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研究生自然辨证法考题

研究生自然辨证法考题

研究生自然辨证法考题
研究生自然辨证法考题

一.选择题

1.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是(ABC)

A.自然界 B.科学与技术 C.人类认识和实践活动

D.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E辩证唯物方义的科学技术观

2.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内容有(BDE)

A.大科学观

B.进化历史观

C.高技术观

D.系统层次观

E.协调发展观

3.自然科学是(BCE)

A.反思的科学

B.认识活动

C.社会建制

D.科学的科学

E.知识体系

4.科学抽象成果的表现形式有(ABDE)

A.科学概念

B.科学符号

C.科学事实

D.思想模型

E.理想实验

5.科学思维的逻辑方法有(BD)

A 系统分析方法

B 类比方法

C 反馈控制方法

D 归纳和演绎方法

E 功能模拟方法

6.自然界演化发展的普遍性特征有(ABE)

A 不可逆性

B 自组织性

C 因果线形

D 热平衡性

E 对称性的破缺

7.()是信息的基本特征。

A 信息含义的可变性

B 信息的不守恒性

C 信息形式的多样性

D 信息内容的选择性

E 信息本质的绝对独立性

9.系统科学方法的特点有(ABCDE)

A 整体性

B 最优化

C 动态性

D 层次性

E 模型化10.建构科学理论体系的方法有(ADE)

A 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

B 假说方法

C 从具体到抽象的方法

D 公理化方法

E 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11.自然界演化发展的方式是(ACD)

A 必然与偶然

B 原因与结果

C 渐变与突变

D 周期性与无限性

E 现象与结果

二.填空题

1.自然辩证法是联系(具体科学技术)和(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的桥梁和纽带,是一门具有中介特点的(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哲学)。

2.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是(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细胞学说)和(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

3.1755年,康德的《宇宙发展史概论》出版,在僵化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自然观上打开了的第一个缺口。书中,康德提出了关于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假说)。

4.物质的形态除气、液、固态外,还有(等离子态)、(超密态)、(真空场)和(反物质)七种状态。

5.系统科学是以(系统思想)为中心的新型学科群。

6.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包括(可持续经济)(可持续生态)和(可持续社会)三个方面。7.被马克思称为“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的人是(弗郎西斯-培根)。

8.1687年,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标志着经典力学理论体系的诞生,标志着自然科学的第一次大综合。

9.1971年,前苏联学者凯德洛夫首先提出了科学发展的(带头学科更替)理论。

10.科学概念的内涵包括(知识体系)、(认识活动)和(社会建制)。

11.现代社会的三大基本资源是(物质)、(能量)和(信息)。

12.不完全归纳法又可区分为(简单枚举法)(因果关系判明法)和(科学归纳法)13.拉卡托斯的科学发展模式是(科学研究纲领模式)。

14.人体观的演变经历了古代(朴素整体)、近代(机械论)和现代(辩证系统)三个阶段

15.自然辩证法就是从人和自然界的关系出发,从(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的高度来考察作为客体的自然界,作为主体的人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以及作为中介的(科学技术)。

16.近代自然科学诞生的标志:1543年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

17.技术生命周期模式:(开始期)、(发展期)、(成熟期)、(饱和期)和(衰退期)(S曲线)。

18.高技术特点:(高创造性)、(高智力性)、(高效益性)、(高战略性)、(高风险性)和(高实效性)

19.现代大科学的特点:(科学技术高度社会化)(科学整体化)(科学技术群体化)(科学技术管理现代化)(科学技术一体化)

20.国家创新体系分为(知识创新系统)(技术创新系统)(知识传播系统)和(知识应用系统)。

21.科研选题的基本原则:(需要性原则)(创造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可行性原则)22.科研选题的基本方法:(矛盾分析法)(需求分析法)(专利分析法)(追踪开拓法)。23.科学事实的特征:(科学事实是单称存在陈述)(具有可重复性)(具有精确、系统性)。24.科学理论的特征:(客观真理性)(逻辑完备性)(全面系统性)(科学预见性)。

25.科学理论建立的一般方法:(公理化方法)(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

26.《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等著作中,第一次鲜明地提出了(科学是生产力)的思想。恩格斯写作《自然辩证法》一书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873年5月至1876年5月);第二阶段,(1878年7月至1883年3月)。

27.(1925年),(苏联国家出版社)以(德、俄)两种文字对照的形式首次出版了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遗稿。(1932年8月),(社畏之)编译的《自然辩证法》由(上海神州国光出版社)出版。

28.(科学活动中心转移规律)由日本学者(汤浅光朝)首先提出,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美国。世界科学活动中心转移的平均周期为(80)年。

29.(1971)年前苏联学者(凯德洛夫)在他出版的《关于自然科学发展的先导》一书中,提出了(科学发展的带头学科更替理论)。第一个带头学科是力学;二是一组学科,物理学、化学、生物;三是微观物理学(量子力学);四是一组学科,控制论、原子能科学、宇航科学。推测五六分别是分子生物学和心理学。

30.1962年美国科学史学者(普赖斯)出版了《小科学,大科学》一书,标志着(大科学)时代的开始。

31.(创新)由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于1912年在《经济发展论》一书中提出来的。

32.19世纪40年代英国哲学家(威廉-惠威尔)在他的《归纳科学哲学》一书中写道:“我们需要对那些研究自然科学的人命名,把他们称作(科学家)。”

33.(政治文明)是马克思提出的,(十六大),(江泽民)第一次把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一起确立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目标。

34.1955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确定了我国“(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

35.(一般系统论)由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创立的。(信息论)由美国科学家(申农)发表了题为《通信的数学理论》和《噪声中通信》的论文,因而奠定了信息论的基础。1948年(维纳)出版的《控制论》一书,标志着(控制论)的正式诞生。

36.比利时的物理学家(普利高津)提出了“耗散结构理论”;法国数学家(托姆)提出了“突变理论”;德国物理学家(哈肯)发表了《协同学导论》。

37.自然界演化的机制是(对称性破缺)。

38.“863计划”的全称是(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

39.控制是指事物的可能性空间(减小)的过程。

40.技术是(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

41.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二十一世纪议程》)可持续发展战略。

三.辨析题

1.只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就一定能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答:错。因为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途径有3个。

(1)提高认识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础。

(2)发展科学技术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关键。

(3)加强全球合作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保障。

2.科学研究是一项严谨的工作,所以需要的是严谨的逻辑思维,而不是非逻辑思维。

答:错。在科学发现或科学创造活动中,直觉思维和灵感起着特殊的作用,我们应当恰当地处理逻辑与直觉的关系、自觉地激发灵感、让头脑做好充分的准备以便随时抓住机遇。

二者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相互协同。在科学研究的不同阶段发挥其不同的作用。逻辑思维为非逻辑思维铺平道路,非逻辑思维在逻辑思维的基础上取得一定的突破和成就,两者缺一不可。

3.科学事实就是排除了任何主观因素的客观事实。

答:不对。科学事实是指人们对所观察到的客观存在的事件、现象和过程做出的真实描述。它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因此,科学事实属于认识论的范畴,即经验事实,它体现的是客观事件在科学认识主体中的记述和判断。

4.因为科学和技术都可被看作知识系统,所以两者并无本质的差别。

答:科学与技术都是有关人与自然关系的,二者有着紧密的相互依存关系。所以,人们在言及科学或技术时,常统而笼之地称作“科学技术”。其实,科学与技术不是完全等同或同一的东西,它们有着本质性的区别。

(1)目的任务不同:从目的和任务看,科学主要是认识自然,提示客观事物或客观过程的规律性能因果性;技术则主要是利用和改造自然,实现满足主体需要的目的性。

(2)表现形式不同:科学追求简单性,用尽量少的概念、原理解释现象背后的同一的本质性;技术追求实用性、先进性,在不违背自然属性的前提下,通过类比、移植等手段将某一种科学认识转化为多种工艺,如设计图纸、专利说明等。

(3)活动过程不同:科学主要从实践到认识,从物质到精神;技术则主要是从认识到实践从精神到物质。

(4)管理方式不同:技术的管理一般是由国家专利部门通过专利法来实施的;而科学的管理则是由科学共同体通过其制定的行为规范来实施的。

联系:

(1)科学与技术相互依赖、相互转化:一方面,科学原理通过应用研究可以转化为技术原理,另一方面,技术原理和生产技术经验也可以转化为科学知识和科学原理。

(2)科学与技术相互促进、互为动力:首先,社会生产技术对科学的需要推动科学的发展。其次,科学对技术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3)科学与技术相互交织、相互渗透:科学、技术在各自的发展过程中,不但日益多样化和系统化,而且关系日益密切,显示出科学技术化与技术科学化的“一体化”的发展趋)

5.系统与整体在本质上没有区别。P29

答:不对。(1)系统是由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的若干有特定属性的要素,经由特定关系组成的具有特定层次结构和功能并与周围环境发生联系的有机整体。它与整体在本质上是有区别的。

(2)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可分为加和关系与非加和性关系两种。所谓加和性关系,是指各个部分可以用简单相加的办法逐渐建立起整体的特性。即我们通常所说的“1+1=2”;所谓非加和性关系,是指整体的特征是独立的部分所不具有的,部分也无法以简单相加的方法建立起整体的特性。我们通常称这种关系为“1+1>2”。

(3)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它与组成要素或子系统相比有质的提升,新的飞跃。

6.自然界物质系统层次结构的基本持点?

