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伤寒论方剂煎服法

伤寒论方剂煎服法

伤寒论方剂煎服法
伤寒论方剂煎服法

伤寒论方剂煎服法(特征性,单选题备用)

太阳病

1?桂枝汤:啜粥温覆取遍身微似有汗。

2?桂枝加葛根汤:先煮葛根,覆取微似汗。

3..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覆取微似汗。

4?麻黄汤:先煮麻黄,去沫,覆取微似汗。

5.葛根汤:先煮麻黄、葛根,去沫,覆取微似汗。

6?大青龙汤:先煮麻黄,去沫,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粉之。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7.小青龙汤:先煮麻黄,去沫。

8.桂麻各半汤:先煮麻黄一二沸,去沫。

9.桂二麻一汤:同上。

10.桂二越婢一汤:同上。

11.五苓散: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

12.桃核承气汤:煮取,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沸下火。(饭前服)先食温服。当微利。

13.抵当汤:不下更服。

14.栀子豉汤:先煮栀子。得吐后,止后服。

15.麻杏甘石汤:先煮麻黄,去沫。

16.白虎加人参汤:煮米熟汤成。

17.葛根苓连汤:先煮葛根。

18.桂枝甘草汤:顿服。

19.救逆汤:先煮蜀漆。

20.苓桂甘枣汤:甘澜水,先煮茯苓。

21.小建中汤:煮,去滓,内饴,更上微火消解。

22.桂枝人参汤:桂枝后下。日再夜一服。

23.干姜附子汤:顿服。

24.炙甘草汤:加清酒,后烊化阿胶。

25.大陷胸汤:先煮大黄,去滓,内芒硝,煮一两沸,内甘遂末,温服一升。得快利,止后服。

26.小陷胸汤:先煮栝楼。

27.三物(桔梗、巴豆、贝母)小白散:白饮和服。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必利。不利,进热粥一杯,利过不止,进冷粥一杯。

28.大黄黄连泻心汤:麻沸汤渍之(沸水冲泡)

29.附子泻心汤:附子专煎,取其味厚;三黄渍之,取其气薄。(大黄、黄连、黄苓)

30.半夏泻心汤:煮取,去滓再煎(使寒热药性相合,禾U于调中和胃)

31.生姜泻心汤:同上。

32.甘草泻心汤:同上。

33.旋覆代赭汤:同上。

34.黄连汤:昼三夜二服。

35.十枣汤证:先煮大枣肥者十枚,去滓,内芫花、甘遂、大戟末。平旦服。得快下利后, 米粥滋养。

阳明病

1?白虎汤:煮米熟汤成。

2?白虎加人参汤:煮米熟汤成。立夏后,立秋前可服。立秋后不可服。正月、二月、三月尚凛冽,亦不可与服之,与之则呕利而腹痛。诸亡血虚家亦不可与,得之则腹痛利者,但可温之,当愈。

3?调胃承气汤:先煮草、黄,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二沸,温顿服之,以调胃气。

4?小承气汤:若一服谵语止者,更莫复服。初服汤当更衣,不尔者尽饮之。若更衣者,勿服之。5?大承气汤:先煮厚朴、枳实,去滓,内大黄,更煮,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二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6?麻子仁丸:(麻子仁+杏仁+芍药+小承气汤)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饮服十丸,日三服,渐加,以知为度。

7?茵陈蒿汤:先煮茵陈,后下大黄、栀子。

8?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潦水,先煮麻黄再沸,去沫。分温三服,半日服尽。

少阳病

1?小柴胡汤:以水一升二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

2?柴胡桂枝干姜汤:同上。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

少阴病

1?白通加猪胆汁汤:煮取,去滓,内胆汁、人尿,合令相得。

2?桃花汤:赤石脂一斤,一半生药入煎,长泡久煮,取其温涩之气;一半为末冲服,留着肠中,取其收敛之形。

3?黄连阿胶汤:先煮黄连、黄苓、芍药,去滓,内胶烊尽,小冷,内鸡子黄,搅令相得。

4?四逆散:捣筛,白饮和服方寸匕。

5?猪肤汤:煮肤煮取,去滓,加白蜜,白粉(米粉),熬香,和令想得。

6?苦酒汤:内半夏著苦酒(米醋)中,以鸡子壳置刀环中,安火上,令三沸,去滓。少少含嚥之。不差,更作三剂。

厥阴病

1?乌梅丸:异捣散,合治之,一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抖米下,饭熟捣成泥,合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2?麻黄升麻汤:相去如炊三斗米顷令尽(短时间内服完,意在使药力集中,作用持续),汗出愈(方以发越内陷之邪,升散内郁之阳为主,药后可使汗出邪去,阳气得伸而病解)。

煎中药方法大全

煎中药方法大全 煎中药方法大全:煎中药方法大全:一元一教你如何煎中药煎中药最好用 砂锅、砂壶或搪瓷锅,忌用铁锅。砂锅受热均匀,不会使中药的有效成分起化学变化而降低药效。一剂中药是由多味药物配起来的,每味药的性能各不相同,凡注明“先煎 煎中药最好用砂锅、砂壶或搪瓷锅,忌用铁锅。砂锅受热均匀,不会使中药的有效成分起化学变化而降低药效。一剂中药是由多味药物配起来的,每味药的性能各不相同,凡注明“先煎”者要先煎15分钟,再加入其他药。“后下”者要在药煎好以前5~10分钟放入。“包煎”者要用布袋包好再放入锅内同煎。“溶化”者则置于煎好的药液中稍加文火使其溶解。“冲服”的药是用煎好的药液送服。煎头煎药时,加冷水超过药面1~2横指,浸泡半小时,其有效成分易于煎出。用大火煎沸后,再用小火煎20~30分钟,滤渣备用。煎二煎药时水量要少些,沸后再煎15~20分钟。药品质地坚实者要多煎5~10分钟。滋补药可煎煮40~60分钟。清热解表药应少煎5~10分钟。头煎和二煎药液的量,以共计一茶杯左右为宜,混合后分两次服用。 中药汤剂,因其适应中医辨证施治,随症加减的原则,具有制备简单,容易吸收等特点,在中医临床上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但是,拿到一包包的中药,很多人还是会问:中药怎样煎煮呢?需要注意些什么呢? 其实很简单,对一般中药来说,煎煮中药无非就是通过加热煎煮使中药的有效成分溶解到水里去,然后通过喝药汤达到用药的目的。 只是,整个煎煮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一煎前的浸泡药物在煎煮前最好能浸泡1~3小时,令药材变软,细胞膨胀,使煎药时更易煮出其有效成分。 二煎药的器具最好是选用砂锅。此外,也可选用搪瓷锅,不锈钢锅和玻璃煎器。但是不能使用铁锅,铜锅,因为铁、铜化学性质不稳定,在煎煮中药时容易发生化学反应。 三煎药的水量加水太少,可导致药物煎煮浸出不透或容易煮干;加水太多,又会导致药液太多,服用不方便。因中药质地数量的不同,不可能规定出一个统一标准的加水量,只能说做到加水适量。一般来说,可以参考下面的加水方法:将药物放入锅内,第一次煎煮的加水量以水超过药物表面3~4厘米,第二次煎煮的加水量以超过药物表面2~3厘米为宜。 四煎煮的次数实践证明,汤剂煎煮两次能够煎出所含成分的80%左右,所以一般药物最好能煎两次。煎好第一次以后,倒出药液,其药渣加水再煎一次,然后把两次煎得的药液混合起来。 五煎药的火候一般在未沸腾前采用武火,至煮沸后再改用文火,保持在微

