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潮汕传统文化

浅谈潮汕传统文化

浅谈潮汕传统文化
浅谈潮汕传统文化

浅谈潮汕传统文化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周易》云:“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创造一方文化。文化影响一个人,甚至一个民族。文化之于生活,文化之于教化。传统文化是祖辈们留给我们的精神粮食,或有百年、或有千年,浑厚而独特,源远而流长。

潮汕,位于东南沿海广东与福建的交界处,历来为粤东、赣东南、闽西南的商品集散地中心,三面背山,一面向海,地处独特,自唐以来,英才辈出、人文厚重,宋“前七贤”明“后八俊”,也因此潮汕被称为“海滨邹鲁”。

最具代表潮汕传统文化莫过于潮汕话与潮汕功夫茶。

潮汕话是中国最古老最变化多端的语言,也是当今保存古汉语最多最特殊的方言,是八大方言区中闽南方言的次方言,也是广东三大语种之一。潮汕话初始于秦、汉时期,成型于唐、宋,到了明末清初,逐渐形成独立的语言体系。有人说这是一种没有文字的语言,神奇而有奇妙,可谓唐音古韵千年不易。

俗话说“有潮水的地方就有潮汕人”——潮汕人分布在世界各地,如泰国、新加坡、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以及远至欧洲北美洲等地,正所谓“本地一个潮汕,海外一潮汕,海内又一潮汕”。潮汕话就是潮汕人的“母语”,维系感情的纽带,形成了巨大的凝聚力。尤其在异域他乡,乡音相同,胜似“胶地人”(自己人)。

潮汕话作为一种文化载体,继承与传承了潮汕地区千年的传统文化,祖祖辈辈薪火相传,缔造了独具一方的潮汕风情。如潮乐、潮剧。潮剧是中国十大剧种之一,广东三大剧种之一,有“南国奇葩”的美誉。作为一种独特的地方文化戏曲,潮剧用潮汕话来演绎。其实它已不仅仅是一种文化的载体,更是一种文化,一种足以体现一方水土民风的潮汕传统文化。

潮汕话对“海内的潮汕”与“海外的潮汕”同样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和影响。对内,潮汕话是一种文化的载体,一种文化。对外,潮汕话更是一种血浓于水的亲情的见证。它维系了一股“同心同德同乡人”的情感,正如这情感的纽带凝聚了海外的潮汕人,这是一种“同乡”而又犹如亲人般的情怀。

语言文化的力量是巨大的。它凝聚一个群体,也可以凝聚一个民族。潮汕话,凝聚了海内外三千万潮汕人。它是伟大的!

作为潮汕传统文化的另一典型代表潮汕工夫茶是我国古老的茶文化最有代表性的茶道,对于茶具、用水、沏工以及泡法都十分讲究,自有一套严格的程序,故曰:功夫茶。

功夫茶的步骤主要有纳茶、候汤、冲茶、刮沫、淋罐、烫杯、洒茶、敬茶以及品茶。

纳茶我们叫“乌龙入宫”,即是用茶匙把一壶量的茶叶装入茶壶之中;候汤即是煮水,《茶说》云:“一沸太稚,谓之婴儿沸;三沸太老,谓之百寿汤;若水面浮珠,声如松涛,是为二沸,正好之候也”;冲茶我们叫“悬壶高冲”,即将水注入壶中;刮沫好似春风拂面,用用壶盖刮去壶口的泡沫;淋罐曰孟臣淋霖,即是沸水浇壶身;烫杯俗话讲“烧盅热罐”。洒茶要诀是:低、快、均、尽。“低”是为了防止茶水变凉;“快”是为了保持香味,保持温度;“均”是为了杯杯均匀;“尽”是不让余水留在壶内。潮汕话我们称为“关公巡城”“韩信点兵”。敬茶也是有学问的,叫做“敬奉香茗”讲究的是先客后主,先长后幼。品茶又称“品茗审韵”,先闻后品,品茗时,以拇指与食指扶住杯沿,以中指抵住杯底,俗称“三龙护鼎”。品饮分三口进行,“三口方知味,三番方动心”。正是:“请得关公巡古城,更教韩信点奇兵。红红炭火清清水,满座茶香四海清。”

功夫茶品的不仅仅是茶而已,更是一方风情、一种文化。喝的是茶,品的却是一

番人情世故,所谓“茶薄人情厚”。

文化的力量的无形的,它渗透在与日常之中,正如文化学者余秋雨说的“文化其实是已经变成习惯的生活方式和精神价值”。潮汕的传统文化,历千年而不衰,深厚的人文底蕴、淳朴的民风民俗以及独特地理位置形成的精神价值,都深刻的影响着这片热土上的潮汕人,乃至于海外华人群体。

潮汕民俗文化研究

潮汕民俗文化研究 研究背景 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潮汕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小分支。而潮汕民俗文化作为潮汕文化最具特色的组成部分,有着强烈的民族性、地域性和群众性,凝聚了潮人群体力量的智慧。随着近、现代工业文明的迅猛发展,传统文化正逐步离我们而去,这是人类目前无法回避的问题。那么究竟潮汕文化中有什么特别民俗呢? 研究目的 潮汕地区具有与其他地区相似的节日,而不同的节日在不同的地域又有不同的特色。潮汕民俗文化作为潮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今似乎已渐渐为新一代潮汕人所淡忘。我们成立这个课题小组的目的,就是为了了解潮汕各个节日的特色以及潮汕的民风民俗,继承和发扬潮汕文化的精华,摒弃封建迷信。 节日及习俗介绍 1.出花园 潮汕地区特有的成人礼俗。 有15岁男女孩子的家庭,要在为孩子备办三牲果晶拜别公婆神(俗称公婆母),表示孩子已经长大,可以走出园,不再是终日在花园里玩闹的孩童了。 其仪式是将三牲果晶合凑成四件或八件或十二件,陈置在俗称“胶掠”(晾晒用的竹箕)上,请出公婆神的神炉,由出花园的孩子跪拜,拜毕,以后就不再拜了。 出花园的孩子要穿红皮屐、吃公鸡头,所有食品都要吃一点。穿红皮屐和吃公鸡头的习俗,传说来源于明嘉靖年间潮州状元林大钦。传说林大钦少时读书,买不起红鞋,便穿红皮屐。一天,他放学回家,见有老者抱着一只公鸡蹲在地上,旁边还有一对红联纸,一张没有字,一张写着“雄鸡头上髻。”老者要求路过者应对,对得上可得这只公鸡,对不上者仅赔他一页对联纸。林大钦站了一阵,对曰:“牝羊颔下须。”对得好,老者将公鸡送他。回到家里,他父亲将公鸡宰了,烫熟后砍了个鸡头奖励大钦,以示独占鳌头之意。后来,大钦果然得中状元,名扬天下。潮人以为这是个好兆头,在孩子入学时就给买双红皮屐,给他抱大公鸡,孩子出花园时就给吃鸡头。 2..潮汕方言 潮汕方言又称潮语,即潮州话,属汉语方言八大语系之一的闽南语系,其鼻祖是汉唐时期的中原汉语,是汉语里语音元素最多、发音机理最复杂的语言。词汇丰富,幽默生动,富有极强的表现力,并保存着很多古汉语的成份。潮汕方言反映了潮汕文化的方方面面,是研究潮汕文化的活化石。

