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红细胞的生成与破坏

红细胞的生成与破坏

红细胞的生成与破坏
红细胞的生成与破坏

红细胞的生成与破坏

红细胞的生成过程

红细胞系发育的过程是从原红细胞开始的。原红细胞体积大,胞核也大而圆,染色质细粒状,核仁1~3个,胞质呈强碱性。由原红细胞发育成为早幼红细胞时,核染色质变粗,胞质内开始合成血红蛋白。早幼红细胞约经四次分裂发育为中幼红细胞。中幼红细胞胞体较小,核染色质呈粗块状,胞质内血红蛋白渐增多。中幼红细胞再增殖,分化,发育成为胞体更小、核固缩、胞质内充满血红蛋白的晚幼红细胞。晚幼红细胞已无分裂能力,它脱去细胞核后就成为网织红细胞,网织红细胞再发育成为成熟红细胞而释放入血液循环。

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组织缺O2是促进红细胞生成的有效刺激。不论何种原因而引起的组织缺氧,都能促进红骨髓加速生成和释放红细胞。实验表明,缺O2能促进肾脏产生一种红细胞生成酶,此酶作用于血浆中促红细胞生成素原,使它转化为促红细胞生成素(激素)。这种激素由血液运送至骨髓,作用于原红细胞膜上的受体,促使这些细胞加速增殖分化并发育为成熟的红细胞,此外,肝细胞和巨噬细胞也可能产生促红细胞生成素。

雄性激素不但能直接刺激骨髓成血组织,加速红细胞生成,而且还能作用于肾脏使红细胞生成酶的活性提高,从而使血液中红细胞数量增多。这就可能解释成年男性红细胞的数量多于女性的原因。

红细胞的破坏

红细胞因衰老而被破坏,但也可因其他物理的、化学的或其他病理原因而被破坏。正常时红细胞的更新率每日约为1%,比其他组织为高。红细胞衰老时,细胞膜的可塑性减小而脆性增加,它可因血流撞击血管壁或因穿过毛细血管被压挤变形而破裂,此时膜内酶活性下降也影响膜的坚固性而导致破裂。此外,麻醉剂和毒素等也可使红细胞膜的脂质溶解;在免疫过程中,抗体和补体吸附到细胞膜上可使红细胞致敏并产生凝集现象,最终导致细胞破裂。红细胞破坏后,血管中的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可将其吞噬,也可当血液流经肝和脾脏时,被其中的网状内皮系统的巨噬细胞清除。红细胞被吞噬后,血红蛋白分解成珠蛋白和血红素,二者均可被摄取回收再利用。

红细胞异常增多与贫血

红细胞不断被破坏,也不断再生成,形成动态平衡,使红细胞数量保持相对稳定。如生成或与破坏发生异常,即造成红细胞数量过多或过少。

红细胞增多症红细胞数高达6~8百万/mm3,或以上时,称之为红细胞增多症。例如由于空气中氧含量减少或由于机体运输氧的功能发生障碍,造成组织缺氧,使造血器官活动加强,生成更多的红细胞。它也可以由于造血器官过多增生或癌发而造成。红细胞数量增多可使血液粘滞度增加,使微血管易于阻塞,循环阻力加大,心脏负担加重。

贫血外周血液中血红蛋白量或红细胞计数低于正常值,均称为贫血。它的发生可以由于①生成原料缺乏:最常见的为缺乏Fe2+时,为缺铁性贫血;其次是缺乏VB12、叶酸等促使红细胞分化和成熟的物质,为恶性贫血。②造血器官功能障碍:某些化学毒物或X、γ射线的

辐射作用,破坏了造血器官的功能,为再生障碍性贫血。③红细胞破坏增加:某些病原虫或药物等因素使红细胞破坏增加而造成贫血。

康网专著版权所有

18.红细胞生成与破坏的过程?

https://www.doczj.com/doc/4713902897.html, 丛书总编:陈晓红刘振华王羽分册主编:许素菊杨育梅陈兴红细胞和白细胞一样,均来自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经红系祖细胞→原始红细胞→早幼红细胞→晚幼红细胞→网织红细胞阶段发展成成熟红细胞,然后进入血管内发挥其功能。发展早期,自干细胞至中幼红细胞阶段,细胞分裂增殖迅速,一个干细胞可生成16个红细胞;发展后期,自晚幼红至成熟红细胞阶段细胞不再分裂,红细胞继续生长直至成熟。在分裂、分化过程中,幼红细胞体积、胞核由大变小,细胞核固缩、破碎、直至消失。胞浆由含兰色的脱氧核糖核酸(RNA),随细胞的发育成熟逐渐减少,变成含红色血红蛋白的成熟细胞。

(1)红细胞生成过程中的重要因素:①骨髓干细胞。多能干细胞转变成红系前体细胞后,红系前体细胞(BFU-E)能进行爆发式复制,成熟后转变为定向干细胞(CFU-E),CFU-E 含有许多红细胞生成素(EPO),有助于红细胞生长和成熟。②维生素B12、叶酸盐。为细胞成熟所必需,任何一种的缺乏或不足都会影响DNA的合成,导致细胞成熟障碍。③红细胞生成素(EPO)。成年人大部分的EPO由肾皮质间质细胞生成,缺氧时,肾脏反应性地生成红细胞生成素,促进早期细胞的分裂和分化。④血红蛋白。红细胞的主要成分是血红蛋白,约占红细胞蛋白的95%以上。红细胞的运输功能及缓冲酸碱平衡的功能都是通过血红蛋白实现的。铁、原卟啉和珠蛋白是合成血红蛋白的主要物质。

(2)红细胞的破坏过程:红细胞平均寿命约120天,逐渐衰老的红细胞随着细胞内酶活性的减低,细胞膜脂质成分的改变,使细胞膜功能受到影响,变形性降低、脆性增加,难以通过脾脏的狭窄腔隙,被脾脏“扣留”、破坏、并被巨噬细胞吞噬。研究表明,每天循环血中的红细胞数约有1%被吞噬(约等于2400亿红细胞,600克血红蛋白),相当于40~50毫升血液。又有相同数量的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生成,使血液中的红细胞和血红蛋白保持着平恒,以维持机体的正常功能。

