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林逋&梅鹤

林逋&梅鹤

林逋&梅鹤
林逋&梅鹤

《山园小梅》

北宋.林逋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

这两句诗极为传神地描绘了黄昏月光下山园小池边的梅花的神态意象:山园清澈的池水映照出梅枝的疏秀清瘦,黄昏的朦胧月色烘托出梅香的清幽淡远,作者并没直写梅,而是通过池中的梅花淡淡的“疏影”以及月光下梅花清幽的“暗香”,然而梅枝与梅影相映,朦胧的月色与淡淡的幽香相衬,动与静,视觉与嗅觉,共同营造了一个迷人的意境。

其实林逋不是一开始就有心归隐。林逋隐居后结识的好友梅尧臣深知他的隐衷,曾评价他说:“其谈道,孔孟也;其语近世之文,韩李也。”

孔孟是入世,韩(愈)李(商隐)是实用,这些都和林逋隐居不仕的心态及作风不太协调。可见林逋在隐居时内心依然是以人世的思想为主,而不是信奉佛老的出世观念。

林逋是40岁后才开始隐居孤山的,在此之前,满腹才华的他一直在江淮间游历,结交各路朋友,寻求报效国家的机会。然而,有一件大事让林逋的世界观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北宋本是个积弱的朝廷,武将没有兵权,文官又以苟且偷安为能事。景德元年(1004年),契丹(辽)南侵,宋真宗在寇准力主之下御驾亲征,宋辽两军对垒澶州(今河南濮阳)。据说林逋闻信后,穿上一身戎装,腰悬一柄宝剑,骑了一头瘦驴,从杭州出发,过芜湖、走舒城、登金陵、下姑苏、抵曹州,直奔澶州而来。

在半路上林逋得知宋军士气大振,一箭射死了辽军统帅萧挞凛。林逋极其高兴,欣然作诗“气为傍观壮,言因决胜夸”,对战事表现出十分乐观的心态。

谁料情势急转直下,宋辽两国随即议和,签下了“澶州之盟”,宋每年给辽银10万两、绢20万匹。“澶渊之盟”开启了宋向辽、西夏,乃至后来的金进贡岁币的先河。

积极主战的寇准不久被人诬陷而遭致罢相。面对民族屈辱,宋真宗面子上也不好过,如骨骰在喉,却无力回天。为了挽回在争战中失去的大宋威严,洗涮澶州的耻辱,长了一个瘿瘤脖子的宰相王钦若迎合了真宗的心思。他装神弄鬼,假造帛书放在宫门上和泰山上,闹了一场“天书封禅”的鬼把戏,并厚颜无耻地说:议和乃天意安排的安邦之上策,须到泰山封禅礼神。天书当然是宰相王钦若等伪造的,是用来欺骗天下人的。

宋真宗还真的率领文武百官,装模作样地跪接“天书”。在浊气冲天、腐败无能的朝廷中,一些大臣与一群阿谀奉承的文人,也趁机大作吹捧文章,借“天书封禅”之际趋炎附势,呈献谀文,以求封官晋爵。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宋真宗上泰山封禅,历时47天,耗资800余万贯。

林逋耳闻目睹了这一劳民伤财的闹剧,无比愤慨。朝廷的无能、文人的无耻、忠臣的无辜,给林逋带来了极大的刺激。因此,他回杭州后就隐居在孤山,那年林逋整整40岁。

“犹喜曾无封禅书”,他在自己的绝笔诗中表示强烈不满,道出了不愿用自己的道德文章去换取荣华富贵的心态,由此可见他清高孤傲的节操。

柔风暧雨的妩媚,醇酒美人的豪奢,有几个凡人能不为所动、抗拒诱惑?只有林逋隐居西湖孤山,离杭州城不远,他硬是20年不入城市。20年不是20天,隐居者的孤独清寂恐怕已超出常人的想象。孤山人迹罕至,每日里只有湖上清风,山间明月,水边梅花相伴,虽然有“重湖叠谳(yan)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美景,可是20年如一日,林逋居然

能对身边随手可掬的繁华热闹不屑一顾,对凡俗生活毫不眷恋,始终过着一种自我封闭的生活。光是这份定力、毅力和忍耐力就非常人可及,所以他才引起时人和后人的叹服。人们把种菊的陶渊明和种梅的林逋并称,视其为真正的隐士。

有趣的是,林逋自己不做官,却不反对别人求仕。他的侄子林宥及第,林逋很高兴,特地作了一首诗以示祝贺。他不以己度人,有包容的胸襟。他隐居,但不避世,对登门造访者也不刻意避而不见,以此自抬身份,只是绝不回访。

以林逋的才气和品格情操,自然吸引了不少的文人墨客、志士才人,他们或敬慕林逋的诗名而来,或敬佩林逋的情操而访,林逋对这些人十分礼遇。因为隐居,他平时不是上山取药、植梅,就是下湖钓鱼。他怕来了客人自己却不在,就特地养了一只白鹤,取名“鹤皋”。有客来访,童子放鹤,懂事的鹤皋自会飞到西湖上空,孤山顶上,不停盘旋、鸣叫,寻找主人的踪影。林逋听见鹤唳,便知道家里来了客人,就立即荷锄下山,或返棹泊岸,接待来客,不亦乐乎。

林逋也不避官府中人。宋真宗闻其名,赐粟帛,并诏府县常加抚恤,林逋坦然接受,并没有惺惺作态。这种宠辱不惊的风度,泰然置之的胸怀,才是真正的淡然。他觉得清者自清,而适度的随俗,不但不会让清白受损,反而会更见其风骨和胸襟。

林逋的诗中很多是赠友之作,可见其朋友不少。当中就有具有“文章太守”之称的范仲淹。范仲淹小林逋20多岁,可两个人一见如故,成了忘年交,林赠诗五首给范仲淹。小林三十几岁的诗人梅尧臣,曾经在一个雪天,与林在孤山上以枯枝燃起炉火,然后围炉痛饮,以诗唱和。杭州太守,至少有五任都和林有着比较密切的往来。像太守李谘,在林逋死后甚至为他素服守棺七日才葬之。

大诗人苏轼也十分赞赏林逋的诗书及人品:“诗如东野不言寒,书似留台差少肉。”他盛赞林逋的诗风像“郊寒岛瘦”的孟郊,却没有一点寒苦之音;书法接近李建中,而自有清瘦遒劲的风流气骨。此外,他还把林逋的《山园小梅》作为咏物抒怀的范例,让自己的儿子苏过学习。黄庭坚对林逋的书法崇拜得如痴如醉,当成治病的良药、充饥的佳肴,“君复书法高胜绝人,予每见之,方病不药而愈,方饥不食而饱”。

苏东坡、黄庭坚都是诗文、书法大家,他们如此推许林逋,可见林逋书诗双绝,实至名归。正是由于林逋的诗名与气节得到了世人的敬重,天圣六年(1028年),宋仁宗赐谥林逋为“和靖先生”。后人将他的遗诗收编成《林和靖诗集》,并在孤山建和靖祠供奉、纪念。

谥号是死后的封号,由朝廷授予,以显嘉奖或尊敬,一般只有当官的才会有,还要是有名望或有作为的官员才有资格。林逋一生布衣,从没有当过官,而这谥号确实是当时的天子宋仁宗在其死后给他赐的谥号。皇帝亲自给一个布衣赐谥号,极为罕见,极为例外。可见林逋的人格魅力,令君王也倾倒不已。

梅花伴侣,与断肠情诗

“西湖”这两个字,仿佛一种象形文字,代表了繁华和世俗的欢乐。白有记载以来,西湖上就桨声不断,游人如织,笙歌飘绕,是一处红尘欢场。道不尽的人生繁华,朝朝代代在这里上演。

林逋为什么选择这样一处繁华热闹的场所来隐居?这里面似乎还有另一种禅机。

生于北宋的林逋是土生土长的杭州人。年少时也曾负书远游,直到不惑之年,品味各地山水之后,他才觉得故乡的西湖甲天下。于是,游子回乡,结庐于西湖孤山北麓,从此,这里便成为他20多年的唯一居所。而且,他再也未走入西湖岸边的繁华丛中一步。

