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分式的通分教学反思

分式的通分教学反思

分式的通分教学反思
分式的通分教学反思

分式的通分教学反思

一、用知识的正迁移引入正题“通分”显得自然流畅。

二、通过两组通分形式的对比,让学生展开讨论,引导学生得出找“最简公分母”

的正确方法,由此不仅突破了难点,而

且让学生享受到了获取知识的愉悦,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总结能力与归纳能力。开发了学生的智力。

三、(1)教师在讲解“通分”时一定要强调把异分母的分式化成同分母分式时,必

须使化成的分式与原分式相等。故此

应让学生时确通分的依据。

(2)通过分析强调“最简公分母”的重要性。

四、为了避免知识的负迁移,教师运用对比的方法提出了“因式分解”中找“公因

式”的方法。

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可配备了相应的巩固练习,不仅使各层次学生都能

‘吃饱’‘吃好’而且为以后的分式加

减法运算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考虑到本班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没有增设另外练习,只力求掌握好新课的基础知识。

分式的“约分、通分”教学反思

新课标指出,提供给学生的学习内容必须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营造一种能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正确评价中,得到肯定,增强信心,提高学习兴趣,使自己在各方面都不断进步。

一、约分例3教学

“约分”是分式基本性质的直接应用。通过学习约分,不仅可以巩固分式的基本性质,而且还可以为下节课学习分式四则运算打下基础。本课教学我采取了如下措施:

1、重视复习的作用。有关分式概念与分式基本性质以及本节课约分的学习联系得极为密切,没有前者为知识基础,约分的学习将无法顺利进行。因此,第一环节就安排了复习引入,唤起学生对分式基本性质和整式的单项式、多项式、多项式因式分解中相关知识的回忆,为约分的学习做好准备。

2、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新课学习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引导与点拨为辅的方式进行,让全体学生通过观察、探究、展示、交流、小结等活动,一步一步地从化简分式(最简分式)的具体过程中抽象出约分的概念。学生也在约分的探究学习中相互交流了自己的想法和作法。通过合作交流促进了学生对约分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3、围绕重点练习巩固新知。课堂练习安排了三道针对性很强的练习题:第1题重在训练学生对于公约数的观察判断能力,从而更好地掌握约分的方法;第2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于最简分式概念的掌握情况,并练习把分式化为最简分式。第3题采用学生板演,全面了解学生对约分方法的掌握情况。

4、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总结和反思,让学生更好地感受约分方法的学习过程,进一步提高约分方法的掌握水平。

二、通分例4教学

“通分”这一例是在分式基本性质的基础上的一种应用,它为后节课学习分式的加减法运算奠定基础。所以我采用了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设计上我注重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动脑思考,动手验证,突出学生主体性。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有所体验,有所感悟,有所发现,目的在于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索通分知识的全过程。因此,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过程:

1.每人写一个自己喜欢的分式。生汇报,教师板书两个。(选择异分母分式)2.观察一下,它们有什么特点?同桌可以自由讨论。

3.你们知道它们的异同吗?你准备怎么区别?你们有几种不同的方法。各小组确定一种方法,开展讨论研究,等一下分组汇报。

4.分组讨论学习。

5.请大家上台演示交流各自的方法。

在此基础上引出通分的概念。通分的方法其实不难,关键是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通分和通分的方法,为此我将通分与观察异分母分式有机的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探讨两个异分母分式的活动,在比较归纳的基础上理解通分的目的。

通分一般采用什么方法是在学生自主探究、交流合作、争论辩解的氛围中明确的,让学生大胆猜测,大胆设想,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归纳。所以,如果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经常注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当学生的思维受阻时,教师适时点拨,当学生的思维遇卡时,教师巧妙催化,这样会使学生在题中数量间自由地顺逆回环,导致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形成,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数学和物理两门学科具有密切的联系

数学知识对于物理学科来说,决不仅仅是一种数量分析和运算工具,更主要的是物理概念的定义工具和物理定律、原理的推导工具;另外,运用数学方法研究物理问题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抽象思维,因此,数学也是研究物理问题进行科学抽象和思维推理的工具。中学生运用数学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包括把物理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运用数学进行推理计算的能力,以及进行物理估算的能力。使学生将学到的数学知识灵活应用到物理学习中,不仅对数学知识起到积极巩固作用,而且影响着物理教学的效果。解决上述问题应从以下几个途径入手:

一、用数学式子表达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用字母表达物理量、已知量、未知量

二、用方程表达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及方程组解决物理问题三、用分式的性质等量代换的思想进行单位换算四、区分物理平均与数学平均五、利用函数图像表达物理量的意义六、把物理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七、数学思维在物理教学中延伸

主题词:数学知识物理问题有效途径正文:

数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学科,尤其在理解物理概念、物理规律以及解决物理问题时,数学知识起着重要的工具作用。有些初中学生数学学得比较好,但物理不一定学得好,因为这些学生往往用纯数学的思维方式理解物理概念、规律或求解物理问题,这样就造成了学生在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时容易出现错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就是把物理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有效的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物理问题。

通过不断强化及练习,学生学会了运用数学能力来求解物理问题,使学生对符号的认识由不熟悉到能够灵活运用。二、运用方程及方程组、解决物理问题。

学生往往在数学中会列方程解方程,但不会求解物理关系式。解决途径:

教师应教会学生将物理关系式与数学方程概念有机的结合起来,让学生理解物理关系式实际上是将方程概念赋予了具体实际的内容。在建立物理情境的基础上,利用数学方法求解物理问题。

例如:用弹簧测力计提着体积为10cm3的铁块浸没水中,不触底,此时用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多大?

