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学基础》教案

《教育学基础》教案

《教育学基础》教案
《教育学基础》教案

《教育学基础》教案

单元一教育与教育学(一)

授课内容:

1.教育的认识

2.教育的历史发展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词源学和日常生活层面“教育”的含义,了解古今中外教育家对教育概念的界定以及对教育含义的界定方式,并在此基础上掌握教育的内涵。

2.理解教育过程三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对教育活动的影响。

3.掌握教育三种形态的发展历史、含义及其关系。

教学重点:教育的定义;教育的三要素;教育产生与发展的阶段特征

教学难点:教育的三要素;教育产生与发展的阶段特征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法、讨论法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使用的教案、课件、音像等材料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引入新课

提问:(1)某同学看电影后:“我从这部影片中受到了深刻的教育。”(2)政府官员大会发言:“教育是振兴地方经济的基础。”(3)家庭主妇:“你的孩子真有出息,你是怎样教育孩子的?”从日常生活中“教育”一词的使用理解常识水平的“教育”,从日常生活中的教育的涵义入手,由此为教育概念的进一步深入、系统的从理论水平理解概念做铺垫。

二、讲授新课

(一)教育的词源教育一词在现代英语中是education,在现代法语中是education,在现代德语中是erziehung,三者都源于拉丁语educare,原意为引出、导出的意思,即采用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就潜藏于人身上的东西引导出来,从一种潜质转变为现实。中国古代甲骨文和金文中教与学的写法及其解释。

(二)教育的定义

概念是人脑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方式。它所揭示的是事物的特有的内涵。美国

教育哲学家谢弗勒在他的著作《教育的语言》中,根据教育定义的陈述方式将复杂多样的教育定义划分为“描述性”定义、“纲领性”定义、和“规定性”定义。

事实上,我们很难找到纯粹的规定性定义、描述性定义和纲领性定义。这种区分有利于分析教育定义所涉及到的事实的、价值的、语言的三个方面,提供了研究教育定义的一个初步框架。

1.历史上的经典“教育”定义列举

在教育界,“教育”的定义与定义的方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个中缘由不仅有个人观点的差别,还有文化背景、哲学基础、阶级立场等的差别。因此,想求得一个普遍赞同的教育定义往往是勉为其难的。一般来说,人们是从两个不同的角度给“教育”下定义的,一个是社会的角度,另一个是个体的角度。这两种定义从不同的方面揭示了教育活动的某些本质属性,对于理解教育活动都是有价值的。给教育下定义时,应该兼顾社会和个体两个方面,至于具体如何表述,则可因人而异。我们有必要给教育下一个科学的定义。

2.本书对教育的界定: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1)教育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2)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

(3)教育能够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

(三)教育的要素

1.教育者:事实上,教育者的定义来源与对教育的定义,二者密不可分。现代社会和现代教育下的教育者与以往任何一个时代的教育者都有多不同;这种不同是由时代的发展、教育内部的变化、教师专业化的要求以及教育对象的变化决定的,所以,现代教育的教育者从素质上看,应该是方位的,是“通识”教育者。

2.学习者:传统上,人们将“受教育者”或“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一个基本要素,它是相对于“教育者”或“教师”而言的。这里之所以使用“学习者”这个概念而不使用“受教育者”或“学生”这两个概念,主要原因是:

第一,“受教育者”这个概念毫无疑问地将教育对象看成是比较被动

地存在,看成是纯粹“接受教育者教育”或“被教育者教育”的人,这也就意味着,“教育”是一种发生在教育对象身外,并由教育者施加于教育对象身心的某种事情。这种看法在逻辑上是说不通的,在实践上也是有害的。

第二,“学生”这个概念尽管也有“学习者”的含义,但是它所指的“学习者”主要是那些在身心两个方面没有成熟的人。

3.教育影响:指教育影响是在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教,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的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教育是由上述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系统,是上述三个基本要素的有机结合。各个要素本身的变化,必然导致教育系统状况的变化。不同的教育要素的变化及其组合,最终形成了多样的教育形态,担负起了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神圣职责。

(四)教育的形态从目前教育学的研究来看,划分教育形态的标准大致有三个:一是教育系统自身的标准,二是教育系统赖以运行的场所或空间标准,三是教育系统所赖以运行的时间标准。

1.非制度化的教育和制度化的教育根据教育系统自身形式化的程度划分。

非制度化的教育指没有能够形成相对独立的教育形式的教育;制度化教育指从非制度化教育中演化而来的,由专门教育人员、机构及其运行制度所构成的教育形态。制度化教育是人类教育的高级形态,它的出现是人类教育文明的进步。

2.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以运行场所和空间划分。

家庭教育:从国外来看,家庭教育也是自古就有。比如奴隶社会时期的雅典城邦国家,七八岁以前的儿童受家庭教育。在普及公共教育以前,西方整个封建时代和资本主义早期,有钱人的子女都是在家庭里接受家庭教育。这种状况一直到资本主义大工业革命之后,各个国家开始颁布义务教育法,从初等教育阶段普及义务教育,家庭教育的功能才像家庭的经济功能一样开始衰弱,让位于公共的学校教育。然而,即使是在今天,家庭教育的作用仍然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在培养青少年儿童健全的人格方面的教育,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更是学校和社会

所无法取代的。

学校教育:学校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形态,有它自身的优越性,它是专门的教育机构,有专门的经过职业培训的教师来进行,有比较充裕和稳定教育经费,有精心设计的课程和教学计划,有比较及时的反馈和评价机制,等等。正是由于学校教育的这些特征,它才能成为一种主导的现代教育形态。但是,自从学校产生以来,思想家们对学校的批评也从没有中断过。他们的批评告诫我们;并不是所有的学校都有利于青少年一代的发展;为了一代代青少年的健康发展,我们必须不断地改良我们的学校。

社会教育:指的是广泛的社会生活和生产过程中所进行的教育活动,应该说它是在这三种教育形态中产生最早的教育形式。原始社会教育无独立形态,是一种名副其实的“生活教育”。后来虽然有了学校教育,但社会教育依然在各个历史时期被统治阶级所重视,发挥重要的作用。总之,社会教育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重要延续和补充,它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变化多样的途径,经济有效的手段而别具特色与成果。它涉及范围广,影响面大,且更加潜移默化,随时随地,因此,在整个教育系统中占据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位置。

3.农业社会的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和信息社会的教育以教育系统赖以运行的时间标准划分。具体内容会在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进行讲解。

三、总结归纳

本节课的知识较简单明了,同学们能够很好的掌握本节教授的知识点。第2课时

一、引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知道了以教育系统所赖、以运行的时间标准,教育分为农业社会的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信息社会的教育,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教育的历史发展。在学习教育的历史发展之前我们首先要清楚教育的起源。

二、讲授新课

(一)教育的起源

关于教育的起源大约有四种有代表性的说法:

1.神话起源说:是关于教育起源的最古老的观点,所有的宗教都持这种观点,我国古代的思想家也有人持这种观点。认为:教育与其他万事万物一样,都是由人格化的神(上帝或天)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归依于神或顺从于天。这种观点是根本错误的,是非科学的。

2.生物起源说:持这种观点的有法国的社会学家、哲学家利托尔诺,英国的教育家沛西能。认为教育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甚至动物界也存在;人类社会的教育是对动物界教育的继承和改善、发展;教育从其起源来说,是一个生物学过程,生物的冲动是教育的主要动力。这种观点把动物的本能和人类的社会性活动混淆,没能区分出人类教育行为与其他动物类似行为之间的质的差别。但它作为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看到了人类教育与其他动物类似行为之间的相似性,比神话说进步,标志着在教育起源问题上开始从神话解释转向科学解释。

3.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史家孟禄。主要观点是,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这种观点不同于生物起源说,但是仔细考虑,却也离生物起源说不远。因为如果教育起源于原始社会中儿童对成人行为的“无意识的模仿”的话,那么这种“无意识的”模仿就肯定不是获得性的,而是遗传性的,也就是说,是本能的,而不是文化的和社会的。只不过,这种本能是人类的类本能,而不是动物的类本能。

但这三种学说没有能建立在科学的方法论基础上,没有揭示出教育起源的内在动力和社会原因。

4.劳动起源说:也叫教育的劳动起源说,它是在直接批判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起源说的基础上,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知道下形成的。其主要观点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这样一种人类社会所特有的实践活动中。人类社会与动物界的本质区别在于劳动,而教育就是在劳动中产生的。

(二)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

1.农业社会的教育特征:生产工具以手工工具为主,生产力水平底下;经济活动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或农业(牧业)经济为主,生产

