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李鸿章与北洋海军的创建

李鸿章与北洋海军的创建

李鸿章与北洋海军的创建
李鸿章与北洋海军的创建

孽岳论丝

fNov.,2008V01.29No.62008年11月(第29影第6SJ)(DongYueTribune)

李鸿章与北洋海军的创建

戚海莹

(山东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山东济南250002)

[摘要】李鸿章不仅是晚清倡导海军建设的主要人物之一,而且是北洋海军的创建者。在北洋海军筹办过程

中,李鸿章不顾顽固派大臣的反对,坚持己见,力排众议,积极营建海军基地,多方购买舰炮,培养海军人才,为北洋

海军成军做了大量实际的和开拓性工作,推进了中国近代海军建设,使北洋海军的实力跃居亚洲第一。在当时它

不仅增强了中国海防力量,而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遏止了日本侵略中国的野心,推迟了日本侵略中国战争的

发生,并在甲午战争期间为防御和抗击日本的侵略发挥了一定作用。对此,应该给予基本肯定。

【关键词]李鸿章;北洋海军;海防建设

[中图分类号】K25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353(2008)06—0139—03

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争议最大的一位历史人物,对他创建北洋海军,史学界也历来多有评说,聚讼纷纭。今天,为了总结其历史经验教训。对其做出科学的评价,仍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一、创建北洋海军的背景

中国是一个内陆大国,也是一个海洋大国。而在古代。海洋的阻隔作用大于交通作用,因此国防的中心一直在陆而不在海,海防意识十分薄弱。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屡屡以坚船利炮从海上闯入中国的大门,中国始将防御的视角逐渐移向海防。

1862年春,李鸿章率淮军人沪“援剿”太平军,他面对外国兵舰“大炮之精纯,子药之精巧,器械之鲜明,队伍之雄整”.“深以中国军械远逊于外国为耻。”∞(《奏稿》,卷24,13页)并亲身感受到“外国利器、强兵百倍中国,内则狎处辇毂之下,外则布满江海之间,实能持我短长,无以扼其气焰。”留(《朋僚函稿》,卷5,第34页)他开始认识到中国的积弱,而列强实为中国之大敌。指出:“长久之患在西人。堂堂华夏,积弱至此,岂一人一时所致!”四(《朋僚函稿》,卷4,第17页)认为中国弱就弱在没有坚船利炮,“但有开花大炮和轮船两样,西人便可敛手。”∞(《朋僚函稿》,卷3,第19页)于是积极建议:应及早筹建海军,但不能完全依赖于外人,即学习西法,培养自己的人才。指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外人。”四(卷25,第9页)他的主张得到了清政府的重视。1865年春,李鸿章在署两江总督任上,主持买下了美商旗记铁厂,并将由丁日昌、韩殿甲分管的两个制炮局一起合并,成立了江南制造总局。后于1868年7月制造了第一艘轮船,命名为“恬吉”。这是中国制造的第一艘可以航行于大洋的轮船。1866年6月,左宗棠又向清政府建议设立福州船政局,并开厂造船,为中国建立近代海军初步奠定了基础,“是为中国海军萌芽之始”@。与此同时,还创办了船政学堂,并不断地向外围派遣留学生,学习外国的各种先进技术。在整个海军建设中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既为后来天津水师学堂的创办提供了经验和模式,也为北洋海军的筹建提供了人才来源。

尽管清政府支持设厂造船、办学堂,是为了自办海军,防范外国的侵略,但近代海军的建设迟迟地没有提到日程上来。直至1874年,日本侵略台湾事件发生,在日军海、陆实力及后勤供给都处于明显劣势的情况下,清政府竞拿出50万两抚恤银与日本,在朝野上下引起强烈震撼,于是引发了第一次海防的讨论,海防问题开始受到重视。11月5日,总理衙门有亟宜切筹海防之奏,提出练兵、简器、造船、筹饷、用人、持久六条措施,请饬下南北洋大臣及沿海沿江督抚逐条详议,并要求在一个月内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

11月19日。朝廷收到广东巡抚张兆栋转呈的前江苏巡抚丁日昌所拟的《海洋水师章程》六条。其主要内容是:(一)海外水师专用大兵轮船及招募驾驶之人;(二)沿海择要修筑炮台;(三)选练陆兵;(四)沿海地方官宜精择仁廉干练之员;(五)北、东、南三洋联为一气;(六)精设机器局。丁日昌所拟的海洋水师章程,与总理衙门提出的六条海防措施

[作者简介]戚海莹(1960一),女,山东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

139万方数据

,亏.岳论丝【Ⅳo,.,2008voI.29No.62008年llfiJ(第29卷/第6期)(DongYueTribune)

立意基本相同。而且首次具体提出了三洋分区设防组建海军的方案。他认为:沿海兵制散而无统,宜变通旧制,“其根驳轮船约三十号,以一提臣督之,分为三路;一日北洋提督,驻扎大沾,直隶、盛京、山东各海口属之;一日中洋提督,驻扎吴凇江口,江苏、浙江各海I:1属之;一日南洋提督,驻扎厦门,福建、广东各海口属之。”三洋水师“无事则出洋梭巡,以习劳苦,以娴港汉,以捕海盗;有事则一路为正兵,两路为奇兵、飞驰援应”。丁日昌成立北洋、东洋、南洋三支海军的建议,李鸿章表示非常赞同,并向朝廷上了《筹议海防折》,进一步说明建立海军的重要性。但筹建海军一事却遭到了朝中一些顽同派大臣的反对。如大理寺少卿王家壁等一些人认为购船置炮皆系耗中国以徇外洋,使无数帑金掷诸沧海,“徒得备而无用之虚器,而失我悉索敝赋之实银”,洵属得不偿失⑦。尽管如此,李鸿章坚持己见,力排众议,特别强调要建立一支新式海军,是因为当时“一国生事,诸国构煽。实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输船电报之速,瞬息千里;军器机事之精,工力百倍;炮弹所到,无坚不摧。水陆关隘。不足限制,又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奏稿》,卷24,第12页)面对如此之变局和强敌,必须整顿海防不可。

经过一段时间的争论,清政府最后决定先在南、北两洋筹办两支海军:北洋由李鸿章督办,南洋由沈葆祯督办。后因经费一时难筹,总理衙门又提出“移缓就急”⑨,先尽北洋创办。于是,中国近代海军的发展由此起步。

二、北洋海军筹办的过程

北洋地区包括直隶、山东、奉天三省。1871年,李鸿章时在直隶总督任上,咨商两江总督曾国藩,饬调沪厂所造的“操江”轮赴津,供北洋巡哨之用。这是北洋仅有的一艘兵轮。李鸿章认为,“北洋之口,洋面辽阔,向未设巡洋水师”,而“天津为京师门户,各国商轮往来辐辏,英、法、俄、美皆常有兵船驻?自,我亦必须有轮船可供调遣,稍壮声势”。因此,1872年9月,闽厂所造“镇海”轮到津,李鸿章奏准拨归直隶留用,以与“操江”“轮替出洋驻泊”凹(卷88,第5—6页)。

1879年,清政府因财力所限,即确定“先于北洋创设水师一军,俟力渐充,由一化三”。【51并规定筹建海军的经费由粤海关、江海关和江苏、广东、福建、浙江、江西、湖北六省的厘金内,每年提取400万两,头两年统归北洋支配,以后则由南北洋各得半数。lO月,原南洋在英国阿摩士庄厂订购的四艘炮舰“镇东”、“镇西”、“镇南”、“镇北”,先期由江海关税务司赫德赴广东迎护,亦驶抵天津海口。11月19日,李鸿章带同津海关道郑藻如、道员许钤身、税务司德璀琳等,亲往大沽验收。同一天,李鸿章奏请将记名提督丁汝昌留于北洋海防差遣。其奏有云:“查该提督丁汝昌干局英伟,忠勇朴实,晓畅戌机,平日于兵船纪律尚能虚心考求。现在筹办北洋海防,添购炮船到津,督操照料,在在需人。且水师人才甚少,各船管驾由学堂出身者,于西国船学、操法固已略知门径,而战阵实际概未阅历,必得久经大敌者相与探讨砥砺,以期日140起有功,缓急可恃。臣不得已派令丁汝昌赴飞霆等炮船讲习,一切新到各船会同道员许钤身接收,该提督颇有领会,平日藉与中西各员联络研究,熟练风涛,临事或收指臂之助。”凹(《奏稿》,卷35,第24页)并称赞其“材略勇武”,可作为“横海楼船之选””。不久,即派丁汝昌督操炮船,以英人葛雷森为总教习。

1880年底。因委托赫德在英国阿摩士庄厂订购的“超勇”、“扬威”两艘快船即将造成,李鸿章派炮船督操丁汝昌、总教习葛雷森、管驾官林泰曾、邓世昌等航海赴沪,先行在吴淞轮船操练,然后乘轮赴英验收。1881年8月3日,“超勇”、“扬威”竣工。由驻英公使曾纪泽亲引龙船,升炮悬挂。8月17日,“超勇”、“扬威”放洋起程,沿途“经行各国,均鸣炮致贺,以为中国龙旗第一次航行海外也O”∞o月17日,山东新购的两艘炮舰“镇中”、“镇边”驶抵大沽。李鸿章认为,两艘炮舰若零星分布,力单无用,与新任山东巡抚任道镕商妥,将“镇中”、“镇边”与“镇东”等4炮船及新购的两艘快船“合为一小枝水师,随时会操,轮替出洋,防护北洋要隘,以壮声势”凹(《奏稿》,卷42,第9页)。11月17日,“超勇”、“扬威”驶抵大沽港。于是,李鸿章奏请以丁汝昌统领北洋海军,奏改三角形龙旗为长方形,以纵3尺、横4尺为定制,质地章色如故。这是中国近代最早的海军旗。