引导学生分析:求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多大,实际是求铁块在水中受到向上的拉力多大。(1)受力分析,画出受力示意图,如图:重力、浮力、拉力。(2)引导学生分析能求哪些量:如:F浮= ρ水 gV铁,G=ρ铁 gV铁(3)建立力的平衡式 F拉 + F浮=G (4)代入求解 F拉 =G + F浮 F拉 F浮

例题: G

可以看出物理中力的平衡式实际上就是数学中的方程式,教师再引导学生利用数学方程思想来求解物理问题。通过例题分析、训练,学生逐步增强数理结合的意识,能将物理问题自觉地灵活地转化为受物理规律制约及显示物理规律、物理情境的数学问题。例如:

三、用分式的性质等量代换的思想进行单位换算。初学物理的学生在单位换算方面成为学习物理知识的障碍。解决途径:

首先让学生理解物理中的单位换算,实际上是数学中的等量代换思想的体现,其次让学生理解记忆基本换算关系。例如:速度的单位换算,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方法:(1)分子分母分别换算法例如:20m/s = 20 = 72km/h (2)利用速度进率法:1 m/s = 3.6 km/h 20m/s = 20 3.6 km/h = 72km/h

通过分析比较,让学生理解单位换算的方法和技巧,今后能灵活自如的进行单位换算,不要让单位换算成为学生学习物理的障碍。四、区分物理平均与数学平均。

学生对物理中的平均概念的理解往往停留在数学的平均思想上,不注意条件,不注意适用范围,导致结果出错。解决途径:

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物理中的平均与数学中的平均概念的区别,要特别注意公式的适用条件和适用范围。

例如:求平均速度问题,原则上应该是,S代表总路程,t代表通过路程S所用的总时间。

(1)一个物体做直线运动,前一半路程的速度为 1,后一半路程的速度为 2,求全程的平均速度。隐含的条件是 S1 = S2 = S ∵∴结论:

但是有一些学生不理解物理上平均速度的含义,直接利用数学上的平均思想解题得出的错误结论。

(2)一个物体做直线运动,前一半时间速度为 1,后一半时间速度为 2,求全程的平均速度。隐含的条件是 t1=t2 = t ∵∴

又如:伏安法测电阻,多次测量利用数学的加权法求平均电阻值有实际意义。 R=

而电功率的平均值没有实际意义。

可见应用数学知识分析物理问题时要特别注意物理学科的特殊性,注意概念的物理含义和规律成立的条件,因此我们在物理教学中要强化物理意义、物理内涵,公式形成过程的指导以及物理规律成立的条件,以使学生在扎实的物理基础上恰当、灵活地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

五、利用函数图像理解物理意义。

物理规律、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图像表达出来。但是有的学生不能将函数图像与物理知识联系起来,造成解决物理题的困难。例如:晶体溶化、结晶的图象解决途径:首先让学生明确,横纵坐标表示什么物理量,再分析这个图像表示的物理意义。o ρ m V

例如:这是一个正比例函数图像,斜率表示密度ρ=m/v,即m与v成正比,也就是说同种物质,质量增大多少倍,体积也增大多少倍,比值不便,这个比值就是密度。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

温度/℃

时间/min

晶体凝固温度/℃时间/min 晶体熔化种特性。

六、几何作图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七、数学中的归纳推理在物理中的应用。复习指导中的进一步探究题‘七、

总之,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有效途径,就是把数学知识、数学思维方法迁移到学习物理上来。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强化数理知识的结合,利用多渠道的有效途径,促进数学知识的迁移,学生才能更好的利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物理问题。物理学促进了数学上的许多发现,而数学本身又是物理学研究的工具,又是表达理论研究成果的媒介。只有通过数学才能最终以精确形式表达自然规律。只有通过数学才能抓住错综复杂的变化过程,找到最基本、最普遍的规律。物理学发展的历史和现状表明:数学是物理学理论的表述形式,正如物理学伽利略所说,自然界这本大书是用数学语言写成的。同样,物理学又促进数学的发展,正如数学家彭加莱所说,“数学离开了物理就会步入歧途,物理学家不仅迫使人们面临大量的数学问题,而且能影响我们朝着梦想不到的方向前进。”他还说:“物理科学不仅给我们(数学家)求解问题的机会,而且还帮助我们发现解决它们的方法。”杨振宁曾说,数学和物理学像一对“对生”的树叶,它们只有在基部有很小的共有部分,多数部分则是相互分离的。我想这些话可以很好的总结数学与物理学之间的关系。

《异分母分式的加减法》教学反思

数学组课堂教学反思 (2016年) 学校: 姓名:

《异分母分式的加减法》教学反思 (2016年) 经过一节课教学,课后通过对本节课出现的问题加以总结,有几点收获,也有几点今后教学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首先这节课初步达到了教学目标,突出了重点,力求突破难点,通过问题的提出,学生列式,从对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法则类比出异分母分式的加减法法则,同时引导了学生把一个实际问题数学化;低起点,顺应着学生的认知过程,递进式的设置台阶,使学生自然的归纳出法则,在用法则的重点环节上,无论是例题的分析还是练习题的落实,都以学生为中心,为重心,给足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演算,去暴露问题,同时也利用课件辅助教学,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生兴趣,也为后一步的教学提供了较好的对比分析的材料,让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其次是以试一试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两个典型题,让学生去感受体验,学生兴趣高涨,遇到困难没有退缩,感受到用常规“法则”去做分子分母次数高项又多的演算太繁,所以急于寻找简单方法,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总结出两种解题技巧,并比较优劣,把学生的认知提升了一个高的层面上,达到了用法则而不拘泥于法则,通过分析题目的显著特点,来灵活运用方法技巧解决问题。同时把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他们板演他们不拘形式的议论,可以发现学生许多奇异的思路,锻炼和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 其三是纵观2006年的中考试题,有一个题目考到了整式和分式之间的运算,在这节课上我又添加了这方面的内容,在讲的时候要学生注意把整式看成是分母为1的一个分式,然后再通过异分母分式的加减法法则进行运算。在此基础上加上了两个类似的练习题,让学生学以至用。 不足之处:(1)忽略了幻灯片演示比较快的特点,对于有些题目的过程演示后没有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对于基础不是很好的学生听起来有点吃力,导致部分学生不能够很好的掌握法则。(2)学生分组讨论不够热烈,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3)在教学中没有及时鼓励和表扬在做题中有其它方法的学生,没有充分的加以拓展,这些都是以后需要多加注意的地方。 在这个环节里,出现了一个问题,就是对学生估计过高,以前学过整式方程,而且觉得他们学的挺扎实的,复习起来问题应该不大,没有想过由于长时间没接触,他们对于做整式方程的依据忘的一干二净。而且,我们以前只是说一次方程之类的,没有系统的归类它是整式方程,所以,当提出整式方程这个词时,有的学生已经懵了。由于

