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针灸学(双语)教学大纲

针灸学(双语)教学大纲

针灸学(双语)教学大纲
针灸学(双语)教学大纲

《针灸学》(双语)教学大纲

(供七五年制中医专业使用)

前言

《针灸学》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七年制中医等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其主要内容为英语语言的方式介绍经络、腧穴、刺灸法与治疗四个方面。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在学习巩固本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掌握有关针灸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提高中医专业英语的水平,达到能够运用针灸防治常见疾病和常用针灸专业术语的英文表述的目的。

本课程的教学范围以教材为主,以英汉对照《针灸学》教材为辅,加强理论与实践、汉语和英语的有机结合,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并根据章节内容,分别进行讨论,以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增强教学效果。

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

绪言

[目的要求]

1.掌握针灸学的定义,明确针灸学是祖国医学的重要学科之一及掌握此学科的重要意

义。

2。了解本课程的主要学习内容、目的、要求和学习方法。

3.熟悉针灸发展简史,特别是当代国内外学习、应用和研究针灸的进展情况。

4.掌握针灸发展简史中有关专著名称的英文表达。

[教学内容]

1.针灸学的定义。

2.针灸学的主要内容,学习目的要求和方法。

;.针灸的起源、发展及历代重要针灸史实。

4.当代国内外针灸发展概况。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英语教学比例占80%。

上篇经络腧穴

第一章经络总论

[目的要求]

1.掌握十二正经、奇经八脉内容的英语表达,和十五络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的英语名称。

[教学内容]

1.经络与经络学说的定义。

2.经络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3.经络系统的组成、分布特点、作用及意义。

4.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经络学说在祖国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中的地位和

作用。

5.经络学说在临床上的应用,重点从诊断疾病和治疗疾病方面论述。

[教学方法] .

课堂讲授,并根据需要选用图表。英语教学比例占80%。

第二章腧穴总论

[目的要求]

1.以英语方式掌握腧穴的定位方法,腧穴的主要治疗作用和主治规律和各类特定穴的名称。

1.腧穴的定义、脑穴的发展,以及穴位标准化方案的特点。

2.腧穴的分类及分类的原则。

3.腧穴的命名及命名原则。

4.腧穴的定位方法,重点介绍骨度分寸法和自然标志取穴法。

5.腧穴的作用与主治规律。

6.特定穴的定义与内容。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并根据需要选用图表。英语授课比例占80%。

第三章经络腧穴各论

[目的要求]

1 .以英语方式掌握十四经脉的循行和100个腧穴的定位、主治。,

[教学内容]

1.十四经脉的循行。

2.十四经穴和常用经外奇穴的定位、主治和操作。

手太阴肺经(ll穴):中府*、尺泽*、孔最*、列缺*、太渊* 少商*。

手阳明大肠经(20穴):商阳*、合谷*、曲池*、肩髎*、迎香*。

足阳明胃经(45穴):承泣*、四白*、颊车*、下关*、头维*、梁门*、天枢*、归来*、梁丘*、足三里*、上巨虚*、丰隆*、解溪*、内庭*。

足太阴脾经(21穴):隐白*、公孙*、三阴交*,阴陵泉*、血海*、大横*。

手少阴心经(9穴):极泉*、通里*、神门*。

手太阳小肠经(19穴):少泽*、后溪*、肩贞*、天宗*、听宫*。

足太阳膀胱经(67穴):睛明*、攒竹*、肺俞*、心俞*、膈俞*、肝俞*、脾俞*、胃俞*、肾俞*、大肠俞*、次髎*、委中*、膏盲*、志室*、秩边*、承山*、昆仑*、申脉*、至阴*。

足少阴肾经(27穴):涌泉*、太溪*、照侮*、大赫*.

手厥阴心包经(9穴):曲泽*、间使*、内关*、劳宫*。

手少阴三焦经(23穴):中渚*、外关*、支沟*、肩髎*、翳风*。

足少阳胆经(44穴):瞳子髎*、风池*、肩井*、环跳*、阳陵泉*、光明*、悬钟*、丘墟*、足临泣*。

足厥阴肝经(14穴):行间*、太冲*、章门*、期门*。

督脉(28穴):长强*、腰阳关*、命门*、至阳*、大椎*、哑门*、风府*、百会*、上星*、素髎*、水沟*。

任脉(24穴):会中极*、关元*、气海*、神阙*、中脘*、膻中*、天突*、廉泉*、承浆*。

[教学方法]

1.课堂讲授,并充分利用图表、幻灯。

4.英语教学比例占100%。

中篇刺灸法

第四章刺灸法总论

[目的要求]

1.以英语方式掌握刺灸法的作用和意义

1.刺法、灸法的定义。

2.刺灸法的特点、作用及意义。

].刺灸法的起源与发展。

4.九针的名称、形状和用途。

5.刺灸法的现代研究概况。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辅以图表。英语授课比例占100%。

第五章刺灸法各论

[目的要求]

1.以英语方式掌握毫针刺法的全部操作,并重点掌握捻转、提插、疾徐等补泻手法。2.以英语方式掌握得气的意义,掌握候气、催气、行针等操作方法。

3.掌握针刺异常情况的预防和处理,以及用英语叙述。

4.掌握灸法的种类、操作、适应证和注意事项并会用英语叙述。

5,掌握拔罐的操作方法、适应范围和注意事项并会用英语叙述。

[教学内容]

1.毫针刺法的基本知识。

2.毫针的进针、留针、行针、出针等操作过程,针刺得气与行针手法、补泻手法。

3.针刺异常情况的预防及处理。

4.灸法的意义、种类和作用;灸法的操作方法,适应范围和注意事项。

5.拔罐的操作方法,适应范围和注意事项。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充分利用图表、电视、电影。英语授课比例占100%。

下篇针灸治疗

第六章治疗总论

[目的要求]

1.用英语表述掌握针灸治疗原则、治疗作用和配穴处方。用英语表述。

3.熟悉各类特定穴的临床应用。

[教学内容]

1.八纲、脏腑、经络辨证在针灸临床上的运用。

2.针灸的治疗原则和治疗作用。

3.针灸配穴处方。

4.特定穴的应用。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辅以图表。英语授课比例占100%。

第七章治疗各论

[目的要求]

l,用英语表达重点病证的概念、病因病机,掌握其辨证分型、针灸治疗原则、处方、配穴及处方

[教学内容]

各科病证的概念、病因病机、辨证分型及针灸治法、处方配穴及方义。

内科病证:中风*、眩晕(附高血压) *、头痛(附三叉神经痛) *、面瘫*、腰痛*、胁痛*、痹症*、不寐*、惊悸怔仲*、感冒*、胃痛*、腹痛*、

妇儿科病证:月经不调*、痛经*、胎位不正、小儿惊风*、遗尿、疳积*、

[教学方法]

1.课堂讲授,辅以幻灯。英语授课比例占100%。

使用说明

1.本大纲供七年制中医专业使用。

2.教材的附篇中所收各参考资料,可供学生课外阅读,条件允许者,可适当进行辅导。3.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不同章节,指导学生读一定的参考书。

课时分配

《Acupuncture Science》(Bilingualism)Teaching Syllabus

(Supply for Seven and Five Year Program TCM Speciality)

Perface

《Acupuncture Science》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t is the Required Course for Seven - Year Program TCM students. The main contents are meridian、acupoint、needling and moxibustion methods and treatment which are introduced by English. The teaching purpose is that helping the students study the professional theory and knowledge, at the same time, helping them grasp the basic knowledge、basic theory and basic technique of acupuncture for improving the professional level of TCM, also for achieving the purpose of applying acupuncture to prevent the common disease and using the acupuncture professional term by English presentation

The teaching extent is mainly of teaching scope of the textbook in this course,subsidiary role of English and Chinese control textbook of 《Acupuncture Science》, enhancing the organic combin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Chinese and English. The teaching method is mainly of classroom instruction in the class, also according to the contents of chapters and sections, being respectively discussed, in order to deepening the understanding of teaching content and improving the effect of teaching.

