矿产资源地质勘查与评价、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管理和地学信息处理等方面,具有较强实际工程能力和一定研究能力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二、培养要求 要求学生在掌握数学、物理、化学、外语、计算机等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学习地质学基础、能源地质、固体矿产地质、矿井地质、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应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的基本理论,具有一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管理知识及相关工程技术知识,懂得一定的社会、人文科学知识、法律和国防知识。掌握运用现代地质学理论和先进科技手段,从事地质研究工作,具备解决能源与资源的勘查工作或与各类工程建设有关的地质工程问题的基本能力,并具有合理利用能源与保护自然地质环境的初步能力。本专业在培养方向上可以在煤、油气资源勘查、矿井地质、固体矿产勘查、矿产资源评价与管理、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技术与工程等方面有所侧重。 三、主干学科、主要课程、课程平台及学分比例 1. 主干学科 矿产普查与勘探,资源勘查工程,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 2. 主要课程 普通地质学,结晶学与矿物学,岩浆岩与变质岩,沉积岩石学,古生物地层学,构造地质学,煤及煤层气地质学*,矿产勘查与评价*,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瓦斯地质学*,遗迹学理论与应用*,矿床学,水文地质学,工程地质学(*为特色课程)

采矿特色专业建设规划与进展

采矿工程论文: 采矿工程特色专业建设规划与进展摘要:基于采矿工程的专业与学科优势,以大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全过程一体化培养为核心,面对专业建设新的挑战,提出了中国矿业大学采矿工程特色专业建设的目标与方案,并从人才培养方案调整、毕业设计环节的整体优化、实践基地的建设、实验教学内容的充实、课程建设的深化、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与激励制度的建立及国际化培养模式探索等7个方面介绍了其进展情况。中国矿业大学采矿工程专业在社会上已形成品牌效应,多年来毕业生一直供不应求。 关键词:中国矿业大学;采矿工程;专业建设;学科优势;全过程培养 一、采矿工程专业简介 1.学科与专业建设 中国矿业大学(以下简称“我校”)采矿工程专业已有百年成长历史,专业基础厚实,学科优势明显。已建设为国家重点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矿业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并依托煤炭资源与安全开采国家重点实验室。采矿工程专业为江苏省品牌专业,2007年通过教育部专业认证,2008年获教育部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资助,其核心课程“采矿学”为国家精品课程。 2.师资队伍 采矿工程专业现有教师45人,其中教授22人,占总人数的49%,副教授12人,占总人数的27%,讲师11人,占总人数的24%;具有博士学历的教师38人,占总人数的84.4%,3人博士论文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师资队伍中获得以下称号和荣誉: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享受国家特殊津贴专家7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5人,中国青年科技奖1人,江苏省教学名师2人,江苏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7人,江苏省“青蓝工程”11人,孙越崎能源大奖1人,孙越崎青年科技奖3人等。 3.本科生规模 现在校采矿本科生共1187人(不含煤矿单招生500人)。具体见表1。 二、专业建设面临的挑战 根据国家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国际工程教育的新趋势以及大学专业建设的新特征,我校采矿工程专业主要面临六大挑战。 1.人才培养质量与面向“规模扩大”的挑战 我校采矿工程专业每年招生人数较多(300人左右),教师学科与科研压力又很大,导致他们对教学的投入难以保证;加之,招生多也使得专业实验室建设任务更重。故需建立弹性高效的教学管理系统和运行机制。 2.创新教育与面向“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挑战 将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有难度,需从专业建设的高度一体化系统考虑。 3.人才实践能力与面向“工程实际”的挑战 井下实习安排难,缺乏工程实践训练,实践环节质量难保障。需与企业联合,走产学研相结合之路。 4.教材建设与面向“采矿新技术发展”的挑战 教材内容的更新跟不上采矿新技术的快速发展,没有与“绿色采矿技术”的学科发展方向相配套的教材。 5.人才适应能力与面向“社会多层次需求”的挑战 我国煤炭赋存条件的复杂性、采矿工艺的多样性及采矿技术的多元性,导致大学生培养质量难以满足不同层次的社会需求,大学生的适应能力不足。