隐居的林逋为了排遣寂寞,开始种梅。颇有意味的是,他种梅既不多种也不少种,而是种了360株。而且,每株梅树结出梅子后,他要卖掉当作生活之资。而一株梅树结子卖的钱,林逋便包成一包,投入瓦罐里,这样,一个瓦罐里装了300多包银两。他每天只取一包,作为生活费,买来柴米油盐酱醋茶。

瓦罐空时,一年刚过,新结的梅子又可兑钱了。

一树梅子换来的银两,肯定是微薄的。可是,林逋以此为满足,不求高官厚禄,不恋人间天伦,读书种梅,赏梅花卖梅子,闲来在梅园里独自吟哦,写下梅花诗,寄托情志,真是高风亮节!生活的清苦,更显其内心世界的丰富和精神的可贵。

选择梅树为伴侣,是林逋的独创。梅树姿态优雅,清香宜人,品格高洁,象征五福瑞祥,人间美人所有的优点,她都具备了;而美人的缺点如嗔、疾、怨、怒,她又都不曾有过。冬天给诗人送来了花香,夏天给诗人结出梅子,供他读书生活,比红袖添香伴才子夜读的美人还如意。她用身影与诗人相伴,用花香与诗人说话,结出梅子向诗人表达忠诚,而且比诗人活得更长久。千年梅树,秉承了多少日月精华,历尽了多少人世沧桑,才学会了选择。她不在空气不洁的环境中居住,而隐居深山,空气不好的地方,她不开花更不结子,以示对环境的抵抗。这位美人,本身就是千树万树中的隐士,和诗人林逋自然是互通心曲、心心相印了。

后人考据,林逋选梅为妻,是因为他为情所伤,有过一段刻骨铭心的恋爱。这段不为人知的隐情,可以从林处士一首著名的词《长相思》里看出端倪。

在词里,林处士含情脉脉地写道:

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送迎,谁知离别情?

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已平。

诗人年轻时,曾经游历于江淮等地,因此,借用吴山和越山两座不能动的山,来比喻别离情,像青山一样不老,却也像青山一样不能移动。

“君”当指诗人自己,“妾”应是他的心上人,两个人热泪盈盈,情深似海,本来应该结为同心、百年好合,却不料造化弄人,有情人未能成眷属。夙愿难酬,他只好把这一段恋情压抑在江上的浪潮之中。然而,浪欲静而风不止,潮水永远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情人的泪水也恰如潮水,从春流到夏,从夏流到冬……此生未尽,此泪就不会干涸。恐怕这才是林逋一生不娶、以梅为妻、归隐于西湖边的真正原因吧!

不娶以示忠贞,不仕以示高洁,爱梅如爱心上人,林逋的千年魅力,正在于此。

林逋虽隐于孤山、死于孤山、葬于孤山,但他故乡黄贤村的妇孺皆知这位“梅鹤太公”。人们对这位先贤的尊敬,历经千年而不衰,每年清明都会轮番去孤山扫墓,并一直保持到20世纪50年代。

元代郡任陈子安为纪念林逋,建了“放鹤亭”。亭中还有《舞鹤赋》刻石一块,文章为南北朝鲍照所著,字迹系清康熙帝临摹明代书法家董其昌所书。由此可见,隐士林逋不仅被当朝皇帝欣赏,连后代皇帝也心向往之。“放鹤亭”旁还有林逋墓,墓畔有林逋生前所养“鹤皋”的鹤冢。这里曾被誉为“梅林归鹤”,系清代“西湖十八景”之一。

林逋的一生是隐居的一生,也是刻意做学问的一生。他写的诗,风格独特,清新自然,尤多奇句。北宋著名政治家范仲淹称赞他:“风格固若厚,文章到老醇。”著名诗人欧阳修、黄庭坚都很欣赏他那清新奇特的作品。但他不想以诗传世,故随写随丢,因此传下来的并不多。经后人搜集,仅得诗词300余篇,题名《林和靖诗集》。

林逋的咏梅诗歌就像他的为人,石破天惊,成了绝句。宋代曾掀起蔚为壮观的爱梅风潮,后来一代又一代的诗人亦心慕手追,但就是无法到达那个高度——林逋实在是穷尽了梅花的神韵,穷尽了士人的品格。

梅花

梅花 摘要:梅花是我们中华民族与中国的精神象征,具有强大而普 遍的感染力和推动力。梅花象征坚韧不拔,不屈不挠,奋勇当先,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别的花都是春天才开,它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它是我们中华民族最 有骨气的! 关键词:梅花简介,形态,精神,产地,种类,象征意义 一:梅花简介 梅原产我国,是蔷薇科李属的一种落叶小乔木,它先花后叶,花朵多为五瓣,后人又有另一种说法:梅花五瓣,是五福的象征。一是快乐,二是幸运,三是长寿,四是顺利,五是我们最希望的和平。叶片呈卵形,果核上有蜂窝状的孔穴。 梅花,又名春梅、干枝梅,是我国的十大名花之魁。在大地苍茫、万木凋零的季节,只有梅花迎风怒放,暗香浮动,向经过寒冬磨砺的人们报道着春天的消息。春落梅枝头。古人说,梅具四德,初生蕊为元,开花为亨,结子为利,成熟为贞。 梅花是最早活跃于人类生活中的花卉之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爱梅之风就很盛行。在汉朝,梅便被栽植于宫苑。在我国梅的栽培已有两三千年的历史,品种已有300多个。如今,它的分布非常广泛,西自西藏,东至台湾,南自广西,北至湖北,大约有15个省市自治区都有保存完好的、处于自然环境的梅树群落。梅有较强的耐寒能力,它的花粉一般在5℃就能萌发,完成受精过程,因此,梅花赶在东风之前就能开放,被誉为“东风第一枝”。 我们常见的梅花品种有宫粉、朱砂和绿萼等,其中宫粉最多,雅淡可观,最能体现“疏影横斜”、“暗香浮动”之妙。梅常被民间作为传春报喜的吉祥象征,它与松、竹相配被称为“岁寒三友”,自古以来,人们都赞美它的傲雪精神,它的孤独的不与百花争春的高洁的美。梅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具有强大而普遍的感染

奇人林逋_名人故事

奇人林逋 湖上青山对结庐,坟头秋色亦萧疏。 茂陵他日求遗稿,犹喜曾无封禅书。 ——林逋《自作寿堂因书一绝以志之》 林逋是北宋的奇人。年輕的时候,他曾放游江淮一带,其后隐居杭州孤山,梅妻鹤子,20年不踏足城市,卒年61岁,一生不娶、不仕。 隐居生活是怎样的呢?根据《梦溪笔谈》的记载,林逋常常泛舟外出,家中养了两只鹤,若是来了客人,他家的童子就先招呼客人坐下,然后开笼放鹤。林逋见到鹤,就掉转船头返家,会见客人。

林逋自己不求仕进,一生清寂,但他鼓励后生去求仕。侄子考取了功名,他表现得非常开心。他明白,自己所走的路并不是人人都行得通的,所以并不以身示范。 林逋的人生表现并不突出,却在生前身后都有非常大的影响。 宋真宗曾经为林逋赐号“和靖处士”。此外,范仲淹、梅尧臣、欧阳修、苏轼这些名家,都留下了赞誉林逋的文字。欧阳修说:“自逋之卒,湖山寂寥,未有继者。”如此称誉,不可谓不高了。 林逋擅诗,曾写下“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咏梅诗句,为百世传诵。不过,这两句是从五代时期江为的诗句“竹影横斜水清浅,桂香浮动月黄昏”中化用而来的,林逋仅仅改动了两个字。 林逋在世的时候,就为自己修好了坟墓,然后题写了《自作寿堂因书