处方中需注明特殊煎服法的中药

1 / 2 处方中需注明特殊煎服法的中药 医生在开处方时,对有些特殊中药,应在药物的右上角注明先煎、后下、包煎、 烊 化 、另 煎 、冲 服 等 特 殊 煎 服 法 ,药 剂 人 员 发 药 时 也 应 对 病 人 交 代 清 楚 注 意 事 项 ,从 而 避免造成一些不良副作用或浪费。 特殊煎服法的目的和作用: ①先煎:介壳、矿石类药因质地坚硬,有效成分不易溶出,宜先煎20?30分钟, 再加入其他药同煎。附子、乌头等有毒 副作用的药物,必须先煎45?60分钟,以降低 毒性,保证安全用药。②后下:久煎后有效成分易于挥发或有效成分会被破坏的药物。 ③包煎 : 对于粘性强、 粉末、 带有 绒毛的药物, 宜 用小纱布袋包好, 再与其他 药同 煎, 可避免药液浑浊或刺激引起咳嗽 。 ④烊化: 胶质药为避免入煎粘锅, 往往用 水或 黄酒 加 热化开后 兑服。 ⑤另煎 : 对于贵重药 品, 往往单独另煎, 单独服或兑入药 汁服用 。 另煎的药物 一般亦需久 煎。 ⑥冲服: 对贵重而量小的药 物或粉末药物, 为避免浪费, 一般均不进行煎剂,可用其 他煎 好的药液或开水冲服。散剂、丹剂、冲剂、自然汁等(如: 紫 雪 丹 (散)、三 七 粉 、竹 沥 油 、感 冒 退 热 冲 剂 等 ) ⑦ 泡 服 :含 有 挥 发 油 、容 易 出 味 、用 量又少的药物。 需注明特殊煎服法的中药大致可分为以下 几种: 1 、先煎: 生石膏 寒水石 代赭石 磁石 紫石英 赤石脂 浮海石 鹅管石 礞石 自然铜 牡蛎 龙骨 八.[1— 龙齿 龟板 鳖甲 穿山甲 豹骨 石决明 珍珠母 海蛤壳 川乌 草乌 附子 雪上一支蒿 生南星 商陆 花蕊石 2、后下: 荆芥 薄荷 紫苏叶 藿香 佩兰 钩藤 砂仁 檀香 沉香 木香 降香 青蒿 生大黄 豆蔻 红豆蔻 草豆蔻 鱼腥草 徐长卿 番泻叶 玫瑰花 3、包煎: 滑石 海金砂 蚕砂 五灵脂 蒲黄 葶苈子 苏子 车前子 枇杷叶 辛夷 菟丝子 海蛤粉 旋复花 灶心土 、- ?片 六一散 龙骨粉 牡蛎粉 石决明粉 松花粉 青黛 乳香 没药 马勃 > A —.卄乙 益元散 鸡苏散 淡秋石 黛蛤散 碧玉散 4、烊化: 阿胶 龟甲胶 鳖甲胶 鹿角胶 黄明胶 龟鹿二仙胶 鸡血藤膏 蜂蜜 饴糖 5、冲服: 肉桂粉 三七粉 沉香粉 胡椒粉 琥珀粉 尖贝母粉 朱砂 zr . -++- 牛黄 麝香 羚羊角粉 犀角粉 芒硝 青黛 雷丸 血余炭 棕榈炭 鹤芽草 苏合香 冰片 樟脑 白芨粉 生地汁 生姜汁 生藕汁 竹沥油 蜜糖 元明粉 紫雪丹 猴枣散 6 、另煎: 人参 西洋参 鹿茸 羚羊角 犀角 冬虫夏草 7 、泡服: 西红花 胖大海 番泻叶 宁远县中医医院

中药的服法

中药的服法 在日常生活中,几乎每个人都有过用药的经历,用药过程中,除了要选对药物外,还应注意药物的服用方法,以达到提高临床疗效,减少不良反应的目的。中药因其剂型或治疗目的不同,其服用方法存在较大差异。因此,严格掌握中药的服用方法尤为重要。下面分别介绍中药汤剂、免煎中药和中成药的服用方法常识。 一、中药汤剂 在服用中药汤剂时,应根据病情需要,严格按照医生或药师的指导用药,掌握服药的温度、服药的方法、服药的剂量、服药的时间和注意事项,从而安全有效、经济合理地用药。 (一)服药的温度 根据病情需要,中药汤剂可分为温服、冷服和热服。 1、温服:一般来说汤剂均需要温服。特别是一些对胃肠道有刺激作 用的药物,如瓜蒌仁、乳香等,温服能和胃益脾,减轻刺激,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2、冷服:即将煎好的中药汤剂放凉后服用。一般来说,寒剂宜冷服,适用于热证。凡是解毒药、止吐药、清热药均应该冷服。 3、热服:将煎好的中药汤剂趁热服下。一般而言,热剂宜热服,适 用于寒证。比如外感风寒时一定要热服,并且服后还须盖好衣被,或吃点儿热粥,以帮助出汗,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药效。 (二)服药的剂量 根据病情需要,有的是分服(分次服用),有的是顿服(一次性服用),还有一些特殊情况等。 1、分服:适用于慢性病、病情轻的,可慢慢调治的患者。一剂汤药 可分2~3次口服,每次100~200ml。呕吐的患者要先少后多,分多次服下。小儿口服汤剂时,应将汤剂浓缩,从而减少服用量。以少量多次为好,不要急速灌服,以免咳呛。 2、顿服:适用于急性病及病情较重的,应急速治疗的患者。一剂汤 药可1次服下。这样药力大而猛,能充分发挥药效。 3、危重病人应该少量多次服用;呕吐患者可以浓煎药汁,少量频服。在应用发汗、泻下、清热药时,若药力较强,要注意患者个体差异,一般

最新伤寒论复习题

《伤寒论》 一、名词解释 1、面合色赤:满面通红。 2、将息:将息调息即护理调治的意思。 3、白饮:即米汤。 4、下利清谷:泻下不消化的食物。 5、面色缘缘正赤:缘缘,持续不断之意。满面持续发红。 6、四逆辈:四逆辈是张仲景提出来治疗太阴本证的,根据阳气虚衰,阴寒内盛的程度不同,选用不同温阳力量的方子,如理中汤、四逆汤等等。 7、周时:一昼一夜,即二十四小时。 8、苦酒:即米醋。 9、麻沸汤:即煮沸的水。 10、心中懊憹:即心中烦郁无奈闷乱不安之意。 11、旦日夜半:明天夜半。 12、面垢:面部如蒙油垢,此因阳明热浊之气上熏所致。 13、筋惕肉瞤:肌肉跳动。 14、法醋:即指食用醋。 15、厥逆:手足厥冷。 16、小便色白:即小便滑长。 17、不更衣:不大便 18、口不仁:口舌麻木,食不知味,言语不利。 19、清血:清,同圊,登厕之意。清血即便血。 20、水逆:指饮邪内停气不化津以致渴欲饮水,水入即吐的一种症候,为蓄水重症的表现。 二、选择题: 1、可确辨为桂枝汤证的是( B ) A、恶风、发热、头痛、汗出、脉浮、口不渴、胸满。 B、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 C、恶寒发热、不欲饮食、呕吐、汗出而喘。 D、发热恶风、汗出、身痛、口不渴、脉沉迟。 2、桂枝汤方中桂枝与芍药的用量比例是( A ) A、桂枝:芍药为1:1 B、桂枝:芍药为1:2 C、桂枝:芍药为2:1 D、视病情灵活掌握 3、用桂枝汤治疗卫气不和,时发热自汗出的病证,选择下列哪种用药方法最恰 当。( D )