人教版小学数学《约分》教学反思

人教版小学数学《约分》教学反思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人教版小学数学《约分》教学反思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人教版小学数学《约分》教学反思本节课是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学期第四单元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理解约分和最简分数的意义,掌握约分的方法,难点在于判断约分后的分数是否是最简分数,事实证明学生在实际运用时的确掌握不够理想。经过反思,《约分》这节课有几个方面值得注意: 1.约分的概念是把一个分数化成和他相等,但分子和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从约分的概念看,约分的结果不一定是最简分数,只是比分子和分母比原来分数的小就行了,这样学生在做题时容易产生误解,只要数约小了,约分就结束了,因此结果也不是最简的。在此,我跟学生强调虽然约分的概念是没要求要约到最简,但是我们所有约分的题我们都要求要约到最简,这样统一要求,学生就清楚了。 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唐代

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要练说,得练听。听是说的前提,听得准确,才有条件正确模仿,才能不断地掌握高一级水平的语言。我在教学中,注意听说结合,训练幼儿听的能力,课堂上,我特别重视教师的语言,我对幼儿说话,注意声音清楚,高低起伏,抑扬有致,富有吸引力,这样能引起幼儿的注意。当我发现有的幼儿不专心听别人发言时,就随时表扬那些静听的幼儿,或是让他重复别人说过的内容,抓住教育时机,要求他们专心听,用心记。平时我还通过各种趣味活动,培养幼儿边听边记,边听边想,边听边说的能力,如听词对词,听词句说意思,听句子辩正误,听故事讲述故事,听谜语猜谜底,听智力故事,动脑筋,出主意,听儿歌上句,接儿歌下句等,这样幼儿学得生动活泼,轻松愉快,既训练了听的能力,强化了记忆,又发展了思维,为说打下了基础。2.学生知道老师要求约分的结果要最简,但是结果不是最简时有的学生判断不出来,因此也出错,如2/18,22/14等。还有的分数学生判断不出是否是最简分数,特别是分子或分母是一个较大的质数时,学生误以为是最简分数,如17/34,19/57等。我跟学生强调碰到分子或分母是质数时,就验证分母或分子是不是这

分式的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15.2.2分式的加减法(第2课时)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1.内容 分式的混合运算. 2.内容解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分式的乘方、乘除法、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的混合运算.混合运算也是将整式的因式分解和分式的通分、约分进一步运用巩固的过程,是知识积累的一次升华.分式混合运算也是数的混合运算的推广,它们的本质相同,对于运算方法的归纳,体现了类比的思想方法.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熟练进行分式的混合运算.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1.目标 明确分式混合运算的顺序,熟练进行分式的混合运算. 2.目标解析 学生已经有了多年数的运算经验,并且前几节课已经涉及了分式的多种相关运算,所以对于目标中的“运算顺序”还是易于把握的.对于达到“熟练运算”的目标,计算结果是否正确是重要衡量标准,但更应关注学生在运算过程中的基本方法(如通分、约分等)能否熟练准确进行,从中查出“病因”,从而改正和巩固.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运算能力是学生的一种基本功.虽然他们能够掌握分式的运算法则,但在独立进行实际计算时,还是分出现很多问题,如多项式不能正确因式分解,找不准最简公分母,变号细节的不注意,结果不化到最简等,这样都会倒致计算结果不正确,因此还需要一个长期强化和巩固的过程. 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熟练进行分式的混合运算.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温故知新 1.回忆分式加减、乘除、乘方法则. 2.应用法则,实际计算. (1)2232324ab a b c cd -÷ (2)21 11x x x x x ++÷-- (3)2 22231036x y y y x x ??-? ÷ ?-?? (4)a b b b a a -+- (5)112---x x x (6)221y x -+xy x +2 1 师生活动:教师展示相关法则,让学生有一个感性认识后,再去实战计算, 由学生板书过程.关注运算过程中暴露的不足,可开展“师生互助”和“生生互助”.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强化了通分、约分等基本方法的训练,为熟练进行混合运算做好帮助工作. (二)混合运算,做好总结 例1. 例2.x x x x x x x x -÷+----+4)4 4122(22 22a 1a b b a b b 4-÷-()·

小学数学_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和约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和约分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33~35 页。 [教学目标] 1.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初步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 和计算法则。 2.结合情景使学生理解最简分数和约分的意义,掌握约分的 方法。 3.能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思维过程和结果,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增强数学意识。 4.引导学生认识知识间的必然联系,培养类推能力和思维灵活 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初步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 理和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掌握约分的方法.理解最简分数的含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剪纸艺术在我国民间已流传很 图1 久,我们学校也开展了剪纸艺术课,一 起去看看吧。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能 找到哪些数学信息? 课件演示(见图1)

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预设1:剪鲤鱼和蝴蝶一共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预设2:剪蝴蝶比剪鲤鱼多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设计意图】本节课是本单元的第二个信息窗,承接第一个信息窗的情境直接导入,拉近了学生与这一情境的距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及学习兴趣。 二、合作探索 (一)解决第一个问题:剪鲤鱼和蝴蝶一共用了这张纸的几分 之几? 1.根据情境,列出算式 师:下面我们先来解决 “剪鲤鱼和蝴蝶一共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这个问题,可以吗?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用到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把信息和问题连起来说一说吗? 预设:女生剪鲤鱼用了这张纸的81,男生剪蝴蝶用了这张纸的8 3,剪鲤鱼和蝴蝶一共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师:想一想,怎样列式解决? 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列出算式。 预设:81+83 师:你是怎样想的?为什么用加法? 预设:要求一共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就是求81和的83和,求和就用加法算,所以列式81+83。

初中数学_分式的加法与减法第3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分式加法、减法第3课时 【学情分析】 学生认知基础:学生在小学时已经学习过同分母分数加减及异分母分数加减的运算法则,并且经历过用字母表示现实情境中数量关系的过程。由此类比分式的加减法,可以猜想分式的加减运算法则。 活动经验基础:在相关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经历过一些从实际问题建模的思想,因此本节课从实际问题入手,能够引起学生的有意记忆;同时,还与整式运算、分解因式等有密切联系,因此可以加强知识之间的纵向联系。 分式的加法、减法第3课时 【效果分析】 学生前面已学习了分式的基本性质、分式的约分,对学好本课时内容有一定的帮助。