答:(1)低层次系统对高层次系统具有构成性关系

(2)高层次系统和低层次系统之间存在着双向因果链

(3)层次结构的结合度呈现递减规律。

7.自然界演化发展的规律性:不可逆性、自组织性、对称破缺性。

自组织是指系统的要素在没有内外指令的情况下,自主地或自发地组织化、有序化、系统化的运动过程。

它具有五个条件:A系统是一个开放系统。B系统处于远离热平衡状态。C系统各要素之间存在着非线性的相互作用。D 系统内部存在正反馈机制。 E随机涨落和突变

8.人工自然与天然自然的区别联系?

答:联系:天然自然是人工自然的基础,人工自然是从天然自然中转化而来的。天然自然与人工自然都服从于同一物质运动规律。

区别:

从存在的形式看,天然自然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而人工自然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又有依赖与人的意识的方面。

从遵循的规律看,天然自然只服从自然规律,人工自然服从自然规律,却不听任何自然规律起作用。

从演化的速度看,天然自然演化速度缓慢,人工自然变化快。

从所起的作用看,天然自然对人类的早期文明有巨大的影响,后人类则更多依赖人工自然的构建和发展,来发展自己的社会生产力,提高自己的社会文明水平和组建自己的社会系统。

9.医生用抗生素治疗肠道感染,越治越重,后来发现细菌突变,有一种从未出现过的红色青蛙,有毒并且咬人,这些说明了什么问题,如何解决?

答:人工自然的平衡包括原始的自然生态平衡和人工的生态系统平衡,医生应用抗生素来治疗病人,导致了细菌产生抗药性;严重的工业污染,导致一些基因异常变异的物种出现;这本身是利用了人工生态来对抗自然生态,违背了人、社会、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人与自然是统一的,二者相互渗透且根本合一。自然是一个整体,人只是自然的一个部分,不应该把人和自然对抗起来。人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是由于人对自然无节制的扩大所造成的,这种扩大也是由于人类自身观念的错误导致的。所以要解决此类问题,人类必须严肃正视种种严重后果,反省自己的功过,重新确立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协调发展的观念;同时发展科学技术,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维护世界和平,推进全球合作。

10.技术?

技术是指人类为了满足社会需要而依靠自然规律和自然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来创造、控制、应用和改进人工自然系统的手段和方法。

首先,技术离不开科学的理论;其次,人的实践经验以及由此获得的技术能力也是技术的一个部分;再次,物质设备是变革和利用自然的重国手段,第四,科学理论、实践经验、物质设备三者在技术整体中是动态地有机整合。

11.技术的基本特点?(技术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对)

(1)技术的自然属性;所谓技术的自然属性,是指人们在运用技术变天然自然为人工自然的过程,技术作为劳动手段、工艺或技能,都必须遵循自然规律。

(2)技术的社会属性;所谓技术的社会属性,是指技术的发明、运用和发展严格地受到社会经济、政治、军事、科学、文化、教育、民族传统等因素的制约。

(3)技术的商品属性;

(4)技术是直接生产力。

13.科学抽象

是用理发思维加工事实材料的一种基本思维形式,同时,又是认识深化的一种基本手段和方法,对科学认识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14.科学问题就是科学假说?

答: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1)科学问题是指一定的科学认识主体在当时的知识背景下,提出的关于科学认识和科学实践中需要解决而又未解决的矛盾,它包含一定的求解目标和应答域,但尚无确定的答案。

(2)科学假说是根据已知的科学事实和科学理论,对所研究的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提出的假定性推测和说明,是自然科学理论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它具有以下特征:科学性、假定性。

(3)科学假说是从科学问题出发,以科学事实为基础,经过对科学事实的加工、概括而产生的,二者不能等同。

15.假说的重要性?(作用)(恩格斯指出:“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说。”)

答:作用:1.科学假说是发挥思维创造性的有效方法。2.科学假说具有导向的作用。3.科学假说是通向科学理论的桥梁:科学研究的根本任务是提示自然现象的本质和规律性。但客观事物的本质有一个暴露过程,人们对它的认识也有一个发展过程。当客观事物的本质尚未充分暴露,人们掌握的科学资料不够完备时,只有借助于假说的形式提出猜测性的假定,才能进一步探索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进而形成理论。科学理论建立后,又会出现该理论不能说明的新事实,于是又需要提出新的假说,如此循环往复,自然科学就沿着假说--理论

—假说…的途径不断向前发展。所以,恩格斯指出:“~”。4.不同假说的争鸣有利于推动学术的繁荣。

16.信息是事物不确定的消除。现代社会认为物质、能量、信息并列为客观世界和人类社会的三大支柱。

17.反馈

是指系统的输出通过一定的渠道反送到输入端,从而对系统的输入和再输出施加影响的过程。

18.黑箱方法:(如买西瓜,火车检修员)

黑箱是科学方法论的概念,指的是内部结构和机理尚不清楚,只能通过外部功能和行为的观测和试验来认识其性质的物质系统。如,人的大脑。作用:为研究复杂大系统和不能打开、不便打开的黑箱系统提供了有效的工具,如研究宇宙、黑洞等;对于研究生命科学具有独特作用,如大脑、中医经络。

19.现代医学来说明系统方法?P233—P235

20.科学观察仅仅与眼睛有关。

答:不对。所谓科学观察是指人们通过感官或借助于仪器,有目的、有计划的感知和描述客观事物的一种感性认识活动。科学观察既包括信息的输入,又包括对原始信息进行禄步处理识别的一个认知过程,这过程包括感觉和知觉。感觉是客体作用于感。知觉是大脑提取存储的信息在瞬间对感觉图像进行辨识的过程。也就是说单靠感觉图像如眼睛并不能做出正确判断。因此科学观察不仅仅与眼睛有关。

21.高技术就是高风险、高投入的技术。

答:错。

22.系统科学方法是按照系统的观点和理论,把研究对象视为系统来认识各实践的方法体系。

答:对。因为系统科学方法是把注意力集中于研究对象的系统整体,集中于研究对象的普遍联系和永恒运动的总体过程。

四.材料题

1.在圆珠笔发明之初,人们发现一支笔在写到大约20万字时就不能用了。原因是笔尖的滚珠被磨小而漏油。这一问题的解决推动着圆珠笔不断创新。请你通过创造性思维,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具体方法?

答:减少笔油容量的方法,使圆珠笔在写不到2万字左右,就不会出现漏油现象了。

2.法国的外科医生巴雷在治疗弹伤病人时,一直沿用煮沸油灼法,这种治疗对伤员有一定疗效,却同时又给伤员带来很大痛苦。有一天晚上,巴雷遇上急需治疗的几名弹伤病人,但又找不到煮沸油剂,只好急中生智,代以鸡蛋黄、蔷薇油和松节油的软膏合剂,事后,巴雷十分担心伤员会因没有灼烧伤口而引起中毒死亡。结果却出乎意料之外,不但伤口没有发炎现象,而且病人也不觉得痛苦。正是由于巴雷这一外敷法,引起了外科创伤治疗的革命。请回答:巴雷的发现包含了哪一种方法?应如何认识?(1.试析巴雷发明“外敷法”的思维模型 2.怎样看待“急中生智”?它的产生需要什么条件?)

