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格是怎么形成和发展的

人格是怎么形成和发展的

人格是怎么形成和发展的
人格是怎么形成和发展的

那么,人格是怎样形成和发展的呢?当代新的精神分析学派注重强调文化和社会因素对人格的影响,其中较为突出的就是被称为“现代弗洛伊德心理学最杰出的代表人”的艾里克森,他从生物、心理、社会环境三个方面考察人格的发展,提出了以自我为核心的人格发展渐成说。艾里克森认为,人格是一种独立的力量,是一种心理过程,是人的过去经验和现在经验的综合体,能够把个人的内部发展和社会发展综合起来,引导心理向合理的方向发展,决定着个人的命运。艾里克森认为,人格的发展包括机体成熟、自我成长和社会关系三个不可分割的过程,每个人在生长过程中都体验着生物的、生理的、社会的事件发展顺序,按一定的成熟程度分阶段地向前发展。他根据这三个过程的演化把人格分为八个阶段,这些阶段是以不变的序列逐渐展开的,将内心生活和社会任务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既分阶段又有连续性的心理社会发展过程。每一个阶段都由一对冲突或两极对立的性格特质所构成,并形成一种危机(或重要转折点)即为个体每个阶段性格发展的主要任务。如果危机得到积极解决,会增强自我的力量,人格就得到健全的发展,有利于个人对环境的适应;反之,危机得不到解决,就会削弱自我的力量,使人格不健全,阻碍个人对环境的适应。而且,前一阶段危机的积极解决会扩大后一阶段危机解决的可能性,反之会缩小后一阶段危机解决的可能性。艾里克森划分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其中前五个阶段与弗洛伊德划分的阶段一致)为:第一阶段:婴儿期(0-1岁)——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阶段相当于弗洛伊德的口唇期。这个阶段个体人格的主要发展任务就是满足生理上的需

要,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因为这个阶段的婴儿最为软弱,非常需要成人的照顾,对成人依赖最大。如果父母等养育者(主要是母亲)能够爱抚婴儿,并且有规律地照料婴儿,以满足他们的基本生理需要,就能使婴儿对周围的人产生一种基本信任感,感到周围世界和人都是可靠的,婴儿从生理需要的满足中体验着身体的康宁,感到了安全;相反,如果婴儿的基本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或者得到的是不一贯、无规律的满足,就会对周围的人产生一种不信任感,婴儿从生理需要混乱的满足中体验着身体的不适,产生最初的不安全感。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得到积极解决,就会形成“希望”的品质,成年后性格倾向于乐观、信任、活跃、安祥等积极的人格特征;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是消极解决,就会形成惧怕感,成年后性格倾向于悲观、多疑、抑郁、烦躁等消极的人格特征。婴儿的这种基本信任感是形成健康人格的基础,是以后各个阶段人格顺利发展的起点。这一阶段要求父母等养育者(主要是母亲)在抚养孩子的过程中,应充分适当地满足孩子的生理需要,不宜过分满足和过分剥夺;同时,在满足程度和方式上要尽可能保持一致性、一贯性,不能随意转变,即使变化也要渐进地、有规律性地进行,使婴儿能很快适应。第二阶段:幼儿期(1-3岁)——自主对羞怯和疑虑阶段相当于弗洛伊德的肛门期。这个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获得自主感和自我控制,克服羞怯感和自我疑虑。因为这个阶段的儿童学会了走动、推拉、说话等,也学会了把握和放开,尤其是自身身体的控制和大小便排泄,因而使儿童介入自己意愿与父母等养育者意愿相互冲突的危

机中。如果父母等养育者对儿童的行为限制适当,给予儿童一定自由,儿童就会建立起自主性和自我控制的意识;相反,如果父母等养育者对儿童限制、批评甚至惩罚过多,就会使儿童感到羞怯,并对自己的能力产生疑虑。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得到积极解决,就会形成“意志”的品质,成年后性格倾向于坚强、独立、克制、自律等人格特征,;如果这一分阶段的危机是消极解决,就会形成羞怯感,成年后性格倾向于意志薄弱、依附、随意、敷衍等消极的人格特征。太过纵容,成年易形成肮脏、浪费、无秩序等生活习惯;限制太严,则易形成清洁、吝啬、忍耐等强迫性特点。儿童的这种自主性和自控性的形成,使性格中自我意识、自我调控能力、适应社会化要求的能力增强,对于个人今后对社会组织和个人理想之间关系的态度及处理产生重要影响,对个体的社会化及未来的秩序和法制生活作好了准备。这一阶段要求父母等养育者对儿童的行为必须理智而耐心,适度控制同时给与一定的自由,并施以科学的训练,及时矫正不良行为。第三阶段:学前期(4-6岁)——主动对内疚阶段相当于弗洛伊德的性器期。这个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就是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因为这个阶段的儿童身体活动更为灵巧,语言更为精练,口语表达能力增强,更重要的是这个阶段是儿童思维尤其是表象性思维发展最快的时期,想象力极为生动丰富,已开始了创造性的思维,开始了对未来事情的规划。因此,这个阶段的儿童富于幻想,喜欢童话故事、拟人化的游戏等事物及活动,并倾向于通过自己的想象去解释周围的世界。如果父母肯定和鼓励儿童的主动行为和想象力,儿童就会获得积极的自主性,使

其想象力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如果父母经常限制儿童的主动行为,讥笑儿童不切实际的幻想,儿童就会丧失主动性,变得无所适从,并且对自己的能力感到怀疑和内疚。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得到积极解决,就会形成“方向和目的”的品质,成年后性格倾向于自动自发、计划性、目的性、果断等积极的人格特质;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是消极解决,成年后性格倾向于不思进取、无计划性、优柔寡断等消极的人格特质。目的在此的含义就是“正视、追求价值目标的勇气”。艾里克森认为个人未来在社会中所能取得的工作上、经济上的成就,都与儿童在本阶段主动性发展的程度有关。这一阶段要求父母等养育者要充分鼓励和肯定儿童的主动性和想象力的充分发挥。这里值得一提的是要积极组织并引导儿童开展多种多样的游戏,因为:?? 游戏是人的社会活动的初级模拟形式,它解决了儿童渴望参与成人活动又受到身心发展水平的限制的矛盾;?? 游戏是想象与现实生活的一种独特结合,儿童在游戏中既能利用假想情境自由地从事自己向往的各种活动,又不受真实生活中许多条件的限制;既可以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又能真实再现和体验成人生活中的感受及人际关系,认识周围的各种事物;?? 游戏是儿童主动参与的、伴有愉悦体验的活动,没有强制性或义务性,因而深受儿童喜爱;?? 因此,游戏是适合此时期儿童性格发展的最好形式,应该成为儿童的主导活动,所以此阶段又称“游戏期”;?? 儿童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成长,通过各种游戏活动,儿童不但运动器官得到发展,而且认知和社会交往能力也能有效增强;同时,游戏还帮助儿童学会表达和控制情绪,学会处理焦