A、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等物。 B、服已须臾,喝热粥一升 C、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 D、先其时发汗 4、桂枝加葛根汤中葛根的作用是( B ) A、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B、升津舒经,且助解表 C、升津止利,解肌止渴 D、解肌祛风,解表止利 5、脾虚气滞腹胀满者治疗首选( B ) A、理中汤 B、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C、桂枝加大黄汤 C、桂枝人参汤 6、太阳温病的含义是( A ) A、外感温热之邪初起之证 B、太阳病误用辛温发汗的变证 C、春月受风,其气已温的病证 D、里热炽盛,气阴两伤之证 7、葛根汤的药物组成是( B ) A、桂枝汤加葛根 B、桂枝汤加麻黄、葛根 C、麻黄汤加桂枝、葛根 D、麻黄汤加葛根 8、太阳中风证自汗出的病机应除外下列哪项( C ) A、卫强营弱 B、阳浮阴弱 C、卫阳闭遏,营阴郁滞 D、营气和而外不谐 9、下列哪项不符合苓桂术甘汤的主证( D ) A、心下逆满 B、气上冲胸 C、起则头眩 D、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 10、五苓散的服法是( B ) A、捣为散,先食温服 B、白饮和服 C、清酒调服 D、温顿服 11、“晬时”是指( C ) A、一昼夜 B、一旬 C、一周 D、当时 12、“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近衣者”,辨证属于( A ) A、真寒假热 B、真热假寒 C、里寒外热 D、热极生寒 13、恶寒与发热并见,不可能是( D ) A、桂枝人参汤证 B、五苓散证 C、麻黄附子细辛汤证 D、四逆汤证 14、桃花汤中赤石脂的用法是( A ) A、一半入煎,一半吞服 B、另煎,兑入干姜粳米药汁中 C、吞服药末 D、与诸药同煎,无特殊要求 15、心下悸欲按,脉虚数无力,治疗首选( D ) A、桂枝加桂汤 B、桂甘龙牡汤 C、苓桂甘枣汤 D、桂枝甘草汤

中药的正确煎服方法

中药的正确煎服方法 苏新田 中医对中药的煎、服方法是非常考究的,同样一张药方,因为药物的煎服方法不同,治疗的适应证和效果就不一样,一种病即便辨证再准确,用药再恰当,如果煎、服方法不当,就不可能发挥应有的疗效。所以,在中医辨证正确的情况下,中药该如何正确煎服则是人们最为关心的问题了。下面仅就煎、服中药的正确操作规程和注意细节简单介绍如下: 一、中药的煎煮器具: 选用不锈钢锅、搪瓷锅、陶瓷锅、砂锅最好,铝合金锅、电锅也可以,一定不要用铁锅。 医院多采用中药煎煮机,它是一种带有电控装置的全封闭微压容器,利用水煎沸及其产生的蒸气一次性使药物的成份充分地煎出,其煎药方便,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减轻工作量,保证中药疗效,更符合卫生学要求,同时,由于使用真空包装,药液不易霉变。便于携带。目前我院采用煎药机是国内先进的多功能自动两煎煎药机,它优点是自动完成一煎、二煎的全过程:有储药箱用以储存一煎的药液,并用流量计控制二煎加水,实现了自动两煎煎药,更加符合传统煎药方式,与家庭自煎相比提高药效30%。煎药内胆采用经过特殊处理化学性质稳定的不锈钢材质,即便在高温下也不与药物发生反应,煎出的药液质量可靠。是服用中药病人的理想选择。

二、煎药前一定要用凉水浸泡但不要冲洗。 煎药前的浸泡,不管是传统煎煮还是机煎,要求是一样的。 1.中药煎煮前应预先浸泡湿润。沸水煎煮不如凉水浸泡,因为中药多为植物或动物的干燥组织,其有效成分及治疗成分分布于干枯萎缩的细胞内。用沸水煎煮会促使动植物细胞中的蛋白质、淀粉等成分产生凝固、韧化,水分不易渗入和溶出,造成有效成分不能释出,药效降低。而在煎煮前用冷水在室温下浸泡,可使中药材湿润变软,细胞膨胀,使有效成分首先溶解在药材组织中,在组织中产生渗透压,有效成分容易析出。“标准”熬药方法是:煎煮前可先用凉水浸泡半小时,使药材变软,膨胀。煎煮时随着水温增高,组织内高浓度的溶液就会向组织外扩散,保证了有效成分全部溶解在水中。 2.浸泡时间要根据药材性质而定,一般对药、叶、茎等类药材为主的复方药剂可浸泡20~30分钟,以根、根茎、种子、果实等类为主的药材,可浸泡60分钟。但浸泡时间不宜过久,以免引起药物酶解和霉败。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每个泡药桶加了定时器,已确保浸泡时间不低于30分钟。 3.中药煎煮前不要清洗。这是因为:1)水洗可使药材的水溶性成分丢失:由于不少药材中含有糖和甙类,可溶解于水中,经水洗后,会丢失一部分的有效成分,导致药效降低。2)水洗可使粉末类药材丢失:中药中又不少药材是粉末类的,也有的在配药时需研碎,如桃仁、龙骨、滑石粉等,如果用水洗,会造成这些药物的流失。3)水洗可致部分药材辅料丢失:由于有的药材在炮制过程中加入蜜、酒、

中药煎服方法及注意事项

中药煎服方法事关疗效 中药汤剂是中医最常使用的一种剂型,因为它吸收快,易发挥疗效,便于加减应用,所以能全面、灵活地适应各种病证。而中药的煎服方法对疗效有很大影响,为了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需要正确地煎熬和服用。由于中药品种繁多,性味功能各不相同,加之患者病情和用药目的也不一样,所以煎服中药不能千篇一律,必须因病、因药而异,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其治疗作用。 煎药方法及注意事项 汤剂又称煎剂,系用生药或炮制后的药加水直接煎熬而成。方法简便、吸收良好、作用较快,是中医最常用的一种剂型。一般煎药用的容器应采用砂锅或搪瓷锅,切忌用带油垢的锅、铁锅。因为油垢中可能含有致癌物----3、4苯并芘,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铁器可以和汤药中的鞣质、油脂、生物碱、蒽醌类、香豆素及其甙等成分发生化学反应,服后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 药锅应根据药量选择大小,若过大,则底部受热面积大,容易煎干;若过小,则会因药物压缩过紧,不能添加适量的

