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华绒螯蟹人工育苗技术

中华绒螯蟹人工育苗技术

中华绒螯蟹人工育苗技术
中华绒螯蟹人工育苗技术

中华绒螯蟹人工育苗技术

中华绒整蟹俗称河蟹、毛蟹、大闸蟹,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是我国传统的名贵水产品之一。近年来,随着养蟹业的发展,蟹苗供不应求,人工育苗规模不断扩大,但育苗技术仍存在一些问题。为此,作者结合几年来在江苏、山东等地育苗工作的实践,对河蟹人工育苗生产中的一些关键技术介绍如下:

1产蟹的选择与交配

1.1亲蟹的选择以长江水系亲蟹为佳,“辽蟹”次之,“欧蟹”不宜选用。来源有三:一是从湖泊、河流等淡水水域中捕获的性成熟亲蟹,二是池塘人工养殖的性成热亲蟹,三是从沿海或河口区捕捞的抱卵蟹。当前,多选择河流、湖泊、池塘等淡水中生长的性成熟“绿蟹”培育抱卵蟹。亲蟹选择要求:体质健壮,个体大,肥满度高,活力强,附肢齐全,无伤病。雌雄蟹比例为3:1—4:1.5。亲蟹收集的时间:“长江蟹”一般在11月中、下旬,“辽蟹”在10月中、下旬。亲蟹收集后集中消毒,消毒药物以无残留、无伤害的药物为佳。亲蟹暂养池应先期用漂白粉、生石灰彻底清塘消毒,待水质稳定,溶解氧DO>5mg/L、pH为7.5—8.5时,才可放养亲蟹,放养密度为20—25只/平方米。

1.2交配亲蟹在暂养池精心喂养一段时间,当水温在10℃左右时,逐渐向池中注加海水,使池水盐度缓慢升到12‰一20‰,不久成熟亲蟹便追尾、抱对、交配。河蟹交配的环境对卵的质和量影响较大。实践证明,选择土池进行交配较水泥池好。土池要求池底平坦,淤泥少,并铺以10—15厘米细沙,池塘面积以1000平方米为宜,水深1.5m。交配时间一

般分为冬前和冬后两个阶段,无论冬前还是冬后,都应保持水温10℃以上。交配时间应控制在1周左右,避免2次交配,以免造成流产、死卵或胚胎发育不良等。交配完毕应将雄蟹全部挑出。

1.3抱卵蟹的培育抱卵蟹的饲养管理直接影响其成活率和受精卵的胚胎发育。抱卵蟹的培育分室外和室内两步进行,室外土池培育关键要进行防逃,经常换水,根据天气变化调节水位,清除池中残饵、死蟹和杂物。培育期每天投喂适当饵料,饵料应多样化,动植物性饵料均投,如小杂鱼、蛤肉和青菜。育苗前1个月将抱卵蟹移入室内水泥池培育,以便人工控制孵化时间。亲蟹进入室内时用孔雀石绿或高锰酸钾消毒,同时工具也要彻底消毒。室内池放养密度在20—30只/平方米。室内培养关键在于合理升温,加强饵料质量和水质管理。升温应采取螺旋式升温方式,保证积温,防止温度突变。水温15℃以前日升温小于1℃,15℃以后日升温小于0.5℃。饵料应选抄蚕、蛤肉和鱼粉等优质饵料。池水深度控制在30—50cm,日换水1/3—1/2,水质清新,溶氧丰富。经过20多天的培育,待水温达到19℃左右,胚胎心跳达150—200次/分钟,即可排幼育苗。

2幼体培育

2.1布苗布苗前2—3天,先将布苗池洗刷干净,彻底消毒,注加过滤海水50—60cm(盐度与暂养池同)充分暴气。若采用肥水育苗,需同期接种藻液,施肥培养藻类;若采用清水培育,需用漂白粉杀死藻类和其它原生动物。将胚胎发育正常、心跳120次份钟以上的抱卵蟹装入蟹笼,用10x10的负6次方孔雀石绿消毒40分钟,洗净,放布苗池中布苗。布苗密

度控制在20万/立方米左右。

2.2育苗抱卵蟹排出的溞状幼体分5期(Z1一Z5),Z5蜕皮后变成大眼幼体M,M蜕皮变成幼蟹。个体发育在不同时期对环境的要求不同,育苗成败的关键取决于育苗池的环境,其中最重要的有以下几点。

温度,温度直接影响幼体的蜕皮、变态。Z1一Z5的适宜温度为19—25℃,水温要求相对稳定,日升温在0.5℃左右。若幼体活力强、饵料丰富、水质好,可采取温度高限培育,但日温差变化应小于1℃。溶氧育苗池中溶解氧的含量直接影响幼体的生长发育,处于变态期的幼体,耗氧量高于同期幼体,大个体比小个体耐低氧能力强,当DO5mg/dm3。

盐度河蟹溞状幼体适盐性广,在8‰一33‰盐度范围内均可正常发育,由于幼体对氧的消耗率随盐度的增高而增高,而水中溶氧随盐度的增高而降低,同时,盐度与其它因素相互作用而影响幼体的呼吸和代谢,因此,幼体培育的盐度以25%左右为宜。

饵料饵料搭配合理,可使幼体摄食的营养成分全面、幼体健壮、生长快、各期变态顺利。河蟹幼体的开口饵料是单细胞藻类,肥水育苗在布苗前2—3天接种藻液,如小球藻、硅藻、扁藻等,同时施加氮、磷肥,以培养藻类,使其达到一定密度,眼观水色呈鲜绿色。清水育苗可用酵母、藻粉、蛋黄代替,但幼体发育不如天然开口饵料好。Z1变Z2是育苗成败的关键,因此,要保证Z1开口饵料适口、足量、营养丰富,使Z1顺利变为Z2。Z2、Z3主要以轮虫、卤虫无节幼体和部分单胞溞类为主要饵料,投喂量根据检查池中残饵量而定。Z4、Z5以卤虫无节幼体、大卤

虫和桡足类为主要饵料,附以蛋羹、鱼糜。M期以大卤虫、桡足类、蛋羹、鱼糜为主要饵料。Z5变M是育苗成败的又一关键,应保证饵料充足、水质清新、溶氧丰富,避免自残和窒息死亡。

水质管理育苗用水应无毒、无害、溶氧丰富、水质清新。水中重金属离子、氧、氮化物、硫化物等对幼体的生长发育有毒害作用,应采取措施进行清理。重金属离子超标,可用2—8x10的负6次方EDTA处理,氨、氮化物、硫化物等含量过高,可通过充气增氧、调节pH、换水、倒池、吸污等措施处理。

3病害防治

育苗过程中,病害的发生是影响成活率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加强病害防治尤为重要。温度、盐度的变化,饵料投喂和有毒代谢物积累是引起细菌病和原生动物病发生的基础。因此,必须保持水质清新、无污染,水质要经过多次过滤处理,定期用土霉素、呋喃西林、氯霉素等药物处理,以防病菌感染。饵料投喂要适口、适量、高营养,保证幼体健康活跃,提高抗病力。对投喂的天然饵料要严格消毒,防止病菌带入水中。