虑和内心冲突,对培养良好的性格品质有着重要的作用。这个阶段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特征就是弗洛伊德认为是产生俄底普斯情结(恋母/恋父情结)的特殊时期。但艾里克森的理论更具积极的意义。他也认为这是儿童认同性别角色、建立与异性交往的萌芽时期,男女儿童虽对异性父母产生了爱慕之情,但能从现实关系中逐渐认识到这种情绪的不现实性。一方面,为解决这种冲突,男女儿童会开始以父亲(母亲)为榜样,模仿并逐渐认同其行为方式,以此来获得性冲动的间接满足,从而促使男女儿童习得男女性别角色行为,形成男女子性格;另一方面,男女儿童可以从与异性同伴的交往中找到代替自己异性父母的对象,使俄底普斯情结在发展中获得最终解决。这一阶段要求父母正确对待亲子关系,母亲要有意削弱自己在孩子生活中的重要性,父母要注意自己性别角色的正确扮演,给孩子树立榜样,同时要鼓励和引导孩子与异性同伴交往,建立完整的性别概念。第四阶段:学龄期(7-12岁)——勤奋感对自卑感阶段相当于弗洛伊德的潜伏期。这个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体验着“能力”的实现。因为这一阶段的儿童大都上小学,儿童的主要社会生活环境由家庭转移到了学校,活动范围扩大了许多,学习成为儿童的主要活动,儿童在这一阶段最重要的是“体验从稳定的注意和孜孜不倦的勤奋来完成工作的乐趣”,可以从中产生勤奋感。如果不能发展这种勤奋,会使他们对自己能否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缺乏信心,从而产生自卑感。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得到积极解决,就会形成“能力”的品质;如果危机是消极解决,就会形成无能。艾里克森认为儿童

的这种勤奋感的形成,对其成年后的社会工作和生活影响很大,将来对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态度和习惯,都可源于本阶段的勤奋感。在性格的发展上这是一个相对平静的时期,作为父母和老师应教育儿童勤奋读书,参加社会活动,在各个感兴趣的领域尝试发现、培养和发展自己的才能,同时培养儿童的生活自理能力,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公益活动,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第五阶段:青年期(13-18岁)——-同一性对角色混乱阶段相当于弗洛伊德的青春期。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建立同一感,克服同一感(角色)混乱。因为这一阶段的儿童必须思考他已掌握的自己和社会信息,为自己确定生活的基本原则和策略,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就获得了自我同一性(心理社会同一感),否则就会产生角色混乱即个体不能正确地选择适应社会环境的角色,产生消极同一性即个体形成与社会要求相背离的同一性。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得到积极解决,就会形成“忠诚”即“不顾价值系统的矛盾坚持自己的信念”的品质;如果危机是消极解决,就会形成不确定性。同一性的形成标志着儿童期的结束和成年期的开始,标志着个体人格的成熟,只有建立了积极的同一性,才能顺利地度过青春期,也才能顺利地解决成年后三个阶段(结婚、立业、晚年)的性格发展任务。第六阶段:成年早期(19-25岁)------亲密对孤独的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克服孤独感,体验着爱情的实现。因为这一阶段的个体受生理发展的影响,开始和异性发生恋情,而个体只有在自我同一性巩固的基础上获得共享的同一性,才能导致美满的婚姻而获得亲密感,如果没有建立自我同一性,则会担心同他

人建立亲密关系而失去自我,从而有了孤独感。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得到积极解决,就会形成“爱”即相互奉献的品质;如果危机消极解决,就会形成混乱的两性关系。艾里克森认为,发展亲密感对个体是否能满意地进入社会有着重要作用。第七阶段:成年中期(26-65岁)——繁殖对停滞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繁殖感,克服停滞感,体验着关怀的实现。这时的男女拥有自己的事业,开始成家立业,会努力创造能提高下一代精神和物质生活水平的财富,关心和指导下一代成长,如果这一需求得到满足,就会产生繁殖感(即成就感),缺乏这种体验的人就会因过度专注自己而产生停滞之感。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得到积极解决,就会形成“关心”的品质,如果危机消极解决,就会导致自私自利。第八阶段:成年晚期(65岁以后)——自我整合对失望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和厌倦感,体验着智慧的实现。这时人生进入了最后阶段,前面七个阶段顺利度过的人,具有充实、幸福的生活,对社会有所贡献,才会拥有充实感和完善感,否则会因为生活的主要目标尚未达到而体验到失望。如果这一阶段的危机得到积极解决,就会形成“智慧”的品质,如果危机消极解决,就会有失望和毫无意义之感。综上所述,个体的人格就是在这样一种性格对立面斗争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得到增强的。可以看出,尽管性格发展是个体一生的事情,但性格中最重要、最基本的特质却是在生命早期的前三个阶段即0~6

岁形成的,已基本上奠定了个体性格的基调。因此,婴幼儿早期性格的培养显得极为重要,父母及早教机构应根据人格发展的规律把握各

个时期的培育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性格教育和训练,才能帮助孩子顺利地度过每一关键时期,更好地塑造孩子健康、成功的性格。

影响性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影响性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人的性格形成与发展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生理、家庭、社会、自然、教育等方面的因素。一个人从小开始,经受什么样的风雨洗礼,经受什么的磨难历练,经受什么样的环境熏陶,就会形成什么样的性格和品格。那么,究竟哪些因素在一个人的性格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发挥作用呢?我们可以从六个方面进行考察: 一、生理因素与性格。有很多人认为,一个人具有什么样的性格是生就的,甚至是不可改变的。其实,人的性格与人的生理基础有一定的关系,但与人所生活的社会环境关系更大。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学说认为,“人一面有着先天的品质,另一面也有着为生活情况所养成的品质。”“这就是说,如果说到那些先天的品质时,这就是指神经系统类型而言,如果说到性格的话,那就是指那些先天的倾向、意向与那些生活期间受生活印象的影响所养成的东西之间的混合物了。”有一位思想家说过:“人的性格是先天组织与人在自己的一生中,特别是在发育时期所处的环境这两方面的产物。”这种见解与巴甫洛夫关于性格是先天的神经类型与后天形成的暂时神经联系之间的‘合金’的思想相一致。 二、环境因素与性格。环境包括家庭、自然、社会因素,对人的性格的形成和发展都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只是对不同的人起着不同的作用罢了。人的体态、成熟程度和气质是性格形成的生理条件,而家庭、学校和社会是性格形成的社会条件。这些生理条件和社会条件因个体内在心理活动的差异而对性格形成发挥着不同的功效,致使人们形成独特的性格特征。同样处于逆境,为什么消极者消沉、悲观、退缩,而积极者坚强、奋发、进取,就在于两者内在心理活动的不同。由此看来,外部因素对性格形成的影响首先取决于个体对自己与外部因素之间的认识,而这正是个体自我意识和动机等内在心理因素的问题。因此,自我意识和动机等内在心理因素与外部因素的深度整合构成了某个人的性格特征。 三、自然因素与性格。南北方因为气候不同,高原、平原、海岸地带由于地势不同,对人的性格形成也有很大的影响。北方人往往粗犷、豪迈、外向,南方人往往细腻、含蓄、内向,高山地带的人意志坚毅,海岸地带的人心开阔,平原地带的人多克制。自然因素对人的性格的影响带有普遍性。人们在现实生活、社会交往中也会感觉得到这种影响。但是,这是就一般情况而言的,并不是绝对的。比如,不论是高原、平原、海岸、北方、南方都有意志坚毅、善于克制、含蓄内向、粗犷豪爽的人。否定自然因素对人的性格的影响是不对的,而自然决定论也是不对的。任何事物都有普遍性和特殊性、一般与个别。自然因素对人的性格的影响也是这样,既有普遍性,也有特殊性;既有一般也有个别。