固体力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o.doc

福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名称: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代码:081001 专业简介 福州大学通信与信息系统学科自1981年开始招生“通信与电子系统”专业研究生,1986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是“九五”期间“211工程”信息与通讯工程重点学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02年又列入国家“十五”期间“211工程”重点建设项目,是2004年批准的省部共建福州大学“数据挖掘与信息共享”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重要依托学科和重要建设内容。 本学科以现代通信理论为基础,研究数字与数据通信、多媒体信息通信、卫星通信、信息安全、无线通信与个人通信、卫星通信、图像通信、宽带网络技术、遥感技术等。在学期间坚持理论学习与科研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方式,使学生了解信息与通信技术的最新发展,对于通信与信息系统的理论研究和工程应用具有一定的独立工作能力和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应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学位获得者应达到以下要求: 1、具有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了解信息与通信领域科学发 展的前沿动态和新技术,能够适应我国经济、科技、教育发展需要。 2、具备独立承担和研究解决本专业理论研究课题和前沿发展课题,并提供创造性 成果,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 3、至少能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具有一定的外语写作和国际学术交流能力,能在本 学科及相关学科领域独立开展工作。 二、研究方向 本学科专业主要从事多媒体通信与无线传输,地球信息技术与遥感应用,信息系统与信息共享技术等三个方面的研究工作,具体研究方向主要有: 1、无线通信与网络技术 2、多媒体通信 3、量子信息与量子通信 4、数字媒体技术与艺术 5、医学信息工程与医学图像系统 6、地球信息科学与遥感应用技术 7、地理信息工程与系统集成 8、智能信息系统 三、学制 全日制攻读博士研究生学制一般为三年;在职博士研究生学习年限可适当延长学习年限。 四、培养方式 为保证培养质量,博士研究生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也可实行以导师为主的指导小组负责制。导师(组)负责制订和调整博士生个人学习计划,组织读书报告和开题报告,指导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等。鼓励有条件的交叉学科、共建学科组织导师组进行集体指导。充分发挥博士生的主动性、自觉性与创造性,着重博士生的素质培养,提高获取知识的能力,尤其是独立从事创造性科研工作的能力。 五、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政治、英语等公共必修课和开题报告等必修环节按研究生处统一要求。

卓越采矿工程师人才培养教学体系与实践

人才培养 总第259期 年来山东科技大学(施“卓越工程师计划”提高学生教学效果,工程师,一、式单一,适应性不足;乏工程经历;二、计划”,学体系存在的问题,程实践能力。在于校内实践,更在于在煤矿企业综合实践的实施效果。 为满足以上要求,我校采矿工程专业将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方案与以前的“3+1”定单式人才培养方案相结合,实施校企对接,实行“3+1”培养模式,让企业纳入整个人才培养过程。学生三年在校重点学习数理基础、人文管理和专业知识,第四年到签约单位进行工程实践、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这一培养模式既为煤矿企业培养了急需的人才,又可有效解决就业问题,突出了对学生的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 三、卓越工程师教学体系改革研究 构建突出特色、强实践、重创新的人才培养体系。采矿工程专业依托专业丰富优质的教学科研资源,并将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贯穿整个四年的教学过程中,构建了横向上相互关联、纵向上相互贯通的人才培养体系。该人才培养体系主要包括系统的教学体系和强有力的保障体系,其中教学体系是核心,主要包含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以及创新能力培养体系(见图1)。 采”。通过主干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改革使采矿专业课程体系趋于合理,教学内容和教材选用也将进一步优化。 第二,精炼教学内容,实现七个“结合”:着眼于专业的拓展,实现煤矿开采与非煤固体矿床开采相结合、地下开采与露天开采相结合;满足采矿技术发展的需要,实现采矿与机电相结合、采矿与信息技术结合;体现多学科的相互渗透,实现采矿与岩土工程相结合;满足企业发展需要,实现采矿与计算机应用相结合、采矿与环境工程相结合。 第三,加强精品课程和特色教材建设。我校采矿工程专业在矿山压力与控制、矿井特殊开采等方向具有优势和特色,科研成果突出。将优秀科研成果引入教学全过程,教学成果突出,建设了“开采损害与环境保护”、“矿井通风与安全”国家精品课程2门、“矿山压力与控制”校精品课程1门;出版特色教材5本,其中《矿山压力与控制》获省优秀教材一等奖,《开采损害与环境保护》、《矿井通风 卓越采矿工程师人才培养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 郭惟嘉?刘?音?陈?静 摘要:在分析当前采矿工程专业教学体系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山东科技大学采矿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建设与改革,提出了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教学体系改革的基本思路,由此制订满足采矿卓越工程师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的教学体系。 关键词:采矿工程;人才培养;卓越工程师;教学体系 作者简介:郭惟嘉(1957-),男,山东济南人,山东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院长,教授;刘音(1973-),女,陕西杨凌人,山东科技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山东?青岛?266590) 中图分类号:DOI编码:10.3969/j.issn.1007-0079.2012.36.025 (下转第56页) 网络出版时间:2012-12-06 10:29 网络出版地址:https://www.doczj.com/doc/418150913.html,/kcms/detail/11.3776.G4.20121206.1029.025.html