常见病的防治:①寄生虫病:主要是聚缩虫、累枝虫、钟形虫等纤毛虫寄生引起,可用50—60x10的负6次方甲醛液全池泼洒,6小时后换水,或用1X10-6(10的负6次方)孔雀石绿全池泼洒,10—12小时后换水,用30x10的负6次方新洁尔灭药浴1小时效果也较理想。②细菌病:主要由丝状百丝菌附着头部和附肢表面,影响幼体摄食和活动。早期发病用孔雀石绿6x10的负6次方全池泼洒,或用0.8—1X10的负6次方高锰酸钾全池泼

洒,或2x10的负6次方氯霉素全池泼洒,在用药的同时,辅以优质饵料,增强体质,促使蜕皮。③丝状藻类引起的疾病:这些藻类附着在幼体上,影响其摄食和活动,可通过换水和控制光照抑制藻类发生。④其它病害:如水蜈蚣、剑水蚤、摇蚊幼虫等敌害,通过育苗前严格清池消毒、进水过滤预防。

中华绒螯蟹养殖技术汇总

第一节、概述 河蟹俗名螃蟹、毛蟹、清水蟹、大闸蟹等,是名贵水产品之一。河蟹肉质细嫩鲜美,营养丰富,含有人体必需的蛋白质、钙、铁等营养元素,是独具风味的水产佳品;其药用价值也很高,是传统的食疗药方,蟹壳制成甲壳质是纺织、印染、医药、塑料工业很好的原料。近几年来,各地利用水域资源,发展了池塘养蟹、稻田养蟹、湖泊网围养蟹及蟹池套养名贵水产品等养殖模式,并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生产效果,积累了很多成功的技术经验。 第二节形态特征及生物学特性 1、分类地位与分布 河蟹学名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分类学上属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十足目、爬行亚目、方蟹科、弓腿亚科、绒螯蟹属。河蟹在我国分布很广,北自辽宁,南至福建沿海诸省通海河流中均有分布,尤其是长江中下游两岸湖泊、江河中都有它的踪迹。 2形态特征 2.1外部形态 河蟹的头部和胸部愈合在一起,称头胸部,是身体的主要部分,背部覆盖着一层坚硬的背甲;螯足上长满绒毛,头胸甲明显隆起,额平直,额缘具四个锐齿,额的宽度不超过头胸甲宽度的一半,额角的后方有六个疣突,前侧边缘具四齿,足强大,其腹部(俗称蟹脐)的形状(雄性狭长呈三角形,雌性呈园形)是区别雌雄性别的主要标志。 2.2内部特征 河蟹内部有完整的消化、呼吸、循环、神经和生殖系统。肝脏是腹腔中唯一的消化腺,也是贮藏营养物质的仓库,河蟹用鳃呼吸,血液无色,卵巢呈“H”形,成熟时呈酱紫色或豆沙色,非常发达,精巢乳白色;卵巢和肝脏统称“蟹黄”,雄

性生殖腺统称“蟹膏”,均为人们美食的精华部分。 3 生物学特征 3.1生活习性 河蟹栖居随各个发育阶段不同而异。蚤状幼体阶段需生活在半咸水或海水的环境里,进入蟹苗阶段,便能离开海水环境,在淡水水域中生活。其主要生活方式为底栖和穴居,一般生活在石砾、水草丛中。 3.2食性与饵料 河蟹为杂食性动物,偏食动物性饵料。动物性饵料有鱼、虾、螺、蚬、蚌肉、蚯蚓等;植物性饵料有浮萍、马来眼子菜等水生植物以及豆饼、花生饼、小麦、玉米等商品饵料。河蟹食量大,且贪食,并有较强的忍饥饿能力。河蟹还有争食和好斗的习性,且具有自切和再生能力。 3.3繁殖习性 河蟹一般两年达到性成熟,每年秋天开始生殖洄游,在咸淡水处交配产卵、孵化发育,河蟹在发育过程中,幼体期分为蚤状幼体、大眼幼体和幼蟹三个阶段。蚤状幼体经过5次蜕皮才能变成大眼幼体。河蟹在幼蟹阶段时蜕壳次数较多,随着蜕壳而生长较快,个体不断增大,成为成蟹。 3.4蜕壳与生长 河蟹一生分为幼体期、黄蟹期和绿蟹期三个生长阶段。蜕壳是河蟹生长发育的标志,在幼蟹及黄蟹阶段,蜕壳次数多,生长就快,躯体也较大。在环境适宜的情况下,特别是饵料较为丰富时,每次蜕壳后体形的增长幅度就大。每年10月中旬左右完成生命中的最后一次蜕壳,就进入绿蟹期。一旦黄蟹蜕壳变成绿蟹后,即进入性成熟阶段,其后不再蜕壳、个体也就不再增大了。生殖一结束,蟹的生命即终止。当年成熟的河蟹,第二年受精卵孵化后即死去,多数河蟹寿命只有2—3年。

海岸带生物与生态系统

海岸带生物与生态系统 王思雨 12生物科学B班 12550802002 摘要我国海岸带和海涂在资源调查中将海岸带划分为河口岸、淤泥质岸、基岩礁海岸、红树林岸、砂砾岸和珊瑚礁岸。不同的生境具有不同的生态群落,本文将分类进行简要介绍。 关键词河口泥滩红树林珊瑚礁 1.海岸带 海岸带是陆地和海洋的交汇地带,是海岸线向陆、海两侧的扩展,它包括海岸环境及其毗连的水域。现代海岸带一般包括海岸(潮上带)、海滩(海涂、潮间带)和水下岸坡(潮下带)三个部分。从广义而言,所谓海岸往往就是指海岸带。在海岸发育中,海浪、潮汐、海流、海面变化、地质地貌条件、河流和生物等因素影响其形态和演化过程,形成错综复杂的海岸类型。海岸带有三个主要的环境梯度:海到陆地的垂直梯度、暴露在波浪行动中的水平梯度和从固体岩石到砾石和卵石,到粗砂和细砂,再到淤泥的颗粒大小梯度。另外,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工海岸规模越来越大,如盐场海堤和港口海岸等。 2.河口生物 河口生物一般都能忍受温度的剧烈变化。但是在盐度适应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这影响它们在河口区的分布。河口生物可划分为:①贫盐性种类,适应在5.0的盐度以下生活,因此仅见于河口内段,接近正常淡水环境。②低盐度种类,适应在15~32.0的盐度下生活。如盐沼红树林、浅水海草群落、偏顶蛤、蓝蛤、大腿伪镖水蚤等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③广盐性海洋种,适应在26~34.0的盐度下生活,适应幅度较大,可分布在河口,也可见于外海。④狭盐性海洋种,适应在33.0~34.5的盐度范围生活。随着外海高盐水的入侵,偶见于河口区或季节性地分布到河口。 由于河口是淡水和海水交汇区域,一些上溯入河川营生殖洄游的鱼类,如鲑、鳟、银鱼、刀鲚等,一些下降入海营生殖洄游的动物,如中华绒螯蟹、日本鳗鲡等,以及在河口区营生殖洄游和索饵洄游的动物,如梭鲻鱼类、鲈鱼、江豚、白海豚,它们进入河口区后,不论将这儿作为通道或活动区域,都需要作短暂的停留,调节个体渗透压,以适应河口、下海或入河的环境。 偏顶蛤 Modiolus (Modiolus) modiolus 俗称毛海红、假海红。瓣鳃纲、贻贝目、贻贝科。系 暖温性底栖贝类。贝壳略呈长椭圆形,壳大而坚厚。 壳长大于壳高,两壳大小相等而对称。壳顶位于贝壳 的最前端稍后。壳前端略细,极膨胀,后缘较扁而圆, 背缘弓形,腹缘直或中部稍向内凹,形成较大足丝孔。 由壳顶向后的部分壳面极凸,形成1条隆起肋。壳后 部有细长较硬的黄毛。生长纹较粗。无放射肋。韧带极大,两侧贝壳凸起。壳面被褐色壳皮,

