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版)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

(完整版)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

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

第一章人类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人类学的产生

1、人类学的含义

人类学是研究人类的体质和社会文化的学科。人类学,英语Anthropology,源于希腊文二字——Anthropos (人)和Logia(研究),意思是人的科学研究。

2、人类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是近代才形成的.

但有关人类学的知识资料则发源很早.

在我国浩如烟海的典籍中,人类学资料源远流长,极为丰富。

我国的学者、航海家、旅行家很早就把眼光投射到中国以外的世界。

世界各国从古代到近代所积累的丰富的人类学资料,反映了各个时期人们对不同人类集团的观察和认识,这些认识又启发着人们去思索人类的起源以及人类社会文化的性质和发展等问题。

西方所谓“地理大发现”时代就是指对殖民地的拓殖。

人类学作为独立学科在19世纪中叶遂告形成。

有些人类学家认为从科学史上看,人们最先研究的是距离人类最远,对人类行为所起的决定作用最小的现象.所以物理科学形成得较早,以后是生物科学,再后是社会科学。

二、人类学的发展

1、在人类学学科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关于本学科的不同名称,如人类学、文化人类学、民族学、社会人类学、体质人类学.

作为学科的名称,最早使用的是民族学,后来才用人类学。

1901年把人类学分为体质和文化两个部分。

2、明确了人类学和体质人类学的概念和这两个名称的使用之后,便可以集中讨论研究人类社会文化的民族学、文化人类学和社会人类学三个名称。(06人类学概论简答1:简述人类学的学术框架体系)

1)在欧洲大陆,民族学是指研究人类族体的社会和文化的科学。

三者大体上说是相同的。

2)美国文化人类学研究范围扩大到包括民族学、考古学和语言学。

3)社会人类学是英国采用的学科命名,着重研究社会组织为其特点.

4)都是互通的,它们的研究对象、方法、知识结构和理论体系大体一致。它们都是研究人类群体的社会文化及其发展规律,都强调实地调查、直接观察的方法,进行不同文化的比较研究。

3、每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特有的研究对象,进行对某一领域的现象所特有的矛盾的研究.

文化人类学研究人类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起源、特点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对不同人类群体文化的相似性和相异性做出解释,应用人类学的理论方法研究和解决现代人类社会有关的实际问题.

人类学上所说的文化,经典性的定义(08年硕论述题:试述人类学中“文化”这一定义的流变。):“文化,就其在民族志中的广义而论,是个复合的整体,它包含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个人作为社会成员所必需的其他能力及习惯."

现代许多人类学家认为,文化是社会成员通过学习从社会获得的传统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特征,是群体(社会)所赖以起作用的规则。

4、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学派的代表人物提出不同的具体研究任务,其共同点都是为当时各该国家的政治和社会需要服务,为解决现实问题服务。

在社会主义中国,人类学者、民族学者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进行研究,完全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加强对人的研究以适应未来的变化,以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改造世界,改造人本身,人类学担负着重要的责任.

第二章进化论在人类学中的地位

一、把人类学创建者的桂冠授予进化学派则更为恰当。

18世纪先进思想家对封建专制制度进行批判,提出社会革新的主张,汇为启蒙运动思潮。

在这一基础上产生了19世纪的文化和社会进化思想,并与人类学的发展密切相关。

1、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Charles Montesquieu)在代表作《法的精神》(1748)中,论述了影响人类、人类道德、人类管理机构、习俗和法律的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

2、19世纪是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这时自然科学取得了伟大的进步,进化思想反映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资产阶级世界观。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对19世纪中叶自然科学的最重要成就作了概括。

3、英国的伟大科学家达尔文(Charles Darwin)于1859年发表《物种起源》(07硕人类学概论名解),提出生物进化学说,认为生物由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逐步进化发展而来。

1)但进入人类历史领域,他的论据就显得不足,他不了解人类区别于动物的自觉能动性以及这种能动性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因此没有完全回答人在自然界的位置问题。

2)这一问题是恩格斯科学地阐明了劳动在从猿到人过程中的作用,深刻地揭示了人类与动物的本质区别之后才解决的.

4、进化思想在19世纪上半叶在各个知识领域所取得的辉煌胜利,也不能不渗透到研究人类社会及其文化的学科中来。英国人类学家马瑞特在《人类学》(1912)一书中,说明人类学作为独立学科产生,最初是以进化论为指导思想的,进化学派是人类学的第一个学派,与人类学同时诞生。

5、斯宾塞(Herbert Spencer)是英国哲学家和社会学家,与孔德同是社会学的开创者。他的哲学也是实证主义,不可知论,认为事物的本质不可能被认识。

他发表过一些重要的社会进化观点,认为“社会进化不是直线而是曲折分化向前发展的。”社会进化过程中包含着矛盾,但认为进化基本上是平稳的、逐步的、自动的,他强调进化只有量的渐变,因而强烈地谴责革命,主张改良,要人们等待社会长期自然进化.

二、18世纪启蒙运动思想家的进步思想,19世纪自然科学的进步、生物进化学说、十八九世纪的社会进化观等,都是19世纪人类学进化学派的文化、社会进化思想产生的基础。这时已积累了不少由探险家、商人、传教士提供的关于非西方的原始民族的资料,但它们不是全面系统的,未能勾画出这些民族的社会面貌。

1、法国传教士拉菲托(Joseph Francois Lafitau)的著作《美洲野蛮人风俗与远古风俗之比较》(1724)

2、进入19世纪上半叶,研究人类体质和民族学的专门著作陆续问世.

3、18世纪和19世纪前半期,一些学科开始使用比较法。生物学家以现存有机体作比较解释化石。语言学家用比较法说明希腊语、拉丁语、哥特语、克尔特语和梵文都有共同来源.

4、由于民族志资料的积累,在研究方法上比较法的确立,地质学、古生物学和史前考古的愈来愈多的发展,人们认识到可以通过研究现代的土著居民认识人类远古的生活状态。在这样的背景下,人类学的文化、社会进化论得以创立。

这种新的文化观,与18世纪风靡一时的认为人类本性本质不变的文化观相对立.对非西方世界、土著民族的原始文化给予新的解释.

泰勒在《原始文化》(1871)一书中有提及。

三、进化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理论方法,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泰勒和摩尔根。

(一)没有进行过实地调查的进化学派代表人物

1、巴斯蒂安(Adolf Bastian)是德国医生、旅行家。

代表作《历史上的人》(1860)

巴斯蒂安在理论上提出了三个概念,由于这些概念为大多数进化学派学者所采用,他因此曾被认为是人类学的创立者。第一是人类心理一致说,;第二是“民族概念",每个民族“自身会发展一定的思想”;第三是“地理区域”概念,每个民族文化有自己的分布区域,反映了地方色彩。民族思想是巴斯蒂安的主要理论焦点.

2、巴霍芬(Johann Jacob Bachofen)是瑞士法学家。

对原始人类的法律和宗教特别感兴趣,主要根据罗马法和希腊古代文献,研究原始社会家庭史的问题.代表作为《母权论:根据古代世界的宗教和法权本质对古代世界的妇女统治的研究》(1861)。

提出论点:其一,人类最初存在毫无限制的性关系,他不恰当地称之为“杂婚”;其二,在这种两性关系条件下,无法确知父亲,只能按母系计算世系;其三,母亲作为惟一能确认的亲长,享有高度的尊敬和威望;其四,由于男性要将财产传给子女,母系制才又父系制所代替,代之而起的是一夫一妻制。

巴霍芬的这些推断与当时流行的父系家族是人类社会自古就有的家庭形式的传统说法相悖,也和基督教教义相违背。

3、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对巴霍芬的家庭史研究进行了详细的评述,认为家庭史的研究以巴霍芬《母权论》的发表为开端.又指出,巴霍芬的“杂婚”用词不当,实为群婚,但他的原意却是指杂交。

巴霍芬的重要发现被他的宗教幻想弄得神秘化,他的神秘主义使他未能明确地表述自己的论点,但这并不能贬低他作为一个开辟新途径的研究者的功绩,因为他所提出的论点,在1861年是一个完全的革命.

△在英国,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一些学者、人类学家发表了一批重要的著作,用进化的观点研究社会文化现象,提出了他们的理论和方法,对人类学和进化学派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4、麦克伦南(John Ferguson Mclennan),英国法学家、人类学家,1865年发表主要著作《原始婚姻·关于婚礼中抢劫仪式的起源的研究》。

他在主要方面承认社会进化

麦克伦南对婚姻制度的进化特别感兴趣,提出原始时代存在着外婚制部落(集团内禁止通婚)和内婚制部落(集团内部可以通婚),由于原始时代部落之间常战争,因此前一种集团只有用抢劫的办法才能取到妻子,顾发生抢婚。外婚制和抢婚均来源于杀女婴习俗的广泛流行.

麦克伦南关于外婚制部落、内婚制部落、外婚制和抢婚的来源等问题上的解释是错误的,恩格斯仍然客观地评价他,指出他有两大功绩:一是他指出了外婚制的到处流行及其重大意义;二是他认定母权(系)制先于父权(系)制。

美国人类学家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中,揭示了氏族的根本规则是内部不得通婚,这是氏族的本质。因此,就氏族来说,都必须实行外婚制即氏族外婚;而就部落来说,部落内的不同氏族之间可以通婚,所以又是内婚制,即部落内婚。用氏族外婚、部落内婚就澄清了麦克伦南的外婚制“部落"与内婚制“部落”所造成的混乱。

5、拉伯克(Sir John Lubbock)是英国政治家、博物学家、人类学家,主要著作有《史前时代》(1865)、《文明的起源和人的原始形态·蒙昧民族的精神状态和社会状态》(1870).

麦克伦南认为抢婚起源于外婚制,拉伯克则相信外婚制起源于抢劫婚。

他提出宗教发展的几个阶段

拉伯克详细地讲述了偶像崇拜及与之相关的祖先崇拜

6、梅恩 (Sir Henry James Sumner Maine)是英国法学家

主要著作为《古代法》(1861)和《古代法制史讲演系》(1875),用进化观点阐述法律的发展。

马克思的《人类学笔记》批评了梅恩的父权说,梅恩否定从母系氏族发展到父系氏族制,对许多问题作了错误的说明。

△上述几个代表人物都没有进行过实地调查,他们的著作都是根据古代历史文献、神话传说和旅行家们提供的民族志资料。

在研究方法上,主要以现存的原始民族和历史上古代民族的文化现象相比较,同一时期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现象相比较,寻找相似性和同一性,从而说明某种文化现象的发展进化.在理论上主要是巴斯蒂安提出的人类心理一致说,认为由于人类有共同心理,因而对相似的情境会有相似的反映,导致共同文化的产生。(二)泰勒

1、泰勒(Edward Burnett Tylor)是英国杰出的人类学家,被称为人类学之父。

代表作《人类早期历史和文明的发展的研究》(1865)和其名著《原始文化》(1871),方法论上,更有影响的著作是1889年发表的论文《关于制度的发展的调查方法;应用于婚姻和继嗣原则》。

2、泰勒的理论观点和方法及其所做出的重要贡献:

(1)泰勒给文化下了经典性的定义:“文化,就其在民族志中的广义而论,是个复合的整体,它包含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个人作为社会成员所必需的其他能力及习惯."

泰勒的“文化科学”被认为是一座不朽的里程碑,它在运用丰富的民族志资料进行跨文化的比较中奠定了文化研究的基础.

(2)指出文化是进化的。

1)发现某些文化的重复性,某些文化要素成为某一阶段的标准.

2)文化是进化的.他主张研究事物的连贯性,研究文化应了解其发展史,具体地把人类文化的进步分为蒙昧、野蛮和文明三个阶段。

3)泰勒特别感兴趣的是宗教的起源和进化,认为宗教起源于对神灵的信仰。他提出了万物有灵论(Animism),甚至认为“万物有灵”实际上是野蛮人和文明民族的宗教哲学基础。

新的材料证明万物有灵不是最早的宗教观念,但泰勒在说明宗教起源问题上前进了一大步.

(3)在方法论方面对人类学研究做出重大贡献。他用方法论来证明文化进化的存在。

1)泰勒成功运用和发展了比较法。利用民族志资料,进行跨文化研究.

2)泰勒阐述了残存法。“残存指的是一类过程、习俗、见解等,习惯势力使它们进入了与其所源出的社会状态全然不同的新的社会状态,它们因而成为新文化状态所源出的旧文化状态的物证和实例。”

研究残存有助于探索历史发展的过程

3)泰勒引入了统计学方法研究文化现象的相互关系,在统计的基础上进行比较.他用相关文化要素比较的方法,说明几种文化要素的关系,称之为“粘合"或“相关”(adhesion)。某一种习俗的“相关”,说明哪些民族有同样的习俗,有哪些其他习俗与它相伴随,或与它相排斥。

举例:其一,回避习俗与婚后居住方式相关;其二,亲子连名制;其三,产翁俗;其四,妻兄弟婚;其五,社会分工与婚后居住方式和母系制社会和父系制社会相关;其六,抢婚与外婚制相关,可分三种:第一种是敌意的,在战争中掳掠女人为妻;第二种是处于和平状态下有通婚关系的部落间的抢婚;第三种是作为正式仪式的抢婚。

(3)泰勒也表达了人类文化的同一性和文化的进化源于人类心理一致的思想.

文化心理一致说是文化进化论的立论基础。

(三)美国杰出的人类学家摩尔根(Lewis Henry Morgan)也被誉为人类学学科的创建者,进化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1、1851年发表《易洛魁联盟》

是世界上关于印第安人的第一部科学著作,至今还是人类学的经典代表作、民族志的典范。

2、摩尔根早就注意到,易洛魁人的亲属制度同他们实际的家庭关系相矛盾,比如对父亲及其兄弟们都称父亲,母亲及其姊妹们都称母亲等.

