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安徽省高三上学期历史8月月考试卷

安徽省高三上学期历史8月月考试卷

安徽省高三上学期历史8月月考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单选题 (共15题;共30分)

1. (2分) (2019高一上·汕头月考) 春秋时期,郑国在泰山下有一块封地,叫作祊(beng)田,原为周王封给郑国作为祭祀泰山的费用;鲁国在许国有一块封地,叫许地(今河南许昌)。公元前715年,郑鲁两国协商,本着就近原则将两块封地交换。这反映出()

A . 经济发展促进了土地私有化

B . 诸侯国交往更注重现实利益

C . 诸侯国封地所有权观念淡漠

D . 礼法制度已失去普遍约束力

2. (2分) (2019高二下·泉港期中) 秦汉至清,我国逐渐形成并完善了刑部、大理寺、都察院(明以前称御史台)“三法司”的中央司法体系。如明清实行“三司会审”,判决不当的或死刑案件由皇帝裁决。这反映了()

A . 司法出现了分权倾向

B . 君主专制的高度强化

C . 司法系统的独立运行

D . 统治者重视司法建设

3. (2分) (2018高二下·攀枝花期中) 元朝行省实行圆议连署制与分领制相结合。圆议连署制下,数名行省正官共同议政决策,“事从公议”。分领制指“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四大职事由正官分别执掌。这种权力运作方式()

A . 着眼于集体议政监督皇权

B . 保障行省正官独立行使军政权力

C . 继承了唐代三省运行机制

D . 体现了行省正官之间的分权制衡

4. (2分)中国历史上的丞相制度的建立与废除分别是在

A . 秦朝清朝

B . 汉朝明朝

C . 秦朝明朝

D . 秦朝汉朝

5. (2分) (2017高一上·西宁月考) 从古希腊历史看,演说雄辩之风在公元前8—6世纪蔚然兴起,公元前5—4世纪成为政坛时尚。与演说雄辩之风的兴盛直接相关的是雅典()

A . 政权机构的建立

B . 工商业经济的发展

C . 贵族势力的削弱

D . 民主政治达到顶峰

6. (2分) (2019高二下·吉林期中) 标志着罗马法已经发展到完备阶段,并成为后来许多欧洲国家制定法律的蓝本的是()

A . 《查士丁尼法学总论》

B . 《查士丁尼民法大全》

C . 《查士丁尼学说汇纂》

D . 《查士丁尼新敕》

7. (2分) (2020高三上·长安月考) 1640年,英国议会的召开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其主要依据是()

A . 清教徒要求进一步进行宗教改革

B . 议会成为反对英国王权的领导中心

C . 议会反对派拒绝通过征税法案

D . 查理一世和议会的矛盾激化

8. (2分) (2020高三上·长沙月考) 1976年,美国国会通过法案废除四项全国紧急状态法令,限制了总统宣布紧急状态的权力;1975年美国参众两院成立情报工作调查委员会,公开调查历任总统超越职权指示中央情报局所干的各种非法活动。这反映了美国()

A . 总统凌驾于国会之上

B . 贯彻了权力制衡原则

C . 抛弃了三权分立原则

D . 实际行政权属于国会

9. (2分) (2017高一上·哈尔滨期中) 有人在1877年号召民众为当前政体的形式和宪法的完整性而战,并指出这是1789年革命的继承者同旧制度特权等级的残余及罗马神权政治代理人之间的斗争。“当前政体”是()

A . 共和制

B . 君主立宪制

C . 君主专制

D . 无产阶级专政

10. (2分) (2020高二上·秦安期中) 阅读下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符合这一时期中国状况的结论是()

1750—1900年世界制造业产量份额表(单位:%)

175018001830186018801900

欧洲23.128.134.153.662.163.1

中国32.833.329.819.712.5 6.2

①鸦片战争前中国制造业大大落后于西方

②民族工业的兴起缩小了中国与欧洲制造业的差距

③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艰难曲折地发展

④外国列强的侵略与掠夺是中国经济落后的重要根源

A . ①②

B . ②④

C . ①③

D . ③④

11. (2分) (2019高一上·芜湖月考) 《天朝田亩制度》规定“余粮、余钱缴国库”的办法,每家农副业收获,扣除口粮外,其余送缴“国库”,按制发给。这()

A . 满足了农民对土地的要求

B . 顺应了近代中国发展的潮流

C . 不利于提高农民积极性

D . 具有一定的反封建思想理念

12. (2分) (2019高三上·安徽月考) 甲午中日战争前,中国的官僚士绅普遍沉浸在“同光中兴”的虚假兴盛之中,称日本为“蕞尔三岛”。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朝士绅阶层逐渐抛却了以天朝上国自居的心态,力主“远效越吴,近师普法”。据此可得出()

A . 社会心态变化取决于清朝士绅阶层心态变化

B . 甲午中日战争促使中华民族的意识彻底觉醒

C . 甲午中日战争使部分中国人对国情有了新认识

D . 甲午中日战争推动清政府实行彻底的变法改革

13. (2分) (2019高一上·咸阳期中) 多数史学家认为,就历史任务而言,辛亥革命是“未完成的自由民主革命”。“未完成”是指()

A . 未能推翻清朝的统治

B . 未能彻底结束君主专制制度

C . 未能使中国走向富强

D . 未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14. (2分)如图是1926年12月广东国民党党员的职业构成情况(据王奇生的《党员、党权与党争》整理而