中华绒螯蟹人工育苗技术

中华绒螯蟹人工育苗技术 中华绒整蟹俗称河蟹、毛蟹、大闸蟹,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是我国传统的名贵水产品之一。近年来,随着养蟹业的发展,蟹苗供不应求,人工育苗规模不断扩大,但育苗技术仍存在一些问题。为此,作者结合几年来在江苏、山东等地育苗工作的实践,对河蟹人工育苗生产中的一些关键技术介绍如下: 1产蟹的选择与交配 1.1亲蟹的选择以长江水系亲蟹为佳,“辽蟹”次之,“欧蟹”不宜选用。来源有三:一是从湖泊、河流等淡水水域中捕获的性成熟亲蟹,二是池塘人工养殖的性成热亲蟹,三是从沿海或河口区捕捞的抱卵蟹。当前,多选择河流、湖泊、池塘等淡水中生长的性成熟“绿蟹”培育抱卵蟹。亲蟹选择要求:体质健壮,个体大,肥满度高,活力强,附肢齐全,无伤病。雌雄蟹比例为3:1—4:1.5。亲蟹收集的时间:“长江蟹”一般在11月中、下旬,“辽蟹”在10月中、下旬。亲蟹收集后集中消毒,消毒药物以无残留、无伤害的药物为佳。亲蟹暂养池应先期用漂白粉、生石灰彻底清塘消毒,待水质稳定,溶解氧DO>5mg/L、pH为7.5—8.5时,才可放养亲蟹,放养密度为20—25只/平方米。 1.2交配亲蟹在暂养池精心喂养一段时间,当水温在10℃左右时,逐渐向池中注加海水,使池水盐度缓慢升到12‰一20‰,不久成熟亲蟹便追尾、抱对、交配。河蟹交配的环境对卵的质和量影响较大。实践证明,选择土池进行交配较水泥池好。土池要求池底平坦,淤泥少,并铺以10—15厘米细沙,池塘面积以1000平方米为宜,水深1.5m。交配时间一

般分为冬前和冬后两个阶段,无论冬前还是冬后,都应保持水温10℃以上。交配时间应控制在1周左右,避免2次交配,以免造成流产、死卵或胚胎发育不良等。交配完毕应将雄蟹全部挑出。 1.3抱卵蟹的培育抱卵蟹的饲养管理直接影响其成活率和受精卵的胚胎发育。抱卵蟹的培育分室外和室内两步进行,室外土池培育关键要进行防逃,经常换水,根据天气变化调节水位,清除池中残饵、死蟹和杂物。培育期每天投喂适当饵料,饵料应多样化,动植物性饵料均投,如小杂鱼、蛤肉和青菜。育苗前1个月将抱卵蟹移入室内水泥池培育,以便人工控制孵化时间。亲蟹进入室内时用孔雀石绿或高锰酸钾消毒,同时工具也要彻底消毒。室内池放养密度在20—30只/平方米。室内培养关键在于合理升温,加强饵料质量和水质管理。升温应采取螺旋式升温方式,保证积温,防止温度突变。水温15℃以前日升温小于1℃,15℃以后日升温小于0.5℃。饵料应选抄蚕、蛤肉和鱼粉等优质饵料。池水深度控制在30—50cm,日换水1/3—1/2,水质清新,溶氧丰富。经过20多天的培育,待水温达到19℃左右,胚胎心跳达150—200次/分钟,即可排幼育苗。 2幼体培育 2.1布苗布苗前2—3天,先将布苗池洗刷干净,彻底消毒,注加过滤海水50—60cm(盐度与暂养池同)充分暴气。若采用肥水育苗,需同期接种藻液,施肥培养藻类;若采用清水培育,需用漂白粉杀死藻类和其它原生动物。将胚胎发育正常、心跳120次份钟以上的抱卵蟹装入蟹笼,用10x10的负6次方孔雀石绿消毒40分钟,洗净,放布苗池中布苗。布苗密

DB21T 1719-2009 农产品质量安全 稻田中华绒螯蟹养殖技术规范

附录A DB21T 1719-2009 农产品质量安全稻田中华绒螯蟹养 殖技术规范

前言 本标准由辽宁省海洋与渔业厅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辽宁省淡水水产科学研究院。 本标准由辽宁省淡水水产科学研究院负责讲明。

农产品质安全稻田中华绒螯蟹养殖技术规范 1 范畴 本标准规定了稻田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养殖的环境条件、稻田工程、水稻栽培、蟹苗暂养、蟹种培养、成蟹养殖及病害防治技术等。 本标准适用于中华绒螯蟹的稻田养殖。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舞按照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11607 渔业水质标准 GB13078 饲料卫生标准 GB/T18407.4 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水产品产地环境要求 NY5051 无公害食品淡水养殖用水水质 NY5071 无公害食品渔用药物使用准则 NY5072 无公害食品渔用配合饲料安全限量 NY/T5055无公害食品稻田养鱼技术规范 DB21/T 1497 中华绒螯蟹苗种 3 环境条件 3.1 产地 产地环境条件应符合GB/T18407.4的规定。 3.2 水源水质 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排灌方便,远离污染源。水源水质应符合GB 11607的规定。 3.3 稻田水质 水质应符合NY5051的规定。 3.4 稻田条件 稻田土质保水、保肥,雨季不淹,旱季不干。面积依养殖方式、规格而定。用于培养扣蟹的稻田面积6670m2~10000m2,养殖成蟹的稻田面积6670m2~13000m2为宜。田块四周应开阔向阳,无树木遮挡。 4 稻田工程 4.1 暂养池 按养殖稻田面积的10%~20%左右修建蟹苗或扣蟹暂养池。暂养池环沟的修建按4.2执行。 4.2 修建环沟 在稻田四周田埂内侧0.6m处挖环沟,环沟上口宽0.8m~1.0m,深0.5m~0.6m。进排水口设置在稻田相对两角的田埂上,并设防逃网。 4.3 加固埝埂 埝埂要加固夯实,埝埂高50cm以上,宽50cm以上。. 4.4 防逃设施 在蟹苗、扣蟹暂养池及养殖田块四周田埂上用塑料薄膜作防逃设施,防逃设施要求高出地面50cm~60cm,并向内侧稍有倾斜,拐角处成弧形。