资料和生活资料贫乏;政治制度以寡头制和集权制为主,以“君权神授”为理论基础,阶级斗争是社会进步的基本动力;社会文化资源为少数上层社会人士享有,主要知识形态为神秘的宗教知识和古典人文知识。综上,古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

(1)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在西方还具有鲜明的宗教性;(2)教育具有非生产性(教育与生产劳动分离)

(3)教育是面向少数有特权阶层子弟的,以培养统治阶级的接班人为目的;

(4)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军事知识、宗教教义和道德经典;

(5)教育的主要方法是严酷的纪律和强迫下的反省;

(6)教育组织形式以个别教学为主,没有形成系统的学校教育制度;(7)教育实践以教育经验为基础,教育理论研究不独立、不系统、不科学。

2.工业社会的教育新特征:农业社会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较高级的社会形态。

现代学校出现和发展,现代学校教育的特征:

(1)教育目的致力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2)教育的生产性日益加强,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的范围扩大;(3)教育民主化向纵深发展,追平教育平等;

(4)拥有前所未有的教育手段;

(5)教育的社会地位逐步发生根本变化;

(6)教育不断变革;

(7)教育理论的自觉性不断提高;

(8)教育的国际化与本土化趋势明显;

(9)教育日益显示出整体性和开放性;

(10)教育的终身化。

3.信息社会教育的特征展望:后工业社会;知识社会。学校将发生一系列变革,学校的目的不仅是满足人们职业预备的需要,而且要满足人们人文关怀的需要,学校类型进一步多样化,以满足不同学习者的多样化学习需要,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一个四通八达的学校教育网络将会最终建立起来,学校教育教学电话时空也得到根本该改变;

教育功能将进一步得到全面理解;教育的国际化与教育的本土化趋势都非常明显;教育的终身化和全民化理念成为指导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

(三)教育学的萌芽:时间大体是欧洲从奴隶社会到文艺复兴前,约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16、17世纪;我国从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19世纪,约春秋战国到清朝末年。这一时期,由于人类社会进入奴隶社会以后,教育实践不断发展,人们开始对教育实践中所积累的经验做出一定的概括和总结,产生了一定的教育思想,存在于一些思想家的哲学、宗教、伦理学思想中,与之混为一谈。这种研究很不完整,所以说教育学还未从哲学中分化出来。这些教育思想反映在古代一部分思想家的言论和著作中,总结概括了当时的教育经验,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和主张。

1. 西方教育学的萌芽:柏拉图《理想国》、《美诺篇》,毕达哥拉斯《金言》,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尼各马可伦理学》,昆体良:《雄辩术原理》

2.我国教育学的萌芽:孔子:《论语》,孟子:《孟子》,老子:《老子》,庄子:《庄子》,朱熹:《四书集注》,《礼记》,《中庸》,《学记》,《大学》,韩愈《师说》,程颐、程颢:《二程遗书》,王守仁:《传习录》

在教育学的萌芽阶段,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社会的科学文化发展水平不高,教育学具有以下特点:

(1)未形成独立的完整的体系;

(2)未摆脱经验的描述,抽象概括的层次低。

三、总结归纳

对教育的起源所包含的学说有较清晰的认识,保持着较好的课堂纪律,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大部分学生都进行了思考并积极回答,课堂氛围良好。

四、课后作业

预习下节课教育学的创立和发展,厘清各学派的主要观点以及代表性人物、著作。

五、课后反思:

在对古代学校与现代学校的特征讲解时需要更多的联系到学生熟悉

的历史以及现状,来加深学生对不同时代的学校特征的认识。在内容方面,需要适时进行调整,对了解性的知识可以带过,对需要记住的知识要着重强调,在讲授的过程中,多与学生交流沟通,提高课程学习的效率。

单元一教育与教育学(二)

授课内容:

1.教育的创立和发展

2.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教学目标:

1.了解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

2.掌握教育学产生与发展的历史及各发展阶段的基本特征。

3.了解学习教育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教育学产生与发展的阶段特征

教学难点:对教育学发展阶段中各教育学派代表性观点的掌握理解与区分。

教学方法:讲授法、提问法、案例法、讨论法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使用的教案、课件、音像等材料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引入新课

讨论:你所理解的教育与教育学是一样的吗?如果不一样,你认为两

者有何区别?

二、讲授新课

(一)教育学的创立:

1.教育学创立的背景:来源于教育实践发展的客观需要;与近代科学发展的总趋势和一般科学方法论的奠定有着密切的关系;与一些著名学者和教育家的努力也是分不开的。

2.创立的时间以及代表性人物及著作:时间大体是:欧洲的文艺复兴约17世纪---19世纪中叶,大约二百多年时间。从17世纪欧洲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开始,教育学逐步从现象的描述走向理论的概括,从具体的比喻上升到科学的论证。逐步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出现了许多教育家和理论体系较完整而又有影响的教育论著,有代表性的夸美纽斯及其《大教学论》;赫尔巴特及其《普通教育学》;卢梭及其《爱弥尔》;洛克《教育漫话》等等。

3.教育学创立的标志:对象:教育问题成为专门的研究领域;概念和范畴:形成专门的反映教育本质与规律的概念与范畴及其相关体系;方法: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结果:产生重要的教育家,出现专门的、系统的教育学著作;组织:出现专门教育研究机构。

4.教育学创立初期的特点:在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资产阶级教育家虽然使教育学有了一定体系,形成了一门独立学科,教育学的理论化和科学化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由于资产阶级的阶级性和世界观的局限性,对于教育学的一些根本问题的说明仍是不科学的(教育学是建立在哲学和心理学基础之上的)。这一阶段的特点有:(1)教育学成为一门专门的研究领域,有了专门的、系统的教育著作;

(2)逐步从现象的描述过度到理论的说明,从具体的比喻上升到科学的论证;

(3)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出现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

(二)教育学的发展:时间大约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不仅为科学教育学的建立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而且也对教育学的一些根本问题作出了科学的说明,为科学教育学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当时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

联在列宁、斯大林的领导下,为创建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进行了尝试,编写并出版了一定数量的教育著作。在这一阶段,其特点为:出现了许多新的教育学派别和重要的教育学论著。马克思的辨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为教育的研究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三)教育学发展阶段中的各学派

教育学的发展主要出现的学派有:实验教育学;文化教育学;实用主义教育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批判教育学。

1.实验教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美一些国家兴起的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法研究儿童及其与教育的关系的理论。代表人物:梅伊曼《实验教育学纲要》;拉伊《实验教育学》。主要观点:反对强调概念思辨的教育学;提倡运用实验心理学研究成果和方法;把教育实验分为三个阶段;指出教育实验与心理实验的差别;主张进行定量研究。缺点:过于量化,不能够涵盖教育学问题。

2.文化教育学又称精神科学教育学,是19世纪末以来出现在德国的一种教育学说。代表人物:狄尔泰:《关于普遍妥当的教育学的可能》斯普朗格:《教育与文化》;利特:《职业陶冶、专业教育、人的陶冶》。主要观点: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人类历史是文化的历史;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过程是历史文化过程;教育研究既不能采用赫尔巴特纯粹的概念思辨来进行,也不能依靠实验教育学的数量统计来进行,应用理解与解释的方法进行;教育目的是促进社会历史的客观文化向个体的主观文化的转变,从而培养完整的人格;主要途径是通过“陶冶”、“唤醒”。特点:在反对科学主义、理性主义的基础上建立,在许多问题的论述上具有很强的哲学色彩,使得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足;一味夸大社会文化现象的价值相对性,忽视普遍规律的存在,使它的许多理论缺乏彻底性。

3.实用主义教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兴起的教育思潮,是典型的“美国版”教育学。代表人物: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经验与教育》;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基本观点:教育即生活,教育过程与生活合一;教育即学生个体经验的不断增长;学校是一个雏形的社会;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组织课堂,而非学科知识体系;师生关系是以儿童为中心;教学过程应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缺点:

忽略系统知识的学习,忽视了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校的特质。

4.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包括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其他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教育问题的论述,也就是他们的教育思想;另一部分是教育学家们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对现代教育一系列问题的研究结果。基本观点:教育受社会政治经济等客观条件的影响;教育起源于社会性生产劳动,受制于社会劳动的方式与性质;教育的目的是促使学生个体全面发展;现代教育过程应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一方面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同时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可反作用与它们;方法论基础为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缺点:容易造成简单化和机械化。

