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方大学科技园发展模式

地方大学科技园发展模式

地方大学科技园发展模式
地方大学科技园发展模式

地方大学科技园发展模式

大学科技园在促进科技转化、产业转型和人才培养方面的功能有目共睹,相对于重点大学而言,地方大学科技园的发展面临诸多困境,必须正确分析利弊,依据区域经济特点,争取政策支持,做好发展定位,破除体制、资源、人才的壁垒,才能将自己做大做强,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肇庆学院大学科技园筹建于2013年,起初是为了承接中巴软件园【1】顺利入驻肇庆学院,组建了高校资产经营公司,提出了大学科技园建设的构思,后来随着国家产业政策调整的要求,于2013年正式提出筹建大学科技园,成立至今已经二年,其成败得失,值得总结反思,以利于今后工作的开展:

一、大学科技园的功能定位

为什么要成立大学科技园,它与大学的关系如何,与常规的企业或产业园区的差别何在?这是事关大学科技园生存与发展的基本问题,为此,我们走访了国内多家大学科技园,并参加了相关的学习培训,也阅读了很多文献,学术界在研究上也有不同的成果与提法出现,主要集中在创新、孵化、人才、辐射、聚集、反馈等几个方面。但是,就其核心功能而言,通常归结为四个方面【2】:

1、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利用其密集的智力资源优势开展技术研发;

2、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器,开展科技成果的生产力转化,孵化企业;

3、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摇篮,发挥学生资源优势,培养产业急需的人才;

4、政产学研金结合的重要基地,综合教育、科技、人才及政策优势,搭

建综合服务平台,促进各方资源的整合优化,形成科技创新的合力。

通过对大学科技园功能的科学定位,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就可以明确的把握大学科技园区别于普通企业和产业园区的运营特点:

1、既要依托于大学,又要独立于大学。依托于大学,是指借助大学的智慧资源、智力成果、科研设施及场所、环境,独立于大学,是指在运行体制上要去行政化,对经营目标设置、企业管理运营、人才团队建设、资源配置安排等工作要坚持企业化、市场化运作的思路。

2、不片面追求利润,又要兼顾运营效益。利润与效益,其实质都是指盈利,但利润偏向于短期利益,而效益着眼于长远。大学科技园以企业孵化、科技转化作为主要功能,说明其经营本就具有高风险、高收益的特点,因此,不能像普通企业一样追求每一笔业务的成功和盈利,但没有利润回报,企业和平台就难以持久。大学科技园的运营的特点是业务创新强、边际投入低、投资风险较高、投资

公司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公司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 中国物业管理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发展起来,经历了20多年,已逐步走入千家万户。物业管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原有开发商的附属单位到现在的自主营利、自负盈亏,已形成一个独立的行业,其表现出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日益明显,这期间物业管理企业走过了一段相当艰难的路程。 1994年8月8日,宁波市第一家物业管理公司——新街物业管理公司成立,并开始对新街小区实施了物业管理。15年后,物业管理得到了快速发展,市场主体也在快速增加,根据有关部门相关统计,截至今年6月底,仅宁波市就有经营资质的物业管理企业225家,从业人员3.4万余人,管理物业项目(住宅小区、大楼、别墅区)1513个,管理面积9829万平方米,享受物业管理服务住户近60万户,中心城区物业管理覆盖率达到88%。可以说,物业行业为宁波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加速构建和谐社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绿城物管公司为占领长三角地区市场空间,在05年组建并成立了宁波分公司,经过近四年的运作和发展,风雨之后终见彩虹,但是对公司未来的发展我们不容乐观,我们只有在不断进步当中,总结经验、找准差距,应运对策,公司才能得以健康发展,才能立于同行业不败之地。以下是我进入公司两年,通过在三个园区一个部门的工作实践中,结合目前物管行业的发展现状, 对我们宁波公司的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趋势作如下分析: 一、回顾公司的昨天:起步较晚,发展迅速。

宁波物管市场现有经营资质的物业公司225家中,我们绿城宁波分公司也属其中一家,公司成立于2005年,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从当年第一个外接楼盘慈溪清水湾开始,07年又相继接管了新时代小区、聚金家园小区,08—09年外接楼盘紫郡花园、江南一品到内接楼盘桂花园、绿园、皇冠花园等,短短四年公司已经管理13个项目,面积达300万方(包括已签未交付),目前宁波分公司员工已有400多人,发展速度之快足以见证物业管理的发展空间之大。 二、俯视公司的现状: 宁波公司发展过快,人才出现紧缺;员工主动服务意识缺少、淡薄,员工的培训力度还需加强;与同行相比培训力度尚有差距;其次,基层团队的凝聚力、向心力也显现出不足,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发展过快、物业专业人才紧缺: 公司要发展,就要不断地向外拓展,不断拓展的同时,人才应该跟上公司的发展需求,然而宁波分公司过快的发展速度,出现物业管理人才的紧缺,熟、懂工程强、弱电,公司内部管理、办公自动化软件操作、硬件管理等专业的物业管理人才更是稀少,如何提升内部优秀员工及引进同行业中的物业精英,成为了当前公司应该面对的重头问题。 (二)、服务意识淡薄,团队凝聚力尚佳,员工的培训力度需进一步加强,整体现状与高端物业相比仍有差距: 1、员工主动服务意识淡薄: 目前园区除接管较早的新时代、聚金家园、慈溪清水湾和紫郡花