Teaching purpose and requirement and content

Introduction

[Purpose and Requirement]

1.Mastering the definition of acupuncture,identifying that acupuncture science is an important subjec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the important meaning for mastering the subject.

2. Comprehending the main content、purpose、requirement and learning method of this subject. 3.To be familiar with the simple history of acupuncture development,especially the progression of study、application、investigation of acupuncture in present domestic and overseas. 4.Mastering the English expression of monograph name in the simple history of acupuncture development.

[Teaching Content]

1.The definition of acupuncture acupuncture science.

2.The main content,purpose and requirement and method of acupuncture science.

3.The origin of acupuncture、development and the important acupuncture history in past dynasties.

4.The overview of acupuncture development in present domestic and overseas.

[Teaching Method]

Teaching in the class. English teaching occupy 80%.

The first section Meridian and Acupoint

Chapter One General Introduction of Meridian

[Purpose and Requirement]

1.Mastering the content of twelve regular meridians、eight extra meridians by English expression and the English name of fifteen main collaterals、the branches of twelve channels、musculature of 12 meridians、twelve skin areas.

[Teaching Content]

1.The definition of meridian and meridian theory.

2.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meridian theory.

3.The compose、distribution feature、function and significance of channel system.

4.The physiological function、pathological change of meridian,and the position and effect of meridian theory in the theory and clinical practice of TCM.

5.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meridian theory has to be discussed from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disease.

[Teaching Method] .

Teaching in the class,also adopting the chart according to the demand. English teaching occupy 80%。

Chapter Two General Introduction of Acupoint

[Purpose and Requirement]

1.Mastering the location method of acupoint, the main therapeutic action of acupoint and indication rule and the name of different kinds specific points by English way.

[Content of Teaching]

1.The definition of acupoint、the development of brain point,and the feature of standardization schedule of acupoint.

2.The classification of acupoint and principle of classification.

3.The denomination of acupoint and principle of denomination.

4.The positioning method of acupoint,emphasizly introducing the bone-length measurement and natural sign point selection principle.

5.The function of acupoint and indication rule.

6.The definition and content of specific points.

[Teaching Method]

Teaching in the class,also adopting the chart according to the demand. English teaching occupy 80%.

Chapter Three Respective Introduction of Meridian and Acupoint

[Purpose and Requirement]

Mastering the transmission route of fourteen meridians and the location and indication of 100 acupoints.

[Teaching Content]

1.Transmission Route of fourteen meridians.

2.The location、indication and manipulation of fourteen-meridian points and common extra-meridian points.

Lung Meridian of Hand Taiyin(ll acupoints):ZhongFu*、ChiZe*、KongZui*、LieQue*、TaiYuan* ShaoShang*。

Large Intestine of Hand Yangming(20 acupoints):ShangYang*、HeGu*、QuChi*、JianLiao*、YingXiang*。

Stomach Meridian of Foot Yangming(45 acupoints):ChengQi*、SiBai*、JiaChe*、XiaGuan*、TouWei*、LiangMen*、TianShu*、GuiLai*、LiangQiu*、ZuSanLi*、ShangJuXu*、FengLong*、JieXi*、NeiTing*.

Spleen Meridian of Foot Taiyin(21 acupoints):YinBai*、GongSun*、SanYinJiao*,YinLingQuan*、XueHai*、DaHeng*.

Heart Meridian of Hand Shaoyin(9 acupoints):JiQuan*、TongLi*、ShenMen*.

Small intestine of Hand Taiyang(19 acupoints):ShaoZe*、HouXi*、JianZhen*、TianZong*、TingGong*.

Bladder Meridian of Foot Taiyang(67 acupoints):JingMing*、CuanZhu*、FeiShu*、XinShu*、GeShu*、GanShu*、PiShu*、WeiShu*、ShenShu*、DaChangShu*、CiLiao*、WeiZhong*、GaoHuang*、ZhiShi*、ZhiBian*、ChengShan*、KunLun*、ShenMai*、ZhiYin*.

Kidney Meridian of Foot Shaoyin(27 acupoints):YongQuan*、TaiXi*、ZhaoHai*、DaHe*.

Pericardium Meridian of Hand Jueyin(9 acupoints):QuZe*、JianShi*、NeiGuan*、LaoGong*。

Triple Energizer Meridian of Hand Shaoyin(23 acupoints):ZhongZhu*、WaiGuan*、ZhiGou*、JianLiao*、YiFeng*.

Gall-bladder of Foot Shaoyang(44 acupoints):TongZiLiao*、FengChi*、JianJing*、HuanTiao*、YangLingQuan*、GuangMing*、XuanZhong*、QiuXu*、ZuLinQi*.

Liver Meridian of Foot Jue Yin(14 acupoints):XingJian*、TaiChong*、ZhangMen*、QiMen*.

Governor Vessel(28 acupoints):Chang Qiang*、YaoYangGuan*、MingMen*、ZhiYang*、DaZhui*、YaMen*、FengFu*、BaiHui*、ShangXing*、SuLiao*、ShuiGou*.

Concepion Meridian(24 acupoints):ZhongJi*、GuanYuan*、QiHai*、ShenQue*、ZhongWan*、TanZhong*、TianTu*、LianQuan*、ChengJiang*.

[Teaching Method]

1.Teaching in the class,also fully utilizing the chart and ppt. English teaching occupy100%.

The second section Needling and Moxibustion Method

Chapter Four General Introduction of Needling and Moxibustion Method

[Purpose and Requirement]

1.Mastering the function and significance of needling and moxibustion method by English way [Teaching Content]

1.The definition of needling method、moxibustion therapy.

2.The feature、function and significance of needling and moxibustion method.

3.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needling and moxibustion method.

4.The name、shape and usage of nine needles.

5.The modern research overview of needling and moxibustion method.

[Teaching Method]

Teaching in the class,also fully utilizing the chart and ppt. English teaching occupy100%. Chapter Five Respective Introduction of Needling and Moxibustion Method

[Purpose and Requirement]

1.Mastering the whole manipulation of needling by English way.,and emphasizly mastering the reinforcing and reducing method,such as twirling、lifting and thrusting、fast and slow . 2.Mastering the significance of needle sensation by English way,mastering the manipulation of waiting for qi、promoting the flow of qi、manipulating needlles.

3.Mastering the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of abnormal occurrence of acupuncture,and describing it by English.

4.Mastering the categories、manipulation、indication and announcements of moxibusion and describing it by English.

5,Mastering the operational approach、indication and announcements of ventouse, and describing it by English.

[Teaching Content]

1.The basic knowledge of acupuncture needling methods.

2.The operation process of needle insertion、needle retaining、manipulating needlles、withdraw the needle of acupuncture,needle sensation and manipulating needles method、reinforcing and reducing method.

3.The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of abnormal occurrence of acupuncture.

4.The significance、categories、and function of moxibusion;The operational approach,adaptive norm and announcements.

5.the operational approach、indication and announcements of ventouse.

[Teaching Method] Teaching in the class,also fully utilizing the chart、TV、movie. English teaching occupy100%.

The third section Treatment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Chapter Six General Introduction of Treatment

[Purpose and Requirement]

1.Mastering the therapeutic principle、therapeutic effect and adjunct points formula of acpuncture by English.

3.To be familiar with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different kinds of specific points.

[Teaching Content]

1.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eight principal syndromes、entrails and dialectical of meridian and collaterals.

2.The therapeutic principle and therapeutical effect of acupuncture.

3.The formula of adjunct points of acupuncture.

4.The application of specific points.