至此,北洋海军从英国购进两艘快船、六艘炮船,加上先后调进沪、闽工厂制造的“操江”、“镇海”、“湄云”、“泰安”、“威远”五船,共13艘舰船,已经初具规模了。

1884年8月,福建海军在马江遭到法国舰队的袭击,11艘兵船同时俱尽,这就是著名的马江之役。因此而引发了第二次海防大讨论。清政府总结前此的教训,于1885年6月宣称:“当此事定之时,惩前毖后,自以大治水师为主。”李鸿章立表赞同,誉之“洵为救时急务。”@是年10月,设海军衙门,任醇亲王奕缳总理海军事务,庆郡王奕勖及李鸿章为会办,汉军都统善庆和兵部右侍郎曾纪泽为帮办。海军衙门设立后,实际大权仍操在李鸿章手里,他利用海军衙门“整顿海防”的名义,把北洋海军的建设推向了最高峰。

从1885年以来,北洋舰队进入了迅速发展的阶段,新舰猛增,大都是从国外购进的。新购进的舰只主要有三类:铁甲船、新式快船和鱼雷艇。这些舰只都是当时中国尚不能自造的。四年之间共添置新舰艇14艘,其中铁甲船“定远”、“镇远”两艘,新式快船“致远”、“靖远”、“经远”、“来远”、“济远”五艘,以及鱼雷艇七号。于是,北洋舰队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装备质量上,都大有提高。

三、北洋海军正式成军

1888年,是北洋海军发展的最关键一年。是年5月2日,奕裰以在英、德订造的四艘快船到华,北洋舰只渐多,致电李鸿章,“嘱将北洋定额、兵制、驻扎、会哨各章程,拟底寄京,公酌会奏”国(《海军函稿》,卷3,第7页)。3日,李鸿章复电表示,此章程将与诸将领熟议后拟稿,俟出海验驶四快

万方数据

船及查勘各口防务后,再由北洋水陆营务处津海关道周馥赴京呈交。6日,李鸿章率同周馥、前署津海关道刘汝翼、总统盛军湖南提督周盛波等,由大沽121出海,巡阅旅顺口、大连湾、威海卫各处防务。10日,他在大连湾令四艘快船同开快车,往返试驶两次,以验速度,基本符合设计要求。14日,在威海卫口外依法复验,英制“致远”、“靖远”两艘快船完全达到了每小时航行18海里的设计标准。对此,李鸿章极为满意。增强了对北洋海军成军的信心。5月16日,李鸿章回到天津,立即着手草拟章程。7月15日,《北洋海军章程》底稿草成,李鸿章命周馥携之进京,并致书奕最说明制定此章程所遵循的原则。9月,《北洋海军章程》定稿。

9月30日,由海军衙门缮具章程清册,呈于慈禧太后。其奏日:“海军系属初创,臣等此次所拟章程,本无成例可循。且因时制宦。间有参用西法之处,与部章未能尽合。应饬部免其核议。至章程内容有未备及临时应行变通者,由臣等随时酌拟具奏。”还转述了李鸿章进一步筹款扩充海军的意见g“俟库款稍充,再添数船,即成劲旅。人可以驻守辽渤,出可以援应他处,辅以各炮台陆军驻守,良足拱卫京畿”固。

《北洋海军章程》共14章,其主要内容如下g

1、北洋海军编制,为铁甲两艘、快船七艘、炮船六艘、鱼雷艇六艘、练船三艘、运船一艘,计25艘。但按实战要求来说,其编制还是不够完备的。故“船制”一章又提出:“海军一支,局势略具。然参稽欧洲各国水师之制,战舰犹嫌其少,运船太单,测量、探信各船皆未备,似尚未足云成军。”町(《海军函稿》,卷3,第7页)

2、设提督一员、总兵二员、副将五员、参将四员、游击九员、都司27员、守备60员、千总65员、把总99员、经制外委43员。提督在威海卫择地建造公所或建衙署,为办公之地;总兵以下各官皆长年住船,不建衙署和公馆。规定将现有战船分为中军、左、右翼三队,每队三船,以一船为一营。中军三船:中军中营致远快船,中军左营“济远”快船,中军右营“靖远”快船;左翼三船:左翼中营“镇远”铁甲战舰,左翼左营“经远”快船,左翼右营“超勇”快船;右翼三船:右翼中营“定远”铁甲战舰,右翼左营“来远”快船,右翼右营“扬威”快船。“镇中”、。镇边”、“镇东”、“镇西”、“镇南”、“镇北”六炮船则为后军。

3、北洋海军提督有统领全军之权。凡北洋兵船,无论远近。均归调度,仍统受北洋大臣节制调遣。提督他往,则听左翼总兵一人之令;如左翼总兵他往,则听右翼总兵一人之令。凡沿海陆路水师文武大员,如无节制北洋海军明文,兵船官概不得听其调遣,借词违误军事。

李鸿章与北洋海军的创建

4、各船逐Ft小操,每月大操一次,两个月全军会操一次。北洋各船每年须与南洋各船会哨一次。提督于立冬以后小雪以前,统率铁、快各船,开赴南洋,会同南洋各师船巡阅江、浙、闽、广沿海各要隘,以资历练。或巡历新加坡以南各岛,至次年春分前后,仍回南洋。各船在北洋,每年春、夏、秋三季沿海操巡,应赴奉天、直隶、山东、朝鲜各洋面以次巡历,或以时游历俄、日各岛。每年由北洋大臣阅操一次。每逾三年,由总理海军事务衙门王大臣请旨特派大臣,会同北洋大臣出海校阅一次。

10月3日,清廷批准《北洋海军章程》,北洋海军正式成军。12月17日,海军衙门根据李鸿章提名,奏请以北洋水师记名提督直隶天津镇总兵丁汝昌补授北洋海军提督,记名总兵林泰曾补授北洋海军左翼总兵,总兵衔水师补用副将刘步蟾补授北洋海军右翼总兵。

综观李鸿章创建的北洋海军,其发展经历曲折,终于在1888年建成了一支比较像样的海军,使北洋海军的实力跃居亚洲第一。在当时它的成军不仅增强了中国海防力量,而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遏止了日本侵略中国的野心,推迟了日本侵略中国战争的发生,并在甲午战争期间为防御和抗击日本的侵略发挥了一定作用。但李鸿章无论在海军战略上还是在管理机制等方面都有很大失误。再加上清政府政治上的腐败,处处掣肘,致使北洋海军的发展举步维艰,终于遭到全军覆没的命运,这个惨痛的历史教训。后世人们亟宜吸取和警惕。

[注释】

①②③④⑧⑩⑩⑩⑩《李鸿章全集》,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年版。

⑤⑩《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北京:故宫博物院,1929—1930年版。

⑥池仲秸:《海军大事记?北洋海军资料汇编》(下),中华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4年,第1076页。

⑦王家俭:《李鸿章与北洋舰队》,台北:台湾国立图书馆,2002年版,第110页。

⑨⑩《中国近代资料丛刊?洋务运动》(第2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第387,387,565页。

⑩李鸿章:《庐江丁氏宗谱序》。转引自戚其章《中日甲午战争史论丛》,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第310—3ll页。

@《中国近代资料丛刊?洋务运动》(第8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485页。

【责任编辑:翁惠明]

141

万方数据

李鸿章与北洋海军的创建

作者:戚海莹

作者单位:山东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山东,济南,250002

刊名:

东岳论丛

英文刊名:DONGYUE TRIBUNE

年,卷(期):2008,29(6)

被引用次数:0次

参考文献(7条)

1.李鸿章全集 1997

2.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 1930

3.池仲祐海军大事记·北洋海军资料汇编(下) 1994

4.王家俭李鸿章与北洋舰队 2002

5.中国近代资料丛刊·洋务运动 1961

6.李鸿章庐江丁氏宗谱序 1983

7.中国近代资料丛刊·洋务运动 1961

相似文献(10条)

1.期刊论文关伟.关捷.GUAN Wei.GUAN Jie北洋海军从筹建到覆灭的若干思考——写在北洋海军成军120周年之际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6(5)

适逢近代中国海军创立120周年之际,追忆中国海军创立的艰难历程,筹建前的舆论准备,暨创建者李鸿章做出的贡献,以及北洋海军将士在甲午三次海战中表现出的奋勇抵抗,指挥若定和顾全大局、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精神;总结北洋海军的覆灭,留给后人的启示:捍卫祖国的海疆,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要有一个开明严密的政治体制,一个强有力的指挥核心,一个完善的"后路"保障体系,一支高素质的官兵团队.