5.批判教育学是20世纪70年代之后兴起的一种教育思潮,也是当前在西方教育理论界占主导地位的教育思潮,对于教育诸多问题的研究都有比较广泛和深刻的影响。代表人物:鲍尔斯、金蒂斯:《资本主义美国的学校教育》、布厄迪尔《教育、社会和文化的再生产》、阿普尔《教育与权力》、吉鲁《批判教育学、国家与文化斗争》。基本观点:当代资本主义学校教育具有“不公平、不公正”性;教育的阶级性,教育的功能是再生产出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政治意识形态、文化关系、经济结构;人们已经丧失对教育阶级性的“意识”,将之看成一个自然的事实,而不是某些利益集团故意制造的结果;崇尚对人类意识的“解放”,帮助教师和学生对自己所处的教育环境及形成教育环境的诸多因素敏感起来;用实践批判的态度和方法,通过真实教育行动揭示具体教育生活中的利益关系;缺点:有“破”无“立”,对之前学的实用主义教育学以及资本主义学校存在的利益关系进行了反驳、批判,但对这些问题并未提出具体有效的解决措施、办法。

三、总结归纳

学生对教育学发展的各个学派的主要观点有个清楚的认识,能够识别哪些观点属于哪个学派,各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本节课主要是以理论知识的讲解为主,难免枯燥,学生容易分神和开小差,但整体的课堂学习氛围不错,有较好的教学环境。

第2课时

一、引入新课

上节课主要对教育学发展阶段的各学派做了介绍,这节课继续学习教育学的现状以及教育学的价值。

二、讲授新课

(一)教育学发展的总体特征:

通过对教育学发展的学习,我们可以发现,教育学的发展总是受到具体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条件的制约,反映着具体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要求;教育学研究形成不同的传统和风格,例如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学、德国的文化教育学、苏联和我国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等;教育学的发展得益于学派之间的相互批评和借鉴,如实用主义教育学对赫尔巴特教育学的批评,文化教育学对实验教育学的批评,批判教育学对实用主义教育学的批评等,没有不同教育学派之间的理论争鸣,就没有现代教育学的发展。

(一)当代教育学的状况:

1.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急剧扩大,从微观的教育过程扩展到宏观的教育规划、从教育的内部关系扩展到教育的外部关系、从基础教育扩展到高等教育、从正规教育扩展到非正规教育、从学校教育扩展到社会教育、从正常儿童的教育扩展到有特殊需要的儿童的教育、从儿童青少年的教育扩展到成人教育、老年教育、终身教育等。

2.教育学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多样化,当代教育学的基础从赫尔巴特时代的哲学和心理学扩展到更广阔的学科领域,如生理学、脑科学、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等,研究模式也多样化,有的从科学主义的角度进行研究,强调对教育活动中数量关系的描述,有的从人文主义的角度进行研究,强调对教育活动中非数量关系的质的东西进行分析。

3.教育学发生细密的分化,形成初步教育学科体系。教育学的子学科与子学科之间、子学科与边缘学科之间以及子学科、边缘学科与其他非教育学科之间出现了多中形式、多种层次和多种类型的综合,出现了许多新的教育知识增长点。

4.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教育学刚刚独立时主要是一种形而上的研究,研究者注重的是从自己的某种哲学或伦理学或政治学的观点出发,提出一些有关教育的规范性要求,这样一来对教育实际活动中所面临的问题就关注不够,所发表的见解也就与教育多动的改进关系不大。当代教育学这种形而上的风气大减,研究者们所关心的是教育实践中到底存在哪些问题,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传统教育理论工作者与教育实践工作者之间的隔膜、陌生乃至对立状态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扭转,教育研究成果的实践转化、技术转化、政策转化能力不断增强。

5.教育学加强了对自身的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理论。教育学反思是对教育研究的研究,也就是对教育的元研究,其目的不是要形成教育理论,而是要检讨教育研究活动本身的目的、性质、价值、知识结构等,形成教育学观。教育学反思是不断提高理论活动的自觉性,从而提高理论本身的清晰度和科学性,更好的为教育实践服务。(三)当代教育学的发展特点:

1.教育学与其他学科高度结合;

2.重视教育实践的总结,理论研究以实践为依据;

3.重视和强调发展能力的培养。

(四)教育学的价值

1.超越日常教育经验:教育的科学认识即教育学是对教育的习俗认识即日常教育经验的一种历史性超越,是教育习俗性认识历史发展的必然。

主要原因:

(1)教育习俗性认识以及由此产生的日常教育生活经验本身的局限性。教育习俗性认识是一种直接、感性的认识,没有深入的理性思考,从而使日常教育经验具有表面性、矛盾性和歧义性。

(2)随着教育的发展,教育实践活动范围的扩大、结构的复杂和内

容的日益丰富,传统的习俗性认识以及建立于其上的日常教育经验逐渐失去了解释规范与指导作用,无法满足教育变革理论的需要。

因此,现代社会就必然的要求以科学的教育认识来代替习俗的教育认识,以科学的教育理论来代替日常的教育经验。

2.科学解释教育问题

教育学是对教育问题的“科学解释”,这意味着:

(1)以教育问题为逻辑起点和对象。教育学研究的主要任务就是对教育问题提供超越日常习俗认识和传统理论认识的新解释。

(2)教育学使用专门的语言、概念、符号。

(3)其解释是有理论视角的、根据和预设的,不是建立在感性经验与判断的基础上的,因而是一种理性的解释。

(4)多元的理解使教育知识持续不断地增长。教育学作为一种对教育问题的科学解释,由于各个研究者或解释者所处的地位及所偏好的理论基础或视野的不同,因此会出现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解释,这些不同解释之间通过理性的、深层的、积极的交流和对话,最终达到通过理论的竞争,发现最恰当的解释方式。

3.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

从古今中外教育学者们以及一切从事教育研究的思想家们的研究来看,他们的主要目的是更好的开展教育实践。从这个方面来说,对教育进行科学认识既是教育实践所提出的客观要求,又最终回到教育实践。

(1)启发教育实践工作者的教育自觉性,使他们不断地领悟教育的真谛。教师面对的对象是学生,而学生又是有着独特的、随着外部世界的变化而变化的精神世界,这就要求老师要有高度的自觉性才能在每一时刻理解和把握学生的精神世界并采取适当的方法促进其健康成长。教师的教育自觉不是天生的,它来自理论的教化以及在理论启迪之下的内在自觉。教育学的实践价值首先就在于对广大的教育实践工作者进行的理论教化,促进他们的内在反省,从而不断提高教育活动的自觉程度,深刻理解教育活动的价值和意义。

(2)获得教育理论知识,扩展教育工作的理论视野。对教育问题的研究存在者许多不同的理论流派,这些观点或者是互相冲突、或者互

相补充,从不同方面对同一教育问题提供着不同的解释,这些不同的解释表明教育问题的复杂性以及影响教育问题因素的多样性。对于教育工作实践者,要积极地参与教育教学改革事业,通过认真地、努力地学习教育学知识,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开阔自己的理论眼界,更好的处理教育实践中的实际问题。

(3)养成正确的教育态度,培植坚定的教育信念。一个教育知识贫乏的人肯定是不热爱教育的人,因此,教育学的学习和研究,是形成一个人正确的教育态度、培植坚定的教育信念的一个入口或基础。(4)提高教育实践工作者的自我反省和发展能力。只有教育理论才能帮助教育实践工作者超越经验的限制,摆脱习惯的束缚,在不断的自我反思中不断的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和实现自我。

(5)为成为研究型教师打下基础。随着教育改革事业的不断深化,对教师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教师角色的一个重要变化就是从传递型教师转变为研究型教师,教师只有成为研究者,才能更好的适应教育改革的挑战。教育学的学习和研究不仅给以教育者以一些教育的基本问题、概念和理论,而且可以帮助他们学习如何思考教育问题、如何表述自己的见解、如何与不同的教育观点对话。

三、总结归纳

对现代教育学现状以及教育学价值的学习,使学生明白学习教育学的意义和价值,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教育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本节课对教育学的现状和价值的讲解使学生深入的了解了教育学的现状与价值,对学生接下来的知识学习奠定了思想上的基础。这是本章的最后一节课,对之前的学习内容进行了梳理与总结,帮助学生厘清本章的知识结构与重难点,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

四、课后作业

预习后面的知识,了解当代教育学的状况、发展趋势以及教育学的价值。

五、课后反思:

在本节课的知识讲授过程中,主要由我讲,这样就造成了学生的注意力不容易集中以及不主动去思考的问题,在以后的讲课中,应注意与学生的互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多引导他们自己去思考,通过提问

的方式来增加他们对课堂的专注度。单元二教育功能(一)

授课内容:

1.教育功能的概述

2.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

教学目标:

1.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握教育功能的含义;

2.了解教育功能与教育本质的关系;

