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逻辑语用学 课程论文

逻辑语用学 课程论文

逻辑语用学 课程论文
逻辑语用学 课程论文

硕士研究生课程论文

论文标题逻辑语用学探析

学院人文学院

专业逻辑学

班级 2009 级

学号 2009020018

学生姓名桂卫

教师王向东

2010-1-13

逻辑语用学探析

摘要:本文在语用学的基础之上,简要介绍逻辑语用学的定义及研究逻辑语用学的哲学意义。逻辑语用学不仅扩大了言语行为理论的研究领域,扩充了人们对语言表达意义的理解,而且还揭示出语言中所蕴含的理性——交往理性,进而拓展了生活世界理论研究的内容。

关键词:语用学、逻辑语用学、言语行为

一:语用学简介

语用学研究在不同语境中话语意义的前当地表达和准确地理解,寻找并确定使话语意义得以恰当地表达和准确地理解地基本原则和准则。语用学于20世纪70年代于西方诞生,其是从研究符号与符号解释者的关系发展到不仅研究如何使用语言,还特别注重研究如何理解语言,研究如何从字面意义去理解其中的蕴含意义,成为一门新兴的认知学科。语用学从说话人和听话人的角度,把人们使用语言的行为看作各种规约制约的社会行为,研究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话语,从而发现语用规律。它不是从语言系统内部(语音、语法、语义)去研究语言本身表达的意义,而是根据语境研究话语的真正含义,解释言下之意、弦外之音。其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语境、指示词语、会话含义、预设、言语行为、会话结构六个方面。语用学研究语言的应用和理解,重在理解,重在语言的使用时,很注意语言的策略和场合要求向对方做出顺应,而在研究理解时十分注意交际的认知关系。但在整个交际活动过程中,语用学既研究编码,也研究解码过程,更侧重于研究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如何理解和运用语言。

语用学的研究方法可分为三种不同的类型:①纯语用学:也叫形式语用学,是语言哲学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他研究语用学的形式和范畴,是研究语用学形式化的最适宜方法。②描写语用学:致力于描写人的来自经验的有关自然语言的运用原则,分析自然语言怎样跟语境相联系,关注人们为达到特定的交际意图在一定的语境中恰当地使用语言和准确地理解话语的语用能力。③应用语用学:在应用语用学中,外语教学,人—机对话和人工智能,不同语言间的语用对比研究是最有实用价值的。

二:.逻辑语用学定义

逻辑语用学是在元逻辑系统理论基础上,运用语用学是想和方法,研究形式化系统、人工语言与自然语言的逻辑关系,寻求并建立沟通逻辑语形学、语义学与自然语言逻辑相互联系的逻辑语用描述系统及其基本法则。

三:研究逻辑语用学的哲学意义

语用学不仅是哲学发生语言学转向后的产物,而且还是语言哲学内部的再一次转向,逻辑语用学不仅扩大了言语行为理论的研究领域,扩充了人们对语言表达意义的理解,而且还揭示出语言中所蕴含的理性——交往理性,进而拓展了生活世界理论研究的内容。

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最早将“语言”与“言语”进行了区分。他认为人们可以对规范性的语言进行科学的、理性的分析和研究,而作为个人现象的言语是无法进行规范性分析的。索绪尔将语言与言语区分开来的做法影响了后来的许多语言学流派,如语义学、语形学等基本上秉承了索绪尔的这种二分法。但是,以后期维特根斯坦、奥斯汀、塞尔

等为代表的日常语言分析哲学则反其道而行之,在他们看来,作为具体表现和应用的言语也可以进行规范分析。

维特根斯坦在后期曾认为,离开语言的日常使用而孤立片面地考察语言的意义,就如同离开工具的使用去考察工具的意义一样,难以真正理解语言。语言表达的意义植根于人类的生活,是人类生活形式的一部分。只有把语言及其运用与人们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语言的意义才能真正得到理解。日常语言学派的创始人奥斯汀主张,人们使用语言时,不仅是为了表达一种意义,而且它自身也是一种行为,亦即,我在说出某事的同时也在做某事。同样一个语句在不同的语境中可以有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意义。因此对语句意义的解释重心,应从原来对说话者的内心意向的强调转到对言语的行为研究方面,即从言语行为方面去考察语句的意义。哈贝马斯认为他们的工作“朝向把真值语义学与语言游戏语用学相结合的言语行为理论的路途中迈出了第一步”。后来,约翰·塞尔深受奥斯汀思想的影响,他继奥斯汀之后坚持并提倡言语行为理论,认为研究语句的意义在原则上与研究言语行为没有区别。他认为任何一个言语行为都由以下三个部分组成:一是“说出的行为”;二是“命题的行为”;三是“以言行事的行为”。哈贝马斯对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倍加赞赏,因为他注意到了言语行为意义与互主体性的联系,从互主体性的层面揭示言语者所追寻或持有的以言行事意图,为理解言语行为的意义确立了理论依据。

从传统意识哲学范式向语言哲学范式的转变是哲学史上的一次哥白尼式的革命,它使在传统哲学中的主客体关系被语言与世界、命题与事态的关系所取代。按哈贝马斯的理解,在这一转换过程中,对语言符号意义的分析构成了语言哲学内在发展的主线并因此而形成了三种著名的语用学理论。第一种是格里斯创立、由刘易斯补充并得到希福等人加工发展的意向主义语义学。他们认为,对于任何一种语言表达,它的意义都可以还原为言说者用它所展示出的直接或间接意图。这种意义理论仅仅把讲话者所意指的东西视为基本的,它只是把握住了语言的意谓事态的功能,这使得以语言为媒介的主体互动处于一种次要的地位。第二种是最初由弗雷格创立,后来在早期维特根斯坦和戴维森、达米特等那里得到不断发展的真值语义学,这种语义学关注的重点是命题与事态以及语言与世界之间的关系,它认为一个命题的意义是由其真实性条件决定的,或者说,我们要想理解一个命题,首先就要了解使这个命题为真的条件。这一理论所关注的重点是命题与事实、语言与世界之间的关系,它揭示了语言表达的意义与由此建构起来的命题的有效性之间的内在联系,但这种语用学理论只局限在句子的分析上,并没有进一步扩展到言语行为的层面上来。第三种是由后期维特根斯坦所开创并由奥斯汀和塞尔进一步发展的意义应用理论。这一理论注意到了意义与社会实践的关联,把言语的意义从单一的与世界的对应关系扩充到意义与社会的关联上来。但由于它强调确定语言表达式的语言游戏是“人类的共同的行为”,因而言说之有效和无效仅仅依照它们所属于的语言游戏的标准。