1.山东科技大学采矿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采矿工程专业培养方案 Mining Engineering (门类:工学;二级类:矿业类;专业代码:081501) 一、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注重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综合发展,致力于培养基础理论扎实、适应面宽泛、工程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掌握固体(煤、金属及非金属)矿床开采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具备采矿科学与研究及采矿技术与工程基本知识的,能在矿业工程领域从事矿区规划设计、矿山开采及地下空间设计与施工、生产技术管理、安全技术、科学研究等工作,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二、毕业要求 本专业学生除了学习工科基础课外,主要学习矿床开采、岩土工程、矿山安全与工程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受到采矿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具有矿山规划、开采设计、矿山安全技术及管理、生产技术管理与科学研究等方面的基本能力。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到矿山企业就业,也可以到研究院、设计院等部门工作,还可以到高校进行教学和科研工作。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素质和能力: 1.工程知识:具备扎实的数学、工程力学、计算机、工程制图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掌握采矿学科的专业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及专业知识,并能用于解决复杂的采矿工程问题。 2.问题分析: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了解采矿工程学科的理论前沿、先进技术和发展动态,能够将采矿工程及相关学科的基本原理用于识别、表达、分析复杂采矿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的结论。 3.设计/开发解决方案:掌握矿区规划、矿井开拓开采设计方法,能够按照安全规程和设计规范等法律法规,在考虑社会、健康、安全、法律、文化及环境等因素基础上,进行相应设计及规程编制,并在设计中体现一定的创新性及创新意识。 4.研究: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相关科学方法对采矿工程复杂问题进行研究,具有采矿新方法、新工艺、新技术、新设施的初步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

固体力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2009)

固体力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2009) 一、培养目标及学习年限: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固体力学与工程方面的高级专业人才。要求学生掌握坚实的固体力学专业的基础理论及有关工程应用的专业知识;至少掌握一门外国语,熟悉掌握计算机的使用及编写计算程序;毕业后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以及工程设计计算的能力。 学制3年。按中山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手册》及中大研院[2003]3号《中山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试行办法》有关规定要求。 二、研究方向: 1、现代建筑结构与应用软件; 2、工程与科学中的非线性分析; 3、结构破损与可靠性分析; 4、岩土力学与工程 三、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1、必修课(=21学分) (1)公共必修课 第一外国语2学分 First Foreign Language 马克思主义理论4学分 Theory of Marxism (2)基础理论课 (3)专业课 39000200003 变分原理与广义有限元法4学分 V ariation Principle and Generalized Finite Element Method 39000200049 工程与力学中的近代数学方法4学分 Modern Mathematical Methods in Engineering and Mechanics 39000200069 计算结构力学及程序设计4学分 Computation Structural Mechanics and Programming 39000200152专业英语3学分 Scientific English 2、选修课 第二外国语2学分 Second Foreign Language 39000200012 程序设计方法2学分 Programming Methods 39000200093 近代固体力学概论4学分 Introduction to Modern Solid Mechanics 39000200131 现代高层建筑结构4学分

2019级采矿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2019级采矿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81501) 一、专业简介 采矿工程专业主要学习、研究固体矿产开采的理论和方法,包括井巷工程、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采矿方法、通风安全技术、矿山机械等分支的多项内容。主要任务是依靠科学技术,发展采矿新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保障安全、环境、经济效益良好和可持续发展。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社会责任感、工程职业道德、创新意识,具有良好的人文和科学素养、较宽厚的基础理论和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具备固体矿产开采的基本理论与技术以及工程师的基本能力,能够在固体矿床开采领域从事生产运行与管理、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研究与开发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采矿工程专业学生毕业后5年左右达到以下目标: 1. 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和职业素养。 2. 能够胜任固体矿床开采领域生产运行与管理、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研究与开发等方面的工作。 3. 基本具备领导和协调团队工作的能力。 4. 在所工作的领域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 5. 能够服务贵州、面向全国、放眼世界。 三、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数学、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采矿工程学科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受到课程设计、实验设计及操作、现场实习等方面的工程师基本训练,毕业生应达到以下几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 1. 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采矿工程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固体矿床开采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 2. 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采矿工程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复杂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3.能够针对具体工程问题设计有效的解决方案,并能在设计环节中体现创新意识,考虑社会、健康、法律、安全、文化及环境因素。 4. 了解采矿工程学科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采用科学方法对固体矿床开采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并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5. 能够针对具体工程问题开发、选择与使用恰当的技术、资源、现代工程工具和信息技术工具,并能够理解其局限性。 6. 掌握与采矿工程设计、生产、管理相关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能够基于工程背景利用专业知识正确理解、评价工程实践和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 7. 能够理解和评价针对固体矿床开采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专业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8. 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 9. 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 10. 能够就固体矿床开采领域内的问题与同行和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11. 理解并掌握工程管理原理与经济决策方法,并能在多学科环境中应用。 12. 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四、毕业学分要求 本专业总学分为185学分。 五、学制与学位 标准学制:四年;修业年限:四至六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学位。 六、主干学科 力学、矿业工程。 七、专业核心课程 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矿山岩体力学、采矿学、井巷工程、矿井通风与安全、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矿山机械与设备、矿业系统工程。