1865年完成《人类家族的血亲和姻亲制度》,系统提出了家庭进化的理论,推断出人类从杂交状态经过群婚的各个阶段和不同形式,又通过对偶婚阶段才达到文明时代的一夫一妻制.他的论断完全违背先前的历史学家主张的,家庭始终是社会的细胞、一夫一妻制个体家庭自古以来就存在的理论。

3、摩尔根起初倾向于生物界物种不变的观点,在对原始社会领域进行深入研究之后,他完全接受了达尔文的进化论,并进一步研究人类社会的进化。

4、摩尔根在1877年出版了他毕生最重要的一部著作《古代社会或人类从蒙昧时代经过野蛮时代到文明时代的发展过程的研究》.

5、△摩尔根的文化、社会进化思想及其贡献

(1)社会进化理论

1)《古代社会》从四个方面讲社会进化

第一是发明和发展

人的基本需要是食物,生存技术居首要地位.

他认为在人类社会生活的最重要的四个方面即发明和发现、政治制度、婚姻家庭制度及财产制度中,生存技术的发展起决定的作用。他对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的估价,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第二是政治观念的发展

蒙昧和野蛮时代的社会组织以血缘关系为基础,进入文明时代的政治社会以地域和财产为基础,可称之为国家。

第三是家族观念的发展

人类最古存在杂交状态,由此产生五种顺序相承的婚姻家庭形态。血缘家庭、群婚家庭、对偶家庭、父权制家庭、一夫一妻制家庭

第四是财产观念的发展

他论述了财产怎样从公有制变为私有制

2)摩尔根的最后一本著作《美洲土著的房屋和家庭生活》(1881)是《古代社会》的续篇

3)摩尔根的人类学著作结构严谨,先后成套,成为一个整体,用十分翔实的资料表达了文化、社会进化的思想。

他不像欧洲的同行那样,局限于论述某一方面如婚姻、宗教、法律的进化,而是全面地讲社会的进化。

把社会的进步与生活生产的发展相联系

4)为了说明进化有共同途径

摩尔根强调人类同源,不同种族没有智力上的差异是正确的;对大量事实材料进行科学分析,在主要方面做出了唯物主义的结论。他的唯物主义观点是不彻底的,把世界各民族进化的共同途径归因于人类心理一致、智力相同,这种看法使摩尔根在阐述原始社会的发展时缺乏经济的论证。因此,恩格斯写《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时,把经济方面的论证全部重新改写,着重说明了原始社会氏族制度产生、发展、繁荣和瓦解的经济条件。

(2)氏族制度研究

1)摩尔根以大量的实地调查资料,揭示了氏族组织包括氏族、胞族、部族和部落联盟这一系列的有机结构,氏族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结合起来的团体,它是原始社会的细胞.氏族内部禁止通婚,这是氏族的根本规则。原始社会依靠氏族组织的各层机构进行管理.

2)用大量的事实资料证明父系制氏族是从母系制氏族发展起来的.恩格斯高度评价摩尔根的这一贡献。在原始历史的研究方面开辟了新时代。母权制氏族成了整个这门科学所围着旋转的轴心;自此人们知道该朝着什么方向研究和研究什么,及该如何去整理结果。

(3)亲属制度研究

1)亲属制度与婚姻法则相联系,亲属制度基于婚姻,这是摩尔根的亲属制度理论的基本观点。提出有三种亲属制度顺序相承,马来亚式亲属制说明血缘家庭的存在,土兰尼亚式亲属制度与普那路亚或群婚家庭相适应,雅利安式亲属制则是一夫一妻制家庭的产物。

有两种亲属关系(2008年硕名词解释:亲属关系).一种由血缘产生,称血亲;一种由婚姻关系产生,称姻亲。

摩尔根将亲属制分为类别式和说明式两大类,类别式指各旁系都纳入直系之中,说明式把旁系和直系分开。

揭示规律:家族表现为一种能动的要素,亲属制却是被动的.

2)摩尔根是对亲属制度进行科学研究的首创者。

我们认为摩尔根的基本观点是正确的,但还须补充说明亲属称谓同时也反映亲属间的行为态度,他忽视了对亲属间的日常行为模式的研究。

由亲属制度研究开始的家庭史研究是摩尔根的重要贡献.

6、对摩尔根的评价

(1)美国人类学家保罗·博安南评价,即使摩尔根的一些材料和观点被新发现的事实所推翻,但他所建立的研究系统和基本观点是正确的。

(2)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摩尔根的著作曾给予很高的评价。

摩尔根讲社会进化从人类发明发现的智力发展到政治观念、家庭观念和财产观念的发展,这是他的不彻底的唯物主义的表现,马克思的摘要改造了这一结构,使它从生产技术的发展和家庭形式的变化到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这不是编排技术的简单改变,而是充分表达了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人类自身的生产作为历史发展的决定因素。

恩格斯实现了马克思的遗愿,撰写了《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

(3)恩格斯对摩尔根高度评价

摩尔根重新发现了四十年前马克思所发现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在野蛮时代和文明时代加以对比的时候,主要点上得出了与马克思相同的结果。

摩尔根的伟大功绩,就在于他在主要特点上发现和恢复了我们成文历史的这种史前基础。摩尔根不仅写

了原始社会的发展,并且“还对现代社会提出了直接的共产主义的要求”.

(四)其他进化学派代表人物

1、列瓦列夫斯基(M。M.Kowalevski),俄国民族学家、法学家。

2、弗雷泽(Sir James George Frazer),英国人类学家、民俗学家。

撰写了巨著《金枝:巫术和宗教的研究》,但弗雷泽在书中把人类原始社会的文化现象完全归结为人类纯理性活动的产物,与人类的生产实践活动、社会生活割裂开来。

3、马瑞特(Robert Ranulph Marett),英国人类学家,原始宗教专家。

他把心理学方法广泛地应用于自己的研究领域.

4、哈登(Alfred Cort Haddon),英国人类学的奠基者之一。

创建了系谱学的使用

5、韦斯特马克(Edward Alexander Westermarck),芬兰社会学家、人类学家.

主要论点是:婚姻是生物学范畴;婚姻起源于家庭,而不是家庭起源于婚姻;没有证据表明母权比父权更为原始;杂交和群婚没有根据;最原始的人类普遍存在一夫一妻制,一夫一妻制家庭自古以来就是社会的单位.

恩格斯曾批评韦斯特马克的观点,韦斯特马克是受考茨基的观点影响的。

6、布里福特(Robert Stephen Briffault),英国人类学家.

(五)人类学进化学派的贡献

1、使人类学得以诞生,创立了研究全人类的科学。

在文化人类学方面,一是进化学派作为人类学的创建者首先开创了对文化的科学研究,确立了人类学的文化概念。二是由进化学派率先采用的田野调查、直接观察、比较研究、残存法等,成为人类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三是在理论上以进化的思想研究人类社会及其文化,认为人类同源,本质一致,有共同心理,因此产生同样的文化,社会发展有共同途径,由低级向高级进化。

摩尔根的研究与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有一定规律的认识有所接近,承认历史和文化发展的规律性,对人类学发展做出了贡献,对所处时代起了积极作用。

2、进化学派人类学以它作为经验科学提供的研究成果和对文化、社会的进化观,给予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以积极的、重要的影响。

进化学派作为实证资料的贡献至少有两个方面,一是为研究前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提供了生动的具体的事例;二是用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人类历史上存在原始社会,家庭、私有制、阶级、国家等都不是人类自古就有,都是其起源和发展过程。

进化学派人类学的研究成果特别是摩尔根的《古代社会》,提供了充分的、具体的事实依据,补充和证实了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唯物史观。而马克思主义理论又对人类学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认为不能用生物学规律来解释社会发展,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生产方式的发展。

四、反对进化论的观点

(一)20世纪上半叶的几十年间,除了法国社会学派以外,人类学各个学派都参加反对进化论的运动。

摩尔根的某些材料和理论不可避免地受到质疑,批评意见中有不少是正确的。如认为进化论学派实证材料不够;不分时间和空间;有些说法过于绝对;对文化横向联系不够重视。

由于摩尔根的一些重要观点与马克思主义相符合,因而至今还受到激烈的责难.

(二)批评者的意见,这里主要提出三点:

1、最主要的反对意见认为,人类历史不受任何规律的支配,文化和社会的进化有顺序、可以划分阶段的说法是不能被接受的。

2、关于单线进化。摩尔根关于人类社会普遍从发展阶梯的底层开始迈步,从简单到复杂通过共同途径进化思想,被批评者称为单线进化。

这种分类根据的是客观事实,以生存技术为标志,说明社会的进化,不能说是主观臆测。这些标志是否完全恰当,有些批评意见则是正确的.

3、关于氏族制度理论。批评意见集中为两点:一是认为氏族制度不是普遍存在;二是反对母系氏族制先于父系氏族制的论断。

五、进化学派的学说传入我国,首先是社会学学说。社会进化的理论对我国人类学、民族学界有较大的影响。

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1、关于我国少数民族的社会性质的研究.

研究我国少数民族的社会经济形态,这些研究成果为政府制定社会改革的方针政策提供了事实依据,以确定不同民族采取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不同方针。

各民族历史发展证明,人类历史有共同的发展规律,发展形式上有多样性。

2、关于母系制以及母系向父系过渡的研究.目前我国大陆存在着的母系制社会,一是云南省宁蒗彝族自治县永宁区的纳西族(摩梭人),一是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糯福区自称为“拉祜西"(黄拉祜)的拉祜族.

3、关于氏族公社—家庭公社—农村公社发展的研究.

马克思对不同形式的原始公社特别是作为演进序列最后阶段的农村公社有深刻的论述,“农村公社既然是原生的社会形态的最后阶段,所以它同时也是向次生的形态过渡的阶段,即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向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的过渡”。

研究成果显示了各民族中不同程度地保存的氏族公社、家庭公社和农村公社,以及在狩猎、畜牧和农业民族中各种原始公社的不同角色。这些研究从微观上同时也在宏观方面展现了原始公社向阶级社会迈进、公有制向私有制转变的进程。

4、关于家长奴隶制的研究

我国人类学、民族学者用我国一些民族的实地调查的第一手资料和历史文献,有力地阐明了家长奴隶制在父系氏族公社后期的家庭公社中产生,在农村公社中继续存在,而后进一步发展为阶级社会的奴隶制。

第三章文化移动和传播 P57

一、传播论学派

(一)背景

1、19世纪早期的进化论派

在逻辑上是合理的,但缺乏佐证材料,有先验论之嫌。

2、19世纪末,资本主义已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而帝国主义者是不愿意继续进步的,也不允许殖民地国家独立地进步,即把资本主义文化传播或移动到殖民地国家。传播学派恰好成为反进化论的先锋。以上是重要时代背景。

(二)以传播的理论来解释文化,自英国人类学家泰勒(E。B.Tylor)的《原始文化》一书于1871年发表以来,便广为人类学家所用。有的欧洲人类学家论证说,全部文化开始于一个或多个特殊区域,然后向全世界传播,这种认为所有文化有一个共同起源的观念,通称为传播主义。

(三)传播学派在德语国家最为盛行.传播学派一般被称为德澳传播学派,在德语国家分成三支,一支以弗罗贝纽斯为首,一支以格累布奈尔为首,一支以施米特为首.其理论核心:认为传播是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认为文化采借多于发明,认为不同文化间的相同性是许多文化圈(区域)相交的结果;认为进化论忽略传播迁徙;传播学派便从传播角度重构了人类文化史。

二、拉策尔(F。Ratzel,1844—1904)

1、拉策尔原是地理学家,后转而从事民族学研究。

他据巴斯蒂安的地理环境概念,发展成地理环境学说,或称人类地理学派.

(1)著作之一《人类地理学》(1882—1891)一书,强调地理环境决定人的生理、心理以及人类的分布、社会现象和其发展进程。

(2)拉策尔认为,不考虑运动性这一本质问题的人类学研究,都将是建立在错误基础上的东西.

(3)拉策尔试图描绘出一幅人类及其文化的地面分布图

1)拉策尔特别重视物质文化,认为它保持的时间长;

2)认为研究文化的地理分布对于研究各族历史有特殊的价值。

3)如果在分隔很远的两地域中,有一致或相似的文化特质,则两地文化必定存在着历史上的同根关系或某种联系。

(4)我们认为拉策尔的上述理论有可取之处,也有不足之处,如单凭文化特制的相似来确定其历史上的同根

关系,证据似嫌不足。

2、拉策尔认真地研究了自然环境对一个民族内部生活的影响以及对其文化形成的影响。

(1)他认为文化特质只有一个起源,其他支流都是由传播而来;认为文化形成的相似,决不是由于相同的心理为基础而独立发生的,更不是因为利用质料的方法相同或目的相同所致,从而与进化论相左.

(2)拉策尔还认为各族间的联系,都能导致各种文化现象的转移。拉策尔把文化研究与地理环境紧密联系起来。他根据历史的和地理的事实材料,用实证的方法开创了文化传播的研究。

一些学者认为进化论是将人类学资料纳入时间序列,而传播论则是将人类学资料纳入空间序列。进化论着重纵向联系;传播论着重横向联系,其实两者各有长短。

三、弗罗贝纽斯(Leo—Frobenius,1873—1938)

1、把传播论引向极端。

比如弗罗贝纽斯,他是德国传播学派(或称文化圈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以他的老师拉策尔的理论和实证法论证“西部非洲文化圈”的存在。

弗罗贝纽斯第一次提出了“文化圈”概念,并考察各文化间相同元素的数量,即量的标准,以确定是否来自同源。

2、他发现拉策尔所说的同根关系,不仅能运用于个别文化元素,而且能运用到整个文化上,整个“文化圈”都可以迁移和传播。

3、弗罗贝纽斯正确地指出了非洲许多特有的物质文化对象,并坚持研究对象的结构特点,而不是外部相同点,对人类学研究做出了贡献。但是他的另一些观点是与人类学科范畴不相符合的,比如他把文化看作是不依赖于人的独立的机体。

4、进一步发展了他荒谬的文化观,比如他认为文化既然是活生生的机体,就应该有性的区别。于是,他在非洲划出了“特卢斯·埃塞俄比亚父系文化”和“赫顿·哈米母系文化",“特卢斯”意为从大地向上生长,“赫顿"则是深深扎根于大地之中的意思。

后来,他用“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取代“赫顿·哈米文化”和“特卢斯·埃塞俄比亚文化”。

5、他的这种不切实际的观点只能说明他学术态度的不严肃,他的形而上学的、神秘的、浪漫主义的观念本身是反科学的。但他第一次广泛和系统地提出了绘制文化地图的方法,进行了对非洲物质文化对象的研究,这些都是他对文化人类学的重要贡献。

四、弗·格累布奈尔(F.Graebner,1877—1934)

弗·格累布奈尔是柏林民族学博物馆的助理.