国家及部分省市对大学科技园发展的政策措施

国家及部分省市促进大学科技园发展的政策措施 一、国家 1.《国家大学科技园“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中的措施 (1)科技部、教育部将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科技园的宏观管理和业务指导,纳入国家科技、教育的相关规划;加大对国家大学科技园的扶持力度,优先在相关科技计划中予以支持;会同有关部门,研究支持国家大学科技园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继续推进税收优惠等扶持政策。 (2)地方科技、教育行政部门要将国家大学科技园纳入相关规划和计划,加强对大学科技园的指导和管理,加大支持力度。鼓励大学科技园较多的地方根据本规划,制定本地区大学科技园发展规划。 (3)有关高等学校应加强领导,把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发展纳入学校整体规划,强化国家大学科技园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职能,在政策、资源、人力配置等方面予以支持,积极创造条件,开放学校科技、教育、人才、设备等资源。 (4)完善沟通交流机制。建立信息交流平台,促进国家大学科技园与国内外科技园区及相关机构合作。筹建国家大学科技园协会,充分发挥协会或其他组织的作用,促进业务交流和行业自律。鼓励多种形式举办相关研讨会和专业性论坛。

2.《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对国家大学科技园的扶持政策 构建技术交流与技术交易信息平台,对国家大学科技园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开展的技术开发与服务活动给予政策扶持。 3.2005年出台《科技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大学科技园建设与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对大学科技园的扶持政策(1)各级地方政府应当将大学科技园纳入当地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将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相应的政府职能和服务延伸到大学科技园。 (2)各级地方政府应将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科技孵化器有关的优惠政策落实到国家大学科技园及其入园企业,积极制定政策措施,在财政专项资金、建设用地等方面给予大学科技园及其入园企业优惠支持。 (3)科技部、教育部将积极推动大学科技园建设与发展纳入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把大学科技园建设与发展绩效作为对依托高等学校评估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 (4)科技部教育部将通过多种手段,加强对大学科技园的支持。安排专项资金,建立大学科技园创业服务公共信息网络平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网络孵化服务,推动建立大学科技园战略联盟伙伴关系;有计划地在大学科技园建设一批共性技术研发基地;在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中对大学科技园给予倾斜支持。

最新 浅谈我国产学研合作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精品

浅谈我国产学研合作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导语:随着产学研合作的不断深化,相互作用型大学和企业的广泛出现,促进我国产学研合作组织形式由松散型向紧密型转变,逐步解决成果产业化保障机制、部门间协同性等问题。 一.产学研合作的发展趋势分析 我国产学研合作经历了一个由低层次向高层次,由点到线到面,由小规模到大规模发展的时期。2006年全国科技大会召开后,产学研合作得到不断深化,结合领域不断拓宽,层次不断提升,产学研合作向深层次、紧密性、实体化方向发展,呈现出多形式、多方位、多层次、多元化的趋势。 1.产学研合作已由各地自发性的探求摸索上升至具有国家较强理性的战略高度 2006年初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和随后发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提出,把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作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突破口。这一重要论断第一次把产学研结合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既符合科技创新的发展趋势,也抓住了当前我国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薄弱环节。2006年12月,科技部、财政部、部、国资委、全国总工会、国家开发银行等六部门成立了“推进产学研结合工作协调指导小组”,体现了国家宏观管理部门管理机制的创新,从宏观层面统一加强了对产学研结合工作的指导,为开创我国产学研结合工作的新局面提供了重要的体制保障。2007年“推进产学研结合工作协调指导小组”在钢铁、煤炭、化工和农业装备4个领域,组建4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从此,标志了我国产学研合作已由各地自发性的探求摸索阶段,发展上升至具有国家较强理性的战略高度。 2.产学研合作由松散型向紧密型转变 随着产学研合作的不断深化,相互作用型大学和企业的广泛出现,促进我国产学研合作组织形式由松散型向紧密型转变,逐步解决成果产业化保障机制、部门间协同性等问题。例如,浙江大学提出全面服务浙江经济发展的办学理念,与地方政府、企业和科研机构建立研究开发中心,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科技创新工作。 3.产学研合作由宣传发动向深层次、实体化运作转变 产学研合作工作由宣传造势走向有效踏实的实际合作,由突击式合作走向经常性合作,由碰撞式合作走向网络式合作,由国内合作走向国际合作,由原来“要我结合”转向“我要结合”,从“你出题我研制”转向“资本结合”,“从项目合作”转向“共建利益共同体”。例如:中科院发挥科技优势,组织实施全方位、多模式、多渠道、多领域产学研合作,以多种形式开展同地方经

中国科技园发展模式问题探讨

中国科技园发展模式问题探讨 摘要:科技园是我国目前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部分,它依托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立足技术创新,是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平台。本文选取我国科技园的发展模式为研究对象,对我国科技园的发展现状及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旨在针对制约我国科技园发展的因素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科技园发展模式制约因素发展出路 前言 科技园以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为依托而建立的院校和企业互为协作的高新技术研发基地。它的出现,“一是为了解决企业和高新区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二是为了促进高等院校科研成果的转化。”①说到此,需要补充的是世界上第一个科技园出现在20 世纪 50 年代,它是以美国斯坦福大学为依托的斯坦福研究园。 纵观世界诸国,寻其科技园发展脉络不难得出这样的一个规律,科技园的建设和发展对国际产业调整和科技创新均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借世界科技革命和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的发展机遇,中国科技园呈现良好的发展趋势,我国从80 年代后期开始先后建立了多个科技园。这些科技园对我国科研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发挥重要作用。 ①范旭. 我国大学科技园建设的政策问题探讨,华南理工大学,2006