一绝以志之》。诗的前两句,写的是坟墓周围之景。后两句,茂陵指的是汉武帝,这两句用了一个典故:汉武帝欣赏司马相如的文才,得知相如病重,便派使者到其家中索要文章,但使者到时,司马相如已死,其家人奉上一篇遗稿,内容为歌颂汉武功德、劝汉武封禅。 泰山封禅是古代君王一个极其重大的典礼,一般是在太平盛世、皇帝建立过宏大功业的情况下才会举行。林逋这两句另有所指,那就是宋真宗的泰山封禅。宋真宗的功业实在不能算宏伟,却做了耗费巨大的封禅之事。 林逋这首诗,充满自傲之意:我辞世之后,若是皇帝派人来我家寻找遗稿,我很高兴自己没有写过劝皇帝封禅的文章。 这寥寥数语背后,其实是宋代士人的主色。司马光说:“吾无过人者,但平生行为,未尝有不可对人言者耳。”一个做过宰相、久经浮沉的

梅花与中国画的情结渊源

梅花与中国画的情结渊源 中国画,是我国古老传统的绘画形式。据大量考古和史料记载,远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就出现了画在丝织品上的绘画。如春秋战国时期最著名的《御龙图》帛画,就已显现中国画的雏型。中国画在长期的发展、衍变中逐渐成熟、定型,成为具有鲜明特征的绘画艺术形式。在题材方面也有了山水画、人物画、花鸟画的分类分科。 关于花鸟画,唐代以前文献记载甚少,画史画论中开始使用“花鸟”一词是在唐代。同时期,出现了大量精于此道的画家和绘画。因此,中国绘画史将花鸟画独立成科的时间定在唐代,而唐代花鸟画对宋代以后的花鸟画影响深远。由于中西文化的碰撞与交融,显示了这一历史时期中华文化的开放自信、兼容并蓄的特点。 宋代的花鸟画在隋唐五代的基础上,得到了重大发展。这一时期花鸟画,不仅题材广泛,如花卉、翎毛、蔬果、草虫、畜兽等皆入画图,且注重表现时代精神和关照审美的多元化。在技法上,呈现出了多样性的特点。即:根据描写手法的精工或奔放,分为工笔花鸟画和写意花鸟画;又以使用水墨色彩上的差异,分为水墨花鸟画、泼墨花鸟画、白描与没骨花鸟画。这一时期是中国花鸟画发展史上的一个繁荣盛世,这一时期的花鸟画中,涌现出了一批擅画梅花的大家。如:高僧华光寺长老仲仁、赵诘、杨无咎、马远、赵孟坚等,众多水墨梅花作品,如雨后春笋,形成星火燎原之势,迎来梅花绘画一个又一个艺术高峰。 中华民族与梅花有着特殊的情结和不可分割的历史渊源。在许多文人志士和专家、学者、广大民众的心中,梅花是中华民族、中国精神的象征。因为中国是梅花的故乡(原产地),因而有着天然的民族本土文化的情结。自古以来爱梅、喜梅成为一种文化传统。 《诗经》中称梅花为“嘉卉”,著名宋代诗人范成大称梅花为“天下之尤物”,古往今来颂扬梅花者不胜枚举。梅花被视为“五福吉祥之花”、“迎喜报春之花”;称誉其为清雅俊逸、高标不俗、凌寒留香的翩翩君子。梅花,最早纳入中国画这一传统绘画题材的“主菜单”是自然天成的事。 作为三大国粹之一的中国画(即京剧、中国画、中医),其表现形式符合东方的审美标准。如中国画的书写性与中国书法一脉相承,走笔用墨具有广泛的赏读性;中国画画面上的题款,使画面文图并茂相得益彰;还有中国写意画追求的意向神韵等,恰如其分地照应到民族传统的审美习惯和特点。于是,中国画便必然成为表现梅花多样性主题的最佳绘画形式。中华民族是一个经验型的民族,我们的思维也同样是个经验型的思维。中国绘画长期发展的印痕,与梅花文化形成发展的特征,同根同源,相通相融,有着高度自然的契合点。 用中国画画梅花,不仅可以艺术地表现梅花的风采特征,而且更能表现梅花文化和梅花精神的内涵。以梅花作为中国画创作的题材,同样可以彰显中国画逸趣神韵的无穷魅力! 来源:美术报作者:张建新(中国梅花艺术研究院院长)

西湖倾笔墨,羽鹤伴梅花——北宋诗人林逋的诗意人生

文/张屹 喜欢梅花,平时看见咏梅的佳句总会背记下来,最先背诵的自然是毛主席的那首“她在丛中笑”,以及下面作为注释用的,叫“反其意而用之”的陆游词。 八十年代,邮政部发行了一套梅花邮票,在同时发行的首日封上印有两句诗,“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于是,又知道了这“梅妻鹤子”的林逋。不过,除了这四个字及两句诗,对林逋是一无所知,很长时间来,连他是北宋还是南宋都没弄清楚,甚至还以为他是南宋遗民,为躲元人而当隐士呢。好笑哈。 林逋,字君复。浙江杭州人。北宋著名诗人。少孤力学,不为章句。性恬淡好古,不趋荣利,家贫衣食不足,晏如也。初游历江淮间,久之归杭州,结庐西源之孤山,十二年足不及城市。不娶无子,种梅养鹤,自谓“梅妻鹤子”。真宗闻其名,赐粟帛,诏长吏岁时劳问。逋尝自为墓于其庐侧。年六十二卒,州为上闻,仕宗嗟悼,赐谥“和靖先生”。 杭州旧时称钱塘,那可是一等一的繁华大城市,远非本山那铁岭可比,柳永《望海潮》一词中那个“市列珠玑、户盈罗绮”便是此地。这里山明水媚、钟灵毓秀,引得无数文人墨客沉醉痴迷、流连忘返。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日出是“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日落则“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当时纷纷来此当“钱漂”之人,如果按人口比例来算的话,想必远比现在的“北上广漂”要多吧。 但林逋作为有正式户口的杭州人,却远离这金翠耀目.罗绮飘香之繁华地,“结庐西源之孤山,十二年足不及城市”,换句话说,就是主动去延庆大山中买了块地,盖了个草屋住下,那儿没有网络,不通公交,他过上了几不知王府井在京城何方的隐士生活,而且一去十数年不曾下山。 林逋所处的北宋,是我国历史上最富庶之时,据说国民生产总值占全世界百分之八十。时值“政通人和,百废俱兴”,经宋前期几位英主的经营,杭州早已是“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东京梦华录》中有载:“举目则青楼画阁,绣戸珠帘。雕车竞驻于天街,宝马争驰于御路。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这些我们在读宋词时,也是可以感受得到,难怪现代之人如果想穿越,必是想去这时的大宋,融入这人物繁阜,寻欢行乐的好时光。 作为这个时候的士子,按正常的思维肯定如范仲淹、晏殊这些人一样,通过科举进庙堂。但这林逋却不是,他选择的是避世,在游历了江淮好山色之后,便在西湖孤山隐居,他一生都没有出仕做官,也没有娶妻生子,“梅妻鹤子”地在美妙的自然景致中,享受着那远离尘嚣的清新超逸;离群索居,安贫乐道而终其一生。 这点不仅在后世也没人想明白,即使是当时也属奇葩一枚,走的不是寻常路嘛,如果说他是效前朝那“终南捷径”而隐,然最终目的还是养其名为扬其名,以此来达到闻达上廷,博一个好的位置,真正眷恋山林、矢志不移者寥如晨星,而林逋却是真名士,真隐士,他博览群书,才华横溢,终身不仕。要说他是看不惯尘世和官场的黑暗市侩,以当时被范仲淹说的那“政通人和”之情,似乎也缺少说服力。 但他的影响在当时是非常大的,很多居官之人都愿意同他交善,如丞相王随、杭州郡守薛映都十分敬佩他的为人,又非常喜爱他的诗歌。于是他们不辞公务繁忙,前去与他唱和,并拿出俸银为他重新修建新的宅院。同时他与当时的名士范仲淹、梅尧臣也有诗唱和。从这里我们这足见他的文学创作的巨大影响力。 在历代歌咏梅花的诗歌中,他的一首《山园小梅》是最显其功力的佳作,其中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句,唯美的意境和朦胧的意象,赢得了多少人的感叹;就