八年级学生有一定逻辑推理能力、代数式的运算的能力,主动探索知识的学风也初步形成。但数与式的差别也制约着学生的学习,特别是分子、分母为多项式的乘除法运算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 在分式的乘除法这一课的教学中,采用了类比的方法,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分数的乘除法的运算方法,提示学生分式的乘除法法则与分数的乘除法法则类似,要求他们用语言描述分式的乘除法法则。学生反应较好,能基本上完整地讲出分式的乘除法法则。做到了巧妙的引入,符合我们研究的导入形式。 接下来的教学,是分两块分别进行。在分式的乘法中,举了两个例题,分子、分母都是单项式,先分子乘以分子,分母乘以分母,然后上下约分,分子、分母都是多项式,先分子乘以分子,分母乘以分母,然后要分解因式,再上下约分。分式的除法,也是遵循这样的框式。在例题的讲解中,我讲得比较慢,讲得清,讲得透。但在讲解过程中,也出现了些纰漏,之前细节没注意,约分时,一开始把约完的字母就把它擦掉了,虽然版式看上去很干净,但学生的作业本上不可能擦擦涂涂,在后面例题中我老师又修正了这种做法,干脆把字母保留,约在旁边,这样也很清楚明了。 在学生做习题时,我把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做小老师,一批学生做好题目,再让一批学生上去批改,如果错的,直接让他把正确的做在旁边,这样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使同一组题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借此也提高了学生的观注性。 3.5分式的加法与减法第3课时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章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整式的四则运算、多项式的因式分解的基础上,首先通过学生已有的分数概念,对比着引出分式的概念,然后通过与分式类比的方法得出分式的基本性质和四则运算法则,最后运用上述知识讲解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学习这些内容把学生对“式”的认识扩充到了有理式范围,对于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恒等变形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都有着重要作用。同时,学好本章知识也为今后学习函数和方程等知识打下扎实的基础,做好铺垫。教授本章知识所用的类比、转化的研究方法对于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指导学生独立研究问题的方法有着深远的影响。通过应用题的教学,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对于数学大众化的推进有着积极的意义。 2、教学目标分析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通分教案整合

分数的意义和性质通分 教学目标: ①理解通分的意义,掌握通分的方法,能正确地把两个分数通分。 ②培养同学们初步的分析、综合和概括能力。 ③培养同学们阅读数学材料的能力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掌握通分的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通分, 2、掌握分子、分母都不相同的分数的大小比较方法,能正确的比较两、三个分数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经历分数比较的探究过程,灵活选择比较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成功的乐趣,激发学数学的信心。 知识要点:通分先要找到几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来做公分母。 重点难点:1、使学生掌握通分的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通分。 2、掌握分子、分母都不相同的分数的大小比较方法,能正确的比较两、三个分数的大小。 教学方法:引导探究 教具:课件 教学流程: 一、温故知新环节 师:同学们,咱们的先人孔子说过“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在前面呢我们已经学过有关分数的一些知识,敢不敢接受挑战?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1)说出下列各组数的最小公倍数(机会难得哦,谁来?)6和8 6和18 7和2 3和8 师: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最简单的方法是什么?(短除法)(2)5/9与7/9哪个大,为什么? 师:通过两个题目的热身,老师了解到同学们对前面的知识掌握的非常棒,那么今天这节课呢我们将会运用到这些知识来学习今天的内容,通分(板书:通分)带读课题 师:有的同学会想,通分是什么呀?先不要着急,老师这里啊有几个问题想请聪明的同学们帮我一起解决,同学们愿意帮老师解答吗?二、探究新知 1. 出示例4(课件出示) 师:浩瀚的宇宙中有许许多多的星球,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现在生活的星球叫什么吗?(地球)真棒!那谁能快速告诉我们地球上是陆地面积多还是海洋面积多?你是怎么知道的?这里有一组数据我们可以参考一下(课件:陆地面积约占地球总面积的3/10,海洋面积约占地球总面积的7/10。) 师:要求陆地面积多还是海洋面积多只需要比较那两个数?

8下16.7《分式的加减法则》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分数的加减运算,学生在小学学得可以,仅有少数学生不能熟练运算.初一学生在进行有理数的加减运算时,因为学生粗心,出现的错误就较多.初二学生学习分式的加减运算,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学生即使能理解记住运算法则和运算顺序,但因为运算步骤较多,学生计算的准确率不是很高的.因此我设计了较多的、基本的计算题让学生练习. 这节课先从实际问题出发,让学生尝试把复杂问题分解为简单问题,解决了简单问题后,再把简单问题综合解决了原来的复杂问题.学生学习积极,认真讨论,取得了预期的效果.从学生熟悉的分数的加减运算法则入手,类比得到分式的加减运算法则,学生学起来自然、简单.学生有较多的时间练习分式的加减运算,课堂上计算的效果还是很好的!但是从课后的作业来看,学生计算的过程与结果都正确的达不到80%,说明分式的加减运算是教学的难点,要对计算不正确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帮助找到错误原因,指出正确做法,并进行反复、强化练习,才能让所有的学生都能熟练地、正确地进行分式的加减运算. 本节课采用的评价方法主要有:观察、提问和练习检查等.教学中注意随时观察学生对学习的态度表现,如注意力集中的程度、情感的参与和行为参与的情况:通过提问和练习,评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知程度,如对对学习内容的思维反应是否积极;课堂练习、回答问题的正确程度;练习的准确率等等. 同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学生同分母分式相加减的法则能够掌握,但是运算的正确率不是很高,要反复训练才能提高.异分母的分式相加减, 先通分再按同分母的分式加减法计算.因为异分母分式的加减法运算的步骤比较多,要求学生能正确地分解因式、通分进行整式的乘法运算,合并同类项分解因式约分,如果某个步骤出现错误,就不正确了,所以正确率很低.所以要求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加强记忆解答方法,以提高正确率