一、中国科技园的发展现状 1. 中国科技园的产生背景 (1)社会背景 20世纪四五十年代,世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开始,全球经济的发展在科技革命的带动下,经济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这方面最为突出的表现,企业通过科学技术创新,有效整合市场资源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到了70年代末,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而这时,科技革命已在全球范围内基本确立,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的发展联系的更加紧密,在这个大的社会背景下,我国提出了“科教兴国”发展战略,在这个基本国策的支持下,中国科技园,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开始出现了。(2)科研背景 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需要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教育科技体制发生了很大变化,打破传统的办学模式,积极探索科技同经济结合的新路子,许多大学借鉴国外大学科技园的成功经验,利用当地优势,结合学校的人、财、物及科技成果等条件,创办了各具特色的大学科技园。如:1989年东北大学率先建立大学科技园。 2. 中国科技园的发展历程 (1)初步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 改革开放之后,随着世界科技革命的先进科学技术不断的引入我国,国外一些成功的科技园发展模式也随之为我国所借鉴,这一时期,我国科技园发展主要分为两级,即由国务院主导的国家级科技园和地方政府主导的高新技术开发区,他们最大的特点就是由政府主导,政府投资、政府开发、政府招商并投入运营。几乎完全是在政府主导下进行,政府规划、政府投资、政府开发、政府招商、政府运营、产业扶植,最后通过政府税收完成资金的循环。需要指出的是这种政府主导发展开发的科技园建园模式对后来我国科技园发展有着很大的负面作用。 (2)开始兴起阶段:20世纪90年代末 这一时期,我国改革开发已取得一定的成绩,国外先进科学技术在我国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进入90年代,“社会资本在政府直接资本的挤压下,开始谨慎进入科技园开发领域。”①这时候大学科技圆也开始兴起,如,1999年7月,科技部、教育部在北京联合召开“大学科技园发展战略研讨会”。成立了由科技部、教育部两位副部长为首的“全国大学科技园工作指导委员会”。总体而言,这时期的科技园的发展开始具备一定的国际化的科技园发展模式,整个园区的发展呈蓬勃趋势。 ①科技园区的发展历程,新浪博客:https://www.doczj.com/doc/4516812655.html,/s/blog_3e496f740100st26.html

中国建筑业发展现状与展望

o中投顾问提示:2006年,中国建筑业总产值达到40975.5亿元,比上年增长18.59%; 利润总额达1071亿元,比2005年同期增长18%。2007年,建筑业总产值为50018.62亿元,比2006年同期增长20.4%,实现利润总额1561.1亿元,比2006年增长30.9%;2008年1-9月,建筑业总产值达到37552亿元,同比增长22.8%,全国建筑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835亿元,同比增长26.8%。如此高速的行业利润增长在近几年行业持续高景气中也实属罕见。 一、中国建筑业进入健康、快速发展轨道 1、宏观环境向好拉动建筑业高增长 2001年以来,我国宏观经济步入新一轮景气周期,与建筑业密切相关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FAI)总额增速持续在15%以上的高位运行,2003至2006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更是达到了24%以上。 建筑和安装工程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基本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走势相似,近几年增速也维持在25%。 由于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基本决定了建筑工程的市场规模,近年来FAI持续高位,导致建筑业总产值及利润总额增速也在20%的高位波动。2006年,中国建筑业总产值达到40975.5亿元,比上年增长18.59%;利润总额达1071亿元,比2005年同期增长18%。2007年,建筑业总产值为50018.62亿元,比2006年同期增长20.4%,实现利润总额1561.1亿元,比2006年增长30.9%;2008年1-9月,建筑业总产值达到37552亿元,同比增长22.8%,全国建筑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835亿元,同比增长26.8%。如此高速的行业利润增长在近几年行业持续高景气中也实属罕见。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与现状与发展趋势.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与现状及发展趋势 社会经济的现代化贯通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社会主义确立、发展的全过程,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必然趋势。从内容上看,它是以科技为动力,以工业化为中心,以机器生产为标志,并引起经济结构、政治制度、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全方位变化的一场社会变革。 一、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1、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1842年五口通商以后,西方商品输人与日俱增,尤其是洋纱洋布的输入,摧毁了东南沿海地区中国传统的家庭手工棉纺织业,造成纺与织、织与耕的分离。传统的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其后,随着更多的通商口岸的开放,洋纱洋布得以倾销,进而为机器棉纱纺织业的产生和发展准备了一定的原料和产品市场;陷入破产与失业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则为近代机器工业提供了劳动力市场。 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只是发生在沿海局部地区,内地广阔的农村封建生产关系基本没变。另外,在东南沿海地区,棉纺等中国传统的手工业部门也同时受到打击和排挤,这些部门的资本主义萌芽受到遏制。 2、近代机器工业的出现 19世纪40年代外国资本的近代机器工业在中国出现。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标志着中国工业近代化的开始。 鸦片战争后,外国商人为了贸易和航运的需要,在通商口岸私自创办了一批船舶维修厂、砖茶厂和机器缫丝厂等。外国企业在中国的开办,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机器与技术,打开了中国人的眼界,从而为中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产生起了诱导的作用。