潮汕传统节日习俗

潮汕传统节日习俗 澄海实验学校 初一(14)班 杜斯康

在潮汕,一年中的岁时节日,各乡各里的游神赛会,各家各户还有祖宗的“忌日”,基本每月都有二三个祭拜节日。这些节日,既有祭品美食的制作,又有娱神民间艺术的展示,可谓名目繁多,眼花缭乱,是一笔可经挖掘、改造的旅游文化资源。所谓岁时节日,远不止元宵、清明、端午、中秋、冬节、春节等几个比较典型的传统节日。从正月到腊月,可以说月月有节。 在春节即将来临之时,我不禁对潮汕的传统节日习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此,我决定对“潮汕传统节日习俗”这一专题进行社会实践。希望能够借此机会,对潮汕的传统节日习俗有更深的了解,弘扬家乡的传统文化。同时也培养自己的活动探究能力。

目录 春节习俗 (4) 立春风俗 (5) 元宵节 (6) 潮汕人过清明节 (9) 潮汕端午习俗 (10) 潮汕中元节 (12) 中秋节的习俗 (17) 冬至 (19) 除夕 (21) 实践总结 (23) 目录

农历正月初一是春节。春节一清早各家各户备齐菜到祠堂祭拜祖先,所以这一天早餐,便要全家吃素,以示对祖先虔诚尊敬。各个宗祠都要挂灯笼,写明姓氏,显示其先人的官职或贤哲家风。如姓李的为“陇西旧家”,表示他与唐朝的李世民同宗支;姓黄的写“江夏世家”,表示他们是孝子黄香的一脉,等等。 正月初一至初三,小辈应向长辈拜年,亲朋则互相祝贺,名为拜年或拜正。当小孩一清早捧槟榔(或以橄榄代槟榔),向长辈请安拜年时,长者则赏些钱给他买糖果,俗称为赏面钱。这一天外出,遇见熟人,应互相道贺,共祝新正万事如意。交情较深的,则互相登门拜正。故此家家户户都备有大柑和橄榄,以备客人拜正答礼之用。 正月初一,潮俗禁忌很多,人人都要说吉利话,甚至孩子失手打破碗,还要说成“碗开花”或“缶开嘴大富贵”。如不慎点火烧了灯笼,则说是“灯火旺”。这一天不能扫地,应把扫帚藏起来,让垃圾积下,说是堆金积玉。据《录异记》说,藏扫帚的事,是商人区明过彭泽湖礼青洪君,得其侍女如愿,因而一切如愿发家。后因生气打了如愿,如愿钻进扫帚中,不愿出来,区明从此便倾家荡产了。有此传说,所以大家这一天便藏扫帚不扫地了。还有说正月初一如不吃干饭而喝饭汤,以后出门要遇雨。 潮汕春节文娱活动最活跃。有赛锣鼓班的,有 舞龙、舞蜈蚣、舞狮、扣鹦哥等。有些乡村还要通 过舞狮队拜年,联络乡情友谊。 正月初一至初三,一连拜祭祖先三天。祭拜时 有鼓乐助祭的习俗,所以一些弦间乐社和皮影戏班, 便在这时组成小乐队,到各地宗祠巡回弹唱助祭, 参贺新喜。主人对这些乐队,分别给以红包,由小孩以槟榔盘奉送乐队。 到了正月初四“弦架开”(即年假开)。这一天传说是上天汇报的神明落地的一天,过去迷信的拜神者,都一早就上神庙烧香嘱咐,有些还把全家的生辰年庚八字,写在红帖上,缚于神轿上,向神许愿,希望他“上天言好事,落地保平安”。 各行各业在新开市中,都有点“诀术”,教书的喜在笔筒上贴起“新春开笔砚,诸事皆逐意”的小红联;做生意的则一早起来就扫地,自外朝里扫,表示要把财扫进来,栖楹墙壁则贴上“开门扫地财长聚,货如轮转大利市”等吉利红联;农民则说这一天要吃蒜和猪肠,说吃了猪肠、蒜,新年做起事来“长长有和算”。总之,自除夕至正月初四年假开,人人都盼着争个好头彩。

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报告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报告

前篇论语是中国文学库中重要的宝藏之一。论语为汉民族制造了道德秩序,左右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影响了中国长久以来的历史。那么论语的核心精神是什么?古代重视儒学,论语成了经典读本,从古至今人们对论语解读多于论语本身。我结合老师所讲和资料查阅来肤浅的整理一下论语核心精神吧。 论语中多次提到仁,引申为爱人,即不彻底的人本思想。主要要体现在政治思想和教育思想。政治上主张君主应当推行仁政,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创办私塾,打破贵族的学习专权。 核心精神之政治篇 论语仁政篇告诉了君主该怎样治理自己的国家,告诉了现代管理者如何领导。 论语中有讲以道德治理,将会使你拥有大批拥护者。也就是说,如果你站在道德制高点将会有大批的人支持你。有的人滥施刑罚,以一种无道德秩序来管教自己的子民,自己的子民就会因为想法设法逃避惩罚而变得没用廉耻之心,这样整个秩序回更加混乱。但如果君主好施,用礼制同化他们,百姓不仅有廉耻心,同样有归顺感。历史上元,清统治者努力把自己汉化的目的就是为了用道德礼制讲不同民族的人们统一而消除矛盾。在现代也如是,领导者应该仁义对待下属。这样才能让自己作为被拥护对象,否者下课。 孔子在仁政篇中提到了“孝”,古人有讲,万恶淫为首,百事孝为先,无论古今,孝在极其重要,为何?“孝”维持了小家的和谐,家和万事兴,则国强。现在相亲中往往会考虑对方是否孝敬,公司招聘时候也会考虑。为何?孝的人往往有一种对集体的尽职,往往能够在集体支离破碎时起到凝聚作用。然而古时的唯父母命是从则是相当荒唐的,说得对就做,不对就当旁听。

信任也在论语中被重视,孔子说过人如果不讲诚信,就像不完整的车轮它怎么走。管理者与被管理者间应当互相信任。不是有说:诚信为做人之本。诚信就是连接利益者与利益者的纽带。 论语核心精神之教育篇 成语三十而立,不惑之年相信大家都熟悉。孔子讲这话时是在他70岁时,目的是为了告诫大家天命自己,才能成功。尽管人生充满坎坷,但艰苦奋斗总会有出头一天。同时也极具讽刺的说明有些东西是天生如此不能改变。不消极,不狂妄的人,才是学习教育的集大成者。 论语记载:“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孔子在这里就表明了学习教育的立场:在教育学习过程中教授和被教授者间应当互动交流。不过站在颜回的角度,他是以一个学习者的角度在表明态度:学有所成顾不上炫耀就做进一步的讨论深入。正如孔子所讲:“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作为学习者,尽管接受的本领很强,但是生硬的接受只能让自己因为知识的过度堆积而消化不良。其实孔子所要表达的意思就是:知识不是死的。后来马克思思想中不是提到实践吗,大致与孔子所说的变更知识相近。 后篇论语博大精深。取部分核心精神就已经适用人的成长所用。