中华绒螯蟹雄性生殖系统生化组成及精子代谢

文章编号:1000-0615(2002)05-0411-06 收稿日期:2002201211 资助项目:教育部骨干教师基金项目,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项目和教育部回国留学人员科研启动基金部分资助 作者简介:王 群(1968-),男,浙江宁波人,副教授,博士,从事甲壳动物生殖生物学研究。E 2mail :qunwang @https://www.doczj.com/doc/4716448320.html, 通讯作者:陈立侨(1962-),男,广东梅县人,博士,教授,主要从事水生动物营养学和种质遗传学方面的研究。E 2mail :lqchenc @https://www.doczj.com/doc/4716448320.html, 中华绒螯蟹雄性生殖系统生化组成及精子代谢 王 群, 赵云龙, 陈立侨 (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上海 200062) 摘要:通过对中华绒螯蟹肝胰腺及生殖系统各组织生化成分和乳酸脱氢酶(LDH )活性的测定发现:总碳水化 合物的含量以副性腺及输精管内容物(含精荚和精浆)较高,为33.456mg ?g -1湿重和21.537mg ?g -1湿重,肝胰 腺、精荚及精巢的含量较低;碳水化合物中的糖原和葡萄糖含量分别以输精管内容物和肝胰腺最高,分别为0.385mg ?g -1湿重和5.866mg ?g -1湿重,精巢和肝胰腺中的糖原含量太低而无法检测到,精荚葡萄糖含量最低;蛋白质含量以肝胰腺最高,其余各部分含量显著低于肝胰腺;脂类含量以精巢和肝胰腺最高,其中的甘油三酯仅存于肝胰腺和精巢,且肝胰腺含量显著高于精巢。乳酸脱氢酶活性以贮精囊最高,精荚仅为中等,这可能与精荚壁的通透性有关,而精浆和肝胰腺显著低于其它组织。结果表明,中华绒螯蟹能量代谢主要物质是脂类和蛋白质;精子代谢的能量物质为碳水化合物,并由精浆提供,而其代谢的方式以厌氧代谢为主。 关键词:中华绒螯蟹;生化成分;乳酸脱氢酶;精子代谢 中图分类号:Q 591 文献标识码:A Biochemical composition and sperm metabolism in the reproductive system of the m ale ,Eriocheir sinensis WANG Qun ,ZHAO Yun 2long ,CHEN Li 2qiao (School o f Life Science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 sity ,Shanghai 200062,China ) Abstract :Biochemical composition of male reproductive system and hepatopancreas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lactate dehydrogenase (LDH )activity ,was determined in the Chinese mitten 2handed crab ,Eriocheir sinensis .The results reveal that the glandula accessoria and luminal contents (seminal plasma along with spermatophores ) are rich in carbohydrates (33.456mg ?g -1and 21.537mg ?g -1of wet tissue weight ,respectively ).The carbohydrate contents of hepatopancreas and spermatophore and testis are low.Luminal contents and hepatopancreas contain the highest level of glucose and glycogen respectively ,but spermatophore contains very low level of glucose and in testis and hepatopancreas glycogen is too low to be detected.Protein content of hepatopancreas is higher than that of other tissues.Hepatopancreas and testis contain the higher level of lipid.Triglyceride exists in the hepatopancreas and testis only and the content of hepatopancreas is higher than that of testis.LDH activity is very high in seminal vesicle ,and probably this is due to the storage of seminal substances within this region.On the contrary ,spermatophores show only moderate amount and a low LDH activity 第26卷第5期2002年10月 水 产 学 报JOURNAL OF FISHERIES OF CHINA Vol.26,No.5 Oct.,2002

海洋生物认知大全1

海洋生物认知 目录

1、银鲳Pampus argenteus 英文名:Silvery pomfret 日文名:マナガゾォ 分类地位:脊索动物门,辐鳍鱼纲,鲈形目,鲳亚目,鲳科,鲳属 俗名:地方名平鱼、白鲳、长林、车片鱼、鲳鱼、镜鱼、草鲳、白仑、乌伦、枫树、叶、扁鱼。 分布:印度西太平洋区,包括波斯湾、伊朗、巴基斯坦、印度、斯里兰卡、孟加拉、泰国、越南、马来西亚、缅甸、日本、中国、韩国、台湾、柬埔寨、菲律宾、印尼等海域。 形态特征:形态特征:银鲳体呈卵圆形,侧扁,一般体长20~30厘米,体重300克左右。头较小,吻圆钝略突出。口小,稍倾斜,下颌较上颌短,两颌各有细牙一行,排列紧密。体被小圆鳞,易脱落,侧线完全。体背部微呈青灰色,胸、腹部为银白色,全身具银色光泽并密布黑色细斑。无腹鳍,尾鳍深叉形。体侧扁,略呈菱形。口小。鳞片小易脱落。体色银白,背部较暗。无腹鳍;背鳍与臀鳍呈镰刀状;尾鳍深叉。 生活习性:银鲳为近海暖温性中下层鱼类。栖息于水深30~70 m 的海区,成鱼以小型水母、鱼类及其它底栖动物为食,有集群及季节洄游现象,一般体长为25~30cm,大的可达40cm 以上。 简要说明:银鲳体披细小的园鳞,颜色银白,因而得名。银鲳生活于5~110公尺海域,幼

鱼喜躲藏在漂浮物下面,成鱼则常与金线鱼、鰏鱼或对虾等混游。是名贵的海产食用鱼类之一。 人类用途:肉质细嫩且刺少,尤其适于老年人和儿童食用。加工制品有罐头、咸干、糟鱼及鲳鱼鲞等。对于消化不良、贫血、筋骨酸痛等病症有辅助疗效。 图1、银鲳Pampus argenteus 2、龟足Capitulum mitella 英文名: Turtles 分类地位:节肢动物门,甲壳动物亚门,蔓足纲,围胸目,铠茗荷科龟足属。 俗名:佛手贝、石砌、狗爪螺、龟脚、鸡冠贝、鸡足、鸡脚、观音掌 分布:我国产于东海、南海。生活在海浪冲击很强的沿岸高潮带,常用柄部固着于岩缝中,密集成群,或寄生于鱼体上。盛产于广东珠海外伶仃岛海域。 形态特征:身体分成头状部和柄部,一般宽2-3厘米,高3-5厘米。头状部呈淡黄色和绿色。柄部软而呈褐色或黄褐色,外表被有细小的石灰质鳞片,排列紧密。 简要说明:龟足是中国东海和南海的常见种,壳表常附有楯形矮藤壶,柄基部常有毛鸟嘴等蔓足类着生。在浙江舟山群岛以南岩石海岸,常成群固着在岩石缝隙中,有时密集成簇状,