人格的特征

人格的特征;整体性,稳定性,独特性,社会性。人格心理学的四个基本问题;创构一种理论。通过实践研究检验这一理论。找可行的方法测量与评人格。将人格理论应用于实际 人格研究的理论派;特质论观点,精神动力论观点,人本主义,行为主义和学习论,认知观点,生物学观点 人格;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心身组织。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情绪,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气质,性格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具有动态的一致性和连续性 特质是决定个体行为的基本特性,是人格的有效组成元素,也是测评人格所常用的基本单位,人格特时间上具有稳定性,在空间上具有普遍性,具有同一特质的人,对不同的情境会作出类似的反应。。。特质流派的特征(1)注重行为的长期稳定性,不注重特殊具体化(2)注重行为的差异性,不注重查明行为机制(3)容易把人们进行比较(4) 很少论及人格的变化 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16根源特质表(PF) 表面特质:是从外部行为直接可以观察到的特质 根源特质:是制约表面特质的潜在基础,是构成人格的基本特质 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理论 奥尔波特是人格特质理论的创始人。认为人格特质是构成人格的基本元素 ⑴共同特质是在某一社会文化形态下大多数人或群体所具有的共同特质 ⑵个人特质是指个体身上所独具的特性1首要特质:是一个人最典型、最具概括性的特质2中心特质:是构成个体独特性的几个重要特质,在每个人身上大约有5-10个3次要特质:是个体不太重要的特质,往往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表现出来 艾森克人格特质理论(1)外倾性:表现为内、外倾向的差异上(2)神经质:表现在情绪稳定性上的差异(3)精神质:表现为孤独、冷酷、敌视、怪异等负面人格特征上本能;来自生物体内部的一种固有的驱力,可以从根源,目的,对象和动量四个方面加以解释 本我;是人格最原始的与生俱来的潜意识的结构部分(力比多。性本能) 自我;是人格结构的管理和执行部分(自我要伺候外在世界,本我,和超我三个苛刻的主人) 超我;是人格结构中最为道德的一部分,限制自我,指导自我已达到理想的自我 。自我防卫机制: (1) 压抑(2) 拒绝(3) (4)理智化(5) 升华(6) 投射(7)合理化(8)反向生成(9)抵消(10)倒退 意识;人特有的心理反应形式,是个体对环境刺激及自身感受,记忆和思维的知觉以及对自身的行为和认知活动产生,维持和终止的监控 前意识:指潜意识中可召回的部分,人们能够回忆起来的经验。潜意识;是指潜藏在我们一般意识底下的一股神秘力量 荣格的心理类型理论 1、一般态度类型 2、机能类型--1)外倾思维型2)内倾思维型3)外倾情感型4)内倾情感型5)外倾感觉型6)内倾感觉型7)外倾直觉型8)内倾直觉型阿德勒,把自卑与补偿看作是追求优越的动力根源 霍妮;认为文化因素决定人格,重视社会环境在心理问题产生的重要作用 神经症人格类型;依从性,反抗型,退避型 人本主义的核心内容;(1)个体现象学,尊重个人的主观感受和经验。(2)人的责任,人对自己最终要发生的是负责,人可以做出选择。(3)此时此地,做好现在做的事,人不应该成为过去经验的牺牲品。(4)人的成长,人有一种成长和发展的倾向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罗杰斯,创立了以人为中心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广泛应用于诸多社会生活领域和心理治疗实践领域,成为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的重要实践者。 自我的概念;个体对所作为整体的自己的意识和体验,是一个相对稳定的观念系统,具有复杂的心理结构,是一个多维度的,多层次的心理系统。 行为主义,重视从学习的角度看待人格,他们使用强化,条件作用等概念来解释包括迷信行为在内的各种人格现象 斯金纳的经典条件作用和操作条件作用 强化,唉一种刺激情景中,人或动物的某种反应所带来的后果使得该反应出现频率的增加的过程。 罗特的内控与外控 班杜拉的学习理论观察学习过程--(1)注意过程--(2)保持过程--(3)都工作再现过程--(4)动机过程 认知流派------凯利--人人都是科学家 个人构念—被个体习惯化的用来解释和预测事件的构念

从家庭、同伴与自我意识浅谈学生人格发展

从家庭、同伴与自我意识浅谈学生人格发展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谐发展,是我国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而人格的健全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尹博, 田万生, 2006)。人格是个体在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王明忠, 付聪, 周宗奎, 2015),其作为个性差异的重要方面,能够直接影响个体的认知、情感、行为,还对其身心健康、人际关系和社会成就等持续产生影响。人格随个体与环境的互动而在毕生得以发展,相比人生其他阶段,儿童青少年期(包括童年期、青少年期)面临更密集的发展任务,该阶段的个体会以新的方式不断与父母、同伴、学校和社会互动,尤其是青少年还会经历生理、心理的巨大改变,这些必然会对其人格发展带来更深重影响(邹容, 周宗奎, 田媛, 张凤娟, 魏华, 2016)。本文将从家庭、同伴与自我意识三个角度探讨了学生阶段的人格发展。 1 家庭与人格发展 家庭环境是学生成长发展至关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对人格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范航, 朱转, 苗灵童, 刘燊, 张林, 2018)。根据生态系统理论,个体的发展是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生态系统中的远端因素(如家庭)会通过近端因素(如人格)对个体的发展产生作用,个体的人格特点会受到家庭这一微系统的影响(李蒙蒙, 甘雄, 金鑫, 2020)。Ahmadi, Alizadehgoradel, Rezadeh和Jabraeili (2014)的研究基于大五人格理论(The Big Five)进行分析,发现学生的人格特征与家庭沟通、关怀等家庭功能存在显著相关。邹容等人(2016)的研究认为处于童年期的小学生会习惯接受、服从父母等权威传递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因而会表现出顺从、待人友善的特点,此时宜人性较高。而从青春期早期开始,青少年开始探索自我,追求自主、独立,此时他们开始质疑并反抗成人的准则,这增加了他们的冒险行为且更易与父母等权威者发生冲突,故宜人性逐渐下降。到青少年中晚期,他们逐渐内化社会规范,表现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宜人性又逐渐回升。 父母作为家庭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教养方式能够显著影响孩子的人格发展,积极温暖的家庭环境下,孩子的宜人性、开放性等积极人格水平更高;而消极冷漠的家庭环境下,孩子的神经质等消极人格水平更高(Trentacosta et al., 2010)。家庭背景理论认为,消极的家庭环境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风险性因素,青春期作为个体发展的特殊时期,父母婚姻冲突会导致青少年产生消极、不稳定的情绪,伴随着焦虑、担忧和高神经质水平(李蒙蒙等, 2020),已有实证研究表明,外倾性及神经质人格是成瘾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外倾性及高神经质的个体更容易出现手机成瘾,使用频率更高(张斌等, 2017);高“神经质”和低“外向性”的