水而使其有效成分难以充分煎出,同时,煮沸后药液还容易溢出。 一些具有硬壳的果实或种子类药物,如荔枝核、桔核、带壳苡仁、金樱子、山栀子等,煎前应打碎,以便更好地煎出有效成分。煎药前最好将中草药用冷水浸泡一下,这样对于质地坚硬的药物可浸出一些有效成分;对于质地轻清的药物又可避免临煎加水时漂浮在水面上。加水量以淹过药物二横指为宜,第二煎时,水稍高出药物表面即可。 煎药时一般先用武火(急火)煎至沸腾,定时搅动,再用文火(慢火)徐徐煎煮约半小时许(第二煎可20分钟),然后将药液倒出。两次煎取的药液混在一起,分两次服用。有人主张剂量大和滋补类药物应煎三次,兑在一起后分两次服。 上述是一般的煎药法,但许多不同的药物尚需采取不同的煎熬方法。例如发汗解表、理气、质地轻清和具有芳香挥发的中草药,如苏叶、荆芥、金银花、菊花等,应用武火速煎,水沸后10~15分钟即可,以防减损有效成分、降低药效。而质地粘腻、有滋补作用的药,如人参、黄精、当归、熟地等,应用文火久煎,待沸腾后再煎30分钟至1小时或更久,以尽量煎出其有效成分。第二煎的时间可比第一煎缩短1/3或1/2左右。

中药的正确煎法

中药的正确煎法 汤剂是中药最古老也最常用的一种服法。古人对煎药的器具、火候、方法等,早就有了论述。如《医学源流论》中就说道:“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不效,全在乎此。”用中药治病无论是用单味药,还是用多味药配成的方剂,都需要进行一定的煎制,加水、酒或其他药液做成汤剂后,才能服用,因此汤剂的煎法是很有讲究的,它对药物的疗效有很大的决定作用。煎汤药的程序虽然简单,但其中包含的学问可大了,那么,怎么样煎才能有效的发挥药物的作用呢?我们先从煎药的容器说起吧。很多人都知道煎中药要用砂锅,而不能用铜、铝、铁等金属做的锅,这是为什么呢? 用陶瓷砂锅煎药是因为它的性质稳定,不容易与药物起化学反应,另外,它传热慢、受热匀,不容易糊锅,而且价格便宜,所以选用陶瓷制的砂锅、瓦罐是最方便实用的。如果没有砂锅和瓦罐,也可以用不锈钢、搪瓷制品或玻璃器皿代替。但是不能用铜、铝、铁等金属容器,因为金属容器的化学性质不稳定,容易发生化学发应,影响药效甚至产生毒副作用。患者服用后有可能出现恶心、呕吐等现象,加重病情。 水是煎中药时最重要的因素之一。通常只要是干净的水就行,井水、自来水都可以。但加水的量就很重要,不同药剂的加水量是不大一样的,水少了,可能不足以煎煮出药物中的有效成分,而如果水多了,不但耽误时间,还会使汤液的浓度降低,同样会影响疗效,那么一剂汤药在煎制前加多少水才最好呢? 煎煮中药的水量是根据药物的性能、具体服用要求、药物的大小以及药味的多少来定的。首先,在煎药前要用冷水充分浸泡20~30分钟,使药物完全被水渗透,便于有效成分的溶解,然后再加水煎煮。加水量通常为药物的5~10倍。或者加到高出药面2~3厘米左右就可以了。如果医生有具体的要求,应遵医嘱。 煮汤药的时候长短也会直接影响药物的质量,那么一剂汤药一般要煮多长时间最好?由于药物的质地不同,煎药的方法、程序也各有不同,比如说有些药要先煎后下,有些要另煎等等,这样做起来虽然是很讲究,但比较繁琐,如果不这样做会不会影响药物质量和它的治疗效果呢? 煎药时间要根据药物的性质来定。通常头遍煎时,应在中药煮开后再熬20分钟左右为好,二遍煎的时间可以稍微短一些。但也要视具体药物不同而有所差异。比如一些解表药的煎煮时间就应该短一些,因为解表药大部分用的是植物的茎和叶的部分,质地疏松,吸水量大,所以煎的时间可以短一些。芳香类的药物象藿香、佩兰、薄荷和一些鲜用的药物,由于挥发性较大,质地柔软,久煎容易丧失过多的有效成分,所以煎煮时间也要短,通常在其他药物快要煎好时再下,闻到药香味就可以了。而一些矿物类、贝壳类或动物类的药物,象生石膏,磁石,还有象生牡蛎、生石决明这些药,由于质地比较坚硬,就需要先煎20分钟左右,再下其他的药物同煎。另外,还有一些需要包煎的药物,比如种子类体积较小的、粉末状的、粘性的、容易烧焦的药物,或带毛刺,容易刺激嗓子或消化道的药物等,就应该用纱布包好之后再煎煮。 汤药的头煎和二煎是什么意思呢? 中药的有效成分的溶出是治病的关键,所以人们都认为中药还是煎两遍好,头一遍就叫“头煎”,第二遍叫“二煎”。这样可以使药物之间充分作用,有效成分溶出彻底,增强疗效。通常把这两次煎出的药汤混在一起服用,总量大约300~500毫升,对于服中药困难的患者,可以少量多次的分服,或者是浓缩给药。但是有些药,象解表类的就不能浓缩给药,而应煎多少服多少。 煎中药的火力按大小有文火、武火之分,文火就是小火,武火就是大火、旺火,那么什么时

伤寒论方剂汇总

伤寒论方剂汇总 计量考:1斤=250克两=15.625克升=200毫升合=20毫升撮=2克 1铢=0.7克梧桐子大=黄豆大 1分=4克蜀椒1升=50克葶苈子1升=60克吴茱萸1升=50克五味子1升=50克半夏1升=130克附子大者1枚=20-30克中者=15克乌头小者=3克大者6克杏仁大者10枚=4克 1.四逆汤:甘草二两(炙),干姜一两五,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用。 2.通脉四逆汤:生附子一枚,干姜三两,炙甘草二两。 3.通脉四逆猪胆汤:通脉四逆汤加猪胆一合。 4.四逆人参汤:生附子一枚,干姜一两五钱,炙甘草二两,人参一两。 5.茯苓四逆汤:四逆人参汤加茯苓六两。 6.吴萸四逆汤:生附子一枚,干姜一两五钱,炙甘草二两,吴萸一两。 7.干姜附子汤:生附子一枚,干姜一两。 8.白通汤:生附子一枚,干姜一两,葱白四茎。 9.百通加人尿猪胆汤:生附子一枚,干姜一两,葱白四茎,人尿(即童便)五合,猪胆汁一合。 10.甘草干姜汤:炮干姜二两,炙甘草四两。 (附子,先煮二小时左右,到不麻口为止)如果附片未煮透服,被麻醉不安者,即以好肉桂三到五钱泡水服之,轻者立解,重者渐愈,切忌用冷水洗胃每多促亡! 附方: 潜阳封髓丹:附子二两,西砂三钱,龟板四钱,黄柏二钱,甘草二钱。 大回阳饮:附片二两,干姜一两,肉桂四钱,炙甘草三钱。 麻黄汤: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甘草一两,杏仁七十枚。 麻杏石甘汤:麻黄四两,杏仁五十枚,石膏半斤,炙甘草二两。 大青龙汤:麻黄六两,桂枝二两,甘草二两,杏仁四十枚,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石膏二两(如鸡子大)。 小青龙汤:麻黄三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五味半升,半夏三两,生姜二两,细辛三两。