教学重点:教育功能的含义及概述的相关问题

教学难点:教育的个体功能及个体功能的发挥

教学方法:讲授法、提问法、讨论法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使用的教案、课件、音像等材料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引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学习该教材的第二个章节,该章节主要是对教育功能的认识和理解,在学习本章内容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确教育功能的概念,为进一步学习教育的具体功能打下基础。

二、讲授新课

(一)教育功能的含义

对于教育功能的理解影响对教育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的认识,正确地理解教育功能有助于理解教育这种社会活动存在的重要性。在界定教育功能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确什么是功能,《辞海》:事功和能力;功效、作用;特定结构的事物或系统在内部和外部的联系和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特性和能力。《辞源》效能;功绩、才能。《现代汉语词典》事物或方法所发挥的有利作用;效能。综上,功能是指某事物的作用,尤其是指积极的或有利的作用。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它所发挥的直接作用就是促进人的发展,同时,教育作为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需要促进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所以教育间接作用就是通过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满足社会的需要,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综上,教育功能的功能即可定义为教育对人的发展和社会的

发展所能够起到的影响和作用,尤指对人和社会发展所起到的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教育功能与其他相关概念的辨析

1. 教育本质与教育功能:本质回答“教育是什么”;功能回答“教育能够干什么”。

2. 教育价值与教育功能:教育价值是教育应该发挥的作用,反映了“理想的教育应该干什么”;教育功能是教育能够发挥和实际发挥的作用,反映了教育在实践中“实际干了什么”。教育功能是教育的“实然”表现,是教育价值在教育实际中所释放出来的实际效果、功效。

3. 教育职能与教育功能:职能是依据人的角色或职位的要求规定必须完成的任务和发挥的作用,是由职责所决定的,带有主观的规定性。学校教育职能的完成,则意味着教育功能的实现,教育功能是学校教育职能实现的自然结果。

(三)教育功能的特征

1.客观性:是由教育的本质和教育系统的结所决定的。教育的本质和教育结构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有着相对的稳定性,这就决定了教育功能的客观性。

2.社会性:教育作为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社会系统的变化尤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变化,会影响到教育在社会系统中的地位,进而影响到教育的社会功能,使教育功能随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3.多样性:教育对社会方方面面的作用,决定了教育功能的多样性。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教育功能的重点有所不同,古代社会侧重伦理道德教育,凸显的是政治教化功能;近代工业革命以来,教育的生产性和经济功能日益凸显;当代教育呈现出全方位的功能,既有对个体发展的功能,也有对社会发展的功能。

4.整体性:不仅表现在教育系统内部的协调一致,还表现在教育与社会系统的整体联动。教育作为一个整体,对个体发展和人类社会发展均发挥着作用,且其对个体发展和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具有协同一致性。教育作为社会大系统的组成部分,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系统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促进社会的整体发展。

5.条件性:教育功能作为“教育实际干什么”,它的实现是有条件的。一是要符合教育自身的规定和规律;二是需要现实提供适合功能发挥的条件。如果条件不满足,教育就会出现非预期的功能,甚至偏离预期,形成教育的异化功能,即形成一种消极的影响,损害人和社会的发展。

(四)教育功能的类型

1.个体功能与社会功能:从教育作用的对象分类。个体功能是教育对个体的生存和发展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社会功能是教育对社会稳定、运行和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教育的功能首先体现在促进个体从一个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正因为教育发挥着对个体发展的促进作用,才使得个体能够在社会中存在、生活。促进个体发展的功能是教育的固有功能,因此也被称为教育的本体功能。教育作为一个社会子系统,对其他子系统,诸如政治、经济、文化及人口、生态等都会产生影响和作用,这也就体现了教育的社会功能,也正是通过这种影响,维系着社会的运行,促进着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2.本体功能和派生功能:从教育功能的层次分类。本体功能是教育最根本的、固有的功能。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因此,促进人的发展是教育的本体功能。派生功能由教育的本体功能所引发的出来的功能。教育培养各级各类人才,他们毕业后走入社会,参与社会生产、生活,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做贡献,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功能就是通过本体功能而派生出来的,因此被称为教育的派生功能。教育对社会的作用不是无限的,而要受社会结构、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性质所制约。

3.显性功能与隐形功能:从教育功能的外部表现形式分类。显性功能是客观结果与主观预期相符合的情况。是依照教育目的、任务和价值期待,教育在实际运行中所体现出来的与之相符合的功能,如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政治、经济、文化功能等。隐性功能是结果不在预期之中,未被察觉的、发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是教育非预期的且具有较大隐藏性的功能,如教师的行为方式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校文化、社会环境对学生发展的影响等。显性和隐性的区分是相对的,也是可以相互转化、利用的。对起重要作用的隐性功能进行引导和利用,隐性功能就会转变为显性功能,把显性的教育转化隐性的方式,

电大教育学作业2--3答案

《教育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要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确立了义务教育发展目标:到 2020年,全面提高普及水平,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基本实现区域内均衡发展,确保适龄儿童少年接受良好义务教育。 通过合理规划学校布局,确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和动态监测机制,努力消除辍学现象等措施巩固义务教育普及成果;通过建立国家义务教育质量基本标准和监测制度。严格执行义务教育国家课程标准、教师资格标准。深化课程与教学方法改革等措施提高义务教育质量。通过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均衡配置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资源等措施缩小区域差距,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本题需注意:本题需要结合你本人所在地义务教育普及的实际情况来分析。

首先我们应该明确新课程体系改革具体有哪些内容。 新课程体系改革内容: 1、改革课程功能:强调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在学习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要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改革课程结构:适应时代要求及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要求,体现课程的科学性、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革课程内容:加强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革课程实施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改革课程评价标准:要发挥评价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素质提高、改进教学实践、推进素质教育上的功能。 6、改革课程管理: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的适应性。 总之,要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能够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一代新人。 我们要知道新课程“新”在哪里? (一)观念创新 新的课程功能观、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质量观。 1、课程的功能观:从“大课程”的观念来构建新的课程。教的过程、学的过程和评价的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强调: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2、教学观:是一个信息和情感交流、沟通,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3、教师观: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课程的开发和建设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在与学生的关系上是平等的,是平等中的首席。 4、学生观:学习的主体,人格独立的人,有个体差异的人,个性丰富,富有潜力的人。 5、质量观:实现由“以分数为标准”到“以每个学生德、智、体等诸方面素质与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为标准”的转变,使每个学生都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 (二)学习方式(教学方式)创新 改革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1、自主学习: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能学、想学、会学,坚持学。(相对于被动学习) 2、合作学习:学生在小组和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相对于个体学习) 3、探究学习: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相对于接受学习) (三)评价创新: 1、评价内容多元化。不仅重视语言能力与数理逻辑能力评价、也要重视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评价。 2、评价方式的多样性。除笔试外,口试、答辩、操作考试、听力考试、过程档案记录(成长档案袋,科学、艺术活动夹)、鼓励性评语、预测性评语等等。 3、过程与结果评价并重。过程评价主要在于促进发展,结果评价则有比较明显选拔甄别