DB33T无公害中华绒螯蟹第2部分养殖技术规范

DB33T无公害中华绒螯蟹第2部分养殖技术规范

前言 DB33/ 540-2005《无公害中华绒螯蟹》分为三个部分: ——第1部分:苗种繁育技术规范; ——第2部分:养殖技术规范; ——第3部分:质量安全要求。 本部分是DB33/ 540-2005的第2部分。 本部分的附录A和附录B为资料性附录。 本部分由浙江省海洋与渔业局提出并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上虞市水产技术推广中心、萧山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浙江省水产质量检测中心。本部分要紧起草人:王潮林、屠银华、钟锦龙、卜利源、丁雪燕、高雪娟。

无公害中华绒螯蟹 第2部分:养殖技术规范 1 范畴 本部分规定了中华绒螯蟹养殖生产的产地环境与池塘设施、放养前的预备、蟹种放养、饲养治理、水质治理、日常治理、病害防治及捕捞收成等技术。 本部分适用于中华绒螯蟹池塘养殖,其它养殖方式可参照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部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然而,鼓舞依照本部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部分。 GB 11607 渔业水质标准 GB 13078 饲料卫生标准 GB/T 18407.4 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水产品产地环境要求 NY 5051 无公害食品淡水养殖用水水质 NY 5071 无公害食品渔用药物使用准则 NY 5072无公害食品渔用配合饲料安全限量 DB33/T 481 无公害河蟹苗种 3 产地环境 3.1 环境 周围无污染源,且水量充沛,水质清新,进排水方便。产地环境应符合GB/T 18407.4要求。 3.2 水质 水源水质应符合GB 11607之规定,养成池水质应符合NY 5051之规定。 3.3 底质 以沙质土最好,粘壤土次之,底部污泥层不超过10cm。 4 放养前的预备 4.1 池塘设施 面积3330m2~6670m2,塘埂坡比为1:3,水深1.5m左右,塘埂四周用60cm以上高的塑料板、尼龙簿膜、白铁皮、玻璃钢等作防逃设施。 4.2 清淤整池 修整塘硬,并将养成池积水排干,清除池底杂草及污染杂物;清除过多的污泥,并翻耕曝晒。 4.3 清塘消毒 清淤整池后,放养蟹种前5d~20d用药物进行清塘消毒,常规清塘消毒药物及用量见表1。

河蟹池塘养殖技术

河蟹池塘养殖技术 河蟹是我国的优势水产品之一,在我国河蟹的天然资源非常丰富,几乎所有的通海口岸都有天然的蟹苗和蟹种出产。同时由于各水系气候条件和水质条件的不同,也使各地出产的河蟹从个体的大小、口味等方面形成了各自的特点。也形成了多种河蟹的养殖方式。在这一集节目中,我们主要向大家介绍河蟹的池塘养殖技术。 一、生物学特征 1、形态特征:河蟹的学名叫中华绒螯蟹,在民间俗称螃蟹、毛蟹等,隶属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十足目、方蟹科、绒螯蟹属。河蟹身体扁平宽阔,呈方形,分头胸部和腹部两个部分。背呈墨绿色,腹部白灰色,5对胸足于头胸部两恻,左右对称。 2. 生态习性:河蟹是一种生殖洄游性动物,一般两年达到性成熟,每年秋天开始生殖洄游,到河口地区浅海盐水中交配繁衍后代。进入蟹苗阶段后,便能离开海水环境,在淡水水域中生活。河蟹通常栖居在江河、湖泊等淡水水体中,尤其喜欢生活在水草茂盛,水质清新,天然饵料丰富的湖泊、草荡中。河蟹适宜在微碱性的淡水中生长,酸碱度为PH值7.5-8.5,对水中溶解氧要求在5毫克/升以上。幼蟹可以在15-20℃的水温中生存,适宜温度为19-25℃,当水温降至4℃

以下或超过36℃时,幼蟹容易死亡。成蟹的生存温度为5-30℃,最适宜生长的水温为22—28℃左右。河蟹在冬季一般潜伏在洞穴中越冬,能耐零下8℃的低温,但如果环境水温突然改变达3℃以上时容易死亡。夏季水温超过38℃时河蟹不能正常活动,40℃以上时容易死亡。 从人工河蟹养殖生产来说,河蟹的生长期分为蟹苗、蟹种和成蟹三个阶段,在正常情况下,多数河蟹寿命只有2—3年,个别的最长能活四年。河蟹是甲壳类动物,一生是要经过很多次蜕皮或蜕壳,才逐渐长大的。蜕壳是河蟹生长发育的重要标志,只有随着幼体的一次次蜕皮和幼蟹的蜕壳,才能使河蟹发生形态的改变和体形的增大。河蟹每蜕壳一次,体形便增大一次。河蟹一生中要蜕壳20多次,每年10月中旬左右成蟹完成生命中的最后一次蜕壳。 3. 食性:河蟹属杂食性动物,它即可以摄食水中的浮游生物,也可摄食水中的鲜嫩水草,随着河蟹的生长,它还可以摄食小鱼、小虾和螺类等,特别是成蟹阶段,一只河蟹在一夜间就可以捕食数只螺类。另外河蟹还有相当强的耐饥性,就是当饵料缺乏时,它也可以半个月甚至更长时间不摄食也不至于饿死。河蟹的摄食强度与水温有着很大的关系,当水温低至5℃时,河蟹基本不摄食,在10℃以下时,摄食强度下降,当水温达到10℃以上时,河蟹摄食强度逐步增大,但当水温达到30℃以上时,也会使河蟹的摄食量下降。