分门别类辑古诗

诗中雪 雪是一种能够令人产生多种情绪的东西……当窗外那像柳絮、像芦花般的雪花,正在纷纷扬扬地从天而降的时候,当大地被雪花装饰得像铺上白色的地毯一样的时候,站在窗户边上,望望它们,会有许许多多的感觉:它们使我心情愉快,即使是遇上了不痛快的事情,我也会感觉到心情很通畅。雪花很白很白,白得那么纯洁。它们把大地变得也很纯洁、很美丽。我有种这样的感觉:雪不仅仅使万物变得纯洁,也使人们的心灵变得像它一样美丽、纯洁。

行路难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这首诗一共十四句,八十二个字,在七言歌行中只能算是短篇,但它跳荡纵横,具有长篇的气势格局。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百步九折地揭示了诗人感情的激荡起伏、复杂变化。诗的一开头,“金樽美酒”,“玉盘珍羞”,让人感觉似乎是一个欢乐的宴会,但紧接着“停杯投箸”、“拔剑四顾”两个细节,就显示了感情波涛的强烈冲击。中间四句,刚刚慨叹“冰塞川”、“雪满山”,又恍然神游千载之上,仿佛看到了吕尚、伊尹由微贱而忽然得到君主重用。诗人心理上的失望与希望、抑郁与追求,急遽变化交替。“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四句节奏短促、跳跃,完全是急切不安状态下的内心独白,逼肖地传达出进退失据而又要继续探索追求的复杂心理。结尾二句,经过前面的反复回旋以后,境界顿开,唱出了高昂乐观的调子,相信自己的理想抱负总有实现的一天。通过这样层层迭迭的感情起伏变化,既充分显示了黑暗污浊的政治现实对诗人的宏大理想抱负的阻遏,反映了由此而引起的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突出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别董大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前两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用白描手法写眼前之景:北风呼啸,黄沙千里,遮天蔽日,到处都是灰蒙蒙的一片,以致云也似乎变成了黄色,本来璀璨耀眼的阳光现在也淡然失色,如同落日的余辉一般。大雪纷纷扬扬地飘落,群雁排着整齐的队形向南飞去。诗人在这荒寒壮阔的环境中,送别这位身怀绝技却又无人赏识的音乐家。 后两句“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是对朋友的劝慰:此去你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话说得多么响亮,多么有力,于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 江雪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起首二句的“千山”、“万径”形容范围广。鸟绝迹,人绝踪,真是“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这里描述的是“奇景”,在这样的寒雪中,竟然有人在江边独钓。这钓叟称得上是“奇人”。幽静的自然环境和傲雪独钓的渔翁构成了一幅“人景俱奇”的图画。 《江雪》的深层意蕴,寄托了一种傲然独立,清竣高洁的人格理想。诗人曾参与过政治革新,但改革失败后,受到排斥,被贬为永州司马。政治上的失意,内心的孤独,便通过环境描写反映出来。当时的政治环境就象诗中所说的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一样,环境是非常恶劣的。但诗人不屈服于压力,依然故我,坚持

梅花诗词赏析

梅花诗词赏析 梅花,又名梅,别名:春梅、干枝梅、酸梅、乌梅, 蔷薇科、杏属小乔木,稀灌木,树皮浅灰色或带绿色,平滑;小枝绿色,光滑无毛。叶片卵形或椭圆形,梅原产我国南方,已有三千多年的栽培历史,无论作观赏或果树均有许多品种。许多类型不但露地栽培供观赏,还可以栽为盆花,制作梅,与兰、竹、菊并称为“四君子”。还与松、竹并称为“岁寒三友”。梅以它的高洁、坚强、谦虚的品格,给人以立志奋发的激励。在严寒中,梅开百花之先,独天下而春。 享有“花之魁”之誉的梅花,具有形神兼备,色香俱佳,玉骨冰心,圣洁高雅,俏也不争春的品格,她不畏严寒,坚韧顽强,独领天下春,自古以来,有关梅的诗词歌赋数不胜数。古今吟咏岭梅诗篇流传下来的不下千章,在中国古诗当中有很多关于梅花的诗词,古代的文人墨客也大多用梅花自喻,从此可以看出梅花的以其独有的特性在中国的古文化当中脱颖而出。那么就从大量的古诗词当中选出几首来赏析一下。 1.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译诗】 驿亭之外,靠近断桥的旁边,孤单寂寞地绽开了花,却无人作主。每当日色西沉的时候,总要在内心泛起孤独的烦愁,特别是刮风下雨。 不想费尽心思去争芳斗春,一意听凭百花去嫉妒。零落凋残变成泥又碾为灰尘,只有芳香依然如故。 【赏析】 陶渊明爱菊,为的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周敦颐喜莲,为的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而陆游重梅,则为的是“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的坚贞。这可以从他的《卜算子·咏梅》中得到印证。这首《卜算子》,作者自注“咏梅”,可是它意在言外,象“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濂溪先生(周敦颐)以莲花自喻一样,作者正是以梅花自喻的。陆游曾经称赞梅花“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落梅》)。梅花如此清幽绝俗,出于众花之上,可是如今竟开在郊野的驿站外面,紧临着破败不堪的“断桥”,自然是人迹绝少、寂寥荒寒、倍受冷落了。从这一句可知它既不是官府中的梅,也不是名园中的梅,而是一株生长在荒僻郊外的“野梅”。它既得不到应有得护理,也无人来欣赏,随着四季代谢,它默默地开了,又默默地凋落了。它孓然一身,四望茫然,——有谁肯一顾呢,它是无主的梅呵。“寂寞开无主”这一句,诗人将自己的感情倾注在客观景物中,首句是景语,这句已是情语了。 日落黄昏,暮色朦胧,这孓然一身、无人过问的梅花,何以承受这凄凉呢?

林逋(北宋)(山园小梅)赏析

毛泽东《贺新郎》笺注和赏析 公木 1.“挥手”十句 [挥手从兹去]唐·李白《送友人》:“挥手自兹去,萧萧斑马鸣。”宋·张孝祥《水调歌头·金山观月》:“挥手从此去,翳凤更骖鸾。” [恨]离愁别绪。唐·杜甫《春望》有“恨别鸟惊心”句,且有诗题《恨别》之作。李白《忆旧游寄谯君元参军》:“问余别恨知多少?落花春暮争纷纷。” [零]落。俗谓花落为零落。 [知误会前番书语]前番,前次。书语,信中的话语。全句意谓知道是误会了前次信中的话语。何事无考。 [过眼滔滔云共雾]苏轼《吉祥寺僧求阁名》:“过眼荣枯电与风。”过眼,从眼前掠过。从句意谓人生滔滔,都好似过眼云雾,转瞬就消散了。 [算]点数,掂量。 [人有病,天知否]病指内心隐痛。难言之隐,痛极呼天。在这里人谓“吾”,天谓“汝”。紧承上句。 2.“今朝”十句 [今朝霜重东门路]今朝,今晨。霜重,霜厚。东门路,指长沙城东小吴门外的大路。 [照横塘半天残月]此句倒装,照字动词作谓语前置,主语为后面的残月,原意即“半天残月照横塘”。横塘,大塘,指小吴门外清水塘。1921~1923年,毛泽东与杨开慧曾住于此,中共湘区委机关亦设在这里。 [如许]如此。 [汽笛]火车开动前发出的蒸汽啸音信号。 [肠已断]比喻极度伤心。南朝梁江淹《别赋》:“是以行子肠断,百感凄恻。” [孤旅]独自远行的客子。 [凭]义同请,请求。诗词用语。唐·杜牧《赠猎骑》:“凭君莫射南来雁,恐有家书寄远人。”唐·曹松《乙亥岁诗》:“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愁思恨缕]离愁别恨的形象化比喻。缕,细丝。 [要似……又恰像]两句言自己此去,一定要乘势促成中国大革命爆发。“昆仑崩绝壁”“台风扫寰宇”,对理想中之大革命的艺术性描绘。 [比翼]比翼双飞,多用于夫妻。《尔雅·释地》:“南方有比翼鸟焉,不比不飞。”三国魏阮籍《咏怀诗》:“愿为双飞鸟,比翼共翱翔”。 [和云翥]和云,挟带云朵。翥,飞举。意谓直上云霄。 抒写离别,歌咏爱情,在毛泽东诗词中,这是仅见的一首,弥足珍贵。仅只一首,也足以说明共产党人,决然不是像一般论客所指说的铁石心肠。他们尽如常人,也有悲欢离合,也有哀婉愁苦,也有凄凉感伤。因为他们也同样具有生命意识,渴望在这有限的意识中,多一些圆满,少一些遗憾,每遇生离死别,自亦悲莫悲兮。不过更真挚,更灼热,且得将之升华到宇宙人生境界,结晶于改天换日的伟大事业中去,而不会为凄凄惨惨戚戚所陷溺。 就以这首《贺新郎》而论,终以其属于现代诗词,纵写离别,也不见南浦阳关,而是把时空隐限在一个冬晨的车站上。开篇便说“挥手从兹去”,是在等候登车了,不免黯然。更何况还有一肚子苦水,长子犹在襁褓,次子尚不满月,这样丈夫便匆匆远行,怎能不“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呢?终于忍耐了,所以“还住”。这就更揪心。开慧呀,你满腹委屈,“知误会前番书语”。什么误会呢?这里没有说,我们也便无须