[Teaching Method] Teaching in the class,aiding by chart. English teaching occupy100%. Chapter Seven Respective Introduction of Therapy

[Purpose and Requirement]

l. The important disease’s concept and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are discussed by English,mastering the dialectical typing、therapeutic principle、formula、adjunct points and prescription. [Teaching Content]

The concept、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dialectical typing、therapeutic principle、formula、adjunct points and mechanism of prescription of different diseases.

Internal Diseases:Stroke*、Vertigo(attach Hypertension) *、Headache(attach Trigeminal Neuralgia) *、Facial Paralysis*、Lumbago*、Hypochondriac Pain*、Arthromyodynia*、Insomnia*、Shock and Palpitation*、Common Cold*、Stomachache*、Abdominal Pain*、

Gynecology and Paediatrics Diseases:Menoxenia* Algomenorrhea*、Malposition、Children Infantile Convulsion*、Enuresis、Malnutritional Stagnation*

[Teaching Method]

1.Teaching in the class,aiding by chart. English teaching occupy100%.

Direction for Use

1.This outline is used by seven-year program TCM Speciality.

2.The references collected in textbook are the boundary discourse,could be provided students for reading,if it is possible,teacher can give a proper guidance.

3.During the teaching, teacher can guide the students read a certain quantity of reference books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chapters.

《针灸学》教学大纲

针灸学》教学大纲 供五年制中医专业中西医结合方向使用) 针灸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经络、腧穴及刺灸方法,探索运用针灸防治疾病规律的一门学科。《针灸学》是中医学专业的临床课。本学科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系统学习中医学基本理论基础,掌握有关经络和腧穴基本知识及刺灸的基本技能,以便运用针灸的方法治疗常见病、多发病。 本课程的教学范围以教材为主,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坚持以临床为中心,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并应根据教学内容,辅以多媒体、图表、模型、操作等手段,加强直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强调理论讲授结合操作方法示范及利用临床见习进行实践操作练习等。 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 绪言 【目的要求】 1、掌握针灸学的定义。 2、熟悉针灸发展简史。 3、了解针灸学的特点和学习方法。 【教学内容】 1、针灸学的定义。 2、针灸的起源、发展和历代重要针灸史实。 3、历代著名针灸医家及代表著作。 4、教材内容简介。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

上篇针灸理论 第一章经络总论 【目的要求】 1、掌握经络系统的组成;掌握十二经循行交接和流注规律及脏腑经络属络关系;掌握经络的作用及临床应用。 2、熟悉经络的标本、根结、气街、四海理论;熟悉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的定义。 3、了解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十二经别循行特点;了解经络学说的形成。【教学内 容】 1、经络学说的形成。 2、经络系统的组成。 3、十二经脉循行、流注、交接及脏腑经络表里络属关系。 4、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 5、经络标本、根结、气街、四海。 6、经络的作用及其临床应用。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辅以多媒体、挂图、模具教学。 第二章腧穴总论 【目的要求】 1、掌握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掌握腧穴的定位方法。 2、熟悉各类特定穴;熟悉腧穴的分类。 3、了解腧穴命名。 【教学内容】 1、腧穴的分类。 2、腧穴的治疗作用。 3、特定穴的意义(五输穴、原穴、络穴、俞穴、募穴、八会穴、郄穴、下合穴、八脉交会穴、交会穴)。 4、腧穴的定位方法(骨度分寸定位法、解剖标志定位法、手指同身寸定位法)。 【教学方法】

针灸医籍选读教学大纲题库

《针推医籍选》教学大纲 (供针灸推拿制本科专业用) Ⅰ前言 《针推医籍选读》是专门研究古代医家关于针灸理论和临床有关论述的一门课程。它收录了《内经》及《内经》后不同时期医家的著述,是针灸推拿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内容涉及针灸的多方面知识。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史学研究的重视,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学习经典针灸理论和方法是进一步掌握现行针灸理论和方法的重要手段。该课程对于加深本专业学生对传统经络、腧穴、刺法灸法理论的理解,指导临床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针推医籍选》作为介于专业基础课和临床课之间的一门桥梁课程,是针灸推拿专业的必修课,是本专业教学的后期提高课。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任务,就是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和阐述本学科的基本内容,使学生能从历史的角度客观地认识古代针灸理论和方法的形成、演变及其真实的含义,掌握本学科的有关知识,为指导临床服务。同时,也使学生能比较系统地了解古代针灸学术的发展,学会辨证地分析问题,培养学生阅读古医籍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针推理论水平和运用理论分析与指导临床实践的能力。 本大纲适用于针灸推拿、针灸外向型专业五年制汉、民族本科学生使用。现将大纲使用中有关问题说明如下: 1、为了使教师和学生更好地掌握教材,大纲每一章节均由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三部分组成。教学目的注明教学目标(国家执业资质标准要求及章节之间相互关系),教学要求分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级别,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级别对应,并统一标示(核心内容即知识点以下划实线,重点内容以下划虚线,一般内容不标示)便于学生重点学习。 2、教师在保证大纲核心内容的前提下,可根据不同专业要求和不同教学手段,讲授重点内容和介绍一般内容。 3、总教学参考学时为36,即理论课36学时。 Ⅱ正文 上篇《黄帝内经》选 第一章《黄帝内经》概论 一、教学目的: 1、学习《黄帝内经》中的不同经络、腧穴理论;《黄帝内经》中的不同刺法 灸法理论;《黄帝内经》中的针灸临床特点。 2、在掌握《黄帝内经》针灸理论体系及其形成特点的基础上,学习针灸学理论体系对后世的影响及如何正确认识《黄帝内经》的针灸理论体系。 二、教学要求 1、熟悉《黄帝内经》的成书年代及书名含义;《素问》、《灵枢》的命名;《素问》、《灵枢》与《内经》的关系。 2、掌握《黄帝内经》的基本内容;内容特点;针灸学理论体系;经络理论;腧穴理论;刺法灸法理论;针灸临床特点。

针灸学考试试题与答案

针灸学考试试题与答案 一、名词解释 1.针灸学: 2.经络系统 3.十二经脉: 4.砭石: 5.“阳脉之海”: 6.经气: 7.“一源三歧”: 8.十五络脉: 9.经络学说: 10.“六合”: 11.“气街”: 12.五输穴: 13.“肺系”: 14.募穴: 15.“陷下则灸之”: 16.“感觉阈”: 17.隔姜灸: 18.平刺: 19.四总穴” 20.艾炷灸 二、判断题 1.《针灸大成》记载了361个经穴。( ) 2.《难经》“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 3.唐代初期,针灸发展成为一门专科,有“针师”、“灸师”等专业称号。( ) 4.足三阴经在足内踝上8寸以上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 )

5.经脉循行中与耳有联系的经脉有2条。( ) 6.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络脉包括十五络脉、浮络、孙络。( ) 7.下合穴中,三焦下合委中,胆下合穴为阳陵泉。( ) 8.丰隆穴的定位: 外踝尖上8寸,胫骨前缘外一横指。( ) 9.十二经脉皆有“标”部与“本”部。( ) 10.胎位不正首选至阴穴。( ) 11.十二经筋循行分布均起始于四肢末端,结聚于关节骨骼部,而走向头面躯干,行于体表,并深入内脏。( ) 12.肺经的五输穴是少商、太渊、鱼际、经渠和尺泽。( ) 13.八脉交会穴中,公孙通带脉,而内关通阴维脉。( ) 14.火罐法是利用燃烧时火的热力排出罐内空气,形成负压,将罐吸皮肤上。( ) 15.大肠经的郄穴是手三里。( ) 16.十二经脉中,六阳经均不经过手(足)掌部。( ) 17.拇短、长伸肌腱之间凹陷取阳池。( ) 18.瘀血腰痛的配穴为膈俞、次髎。( ) 19.任脉与六阴经有联系,故有“阴脉之海”,“血海”之称。( ) 20.中风的中经络型的针灸治法为醒脑开窍,启闭固脱,主穴选内关、水沟。( ) 三、单项选择题 1.最原始的针刺工具是() A.骨针 B.竹针 C.砭石 D.陶针 E.铜针 2.创子午流注针法的是( ) A.徐凤 B.何若愚 C.窦默 D.李梃 E.高武 3.肘横纹至腕横纹的骨度分寸是( ) A.14寸 B.15寸 C.12寸 D.9寸 E.13寸