1、他用系统法和实证法进行文化圈理论的研究,认为人类文化是一次产生的,历史没有任何重复性,因而也没有任何规律性。1904年,在柏林召开的人类学、民族学、史前学学会的会议上,他发表演讲,这次会上,文化圈的研究作为一种学术思想而被正式确认。

2、格累布奈尔认为物质文化形式以及社会生活和精神文化的某些现象都属文化元素(文化特质).他把各“文化圈”内的每一种文化现象一一标示在地图上,发现有的“文化圈”彼此有部分重叠,而形成“文化层”,从中可推算出各文化层出现的时间顺序和文化现象的转移道路。

3、格累布奈尔又把澳大利亚和大洋洲划分为八大“文化圈”,每一“文化圈"均由一系列文化特质(元素)组成。

4、格累布奈尔又在他的《民族学方法论》一书中,仿效历史学,为民族学创立了一种系统的方法论。

由于格累布奈尔把民族学看作历史学家的一个领域,所以他总是强调要细微地研究资料,鉴别和评价资料,要在把握了每一事实的情况下,寻找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探索它们的历史变迁关系。

(1)西方人类学家认为,这种实证方法恰与古典进化论者的概括式的一般理论方法,形成鲜明对照,因而成为反对古典进化主义的理论和方法论。

(2)格累布奈尔的方法论,其真正的含义是要把人类形形色色的文化归结为单个的、一次产生的现象。

人类及其文化只能是一地一次发明,以后经过扩散、传播至各地。没有任何重复的发明,也没有任何规律性,这显然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5、格累布奈尔的同学安克曼,他只反对进化论所假定的“单一”的发展程序。

他始终没有把某些文化元素与某一文化圈相联系。

6、格累布奈尔学说曾风行一时,原因:

(1)提供了反对进化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武器

(2)被“文化圈方法”那种似是而非的“严整性”、“客观性”和“准确性”所迷惑。

7、如果说弗罗贝纽斯的“文化圈”还是从活生生的社会现实中来的话,那么,格累布奈尔的“图腾文化圈"、“两极文化圈”和其他一系列文化圈则完全是坐在书斋中臆造出来的,是一些互不联系的事物的随意凑合.

按照格累布奈尔绘制的各个“文化圈"地图互相对照,则可发现在同一个区域内分布着不同文化圈的各种文化现象,而同一文化圈的各个文化元素(或称文化特质、文化因子)却又分散在彼此相距遥远的地方。

8、格累布奈尔的文化圈理论,另一个主要观点是,文化在整个人类历史上是毫无变化的,人类的发明创造能力是极其有限的。

它不符合历史事实,所以是反科学的。

五、威廉·施米特(W。Schmidt,1868-1954)

1、在格累布奈尔的影响下,形成了德奥文化传播论学派,或称维也纳民族学派,也称文化历史学派,以天主教神甫威廉·施米特为领袖。

以施米特为首的这个学派,虽然著作丰富并颇具科学的外貌,但其实质是要使民族学、人类学为宗教服务,成为“神学的仆从”。

2、施米特在研究东南亚、大洋州和澳洲的语言和宗教时,也得出了文化圈和文化层的概念,他进一步发展了格累布奈尔的方法论标准。施米特把格累布奈尔的“文化圈"理论作为他立论的基础,并用瑞典生物学家科尔曼的俾格米理论加以补充.科尔曼认为,一切动物物种的发展都是由小到大的,认为当代身材矮小的俾格米人是古代形式。施米特在他的《矮人在人类发展史上的地位》一书中认为,矮人为研究人类进化史上所能达到的最古阶段.施米特又按照“文化圈”的顺序来划分人类发展阶段,他将之分成原始的(primitive)、初期的(primary)和二期的(secondary)三个阶段.

3、施米特的主要目的是企图证明具有“原始—神教”痕迹的各族是特别古老的。

施米特还认为:“由原始人这种至上神概念,我们才能了解最早的人类向前奋斗的能力。”换言之,即人类的进步依靠对“至上神"的信仰。

4、比较

(1)格雷布奈尔的“文化圈”方法,仅仅在于确定各种文化元素属于这个或那个“文化圈",确定各个“文化圈”在一定地区出现的时间(年代)顺序,而不是比较各种文化的发展水平。

在施米特的理论中,问题的重心转到了确定“文化"的发展水平及其历史年代上。

(2)格累布奈尔的文化圈标准和文化圈顺序标准纯粹是地理标准;而施米特的文化圈公式则是建立在有关文化圈及其地理移动的纯粹传播主义观念基础上的,后来又成为文化演变阶段的世界历史性公式,然而这些阶段的确立在很大程度上是施米特的主观估计.

5、施米特接受“文化圈”方法有着他的实用主义目的,他是想凭借这种所谓“最现代化的”“科学方法"来证明最古的人类具有圣经传统和基督教信条所赋予的上帝造的、初民的一切优点。

它符合资本主义制度。

六、英国传播主义者--威廉·里弗斯(W。H.R.Rivers,1864-1922) P70

1、1914年出版了《美拉尼西亚社会史》,他感到进化论方法仅仅根据心理和地理因素是无法解释不同文化的类似性的,因而转向传播论及文化史的研究。该书第一卷还是用进化论观点写的,第二卷就采用史学方法和传播论观点.

2、但是,仔细研究,可以发现里弗斯沿袭了传播主义者的模式,把大洋州各族文化的各个组成部分在臆造的“卡威族”、“枸酱族”、“两合族”等族之间任意分配,因此,他所描述的大洋州移民史不能不使人怀疑究竟有多大的可信性.

3、里弗斯认为格累布奈尔对文化传播过程的理解是机械的、简单的。

因为社会结构一类文化远比物质文化更深地渗透于人的生活,要把握社会结构的变化,以进化论方法较为适宜。因此,里弗斯认为自己的新方法是旧进化主义和格累布奈尔传播主义的折衷。

七、“泛埃及主义者”:埃利奥特—史密斯(G.Elliot-Smith,1871-1937)和威廉·詹姆斯·佩里(W.J。Perry,?—1949)

1、在英国出现了“极端传播主义"或称“泛埃及主义"学派,代表人物有史密斯和佩里。

2、史密斯认为一切彼此联系的文化现象,是某个时候在埃及(部分在其邻国)诞生的;大约自公元前9世纪至前8世纪时,开始从埃及向一切国家传播。

(1)史密斯称之为“太阳文明”,或“太阳石”文化,由崇拜太阳和建筑史前巨石等文化特征而得名。

(2)但史密斯这种空想的传播主义,受到了严厉的批评。

3、佩里

主要著作有《印度尼西亚的史前巨石文化》(1918)、《太阳之子》(1923)等。在这些著作中,他把“泛埃及主义”理论推进到了荒谬的顶点。他认为古代埃及文化传遍到世界各地,是因为这种文化的代表到各地寻找贵金属和其他珍宝,从而把这种文化带到了各地。

(1)这些文化随着远离埃及中心的程度而逐渐贫乏。

(2)但他们重新提出了新旧大陆高级文化中某些显著的共同点和类似现象。

八、从上述传播主义者的理论中可见,传播主义者始终未能解释文化特质的最初起源。

1、他们仅仅力图把全部人类历史归结为文化联系、冲突、借用和转移的现象,认为文化是一次产生的.(1)共同的本质缺陷是把文化现象与其创造者分割开来,没有看到作为创造者的人的作用及其社会的作用。最后各自走向主观唯心主义的道路。

(2)他们也没有继续深入研究,诸如解决各族间具体文化的联系问题,以及交往的作用,对生产力和文化发展的影响等问题,而这一系列重大的理论问题,是民族学和文化人类学重要的研究课题,更是与传播有关的问题。

2、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定的文化不论假借还是独立发明都需要有相应的生产力水平才能产生.

人民群众的活动归根到底对于民族和民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着决定的作用,因此人才是文化的主人,是文化的创造者。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对于批判传播主义是有力的武器.

3、但应该肯定,传播主义者也合理地提出了各族间具体文化的联系问题,

(1)如文化变迁包括接触和传播的事实.最初由拉策尔提出的合理观念,他的继承者没有坚持正确方向,各自走向其错误的侧面。

(2)传播学派对旧世界各地区文化的细微研究,做出了它的贡献.

4、继传播学派之后,美国历史学派的一些人如C。威斯勒、R。H.罗维的文化区理论,以及涵化、变迁、文化生态学等理论均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传播论的影响。

(1)威斯勒在《人与文化》一书中

1)认为许多文化特质的聚合构成文化丛,它们具有地区特征,形成文化类型和特定的文化区域。这些文化丛由中心向外扩散。

2)威斯勒提出有两种传播:其一,为自然传播,这种传播可以显示时间顺序,所以对文化特质的地理分布的研究,可以建立文化的历史层次或发展序列;其二,是人为的或称有计划的传播.

(2)罗维在《原始宗教》第三部“史学的与心理学的观点"中运用史学方法,认为文化如在分布上相连续,或根据文字记载及已知民族志材料,能够证明它们的分布的连续,才能说明它们有连带关系.但他只愿意承认不同的文化中的连带关系。

5、我们认为,

(1)传播主义只是解释文化现象的一种方法,但不能将一切文化现象都牵强附会地用传播主义去解释,更不能臆造。

(2)文化传播是普遍现象,因为人民之间的交往不会因政治和军事疆界而隔断。今天人们研究传播都在注重事实和注重各种传播条件的前提下作深入研究。

当今各国政府和人民应考虑如何保护好对全人类都有益的、丰富多彩的文化,激发新的创造.

第四章杜尔干与法国社会学派

一、法国社会学派民族学产生在19世纪末

1、民族学在法国产生较早,1839年成立的巴黎民族学会是世界上第一个民族学学术组织;

2、法国社会学派由于创办《社会学年刊》,也被称为“社会学年刊派"。

该学派代表人物共同点:信奉实证主义哲学,用民族学资料研究社会问题.

3、社会学的开创者、实证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孔德(Auguste Comte),也是法国社会学派民族学的先驱.

(1)强调只有直接的感觉经验或现象才是确实可靠的、实证的。

(2)孔德把社会学分为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

1)社会静力学从横的方面研究社会关系、社会秩序和社会结构,认为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2)社会动力学从纵的方面研究社会的变迁和进化,认为进步意味沿上升路线发展,提出三阶段定律,即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和实证阶段。

3)他把历史理解为观念的发展。实证阶段是社会发展的最后阶段,也就是说资本主义制度是最合理的制度,因此对资本主义制度只能改良而不能革命,他把历史理解为观念发展的结果是唯心主义的。

4、研究方法

(1)对社会学研究注重整体研究

(2)提倡用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和历史法来研究社会学,观察法是主要的.

(3)他的理论就是实证主义

(4)他重视实证知识,承认历史过程有规律,(贡献:)这些看法对那个时代的社会学和民族学都起了有力的影响。他指出研究历史和文化遗迹、风尚、仪式,分析和比较各种语言,可以为社会学的实证研究提供资料。

二、杜尔干(08硕论述题:论述杜尔干的理论和社会学方法对人类学的贡献,并写出其主要缺陷。)(Emile Durkheim),犹太人,哲学家,现代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

1、他利用民族学的实地调查资料进行分析研究.

(1)杜尔干提出把社会现象作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并提出了研究方法。

(2)他的理论观点播下了英国社会人类学的功能—结构论的种子。

2、杜尔干也用社会进化发展的观点来分析民族学资料

他们不反对摩尔根,也认为人类社会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但他们却自成一派,反对进化论派的心理学说,主张社会学是研究社会事实发展规律的科学.法国社会学派在民族学研究中使用社会学派分析法来自杜尔干.

3、杜尔干的理论和方法集中表现在《社会学研究方法论》一书中

(1)他的社会学观念建立在社会现象的理论上,主张社会学是研究社会现象的。

(2)社会现象有两个特征:一是客观性;二是社会性。

而且还有一个强大的力量,用某种强制来使个人服从,这种强制力通过强制个人或群众内部的传播涨力而实现,通过法律、道德、风俗习惯、经济组织以及团体的力量作用于个人。

4、杜尔干的基本观点是“集体表象”(collective representation)或“集体意识”(collective conscience)概念。“社会成员平均具有的信仰和感情的总和,构成了他们自身明确的生活体系,我们可以称之为集体意识或共同.”

在个人之外,存在着一个由集体的行为和思维所组成的实体,个人在每时每刻都与之相适应。这些集体的思想和行为方式按它们自身的权力而存在着。

他的“超有机体”观念比斯宾塞走得远,“集体表象”的概念成为法国人类学有关群体心智的神秘性质的先导。

5、杜尔干对各种社会进行分类,提出“社会类型"概念。

(1)按各个社会的不同复杂程度来区分。游牧群体最简单的社会,所有的社会类型都是这个根本类型的复杂形式。

(2)按照杜尔干的说法,任何社会都是由简单社会单位的相加构成,不问社会的性质,处于什么历史发展阶段。杜尔干将确定和分析社会类型的社会学称为社会形态学.

(3)他的社会形态学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学说是不同的。马克思指出:“生产关系总合起来就构成所谓社会关系,构成为所谓社会。”由一种社会形态发展到另一种社会形态,是以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为基础的.