梅花微论

一曰论动静。 夫动静者,吉凶悔吝之本。盖嗜欲将至,有开必先,朕兆之萌,其端可测,一动一静之闲,有自然之数,不动不占,不因事不占。凡意所萌动,务以先闻先见之动物为主,因动而起,则祸福可前知矣。 故以二动合为一卦,或一动则不可算,一动一静,则可算。盖动静相连,亦是数也。若所动者既杂,则以先闻先见者算之,其余不可用。凡看动物,以先得者为上卦,后得者为下卦,次加年月日时。 如以手执笔,笔动而手亦动也。如以手取刀裁纸,乃是三件物,未将刀到纸边时,只以手与刀两件算数。若已将刀正裁纸时,只算刀与纸,不可算手。此是二动连属之义。 一动一静者,如以手拍棹,则手动棹不动,如抬棹则是二者俱动也。如以脚震地,脚动而地不动。此是一动一静连属之义。须要动静相关,然后可用。举此为例,余可类推。 然动静之中,难以取舍,有自己之数,有他人之数,有物之数。如自己算数,心下主定何事,静坐自看,我身上如何动,或头动,或手足动,或沿衣而动,须是无心之动,便可取而下数。已得动数,或再有动,不可用,只以先动者为主。 如有人来问我,须从那人来问时,观他身上动静而下数,方是亲切。如算物,取物动处而下数。要在澄心取动,动取不真,则数不验矣 二曰论卦象。 夫卦象者,圣人仰观俯察、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之象也。故乾健坤顺、乾马坤牛之属,易中备载,不能尽述。明理者,以象推之。今略以同类者辨焉。 且如乾兑皆属金,何以分别?盖乾乃贵重圆健之物,兑乃毁伤破缺之物。坤艮皆属土,盖坤为地,艮为山,或在高山,或在平地,自是不同。震巽皆属木,盖震为阳木,巽为阴木;其发生茂盛萌芽者,震也,枯藁憔悴者,巽也;又有棹凳床柜之类为巽,苍筤萑竹之类为震。内虚外实者为离,内实外虚者为坎,日亦为离,月亦为坎。凡取动数,当以此卦算数。 三曰论卦气。 夫卦气者,旺相休囚之气也。维天之命,于穆不已。故春木夏火秋金冬水,土旺四季,无非生长收藏之气。卦名不易,而气随时转,自有真假进退元耗浮沈之殊。占断之际,当按时番气,不可拘拘于卦名。 故当时用事者,谓之真;背时无气者,谓之假;气候将临者,谓之进;气候已往者,谓之退;四植生扶者,谓之元;四植泄气者,谓之耗;不当令而日辰生旺者,谓之浮;死休囚废而受制于时者,谓之沈。沈气则欲速而不达,浮气则当权而不久,耗气则随得随失,元气则根深而福厚,退气则有今而罔后,进气则方兴而未艾,假气则虚多而实少,真气则成始而成终。番(道按:当为审。)此而断之,则祸福如悬鉴矣。 四曰论审机。 夫审机者,观之语默动静之机也。 人来求我之际,言虽未出于口,而形于身、见于事者,自有动静往来真假虚实之机。入门之际,当审其机。观其气色之忧喜,而参之以卦象之休旺,则事之可否,亦可得而前知矣。盖临事之际,见物偶然起者,谓之动;偶然安息者,谓之静;人物之去,谓之往;人物之至,谓之来;布帛谷粟之类,谓之真;纸花木果之类,谓之假;有声无形者,谓之虚;有形有象者,谓之实。动则其事速。静则其事迟。凶事欲其去。吉事喜其来。求官问利爱其真,问事寻人怕其假,兴词讼诉嫌其虚,作事谋为利其实。 以此八机,合前八气,化而裁之,变而通之,则未来已往之事,皆可得而前知矣。 人之气色,必于动物观之。盖气从中出,为内卦;色见于外,为外卦。人有喜怒舒惨,不若就动处起之,为有准也。 五曰论卦义。

梅花的历史

梅花的历史 梅是我国特有的传统花果,已有3000多年的应用历史。《书经》云:《若作和羹,尔唯盐梅。"《礼记·内则》载:“桃诸梅诸卵盐”。《诗经·周南》云:"缥有梅,其实七兮!"在《秦风·终南》、《陈风·墓门》、曹风·鸬鸠》等诗篇中,也都提到梅。上述古书的记载说明,古时梅子是代酪作为调味品的,系祭祀、烹调和馈赠等不可或缺东西至少在2500年前的春秋时代,就已开始引种驯化野梅使之成为家梅---果梅。1975年,我国考古人员在安阳殷墟商代铜鼎中发现了梅核,这说明早在3200年筋,梅已用作食品。 观赏梅花的兴起,大致始自汉初。《西京杂记》载:"汉初修上林苑,远方各献名果异树,有朱梅,姻脂梅。"这时的梅花品种,当系既观花又结实的兼用品种,恐属江梅、官粉两型,而在梅子一边洒上红晕。西汉末年扬雄作《蜀都

赋》云:"被以樱、梅,树以木兰。"可见约在2000年前,梅已作为园林树木用于城市绿化了。 到了南北朝(公元420一589年),艺梅、赏梅、咏梅之风更盛,"梅于是时始以花闻天下"(南宋杨万里《和梅诗序》)。《金陵志》载:宋武帝(即刘裕,公元420一422年在位)女寿阳公主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于额上,拂之不去,号梅花妆,宫人皆效之。"此时文人咏梅、写梅的甚多,如宋代的鲍照有《梅花落》诗,梁代的萧纲(简文帝)有《梅花赋》,何逊有《扬州法曹梅花盛开》等诗,阴铿有《咏雪里梅》等诗,陈代的苏子卿、北周的庚信,也都有咏梅之作。 隋(581一618年)、唐(618一907年)至五代(902一963年),是艺梅渐盛时期。