血细胞的种类和生理功能

红细胞的生理功能 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运输O2和CO2,此外还在酸碱平衡中起一定的缓冲作用。这两项功能都是通过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来实现的。如果红细胞破裂,血红蛋白释放出来,溶解于血浆中,即丧失上述功能。 白细胞的功能 白细胞是机体防御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吞噬和产生抗体等方式来抵御和消灭入侵的病原微生物。 1.吞噬作用吞噬作用是生物体最古老的,也是最基本的防卫机制之一。对于其要消灭的对象无特异性,在免疫学中称之为非特异性免疫作用。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的吞噬作用很强,嗜酸性粒细胞虽然游走性很强,但吞噬能力较弱。 白细胞可以通过毛细血管的内皮间隙,从血管内渗出,在组织间隙中游走。它们吞噬侵入的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病原体和一些坏死的组织碎片。一般认为,白细胞能向异物处聚集,并将其吞噬,这是因为白细胞有趋化性。由于细菌体或死亡的细胞所产生的化学刺激,诱发白细胞向该处移动(图5-5)。组织发炎时产生一种活性多肽,也是白细胞游动的诱发物质之一。 中性粒细胞内的颗粒为溶酶体,内含多种水解酶,能消化其所摄取的病原体或其他异物。一般一个白细胞处理5~25个细菌后,本身也就死亡。死亡的白细胞集团和细菌分解产物构成脓液。 单核细胞由骨髓生成,在血液内仅生活3~4天,即进入肝、脾、肺和淋巴等组织转变为巨噬细胞。变为巨噬细胞后,体积加大,溶酶体增多,吞噬和消化能力也增强。但其吞噬对象主要为进入细胞内的致病物,如病毒、疟原虫和细菌等。巨噬细胞还参与激活淋巴细胞的特异免疫功能。此外,它还具有识别和杀伤肿瘤细胞,清除衰老与损伤细胞的作用。 2.特异性免疫功能淋巴细胞也称免疫细胞,在机体特异性免疫过程中起主要作用。所谓特异性免疫,就是淋巴细胞针对某一种特异性抗原,产生与之相对应的抗体或进行局部性细胞反应,以杀灭特异性抗原。血液中淋巴细胞按其发生和功能的差异,分为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两类。 (1)细胞免疫细胞免疫主要是由T细胞来实现的。这种细胞在血液中占淋巴细胞总数的80%~90%。T细胞受抗原刺激变成致敏细胞后,其免疫作用表现以下三个方面。直接接触并攻击具有特异抗原性的异物,如肿瘤细胞,异体移植细胞;分泌多种淋巴因子,破坏含有病原体的细胞或抑制病毒繁殖;B细胞与T 细胞起协同作用,互相加强,来杀灭病原微生物。 (2)体液免疫体疫免疫主要是通过B细胞来实现的。当此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变成具有免疫活性的浆细胞后,产生并分泌多种抗体,即免疫球蛋白,以针对不同的抗原。B细胞内有丰富的粗面内质网,蛋白质合成旺盛。抗体通过与相应

红细胞的代谢

第二节红细胞的代谢 ※哺乳动物的红细胞在发育中的形态与代谢的变化 早幼红细胞→中幼红细胞→网质红细胞→成熟红细胞 ⒈早、中幼红细胞:含有胞核、内质网和线粒体,具有合成核酸和 蛋白质的能力,并可以通过有氧氧化获得能量。 ⒉网质红细胞:无细胞核和DNA,不能合成核酸,但尚有少量线 粒体和RNA,可以合成一些蛋白质及有氧氧化供能。 ⒊成熟红细胞:有细胞膜和胞浆,无细胞器,不能合成核酸和蛋白 质,也不能氧化供能,其能量主要来自酵解途径。 一、血红蛋白的生物合成 述:血红蛋白是红细胞中最主要的蛋白质,是在红细胞成熟之前合成的。成年人的血红蛋白由两条α链、两条β链组成。 1.结构:含4个亚基,每个亚基结合1分子血红素 2.组成:珠蛋白和血红素 (一)血红素的合成 述:血红素是含铁卟啉衍生物,是Hb的辅基。 1.合成的组织和亚细胞定位 ⑴合成组织:红细胞的线粒体及胞液 ⑵亚细胞定位:骨髓的幼红细胞和网织红细胞(主要) 2.合成原料:琥珀酰辅酶A、甘氨酸、Fe2+等 3.限速酶:δ氨基γ酮戊酸(ALA)合成酶(辅酶:磷酸吡哆醛)4.合成过程 ⑴δ-氨基-γ-酮戊酸(ALA)的生成 *关键酶:ALA合酶 *反应部位:线粒体

*反应式:课本P158,图13-2 述:维生素B 6缺乏时,血红素合成发生障碍,造成维生素B 6 反应性贫血。 ⑵血红素的生成 ①胆色素原的生成 述:ALA 生成后从线粒体进入胞液。 + AL A 脱水酶 2H 2O ALA ALA 胆色素原(PBG ) ②尿卟啉原与类卟啉原的生成 4x 胆色素原 尿卟啉原Ⅰ、Ⅲ同合酶 尿卟啉原Ⅲ 尿卟啉原Ⅲ脱羧酶 类卟啉原Ⅸ ③血红素的生成 述:胞液中的类卟啉原Ⅲ再进入线粒体 类卟啉原Ⅲ 类卟啉原Ⅲ氧化脱羧酶 原卟啉原Ⅸ 原卟啉原Ⅸ氧化酶 原卟啉Ⅸ 亚铁螯合酶 血红素 述:血红素生成后,迅速进入胞液与珠蛋白结合生成Hb 。 在珠蛋白多肽链合成后,一旦容纳血红素的空穴形成,立 刻有血红素与之结合,并使珠蛋白折叠成其最终的立体结 构,再形成稳定的αβ二聚体;最后,由两个二聚体构成 有功能的α2β2四聚体-血红蛋白。 COOH CH 2CH 2C C O H H H H N H OH O O H O N H 2

网织红细胞的临床意义

网织红细胞的临床意义 网织红细胞计数(尤其是网织红细胞绝对值)是反映骨髓造血功能的重要指标。正常情况下,骨髓中网织红细胞均值为150×109/L,血液中为65×109/L。当骨髓Ret增多,外周血减少时,提示释放障碍;骨髓和外周血Ret均增加,提示为释放增加。从网织红细胞成熟类型获得红细胞生成活性的其他信息,正常时,外周血网织红细胞中Ⅲ型约占20%~30%,Ⅳ型约占70%~80%,若骨髓增生明显,可出现Ⅰ型和Ⅱ型Ret。1、判断骨髓红细胞造血情况(1)增多:见于①溶血性贫血:溶血时大量网织红细胞进入血循环,Ret可达6%~8%,急性溶血时,可达约20%,甚至50%以上,绝对值超过100×109/L。急性失血后,5~10d网织红细胞达高峰,2周后恢复正常。②放疗、化疗后:恢复造血时,Ret 短暂和迅速增高,是骨髓恢复较敏感的指标。③红系无效造血:骨髓中红系增生活跃,外周血网织红细胞计数正常或轻度增高。(2)减少: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再障危象。典型再生障碍性贫血诊断标准之一是Ret计数常低于0.005,绝对值低于15×10 9/L。2、观察贫血疗效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患者治疗前,Ret仅轻度增高(也可正常或减少),给予铁剂或维生素B12、叶酸治疗后,用药3~5天后,Ret开始上升,7~10天达高峰,2周左右,Ret逐渐下降,表明治疗有效医学*教育*网整理。3、骨髓移植后监测骨髓移植后第21天,如Ret大于15×109/L,表示无移植并发症;小于15×109/L,伴嗜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增高,可能为骨髓移植失败。4、网织红细胞生成指数(RPI)是网织红细胞生成相当于正常人的倍数。不同生理、病理情况下,Ret从骨髓释放人外周血所需时间不同,故Ret计数值不能确切反映骨髓红细胞系统造血功能,还应考虑Ret生存期限。通常Ret生存期限约为2d,若未成熟网织红