分数乘法教学反思8篇

《分数乘法教学反思》 分数乘法教学反思(一): 《分数乘法》教学反思 《分数乘分数》 《分数乘分数》的教学重点是巩固理解分数乘法的好处,探索分数乘分数 的计算算理与法则。 在教学实践中继续采用数形结合的数学方法,帮忙学生达成以上两个教学 目标。对于这天的探究活动没有直接放手,这是因为学生对求一个数的几分之 几是多少的分数乘法好处的理解还不够深刻,因此在整个的教学过程分为三个 层次: 一、引导学生透过用图形表示分数的好处,再用算式表示图形,深化求一 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分数乘法好处,感知分数乘分数的计算过程。 二、以1/5*1/4为例,让学生先解释算式的好处,然后用图形表示这个好处,最后再根据图形表示出算式的计算过程,这样做的目的是透过以形论数和 以数表形的过程让学生巩固分数乘法的好处,体会分数乘分数的计算过程。 三、学生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独立完成教材中的试一试,进一步达成以上 目标,并为总结分数乘分数的计算积累认知。能够说整体教学的效果还好。 透过这天的课,我对数形结合的思想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由于分数乘法 的好处和计算法则的道理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不是很容易,所以利用图形 使抽象的问题直观化,在本单元教学中就显得个性重要了。纵观教材,树形结 合思想的渗透也有不同的层次,数形结合能帮忙学生从具体问题中抽象出数学 问题;在本学期的分数乘分数中是利用直观的几何图形,帮忙学生理解分数乘 分数的计算道理;接下来的分数乘法应用中,我们还将利用线段图帮忙学生理 解分数乘法应用的问题;使用的图形越来越简约体现了教材对数形结合思想渗 透的一个过程。 数形结合的过程不是简单的抽象变为直观的过程,而是抽象变为直观之后,在从直观变为抽象的一个过程,也就是要将以形论数和以数表形两个方面有机 的结合起来。只有完整的让学生经历数与形之间的互动,才能使他们感知数形 结合,才能使他们能在解决问题时自觉地应用数形结合的方法。 分数乘法教学反思(二): 分数乘法教学反思 教学就是一个摸索的过程,年轻人有朝气但缺经验,老教师有经验但缺热 情。虽然教了几次六年级对于很多资料的教法却一向没有定型也不能定型。 原先对于分数乘法只是从做法上进行教学师生都感觉很简单,一般第一单 元测试基础差、思维差的同学也能考到90多分,所以为了节约时间,让学生不只是乘,而把乘法这个单元一带而过,和分数除法一齐学习,在比较中让学生 明白道理,选取做法。但综合到一齐学习,学生刚开始也是错误百出,只能机

最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数学上册《分式的加减》导学案

15.2.2分式的加减 第1课时分式的加减 一、新课导入 1.导入课题: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法则你能说出来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法则又是怎样的呢?分式的加减法又该怎样去运算呢? 2.学习目标: (1)类比分数的加减法,归纳分式的加减法法则. (2)利用分式加减法法则进行分式加减法运算. 3.学习重、难点: 重点:分式的加减法法则. 难点:分式加减法法则的应用. 二、分层学习 1.自学指导: (1)自学内容:教材第139页问题3到第140页例6前. (2)自学时间:5分钟. (3)自学方法:回顾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法则,类比分式的加减法,得出分式的加减法法则,并能用字母表示出来. (4)自学参考提纲: ①分式的加减法与分数的加减法类似,它们的实质相同,由此可得分式加减法法法则是同分母分式相加减, 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异分母分式相加减,先通分,变为同分母分式,再加减. ②你能用字母表示分式加减法法则吗?

③试一试: 2.自学:同学们结合自学指导进行自学. 3.助学: (1)师助生: ①明了学情:了解学生是否能从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类比出分式的加减法法则. ②差异指导:着重指导异分母分数(分式)加减法法则的归纳与字母表述,引导学生从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去思考异分母分式加减法的步骤. (2)生助生: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和帮助. 4.强化: (1)分式加减法法则(文字、符号). (2)计算: 1.自学指导: (1)自学内容:教材第140页例6. (2)自学时间:5分钟. (3)自学方法:利用分式加减法进行运算时,先看它们是同分母还是异分母,在计算异分母分式加减时应先做什么? (4)自学参考提纲:

分式的教学反思

分式的教学反思 学生经历了以前的学习,已基本掌握了分式的有关知识,并且获得了学习代数知识的常用方法,感受到代数学习的实际应用价值。下面是我在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教学中的发现 (1)分式的运算错的较多。分式加减法主要是当分子是多次式时,如果不把分子这个整体用括号括上,容易出现符号和结果的错误。所以我们在教学分式加减法时,应教育学生分子部分不能省略括号。其次,分式概念运算应按照先乘方、再乘除,最后进行加减运算的顺序进行计算,有括号先做括号里面的。 (2)分式方程也是错误重灾区。 一是增根定义模糊,对此,我对增根的概念进行深入浅出的阐述: ①增根是分式方程的去分母后化成的整式方程的根,但不是原方程的根; ②增根能使最简公分母等于0; 二是解分式方程的步骤不规范,大多数同学缺少“检验”这一重要步骤,不能从解整式方程的模式中跳出来; (3)列分式方程错误百出。 针对上述问题,我在课堂复习中从基础知识和题型入手,用类比的方法讲解,特别强调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与列整式方程一样,先分析题意,准确找出应用题中数量问题的相等关系,恰当地设出未知数,列出方程;不同之处是,所列方程是分式方程,最后进行检验,既要

检验是否为所列分式方程的解,又要检验是否符合题意。 二.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认为应从这样的几个方面入手: 1. 分式方程和整式方程的区别:分清楚分式分式方程必须满足的两个条件,⑴方程式里必须有分式,⑵分母中含有未知数。这两个条件是判断一个方程是否为分式方程的充要条件。同时,由于分母中含有未知数,所以将其转化为整式方程后求出的解就应使每一个分式有意义,否则,这个根就是原方程的增根。正是由于分式方程与整式方程的区别,在解分式方程时必须进行检验。 2.分式方程和整式方程的联系:分式方程通过方程两边都乘以最简公分母,约去分母,就可以转化为整式方程来解,教学时应充分体现这种化归思想的教学。 3. 解分式方程时,如果分母是多项式时,应先写出将分母进行因式分解的步骤来,从而让学生准确无误地找出最简公分母 4.对分式方程可能产生增根的原因,要启发学生认真思考和讨论。

小数乘分数教学反思

小数乘分数《教学反思》 亓文华小数乘分数这部分内容是教材在修订时增加的,因为分数、小数混合运算是在日常生活中以及未来的数学学习与其他学科的学习中经常会遇到的情形,因此,根据分数、小数的数据特点灵活选择计算策略,也是学生具备的一项技能。 六年级的新课,不需要老师教授,学生凭自己已有知识就能探索出方法。老师的作用,就是精选学习材料,设计好学习目标(研究课题)给学生,学生独立完成后,再组织有效的小组合作交流和全班汇报的反馈与讨论就可以了。我给学生一个课前小研究,利用课前1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究,课始让学生计算3道分数乘整数,并总结了能约分的,把整数和分母约分,为后面的学习做铺垫;引出新课后,小组合作交流小研究(例5),然后全班汇报。本节课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但是留下了诸多的遗憾: 1..例5的数量关系是学生刚刚学过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所以不必过多的讲解。重点放在了怎样计算 2.1×3/4和2.4×3/4上,但由于平均使用时间,所以没有时间进行巩固练习 2.方法学生都已经掌握,但是把小数转化成分数,学生的计算不准确,尤其是带小数转化成分数。这是由于前面知识不扎实与遗忘造成的,计算结果的正确率就低了。这就要求加强这方面的补习力度。 3 .2.1×3/4学生也用了约分的方法,把2.1和4约分,其实并不简便,2.1除以4学生可能还要笔算,学生判断方法的好的标准是步