伤寒论经方用量换算表

刚搜来的,供参考 字号:大中小 在淘宝和卖家聊, 问小柴胡汤要柴胡八两, 他放几克? 答24克, 经方一两等于现在3克. 问为什么不是240克, 他反问: 柴胡一味药你要半斤? 反吓我一跳. 原来按我的想法, 竟然一味药要放半斤. 现在500克就是一斤嘛. 难道是我错了? 忙去翻JT的文章: 《伤寒论》小柴胡汤的柴胡是半斤,汉代半斤的话,大概现在剂量的三四两左右。不过我开经方的话,通常是乘以0.3,不太会乘到0.4,所以他写半斤、八两,我就开二两四。 我现在开柴胡汤,二两四的药单拿到药行,药行不卖,药行说「没有人这样开的」,当我听到这个药行说「没有人这样开」的时候,我心里就会有一个疑惑:「现在台湾的人得了柴胡证,怎么办?」因为柴胡证用柴胡汤,要确保这个药有效,柴胡需要开得很重,也就是,一碗汤里面,柴胡不得少于八钱,这是基本的规范。少于八钱有没有可能有效?有可能,但是没有效的可能性也很大。 按JT的折法, 经方一两是现在0.3两. 0.3两是30g吗? 台湾的一两是37.5g, 所以0.3两是11.25g. 所以算下来二两四是90g. 柴胡剂加90g柴胡量算大吗?!

倪海夏:认为是37克,去掉7克是30克,但好象他很少用这么大量,关键是药要对症! 黄元御:经方之一两今之12.65克 郝万山:1两等于15.625g 中医学校里普遍按汉之一两折合今之3g折算. <-- 鄙视一下,呵呵. 随着东汉出土文物考古工作的深入,经方剂量的折算愈来愈显得明确。根据考古、度量衡研究新的考证,成书与东汉末年的《伤寒杂病论》一斤约等于220g,一两约等于13.8g,一升约等于200ml,一合约等于20ml;一尺约等于23.1cm。 看来汉之一两折成今之15.6克比较靠谱. 那是不是简单的按一两15克算呢? 真如此, 桂枝汤的桂枝三两就是45克, 小柴胡汤的柴胡八两就是120克, 量也惊人. 汉代度量衡的转化 ——郝万山

中药煎煮方法--专业整理版(全)

中药的煎煮方法 中药:是指在中医药理论和临床经验指导下用于防治疾病和医疗保健的药物,包括中药材、饮片和中成药。其来源可分为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三大类。据统计,迄今为止中药种类的总数量已近13000种 中药煎煮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药物治病的疗效,我国历代名医都十分重视中药煎煮方法。汉代医家张仲景将煎煮用水分为雨水、千扬水等多种;徐灵胎认为:“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不效,全在乎此”;李时珍指出了药液煎煮不当的不良后果:“凡服汤药,虽品物专精,修治如法,而煎药者鲁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则药亦无功。”这些都说明古人已认识到煎煮过程中有诸多因素影响煎煮质量,而煎煮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了中药药效的发挥。 中药煎煮过程中要发生两种变化:一是药物有效成份的溶出;二是药物中各种生理活性成份进行化合反应。因此,汤剂的煎制方法有许多特殊的讲究。 可见中药的煎煮方法对于有效地利用药物和提高治疗效果十分重要。中药的合理煎煮可以充分地发挥药物的作用,对于防治疾病均有重要意义。中药的煎煮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一下几个方面: 一.清洗: 中草药大都是生药,在出售之前一般都进行了加工炮制,煎煮之前一般没有必要淘洗。如果的确觉得草药有些脏,可在浸泡前迅速用水漂洗一下,切勿浸泡冲洗,以防易溶于水的糖、甙类水解流失,还有炮炙添加的酒、醋、蜂蜜等有效成份大量丢失,从而影响中药疗效。 二.器具: 煎药器具以砂锅为好,因为砂锅的材质稳定不会与药物成份发生化学反应,导热均匀,热力缓和,锅周保温性强,水分蒸发小,这也是自古沿用至今的原因之一,但砂锅孔隙较多易“串味”,且易破碎。此外,也可选用搪瓷锅,不锈钢锅和玻璃煎器,具有抗酸耐碱的性能,可以避免与中药成份发生反应,大量制备时多选用。铜、铁质煎器虽传热快但化学性质不稳定,易氧化,在煎煮药时能与中药中多种成份发生化学反应而影响质量,不能使用用铜、铁、铝锅、锡等器具,铝锅虽传热快、化学性质较稳定,但铝锅不耐强酸强碱,对酸碱性不很强的药可以选用,但不是理想的煎药用具。 三.浸泡时间与水温 中药饮片煎前浸泡既有利于有效成份的充分溶出,又可缩短煎煮时间,避免因煎煮时间过长,导致部分有效成份耗损、破坏过多。多数药物宜用冷水浸泡,把药物倒入药锅内摊平,然后加常温水--室温水浸泡,轻压药材时水高出药平面约2厘米。这样对于质地坚硬的药物可浸出一些有效成分;对于质地轻清的药物又可避免临煎加水时漂浮在水面上。以把药材浸透为原则。夏天气温高,浸泡时间不宜过长,以免腐败和酶解变质,冬季可以长些。 在煎煮中药应先用冷水浸泡中药,不能直接加热水浸泡中药或冷水煎熬,这种方法极不可取。浸泡中药绝对不能用沸水浸泡,因为中药大多是干品,是含有淀粉、蛋白质的植物类,有效成份以结晶、无定型沉淀存在于药物细胞内,生物的外层组织细胞,如果骤然受热,会立即皱缩、凝固,蛋白质凝固、淀粉糊化,阻碍了水分透入到药材的组织细胞中去,蛋白质在细胞壁上形成一层不可逆的变性层,使组织内部的药物成分难以析出,影响药物有效成分的渗出、溶解。一些具有硬壳的果实或种子类药物,如荔枝核、桔核、带壳苡仁、金樱子、山栀子等,煎前应打碎,以便更好地煎出有效成分。第一煎加水量以淹过药物二横