红细胞渗透脆性(仅供参照)

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 [实验目的]:学习测定红细胞渗透脆性的方法 [实验原理]:将红细胞放置于等渗溶液中,红细胞的形态不发生改变。放置于高渗和低渗盐溶液中红细胞的形态均出现改变,置于高渗液中,红细胞出现皱缩;置于低渗液中则发生膨胀,最后破裂,细胞内容物溢入血浆或溶液,这种现象称为溶血。 将血液滴入不同浓度的低渗盐溶液中,可以检查红细胞对低渗溶液的抵抗力。开始出现溶血现象的低渗盐溶液浓度,为该血液红细胞的最小抵抗力(约0.40%~0.45%NaCl 溶液),而完全溶血则为该血液红细胞的最大抵抗力(约0.30%~-0.45%NaCl溶液)。对低渗盐溶液的抵抗力小表示红细胞的脆性大,反之表示脆性小,最大抵抗力到最小抵抗力的范围,称脆性范围。 [实验对象]家兔 [实验器材]试管架、5 ml试管十支、2 ml吸管两支、注射器、1%NaCl溶液、蒸馏水、枸椽酸钠。 [实验步骤] (一)低渗盐溶液的配制 取试管十支,洗净烤干,用玻璃铅笔编号,排在试管架上,参照下表向各试管中加入1%NaCl溶液,然后再加入蒸馏水,每管溶液均2 ml。 试管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试管 蒸馏水(ml)0.60 0.70 0.80 0.90 1.00 1.10 1.20 1.30 1.40 1.50 NaCl浓度(%)0.70 0.65 0.60 0.55 0.50 0.45 0.40 0.35 0.30 0.25 (二)枸椽酸钠血的制备 家兔颈部解剖,剥离颈总动脉,插管,将血放入烧杯内,烧杯内事先加入3.8%枸椽酸钠溶液,血与枸椽酸钠溶液的比例为9:1,轻摇烧杯使之混匀。

[观察项目] 用注射器向每个试管内加入兔血一滴,用拇指堵住试管口,将试管颠倒2~3次(不要用力振荡以免溶血),在室温下静置1小时,然后观察各试管的透明度以判断是否溶血。 1、试管内下层为混浊红色,上层为无色或淡黄色液体,说明红细胞尚未破坏。 2、试管内下层为混浊红色,上层为透明淡红色,则表明红细胞部分溶解,才出现溶血的低渗盐溶液的浓度,为红细胞的最小抵力(最大脆性)。 3、试管内溶液呈现透明红色,说明红细胞全部溶解,称为完全溶血,首先引起红细胞全部溶解的低渗盐溶液浓度,即红细胞的最大抵抗力(最小脆性)。 通过试验,记录红细胞的脆性范围。 [思考题] ? 1. 为什么同一个体的红细胞渗透脆性有最大值和最小值? ? 2. 红细胞渗透脆性实验的临床意义。 ? 3. 输液时为何要输等渗溶液? 结果分析:将红细胞悬浮于低渗盐溶液中,水将在渗透压的作用下渗入细胞,于是红细胞发生膨胀,由正常的双凹圆碟形变成球形,并开始破裂而发生溶血。红细胞在低渗盐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的现象称红细胞渗透脆性。但红细胞对低渗盐溶液具有一定的抵抗力,这种抵抗力的大小可作为衡量红细胞渗透脆性的指标。同一个体的红细胞对低渗盐溶液的抵抗力并不相同。生理情况下,衰老的红细胞可变形性减小,变成球形,因而对低渗盐溶液抵抗力低,会先发生破裂,正常人刚开始出现溶血的NaCl溶液浓度为0.46%~0.42%NaCl溶液;而较幼稚的红细胞的抵抗力高,较后发生破裂,正常人出现完全溶血的NaCl溶液浓度为0..34%~0.32% NaCl溶液。 红细胞膜对水分子可自由通透,水分子依渗透压梯度进入红细胞,红细胞膨胀破裂而溶血,因此,红细胞在蒸馏水中立即发生溶血。 红细胞膜对尿素分子可自由通透,尿素分子依浓度梯度进入红细胞,而红细胞内的物质不能自由通过红细胞膜,导致红细胞内渗透压增高,水进入细胞,红细胞膨胀破裂而溶血,因此,

红细胞生成过程关键步骤确定

红细胞生成过程关键步骤确定 一个健康的成年人每天必须生成1千亿个新红血细胞,才能维持其血液循环中的红细胞数量。来自洛桑联邦理工学院(EPFL)的一个研究人员小组确定了红细胞生成过程中一个关键的步骤。这一研究发现可能不仅有助于阐明如贫血等血液疾病的病因,还使得医生们的梦想离现实更近了一步:在实验室能够制造出红血细胞,由此提供一个潜在的取之不竭的血液主要成分资源,用于输血。 红细胞,其本质就是一袋将氧气输送到全身的血红蛋白。其生命起始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经历一个高度受控的增殖和分化过程后,获得其最终的身份。 在这一分化过程中的一个关键步骤就是线粒体自噬(mitophagy)。随着线粒体耗尽,细胞血红蛋白负载能力达到最大。然而直到现在,都还没有清楚了解控制线粒体自噬的机制。 在发表在本周《科学》(Science)杂志上的一篇论文中,洛桑联邦理工学院的Isabelle Barde及其同事通过试验证实,KRAB型锌指蛋白与KAP1辅因子协同作用,以精细且复杂的方式调节了线粒体自噬。 论文的资深作者、病毒学家Didier Trono多年来一直对KRAB/KAP1系统感兴趣。众所周知,其在“沉默”哺乳动物基因组反转录因子元件中发挥作用,已有3.5亿年历史。它们最初是可以整合到感染生物体遗传密码中的逆转录病毒。“它做着如此好的一份工作,以致在进化过程中它被指派完成了很多其他的事情,”Trono说。 KRAB/KAP1系统承担的职责之一就是调控线粒体自噬。研究人员发现,遗传改造缺失KAP1的小鼠迅速变得贫血,因为它们无法生成红血细胞。更特别的是,他们发现,干细胞分化过程在成红血细胞(erythroblast,红细胞前体)中线粒体降解的阶段停止。且在人类血细胞中敲除KAP1也会产生相似效应,表明其调控线粒体自噬的作用在从小鼠到人类的整个进化中是保守的。 研究人员进一步证明,KRAB/KAP1系统是通过抑制线粒体自噬阻遏物来发挥功能。换句话说,就像负负得正,它激活了这一靶过程。这表明,这一调控系统中的各种元件突变有可能导致了如贫血和某些类型白血病等血液疾病,从而反过来指出了这些疾病的未来治疗靶点。它还指出了有可能在实验室中模拟红血细胞合成的途径。 但这些研究发现还具有更广泛的意义。虽然线粒体对于许多细胞正常功能至关重要,但如果它们生成破坏性自由基(某些情况下细胞呼吸作用的副产物)对于细胞也会是致命的。这些自由基引起的氧化性应激与肝脏疾病、心脏病和肥胖有关联。因此,了解线粒体自噬受控机制,有可能促成更好地了解以及治疗这些疾病。 Trono认为这一多层次组合调控法则或许适应于广泛的生理系统。“它为自然完成生理活动赋予了极高水平的模块性。”他将之比喻为管风琴的运行方式。 每个风琴师都有一个键盘,以及受他掌控的脚踏板。他通过各种组合应用它们来调整乐器产生的声音。相似的,微调一个或几个控制元件可以在许多生物过程中产生显著的影响。尽管其中任何一个元件发生突变都可能导致故障,但由于每个的贡献很小,损害往往是有限的。反过来,这赋予了系统稳固性。Trono相信,这种稳固性是数亿年来进化一直在选择和改进的。(来源:生物通何嫱) 更多阅读 《科学》发表论文摘要(英文) A KRAB/KAP1-miRNA Cascade Regulates Erythropoiesis Through Stage-Specific Control of Mitophagy 1.Isabelle Barde1,