人格心理学试题及解答

人格心理学练习题一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将正确答案填入下面的表格) 1. 人格心理学是探究个体的( A )及其适应等领域的表现和规律的科学。 A.人格结构.动力.发展 B人格评价 C. 人格变态 D.人格元素.组织.特质 2.本我的活动遵循( A ) 。 A.快乐原则 B.道德原则 C.现实原则 D.法律原则 3.“从小看大,三岁知老”反映了人格的( A ) 。 A.稳定性 B.生物性 C.个别性 D.整体性 4.对人格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贡献最大的心理学家是( A )。 A.奥尔波特 B. 卡特尔 C.艾森克 D. 艾里克森 5.奥尔波特表达他对人格发展动力的看法用的概念为( B ) A.自我统一性 B.机能自主 C.创造性自我 D.统我 6.弗洛伊德提到可以通过( A ),了解无意识过程。 A.梦的解析 B.谈话 C.量表 D.绘画 7. 受辅者是关于自己最好的专家的观点来源于( D )。 A.建构疗法 B. 认知疗法 C. 行为疗法 D. 个人中心疗法 8. 艾森克把( B)看做是神经质的神经生物学基础。。 A、外周神经系统 B.自主神经系统 C.激素 D.神经递质 9.能力特质在卡特尔的特质理论中属于( D ) A.一般特质 B. 共同特质 C.表面特质 D.根源特质 10. 艾森克的人格结构中包括内外倾.精神质和( A )三个人格维度。 A.神经质 B.宜人性 C.聪慧性 D.开放性 11.对自己暗恋的人,也觉得对方也喜欢自己,在防御机制上属于( C )。 A.压抑 B.合理化 C.投射 D.反向形成 12.人格成分中不包括(A )。

A.情绪过程 B.气质 C.性格 D.能力 13. 在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中,强化的出现( D )。 A.与刺激有关 B.与刺激无关 C.在反应之前 D.在反应之后 14.主题统觉测验是可以了解( B )动机测验。 A.意识 B.潜意识 C.行为 D.都不是。 15. 强调观察.模仿学习作用的行为的心理学家是( B )。 A.华生 B.班杜拉 C.罗杰斯 D.斯金纳 16.爱与人交往,喜欢热闹的气质类型是( B ) 。 A.胆汁质 B.多血质 C.黏液质 D.抑郁质 17. 人格结构包括能力.气质.性格.自我和(A)。 A.需要动机及价值观 B. 情绪 C.外倾 D.内倾 18.人格中遗传占主导部分的是( A )。 A.气质 B. 自我 C. 性格 D. 能力 二、简答题 1.简述人格的概念机包含的主要成分。 人格是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它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情绪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气质.性格和体质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心身组织。 2.什么是人格评鉴,涉及哪些变量? 指在具体的条件下以系统的方式来收集有关人格的资料。有系统的收集这个人或这些人的有关资料,涉及的变量很多。所要收集的资料最起码要涉及下列四种变量:情境的性质.刺激的性质.指导语的性质和被试反应的性质。收集到资料之后,还要根据资料进行评分.分析和解释,然后才有可能对一个人或许多人的人格特征作出评定。 3.简述人格的基本特征。 人格的结构性;人格的整体性;人格的稳定性;人格的独特性;人格的社会性 4.什么是人格心理学,其主要研究内容是什么? 人格心理学是探究个体的人格结构.动力.发展及其适应等领域的表现和规律的科学,包括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人格心理学是当代心理学学科体系中唯一从整体上探讨人的认知.需求.感情.意志和行为的复杂组织的一门学科,也是唯一系

人格心理学(复习题)

《人格心理学》 一、概念解释 人格、人格的整体性、人格的稳定性、人格的独特性、人格的社会性、投注、生活风格、机能自主、基本焦虑、能和外能、力比多、特质、自卑感、个人构念、现象场、集体潜意识、强化、观察学习、控制点,晶体智力,流体智力 二、填空 1.人格心理学主要的研究途径有:、、。 2.人格的特性有:、、、。 3.人格心理学研究的主要领域有:、、、、。 4.四种基本的人格理论范型是:、、、。 5.弗洛伊德把焦虑分为三类,即、、。 6.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发展阶段为:、、、、。 7.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包括、、。 8.梦的工作包括:、、、。 9.荣格的集体潜意识中的原型主要有:、、、、。 10.荣格的人格发展阶段是:、、、。 11.荣格认为人格的动力是:。它按原理和原理活动。 12.阿德勒的两种错误的生活风格是:、。 13.霍妮提出的神经症的三大类型指:、、。 14.霍妮的理论被称为:。她认为人格发展的动力是:。 15.精神分析论者关于人格动力的基本概念不同,弗洛伊德是、荣格是、阿德勒是、霍妮是。 16.行为矫正的主要方法有:、、、。 17.斯金纳按强化物的来源把它们分为:、。 18.艾森克的人格维度是指:维度、维度和维度。 19.特质理论的新进理论是和。 20.多拉德和米勒关于学习的四个要素:、、、。 21.多拉德和米勒将冲突分为四类:、、、。 2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包括五种需要、、、、。 23.凯利的CPC循环指、、。 24.人本主义人格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25.罗杰斯认为机能完善的人的特点是:、、、、。三、简答 1.简述阿尔波特健康人格的特点。 2.简述学习论和特质论的区别。 3.简述多拉德和米勒的挫折—攻击理论。 4.简述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的八阶段理论。 5.简述荣格的集体潜意识理论。

西方人格心理学思想的发展

西方人格心理学思想的发展 与中国先秦时期大致同时,古希腊文明成为整个西方现代科学包括心理学的源头。从古希腊开始,历经古罗马时期、中世纪基督教会统治的黑暗时代,以及文艺复兴时期与近代,西方历代哲人都曾论及人格心理问题,提出了许多有关人格心理的闪光的思想与理论观点,从而奠定了西方现代人格心理学形成的思想基础。西方思想家关于人格心理的观点集中蕴涵在他们的人性论的思想中,为此,我们着重分析西方思想史上主要的人性论思想,阐述其中所包含的人格心理学思想。 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智者学派的创始人普罗太哥拉提出了一条哲学史上非常有名的命题,这就是:“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c" ①这一命题开创了西方最早的人本主义运动,它反对“神意说”,对提高人的地位有着积极的进步意义G普罗太哥拉还通过神话指出人和动物的区别在于人有智慧和创造性。神以土和水创造生物,令普罗米修斯和艾比米修斯给动物分配属性。最后好的属性(钢爪、利牙、快跑、飞行、皮毛等)都分完了,忘了给人分配,普罗米修斯 只好偷了神的机械技术和火送给人。于是人有了维持生活的智慧和技术。人用智慧创造 文明和社会的一切。因此,作为人的本质是智慧。在普罗太哥拉之后,苏格拉底、柏拉 图与亚里士多德在理论上深人地探讨了人性问题,形成了较为系统的人性论观点。 与古希腊早期的自然哲学家不同,苏格拉底不关心自然的知识,而重视人类本身及 社会道德的研究。他教人要“认识自己”,也就是说要人认识“真正的我"。这个 -“我"是指“我的灵魂”,也就是心灵或理智。只有灵魂或理智才能使人明辨是非,一 个把自己的灵魂或理智看做至高无上的人,自然能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 并且能够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苏格拉底认为“美德就是知识”,而不道德便是无知的同 义语c知识是可教的,但并不是来自客观的自然界,而是人的心灵先天就有的。因此, 从本性上讲,人是善的。当然这种本性上的善不是自发表现出来的,只有通过一系列的 引导、启发,也就是“教育",才能将先天有的善变成现实的善。苏格拉底重视知识与 理性,开创了西方人本善的传统。 师从苏格拉底的柏拉图,继承和发展了老师的人性论.并提出了“理想国"的设 想。柏拉图认为人的本性即灵魂,灵魂由神创造,先于万物和人的肉体,它是不死的c灵魂由三个部分组成,即理性、意志和欲望,它们分处于身体的不同部位:理性是灵魂 中最高贵、最优秀的部分,具有认识真理的智慧功能,居于人的脑部;意志具有产生激 情与勇敢、发动行为的作用,位于人的心脏;欲望是灵魂中最低级的部分.追求物质与 ’ 肉体满足,居于人的腹部。既然灵魂是神创造的,它本身具有善性,灵魂各部分基于自 己的本性而活动,