自19世纪60年代始,李鸿章、左宗棠等洋务派大官僚,先后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军事工业,清政府各省当局大多也创办了自己的军火生产机构。这些军事工业从外国购进设备生产船舰、枪炮、弹药,将大机器工业引入了中国。洋务派在这一时期所创办的上海机器织布局、汉阳铁厂等民用工业,也都属于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企业。除制造业外,洋务派大官僚李鸿章等人创办了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总局,修筑了铁路,从而建立了中国自己的近代采矿、航运、铁路和通讯事业。 二、中国社会经济近代化进程的阶段 1.初步发展阶段(1840~1895 年) (1)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利用不平等条约的特权向中国倾销商品,并非法开办企业(这是在中国最早出现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工业)。 (2)洋务运动,兴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洋务运动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第一次大规模实践,产生了中国机器工业。 (3)19 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冲击自然经济,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2.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 年) (1)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 (2)1912—1919 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 3.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 年) (1)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官僚资本形成,民族工业发展。 (2)抗战期间,原有的工业在军国主义的大举进攻下遭到严重摧残,近代化被打断。

大学科技园发展分析报告

2006年国家大学科技园发展分析报告 发布时间:2007-12-13 14:21:29 国家大学科技园是国家创新体系的组成部分和国家高新区的重要基础。经过八年来的建设,大学科技园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形成了高校研究成果转化链的重要一环,在地方经济发展当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为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重要的平台和技术转移的渠道。从2006年的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到,国家大学科技园在各个方面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大学科技园的数量也逐渐的增加,特别是西部地区的大学园发展的最多也最快。现将2006年国家大学科技园(以下简称大学科技园)的发展态势做如下分析: 一、大学科技园的总体发展情况 1.大学科技园的基本情况 2006年经科技部和教育部批准又认定了12个大学科技园。截止到2006年,经科技部、教育部认定的大学科技园已经发展到62个,比上年增加了12个。62个大学科技园的分布情况:长三角地区,有15个,占总量的24.2%,位居第一,西部地区有14个,占到总量的22.6%;其次是北京地区的12个,占总量的19.4%;中部地区10个,形成了一个以点带面,全面开花的局面。除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贵州省、西藏自治区、宁夏自治区、青海省、宁波市、青岛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局等11个省市尚未建立大学科技园以外,其已覆盖到全国的23个省市,直辖市的27个大中城市,由此可见,大学科技园的发展较为广泛。 根据对62个大学科技园的统计,现有孵化面积516.5万平方米,其中孵化用房219.5万平方米,研发用房83.1万平方米,生产用房103.8万平方米。 2.大学科技园孵化企业发展情况 在62个大学科技园中,大部分大学科技园已经初具规模,进入了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据2006年统计,目前62家大学科技园在孵企业数量已经达到了6720家,在孵企业创造的总收入294.7亿元,平均每个企业收入438.5万元。其中在孵企业达到100家以上的有26个大学科技园,孵化企业有4830家,占总量的71.9%。孵化企业在前五位的大学科技园是:南京大学-鼓楼高校大学科技园

大学科技园对城市发展的作用及其规划策略_付毅刚

大学科技园对城市发展的作用及其规划策略 付毅刚1,孟庆涛2 (1.常州工学院土建学院,江苏常州213002;2.济南市同圆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山东济南250000) 【摘 要】 首先简要叙述了大学科技园的产生原因及发展历程;接着研究了大学科技园对城市的影响及作用;最后侧重从与城市的结合方式、选址、功能构成、布局特征、单体特征等方面探讨了其在城市规划中的策略。 【关键词】 大学科技园; 城市规划; 规划策略 【中图分类号】 T U984.14 【文献标识码】 A 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陷入经济危机。传统劳动密集型、技术简单、附加值低的标准化工业品的销售竞争激烈,而建立在知识智力基础上的技术复杂、附加值高的高新技术产品却供不应求。在此态势下,西方学者提出高技术区域发展战略观点:认为经济危机的根源是企业新技术开发能力不够,应通过重视采用技术研究、加快科技成果商品化、提高企业职工技术水平来解决。 与此相应的是,高校作为科研的重要基地每年都有大量的科研成果问世,但据资料显示大量的高新技术成果只停留在实验室阶段。这些实验室成果如若不经过二次开发,不经过中试或孵化,就不可能实现商品化和产业化。正是在这样的双重需求下,大学科技园应运而生。 1 大学科技园的发展历程 科技园区的概念始于美国的硅谷(Silicon V alley)。1951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弗雷德里克·特曼(F rederik T erman)教授倡导兴建了第一个科学园区———斯坦福研究园(即现在的硅谷)。硅谷原是加州斯坦福大学附近的一片果园谷地,由于该校的老师和学生有着非常强烈的把科研成果商品化的需求,然而却苦于没有创业的资金和土地,于是校方把这片果园谷地无偿地提供给师生用于创办企业和科研开发。几年以后,硅谷成长为美国电子工业最大的研究和制造中心、高技术的摇篮、世界瞩目的科技工业园。此后,许多国家和地区争相仿效硅谷的形式兴建自己的大学科技园。 世界科学园区的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951~1980年)科学园区的缓慢发展时期。这一阶段以美国的“硅谷”和英国剑桥科学园为代表,是起步、初创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科学园区数量少,且主要分布在美、欧、日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少数园区成绩显著起到示范作用。 第二阶段(1980~1990年)科学园区的快速发展阶段。随着一些初创科技园起到成效后,世界各国兴起科技园兴建热潮,相继创建了许多科技园。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科学园发展较快,总数达641个,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开始创办科技园。 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后)科学园区的稳定发展时期。这一阶段科技园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蓬勃兴起和发展。如中国内地创办了53个国家级科技园、几百个地方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40多个大学科技园,而且涌现出许多像北京中关村这样的知名科技园。 2 我国大学科技园的发展现状及不足之处 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位于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及其附近的一些重点大学就开始酝酿创办大学科技园。但从正式建制上看,我国大学科技园的建设起步于1989年东北大学科学园在沈阳南湖的诞生,成长于90年代中期,发展于新的世纪之交。 结合具体国情和借鉴国外经验,我国大学科技园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已经成为各类创新要素资源汇聚与融合的新聚焦点。但是从整体看仍属于发展初期和探索阶段,存在有待改进和提高的不足之处。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数量虽多但质量有待提高;基础设施不齐全;资金引进没保证;管理体制不完善;成果转化率不高;地域分布不平衡等等。 本文着重要探讨的是大学科技园的产生对城市的影响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策略,故对大学科技园的产生及发展只作以上简单的综述性介绍。 3 大学科技园与城市的关系 (1)支撑城市经济。随着时代和科技的发展,城市经济往往需要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撑来带动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如果还是只依靠原先的经济发展模式,城市经济只会越来越没有竞争力,最终难逃被淘汰的命运。实际上大学科技园及高新技术园的出现可以说是继工业革命之后的又一次伟大的革新,将成为世界经济向前发展的趋势。 [收稿日期]2006-06-27 [作者简介]付毅刚,男,讲师;孟庆涛,男,助理工程师。  ·城乡规划与环境建设·