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在肝缺血

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在肝缺血 再灌注损伤(HIRI)中的作用 周志东徐国海 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良好的血液循环是组织细胞获得充足的氧和营养物质供应并排除代谢产物基本保证。各种原因引起组织器官血液灌注量减少时常发生缺血性损伤,而缺血的组织、器官经恢复血流灌注后不但不能使其功能和结构恢复,反而加重其功能障碍和结构损伤的现象称为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肝缺血再灌注损伤(Hepatic 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 HIRI)是肝脏外科手术期间非常重要的并发症,一些长时间的肝脏大手术尤其是肝脏移植手术往往会存在肝脏缺血的过程[1],同时肝缺血再灌注损伤还可以影响肝切除后肝脏的再生及肝功能的恢复,因此,如何进行围术期的肝脏保护研究,合理用药,防治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将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肝缺血再灌注损伤主要产生机制主要为(1)氧自由基生成:(2)钙超载的损伤作用;(3)细胞凋亡;(4)炎性介质的释放;(4)kupffer细胞激活及中性粒细胞的聚集、黏附并活化,增强与内皮细胞黏附[2];(5)内皮素(ET)和一氧化氮(NO)浓度的失衡;(6)血小板激活因子的作用;(7)微循环功能障碍等。HIRI是由于各种机制相互影响,综合作用的结果。 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是一种刺激骨髓造血的糖蛋白类激素,是一种含唾液酸的酸性蛋白。人类EPO基因位于7号染色体长臂22区,相对分子量为34,000,有4个糖基化位点。自从1989年美国Amgen公司[3]在国际上首次研制成功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recombinant human erythropoietin, rHuEPO), 其理化性质和生物学活性与天然内源性红细胞生成素相同。EPO 通过与靶细胞上特异性的EPO 受体(erythropoietin receptor,EPO-R)结合发挥生物效应。传统认识中,EPO 是一种作用于骨髓造血细胞,促进红系祖细胞增生、分化和成熟的内分泌激素,对机体供氧状况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随着近年来研究不断深入,对于 EPO 的认识产生了一次革命性的飞跃,EPO 还可表现出非促红细胞生成作用。最近的研究[4]认为EPO是一种由缺氧诱导因子 ( hypoxia-inducibh factor, HIF)家族诱导产生的多功能细胞因子超家族成员,对于多种器官均有保护作用[5]。 研究已经发现,EPO 不仅在肾脏和肝脏中分泌,而且在脑、卵巢、输卵管、子宫和睾丸都有EPO 的分泌,而EPO 受体在骨髓的红细胞的前体细胞

红细胞的生成与破坏

红细胞的生成与破坏 红细胞的生成过程 红细胞系发育的过程是从原红细胞开始的。原红细胞体积大,胞核也大而圆,染色质细粒状,核仁1~3个,胞质呈强碱性。由原红细胞发育成为早幼红细胞时,核染色质变粗,胞质内开始合成血红蛋白。早幼红细胞约经四次分裂发育为中幼红细胞。中幼红细胞胞体较小,核染色质呈粗块状,胞质内血红蛋白渐增多。中幼红细胞再增殖,分化,发育成为胞体更小、核固缩、胞质内充满血红蛋白的晚幼红细胞。晚幼红细胞已无分裂能力,它脱去细胞核后就成为网织红细胞,网织红细胞再发育成为成熟红细胞而释放入血液循环。 红细胞生成的调节 组织缺O2是促进红细胞生成的有效刺激。不论何种原因而引起的组织缺氧,都能促进红骨髓加速生成和释放红细胞。实验表明,缺O2能促进肾脏产生一种红细胞生成酶,此酶作用于血浆中促红细胞生成素原,使它转化为促红细胞生成素(激素)。这种激素由血液运送至骨髓,作用于原红细胞膜上的受体,促使这些细胞加速增殖分化并发育为成熟的红细胞,此外,肝细胞和巨噬细胞也可能产生促红细胞生成素。 雄性激素不但能直接刺激骨髓成血组织,加速红细胞生成,而且还能作用于肾脏使红细胞生成酶的活性提高,从而使血液中红细胞数量增多。这就可能解释成年男性红细胞的数量多于女性的原因。 红细胞的破坏 红细胞因衰老而被破坏,但也可因其他物理的、化学的或其他病理原因而被破坏。正常时红细胞的更新率每日约为1%,比其他组织为高。红细胞衰老时,细胞膜的可塑性减小而脆性增加,它可因血流撞击血管壁或因穿过毛细血管被压挤变形而破裂,此时膜内酶活性下降也影响膜的坚固性而导致破裂。此外,麻醉剂和毒素等也可使红细胞膜的脂质溶解;在免疫过程中,抗体和补体吸附到细胞膜上可使红细胞致敏并产生凝集现象,最终导致细胞破裂。红细胞破坏后,血管中的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可将其吞噬,也可当血液流经肝和脾脏时,被其中的网状内皮系统的巨噬细胞清除。红细胞被吞噬后,血红蛋白分解成珠蛋白和血红素,二者均可被摄取回收再利用。 红细胞异常增多与贫血 红细胞不断被破坏,也不断再生成,形成动态平衡,使红细胞数量保持相对稳定。如生成或与破坏发生异常,即造成红细胞数量过多或过少。 红细胞增多症红细胞数高达6~8百万/mm3,或以上时,称之为红细胞增多症。例如由于空气中氧含量减少或由于机体运输氧的功能发生障碍,造成组织缺氧,使造血器官活动加强,生成更多的红细胞。它也可以由于造血器官过多增生或癌发而造成。红细胞数量增多可使血液粘滞度增加,使微血管易于阻塞,循环阻力加大,心脏负担加重。 贫血外周血液中血红蛋白量或红细胞计数低于正常值,均称为贫血。它的发生可以由于①生成原料缺乏:最常见的为缺乏Fe2+时,为缺铁性贫血;其次是缺乏VB12、叶酸等促使红细胞分化和成熟的物质,为恶性贫血。②造血器官功能障碍:某些化学毒物或X、γ射线的