人格心理学4之特质流派

第三章特质流派 特质流派假定人格特征:1.在时间上是相对稳定的。 2.具有跨情境的稳定性。 特质流派的特征:1.特质流派不关注一个人在某个特定情境下的行为,而是关注怎样描述处在特质连续体不同位置上的人们的典型行为。 2.特质流派不注重查明行为机制,更关注描述人格和预测行为。 一、高尔顿·奥尔波特 奥尔波特是第一个公认的特质理论家。其主要贡献是提出了核心特质和次级特质的概念、整体研究法和个案研究法、本体性等。 1937年,奥尔波特首次提出人格特质理论,把特质分为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个人特质又分为首要特质、核心特质、次级特质。 1. 人格特质理论 ◆共同特质:指的是同一文化形态下的群体具有的特质,它是在共同的生活方式下形成的,并普遍地存在于每一个人身上。如,外向性 ◆个人特质:为个人所独有的特质,代表个人的行为倾向。只有个人特质才是真实的特质,共同特质只是为了测定复杂的人格特质而抽取出来 的概念。 ◇核心特质:最能说明个体人格的特质。它的概括 性比首要特质低,是构成人格结构的主要成分。它是由 一些在某种程度上独立而又彼此联系的特质构成的。 ◇首要特质:一个人具有的最典型、最有概括性的 特质,它影响一个人行为的方方面面。如马基亚维里式 人物、荷马式人物、唐·璜式人物。 ◇次级特质:个体的一些不重要的特质,往往只在 特殊情况下表现出来,只有关系非常近的人才知道。 ——巴纳姆效应:人类个体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他,即使这种描述十分空洞,他仍然认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 2. 人格的研究方法 —整体研究法:假设对所有人都可以描述其在一个单一维度上所处的水平,如果断性或焦虑。测量每个人在某个特质上的分数,并与其他受测者的分数进行比较。 —个案研究法:试图确定各种特质的独特组合,通过这种组合来说明一个人的人格,而不是把所有人都归入预先确定的类别。 3、奥尔波特关于健康成熟的人格描述 什么是健全人格?马斯洛用“自我实现的人”来描述,罗杰斯则用“功能充分发挥者”来描述,而奥尔波特则用“成熟者”来描述。 成熟的人格必然具有一种自我扩张。他应该能够参加各种各样极其不同的活动并从中感到愉快。他对很多事都很满意,而不只限于极少种而且是老一套的活动。例如,自我扩张包括对未来计划与希望的形象化。成熟的个人必须能够和别人热情相处、情绪稳定和心安理得。无论对自己还是对外界现实,他应该是实事求是的。他应该有幽默感和洞察力。说到底,成熟的人有一套统一的人生哲学。

家庭环境对人格形成的影响

文法学院课程论 文(作业)封面 ( 2011 至2012 学年度 二 学期) 课 程 名 称: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提 交 日 期: 2012 年 06 月 18日 评 阅 日 期: 2012 年 06月 22日 标题:浅析家庭环境对人格形成的影响 摘要:家庭是最初级的社会群体,是人生开始的第一环境,是人才成长的摇篮。父 母则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家庭环境中的各种关系、父母素质及其受教育水平对 子女人格的形成有着关键性的影响。本文参考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相关内容,以自己的家庭环境为例,结合现实生活, 主要探讨分析家庭环境对人格形成的重要意义,同时针对如何营造更有益于子女健康成 长的家庭环境提出中肯的建议。 关键词:家庭环境 、人格、优化家庭环境、家庭教育 正文: 环境与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息息相关,塑造和培养良好的人格对个体的成长与 发展的密切相关。在一个人的人生发展历程中有许多因素会影响到人格的发展,

人格的塑造是先天、后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影响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二个方面:一是遗传,二是环境。二者交互作用,决定了人格的形成和发展,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人在接受环境的影响和作用的同时,并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会凭借自己的经验和创造能力,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利用环境,在改造环境的实践中发展、完善着自身的人格。我在此主要从环境因素来分析人格的形成,缩小在家庭这个框架里,来阐述家庭环境在人格形成中不容忽视的意义。家庭环境的影响是长期性的。家庭是以夫妻为主体的,包括父母、子女等亲属在内的社会关系的组织形式。家庭是人一生不可脱离的环境。从婴、幼儿到青少年、中年期甚至到老年人都离不开家庭。就算是,你离开原始家庭组建新的家庭,你也会有意无意的显现原有家庭的烙印。同时继续受新组建的家庭的影响。所以说家庭对人的影响贯穿始终。由于遗传因素和家庭的长期共同生活,父母的人格,如兴趣、爱好、文化修养、行为习惯等都对子女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书香门第、艺术世家、中药世家是很好的说明。像历史上著名的诗人家族曹氏三父子,苏轼兄妹,构成了诗人家族型人才。 一、家庭环境为人格的形成提供了基础--家庭环境包含着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两方面。 1.家庭的物质环境包家庭经济状况,衣、食、住、行的条件等。家庭的物质条件为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推动力。首先, 家庭的经济状况决定了所需的物质条件。好的经济基础不但可以为其提供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使他们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人们常说身心健康,身体健康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意义重大。同时还可以为其提供好的学校,使其接受较好的学校教育,有益于其更好的实现自身的社会化。家庭物质环境较优越接受较系统学习、展现自己天赋的机会较多。当然,这也并不是绝对的。其次,家庭的地理位置对人的维力、创造力以及综合素质都有着影响。一般而言,家庭地理位置在较发达城市,接触的新事物的机会就比较多,较早了解科技前沿知识、参加各种科技实验活动、眼界开阔、思维敏捷,这有利于提高人的创造力、思维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2.家庭心理环境是由家庭成员的精神生活内容所构成的。家庭精神环境主要包括家庭关系、文化气氛、家庭成员的期望水平等。良好的家庭关系对人们的心理品质、人格、情绪产生较好的影响。相比之下从某种意义上讲,家庭心理环境对人具有更大的影响作用。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素质、教养、人格、生活方式、工作态度等对孩子道德观念、行为准则、态度认知、情绪情感以及一些良好习惯的形成都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在家庭生活中如父母以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并且父母之间在家庭中能忍耐、平等、随和谅解、互相爱护、关心,能多给子女鼓励和诱导,而对子女的缺点、错误能恰如其份地批评指正,提高子女对自己及他人的认识,改正其缺点。这样就能够逐渐培养子女友好、自尊、自立、大方、热情的人格特点,具备接受批评、经受压力、关心他人、待人坦诚、有独立处事的能力。不同类型的家庭的不同教养方式对孩子个性品格,心理素质的形成的影响是不同的。只有良好的家庭环境,掌握正确的教养态度和方法,才