(4)杜尔干的社会类型也有一定的科学性,“制定社会类型是一种将社会现象进行分类,以便进一步解释它们的方法”.

6、要完整地解释社会现象,首先要找出事物产生的原因,然后研究事物的功能。

他论述了原因分析和功能分析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认为应把原因分析放在功能分析之前。

(1)杜尔干强调从客观出发解释因果关系,包含着唯物主义思想。

(2)在他看来,社会分工的功能就是保持社会的团结。这种理论与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阶级社会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发展的理论格格不入。杜尔干关于功能分析的观点奠定了20世纪英国社会人类学功能学派的理论基础.

7、杜尔干不同意孔德和斯宾塞那样用个人心理分析社会现象,认为将某种心理状态看作是一种社会现象的决定性条件是倒果为因。

但他不是否定研究个人心理现象,而且认为对个体现象的分析有利于解释集体现象。

8、如何通过社会去解释社会现象?杜尔干说:“一切社会过程的最初起源都必须从社会内部环境的构成中去寻找."

社会现象的“场”就是社会环境,其构成因素有二,一是人,一是事物。事物包括物质和法律、风俗习惯、建筑、艺术等.属于人的环境方面,如社会容量、社会动态密度。“社会环境是社会进化的确定因素",尤其是人的环境。“历史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在社会环境的内部"。

9、杜尔干强调要正确运用比较法.在研究社会现象的因果关系时,应比较它们同时或不同时出现的情况,考察它们在不同的环境组合中出现的变化是否能证明一个现象取决于另一个现象。

共变方法是最适用于社会学研究的方法。它只须把两种性质虽然不同,但在某一时期有共变价值的现象找出来,就可以作为这两种现象之间存在一种关系的证据。

运用共变方法要有严格认真的态度,选材时不能按照自己的意念去使事实适应理论假设的要求。必须比较一些有规则地构成的、相互有联系的、前后连续的变量.

他的共变分析方法,实际上是相关分析。

△10、杜尔干对比较法的阐述不论对社会学还是人类学都是适用的。他指出一种社会现象的变量系列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可分三种情况。

第一,将所研究的社会现象在一个单独社会中发生的各种事实作比较;

第二,对同一社会类型的各个社会的事实进行比较;

第三,比较不同社会类型中各个社会所发生的事实。

11、杜尔干的《乱伦禁忌及其起源》(1894)提出外婚制是对乱伦进行压制的最原始形式.

12、杜尔干的《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1912)从图腾制出发讨论宗教生活构成的基本原理

(1)提出图腾制是宗教的最原始形式。宗教现象可分为两个基本范畴:信仰和仪式.

(2)杜尔干强调宗教是集体的事物。信仰、仪式都是集体表象的结果。

(3)杜尔干对各种有关宗教起源的理论进行了批判。

1)他认为宗教的各种膜拜的体系构成,图腾制度膜拜是原始的膜拜.

图腾制不是动物崇拜,膜拜的不是动物而是图腾形象的标记。

2)杜尔干认为宗教力就是集体表象。力的观念就是宗教的起源,宗教的起源在于个体之外的社会群体施加给他的力量。集体表象是一种客观实在,“社会是宗教的起源”。

(4)杜尔干提出宗教可以将自身与科学相协调。

13、杜尔干与莫斯合著的《原始分类》(1903)是一篇重要的论著,阐述了分类的观念。

(1)他认为分类是“一种划分的概念”,研究人类古老的分类体系,认为分类所依赖的基本条件是社会的,人的分类起源于社会。

(2)认为与整个图腾体系紧密相联的这种分类,是人们“思考世界的方式”。“类别观念是人构想出来的思维工具”。

(3)《原始分类》得到很高的评价

1)被当代英国著名人类学家尼达姆认为“凝聚着独特的理论意蕴”,是法国社会学派“最富启发性和最为重要的作品之一”。

2)尽管有严重缺陷,如有些论断缺乏逻辑性,方法上有严重失误,但“就其历史的、方法的和理论的意义而言",分类的意义十分重要,“它第一次把社会学探询的重点,投向了了解人类的思维和社会生活这一具有基础性重要意义的主题”,“把分类单独分离出来,使之成为社会学所要直接追问的文化的一个侧面”。

14、我国留学法国的著名民族学家杨堃曾发表了大量介绍和评论法国社会学派理论方法的译述和论著。他概括了法国社会学派的传统和特点:

(1)法国的民族学与人类学和社会学的关系至为密切;

(2)偏重理论研究;

(3)以社会进化学说进行民族学研究,是民族学中进化学派的一支。杜尔干承袭了圣西门的空想社会主义和孔德的实证主义,他的社会学方法以研究社会事实的发展规律为目的.

15、杜尔干的理论观点和社会学方法对民族学研究有重要的价值和影响。

(1)他强调客观地研究现象本身,用客观考察、对比现实的事实的方法研究社会现象,这是完全正确的。(2)杜尔干提出的“集体表象”概念,在说明社会条件对个人意识的作用上,有积极的一面。

(3)杜尔干提出的各种研究方法,值得借鉴,如他区分了因果分析和功能分析。

16、杜尔干的理论和方法所存在的缺陷:

(1)在理论上表现了唯心主义的世界观

1)把经济关系解释为利害关系和兴趣关系

2)他按社会的简单组合划分社会类型,强调社会团结

3)他将社会和社会意识视作同一意义

(2)在方法论上,他机械地理解社会结构,把一切社会都看成由各个最简单的社会构成的聚合体,也就是他的社会类型或社会形态,不讲阶级结构。他的这种思想成为后来英国的A。R。拉德克利夫-布朗的结构论和法国的C。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主义的基础.他认为每一个社会都是同其他社会相隔离、不依赖其他单位的独立单位。

三、莫斯(Marce Mauss)

1、是法国民族学的实际开创者,杜尔干的继承人和外甥.

(1)能够用社会学分析法研究民族学材料。他学问渊博,精通多种欧洲语言,学术上的影响不限于民族学方面,也不限于法国。

(2)他重视对物质文化的研究,将古代的制度和现存的制度进行比较研究,认为民族学不应只限于研究落后民族,而应包括现代文明民族.1925年发表了《古代社会交换的形式和原因—-礼物》,或译《赠予论》,提出社会交换理论,核心是礼物馈赠模式和互惠原则。

2、莫斯舍弃了杜尔干的起源理论方面,而着重应用功能理论方面。

《馈赠论》一书影响深远,“整体"是该书的中心概念。

因此研究一种制度应把它作为整体的一种社会现象来进行。他认为早期社会的交换形式是在群体间进行,与经济、法律、道德、政治、宗教等制度都有关。人们交换的对象不仅是物质的东西,还进行非物质的、精神的交换。这种交换的古老方式是一种物质的循环,也是人和权力的循环。这个循环不是由市场、价值或经济效用来维持,而是由深深植根于人们心中的赠予、接受和回报三个义务来维持。

3、杨堃曾著《与娄子匡书:论“保特拉吃”(Potalatch)》一文曾评论莫斯的《赠予论》,且认为“由原始的图腾社会过渡为文明社会之中间物的,则为莫斯教授之贡献”。

4、莫斯试图从馈赠、交换抽象出互惠的原则,并把这一原则看作人类社会中相互关系的基本形式。这是他的一条重要理论。

(1)莫斯继承杜尔干的学说,将社会现象分为生理学和形态学两类.他的社会形态学强调物质文化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决定性作用。他的社会形态学中包含了结构的概念,把结构分为物质结构(人口分布、城市、道路、住宅等)和社会结构(权力机构、社会组织、亲族组织)。后来拉德克利夫-布朗的功能-结构论是在莫斯的结构概念和杜尔干的功能概念的基础上形成的,而列维—斯特劳斯则在莫斯的相互交换原则基础上阐释他的亲属关系结构即联姻理论。

(2)莫斯还主张用统计学的方法、用心理学和生物学的根据来进行民族学研究。

5、英国人类学家埃文斯—普里查德评论莫斯,说他属于从孟德斯鸠经涂尔葛、孔多塞、圣西门到孔德、杜

尔干的传统哲学之内,这个传统从概念分析得出的结论多于从事实得出的结论,而莫斯则转向具体的事实。

四、汪继乃波(A.Van Gennep)

1、是出生比利时的法国人类学家和民俗学家

2、《过路礼》(1909)一书研究人在一生中所经历的重要事件如出生、青春期、订婚、结婚、死亡和有关从一个阶段过渡到另一个阶段的各种仪式。

人的社会地位变化等情况产生社会干扰,而各种过渡仪式的功能便在于减少这种干扰的影响以保持社会均衡.

五、列维—布留尔(Lucien Levy-Bruhl)

1、在法国社会学派中的地位仅次于杜尔干,任巴黎民族学研究所所长。

(1)他年长于杜尔干,但自认为受杜尔干的《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影响。

(2)主要著作有《低级社会中的思维功能》(1910)、《原始人的心理》(1922)、《原始人的灵魂》(1927)等。(3)列维-布留尔对原始思维(08硕名词解释:《原始思维》)研究的基础是杜尔干的“集体表象”的概念。(4)他试图确定两个基本论点

1)原始人的制度、风俗、信仰以前逻辑思维为前提,这是一种神秘的思维;

2)构成这个思维的集体表象及其相互的关联受互渗律(又译为共同参与规律)所支配。

2、列维-布留尔把人类社会分为两种类型,即原始社会和文明社会,因此有原始思维和文明思维。

(1)原始人的思维是前逻辑思维,本质上不同于文明人的逻辑思维,后者能够进行抽象、概括和分类。

(2)埃文斯—普里查德则对它作解释,认为列维-布留尔所说的原始思维是前逻辑的,并不是指个人有无能力,而是指他们是在他们那个范畴中推理;不是说原始人不能作相关的思考,而是说他们的信念不科学。3、列维—布留尔采取并发挥了杜尔干的集体表象观念来解释他的前逻辑思维及其神秘的性质。

他认为原始思维和我们的思维之间不是生物学和心理学的不同,而是社会的不同,是思想模式不同,那些思维模式由社会事实所决定,是普遍的、传统的、强制的。

4、列维—布留尔将原始社会和文明社会的集体表象作比较研究,

(1)认为文明人的表象主要是智力方面的或认识方面的现象,而原始人的智力活动就不仅如此,而是一种更为复杂的现象,掺和着其他情感或运动性质的因素。

(2)原始人的集体表象与文明人的表象或概念有深刻的差别,原始人不仅具有客体的映象并认为它是实在的,而且还希望着或害怕着与这客体相联系的什么东西,这东西是神秘的威力,是一种实在,并构成他的表象的一个主要部分。原始人的这种智力活动是神秘的。

(3)原始人没有纯物理现象的概念。

(4)为什么他们对一切东西的知觉脱离不了神秘性?因为集体表象是神秘的,在集体表象中,知觉和情感、客观的东西和主观的东西,彼此之间都是紧密融合的.

5、列维—布留尔认为不能把原始人的智力活动归结为文明人的智力活动的低级形式.

(1)他提出“互渗律”来解释原始思维,它是神秘的,但不是反逻辑的,也不是非逻辑的,说是原逻辑的。(2)他们不注意事物的客观属性,只注意神秘的力量,这种神秘的力量在事物中起原因作用.

(3)列维—布留尔认为泰勒提出的万物有灵论最初在原始人中并不存在,只有若干互渗的表明。

6、集体表象从何而来?列维—布留尔说它不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而是通过记忆、摹仿一代一代传下来。(1)在原始思维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前关联、前知觉、前判断根本不要求逻辑活动,只依靠记忆来实现。(2)原逻辑思维往往靠互渗律达到它的抽象。

把概念建立在主观任意性的基础之上,而概念产生和变化的整个过程不能用理性解释,这就是神秘的抽象。

7、列维—布留尔根据互渗律理论来分析原始宗教,论述了宗教的起源和发展。

“真正的宗教的观念乃是一种来源于先前的智力活动形式的分化的产物”。

8、许多人研究他的理论并进行了评论

(1)批评

1)原始人思维和文明人思维的对立强调得太过分

2)用“神秘的”这一术语来说明原始思维的本质也是不恰当的。

研究者们认为原始人更有兴趣的是实践活动,因而导致获得经验,而不是超感知。

3)列维—布留尔的前逻辑思维不讲矛盾是很大的缺陷。

4)他认为作客观原因的解释与作神秘的原因解释之间有矛盾也是错误的,其实二者可以互补。

(2)列维—布留尔所搜集的丰富资料,对于研究思维的发展、原始宗教很有价值.

从儿童心理学的角度看,前逻辑思维也可能存在.

(3)列维—布留尔把地中海文明作为文明社会的代表,亚、非、拉美的有色人种地区被视为蛮荒之地,根据传教士格罗特写的《中国的宗教制度》中的材料,把中国人的一些习俗作为说明原始思维的例证,是极其荒谬的.

十足的“欧洲中心主义”和种族歧视。

第五章功能—结构论 P101

一、功能学派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学术背景

1、20世纪20年代,欧洲和美国的民族学和人类学家们各自用不同的理论方法,从历史的角度或自称“历史研究”,对各族文化进行比较研究。其中有进化学派、传播学派、历史学派,但这些学派缺乏为当时统治殖民地民族所急需懂得理论和方法,缺乏实际应用价值。

2、英国政府急需人类学家能够为政府统治各殖民地提供具体的意见和办法,以继续维持其统治。

3、非洲没有大地主和买办资产阶级可作为殖民当局的依靠,殖民当局破坏了氏族部落制度,等于消灭了可以依靠的部落首领和氏族长老。殖民地危机的发生,提出了如何利用土著社会制度的问题,懂得这些制度在氏族社会中所起的作用(即功能)。

4、在英国,有两位人类学家即马林诺夫斯基(B。K.Malinowski)和拉德克利夫—布朗(A。R.Radcliffe-Brown),从功能观点出发,开创了新的研究领域。

(1)他们主张人类学研究应集中在对现存文化或社会的分析和说明上,并创立了社会人类学.