潮汕建筑特色

潮汕民居形式的名称,都与大自然有关系的名称如“四点金”(“金”是风水中自然界的五行之一)、“下山虎”、“爬狮”等,有关人与自然关系的“结合点”在潮汕建筑中俯拾皆是。 在民居建筑的形式上反映了建筑土木技术结构与中轴线为基准的对称审美要求,故门与窗的重复连续性显示出节奏感格外明显。其建筑方式多为板筑、白瓦素墙、秀洁清净。潮汕地区建筑材料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大量采用贝灰和石材,用于门框、栏板、抱鼓石、台阶、柱础、梁枋上。此外,潮汕民宅有一个突出的特点是极其注重装饰,檩木要漆成红色、椽子则漆成蓝色,故称“红桁蓝桷”。单是山墙的脊端,就有金、木、火、土五种不同类型,各种颜色的瓷片在屋顶上主要部位贴出各种立体形象,有花草、鸟兽、虫鱼,还有人物,造型栩栩如生,十分传神。精美绝伦的石雕,木质结构上镂刻各种形象,使整座建筑物富有艺术气息,古色古香如皇宫建筑。 潮汕平原地理地势复杂,江河密布,村镇多临水,未近江河者多开渠引水至村前,挖一半圆形水塘蓄水,弧形朝向主体建筑,以纳气聚财,也有“过池风”凉爽的实惠,更有游泳、洗澡、洗衣物、养鱼的实用价值。 我们将重点讨论潮汕民居建筑的风水特点 1.潮汕的风水与二次葬习俗 由于潮汕平原的地势地域因素和民风民情的缘故,潮汕自古酷信风水,至今存有大量的风水建筑。仅澄海莲花山,就有“倒插金钗”、“猛虎跳墙”、“黄蜂采花”、“飞凤衔书”、“通天蜡烛”等许许多多风水的典范,其中的“金交椅”又称孩儿坐轿,是北宋新州知州,位列潮州前八贤的张夔墓;“蟠龙吐珠”又称摆盘猪头,是江夏黄氏的祖墓。这些风水宝地几乎每一处都蕴藏着莫测的玄机和神奇的传说。 最能说明潮人惑于风水的现象是所谓二次葬习俗。《潮州府志》载:“陋俗相沿,葬后十年或廿年,则易其棺而贮骨于瓷罂,名曰金罐,骨黄者复痤原穴,骨黑者另觅佳城,不经甚矣。”为了得到一处吉穴,或停柩数十年不葬,或葬后

潮汕地区的妈祖文化

汕头地区的妈祖文化 2010101401沈奕翔妈祖就是元代以后被福建等沿海居民尊为天妃娘娘、天后圣母的海上保护神。原名林默娘,是福建莆田湄洲屿的渔家女儿,生于北宋建隆元年(960年)三月二十三日,史有其人。由于诸多传说,使她成为千百年来受人崇拜的神。特别是闽粤等沿海省区居民,更将妈祖奉为主神。汕头市等潮汕沿海沿江县市也一样。 由于地域文化的亲缘性,潮汕一带与福建、台湾等地,在妈祖信仰上,具有共同的民俗、风俗和习俗,两地关于妈祖的传说近乎一致。妈祖是闯海者心中法力无边的海神,也成为潮汕民众最普遍信仰的神圣偶像。 从沙汕头到汕头埠,已是从渔村向集市发展,汕头沿海成为商舶聚集之地。这些渔民和商船,成年累月与大海打交道,经常遭遇风险,海难事故时有发生。因此,他们盼望神明保佑和庇护的心愿是极其迫切的,有了“驱邪救世,乘席渡海”的妈祖,人们自然祈求她能护航救险,崇敬信仰之心理所当然。 当时汕头商埠初步形成,就已有老妈宫、关帝庙以及清政府设立的沙汕头税站等建筑。渔民都把“妈祖”作为“一舟司命”,在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妈祖诞辰这一天,都会到这里祭拜。这一习俗一直沿袭到新中国成立前。 清光绪五年(1879年)天后宫全面重修,不少商贩也把它作为交易的场所。此后,每年三月二十三日妈祖生,是全汕头盛大的节日,沿海船舶都在舱里的龛前敬拜。当时,汕头埠有天后宫多处,主要有下岭妈祖宫、华坞妈祖宫、妈屿妈祖宫和升平路头老妈宫,市民大都到升平路头老妈宫来祭拜。因人多宫小,虽是走马轮番,小宫也难容市众,供品摆出门口,摆到马路,堵截交通,车辆无法通行,只得绕道。 汕头市区历史上还有过一座“新妈宫”,其址在现汕头市金平区新风左巷4号今永平路小学所在地。新妈宫与一般的祠堂差不多,属潮式建筑“四马拖车”,有二条“伙巷”,门前有麒嶙、嵌瓷,西侧还有一土戏台。香火兴旺一时。 新妈宫的盖建其实也反映了过去的商业竞争。过去汕头许多行铺以地域划分商业行会,行会组织“老油园”同“新油园”因拜妈祖的桌位问题发生争执,被排斥的“新油园”才盖起了新妈宫。新妈宫建于民国初期,规模比老妈宫大,但名气比老妈宫小,特别是新妈宫拆除之后,市民知之者更少。 1944年,日军在汕头招募往新加坡修船劳工,大约有二百多人,去时到汕头老妈宫请妈祖分灵同往。初到星洲,生活清贫,经费缺乏,就地建简朴庙宇,恭奉天后圣母。至1948年才合力筹划,在原址建起“汕头社天后庙”。至1989年,由理事会倡议发动筹备,在芽笼四十巷五号注册成立汕头社,1994年农历三月二十一日举行隆重移迁晋庙大典,望后人思源发扬光大,特书匾额“蛇江飞来”,示意汕头妈祖驾临此地。 汕头天后宫自1992年重修开放,市民依旧虔诚朝拜。成为汕头市文物保护点和旅游胜地。新加坡汕头社天后庙晋香观光团几十人于1995年莅汕。台湾也有不少地方成团结队来汕头老妈宫敬拜分灵,带往住地。 近代重要的贸易口岸——樟林港,也曾有过四个天后庙,其一是约建于元代中后期的“灵感官”,其二是建于明代 (具体年代不详)的“暗芒宫”,其三是建于清代乾隆五十二年至五十七年间(1787-1792年)的新围天后宫,其四是建于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的城内天后宫。 汕头埠妈祖出游没有定期,最后一次出游是在1936年前后。当时,总商会辖下的各个公会大都组有标旗锣鼓班参加出游。汕头存心善堂仪仗队是开路先锋,这个仪仗队是西洋管乐队,制服整齐,白衫黑裤的中山装加嵌鲜艳色线,载上大冠帽,十分精神。管乐可算齐全,