饥饿胁迫对中华绒螯蟹仔蟹的影响

饥饿胁迫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 )仔蟹的影响* 何 杰1,2  王 春1,2  邵路畅1,2  洪宇航1,2  卢 义1,2  杨筱珍1,2  成永旭 1,2** (1上海海洋大学农业部淡水水产种质资源重点实验室,上海201306;2 上海高校知识服务平台?上海海洋大学水产动物 遗传育种中心,上海201306) 摘 要 在26.2~28.4℃水温条件下,研究了饥饿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仔蟹的形态二行为二存活及体重损失的影响,同时确定了仔Ⅱ的营养饱和储存点(PRS )和不可恢复点(PNR )三结果表明:饥饿胁迫下中华绒螯蟹仔Ⅰ二仔Ⅱ二仔Ⅲ的初次死亡时间(T 1)分别为8.0二14.0和20.3d ,50%死亡时间(T 50)分别为11.4二16.0和25.5d ,100%死亡时间(T 100)分别为15.0二22.0和32.3d ,耐饥饿能力为仔Ⅲ>仔Ⅱ>仔Ⅰ;饥饿期间中华绒螯蟹体内水分含量持续升高,干重量降低显著,干重损失速率也随时间延长逐渐减小;先饱食后饥饿的给饵模式中仔Ⅱ蜕皮率随初始饱食时间延长而升高,50%个体完成蜕皮所需饱食时间(PRS 50)为2.10d ,各处理组仔Ⅱ的蜕皮周期与持续饱食组均无显著差异(P >0.05),但只有饱食3d 以上才能达到持续饱食饲养蟹的增重率;先饥饿后饱食的给饵模式中,仔Ⅱ的蜕皮率随着初始饥饿时间的延长而下降,其中仔Ⅱ50%不能蜕皮的初始饥饿时间(PNR 50)和100%不能蜕皮的初始饥饿时间(PNR 100)分别为10d 和14d ,并且蜕皮周期相对延长,延长时间约等于初始饥饿时间,不存在额外的摄食时间来弥补饥饿期间损失的能量,各处理组蜕皮后仔蟹与对照组体重无显著差异(P >0.05)三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仔蟹;饥饿;营养储存饱和点;不可逆点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2012AA10A409)二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2012GB2C000147)二上海市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和上海海洋大学研究生科研基金项目资助三**通讯作者E?mail:yxcheng@https://www.doczj.com/doc/4716448320.html, 收稿日期:2013?01?20 接受日期:2013?05?06 中图分类号 S9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4890(2013)8-2077-08 Impacts of starvation on the juveniles of Chinese mitten crab Eriocheir sinensis .HE Jie 1,2,WANG Chun 1,2,SHAO Lu?chang 1,2,HONG Yu?hang 1,2,LU Yi 1,2,YANG Xiao?zhen 1,2,CHENG Yong?xu 1,2**(1Key Laboratory of Freshwater Aquatic Genetic Resources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Shanghai Oce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1306,China ;2Shanghai University Knowl?edge Service Platform?Shanghai Ocen University Aquatic Animal Breeding Center ,Shanghai 201306,China ).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 ,2013,32(8):2077-2084. Abstract :This paper studied the impacts of starvation on the morphology,behavior,survival,and physiology of juvenile Eriocheir sinensis at water temperature 26.2-28.4℃,and determined the point of reserve saturation (PRS)and the point of no return (PNR).Under starvation,the time the first death occurred (T 1)for the E.sinensis juveniles at stages Ⅰ,Ⅱ,and Ⅲwas 8.0,14.0,and 20.3d,the time the 50%mortality occurred (T 50)was 11.4,16.0,and 25.5d,and the time the 100%mortality occurred (T 100)was 15.0,22.0,and 32.3d,respectively.The ability of starvation resistance for stage Ⅲjuveniles was the highest,followed by stage Ⅱ,and stage Ⅰjuveniles.During starvation period,the moisture content of E.sinensis increased,dry weight decreased significantly,and the dry weight loss rate decreased gradually with the ex?tension of time.Under the feeding strategy of pre?satiation,the molting rate of stage Ⅱjuveniles increased with the extension of feeding time,and the PRS 50was 2.10d.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found in the molting duration between different treatment groups and continuous feeding group.However,if continuous feeding lasted less than 3d,the weight of the juvenile crabs in 生态学杂志Chinese Journal of Ecology 2013,32(8):2077-2084

螃蟹

螃蟹(pángxiè):动物界,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十足目、爬行亚目。螃蟹是甲壳类动物(crustacean),它们的身体被硬壳保护着。螃蟹靠鳃呼吸。在生物分类学上,螃蟹与虾、龙虾、寄居蟹算是同类的动物。绝大多数种类的螃蟹生活在海里或靠近海洋,也有一些的螃蟹栖于淡水或住在陆地。它们靠母蟹来生小螃蟹,每次母蟹都会产很多的卵,数量可达数百万粒以上。螃蟹是依靠地磁场来判断方向的。中国食蟹的历史悠久,《逸周书·五会解》、《周礼·天官·疱人》中均有记载。以螃蟹命名的电影于1982年在委内瑞拉上映。 螃蟹为啥又叫大闸蟹呢?经过一番查考,发现有三个不同的讲法: 与螃蟹有关的民间故事 现代作家包笑天晚年写个《大闸蟹史考》,引用了苏州古籍收藏家吴讷士个说法:“凡捕蟹者,他们在港湾间,必设一闸,以竹编成。夜来隔闸置一灯火,蟹见灯光爬上竹闸,即在闸上一一捕之,甚为便捷。此是闸蟹之名所由来了。”搿搭块个“竹闸”,应该属于硬造个名称,伊实际就是“簖”。勿少人侪晓得,垃拉六朝时期,吴淞江下游个渔民发明了“沪”,搿种插拉河浜浅滩浪个竹栅栏,退潮个辰光可以拦牢鱼蟹;到仔唐代,由于“沪渎”经常作为地名出现拉诗赋当中,渔民们为了避免概念混淆,根据“沪”个“断鱼蟹之退路”功能,拿伊改称“簖”,所以陆龟蒙个《渔具诗·序》明确讲“沪,吴人今谓之簖”。搿歇,“簖”仍旧是江南农村个传统渔具,《现代汉语词典》对伊迭能解释:“拦河插在水里的竹栅栏,用来阻挡鱼、虾、螃蟹,以便捕捉。”既然“簖”从来呒没叫过“闸”,“大闸蟹”是因为捕捉工具而得名个说法就立勿牢脚。 前两日,趁到上海郊区去参观蟹塘这个机会,问过一位年长个蟹农:“老伯伯,你晓得‘大闸蟹’名称是哪能来个?”搿个蟹农想了一歇,捞起一只螃蟹笑着讲:“记得伲阿奶讲过,雌蟹个半圆形脐盖像‘大闸门’,雄蟹个尖脐盖像‘小闸门’,伊拉身浪向侪有一扇‘闸门’,所以叫做‘闸蟹’或者‘大闸蟹’。镇文化中心搜集民间传说个辰光,我拿迭桩事体写下来了!”搿个蟹农看见我有点勿相信,就从屋里向拿出一本镇文化中心编个民间传说集。搿个蟹农讲个内容,垃拉前人笔记文献搭仔相关书籍当中侪寻勿着,完全属于一种民间传说。“大闸蟹”是因为长相而得名个说法尽管生动,但明显属于硬装榫头,实在经勿起推敲。 其实,“大闸蟹”是从“大煠蟹”演变过来个。三国时期张揖个《广雅》提着:“煠,瀹也;汤煠也。音闸。”清代嘉庆、道光年间个苏州文人顾禄,垃拉伊个《清嘉录》里向讲:“湖蟹乘潮上,簖渔者捕得之,担入城市,居人买以相馈贶,或宴客佐酒。有‘九雌十雄’之目,谓九月团脐佳,十月尖脐佳也。汤煠而食,故谓之‘煠蟹’。”埃个辰光,卖蟹人挑担进城沿街叫卖,勿断高喊“煠蟹唻大煠蟹”,成为秋天个一道风景。搿搭块个“煠”是指煮,现在个《新华字典》仍旧拿“煠”列为“炸”个异体字,并解释成“拿食物放垃煮沸个油或水里弄熟”。螃蟹一般侪煠来吃,所以大家拿伊叫做“煠蟹”。老早黄浦江搭仔吴淞江出产个“清水蟹”,只头大、肉结实,拨上海人称为“大煠蟹”。大概是“煠”字比较生僻个缘故,日脚一长,谐音个“大闸蟹”就慢慢替代了“大煠蟹”,并且一直沿用到今朝。归根到底,“大闸蟹”是因为烹制方法而得名。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有一种说法:相传几千年前,江湖河泊里有一种双螯八足,形状凶恶的甲壳虫。不仅偷吃稻谷,还会用螯伤人,故称之为“夹人虫”。后来,大禹到江南治水,派壮士巴解督工,夹人虫的侵扰,严重妨碍着工程。巴解想出一法,在城边掘条围沟,围沟里灌进沸水。夹人虫过来,就此纷纷跌入沟里烫死。烫死的夹人虫浑身通红,发出一股引人的鲜美香味。巴解好奇地把甲壳掰开来,一闻香味更浓。便大着胆子咬一口,谁知味道鲜透,比什么东西都好吃,于是被人畏的害虫一下成了家喻户晓的美食。大家为了感激敢为天下先的巴解,用解字下面加个虫字,称夹人虫为“蟹”,意思是巴解征服夹人虫,是天下第一食蟹人。[1] 螃蟹的吃法不要生吃螃蟹