(2)提出一种实地研究的方法论。

(3)功能学派的理论适应了殖民地管理的需要。

5、实地观察法

(1)要求人类学家学习当地土语,与土著居民生活在一起,进行直接的观察了解,从而获得第一手资料,因此也叫参与观察法.

(2)以不同地区、不同社会的资料加以比较研究,力图解决各种社会问题和矛盾.

(3)起到了挽救殖民者危局的作用。

6、英国政府在它的各个殖民地区域内均派有人类学家佐理殖民地行政。

7、功能主义能为殖民统治服务的理论核心是:一切文化都是有功能的,土著的氏族部落组织同样有其功能,殖民者应利用原有社会组织,发挥其功能,殖民者只要进行“间接统治”。可见当时人类学训练之实用价值。

8、对保存原始公社制的各族采取不是直接管理而是间接管理的办法.这种管理在非洲大陆得到了最充分和最广泛的实现。

9、在我国,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统治者就已懂得利用土著的习俗和制度进行间接统治,历代王朝施行的间接统治大都收到很好的效果。

(1)但中国的封建统治者主要目的是维护其统治版图及维护臣属关系,因而文治多于武功。未有涉足海外进行殖民掠夺和殖民统治.

(2)我国历史上各王朝并没有将土著聚居地看作固定不变的封闭体,如各种土著保留地,从而限制其变迁;而是相反地,在频繁交往中互相吸收对方于己有利的文化以达交融、沟通。

我国封建统治者对异民族间接统治的历史实践,是远胜于功能派的封闭体理论,更胜于今天的种族隔离政策的。

(3)我国各族人民在同一块土地上,早有密切接触和联系,与西方近现代的殖民侵略是不同的,这里仅从功能理论上作比较.

10、功能主义学派的产生,除了当时英国的政治形势外,还有学术上的原因.

(1)西方学术界开始流行实地调查研究的方法。

他们把调查分析和理论研究结合起来,并应用于社会实践.

1)马林诺夫斯基认为功能观点的正式宣布是由他在1926年《大英百科全书》所写的《人类学》一文而起的.

一种以文化概念为基础的新学派,称之为“功能学派”。

方法如下:“‘此种学说的目的'在以功能眼光来解释一切在发展的水准上的人类学事实,看这些事实在完整文化体系内占什么位置;在这体系内,各部分怎样的互相联系;而这体系又以何种方式与周围的物质环境互相联系.总之,此学说的目的,乃在了解文化的本质,而不在进化的臆测,或以往历史事件的重造。”

2)布朗认为,功能概念最早应用乃在1895年杜尔干发表的《社会学方法论》中.

3)一般人认为功能观点被正式用于人类学研究起于1922年,

a)是年同时出现了两部重要专刊:一为马林诺夫斯基的《西太平洋的航海者》(Argonauts of Western Pacific),一为布朗的《安达曼群岛上的居民》(Andaman Islanders),两本书都用功能观点分析研究当地的土著社会。

b)马林诺夫斯基的书在人类学方法的发展上较布朗的上述著作更为重要。马林诺夫斯基强调人工的田野访问。

4)拉德克利夫-布朗在书中论说:“如果我们只认为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我们就不能理解他们,而必须去研究全部制度,才能正确解释。”正如马林诺夫斯基所说:“对待文化特质,使之化为原子或使之孤立,这是无效果的。”

5)马林诺夫斯基在《蛮族之性生活》第3版(1932)中表明他的功能观点:“功能方法坚持社会事实的复杂性;各种在表面上常常矛盾的因素,实系纠结于一种信仰或坚信中;这样的坚信在社会制度内有力地运行着。”

6)两位创始人重视纯粹科学研究的实用价值。形成从内部进行调查的实地调查方法,成为社会人类学的一个重要特点。

7)马林诺夫斯基称自己的学派为功能主义

a)强烈地主张应通过有机地、整体地把握文化诸要素的功能,把文化作为一个合成体来理解。

b)表现出为以后殖民地管理人员所热烈欢迎的那种研究社会的态度。他摒弃传统的静态描述方法,认为在文化中看见的是具有自己特点的一定的组织。民族学的任务在于它们在某一社会中的作用,在于教会和这些民族有关的殖民地当局和企业主去更适当地达到自己的目的而应该怎样来对待这些民族。

(2)学术上的第二个原因是当时科学界和思想界都开始重视比较的方法,从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社会结构和制度的调查材料中进行比较,研究不同文化在各自社会中的功能.产生了“文化必须从整体来看”的观点.

(3)学术上的第三个原因是继承前人的成果,加以发展,之前的学者注重对静的组织和不变形式的研究,进化论问世后,人们开始重视对动的模式和冲突过程的研究,即从侧重事物的“结构"转到侧重事物的“功能";“原因”与“结果"的概念,被“变数”与“函数”的概念代之.

马林诺夫斯基和拉德克利夫—布朗集半个多世纪来蕴藏在生物学、心理学、哲学和社会学界的功能主义思想,使之系统化,并提出来作为社会(文化)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

10、功能主义理论在学术界引起巨大反响,在英国久盛不衰,在美国也有一定的市场。我国学者吴文藻、费孝通与功能学派两位创始人都有往来,功能学派在中国也有相当的影响。

30年代中期和40年代时介绍功能主义的出发点是想通过对中国社会的调查,提出一些解决中国问题的主张。

二、马林诺夫斯基及其功能理论和方法

(一)

1、马林诺夫斯基生于波兰,卒于美国。读了英国人类学家J.G。弗雷泽的《金枝》后,开始对人类学发生兴趣。1910年改行从事人类学研究。

2、马林诺夫斯基曾三次去新几内亚做探险调查。第一次1914/9—1915/3,第二次1915/6—1916/5,第三次1917/8—1918/8.

(1)最初用掺杂当地土语和手势的英语调查,三个月后就能与当地提供资料的土著交谈,用当地方言记录。(2)帐篷驻扎在村子里土著人的茅草房中间,真正地投入当地人中。

(3)不以收集、描述典型材料,或部落结构的素描以及对它的文化的解剖为满足,认为民族学家也必须记录无

法正确估计的有关实际生活。

3、马林诺夫斯基在《西太平洋的航海者》中,首次运用功能主义思想描述了土著居民的社会和文化.

(1)该书叙述了“库拉"交易圈,一种精心设计的、联结东新几内亚与邻近列岛民族的贸易体系,主要交易项目是仪式物品——项圈和臂饰,这些物品非常受珍视,但没有什么功用上的价值.

(2)结论与当时一般人对原始民族的看法相反,他认为该岛居民没有严格的功利主义目的,而是固守传统风俗程序,“库拉”便是一种制度化的仪式性交换体系。

(3)把该社会中的社会的、文化的和心理的所有方面作为一个整体来处理,虽然讲的是经济,但涉及社会机制、巫术力量、神话及传说等,展示了生活全景。

(4)还讲到男子的劳动和慷慨,与懒惰、个人主义、自私相反,强调这些特性在他们的文化中发挥活生生的联系的功能.

4、《文化论》与《科学的文化理论》(A Scientific Theory of Culture and Other Essays)两书中,他的功能主义理论有更全面和系统的阐述和总结。

5、马林诺夫斯基曾受杜尔干学派的影响,但他比杜尔干更进一步。

(1)认为一切事物都是互相关联的,具有动态的、功能的。

(2)倡导实地观察文化变迁的方法论,证明他的动态观点.

6、《文化论》

(1)在《文化论》中,马林诺夫斯基把文化分为物质设备、精神文化、语言和社会组织四个方面。认为文化实体是自成一格的,人类学是研究文化的特殊科学。

1)批评进化学派和传播学派的方法论,认为前者凭“遗俗”的概念,重构以往发展阶段;后者则追寻传播的路线去重构历史,他们都是建筑在对文化本质“认识不够”的基础之上的。

2)认为对文化必须先有功能分析才能探讨进化和传播,在功能未能解释及各要素间的关系未明了时,文化的形式也无法明了。

(2)认为文化要素的动态性质揭示了人类学的重要工作就在研究文化的功能,认为文化的真正要素是社会制度。

(3)强调的一个观念是关于文化本身,认为文化与人的需要有不可分的关系。

1)人类有机体的需要是第一个基本需要,由于需要而形成迫力,这种迫力迫使人们靠着有组织的合作及经济的道德的观念,而满足生理的需要.

2)第二个基本需要就是种族的绵续.这种生殖作用的文化体系是由各种制度组成的。

3)一社会的基本生物需要,是文化所由滋长、发展及绵续的条件,可称作“文化手段迫力”;第二类手段性质的文化迫力,就是法律组织的需要;第三类手段迫力即靠传统风俗为工具,即广义的教育.

4)文化在满足人类的需要当中,创造了新的需要,这就是文化最大的创造力和人类进步的关键。

七种基本生物性需要的满足,才能生存下去.即新陈代谢、生殖繁衍、身体的安全、舒适、运动、成长、健康。世界上每一个社会对于这些基本需要,都会有相应的文化措施。在一个文化中,创造出各种有关的技术.

5)基本的生理需要可以分成四大类,每一类都有一套相应的文化措施。

第一类经济制度是指工具、器物以及其他各种必需的物质的制作、使用和维护.第二类社会控制是指从各方面规划和指导人类的行为。第三类教育,即上一代人的经验和知识通过种种教育方法,传递给下一代。第四类政治组织,即各个社会中的权威中心。

6)马林诺夫斯基还认为文化是人工制品(artifacts)和传统体系所组合而成的,他还把文化看作是一种工具性实体(instrumental reality)。

(4)各种文化如何发生功能?马林诺夫斯基举了许多具体的例子.如风俗、仪式活动、类别性称呼、宗教信仰、巫术的功能.

(5)他总结:“文化历程以及文化要素间的关系,是遵守着功能关系的定律的……人性的由来就是在于接受文化的模塑。”

在《文化论》中,把他对文化的功能观点通过原始社会的日常生产生活和信仰以及各种社团组织承担的功能角色作了详尽透彻的分析和说明。

(6)马林诺夫斯基配合《文化论》还制订了《文化表格》

1)提出文化的三因子和八个方面。

三因子即:物质底层、社会组织、语言(有时加上精神文化)

八个方面即:经济、教育、政治、法律与秩序、知识、巫术宗教、艺术、娱乐

三因子大体代表了文化的结构,八方面代表了文化的功能。

2)吴文藻谈到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的优点时说:“马氏以具体制度为考察文化及社会组织的单位,这种看法,可避免民族学实地研究上两种流行的极端趋势:一是‘文化特质’的分析研究,一是‘文化灵魂'的综合研究;因为前者代表了原子论的趋势,容易发生破碎的流弊;后者代表了全体论的趋势,容易引起笼统的讥评。”

7、马林诺夫斯基在其他著作中论述的功能观点,也同样说明其理论体系的一致。

(1)《蛮族社会之犯罪与风俗》一书中,明示法律和风俗是有组织地联合着,指出社会内部秩序的相关性和对社会整体的稳定性功能.

(2)在《蛮族之性生活》(1929)一书中,主要分析了特罗布里恩德岛上的生殖制度的功能。某一社区中某个人对于异性的整个态度,全为其宗教与巫术上的性欲观以及自幼所受熏陶所决定。

8、马林诺夫斯基的研究,大凡涉及个人行为和文化制度的问题,均只限于寻找或说明这些行为和制度有没有功能,如何发生功能,为何发生功能。

9、马林诺夫斯基1942年逝世后,1944年出版的他的《科学的文化理论》中,对功能理论作了进一步表述和总结.

(1)人类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文化,而文化是一个整体.

(2)功能和制度这两类分析法,将使我们能更加具体、精确和彻底地界定文化。

(3)意识到亟须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建立平衡。文化的理论必须立足于生物学的现实。

(4)在研究方法上,必须谙熟民族学田野工作,又是文化理论的专家。比较方法是研究课题的普遍法则的基础.田野工作经验及比较方法使人类学家认识到文化现象是相互关联的。

(5)马林诺夫斯基认为,“功能"能够解释起源和发展及许多社会现象,所以当代存在的一些制度和习俗,无须费心追溯到远古时代或遥远的地方.

(6)在学术上,

1)马林诺夫斯基的功能论反对人类学的历史学派理论,特别是美国历史批评学派,认为该派把“文化”看成是一些互不相干的文化特质所构成的堆积体,功能学派则把文化特质的结合,看成是一种理性的历程,认为各项文化特质之间有必然的关系存在,与历史学派的理论是相反的。

2)马林诺夫斯基同时认为,功能的解释并不妨碍进化论和传播理论对社会发展的探索,而是可以弥补他们的不足。

(7)马林诺夫斯基还把“功能论”作为一种研究工具.他认为,功能论这种研究工具,是从事田野工作和比较分析不同文化种种现象所必须具备的。

(8)强调人类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文化,并认为所有的文化基本上都是可以比较的,而视各文化为一封闭体。但实际上马林诺夫斯基对许多文化仅作了大量的描述,很少使用比较法。

(9)在研究的方法技术上,马林诺夫斯基强调研究者和被研究者在生活上必须打成一片,精通当地的语言,才可做出对该社区文化的深入研究和解释。

马林诺夫斯基的田野工作是很出色的,他对科学的执着、热情和全身心投入的精神,令人赞佩。

(二)因马和布朗倡导的功能主义客观上和主观上起到了为帝国主义殖民政策服务的作用,所以受到许多学者特别是苏联和第三世界学者的严厉批评。对马在理论和方法上的贡献做出恰当的评价,不容易,虽大家都对他的民族志报道和田野工作方法及技术的开创一致肯定,但对他的理论概念则毁誉参半。

1、美国著名人类学家克拉克洪(Clyde Kluckhohn)和罗维(R。H.Lowie),常抨击马,认为博厄斯许多方面胜过马。马惟一的“积极成就”只是在民族志著作中运用精神分析学的概念,另在技术方面仅“赶得上博厄斯”。佩服马对田野工作具有戏剧性表现的能力,赞赏他在家庭、宗教、经济和法律方面增广人类学的知识.