答:机遇。特点是意外性。它的出现有其客观的和认识论的根源。(1)客观世界中的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过程都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这是机遇产生的客观根源。(2)科学研究是一项复杂的认识活动。科学的的观察、实验和调查都是有目的、有计划的,并受一定理论的指导。

捕捉机遇的条件:投身科学实践活动之中,留心意外之事;敏锐的洞察力与科学判断力;必要的知识储备。

3.有位医生,看见儿子睡觉时眼珠在转动,他感到奇怪,叫醒了儿子.儿子说,刚才做了一个梦.以后每次都这样。这位医生想,眼珠转动和做梦有无关系呢。医生又仔细观察了他的妻子,后来又观察了他的邻居,都发现有相同的情况,而没有反例。因此,他写论文指出,当人睡觉眼珠转动时,表示那人在做梦.请回答:该医生运用了什么科学方法?并说明如何才能保证运用该方法所得结果

的可靠性?

答:归纳法-简单枚举法。

4.17世纪英国化学家胡克提出:人类能否通过自己的智慧,像蚕一样制造出人造的丝来?这个诱人的设想成了许多科学家和发明家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1 8世纪法国化学家罗曼比较了桑叶和蚕丝的化学组成,发现两者都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而蚕丝还含有氮,蚕丝有丝的一般特征,而桑叶不具有丝的一般特征。据此他推断:氮很可能是形成丝的一个重要原因。19世纪,瑞士人奥蒂马斯用含氮的硝酸处理纤维,制成了硝酸纤维,抽出了丝。请回答:(1)人造丝的这个研究过程是以什么为开端的?试分析。(2)在研究中使用了哪几种科学方法?请说明其中一种逻辑方法的具体形式,写出公式并说明这种逻辑方法(同其他逻辑方法相比)的可靠性程度和创造性程度。

答:1.以提出科学问题为开端;2.使用的科学方法有:比较、求异法、实验方法。

5. 奥地利医生奥恩布鲁格在诊断脓胸病人时,想起幼年时做为酒商的父亲用手指上下敲击酒桶,从木制酒桶发出的声音了解桶内是否有酒、有多少酒。于是他认为,既然敲击密闭的木桶可知道桶内酒的多少,那么,敲击密闭的胸腔不也可以知道所积脓水的情况吗?经过反复的观察、试验,他终于发明了“叩诊”法。请回答:(1)该医生的发明应用了哪种逻辑方法?为什么?写出逻辑公式。(2)就该逻辑方法的可靠性与创造性方面作一简述?

答:(1)类比是指在两个或两类事物之间的比较,是根据两个类似的对象在某些属性上相似或相同,从而推论出它们在其它属性上也可能相似或相同的一种逻辑方法.在对酒桶和胸腔这两个结构属性相似的对象的研究中发现敲击酒桶可以知道桶内酒的多少,所以推论叩击病人胸腔也可以知道积脓的多少。

公式:简单并存类比A对象属性中的a、b、c和d有并存关系

B对象有属性a’、b’、c’

所以B对象也可能并存有属性d’

(2)类比法的最大优点是能够在更广阔范围内把两个事物联系起来,异中见同,同中见异,促进新知识的产生。但类比方法也有一定局限性,由于类比推理仅仅利用了事物之间的相似性而忽视了事物之间的差异性,加之事物之间的相似性不一定都是本质上的相似,因而类比诊断所得出的拟诊意见具有或然性。要克服这些局限性,应注意以下几点:1.找相似同时找差异 2.选典型病例类比 3.类比的属性必须是反映事物必然联第的本质属性。

6.微生物学家科赫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关注他家乡牛群中的一种奇怪的疾病,这种疾病因使牛的血液呈现出煤炭一样的紫褐色粘稠状态而称为“炭疽病”。科赫发现,与病牛接触过的健康牛很容易感染上炭疽病,走过埋葬病牛草地的健康牛也会感染炭疽病,科赫后来将病牛的血液注射到健康牛身上,也使健康牛患上了炭疽病。科赫由此确定,炭疽病是有病牛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疾病,并潜心研究该病的原因,终于发现了导致炭疽病的细菌。(又如:发霉食物 动

物致癌死亡原因)请回答:科赫运用了什么方法?并说明如何才能保证运用该方法所得结果的可靠性。

答:归纳法之求同法。如果某一现象出现在几种不同的场合,而这些场合时只有一个条件是相同的,就可以推断这个相同的条件是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

公式:场合情况结果

1 ABCD e

2 ABC e

3 ABEF e

4 ADF e

所以,因素A有可能是结果e的原因

避免以下情况:1.将某种假象特别是多次出现的假象误认为是某些现象的原因;2.对多因一果的现象只注意到其中一种原因而贸然得出结论说是唯一原因。

7.有一天,林医生的诊所来了一位烦躁不安的老年“病人”,它同时拿了两份有关卫生健康方面的报纸,向医生请教该如何睡觉。原来,其中一份报纸上说,东西向睡不好,而另一份报纸上则说,南北向睡觉不好。请回答:(1)从方法论的角度进行分析并对“如何睡觉”进行回答?(2)从科技观的角度,上面短文又说明了什么问题?试做出评价。

答:(1)科学假说就是根据已知的科学事实和科学理论,对所研究的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提出的假定性推测和说明,是自然科学理论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科学假说通常由以下几个要素构成:事实基础;背景理论(包括推理规则);进行猜测;形成预见。科学假说具有科学性、假定性和易变性的特征。科学假说可能有以下几种发展趋势:1.被证实而上升成为理论。2.与新事实不完全相符或出现了新的逻辑困难,需要进行部分修改、补充、完美。3.被新的事实证伪,公认的错误的假说。4.有时对同一事实会产生两个以上不同的假说并存的现象。关于身体切割不切割磁力线的问题,虽然有其科学性,但因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存在易变性,且其只是一种假定性,是一种猜测,至于哪种说法对,还需被证实而上升为理论才能对现象有指导意义。

(2)从科技观的角度,说明了要认清科学与伪科学的区别的重要性。科学是一种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体系,是关于事物本质和普遍规律的系统化、理论化知识。而伪科学则打着科学的旗号,并没有对事物本质和普遍规律进行系统化和理论化的处理,只是通过简单的直接的联想就得出结论,未经实验检验,甚至有些理论是唯心主义的改头换面。该短文上两份报纸的报道没有经过系统化理论化的处理,更没有经过实践考验就作出指导的结论是一种伪科学。

8.长途海上运行,船搁浅,很多水手得坏血病,得病的都是外国人,中国人不得 喝茶了。答:归纳法之求异法:如果某种现象在第一个场合出现,在第二个场合不出现,在这两个场合只有某一个条件不同,那么,这个条件就是这种现象的原因。

公式:场合情况结果

1 ABC e

2 BC --

所以,因素A有可能是结果e的原因

注意:1.要弄清楚两个场合的不同情况是否只有一个。2.要弄清楚两个场合唯一不同的情况是被研究对象的部分原因还是整个原因。

9.中国古代比较穷的年代—夜盲症。调查得病人都是穷人,富人中没有得病的。推断穷人没有肉吃,富人有肉吃—让病人吃肉,结果病好了,吃肝脏效果更好。答:归纳法之求同求异并用法。如果在被研究的现象存在的几个场合中,都有一个共同的条件存在,而在被研究的现象不存在的几个场合中,都没有这个共同的条件存在,那么这个条件与被研究的现象之间就有因果联系。

公式:场合情况结果

1 ABCD e

2 AEFG e 正事例组

3 AHIJ e

1 BCD --

2 EFG -- 反事例组

3 HIJ --

所以,因素A有可能是结果e的原因

注意:1.考察的正负事例越多,结论的可靠度就越大,这样可以避免偶然性。2.反事例中的事例与正事例中的事例越相近,结论的可靠性就越大,可信度越高。

10.有人用钢铁外涂漆的方法抗氧化。请回答:(1)用逆向思维想一想其它方法。(2)钢铁的定义。

答:让钢铁接受富氧化物质的作用,在其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薄锈类物质,阻止钢铁进一步生锈。

11.《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请回答:⑴上述引文包含了那一种逻辑方法?写出逻辑公式。⑵从科学技术方法论的角度来看,上述方法的可靠性与创造性如何?

答:演绎法。

⑴演绎推理揭示了前提和结论之间的逻辑联系,把某个领域的科学知识系统地结合成一个严密的体系,从而构成科学的解释性的基础。⑵演绎推理不但是科学解释的基础,而且是作为科学预见的手段。

演绎的局限在于推理的结论要受前提的制约。

五.论述题

1.“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请从科技工作者的角度,结合所学内容,联系实际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和认识。

2.学习辩证法的意义?