地方大学科技园发展模式

地方大学科技园发展模式 大学科技园在促进科技转化、产业转型和人才培养方面的功能有目共睹,相对于重点大学而言,地方大学科技园的发展面临诸多困境,必须正确分析利弊,依据区域经济特点,争取政策支持,做好发展定位,破除体制、资源、人才的壁垒,才能将自己做大做强,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肇庆学院大学科技园筹建于2013年,起初是为了承接中巴软件园【1】顺利入驻肇庆学院,组建了高校资产经营公司,提出了大学科技园建设的构思,后来随着国家产业政策调整的要求,于2013年正式提出筹建大学科技园,成立至今已经二年,其成败得失,值得总结反思,以利于今后工作的开展: 一、大学科技园的功能定位 为什么要成立大学科技园,它与大学的关系如何,与常规的企业或产业园区的差别何在?这是事关大学科技园生存与发展的基本问题,为此,我们走访了国内多家大学科技园,并参加了相关的学习培训,也阅读了很多文献,学术界在研究上也有不同的成果与提法出现,主要集中在创新、孵化、人才、辐射、聚集、反馈等几个方面。但是,就其核心功能而言,通常归结为四个方面【2】: 1、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利用其密集的智力资源优势开展技术研发; 2、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器,开展科技成果的生产力转化,孵化企业; 3、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摇篮,发挥学生资源优势,培养产业急需的人才; 4、政产学研金结合的重要基地,综合教育、科技、人才及政策优势,搭 建综合服务平台,促进各方资源的整合优化,形成科技创新的合力。 通过对大学科技园功能的科学定位,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就可以明确的把握大学科技园区别于普通企业和产业园区的运营特点: 1、既要依托于大学,又要独立于大学。依托于大学,是指借助大学的智慧资源、智力成果、科研设施及场所、环境,独立于大学,是指在运行体制上要去行政化,对经营目标设置、企业管理运营、人才团队建设、资源配置安排等工作要坚持企业化、市场化运作的思路。 2、不片面追求利润,又要兼顾运营效益。利润与效益,其实质都是指盈利,但利润偏向于短期利益,而效益着眼于长远。大学科技园以企业孵化、科技转化作为主要功能,说明其经营本就具有高风险、高收益的特点,因此,不能像普通企业一样追求每一笔业务的成功和盈利,但没有利润回报,企业和平台就难以持久。大学科技园的运营的特点是业务创新强、边际投入低、投资风险较高、投资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世界银行2000年研究报告《中国:服务业发展和中国经济竞争力》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中国有4个服务性行业对于提高生产力和推动中国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它们是物流服务、商业服务、电子商务和电信。其中,物流服务占1997年服务业产出的42.4%,是比重最大的一类。进入21世纪,中国要实现对WTO缔约国全面开放服务业的承诺,物流服务作为在服务业中所占比例较大的服务门类,肯定会首先遭遇国际物流业的竞争。 物流的配送方式从手工下单、手工核查的方式慢慢转变成现今的物流平台电子信息化管理方式,从而节省了大量的人力,使得配送流程管理自动化、一体化。 当今出现一种智能运输系统,即是物流系统的一种,也是我国未来大力研究的方向。它是指采用信息处理、通信、控制、电子等先进技术,使人、车、路更加协调地结合在一起,减少交通事故、阻塞和污染,从而提高交通运输效率及生产率的综合系统。我国是从70年代开始注意电子信息技术在公路交通领域的研究及应用工作的,相应建立了电子信息技术、科技情报信息、交通工程、自动控制等方面的研究机构。迄今为止以取得了以道路桥梁自动化检测、道路桥梁数据库、高速公路通信监控系统、高速公路收费系统、交通与气象数据采

