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行知学堂心得体会

行知学堂心得体会

行知学堂心得体会

【篇一:学习中外教育史心得体会】

学习中外教育史心得体会

近代学制的产生并非历史发展的偶然产物。陶行知在《中国建设新

学制的历史》一文中指出:“一切制度都是时势的产物。学校制度亦

不违反这原则。时势如此,学制不得不如此;时势如彼,学制不得

不如彼。时势变迁,那应时势需求而来的学制亦不得不变迁。”

国传统教育的大背景下产生的。

(一)清末中国传统教育腐朽衰落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敲开了中国封闭的大门,中国开始丧失独立的地位,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封建社

会已走向穷途末路的清末,传统教育面临种种危机。

从教育自身的发展状况来看,首先表现在科举制度弊病丛生。因袭

千年的科举制度,到了清朝末期,科举考试的内容、形式以及舞弊

现象已经空疏僵化。科举制度腐败不堪,舞弊成风,请托行贿、冒

名顶替屡禁不绝,加上八股取士,致使不学无术之徒充斥晚清士林。康有为描述说:“诸生荒弃群经,惟读四书,......但八股精通,楷法

圆美,即可为巍科进士、翰苑清才;而竟有不知司马迁、范仲淹为

何代人,汉祖、唐宗为何朝帝者。若问以亚非之舆地、欧美之政学,张口瞪目,不知何语矣。”[2](p269)科举制度已严重抹杀了广大士子

的思维,禁锢了受教育者的心智。

第二,官学教育名存实亡。清末官学教学内容空疏无用,学风陈腐,甚至很少从事教学活动。如最高学府国子监“已无管理制度,学堂丧乱??学生入监读书,不过是为了取得一个进身做官的资格,毫无读

书求学的渴望,他们常是口衔烟袋,手捧茶杯,东游西荡。学校已

是案位空闲,书声无闻。”

[3](p228)[1](p421)近代中国学制的构建是在中无论中央官学还是地

方官学都徒有虚名,不过是科举的装饰品。严复在《论治学治事宜

分二途》中指出“自学校之弊既极,所谓教授训导者,每岁

科两试,典名册,记贽币而已,师无所谓教,弟无所谓学,而国家

乃徒存学校之名,不能复望学校之效。”1[①]

第三,书院沦为科举制度的附庸。清末书院已大量官学化,考虑到

学生出路的问题,书院对科举的态度也洒脱不起来,渐渐也成了科

举的附庸。“不仅新创建的书院以培养科举人才为主要教学目标,不

少曾经以讲求程朱理学为宗旨的著名书院的教学目标也完全转向科举。”[4](p494)由于清政府采取高压政策进行思想钳制,对有学术个性和学术创造性的思想严加控制,制造了一次又一次文字狱。清代多数学者逃避政治,专心于考证、训诂、校勘。当时知识分子纷纷钻在象牙塔里讨生活,形成了许多以考证为主要特征的学术流派,民族精神空虚乏力,思想界呈现出一片冷落沉寂的景象。此时,书院或讲求理学,或学习制艺,或博习经史词章。“书院之生气尽斫,学派之间的差别,大抵只是在整理、研究古籍方面技术层面上的相异。”[5](p22)

第四,私学发展举步维艰。私学有启蒙教育的“私塾”和专经教育的“经馆”,主要供没有入学之前或科场失利之后进行学习或补习,在清末自然是专制、呆板。加上教学条件恶劣,私学发展举步微艰。晚清腐朽的教育机制,最终窒息了传统教育中的生机和活力。虽然清末教育不是一潭死水,也有发展的一面,但教育衰败却是不争的事实。教育的腐朽衰落,引起了爱国人士的普遍担忧,一些先行觉醒的知识分子纷纷寻找出路,将目光投向了海外。