答:(1)学习和研究自然辩证法可以提高哲学素养和理论思维能力。

(2)学习和研究自然辩证法是发展自然科学的需要。

(3)学习和研究自然辩证法是丰富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的需要。

3.人与自然的关系?P60-68

4.评价人类中心主义?P62

5.可持续发展的含义?联系实际,谈一谈自己对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途径的理解和认识。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的人需要,有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展。第一,可持续发展所包含的发展空间具有全球性;第二,可持续发展所包含的时间具有持久性;第三,可持续发展所包含的内容,是指经济、生态、社会三大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第四,所包含的一个全新的价值追求是实现社会的公平发展。第五,可持续发展迫使当代人类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不仅要遵循人类已经发现的经济发展规律,更要遵循生态自然演化规律,按照物质循环、再生、生物多样性共存互生等规律,重建人类与自然之间循环制衡、生态经济和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生态文明。

6.联系医学实际,医学人才具有什么样的能力?P104-110

7.类比与移植?P176-179

8.试从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谈谈你的看法。

武汉大学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试题

1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学科性质和学习意义 研究对象 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 自然界------科学技术----——人 (客体)(中介)(主体) 研究内容 自然观, 科技观, 科学技术方法论 学科性质 哲学 交叉科学(科技哲学) 学习意义 a科学地处理人和自然关系的需要 b探索中国科技的现代化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律的需要 c、提高哲学素养的需要 d、科学自身发展的需要 e、提高科技意识的需要 2自主创新的形式和战略意义 自主创新是指以获取自主知识产权、掌握核心技术为宗旨,以我为主发展与整合创新资源,进行创新活动,提高创新能力的科技战略方针,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创新三个方面。 原始创新是科技创新中具有战略突破性的科学活动,是一种超前的科学思维或挑战现有科技理论的重大科技创新。 集成创新是指利用各种信息技术、管理技术与工具等,对各个创新要素和创新内容进行选择、集成和优化,形成优势互补的有机整体的动态过程。 消化创新是指在引进技术后,对先进技术进行研究再创新的过程。 自主创新的战略意义: 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必须坚持自主创新 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必须依靠自主创新 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3、简述形象思维的特点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方法论意义 形象思维是在形象地反映客体的具体形状或姿态的感性认识基础上,通过意象、联想和想象来揭示对象的本质及其规律性的思维形式。 形象思维的特点 形象思维的“细胞”是形象的意象, 形象思维的一般形式是运用意象进行联想和想象, 形象思维是用个别表现一般,具有直观性、生动性和鲜明性,具有美学价值。 在科学研究中的方法论意义 (1)可以形象直观地揭示研究对象的本质和规律。科学研究仅依靠逻辑思维是不够的,应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完整版课后答案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1. 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 (1)古代朴素自然观以直观性、思辩证和猜测性的方式从整体上把握认识自然界的本原和发展,但缺乏系统的、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依据,尤其是将非物质性的东西当作先于物质世界的独立存在,并认为物质世界是它的派生物,为唯心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借口,最终导致人类认识的分化。(2)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核心是自然界绝对不变,虽然在实证科学的基础上继承和坚持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但是不懂得一般与个别、运动和静止等的辩证关系,以一种片面的、孤立的和静止的方法观察自然界,即不懂得自然界的辩证法,自然不能把唯物主义坚持到底。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克服了以往哲学自然观的缺陷,坚持了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原则,突出了物质世界的整体性和矛盾性,提示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强调了人类起源于自然界、依赖于自然并在把握自然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能够能动地和改造自然。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 2. 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方法论意义? 1.它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奠定了唯物主义思想基础。它强调自然界存在的客观性、物质性和发展的规律性,冲破了中世纪神学自然观的羁绊,传承了古代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传统。 2.它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提供了方法论前提。它培植了求实和崇尚理性的科学精神;它促进对自然界的认识从注重神学教义到注重经验事实、从注重思辨和想象到注重观察、实验和数学推理、从注重把宗教作为判定认识标准到注重把实践作为判定认识标准的转变;它强调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等科学方法分门别类地研究自然界。 3. 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 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之间的关系: 第一,它们都围绕人与自然界关系的主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它们都坚持人类与自然界、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人与生态系统的辩证统一,都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二,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各有其侧重点:系统自然观为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人工自然观突出并反思了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生态自然观站在人类文明的立场,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协调和发展。 第三,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相互关联:系统自然观通过系统思维方式,为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方法论基础;人工自然观通过突出人的主体性和实践性,为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认识论前提;生态自然观通过强调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协调性关系,为系统自然观和人工自然观指明了发展方向和目标。 4.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系统自然观: 1.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 2.它实现了从认识存在到认识演化、从认识确定性到认识随机性、从认识简单性到认识复杂性、从认识线性到认识非线性的转变,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认识论方面的发展。 3.它注重研究自然界系统的非稳定性、无序性、多样性、非平衡性和非线性作用等问题,提供了研究自然界系统的性质、结构和功能及其演化方式和机制的一种新的系统思维方式,推动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方法论方面的发展。 4.它重视系统演化中实践的作用,从而建立起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认识论和方法论与历史观和价值观的联系。 人工自然观 1.它研究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关注最能体现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创造领域,超越了以

《自然辩证法》往年试题

合肥工业大学2005级硕士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试题 1.简答题:(6*5’=30’) 1.为什么说自然辩证法是联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科学技术的纽带? 2.怎样正确理解观察试验中机遇? 3.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试作简要说明4.简述生态伦理规范的内容体系及其社会化路径。 5.“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辨析:(3*10’=30’) 1.相对于要素和环境而言,系统得结构对功能的作用更直接,更根本。 2.绿色设计是人工自然与天然自然作用互利性的标志。 3.技术的创造和应用不仅要体现“真”,而且要体现“善”和“美”。3.论述题:(2*20’=40’) 1.试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观”的观点,谈谈你对生态,环境,资源,经济发展等问题的认识。 2.试以计算机网络技术或生物医学新技术为例说明为什么“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应如何正确看待这个问题 1.。

2007级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试题——献给2008的学弟学妹 简答:(6*5) 1为什么说自然辩证法是学科群? 2结合自己的专业确立科学理论的过程? 3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双刃剑? 4生态哲学的理论基础? 5自然科学的社会功能? 辨析:(8*3) 1系统的非相加性只与系统的组成元素有关,与环境无关。 2科学假说只是归纳科学事实的过程。 3科学与技术无本质区别。 论述(23*2) 1材料:周正龙拍虎等 结合材料运用自然辩证法理论谈谈科学问题,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的关系。 2生态系统规律及其实践意义。 ps:考试时间:2h 考试方式:闭卷 考试地点:西二