中医针灸学概论

中医针灸学概论 针灸治疗学是阐述针灸治疗疾病一般规律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基本理论和经络、腧穴、刺炎等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其内容颇为广泛,总体可分为概论、各论及专论三个部分。概论主要阐述针灸治疗作用、针灸治疗原则、针灸辨证论治纲要和针灸配穴处方(包括特走穴的临床应用),各论详细介绍临床各科常见病证的辨证论治的具体方法,专论则介绍子午流注针法、灵龟八法、针刺麻醉和针灸治疗作用的现代研究。 第一节针灸治疗作用 在正常的生理情况下,机体处于经络疏通、气血畅达、脏腑协调、阴阳平衡的状态。而在病理s情况下,则经络里滞、气血不畅、脏腑失调、阴阳失衡。针灸治病就是通过针刺或艾灸脑穴,以疏通经络气血,调节脏腑阴阳,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一疏通经络 疏通经络是针灸治病最主要、最直接的作用。中医理论中“不通则痛”,即指经络闭阻不通而引发的多种病证。经络闭阻不通,气血运行不畅,甚至气滞血瘀,从而引发肢体或脏腑的肿胀、疼痛。气血不能正常运行到相应肢体、脏腑,又会引起肢体的麻木、按软、拘挛或者脏腑功能活动失去平衡。凡此,均应“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以针灸之法疏通经络,《内经》称之为“解结”。如《灵枢·刺节真邪》篇说:“用针者,必先察其经络之实虚……一经上实下虚而不通者,此必有横络盛加于大经,令之不通,视而泻之,此所谓解结也。”解结就是疏通经脉,使脉道通畅,气血畅行。 由于引起经脉不通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故《内经》中又针对不同原因,提出了不同的疏通经络的方法,即“针所不为,灸之所直”。《干金方》中说:“凡病皆由血气室滞不得宣通,针以开导之,灸议温暖之。”可见,同样是经络闭阻不通,实热引起者直用针刺,虚寒引起者直行灸疗。对于感受风寒湿邪引起的受患经脉部位酸楚冷痛、痉挛抽痛或跌仆损伤而致的肢体红肿疼痛,针刺可起到祛风除湿、活血化瘀、通经活络而止痛的作用。对于气血不行、经脉失养引起的肢体麻木不仁、酸软无力、瘫痪失用,灸疗可以起到益气养血、温经通络而补虚的作用。 二、扶正祛邪 扶正祛邪是针灸治病的根本法则和手段。《内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转归过程,就是正气和邪气相互斗争的过程。疾病的发生,是正气处于相对劣势,邪气处于相对优势。既病之后,机体仍会不断产生相应抗病能力,继续与病邪抗争。若正能胜邪,则邪退病愈;若正不敌邪,则病趋恶化。 针灸治病,不外乎扶正与祛邪两个方面。扶正就是扶助正气,增强抗病能力,正气得复又有利于抗邪。祛邪就是祛除病邪,减轻疾病症状,消除致病因素,病邪得除又减轻对正气的损伤。 针灸治病的过程,就是不断发挥扶正祛邪的作用。凡邪盛正气未衰老(新病),治宜祛邪一为主,邪去五户芬。正虚邪不盛者(久病),治宜扶正为主,正复邪自除。若正已虚而邪未衰,单纯扶正则难免助邪,一味祛邪,又更伤正气,故治宜攻补兼施。若以正虚为主者,扶正为上,”兼以祛邪,或先补后攻。若以邪实为主者,法邪为上,兼以扶正,或先攻后补。

针灸学理论教学大纲

针灸学理论教学大纲

《针灸学》理论教学大纲 (供四年制本科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运动康复专业使用) Ⅰ前言 针灸学(Science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结合现代医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技术手段,研究经络、腧穴及刺灸方法,探索运用针灸防治疾病规律的一门学科,是一门临床实践性很强的科学。本学科的教学目的主要是使学生系统地学习针灸学基础理论,掌握有关经络和腧穴的基本知识及刺灸的基本技能,以便能够较熟练地运用针灸方法和技术防治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尤其是运动损伤性疾病。 本大纲适用于四年制本科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运动康复专业使用。现将大纲使用中有关问题说明如下: 一为了使教师和学生更好地掌握教材,大纲每一章节均由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三部 分组成。教学目的注明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分 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级别,教学内容与教学 要求级别相对应,并统一标示(核心内容即知 识点以下划实线,重点内容以下划虚线,一般

内容不标示)便于学生重点学习。 二本课程的教学范围以教材为主,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师在保证大纲核心内容的前提下,重在讲清中医针灸理论知识的基本概念,以及 操作方法要领;介绍一般内容,有的内容可留 给学生自学。并根据教学内容,辅以多媒体、 图表、模型、操作示范等多种教学手段,充分 利用临床见习、电化教学等,加强直观教学, 提高教学效果。 三总学时数为108学时,其中课堂讲授70学时,临床见习、电化教学等38学时,理论/见习学 时比:1.8︰1。计学分:6分。 四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针灸学(供中医学专业用).中国中医药 出版社,石学敏主编,第一版,2002年8 月。 II 正文 绪言 一教学目的 学习针灸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历史以及经络

2017年基层大专 《针灸学》期末复习题及答案解析

河北中医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针灸学》期末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经络 答案: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路径,是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 2.运针 答案:运针:毫针进针后,为使患者产生针刺感应,或进一步调整针感的强弱,以及使针感向某一方向扩散、传导而采取的操作方法,亦称“行针”。 3.一夫法 答案:一夫法:是当患者第2~5指并拢时,中指近侧指骨间关节横纹水平的四指宽度为3寸,此法又称“横指同身寸”。 4.腧穴 答案:腧穴:人体脏腑经脉之气在运行过程中输注于体表的特定部位。 5.八会穴 答案:八会穴:人体的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的精气汇聚之处。 6.骨度分寸法 答案:骨度分寸法:以骨节为主要标志来测量身体各部的长短,并以该尺寸按比例折算,作为定穴的标准。 7.一源三歧 答案:一源三歧:八脉中督脉、任脉、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称为“一源三歧”。 8.得气 答案:得气:亦称“针感”。当针刺入腧穴后,通过使用捻转提插等手法,使针刺部位产生经气感应,谓之得气。 9.横指同身寸: 答案:横指同身寸:是当患者第2~5指并拢时,中指近侧指骨间关节横纹水平的四指宽度为3寸,此法又称“一夫法”。 10.间接灸: 答案:间接灸:又称“隔物灸、间隔灸”,即在艾柱与皮肤之间垫上某种物品而施灸的一种方法。 二、填空题 1.擅长矫正胎位的是_______、治痰要穴是_______。 答案:至阴、丰隆 2. 十二经脉在体表左右对称分布,纵观全身,其中六条阴经分布于、。答案:四肢的内侧、胸腹 3.行针的基本手法包括、。 答案:提插法、捻转法 4.针灸治疗的作用包括疏通经络、、。 答案:调和阴阳、扶正祛邪 5.悬灸按其操作可分为温和灸、、。 答案:回旋灸、雀啄灸 6. 退热要穴为_________穴;去湿要穴为_________穴。 答案:大椎;阴陵泉 7. 肝经与肺经的终止穴分别为_________穴、_________ 穴。 答案:期门;少商 8. 针灸治疗原则中清热温寒具体操作原则为_________ 和_________。