教育学基础311重点总结

一. 教育目的和教学目标的关系 教育目的是预期的教育结果,是国家,家长,教育机构,教师对培育什么样的人的总的要求。广义的教育目的还包括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等。教育目的是教学的总方向,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教育评价的根本标准。教学目标是在某一阶段(如一节课或一个单元)教学过程中预期达到的具体结果,是教学工作的依据和评价标准。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必须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这是确保教学有效的基本条件,但是今年仅有具体的教学目标,没有总的教育目的作为指导,教学工作就会失去意义和方向。二. 皮亚杰和维果茨基建构主义的区别 两者都认为知识是个体对经验的建构,但是在知识的实质以及知识的建构过程方面,两人仍存在明显的理论上的差异。皮亚杰的将建构观称为认知或个体的建构主义。认知建构者认为,知识以心理结构的形势存在在学生的头脑之中,这种知识是通过同化,顺华等过程为个体所建构起来的。维果茨基的知识建构则成为社会建构主义。社会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在得以内化之前,以各种社会化工具的形式存在于社会之中,而知识的内化则是个体与社会环境互动的结果。 三. 什么是道德体谅模式 体谅模式是英国学者麦克费尔等人创建的一种侧重培养学生道德情感的德育模式。该模式强调德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社会意识和社会技能,引导学生学会体谅,学会关心。该模式通过使用一套包含大量社会情境问题的教材《生命线》,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等方式进行道德学习。 四. 简要比较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的异同点 共同点:三者都是以学科为中心的综合课程 不同点:三者对学科之间的知识的综合程度不同。相关课程吧两门以上学科知识综合在一门课程中,但不打破原来的学科界限,融合课程打破了学科界限,把有着内在联系的不同学科知识合并成一门课程,广域课程将各科教材依性质归到各个领域,再将同一领域的各科教材加以组织和排列,进行系统的教学,与相关课程,融合课程相比,其综合范围更加广泛。 五. 美国进步教育运动衰落的原因 1.美国进步教育运动未能与美国社会的持续变化始终保持同步,未能较好的适应美国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2.进步教育理论和实践存在局限性,如:过分强调儿童自由,忽视社会和文化发展对教育的决定与制约作用。 3. 改造主义教育和一些保守主义教育流派的抨击与批判,加速了进步教育的衰落。 六. 参与式观察的优缺点 优:便于了解到真实的信息。便于获得较为完整的资料。便于进行多次观察 缺:易受观察者的主观影响。观察的样本数小,观察结果的代表性不强。 七. 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和影响因素 基本过程: 理解与表征阶段:将问题的情境转化为某种内部的心理结构,或者说形成某种问题空间寻求解答阶段:在问题的表征阶段,个体有可能凭借与之熟悉的问题直接提取相应的策略来解决现有的问题,若无这种经验,个体便不得不制定计划,如建立解决问题的子目标层级,或选择相应的解决策略。 执行计划或尝试某种解答阶段:在对问题作出表征并选择好某种解决方案后,个体要执行这一计划,尝试解答。 评价结果阶段:在选择并运用某种解题策略之后,个体应对这一策略运用的结果作出评价,这一过程包括检查与答案相一致或相矛盾的地方。

教育学笔记整理版

教育学笔记 教育与教育学 教育的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 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 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 二、教育的构成要素 教育者: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体,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受教育者:学生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及学习的主体。 教育影响: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极其联系的总和。 在这三个基本要素中,受教育者和教育内容之间的矛盾是教育中的基本的决定性的矛盾。 三、教育的属性 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继承性、阶级性。 四、教育功能的分类及教育的个体功能

教育起源的相关学说:

综观古代学校教育,其共同特征是: 1.教育与生产劳动想脱离; 2.教育具有阶级性和等级性 3.教育内容偏重于人文知识,教学方法倾向于自学、对辩和死记硬背。 接下来我们用两张思维导图来记忆近代社会的教育和现代社会的教育: 通过之前的笔记,我们了解了教育发展的历史形态,那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又是什么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发展状况。 首先我们来思考一下,教育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呢? 那么我们先要了解一下教育学的定义: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什么是教育现象呢? 教育现象是教育活动的外在的、表面的特征,包括教育社会现象和教育认识现象。 什么是教育规律呢? 教育规律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外部诸因素之间内在、本质、必然的联系。 其次我们来思考一下,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是什么呢? 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是阐明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揭示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给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以理论和方法的指导,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培养合格的人才服务。这句话比较长,也比较拗口,聪明的你记住了吗?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一下教育学和几个概念的联系和区别: 教育学不等于教育方针政策,但二者之间是有联系的,教育方针政策的制定要考虑教育学所阐述的教育科学理论,教育学也要围绕教育方针政策提出的问题、课题,开展科学的研讨和探讨,提供可供参考的意见。 教育学源于教育实践经验,又高于教育实践经验。教育实践经验是学习、研究、发展教育学的基础之一。 教育学是庞大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基础学科。 教育学的价值与意义: 1.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提高贯彻社会主义教育方针、政策的自觉性。 2.有利于巩固热爱教育事业的专业思想,全面提高教师的素质。 3.有助于认识和掌握教育规律,提高从事教育工作的水平和能力。 4.有助于推动教育改革和教育科学研究。

护理教育学作业2答案

【下载本文档,可以自由复制内容或自由编辑修改内容,更多精彩文章,期待你的好评和关注,我将一如既往为您服务】 1. 教育的概念与基本要素 答: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教育内容和教育物资。 2.护理教学过程的基本矛盾 答: 学生与所学知识、发展能力之间的矛盾;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矛盾;教师与教材之间的矛盾。3.护理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答:(一)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客观存在的(教师主导作用规律),正确认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与学生主体地位有机结合。(二)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学生学习知识必须以间接经验为主,学习间接经验必须有直接经验作补充。 (三)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的关系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发展能力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知识与能力的统一发展(四)知识教学与思想教育的关系掌握知识是进行思想教育的基础,思想教育促进知识的掌握(五)课内和课外的关系课外教学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外教学必须以课内教学为基础,必须以课堂教学为基础,与课堂教学内容密切结合,在此基础上尽可能与有关护理科研项目、实践需要相结合,真正发挥课外教学促进、配合课内教学的独特作用 4.护理教学的基本原则答:一.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的原则二.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统一的原则三.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四.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统一的原则五.统一要求何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六.系统性与循序渐进相结合的原则 5. 行为主义、认知、社会学习、人本主义理论的主要观点答:行为主义注重可观察的行为,强调刺激、反应和强化等在人们行为习得中的作用。主要观点包括桑代克的试误学习理论,巴甫洛夫条件作用学习理论,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认为在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上,是个体作用于环境,而不是环境导致 人的行为,环境只是提供外在的刺激至于这些刺激是否受到注意并导致行为改变,取决于学习者内部的心理结构。包括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奥苏泊尔的认知同化学习理论和信息加工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又称观察学习或替代性学习,是指通过观察环境中他人的行为以及行为结果来学习。人本主义理论以学生为中心强调以自由为基础的学习。6.成人教育理论、合作学习理论对教育的意义答:成人教育理论对我国的成人教育有重要启示:相信成人学习能力;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鼓励学员探究学习;注重学习效果评价、练习技巧运用和学习动机激发等。合作学习理论:一合作学习有助于学生合作精神和团队精神的培养。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交往能力。三有助于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四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五有助于教师的提高。7.操作技能学习的过程 答:一动作技能形成的阶段 1 .认知阶段2.联系形成阶段(强化阶段)3.自动化阶段(自如阶段):二熟练操作技能的练习三操作技能的迁移 8.学习理论在护理教育中的运用答:学习理论包括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1)行为主义应用在组织目标教学,形成积极的学习行为,正确应用强 化理论。(2)认知学习理论:布鲁纳的学习理论在护理教育中的应用重视学习的过程,而不

(完整版)第三版《教育学基础》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笔记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基础章) 第一节教育的认识 一、教育的概念(从理念上认识) (一)教育的日常用法 作为一种过程 有三类作为一种方法 作为一种社会制度 (二)教育的词源 educare “引出”的意思。 在我国,“教”与“学”是词源。1906年,学部奏请颁布“教育宗旨”。民国之后,正式改“学部”为“教育部”。此后,“教育”一词就取代传统的“教”与“学”成为我国教育学的一个基本概念,这是我国教育现代化和传统教育学范式现代转换的一个标志。 (三)教育的定义(★★★代表重点) 1、从社会的角度定义 有三个层次:广义的:教育是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所有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更狭义的:教育指思想教育活动。 2、从个体的角度定义 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如“成功地学习知识、技能与正确态度的过程”。 出发点和基础是“学习”和“学习者”。 该定义侧重于教育过程中个体各种心理需要的满足及心理品质的发展。 3、二者的缺陷 社会角度:把教育看成一种外在强制过程,忽视个体内在需要和身心发展水平在教育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定义过于宽泛,失去了规定性(广义的);循环定义(狭义的)。 个体角度:忽视社会因素和社会要求在教育活动中的巨大影响;外延过于宽泛。

4、准确的定义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A、实践性 B、耦合过程 C、动力性 D、社会性、历史性、文化性 二、教育的要素(从系统的角度认识)★★★ (一)教育者 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活动的人。 1、必须有明确的教育目的 2、理解其在实践活动中所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使命 3、教育者意味着一种资格,是能够根据自己对于个体身心发展及社会发展状况或趋势的认识,来引导、促进、规范个体发展的人。 4、教育者这个概念是对其内在态度和外在行为的一种“规定” (二)学习者 1、使用“学习者”这个概念的原因。 有两个:“受教育者”将教育对象看做是被动的存在,在实践中是有害的; 跟“学生”相比,“学习者”更能概括多种教育对象。 2、学习者的特征。 有四个:不同人有着不同的学习目的; 不同人有不同的学习背景或基础; 不同人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不同; 不同人对于自身学习行为反思和管理意识与能力不同。 (三)教育影响 内容: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 教育影响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形式: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 三个要素之间的关系: 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三个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活动系统。缺少任何一个都不可。教育是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系统,是三个基本要素的有机结合。

《教育学基础》 十二所重点师范合编(课件一)