自然辩证法试卷

一、简述题(每小题7分,共计35分) 1.请简述唯物论自然观的主要内容。 答:唯物论自然观的基本思想是:世界是由物质及其现象所构成的;人的正确思想是对物及其物质现象的反映。(4分)衡量或判断一个思想是否是真理的标准就是:这一思想是否客观准确地反映了物质及其现象的真实情况。(3分) 2.对科学命题的证实为何是不可能的? 答:因为构成科学理论的命题是无时空限制的全称命题,其外延所指称的分子对象是无穷的,(4分)人们不可能用有限的经验现象去证实一个指向无限时空和无穷分子对象的命题。(3分) 3. 请简述人类生态危机的根源及其解决办法。 答:生态危机根源于人类所持的绝对中心主义认识论及其行为模式:把人从自然界分离出来当作“改造者”,是典型的人类绝对中心主义的表现,视万物为“白云苍狗”,一切为了人的需要,彻底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平衡。人类在动物谱系中扮演了一个贪婪而无节制的物种角色。(2分)但是,另一方面,人类的思维及其行为特征又不可能不是自我指向的,故而,人类又不可能不以自我为中心,在此情形之下,我们只能通过自我反省而选择一个相对中心主义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2分)解决之道是:大智若愚,人对自然作用一分自然也对人反作用一分。“克己复礼”,修复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克己,指克制人类的不恰当的欲望;礼,是指自然界的秩序。寻求替代能源。共同行动。(3分) 4. 请简述技术哲学的主要思想内容。 答:对于发明者来讲,技术就是他生命力量的象征,是生命智慧的确证;技术本身就是目的,因为他在发明感受到了此在不同于历史中的彼岸,生命就是每分每秒,发明让他感受到了存在的意义与快乐。发明使他超越了历史,他达到了一个前人不曾达到的智慧高峰,他因此成为了技术史上的一座高峰。(1分)(1).首先,人是动物谱系中的一个分支。动物与自然的关系,也适合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动物与自然的关系是通过自己的身体直接与自然发生关系。人,则不同,人是通过制造工具与自然发生关系;人将自然物质转化成自己的身体部分的外部设备。(1分)(2).动物是通过自己身机能的进化来获得与其他物种的竞争关系;而人则是通过“代具”——工具系统,来获得进化的力量。技术进化,即表现为工具系统的改进、更新和代替,从青铜器、铁器刀具到枪支、原子弹等等,工具系统体现了人的智慧水平的代际提高。技术进化,实际上就是人作为动物谱系的分支系统的进化。(1分)(3).技术进化是围绕着一个由某种特定技术的具体化而产生的平衡点,即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状态。技术是由相互关联的技术事件构成的集群。技术创新具有集群特征。(1分)(4).技术具有时间性、历史性、自我理解特性和实际功利性。时间性,即是说,过去的技术并不属于此刻的我,我的发明或创新是对前辈智慧的替代力量,我是历史长河中的一座山峰,后人必须从我这里超越过去。我的技术既是历史的绵延,也是技术史的改写者,是对过去的超越,是未来的起点。自我理解特性,即我的技术即能为他人所理解和应用,改善他人的生活,为他人创造了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我不仅享受到了作为创造者的快乐,我也享受到了作为创造者的那种交换权力(收入回报)。(1分)(5).普罗米修斯原则代表着技术为人类造福的积极因素;而厄庇墨透斯代表着技术的负面因素。法国思想家贝尔纳·斯蒂格勒(Bernard Stiegler)认为,厄庇墨透斯代表遗忘、造成过失、欠思考、愚蠢等;普罗米修斯代表沉思、反思、智慧。(1分)(6).人类是双重过失——遗忘和盗窃的产物.人类早期阶段是圆满的起源,然后是沉沦.人类缺乏动物的原始性生理缺陷,所以才需要技术来弥补。(1分) 5. 请简述科学共同体的作用。 答:近代科学具有群体特征,科学是由一群人围绕着共同的兴趣与领域,进行探索未知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概论试题

如何认识辩证法思想的发展过程 辩证法的发展经历了如下三个大的阶段,每个阶段如下 1、古代朴素辩证法: 古代朴素辩证法,是与古代社会的生产水平相适应而产生的一种自发的、朴素的辩证法。它直观地认识到一切事物都在普遍联系和运动变化之中,猜测到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如中国古代《老子》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等。在欧洲,古希腊的赫拉克利特认为“一切皆变,无物常住”,“统一物是由两个对立面组成的”。它是辩证法的初级形态,虽是正确的,但缺乏严格的科学论证,因而又是不完备的。 特征:认为整个世界是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但他们对世界的发展之提供了轮廓的说明,对构成世界的具体细节缺乏论证,具有猜测性。 2、近代唯心主义辩证法: 唯心主义辩证法同“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相对立的发展观。指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上的辩证法理论。客观世界的发展过程就是某种精神或思维的发展过程。古希腊唯心主义哲学家柏拉图是唯心辩证法的创立者之一。他通过纯概念的逻辑推演,指出同与异、大与小、有限和无限、善和恶等范畴都是对立统一的。 特征:把变化发展的主体看作是绝对精神获绝对观念;与唯心主义相结合;具有不彻底性。 3、现代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即“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以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最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是辩证法思想发展的高级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认为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不断运动变化的统一整体;辩证规律是物质世界自己运动的规律;主观辩证法或辩证的思维是客观辩证法在人类思维中的反映。是最全面、最丰富、最深刻的发展学说。它包括三个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现象与本质、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可能与现实、形式与内容等一系列基本范畴,而对立统一规律为核心。它是宇宙观,又是认识论和方法论。 特征:在科学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自然观和历史观的有机结合。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考试题目及答案

自然辩证法复习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1、科学的三种类别。3′ 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 2、科学技术的三种哲学反思。3′ 对科学进行辩护-捍卫科学;对科学进行批判-质疑科学;对科学进行审度-必要的转换 3、《自然辩证法》的学科内容和知识体系。4′ (1)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它是从整体上研究自然界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 (2)科学技术观是人们对科学技术的总体看法。它是从整体上概括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 (3)科学技术方法论是人们对科学技术所运用的认识和实践方法的哲学概括。它是关于科学技术研究中常用的一般方法的规律性理论。 (4)科学技术社会论是人们对科学技术的哲学反思。它是关于科学技术性质、作用(正、负)及其发展规律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的总观点。 4、《自然辩证法》的学科由来和学科性质。2′ (1)由来:自然辩证法的历史源远流长,其萌芽形态可以上溯到古希腊的自然哲学,但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则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下半叶共同创立的。自然辩证法是近代自然科学的历史发展及其基本成就的科学总结,特别是十九世纪中后期自然科学最新发展和最新成就的科学总结,同时也是恩格斯本人多年刻苦学习和精心研究自然科学的科学总结。有关《自然辩证法》的材料是恩格斯1873─1886年这一时期写成的。整部著作没有写完,并且在恩格斯生前没有发表过。 (2)性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5、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三种类型。3′ 系统层次观,进化历史观,持续发展观 6、系统的基本特点。4′

整体性;层次性;有序性;动态性 7、“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8、科学和技术的本质特征。2′ 科学:人对自然的理论关系、一般生产力。 技术: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直接生产力。 9、四大产业体系的分类。4′ (1)第一产业体系(农、林、牧、畜、渔); (2)第二产业体系(制造、采掘、建筑、运输); (3)第三产业体系(通信、商业、金融、医疗、饮食、公共服务); (4)第四产业体系(科学、文化、教育、咨询) 10、科学的五大解释。5′ (1)知识体系:发展着的认识 (2)认识活动:科学研究活动 (3)社会建制:科学家共同体 (4)思维方式:科学方法 (5)精神气质:科学精神 11、作为知识体系的科学的内容。4′ 科学事实、科学定律、科学假说、科学理论 12、科研选题的四个原则。4′ 需要性原则,创造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可行性原则 13、获取科学事实的主要方法。2′ 科学观察方法;科学实验方法 14、科学实验的主要方法。4′ (1)纯化和简化研究对象(减法实验):与隔离有关。 (2)强化和激化研究对象(加法实验)。 (3)再现和重演自然过程(过程模拟实验,乘法实验1)。 (4)替代物理过程和数学关系(结构模拟实验,乘法实验2) 15、整理科学事实的主要方法。4′

自然辩证法考试题目及答案

仅供参考 版权归医学院2007级硕士研究生所有 1 自然辩证法资料 1.自然辩证法的形成与发展 1、古代自然哲学 包括:(1)原始形态的朴素自然的自然观,如:神话形态的自然观,巫术形态的自然观; (2)理性形态的自然观,如:中国古代的周易,道,元气论,阴阳五行学说,古希腊哲学。 古代的中国,印度,埃及,巴比伦和希腊等都曾创造了人类最早的文明,但是当时并没有形成独立的自然科学,人类以自然哲学的形式反映了对自然界自发的唯物主义和朴素辨证法的认识.古代自然哲学的产生,标志着人类终于开始运用自己的理论思维去探索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孕育了许多在以后科学发展中得到证实的天才预见. “在希腊哲学的多种多样形式中,差不多可以找到以后各种观点的胚胎,萌芽” 2、欧洲中世纪的自然观 以神学和宗教为主要形式,在这段时期内,人们经历着理性与信仰的战争,人匍匐在人造的神脚下,哲学是神学的婢女,理性为信仰服务。这段时期也是理性与信仰共存的时期,也有理性的战斗,如伟大的奥卡姆剃刀认为,只有自明知识和证据知识才是真正的知识,知识不依赖于权威。中世纪的自然观被宗教和神学黑暗的统治着。 3、近代自然观:包括机械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论。