养蟹技术

养蟹技术 作者:今日三农网(https://www.doczj.com/doc/4716448320.html,)

稻蟹萍立体种养技术 稻蟹萍立体种养是根据生态学种间互补原则,将稻蟹萍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新的复合群体,形成多层次、多级利用的互惠共生的生态体系,在达到七妙利用自然资源,增加系统生产一态环境的目的。具体种养技术如下: 一、养蟹稻田的选择和整修 养蟹田要先择在水源丰富(最好是靠近河流和支渠)、水质清澈、无污染、排灌方便、保水性好的稻田。田块确定后,沿坝埂四周离坝1米开一条深0.6米、宽1.5米的环沟,在稻田中间挖深0.5米、宽0.8-1米的十字沟,沟与坝的坡度均为1:3。养蟹田以东西走向的长方形为适,一般5亩左右建一个圈,如面积较大,中间用塑料膜围栏隔开。 在稻田四周设塑料膜篱笆,高60厘米,上沿细欠丝,每隔10厘米用钉书钉钉一下,每隔1.5-2.0米埋一立杆(木杆或竹竿均可),用以固定塑料篱笆,并使篱笆向内倾斜。下面开浅横,将薄膜埋实,防止蟹逃跑。全池合围,进出水口安水泥管,管口用金属网扎紧,网眼以幼蟹不能穿过为准,安管处要关,防蟹打洞逃跑。 二、水稻的栽培管理 1。养蟹稻田要造反株形紧凑、叶片直立、矮杆、抗病、抗倒伏、生产性好的水稻品种,根据本地气候特点,生育期宜稍长,这样可以早插秧、甲用药、早放苗,缩短蟹苗暂养期。

2.育苗应采取旱育苗或软盘育苛培形式采用大双行(50+30)×20厘米。这种栽培形式通风透光条件好,有利于河蟹生产,水稻产量也在500公斤以上。 3.水稻插秧后4-5天,亩施草克星10D我。该除草剂对鱼类致死中毒量为40ppm,每亩10克在稻田水深10厘米的情况下,浓度仅为0.15ppm,施药后25-30天投放蟹苗。 4.插秧前施足底肥,亩施5公斤尿素,10公斤磷酸二铵。蘖肥、调整马、穗肥各施尿素5公斤。 5.养蟹田水质困好,营养要丰富,田间应保持10-15厘米水层,确需断水,也要保持沟内有水。前期水温低,河蟹幼体小,投和,一般15天左右换一次水;后期可每隔7天左右换一次水,要经常检查排水口、进水口,严防河蟹逃跑和敌害进入。 三、河蟹养殖 1.放苗密度从大面积稻蟹种养实践看,一般以每亩投放0.35-0.50公斤大眼幼体为宜。 2.蟹苗暂养每5亩养蟹田要建0.5-1.0亩的暂养圈,在暂养圈内建暂养池,从蟹轩暂养专用。暂养池中水深应达0.8-1.0米,按每立方米水体放2.0万只大眼幼体建池。池四周留0.5米宽半台,坝上建防逃设施做到池埂水漏水,池底不淤泥。蟹苗下池前,每亩池面泼洒75公斤生石灰。进行

螃蟹养殖

螃蟹无公害养殖关键技术介绍 河蟹无公害生态养殖技术就是根据河蟹的生物学特性,应用生态学原理来指导河蟹养殖生产,种草放螺为河蟹生长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养殖期间应用生物制剂改善水环境养殖期间应用生物制剂改善水环境,增加河蟹的抗病能力,最大限度的减少病害的发生,使养成的商品 蟹个体大、无污染、品质佳,提高河蟹养殖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实现池塘的可持续发展。河蟹无公害生态养殖生产过程中主要抓好以下几点: 一、彻底清塘、晒池,为无公害生产打好基础 每年收获后应排干池水,彻底清除过多的淤泥、充分曝晒,并用生石灰和漂白粉等常规清塘药物消毒,清除过多的杂食性鱼类和有害生物,生石灰用量为100~200千克/亩,漂白粉用量为20克/米,不用高毒或高残留的药物,确保生产无公害产品。 二、人工移栽种植水草,模拟自然环境,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种植水草是河蟹养殖成功的关键性措施,在河蟹养殖池塘中种植水草已被广大养殖户认同,种植水草应以沉水性水草为主,目前在江浙一带河蟹池塘养殖中种植较多的是伊乐藻。常用分枝扦插的方法进行增殖,一般在放苗前一个月进行清塘消毒,再进行水草移植。水草移栽距池边3~4米,水草间行株距1~2米,刚栽下水草时水位控制在50厘米以下,并及时用复合肥1~2千克/亩,促使伊乐藻快速成活生长,6~7月控制水草覆盖面积占水体总面积的60%以上。 三、投放鲜活螺蛳,满足河蟹对生物活性质的需要。 每年清明前后在池中投放螺蛳等鲜活淡水贝类,每亩投放量为300~500千克,让其自然繁殖,提供源源不断的鲜活饲料。 四、选用良种,抓好放养蟹种质量关。 应选用自育或当地培育的长江水系中华绒螯幼蟹作蟹种,避免使用来源不明的幼蟹作蟹种,同时剔除无饲养值的性早熟的“小老蟹”和明显步足残缺、体表附着寄生虫、带病菌、活动能力弱的劣质幼蟹,选优质、体质健康、附肢齐全、规格整齐的幼蟹,这是提高养殖成活率的基本保证。 五、控制放养密度。 要养殖大规格商品蟹,必须打破“高密度、高产量”的传统生产方式,大力提倡“稀密度、大规格、高效益”的养殖模式,降低养殖密度。池塘放养量控制 在500~600只/亩以下,提高放规格,要求蟹种规格整齐,个体要大,规格在100~120只/千克,有条件的可适当增加雄性幼蟹的放养比例,雌雄比为1:3,这样可提高商品蟹规格、提高产量,增加经济收入。 六、合理混养,增加养殖效益。