潮汕民俗

潮汕民俗是中华民俗文化的一支,是汉文化与百越民俗文化及外来文化相融合的结晶,别具特色、自成体系。有农历正月初七吃“七样羹”,冬至吃“冬节丸”等饮食习俗;有请青娘母做“四句”等婚娶习俗;有“吃丁酒”、“出花园”等生育习俗;有时年八节祭拜等岁时民俗;有“搬涂戏”、“赛花灯”等游艺民俗;有好事送礼成双、歉事送礼奇数等交际礼俗。 汕头素有”美食之乡”美誉,汕头美食体现了潮汕饮食文化的深厚底蕴.汕头比较有名的当地小吃有;”老妈宫粽球”.”西天巷蚝烙”,”福合埕牛肉丸”,”新兴炒糕”,”飘香小食店的虾米笋”等,还有南澳岛上的多种海产风味. 老妈宫粽球,汕头老妈宫粽球是一种很特别的粽子,它借助妈祖信仰的灵光,由一种普通节食,变成一种适宜四时享用的不普通食物.在1920年前后,一位叫张强德的开始在老妈宫附近摆摊卖粽球.其制作非常讲究;选料精细(选用颗粒饱满的糯米),创意独特(有甜咸双拼料馅),不惜工本(咸料馅有香菇.虾米.腊肠.方鱼末.莲子.栗子和经腌制的南乳鬃头肉),过去店里还悬挂一块写着”食定正知”的横匾,后来演绎成一句在社会上流传广泛的俗语;”老妈宫粽球--食定正知”,过去潮汕人每逢行船出洋都要前来祭拜妈祖,祈求保佑平安.在老妈宫门口,会顺手买几个粽球作供品,祭拜后一路上幔幔将它们吃了,又好吃又耐饥. 潮汕人冬至吃甜丸:古人认为“冬至阳生,万物苏醒。”虽然还处于寒冷季节,人们却已闻到了春的气息,相传汉代冬至已有“进酒肴,谒贺君师耆老”的习俗。宋、元以来,潮俗盛行吃甜丸。甜丸既是用糯米磨粉和水搓丸煮成的甜汤,是冬至日最具代表性的食品。冬至前,农家主妇纷纷舂糯米粉(今多为机械辗制),有的互通有无,馈赠亲友。冬至这天一早,家中大人小孩往往围坐在竹葫或大盘子四周,各自提取事前用糯米粉和水搅搓成的粉团,以两只手搓成弹珠一样的丸子,叫“冬至丸”。“冬至丸”象征着岁暮之际全家人圆圆满满。有的“冬至丸”还加以橙糕、瓜册糖、豆砂等作馅料,俗称“鸭母氽”,“冬至丸”可任意搓得大小不一参差不齐,取“公孙丸”好兆头。冬至甜丸一般在天亮前煮熟,家人起床后,都要吃一碗“冬至丸”,潮汕有“冬至丸,一食就过年”的民谚,俗称“添岁”,表示年虽还没有过,但大家已加了一岁。 传说,有一年冬至,从外地来了三个衣衫褴褛的逃荒者。饥寒交迫,老妇饿死了,只剩下父女两个人。父亲向人家讨了一碗冬节圆给女儿吃,但女儿却坚决不吃,要让父亲吃。推来让去,父流泪说:“女儿,为父不能养活你,眼看你忍饥受饿,不如在这里择一人家嫁了,图一口之食。”女儿也就含泪答应,两人分食了一碗冬至圆后便分手了。后来,女儿嫁了一个好人家,日子好过一点了,但她天天思念父亲。到了冬节时候,更是忧伤万分。她的丈夫问起原因,妻子就将详情告知。后来夫妻俩想了一个方法,在大门环上贴了两颗大大的冬至圆,心里想:“父亲若看到,定会触景生情。”这样,年复一年,这习俗终于沿袭下来。然而,这个“到处贴甜丸”的陋俗毕竟行不久,它不仅不卫生,而且有损美观和十分浪费,也就自然消亡了。而这个“吃甜九”的习俗则一直流传至今。

《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标准

《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课程类别: 适用专业:授课单位: 学时:编写执笔人: 学分:修定日期: 1、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 1.1课程性质与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是面向全校各专业开设的公共选修课。 本课程旨在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简明扼要的介绍和评价,帮助学生了解并吸取中国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崇尚和平等民族精神,从而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 本课程是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文化素质教育的基础和依托,和校园文化活动相呼应,并与其他人文类选修课共同构成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1.2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 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意见》、《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意见》、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精神,结合学生生源基础和特点,将《中国传统文化》课程进行优化整合,提炼设

计出三大个模块9个专题,采用专题形式进行教学,以课堂教学为主,辅以小组讨论或社会考察。 2、课程目标 2.1知识目标 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面貌、基本特征和主体品格有初步的、比较全面和正确的了解。 ②、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服装、礼仪、哲学、宗教、文学艺术和科技等发展历程有初步的了解。 ③、基本掌握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进程中,起关键作用的人物、流派和他们的贡献。 ④、能比较准确地叙述最能揭示传统文化特征的最基本的命题、概念。 2.2能力目标: ①、分析了解民族文化的历史与现实,认识中国的国情。 ②、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分析中国文化的精华与糟粕,能够正确理解华夏传统文化与其他民族传统文化的关系,对中国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创造性的开发利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3态度(情感)目标: ①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浓厚兴趣; ②增强对中国优良传统文化精神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增强其爱国主义精神; ③用健康的传统文化观念诠释人生,对待工作。