骤少,灵活选择方法的意识不强。因此,我认为,该把“灵活选择方法”当作一个重点,而不是像中低段时,作为一笔带过的“口号”而已。这是不是也是高段计算的一个特点呢? 2015年8月28日

小学数学通分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通分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通分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通分教学反思1 一、教师应该成为课程的创造者和开发者。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的资源,也是师生沟通的中介。充分的利用教材,开展创造性的教学,是新课程的基本主张。在设计通分这节课前,我考虑到通分这一知识比较简单,如果单纯以书上例题进行讲解,就显得过于平淡,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引入设计时,大胆采用了新、奇、趣的方式、方法。 通过学生对三个方案的理解引出学习的内容。当学生对于小红最喜欢什么花因意见不同发生争议时,学生的探索欲,求知欲和学习主动性就被充分调动了起来,为下面的探索学习,归纳总结打好了思想上的准备。新授教学时,我注重了学生的学习体验,知识点的得出,都是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由学生分组合作或自己概括得出,使学生在学习时能不断感受成功的愉悦。这节课让我意识到有效地组织教学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这对教师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努力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真正成为课程的创造者和开发者。 二、在合作中,培养学生的能力。 知识的掌握固然重要,但能力的培育却更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

展。在这节课中,我还十分重视对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如在合作讨论小红最喜欢什么花时?就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围绕问题展开合作交流,给学生以发展个性、展示才华的机会,促使学生主动地、开放地学习,激活思维火花,开启智慧闸门,使学生的探索能力得到提高与发展,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在理解通分的意义和方法时,我并没有搬书上的概念,而是在学生充分观察的基础上去引导学生找出规律,感受规律,再用概括性的语言进行表述。以点到面,全面提高。 三、困惑与不足 尽管在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时,我试图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自主探索。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仍然一步步在引导学生:引导学生把这些分数转化成同分母或同分子的分数;引导他们找出公分母可以是几。生怕他们会偏离我的教学设计之外。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其实教师只需提醒学生一句,遇到分子分母都不相同的情况时,可以转化成以前学过的知识来解决,然后完全放手,让学生自由探索各种比较的方法,这样才能真正激活学生的思维火花,开启他们智慧的闸门。 同时在一些小的细节上,我还出现了马虎和错误现象。比如:小红的方案是这块地的四分之三种月季,六分之五种菊花。可细想想,怎么可能把单位一分成四分之三和六分之五呢?还有在比较同分子的分数好比较还是同分母的分数好比较时,我认为分母相同的分数好比较,这一处同样欠缺思考。应根据不同题的不同特点,采取灵活的

分式的加减教学反思范文(精选3篇)

分式的加减教学反思范文(精选3篇) 分式的加减教学反思1 经过一节课的教学,我个人认为有可取之处,但也存在不足。 一、优点 (1)本节课初步达到了教学目标,突出了重点,层层推进,突破难点。通过与学生情感交流和互动式复习,放手让学生去猜想分式混合运算的顺序,通过例题讲解,使同学牢记分式混合运算的顺序,并且通过大量的练习来巩固,同时引导学生独立完成分式混合运算的题目,顺应着学生的认知过程,递进式的设置不同层次的练习,在法则的重点环节上,无论是例题的分析还是练习题的落实,都以学生为中心,为重心,给足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演算,去暴露问题,也为后一步的教学提供了较好的对比分析的材料,让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2)是以师生之间的情感为基础,通过活跃的课堂气氛,及时的对学生给予肯定和鼓励,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每一个层次的练习完成之后都给予赞扬,在此基础上委婉的提出他们的缺点和不足,把学生的认知提升了一个高的层面上,同时把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他们多一些练习,多一些巩固。 (3)是体会到一节课的科学设计不仅对一节课的成败取着决定作用,更重要的是对学生数学思想的建立和数学方

法的掌握欲为重要,科学的设计,有利于充分的挖掘学生的数学潜能,突破难点,事半而功倍,有利于数学学习的深化。 二、不足之处: (1)讲解的还不够充分,大部分同学能够掌握本节课的`内容,但相对基础较差的同学还是很难理解,应该针对他们出一些难度小的题目给他们做,并给与详细的讲解。 (2)学生与老师比较熟悉,有时课堂气氛过于活跃,使得在管理的过程中浪费了宝贵的时间。 (3)忽略了例题的示范性和板书的清晰、条理性。 (4)课堂准备还可以再充分一些。 分式的加减教学反思2 本节是学习了分式的基本性质后的内容,是分式的基本运算内容之一。其中,分式加减运算是本节课的重点,异分母的分式加减是本节课的难点,而异分母的分式加减运算是本节课的难点。而异分母的分式加减运算可以转化到同分母的分式加减运算中,因此,掌握好同分母的分式加减运算是关键,本人从以下几方面作反思: (1)成功之处 本课从实际问题引入,让学生直接感受到实际生活中会碰到分式的加减运算,这就有必要掌握分式加减运算的方法,从而引出本节内容。 由于分数与分式有着很多类似的性质,因而从直观的分数加减法运算开始。先探究同分母分式的加减运算的法则,通过类比的思想方法,由数的运算引出式的运算规律,体现