2.期刊论文戚其章北洋海军研究的集大成之作——读王家俭《李鸿章与北洋舰队》-学术研究2003,""(1)

在近代史研究中,海军的创建与发展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海军产生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全世界范围内抢占殖民地的时代,是近代工业的产物。中国筹建海军起步较晚,它不是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直接产物,而是从西方引进的一项成果。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迄于1888年,清政府……

3.学位论文秦耕威海卫建筑特色形成探究2009

威海史称威海卫,其名源于元代及明朝初期的海滨渔村。在古代,威海只是

一个僻处边陲的渔村,汉代叫石落村,元代改称清泉夼。由于当时海寇袭扰频繁,

为了整治海防,明朝政府在沿海险要地带设卫屯兵,抗击海寇。1398年(明洪

武31年)将清泉夼周围的地带从文登县划出,设立威海卫。1403年(明永乐元

年),明朝驻军在威海卫修建了带有防御功能的城墙,筑起了卫城,希望能“威

振海疆”。

1875年李鸿章奉命督办北洋海防,总揽了山东海防事业。作为北洋海防总

管,李鸿章逐步开展了山东海防建设,将晚清山东海防事业的发展推向了一个高

峰。1888年成立北洋海军,然而北洋海军成军之日,也是她发展停滞之时,此

后清朝政府再也没有购置任何新式船舰,这就是在1894年日本发动中日甲午侵

略战争中,以北洋海军惨败而告终的重要原因之一。

甲午战败后,帝国主义国家蜂拥而至,他们展开了瓜分中国的狂潮。1898

年7月,英帝国主义以均势为由,租借威海卫城除外的威海全湾(包括刘公岛等

附属岛屿)及沿岸10英里以内之地,陆地面积达640平方公里,于是威海卫在

英国殖民统治下整整32年(刘公岛被统治42年之久)。1930年被当时的国民政

府收回并设特别行政区。1951年山东人民政府决定将威海卫改为威海市。

作为渔村的威海卫,其历史对民居建筑方面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海草房是威

海卫民居建筑的主要特色,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到二十世纪中期,海草房一直在

威海沿海民居的首选。

威海卫有防无城,为了加强防卫,1403年魏国公徐辉祖征调数万人筑威海

卫城;1489年,威海卫指挥王恺率队在城内西北角建一环翠楼,做海防瞭望与

观光之用。为了建立北洋海军,清廷在刘公岛先后建立了丁汝昌提督署,丁汝昌

寓所、北洋海军铁码头、威海水师学堂、威海卫基地炮台等建筑。

从1898年英国强租威海卫开始,英国人设立了威海卫行政长官公署,下设

正华务司署、副华务司署等机构,开始了对威海长达32年的殖民统治。在英租

威海卫期间,英国殖民政府对租占区内的地域进行较大规模的建设和开发,威海

现存的英式古建筑大都是在那个时期建成的,如四眼楼、华勇营、康来饭店、宽

仁院等。这些别具特色的英式古建筑以其厚重的历史感和异域风情诉说着过去,

让人回味那段历史的印迹。

本文共由绪论、正文及结语四部分组成,全文3万余字。主要内容如下:

在绪论中分析了威海历史与现状,阐述本文选题的目的、意义以及基本思路。

正文第一部分从威海卫自然地理环境位置入手,介绍威海卫形成以前的情

况,随后介绍威海卫形成的原因以及在历史上的作用;以文字结合图示的方式,

介绍了威海卫城、环翠楼等古建筑特点,以及威海卫民居海草房的主要建筑特点

以及海草房现存的情况。

正文第二部分首先分析李鸿章筹建北洋海军的来龙去脉及其历史影响,接着

讲述了北洋海军在刘公岛驻军时留下的建筑与防御工事。

正文第三部分首先介绍威海卫被强租当时的历史现状;随后重点叙述英国在

威海政治制度、法律制度,乡村制度,英殖民统治如何把威海卫管理好;随后讲

述英国在威海殖民统治32年期间留下的建筑艺术,留给人们那段值得回味的历

史痕迹。

正文第四部分介绍收回被英国租占32年的威海卫那段曲折过程,接着分析

威海卫收回后建筑变化以及后来威海卫逐步滑向战争年代的史实。

结语重申研究威海卫历史演变的意义,通过保护文物古迹,开放纪念馆、博

物馆,增进人们对威海卫历史的更深了解;希望年轻人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跟进时代步伐,为国家的强盛不衰奉献自己那份微薄之力。

关键词:威海卫;建筑特色;北洋海军;英租威海卫;刘公岛

4.期刊论文韦玉娟北洋舰队与日本海军-军事历史研究2002,""(2)

1874年,日侵台事件引发了清廷的海防大筹议.不久后,北洋海军在李鸿章的主持下得到了初步的发展.1879年,日废琉球的刺激,使清廷真正认识到海防的重要性.清廷也终于决心购置铁甲船,切实筹建海防.北洋海军也因此得以较大发展.而1886年的长崎事件,使日本深受刺激,其国内迅速掀起海洋扩张热,大力扩张海军.同期的北洋舰队在实力上仍然保持了对日本海军的优势,但其发展步幅已开始落后于日本.1891年,北洋舰队应邀访日.又一次深受刺激的日本,举国上下以超过北洋舰队为目标,倾全力大治海军.日本海军实力迅速增强并在甲午海战中歼灭北洋舰队.

5.期刊论文马名戈北洋海军的最后挽歌-军事历史2006,""(7)

1894年10月下旬,日军在辽东半岛的花园口开始大规模的登陆作战,铁蹄踏上辽东半岛时,驻守在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的北洋舰队,却龟缩在旅顺口和威海卫军港内,以李鸿章提出的"严防渤海以固京畿之藩篱"的海防战略为借口,隔海相望,避战不出,未能进行任何有效的袭扰和阻截,不仅使日军在花园口的登陆行动畅行无阻,辽东半岛沦入敌手,而且为北洋海军的最终失败埋下了祸根.

6.期刊论文"春帆楼"李鸿章遇刺割让台湾给日本的内幕-科学大观园2006,""(21)

1895年甲午一战,李鸿章苦心经营20年的北洋海军全军覆没.对于李鸿章而言,甲午战败是他一生的耻辱,签订<马关条约>更是他一生最大的耻辱.熟悉外交事务的李鸿章,不得不听从岛国晚辈伊藤博文的摆布.

7.期刊论文夏冬波丁汝昌十考-巢湖学院学报2005,7(6)

本文对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的家世和早年行踪作一考证,认为:丁汝昌家族在安徽庐江县整整生活了500年.丁汝昌于咸丰四年(1854年)被太平军掠人入伍,投湘入淮后,又被刘铭传乞置帐下.同治十三年(1874年)丁汝昌部被裁撤,遂回乡赋闲三载.光绪三年(1877年)秋,奉旨发往甘肃差遣.丁汝昌由北京回程,路过天津,拜见李鸿章,被李留用,开始走上了统领北洋海军的道路.文中对丁汝昌的家庭生活、妻室儿女、名号称谓等也作了考释.

8.学位论文赵红晚清山东海防研究2004

该文以翔实的资料为基础,追述了鸦片战争前山东海防的历史概况,廓清了两次鸦片战争时期和洋务运动时期两个不同历史时期内的山东海防面貌,探索了晚清山东海防与社会变迁之间的互动关系.具体而言,该文通过对鸦片战争前山东海防概况的追述,探究了晚清山东海防的历史溯源、防御对象及其与生具有的传统制约因素;通过对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山东巡抚托浑布加强海防的具体措施及其实施效果、时代特征的详细论述,对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山东海防建设的启动、具体内容及实践程度的全面考察,对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山东面对的严重海疆危机、山东政府的应对措施及历史局限性进行了深入探讨,揭示了两次鸦片战争时期山东海防始终处于落后状态的深刻根源;通过对丁宝桢筹建山东海防的具体工作、历史特点及历史作用,中法战争中清朝中央政府和山东地方政府筹备山东海防的具体措施及其历史特点,北洋海防建设时期李鸿章筹建山东海防的具体工作、历史特点及历史作用的详细论述,廓清了晚清山东海防近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透析了晚清山东海防近代化建设的历史进步性和时代局限性;通过对甲午威海之战前山东加强海防的具体措施、战时山东陆路守军和北洋海军抗击日军的海防斗争及威海之战中国失利的具体海防军事原因,对甲午战后山东海防门户洞开的历史过程的系统疏理,从而在已有学术成果的基础上、从海防的视角阐释了甲午威海之战,以及晚清山东海防事业最终失败的结局;该文还对晚清山东海防经费的筹措与具体用项,晚清山东海防的社会影响、时代特征和历史启示作了全面而又深入的总结,从而填补了该研究领域的学术空白.研究晚清山东海防不仅对考察晚清的海防政策、海防建设、海权意识,晚清的军事近代化历程以及晚清的对外关系等方面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而且对于推动当代中国和山东的海防建设和海洋文化事业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9.期刊论文王兆祥.Wang Zhaoxiang略论清末北方军事集团的军事教育及其影响-军事历史研究2008,""(3)

清末北方军事集团,前后有两个界定:一是洋务运动时期以李鸿章为首的"北洋海军军事集团";二是新政时期至北洋前期以袁世凯为首的"新建陆军军事集团".二者前后并没有直系的承接关系,但他们在创办军事教育方面都做出有目共睹的成就,促进了中国教育,尤其是军事科技教育的现代化发展,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重要影响.同时也应该看到,由于军事集团创办并掌握教育主导权,导致教育的集团化和教育的私人化,形成中国军队派系对立,是最终促成近代中国军阀割据局面出现的重要因素.

10.期刊论文林平安.李兆勇南洋海军未能援闽的思想及现实原因-考试周刊2007,""(44)

马江战役前,张佩纶等福建官员电请南北洋舰队拨船援闽,曾国荃、李鸿章均表示拒绝,福建水师几乎全军覆灭.关于援闽问题,史学界多从北洋海军角度分析拒绝援福建的原因.本文拟从南洋海军的战略思想和防务任务来分析未能援闽的原因.