红细胞成熟过程哺乳类动物红细胞在成熟过程中要经历一系列的变化

第三章红细胞 一、红细胞成熟过程 哺乳类动物红细胞在成熟过程中要经历一系列的变化: 早幼红细胞具有分裂繁殖的能力,细胞中含有细胞核、内质网、线粒体等细胞器; 从骨髓进入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称为网织红细胞,细胞仍有合成血红蛋白的功能,另外也可见有少量线粒体; 红细胞进入外周血1~3天后。核蛋白体等细胞器消失,成为成熟红细胞。 二、红细胞的基本结构 成熟红细胞是结构功能高度特化的细胞,无细胞核,也无细胞器。 红细胞内的主要成分是血红蛋白。血红蛋白是含卟啉铁的蛋白质。约占红细胞重量的33%,易与酸性染料结合,染成橘红色。 成熟红细胞直径7.5~8.5um,呈双凹圆盘状,表面光滑,中央较薄,约1um,周边较厚。约1.9um,在血涂片标本上显示,中央染色较浅周边较深。这一形态结构特点增加了红细胞的表面积,与体积相同的球形结构相比表面积增大约25%,还可使细胞内任何一点距细胞表面的距离都不超过0.85um。由于胞质细胞内充满了血红蛋白,最大限度地增强了气体交换的功能。 红细胞的数量及血红蛋白的含量随生理功能而政变。婴儿高于成人,运动时多于安静状态,高原地区居民高于平原地区居民。红细胞形态和数量以及血红蛋白的质与量的改变超出正常范围,则表现为病理现象。一般认为红细胞计数<3.0×1012/L,血红蛋白<100g/L,则为贫血(anemia)。红细胞计数>7.0×1012/L、血红蛋白>180g/L,则为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增多。 单个红细胞在新鲜时为淡黄绿色,大量红细胞使血液呈猩红色。多个红细胞常叠连在一起呈緡钱状。 红细胞有一定弹性和形态可变性,它能通过自身的变形而顺利通过直径更小的毛细血管。红细胞正常形态的维持需足够的ATP供能以及细胞内外渗透压的平衡。当缺乏ATP供能时,其形态由圆盘状态变为棘球状,当ATP供能状态改善后亦可恢复。当血浆渗透压降低时,血浆中的水分进入红细胞内,细胞肿胀呈球形甚至破裂,称为溶血,残留的红细胞膜囊称为血影;若血浆渗透压升高,红细胞内水分析出胞外,致使红细胞皱缩,也可导致膜破坏而溶血。 三、红细胞膜的结构 红细胞膜是成熟红细胞存留的唯一细胞器,它对保持红细胞的形态和维持红细胞的生命具有重要的意义。红细胞对外界的所有联系及反应,包括物质运输、免疫反应、信号转导、药物反应等,都由红细胞膜来完成。 人的红细胞膜是由蛋白质(约占49.3%)、脂质(约占42%)、糖类(约占8%)和无机离子等组成,蛋白质与脂质的比值约为1:1。电镜下观察红细胞膜呈三层(暗-明=暗):外层含糖脂、糖蛋白、蛋白质,为亲水性;中间层含磷脂、胆固醇与胆固醇酯、蛋白质具有疏水性;内层主要包含蛋白质,呈亲水性。即红细胞膜基本结构与其他细胞一样以脂双层为主体,蛋白质镶嵌在脂双层中。蛋白质大多与脂质及糖类结合以脂蛋白或糖蛋白的形式存在。这些蛋白质既有维持红细胞结构的作用,又有各自特定的功能。 1、红细胞膜蛋白 发现红细胞膜上有10种主要蛋白和一些少量蛋白质。 红细胞膜在包膜内表面可见一网状结构支撑着整个细胞,称为膜骨架,主要由血影蛋白、锚定蛋白、肌动蛋白、原肌球蛋白、肌球蛋白、加合素、4.1蛋白、4.2蛋白、4.9蛋白相连接构成。这种网状结构通过锚蛋白固定在细胞膜上。 膜骨架系统对维持红细胞的形状、稳定性起着重要作用。

促红细胞生成素的作用

促红细胞生成素的作用 良好的血液循环是组织细胞获得充足的氧和营养物质供应并排除代谢产物基本保证。各种原因引起组织器官血液灌注量减少时常发生缺血性损伤,而缺血的组织、器官经恢复血流灌注后不但不能使其功能和结构恢复,反而加重其功能障碍和结构损伤的现象称为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肝缺血再灌注损伤(Hepatic 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 HIRI)是肝脏外科手术期间非常重要的并发症,一些长时间的肝脏大手术尤其是肝脏移植手术往往会存在肝脏缺血的过程[1],同时肝缺血再灌注损伤还可以影响肝切除后肝脏的再生及肝功能的恢复,因此,如何进行围术期的肝脏保护研究,合理用药,防治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将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肝缺血再灌注损伤主要产生机制主要为(1)氧自由基生成:(2)钙超载的损伤作用;(3)细胞凋亡;(4)炎性介质的释放;(4)kupffer细胞激活及中性粒细胞的聚集、黏附并活化,增强与内皮细胞黏附[2] ;(5)内皮素(ET)和一氧化氮(NO)浓度的失衡;(6)血小板激活因子的作用;(7)微循环功能障碍等。HIRI是由于各种机制相互影响,综合作用的结果。 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是一种刺激骨髓造血的糖蛋白类激素,是一种含唾液酸的酸性蛋白。人类EPO基因位于7号染色体长臂22区,相对分子量为34,000,有4个糖基化位

点。自从1989年美国Amgen公司[3]在国际上首次研制成功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recombinant human erythropoietin, rHuEPO), 其理化性质和生物学活性与天然内源性红细胞生成素相同。EPO 通过与靶细胞上特异性的EPO 受体(erythropoietin receptor,EPO-R)结合发挥生物效应。传统认识中,EPO 是一种作用于骨髓造血细胞,促进红系祖细胞增生、分化和成熟的内分泌激素,对机体供氧状况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随着近年来研究不断深入,对于EPO 的认识产生了一次革命性的飞跃,EPO 还可表现出非促红细胞生成作用。最近的研究[4]认为EPO是一种由缺氧诱导因子( hypoxia-inducibh factor, HIF)家族诱导产生的多功能细胞因子超家族成员,对于多种器官均有保护作用[5]。 研究已经发现,EPO 不仅在肾脏和肝脏中分泌,而且在脑、卵巢、输卵管、子宫和睾丸都有 EPO 的分泌,而 EPO 受体在骨髓的红细胞的前体细胞(erythroidprecursors)、巨核细胞(megakar -yocytes)、内皮细胞、脑的一些区域培养的神经元细胞以及胎盘、肾脏、心脏、肝脏均有表达。现有研究显示:rHuEPO 可与机体各处的 EPO-R 受体结合,发挥器官保护作用。目前,国内外研究报道,rHuEPO 对心、脑、肾等的 IRI 有保护作用,尤其对心、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研究较多,而对肝脏的IRI的保护作用研究较少。研究表明促红细胞生成素除能调节红细胞生成以增加组织供氧外,还具有抗氧化、抗凋亡、抗炎及促进血管生成的作用,在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具有一定的生物学机制。