(建筑工程管理)浅谈潮汕民居建筑

(建筑工程管理)浅谈潮汕 民居建筑

浅谈潮汕民居建筑 北京有四合院,陕西有窑洞,云南有吊脚楼,…………,不同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使各地的建筑有着自己的特色。那么,潮汕地区的建筑特色是什么呢?当下,请让我们壹起走进原汁原味的潮汕民居建筑! 壹、潮汕建筑的发展史 我国的建筑自古以来渊源深厚。从原始社会开始使用壹般的树枝、柴草架撑而成的茅屋到汉朝初步形成的木结构屋形。人们在建筑实践中不断提高建筑技术,后来又出现了砖木结构建筑。唐朝时,这种砖木相融合的建筑可谓达到炉火纯青之境。明末清初至民国时期的我国的建筑已趋向传统化、格局化。潮汕建筑是其中的壹颗璀璨的明珠。 古时兵荒马乱,无乡不寨,这对潮汕建筑特色的形成起了巨大的影响。古时寨是壹个整体,它的平面形态多呈圆形或不规则的多边形,而“院式”被采用得最广泛。大同小异的寨子壹般呈现以下特点:①以某个范围的区域规划而成的村落,通常以祠堂为中心,其它房屋围着它而展开。②为安全着想而只设壹个寨门。古时官兵的掳掠,强盗的洗劫等情况较为严重,这个唯壹的入径可防外敌轻易入内。③受风水学的影响。壹般房子都是靠山环水,坐北朝南。古时“水”象征“财”,“环水”而“守财”,浓厚地反映出《易经》中天人合壹之说。以现代的角度则能够诠释为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建筑观。④外简内繁又是其特征之壹。这点深深印上潮汕人思想情怀的烙痕,表露着潮汕人的谦逊、内涵。既追求现世生活又不失纯朴的本性! 二、民居建筑 时代在变迁,社会在前进。在众多古建筑中,潮汕民居壹枝独秀。让我们在滚动的历史里,细数着点滴往事,展望着未来的发展。潮汕民居以传统的三合院、四合院为基本布局,最基本形式称“下山虎”、“四点金”。大 型民居以四点金为基础,横向或纵向扩大规模,称“三厅串”、“八厅相向”、“四马拖车”、“百凤朝阳”(如下图)等。 其外部轮廓则保留十分规整的正方形或长方形。其中停驻在潮汕的“丁氏光禄公祠”即“丁府”(丁日昌纪念馆)便是壹个经典。它的整个格局可视为俩座四点金的合且和扩充。“丁府”共有近百间房屋,采用中轴式布局,主体建筑共三进:通正门是门厅,俩侧各有壹间下房。门厅下为天井,天井左右各有厢房或花厅,这第壹进。天井 直进是中厅,俩侧各有壹间大房,这里为第二进。从中厅壹侧门可通向第三进,其结构似第二进,只是面积稍小些。三进四周皆由排屋包围起来,有“百凤朝阳”之美称。排屋皆以巷隔开,左右俩侧对称,有“火巷”之名;和后厅相隔,连接俩边火巷的称为后包。正门前有壹大埕,大埕俩边的大门称为“龙虎门”。整座建筑鸟瞰便为繁体字“兴”,空中载体向下见为雅致壮观的水城建筑群。建筑师们让建筑以自己特有的艺术美感来展现建筑的独特魅力。表达他们对“天人感应”的理解建筑和人、建筑和自然(天、地)以及()建筑之间应该和谐统壹,使神灵的哲理观具体化。外貌寻常,内里构造奇特的丁府在潮汕建筑文化史上是潮汕建筑文化库藏中的瑰宝。 潮汕民居的建筑形式,在砌墙和屋顶构造方面可谓匠心独运。小型屋居用灰涂角垒砌,普遍住宅则多采用灰沙版筑夯成,建筑材料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大量采用贝灰和石材。有的仍添加稻草筋等材料,物尽其用。夯成后再抹上灰泥磨光,既实惠又坚固耐用。它的坚固在《潮汕府志》中有作详细说明。屋顶的栋梁结构是建筑中的精华之壹。屋顶木梁结构壹旦受力,首先传到椽角,次传到檀(桁),再传到柱,受力体系清晰,可使压力及时得到分散,减轻墙壁受到的压力。屋顶设计不仅在建筑上充分利用了力学知识原理,而且综合运用了热学知识,瓦片叠置桷上(至少有双层),瓦片之间有少量灰沙,既能很好地粘连,又有利于空气对流和室内采光。使建筑物不仅具有精巧细致,朴实无华之美,又有良好的隔热功能。瓦片

潮汕文化的现状与发展

潮汕文化简介与发展 关键词:岭南;潮汕文化;传统 摘要:潮汕文化是古代南粤土著文化的基础上,融汇了中原文化和海外文化,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时代色彩和地域特征的区域性文化。它是岭南文化重要的一支,更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在当下社会很大程度上桎梏了它的发展,我们应该本着批判扬弃的原则,促使其向宏观、理性、深度的方向转变,研究潮汕文化的的现状,了解其丰富的内涵和特色,对于弘扬潮汕文化的优良传统,寻找潮汕民俗文化现代化的最佳路径,丰富中华文化的内容,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一、潮汕概况 潮汕大地是一处历史悠久,文化兴盛的文明之邦。长期以来,由于潮汕地区行政上属广东管辖,所以潮汕文化也一直隐蔽在省府文化——广府文化的背后,外界也常误以为,广东文化就是广府文化,对潮汕文化知之甚少。而事实上,潮汕文化是独立于广府文化之外,有着自己鲜明的特色,并且自成一格的文化体系。 潮汕地处中国东南沿海广东与福建的交界处,历来为粤东、赣东南、闽西南的商品集散地中心,潮人自嘲为“省尾国脚”。这里三面背山,一面向水。境内虽有富饶的潮汕平原,但生存环境却不易,常有台风与地震威胁.而且历来地少人多,总面积10346平方公里,人口近2000万,人均可耕地不到3分,有“耕田如绣花”之美称。这里商业气息浓厚,长久以来的商贸传统,催生了中国影响深远的三大商帮之一的潮州商帮。这里还是“十相留声”的岭海名邦,也是宋“前七贤”、明“后八俊”,近代千万潮汕英才生长的“海滨邹鲁”。 潮汕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这里夏长冬短,日照充足,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终年不见雪。潮汕襟山带水,气候宜人,成为南迁汉人生息繁衍之地,长期以来形成城镇密集的现状。潮汕居民基本上均来自各各历史阶段的南迁汉人,比如比较早的并有记载的是《史记》中记载的秦时期一支由史氏族人带领的为秦始皇修筑水路直达揭阳岭的队伍,抵达揭阳岭后并没有返回,而是直接“驻扎”在当地并始设揭阳县。其外还有其他如汉,三国,唐宋,元明时期迁入的。 二、潮汕文化简介 (一) 潮汕方言 潮汕话,是全国八大方言区中闽南方言的次方言,潮汕人的方言,也是现今全国最古远、最特殊的方言。古朴典雅,词汇丰富,语法特殊,保留古音古词古义多,语言生动又富幽默感,与其他语言很大区别。因此,引起海内外语言学家的关注,研究潮汕话的人很多,有关潮汕话的专著、字典、词典也很多。对潮汕人来说,潮汕话是维系感情的纽带,有巨大凝聚力。尤其在异域他乡。乡音相同,胜似“自己人”。 潮汕话在广东东部的潮汕地区以及海外华人中广泛使用,是知名度较高的一个古老方言,属于闽南语系,但与闽台的闽南话差异很大。语法与闽台片相同,词汇也有高度的对应,语音语调上则差异明显,彼此互通存在不少难度。在潮汕话和闽台片相交融的地区,兼具有二者的发音特色,特别是靠近潮汕地区的陆丰三甲(甲子、甲东、甲西)地区的闽台片的闽南语,福建的诏安等。潮汕话包含了很多的古汉语成分,在古代,潮汕先人本来居住在中原一带,为了逃避战乱,一路往海边迁徙,到达福建莆田,定居一段时间之后,又集体迁徙到今天的潮汕地区。所以潮汕话是遗留下来的古汉语,同时也受到南越国少数民族的影响。 18至20世纪期间,潮州居民是移居东南亚的主要华人族群之一,故此潮州话成为海外华人的主要方言之一。因此,潮汕地区以外的华人社群,也有很多人说潮汕话。潮州人在香港、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和印尼形成重要的少数族群。一些潮州人也在澳大利亚、新西兰、北美洲和欧洲居住,一些从潮州地区而来,一些则从东南亚而至。 (二)潮汕饮食