(二)西方学制的宣介和新学制轮廓的构建与实践

首先,在近代中国建立新学制的思想由来已久。早在太平天国十年(1860)11月,第一个由西方国家直接培养出来的中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容闳到太平天国察访,向太平天国后期领导人干王洪仁玕提出了七项教育改革的建议,[6](p56-57)其中四项是建立新式学制,如“颁布各级学校教育制度”等思想,已接近资本主义的学校制度。第二,西方学制的宣介,推进了学制建设的理论探讨。伴随着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一些有识之士开始介绍和宣传西方的学制。同治五年(1866),受总理衙门委派跟随赫德出访欧洲的副总办斌椿,根据总理衙门吩咐:“前

往各国,探其利弊,以期稍识端倪,借资筹计”。回国后写了《职方外记乘槎笔记》作为观感汇报。他介绍“欧罗巴诸国皆尚文学。国王广设学校,一国、一郡有大学、中学,一乡、一邑有小学”[7](p1);同治十二年(1873),李善兰在《泰西学校论略序》中对德国学制进行了介绍,并提出“国之盛衰系乎人,德国学校之盛如此,将见人才辈出,其国必日盛一日,佛尼之说,有所谓金轮圣王者,我盖有望于德国之主焉,岂特兵之有勇知方而已哉” [7](p2);光绪五年(1879),黄遵宪在《日本杂事诗广注》中介绍:“东京大学生徒凡百余人,分法、理、义三部??学校卒业者,则遣往各国,曰海外留

学生??今于泰西,亦如此也” [7](p3);光绪十七年薛福成被清廷委

任为出使英、法、意、比四国钦差大臣。在使外活动中,非常重视

对西方各国文化教育的考察,光绪十七年(1891),薛福成在《出

使四国日记》中介绍:“西洋各国教民之法,莫盛今日??学校之盛有

如今日,此西洋诸国所有勃兴之本原欤” [7](p5)??

随着西学的传入,西方传教士也开始介绍西方的教育制度。德国传

教士花之安在1873年出版了《德国学校论略》和《泰西学校论略》,介绍了德国等西方的教育制度;美国传教士林乐知受清政府总理衙

门委托,于1883年完成了欧美、日本教育制度的报告;李提摩太写

的《七国新学备要》和林乐知写的《文学兴国策》在当时都产生了

较大的影响。[8](50)这些学制的介绍对清末教育改革启发很大。

可以说,西方学制的宣介在一定程度上直接推进了中国近代新学制

建设的理论研究和探讨。1901年5月,由罗振玉发起的中国第一份

半官方性的教育专业杂志《教育世界》在上海问世,“从救亡图存的

高度论述了教育改革的迫切性”。[5](p74-75)《教育世界》除了发表

论说,还刊登国内有关教育的言论、奏折、章程、法规和调查报告等,成为中国近代学制建设理论探讨的阵地。

颁行天下各书院,俾人人得而学之,以中国幅员之广,人材之众竭

其聪明才力,何难驾西人而上之哉!” [7](p6-7)还曾建议“仿照泰西

程式,稍加变通,文武各分大中小三等??三年则拔其尤者,由小学

而升中学,又三年拔其尤者,由中学而升大学。” [9](p42-43)初步勾

画出设立三级学校的中国学制的蓝图。光绪二十二年(1896)李端

棻在《请推广学校折》中上奏“自京师以及各省府县皆设学堂”[10](p)不仅建议进一步推广新式学堂,还对课程设置做了详细的勾画,使

中国式的学制构想更系统、更完备、更科学。康有为还具体提出了

成立学部这样的教育行政机构??至此,学制体系已初显轮廓。

1895年,盛宣怀在天津创办天津中西学堂,分头等、二等两级。次年,他又在上海创办南洋公学。随着维新运动的日益推进,康有为、梁启超等顺应当时对教育界普遍要求效西方建立近代中国学制的呼声,并力图扛起大旗,领导这场变革。“热情地把西方资产阶级教育