仅对言语行为的意义的理论而言,这三种语用学要么将意义归结为言语行为者的意图,要么归结为其所涉及的客观内容,要么就是其所涉及的社会背景。哈贝马斯认为,这三种语言理论可称之为经验语用学。它们虽然把语言表达所涉及的互动语境与言语行为联系起来,把语言表达常规意义上的有效性与制度的社会作用联系起来,但由于这些语用学理论在意义的理解问题上各执一端,而没有看到言语表达意义的广泛性,此外,它们把言语行为中的以言行事功能视为一种非理性力量,即一种与作为有效性基础的命题内容是对立的力量,这就从根本上排除了全部有效性要求的可能性。

在近代哲学家中,人的理性能力被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它成为人们认识自身、社会和自然的基础。它既是人们认识的工具,同时也成为人类反思的出发点。但是人类这种抽象的认识和反思能力却伴随着哲学自身的发展而日益受到怀疑。这种怀疑不仅体现在经验主义者休谟的怀疑论中,也体现在发端于笛卡尔的唯理主义的后继者们那儿。在休谟看来,“是”与“应该”之间或“事实”与“价值”之间是对立的,从“事实”不能够合乎逻辑地推导出“应该”的结论,并且断定“理性是、并且也应该是情感的奴隶,除了服务及服从情感之外,再也不能有任何其他的职务。”开启现代性哲学话语的理性哲学家康德对人的理性能力予以了考察。他声称理论理性能够获得他所谓的现象界的知识,因此,理性可以为自然界立法。但对于超出现象界之外的本质,人的理论理性就无能为力了。现象界之外的领域是意志的领域,只能通过实践理性(意志)来进行思考,人的实践理性依“绝对命令”为道德立法。在康德那儿,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之间的对立已初步形成。后来的哲学家们不断地抬高意志的支配作用。在谢林的哲学体系中,非理性色彩已非常浓厚了。黑格尔试图完全以辩证逻辑化的方式来解决康德理论中的两种理性的对立,但“理性的狡计”(the cunning of reason)却背离了现实生活本身。自此以后,理性就不断地被排斥、拒绝、解构和否定,叔本华和尼采则完全把人的非理性提升到至高地位,开创了现代非理性主义思潮的先河。此外,随着实证主义思潮的兴起,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成功,工具目的理性大行其道,而实践理性、审美理性倒却都成了工具目的理性的奴隶了。

如何克服事实与价值的分离,以及克服工具理性的片面性,并拯救曾在包罗万象的形而上学体系、历史哲学或意识哲学中大行其道的理性呢?这似乎是传统哲学所无法解决的,因为这种哲学预设了主客体之间的分离,并在狭隘的主客体范围内或在孤立的主体中来解决认识问题及其与此相关的真理问题,使得这些问题的解决要么停留在主体范围内,要么停留在客体范围内,这必定导致形而上学。在哈贝马斯看来,哲学的语言学转向为重新探索理性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从表面上看,否定理性是可以的,但“‘至少必须以一种标准来解释所有理性标准的崩溃’,只有在这种情形下,揭露真相的做法才有效。如果不能维持这样的标准,就会变成‘彻头彻尾的自我中心的批判方式’。”那么这种理性在哪里呢?哈贝马斯的回答是:理性体现在语言中。从逻辑语用学视角来看,我们是用语言来进行言说的,并通过它来协调行为和进行交往的。言语行为展示的是一种人际交往的互动关系,即哈贝马斯所说的交往行为。在这一行为中,传统中分裂的三种理性形式,即理论理性、实践理性和审美理性统一在言语行为之中。这三者的统一就是他所谓的“交往理性”。这三种理性之所以能够统一,就在于在交往过程中,“任何一个处于交往行为中的人,在施行任何言语行为时,都必须满足若干有效性要求,并假定它们可以被验证或得到兑现”。这若干有效性要求就是,除了语言的可理解性要求之外,分别是与理论理性相对应的真实性要求,与实践理性相对应的正当性要求,与审美理性相对应的真诚性要求。只要其中的一个有效性要求没有得到满足,就不可能有真正的交往。与传统的理性观相比,这种蕴含在语言之中的交往理性“并不沉迷于一种超越特殊和个体的唯心主义普遍性当中而不能自拔。”对理性做这样的理解并非是要将理性做语境主义或相对主义的解释。因为这种理性既依赖于一定的语境,同时又具有先验意义。它“几乎使一切事物都具有了偶然性,甚至包括它自身的语言媒介的发生前提。但是,对于在用语言建构的生活方式内要求具有有效性的一切事物而言,语言所有达成理解的结构却成了一种必然。”也正是在这一意义上,交往行为才是理性的行为,这里的“理性”并非指单纯的目的或工具合理性,而是包含工具理性、价值理性等于其中多种理性的统一,这种交往行为同时也是一种以理解和共识为目的的社会行为。因而,哈

贝马斯认为他的交往行为理论不是什么元理论,而是一种试图明确其批判尺度的社会理论的开端。社会合理化并非单纯工具目的性行为的合理化,也同时是蕴含在交往行为中的生活世界合理化,交往行为就像一股尚未被发现的暗流,为现代社会另一个层面的合理化带来了希望。