本文链接:https://www.doczj.com/doc/4417940046.html,/Periodical_dylc200806032.aspx

授权使用:复旦大学图书馆(fddxtsg),授权号:857fc7cf-2549-4125-ac84-9ddb00cd2c62

下载时间:2010年8月23日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航空大学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航空大学历史沿革编辑学校前身 海军航空兵学院 1950年11月1日,海军第1航空学校组建于山东青岛。后来曾迁到山东潍县机场(现潍坊)办学。校名、校址几经变迁。1975 年5月,改称海军航空学校。1986年6月,更名为海军飞行学院。1990年从长治迁回锦西市(现名为葫芦岛市)。2012年3月,正式组 建了海军航空兵学院,由低级任职培训院校调剂为海军兵种院校。 [1] [4⑸] 海军航空工程学院 1950年,x决定东北军区炮6师、4野后勤2分部4大站、西南军区特纵炮兵10团合并,在青岛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海岸 炮兵学校。 8月24日,由x正式命名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海岸炮兵学校”。10月9日开学。1951年3月2日,x决定将“中国 人民解放军海军海岸炮兵学校”改成“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炮兵学校”。1952年9月,海军炮校迁址烟台。1959年7月,海军炮校与 海军训练基地训练团和空军15航校海军系合并组建特种技术学校。1960年12月24日,国防部命令,海军炮兵学校改建为“中国人民 解放军海军高级专科学校”。1961年,海军高专升格为军级单位。 1970年1月,将校址迁往南京,3月改称第3海军学校。1974年9月,迁往辽宁锦西。1975年6月,改称海军第2炮兵学校,1978年1月,改称海军第2炮兵学院。1979年4月,学院被国务院列入 全国重点高等院校。1985年,学院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6年6月,海军第2炮兵学院与海军第1、第2航空机务学校调剂合并,改建为海军航空工程学院(烟台)和海军航空技术专科学校(青岛)。校址

由锦西迁回烟台海军炮兵学校原址,获硕士学位授与权。1999年5月,海军航空技术学院并入海军航空工程学院,改建为青岛分院。学院获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与权。2000年,学院获博士学位授与权,被总部授与“全军院校教学优秀单位”。2001年,开始招收项目博士后研究人员。2003年,学院建立博士后科研活动站,同年被总部列为全军2102所学历教育院校之1。2010年,学院被总部授与“全军院校教学优秀单位”。2011年,学院被总部列为全军106所学历教育院校之1。2013年,学院被总部评为“全军中国特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学先进单位”。 [1] [5⑹] 合并组建2017年,军队院校调剂改革,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航空大学由海军航空兵学院和海军航空工程学院重组而成。 [1] 大学主动打破原有建制藩篱和既得利益,将原两所学院本部按学科领域设置的18个系近80个教研室,融会为按兵种专业领域设置的3个2级学院50余个教研室,构建起职能界面清晰的任务格局。依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强化军事学牵头地位,厚植工学和管理学传统优势,主动撤并对主体培训任务支持不强的学位授权点,推动人材培养由“陆基”向“舰基”、由“能上舰”向“能打仗”跃升。依照“岗位群肯定专业、专业群肯定领域”原则,对比航空兵岸防兵部队作战训练要素,构建起两兵种6领域专业体系。 [7] 2017年,海军航空大学在招专业16个,招飞工作统1由海军招收飞行学员办公室负责。 [8]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航空大学 办学条件编辑院系专业截至2017年5月,学校开设23个本科专业,学科专业领域触及工学、军事学、理学和管理学4个学科门类。 [5] [9⑴0]

北洋水师的成立过程介绍.doc

北洋水师的成立过程介绍 北洋水师的成立过程 1875年(光绪元年),朝仪海防大讨论,依洋务派《筹议海防折》,光绪特命北洋大臣李鸿章创设北洋水师,通过总税务司R.赫德在英国订造4舰炮船(即伦道尔式炮艇),此为清朝海军向国外购军舰之始。 1879年,向英国订造了两艘撞击巡洋舰扬威号、超勇号。 1880年,向德国船厂订造铁甲舰定远号、镇远号。 1881年,先后选定在旅顺和威海两地修建海军基地。1880年在天津设立负责海军事务的机构海军营务处。1881年,派丁汝昌统领北洋海军。英人琅威理、德人式百龄先后担任海军训练。又设立北洋水师学堂,修筑旅顺和威海卫军港。北洋舰队各主要战舰舰长及高级军官几乎全为福州船政学堂毕业,大部分还到过英国海军学院留学实习。中法战争后李鸿章加速购置舰船,扩充北洋海军。 1885年,总理海军事务衙门设立,李鸿章遣驻外公使分别向英国、德国订造了两艘穹甲巡洋舰致远号、靖远号与两艘装甲巡洋舰经远号、来远号。 1888年12月17日,北洋水师正式成军,同日颁布施行《北洋水师章程》。主要军舰大小共有25艘,辅助军舰50艘,运输船30艘,官兵4,000余人。从此,中国正式拥有了一支当时东亚第一,世界第九的海军舰队。 1888年以后,由于翁同龢户部减省开支导致舰队经费大幅减少,多被政府挪往他处。 1894年,当时日本正为海军技术突飞猛进之时,但北洋水师至中日甲午战争(1895年)爆发时已多年未置新舰,部分应进行的更新工程亦未能进行。原有的战舰已开始落伍,虽火力远在日舰之上,但无论航速、射速、火炮数量、弹药积累等方面皆落后

于日本海军。北洋海军因而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几乎全军覆没,。 光绪七年(1881年)1月,丁汝昌率北洋水师官兵200余人赴英国,接带超勇和扬威巡洋舰回国。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在威海卫之战中,指挥北洋舰队抗击日军围攻,但未得到上级命令,无奈港内待援,致北洋海军陷入绝境。最后在弹尽粮绝,援军来援的希望破灭之后,拒绝了伊东祐亨的劝降,服鸦片自尽以谢国人。 1896年后逐渐购置舰船,大有恢复。 1909年(宣统元年)南、北洋海军被改编为巡洋舰队与长江舰队,从此北洋水师之名亦不复存在。 北洋水师的技术 在黄海大东沟海战中,北洋海军缺乏带反后座装置的速射炮,是一个致命的技术缺陷。据统计:150毫米口径速射炮每分钟可5发至6发,而同口径之刚性炮架的后装炮每分钟才1发。而日本联合舰队却拥有大量速射炮,达150多门,日本舰队充分发挥了速射炮的威力。据统计,日本舰队的速射炮所发炮弹相当于清舰队同一口径火炮3-6倍。美籍洋员马吉芬说:改良速射炮,以及能大量装填火药的榴弹效力显著。 北洋海军另一个技术缺陷是缺乏与日本联合舰队抗衡的快速巡洋舰。航速太慢对北洋海军的影响,交战开始时表现为队形转向不利,难以协同作战。 由于战前两年清财政困难,停止进口枪炮舰船,北洋水师弹药储备严重不足。还有弹药不足、炮弹击中敌舰而不爆炸、所用炮弹不合式的情况。 定远舰枪炮大副沈寿堃说:大东沟之战,非兵士不出力,乃将领勇怯之不同也。勇者过勇,不待号令而争先,怯者过怯,不守号令而退后。此阵之所以不齐,队之所以不振也。来远舰帮带大副张哲濚指出:海军经仗之后,无论胜败,其各船中奋勇者有之,退缩者有之,使能分别赏罚,庶足以鼓人心。我军仗后,从无查察。其畏葸避匿者,自幸未尝冒险,其冲锋救火奋勇

李鸿章与北洋舰队

读《李鸿章与北洋舰队》 当我刚开始了解中国近代海军史的时候,就读到台湾师范大学王家俭教授的《中国近代海军史论集》(1984年12月台湾文史哲出版社出版)。王家俭在中国近代海军史领域所作的极为认真细致的开拓工作,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前些年,王家俭退休,移居加拿大,他克服了眼疾带来的诸多不便,依然孜孜不倦地致力于学术研究,终于将其积四十余年专研海军史课题的深厚心得,著成《李鸿章与北洋舰队——近代中国创建海军的失败与教训》,2000年4月在台湾出版。 王家俭出生于皖北农村,上世纪五十年代毕业于台湾师大,曾在中学任教。1960年考入台湾大学史研所,师从郭廷以,研究方向先为魏源及明清思想史,后又转向中国近代海军史。王家俭因成长于抗战时期,耳闻目睹日军种种暴行,胸中充满无限愤懑,进而追思近代中国积弱之源,深感甲午战争海军的败绩,海权的沦丧,诚为关系其后历史发展的一大枢纽。海防、海军与海权三者实为一体,海洋与民族的生存、国家的发展关系至深且巨,因此乃下决心研究海军史,以期唤起国人的海洋意识和对发展海军的重视。 王家俭对于中国近代海军史有着独到的贡献。早在本书出版前,他已对近代海军史作了扎实的研究。诸如清末海军留学生,过去只能从中文资料中知道其派遣时的筹划,而缺乏对其在英国留学情况的详细了解。王家俭在《清末海军留英学生的派遣及其影响》的论文中,通过对英国海军部档案的研究,搞清楚了前后三届学生在英国留学和实习的基本状况,从而大大拓展了研究视野;又如1886年北洋海军访日期间发生的“长崎事件”,经王家俭广博征引中、日、英文原始资料,在《中日“长崎事件”之交涉》一文中将事件的前因后果论述得极为清晰。中国近代海军,是中国人引进西方现代军事技术的产物,作为新式军港,在旅顺港的营建过程中,既有中国洋务官员的策划和各项施工组织工作,又有德、英、法国各种势力的介入和先进技术理念的引进,王家俭在《旅顺建港始末》一文中,以丰富的中外史料为基础,从建港背景、建港决策、工程实施过程、中外人士对于旅顺建港的评价等角度,很好地将这个近代海军建设的重要课题予以阐述,尤其是深入开掘了过去不太为史学界关注的总办旅顺营务处道员袁保龄的功绩。至于海军衙门这一清末海军的最高指挥机构,由于不是传统常设衙门,前后仅存在了十年,以往人们对其组织结构、分工执掌几无所知。王家俭通过仔细发掘史料,不仅搞清了海军衙门的组织结构和沿革脉络,甚至连总办、帮办及各部门的管股章京名单也考证得一应俱全,使我们了解到掌管近代海军最高决策机构的,全是一批从未接触过海军的旗人,或为纨绔子弟,或为候补官僚,或为贪官污吏,根本不知其所司何事,仅把海署当作钻营奖叙、争权夺利的场所,从而对探索近代海军的失败有了更深切的认识。 近年来,中国近代海军史受到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多种研究专著纷纷面世,但王著问世,依然有其不可替代的学术地位。王家俭大量掌握中外史料,尤其是早年利用在伦敦作访问研究之机,收集了英国海军部档案,为其他研究者所不及。王家俭所作的系列研究,不仅具有开创性,也是他写作本书的重要基础。同时,他充分吸收了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加上近年来新的思考,使得新著精彩纷呈。 通读全书,我觉得本书在以下三个方面的论述很有特色: 一是海权思想同国家战略的关系。海权是海军史研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王家俭早于1978年就在《近代中国海权意识的觉醒》一文中予以阐述,1992年又发表论文《魏默深的海权思想——近代中国倡导海权的先驱》。在本书中,王家俭更是加以深入讨论。开卷伊始,他援引美国海军战略学家马汉的名言:“历史学家一般都不大熟悉海洋的情形,对之既无特别的兴趣,亦无特别的知识。而于海洋力量对于重大历史事件之深远决定性的影响,遂因此而予以忽视,尤以海权史的研究更为如是。如所周知,利用及统治海洋,在世界史上实为一重大因素,但若寻求与展现其在某一时机的正确方向,亦属不易。”马汉的名著《制海权对1860-1783年历史的影响》和《制海权对法国革命和法帝国1793-1812年历史的影响》