到15世纪,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出现了文艺复兴运动,开始了近代自然科学振兴的伟大历史时代。1543年哥白尼的《天体运动论》,1687年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理论》以及经典力学为代表的近代自然科学,不仅摆脱了神学的束缚,也克服了古代自然哲学的缺陷,它把自然科学建立在观察试验的基础上,并把观察实验方法和逻辑方法,数学方法结合起来,使自然科学在17和18世纪获得重大的进展。在近代自然科学的基础上形成了机械论自然观,这种自然观把宇宙看成是一架巨大的机器,宇宙中的一切都是按机械决定论的原则发生因果关系,其特点就是“自然界绝对不变这样一个见解”。因此,是一种形而上学和机械论的自然观。 18世纪下半叶开始,发生了由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发展的第一次工业革命,科学技术进入全面发展时期。自然科学从搜集经验材料阶段开始进入对这些材料进行理论概括的阶段,它的长久打开了形而上学机械论自然观的一个个缺口,一次人类自然观的历史变革来临了。 4、现代自然观:以辩证法为形态,在继续进化之中。 19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自然科学的三大理论的发现(进化论,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深刻的揭示出自然界的辩证性质。马克思和恩格斯科学的总结和概括了当时自然科学和技术发展的最新成就,批判地继承了哲学史上的宝贵遗产和人类文明史中的一切有价值的成功,特别是吸收了黑格尔哲学中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在建立和完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过程中创立了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的创立是人类自然观、科学技术方法论和科学技术观发展历史中划时代的变革。 5. 自然辩证法的丰富发展 (1) 列宁对自然辩证法的丰富和发展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列宁总结这一时期自然科学的新成就,特别是物理学的一系列成就给哲学思想领域带来的深刻影响, 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哲学笔记》等著作中精辟的回答了这些问题,丰富和发展了自然辩证法.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简答题及答案

1.什么是自然辩证法?联系所学专业试分析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和作用。 答:自然辩证法就其学科性质而言,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带有哲学性质的学科。自然辩证法所研究的,是自然界、人类认识与改造自然以及科学技术工程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不是自然界中某一特殊现象、人类认识与改造自然某一特殊过程或者科学技术某一特殊学科的特殊规律。 总的来说认真学习研究自然辩证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1有助于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提高对有关的哲学和社会思潮的辩别能力;有助于进一步掌握和运用唯物辩证法,解放思想,启迪思维,促进自然研究工作。 ○2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学说中与科学技术联系最直接的部分。它为探索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性,为在此基础上制定和完善正确的科学技术方针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对我国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具有指导作用。 ○3自然辩证法是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之间的一座桥梁,具有特殊的文化或智识意义。学习和研究自然辩证法,可以促进对自然科学的人文理解,有肋于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之间的沟通。 而作为当代的青年才俊,学习自然辩证法更是十分有意义的,其体现在: ○1提高哲学修养,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是提供给我们关于自然,自然科学总的看法,总的观点,是任何科学无法代替的; ○2能够使我们获得科学认识论和科学方法论的知识; ○3学习自然辩证法可以使我们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拓展思路,增强科学创新力; ○4有利于理解,贯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 ○5也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需要。 就本学科采矿工程中认识地质环境而言: 人类的采矿工程活动需要了解煤矿地质情况,而且能引起地质环境的改变。后者的产生, 是由某些自然因素的诱发作用和采矿工程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事物是联系和发展的,在漫长的岁月里,地质环境经历了一系列极其复杂的变化过程,不但引起变化的条件和因素极为复杂,而且变化规模也无比庞大,它所赋存的时空隧道也是永无止境的,地质环境变化而产生的地质现象自然就错综复杂了。要正确地认识种种复杂的地质现象,必须应用科学的观点和方法。人类采矿工程活动的种类和规模是复杂的、空前的,加上某些人的主观性和物欲,所造成的工程地质现象更加扑朔迷离、纷纭繁杂了。因而,必须用科学的观点和方法,即以唯物的观点、辩证的方法来分析煤矿地质现象,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煤矿地质现象中蕴含着丰富的自然辩证法, 我们的目的是把它提炼出来,上升为理性认识,再作为分析复杂纷繁的地质现象的指导思想。 采矿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在今天尤为突出。采矿工程活动都是在一定的地质环境中进行的并且深受地质环境的制约,它可以影响矿井建筑物的类型、工程造价、施工安全、稳定性和正常使用等。对立统一规律就是事物的矛盾运动规律。反过来讲,采矿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具有反作用。人类的采矿活动深刻影响着地质环境, 主要表现为干扰和改变地质环境原有的特征和规律,加快演化速率、方式和轨迹,从而出现煤矿地质问题。这类问题足以危害人类生命财产和工程建筑安全,乃至造成矿井坍塌、沉陷,破坏较大区域内的工程地质环境。如工程建筑荷载使岩土发生变形甚至破坏,巷道施工爆破及各种工程振动使地质体松动、破坏,地面开挖改变地形地貌,引起边坡失稳,过量开采会造成地面沉降,岩溶塌陷以及地震活动加剧等等。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研究人类采矿活动与地质环境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以便做到既能使工程建筑安全、经济、稳定, 又能合理开发和保护地质环境。这其中便是自然辩证法的完美运用。

2017自然辩证法考试试题及答案

1.什么是技术创新?它有哪些机制? 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不同于技术发明,它主要是指技术成果在商业上的首次成功应用。技术创新包含技术成果的商业化和产业化,它是技术进步的基本形式。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是当前我国科技界和产业界关注的焦点所在,国家创新系统是市场经济架构下企业从事技术创新活动的环境。 技术创新的机制 技术创新的机制分为两个层次:国家层次是指国家创新体系,它主要是从国家竞争力考虑;企业层次主要是指,企业在其内部和外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通过创新建立相应的组织结构,并对社会经济发挥作用的机理和原理,它主要是从企业竞争力考虑。 2.怎样正确地理解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和关系,谈谈你对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 的想法。 (1)人与自然的三重矛盾关系 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承载力的有限性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矛盾关系;尊重自然的价值与尊重人类发展权利的矛盾关系;技术开发与自然保护的矛盾关系。 (2)人与自然的关系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就是由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双方组成的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人类的存在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必然要通过生产劳动同自然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与此同时,人与自然之间又是相互对立的。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总是要不断地否定自然界的自然状态,并改变它;而自然界又竭力地否定人,力求恢复到自然状态。人与自然之间这种否定与反否定,改变与反改变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如果对这两种″作用″的关系处理得不好,极易造成人与自然之间失衡。 中国和世界正处在关键的十字路口。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消耗以及随之产生的废物也大幅度增长,为了取得长期的经济增长,中国必须找到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中国的环境恶化很严重,加上庞大的人口和前所未有的经济发展,这些都对中国走向可持续发展形成了重大障碍。这些都导致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性:(一)人口方面的挑战(二)资源方面的挑战(三)生态环境方面的1、自然生态环境破坏日趋严峻2、自然生态环境污染日趋严峻:(1)水污染严重2)大气污染严重(3)土地污染严重(4)固体废物问题严重(5)噪声污染(6)电磁污染(7)光污染(8)热污染 在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首先要改变观念,科学认识自然,掌握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发展,科学地协调、改造自然,善待自然,改变过去那种“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其次要珍惜资源,节约资源;最后要唤起公众可持续发展意识,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自然观。 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中国的必然选择,但这条道路同时是十分艰难的,首先经济实力薄弱是一大障碍,其次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新科学技术的支持,要达到这一点尚需长期努力,最后是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尤其是西部地区水土流失等生态恶化现象更加严重。虽然有上述不足,但我们同时要看到,只要中国政府坚持发挥主导作用,充分运用科技力量,最广泛地动员公众参与,再加上国际社会的有力支持,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增长方式转变和科技进步的支持,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前景是光明的 3.什么是科学精神?举例说明它的重要性。 科学精神是指从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成果中所显示出来的科学本身所独有的一种精神气质,以及与之相应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它是科学价值的核心。科学精神有广泛而深刻的涵义,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小论文