“生活世界”是胡塞尔晚年提出的“一个科学批判的概念”。现代科学之所以需要批判,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本原因在于与人生相关的科学被实证地简化为纯粹事实的、与生活意义无关的科学。在前现代时期,科学的目标本来也是为了使人生活得更好,科学在努力“求真”的同时也积极“向善”。科学中的“真”(事实)问题与“善”(价值)问题相提并论,并没有分开。但遗憾的是,现代自然科学却自称价值中立,它只见物(事实)不见人,只求“真”,而忘记了“善”。在实证科学中,人也被“事实化”了,之所以没有关注人,其根本原因在于现代实证科学只看到了与人相关的“生活世界”的一个维度——客观世界,并将其作为关注的中心,而生活世界的另外两个维度——主观世界和社会世界既不能被“数学化”、“操作化”、“专业化”和“课题化”,也不能以“去除透视”的方式被意识到,因而它们就自然被忽略。在胡塞尔看来,要使现代科学重新获得其意义,就要使科学回到与人的生活须臾不离的“生活”的世界中去,科学世界或客观世界也只有在这样的世界——“生活世界”视域中才能得到理解、解释,才能重新获得其生活意义。但胡塞尔囿于传统意识哲学,他并没有清晰地给人们解释清楚生活世界,回归生活世界途径仍是原来的老路:现象学还原。

胡塞尔的学生舒茨进一步推进了对生活世界的研究。他明确地把生活世界理解为“日常生活的世界”。但这种理解只不过是立足于现象学的认识论立场,对社会做了一种“乌托邦”的建构,因而“生活世界”只不过是用来描述和分析社会结构现象的社会学概念而已。生活世界要真正具有社会批判的价值,就必须摆脱传统的认识建构理论,退而采用形式语用学的立场,因为语用学就其本质而言是涉及到以语言为中介的互动的。而在以语言为中介的互动过程中必定存在着如何协调交往者行为的问题。在哈贝马斯看来,在日常交往过程中,人们的言说是没有问题的,因为有许多不证自明的知识传统作为背景。这种背景实际上就是胡塞尔和舒茨所理解的“生活世界”。但这种作为背景的“生活世界”只有从逻辑语用学立场来拓展生活世界的内容,才能真正成为现代社会批判理论的出发点。

四:结束语

逻辑语用学为语用学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道路,语用学的研究旨在寻找并确定使话语意义得以恰当地表达和准确地理解地基本原则和准则。而这种原则准则的确立也不得不借助逻辑的力量。这也正是逻辑语用学得以产生发展的逻辑起点。一门新的学科学问不是凭空产生的,也不能任凭研究者随意捏造,牵强附会。它的存在是否有价值取决于它能否为解决现有某种学科遇到的问题提供有效地方法和途径。

主要参考文献:

1.形式语用学导论.张韧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2.语言人类最后的家园:人类基本生存状态的哲学与语用学研究.钱冠连.商务印书

馆.2005

3.语用学概论.何自然 . 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

营销部新员工实习报告

员工姓名:递交报告日期:

实习部门:实习日期:

报告内容:

语用学课程论文:Positive Politeness Strategies in Oral Communication

Positive Politeness Strategies in the Communication Theory Introduction In this paper, I would like to focus on the usage of the positive politeness strategies in oral communication. Then what is positive politeness strategies? To clear up the theory, we should take the terms, such as face, politeness theory into consideration. Politeness theory, which is developed by Levinson and Brown, is based on the concept that people have a social self-image and meanwhile, people consciously project and try to protect it. This sense of self-image is referred to as “face.” And the theory holds that people use various politeness strategies to protect the face of others. Under politeness theory, there is a positive and a negative face. Positive face is the need to be concerned, reflecting the desire to have one’s self-image accepted by others. While negative face is the need to be independent, reflecting the desire not to be imposed on by others. According to a person is dealing with another’s positive or negative face, the politeness strategies will differ, that is positive politeness strategies and negative politeness strategies. As to positive politeness strategies, it leads the requester to appeal to a common goal, and even friendship, by orienting to preserving the positive face of other people, briefly, it emphasizes the closeness between speaker and hearer in the communication. Using Positive Politeness Strategies in Oral Communication In order to make sense of what is said in communication, take my word for it, the positive politeness strategies should be given priority for its potential benefits. On one hand, the usage of positive politeness strategies is a good way to avoid being refused. To a great extent, the positive politeness strategies orients to preserving the positive face of the listener in the communication. Since the self-image of listener is concerned, he is likely willing to cooperate with the speaker, thus making the communication continuous. For example:

逻辑学论文

《逻辑学》 课程大作业 题 目 生活中的逻辑学 姓 名 邱作磊 学 号 3110113075 专业班级 电子商务112 学 院 经济与贸易学院 完成日期 2013年12月22日 宁波理工学院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人学逻辑逻辑通常指人们思考问题,从某些已知条件出发推出合理的结论的规律,逻辑反映的是事物内在的、必然的联系。本文中所使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人学逻辑概念,是描述和反映这样一种社会现象的内在规律:公有制条件下的市场经济,在人的层面上的含义、要求和体现,即公有制条件下的私人剩余劳动交换关系提升到人的高度,其应有的内在要求是什么。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主体的特殊性 依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人是一切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基础和承担者,这就要求我们在分析社会经济现象时,既要把人放在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中去考察,同时也要把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提升到人的高度去理解,即要正确把握“人”与“物”的两个层面的关系。 就“物”的层面来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规定性是在与市场经济一般本质的结合与分离中获得的,上述过程主要是:个人之间的等价交换、企业之间的等价交换、个人与企业之间的等量劳动交换。前两个过程是结合,后一个是分离,正是后者的分离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有本质。 就“人”的层面来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人主要存在于三层面:个人,企业,社会,但在经济运行实践中,主要是两个,即个人和企业,只有这两个才真正成为实体。社会在剩余劳动水平阶段还无法成为经济实体。换言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交换关系具有三种