针灸学教案

针灸学 1.最原始的的针刺工具是砭石。 2.砭石最初用于刺破脓肿,作为刺络泻血之用。 3.砭石从东方来,灸法从北方来。 4.《黄帝内经》约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标志着针灸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5.《针灸甲乙经》魏晋时期皇甫谧所著,全书收录349个腧穴,是现存最早的针灸全书。 6.《针灸大成》杨继洲著收,录经穴359个。 7.《针灸逢源》李学川撰,强调辩证取穴,针药并重,记载了361个经穴。 8.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9.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规律 阳经: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 阴经: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 手三阴经: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 足三阴经(足背):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

足厥阴经(交叉):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 10.十二经脉的表里属络关系 阴经属脏络腑,阳经属腑络脏。 手太阴肺经属肺络大肠,手阳明大肠经属大肠络肺。 足阳明胃经属胃络脾,足太阴脾经属脾络胃。 手少阴心经属心络小肠,手太阳小肠经属小肠络心。 足太阳膀胱经属膀胱络肾,足少阴肾经属肾络膀胱。 手厥阴心包经属心包络三焦,手少阳三焦经属三焦络心包。 足少阳胆经属胆络肝,足厥阴肝经属肝络胆。 11.十二经脉的巡行走向与交接规律 循行走向:手三阴经从胸走手,少三阳经从手走头 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胸循行交接:①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四肢末端交接 ②同名的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接 ③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在胸中交接 12.十二经脉的气血流注规律 流注口诀: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详

13.奇经八脉指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八条经脉 14.督脉、任脉、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会阴而异行,称为“一源三岐”。 15.督脉称为阳脉之海,任脉称为阴脉之海,冲脉称为十二经脉之海或血海。 16.十二经脉和任脉、督脉各自别处一络,加上脾之大络称为十五络脉 17.胃之大络,名曰虚里。 18.十二经别络在四肢肘膝关节。 19.十二经别的循行分布具有离、入、出、合的特点。 20.经筋的作用主要是约束骨骼,利于关节屈伸活动。 21.“四根三结”指十二经脉以四肢为“根”,以头、胸、腹三部为“结”。 22.气街具有横向为主、上下分布、紧邻脏腑、前后相连的特点,横贯脏腑经络,纵分头、 胸、腹、胫是其核心内容。 23.四海即髓海、血海、气海、水谷之海的总称。 24.髓海为元神之府,胸部为气海,胃为水谷之海,冲脉为十二经脉之海又称血海

《针灸学》教学大纲

《针灸学》课程教学大纲 (供中医学专业使用) 一、前言 《针灸学》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学、中医(中医骨伤方向)等本科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其主要内容为经络、腧穴、刺灸法与治疗四个方面。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装在学习巩固本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掌握有关针灸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达到能够运用针灸防治常见疾病的目的。 本课程的教学范围以教材为主,加强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并根据章节内容,分别以实物、模型、图表、实验操作,以及录象、幻灯等教具和设备辅助进行,以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增强教学效果。由于本门课不仅是一门理论课,也是一门涉及临床多学科的实践课,在学习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必须十分注重实践操作和临床见习、实习,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熟练掌握针灸基本技能。 本课程共72学时,主要采取课堂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形式。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 绪言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针灸学的定义,明确针灸学是祖国医学的重要学科之一及掌握此学科的重要意义。 2、熟悉针灸发展简史,特别是当代国内外学习、应用的研究针灸的

进展情况。 3、了解本课程的主要学习内容、目的、要求和学习方法。 (二)、教学内容 1、针灸学的定义。 2、针灸学的主要内容,学习目的要求和方法。 3、针灸的起源、发展及历代重要针灸史实。 4、当代国内外针灸发展概况。 (三)、教学形式与方法 课堂讲授。 上篇经络腧穴 经络总论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经络与经络学说的定义。 2、|熟悉经络系统的组成,掌握十二经脉的循环、分面衔接规律和十二经脉流注概况。 3、熟悉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掌握经络学说在临床上的应用。 4、熟悉奇经八脉的分布、作用及特点,了解十五络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的分布特点、作用及意义。 5、了解经络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6、了解经络的标本、根结、气街和四海的部位及意义。 7、了解经络实质的研究进展。

针灸学期末复习 重点穴位 位置 主治

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属肺,络大肠,还循胃口。联络喉咙】: 中府(肺之募穴){横平第1肋间,旁开6寸}→ 尺泽(合穴){肘横纹上}吐泻、中暑、小儿惊风急症→ 孔最(郄穴){腕掌侧远端横纹上7寸,尺泽太渊线}→ 列缺(络脉;八脉交会穴:通任脉){腕掌侧远端横纹1.5寸。简便取穴:虎口平直交叉}头项寻列缺→ 太渊(输穴;原穴;八会穴之脉会){桡骨茎突与舟状骨之间}→ 鱼际(荥穴){第1掌骨桡侧中点赤白肉际出}→ 少商(井穴){拇指桡侧,指甲根角侧上方0.1寸}点刺放血:咽喉肿痛,昏迷 手阳明大肠经【属大肠,络肺。入下齿中,夹口、鼻】 商阳(井穴){食指末节桡侧}咽喉肿痛,热病,昏迷。可点刺放血→ 合谷(原穴){第2掌骨桡侧中点。简便取穴:拇指指间关节横纹,另一双拇、食指指蹼缘}面口合谷收。外感病。镇痛要穴。孕妇禁用→ 阳溪(经穴){腕背侧远端横纹桡侧,“鼻烟窝”}→ 偏历(络穴){腕背侧远端横纹上3寸。阳溪曲池连线}→ 手三里{肘横纹下2寸。阳溪曲池连线}→ 曲池(合穴){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清热要穴,隐疹→ 臂臑{曲池上7寸,三角肌前缘}→ 肩髃{肩峰外侧缘前段与肱骨大结节凹陷之间。简便取穴:屈臂外展,肩峰外侧缘呈现前后两个凹陷,前下方凹陷}→ 扶突{横平喉结,胸锁乳突肌前、后缘中间}一般不用电针,引起迷走神经中枢反应→ 迎香{鼻翼外缘中点旁,鼻唇沟中}胆道蛔虫症 足阳明胃经【属胃,络脾。起于鼻,入上齿,环口夹唇,循喉咙】 承泣{目正视,瞳孔直下}→四白{眶下孔}→地仓{口角旁开0.4}→ 颊车{下颌角前上方一横指,咬紧时咬肌隆起}→ 下关:闭口→头维{入发际线0.5,头正中旁开4.5}→ 人迎{横平喉结,胸锁乳突肌前缘}→ 梁门{脐上4寸,旁开2寸}→

针灸学教案

《针灸学》教案次页? 讲次:第4周/ 第4次 内容: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 学时:3学时 章节:第三章经络腧穴各论第一节十二经脉 教具:Powerpoint、照片、挂图、动画等。 掌握内容:肺经、大肠经、胃经经脉的循行,及其脏腑属络关系和与组织器官的联系。重点掌握其中30个右左常用的经穴的定位方法、主治特点和操作要求。 熟悉内容:肺经、大肠经、胃经经脉的病候和主治概要,腧穴的主要治疗作用和主治规律。 了解内容:全面了解肺经、大肠经、胃经腧穴定位方法、主治特点和操作要求。 重点:肺经、大肠经、胃经经脉的循行及其脏腑属络关系和与组织器官的联系。重点经穴的定位方法、主治特点和操作要求。通过多媒体手段的理论教学,展现经脉的循行及其脏腑属络关系和与组织器官的联系,重点经穴的定位方法、主治特点和操作要求。通过多媒体手段的理论教学。使学生掌握肺经、大肠经、胃经经脉的循行,及其脏腑属络关系和与组织器官的联系。重点掌握其中30个右左常用的经穴的定位方法、主治特点和操作要求。 难点:经脉的循行、重点经穴的定位方法。 拓展:各经经脉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 激趣:腧穴主治作用的临床应用,古代医家腧穴运用范例。 课堂讲授,穿插课堂提问。教学采用多媒体及照片、挂图、幻灯等教学方法,展示肺经、大肠经、胃经经脉的循行及其脏腑属络关系和与组织器官的联系。重点经穴的定位方法、主治特点和操作要求。通过多媒体手段的理论教学,展现肺经、大肠经、胃经经脉腧穴及其临床应用。 35min 二、手阳明大肠经35min 三、足阳明胃经45min ?注:教案次页按每一讲次准备