从自然辨证法角度浅谈屠呦呦教授获得诺奖一事 控制工程何壮壮 167760660 一、屠呦呦获奖简介 2015年10月5日,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委员会秘书伦达尔在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宣布,来自爱尔兰、日本和中国的3位科学家共同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其中,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因为“发现治疗疟疾的新疗法(即青蒿素)”为我国摘取了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医学科学最高奖项。 屠呦呦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1972年成功提取到了一种分子式为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命名为青蒿素。2011年9月,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获得拉斯克奖和葛兰素史克中国研发中心“生命科学杰出成就奖”。2015年10月,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理由是她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 她成为首获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同时也引发了热议,其它暂且不表,下面本人尝试就这一事件利用本人仅知的部分自然辨证法相关理论做一些粗浅的分析,如有不当恳请老师对我的观点和思想加以批评和指正。 二、从自然辩证法角度分析屠呦呦获奖原因 中药是中华民族五千年传统文化的瑰宝,中医相关理论是我国千百年医疗实践的宝贵财富,然而在此之前,我国的中医药事业并没有得到世界的一致认可,这也是为什么我国屡屡与诺贝尔医学奖项无缘。归其原因,私以为是我国中医事业缺乏标准化建设。对于西方人来说,数字和指标是非常重要的,西医就是建立在数字统计学分析基础之上的。而中医和西医的最大区别就恰恰在于:西医讲求具体指标,而中医讲求“因人而治”,缺乏可通约性,常常以个人经验为主,并没有建立健全完善的统计学分析体系,而如果所做的研究缺乏数字依据的支持,西方人是不太可能认可的。故而,时至今日,中医还没有完全走上世界舞台。 而屠呦呦对青蒿素的发现就是我国中医药为世界人民做出的重大贡献,同时标志着我国中药事业为国际认可的里程碑,其发现过程充分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对科学发现的影响。青蒿熬水可以治疗疟疾的事实早已被广泛记载传播,许多单位均做过青蒿的抗疟筛选,都因无效而与幸运无缘。而屠呦呦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她在采用传统方法未果之后,通过对中医药文献的反复研究及参考西方萃取方法对青蒿素的提纯方式思路的改变,细心的想到其抗疟成分可能是热不稳定的,通过冷萃取法得到了没有被热破坏的青蒿素,最终得到抗疟效果极好的青蒿素。青蒿和青蒿素,一字之差便是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此前的科学家受困于中药提纯常规方法的限制,人为的将中医和西医划上鸿沟,中医和西医就其理论、研究手法、起效时间、治标治本等等来说的确是对立的,然而单纯的将二者对立是一种狭隘的思想,如此次青蒿素的发现,便是运用西方萃取对中医药进行定量提取,同时此举也是对西医临床的重大贡献,二者互相促进,是统一的整体,中医不破坏药物原始成分基础上,讲究医疗综合效果的做法值得西医学习;西医的精确诊疗、有的放矢的治疗及技术也值得中医借鉴。这里体现了对立与统一的思想。 不但如此,所有特点的医学包括中医、西医、蒙医、藏医等都可以相互借鉴融合,形成有益于人类减轻病痛的统一的医学体系。这样才能更好的造福全人类。 三、如何看待屠呦呦“三无”学者身份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试题及复习资料题库全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试题及答案 自然辩证法 1. 学习自然辩证法,提高自我理论思维能力,也叫科技思维能力学习自然辩证法,有助于掌握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及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提高理论思维能力。(1)任何自然科学的研究总是在一定的自然观和方法论指导下进行的。自然辩证法研究的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而自然科学研究的是自然界各领域的具体规律。普遍规律寓于特殊规律之中,掌握普遍规律,就可以更加客观的、全面的认识特殊规律,避免主观性和片面性。自然辩证法的原理是直接从科学技术领域总结、概括出来的,它有助于自然科学工作者通过自己的专业更深刻的了解物质世界的辩证发展过程,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自然科学的研究总是要运用一定的理论思维方法。科学发展史表明,许多科学理论的形成,都是以正确方法的运用为前提的。尤其是现代自然科学早已突破了分门别类研究的局限,在高度分化的同时日益趋向整体化,这就更加要求有较高的辩证综合能力。此外,在科学研究中,如何从复杂的现象中抓住本质,如何从现象的变化中觉察事物的发展规律,如何处理好偶然与必然、共性与个性的关系,都要求有一个辩证思维的头脑。(3)恩格斯曾指出:“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20世纪初开始的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使科学由收集归纳材料、逻辑整理材料,进入到在对经验材料总结的基础上进行概念创造的阶段;科学各个领域知识的相互联系和渗透日

益加强;技术也日益科学化、理论化,因此,更需要理论思维。科技工作者提高自己的理论思维能力的最好手段就是学习哲学。哲学是从总体上教导人们善于处理和驾驭自己同外部世界的关系的学问。因此,辩证法对今天的自然科学来说是最重要的思维方式。学习自然辩证法,掌握辩证思维方式虽然不能代替具体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工作,但是能够在自然观上、在科技发展的规律上、在科技方法论上,帮助科技工作者提高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使其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在本专业上取得一流的成就。 2.全面比较科学与技术的特点(区别与联系)科学就其存在方式来说,它是一种知识体系;就其发现过程来说,它是一种活动体系;就其社会存在方式来说,它是一种社会建制。技术则是人类为了满足社会需要,利用自然规律和自然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创造、应用和改进人工的知识、手段和技能、方法的系统。它们的区别主要有以下几点:(1)目的和任务不同。科学知识主要回答自然现象“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它揭示客观过程的因果性;技术知识主要解决实践过程中“做什么”和“怎样做”的问题,它最求满足主体需要的目的性。(2)知识形态不同。科学主要表现为一元性的知识,它把纷繁复杂的现象统一于某一种本质,力求从众多的假说中筛选出某一种定论,并尽量使之简洁明了;相对来说,技术则是从单一到多样,使提纯了的东西在条件耦合中复杂化,它把某一种科学认识转化为多种技术设施和工艺方法,从相同的原理中做出多种类型的设计方案。(3)知识的评价标准不同。对科学知识主要进行真理性评价,不能说用的

自然辩证法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考4道,5分每题) 1、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科学。 2、系统:系统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 3、涨落:由大量相互作用的子系统所构成的体系,总是经常不断地受到来自系统内部和外部环境的扰动,扰动会使得系统在某个时刻,某个局部的空间范围内产生对客观状态的微小偏离,这种微小的偏离就叫做涨落。 4、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是指从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成果中所显示出来的科学本身所独有的一种精神气质,以及和之相应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它是科学价值的核心。 5、科学事实:科学事实是科学认识主体关于客观存在的、个别的事物(事件、现象、过程、关系等)的真实描述或判断,其逻辑形式是单称命题。 6、科学语言:科学语言是在科学研究过程中从日常语言(自然语言——它一般地描述人们的感觉、经验和内心的感受)中提炼出来的,自然语言是它的基础。 7、科学问题:科学问题(Problem)是指科学认识过程中需要回答而在当时的知识背景下又无法解决的矛盾。科学问题的提出是有条件的,和它提出时的知识背景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它是时代的产物。 8、科学假说:科学假说是根据已有的科学知识和新的科学事实,对所研究的问题作出的猜测性说明和尝试性解答。科学假说是自然科学理论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 9、科学共同体:所谓科学共同体是指某一特定研究领域中持有共同观点、理论和方法的科学家集团。这一科学家集团的成员受到过大体相同的教育和训练,因而有共同的探索目标和评判标准。 10、类比:类比方法是指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在一系列性质、关系或功能方面的相似,从已知其中一个(或一类)对象具有其他的性质、关系或功能,推出另一个(或另一类)对象也具有同样的其他性质、关系或功能的方法。 11、灵感:灵感通常是指突然出现的一种具有创新性认识内容的模糊观念,它之所以令人感到神秘,主要是因为它的出现不是事先就意料到的,而是突然到来的。 12、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强调可持续发展是长期的、全局的、支持全球人类持续进步的道路。 13、发散思维:所谓发散思维,是指在解决问题时,思维能不拘一格地从已有的信息中尽可能扩展开去,朝着各种方向去探索各种不同的解决途径和答案。 14.对称性破缺:原来具有较高对称性的系统出现不对称因素,其对称程度自发降低,这种现象叫做对称性自发破缺。 二、简答题(考5道,8分每题,重点:2、4、6、7、10、11、16、17、18) 1、自然辩证法的学科内容 自然辩证法的学科内容: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科学观和科学方法论、技术观和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和社会。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三种自然观;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 科学观和科学方法论:科学的本质,科学认识的过程;形成科学理论的一般方法;科学理论的评价和检验;科学理论的发展。 技术观和技术方法论:技术的本质和结构;技术认识和技术方法;技术价值和技术社会观;技术创新和高技术产业化。 科学技术和社会: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及其和中国现代化的关系。 2、系统思维方式的含义及其基本思路 (1)定义所谓系统思维方式,是把对象当做一个系统的整体加以思考的思维方式,它根据系统的性质、关系、结构,把对象的各个组成要素有机地组织起来构成模型,研究系统的功能和行为,具有整体性、综合性、定量化和精确化的特征。 (2)系统思维方式的思路这种思维方式认识对象的基本思路是: 第一,把对象作为其构成要素以一定的联系组成的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整体(系统)来考察,从整体、部分、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的关系中揭示对象的整体性质和运动规律。它首先从整体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试题及答案