集自动化系统等为代表的一批成果。尽管如此,由于研究的分散以及研究水平所限,形成多数研究项目是针对交通运输的某一局部问题而进得的,缺乏一个综全性的、具有战略意义的研究项目恰恰是覆盖这些领域的一项综合性技术,也就是说可以通过智能运输系统将原来这些互不相干的项目有机的联系在一起,使公路交通系统的规划、建设、管理、运营等各方面工作在更高的层次上协调发展,使公路交通发挥出更大的效益。 1.国内物流产业发展迅速。国内物流产业正处在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长阶段。2008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达89.9万亿元,比2000年增长4.2倍,年均增长23%;物流业实现增加值2万亿元,比2000年增长1.9倍,年均增长14%。2008年,物流业增加值占全部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6. 5%,占GDP的比重为6. 6%。预计“十一五”期间,我国物流产业年均增速保持在15%以上,远远高于美国的10%和加拿大、西欧的9%。 2.物流专业化水平与服务效率不断提高。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 的比例体现了一个国家物流产业专业化水平和服务效率。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例在近年来呈现不断下降趋势,“十五”期间,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例,由2000年的19.4%下降到2006年的18. 3%;2007年这一比例则下降到18. 0%,标志着我国物流产业的专业化水平和服务效率不断提高。但同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物流

浅谈中国建筑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

浅谈中国建筑市场发展趋势 一、中国建筑业现状综述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建筑业得到了持续快速的发展,建筑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地位不断加强,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更加显著。 以国家重点项目建设、城市公共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开发、交通能源建设、现代制造业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主体的建筑市场呈现出勃勃生机;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湾区域建设、西部大开发、东北工业区振兴仍然是最为繁荣的建筑市场;发达地区的建筑业生产水平和能力的强势地位进一步巩固、发展;大中型建筑业企业的结构调整进一步深入开展;对国外建筑市场的开拓快速发展,市场层次和区域范围更加优化。因此,我们可以预期的是,在未来较长的时间之内,由于内需政策的需要,各种国家重点项目建设、城市公共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开发、以及区域的发展政策等将陆续出现,中国的建筑行业依然将持续走高。 二、中国建筑市场健康发展面临的问题 1、技术创新相对滞后 对建筑业来说,通过降低材料和劳动力成本来提高建筑产品竞争力的发展空间已经在逐渐缩小。强化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市场竞争力,才能提高竞争层次,形成独具特色的竞争优势,提高建筑生产的附加值,与高新技术接轨,己经成为建筑业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l 2、员工整体素质不高 中国建筑企业的社会职能长期以来难以彻底摆脱,离退休人员逐年增加,企业统筹外支出绝对数额居高不下,企业需要分流的人员,特别是富余人员数量偏多,合理的人员流动机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员工队伍规模偏大,整体素质普遍不高;没有真正确立端正的市场观念,危机意识、竞争意识普遍不强。l 3、综合管理水平亟待加强 在现有改革基础上继续实施深化改革,调整产权结构,建立科学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变革经营模式和机制,彻底改变传统的人事、用工、分配制度与政策,提高总分包机制下的项目管理与控制的综合水平,是提高企业竞争力不能回避的重要任务。l 4、品牌管理重视不够 建筑企业长期不重视公共宣传的作用,只是在施工项目现场悬挂标语和标识进行小范围的营销,或者制定了品牌战略,也大多华而不实。根据企业发展需要,建筑企业应提倡全员营销理念,提高企业知名度,树立企业品牌,扩大市场占有率。保证在建工程质量、遵守合同承诺、改变维修服务的被动做法,主动回访客户,提供优质服务、建立承包商的信誉、重视企业形象的创立,积极开展企业形象建设和管理,研究制订企业形象战略对企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中国建筑市场发展趋势分析 我们可以这样概括:现在,乃至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我国建筑市场的一个基本走向是:市场进一步的国际化、规范化,市场主体的进一步多元化。 第一、今后一段时期,我国投资建设规模的总体趋势不是减小而是扩大,这种趋势,为建筑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首先,我国加入WTO,进一步扩大开放,很多行业和领域也要取消或者放宽外商投资规模的限制,形成了我国整体范围内的对外开放格局。所有这些都必然会吸引更多的外商投资。其次,我们正面临整个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发展所带来的变化。三是中国要真正发展成一个后工业国家,时间还不会太快,而我们目前的市场化率还只有37%。因此我认为中国建筑业的好时光还有20、30年。 第二、国内外市场的一体化,为我们开拓国际承包市场提供了机遇。改革开放以来,我