中日甲午战争观后感8篇优秀版

《中日甲午战争观后感》 中日甲午战争观后感(一): 甲午战争观后感 这天,我看了一部名叫《甲午战争》的片子,这是一部关于我们和日本的海战片。看完后,它时时震撼着我的心灵。 这外片子讲的是我们和日本鬼子在海上折斗争,当时我们中国人里有很多贪生怕死的小人,一开始就有一个官,一看到日本军舰就抱头鼠窜,独自一人跑到后舱躲起来中。幸亏一个炮手很勇敢,他虽然明白私自放炮会砍头,但是为了同伴,他还是毅然的开炮打跑了小日本,而且还扯下了贪生怕死之人升起的白旗。我真为那些做官的感到耻辱,看到这,我心中充满了愤怒。 邓世昌(邓小平)当时率领的济远号和广乙号一塌回到中国时,在途中遇到了日本鬼子,只因当时慈禧太后贪图享乐荣华富贵,用掉了上千两银子,让我们都没有足够的钱去造军舰上的炮弹,但是我们是不屈的中国人,没有了炮弹,我们还有枪但是,日本人的两个鱼雷,船就被炸沉了 这就是电影的结尾,虽然很杯具,但是它展现了我们中国人的顽强、不屈不挠的精神,我为我是中国人而自豪! 今日的中国已经变强大,但是我们的钓鱼岛却离开了我们。我们不能让小日本这样继续下去,加油,中国人!! 中日甲午战争观后感(二): 甲午战争观后感 随着镜头带着我们到一处一处充满历史记忆的地方,看着一座座腐锈的炮台、古老的遗迹,屏幕前的我们体会了属于民族的耻辱,属于两岸的哀伤。 电视机里一个一个学者教授都在述说那段用士兵、人民血肉堆起的往事,我们难过、愤恨,但是我们手中却拿着印有MADEINJAPEN字样的038记下我们的感想。经过了一世纪这么漫 长的岁月,此刻的我们能说伤痛吗或许在那40分钟,我们是吧。 军国主义像是一头疯狂的野兽咬噬着中国的人民,但是我们祖先流的泪流的血,终将被时间冲淡。我们能够伤痛,但那不是重点。「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侵略者固然可恶,但在动-乱的时代理,落后者若不能记取教训、迎头追赶而只是裹足不前,总免不了背侵略瓜分的 结局。看完这卷影片,我认为历史教训提醒我们的不是短暂的惊心动魄,自立自强才是真正避免侵略和残害的方法。 看了《甲午战争》这个故事,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下来。 《甲午战争》讲述了日本攻打北洋水师的基地山东刘公岛军港。丢了魂似的李鸿章命令:海军舰队不要远出,靠山巡走,略张声势 清晨,日本吉野号军舰要攻占小岛,北洋水师前去迎战,但是邓世昌他们船好、装备差、弹药少,抵但是日本的军舰。他们不放下,炸船的要害,炮弹百炸不穿有的船还升起了白旗,

202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陆战学院考研调剂

202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陆战学院考研调剂 2015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陆战学院考研调剂信息发布 获取考研调剂信息大致有以下三种渠道: 第一条是网上渠道。 不少大学的研究生部网页都有网上调剂信息登记系统,大家可以通过登陆系统提出调剂申请,请注意,一定要准确、完整填写个人 信息。首次登录时一般要靠准考证和身份证号码登录。在填写时还 应注意: 1、所填写的基本信息应与你原始报名信息卡一致。 2、待国家分数线下达后,符合该校调剂条件的考生,学院将与 考生本人联系,请及时将调剂材料(原始报名材料)寄交所选择的学院。 第二条是电话渠道。 调剂要尽早并且准确。一旦得出自己的分数可能达不到报考院校分数线的要求,除了上网查询并申请调剂外,还可以选定几所有可 能录取自己的学校,向他们的研究生院打电话获得最新信息,并最 好联系上该学院相关专业的导师,往往导师的肯定在这时能起到关 键性的作用。电话号码怎么查?这也有很多渠道,首先落实院校名称,可以向当地114查询;另外,上网查询、向师兄师姐、考友打听也是 比较省钱的办法。 第三条是人情渠道。 这条渠道要求你和报考专业的导师有比较良好的关系。可以请求他们为你介绍其他的学校或导师。一般他们处于同情和惜才的心理 都会帮助你,而他们说一句话能为你节省不少时间,避免一些无谓 的周折。 考生在关注以上的三大信息渠道考生同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主动出击,保持信息领先 每年分数一出来网上就会公布很多调剂的相关信息,那么大家一定要密切地关注,努力争取调剂的机会。其竞争激烈的程度可想而知。这时,除非你初试分数或其他方面非常优秀,希望也不是很大。因为调剂不同与公开招考,很多信息是灰色的,不确定的。也不是 说学校故意隐瞒,而是学校在未最后确定人之前,他也不清楚到底 会不会需要调剂。所以,这就需要你积极的打听。 大家应该积极开动脑筋、另辟蹊径,如果是文科生,网上的调剂一般都是理科的,文科的少的可怜,并且要是你得到信息比较晚, 会错过许多学校的调剂时间。所以,采取主动出击的办法就是你的 首选。你可以主动地给一些学校打电话。千万不要管这些学校有没 有在网上要调剂,你都不用怕,只是问问,就会有机会。 二、广泛撒网,开启搜索引擎 三、亲自行动,了解最真实动态 在问好情况后,一般就可以确定下来几所有希望接受调剂的学校了,你可以马上准备材料寄过去。但是这里,建议大家:最好自己 亲自把材料送过去。本地就不用说,跑一趟不在话下。但如果是外 地呢?如果有条件,还是自己去的好。因为大多数人都是将材料寄到 研招办,然后研招办再转给要调剂的院系。在堆积如山的材料中, 如何才能使自己更有把握被选上呢?那当然是亲自送到老师手里了。 而且,许多学校大家肯定都没去过,并不知道到底怎么样。自己去 的话,就能对学校有亲身体验了,如环境,设施,师资,整体等等,这些你不自己亲自去看是体会不到的。 亲自到院校之后,你可以和老师多了解该校该专业情况。一定要向老师多多推销自己,让老师对你留下深刻的好印象。材料里不但 要把各项情况写明,更要突出自己的优点长处。很多人就是把材料 一交就走人。殊不知,有的老师转手就把你的材料往某个角落一放,就再也不理会了。一定要看他放在专门的地方,并告诉你如何等通知,如何联系。如果他不说,你也要主动提出。多问一点是一点, 努力提高被录取的几率。

北洋水师观后感

《北洋水师》观后感 在上周杨老师的中国近代史课上,看了《北洋水师》的电影。 公元1894年,日本联合舰队浩浩荡荡地向中国黄海进发。日军“吉野号”一马当先,令日军做梦也没料到的是,马上受到北洋水师“致远号”的猛烈炮轰,“吉也号”由于吃水很浅在躲过一擦船底而过的鱼雷后,最终还是被北洋旗舰“定远号”的炮火打了个底朝天,日军一看魂飞魄散,落荒而逃。这就是电影《北洋水师》中最为精彩的一幕。每当看到这里,我心里的自豪感不觉油然而生。我为那时的中国就拥有这种军舰而骄傲,更被这些士兵英勇抗战的精神而感动。 但是后来北洋水师屡屡遭重创,直至全军覆没。但是他们没有失去作为军人的气节,作为中国人的骨气。历史上留下了他们的名字,邓世昌在弹尽后,撞向敌舰,被鱼雷击中后,自沉海底。林永升最后的时候,在军舰上站立着,昂着头战死还有林泰增、杨永霖…… 看完北洋水师从清政府耗巨资开始打造到亚洲第一强,再到被东夷小国打败彻底覆灭的一切的一切。除了感慨还是感慨,失败了我们肯定要究其原因。 第一、清政府腐败 女人当权,把皇帝当成傀儡,自私自利,奢侈腐化,把大好河山糟蹋的支离破碎,民不聊生,饿殍满地,国家到了灭亡的边缘,还挪用买巡洋舰的军费。上奢则臣贪,大小官员为了私利,对上逢迎巴结,对下横征暴敛,“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从而直接导致民风败坏,用鸦片削弱中国人体质,难道清政府是瞎子吗?难道我们的同胞都是傻子吗?也许是我们的同胞对清政府失望变绝望,而又无力改变现实通过消极堕落发泄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愤慨呢?不过自然规律让清朝到了该灭亡的时候,客观规律到头了。 第二、中日两国海洋观的差异 1、陆地为主的清政府 满清八旗兵和他们的亲家——蒙古贵族一样是骑在马背上开拓疆土的勇士,他们从小学会的是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纵马驰骋,海洋对于他们是那么的遥远和神秘。恶劣的生存环境从小就铸就了他们对土地的向往和崇拜,而当他们面对比草原更为浩瀚的海洋时,就难免感到茫然与困惑。但是与此同时,在大洋彼岸的美利坚却有一个名叫马汉的人提出了至今对世界仍有重要影响的“海权主义”,提出了重视海防、开发海洋资源、保护领海、建设新型海军、谋求海洋霸权等一系列相关理论,并迅速被美国、英国、日本等沿海或岛屿国家接受,近代海洋观便随之产生。 通过这样的对比我们不难看出中国自古以来对海权和海洋的重视程度同西方国家相比存在着先天的差距,五千年来,我们对海洋的认识是那么的肤浅,甚至产生了对海洋的仇视,于是就有了精卫填海的“动人”传说;郑和七下西洋,堪称世界航海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宏勋伟绩,康熙大帝为了对付郑氏的骚扰不是组建强大的海军,而是下了道“禁海令”,与海隔离…… 秦汉奠定了古代中国中央集权的封建社会政体,历代王朝都沿着秦汉设计的政治模式,把大陆文明的因素整和的强大而有序,中国逐渐形成了以大陆文明为主流的文化类型。而海洋文明虽没有被禁绝,甚至某些时代还有较大的发展,但一直处于非主流的文化状态。 当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支强大的舰队随郑和一同逝去的时候,经历了汉唐盛世后的中国真正走向了衰落(虽然中国衰落的拐点是在宋朝)。在清朝初期,