对其主要批评则认为他缺乏“理论的深度”。

2、美国人类学家赫斯科维茨(M。J.Herskovits)认为

(1)马的主要贡献是把弗洛伊德的学说加以延伸和修正,并应用于文化研究上.

(2)马的田野工作在方法和程序上有大的改进,对马的“参与观察法",认为其“贡献良多".

(3)在理论方面,认为马将家庭视为自然赋予和文化习得两者之间的连锁,这种看法确属不凡.

3、R.弗斯(Raymond Firth)的评论

(1)教学从不远离实际,在《西太平洋的航海者》一书中提出了民族学调查方法三原则:

1)真正的科学目的、民族学的价值和标准;2)住在土人中间,便有好的工作条件;3)使用各种方法收集处理各种材料,要像猎人一样主动寻找、核实,带的问题越多,越能深入了解,要有良好的理论.

2)但认为马对社会机构仅作静态分析,不能解释社会变迁。

4、弗利斯·卡勃莱(Phyllis Kabrry)评论

(1)关于政治和氏族组织的大量报道是值得的。更重要的是马对一种文化的深入细致的知识,对社会事实的复杂性的了解。功能方法能导引出马称之为“看不见的事实”。

(2)设定社会人类学的主要工作之一是对社会机构的比较研究。

(3)对若干主题的论述,是被赋予综合性的,使之紧密交织或使之在相对均衡的意义上。

(4)马的基本影响在田野工作方法方面是无疑的,太刻板的结构概念可能引导到忽视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

5、埃文斯—普里查德则惋惜功能学派放弃历史的方法。

6、默多克(G.P.Murdock)对马则誉多于毁,认为他是人类行为科学的伟大创作者之一.

7、吴文藻在《英国功能学派人类学今昔》一文中认为,功能主义是不能解决中国问题的,但功能主义作为一种学术思想,是可以继续对其进行研究的.

8、费孝通认为,自功能学派始确认文化为人类生活之手段。这是功能学派在理论上对于人类学之基本贡献。

9、我们认为,

(1)它对于人类学理论和方法论的发展是有其历史性的贡献的。

(2)重要缺点是:他把每一个社会看作一个封闭体,各种文化的主要功能是为了维持这个封闭体的生命.对这个封闭体的历史和发展则一概不问,这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相悖。

(三)谈到功能主义常会联系到南非联邦总督史末资(Jan Christiaan Smuts)的整体论(holism)

1、把宇宙看作神秘的“整体系统",各部分要为整体服务。

他声称英国就是某种高级的“整体”,它的殖民地应该绝对服从英国这个整体。

史末资创立的哲学唯心主义整体论是为英帝国服务的。

2、

(1)马林诺夫斯基在认识史末资的哲学概念以前就开始创立自己的学派了

人们将马林诺夫斯基和布朗二人分别用功能观点发表《西太平洋的航海者》和《安达曼群岛上的居民》的1922年作为功能学派创立的年代。

功能学派认为,任何一种文化现象都有一定的功能.它们中的每一个与其他现象都互相关联、互相作用,都是整体中不可分的一部分。

从来源和学术上看,史末资的整体论与马林诺夫斯基的功能论不是一回事。前者纯粹为英帝国服务,是专横的、是为英帝国服务的唯心主义哲学;后者在学术上有可取之处.

(2)功能观念也不能与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是一个各部分互相联系和互相制约的完整的有机体学说相提并论。

1)功能学派认为社会中的每一种文化现象都与其他现象互相联系、互相作用,而没有主次之分,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和决定性因素是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

辩证唯物主义要求在现象的任何交互联系中找到基础、决定性的因素.

2)功能学派用功能的和互相联系的议论来顶替社会发展史的研究,用功能的概念来顶替因果性的概念是与马克思主义格格不入的。

三、拉德克利夫—布朗的功能—结构论 P128

(一)

1、功能学派的另一位代表人物拉德克利夫-布朗(Alfred Reginald Radcliffe—Brown)深受杜尔干著作的影

响.

1922年发表了名著《安达曼群岛上的居民》。

2、布朗著作虽不多,但著述态度严禁认真。文章风格非常简洁,观点表述清晰.他对人类学的贡献明显表现在理论上特别在方法论方面。

布朗系统地提出了结构和功能的理论,被称为“结构-功能论"(与题不同!!)(structural functionalism),在理论方面的影响超过马林诺夫斯基.

3、布朗为人类学学科构架中几个学科的合理划分进行论战

(1)提出了他的功能派与历史派的分工论.《社会人类学方法》一书特别阐述社会人类学与民族学的区别.他指出研究文化事实有两种方法,

一种是历史方法。建议民族学应对原始民族的历史进行构拟,而不是研究民族、文化的发展规律。他区分出两种文化层:一是非洲文化,一是东南亚文化。

另一种方法是“归纳”研究,即应用自然科学的类比法。

社会人类学的任务是探索社会文化发展的共同规律。

(2)布朗认为进化学派几乎完全根据历史的观点而不是归纳的观点

他说进化学派认为文化是单线发展的看法是错误的。进化学派只从发展的进程来考察文化的历史。

社会人类学也要依靠历史,但不是臆测的历史。他把自己的方法称为功能方法,最后称比较方法或社会学方法。他说,社会人类学是自然科学的一个分支。对一些不同类型的社会进行的比较研究称为比较社会学,社会人类学是其中的一部分。

(3)布朗对于民族学的上述看法是有片面之处的。

1)贬低了民族学的科学性,实际上民族学就是研究民族的发展规律的;

2)把研究非欧洲民族的语言文化的学科分而为二,认为民族学构拟历史、起源,社会人类学研究社会文化发展规律,这种区分没有事实依据,基本上没有多少差别。

3)根据传统、系谱、语言及文化的各方面资料,用比较法、历史残余法等来追溯社会历史,为可行办法,不能说是臆测;

4)将一个集团的社会文化现状与它的过去相割裂,很难说能够找到发展规律。

布朗在晚期还提出了两种方法结合的重要性,认为将历史研究与社会学研究相结合才能真正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

4、拉德克利夫—布朗在早期曾使用“文化”一词

1923年把文化或社会生活作为社会人类学的学科内容。1931年以后,使用“社会结构”和“社会体系”。1937年,他认为,不应有一个文化的科学,只能把文化作为社会体系的一个特征来研究。

20世纪40年代以后,社会结构的概念一直为英国社会人类学界提供了一个主要的理论构架,他们用结构取代了文化.

5、拉德克利夫—布朗的结构—功能论,一是讲功能,二是讲结构。

(1)以“意义”和“功能”针对进化论的“起源”与“发展"。

(2)功能方法的目的是发现人类社会的文化的一般规律。他解释功能是一种要素在整体当中、或者为了整体的存续而发挥的作用,这与马林诺夫斯基强调功能意味着基本需要的满足有所不同。

(3)功能方法就是这样,考察每一种具体现象,都力图把它看作一个广泛类别中的一个具体例子。社会人类学“把任何文化都看成是一个整合的系统,并且研究作为这个系统各部分的所有制度、习俗和信仰的功能”。

6、布朗在1922年出版的《安达曼群岛上的居民》一书,是用功能观点描述安达曼人的民族志著作。

反复申明分析一个习俗不是找它的起源,而是找它的意义.只要知道一个习俗在整个社会的地位,它和其他习俗的关系,便能知道该习俗的意义和功能。

7、布朗1931年在《人类学研究的现状》讲演中指出

(1)只有把文化看作一个由各部分相互联系的整体时,才能确定任何文化元素的意义。他强调文化整体性的观点是社会人类学最重要的特点之一.

(2)文化也发生变化,经过变化的过程重新整合.

8、1935年来中国讲学时,布朗在《对中国乡村生活进行社会学调查的建议》一文中说,社区内的社会生活

人类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论

人类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论 人类学是一门以文化为研究对象的社会科学。在全球化和文化多样性的时代,人类学的研究前景越来越广阔。人类学家们通过考察各种文化现象,如生活方式、价值观念、身份认同等,来探究人类文化的本质,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整个人类社会。 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论是该领域的基础,对于人类学家在研究中的探究和理解至关重要。下面将介绍人类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论,以探究其在研究上的意义和应用。 一、文化相对主义 文化相对主义是人类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认为不同文化之间不存在优劣之分,所有文化应该被平等对待。每种文化都有其独特性和独特的价值观念,不应该根据其他文化的标准来评价和批判。文化相对主义中有一个重要的概念是“文化霸权”,这指的是一种文化以其自身为中心来支配并加强自己的文化力量,进而影响和支配其他文化。文化相对主义的理论获得了广泛的认同,并对全球多元文化的和平共存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田野调查方法 田野调查法是人类学研究中的一种重要方法。该方法通常意味着人类学家深入到被研究的人类社群中去,亲自了解和观察当地人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人类学家会在进行田野调查时利用各种方法,如访谈、观察、标本收集等,来获得对当地文化的更细致的理解。 然而,田野调查法也有其限制,如时间和资源的限制、语言障碍或当地人的不信任等难点。此外,田野调查法也容易受到人类学家自身的立场和观点的影响,因此人类学家需要谨慎操作。

三、对话方法 对话方法是人类学家探究其他文化时的一种交流方式,它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 间的理解和沟通。在对话方法中,人类学家可以与当地居民或其他相关人员进行讨论和交流。 这种交流方式的优点是可以让人类学家获得当地人的实际经验,而非仅仅是理 论上的研究。通过对话,人类学家可以了解到当地人对自身文化的定义、评价和期望,并更好地理解当地文化的实质。 四、文化演化论 文化演化论是人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理论。它认为文化是在时间中逐渐发展和 演变的,这种演变包括了技术、经济、社会、文化等几个方面。文化演化论是一种较为古老的人类学理论,但至今仍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 文化演化论认为,人类文化是在不断进步的,这种进步是一个不断上升的过程。许多人类学家使用文化演化论理论,在考察人类文化时关注历史进程和历史变化。这种理论能够帮助人类学家理解当今不同文化地区的差异和共同点,从而帮助进行跨文化的研究。 五、符号学方法 符号学方法是人类学研究中的另一种重要方法,它强调人类社会中各种符号的 重要性。符号学方法认为,社会中的所有事物和行为都是由符号组成和呈现的。这种方法使人类学家能够从符号的角度来了解和探究文化中的含义和价值观。 符号学方法的好处是可以帮助人类学家较好地理解文化中的视觉和语言,从而 更好地理解文化本身。在文化比较研究方面,这种方法也可以帮助人类学家比较两种文化的各种符号,如语言、图案等。

(完整版)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

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 第一章人类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人类学的产生 1、人类学的含义 人类学是研究人类的体质和社会文化的学科。人类学,英语Anthropology,源于希腊文二字——Anthropos (人)和Logia(研究),意思是人的科学研究。 2、人类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是近代才形成的. 但有关人类学的知识资料则发源很早. 在我国浩如烟海的典籍中,人类学资料源远流长,极为丰富。 我国的学者、航海家、旅行家很早就把眼光投射到中国以外的世界。 世界各国从古代到近代所积累的丰富的人类学资料,反映了各个时期人们对不同人类集团的观察和认识,这些认识又启发着人们去思索人类的起源以及人类社会文化的性质和发展等问题。 西方所谓“地理大发现”时代就是指对殖民地的拓殖。 人类学作为独立学科在19世纪中叶遂告形成。 有些人类学家认为从科学史上看,人们最先研究的是距离人类最远,对人类行为所起的决定作用最小的现象.所以物理科学形成得较早,以后是生物科学,再后是社会科学。 二、人类学的发展 1、在人类学学科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关于本学科的不同名称,如人类学、文化人类学、民族学、社会人类学、体质人类学. 作为学科的名称,最早使用的是民族学,后来才用人类学。 1901年把人类学分为体质和文化两个部分。 2、明确了人类学和体质人类学的概念和这两个名称的使用之后,便可以集中讨论研究人类社会文化的民族学、文化人类学和社会人类学三个名称。(06人类学概论简答1:简述人类学的学术框架体系) 1)在欧洲大陆,民族学是指研究人类族体的社会和文化的科学。 三者大体上说是相同的。 2)美国文化人类学研究范围扩大到包括民族学、考古学和语言学。 3)社会人类学是英国采用的学科命名,着重研究社会组织为其特点. 4)都是互通的,它们的研究对象、方法、知识结构和理论体系大体一致。它们都是研究人类群体的社会文化及其发展规律,都强调实地调查、直接观察的方法,进行不同文化的比较研究。 3、每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特有的研究对象,进行对某一领域的现象所特有的矛盾的研究. 文化人类学研究人类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起源、特点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对不同人类群体文化的相似性和相异性做出解释,应用人类学的理论方法研究和解决现代人类社会有关的实际问题. 人类学上所说的文化,经典性的定义(08年硕论述题:试述人类学中“文化”这一定义的流变。):“文化,就其在民族志中的广义而论,是个复合的整体,它包含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个人作为社会成员所必需的其他能力及习惯." 现代许多人类学家认为,文化是社会成员通过学习从社会获得的传统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特征,是群体(社会)所赖以起作用的规则。 4、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学派的代表人物提出不同的具体研究任务,其共同点都是为当时各该国家的政治和社会需要服务,为解决现实问题服务。 在社会主义中国,人类学者、民族学者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进行研究,完全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加强对人的研究以适应未来的变化,以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改造世界,改造人本身,人类学担负着重要的责任. 第二章进化论在人类学中的地位 一、把人类学创建者的桂冠授予进化学派则更为恰当。 18世纪先进思想家对封建专制制度进行批判,提出社会革新的主张,汇为启蒙运动思潮。 在这一基础上产生了19世纪的文化和社会进化思想,并与人类学的发展密切相关。