伤寒论方剂煎服法

伤寒论方剂煎服法(特征性,单选题备用) 太阳病 1?桂枝汤:啜粥温覆取遍身微似有汗。 2?桂枝加葛根汤:先煮葛根,覆取微似汗。 3..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覆取微似汗。 4?麻黄汤:先煮麻黄,去沫,覆取微似汗。 5.葛根汤:先煮麻黄、葛根,去沫,覆取微似汗。 6?大青龙汤:先煮麻黄,去沫,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粉之。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7.小青龙汤:先煮麻黄,去沫。 8.桂麻各半汤:先煮麻黄一二沸,去沫。 9.桂二麻一汤:同上。 10.桂二越婢一汤:同上。 11.五苓散: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 12.桃核承气汤:煮取,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沸下火。(饭前服)先食温服。当微利。 13.抵当汤:不下更服。 14.栀子豉汤:先煮栀子。得吐后,止后服。 15.麻杏甘石汤:先煮麻黄,去沫。 16.白虎加人参汤:煮米熟汤成。 17.葛根苓连汤:先煮葛根。 18.桂枝甘草汤:顿服。 19.救逆汤:先煮蜀漆。 20.苓桂甘枣汤:甘澜水,先煮茯苓。 21.小建中汤:煮,去滓,内饴,更上微火消解。 22.桂枝人参汤:桂枝后下。日再夜一服。 23.干姜附子汤:顿服。 24.炙甘草汤:加清酒,后烊化阿胶。 25.大陷胸汤:先煮大黄,去滓,内芒硝,煮一两沸,内甘遂末,温服一升。得快利,止后服。 26.小陷胸汤:先煮栝楼。 27.三物(桔梗、巴豆、贝母)小白散:白饮和服。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必利。不利,进热粥一杯,利过不止,进冷粥一杯。 28.大黄黄连泻心汤:麻沸汤渍之(沸水冲泡) 29.附子泻心汤:附子专煎,取其味厚;三黄渍之,取其气薄。(大黄、黄连、黄苓) 30.半夏泻心汤:煮取,去滓再煎(使寒热药性相合,禾U于调中和胃) 31.生姜泻心汤:同上。 32.甘草泻心汤:同上。 33.旋覆代赭汤:同上。 34.黄连汤:昼三夜二服。 35.十枣汤证:先煮大枣肥者十枚,去滓,内芫花、甘遂、大戟末。平旦服。得快下利后, 米粥滋养。 阳明病 1?白虎汤:煮米熟汤成。

中药正确熬制方法

中药正确熬制方法 一、煎药容器以砂锅、搪瓷器皿、不锈钢为宜,严禁用铁器。 二、中药入煎前应先用冷水浸泡20分钟左右。煎药用水量一般以浸过药面1-3厘米。大剂量和松泡易吸水的药物可适当增加用水量。 三、煎药时间应根据药性而定,一般药为30分钟。解表药、清热药、芳香类药物不宜久煎,沸后煎15-20分钟。滋补药先用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慢煎40-60分钟。煎药时要搅拌药料2-3次。每剂中药一般煎二次,第二次煎时间可略短。 四、煎药量:儿童每剂50-100毫升。成人每剂150-200毫升。 五、特殊药物的煎煮方法: 1、“先煎药”:煮沸10-15分钟,再加入其它药同煎。 2、“后下药”:在一般药即将煎至预定量时,投入同煎5分钟即可。 3、“溶化药”:应在其它药煎至预定服药量,取药汁,微火煎煮,不断搅拌溶解即可。 4、“冲服药”:将冲服药调入煎好药汁或开水中冲服。 5、其它特殊药物按医嘱煎煮。 中药的服法: 一、每天煎一剂,每剂煎二汁,早、晚各服一汁,一般在饭后服为宜。 二、丸药一般每天服二次,服时最好将药烊开服用,便于吸收增强疗效。 未煎药需妥善保管,防止受潮、变质。 怎么熬中药,如何服中药? (1)中药的煎煮是有一定要求的,具体有:①每次将一剂中药饮片材料放入煲内,加入清水,观察加水能否浸满药面,不足时可稍加水量。②一般浸泡半小时使中药饮片的有效成分易于煎出(如赶时间,此步骤可略去)。③先用猛火煎至充分沸腾1-3分钟。然后收至小火,煎20-30分钟使之成一碗,用消毒纱布或咖啡格滤渣倒入杯内,温热服用。④一次将药物煎好后,可以将首剂和再煎的药物混匀,以便药效均衡。 (2)服药方法也是给药护理中重要的护理内容。清代徐灵胎曾指出:“方虽中病,而服之不得法,非特乏功,反而有害。”说明了服药方法的重要性。在临床实践中也确有因服药方法不符合要求而影响治疗效果的。因此,在护理上必须正确执行各种服药方法。 ①汤剂的服法大致分为4种:分服:即是将每天1剂中药,分2-3次等量分服。对老人小儿服药有困难的也可采用少量多数或浓煎后服用。顿服:将1剂汤药1次服下,以取其量大力峻、快速起效之作用。连服:是指在短时间内连续给予大剂量药物的服用方法。意在短时间内,使体内达到较高的药物浓度。②中成药服服法一般分送服、冲服、调服、含化及喂服等。送服:是将药放入口内,用温开水或药引、汤剂送服。冲服:即将药物放入杯内,用温开水、药引等冲成悬混液后服用。调服:是将一些散剂用温开水或白酒、醋等液体调成糊状后口服。如安宫牛黄丸、紫雪丹等均用此法给药。含化:是将丸、丹剂含在口中,让药慢慢溶化,缓缓咽下。如六神丸、喉症丸、救心丹等。喂服:本法主要用于婴幼儿、年老体弱或急危重症病人。是指将中成药溶成液状,逐口喂给病人的一种方法。 (3)中医用药护理除了注意煎药和服药方式外还应该注意以下内容:①服药温度:服药温度一般是指服用中药汤剂的药液温度或用于送服的、酒等温度而言。常有热服、温服和冷服之分。热服:是将刚煎好的药液趁热服下。常用于寒证。温服:是将煎好的汤剂或送药的水等放温后再服用。一般汤剂均采用温服。冷服:将煎好的汤剂放冷后服下。常用于热证。②服药剂量:用药的剂量一般应该由医生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决定。③服药后应注意休息,观察药物效果,观察有不良反应。尤其是服用峻烈或有毒性的药物,更须严密观察和记录。④空腹服中药易胃肠反应,如腹鸣、便前腹痛、大便稀烂,故适于大便硬结或便秘患者。如有胃病,宜进食后一小时后服用。⑤对中西药合用的病人,应告诉中西药服用的方法的间隔时间。⑥体虚、年老、胃寒易呕吐或儿童,药物可分两次服用(相距时间可酌情)。⑦注意食物对药效的影响,中医历来有“药食同源”之说。这是因为药性和食性都有“四气”(寒、热、温、凉)和“五味”(辛、甘、酸、苦、咸)相同内容和区别。同时某些食物本是药物,既可食用,又当药用。如大枣、莲子、桂圆、百合、山药、赤小豆、海带、甲鱼、桑葚、黑芝麻、峰蜜等。既然食性和药性有共同的性味,凡是食性与药性相顺应,食物能增强药物的作用;食性与药性相反,食物便

高血压中药方剂

【高血压中药方剂】 高血压中药方剂(12方)特提供给你,可选用! 中药处方(一) 【辨证】肝郁化火上炎。 【治法】清肝泻火,行血通经,缓急解痉。 【方名】三草汤。 【组成】夏枯草10克,龙胆草3克,益母草10克,白芍10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刘渡舟方。 中药处方(二) 【辨证】阴虚阳亢。 【治法】滋阴平肝。 【方名】玄参钩藤汤。 【组成】元参21克,生地15克,白芍12克,麦冬10克,夏枯草15克,钩藤15克,菊花10克,丹参15克,泽泻10克,生山楂10克,木香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30天为1疗程。 【出处】傅云江方。 中药处方(三) 【辨证】瘀热。 【治法】化瘀清热。 【方名】化瘀清散汤。 【组成】柴胡10克,葛根15克,丹参15克,杭菊15克,桑枝15克,丹皮12克,赤芍10克,红花12克,地龙12克,薄荷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李润民方。 中药处方(四) 【辨证】气虚痰浊阻滞。 【治法】益气化痰。 【方名】赭决九味汤。 【组成】黄芪30克,代赭石30克(先煎),草决明24克,党参15克,茯苓15克,法半夏12克,陈皮6克,白术9克,甘草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邓铁涛方。 中药处方(五) 【辨证】肝火上扰清空。 【治法】平肝清热,通络止痛。 【方名】清肝汤。 【组成】川芎15克,川牛膝15克,地骨皮15克,菊花20克,地龙10克,夏枯草30克,玉米须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龚志贤方。 中药处方(六) 【辨证】肝肾阴虚,阴虚阳亢。