解放军海军军衔

解放军海军军衔——将官 海军上将为海军正大军区职军官的主要军衔,也是我军现行军衔制中海军最高军衔,一般只授予海军司令员、海军政治委员。其主要标志为:金黄色肩章两佩镶有代表海军的黑色边饰,肩章底版上缀有仿刺绣金色枝叶和三颗金色星徽。 海军中将为海军副大军区职军官的主要军衔。此外,它还是海军正大军区职军官和正军职军官的辅助军衔,即资历较浅的海军正大军区职军官和资深的海军正军职军官,也可被授予海军中将军衔。

海军少将为海军正军职、副军职军官的主要军衔。此外,海军少将还是海军副大军区职和正师职军官的辅助军衔,即资历较浅的海军副大军区职军官及资深的海军正师职军官,也可被授予海军少将军衔。 解放军海军军衔——校官 海军大校为海军正师职军官的主要军衔。此外,它还是海军副军职军官和海军副师职(正旅职)军官的辅助军衔。

海军上校为海军副师职(正旅职)军官和正团职(副旅职)军官的主要军衔。 海军中校为海军副团职军官的主要军衔。此外,它还是海军正团职(副旅职)军官和海军正营职军官的辅助军衔。

海军少校为海军正营职军官的主要军衔。此外,它还是海军副团职军官和海军副营职军官的辅助军衔。 解放军海军军衔——尉官 海军上尉为海军副营职军官和海军正连职军官的主要军衔。此外,它还是海军副连职军官的辅助军衔,即资深的海军副连职军官也可被授予海军上尉军衔。

海军中尉为海军副连职军官的主要军衔。此外,它还是海军正连职军官和排职军官的辅助军衔,即资历较浅的正连职军官和资深的排职军官,也可被授予海军中尉军衔。 海军少尉为海军排职军官的主要军衔,也是海军军官军衔中最低的一个等级。《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军衔条例》规定,海军中等专业学校及大学专科毕业的学员,分配到部队任职后,一般授予海军少尉军衔。 解放军海军军衔——文职干部

正确评价甲午战争中的李鸿章

正确评价甲午战争中的李鸿章时间:2014-07-25 编辑:戚其章来源:《光明日报》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人物,也是一个极为复杂的人物。如何正确评价甲午战争中的李鸿章,是一个值得认真探讨的问题。有的同志撰文,认为李鸿章在甲午战争中不是“纯粹的主和派”。我认为这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战前幻想列强调停 甲午战争是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的一场大规模侵略朝鲜和中国的战争。日本军国主义者蓄谋发动战争,吞并朝鲜,进而侵略中国,是由来已久的。尽管日本军国主义者玩弄各种外交伎俩,但其发动战争的阴谋欲盖弥彰。当时清政府对日本军国主义的战争阴谋是已经有所觉察的。 在日本侵略行动步步加紧的情况下,是否能说“清政府上层一般说来是主张一战的”呢?事实并非如此。光绪皇帝倒是“一力主战”的。而是年恰为慈禧太后的六旬大寿,她不希望发生战争,以便大举作寿,粉饰太平,因此倾向保全和局。这在当时已是公开的秘密。虽然光绪“传懿旨亦主战”、“不准有示弱语”,其实这都是老奸巨猾的慈禧的表面文章,并非出自本心。在军机处内部,也不能说“不存在谁主和谁主战的问题”。阅《翁文恭公日记》甲午六月十四日记事:“主战者五摺,议无所决,余与高阳皆主添兵。”语虽简括,却道出了一个重要事实,即在中枢大臣中间,除翁同□、李鸿藻二人主战外,余皆主和或随声附和者。是月十六日,以翁同□领衔的《复陈会议朝鲜之事摺》,一则提出“日〔兵〕久未撤,和商迄无成议,不得不速筹战争”,“即饬派出各军,迅速前进”,主张以加强军事实力为主;一则认为“刻下各国皆愿调停”。不能“遽行拒绝”,主张以通过列强调停为主,甚至对日本可作出一定的让步。摺中的这种自相矛盾并不难理解,正反映了军机处内部主战与主和的意见分歧。可见,在战争爆发以前,清朝统治集团最高层内部的和战分野,不仅仅是已露端倪,而且相当清楚了。 当时,独当军事外交要冲的李鸿章是否“主张一战”呢?事实做出了否定的回答。李鸿章历经宦海波涛,深体慈禧内心深意,故在对日交涉中一开始就采取“保全和局”的方针。当时即有人提出,他“狃于庆典,不开边衅”。他一心一意地依赖列强调停。当光绪发布上谕提出“口舌争辩已属无济于事”、“勿致堕其术中”之后,他依然认为“俄在倭议正紧,略忍耐,必有区处”。另外,李鸿章还寄希望于英国,请“速令水师提督带十余铁快舰径赴横滨”,“勒令〔日本〕撤兵”。光绪览奏后,指出“不宜借助他邦”,“非但示弱于人,仍贻后患,殊属非计”,对李鸿章的梦呓予以严斥。直到唐绍仪电告日军将进攻牙山驻军之后,李鸿章仍坚信“俄真动公愤,未必收渔人之利”,和局可以保全。总署之复电则称:俄“力固足制倭,然谓非欲收渔利,其认信之?”“不可倚以为助,致事后别生枝节”。可见,迄于战争爆发前夕,李鸿间一直依赖列强调停来“保全各局”,而且屡遭光绪的斥责和反对。难道能说当时“不存在谁主和谁主战的问题”,能说李鸿章“主张一战”吗? 正由于李鸿章幻想列强的调处可以化干戈为玉帛,因此根本不想进行认真的战争准备,对一些正确的建议也拒绝采纳。驻日公使汪凤藻提出“宜厚集兵力”,李鸿章立即予以批驳;“倭性浮动,若我再整兵厚集,适启其狡逞之谋,因拟必战,殊非伐谋之计。”当日本正在陆续增兵朝鲜之际,他却命令驻牙山的叶志超军“暂扎整理归装”。袁世凯“请添拨重兵”,他也反对,其理由是:“我兵多逼处,易生事。”宋庆认为“势在必争”,建议“早立脚步”,他复电谓“日必不占韩地”,“不必虑”。当时叶志超以孤军驻牙山危地,电请增兵,他“仍

近代史论文——李鸿章

读《李鸿章传》有感 书名:李鸿章传出版社:中华书局时间:2012年8月 作者: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近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学者。任公之学术涉猎广泛,且均有建树,其中尤以史学研究成绩最著,其《中国历史研究法》及其《补编》、《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清代学术概念》等等,已成为今人国学入门之必读书目。梁启超先生心中的理想传记,“是以一个伟大人物对于时代有特殊关系者为中心,将周围关系事实归纳其中;横的竖的,网罗无遗。……此种专传,其对象虽之一个人,而目的不在一个人”。以此而言,《李鸿章传》则正为其理想之人物传记。 全书提纲挈领,紧紧围绕李鸿章一生之关键活动,分列“李鸿章之位置”、“李鸿章未达以前及其时中国之形势”、“兵家之李鸿章”、“洋务时代之李鸿章”、“中日甲午战争之李鸿章”、“外交家之李鸿章”、“投闲时代之李鸿章”、“李鸿章之末路”等主题,夹叙夹议,纵论李鸿章之一生。 这本书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洋务时代之李鸿章”、“中日甲午战争之李鸿章”。洋务时代之李鸿章—“洋务”泛指清政府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生关系的一切事务。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在中国社会发生的洋务运动,是一场清政府为了拯救其垂危统治,以引进和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创办和发展军用工业、民用工业企业,编练建设新式海军海防、陆军,并相应培养新型人才为中心,以达到目的的活动。 书中指出“李鸿章所办洋务,略举于是矣。综其大纲,不出二端:一曰军事,如购船、购械、造船、造械、筑炮台、缮船坞等是也;二曰商务,如铁路、招商局、织布局、电报局、开平煤矿、漠河金矿等是也。”同时他兴革教育,培养新式人才。在洋务运动过程中,李鸿章深感人才的重要性。他看到科举培养出来的人,“沉浸于章句小楷之积习”,“所用非所学,所学非所用”,不符合洋务事业的要求,必须变革科举制度,培养新人。 中日甲午战争:它是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在这次战役中,李鸿章苦心经营20年的北洋海军全军覆没。对于李鸿章而言,甲午战败是他一生的耻辱,签订《马关条约》更是他一生的耻辱。 正如书中所说,李鸿章失去机会一共有三件事,“光绪十一年,李鸿章与伊藤博文在天津定约,载明异日朝鲜有事,中日两国欲派兵往,必先互相知照。于是朝鲜又似为中日两邦共同保护之国,名实离奇,不可思议。后此两国各执一理,纠缠不清,实基于是,而其祸本不得不谓外交遗策胎之。此为李鸿章失机第一事。”“论者谓袁世凯欲借端以邀战功,故张大其词,生此波澜,而不料日本之蹑其后也,果尔,则是以一念之私,遂至毒十余万之生灵,隳数千年之国体。袁故不能辞其责,而用袁听袁者,不谓失知人之明哉?此为李鸿章失机第二事。”“平时兵力,已不能如人,而临时战备,又复着着落后,使敌尽扼要冲,主容易位,盖未交绥而胜负之数已见矣。此为李鸿章失机第三事。”三机既失,战事遂开。 我眼中的李鸿章1、是推动中国社会从传统向近代转轨的一个人,李鸿章堪称洋务运动的首脑和旗帜。洋务运动是时代的产物,是对外国殖民地侵略和世界近代化浪潮冲击所做出的积极回应,是中西文化碰撞和交融的初步结果。虽然不可能使中国摆脱传统的农业社会,实现资本主义近代化,但却导致封建体制的破裂和资本主义的萌生,从而使中国社会在从传统向近代转轨的路途上迈出了第一步。2、是促进中国向半殖民地沉沦的一个人,李鸿章长期跻身于晚晴“外交第一冲要”。外交的成败,取决于综合国力的强弱和外交政策的正误。李鸿章推行