现代教育学基础 NO1: 教育与教育学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教育学院 授课班级:2013级公共选修 课程时间:2013-2014第一学期 主讲教师:张军

现代教育学基础 NO1: 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教育的认识 一、教育的概念(从理念上认识) u◆教育的日常用法:作为一种过程;作为一种方法;作为一种社会制度 u◆教育的词源:educare“引出”的意思。在我国,“教”与“学”是词源。 u◆教育的定义: 从社会的角度定义——-有三个层次: ü?广义的:教育是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所有活动。 ü?狭义的: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 要的人的活动。 ü?更狭义的:教育指思想教育活动。 从个体的角度定义: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如“成功地学习知识、技 能与正确态度的过程”。出发点是“学习”和“学习者”。 二者的缺陷:社会角度——外在强制过程;过于宽泛(广义的);循环定义(狭义的)。个体角度:忽视社会影响;外延过于宽泛。 准确的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 实践活动。这一定义体现教育的实践性、耦合过程、动力性以及社会性、历史性、文化性。 二、教育的要素(从系统的角度认识) 现代教育学基础1

2?教育者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活动的人。 n?必须有明确的教育目的 n?理解其在实践活动中所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使命 n?教育者意味着一种资格,是能够根据自己对于个体身心发展及社会发展状况或趋势的认识,来引导、促进、规范个体发展的人。 n?教育者这个概念是对其内在态度和外在行为的一种“规定” 2?学习者 n?使用“学习者”这个概念的原因。有两个:“受教育者”将教育对象看做是被动的存在,在实践中是有害的;跟“学生”相比,“学习者”更能概括多种教育对 象。 n?学习者的特征有四个:a)不同人有着不同的学习目的;b)不同人有不同的学习背景或基础;c)不同人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不同;d)不同人对于自身学 习行为反思和管理意识与能力不同。 2?教育影响:在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的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教育影响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u◆内容: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 u◆形式: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 这三个要素之间的关系:上述三个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活动系统。缺少任何一个都不可。教育是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系统,是上述三个基本要素的有机结合。 三、教育的形态★ u◆非制度化的教育与制度化的教育(根据教育系统自身形式化的程度) 2?了解二者的概念:非制度化的教育指的是制度化的教育指的是 2 现代教育学基础

《教育学基础》(第3版)课后习题答案_第一章

《教育学基础》(第3版)课后习题答案_第一章 1、结合从事教育工作或接受教育得实际,谈一谈对“教育”概念解。 答:在教育学界,关于“教育”得定义多种多样。对教育得定义始终围绕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这一核心,将教育得范围扩大或者缩小,从不同得聚焦角度形成了教育得不同概念。 (1)社会:从社会得角度来定义教育,将教育瞧作就是外在客体对个体产生得影响。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①广义得教育就是指增进人们得知识与技能,影响人们得思想品德得活 动; ②狭义得教育就是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得社会或阶级得要求, 有目得、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将其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得人得活动; ③更狭义得教育就是指思想教育活动,强调社会因素对个体发展得影响, 把教育瞧成就是整个社会系统中得一个子系统,承担着一定得社会功能。(2)个体:从个体角度定义教育,将教育瞧作就是个体内在得发展历程,瞧重个体得能动性与主动性。把教育等同于个体得学习或发展过程,教育就是指成功地学习知识、技能与正确态度得过程。 (3)综合定义:教育就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得促使个体得社会化与社会得个性化得实践活动。强调教育与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条件之间得联系,体现出教育得社会性特征。总之,教育得定义就是不断发展得,与实际得教育教学工作发展结合在一起得。 2、结合实际,谈谈对教育三要素时代内涵得认识。 答:教育就是一种相对独立得社会子系统,就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得促使个体社会化与社会个性化得实践活动。教育这个系统应该包括三种基本要素,即教育者、学习者与教育影响。 (1)教育者 ①从广义上说,教育者就就是从事教育活动得人; ②从教育综合性得定义出发,教育者就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 个体社化与社会个性化得人。 (2)学习者学习者就是教育实践活动得对象,以其接受教育影响后发生合乎目得得变化来体现教育过程得完成。不同得学习者得学习目得、学习背景或基础、在学习过程中所遭遇得问题与困难、对于自身学习行为反思与管理意识与能力均不同。 (3)教育影响教育影响即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得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得内容,也包括了信息选择、传递与反馈得形式,就是形式与内容得统一。从内容上说,主要就是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从形式上说,主要就是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教育者、受教育者与教育影响这三个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得实践活动系统,缺一不可。教育就是三个基本要素构成得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系统,就是上述三个基本要素得有机结合。 3、信息社会及其教育得基本特征就是什么? 答:信息社会又可以称为“后工业社会”“知识社会”等,就是由一些社会学家、未来学家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提出得一种新得社会范畴。信息社会教育得基本

教育学基础考试重点

教育要素: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 学习者: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 教育者:教育者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化和社会个性化活动的人。 教育影响;即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教育内容:是基于一定的社会的生产里和科学文化发展水平之上,学校想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灌输的思想和观点,培养的习惯和行为的总和,是教育实践活动中师生共同认识的对象。教育手段是教育实践活动得以进行的基本条件, 工业社会的教育的新特征:(1)现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2)教育与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教育的生产性日益突出。(3)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4)教育的复杂性程度和理论自觉性都越来越高,教育研究在推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信息社会的教育的主要特征;1学校将发生一系列变革。2教育的功能将得到全面的理解。3教育的国际化与教育的本土化趋势都非常明显。4教育饿终身化和全名化理念成为指导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 教育明主化向纵深发展:1教育普及化的开始,2“教育机会均等”的口号。3教育法制化的形成,4教育明主化的质量与水平不断提高。 独立形态教育学创立的标志主要有:1从对象方面而言,教育问题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2从概念和范畴方面而言,形成了专门的教育概念与范畴,3从方法方面而言,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4从结果方面而言,出现了专门的教育机构。 在教育学创立过程中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取得突出成。实用主义教育学代表人美国的杜威。 实用主义教育学基本观点:1教育即生活,教育的过程与生活的过程是合一的,而不是为将来的某种生活做准备的,2教育即学生个体经验继续不断增长,除此之外教育不应该有其他目的。3学校是一个雏形的社会,学生在其中要学习现实设会中所要求的基本态度,技能和知识,4课程组织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而不是以学习知识体系为中心5师生关系以儿童为中心,而非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只是学生成长的帮助者而非领导者,6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自己独立发现、表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当代教育学的状况:1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急剧扩大,2教育学的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呈现多样化,3教育学发生了细密的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科体系。4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 教育对个体发展的正负向功能:-: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 1教育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2教育促进个体行为的社会化)=: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教育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能力的发展。2教育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3教育开发人的创造性,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教育由于某种异化而不利于学生发展1过重的学习负担,是学生压力越来越大,造成学生体质下降和心理问题大量出现。2现存学校的管理模式,只能教学生学会顺从,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创造性的培养。3教育的功能性使教育丧失了对生命的关怀。) 教育对社会发展的负向功能:当社会发展处于负向时期,教育对社会出现总体的负向功能。当社会发展处于正向时期,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功能总体上是正向的,但也是由于某种因素的影响,使得教育与社会的外部关系失调,出现局部的负向功能。 教育目的选择:即人对培养目的或目标所进行的选择或确立。 教育目的的确立:以一定组织形式对教育的目的进行确定,是对教育目的或目标选择结果的肯定。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即对教育目的的价值进行选择是所具有的倾向性,是教育理论中最为复杂、最为重要的领域。 人本位的价值取向:在对待人与社会的关系上,人本位的价值取向虽然都视人的价值高于社会价值,但是在态度上,具有对立与非对立之分,具有基金和非激进之别。 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1社会主义一直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所在。2使教育者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3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4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进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建设者、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的