据说,在隋唐之际,浙江天台山国清寺主章安大师(56·1-632年)曾于寺前手植梅树。唐代名臣宋景作《梅花赋》有"独步早春,自全其天"等贷语。而李(白)·杜(甫)、柳(宗元)、白(居易)等,也多有咏梅名诗。根据诗文记载来看,隋、唐、五代时的梅花品种,主要属江梅型·官粉型。在四川,唐时始有朱砂型品种出现,当时称"红梅"。《全唐诗话》载:"蜀州郡阁有红梅数株"。今日崇庆县(即古蜀州)朱砂型品种既多且好,显然是有其历史根源的。 宋,元400年(960一1368年),是我国古代艺梅的兴盛时期。除梅花诗词及梅文外,梅画·梅书也纷纷问世。同时,艺梅技艺大有提高,花色品种显著增多。宋代梅诗特多,故在宋代末年的方回《瀛奎律髓》中,别出"梅花"为一类。梅词也多佳作。名家如北宋林逋(和靖)隐居杭州孤山,植梅放鹤,号称梅妻鹤子"。其梅花诗词甚多,而"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山园小梅》)的诗句,更是传神佳句。余如北宋的苏试、秦观、王安石等,南宋的陆游、陈亮、范成大等,皆多梅花诗词传世。商宋范成大著《梅谱》(约1186年),搜集梅花品种12个,还介绍了繁殖栽培方法等,这是中国、也是全世界第一部艺梅专著。书中除介绍江梅型、官粉型、朱砂型外,还介绍了前所未有的"玉碟型"(即"重叶梅")"绿萼型"、"单杏型"。属杏梅系杏梅类)、黄香型(即百叶湘梅,属黄香梅类)和旱梅型(花期特早,国内已不多见),等等。此外,周叙《洛阳花木记》(1082年),记载了朱砂型(红梅)等品种。而张磁的(功甫)《梅品》(1185年)与宋伯仁《榜花喜神谱》(1239年)等,则为有关梅花欣赏与诗。画的专著。

从《方山子传》一文探索中国古代隐士文化

从《方山子传》一文探索中国古代隐士文化 发表时间:2018-09-11T10:38:57.360Z 来源:《基础教育课程》2018年9月17期作者:赵彦秋[导读] 隐士文化源远流长,中国历史上有不少著名的隐士。在高中选修课《中国古代诗文选编》中赵彦秋(新疆乌苏市第一中学新疆乌苏 833000)摘要:隐士文化源远流长,中国历史上有不少著名的隐士。在高中选修课《中国古代诗文选编》中,我带学生学习了《方山子传》,鉴于学生对隐士文化的认识比较粗浅,特进行梳理,带学生了解隐士的定义,了解历史上的隐士及归隐的原因,学习隐士身上积极的精神。 关键词:中国古代隐士文化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6715 (2018)09-001-01 这个月,学生们上了《方山子传》这一课。苏轼评价他是一位“异人”,课堂上带着学生梳理了他“异”的表现之处:少有侠气但晚年避世;生活清贫却安贫乐道;文武双全而终生不遇;出身高贵而隐居山野。学生对方山子都很感兴趣,也很奇怪历史上会有这样一位奇人。 学习完课文提问学生:“你还了解哪些异人?”通过走访,我发现学生对隐士并不太了解,大多只知道陶渊明。因此课后让学生查找资料,搜集了解其他隐士,一起探究中国古代的隐士文化。 一、隐士的定义 隐士,是道家的哲学术语,指那些隐修专注研究学问的士人。由于它被称为“士”,第一个要求是隐士是知识分子。那些渴望做官但没有机会做官并且没有文化的农民不是隐士。我们不难得出隐士身上的共同特点:能够保持人格的独立性,不要求完美,不要依附权力,要有非凡的才能和知识,保持思想自由。真正的隐士,内心是不愿意入仕的。 二、隐士的分类 我们通常将隐士分为身心和身心。 身隐就是表面上隐居山野,其实内心还是想做官的,比如生于盛唐的孟浩然,曾经以隐居来赢得人们瞩目,想以此跻身仕途,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修道归隐终身。曾隐居鹿门山。40岁时,到长安游历,考进士没有成功。在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张九龄投入幕府,然后退休。孟浩然的经历让我们庆幸虽然历史上少了一位进士,却多了一名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 心隐是虽然身在闹市,但是不想沾染世俗,心静如水。陶渊明29岁入仕,41岁归隐,他在生活中完成了从身隐到心隐的历程: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他躬耕于田野,抵御贫病的困扰,达到身心全隐的大隐状态。鲁迅先生也曾说 “陶渊明先生是我们中国赫赫有名的大隐”。 隐藏在身心上的隐士并不依附于政要,也不愿意成为官员,但他们并不是说他们不能这样做,他们不愿意这样做。例如历史上最有名的隐士许由,曾经尧跟他说想禅位于他,他听后赶紧就去河边洗耳朵,问其故。对曰 “想叫我做九州的头,我不喜欢听到他的话。这就是我洗耳的原因。” 他是隐士的典型代表。 北宋有“梅妻鹤子”之称的著名隐逸诗人林逋,常常驾着小舟游西湖寺庙,和僧人交往。每当客人来的时候,门童就会放鹤飞,林逋见到鹤一定会划船归来。林逋住在西湖,他不想成为一名官员。 “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隐士发展的历史也反映了中国社会兴衰的历史。 三、隐士产生的原因 分析隐士产生的原因,首先是社会政治黑暗,不得已归隐。大家熟知的魏晋年间的七贤:嵇康,阮吉,山涛,向秀,闫贤,刘伟,王伟。当时在山阳县的竹林下,喝酒,唱歌,傲慢,世界上说七贤,因为同心同德,他们一起走进了竹林。他们做隐士,不拘礼法,清静无为。 其次是仕途失意,无奈为之。很少有隐士出生,后来随着环境的变化变得越来越隐蔽。士人因为种种原因仕途不顺,就有了隐居的想法,暂时隐居以求东山再起,或者无奈隐居,与山水为伴。还有一种是淡然超脱,不屑入仕。在深山幽僻处,有真正的隐士。“渔得鱼心满愿足,樵得樵眼笑眉舒。”林泉下偶然相遇的樵夫渔夫,笑着谈论过去和现在。他们不屑入仕,“蓑笠纶竿钓今古,一任他斜风细雨”这种境界,才是真正的隐士。而其实真正的隐士,也不会有多少故事流传下来的。 例如课文中的方山子就是真正的隐士,但他也不是一开始就隐的,文中说他“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的结果却让他在晚年有了归隐的想法。苏轼和他相遇时,他和苏轼在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认为是一代豪杰,眉宇间还流露出精明英武的神情,得知苏轼被贬,他会意的笑了,这一切说明他不是一般的隐士,既有对黑暗政治的无奈,也有看透世事的淡然。苏轼被他的精神感染,再加上有感于自己的身世,产生共鸣,于是为他做传。而且如果不是苏轼被贬到黄州,在山中遇到他,为他做传,恐怕后世也没有多少人知道他。 四、隐士的精神内涵 通过对《方山子传》的学习和对隐士的梳理分析,我引导学生学习总结隐士的精神:那是一种觉醒的人生态度;一种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精神境界;亲近山林、与天地合二为一的智慧。带着学生了解隐士思想,感悟隐逸情怀,学习隐士智慧,引导学生在喧嚣的尘世中保持精神的独立,守护心灵的宁静。 参考文献 [1]《臆解李白诗《不向东山久》-时势广场. [2]曲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元明隐士书法艺术比较研究》. [3]《古时散文今时语》 [4][南开大学博士论文 -《胡祗遹文学研究》- 2013 ].