虾蟹复习题提纲

一、名词解释: 齿式:虾类头胸甲中央上前突出,形成一个额角,额角上下缘组成一个齿式。 并列影像:很多小眼联合形成的物体总影像。 叠加影像:所有的光集中形成的影响。 窦腺:是存储和输导激素的中心。 饵料系数:F=R1-R2比上G1+G2-G0 R1:投饵数量R2:残饵数量G1:终极重G2:死亡重G0:初始重 中肠盲囊:又称“干胰脏”,有消化,储藏,分泌功能。 肢鳃:原枝壁内外的褶皱,形成的附属物。分为“内叶”和“外叶”表面积大,有分枝刚毛,角质状物,有辅助呼吸的功能。 Y-器官:分泌蜕皮激素的器官,主要成分为:20—羟蜕皮酮。 绿腺:触角腺,由白色的皮部和绿色的髓部构成。 依丛型呼吸:不能进行呼吸的调节,很容易形成缺氧,从而导致死亡 二、填空 1.虾蟹类的幼体阶段可分为(无节幼体)、(蚤状幼体)、(糠虾幼体)、(十足幼体)等。2.中华绒鳌蟹的雌孔位于(第三步足的胸板上),雄孔位于(第五步足的步足胸板上)雌性腹肢具有(4)对,位于腹部(2—5)体节,雄性腹肢具有(2)对,位于腹部(1,2)体节。3.影响虾蟹类摄食强度的主要因素有(温度)、(盐度)、(PH)、(水质)等。 4.中国对虾受精卵孵化的适宜温度是(18—20度)幼虾生长的最适温度是(25到31度)能够的上限温度约为(35—38度) 5.生长在步足底节上的鳃有(肢腮)(足腮)生长在附肢基部体壁上的鳃称作(侧腮)。 6.池塘养殖对虾合理投饵的确定依据(饵料的种类)、(投喂量)、(投喂次数)、(处理方法)、(摄食检查)。 7.世界经济虾蟹类主要类群为(对虾类)、(真虾类)、(龙虾类)、(螯虾类)(蟹类)。8.对虾类的纳精囊位于(第四步足和第五步足的基部),闭锁型的种类如(中国)对虾、(日本)对虾,开放式的种类如(南美白)对虾,二者在人工繁殖时的不同在于(开放性纳精囊虾类交配时需要雄性,闭锁型不需要)。 9.对虾类与真虾类腹部的不同是后者的形态是(真虾类腹鳞与腹鳞之间没有交叉),

长江口中华绒螯蟹和中华鲟的增殖放流及其效果评估_张航利

文章编号:1006-3188(2012)03-0045-04 长江口中华绒螯蟹和中华鲟的增殖放流及其效果评估* 张航利1,2王海华3冯广鹏1,2 (1.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科学学院,上海201306; 2.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上海200090; 3.江西省水产科学研究所,江西南昌330039) 摘要:增殖放流是保护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维持生态多样性的重要方法。本文对国内外增殖放流的发展、长江口中华绒螯蟹和中华鲟增殖放流中存在的问题,及增殖放流的标记方法和效果评估方法进行了概述和分析,以期对水生动物的增殖放流有所帮助。 关键词:长江口;中华绒螯蟹;中华鲟;增殖放流;效果评估 中图分类号:S931;S932文献标识码:A 0前言 长江口是太平洋西岸最大的河口,由于泥沙的流入、径流与潮汐的共同作用,长江河口不仅具有独特的水文、水质条件和景观生态系统,而且成为我国洄游性水生生物的重要栖息地,是中华绒螯蟹、中华鲟、刀鲚、凤鲚、鲻鱼、淞江鲈、日本鳗鲡等多个洄游性水生生物的洄游通道或产卵、索饵育肥场所。中华绒鳌蟹(Eriocheir sinensis Milne-Edwards),俗称大闸蟹、河蟹,在我国渤海、黄海与东海沿岸诸多省均有分布,而长江口是中华绒鳌蟹的主要产地。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 Gray)是中国特有江海洄游珍稀濒危鱼类,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主要分布于长江干流和中国的东海和黄海。在自然条件下,性成熟的中华鲟溯江而上,由海洋到达长江中上游产卵繁殖;孵出的幼鲟顺流而下,从淡水到长江口咸淡水,经3个多月的适应性调节和摄食肥育后进入沿海,直到性成熟。 近年来由于多种原因使得该区域内的水生生物种质资源严重衰退,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人类的过度捕捞以及对利益的追求。二是由于长江水域河坝水库的建立,使得长江口生态环境发生明显变化,已经影响到了长江口的物种结构和生态平衡,直接或间接的导致了长江口水生生物种质资源的严重衰退。为了修复长江水生生物资源,从21世纪初开始,我国水产科研机构、水产主管部门及长江渔业管理部门等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以促进长江水生生物资源的增殖和保护:如推行禁渔期、禁渔区和限制捕捞作业船只数量、控制捕捞强度以及组织人工放流等。本文就前期长江口区中华绒螯蟹和中华鲟的增值放流做一些概述和探讨,以期对今后的工作有所帮助。 1国内外增殖放流发展 1.1国外增殖放流 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是一种通过向天然水域投放鱼、虾、蟹、贝等各类渔业生物的苗种来达到恢复或增加渔业资源种群数量和资源量的方法[1]。此方法在国外的发展较早。法国,作为世界上最早开展人工繁育放流工作的国家,早在1842年法国就开始将人工授精孵化的鳟鱼(Oncorhynchus mykiss)幼鱼放流于河川之中。日本,增殖放流也 江西水产科技2012年第3期 收稿日期:2012-07-03 资助项目: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东海所水产研究所2011M08),国家973计划课题(2010CB429005),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200903048-07) 作者简介:张航利(1986—),男,上海海洋大学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河口水生生物资源的生理生态学研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