类型:个人之间、企业之间和个人与企业之间,前两者具有市场经济一般性,主要是价值规律和等价原则起作用,后者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有,等量劳动交换原则起作用。因此,对这一过程,我们不能用价值规律去衡量,道理很简单,就像对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力与资本交换是等价的,但我们决不能就以此原则去衡量剩余价值生产过程。 由此可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体具有特殊的规定性。弄清这种特殊性对我们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具有重要意义。那么这种特殊性是什么呢? 我认为,它特就特在社会主义的企业具有双重性。就资本主义企业来讲,总体上讲企业是资本的社会载体,是物化的资本家。但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来看,情况就复杂。一方面,企业是不完全的社会的代表或象征,因为剩余劳动水平决定了其主体是私人,虽然生产资料公有,但公有的层次还只是停留在国家和集体所有的层次上,也就是说,并非社会每个人所有――社会所有,因此,他在与“社会”进行等量劳动交换时,这里的“社会”并非指人类社会,而只是社会的一部分――企业。根本原因是,剩余劳动水平还无法提供足够的社会总劳动,社会总财富还达不到“充分涌流”的程度。总之,企业成为社会的象征和代表。另一方面,企业同时还是扩大了的私人,因为在公有程度还不充分的前提下,在企业内部,劳动者是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他们只拥有劳动财富,因此他们个人劳动直接就是“社会劳动”,个人之间交换直接就是个人与企业之间的交换;但在企业之间以及不同企业里的劳动者之间,由于占有生产资料的数量和质量不一样,他们

语用学研究现状谈

10 F L C J a n . 2006V o l .3 N o .1 (G e n e r a l S e r i a l N o .9) 2 语用学研究现状谈 向明友 同济大学 可以在语言的所有层面上展开。 语用学理论发展的第三个方向体现于关注语言使用与社会文化、大脑神经等的关系以及语用研究的方法论。对语用学作各种跨面和不同视角的分析,从而兴起了集中研究语言在社会的使用情况的社会语用学 (societalpragmatics)、研究文化与语言使用关系的文化语用学 (cultural pragmatics)、研究人们使用第二语言进行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出现的语用问题的跨文化语用学 (cross-cultural pragmatics)、运用民族志方法 (ethnomethodology) 研究语用问题的民族志语用学 (ethnopragmatics)、以神经生理科学为基础探讨言语使用过程中大脑作用的神经语用学 (neuropragmatics)、专注两种及其以上语言的语用差异的对比语用学(contrastive pragmatics) 及将西方经济学成熟的理论用于语用行为分析的经济分析语用学(econopragmatics)。此外,优选论、决策科学等在语用研究中的运用也呈蓬勃之势。语用理论的应用 随着语用学理论的不断完善,其应用领域也不断拓展。语用学理论,尤其是关联论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已成为译论中的显学;语用学理论运用于文学批评与赏析,形成了文学语用学 (literary pragmatics);语用学理论运用于语言习得及语言教学研究形成了习得语用学(acquisitional pragmatics)、发展语用学(developmental pragmatics) 和教育语用学(pedagogical pragmatics);语用学理论运用于法律活动形成了法律语用学 (legal pragmatics);语用学理论运用于对语言的历时演变的研究形成了历史语用学 (historical pragmatics);语用学理论运用于形态学研究形成了形态语用学(morphopragmatics);语用学理论运用于计算机科学,尤其是机器翻译领域形成了计算语用学 (computational pragmatics) 和工程语用学(engineering pragmatics)。此外,语用学理论还广泛运用于话语研究、广告学、文体学等领域,并显示出强大的解释力。 除上述论及的理论与应用研究外,语用学对礼貌、言语行为、指示语、前提及会话结构等传统议题的研究还在不断深入。从事语用和语义界面及语用和句法界面研究的学者也大有人在。 1 20世纪80年代初,胡壮麟教授首次较系统地将语用学介绍到国内。此后语用学研究逐步为国人所认识、接受和偏爱。随着语用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国内定期会有学者就语用学研究的阶段性成果撰文评述。发端于20世纪30年代,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语用学一直沿着完善理论体系和拓宽应用领域两条轴线不断向前发展。我们对当前国际、国内语用学研究状况的描述也将由此入手。 语用理论的完善 传统的语用学研究植根于语言哲学,脱胎于语义研究。Levinson (1983) 所勾勒出的语用学研究的基本轮廓内的几项核心议题,如指示语、会话含义、前提及言语行为理论等也都是对语言使用中的意义的研究。因此,当前语用学理论体系的拓展和完善是在不断深化传统的语言哲学范式下的意义研究的基础上沿着以下3个方向朝纵深展开。第一:从认知、心理实验及博弈论等视角出发,尝试为意义研究另辟蹊径;第二:突破英美语用研究传统,将语用学具体化为一种从认知的、社会的和文化的整体角度对语言现象的综观,坚持认为语用学涉及到的是语言性行为的全部复杂现象,反对将语用学与音位学、形态学、句法、语义学、神经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等语言学分支并列,从而形成与英美传统对垒的语用“综观论”;第三:在继承英美语用研究传统的基础上,将语用学研究从传统的有关意义的研究扩展到对整个话语及言语交际过程的多视角研究,并着力尝试语用研究方法论的革新,不再将语用学局限于语言哲学的定势。 在语用意义研究方面,继新格赖斯会话含义研究之后兴起的以关联理论为核心的认知语用学 (cognitive pragmatics)、以心理实验为基础的实验语用学 (experimental pragmatics) 和以博弈论为分析工具的博弈语用学 (gametheoretical pragmatics) 突破传统语用学以语言哲学为基础的意义研究模式,大大拓展了语用意义研究的视角和空间。 比利时学者Verschueren的语用“综观论”认为不可能给语用学指派一个基本的分析单元,也不可能鉴别出一个具体的相关对象,语用学是对语言各层面的功能性综观,语用研究