最新潮汕人文文化特征复习过程

中华传统文化 ——潮汕人文文化 中华拥有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文化底蕴也十分深厚,博大精深。潮汕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在潮汕地区特有的自然环境、经济方式、社会结构、政治制度等因素的制约下孕育、发生并传承的,因而中国传统民俗既有人类民俗的共性,又有不同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独特个性。 潮汕的祖先最初从福建南迁。潮汕人勇于开拓、坚韧不拔,具有向外开拓的精神。潮汕人对环境的适应性强,族群认同感强,坚韧不拔,刻苦耐劳,聪明灵活,在商业等领域有很多建树。他们很多从毫不起眼的行业和艰苦的工作开始,经过艰苦创业,最终取得成功。潮汕人因此被称作东方的“犹太人”。东南亚的富商巨贾多有潮汕人,香港首富李嘉诚,原籍就是潮州。潮汕华侨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更做出了丰功伟绩,潮汕华侨无不展现了他们作为华夏子孙对家国和民族的感情和责任。潮汕人长期的移民和拓展使潮汕人遍布世界各地,人们常说,有一个潮汕,在海外还有一个潮汕,来形容潮汕地区旅居海外的游子之多。 热情好客、务实不务虚、脚踏实地是潮汕人的重要优点。所以潮汕人从来就是奉承“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更不会怨天尤人,心存幻想。但是潮汕人在处世上的现实主义,却成了潮汕发展的绊脚石。这种现实主义的致命之处在于,处处从实际利益的动机出发考虑事物,重视眼前利益。潮汕的家长大多要求他们的子女报考一些经济类的专业,在很多潮汕家长看来,要去研究学问不如去打工挣钱。在价值取向的实用性、学习专业上的短视性以及继续深造上的短缺性,导致大量的有较高文化水平的潮汕人都从商,较少有人继续深造教育。 潮汕商人在企业经营活动中的家族主义可以说是众所周知。在相当多的潮汕企业中,父母子女、兄弟姐妹、姑姨舅妗……等等,都加入到企业中来。在这些人的周边,又衍生出一个个血缘人际圈,使企业中的各种人际关系盘根错节、复杂异常。从这个层面上看,潮汕企业的家族化具有明显的传统性和原始性。这种经济家族化虽然在某个层面上讲加强了血缘关系,但这种加强的经济利益关系,但在有些时候会破坏了血缘链条的和谐性、完整性和连续性。 潮汕文化,也是比较传统,比起其他地方,潮汕地区的思想就显得有些封建了一些,例如,潮汕人都注重儿孙满堂、多子多福,比较重男轻女,有一种男尊女卑的思想。潮汕妇女的形象给外界就是贤妻良母。在潮汕地区,很少出现离婚现象,这也说明潮汕妇女有一种嫁鸡随鸡的思想。可见潮汕妇女思想也是相对保守的。到了现代,中国在改革开放,潮汕又在改革开放最好的广东,按理说,早就就应该摈弃传统的封建思想和礼仪。就是因为这样的思想影响着这一方人的行为举止和思想方式。 一方水土,一方人,潮汕人在中华的一方展现的独特的文化,绽放它的光芒。 紫外线灯的正确使用 紫外线灯的适用范围是用于室内空气和对物体的表面及水和其他液体的消毒。紫外线灯是将病原微生物消灭于外环境中,切断传染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在今年,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使我受益良多, 不仅给我的心灵带来了很大的震撼,更让我对传统文化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过去我一直认为文化是一种飘渺虚无的东西,但是自从学习之后,我了解到文化其实就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生活创造形成的产物,而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就是我们的祖先留下的宝贵智慧结晶,其中的许多思想精华、处世原则和哲理睿智至今仍是我们做人做事所遵循的标准。本次学习不仅让我从思想认识上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的了解,还为我今后的学习提供了有益的思考和借鉴。 在我看来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可大致概括为三个方面: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思想——刚健有为、和与中、崇德利用、天人协调。《易传》所强调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崇尚和谐统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原则;“中庸”,既是思想方法、原则,是修养境界。二、注重人的内在修养,轻视对外在客观规律的探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价值指向。 三、重家族、重血缘的家庭伦理本位的价值观。总之,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且精华与糟粕并存,要使传统文化的精华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不仅要批判地继承,要进行创造性的转换。 从时间维度上看,中国传统文化是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化,是世界文化系统中惟一没有中断的文化;从空间维度上看,中国传统文化是在相对稳定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下形成的一种文化;从发展维度上看,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不断吸纳其他文化形态又不断进行自我

调适自我更新的一种文化;从地域维度上看,中国传统文化是由不同地域文化如齐鲁文化、燕赵文化、中原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岭南文化、巴蜀文化、关中文化、三晋文化等共同构成的一种文化;从内容上看,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文化为主,以道家文化、佛家文化为辅并涵盖各种文化形态如法家、墨家、名家等多种思想体系以及各种民间信仰、知识、习俗等而形成的一种文化;从主旨上看,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重人伦重道德重入世重实用理性的人伦道德文化;7、从社会性质的维度上看,中国传统文化本质上是建构在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上的一种农耕文化,是一种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自然经济型文化,可以说,各种思想观念、伦理道德、教育、宗教仪轨、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典章制度、文献典籍、建筑、雕刻、书法、绘画艺术乃至衣食住行、风俗习惯、风土人情等,都可以说是传统文化的内容。 以前,在生活学习中仅仅了解过《弟子规》《论语》中的篇章,其余国学书籍看之甚少。但是通过这段时间学习认识,抓紧对《道德经》、《论语》、《弟子规》等,使我对修身、处事、接物等行为有了新的认识:一是对“孝”的认识。其实“孝”对我们这代人来说,孝敬父母是不难的,只限于物质上给父母买东西和给点钱,但格局不高,不能做到从精神上关心。缺少一份大爱,做不到“泛爱众”,也没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胸怀。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子女,他们对“孝”有着严重的缺失,导致了他们的骄纵和不负责任,没有了最起码的道德。所以,我们在做好孝敬父母的同时,还必须让子女知道这也是他们必须具有的品质,让他们承担自己该做的一