成)。这一现象是()

A . 奠定了国民党改组基础

B . 表明国民党已成农民党

C . 是国共合作推动的结果

D . 说明土地革命成果显著

15. (2分)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的会议是()

A . 中共一大

B . 中共三大

C . 八七会议

D . 遵义会议

二、材料分析题 (共3题;共20分)

16. (5分)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揭穿谎言】

材料一:日本右翼势力宣称:“在支那事变(指1937~1945年日本侵华战争)发展的过程中,日军……并没有掠夺领土的性质。最重要的是,日本方面并没有掠夺领土的意图。”

材料二:日本右翼势力胡说:“南京大屠杀是20世纪最大的谎言。”

【誓死抗战】

材料三: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对华侵略,最致命的错误是大大低估了中国民众内部深深蕴藏着的那种无穷无尽的力量,特别是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时那种万众一心的民族凝聚力。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四:1940年5月,张自忠在宜城壮烈牺牲。张自忠牺牲前给将士们写下了鼓舞士气的抗战家书:“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

【守住良知】

材料五:外交部长王毅回答记者提问时说:“加害者越不忘加害于人的责任,受害者才越有可能平复曾经受到的伤害。……70年前日本输掉了战争,70年后日本不应再输掉良知。”

(1)结合有关史实,批驳材料一、二中日本右翼分子的谎言。

(2)七七事变爆发前,中国民众是怎样抵抗日本侵略的?材料三中的“民族凝聚力”在政治上的主要表现是什么?

(3)材料四中张自忠的抗战家书体现了怎样的民族精神?

(4)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日本怎样做才不“输掉良知”?

17. (10分) (2017高一上·长春期中)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在政治制度创新方面多有建树,而且其体系之完备,经验之丰富,影响之深远都是世界上其他民族不可比拟的。

材料一:

材料二:(秦朝初年)“法令出一”,“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

——《史记》

材料三:(明太祖)“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

——《明史》

材料四:(清人赵翼说)“国初承前明旧制,机务出纳悉关内阁……雍正年间,用兵西北……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值)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

—《檐曝杂记》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中的示意图,指出图示一、图示三反映的政治制度是我国历史上哪两个朝代开创的?

(2)图示二、图示三所示的朝代的选官制度是什么?其影响有哪些?

(3)材料二中的“上”是指谁?他在地方上推行的行政制度是什么?你怎样认识这一制度的积极影响?

(4)根据材料三、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回答,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有哪些新的变化?

18. (5分) (2019高一上·丽水月考) 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从1840年起,中华民族为实现中国梦,整整走过了109年,才迈出了赢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第一步。在这一百余年的前80年间,中国人民始终在黑暗中探索。只有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奋斗,才把中国从黑暗引向了光明。

(1)根据图1,图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两次战争中国一败一胜的最主要国内因素各是什么?

(2)从2017年开始,教育部要求各级各类教材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请你根据相关史实对“十四年抗战”概念加以说明。

(3)近代中华民族在反抗外来侵略,追求民族独立的过程中所取得的最伟大的事件是什么?它有什么重要国内意义?

三、论述题 (共1题;共5分)

19. (5分) (2019高三上·泗县月考)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1949年至1957年,随着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国家对城市住房供给制度进行改革,城市住房投资占基本建设投资的比例在9%左右,发展迅速。工业化改革后,伴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执行低工资、低消费政策,住房由国家和公有企事业单位掌握与分配,新中国城市住房供给制度初步建立,低房租也成为这时期的住房福利。此后很长一段时期,由于住房建设为工业让路,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住房建设缓慢,居住水平较低。

1984年,中央提出推进城市住房商品化试点,开展房地产经营业务,逐步缓解城市住宅的紧张。1986年1月,中央政府成立国务院住房制度改革领导小组,统筹安排全国城市住房制度改革工作。1989年1月,第一次全国住房制度改革工作会议召开,具体改革办法是:“实现住房商品化”,基本构思是:提高房租,增加工资,鼓励职工买房。同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通过《关于价格、工资改革的初步方案》提出:“加快住房制度改革,出售公房,逐步实现住宅私有化。“

——摘编自沈玲《新中国城市住房供给制度的变迁与思考》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城市住房供给制度改革的特点。

(2)根据成立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20世纪80年代城市住房供给制度改革的主要背景及影响。

参考答案一、单选题 (共15题;共30分)

答案:1-1、

考点:

解析:

答案:2-1、

考点:

解析:

答案:3-1、

考点:

解析:

答案:4-1、考点:

解析:

答案:5-1、考点:

解析:

答案:6-1、考点:

解析:

答案:7-1、

考点:

解析:

答案:8-1、考点:

解析:

答案:9-1、考点:

解析:

答案:10-1、考点:

解析:

答案:11-1、考点:

解析:

答案:12-1、考点:

解析:

答案:13-1、考点:

解析:

答案:14-1、考点:

解析:

答案:15-1、

考点:

解析:

二、材料分析题 (共3题;共20分)答案:16-1、

答案:16-2、

答案:16-3、

答案:16-4、

考点:

解析:

答案:17-1、

答案:17-2、答案:17-3、

答案:17-4、考点:

解析:

答案:18-1、

答案:18-2、

答案:18-3、

考点:

解析:

三、论述题 (共1题;共5分)答案:19-1、

答案:19-2、

考点:

解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