红细胞

红细胞 血液中的红细胞是血球当中最多的一种,也是体内数量最多的细胞。 正常成人每升血液中红细胞的平均值,男性约4~5×103个,女性约3.5~4.5×103个,居各类血细胞之首,如果将全身的红细胞一个个连接起来,能环绕地球赤道4.5圈。 胞体为双凹圆盘状,直径约7.5微米,中央较薄,周边部较厚。新鲜的单个红细胞呈浅黄绿色,多个红细胞常叠连在一起,稠密的红细胞使血液呈红色。 红细胞成熟时,无细胞核和细胞器,胞质内充满血红蛋白。血红蛋白约占红细胞重量的33%,具有携带O2和部分CO2的功能,每100升血液中血红蛋白含量,男性约120~150克,女性约110~150克。一般说,红细胞数少于3.5×103个/升,血红蛋白低于110克/升,则为贫血。 红细胞的平均寿命约为120天,在此期间,一个红细胞可在组织和肺脏之间往返大约5~10万次。衰老的红细胞多被脾、肝、骨髓等处的巨噬细胞吞噬分解。同时,体内的红骨髓生成和释放同等数量的红细胞进入外周血液,维持红细胞总数的相对恒定,以参与人体内的气体交换。当机体需要输血时,最输同型血,但尚需进行交叉配血实验,因红细胞膜上有ABO血型抗原存在。 红细胞是边缘较厚,中央略凹的扁园形细胞,直径7~8μm。细胞质中含有大量血红蛋白而显红色(见血细胞示意图)。 红细胞是在骨髓中制造的,发育成熟后进入血液。衰老的红血球被脾、肝、骨髓等处的网状内皮系统细胞吞噬和破坏,平均寿命120天。红细胞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运输氧及二氧化碳,这主要是通过红细胞中的血蛋白实现的。 血红蛋白具有运输氧及二氧化碳能力。与氧结合的血红蛋白称为氧合血红蛋白,色鲜红。动脉血所含的血红蛋白大部分为氧合血红蛋白,所以呈鲜红颜色;与二氧化碳结合的血红蛋白称为碳酸血红蛋白。氧及二氧化碳同血红蛋白的结合都不牢固,很易分离。 在氧分压较高肺内,静脉血中的碳酸血红蛋白解离,并与氧结合转变为氧合血红蛋白;而在氧分压较低的组织内,动脉血中的氧合血红蛋白解离,并与二氧化碳结合转变为碳酸血红蛋白。红血球依靠其血红蛋白的这种特殊性而完成运输氧及二氧化碳的任务。 红细胞的形态特点是什么? 人与哺乳动物的成熟红细胞为红色无核的双凹(或单凹)圆盘形细胞,平均直径约8000nm(8μm)。这些形态特点,使红细胞的代谢率较低,又有较大的表面积,有利于与周围血浆充分进行气体交换,双凹圆盘形细胞比球形细胞有较大的表面积与体积之比。此比值越大,越易于变形,故红细胞能卷曲变形,以此适应通过直径小于它的毛细血管并能通过脾和骨髓的血窦壁及其膜孔隙,通过后再恢复原状,这种变化叫做可塑性变形。 红细胞有哪些生理特性? 红细胞膜为脂质双分子层的半透膜,对物质的通透具有选择性,不能通过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氧和二氧化碳等脂溶性气体以单纯扩散方式可自由通过,葡萄糖和氨基酸等亲水性物质依靠易化扩散通过,负离子如Cl-、HCO3-等较易通过,尿素也可自由透入,而Na+ 、K+等正离子很难通过,需依赖钠泵来主动转运。 钠泵的能量来自红细胞消耗葡萄糖产生的A TP提供,并用以保持膜的完整性和膜内外的Na+ 、K+浓度梯度。贮于血库较久的血液其血浆K+浓度升高,因低温时红细胞代谢率低,以致Na+、K+泵活动缺乏能量来源,不能将K+泵入细胞内。

人红细胞生成素EPO说明书

人红细胞生成素(EPO)酶联免疫分析(ELISA) 试剂盒使用说明书 本试剂仅供研究使用目的:本试剂盒用于测定人血清,血浆及相关液体样本中红细胞生成素(EPO)的含量。 实验原理: 本试剂盒应用双抗体夹心法测定标本中人红细胞生成素(EPO)水平。用纯化的红细胞生成素(EPO)抗体包被微孔板,制成固相抗体,往包被单抗的微孔中依次加入红细胞生成素(EPO),再与HRP标记的红细胞生成素(EPO)抗体结合,形成抗体-抗原-酶标抗体复合物,经过彻底洗涤后加底物TMB显色。TMB在HRP酶的催化下转化成蓝色,并在酸的作用下转化成最终的黄色。颜色的深浅和样品中的红细胞生成素(EPO)呈正相关。用酶标仪在450nm波长下测定吸光度(OD值),通过标准曲线计算样品中人红细胞生成素(EPO)浓度。 试剂盒组成: 样本处理及要求: 1. 血清:室温血液自然凝固10-20分钟,离心20分钟左右(2000-3000转/分)。仔细收集上 清,保存过程中如出现沉淀,应再次离心。 2. 血浆:应根据标本的要求选择EDTA或柠檬酸钠作为抗凝剂,混合10-20分钟后,离心 20分钟左右(2000-3000转/分)。仔细收集上清,保存过程中如有沉淀形成,应该再次离心。 3. 尿液:用无菌管收集,离心20分钟左右(2000-3000转/分)。仔细收集上清,保存过程 中如有沉淀形成,应再次离心。胸腹水、脑脊液参照实行。 4. 细胞培养上清:检测分泌性的成份时,用无菌管收集。离心20分钟左右(2000-3000转/ 分)。仔细收集上清。检测细胞内的成份时,用PBS(PH7.2-7.4)稀释细胞悬液,细胞