《约分》教学反思1

单位:仙下乡中心小学作者:李振华 指导老师:管石华 2011年4月20日

《约分》的教学反思 教材简析:本课时教学内容为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册P84~85例3和例4,是在学生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因数和公因数以及2、3、5的倍数的特征的基础上,认识最简分数和约分的概念,学习约分方法并掌握约分的书写方式。学生学会本课知识又为今后学习分数四则运算奠定基础。 教学流程:复习旧知→认识“最简分数”→探索约分方法→练习巩固 教学反思: 新课程强调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本课通过情境的创设,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灵活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效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充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过程合理、流畅,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成功之处: 1.沟通联系,实现有效迁移。 奥苏泊尔说:“影响学习最主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该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也就是说,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基础上之上。约分的依据是分数的基本性质,为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实现新旧知识的有效迁移。在学习约分之前,教师在三个地方做了这方面的努力,起到了 很好的效果。第一处,复习时安排了一组填空题:43=8() 2015=4 () 等;第二处,让学生说明 10075 和 4 3 为什么相等;第三处,认识最简分数的概念之后,让学生判断一些分数是否最简分数,并说明理由。前两处复习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建立了约分的依据。第三处老师巧妙地把 例4中的分数(3024)安排在里面,学生在说明3024为什么不是最简分数 时,已经找出了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数有2、3和6,这样激活了约分的方法,学生在尝试例4时,就自然地想到可以用24和30的公因数

分式加减法(一)教案

第五章分式与分式方程 3.分式的加减法(一) ----同分母分式加减法 一、学生起点分析 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在小学时已经学习过同分母分数的加减,异分母分数的加减运算法则,在初一学习了整式的加减,在上一章学习了因式分解,本章又学习了分式及其乘除,都为这一节课的学习做好了铺垫。由分数加减运算类比分式的加减是这节内容的突破点。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在相关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经历过许多类比和猜测的活动,如分式的乘除法运算,这些活动经验都为本节学习有很好的启迪。 二、教学任务分析 同分母分式的加减法是最简单的,也是学习异分母的分式加减的基础,所以作为起始节也是工具节内容,它就要求教学时务必使学生理解它并且能够灵活运用,对分母互为相反式的分式加减,能明白改变运算符号的实质。 教学目标: 1、类比同分数加减法的法则归纳出同分母分式的加减法法则,理解其算理。 2、理解同分母的分式加减法的运算法则,能进行同分母的分式加减及分母互为相 反式的分式加减法运算,具有一定的代数化归能力。 3、通过学习认识到数与式的联系,理解事物拓延的内在本质,丰富数学情感与思 想。 4 、通过小组合作,课堂展示,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自信心,从而提升学习 兴趣。 学习重点:同分母分式的加减运算;分母互为相反式的分式加减法运算 学习难点: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分式的模型思想。 三、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提前一天布置,完成导学案中的预习案,对问题进行充分思考

预习案: 1.同分母的分数如何加减?举例说明 2.类似分数运算法则,你认为应等于什么? 3.猜一猜,同分母的分式应该如何加减? 同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分母______,分子_ 用式子表示则为a c ±b c =______. 第二环节 情景引入 小组活动:针对已完成的预习案,小组内部合作交流,并根据得到的结论回答下列问题(时间3分钟) 做一做:=+3231 =-7271 =+8381 =-12 5127 猜一猜 =+a a 21 =-x x 12 =+b b 2523 =-y y 3437 活动目的:通过做一做的几道同分母分数加减的题,引导学生用类比的思想,猜一猜同分母分式的加减运算,并试图让学生认识其合理性。从而抛出同分母分式加减法的运算法则,点明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活动的注意事项:通过人人都可以入手的做一做,让学生回答,可以使学生很快进入状态又不觉得困难。而后两个运算后要约分,学生极有可能报出没有约分的答案。因此,类比时注意引导学生,正确猜想,约分是分数的必要步骤哦,使法则的提出顺理成章,也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运算法则:同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把分子相加减. 用式子表示为: a c b a c a b ±=± 第三环节 法则应用,例题展示 1、学习了同分母分式加减法的法则,结合已有知识,动手练习: 例1(1)ab b a ab b a -++; (2)2422---x x x ; (3)n m n m n m n m ++-+-42; (4)1 11213+--++++-x x x x x x .

五年级上册数学《约分》教学反思

五年级上册数学《约分》教学反思 本节课充分运用知识的迁移,调动了学生的知识积累,使学生学的轻松、愉快,同时感悟了知识的形成过程。这节课以小猴的故事引入,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为本节课成功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 在新授过程中,我没有单一地把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直接出示给学生,而是把一种静态的数学知识变为一种让学生在一种大问题背景下的探索活动,使学生在一种动态的探索过程中自己认识发现约分,从而体验发现真理的曲折和快乐,感受数学的思想方法,体会科学的学习方法。整个课堂创设了一种“猜想——验证——反思” 的教学模式,以“猜想”贯穿全课,引导学生迁移旧知、大胆猜想——实验操作、验证猜想——质疑讨论、完善猜想等,把这一系列探究过程放大,把“过程性目标”凸显出来。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学得快乐,而且每个学生的个性也充分得到了发展,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随后的练习中,我巡视发现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约分不能到最简分数,只是除以其中一两个公因数而已。针对以上情况,我抛出一个问题“最简分数分哪几种情况?”,学生各抒己见,最后我们共同总结出三种情况,一是分子和分母是相邻的关系,它们的公因数是1,是最简分数;二是分子和分子是不同的质数的情况下,它们的公因数也是1,是最简分数;三是分子是一的分数,它们的公因数也是1,是最简分数。有了以上总结这三点,学生不仅节约了判断的时间,还有了检验是否化到最简分数的标准,有效降低了出错率。 设计的练习题的也是由浅入深,形式多样。既复习了新知识,并让学生在练习中有所提升,组织学生自己讨论寻求解决的办法,体现了自主学习。 由今天的发现延伸到数学课堂,我发现数学课不能只是刻板地复制教材,而是教师要用自己对教材的理解,深入浅出地传授给学生。数学教师要用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语言,找到与学生的交融点,让学生真正地理解知识点。另外,数学问题随着教学的深入而发展,学生的思维也一直处于积极思考的状态,学生的潜能能得到充分地挖掘,让课堂充满生命力。 反思这节课,我觉得我的失误是在开始预设时,误以为简单在课前加了一组口算题,浪费了几分钟的时间,这几分钟也是后来所缺的,造成了课堂上的急促。在教学时过早地引入一次约分的方法,这个方法没有让学生自己通过大量的练

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

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 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反思(一) 分数的基本性质是在学生已掌握了商不变的性质之后,并在分数的意义基础上进行学习的,通过观察,合作探究总结出分数的基本性质,为以后学习约分和通分打基础,在教学中我注重“过程与结果的结合”,“合作学习与自主学习”的结合,“创设情境与创新精神”的结合,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迫不及待地要求获取新知识的情感,再通过拓展外延,从具体事例中抽象出事物的内在规律,这一环节重点在掌握了学生的认识规律基础上,强调知识的来源,让学生自己挖掘规律,掌握数学知识产生的内在规律,激发起学生积极思维的动机。通过小组的合作以及教师的引导,发现规律,总结规律,促进了学生相互帮助,相互启迪,相互促进,发挥了讨论交流的作用,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能力。通过有目的的基本练习、巩固练习、综合练习,学生进一步加深了对