总结本次教学的主要内容,强调重点,布置作业:5 min 1.掌握肺经、大肠经、胃经的经脉循行。 2.肺经、大肠经、胃经重点腧穴的主治规律是什么? 3.如何理解“四总穴歌”? 4. 预习下次课内容:上篇针灸理论第三章经络腧穴各论第一节十二经脉四足太阴脾经五手少阴心经六手太阳小肠经 :

《针灸治疗》课程介绍

《针灸治疗》课程介绍 普专针灸推拿专业培养针灸推拿专业的人才目标是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具体为基层临床一线技能型人才,高端保健服务技能型人才,高端保健企业管理型人才。《针灸治疗》课程主要是为培养基层临床一线技能型人才服务的。 针灸治疗一门针推专业的必修临床课程,也是执业医师考试必考学科,开设于第二学年第四学期,学习这门课程之前,针推专业学生已经学习了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方剂学等中医专业基础课程,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等西医专业基础课程,经络腧穴学、针法灸法等针推专业方向基础课程,特别是已经完成中医内科学的学习,都为针灸治疗这门临床课程学习已经打下了理论基础,同学期开设的还有中医妇科学、儿科学、外科学,西医内科学等中西医临床科学,帮助针灸治疗课程的学习。 本门课程主要的课程目标有三个,知识目标主要学习常见病临床表现、病因病机、辩证论治三方面知识,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疾病诊断能力、疾病治疗能力、临床操作能力三项能力,素质目标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学会与病人沟通,与团队协作,并且能够学会自学、学会思考、树立创业意识,积聚创业能力。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有两部分,第一部分总论部分,学习针灸治疗作用、针灸治疗原则、针灸辩证论治纲要、针灸配穴处方。第二部分是各论部分,主要是各科疾病的诊断、辩证治疗,这部分内容是针推专业学生将来从事临床工作必需知识,也成为本门课程的重点内容。整个教学内容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有分为理论教学课部分和实践教学部分,理论课学时50学时、实践教学课22学时,理论教学教授学生常见病证诊断辨证施治等(重点难点)理论知识,实

践教学主要开展常见病证基本针灸技术操作、针灸治疗工作流程实训、针灸治疗临床思维培养,后两点因为学生没有临床经验而成为学习的难点。 该门课程开设于第二学年第四学期,学生已学完相关基础课程,具备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知识和能力,中医内科已经学习结束并同时开设中医妇儿科学和西医内科课程,共同培养学生临证水平,具有初步的临床思维,该门课程实践教学开展将采取校内外实训结合,学习方法丰富学生兴趣浓厚,均为本门课程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本门课程教学设计,首先是理论课程教学设计,采取每次授课首先提问和检查了解学生前次任务完成情况以达到复习作用,讲授新课采取以讲授为主,多媒体教学和在线开放课程学习,结合教师示范基本诊断技术和治疗技术,引用微课展现疾病诊治流程,通过(师生互动相互提问和回答)总结每堂课的重点难点加强重点难点学习,最后通过布置作业,下达任务,主要是病案分析和病案治疗方案设计,并要求以小组完成。板书设计:以PPT为主。板书设计通过字体、字号、颜色、形状、动画、音响效果等改变,强调重点及难点内容,生动直观,加深印象、便于掌握。实践教学方法设计,以校内实训与校外医院见习相结合。校内实训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设计性校内实训,开展“针灸操作技能“训练,培养学生治疗疾病基本技术操作能力,开展“治疗方案设计与实施”训练,强化针灸临床思维训练提高学生辨证论治能力以(解决学生学习的难点)。校外见习以开放式的校外实训为主,依托见习医院和实训基地开展见习,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培养学生针灸临床思维,学习常见病针灸诊断治疗方法和工作流程,也解决学生学习的难点。同时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精神。开放式实践教学还配合学生社会实践,以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和学生寒暑假到各级医院为依托开展用所学专业技术为支持的社会实践和社会服务,以此加强学生针灸基本技术操作

《针灸学》教学大纲

《针灸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针灸学 学时:70学时。 前期课程:中医基础理论;正常人体解剖学 授课对象:针灸推拿学专业(康复治疗方向)、中医学类专业(骨伤科学方向)、中医学类专业(运动医学方向)、护理学专业(本科) 考核方式:考查和期终考试各占总成绩的50%和50%,其中考查主要包含作业、点穴及针灸操作技能考查等形式。 课程基本要求(或课程简介): 《针灸学》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本学科的学习目标包含知识目标、情感目标及技能目标,在学习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掌握经络理论,熟悉十二经脉的体表循行分布及与脏腑的联系,掌握常用腧穴的定位方法和所属经脉,掌握毫针刺法的操作要领并具备一定的操作技巧,熟悉灸法、拔罐法和三棱针法等常用刺灸法的操作技术,对针灸临床的常见病能根据针灸理论进行处方配穴,并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实际操作。 通过学习针灸理论、技能和经典,能够应用针灸经络的理论和方法观察事物、认识生命、诊疗疾病,培养良好的中医认知悟性和用针灸学理论解决临床问题的思维能力,树立优良的职业素养及人文情怀。 大纲内容: 一、前言 【课程目的】 《针灸学》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作为中医各专业(除外针灸专业)的限选课,该课程旨在让学生系统掌握针灸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为今后的针灸临床打下基础。 【教学要求】 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配合图表幻灯归纳,适度组织讨论;腧穴及刺灸法学习中安排学生操作练习,教师从旁指导,以提高学生的技能。针灸治疗学的学习要求学生在扎实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提高临床诊疗思维,能运用中医、针灸的理论和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掌握一般常见病、多发病以及部分急症的诊治。 二、教学要求和内容、方法 (一)导学 【目的要求】 1.了解针灸学的概念。 2. 了解经络现象、经络实质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3.从经络的综合层次关系,理解掌握针灸学“诊-疗-防”一体的诊疗体系。 4. 引发对针灸经络学科现代探索研究的兴趣。 【教学内容】 1.从针刺麻醉实例说起,讲授针灸学的意义、针灸的治疗作用、经络现象、经络实质现代研究的困惑; 2.从一个真实的针灸临床案例(PBL案例)说起,讨论经络的综合层次关系,帮助学生基于经络建立起对疾病的发生机制、“诊-疗-防”一体的针灸诊疗体系、经络与生命健康的关系等整体概念,加深对针灸学科的理解和认识。

《针灸学》试题A卷

《针灸学》期末考试试题(A卷) 可携带文具可携带文具和资料)。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经外奇穴 2、骨度分寸法 3、灸法 4、行针 5、阿是穴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针刺印堂采用进针方法____________。 2、经络系统包括、、、和十二皮部。 3、太溪穴位于、外关穴位于。 4、常用的火罐法包括、、和。 5、.三棱针古称_________,常用的三棱针刺法包括、、和 刺络法 6、.针具高压消毒在_____kPa大气压,_______高温下,保持______分钟。 7、合谷穴的定位在,血海穴的定位在。 三、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专著是______ A《内经》 B《素向》 C《灵枢》 D《针灸甲乙经》 2、称为“阴脉之海”的经脉是______ A督脉 B任脉 C带脉 D冲脉 3、胸剑联合至脐中的骨度是______ A 7寸 B 6寸 C 8寸 D 10寸 4、腘横纹至外踝尖的骨度是______ A 13寸 B 14寸 C 16寸 D 15寸 5、口角旁开0.4寸,向上直对瞳孔的腧穴是______ A颊车 B颧髎 C地仓 D承泣 6、前正中线、脐上4寸的腧穴是______ A梁门 B中脘 C上脘 D膻中 7、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的腧穴是______ A太溪 B昆仑 C三阴交 D阴陵泉 8、刺法古称______ A砭刺 B艾灸 C针灸 D针砭 9、捻针法的角度一般应掌握在______ A 90o左右 B 270o左右 C 180o左右 D 360o左右 10、行痹配穴是______ A合谷、太冲 B风门、列缺 C膈俞、血海 D肾俞、三阴交 四、多选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腧穴的主治特点有______ A近治作用 B远治作用 C特殊作用 D特异治疗 E双向治疗 2、针刺深度应考虑哪些因素______ A年龄 B体质 C病情 D部位 E季节 3、行针基本手法有______ A提插法 B弹法 C捻转法 D刮法 E摇法 4、灸法的作用有______ A温经散寒 B扶阳固脱 C消瘀散法 D防病保健 E解毒杀虫 5、施灸的禁忌有______ A病情禁止 B部位禁止 C穴位禁止 D睛明 E承泣