人格心理学六大流派综述工作总结

人格心理学论文 ——六大流派综述

第一大流派:精神分析流派 精神分析理论由弗洛伊德提出,是一种影响深远的经典学说。其人格理论主要有脑解剖模型、结构模型、本能论、防御机制、发展的心理性欲阶段和了解无意识的方法等。 弗洛伊德早期把人格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三个部分,他把这种划分称为脑解剖模型,心理活动的主体是无意识。后来,他又提出了结构模型,即将人格划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相互补充、相互对立。人类行为受驱力或称本能的强大内部力量驱使,本能分为力比多和塔纳托斯(死的本能),两者相互交织,共同驱动行为。 自我经常会将不符合社会期望的无意识内容控制在意识之外,以避免焦虑,防御机制就是“自我处理非期望想法和欲望的技术”,包括压抑、升华、移置、否认、反向作用、合理化、投射等。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的形成是在生命早期。他把早期发展以动情区为标志划分为几个阶段,分别是口唇期(0~18个月)、肛门期(18个月~3岁)、性器期(3~6岁)、潜伏期(6岁~青春期)、生殖期(进入青春期后)。在经历每个发展阶段如果形成了固着,成人后就会具有相应的人格特征。 无意识是人类心理中的主要部分,了解无意识的方法主要有梦、投射测验、自由联想、口误、催眠、意外行为、象征性为等等。 弗洛伊德第一个概述并提出了心理治疗体系,即精神分析。“其目的是将重要的无意识东西带入意识,并在意识中用理性的方式加以考察”。移情和反移情是重要概念。精神分析师经常使用投射测验来考察无意识,常用的投射测验有罗夏墨迹测试、主题痛觉测验和画人测验等。对投射测验的主要批评是其信度和效度过低,但如果使用正确,投射测验会带来很好的启发。 “新精神分析主要应该被看做在总的精神分析方法内关于人格的不同观点”。新精神分析的代表人物有阿德勒、荣格、埃里克森、霍尼、沙利文及弗洛姆。 阿德勒提出需求优越、克服自卑的概念,认为这是人类的主要动机,人人都有一种内在驱力以摆脱源于婴儿期的无助感。父母的溺爱和忽略会导致人格问题。出生顺序在人格形成中有作用,中间儿是最能取得成就和最少出现心理失调的。 荣格提出了集体无意识的概念。集体无意识是所有人都相同的,从我们的祖先那里继承而来的。重要的原始意象有女性原始意象、男性原始意象、阴影、自我等。 埃里克森强调自我的积极作用,提出了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人格心理学复习材料

论述题: 1.请根据自己的理解,谈谈性格的类型论与特质论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 2.从与自陈测验相比较的角度,谈谈投射测验的特点。 3.如何了解一个人的性格,运用所学的知识,对你现实生活中的一位亲人或朋友进行性格方面的描述。 4.试述评奥尔波特的性格特质理论。 5.根据自己的理解对荣格的性格类型论进行述评。 6.述评测量性格的方法。 7.埃里克森自称是一个弗洛伊德主义者,你如何理解。 8.能力是指人们成功的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谈谈你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并从某一个角度分析自己具有什么能力。 9.评述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 10.述评吉尔福特的智力三维结构模型。 11.简述弗洛伊德的性格理论,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对其理论进行评价。 12.试述成功智力理论。 13.阿德勒与弗洛伊德的主要理论分歧有哪些。 14.什么是能力?能力和知识之间的关系如何? 15.评述艾森克的人格理论。 16.加德纳认为:“智能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或社会中,解决问题或制造产品的能力。”试对他提出的智力理论进行述评。 17.谈谈你对西方“Big Five”模型与“FFM”的理解。 18.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不要使知识和能力之间的关系失调。”对此你怎样理解。 19.述评人格五因素模型。 20.美国心理学家斯滕伯格认为,一个适当的智力理论应该考虑智力与内在世界、外在世界以及人的经验的关系。你对他提出的智力理论如何理解。 简答题: 1.人们对气质的含义主要有哪几种意见? 2.简要说明弗洛伊德理论中自我的功能。 3.简要说明罗杰斯提出的“机能健全的人”具有哪些特征。 4.简要说明能力和知识的关系。

人格心理学自我性格分析

一、结合佛洛依德人格结构理论的自我分析 (一)佛洛依德人格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构成。 1、本我(id) 是人格结构中最原始部分,从出生日起算即已存在。构成本我的的成分是人类的基本需求,如饥、渴、性三者均属之。本我中之需求产生时,个体要求立即满足,故而从支配人性的原则言,支配本我的是唯乐原则。例如婴儿每感饥饿时即要求立刻喂奶,决不考虑母亲有无困难。 2、自我(ego) 是个体出生后,在现实环境中由本我中分化发展而产生,由本我而来的各种需求,如不能在现实中立即获得满足,他就必须迁就现实的限制,并学习到如何在现实中获得需求的满足。从支配人性的原则看,支配自我的是现实原则。此外,自我介于本我与超我之间,对本我的冲动与超我的管制具有缓冲与调节的功能。 3、超我(superego) 是人格结构中居于管制地位的最高部分,是由于个体在生活中,接受社会文化道德规范的教养而逐渐形成的。超我有两个重要部分:一为自我理想,是要求自己行为符合自己理想的标准;二为良心,是规定自己行为免于犯错的限制。因此,超我是人格结构中的道德部分,从支配人性的原则看,支配超我的是完美原则。 (二)自我分析

在人格结构里,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相互交织在一起,构成人格的整体。它们各自代表了人格的某一方面,本我是生物本能我,自我是心理社会我,超我是道德理想我。它们各自追求不同的目标,本我追求快乐,自我追求现实,超我追求完美。当三者处于协调状态时,人格表现出一种健康状况;当三者互不相让,产生敌对关系时,就会产生心理疾病。 而就我本人而言,在本我上,我与其他任何人一样,具有最基本的人类需求,饿了要吃饭,渴了要喝水,困了要睡觉。然而这些本能的欲望满足,也需要通过自我的帮助来实现。自我是个体出生后,在现实环境中由本我中分化发展而产生,努力实现自我,不断学习,不能一味的放任本我的“唯乐原则”,现在并不是无忧无虑的吃了睡,睡了吃,而需要通过学习知识,做作业,来达成自我的实现。超我是按至善原则指导自我以道德良心自居,去限制、压抑本我的本能冲动,使其符合社会规范的要求。就目前而言,在道德理想我的超我这一方面,我在很多具体的方面还是做的不够好的,这需要在未来不断改进。 二、结合艾克森人格测试的自我分析 (一)艾克森人格测试介绍 艾森克人格问卷是由英国心理学教授艾森克及其夫人根据其人格三 个维度的理论编制而成。它由三个人格维度和一个效度量表组成编制,分别为: 1.精神质(P)维度:测查一些与精神病理有关的人格特征。高分可能具有孤独、不关心他人、难以适应外部环境、不近人情、与别、不