“语用学”课程教学大纲

“语用学”课程教学大纲 教研室主任:唐建萍执笔人:唐建萍 一、课程基本信息 开课单位:外国语学院 课程名称:语用学 课程编号:043103 英文名称:Pragmatics 课程类型:专业方向限选课 总学时:18 理论学时:18实验学时: 学分:1 开设专业:英语 先修课程:语言学导论 二、课程任务目标 (一)课程任务 语用学是英语专业语言学方向的一门专业限选课。本课程主要通过语用学中两个重要的概念,即“言语行为”和“语境”使学生掌握其相互作用和构成在话语交际中的核心作用,通过对语用学中指示、预设、言语行为理论、会话合作原则、话语逻辑等若干论题的研究,使学生可以从说话者和听话者的角度,知晓语言行为是受各种社会规约制约的行为,并可以运用社会规约结合语用知识去解释某些语言现象。让语言研究变成“语言—使用者—语境”这样一个三位一体的立体研究,对语言的认识从必然性跨越到自由性,从静态到动态,从单向分析向整体扩展,凝结出跨文化交际行为适合性的精髓。 (二)课程目标 在学完本课程之后,学生能够: 1. 区分语用学与语义学和其它相关学科在研究意义上的差别; 2. 在了解英语语言的基本特征以后,从语言使用的各种情况解释语言使用的意义、规 则和条件,从而以更高、更广的视角了解语言的特征; 3. 了解近二、三十年来语用学的发展、目前最新的研究动态及趋势,增强外语教学与

学习中的语用观念。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 第一章引论 使学生了解语用学的起源和发展,并初步了解语用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及语用学同其它交叉学科的关系与学习意义 第一节语用学的起源及发展 第二节语用学的定义 第二章指示现象 使学生从语用角度了解指示词语的功能,脱离结构主义对指示词语的狭义理解,把话语和周围的世界联系起来。 第一节指示语的定义、分类和特点 第二节人称指示 第三节时间指示和空间指示 第四节语篇指示和社交指示 第三章语用预设 使学生了解预设、前提的定义及前提的反射问题。培养学生对话语命题进行逻辑切分的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第一节前提的定义 第二节前提的种类 第三节前提的映射问题 第四节前提与蕴涵的关系 第四章会话含义(I):合作原则 要求学生掌握会话合作原则,并能应用到话语交际中,在话语轮回中动态的判断信息量,信息的真实性、相关性及谈话方式,发现话语的隐含意义 第一节合作原则的四项准则 第二节违反合作原则产生的语用效果 第三节隐含意义的定义及分类

语用学期末论文

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 语用学与英语教学课程考核 (研究报告) 题目:An analysis of Pragmatic Failure with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s 学号(准考证号):1230100054 姓名:焦凯丽 专业:英语(教法方向) 年级:2012级 学院:外国语学院 完成日期:2015年 1 月10日

Introduction The Cross-cultural Pragmatics is a relatively young linguistic branch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Linguistics and Structural Modern Linguistics. It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research of cross-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cross-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 is a common phenomenon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process. This paper focus on the analyzing of different kinds of pragmatic failures in our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t the same time, giving reflections and feedbacks on our English learning and Language teaching. Being in the rapid developed century of our human society, we should heighten the awareness of appropriating use of pragmatic language in our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英语语言学论文

华 中 师 范 大 学 本 科 生 课 程 论 文 论文题目 The Study of Speech Sound in Language 完成时间 2012.12 课程名称 现代语言学概论 专 业 辅修第二学位英语专业 年 级 2010英语第二学位辅修本科生 成 绩 评卷人 姓 名 学 号

The Study of Speech Sounds in Language I. Introduction Knowledge of a language includes that of the different components of the language: the morphemes,words,phrases,and sentences. It also includes knowing what sounds are in the language and how these sounds are put together to form meaningful units. Different terms can be found in describing the sound system of language. Traditional terminology puts phonetics and phonology at a paralleled level. In this terminology, phonetics is the study of separate speech sounds, while phonology is concerned with the system of combination of sounds. According to the terminology in some books, however, the study of speech sounds in a general way is termed as phonology. It is concerned with all the aspects of the speech sounds and sound systems of a language. Its subdivisions are phonemics. Phonetics deals with speech sounds in isolation, and phonemics studies the systems of speech sounds. To avoid confusion, the traditional terminology is adopted in this book. II. Analysis on ---- 2.1. Analysis of speech sounds The study of phonic medium of language in isolation is the level of phonetics, attempting to describes all the sounds that occur in human language. It’s mainly concerned with the production, transmission, and perception of the speech sounds. Analysis of speech sounds can be approached from the following 4 levels Level 1: anatomy and physiology----refers to speech organs and their functions Level 2: articulatory phonetics----studies how to produce speech sounds. Level 3: auditory phonetics---studies how the sounds are perceived by the hearer. Level4: acoustic phonetics----studies the way speech sounds are transmitted in the air(using spectrographs, analyze sound waves). 2. 2. Process of speech production and perception 2.2.1. Articulatory phonetics studies the sounds from the speaker’s point of view,how a speaker manipulates his speech organs to produce speech sounds. This branch is the longest established and the most highly developed. 2.2.2. Auditory phonetics studies the way listeners perceive the speech

逻辑学心得体会

逻辑学心得体会 篇一:学习逻辑学感想 结合本人实际,简述学习本课程后的体会(收获);并且提出对本课程的教学意见和建议。字数要求:1500字以上。时间过的真快啊,不知不觉间,学习逻辑学的课程也结束了。在这段时间里面,伴随着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的变化,使我们对自己的人生道路充满了迷茫,显现出一种无所适从的状态,整天都不知道干什么。就在我们处在迷茫的时候,它走进了我们的身旁,更走进了我们的心里。它就是逻辑学。逻辑学是研究思维、思维的规定和规律的科学。逻辑学的有用与否,取决于它对学习的人能给予多少训练以达到别的目的。学习的人通过逻辑学所获得的教养,在于训练思维,使人在头脑中得到真正纯粹的思想,因为这门科学乃是思维的思维。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学习逻辑学对我还有很大的帮助学习逻辑学使我懂得更多,使我有了深深的体会心得。它就像我们的父母一样的疼爱我们;像老师一样的关心我们;像朋友一样的帮助我们。在它那盏明灯的指引下,我们走出了人生的迷茫期,大步的迈向幸福的阳光大道。 什么是逻辑?翻开厚重的逻辑学导论,上面的解释清晰而有深意:“逻辑学是研究用于区分正确推理与不正确推理的方法和原理的学问。”正确推理的界定有着许多客观标准,而如果不了解这些标准,也就无法运用它们。逻辑学研