浓度达到100万/ml左右。通过反复冻融,以使细胞破坏并放出细胞内成份。离心20分钟左右(2000-3000转/分)。仔细收集上清。保存过程中如有沉淀形成,应再次离心。5. 组织标本:切割标本后,称取重量。加入一定量的PBS,PH7.4。用液氮迅速冷冻保存备 用。标本融化后仍然保持2-8℃的温度。加入一定量的PBS(PH7.4),用手工或匀浆器将标本匀浆充分。离心20分钟左右(2000-3000转/分)。仔细收集上清。分装后一份待检测,其余冷冻备用。 6. 标本采集后尽早进行提取,提取按相关文献进行,提取后应尽快进行实验。若不能马上 进行试验,可将标本放于-20℃保存,但应避免反复冻融. 7. 不能检测含NaN3的样品,因NaN3抑制辣根过氧化物酶的(HRP)活性。 操作步骤 1.标准品的稀释与加样:在酶标包被板上设标准品孔10孔,在第一、第二孔中分别加标 准品100μl,然后在第一、第二孔中加标准品稀释液50μl,混匀;然后从第一孔、第二孔中各取100μl分别加到第三孔和第四孔,再在第三、第四孔分别加标准品稀释液50μl,混匀;然后在第三孔和第四孔中先各取50μl弃掉,再各取50μl分别加到第五、第六孔中,再在第五、第六孔中分别加标准品稀释液50ul,混匀;混匀后从第五、第六孔中各取50μl分别加到第七、第八孔中,再在第七、第八孔中分别加标准品稀释液50μl,混匀后从第七、第八孔中分别取50μl加到第九、第十孔中,再在第九第十孔分别加标准品稀释液50μl,混匀后从第九第十孔中各取50μl弃掉。(稀释后各孔加样量都为50μl,浓度分别为36 IU/L ,24 IU/L,12 IU/L,6 IU/L,3 IU/L)。 2.加样:分别设空白孔(空白对照孔不加样品及酶标试剂,其余各步操作相同)、待测样 品孔。在酶标包被板上待测样品孔中先加样品稀释液40μl,然后再加待测样品10μl(样品最终稀释度为5倍)。加样将样品加于酶标板孔底部,尽量不触及孔壁,轻轻晃动混匀。 3.温育:用封板膜封板后置37℃温育30分钟。 4.配液:将30(48T的20倍)倍浓缩洗涤液用蒸馏水30(48T的20倍)倍稀释后备用。 5.洗涤:小心揭掉封板膜,弃去液体,甩干,每孔加满洗涤液,静置30秒后弃去,如此 重复5次,拍干。 6.加酶:每孔加入酶标试剂50μl,空白孔除外。 7.温育:操作同3。 8.洗涤:操作同5。 9.显色:每孔先加入显色剂A50μl,再加入显色剂B50μl,轻轻震荡混匀,37℃避光显色 15分钟. 10.终止:每孔加终止液50μl,终止反应(此时蓝色立转黄色)。 11.测定:以空白空调零,450nm波长依序测量各孔的吸光度(OD值)。测定应在加终止 液后15分钟以内进行。 注意事项: 1.试剂盒从冷藏环境中取出应在室温平衡15-30分钟后方可使用,酶标包被板开封后如未用完,板条应装入密封袋中保存。 2.浓洗涤液可能会有结晶析出,稀释时可在水浴中加温助溶,洗涤时不影响结果。 3.各步加样均应使用加样器,并经常校对其准确性,以避免试验误差。一次加样时间最好控制在5分钟内,如标本数量多,推荐使用排枪加样。 4.请每次测定的同时做标准曲线,最好做复孔。如标本中待测物质含量过高(样本OD值大于标准品孔第一孔的OD值),请先用样品稀释液稀释一定倍数(n倍)后再测定,计算时请最后乘以总稀释倍数(×n×5)。

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的生产与应用

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的生产与应用 任雅怡3090102202 摘要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是成功应用于生物医药领域的重组蛋白药物产品。科研领域 对其性质和合成方法已有了成熟的了解。工业生产者也早已开始大量生产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并且取得了不俗的市场成效。 关键词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生产工艺应用市场开发 一、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的性质 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简称EPO)最早于1906年被发现。EPO属唾液糖蛋白激素,由165个氨基酸组成,为人体内源性化合物,糖基化位点为Asn24、Asn28、Asn83和Ser126,有2对半胱氨酸组成的二硫键(Cys7-Cys61和Cys29-Cys33),分子量为34~36 ku (SDS-PAGE)、30.4 ku(超滤)或60 ku(凝胶电泳),疏水性极强,pI为3.75~4.15。它主要来源于肾脏(少量来源于肝脏),由皮质管周围的间质细胞合成。 由基因重组技术合成的rhEPO相对分子质量为30400道尔顿,为含165个氨基酸糖的酸性糖蛋白,由哺乳动物细胞培养产生,结构与天然EPO极为相似,其理化性质和生物学活性与天然内源性红细胞生成素相同。其不同点是基因位点在7号染色体。在基因重组技术诞生前,EPO主要从贫血患者的尿和绵羊血中提取,提取率非常低,且极不稳定,理化和生物性质难以测定。1985年,人EPO基因克隆和表达的成功,使rh-EPO的制备成为现实。 二、重组菌构建过程 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是以重组DNA技术生产的红细胞生成素,将红细胞生成素的基因连接到表达载体上,转化CHO细胞,从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纯化得到红细胞生成素。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与天然人红细胞生成素具有相同的体内、体外活性,比活基本相当。 Jacob等人从基因文库中克隆并测序了编码红细胞生成素的DNA片段,同时,以核酸探针从λ噬菌体cDNA文库中筛选得到了编码红细胞生成素的cDNA片段,以此构建了SV40病毒启动子驱动表达的载体,在猴肾纤维母细胞COS-1中进行瞬时表达,测得了红细胞生成素的生物活性。Lin等人(1985)由人基因组中获得编码红细胞生成素的基因,将其转入中国仓鼠卵巢细胞系(CHO)中,获得稳定的表达。Quelle等人利用昆虫SF9细胞中的杆状病毒系统表达rhEPO。虽然经转化的SF9细胞生产的rhEPO的产率有所改善,但是目标产物rhEPO的糖基化程度较天然红细胞生成素为小,因而其分子量亦较小。Mori等人构建了一个含有干扰素-α基因启动子的rhEPO表达载体,并利用该rhEPO表达载体转化B 细胞白血病BALL-1细胞。经以仙台病毒转染后,转化的B细胞白血病BALL-1细胞比现有技术所得的转化株能产生较高量的rhEPO。重组红细胞生成素在大肠杆菌中也得到表达,但所得rhEPO仅具有体外抗原结合活性。至于家蚕体内的表达系统,也存在糖基化简单,药物在体内稳定性较低、活性较差等问题。在哺乳动物细胞CHO、BHK细胞系统中表达,