1、自然辩证法是一门交叉的自然科学。P2 2、工业革命进程的加速,加剧了人与自然的对立。P2 3、用系统思想看,技术进步和技术发展表现为技术的结构和技术的功能间的矛盾。 P2 4、简述自组织理论的基本思想及其世界观方法论意义。P2 5、生态自然观的内涵和实质。P3 6联系考生自己的专业,分析论述如何进行科学问题的研究。P3 7、综述古代朴素自然观、近代形而上学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联系与区别,并从中得出自己的结论。P3 8、科学始于“问题”还是始于“观察”?P4 9、E. B威尔逊说:“世界上没有谁能够比把整个一生致力下载一个课题的专家更会阻碍科学的进步了。” P4 10、自组织理论的形成,经历了从耗散结构理论、协同论、超循环理论、突变论、分 形理论到混沌理论的发展过程,后一个理论都有是对前一个理论的否定与超越。P4 11、科学是建立在事实基础之上的,因此,只要有科学事实也就构建起了科学体系。 P4 12、天然自然与人工自然都是自然,没有本质区别。P4 13、自然辩证法与自然科学都是以自然规律作为研究对象的,因此,它们是同类学科, 可以相互替代。P4 14、分析说明科学技术的“双刃剑”的作用,应当如何评价科学技术乐观主义与科学 技术悲观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潮?P5 16、如何理解达尔文进化论和克劳胥斯热寂论的对立统一?P5 17、如何理解科学与社会经济的复杂关系?P5 18、自然辩证法是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规律辩证法。P6 19、世界古代自然科学的产生奠定了自然辩证法的科学基础。P6 20、事物的发展具有可逆性,是指任何事物在一切条件下都能够使该物质系统和外界环境完全复原。P6 21、整体性是系统的最本质特征P6 22、自然界物质系统演化的周期性表明了事物发展的有限性。P6 23、开始精神是以自然科学的眼光和方法从事一切科学研究。P6 24、问题是科学研究的起点。P6 25、科学的价值在于了解世界,技术的价值在于改造世界。P6 26、如何理解科学技术的双刃剑效应?P7 27、简述归纳方法和演绎方法的基本特点?P7 28、结合自己所学专业,谈谈科学方法论在学习和工作中能带给我们哪些启示?P7 29、结合你所学专业或从事的工作,谈谈你对技术创新的理解?并分析我国怎样才能 建设成为一个创新型的国家?P7 30、结合以上实例运用自然辩证法理论,谈谈科学问题、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的关系。P8

研究生自然辩证法考试试题答案 西工大

自然辨证法考试试题答案 1、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基本内容有哪些?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是历史的产物,其形成与当时的社会条件、思想理论背景和科学技术发展密切相关,其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八个方面:(1)对科学技术的理解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科学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是人们批判宗教和唯心主义的精神武器,是人类通过实践对自然的认识与解释,是人类对客观世界规律的理论概括,是社会发展的一般精神产品;技术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工艺学揭示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人的生活的直接生产过程,从而人的社会生活关系和由此产生的精神观念的直接生产过程。 (2)科学的分类思想 恩格斯对自然科学进行了分类。每一门科学都是分析某一个别的运动形式或一系列相互转化的运动形式,因此,科学分类就是这些运动形式本身依据其内部固有的次序的分类和排列,而它的重要性也正是在这里。恩格斯将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规定为运动着的物体,并将科学分为数学、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 (3)科学与哲学的关系 恩格斯强调科学技术对哲学的推动作用,认为推动哲学家前进的,“主要是自然科学和工业的强大而日益迅猛的进步。”科学的发展也受到哲学的制约和影响。科学与哲学在研究对象上具有本质上的共同点和内在的一致性。科学研究作为一种认识活动,必须通过理论思维才能揭示对象的本质和规律,这就自然地与哲学发生紧密的联系。 (4)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马克思提出了科学是生产力的思想。“资本是以生产力的一定的现有的历史发展为前提的——在这些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马克思认为生产力不仅以物质形态存在,而且以知识形态存在,自然科学就是以知识形态为特征的一般社会生产力。 (5)科学技术的生产动因 马克思认为自然科学本身的发展仍然是在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上进行的,这种资本主义生产第一次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为自然科学创造了进行研究、观察、实验的物质手段。恩格斯认为近代以来科学以神奇的速度发展起来,那么,我们要再次把这个奇迹归功于生产。 (6)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自然辩证法 期末试题及答案 最后更新

课程名称《自然辩证法》使用日期 2015 年 7 月 16 日使用班级全校命题教师陈丛兰教研室审批 一、基本概念(共20分,每题5分) 1.自然辩证法: 2.实物: 3.场: 4.熵: 5.系统: 6.科学问题: 二、简答题(共18,每题6分) 1. 自然界物质系统的类型。 2. 平衡态与非平衡态的关系和异同。 3.自然辩证法的新发展。 4. 系统自然观。 5.决定论与超越决定论。 三、材料分析题(共40分) 1. 以下是有关“种的尺度”和“内在的尺度”相关论述的材料: 材料1 “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上。” ——K.马克思材料2 “种的尺度”为认识对象的外部的感性特征和主体的外在的狭隘的肉体生活的需要;而“内在的尺度”上升为和进入到对对象的内部规律的把握和主体的本质力量的发挥以及人的内在的精神需求的满足。 请回答: (1)材料中的“种的尺度”与“内在尺度”分别表达的是什么涵义?(3分)(2)两个材料分别表达的是一个什么样的观点?(3分) (3)从观点1发展到观点2,体现了人类自然观发生了什么样的转化(4分) 2. (1)全球性“生态危机”的主要表现及成因?(6分) (2)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基本条件是什么?(4分) 3.(1)机械决定论,机械论自然哲学的基本内容。(4分) (2)两大理论,五大模型。(6分) 4. 以下是有关远离平衡态时化学反应的分叉图 请回答: (1)什么是涨落(4分) (2)试用分叉理论分析图中的原理(6分) 三、综合论述题(共22分,二题任选一题) 1.简述自然辩证法的理论渊源及其创立。 2. 简述系统演化理论。 3. 简述科学认识论的基本范畴。

研究生课程自然辩证法概论》答案

1、“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 -----------恩格斯《自然辨证法》 材料反映了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主要内容: 1.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恩格斯指出人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在这里,恩格斯不仅说明了人是自然界的产物,而且还说明自从有了人,便形成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自然对于人的这种母体性无疑是人与自然关系的逻辑起点,也是人与自然共同发展的前提。 2.人与自然是依赖性与能动性的统一 首先,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外部环境。其次,人还能够能动地改造自然界,这一点也是人与其他动物的本质区别。人类在对自然界进行能动改造的同时,使自己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也得到了极大提高,人类成为自然界的主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生了质的变化。人类开始在认识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也不断地趋向了统一。 3.人类变革自然引起后果的多元性 恩格斯认为人类变革自然引起后果的多元性不仅表现在自然方面的结果,还表现在它在社会方面的后果。 4.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质是和谐共处、协调发展 我们必须时时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象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决不象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恩格斯提醒人们:损害自然就是损害人类自己,要防止自然界对我们的报复,就是要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自然存在物的人必须和自然和谐相处、协调一致。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这是恩格斯对人类历史特别是近代史演变过程一种有分量的科学总结。这个总结严肃地告诉我们,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而自然界本身的发展是有序的即有理性的,人类在向大自然谋取自身发展所需要的生产和生活资料时,只能按照自然规律行事;否则,必然要遭到大自然的惩罚。同时还告诉我们,人类在现实的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必须摒弃“人定胜天”即人统治自然、征服自然的价值观,因为这种价值观将人与自然摆在对立或对抗的地位;而必须确立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发展的价值观。应当说,后种价值观,正是我们目前所奉行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及其相应的一切策略的哲学基础。 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协调发展关系,实现人类与自然界关系的全面、协调发展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首先,必须确立大自然观,真正视人类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整体,从整体上把握住规律,并以此作为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基础。其次,必须走出“人类中心”的误区,建立人与自然全面和谐共处和协调发展的关系。其三,必须全方位的探讨自然的价值。不仅要征服自然、利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