究的宗旨,就是发现并塑述这些标准,使之能够检验论证,把好的论证与坏的论证区别开来。我知道这才是学习逻辑的最终目的,习得知识并运用到实际活动中指导我们的生活与学习,也算是拥有了一份比别人更睿智的理性,在问题的分析上,我们会更占优势。因为在某些问题上,主观感官直觉做出的判断也许就是片面的,被蒙蔽的,而在这种时刻就应当辅助以逻辑的敏锐思维,丁是丁,卯是卯,不允许有丝毫含糊的地方。我认为这种严谨求精的态度也是学习文科需要注意的地方,这再也不单单是理科学生的专利。 也许人们受够了一些不实际的说教和死板的学术研究,觉得没有逻辑,生活照样进行的很好,而学习逻辑不过是多浪费了一些可以享受的时间和精力,在大学生的潜意识里,已经把逻辑学归到了马哲、军事理论这些可上课不上的课程里。大多数人将这些课程看做自由市场,想上就上,不想上了当然就翘课,这种风气已经逐渐得到大家的认可,成为了一种默认的习惯和做法。当然,一开始我也不例外,这确实是一件难以启齿的事。当初上逻辑课,也是奔着学分去的。然而在逐步的学习过程中,老师生动的举例,多是涉及到我们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让我觉得,逻辑学并没有想象中的乏味于枯燥,逻辑与生活并不是完全割裂开来的。生活离不开逻辑,逻辑也渗透在生活的各个层面。 我们都有逻辑思考的能力,但是这种能力显然还没有

从语用学角度分析小说人物的态度

从语用学角度分析小说人物的态度 摘要:合作原则是语用学中重要的理论之一,强调会话的参与双方要遵循某些合作性的原则以求会话得以顺利进行。常与会话原则共同出现的还有礼貌原则,它更细致地解释了人们在对话中所要遵循的准则。但是小说中的对话并不完全遵循这两种原则,本文以《傲慢与偏见》为例,尝试从会话原则和礼貌原则角度分析小说主人公之间态度和看法的转变,讨论小说人物如何通过违反会话原则和礼貌原则展现他们关系的变化,推进情节的发展。 关键词:合作原则礼貌原则《傲慢与偏见》人物态度 1 简述合作原则与礼貌原则 1967年,格莱斯在Austin和Searle的言语行为基础上提出了会话合作原则,简称CP。他认为“在所有的语言交际活动中为了达到特定目,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存在着一种默契,一种双方都应遵守的原则”。他将这种“双方都应遵守的原则”归纳为几种准则,分别是数量准则、质量准则、关联准则、方式准则。在现实会话中,参与者常因某些目的而违反这些准则。说话人以违反这些准则为代价,表达超越字面意义的隐含意义,但是我们可以将双方配合的态度视为在

另一种意义上遵守了合作原则。在格莱斯之后,英国语言学家利奇提出了礼貌原则(Politeness Principle)作为合作原则的补充。他将语用原则分为“人际修辞”(interpersonal rhetoric)和“篇章修辞”(textual rhetoric),礼貌原则属于人际修辞的范畴。礼貌原则很好地解释了人们为什么故意要违反“合作原则”的某个准则来产生“会话含义”,礼貌原则共包含有六条准则,分别是策略准则、慷慨准则、称赞准则、谦虚准则、一致准则和同情准则。 2 从语用学角度分析人物态度的转变 小说中的会话含义,常常与字面意义不同,这为我们从语用学角度研究这部小说提供了可能性。在《傲慢与偏见》中作者安排了大量富有戏剧张力的会话描写,这些会话赋予了该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整部小说以伊丽莎白对达西先生的态度和看法为主线,经历了初步印象的形成,误会加深,偏见形成和偏见消除几个阶段。伊丽莎白对达西的看法的转变在二人的对话中也都有迹可循。 在开篇的舞会上,宾利极力请达西,但达西用“在这样的舞会上跳舞,简直是活受罪”为借口拒绝了他,这违反了合作原则中的质量准则和礼貌原则中的谦逊准则,不难看出他对朋友生硬直接的态度。宾利打算把“坐在达西身后的那位可爱美女”介绍给他做舞伴,达西明知宾利所指伊丽莎白,却反问到“你指的是哪一位?”,他这样违反了合作原则中

语用学 莱文逊 读书笔记

《语用学》读书笔记 法1401 赵涵 1404000116 莱文逊(Levinson)所著的《语用学》一书,由英国剑桥大学1983年出版,是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语言学教材系列中的一种。它是第一本比较全面地对语用学这一领域作出阐述的教科书和专著。这本书的价值除出版早外,更重要的是因为它写得好。作者对语用学研究的几个最基本、最重要的题目作了比较全面的归纳和比较深人的论述。 本书的第一章是导论,介绍了语用学的研究范围。作者在这一章里谈到了语用研究的起源、它的实质、它和语言学研究尤其是和语义学研究的关系等等。读者期待在这一章里能看到语用学的定义,但在这一节的开头,莱文逊却说道“给语用学下一个定义决非易事,我们将探讨一系列可能的定义,其中的每一种至多勾画出这一领域可能的研究范围。”直到这一章的结束,莱文逊确实没有给出一个语用学的定义,他只是对一系列可能的定义作了讨论。但我认为这样的讨论十分有益,这是十分值得细细一读的一节,读一下他对各种可能的定义发表的高见,远比仅仅看到一个很宽泛的定义有帮助。在对各种可能的定义进行讨论的过程中,莱文逊涉及到了语言学和语用学研究中一系列基本概念,基本范畴,和一些重要关系,例如语言的功能观、语境、语言和语境的关系及其语法化等等。其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对“语用学是对语义理论未能包含的那些意义侧面的研究”这一定义的讨论。莱文逊还谈到了语用研究和语义研究的关联和差别,谈到了句子和话语的区别,诸如格莱斯(Grice)的自然意义和非自然意义,句子意义和话语意义等各种类型的意义,以及相互知识在意义理解中的作用,所有这一些概念和关系十分有利于加深对语用和意义的理解。 第二章《指示》是在导论之后进行讨论的和话题,莱文逊把指示作为第一个题目的理由很明确同时也很充分:“语言和语境的关系通过指示这一现象在语言结构得到反映;”在已出版的多种语用学专著和教材中,大多数作者都把指示列为第一章或第一个论题,这是有道理的。指示这一现象是使语言哲学家和传统的语义学家感到头痛的问题,因为只从真实值这个角度无法解释指示词语的意义,指示词项的“编码”和“解码”都得依赖语言使用的语境,而语境正是语用研究的基础。传统对指示的研究包括人称指示、时间指示和空间指示三种,莱文逊在此基础上又加了篇章指示和社会指示两种。对各种指示的论述莱文逊大体上是对莱昂斯(Lyons)和菲尔莫(Fillmore)七十年代初有关指示的论文和专著中有关章节的综述,书中提到的“手势型指示”、“象征型指示”、“编码时间”、“解码时间”等概念均借自菲尔莫七十年代初所作的一系列关于指示的讲座。 在谈到指示时,重要的是对指示这一现象的语用性质的认识,然后才是对指示词语的意义的语用解释,在这个过程中有趣的是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指示词语,尽管它们的意义是由语用决定的,如“来、去”之类,但在使用过程中却常常会出现语用反常的情况,如“我马上就来”这样的话,而这样的语用反常的情况则又只能从语用的角度加以解释。在人们充分认识到指示的语用本质,并从语用的角度对指示进行解释之前,指示这一现象和指示词语的使用和理解通常被作为篇章内部的语法—语义关系来解释,也就是认为