高科技园区的发展趋势

高科技园区的发展趋势 上一篇/ 下一篇2009-10-16 14:27:35 查看( 274 ) / 评论( 0 ) / 评分( 0 / 0 ) 一、综合城市趋向 世界科技园协会的相关调查结果显示:越来越多的科技园区开始坐落于城市中心,成为城市科技园,有些科技园干脆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城中城”;而在郊区的科技园也不仅仅局限于产业导入,而逐步向综合性城区方向发展。新的生产方式及组织变革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工作和生产方式,现代化的科技园区已不再是单纯的科技产品生产的工业园区,其经济增长方式越来越依赖于创新产业与现代服务,并对城市公共活动产生影响。 案例:广州科学城位于广州中心大组团与东部大组团分隔带的北部,规划用地总面积为37.47平方千米。集产、研、商、住于一体的多功能、现代化的田园式新城区。 二、主题式开发 形成于八九十年代的科技园区,如杭州的西湖科技园、古荡科技园、浙江省大学科技园等,以目前的视角分析,不仅建筑本身已较为破败,设施已较陈旧,且产业特性不明显,医药、生物、电子、影视等不存在关联性的产业在同一个科技园内并存的现象非常明显;不过从当前已建设或在开发的科技园如滨江高科技园区、杭州数字娱乐产业园、浙大网新产业园以及浙大创新科技园等均有意识的形成主题式的开发模式,以形成关联产业的相对聚集,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案例:杭州数字娱乐产业园:将数学娱乐产业作为重点发展产业,数字娱乐园的客群涵盖了数字娱乐软件开发,动漫产品制作,娱乐网站经营,衍生产品及服务经营,手机短信、VOD点播(内容)等娱乐增值服务。 三、服务专业化趋向 科技园区提供有针对性地专业化服务是未来园区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科技园区的专业化定位日趋明显,各园区形成良性互补的发展态势是大势所趋。对企业的需求应该进行细分,提供不同的产品满足不同企业的需求,中小企业在创业过程中,可以在孵化器;大企业在专业园或园中园;而高成长企业在现代企业加速器中。这样,从整体上看,不同园区可以有不同的功能定位和不同层次的客户对象,而针对高成长企业的空间需求将是未来几年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是科技园区改善发展环境的核心。 案例:中关村科技园区永丰产业基地面向高成长企业设立现代企业加速器,其现代企业加速器针对不同类型企业,提供四类具有差异性的产品:一期电子类厂房、新材料创业大厦、新技术成果转移中心-标准厂房、新材料成果转移中心-科技研发中心。 四、园区运营商介入科技园区开发 国外成功的科技园都遵循园区运营商模式,比如新加坡腾飞公司就是全球专业的园区运营商。其实,印度软件服务与外包产业的成功也缘于园区运营商的成功介入,班加罗尔、清奈等地的科技园背后都有成功的园区运营商。国内的大连软件园有限公司是国内较早进行专业软件园运作的机构,在成功运作大连软件园后,这种模式又先后复制到武汉光谷、江苏昆山、天津滨海等。 案例1:广东番禺节能科技园由闻名的房地产开发商深圳天安数码城有限公司投资创办的国家级科技园区。园区集CBD总部、创业、研发、培训、服务、科技、白领公寓等功能为一体;占地50万m2,规划总建筑面积76万m2,总投资50亿。

大学科技园的发展模式分析

大学科技园的发展模式分析 中经未来产业研究中心 一、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发展模式 (一)一校一园模式 这种模式是指依托一所大学来发展科技园区,主要是一些研究型大学创办,本身已经具有一定的校办科技产业基础,通过大学的智力和科技资源,运用市场化手段来进行经营开发。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南昌大学等,都属于这种模式。此种类型的科技园占总数的70%左右。 例如清华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以清华大学为依托,拥有优质的学校资源,丰富的社会资源和强大的政府资源,如今除了同方、紫光、诚志等国家科技企业在园区聚集,光盘、CAD、软件、液晶等国家和部委的工程研究中心在园区落户,同时还聚集了一大批世界500强的公司,宝洁(P&G)、太阳微系统公司(SUN)、日电(NEC)中国有限公司、Google、微软等在清华科技园设立研发机构,使园区初步形成了国际化企业研发中心的聚集效应,提升了清华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研发能力,使园区与国际全面接轨。 (二)多校一园模式 这种模式是指依托多所大学,由政府出面组织在某一区域内形成的大学科技园区。这种又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多所大学合办,有多个分园区。例如东湖高新区国家大学科技园,由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和华中师范大学五个科技园区构成,坐落于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内。还有常州市国家大学科技园,由11所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组成,有常州科教城及武进高新区两个园区。这种模式有效的发挥了高校的教学与科研优势,同时又发挥了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各项优势,实现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并且实现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的有机结合。

中国建筑设计行业研究-行业发展方向

中国建筑设计行业研究-行业发展方向 行业发展方向 1、业务模式的发展趋势 建筑设计服务于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对建筑的需求,建筑设计行业也随着人类文明的进化和升级不断进步。“十三五”时期,中国建筑设计行业迎来重要的发展机遇,传统建筑设计市场空间保持稳定,“一带一路”、城市改造升级等新兴市场空间正在成型,市场需求的变化和发展有力地推动建筑设计企业业务模式的转型升级。 未来建筑设计企业的发展将进一步分化,一是提倡精品设计、专项设计,打造细分领域的专业品牌,一批有特色的建筑设计企业将会得到成长;另外,部分建筑设计单位综合化、多元化、规模化发展,积极培育发展壮大工程总承包业务,探索全生命周期业务。 (1)专业化发展趋势 建筑的类别和形式多种多样,不同类型的建筑存在不同的特点和要求。目前

住宅类建筑、办公类建筑等传统建筑设计领域竞争较为充分,诸多细分领域给建筑设计行业提供新的市场机遇,如医疗、养老、康复等民生工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的机场、城市轨道交通、综合管廊、铁路、港口,新兴产业中的数据中心、电商物流、保税物流、新型能源等。建筑设计市场需求的发展和变化要求建筑设计企业具有更强的专业性和服务能力。未来各类型设计企业将根据自身特点,在某些具体领域上深入研究,完成技术积累,形成该领域的人才和技术优势,凝聚核心竞争力,走专业化的发展道路。 (2)设计总承包趋势 随着中国建筑行业整体水平的提高,大型综合体项目逐步增多,建筑品质越来越受重视。建设方迫切需要有一定实力的设计企业承担整体建筑设计工作,并对整个建设过程负责,总体把控设计质量和品质,以设计单位为主导的工程总承包管理模式逐步得到应用和推广。目前,国内一批大中型设计企业已经具备开展设计总承包业务的实力,能够有效整合本企业以及社会的各项技术资源,并组织协调各专业团队的设计工作,保证设计项目的整体进度和设计质量,为客户提供技术支持和咨询等附加价值服务。