林逋传原文及翻译

林逋传原文及翻译 林逋字君复,杭州钱塘县人。幼年丧失父母,致力求学,不为句读训古之学。性情恬淡好古,不追求荣誉利益,家里贫穷衣食不足,心安理得。起初远出游览长江、淮河流域之间,很长时间才返回杭州。在西湖孤山构屋居住,二十年脚不踏及城市。宋真宗听说他的名字,赐给他粟米、布帛,诏令官吏一年中季节时令慰问。薛映、李及在杭州时,每次造访林逋的居室,清淡终日而离去。林逋曾自己在屋旁修造坟墓。临终时做诗,有“茂陵他日求遗稿,犹喜曾对《封禅书》”的句子。不久去世,州府向皇帝报告,宋仁宗感叹哀悼,赐给他谥号“和靖先生”,赠送粟米、布帛以助丧事。 林逋善写行书,喜欢做诗,他的诗澄清通彻雄健独特,多有奇句。既完稿,随即丢弃。有人说“:为什么不录下以示后世?”林逋说:“我正隐居山林沟壑,尚且不想以诗闻名一时,何况后世呢!”但是好事的人往往私下记录诗句,现在所流传的还有三百多篇。 林逋曾寓居临江,当时李咨刚考中进士,没有人知道他,林逋对人说“:此人是辅佐大臣的人才。”等到林逋去世,李咨正好被解除三司使的职务任州太守,穿着白色冠服,与林逋的弟子哭吊七天,埋葬了林逋,刻上林逋的遗句放在墓中。 林逋没有娶妻,无子,教导兄长的儿子林宥,登进士甲科。林宥的儿子林大年,很有操守自喜,宋英宗时,任侍御史,连连被御史台移文外出治理狱讼,拒不肯行,被御史中丞唐介所奏,降为蕲州知州,去世于任上。 译文: 林逋,字君复,是杭州钱糖人,(他)幼年丧父,致力求学,不为甸读训诂之学。(他)性情淡好古,不迫求荣誉利益,家里贫穷,吃的穿的不够,(但他依然)安然自若的样子,起初(他)远出游览长江、淮河流域之间,很长时间(才)返回杭州,在西湖的孤山建屋屠住,=十年足迹不踏及域市,宋真宗听说他的名字,赐给(他)粟米、布帛,-诏令(他的)上级官吏每年四季·都去慰问(他)。薛映-1李及在杭州时,夸次造访林逋的晷室人都要》济谈丁,整天才离牙。(林逋)曾自己在屋旁修造坟墓。(他)临终时柞诗.·有“茂陵他日球求遗稿,犹喜曾无封掸书”的句子。不久(林逋》去世,州府向皇帝报告。宋仁宗感叹哀悼,赐给(他)谥号“和靖先生",赠送栗米、布帛(以助丧事)。 林逋善写行书,喜欢作侍,他的语言澄清通彻、雄健独特;多有奇句。(他)完成一稿就随即丢弃它。有人说:“为什么不把(这些诗》记录下来给后世的人看呢?”林逋说:“我正在山林沟壑里隐居,尚且不想以诗闻名一时,何况后世呢!”但是好事的人往往私下记录诗句,现在所流传的还有三百多篇。 林遗曾客居临江,当时李话刚考中进士,没有人知道(他的才能) ,林逋对人说:“这个人是辅佐君王的人才d。”等到林逋去世,李路正好被解除三司使的职务任州太守,(他) 穿着白色冠服,与林逋的门人哭吊七天,埋葬了林适,刻上(林一逋的)遗句放在墓中。 林逋没有娶妻,没有子女,教导兄长的儿子林宥,(林肴)考中了进士甲科。林宥的儿子林大年,非常耿介高洁,自我欣赏,宋英宗时,(林大年)任侍御史,接连被御史台派去外出治理案件,(他都)拒绝命令,不肯前行,(后来)被御史中丞唐介所奏,降为薪州知州,在官任上去世。

关于梅花的诗词

山园小梅梅花诗《红楼梦》访妙玉乞红梅林逋高启曹雪芹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黄金樽。琼枝只合在瑶台, 谁向江南处处栽。 雪满山中高士卧, 月明林下美人来。 寒依疏影萧萧竹, 春掩残香漠漠苔。 自去何郎无好咏, 东风愁绝几回开。 酒未开樽句未裁, 寻春问腊到蓬莱。 不求大士瓶中露, 为乞嫦娥槛外梅。 入世冷桃红雪去, 离尘香割紫云来。 槎桠谁惜诗肩瘦, 衣上犹沾佛院苔。 《红楼梦》咏红梅花(红字)《红楼梦》咏红梅花(梅字)《红楼梦》咏红梅花(花字)曹雪芹曹雪芹曹雪芹 桃未芳菲杏未红,冲寒先已笑东风。魂飞庾岭春难辨,霞隔罗浮梦未通。绿萼添妆融宝炬,缟仙扶醉跨残虹。看来岂是寻常色,浓淡由他冰雪中。白梅懒赋赋红梅, 逞艳先迎醉眼开。 冻脸有痕皆是血, 酸心无恨亦成灰。 误吞丹药移真骨, 偷下瑶池脱旧胎。 江北江南春灿烂, 寄言蜂蝶漫疑猜。 疏是枝条艳是花, 春妆儿女竟奢华。 闲厅曲槛无余雪, 流水空山有落霞。 幽梦冷随红袖笛, 游仙香泛绛河槎。 前身定是瑶台种, 无复相疑色相差。 赠范晔忆梅十一月中旬至扶风界见梅花陆凯李商隐李商隐 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定定住天涯, 依依向物华。 寒梅最堪恨, 常作去年花。 匝路亭亭艳,非时袅袅香。 素娥惟与月,青女不饶霜。 赠远虚盈手,伤离适断肠。 为谁成早秀?不待作年芳 早梅与薛肇明弈棋赌梅花诗输一 首 梅花 张谓王安石王安石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旁傍溪桥。不知进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华发寻春喜见梅, 一株临路雪倍堆。 凤城南陌他年忆, 香杳难随驿使来。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寒夜梅花绝句梅

与梅花有关的诗句_诗词(精华版)

《与梅花有关的诗句》 与梅花有关的诗句(一): 1、梅片作团飞,雨外柳丝金湿。____雷应春《好事近梅片作团飞》 2、落梅庭榭香,芳草池塘绿。____晏几道《生查子落梅庭榭香》 3、香闻流水处,影落野人家。____道源《早梅》 4、应酬都不暇,一岭是梅花。____张道洽《岭梅》 5、风送梅花过小桥,飘飘。____赵显宏《昼夜乐冬》 6、怕歌愁舞懒逢迎。妆晚托春酲。____陆游《朝中措代谭德称作》 7、剩水残山无态度,被疏梅料理成风月。____辛弃疾《贺新郎把酒长亭说》 8、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____黄庭坚《虞美人宜州见梅作》 9、野桥古梅独卧寒屋角,疏影横斜暗上书窗敲。____明本《九字梅花咏》 10、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____李白《宫中行乐词八首》 11、角声吹彻小梅花。夜长人忆家。____赵长卿《阮郎归客中见梅》 12、犹余雪霜态,未肯十分红。____王十朋《红梅》 13、脉脉花疏天淡,云来去数枝雪。____范成大《霜天晓角梅》 14、看来岂是寻常色,浓淡由他冰雪中。____曹雪芹《咏红梅花得红字》 15、已见寒梅发,复闻啼鸟声。____王维《杂诗三首/杂咏三首》 与梅花有关的诗句(二): 1、《梅花》作者:陈亮 疏枝横玉瘦,小萼点珠光。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 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玉笛休三弄,东君正主张。 2、《梅花绝句之三》作者:陆游 雪虐风号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过时自会飘零去,耻向东君更乞怜。 3、《梅花》作者:崔道融 数萼初含雪,孤标画本难。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

横笛和愁听,斜技依病看。逆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 4、《小梅花》作者:贺铸 思前别。记时节。美人颜色如花发。美人归。天一涯。娟娟娥,三五满还亏。翠眉蝉鬓生离诀。遥望青楼心欲绝。梦中寻。卧巫云。觉来珠泪,滴向湘水深。愁无已。奏绿绮。历历高山与流水。妙通神。绝知音。不知暮雨朝云、何山岑。相思无计堪相比。珠箔雕阑几千里。漏将分。月窗明。一夜梅花忽开、疑是君。 5、《梅花》作者:庾信 当年腊月半,已觉梅花阑。不信今春晚,俱来雪里看。 树动悬冰落,枝高出手寒。早知觅不见,真悔著衣单。 6、《咏红梅花得红字》作者:曹雪芹 桃未芳菲杏未红,冲寒先已笑东风。魂飞庾岭春难辨,霞隔罗浮梦未通。 绿萼添妆融宝炬,缟仙扶醉跨残虹。看来岂是寻常色,浓淡由他冰雪中。 7、《梅花引》作者:向子 同杯勺。同斟酌。千愁一醉都推却。花阴边。柳阴边。几回拟待、偷怜不成怜。伤春玉瘦慵梳掠。抛掷琵琶闲处著。莫猜疑。莫嫌迟。鸳鸯翡翠,终是一双飞。 8、《咏红梅花得梅字》作者:曹雪芹 白梅懒赋赋红梅,逞艳先迎醉眼开。冻脸有痕皆是血,酸心无恨亦成灰。 误吞丹药移真骨,偷下瑶池脱旧胎。江北江南春灿烂,寄言蜂蝶漫疑猜。 9、《梅花》作者:蒋维翰 白玉堂前一树梅,今朝忽见数花开。几家门户重重闭,春色如何入得来? 10、《梅花落》作者:刘方平 新岁芳梅树,繁花四面同。春风吹渐落,一夜几枝空。 少妇今如此,长城恨不穷。莫将辽海雪,来比后庭中。 11、《江梅》作者:杜甫 梅蕊腊前破,梅花年后多。绝知春意好,最奈客愁何?