促红细胞生成素EPO

浅析促红细胞生成素——兴奋剂 摘要:促红细胞生成素是由肾脏分泌产生的一种特异性糖蛋白,能够促进骨髓红细胞的增殖与成熟。其最早用来治疗遗传、癌症、慢性肾衰以及其他一些炎症引起的的贫血症,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更新,促红细胞生成素被作为一种兴奋剂逐渐应用于竞技比赛中,造成运动员身体的损伤以及比赛的不公平。笔者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从促红细胞生成素的起源,解剖,功能及检测几个方面系统的整合促红细胞生成素的相关知识,为后续读者提供一个较为全面而清晰地学习框架。 关键词:EPO;兴奋剂;运动医学 EPO是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的英文简称,自从发现以来被广泛应用于耐力运动项目中。人体中的促红细胞生成素能够促进红细胞生成,明显提高人体的红细胞数量及血红蛋白的含量, 从而提高人体运输氧气的能力,提高人体的最大摄氧量, 所以EPO 与运动尤其是耐力运动关系十分密切。应用基因重组技术成功制造人重组促红细胞生成素( rhEPO) 后, 有些运动员试图通过服用rhEPO提高运动成绩, 但却忽略了服用rhEPO 的副作用,服用红细胞生成素可以使患肾病贫血的病人增加血流比溶度(即增加血液中红细胞百分比)。人体缺氧时,此种激素生成增加,并导致红细胞增生。EPO兴奋剂正是根据促红细胞生成素的原理人工合成,它能促进肌肉中氧气生成,从而使肌肉更有劲、工作时间更长。 一、EPO历史来源 (一)EPO简介 促红细胞生成素(EPO,Erythropoietin)也称为红细胞集落形成刺激物(ECSA)和红细胞生成刺激因子(ESF),为哺乳动物调节红细胞生成的主要调控因子,1948 年Bonsdor 与Jalsvisto 首次发现,并于1977年由Migake从尿中分离纯化出来的。 人体内的EPO 为一种糖蛋白激素,大部分是肾脏中的酶样物质红细胞生成酶(Erythrogenin)作用于肝脏所生成的促红细胞生成素原(Erythropoietinogen)在血浆中转变而成的。一方面经血液运输到骨髓造血组织,可促进A LA 合成酶的生成。( r—酮基—8—氨基戊酸) ,促进血红素的合成,血红素生成后迅即与球蛋白结合成为血红蛋白( Hb) ,并

红细胞

红细胞:起源于骨髓造血干细胞,在促红细胞生成素等作用下分化成原始红细胞。 晚幼红细胞已丧失分裂能力,网织红细胞再经过48小时左右即发育成完全成熟的红细胞。成熟红细胞和部分网织红细胞进入外周血。进入外周血后红细胞平均寿命120天。 衰老红细胞主要在脾脏破坏,分解为铁,原卟琳和珠蛋白。 Hayem液:由NaCl Ha2so4和Hgcl2和蒸馏水。Nacl调节渗透压。Ha2so4调节渗透压、提高比密防止细胞粘连Hgcl2为防腐剂。 白细胞对红细胞计数的影响:白细胞过高者(一般WBC ),做红细胞计数时,则应将扣除。 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直接将患者红细胞数减去白细胞数;在高倍镜下识别计数勿将白细胞计入. 血红蛋白是红细胞的主要组成成分,由珠蛋白与亚铁血红素组成。分子量为64458.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测定HiCN最大吸收波峰540nm波谷504nm 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测定法是ICSH 和WHO推荐的参考方法。 名解 1.白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又包括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和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外周血白细胞中,中性粒细胞数量最多。 淋巴细胞的形态异常:Ⅰ型:空泡型Ⅱ型不规则型Ⅲ型幼稚型 嗜多色性红细胞:呈灰蓝色或灰红的,胞体较大。属于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胞质除Hb外还有不多的嗜碱性物质。常见于各类贫血和白血病。溶血性贫血最多。 氧化血红蛋白:亚铁血红素一条为Hb呼吸载体,与O2结合时形成氧合血红蛋白。 还原血红蛋白:亚铁血红素一条为Hb呼吸载体,不参加任何反应空着。 染色质小体:位于成熟或幼稚红细胞胞质内的紫红色小体,为核的残余物。常见于巨幼细胞贫血也常见于溶血性贫血及脾切除术后。 卡-波环:呈紫红色线圈状或8字形,存在有成熟或幼稚红细胞胞质内,可能是纺锤体的残余物或脂蛋白变性所致,与染色质小体并存,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和铅中毒。 碱性点彩红细胞:在瑞氏染色条件下,红细胞内出现大小不一,数量不等的嗜碱性黑蓝色颗粒,属于完全成熟的红细胞。正常人血涂片中罕见此类细胞。为铅中毒的诊断,亦见于重症巨幼细胞性贫血和骨髓纤维化等。 类白血病反应;机体对某些刺激产生的类似白血病表现的血象反应 中毒颗粒:中性粒细胞质中出现的粗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匀的紫黑色或深紫色颗粒,称中毒颗粒。 杜勒小体:是中性粒细胞胞质毒性变化而保留的局部嗜碱性区域。 核左移:外周血中杆状核粒细胞增多并出现晚幼粒,中幼粒甚至早幼粒细胞时称为核左移。 核右移:外周血中5叶核及5叶核以上的中性粒细胞超过3%时称为核右移。 棒状小体:为白细胞胞质中出现的紫红色细杆状物质,一个或数个长1~6UM。.常见于急性白血病。 网织红细胞:是介于晚幼红细胞和成熟红细胞之间尚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经碱性染料活体染色后,形成蓝色或紫色的点粒状或丝网状结构沉淀物。) 血细胞比容:只在一定条件下经离心沉淀压紧的红细胞在全血标本中所占体积的比。 红细胞沉降率:是指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的沉降速度,简称血沉。 抗凝剂:是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除去或抑制某种凝血因子的活性,以阻止血液凝固的物质。 脑脊液;是一种无色透明细胞外液,脑脊液是血液成分通过血脑脊液屏障选择性过滤形成的。 漏出液:由各种非炎症性原因引起的积液成为漏出液。成因血管内胶体渗透压降低,毛细血管流体静脉压增高,淋巴回流受阻,水、钠潴留. 渗出液:由各种炎症或其他原因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而引起的积液成为渗出液。成因细菌感染,恶性肿瘤,其他原因 解答题 1红细胞废液处理:首先以水稀释废液(1:1),再按每升上述稀释废液加入氯酸钠(安替福民)35ml,充分混匀后敞开容器口放置15小时以上,使CN-氧化成CO2和N2挥发,或水解成 ,再排入下水道。2RBC红细胞计数的临床意义? 答: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增多:1、生理性增多:见于机体缺氧如新生儿、高原居民、剧烈劳动、恐惧、冷水浴等。病理性增多1相对性增多;由于大量失水和血浆量减少。多见于剧烈呕吐、大面积烧伤、严重腹泻、大量出汗等;2绝对性增多:见于严重的慢性心肺疾病。 2、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减少1.生理性减低:6个月~2岁的婴幼儿,妊娠中、晚期,老年人造血功能逐渐减退。以上几种为生理性贫血。2.病理性减少:骨髓造血功能低下,造血原料缺乏,红细胞破坏增加,红细胞丢失过多。 3中性粒细胞临床意义? 生理性增多:1中性粒细胞一般下午较上午高2剧烈运动、情绪激动、严寒、暴热等使白细胞增多,可达 3新生儿白细胞总数增多 4、妊娠5个月以上及分娩时 病理性增多1)急性感染:特别是化脓性球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所致的败血症、扁桃体炎、阑尾炎等。 2)严重的组织损伤或大量血细胞破坏:在较大手术后、严重的烧伤、急性心肌硬死、急性溶血可见白细胞增多。以中性粒为主3)急性大出血:在脾破裂或宫外孕输卵管破裂后,白细胞迅速增高,常达(20~30)×109/L.其增多的细胞也要是中性分叶核粒细胞。4)急性中毒:化学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