人类学研究方法

人类学研究方法 人类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文化和社会现象的学科,它的研究方法涵盖了多种多样的方法。以下是其中几种常用的人类学研究方法: 1. 实地考察:实地考察是人类学研究的核心方法之一。研究人员通过亲自去观察和参与研究对象的生活和社会实践,获取第一手的信息和体验。这种方法可以让研究者深入了解研究对象的文化背景和社会习俗,从而形成对其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全面理解。 2. 访谈和访脉:访谈和访脉是人类学常用的数据收集方法之一。通过与研究对象进行面对面的交谈,研究者可以深入了解他们的思想、感受和经验。这种方法可以获得丰富的主观观点和个体经历,有助于揭示研究对象的社会关系和文化认同。 3. 文献研究:文献研究是人类学的常用研究方法之一。这种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历史文献、民间传说、宗教经典等,来了解不同文化中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社会制度等。文献研究可以提供历史和文化的宏观视角,对人类学理论的形成和演变有重要影响。 4. 对比研究:对比研究是人类学的一种重要方法,它通过比较不同文化和社会现象之间的差异和相似点,来揭示文化多样性和普遍性。对比研究可以帮助研究者发现并理解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下的社会行为和文化价值的差异,从而加深对人类行为和社会现象的认识。

5. 参与观察:参与观察是一种人类学的常用数据收集方法,它要求研究者以参与者的身份进入研究对象的社区或团体,并观察和参与他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通过参与观察,研究者可以深入了解研究对象的社会交往、社会结构和文化行为规范,获得全面和深入的数据。 总之,人类学研究方法的多样性使得人类学可以从多个角度对人类文化和社会进行深入的探讨。通过实地考察、访谈和访脉、文献研究、对比研究和参与观察等方法的综合运用,可以帮助研究者全面、深入地理解不同文化和社会现象的本质,为人类学理论的发展和实践应用提供有力支撑。

现代人类学研究中的理论和方法

现代人类学研究中的理论和方法人类学作为一门学科,被定义为研究人类社会和文化的学问。 它主要探究人类行为、文化、社会组织以及宗教信仰等方面的问题,涵盖面广、内容深、维度多。在现代人类学研究中,出现了 很多新理论和方法,它们极大地推动了人类学的发展。本文主要 讨论现代人类学研究中的理论和方法。 一、文化相对主义 文化相对主义是人类学研究中的一种重要理论,它认为不同文 化背景下的社会行为和文化模式没有优劣之分,这种不同具有相 对性。文化相对主义的核心思想是“理解而非评价”,即在进行文 化研究时,不应该对文化进行价值判断,而应该理解、尊重和体 验文化。这种思想为人类学的学科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二、参与观察法 参与观察法是人类学研究中的一种研究方法,它强调研究者与 被研究者之间的互动和合作。这种方法要求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 尽可能地融入被研究者的社会生活,以获得更多、更真实的信息。通过参与观察法,人类学研究者可以深入了解被研究者的文化、 信仰和社会组织等方面,从而得到更加准确、全面的研究结果。 三、文化生态学

文化生态学是近年来人类学研究中的一种新兴理论,它探究人类行为和文化模式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强调环境与文化之间的互动。文化生态学认为,人类文化和自然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自然环境是文化发展的基础和条件。这种理论对人类的宏观观察和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四、跨文化比较 跨文化比较是人类学研究中的一种重要方法,它通过比较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探究人类文化发展的规律和趋势。跨文化比较要求研究者有广泛的学科基础和综合能力,能够处理大量、复杂的研究数据。通过跨文化比较,人类学研究者可以深入了解不同文化的共性和特殊性,为建设和发展人类学学科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五、人种和文化的关系 人种和文化的关系是人类学研究中的一种重要问题,它探究人类遗传和生物信息与文化发展之间的关系。在人类学研究中,有些学者认为人种与文化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有些学者则认为二者之间的关系相对独立。无论如何,研究人种和文化的关系都是人类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它为人类学的学科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

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与理论框架

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与理论框架人类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和文化的学科,它涉及到人类的方方面面, 包括语言、经济、政治、宗教、艺术等各个领域。为了深入理解人类 社会和文化的复杂性,人类学家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本 文将介绍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和几个主要的理论框架。 一、田野调查 田野调查是人类学研究的核心方法之一。它指的是人类学家亲自深 入研究对象所在的社区或文化圈子,与当地人进行长期的交流和观察。田野调查的目的是全面了解该社区或文化的各个方面,获取第一手的 数据和资料。在田野调查中,人类学家经常使用参与观察和访谈的方式,以了解当地人的行为、观念、价值观等。田野调查的过程需要大 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但它能够提供深入、全面的研究数据,因此被 广泛应用于人类学研究中。 二、比较研究 比较研究是人类学的另一种重要方法。通过比较不同社会或文化之 间的相似之处和差异之处,人类学家可以深入理解不同社会和文化的 特点和演变规律。比较研究可以针对特定的主题,比如家庭结构、婚 姻制度、宗教仪式等,也可以对整个文化体系进行比较。通过比较研究,人类学家可以发现不同文化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拓展对人类社 会和文化的理解。 三、符号学分析

符号学分析是人类学中常用的理论框架之一。符号学认为,符号是人类交流、思考和理解世界的基本工具。符号可以是语言、图像、象征物等,通过符号,人类赋予事物以特定的意义。符号学分析关注符号的含义和使用方式,以揭示文化背后的意义系统。符号学分析常用于解读文化产品、宗教仪式、艺术作品等,通过分析其中的符号和象征,揭示文化的意义和所传递的信息。 四、社会构建主义 社会构建主义是近年来在人类学中兴起的理论框架。它认为,社会和文化是由人们共同构建和演化的,是人类集体行为和交互的结果。社会构建主义关注人类行为和社会关系的动态变化,强调社会和文化对个人的塑造作用。社会构建主义用以批判传统的社会学理论框架,提出了新的研究思路和视角。 综上所述,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与理论框架多种多样,每一种方法和理论框架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和适用范围。人类学家根据研究的对象和目的,选择合适的方法和理论框架进行研究,以深入理解人类社会和文化的本质及其演变规律。这些方法和理论框架的运用为人类学的发展和进步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与理论

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与理论文化人类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各个文化之间差异和相似性的学科。其研究方法与理论的探索与发展对于深入理解人类社会和文化起着重要作用。 一、田野调查法 田野调查是文化人类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通过观察、交流和记录来收集关于特定社会群体和其所处环境的信息。田野调查的核心是直接参与被研究的社会群体,以便了解其文化和生活方式。 田野调查法要求研究者长期居住在研究场所,与被研究群体建立信任关系。研究者通过观察和参与社会活动来了解文化的各个方面,包括语言、习俗、价值观等。此外,研究者还需要进行访谈和记录,以便收集更多细节和案例。 二、文化演变论 文化演变论是指研究文化变化和传播的理论框架。它认为文化是动态的,会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演变。文化演变论探讨了文化转变的原因和模式,并试图解释文化的变化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 文化演变论的基本观点是文化是社会进化的产物。它关注文化变化的社会和历史条件,以及群体间文化交流和互动对于文化形态变化的作用。同时,文化演变论还考虑了个体和群体对文化变化的反应以及文化的动态适应性。

三、符号学与符号解释学 符号学是文化人类学研究中重要的理论方法之一。它探讨符号在文 化中的作用和意义。符号是人类思维和交流的基本单位,通过符号, 人们传递和理解信息,并构建和维系文化系统。 符号解释学关注符号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它研究符号的多义性和文 化背景对符号理解的影响。符号解释学认为文化是通过符号的相互理 解和传递而形成的,人们的行为和思维都受到文化符号的塑造和制约。 四、比较研究法 比较研究法通过对不同文化的对比和分析,探索文化间的差异和相 似性。它比较不同社会和文化之间的社会结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 以便深入理解文化多样性和共通性。 比较研究法要求研究者具备跨文化的知识和观察力。研究者需要了 解多种文化的历史、地理和社会背景,并能够发现和解释文化间的联 系和差异。通过比较研究,文化人类学可以发现文化的本质和文化变 异的规律。 总结 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与理论的探索和发展对于理解人类社会和文化 的本质具有重要意义。田野调查法、文化演变论、符号学与符号解释 学以及比较研究法等是文化人类学所采用的主要方法和理论框架。通 过这些方法和理论的运用,文化人类学可以深入研究不同文化之间的

人类学人类社会与文化的研究方法与理论

人类学人类社会与文化的研究方法与理论人类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社会与文化的学科,旨在揭示人类社会与文化之间的关系以及其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人类学家借助各种研究方法和理论来深入研究人类社会与文化的多个层面。本文将探讨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并对它们的应用进行介绍。 一、实地田野调查方法 实地田野调查方法是人类学研究的核心方法之一。通过实地进入研究对象所在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中,人类学家可以亲自观察、参与和交流,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解释人类社会与文化的现象。实地田野调查要求人类学家具备良好的交往和沟通能力,以及对研究对象的敏感度和尊重。 二、参与观察方法 参与观察方法是实地田野调查方法的一种常见形式。人类学家通过参与研究对象的日常活动、仪式和事件等,以亲身体验的方式获得相关信息和经验,并将其与其他观察数据进行比较和分析。这种方法强调对研究对象的全面理解和洞察,有助于揭示社会和文化现象背后的深层次意义和变化。 三、口述历史方法 口述历史方法是人类学研究中的另一重要手段。通过与长者和社群中的重要人物进行深入交谈和访谈,人类学家可以了解并记录下他们

的经验、回忆和知识。这对于研究过去时期的社会和文化变迁、族群关系等具有重要意义,也有助于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四、文化分析方法 文化分析方法是人类学研究中的理论与方法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分析和解释文化符号、价值观、意义等要素,来理解和解释人类社会和文化的形成、发展和变迁。相关的文化分析方法包括符号学、语言学、象征学等。通过应用这些方法,人类学家可以深入挖掘和探索文化的多层次内涵和影响。 五、结构功能主义理论 结构功能主义理论是人类学研究的基础理论之一。它认为社会和文化是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的系统,具有一定的结构和功能。结构功能主义理论关注社会和文化的组织、秩序和稳定性,并通过以功能为导向的分析,揭示社会和文化现象的内在逻辑和目的。该理论在人类社会与文化的研究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与影响。 六、符号解释主义理论 符号解释主义理论强调文化符号和意义的构建和解释。它认为人类社会和文化的现象和行为都是基于共享和理解的符号系统,而这些符号系统构成了社会和文化的基础。符号解释主义理论注重对个体行动和动机的理解,探索文化背后的意义和解释。该理论对人类文化研究的理论和方法提供了重要的补充和发展。

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研究(2021教学资料)

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研究(2021教学资料) 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研究 教学参考资料 2021 导论:人类学的承诺与人类学家的漂泊 视野:走进“他者”的生活 遥远的族群想象的异邦 追问:文化与体验 迥异的民族文化相似的爱恨情愁 人类学:异族社会与文化研究 1.二十世纪前的人类学研究 2.文化孤岛——“门户深锁的深院小庭” 3.文化沟通与理解 人类学的承诺 1.拯救那些独特的文化与生活方式,抗拒席卷全球的西方模式。 2.使自己的研究成为对西方自己的文化的批评。通过描写“异文化”,反省自己的文化模式。人类学:东西方文化沟通的纽带和桥梁 今后的世界,文化冲突将会成为国际事务的核心,而且非西方文化将会与西方文化相对抗。东西方文化的格局:中国与世界 美国保守派专栏作家维克托·汉森曾经说,不管是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者还是中国共产党人,都没有形成能与西方文化分庭抗礼的意识形态。

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也曾分析过中国不会成为超级大过原因,在她看来,中国没有可以削弱西方国家的具有国际性影响的学说。中国出口的仅仅是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换言之,中国不过是一个“硬件加工厂”。 东西方文化的格局:中国与世界 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以极富有亲和力的好莱坞大片、可口可乐等文化产品不断地向非西方国家输出美国的价值观念和政治制度。其背后深层的意义在于让多种人文类型并存世界文化彻底地美国化,在于颠覆一个又一个的政权,使其成为美国的附庸。 东西方文化的格局:意识形态领域的争夺战 戈尔巴乔夫“意识形态多元化”——苏联解体和苏共垮台的重要原因之一。新世纪以来,前苏东国家和中亚地区出现的“第二次民主化浪潮”,以不流血的方式导致了一系列政权的变更。前南斯拉夫的“天鹅绒革命”、格鲁吉亚的“玫瑰革命”、乌克兰的“橙色革

文化人类学的方法

文化人类学的方法 文化人类学是研究人类文化的一门学科,以理解和解释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为核心目标。文化人类学的方法涵盖了多个方面,以下是其中一些主要方法。 田野调查是文化人类学的核心方法之一。田野调查是指研究者亲自进入研究对象所在的现场,与被研究者建立密切关系,并通过观察、参与观察、访谈等方式收集和记录数据。在田野调查中,文化人类学家致力于获得广泛而深入的了解,并从被研究者的角度出发理解他们的文化。 解释学方法是文化人类学中常用到的一种方法。它强调了理解被研究对象的行为和观念背后的意义和动机。解释学方法注重对文化符号和象征的解读,通过分析人们的语言、符号、仪式等行为形式,来识别和解释文化中的各种意义和象征。 比较法是文化人类学中常用的方法之一。比较法通过比较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来分析和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和变化。比较法可以帮助研究者发现文化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并提供跨文化的比较框架。 历史方法是文化人类学中的重要方法之一。历史方法强调文化的历史性和演变过程。通过对历史资料的研究和文化的历史发展的分析,可以帮助人类学家理解文化的变迁和演变。 实践理论方法是文化人类学中的一种方法,强调实践和行动的重要性。实践理论