伤寒论全部药方分类录

傷寒論全部藥方分類錄 姜佐景編製五十一年(1962)國醫節 王全民重新打製2009年12月17日方名上端首排加()數字,係今新編號數,次排數字係示原有次序,方名字多者簡之。 ○ (子) 桂枝湯類(計14方) (1)001 桂枝湯: 桂枝三兩去皮芍藥三兩甘草二兩炙生薑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擘 (2)045桂枝加桂湯: 桂枝湯五味原量桂枝二兩 (或說應加肉桂) (3)083桂枝加芍湯 (原名:桂枝加芍藥湯): 桂枝湯五味原量芍藥三兩 (4)084桂枝加黃湯 (桂枝加大黃湯): 桂枝加芍藥湯六味原量大黃二兩 (5)003桂枝加樸杏湯 (桂枝加厚樸杏子湯): 桂枝湯五味原量厚朴三兩炙去皮杏仁五十枚去皮尖 (6)004桂枝加附湯 (桂枝加附子湯): 桂枝湯五味原量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7)006桂枝去芍湯 (桂枝去芍藥湯): 桂枝三兩去皮甘草二兩炙生薑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擘 (8)007桂枝去芍加附湯 (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 桂枝去芍湯四味原量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9)044桂枝救逆湯 (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 桂枝三兩去皮甘草二兩炙生薑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擘蜀漆三兩洗去腥牡蠣五兩熬龍骨四兩 (10)046桂甘龍牡湯 (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 桂枝一兩去皮甘草二兩炙龍骨二兩牡蠣二兩熬 (11)064桂枝人參湯: 桂枝四兩人參三兩白朮三兩甘草四兩炙乾薑三兩 (12)069桂枝附子湯: 桂枝四兩去皮附子三枚炮去皮破甘草二兩炙生薑三兩 切大棗十二枚擘 (與(6)方同味異量)

(13)005白朮附子湯 (桂枝去桂加白朮湯): 白朮四兩附子三枚炮去皮破甘草二兩炙生薑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擘 (方名出金匱) (14)012桂枝去桂加苓朮湯 (桂枝去桂君茯苓白朮湯): 白朮四兩附子三枚炮去皮破甘草二兩炙生薑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擘茯苓三兩白朮三兩 附●桂枝新加湯: 桂枝湯五味原量芍藥加一兩生薑加一兩人參三兩 ○ (丑) 麻黃湯類 (計9方) (15)020麻黃湯: 麻黃三兩去節桂枝二兩去皮杏仁七十枚去皮尖甘草一兩炙 (16)021大青龍湯: 麻黃六兩去節桂枝二兩去皮杏仁四十枚去皮尖石膏如雞子 大碎甘草二兩炙生薑三兩切大棗十枚擘 (17)022小青龍湯: 麻黃去節桂枝去皮芍藥細辛乾薑甘草炙各三兩五味子半升半夏半斤洗 (附加減法) (18)008桂麻各半湯 (桂枝麻黃各半湯): 桂枝一兩十六銖去皮芍藥麻黃去節甘草炙生薑切各一兩大棗四枚擘杏仁二十四枚湯浸去皮尖 (19)009桂二麻一湯 (桂枝二麻黃一湯): 桂枝一兩十七銖去皮芍藥一兩六銖麻黃十六銖去節杏仁十六枚去皮尖甘草一兩二銖炙生薑一兩六銖切大棗五枚擘 (20)011桂二越一湯 (桂枝二越婢一湯): 桂枝十八銖芍藥十八銖甘草十八銖 炙麻黃十八銖石膏二十四銖碎綿裹生薑一兩大棗四枚擘 (21)085麻黃附辛湯 (麻黃附子細辛湯): 麻黃二兩去節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細辛二兩 (22)086麻黃附甘湯 (麻黃附子甘草湯) : 麻黃二兩去節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 片甘草二兩炙 (23)024麻杏甘石湯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麻黃四兩去節杏仁五十枚去皮尖甘草二兩炙石膏半斤碎綿裹 ○ (寅) 葛根湯類 (計4方)

传统中药的煎服方法(1)

传统中药的煎服方法 一、煎药法 (一)煎药用具 一般以瓦罐、砂锅、搪瓷器具为好,忌用铁器、铝制品,因为有些药物与铁、铝一起加热后,会起化学变化或降低溶解度。 (二)煎药用水 宜用洁净的冷水,如自来水、井水、蒸馏水等。用水量视药量、药物质地及煎煮时间而定,一般以500~600ml为宜,或以浸过药面3~5cm为宜。每剂药可煎煮1~2次,每次煎得量为100~150ml即可。(三)煎药火候 煎药火候有“武火”、“文火”之分。急火、大火煎之谓之武火;慢火、微火煎之谓之文火。一般先用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同时要根据药物性质及疾病性质酌定火候。如:解表及泻下方剂,煎煮时间宜短(10~15分钟),其火宜急,水量略少;补益方剂,煎煮时间宜长(40~60分钟),其火宜慢,水量略多。 (四)煎药方法 煎药前宜先将药物用洁净的冷水浸泡20~30分钟,然后煎煮,其有效成分则易于煎出。有些药物宜用特殊的煎煮方法:常见的有: 1.先煎:贝壳与矿物类药物,因质地坚实,有效成分难于煎 出,宜打碎先煎,煮沸后20分钟左右,再下其他药物。 某些质地较轻而用量又多以及泥沙多的药物(如芦根), 亦可先煎取汁,然后以药汁代水煎药。 2.后下:气味芳香的药物,取其挥发油起效的(如薄荷、砂 仁、木香等),只煎4~6分钟即可。用大黄取其泻下的,

一般煎5~8分钟即可。 3.包煎:某些药物,煎煮之后,其药汁或混浊难咽,或对咽 喉有感官刺激,或易于粘锅,如海金沙、车前子、赤石脂; 有些药物,煎煮之时总是漂浮水面而不下沉,此类药物多 为植物种子或花序如蒲黄、旋覆花等。以上几类药物都应 先用纱布包好,再放入锅内与其他药物同煮。 4.单煎:有些贵重药物如高丽参、鹿茸、西洋参等,为了避 免其有效成分被其它药物吸收,可单煎另服,或与其它药 汁和服。 5.溶化或烊化:胶质、粘性大而且容易溶解的药物,如阿胶、 龟胶、饴糖、蜂蜜、鹿胶等,应单独溶化,趁热另服,或 与煎好的药汁混服,以免因其粘性而影响其他药物的煎煮 (性粘的胶质药物若与其他药物共煎,常会粘结其他药 物,使其有效成分不易析出)。胶性药物煮时容易烧焦, 故只能用“溶化”之法。 6.冲服:某些芳香类药物如麝香、冰片、苏合香等,不宜煎 煮(煎煮则有效成分全部挥发散失)的,应研末冲服。此 外,为了节省药材,有些药物如三七、西洋参、牛黄等, 亦常研末冲服。 此外,有些药材(特别是植物叶、花类如菊花、茵陈、桑叶等)吸水性强,使药汁流出不畅。因此,煎取药汁时,应对药滓予以适当压榨,这样,可收尽药液,以免浪费。 二、服药法 (一)服药时间