针灸科教学大纲

《针灸学》教学大纲 前言 针灸学是研究经络、腧穴、针灸操作技能、治疗法则、作用机制及防治疾病的一门学科。它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继承和发扬古代针灸学术思想和宝贵实践经验,并不断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来探究经络实质及其防治疾病的机理。针灸学包括经络、腧穴、刺灸法、针灸治疗几大方面。通过本课程的讲授,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加深对经络循行分布和腧穴定位、主治的掌握;要结合骨度分寸和解剖标志反复点穴;熟练掌握针灸的操作方法,加强针刺手法的练习;掌握好针灸治病的原则和常见病证的针灸配穴处方,为临床实践打好基础。 本课程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在教学方法上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以实物、图表、模型、多媒体教学等教具和设备,以及加强技术操作的示范教学。 二、教学要求和内容 第一章经络 【目的要求】 1.1.了解十四经脉以外的经络系统的内容以及经络的现代研究概况;2.2.熟悉经络系统的内容、十二经脉的表里络属关系; 3.3.掌握经络的含义、十二经脉的走向和流注次序、奇经八脉中任督二脉的循行分布、 经络的生理功能。 【教学组织与方法】 理论授课2课时,课后自习。 【教学内容】 第一节第一节经络的含义和经络学的主要内容 一、一、经络的含义 二、经络学说的主要内容 第二节经络的功能和作用 一、经络的生理功能 二、经络的病理变化 三、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附]经络的现代研究概况 【思考题】 1、简述经络的生理功能。 2、简述经络的含义。 第二章腧穴 【目的要求】 1.了解腧穴命名; 2.熟悉特定穴的特点; 3.掌握腧穴的定位方法、治疗作用。 【教学组织与方法】

理论授课2课时,课后自习。 【教学内容】 第一节腧穴的分类、命名 一、腧穴的分类 二、腧穴的命名 第二节腧穴的治疗作用 一、近治作用 二、远治作用 三、特殊作用 第三节特定穴 一、特定穴的意义 二、特定穴的分类及特点 第四节腧穴的定位方法 一、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 二、骨度分寸定位法 三、手指同身寸取穴法 四、简便取穴法 【思考题】 1、简述特定穴的意义。 第三章腧穴各论 【目的要求】 1.了解针刺进针层次; 2.熟悉腧穴的功用、操作; 3.掌握腧穴的定位、主治和特殊操作。 【教学组织与方法】 理论授课4课时,课后自习。 【教学内容】 第一节十二经脉常见腧穴 一、手太阴肺经 1.尺泽2.列缺3.少商 二、手阳明大肠经 1.合谷2.曲池3.肩髃4.迎香 三、足阳明胃经 1.四白2.地仓3.下关4.天枢5.犊鼻6.足三里7.丰隆 四、足太阴脾经 1.三阴交2.阴陵泉3.血海 五、手少阴心经 1.神门 六、手太阳小肠经 1.后溪2.听宫 七、足太阳膀胱经 1.肺俞2.膈俞3.脾俞4.肾俞5.委中6.承山7.昆仑8.至阴

针灸学大学真题试卷

针灸期末考试试卷 一、单选题 (本题60个小题,每小题1分,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纸上) 1.被称为《针经》的著作是( ) A:《难经》 B:《素问》 C:《灵枢》 D:《针灸甲乙经》 E:《明堂孔穴针灸治要》 2.《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的作者是 ( ) A:皇甫谧 B:王惟一 C:杨继洲 D:徐凤 E:李时珍 3.“阳脉之海”是指( ) A:冲脉 B:任脉 C:督脉 D:带脉 E:以上都不是 4.手足三阴经穴位之所以能主治头面和五官疾病,主要是由于( ) A:表里经之间的相互联系 B:依靠络脉联系 C:腧穴主治的相对特异性 D:阴经经别合于阳经而上于头面 E:阴阳经通过任督二脉相互联系 5.下耳后,入耳中,出耳前的经脉是 ( ) A:手阳明大肠经 B:足阳明胃经 C:足太阳膀胱经 D:手少阳三焦经 E:足少阳胆经 6.督脉的别络的分布特点是( ) A:阴经别络走向阳经,阳经别络走向阴经 B:阳经别络走向阳经,阴经别络走向阴经 C:散布于胸胁 D:别于鸠尾,散布于腹部 E:别于长强,散布于头 7.十二经脉在四肢部的大体分布规律是( ) A:阳经是: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 B:胸腹 C:头、胸、腹 D:头、胸、腹、胫 E:脑 8.手少阳三焦经循行( ) A:至目内外眦,人耳中 B:系耳后,出耳上角,入耳中,至目锐眦 C:两者均是 D:两者均不是 9.阿是穴是指( ) A:经外奇穴以外的穴位 B:经穴以外的穴位 C:病变局部的穴位 D:病变部位中心的穴位 E:与病变有关的压痛点或其他反应点 10.下列特定穴中除哪项外基本都位于肘膝关节以下( ) A:八脉交会穴 B:五输穴 C:十二络穴 D:八会穴 E:原穴 11.以下不属于指寸法定位的是( ) A:中指同身寸 B:拇指同身寸 C:横指同身寸 D:手指同身寸 E:一夫法 12.参照动植物命名( ) A:光明. B:腕骨 C:天井 D:攒竹 E:日月 13.十四经穴也称( ) A:经穴 B:天应穴 C:两者均是 D:两者均不是 14.耳后两乳突之间的骨度分寸为( ) A:9寸 B:8寸 C:两者均是 D:两者均不是 15.足阳明胃经的主干线止于( ) A:足大趾 B:足次趾 C:足中趾 D:足四趾 E:足小趾 16.下列足太阴脾经的循行路线,符合原文的是( ) A:起于大趾内侧端 B:上踝,循胫后 C:循股内前廉 D:人腹,属脾络胃

《针灸治疗学》教学大纲

《针灸治疗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0602009 课程名称:针灸治疗学(Therapeutics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学分:6 总学时:102学时 理论学时:81学时 实验学时:21学时 先修课程要求:经络腧穴学、刺法灸法学 适应专业:针灸推拿五年制 参考教材: 1、针灸治疗学,王启才主编,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针灸治疗学,李忠仁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一、课程在培养方案中的地位、目的和任务 《针灸治疗学》是研究如何运用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技术、经络腧穴理论及针灸操作技能等一系列知识防治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课程是针灸推拿专业的核心课程,学好本课程对于指导针灸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基本要求 1.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 ⑴掌握针灸治疗的理、法、穴、方、术(辨证论治)的全过程。 ⑵全面了解一般常见病、多发病以及部分急症、重症和疑难病症并能熟练地进行正确处理。 2.基本技能 掌握针灸治疗的理、法、穴、方、术(辨证论治)的全过程。