方法认为知识和行动是相互关联的,通过观察和理解人们的实践活动和行动,可以揭示他们对于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解构主义方法是文化人类学中的一种方法,注重对文化观念和结构的批判和解构。解构主义方法认为文化是由各种关系、差异和矛盾构成的,通过揭示文化观念中的隐含假设和潜在结构,可以揭示文化中的权力关系和意识形态。 综上所述,文化人类学的方法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可以根据具体研究问题和对象的不同来选择不同的方法。田野调查、解释学方法、比较法、历史方法、实践理论方法和解构主义方法是其中的一些常用方法,它们互为补充,共同帮助研究者深入理解和解释人类文化的多样性。

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

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 人类学是研究人类文化和人类学的一门学科。在研究人类文化方面,人类学家使用了各种研究方法,以深入了解不同文化群体的社会结构、习俗、信仰和价值观等方面。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文化人类学研究 方法。 一、田野调查 田野调查是人类学家最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研究者通过长时间的 实地观察,与文化群体的成员进行交流和互动,以获得对其文化的全 面理解。田野调查通常需要花费数月甚至数年的时间,研究者要融入 研究对象的社会生活中,学习他们的语言、观察他们的行为,并记录 下来。 田野调查的主要目的是获取准确的信息,把握文化群体的社会实践 和意义。通过观察和亲身体验,人类学家可以更好地理解文化的复杂 性和动态性,避免建立在假设或刻板印象的基础上进行研究。 二、访谈 访谈是人类学研究中另一个重要的数据收集方法。通过与文化群体 的成员进行面对面的交谈,研究者可以获得他们的观点、经验和思想。在访谈过程中,人类学家经常使用开放式问题,以鼓励被访者详细回答,并保持问题的中立性,以避免主观干扰。 访谈可以是个人的,也可以是集体的。个人访谈提供了更深入的了解,而集体访谈则可以揭示文化群体的共同经验和观点。通过访谈,

人类学家可以了解到文化群体的价值观、信仰体系、社会规范和个人经历等方面的信息。 三、文献研究 在文化人类学研究中,文献研究是一种重要的方法。通过研究已有的学术著作、民间故事、历史记录和文化遗产等文献资料,人类学家可以了解到过去和现在的文化群体的观点和实践。文献研究可以为田野调查提供背景知识,补充和验证研究结果。 同时,文献研究还可以提供理论框架和概念工具,帮助人类学家理解和解释他们在田野调查中观察到的现象。通过与田野调查相结合,文献研究可以为人类学家提供更全面、准确的研究结果。 四、对比研究 对比研究是人类学研究中一种重要的方法。通过比较不同文化群体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人类学家可以深入理解文化的差异性和文化变化的动态。通过对比研究,人类学家可以了解到特定文化群体的特点,并能够将其置于更广泛的文化背景中加以理解。 对比研究还可以揭示文化交流和文化转化的过程。通过比较不同文化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人类学家可以探索文化传播和文化变迁的机制。 总结: 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多种多样,其选择与应用需根据具体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来决定。田野调查、访谈、文献研究和对比研究是其中常

文化研究知识:文化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

文化研究知识:文化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 文化研究是人类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和人类进化学等学科交叉的 重要领域,其中文化人类学是研究文化这一现象的重要学科之一。文 化人类学通过文化的观察和研究,希望能够探究人类社会的本质,解 释人类行为现象的根源和意义。 文化人类学认为,文化是人类共同遵循和认同的一种模式和规范,这种共同性的来源在于人类对世界和自身经验的共同理解和体验。因此,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对象可以是任何人类社会和其内部的文化规范、符号、语言和礼仪等。 文化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具有多样性和变化性。其中最重要的理 论和方法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 首先是结构功能主义理论和方法,这是文化人类学的经典理论和 方法之一。结构功能主义认为,文化是一种结构系统,其存在的目的 是为了满足人类社会一定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就像机体组织的结构和 功能一样。结构功能主义通过对文化的各种部分和现象进行描绘和分

解,来研究文化的结构和功能。例如,可以研究家庭、村落、社群、 语言、信仰等文化细节,来理解文化的整体性和稳定性。 其次是符号学理论和方法,符号学是由法国人民学派发展而来的 一个重要分支。该理论认为,文化是通过符号和符码来表达和传递的。符号学通过对符号的分析和解码,来探究符号所代表的意义和功能。 例如,可以研究语言、绘画、肢体动作、礼仪、创造性和象征性行为 等符号化的文化表达,来理解文化传递的意义和力量。 第三是文化相对主义理论和方法,它认为文化是不同社会和个人 之间的相对差异和多元性。文化相对主义通过对不同文化的比较和对比,来理解文化多样性和相对性。例如,可以研究不同社会的信仰、 婚姻、家庭、形式艺术等文化实践,来理解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多样性。 除此之外,还有实践理论和方法、后结构主义理论和方法、民族 志学和人类学等理论和方法,在文化人类学的研究中也都有重要的应用。 总体来讲,文化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可以分为两个方向:一是从 外部对文化进行观察和解读,这主要是通过对文化细节和符号进行观 察和解码,来理解文化的系统性和规范性;二是从内部对文化进行理

浅谈人类学、心理学与传播学中的文化研究方法

浅谈人类学、心理学与传播学中的文化研究方法 作为人类社会的研究领域,文化研究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人类学,随后心理学与传播学也开始涉足这一领域,并在实践与理论方面都取得了不俗的成果。本文将分别探讨人类学、心理学与传播学中的文化研究方法及其特点。 一、人类学中的文化研究方法 人类学是一个以文化研究为主的跨学科研究领域,其研究方法的特点在于关注在不同文化间的差异。相较于其他学科,人类学对文化进行特别的深入分析,包括语言、宗教、习俗、传承等方面。人类学研究方法的核心在于实证主义、描述主义和对比主义。 实证主义:人类学中最为重要的研究方法,强调观察和数据的收集。实证主义认为可以通过收集数据和证明或反驳假说来推断事实是否成立。常见的实证研究方法包括田野调查、问卷调查、访谈等。 描述主义:指的是将被研究对象的文化特点进行描述,建立文化模型并探讨文化特征等相关内容。描述主义的研究方法要求研究者要对研究对象的具体内容进行深入的研究,特别是在语言和文化符号等方面。 对比主义:将两个或多个不同的文化进行比较研究,理解其相互联系和差异。通过对比主义的研究,人类学可以更全面、深入地了解文化的多元性。对比主义的研究可以采用类比、对比

和类群等方法。 综合来看,人类学研究方法的核心在于全面、深入地了解文化的差异、特点和联系。人类学的目的在于揭示文化多样性,培养跨文化交流的意识,从而更好的理解不同文化间的互动关系。 二、心理学中的文化研究方法 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行为及其心理过程的学科,在文化研究方面也有着自己独特的方法。心理学中文化研究方法的核心在于社会建构主义、文化相对论和跨文化心理学。 社会建构主义:基于文化与心理过程之间的相互关系,强调文化对个体认知和行为的影响。社会建构主义强调文化中的符号、意义和价值观对个体的塑造作用。 文化相对论:相较于实证主义,文化相对论主张将文化看做是现实的构造,强调文化因素对不同个体的影响是主观的。它认为不同文化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存在着相对性。 跨文化心理学:跨文化心理学关注跨文化差异,包括对文化思维和行为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研究。跨文化心理学方法多样,可以采用定量和定性研究方法,如问卷、实验和访谈等。 心理学中的文化研究方法强调文化对个体行为、思维的影响和个体与文化间的互动关系。心理学的目的在于揭示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推导人类行为和认知的规律,为不同文

文化人类学调查与研究方法pdf

文化人类学调查与研究方法pdf 文化人类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文化及其多样性的学科。人类学家通过广泛的调查研究,描述和解释人类社会和文化的各个层面。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非常多样,下面将介绍其中一些常用的方法。 第一种常用的方法是田野调查。田野调查是文化人类学中最重要的方法之一,人类学家通过实地观察和与当地人交流来深入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习俗和价值观念。田野调查通常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以确保人类学家能够全面地了解被研究社群的各个方面。通过田野调查,人类学家可以接触到真实的社会环境,获取到真实的数据,从而更好地理解该社群的文化。 第二种常用的方法是访谈。访谈是一种人类学家与被研究对象进行对话的方法。通过访谈,人类学家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被研究对象的个人经历、观念和情感。他们可以询问关于社会结构、艺术表演、宗教信仰等方面的问题,以获取更多的信息。访谈通常需要进行一对一的交流,并且需要建立信任和互动的关系,这样才能得到更真实的回答。

第三种常用的方法是文献研究。文献研究是通过分析已有的书籍、文章、记录和研究报告来获得信息。这种方法适用于研究历史事件和 传统文化,因为这些信息往往已经被记录下来。人类学家可以通过阅 读文献,了解到关于社群历史、传统习俗和社会结构的重要信息。尽 管文献研究不能直接接触到当地人的生活,但它提供了重要的背景知 识和理论框架,帮助研究者更好地理解被研究社群。 此外,人类学家还可以使用影像记录、音频记录、问卷调查等方法,以获取更全面的数据。影像记录可以记录下被研究社群的日常生 活场景,音频记录可以记录下被研究对象的语言和音乐,问卷调查可 以获取更大规模的数据。这些方法可以与田野调查和访谈相结合,提 供更全面和多元化的研究数据。 在文化人类学的研究中,除了选择合适的方法外,还要注意尊重 和保护受研究社群的权益。人类学家在进行田野调查时应当尊重当地 的习俗和价值观念,并遵守研究伦理规范。研究结果也应当得到被研 究社群的认可和理解,并尽可能回馈到当地社群中去。 综上所述,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多样,其中包括田野调查、访谈、文献研究、影像记录等。这些方法的结合使用可以帮助人类学家

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

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 文化人类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有实地参与观察法、全面考察法、比较法。比较法在文化人类学的研究中无时无刻不在使用。例如,当一位文化人类学家在印度的其一村落中研究其社会结构时,他道德了解村民是怎样自己组织起来的,然后通过对比村落里各个不同的群体,来确认他们之间的异同。雍容华贵比较法可以运用在所有水平上的分析之中。 如何理解文化人类学 有关于第一章的一些问题 1、什么是人类学? 人类学是一门兼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特性的跨学科科学,以研究人的本质和文化为主要内容。 2、试解释文化(culture)的含义? 后现代主义认为文化是一个“建构性”的过程,其核心之一是文化的环程,文化因互动而产生被分享的意义,也就是在听者与说者之间,作者与读者之间进行文化的展示和分享,由于参与者之间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权利差异,更加速了文化的交流 3、说明跨文化比较的方法及其前提?

有三种方法,隐性比较,二元比较,多元比较。跨文化比较的前提是承认文化具有多样性、整体性和相对性的特征, 4、简单概括一下人类学的四个分支学科? 有生物/体质人类学:根据体质学,考古学等资料确定人类起源的发展和过程,确定古人类在生物学体系分类中的具体位置。 语言人类学:认为语言不仅仅是一种社交工具,更是一种社会实践。不同语言有不同的语法,不同的语法导致使用者对于世界的认识和思考不同。主要考察不同地区人类的语言使用和文化关系。 考古人类学:考察过去人类的文化活动所遗留下来的物质或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人类学:关注人类文化现象,考察不同地域的人类的不同习俗与文化,注重整体论,探寻全人类文化在冥冥之中共通的东西。 5、如何认识整体性的文化研究? 人类学整体性的价值在于将全人类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视做一个动态的整体,从历时性和共时性两方面考察人类 6、如何认识文化相对主义? 文化相对主义是指每个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每个文化都是相对的,平等的。但是平等不等于放弃批评,只是要在该文化所

人类学人类学的基础知识与文化研究方法

人类学人类学的基础知识与文化研究方法 人类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的学科,它涉及到人类的起源、演化、生物 和文化多样性等方面。人类学致力于通过研究人类的社会、文化和生 物特征,探索人类的本质和行为模式,以及不同文化之间的联系和差异。为了进行深入的研究,人类学采用了各种研究方法和工具。 一、人类学的基础知识 人类学的基础知识包括人类的起源和进化、人类的生物特征和遗传学、人类的语言和沟通、人类的心理和认知等方面。对于人类的起源 和进化,人类学家通过考古学、人类遗传学和人类进化学等多个学科 的交叉研究,揭示了人类从古代到现代的演化历程。 人类的生物特征和遗传学也是人类学的重要内容。通过研究人类的 遗传基因,可以了解人类的基因传递、起源和变异等方面的知识。这 对于研究人类的生物多样性和人类的健康状况等具有重要意义。 另外,人类的语言和沟通也是人类学的核心研究内容之一。通过研 究不同语言的起源、结构和演化,可以了解人类语言的普遍特征和差异,进而揭示人类思维和文化的本质。 最后,人类学还研究人类的心理和认知。通过研究人类的思维方式、知觉和意识等方面的内容,可以了解不同文化下的人类行为模式和认 知方式的差异,揭示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维度。 二、文化研究方法

在人类学中,文化研究方法是进行人类学研究的重要手段。文化研 究方法主要包括实地调研、参与观察和文化解释等。下面将分别介绍 这些方法。 1. 实地调研 实地调研是人类学中最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通过实地调研,人类 学家可以直接接触到研究对象,并深入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传统习 俗和价值观念等。实地调研通常包括采访、问卷调查、观察等方式, 可以获取大量的实证数据。 2. 参与观察 参与观察是指人类学家亲身参与到研究对象的生活中,进行观察和 记录。通过参与观察,人类学家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研究对象的行为 和思维方式,并获得内部视角的理解。参与观察通常需要长时间的相 处和互动,以建立起互信的关系。 3. 文化解释 文化解释是指对人类文化现象进行解读和解释。人类学家通过分析 和解释不同文化的符号、仪式和象征等,揭示文化背后的意义和功能。文化解释通常需要借助于语言学、符号学和社会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以获得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理解。 综上所述,人类学的基础知识和文化研究方法是进行人类学研究的 基础和支撑。通过掌握人类学的基础知识,人们可以了解人类的起源、演化和本质,以及人类的生物和文化特征。而文化研究方法则为人们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