浅谈潮汕地区文化民俗

浅谈潮汕地区文化习俗 来自潮汕地区的我对潮汕文化习俗有一定了解,通过询问长辈、上网查资料等途径简单总结了潮汕地区的“拜神”文化以及结婚时的流程习俗。 潮汕人民的“拜神”文化 潮汕人民热衷于“拜神”想必人尽皆知,人们或有求于神明或保佑家人平安,于是“拜神”成为人们的一种习惯,更多也是一种精神的慰藉和寄托。 每个月的初一十五,潮汕人民就会在家中拜神明以保佑家人健康,事事顺心。 每个月的初二十六,人们就会拜拜家中的“地主老爷”,以求家宅平安和谐。 八月十五,家家都会在家中桌子上摆好月饼、柚子、大桔、茶叶、糖塔、汤圆等福品赏月,希望月娘保佑一家老小平平安安。 农历七月十四是人们祭拜孤魂野鬼的时候,这一天,人们总会准备一大锅米饭、水果、许多纸钱,为可怜的孤魂野鬼超度,保佑其早日超生,重新投胎。 腊月二十四那一天称作“老爷上天”,即家中各神位的老爷神婆都上天面见玉皇大帝,报告这一年来家中的情况,人们在腊月二十三晚上就要用泡有十二种花的清水清洗干净各个神位牌,并准备好大米、糖、一碗水、一套纸质的官袍、一个大大的纸钵,意喻去天上领取财富。这一天家中的水缸一定要储满水,表示财源不断。到了大年初四是神明汇报归来的日子,人们清晨便要早早准备好大米、水、糖,烧香迎接归来的神。 大年三十那天人们准备“好三牲”:鸡鸭鱼猪等,祭拜神明,意喻一年中的事物到最后一天仍然还有很多,正月初一那天也要准备同样的食物祭拜神明,意喻新的一年里温饱富足,有一个好的开端。 结婚流程习俗 每个地方的结婚习俗都各具特色,代表了当地的地方文化,为求方便,如今结婚习俗日益简化,通过询问长辈我总结了潮汕地区结婚的大概流程习俗。 “下聘”,就要给家里的亲戚朋友发饼。这一天,男方带着“十二板贴”(一种传统纸质喜帖)、红包、喜饼、糖条、烟、服饰钱、聘金等到女方家里,女方不能全部收下,只收一部分,并给男方一个“腰肚”(装有铜钱、稻谷、结发草、毛巾、大桔)带回家。亲戚会送来鸡蛋猪肉和红包,但一般猪肉和鸡蛋不会全部收下,只收一部分。这一天,还要家里的叔叔婶婶亲戚们吃饭。 结婚那天早上很早小孩子就会过来向新娘要玩具、笔、本子之类的。当天,女方要用十二种植物的水洗澡,然后请人来化妆。接着新娘要吃“五晚头”——五种菜肴,吃之前还要粘下红糖。新郎来到女方家接新娘时,要在女方家吃点米饭,然后搬嫁妆和日常用品,并且女方要准备一碗桂圆、一碗桔饼、一份喜糖带去婆家,自家也会留下一碗桂圆、一碗桔饼。到了男方家时,不能马上进屋。过一会才能进屋,进屋后,直接进婚房,不能马上和公公婆婆见面,所以接下来要吃的“结房圆”由别人拿进来,其他人在外面吃,新郎新娘在婚房里吃,一般一人要吃两个鸡蛋。这一天,新郎新娘是一直不能脱鞋子,新娘子那天不能出门,会在新房设一桌酒菜,新娘桌还要给长辈们敬茶,然后男方父母发红包给新娘。

中国传统文化课学习心得

中国传统文化课学习心得 中国传统文化灿若星空,拥有无穷的文化底蕴,中国传统文化美如山河,拥有高尚的精神品质。悠悠漫漫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风骨犹存,源远流长,独树一帜,而又熠熠生辉,深深念念中华悠久历史古迹,风韵犹存,博大精深,而又清新自然。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可以培养我们的文化气质,还可以开阔我们的人生境界,启悟生命的智慧。学习诵读名家经典,领悟传统道德的魅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是仁爱精神的象征,“色思温,貌思恭,居处恭,执事敬”那是礼法的遵守,“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那是和的终极追求,“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那是内圣外王的思想,“上善若水”那是道的境界。接触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了解道家,悟道求道体道行道,无为而无不为,感悟佛教,利己利人功德圆满。古圣先贤以己之思明我之智哉,明心见性,睿智笃行。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洞察体悟人生,开阔心胸。也许我们能够体悟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精髓,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如今的社会是一个安静祥和的社会,但是人心却在逐渐的泯灭,高贵的道德修养又有几人能拥有。古人有云:“半部《论语》治天下”,如果我们能够潜心专修传统文化的一小部分,那么我们心中的那份不安与焦虑将会烟消云散,我们的心胸会开阔许多,我们的心境会开朗许多,我们的心灵也会纯净许多。当有一天我们拥有古人那般深厚传统文化的底蕴时,我们离佛家所说的无悲无喜、无欲无求的境界又近了一步,真正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为世俗所奴役,那人生会是一种怎样的境界?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体悟方能感知,感知方能做到。中国传统文化承载着数千年先人的宝贵经验和智慧,我们每个中华儿女都应学习感悟与行动。人的处世之法其实深藏其中,帮助人类处理好人与物、人与人、人与自己内心三大问题之道也深藏其中,中国乃至世界的救市之道更深藏其中。五千年的历史传承至今,风雨无阻,彩虹依旧。所以我们没有理由不学习它,不传承它,不发扬它,不去做到它!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如今的你应该倍加珍惜与运用之道。 中国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瑰宝,要传承,要发扬,但它更需要我们去接受,去实践,去体悟。学古不泥古,我们要将传统文化结合时代精神,融入到我们的工

潮汕民俗文化

潮汕民俗文化 潮汕文化是属于汉文化的一个地域性亚文化,它在潮讪地区(以现在的汕头、潮洲、揭阳三市为中心)。自然环境条件的影响下,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它包含着许多文化特质,这些特质具有一定的稳固性,并形成了既与共存与同一地域中的畲族文化、客家文化不同,也与周边其他地域文化有异的一个体系,在这些文化特质中,语言是最具区别性特征的一种。潮汕文化是一个动态的开放体系,它的形成过程是本地原住民文化和移民文化经过多次互相影响、互相吸收而逐渐融合的过程。 潮汕民俗文化中包含了潮汕饮食文化;潮汕建筑;潮汕民间艺术;潮汕的节日、礼俗和信仰。下面就让我们从各个方面来详细了解潮汕,了解潮汕的文化。 一、潮汕饮食文化 1、潮汕古代食俗 温暖多雨的气候靠山面海的优越地理位置,使得本区的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在饮食方面给潮汕的先民以非常宽阔的选择范围,薯芋、稻米、鱼鲜和家畜,在数千年前已经成为本地居民的主食。除了主食之外,蛇蛙龟鳖,大至野象,小如昆虫,无不成为他们口中的美食。 唐代刘恂所著的《岭表录异》中说: “广之潮,循州多野象。潮、循人或捕得象,争食其鼻,云肥脆尤堪作灸” 唐末潮循人捕象,主要目的大概是为了保护农作,而被猎获的大象自然成为美味佳肴。那时候,潮州人都把象鼻当作至味,捕得大象还争着烤象鼻吃呢。 清代光绪间张心泰的《粤游小记》说: “潮州蔗田接壤,蔗虫往往有之,形似蚕蛹而小,味极甘美。居人每灸以佐酒。” 以蔗头龟为美食的奇俗应该是在甘蔗大面积种植之后慢慢形成的,“蔗虫出土后,净洁,炊僵,晒干,抚去其足,然后以油灸之,则腹膏饱满,无上佐酒物也。” 2、潮汕家常饮食 食糜 .. “糜,煮米使糜烂也。”把米搁在锅里和菜汤肉汁一起熬烂,叫做糜,也叫做粥。元丰间潮州居民已把稻米当作主粮,岭南炎热而潮湿的气候条件,使人容易因为流汗过多而唇焦燥、食欲不振,多食能养胃气、生津液的米粥,不仅适口,也的确有良好的养生作用。潮州人自古养成三餐多食糜的习惯,并一直保留到今天。 杂菜 .. 潮汕人把腌菜和酱菜统称为杂菜。最有特色的杂菜有潮州咸菜、贡菜和菜脯。潮州咸菜用