_浙江省台州市临海、三门2019届九年级语文中考模拟训练试题(含答案解析)

第1页,总20页 浙江省台州市临海、三门2019届九年级语文中考模拟训练试 题 考试时间:**分钟 满分:**分 姓名: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 注意 事项: 1、 填 写 答 题 卡 的 内 容 用 2B 铅 笔 填 写 2、提前 15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单选题(共1题) 1. 下列关于文化、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 成语“门庭若市”、“无人问津”、“咏絮之才”,分别出自《战国策》《桃花源记》《世说新语》。 B . 契诃夫,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代表作有《变色龙》等,他与《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作者普希金,都是俄国作家。 C . 古人对年龄有特定的称谓,按从小到大的排列有:“而立”、“始龀”、“不惑”、“弱冠”、“耄老”。 D . 古诗词中常可见到“节气”的身影,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分别写到了“白露”、“惊蛰”两个节气。 第Ⅱ卷 主观题 第Ⅱ卷的注释 一、名著导读(共2题) 1. 文学作品的命名往往体现了作者的匠心。请根据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1)《俗世奇人》中的 ,是个只认七块银元的行医规矩奇特的人物;《儒林外史》中的 的名字,意为“渴望得到进士身份的模范”;《水浒传》中宋江的绰号 ,是说他总在人们最需要的时候出现,并给予及时的帮助。

答案第2页,总20页 (2)请参考示例,选择下列一部作品,结合具体内容简析书名的内涵。 【示例】《朝花夕拾》,“朝”表示早年时候,“夕”表示晚年时期;书名的意思是早晨盛开的鲜花,傍晚的时候摘掉或捡起。这里指鲁迅先生在晚年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的人和事,既有对过去美好人事的温馨回忆,也有对现实的理性批判。 A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B .《红星照耀中国》 2. 鲁迅先生曾说:“中国人历来是排着吃人的筵席,有的吃,有的被吃,被吃的也曾吃人,正吃的人也曾被吃。”请从下面的作品中选择一个人物形象,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A .《骆驼祥子》 B .《呼兰河传》 二、文言文阅读(共1题) 【甲】 竹树绕吾庐,清深趣有余。鹤闲临水久,蜂懒采花疏。 酒病妨开卷,春阴入荷锄。尝怜古图画,多半写樵渔。 (林逋《小隐自题》) 【乙】 林逋,字君复,杭州钱塘人。少孤,力学,不为章句。性恬淡好古,弗趋荣利,家贫衣食不足,晏如 也。初放游江、淮间,久之归杭州,结庐西湖之孤山,二十年足不及城市。 逋善行书,喜为诗,其词澄浃峭特,多奇句。既就稿,随辄弃之。或谓:“何不录以示后世?”逋曰:“吾方晦迹林壑且不欲以诗名一时况后世乎!”然好事者往往窃记之,今所传尚三百余篇。 (选自《宋史·林道传》) 【丙】 林逋隐居杭州孤山,常畜两鹤,纵之则飞入云霄,盘旋久之,复入笼中。逋常泛小艇,游西湖诸寺。 有客至逋所居,则一童子出应门,延客坐,为开笼纵鹤。良久,道必棹小船而归。盖尝以鹤飞为验也。 (选自《梦溪笔谈卷十·人事二》) (1)用“/”给【乙】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林逋&梅鹤

《山园小梅》 北宋.林逋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 这两句诗极为传神地描绘了黄昏月光下山园小池边的梅花的神态意象:山园清澈的池水映照出梅枝的疏秀清瘦,黄昏的朦胧月色烘托出梅香的清幽淡远,作者并没直写梅,而是通过池中的梅花淡淡的“疏影”以及月光下梅花清幽的“暗香”,然而梅枝与梅影相映,朦胧的月色与淡淡的幽香相衬,动与静,视觉与嗅觉,共同营造了一个迷人的意境。 其实林逋不是一开始就有心归隐。林逋隐居后结识的好友梅尧臣深知他的隐衷,曾评价他说:“其谈道,孔孟也;其语近世之文,韩李也。” 孔孟是入世,韩(愈)李(商隐)是实用,这些都和林逋隐居不仕的心态及作风不太协调。可见林逋在隐居时内心依然是以人世的思想为主,而不是信奉佛老的出世观念。 林逋是40岁后才开始隐居孤山的,在此之前,满腹才华的他一直在江淮间游历,结交各路朋友,寻求报效国家的机会。然而,有一件大事让林逋的世界观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北宋本是个积弱的朝廷,武将没有兵权,文官又以苟且偷安为能事。景德元年(1004年),契丹(辽)南侵,宋真宗在寇准力主之下御驾亲征,宋辽两军对垒澶州(今河南濮阳)。据说林逋闻信后,穿上一身戎装,腰悬一柄宝剑,骑了一头瘦驴,从杭州出发,过芜湖、走舒城、登金陵、下姑苏、抵曹州,直奔澶州而来。 在半路上林逋得知宋军士气大振,一箭射死了辽军统帅萧挞凛。林逋极其高兴,欣然作诗“气为傍观壮,言因决胜夸”,对战事表现出十分乐观的心态。 谁料情势急转直下,宋辽两国随即议和,签下了“澶州之盟”,宋每年给辽银10万两、绢20万匹。“澶渊之盟”开启了宋向辽、西夏,乃至后来的金进贡岁币的先河。 积极主战的寇准不久被人诬陷而遭致罢相。面对民族屈辱,宋真宗面子上也不好过,如骨骰在喉,却无力回天。为了挽回在争战中失去的大宋威严,洗涮澶州的耻辱,长了一个瘿瘤脖子的宰相王钦若迎合了真宗的心思。他装神弄鬼,假造帛书放在宫门上和泰山上,闹了一场“天书封禅”的鬼把戏,并厚颜无耻地说:议和乃天意安排的安邦之上策,须到泰山封禅礼神。天书当然是宰相王钦若等伪造的,是用来欺骗天下人的。 宋真宗还真的率领文武百官,装模作样地跪接“天书”。在浊气冲天、腐败无能的朝廷中,一些大臣与一群阿谀奉承的文人,也趁机大作吹捧文章,借“天书封禅”之际趋炎附势,呈献谀文,以求封官晋爵。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宋真宗上泰山封禅,历时47天,耗资800余万贯。 林逋耳闻目睹了这一劳民伤财的闹剧,无比愤慨。朝廷的无能、文人的无耻、忠臣的无辜,给林逋带来了极大的刺激。因此,他回杭州后就隐居在孤山,那年林逋整整40岁。 “犹喜曾无封禅书”,他在自己的绝笔诗中表示强烈不满,道出了不愿用自己的道德文章去换取荣华富贵的心态,由此可见他清高孤傲的节操。 柔风暧雨的妩媚,醇酒美人的豪奢,有几个凡人能不为所动、抗拒诱惑?只有林逋隐居西湖孤山,离杭州城不远,他硬是20年不入城市。20年不是20天,隐居者的孤独清寂恐怕已超出常人的想象。孤山人迹罕至,每日里只有湖上清风,山间明月,水边梅花相伴,虽然有“重湖叠谳(yan)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美景,可是20年如一日,林逋居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