语用学论文

浅析语用学 指示是指利用语言进行指点或标示。语言中存在这一语言现象充分说明了语言和使用语言之间的语境之间的密切关系。指示语作为语用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一直受到语言学家们的重视。本文将着重从语用学中的指示语角度来分析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造成学生学习汉语语用失误的原因。 一、语用学基本概念 顾名思义,语用学(pragmatics)就是关于语言使用的实用学。简言之,语用学就是研究话语在使用中的语境意义,或话语在特定语境条件下的交际意义,包括意义的产生与理解,也包括交际中语言形式或策略的恰当选择与使用。(冉永平,2006.) 二、语用学中的指示语 何自然先生认为:“我们把表示语言指示信息的词语称为指示语,归入语用学的范畴,因为指示语是一些不能单用语义学的真假条件衡量的词语,它们的意义只有结合语境才可能得到正确的解释”。指示(dexis)这一术语来自希腊语,它的意思是利用语言进行指点或标示。指示语可以分为五类,分别是人称指示语、时间指示语、地点指示语、话语指示语和社交指示语。 三、对外汉语教学中语用学之指示语 历来的对外汉语教学,内容基本上只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项目。但通过实际教学,我们发现,外国人在掌握以上汉语基本语言项目后仍然出现话语不当的现象。这就要求我们在研究汉语语音、词汇、语法的同时,还要研究汉语的语用。而语用学之指示语应该是我们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1、对外汉语教学中指示语的影响 外国人学习汉语在语用方面的失误不是因违反语法规则或用词不当而引起的,而是在指示语上没有很好理解汉语的不同才导致出现语法正确但语用错误的现象。这些指示语不同的使用就体现了在使用汉语语言形式或词语时因思维方式和习惯的不同或观察事物的角度、范围有差异。根据指示语的性质,指示语的使用有两个必不可少的阶段:先要确定以言语行为中的哪一要素为参照点,下面从人称指示、时间指示、地点指示三个方面举例加以说明。

逻辑学完成论文

简单命题和复合命题的区分与复合命题的真假判断 张玉杰 哈尔滨师范大学(150025) 黑龙江哈尔滨 摘要:在逻辑学中,判断是对客观事物所有肯定或否定的思维形式,所以判断有真有假。在数学中用来表示数学判断的语句或符号的组合称为数学命题。同时在逻辑学上把不含逻辑联结词“或”、“且”、“非”的命题称为简单命题,由简单命题与逻辑联结词构成的命题是复合命题.下面我们就详细地介绍一下如何判断简单命题与复合命题区别与判断复合命题真假的方法。 关键字:简单命题复合命题区别真假判断 1.问题的提出 从小学我们就学习数学,到了初中、高中更是感觉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通过对以前知识掌握牢固的基础上再来对同样是基础学科的逻辑学进行了解。学习简易逻辑知识,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进行简单推理的技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我们在学习与生活中不断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 首先在学习逻辑的理论知识上作为我们大学生可以通过老师的讲解、查阅资料进行研究,于是在本文中我们对逻辑学中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做了详细的研究。就是如何区分与判断命题的真假。具体到首先是如何区分简单命题和复合命题,其次是通过具体方法来判断复合命题的真假。 真和假两个概念在逻辑学中有不同的含义:一是在命题的特征中它们表达主体对客体的认识是否和客观实际情况相一致的问题;二是在复合命题中,复合命题的真假是指命题的真假是否反映了由于逻辑联结项的不同所形成的不同逻辑关系的正误。一个命题对事物情况的断定,如果符合客观实际情况,就是真命题;不符合客观实际情况就是假命题。 2.简单命题和复合命题的区分 从简单命题和复合命题的定义到判断与区分,似乎是很容易理解和掌握的。其实并不然,我们举出一个例子: 例1:说明命题“4的平方根是2或-2”是简单命题还是复合命题? 第一种看法,认为该命题是简单命题.这是因为,若是复合命题,则有: p:4的平方根是2; q:4的平方根是-2; p或q:4的平方根是2或-2. 由于这里的p及q都是假命题,由真值表可知,将p或q看成是由p及q用“或”联结的形式是不正确的.据此认为命题是简单命题。