新知的强化了学生运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形成了一定的技能技巧。 教学一开始,我以唐僧给三个徒弟分饼而引出谁分得多与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以最大的热情投入到解决生成单上的问题。由于时间有限,我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生成单,生成单的第一个问题比较简单,是在以前学习的基础上而设置的。通过预习对于第五个问题大部分学生都能总结出来。而中间三个问题是本节课的重点。在学生独立做后我让学生分成大的小组去探讨、去交流生成单的重点三个问题。最后学生在讨论、交流和展示的时候教师在中间加以重点强调,来凸显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从而以学生的主体行为实践了整个学习活动。从师生交流活动中体现了对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在认识,学生的“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全面获得了大丰收。通过教学过程可以看出,本节课所设计的三单比较全面能突破教学重难点,具有阶梯性,教学过程及环节符合一案三单的教学,尤其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学

小学数学_《通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通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青岛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58-59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理解通分的意义和作用,学会通分的方法,会用通分的方法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 2. 让学生经历观察、分析、合作、交流、归纳等一系列数学活动,能运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并使策略最优化。 3. 渗透转化、数形结合和迁移类推的数学思想,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教学重点:掌握通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确定公分母 教材分析: 通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58至59页的内容。这部分教材以分数的大小比较为线索,由特殊到一般,在解 决问题的同时教学通分。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性质求几个分数的最小公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分数基本性质的直接应用,在分数加减法中常常用到。因此通分是分数四则运算的重要基础,

是比较异分母分数大小和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重要步骤,所以必须使学生切实掌握好这部分内容。 在本节课教学中我力求渗透数学转化思想方法、数形结合、抽象概括方法、比较法、观察法等。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三年级上学期已经初步学习了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五年级下学期学会了同分母分数的大小,所以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难度不大,重点让学生讲解判断大小的理由并及时归纳总结。至于异分母分数比较大小,一部分同学其实已经知道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行比较,那么教师就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成果引入通分,再通过自学环节,顺理成章的让学生转入本节的重点学习中。 教学重点:理解通分的意义,掌握通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确定通分的公分母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本课主题。 1.教师讲唐僧给悟空和八戒分饼的故事,让学生用数学的语言 记录。比较不同的记录,让学生判断哪种最简单,概括性强。 【设计意图:教师创设生活化的情境,让学生利用数学语言转化成数学化的情境,意在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力,以及培养倾听、概括、归纳的能力,同时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分式加减法一教学设计教案

§3.3分式的加减法(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会进行简单分式的加减运算,具有一定的代数化归能力. 2、引导学生不断小结运算方法和技巧,提高运算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探索分式加减运算法则的过程,理解其算理 (三)情感与价值目标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乐于探究、合作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分式的加减运算. 教学难点:异分母的分式加减法运算.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从甲地到乙地有两条路,每条路都是3km ,其中第一条是平路,第二条有1km 的上坡路,2km 的下坡路,小丽在上坡路上的骑车速度为vkm/h ,在平路上的骑车速度为2vkm/h ,在下坡路上的骑车速度为3vkm/h ,那么当走第二条路时,她从甲地到乙地需要多长时间?12()3h v v + 她走哪条路花费时间少?少用多长时间?123()32h v v v +- 想一想 2、解读探究 同分母分数如何加减?(学生举例)你认为12a a +应该等于什么? 二、讲授新课 1.猜一猜,同分母的分式应该如何加减? 同分母的分式相加减,分母不变把分式相加减 做一做(1)24()22 x x x +=--_____________ (2)213()111 x x x x x x +---+=+++__________ 想一想:异分母分数如何加减?(学生举例) 你认为异分母的分式应该如何加减?比如314a a +应该怎样计算? 2.议一议:小明认为,只要把异分母的分式化成同分母的分式,异分母分式的加减问题就变成了同分母分式的加减问题。小亮同意小明的这种看法,但他俩的具体做法不同。 小明:

北京版五年级数学下册《通分》教学反思

北京版五年级数学下册《通分》教学反思 北京版五年级数学下册《通分》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充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教师真正只起到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我认为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深入解读文本,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设了简单而又有效的问题情境。 新教材把通分的教学与异分母分数比较大小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了解通分的意义。在教学中,我有效地运用教材中的例子,并更进一步挖掘教材,变静止的插图为动画的问题情境,有效地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兴趣和欲望,促使学生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到新知的探究活动中,为本节课学习活动的有效开展奠定了基础。 2、放手自主学习、注重思维训练,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提高思维能力。 思维训练是数学教学的核心。数学教学一旦离开了这一核心,就背离了数学教学的本质。在本节课教学中,我没有追求表面上的花哨、热闹,而是以学生的思维训练贯穿整堂课,让学生在不断的猜测、验证、交流、总结等一系列的思维活动中学习知识、提高学习能力。教师真正只扮演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例如:在创设问题情境后,我让学生大胆猜测哪个分数比较大,继而用自己的方法验证,

并对学生采用的'各种有效策略给予肯定,充分展现学生的思维轨迹,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通分》教学反思《通分》教学反思。又如:在引导学生理解通分的概念时,我不急于向学生讲解,而是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疑惑之处,让学生在自学、交流中自己去发现通分的两个基本条件,理解通分的意义。还比如:在总结通分的一般方法时,我让学生尝试通分后,再回忆通分时先想什么,在做什么?学生有了亲身体验,只需略加整理,就轻松地概括出通分的一般方法了。整堂课中,学生一直处于轻松而又紧张的思维活动中,教师没有指令性的要求,没有权威性的评价,我认为,这样的课,才是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课。 3、渗透数学思想、培养自学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是为了不教。我认为,在数学教学中,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是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本节课教学中,我把教学中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作为一个教学目标,并较好地完成了这一目标。例如,让学生自己验证2/5与/4的大小时,向学生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出示课题后,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通过自学课本、小组交流等活动解决所提出的问题,都充分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4、面向全体、因材施教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本节课教学中,我充分遵循这一教学理念,尊重个性差异,面向全体学生。如在教学中,我对学生提出这样的要求:已经有办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