潮汕风俗文化

潮汕风俗文化 潮汕,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广东与福建的交界处,虽历来为粤东、赣东南、闽西南的商品集散地中心,潮人却自嘲为“省尾国角”。潮汕地区一直是广东仅次于南番顺的第二文风鼎盛地区。潮汕风俗,是潮汕文化的一个内容。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对于好的习俗便继承下来,对于不好的陋俗就丢弃了。 <<潮汕除夕、春节习俗>> 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是“神明”上天“述职”之时。是日起,家家户户大扫除,用物和被帐都行清洗,谓之“采囤”。除夕前一二天,家家户户制作各式稞品,以备过年之用。除夕日外出家人都得赶回家团聚。除夕夜全家围炉吃团圆饭。饭后大人们给孩童、子女给父母上辈,分发“压岁钱”。是晚农家水缸要贮满水,米缸要填满米,灯火不能熄灭,以象征“岁岁有余”、“年年不断炊”的好兆头。过年夜守岁之俗十分普遍。守候新春来临,新年钟声敲响,家家户户鸣放鞭炮。 农历年的最末一天称岁除,这晚上称除夕,潮汕习俗谓之“过年”。除夕前人们便忙碌张罗备办各式年货了:买鸡、鹅、鸭、鱼、肉;添制新衣裳饰;新购家具、器皿;选购年画、春联等。尤其要买柑桔、青橄榄等水果作象征吉祥如意和迎送亲友的佳果。 贴门神、春联。新春伊始,第一件事便是贴门神、对联。每当除夕将至,家家户户都纷纷上街购买春联,有雅兴者自己也铺纸泼墨挥春,将宅子里里外外的门户装点一新。 送压岁钱。送压岁钱是潮汕春节习俗中重要的一项,长辈要分钱给后辈,能挣钱的后辈也要送钱给长辈。这些钱不能直愣愣地送,而要很讲究地装在一个利市包中,或者用一块红纸包着。这俗称为“压肚腰”,意谓一年从头到尾,腰包里都会满满实实、富富裕裕。特别有趣的是,小孩临睡前,父母必将一张大面值钞票放在小孩肚兜中,睡醒后即将钞票取回。 吃团年饭。除夕将至,家家户户的住宅打扮得焕然一新后。主妇们便忙着准备做一年之中最丰盛、最富意义的团年饭。团年饭,顾名思义,是一家在过年时欢聚在一起吃饭,连故去的老祖宗也不忘记的。 迎财神,放鞭饱。近年来兴起的一项民俗活动,就是在于夜时分拜财神。按说,腊月二十四日诸神上天,人间的诸路神仙都上天“汇报工作”去了。 拜年,送“大吉”。拜年,又称为“拜正”。初一一早,人们起床穿好新衣后,第一件事是自家对拜,往往是后辈先祝福长辈,然后长辈再给后辈晓以期望。拜年的人,无论带了多少礼物,其中大桔(潮州柑)是不可少的。 迎神接福。正月初四是“神”或日“迎神”的日子。原来,年前腊月二十四日是“送神”日,下界诸神都在这一天升天向玉皇大帝朝贺述职,报告一年来下界人间行为的善恶。正月初四这天,再回到下界来继续监督人们,于是家家户户便在初四日迎接神的光临。 春节间的娱乐活动很多,如游神、游锣鼓、标旗和猜谜等。 <<潮汕元宵习俗>> 新春话花灯春节过后元宵节就来了,元宵古代称元夜,“夜”在古语中就是“宵”。元宵是潮汕新年的第一个节日,俗称“喜节”、“灯节”。始于西汉,汉武帝每逢正月便在宫中张灯结彩,以示在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到了唐朝唐玄宗改一夜为三夜。苏味道有“正月十五夜”诗:“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喷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到了明朝,明太祖朱元平璋规定正月初八上灯,十七落灯,这十夜是我国最长的元宵灯节。 潮汕各县市每逢新春佳节也分别举办花灯展,其中潮州,澄海、普宁、揭西等在近年来就举办过大型灯展。广东首届民间艺术联欢节的盛会上,潮汕壮举的花灯也受到中外人士的欢迎。近年来,潮汕花灯展,吸引了海外回国的乡亲和港、澳、台同胞,同故乡亲人观赏花灯,欢度新春佳节,还受到有关报刊和电视台、电台的重视。这一盏盏精致的花灯,上下争妍,水天焕新,令人留连忘返,撩人情怀。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心得体会复习课程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包容万象、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涵盖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方面,传统文化学习心得体会。它根植于封建主义的土壤,经过五千年的锤炼,成为中华民族兴国安邦、炎黄子孙安身立命的文化根本,成为支撑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成为推动中华文化发扬广大、绵延不断、生生不息的力量之源。漫漫中华五千年,悠悠历史数千载,中国传统文化在经历几次全盘否定和摒弃后,凤凰涅槃、浴火重生。洋文化泛滥、道德标准阙失、心浮气躁、功利化趋势日益严重的今天,依然独树一帜、熠熠生辉。 初步接触中国传统文化时,黯然失笑、心生不屑,觉得在科技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花精力去学习几千年的封建文化“古董”,耗时费力,跟不上时代潮流,是重蹈封建思想覆辙。怀着较劲找茬的心态,我不屑地捧起那一本本中国传统文化书籍,眼球像扫描仪一样机械地扫看着,就这样一天、两天、三天。。。。。。渐渐的自己也被传统文化潜移默化了。当枯燥的文字,拗口的语句,慢慢为自己所接受;为人原则,处世之道为自己所认可。当接触到儒家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道家的倡导悟道、求道、体道、行道,无为而无不为;佛教崇尚的的利己利人,功德圆满;《周易》推崇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些思想时,心头更是为之一振,直叹自己才疏学浅,只了解传统文化的冰山一角。 古圣先贤用更多的时间总结过去,思考未来,所以他们睿智。他们真正是在用心地活着,好好的活着,真正让自己达到精神与躯体的结合,诠释活着的内在含义。而生活在现代社会忙碌的我们,被太多世俗的东西所束缚。“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我们目前的障碍物远不止“一叶”。物欲横流、攀比严重、穷奢极欲、功利心强的现代风气,蒙蔽了我们的双眼,迷醉了我们的心窍;让我们仅局限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