中国近年来经济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中国近年来经济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的经济环境有了很大的变化。从国 际形势看,欧元区国家的经济合作已经启动,但发展前景不明朗;美国自从经历“9.11”事件之后本国经济陷入低迷,至今尚未全 面恢复;日本经济则长期低速徘徊.尽管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 积极的措施,例如:正式加入WTO;推动APEC的发展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加强同中亚国家的合作等;但整体外部形势依然严峻。这就需要我们从内部经济入手,找到推动经济增长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在国内经济中,由于存在众多的问题,无法一一列举,所以本文试图从通货膨胀、失业、GDP的增长几个方面来探讨影响中国经济的原因,并且试图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一、对三条曲线的复合与分析 (一)三条曲线在一个坐标系中的复合:图一(% (二)三条曲线各自特点的分析 A、GDP增长率曲线 1、曲线走势:最近中国十几年的GDP增长率变动呈现前快后慢的特点。在第一个阶段,1991——1996年,GDP增长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平均达到11.6%;而在第二个阶段,1997——2001年间,GDP增长保持平稳中速的增长趋势,平均达到 7.8%。前后两个阶段平均增长率差异较大,呈现出比较明显的 阶段性特点。 2、原因

1)、1991——1996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主要是基于以下方面: 第一,经历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的经济衰退,当时称之为“市 场疲软”之后,中央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 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第二,邓小平同志的南巡,一方面澄清 了许多人认识上的误区,另一方面,他以个人的远见,在宏观上 为中国创造了一种宽松、积极的氛围,加速了经济的增长。 2)、1997——2001年经济增速下降,主要是以下原因:首先,在经历了1991——1996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之后,一些经济指标过热,造成诸如通货膨胀水平过高等方面的问题。所以国家在宏观上需要执行一套稳健、收缩的财政、货币政策。其次,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虽然没有对我国经济造成直接破坏,但也严重地影响了我国的整体外贸环境。重要表现之一就是传统东南亚国家进口市场的缩小,外贸行业整体效益的下滑,对我们这个外贸依存度非常高的国家来说,对经济增速的下降造成了实际的 压力。第三,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加入WTO的要求,我国陆续开放了一批部门和行业,大力下调平均关税水平;这一系列的举措使国内原本受到很大程度保护的许多产业顿时感受到巨大 的压力,使得这些传统上的经济增长点在实际推动经济增长时显 得力不从心。 B、通货膨胀水平曲线 1、曲线走势:1992——2001年中国通货膨胀水平呈现先 高后低、先正后负的情况,同样具有阶段性的特点。1992——1996年间,平均商品零售物价指数保持在12.2%,而1997——2001年其平均水平仅为-0.6%。两个阶段相差13%,这种有趣的现象非常值得我们研究。 2、原因

大学科技园区与区域经济融合发展的类型与模式分析

大学科技园区与区域经济融合发展的类型与模式分析 ——以长三角地区为例 袁新敏高长春 2011-12-8 11:14:42 来源:《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年第15期 摘要:从经济总量上看,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此背景下,“创新”便成为推动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加速器和重要因素之一。大学科技园区不仅是区域创新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科技创新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中坚力量。以长三角为例,在分析该地区大学科技园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从产业链的视角对大学园区与区域经济融合发展的类型与模式进行了划分与对比分析,指出各种模式的不足,以期为把长三角地区率先建成我国创新型区域提供决策依据。 关键词:大学科技园,区域经济,融合发展,类型与模式,长三角地区 引言 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已成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建设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促进科技创新,已成为世界各国所关心的重要问题。一直以来,我国对创新予以了积极鼓励与大力扶持,特别是在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背景下,建设“创新型城市”、“创新型区域”便更显重要。2010年5月,国务院批复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并明确提出要将长三角地区率先建成我国的创新型区域,要求该地区“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建立产学研主体之间成果共创、信息互通、利益共享的机制”以及“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放科技资源,与企业联合兴办研发机构、博士后工作站、成果转化基地等产学研合作组织”。本文在分析长三角地区大学科技园发展

现状的基础上,从产业链的角度阐述了大学科技园与区域经济融合发展的类型与不同模式,为进一步提升长三角区域的创新能力提供决策支持。 1 长三角地区大学科技园发展的基本特征 长三角大学科技园的建设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从该地区大学科技园的启动和发展轨迹来看,它经历了一个由民间和学界自办到政府推动的变化过程[1]。经过十几年的发展,长三角地区大学科技园呈现出如下几个基本特征: 1.1 建设起步较早、建设标准较高 我国大学科技园建设起步于1989年,在全国首批15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建设的试点中,长三角地区便有上海交通大学科技园、东南大学科技园、浙江大学科技园位列其中;此后,随着大学科技园在全国的“燎原之势”,长三角地区大学科技园也获得了快速发展。截至2009年8月,经科技部、教育部共同认定的69个国家大学科技园中,长三角共有21个,占30%,见表1。近年来,这些科技园的硬件建设取得了较大进展,其孵化器功能得到不断强化。从大学科技园的场地面积、研发用房、生产用房等硬件设施和园区孵化器、园区管理水平、园内在孵企业、园区所依托的研发机构等软实力来看,长三角地区都要优于北京、珠三角等区域的大学科技园[2]。 1.2 科研优势突出、发展基础较好 长三角是我国高校密集区之一,大学的质量和规模都位居全国前列[3]。从在学研究生、国家实验室(工程中心)、一级学科授权等方面看,长三角国家大学科技园都具有很好的发展基础和竞争优势,见表2。另外,长三角高校主要密集在上海、杭州、南京三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