人格心理学复习重点

人格心理学复习重点 一、填空题 1.人格心理学研究的途径有:临床法、相关法、实验法 2.人格的特性有:整体性、稳定性、独特性、社会性 3.人格心理学研究的主要领域有:人格结构、人格动力、人格发展、人格适应、人格评估 4.四种基本的人格理论范型是:精神分析范型、特质论范型、学习论范型、现象学范型 5.弗洛伊德把焦虑分为三类,即现实性焦虑、神经性焦虑、道德性焦虑 6.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发展阶段为:口欲期、肛欲期、性器期、潜伏期、生殖期 7.主要的心理防御机制有:压抑、升华、理智化、反向、否认、投射、替代 8荣格的集体潜意识中的原型主要有:人格面具、阿尼玛、阿尼姆斯、阴影、自性 9.阿德勒的两种错误的生活风格是:自卑情结、优越情结 10.霍妮提出的神经症的三大类型指:远离众人、接近众人、反对众人 11.人格测验最常用的方法有自陈式问卷、投射测验 12.1937年,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发表名著《人格:心理学的解释》,标志着人格心理学诞生 13.人格动力:洛伊德是性本能、荣格是生命力、阿德勒是自卑感、马斯洛是自我实现 14.14.艾森克的人格维度是指:内外向维度、神经质维度和精神质维度 15.斯金纳提出了两种条件反射:经典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 16.罗杰斯“机能完善者”:经验的开放、协调的自我、机体估价过程、无条件积极自我看待、和睦相处 17.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宿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18.多拉德与米勒冲突类型: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双重趋避冲突 19.卡特尔将人格特质分为表面特质、根源特质;将人的智力分为晶体智力、流体智力 21.艾森克把人格层次分为特殊反应、习惯反应、特质、类型四个水平 22.心理学的三大势力分别是精神分析、行为主义、人本主义 23.大五人格的维度有:外向性、宜人性、尽责性、神经质、开放性 24.Funder现实准确性模型包括:良好的判断目标、良好的特质、良好的信息、良好的判断者

浅谈影响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因素,塑造健全人格

浅谈影响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因素,塑造健全人格 11111028004003 朱燕 一.影响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人格是一个复杂的结构系统,它包括许多成分,其中主要有气质、性格、认知风格、自我调控等方面。它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的统合模式。具有独特性、稳定性、统合性、功能性。 影响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因素,概括起来,主要有二个方面:一是遗传,二是环境。二者交互作用,决定了人格的形成和发展。遗传主要决定了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如气质的形成,包括兴奋性强弱、主动或被动、反应速度快慢、活动水平高低、反应强度等。环境因素则决定了人格的后天发展,如自我概念形成、态度和价值观念、道德感、人际关系特征、习惯等。 遗传因素对人格的作用程度随人格特质的不同而异。通常在智力、气质这些与生物因素相关较大的特质上,遗传因素的作用较重要;而在价值观、信念、性格等与社会因素关系密切的特质上,后天环境的作用可能更重要。 遗传只能为能力提供形成与发展的可能性,并不能预定或决定能力的发展方向。例如,人的手指长短是由遗传决定的,手指长为学弹钢琴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但这不能决定将来就一定能成为钢琴家,因为成为钢琴家还需要许多主客观条件。又如,个子矮的人不利于排球场上拦网,但如有较好的弹跳力,又灵活,就能补偿个子矮这一无法改变的先天素质条件而成为出色的拦网手。所以说,先天素质并不等于能力本身。同样的先天素质可能发展多种不同的能力,而良好的先天素质由于没有受到良好的培养和训练,能力也不可能得到应有的发展。 二.如何塑造健全的人格 人格是一个人的心理品质的反映,人格健全的人,能够较好地适应环境,积极乐观去改善环境,适应快节奏的生活,高效率地学习,与大多数人的心理意向一致,行为符合社会群体要求。 一个人能朝什么方向发展,发展水平的高低、速度的快慢,主要取决于后天的教育条件。家庭环境、生活方式,家庭成员的职业、文化修养、兴趣、爱好以及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法与态度,对儿童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有极大的影响。如歌德小时候,歌德的父亲就对他进行有计划多方面的教育,经常带他参观城市建筑物,并讲解城市的历史,以培养他对美的欣赏和

影响学生人格形成的因素

影响学生人格形成的因素 罗莉09级化学教育2班09310105 导致学生人格问题出现的原因有很多。是与学生的时代特点分不开的。这就要求学校培养具有自尊自信、自我控制、独立判断、自立自理的具独立人格的人和有较高的成就动机、强烈的竞争意识、广泛的爱好和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的人,有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的人. “智育不好是次品.体育不好是废品,德育不好是危险品”.这是教育家斯霞曾提出的名“三品”说,说明了人格的好坏关系到个人成长发展、家庭幸福、国家繁荣与社会进步。但教育机构是否真正地把品德和人格教育摆到了首位呢?究其原因可以有如下做参考: 一、先天原因 心理学上将人的气质划分为四种类型即: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抑郁症。胆汁质的人如夏天一般精力旺盛,感受性较弱,情绪易冲动,具有外倾性;多血质的人如春天一般,感受性较弱,反映敏捷、热情、喜欢与人交往,具有外倾性;粘液质的人如秋天一般,感受性弱,安静、稳重、忍耐性好,具有内倾性;抑郁质的人感受性很强,耐受性、敏捷性、行为迟缓、体验深刻、善于观察细节。这些都是由先天赋予的,是高级神经活动,所以对学生的人格形成的因素较大。 二、社会原因 社会是个大染缸,一些不良的社会环境是学生不良德育现象的滋生地,并且为学生的不良人格发展创造了外部条件。由于受到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影响,其中包括来自学生家庭生活境的影响,学生们已经形成或正在形成许多“先人为主”的观念.并把这些观念用来指导自己的言行。教师的“教”与学生的“行”不合拍。 三、家庭原因 个别家庭成了学生不良人格现象的“催化剂”。家庭是影响德育教育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然而,个别家庭中,一些父母只顾挣钱,或者整天泡在麻将桌上.重视了对子女的物质给予,忽略了监护教育;个别单亲、父母在教育子女问题上,互相推卸责任;还有的家庭对子女教育采用压制、溺爱的方式。在这样的家庭中,容易造成学生缺少家庭的温暖,使学生对家庭的依赖、眷恋转变为对家庭的厌恶、对父母的憎恶。而在这种时候,一些父母不是从自身找问题,反而认为子女越来越不听话.越来越不好管,甚至于脆放弃对子女的教育。我在当班主任这几年,因学生的不良行为找到家长协助教育时,个别家长这样说:“不学好,以后出了社会总有人去收拾他”、“他不听我的话,老师的话倒能听,希望老师多管管他,不听话整,我们不怪你。”这样的家庭教育,对子女影响可见一斑。 四、学校原因 学校教育方式方法的“成人化”、“格式化”及教育内容的滞后性。对学生不良人格现象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教育主管部门考核学校成绩,学生的“升学率”占绝对的份额,家长评价学校,学生的学习成绩评比情况仍是鳌头独占。于是,学校重知识传授,轻德育教育.教师的德育教育中,一些教师采取“我打你服.我说你通”,坚持“棍棒下出好人”的传统、简单粗暴、压制堵塞的办法。没有看到“春风化雨”、“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对犯错误学生,想到的是“一次到位”、“药到病除”,如果有学生出现了反复,就怒发冲冠,认为是“孺子不可教也”。一首歌里唱到“不是我不明白,而是世界变化太快。”在这种情况下.难道我们还要要求学生一味“听话”、“亦步亦趋”、“循规蹈矩”.当“接受的容器”吗?学校不仅没有起好德育教育主阵地的作用,没有很好地做好学生的思想转化工作.反而因其自身教育内容及方式方法的问题.助长了学生的不良习惯。导致学生德育问题出现的原因是很多的,是与学生的时代特点分不开的。这就要求学校培养具有自尊自信、自我控制、独立判断、自立