中药的煎制与服用方法(强烈推荐)

中药的煎制与服用方法 现在,中医药正日益受到人们的欢迎,但是,当您把一包包中草药拿会家以后,到底该怎样正确地煎煮和服用呢?下面我们来谈谈。 首先,我们要选择好煎药的工具,现在有些朋友对此不大在意,用平时煮饭的铝锅来熬中药,这是不对的,一般情况下,中药不能用金属器皿来煮,因为金属器皿中所含的各种金属成份会与某些中药的成份产生化学反应,而且其中某些重金属被析出后会被人体吸收,从而影响人体的健康。大家请记住,也不能用搪瓷盆来熬中药,因为搪瓷盆也会在熬药的过程中析出化学物质,所以最好是选用砂锅或者药壶来煮中药,一般中药店都有卖药壶的,十多元钱一个,也不贵,日杂商店也会有卖的。但是,有的朋友会发现,药壶在开始煮的时候会漏水,这是为什么呢?原来,用泥渣烧制的药壶会有一些缝隙,传统的做法是,在第一次使用以前,先用药壶熬些玉米面,熬好以后,药壶的缝隙就会被堵住了。如果您用砂锅煮药,那么记住,一开始不要使用大火,否则砂锅会出现裂锅现象,要先用小火,等砂锅整个都热了,再适当加大点火力。 在熬药之前,您需要先把药物在水中泡半个小时左右,这样熬出的有效成份更多,否则药熬好后,您再检查,好多药(比如茯苓)的里面还是干的呢,当然也就浪费了。 熬药的时候,您一定要先注意看看有没有医生嘱咐的先煎的,在中药里,有些药物如:生龙骨、生牡蛎、龟板、鳖甲、磁石、生石膏等药物有效成份难以煎出,所以是要先煎的,一般药店会给单包,您需要把它们在药壶里先煮半个小时以上,然后再下其它的药物。 中药里面比较特殊的药物,比如附子,这个药有一定的毒性,主要的有毒成分是乌头碱,这个毒性成分在熬到一个小时左右的时候,就被破坏了,所以大家要记住,附子一定要先熬半个小时左右,然后下入其他的药物,再熬半个小时,这样熬满一个小时就可以了。如果药量大的时候,一定要熬到以附子用嘴尝,不再感到麻为好。 另外还有比如灶心土等药物,因为要取的就是它的厚重淳香之气来和中祛秽,所以中医传统的方法是先用它熬水,然后把药渣滤出,再用它熬出的水来再煎煮其它药物。 有些药物则是需要后下的,比如藿香、佩兰、白寇仁、砂仁等一些气味芳香的药物,它们的挥发物质很容易散掉,所以需要药快要熬好的时候,再把它们下到药里面,稍微煎煮越四、五分钟就可以了。 有的时候,需要根据病情来考虑煎煮的方法,比如有的感冒患者是外寒里热,那么我的经验是将清里热的药物如黄芩、连翘、双花、生石膏等药物先煎,等快煎好的时候,再把解外寒的药物如苏叶、葱白等放到药中,然后立刻闭火,再闷五分钟,就可以了,这样疗效就明显比把药物放在一起煎要好许多。

中药煎服法

传统中药煎服法临床意义初探 中国医药学是历史悠久的民族医药学,是中国文化瑰宝之一。中药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为了适应临床治疗的需要,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科学的中药剂型体系。在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发展的今天,我们研究中医,决不可轻视中药的临床研究。本文谨就传统中药煎服法作如下探讨: 众所周知,临床疗效主要取决于药物的治疗作用。正确的煎服方法可以确保中药的有效的治疗作用,减轻或者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因此,历代医家无不重视中药的煎服法,处方之末,必定“书其服饵之节”。这个“服饵之节”就是煎服中药的注意事项。北宋学者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古之饮药者,煮煎有节,饮啜有宜”,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现在中医临床中,无论是中医师还是患者,往往对中药的煎服法大不以为然。说到中药的煎服法,大都肤浅地认为“一剂两煎,每服半碗”而已。殊不知中药煎服法乃前人长期的临床经验之结晶,具有重要的药理学意义。余先师龙紫云老先生素重中药的煎服方法,每当其处方之毕,不厌其烦,向病家反复交代该方药的煎煮服用方法。先生治学严谨,于兹可略见一斑。 一、中药煎法之讨论 徐灵胎《医学源流论》云“煮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与不效,全在乎此。、、、故方药虽中病,而煎煮失度,其药必无效。”汤剂是中药的一种常用剂型,即将中药饮片(或粗末)混合后加入溶剂(大多为水,也有用酒、醋、童便等),根据临床需要直接煎煮或隔水蒸炖(也称之为焗),然后去滓取药汁服用。直接煎煮法又有武火急煎和文火久煎之不同。所谓武火急煎,乃大火煎煮三两沸或数分钟即可;文火久煎,乃加热至药液沸腾之后,用小火保持其微沸状态,根据治疗药物的不同需要,连续煎煮二三十分钟乃至数小时。前人谓“汤者,荡也,去大病用之”。“急煎取其生而疏荡,久煎取其熟而停留”,故有此二者之别也,故汤剂为历代中医广泛应用。 直接煎煮法是中药汤剂的主要煎法。由于不同的中药含有挥发性或难溶性的有效药用成份,所以煎法也就有武火急煎和文火久煎之别。但其目的则一:保持所煎煮中药足量的有效药物成份,提高中药的临床疗效。例如,银翘散是治疗风热感冒著名的疏风清热解表剂,吴鞠通氏在该方下注:“煎,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煎”。这是因为该方主药银花、薄荷、荆芥之属含有挥发油、皂甙等,在持续的高温作用下容易挥发降低药物的疗效,故不宜久煎。调和脾胃的名方逍遥散方解谓“薄荷后下”也是这个道理。《伤寒论》大承气汤规定“先煎煮枳朴,后下大黄,再纳芒硝”,此乃大黄久煮之后,所含蒽醌甙、蕃泻甙及大黄素容易破坏而失去清热泻下作用。因此,大黄入药不宜久煎。至于“芒硝后下冲服法”,是使甘草在煎煮过程中不与芒硝接触,防止了芒硝盐析出与甘草酸发生异常的理化反应从而影响正常的药物疗效。《伤寒论》附子泻心汤先用麻沸汤渍三黄,再另煮附子,取两液合并温服。既避免了大黄久煮鞣质溶出过多,也避免了大黄鞣质沉淀附子碱的弊病。 与上述相反,有些中药则须久煎久煮,方具疗效。例如《伤寒论》炙甘草汤,张仲景注曰:“原方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阿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该方以清酒与水共十五升,煎煮之后仅剩三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