三、学时安排 四、考核 1、考核方式:理论考试(笔试)、实验课采用考核及评估方式评定成绩。 2、成绩构成:理论考试70%,实验和平时成绩30%。 五、课程基本内容 上篇总论 【目的要求】 1.熟悉针灸治疗治疗的作用。 2.掌握针灸治疗原则及配穴处方。 3.了解针灸辨证论治纲要。 【讲课时数】9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章针灸治疗的作用 1.疏通经络:是针灸治病最主要、最直接的作用; 2.扶正祛邪:是针灸治病的根本法则和手段; 3.调和阴阳:是针灸治病的最终目的。 第二章针灸治疗原则 1.重点阐明补虚与泻实是针对疾病的虚实而制定的根本法则; 2.讲述清热与温寒是针对热证、寒证而制定的根本原则;

经络腧穴学教学大纲

《经络腧穴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经络腧穴学(Channel-collaterals and Points) 学分:7 总学时:126学时 理论学时:72学时 实验学时:54学时 先修课程要求:人体解剖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 适应专业:针灸推拿五年制 参考教材: 1.经络腧穴学,沈雪勇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年第1版 2.灵枢经,人民卫生出版社,1965年影印本; 3.素问,人民卫生出版社,1981年版; 4.难经,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年校译本; 5.针灸甲乙经,晋·皇甫谧著,商务印书馆,1955年版; 6.针灸大成,明·杨继洲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年版。 7.经络腧穴学,王德敬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6月第1版。 一、课程在培养方案中的地位、目的和任务 经络腧穴学是针灸学的基础理论和核心内容。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针灸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为今后学习刺灸学、推拿学及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各科打好基础。 二、课程基本要求: 1.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 ⑴了解经络腧穴学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经络腧穴学和中医针灸推拿的关系。 ⑵掌握经络系统的组成、经络腧穴的概念。 ⑶掌握十四经脉的循行、病候及常用穴的定位、归经、主治与操作。 ⑷熟悉标本、根结、气街、四海的定义、内容及临床应用。 2.基本技能: 掌握常用腧穴的定位与操作。 三、学时安排

四、考核 1.考核方式:理论考试(笔试)、实验课采用考核及评估方式评定成绩。 2.成绩构成:理论考试70%,实验和平时成绩30%。 五、课程基本内容 上篇经络腧穴概论 第一章经络概述 【目的要求】 1.了解经络学说的形成和发展概况。 2.掌握经络的概念、经络系统的组成、十四经脉的循行规律、十二经脉的分布、走向规律及十二经脉的表里属络关系。 3.掌握奇经八脉的基本概念及分布、作用特点。 4.掌握十五络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的基本概念及分布、作用特点。 5.了解经络的根结、标本、气街、四海理论。 6.熟悉经络的作用及其临床应用。 【讲课时数】5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经络系统概貌 1.十二经脉。 2.奇经八脉。 3.十二经别。 4.十五络脉。 5.十二经筋。 6.十二皮部。 第二节经络的作用及经络理论的临床应用 1.经络的作用。 2.经络理论的临床应用。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第二章腧穴概述 【目的要求】 1.熟悉腧穴的意义、分类,以及特定穴的内容。 2.掌握腧穴的作用、主治规律和定位方法。 3.了解腧穴的命名。

针灸学期末考试重点

广州中医药大学本科针灸学考试卷1 姓名专业年级学号得分 *答题必须做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无效。 一、是非题:(每题1分,共10分) 1、慢性泄泻的治疗原则为疏调胃肠气机,针用泻法。 ( ) 2、郄穴多用于本经的急性病症。 ( ) 3、徐疾补泻泻法操作要点是徐入疾出。 ( ) 4、顶颞前斜线可治疗中风失语。 ( ) 5、胃痛选下脚端是按临床经验选穴。 ( ) 6、十二经五输穴和原穴,共计66穴。 ( ) 7、砭石是最早的针刺工具。 ( ) 8、腹痛选天枢、足三里穴治疗,是属表里配穴法。 ( ) 9、耳穴穴位注射常用剂量为1ml。 ( ) 10、隔盐灸多用于伤寒阴证,吐泻并作,中风脱证。 ( ) 二、A型题: 1、募穴中的中脘是:( ) A 脾之募 B 心之募 C 肝之募 D 胃之募 E 肺之募 2、俞穴中的肺俞是:( ) A 心的背俞穴 B 肺的背俞穴 C 肾的背俞穴 D 胆的背俞穴 E 肝的背俞穴 3、属前后配穴法的是:( ) A 大敦、大陵 B 太溪、中冲 C 期门、肝俞 D 涌泉、委中 E 以上都不是 4、主客原络配穴法、脾经先病、胃经后病取穴是:( ) A 太白、丰隆 B 太白、公孙 C 太白、冲阳 D 公孙、丰隆 E 冲阳、丰隆 5、肺经的虚证,虚者补其母是:( ) A 少商 B 鱼际 C 经渠 D 尺泽 E 太渊 6、在三阴交处交会的经脉是:( ) A 心、肝、肾经 B 肝、脾、肾经 C 肺、肾、心经 D 脾、胃、肾经 E 脾、肺、肾经 7、督脉的络穴是:( ) A 长强 B 腰俞 C 腰阳关 D 命门 E 悬枢 8、腧穴分三类是指:( ) A 十二经穴、天应穴、阿是穴 B 十二经穴、奇穴、阿是穴 C 十四经穴、不定穴、阿是穴 D 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 E 十二经穴、五输穴、阿是穴 9、尺泽至太渊是:( ) A 9寸 B 8寸 C 18寸 D 14寸 E 12寸 10、阳经五输穴,井、荥、输、经、合分别配属五行:( ) A 木、火、土、金、水 B 火、土、金、水、木 C 金、水、木、火、土 D 土、金、水、木、火 E 水、木、火、土、金 11、八会穴中的血会是:( ) A 中脘 B 阳陵泉 C 太渊 D 章门 E 膈俞

针灸学英语教学大纲中文版

《针灸学(英语)》教学大纲 (英语专业) 前言 《针灸学》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英语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其主要内容为英语语言的方式介绍经络、腧穴、刺灸法三个方面。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在学习掌握有关针灸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提高中医专业英语的水平,达到能够运用常用针灸专业术语的英文表述的目的。 本课程的教学范围以《针灸学(英语)》教材为主,加强理论与实践和英语的有机结合,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并根据章节内容,分别进行讨论,以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增强教学效果。本课程共计40学时。 教学要求及内容 绪论 【目的要求】 1.掌握针灸学的概念并用英语表达,针灸疗法的特点,明确针灸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本学科的意义。 2.熟悉针灸学发展简史及对外交流概况。 3.了解本课程主要的内容及学习目的和方法。 4.掌握针灸发展简史中有关专著名称的英文表达。 【教学内容】 1.针灸学的概念 2.针灸疗法的特点:具有适应证广、疗效显著、应用方便、经济、安全等优点。 3.针灸学的发展简史及对外交流:从古代、近代及现代发展的概况,可划分为五个时期;从古到今针灸学术的对外交流。 4.针灸学的主要内容、学习目的及方法: 内容包括经络、腧穴、刺灸法及治疗;学习目的即掌握运用针灸学理论指导临床,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学习方法即熟记基本知识,反复练习操作技术,注意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结合幻灯、电影、录像、多媒体等,加深学生对针灸学的了解,从而产生学习兴趣。英语教学比例占80%。 第一章经络总论 第一节经络系统的组成 【目的要求】 1、掌握经络、经络系统及经络学说的概念及英语表达。 2、掌握经气概念及英语表达。 3、掌握经络系统组成及英语表达。 4、掌握十二经脉的英语名称、体表分布规律及其表里络属关系、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气血循环流注规律,英语表达循行。 5、熟悉奇经八脉的英语表达、分布特点及作用。 6、了解十五络脉、十二经别的概念、作用、英语表达。 7、了解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的概念及英语表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