人格心理学1-5章重点笔记

第一章 1.什么是人格 人格包含两层意思: (1)指一个人在生活舞台上所表现的种种行为,是人遵从社会文化习俗的要求而作出的反应,人格所具有的外壳就象舞台上根据角色要求所戴的面具,这是表现在外的自我或公开的自我,为人格的“外壳”; (2)指一个人真实的自我。这种自我是由于某种原因不能展现出来,即面具后的自我,有时也称内在的自我或内隐的自我,即人格的“内在品质”。 这种包括外部的自我和内部的自我,就是真实的人——人格。 人格是个体在先天生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2.G.W.Allport的定义 人格就是“一个人真正是什么?” 人格是在个体内在心理物理系统中的动力组织;它决定人对环境顺应的独特性。 3.人格的基本特征 1、整体性 整体中各个部分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其中一个部分变化会引起其它部分变化。整体性是健全人格的一个重要指标。 2、稳定性 人格特征具有跨时间的持续性,跨情境的一致性,不排斥可塑性和可变性 3、独特性 人与人的心理与行为是各不相同的。每个人的人格都是由独特的个性心理倾向与个性心理特征组成。在不同的遗传素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人格发展的结果就千差万别。即使是同卵双胞胎,在遗传、环境甚至教育上可能相同,但由于个体发展的主观因素不同而造成人格的差异。 不排斥人与人之间的共同性 4、社会性 社会化把人从生物个体变成社会成员,人格是社会成员所特有的。脱离了社会,人格无法形成;不同的社会,形成不同的人格 5.功能性 人格的功能就是适应环境,人格预示个体适应环境的好坏。 4.气质人格和性格 人格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气质。其二是性格。气质是意愿或倾向的一种表现形式,而性格则是习惯的一种反映。性格是后天培养的,气质则是先天就存在的。 气质 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动力性、灵活性与指向性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性。 性格 性格反映了人们对现实和周围世界的态度,并表现在其言行中。 5.人格的决定因素 先天

《人格心理学》试题及答案汇总

人格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一.判断题 (×)1.人格是探讨情意过程与个体发展的心理学领域。 (√)2.人格是个人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指向性方面的稳定的动力特征。 (×)3.性格是个体对现实的态度和暂时性行为方式的人格特征。 (×)4.人格评鉴是采用某种测量方法得出人格特征结论的过程。 (×)5.投射测验是由被试根据所列题目叙述是否符合自己情况进行回答的过程。 (×)6.个人潜意识地阻止有关自己痛苦事实进入意识的自我防御机制是移情。 (×)7.个人遇到挫折时以显得幼稚行为来应付现实困境的自我防御机制是文饰作用。 (√)8.将本能的冲动或欲望转移到为社会许可的目标或对象上去的自我防御机制是升华作用。 (√)9.荣格把个人潜意识中对自己生活至关重要的特征称为情结。 (×)10.阿德勒认为,人生来就有基本动机,即追求卓越,其中包含着移情、阿尼玛、成就和自我实现。 (√)11.移情分为正移情和负移情,它反映了来访者的过去经历,即情绪体验。 (×)12.奥尔波特认为,人格应具备能够代表个体生活总体的测量单位,这个测量单位即为性格。 (√)13.卡特尔认为,气质特质决定一个人情绪反应的速度与强度。 (√)14.场独立型是指人在信息加工中倾向更多利用自我的内在参照。 (×)15.戴斯根据脑功能研究认为,左优势表现出同时加工的认知风格。 (√)16.场依存型是指人生信息加工中倾向于更多的外在参照。 (×)17.戴斯根据脑功能研究认为,右脑优势表现出继时加工的认知风格。 (√)18.马斯洛认为,健康的人是自我实现的人,而人的基本需要的满足是在人际关系中实现的。 (√)19.罗杰斯是心理辅导个人中心疗法的创始人。 (√)20.能力不同于知识和技能,但能力与知识、技能密切联系。 二.单项选择 1、个体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整合,其中包含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是(D)。 A、性格 B、气质 C、能力 D、人格 2.个体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和指向性方面的稳定的动力特征是(A)。 A、气质 B、性格 C、人格 D、能力 3.个体对现实的稳定态度与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是(B)。A、人格B、性格C、能力D、气质 4.个体自出生至终身的整个生命全程中,人格特征表现随着年龄和习得经验的增加而逐渐改变的过程称(C)。 A、人格结构 B、人格动力 C、人格发展 D、人格适应 5.个体与其生活环境保持和谐状态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反应称(C)。 A、人格结构 B、人格发展 C、人格适应 D、人格动力 6.人是一个能量系统,整体上能量有限.若以某种方式释放能量.那么以另一种方式释放的能量就会相对减少,这种观点的提出者是(C)。 A、荣格 B、阿德勒 C、弗洛依德 D、埃里克森 7.个体感知到环境中真实的客观的危险所引起的情绪反应是(A)。 A、现实性焦虑 B、神经性焦虑 C、道德性焦虑 D、防御性焦虑 8.个体潜意识地阻止有关自己痛苦的事实进入意识,这种自我防御机制是(B)。 A、压抑 B、否认 C、自居作用 D、投射作用 9.人格作为一个整体(精神或心灵),包括思想、感情和行为,无论是意识或潜意识,它的作用是调节和控制个体使之与环境相适应,这种观点的提出者是(A)。A、荣格B、阿德勒C、卡特尔D、弗洛伊德 10.人是一个整体,是一个与他人和社会和睦相处,选择和追求与社会理想相一致的人,而不是一个一切为“性”的动物,这种观点的提出者是(C)。A、弗洛伊德B、荣格C、阿德勒D、埃里克森 11.强调自我对健康成长和环境适应以及自我的自主性。人格发展包括了集体成熟、自我成长和社会关系三个不可分割的过程。这种观点的提出者是(A)。A、埃里克森B、弗洛伊德C、荣格D、阿德勒 12.把人格特质分为个人特质和共同特质的心理学家是(C)。A、卡特尔B、艾森克C、奥尔波特D、马斯洛13.把人格特质分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能力特质和气质特质的心理学家是(B)。 A、艾森克 B、卡特尔 C、奥尔波特 D、罗杰斯 14.把人格分为类型、特质、习惯反应和特殊反应四级水平的心理学家是(D)。 A、卡特尔 B、奥尔波特 C、罗杰斯 D、艾森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