孔乙己语用学分析

《孔乙己》语用分析 (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罗云) 摘要:语用学也叫语言实用学或语言使用学,是语言学中新开拓的一个领域。语用学主要研究语言的具体运用及其规律,尤其注重在不同的语言交际环境中如何理解和运用语言。在众多的文学作品中,用语用学的理论去关注文学作品可以使我们队作品的理解更为深入。本文将运用合作原则和面子理论解析《孔乙己》。 引言:本文通过运用语用学中的合作原则与会话舍义、礼貌原则以及面子理论,分析了鲁迅的小说《孔乙己》中的人物对话,剖析了其中丰富的的会话含义,分析了人物有意违背合作原则的原因,从而更好的理解作品。 关键词《孔乙己》会话含义合作原则面子理论正面面子负面面子 一、《孔乙己》 鲁迅先生的《孔乙己》小说通过对孔乙己悲惨一生的描写,一方面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对下层知识分子的严重毒害,有力地控诉了科举制度的罪恶;另一方面也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一般群众的冷漠麻木和思想昏沉的精神状态,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使读者从一个侧面认识封建社会的腐朽与与黑暗。本文选取了《孔乙己》中典型的对话,并从语用学的合作原则角度进行分析,从而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作品。 二、会话含义理论及其合作原则 会话含义理论是美国哲学家格莱斯提出的。他认为,“在所有的语言交际活动中为了达到特定目标,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存在着一种默契,一种双方都应遵守的原则。他称这种原则为会话的‘合作原则’”。【1】换句话说,“合作原则”就是要求每一个交谈参与者在整个交谈过程中所说的话符合这一次交谈的目标或方向。正是交谈者的这种合作使得他们能够顺利地、持续地进行有意义的语言交际。格莱斯的“合作原则”具体体现为四条准则: ①数量准则 ②质量准则 ③相关准则 ④方式准则 三、面子理论 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这样违反合作原则的很大部分原因是为了顾及自己的面子问题。研究合作原则我们常常联系到面子理论来进行分析。 Brown & Levinson (1978)在Goffman 等人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成熟的面子理论,力图将面子作为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来研究。他们认为面子是每个社会成员想为自己争取的公开的自我形象(self-image)。人们在交际活动中希望彼此维护对方的面子,并随面子威胁程度的增大而采用较高程度的礼貌策略。面子威胁程度的计算取决于交际双方之间的社会距离(social distance)、社会权力(social power)的差别以及特定文化对具体言语行为强加程度的认定。【2】Brown & Levinson将面子区分成正面面子(positive face)和负面面子(negative face)。

语用学参考文献

?1] 顾曰国. 使用者话语的语言学地位综述[J]. 当代语言学. 1999 (03)?[2] 姚小平. 索绪尔语言理论的德国根源[J]. 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3 (03) ?[3] 许国璋. 关于索绪尔的两本书[J]. 国外语言学. 1983 (01) ?[4] 岑麒祥. 瑞士著名语言学家索绪尔和他的名著《普通语言学教程》[J]. 国外语言学. 1980 (01) ] 顾曰国. 使用者话语的语言学地位综述[J]. 当代语言学. 1999 (03) ?[2] 姚小平. 索绪尔语言理论的德国根源[J]. 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3 (03) ?[3] 许国璋. 关于索绪尔的两本书[J]. 国外语言学. 1983 (01) ?[4] 岑麒祥. 瑞士著名语言学家索绪尔和他的名著《普通语言学教程》[J]. 国外语言学. 1980 (01) ? ?[1] . 《语言科学》稿约[J]. 语言科学. 2003 (03) ?[2] 余光武. 当代语言科学创新与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暨《语言科学》创刊十周年庆典在徐州召开[J]. 语言文字应用. 2012 (04) ?[3] 丁邦新. 祝贺《语言科学》创刊十周年[J]. 语言科学. 2012 (06) ?[4] 余光武. 当代语言科学创新与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暨《语言科学》创刊十周年庆典综述[J]. 语言科学. 2012 (06) ?[5] 侯精一. 贺《语言科学》杂志创刊[J]. 语言科学. 2002 (01) ?[6] 李宇明. 面向社会需求,发展语言科学[J]. 语言科学. 2002 (01) ?[7] 孙宏开. 贺《语言科学》杂志创刊[J]. 语言科学. 2002 (01) ?[8] . 《语言科学》2005年(总第14-19期)总目录[J]. 语言科学. 2006 (01) ?[9] . 《语言科学》2006年总目录[J]. 语言科学. 2006 (06) ?[10] . 《语言科学》2007年总目录[J]. 语言科学. 2007 (06)

语用学论文(英汉指示语对比分析)

本科生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 Pragmatic Analysis on expressions Chinese and English ------- From thePerspective of Deixis 完成时间 课程名称《语用与交际》 授课教师__________________ 专业 年级

Pragmatic Analysis on expressions Chinese and English -------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eixis 摘要:指示语是语言中最基本的要素,也是日常生活里使用频率较多的语言慨念。本文拟从对比语言学的观点出发,对英汉两种语言中的指示语进行对比和分析,从中找出它们之间的一致性和分歧性,其目的是提高对英汉两种语言的认知能力和应用能力。 关键词:英汉;指示语;对比;分析 Abstract:Deixis is the most basic elements of the language, but also the frequency of use in everyday life are more generous concept of language. This paper from the viewpoint of comparative linguistics, on the instructions in both English and Chinese language for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to find out the consistency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 and its purpose is to improve the cognitive abilities of both English and Chinese and application. Key words: English and Chinese; deixis; comparison; analysis I Introduction Deixis appears to be a universal component of human communication, linking utterances to the context in which they are used. It is highly context-dependent. The strong context-dependency nature of deixis constantly reminds us of the fact that natural languages are primarily invented for use in face-to-face exchange.And deixis belongs to pragmatic study since it reveals a very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and context and non-linguistic context). The understanding of indexical expressions relies on the utterance context. In linguistics, deixis refers to the phenomenon wherein understanding the meaning of certain words and phrases in an utterance requires contextual information. Words are deictic if their semantic meaning is fixed but their denotational meaning varies depending on time and place. Words or phrases that require contextual information to convey any meaning,for example, English pronouns are deictic. Deixis is closely related to both indexicality and anaphora, as will be further explained below. Although this article deals primarily with deixis in spoken language, the concepts can apply to written language, gestures, and communication media as well. While this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