教育学基础1--9页

《教育学基础》 绪论 第一节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第二节教育学的历史与发展 第三节教育学的研究方法 第四节教育学与师范生未来的教育工作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明确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2、了解教育学的任务; 3、了解教育学的历史和发展趋势; 4、了解教育学的研究方法; 5、明确师范生学习教育学的意义。 第一节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什么是教育学?) 关于教育的定义,中外的教育家、思想家和一些人士都有自己的“语录”, 孔子:“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鲁迅:“教育是要立人。”儿童的教育主要是理解、指导和解放。 蔡元培:“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 陶行知:教育是依据生活、为了生活的“生活教育”,培养有行动能力、思考能力和创造力的人。 黄全愈:教育“重要的不是往车上装货,而是向油箱注油。” 钟启泉:教育是奠定“学生发展”与“人格成长”的基础。秦文君:“教育应是一扇门,推开它,满是阳光和鲜花,它能给小孩子带来自信、快乐。”马克思、恩格斯:教育是促进“个人的独创的自由发展。” 康德:教育是由个体自我设计、自我选择、自我构建、自我评价的过程,是自我能力的发展,它体现着社会意志和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平等自由地、审慎严肃地共同探究的机理,不是“指令”,不是“替代”,更不是让茧中的幼蝶曲意迎合或违心屈从。 爱因斯坦:“什么是教育?当你把受过的教育都忘记了,剩下的就是教育。” 哈沃德·加德纳:什么叫教育?教育是让孩子体验发现世界是怎样一回事,教育者在其中可以起到什么作用。 蒙台梭利:“教育就是激发生命,充实生命,协助孩子们用自己的力量生存下去,并帮助他们发展这种精神。” 雅斯贝尔斯:“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的堆积。”亚米契斯:教育是“爱的教育”。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教育研究报告说:教育是“保证人人享有他们为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尽可能牢牢掌握自己的命运而需要的思想、判断、感情和想像方面的自由。” (一) 教育的含义 1. 广义的教育: 凡是影响人们的知识、技能,身心健康、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活动。 教育的分类 2. 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 在学校中,教育者(教师) 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学习者)施加影响,促使其身心得到发展的活动。 3.更狭义的教育:指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活动 (二)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1.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问题 2. 教育学的定义 ,揭示教育规律和指导教育实践的一门科学。 A教育现象各种教育活动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可以感知、可以认识的各种教育情景、事实、实践活动等。 a教育现象(之一):义务教育的平均年限为8年 b教育现象(之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教育学00429 劳凯声《教育学》整理笔记

绪论 一、教育学的概念 【识记】 是通过研究教育现象来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学科。 从内涵上说,这个名词在我国基本上有三种含义:一是指所有教育学科门类的总称,这时,它也称为“教育科学”,与“经济学”、“哲学”、“物理学”等一样属于一级学科,在其下面还有众多的二级或三级学科,如“教育社会学”、“比较教育学”、“教育哲学”等等;而是指一种课程的名称,在这种意义上,是指各个师范院校所开设的一门带有专业基础性质的课程,该课程也往往称为“教育学原理”、“教育概论”、“教育原理”等等;三是指一种教材的名称。 二、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识记】 教育学研究的对象是教育问题。 三、教育学的创立 【识记】 教育学创立的标志 (1)从对象方面而言,教育问题构成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受到了思想家和教育家们的特殊关注; (2)从概念和范畴方面而言,形成了专门的反映教育本质和规律的教育概念与范畴,以及概念与范畴的体系; (3)从方法方面而言,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 (4)从结果方面而言,产生了一些重要的教育学家,出现了一些专门的、系统的教育学著作; (5)从组织机构而言,出现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 培根(英国):为独立形态教育学的出现做出重要贡献;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提出实验的归纳法,为后来教育学的发展奠定方法论基础;《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出来。 夸美纽斯(捷克):《大教学论》;“泛智教育”思想;第一本教育学著作;在他以后,人们开始了教育学的独立探索时期。 康德(德国):《康德论教育》;教育是一门很难的艺术,其实践必须和“真知灼见”结合起来;“教育的方法必须成为一种科学”;“教育实验”; 赫尔巴特(德国):“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普通教育学》,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把教育学变成由一些基本的教育概念组成的知识体系;科学教育学的学科基础为心理学和哲学。 洛克(英国):《教育漫话》,建构了完整的审视教育理论体系 卢梭(法国):《爱弥儿》,资产阶级教育思想,“自然教育”;教育四个时期:婴儿时期,儿童时期,少年时期,青年时期; 裴斯特洛齐:《林哈德和葛笃德》,“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 【领会】 教育学创立的条件 教育学的创立是种种主客观条件综合作用下产生的。 (1)教育学的创立像其他许多学科的创立一样,来源于社会实践的客观需要,就教育学而言,主要来源于教育实践发展的客观需要;新航路的开辟,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产生了一些新型的实科学校,需要培养师资,促进了教育学的创立;

教育学形考作业答案[1]

《教育学》形考作业参考答案 教育学作业1 一、论述题 1.结合实际,谈谈你对素质教育内涵和实质的理解。 答:⑴关于素质教育的概念,素质教育是个体在先天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环境影响的教育训练而形成起来的顺利从事某种活动的基本品质或基础条件。 ⑵关于素质教育的概念的是指学校教育中以发展学生的多方面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思想的教育活动 ⑶素质教育的内容构成有以下六点:①政治素质教育主要指对民族、阶级、政党,国家、政权,社会制度和国际关系的情感,立场的态度的教育。当前主要是四项基本原则教育②思想素质教育,指基本的世界观和思想方法的教育,包括思想信仰、信念追求、理想动机、民族精神、人生观、价值观等等。③道德素质教育,道德素质教育是指个体所具有的正确处理个体与个体,个体与他人之间关系的良好品质。道德素质教育就是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修养,行为习惯,道德情操,道德思维能力,判断能力,责任感,事业心,奉献精神,自由自律的品质等。④科学文化素质教育,指基础的科学文化知识,审美修养,劳动技能等方面的教育。科学文化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与核心。⑤身体素质教育,指教育个体保证生理机能的正常发育和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与卫生保健常识。⑥心理素质教育,是指培养学生良好个性心理品质,调整学生的心理状态,解决学生的心理矛盾,以及增强学生自我平衡状态的能力的教育。 ⑷中国实施素质教育的实质是使全国各级各类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保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即基础性,能够给予学生未来发展中最基本,最基础的素质,这些素质可以成为他们进一步发展的潜能和条件。全面性,包括接受教育人要全面,避免英才教育选拔教育;人的发展内容要全面,而不是单方面发展学生的应试能力。发展性,指注重使学生获得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培养合格特色的人才。2、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表现在哪些方面?如何对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进行培养? 答:学生的智力因素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非智力因素,表现在与认识没有直接关系的情感、意志、兴趣、性格、需要、动机、目标、抱负、信念、世界观等方面。 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1)兴趣的培养 利用直接兴趣培养间接兴趣,是培养学生兴趣的有效途径。引导学生多方的兴趣。培养广泛的兴趣,让学生掌握多方面的知识,才能有效地发展智力。接着学生兴趣的持久性,是掌握知识,开发智力的必要条件,培养孩子具有的学习兴趣,才能不断积累知识,才能促使智力发展。兴趣分为消极兴趣和积极兴趣。消极兴趣是学习的障碍,能腐蚀学生的心灵的意志。积极兴趣才是促进孩子勤奋向上,健康成长的有利因素。(2)良好情感的培养 情感建立在需要的基础上,需要得到满足,会产生愉快情感,情感消极压抑会造成精神疾病。情感总是伴随认识而产生和发生,只有对某种事物的了解和认识比较深刻,产生的情感才会深刻。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培养相应的爱、憎、好、恶的情感,消除消极情感及其反作用。成人的情感对儿童影响极大,成人要用健康积极的情感去影响儿童,要消除消极情感对幼儿的腐蚀。 (3)意志的培养 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才有不断的进取精神。人干任何事情都有一定的目的,也就是起因,为达到目的,去选择方法和手段,积极活动称为动机,这就是人进行活动的内部动力。目标的长短,对孩子起作用的大小不一样。目标长远则动力作用大,目标短小,产生动力则小, 教会孩子善于掌握自我锻炼意志方法,并为孩子树立榜样。 (4)重视孩子性格的培养 坚强的性格能促进能力的发展,爱因斯坦说:“优秀的性格和钢铁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学更重要,智力的成熟,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性格的,这点往往超出人们通常的认识。”

教育学基础重点

《教育学基础》考核知识点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教育: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①实践性②耦合过程③动力性④社会性、历史性、文化性 2、教育要素: ①、教育者: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活动的人。因此, 一个真正的教育者必须有明确的教育意图或教育目的,理解她/他在实践活动中说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任务或使命。 ②、学习者:学习是一种高度个性化的活动。 ③、教育影响:即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 也包括了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势与内容的统一。 3、农业社会的教育的特征: ①、古代学校的出现与发展; ②、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和强化; ③、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4、工业社会的教育的特征: ①、现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 ②、教育与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教育的生产性日益突出; ③、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 ④、教育的复杂性程度和理论自觉性都越来越高,教育研究在推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越 来越大。 5、信息社会的教育的特征: ①、学校将发生一系列变革; ②、教育的功能将进一步得到全面理解; ③、教育的国际化与教育的本土化趋势都非常明显; ④、教育的终身化和全民化理念成为指导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 6、教育学产生与发展过程中具有标志性的人物、代表作及其基本观点: ①、中国古代无名氏的《学记》,它是我国古代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成体系的古代教育 学作品; ②、英国培根,是“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提出了归纳法,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 科学提出; ③、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标志着教育学的独立; ④、赫尔巴特,是康德哲学教席的继承者,“现在教育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他的《普通教育学》使教育成为科学; ⑤、英国哲学家洛克,他的《教育漫话》,提出了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体系,对后世有 较大的影响; ⑥、法国思想家卢梭出版了享誉全球的《爱弥儿》 7、教育学流派: ①、实验教育学; ②、文化教育学; ③、实用主义教育学; ④、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⑤、批判教育学。