论北洋舰队筹建原因构成作用和覆灭资料

本文为2010年西安文理学院政教系近现代史教研室暑期社会实践成果之一 论北洋舰队筹建原因、构成、作用和覆灭 云天禄 (西安文理学院历史系陕西西安 710065 ) 【摘要】文章探讨了甲午海战中北洋舰队的筹建、构成、作用和覆灭原因。因第一次、二次鸦片战争的惨败,面临被欧美日等列强殖民瓜分的窘境,清政府建成北洋舰队。但由于清政府的腐败,加之战斗指挥失误,导致了舰队的覆灭。 【关键词】甲午海战北洋舰队警示作用 一.北洋舰队筹建过程 北洋舰队创建的提出: 第一,因第一次、二次鸦片战争的惨败。1866年清廷批准左宗棠(后沈葆祯接任)在福建马尾设立总理船政事务衙门,并开设造船厂和水师学堂,迈出了建立近代海军的第一步。第二,因1874年5月日本侵略台湾,中国举国上下大为震惊。恭庆王提出了“练兵、简器、造船、筹饷、用人、持久”等六条紧急机宜;李鸿章则提出暂弃关外、专顾海防。第三,1875年5月30日清廷下令由沈葆祯和李鸿章分任南北洋大臣,从速建设南北洋水师,并决定每年从海关和厘金收入内提取400万两白银作为海军军费,由二洋分解使用。沈葆祯从大局出发,清政府决定了优先建设北洋水师,北洋的成军之路由此开始。 北洋舰队筹建有国内方面原因: 第一,十九世纪初期后,第一次、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旧式水师的失败以及中法战争中福建水师的覆灭深深刺痛了大清帝国朝野上下国民的心,“天朝上国”的美梦从此破灭,“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以夷攻夷”等有识之士的主张充斥中华大地。第二,清廷面对对外作战接连败北的局面也深感海防的重要,痛下决心对旧式水师进行革新。第三,1874年5月日本侵略台湾,日本在当时仅是一个小国,在得到了几艘外国军舰后居然也敢侵犯大清帝国,这一事件使得中国举国上下大为震惊,清政府开始感到日本“将为中国永久大患”。第四,以恭庆王、李鸿章、沈葆祯等洋务派的“海防”之论的一致努力,使清政府决心加快建设海军。第五,1885年的中法战争中,南洋舰队被击沉,这件事极大的刺激了清政府加强北洋舰队建设。 国际方面原因: 第一,十九世纪初期,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相继发展完成,欧美列强综合国力显著提高,资本主义体系日趋建成,对外扩张加速,中国面临着被殖民瓜分的窘境。第二,清王朝统治腐朽没落,对外丧权辱国,对内镇压反抗,为维持其统治,必须加强军备建设。第三,特别是面对邻国日本的侵略威胁,被视为国家的大患。 二、北洋舰队军队构成 北洋舰队军官构成。北洋舰队各主要战舰舰长及高级军官几乎全为福州船政学堂毕业,并多曾到英国海军学院留学实习。北洋舰队中层军官内多是原留美幼童,被召回国后到福建水师学堂学习海军后服役。而根据《北洋海军章程》,要求士兵必须会写自已的名字,粗通文字,懂得舰艇知识。舰队内一直亦有外国人担任军官作技术专家及指导。北洋舰队的军官多能操英语,内部指挥命令亦是以英语发号。 北洋舰队舰艇概况。1875年,北洋大臣李鸿章从英国阿姆斯特朗兵工厂定购了“镇东”、“镇南”、“镇西”、“镇北”等8艘蚊炮船,开始清朝海军向国外购军舰的历史。1879年又另定购了两艘巡洋舰“超勇”、“扬威”。1879年11月,“镇东”、“镇西”、“镇南”、“镇北”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诞生地纪念馆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诞生地纪念馆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诞生地纪念馆位于江苏 省泰州市高港区白马镇境内,在白马村海军诞 生地旧址西北。1988年为纪念中国人民海军诞 生50周年动工兴建,由东南大学教授齐康设 计,1989年2月17日,中央军委正式决定: 泰州白马庙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诞生地。1989年4月动工,1998年江泽民总书记第二次视察泰州时,题写了馆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诞生地纪念馆。纪念馆于1999年4月23日人民海军诞生50周年之际落成开馆,故通向展厅的是一条50米长的舰桥,象征着人民海军走过了50年的风雨历程。 纪念馆分为海军诞生地旧址和新馆两部分。旧址有海军诞生及渡江战役指挥部作战指挥室、粟裕、张震、张爱萍的卧室及办公室。旧址陈列有当年粟裕睡过的雕花床,抗战时期支前用的独轮车及木箱、茶几、太师椅、马灯、灯柜、铜盆等50余件文物用品,设有四个展区六个展室。再现了当年三野渡江作战指挥机关运筹帷幄,决战长江天堑的历史场景。新馆主体建筑新颖别致,酷似军舰,既有浓厚的现代气息,又含纪念馆的主题特征。展厅中利用高科技及现代艺术手法再现“白马建军、威震海疆,奋勇向前、鱼水情深”的海军诞生与成长历程的图片资料,陈列了舰、炮、航模、服装、训练器材及渡江木船等大量实物,内容丰富,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纪念馆外形似大海中航行的军舰,江泽民主席亲笔题写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诞生地纪念馆”巨形石碑,立于纪念馆广场前方。踏上50级象征弦梯的台阶,步入纪念馆展厅,厅内展示人民海军自白马庙诞生至今发展壮大的光辉历程。其中陈列大量文献资料和珍贵历史照片以及我人民海军装备的各种舰艇、飞机模型,还有1949年在永安洲镇参加渡江战役时使用的木船。馆外广场左侧,竖有象征海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装备部历史沿革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装备部历史沿革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装备部历史沿革 1950年4月,伴随着海军领导机关的成立,海军装备部门也初步成立,时称海军造舰部,1952年9月6日,中央军委正式批准组建海军舰船修造部和海军军械部,直属海军总部,1959年1月组建海军技术部(10月9日成立,后为海军装备技术部导弹部),1961年5月,整合原舰艇和军械订货监造部门,组建海军装备订货监造部和海军装备修理部。1963年5月海军装备订货监造部、装备修理部和技术部整合组建海军装备部。1969年11月海军装备部撤消,订货部、修理部、军械部等二级部改隶海军后勤部,海军司令部设立造船工业科研领导小组办公室,后修理部门归总后勤部统一管理。1974年,海军装备工作恢复,组建海军装备技术部,归后勤部领导。1983年,海军装备修理部归口海军管理,1985年重新组建海军装备修理部和海军装备技术部,列为海军直属机关。1998年10月以海军装备修理部、海军装备技术部、海军司令部装备计划部、海军后勤部军械部、海军航空兵科装部门等机构合并组建海军装备部,1999年3月9日正式成立。 装备部历任主官:

1985年-1999年阶段,两部不设政委: 装备技术部部长:郑明、高世良 装备修理部部长:魏柏长、王季县、吴起生、伏崇玉 1999年3月起: 装备部部长:金矛、李长江、杜景臣、蒋伟烈 政委:黄代培、朱瑞云、王登平、金克 海军造船部50.11-52.9部长刘义、林真 海军舰船修造部52.9-61.7部长林真,政委于笑虹、李登嵩、杨超时 海军军械部52.9-57.8部长(缺),政委许兴文 海军技术部59.10-63.5部长赵晓舟,政委杨怀珠 海军装备订货监造部61.7-63.5部长苟书元,政委李友白 海军装备修理部61.7-63.5部长马千,政委吴英诚 海军装备部63.5-69.11部长林真、赵晓舟,政委赵晓舟、李友白 海军装备技术办公室74.1-76.5 海军装备技术部76.5-98.9部长赵晓舟、李友白、陈佑铭、郑明…,政委袁意奋、范维刚、张鼎铭 海军装备修理部85.8-98.9部长王建英