力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力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801 授工学学位) 一、培养目标 力学学科博士学位获得者应具有坚实宽广的数学、力学理论基础,掌握系统、深入的力学学科专业知识,具备较强的实验动手能力和计算机应用开发能力,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成果,具有独立从事力学学科或相关领域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 二、研究方向 1. 材料强度学 6. 无损检测与数值信息处理 2. 流固耦合动力学 7. 环境流体力学 3. 智能材料与结构 8. 计算流体力学 4. 非均匀材料力学 9. 工程系统耦合动力学 5. 微/纳米力学与跨尺度关联 10. 工程建模与数值仿真 三、学习年限 已有硕士学位的博士生学习年限一般为3~5年,硕博连读生学习年限一般为4~6年、直博生5~6年。可延迟毕业,但最长不得超过8年。 四、学分要求及学分分配

注:以同等学力报考的博士生按硕博连读、直攻博研究生的要求培养,符合课程免修规定的,可申请免修。 五、课程设置及课程学分

六、培养过程中的具体措施及相关要求 1.博士生培养实行导师负责制。 2. 博士生应在导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选定的研究方向查阅国内外最新文献资料,撰写并提交选题报告,然后就选题向本学科相关专家作报告,听取专家们的质疑并进行答辩,选题报告通过审查后方可正式进入博士论文工作阶段。选题报告一般在入学后一年半进行。 3.论文课题进行到中期(选题后一年左右),博士生应向本学科相关专家作论文阶段进展报告,汇报论文工作进展情况,提出下一阶段的计划和措施,并形成书面报告交与会者审议。 4.博士生应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与国内外同行进行学术交流。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必须至少参加一次国际学术会议或国内重要学术会议并提交论文或在会议上作报告。 5.博士生在攻读期间必须参加不少于10次的公开学术报告,用学院规定的统一形式的记录本记录报告内容,并请报告人或主持人签字。博士生在申请学位论文评阅前应向学院学位评定分委会提交记录本,获得认可后方可获得相应学分。 6.博士生应按规定选修跨一级学科课程或(和)参加专业学术实践,硕博连读和直攻博学生必须选修跨一级学科课程至少2学分。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在国内外重点大学或实验室或企业进行专业学术实践活动两周以上者可获2学分。 7. 学位论文的主要创新之处应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博士生在答辩前应发表(或接收发表)至少3篇与博士学位论文内容密切相关的SCI收录论文。 8. 博士生完成学位论文初稿,通过导师审核和学院组织的院内盲审后,方能提交到学校参加由学校组织的盲审。 9.论文通过评阅后方可由学院会同导师按照《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博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的有关规定组织论文答辩。 10.有学术失范行为经认定情节严重者,取消学位申请资格。

081901采矿工程专业-博士(1+2)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方案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中南大学采矿工程专业博士(1+2) 培养方案 中南大学 二〇一一年四月

目录 1、中南大学采矿工程专业博士(1+2)卓越工程师培养标准――――――――3 2、中南大学采矿工程专业博士(1+2)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5 3、中南大学采矿工程专业博士(1+2)卓越工程师培养企业学习阶段培养方案―――――――――――――――――――――――――――――――-10

中南大学采矿工程专业工程博士(1+2) 卓越工程师培养标准 专业领域:采矿工程 学制:3年(1+2) 学位:工程博士 一、培养目标 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面向国内外采矿工程技术、设计、施工和管理,培养具有深厚自然科学基础、良好的行业前瞻预判能力,深刻理解绿色和可持续内涵,丰富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和扎实采矿工程专业基础,系统深入地掌握采矿工程理论和技术,经过采矿工程师专业实践训练,具有国际视野和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社会适应能力、沟通与组织管理能力、知识更新与知识创造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具备创造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设计和专有技术的能力,能负责完成重大工程项目的采矿工程专业领军人才。 二、培养模式 (一)校企联合,按“1+2”分阶段联合培养 依托企业建立培养基地,形成学校-企业人才培养联合体。培养过程包括在校内培养、企业挂职培养两部分,博士生在学校、企业挂职培养的时间(包括学位论文时间)累计分别为1年、2年。 第一阶段在学校上课时间为入学当年9月至第二年1月,第二阶段在企业时间为第二年2月—第四年1月,最后1学期在学校进行学位论文工作和答辩。 (二)实行“双导师”制,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建立工程教育“双导师”制。在培养过程中由学校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指导。博士生在企业期间要与学校和企业导师保持密切联系,定期报告有关专业工作情况及遇到的生产和技术问题。 (三)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与国际工程教育人才标准接轨。 三、学分要求与课程设置 (一)学分要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