教育学基础最详细笔记

教育学基础最详细笔记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一、教育的概念: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教育准确的定义: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A、实践性 B、耦合过程 C、动力性 D、社会性、历史性、文化性 二、教育的三要素★★★ ①教育者: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活动的人。 1、必须有明确的教育目的 2、理解其在实践活动中所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使命 3、教育者意味着一种资格,是能够根据自己对于个体身心发展及社会发展状况或趋势的认识,来引导、促进、规范个体发展的人。 4、教育者这个概念是对其内在态度和外在行为的一种“规定” ②学习者:使用“学习者”这个概念的原因。有两个: 1.“受教育者”将教育对象看做是被动的存在,在实践中是有害的; 2. 跟“学生”相比,“学习者”更能概括多种教育对象。 ③教育影响: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同一。 内容: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 形式: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 ④三者的关系: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系统。没有教育者,教育活动就不能开展,学习者也不能得到有效的指导;没有学习者,教育活动就失去了对象,无的放矢;没有教育影响,教育活动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源之水,再好的教育意图、再好的发展目标,也都无法实现。因此,教育是由上述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一种社会实践系统,是上述三种基本要素的有机结合。 三、教育形态的概念:是指由上述三个基本要素所构成的教育系统在不同时空背景下的形式变化。★ 四、教育形态的分类 1.非制度化的教育与制度化的教育 非制度化的教育:指那些没有能够形成相对独立的教育形式的教育。 制度化的教育:是从非制度化的教育中演化而来的,是指由专门的教育人员、机构及其运行制度所构成的教育形态。 2.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 3.农业社会的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和信息社会的教育 五、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 2.生物起源 3.心理起源 4.教育的劳动起源说: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过程中经验的传递;生产劳动过程中的口耳相传和简单模仿是最原始和最基本的教育形式;生产劳动

教育学作业1(1-3)参考答案

《教育学》作业参考答案 作业一(1-3) 一、简答题: 1.教育学和政治学的人性假设有何不同? 现代政治学以及中国古代的霸政学都是以性恶论为人性预设的。霍布斯说,“人对人是狼”,所以国家应该像大海怪利维坦一样强大,这样才能遏制人的自私、偏狭和复仇怒火,维护和平和公正。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中,凡主张“导之以政,齐之以刑”的法家,都持人性恶的观点。因为法制要保障的是不触犯做人的底线,它必须假设人人都有可能触犯这条底线。触犯了做人的底线人就是恶人,因此在法家看来,人性是恶的。人人都那么善良,还用得着制定法律和制度对人的行为严加防范吗? 教育学则不同,它是以性善论为人性预设的。因为教育的目的不是保障人不触犯做人的底线,而是要将人培养成为善良的、幸福的、有创造力的人。他不是将恶人改造成善人,而是要顺应人的天性,成就美好的人生。人生所追求的境界可以很高,教育的目标可以很高,但最终人所能达到的境界是千差万别的。教育并不要求达到标准一致的全面发展,而是要求每个人都充分展现出自己的个性,发掘出自己的潜能。因此,教育首先假定人人都具有美好的潜质,人人都具有可教育性,通过接受教育人人都能成就自己美好的人生。 总之政治家用冷峻的眼光看人,总是在提防个人对社会构成破坏;教育家则用善良的眼光看人,总是运用尽可能多的社会财富和思想资源让每一个人的善良本性得到充分的展现。政治是充满着暴力的。教育是充满着爱意的。“仁者爱人”,爱是人的本性,教育是发展人的本性的活动,也是源于人的本性的活动。 2.简述自主、自由和自在的关系。 自主就是自己做自己的主人,有独立生活的能力,不仅能养活自己,而且能承担起作为一个家庭成员的责任,并能为社会尽一个公民应有的义务。它是一个成年人所应具有的最基本的品性。 自由是能自主的人必然要追求的更高的目标。自由就是对传统的扬弃和超越,对传统的扬弃和超越就是创造。自由就是创造,创造得越多,传统对人的束缚就越少,人所获得的自由就越多。自由决不是简单地抛弃传统,而是创造更符合人性要求的新生活。能自主而后能自由,自由内含了自主。没有自主的自由叫放任。无立世之才能,无为人之准则,心无主宰,放任自流,必将自取灭亡。 生命的最高境界是自在。佛教谓心离烦恼的系缚,通达无碍为自在。自在就是自己的心在自己的心里,自我确证自我的存在。只有懂得道义的君子才能做一个自在的人。懂得道义有两重含义,一指懂得传统,是一个自主的人;一指有创造力,是一个自由的人。自在是建立在自主和自由的基础上的。 用孟子的话说,就是只有真正做好了学问的人才可能是一个自在的人。不懂得传统,不能独立于世,基本的生活都保证不了,就连作为生物体而存在都有困难,还谈什么作为人而存在呢? 3.简述和谐教育的主要内容。 和谐教育是完善人的亲和力的重要途径。完善亲和力应从四个方面三个层次进行和谐教育。 人与天和。天即自然界,人是自然界中的灵长。人的欲望和渴求追根到底都是从自然界中得到满足的。人的发展必须与自然环境保持协调一致。 人与人和。人之不和,各私其利。欲望和渴求是人的本性,欲望和渴求随着物质生活资料的增长而增长。道德教育是有作用的,它让牺牲个人利益的人获得了精神上的满足。法制教育是有作用的,它让损害他人利益的人畏惧最终将损害自己的利益。爱人者爱于人,损人者损于人。 情与理和。当人体验到某种欲望和渴求时,就产生了相应的情感。当人判断被某种情感所驱动的行为是否符合人与天和、人与人和的原则,应怎样行动时,就产生了相应的理性。教育既要激发人的情感,又要培植人的理性,使情感的生命源泉沿着理性的河道奔流不息。 欲与力和。人之痛苦,莫过于欲望强烈而力所不及。教育要增强人满足欲求的能力,而不是要压

教育学基础笔记

第一章学校教育的产生及功能的演变 一、教育的起源 (一)教育的词源 (二)教育的起源 1、教育的神话起源说 2、教育的生物起源说 (1)法国哲学家勒图尔诺,英国教育学家沛西·能; (2)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于动物的本能,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 (3)教育学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教育起源学说。 3、教育的心理起源说 (1)美国教育家孟禄; (2)原始教育形式和方法主要是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 4、教育的劳动起源说 (1)人类的生产劳动的进行是产生教育的基础条件; (2)语言的形成是产生教育的重要条件; (3)没有交往就没有教育。 二、学校教育的出现 (一)农业社会的教育 1、古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 (1)学校的出现 ●人类最早的学校出现在约公元前2500年的埃及。 ●我国的学校产生于公元前1000多年前的商代。

●主要传授文法修辞;培养官吏、牧师、骑士等;强调纪律;个别化教学;无 学制。 (2)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和强化 (3)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二)工业社会的教育 1、现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 (1)最早出现在18世纪; (2)包括实科学校、职业技术学校、现代大学; (3)体系完备、类型多样,世俗化; (4)实施班级授课制。 2、教育的生产性日益突出 3、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 4、教育的复杂程度逐渐增大 (三)信息社会的教育 1、学校将发生一系列变革 2、教育的政治性、文化性将得到更多关注 3、教育的国际化与教育的本土化趋势日渐明显 4、教育的终身化和全民化成为指导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 三、学校教育功能的演变 (一)奴隶制社会、封建制社会,学校教育的中心功能是为统治阶级政治服务,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人才。 (二)近代资本主义社会中学校教育功能的演变 1、学校要满足统治阶级巩固政权的需要 ●双轨制的出现 2、学校教育为社会物质生产发展服务 ●义务教育制度的形成 ●近代学制的形成 3、学校教育传递文化的功能被加强 (三)20世纪以来学校教育功能的新发展 1、学校教育与社会物质生产直接联系 2、教育终身化 3、教育要面向未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