李鸿章与中国海军

李鸿章与中国海军 王丹 商学院商务英语系商英班1207090138 摘要:作为晚清叱咤风云的大臣,李鸿章在清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中国海军近代化史上,李鸿章起了非常重大的作用,也为今天我国海军国防建设提供了借鉴。本文的重点在于从历史角度,分析李鸿章对中国海军近代建设的贡献;以李鸿章对中国近代海军的建设为主要方面评价李鸿章其人。 关键词:李鸿章;洋务运动;中国海军;鸦片战争; 正文 引言:提起“李鸿章”这个响当当的大名,恐怕略懂历史的人都想对他的生平发表一通自己的看法。西方人称他是“东方的俾斯麦”,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这些看似夸张的评论无不彰显出在当时那个时代,李鸿章作为一个权倾朝野的大政治家、大外交家的超群能力。他也曾签下不少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背上“卖国贼”、“汉奸”的骂名。时至今日,随着关于李鸿章的史料更加丰富、关于李鸿章的认识更加深入,后世对李鸿章的评价趋向多元化。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至九十年代的洋务运动,是中国走向近代化的起点和标志,是古老的中国所进行的一场轰轰烈烈的自强求富运动。筹建近代化海军是洋务运动“自强”方面的重要内容,而李鸿章作为洋务运动最主要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为中国海军近代化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一、洋务运动前的中国海军 洋务运动前,古代中国在海军建设方面已取得了光辉瞩目的成就,无论在舰船制造、舰队航海,还是在海军武器等方面,均不断发展创新,长期居于世界前列。众所周知,明朝郑和曾七下西洋,我国海军舰队建设也在明朝时期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清朝海军总的来说沿袭了明朝时期的特点,但却大不如前。道光、咸丰年间,清海军曾英勇抗击了英法侵略军的海上入侵,但此时清海军的武器装备已跟西方产生了悬殊的差距,且清海军未能真正地组织海军,因此清海军经常处于挨打的地位。 中国古代海军不论在造船技术还是航海知识上都远比西方先进。但在郑和下西洋后,中国的航海事业日趋式微。尤其是在收复台湾后,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致使中国进入了遭西方海上强国欺凌的近代历史。 二.李鸿章的人物简介 李鸿章,晚清军政重臣,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字子黻、渐甫,号少荃、仪叟。安徽合肥人。道光二十七年(1847)中进士。同时,受业曾国藩门下,讲求经世之学。咸丰三年(1853)受命回籍办团练,多次领兵与太平军作战。1858年冬,入曾国藩幕府襄办营务。1860年,统带淮扬水师。湘军占领安庆后,被曾国藩奏荐“才可大用”,命回合肥一带募勇。同治元年(1862),编成淮勇五营,曾国藩以上海系“筹饷膏腴之地”,命淮勇乘英国轮船抵沪,自成一军,是为淮军。旋经曾国藩推荐任江苏巡抚。地方实权既握,又于

北洋海军对中国的启示

北洋海军对中国军事的影响 北洋海军的兴衰成败,是甲午战争前中国军事变革的缩影,展示了近代中国军事变革的历史经验。通过对甲午战争前北洋海军建设作战问题的研究,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些中国近代军事变革的经验教训。 一、北洋海军是甲午战争前中国军事观念发生重要变革的产物。任何军事变革,都是以军事观念的革新为先导。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攻陷北京的残酷现实,使清政府产生了极大震撼。中国朝野深感“夷祸之烈”以及中国“创巨痛深”。在中国国防面临着深重危机的形势下,清朝当局的军事观念发生了重要变化。这些变化,对北洋海军的创建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是出现了一种颇具影响力的变局思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军事自强的主张认为当今西方入侵中国的“夷人之变,为旷古所未有”,中国面临的是“古今之创事,天地之变局”。所谓“变局”,最主要的是中国国家安全受到西方国家海上侵略的严重威。对“变局”的认识,直接导致了清政府军事自强思想的提出。提出了练兵、制器,实现军事自强的主张,代表了清朝最高统治当局当时军事变革思想,激起了巨大反响。由对“变局”认识而产生的军事自强思想,是推动中国近代海军创建的一个重要因素。可以说,没有军事自强思想的提出,就不可能有北洋海军的创建。 二是“师夷长技”已由鸦片战争时有识之士的呼声。随着洋枪洋炮在湘淮军中的大量使用,清朝统治当局对西方新式武器装备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师夷智”以变革中国军事成为洋务派的共识。他们提出不仅要将自制和外购西方船炮作为“今日救时之第一要务”,而且要学习西方军队训练方法、军事人才的培养选拔方法等。“师夷长技”是近代中国军事变革的起点和突破口。在“师夷长技”思想的指导下,中国不仅向国外购买新式船炮,而且创办了近代军事工业和新式海军学堂。这些,都为北洋海军的创建提供了物质条件。北洋海军成军,是实践“师夷长技”思想的结果。 三是在对中国海防危机有了较清醒认识的基础上,提出了海陆并重的国防思想。中国万里海疆,已直接暴露在西方列强的进攻面前,这种分析代表了清朝当局对海防形势的基本认识。据此,清政府提出:“海防诸大端,天时人事,无可再缓”,再不“切筹海防”,“后患不堪设想”。强调“御外之道,莫重于海防;海防之要,莫重于水师”,“欲整顿海防,势不能不用兵轮船”,提出了“另立海军”以取代旧式水师的思想。这是清朝当局军事观念的一个重要革新。经过1874年日本侵台事件后开始的第一次海防筹议,清廷将海防建设提到与陆防同等重要的地位。 总之,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在对中国面临着千古“变局”认识的基础上提出的军事自强思想、师夷长技思想、另立海军取代旧式水师的思想和实行陆海并重的国防方针的思想,是甲午战争前中国军事观念变革的最突出表现。这些观念的提出和付诸实践,直接推进了北洋海军的创建。 二、北洋海军的成军是甲午战争前中国军事变革最突出的成果。甲午战争前清政府的军事自强,其实质是军事变革。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军事自强以“练兵”和“制器”为中心展开。所谓“制器”,就是外购和自制新式船炮,改进中国军队装备,实现“船坚炮利”;所谓“练兵”,一是按勇营制度改造绿营,建立“练军”。将裁留的湘淮军改为“防军”,按西法进行操练;二是创建新式海军;三是创建新式海陆军学堂,培养军事人才。其中,又以创建新式海军为军事自强的最重要内容。 第一,北洋海军成军和北洋海防建设成就,是甲午战争前中国军事变革在实现“船坚炮利”方面取得的最重要成果。经过近30年的努力,中国军队的武器装备状况有了明显改观。陆军中冷兵器已基本被淘汰,后装线膛枪炮取代了前装滑膛枪炮,中国军队武器装备完成了一次历史性的更新;海军新式舰船日渐增多,南洋海军和福建海军初具规模。而北洋海军成军更显示了中国军队在实现“船坚炮利”方面取得的成果。1888年北洋海军成军时,有“定远”、“镇远”2艘铁甲舰,“济远”、“经远”、“来远”、“致远”、“靖远”、

李鸿章与洋务运动

李鸿章与洋务运动 史学界对李鸿章与洋务运动的评价争议很大。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特别是十年文革浩劫的阶段对李鸿章以及他所倡导与积极实践的洋务运动基本上持否定批判的态度,认为洋务运动不过是一场封建地主阶级依靠帝国侵略势力传来的比较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制度以便维护清朝政府的腐朽统治和帝国主义的在华利益得到进一步的保障的中外反动势力相勾结的运动。对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没什么实质性的帮助。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思想的解放,人们对李鸿章与洋务运动的观点有了很大的改变。史学界的研究工作者可以用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来客观的评价。正如我国近代第一位写李鸿章的史学家梁启超对他的评价:“十九世纪世界历史上一人物”。[1]用客观历史史实说明:在两次鸦片战争结束后,一方面是近代中国的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不断加深,另一方面是比较开明的地主阶级他们深感到“外国枪兵利器,百倍中国”(2)英法“大炮之精纯,子药之精细,器械之显明,队伍之雄整,实非中国所及” (3)在认识到西方国家的“长技”后主张向西方学习,于是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开展了以“自强”“求富”为目的,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的洋务运动。李鸿章等地方势力派为主的洋务派官员,开始了一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进行了练军队,修铁路,开矿山,建工厂,创办新式的学堂派遣留学生等等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为近代的中国社会提供了一批近代化的工业,军事,教育,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因而它是中国近代史上的进步运动。其主要的领导者李鸿章则被评为中国近代化的第一人。这一运动的大致包括以下的几个方面: 【1】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 洋务运动的政治思想主要为“中体西用”。大致的本质则是用先进的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与生产工具来发展晚清政府的社会经济达到自强的目的。用中国封建的伦理纲常来禁锢人们的思想以便维护封建的政权统治。“中体西用”的这种指导思想在洋务运动的早期适应了中国当时半封建半殖民的社会性质对于促进传播西方的近代文明与发展中国的近代化具有积极意义。不过随着中国社会的危机不断加深,人们对国家贫弱症结的进一步的认识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自强求富原因的了解。“中体西用”的这种的思想的弊端逐渐的显示出来。特别是在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后,北洋水师战败,清政府割地赔款签订屈辱的《马关条约》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中体西用”的思想渐渐的丧失其历史进步的意义。成为社会经济现代化的主要思想障碍。 【2】李鸿章与洋务的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 李鸿章认为在与洋人的坚船利炮的频繁接触中,深感西方武力的强大,逐渐萌发了“师夷长技以制夷”以“自强”的念头,在“觅制器之器与制器之人”[4]思想的指导下,李鸿章以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发展工业。在安庆,上海,福州,等地相继设局,制造枪炮轮船。李鸿章的主要功绩是创办了当时最大的最具有示范性的军事工业——江南制造总局。这些军事工业都是官办的,应用一套封建的官僚制度来管理运行,其制造的武器直接拨交军队使用。在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前清政府的主要军队,如湘军和淮军以及所建立的水军的武器的来源为这些企业所提供。在洋务运动的后期,为了解决军事工业存在的资金,燃料短缺,交通运输困难等,李鸿章又率先创办了以“求富”为目的的民用企业辅助军事企业。在具体创办民用企业的过程中,李鸿章极力推行官督商办的企业模式为资本所有者投资近代工业开放了条件用股份制集股的方式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加速了社会的发展历程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生和发展。其中李鸿章对于兴办近代矿业的迫切性,重要性认识比较早和明确。虽然存在资金,科技人才及管理经验严重不足,保守势力强烈反对的重重阻碍下,他仍积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