制度广泛宣传介绍到中国??他还在教育实践活动中,不断地考察中

国教育制度之优劣和存在问题,并且把它放在世界教育制度地大环

境中进行比较研究。”[11](p99) 1898年梁启超在变法期间,参考日

本和西方学制,参酌本国情况拟定的《京师大学堂章程》,为我国

近代学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在“百日维新”中部分实施了康有为、

梁启超等的学制体系和方案,如“广设学堂,提倡西学”等。但戊戌

政变使维新变法百日而终,使新学制魂断十九世纪。

第四,新式学堂的兴起和发展,推动了近代学制构建的实际进程。

新学制在人们千呼万唤不出来的时候,一些优秀的知识分子在进行

实践上的探索。如上文提到的盛宣怀创办的中西学堂和南洋公学,

并在南洋公学首设师范院。

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为了适应日益频繁的对外交涉,以及开展洋

务运动的需要,先后在全国各地开办了一批学习西学的新式学堂。

比如,1862年在北京设立了京师同文馆,这是中国政府自行创办的

第一所近代新式学堂,它的创办,标志着中国近代新式学堂的诞生。此后,新式学堂纷纷问世,1863年在上海创办了上海广方言馆、1864年在广州创办了广州同文馆、1887年在新疆创办了新疆俄文馆、1888年在台湾创办了台湾西学馆、1889年在珲春创办俄文书院、1893年在湖北创立湖北自强学堂等。以上是学习外国语的新式学校。此外,学习军事的武备学堂有:1866年的福建船政学堂、1874

年上海江南制造局操炮学堂、1880年的广东实学馆、1880年的天津水师学堂、1885年的天津武备学堂、1886年的广东黄埔鱼雷学堂、1887年的广东水陆师学堂、1888年的北京昆明湖水师学堂、1889

年的山东威海卫水师学堂、1890的江南水师学堂、1896年的湖北武备学堂等。学习科技的学堂有:1876年的福州电气学堂、1880年的天津电报学堂、1882年的上海电报学堂、1891年的湖北算术学堂、1894年的天津医学堂、1895年的山海关铁路学堂、1896年的南京

铁路学堂、储才学堂、1898年的湖北农务学堂等。“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洋务派创办的洋务学堂约30余所。”[12](p298)虽然30

余所新式学堂与众多死气沉沉的旧式学堂相比,犹如沧海一粟,汪

洋一舟,受教育者是万不逮一,但却开启了中国新教育的大门。新

式学堂的兴办虽无意与旧教育体制分廷抗立,但事实上却逐渐动摇

了旧的教育体制,推动了近代学制的构建进程。

1898年,张之洞出任湖广总督后,创办了许多新式学堂,并开始探

索新的学制。张之洞在《劝学篇》中就提出过较为合理、系统的学

制构想,还曾经设计了一个省区学制系统——湖北学制。1901年9

月14日,清政府颁布“兴学诏书”,鼓励各地兴办学堂,于是各类学

校应运而生。但是学堂的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学校性质、课程设

置等以及各级学校的衔接等都没有十分明确的规定,迫切需要学制

的建立来规范。可以说,“兴学诏书”的颁布,拉开了构建新学制的

序幕。

【篇二:参观五中有感】

参观五中有感

安阳县安丰乡木厂屯小学董海燕

今天有幸参观安阳市百年名校——安阳市五中,领略到冰冻三尺非

一日之寒的道理,体会到一分耕耘一份收获的真谛,更加明白只有

付出才有收获的含义。今天听学校老师的一节常态课,我更坚信一

定让自己的孩子也能够来五中受教育。今天我就从观看的五中纪录

片来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的体会。

走进校园映入眼帘的是:自强不息,长善救失。自强是一种精神,

是一种追求,是一个人活出尊严,活出人生价值的必备品质,是一

个人健康成长,努力学习,成就事业的强大动力。

我们的祖先历来强调,凡有志气、有道德,有本领的人,必定是自

强不息的人,在无数优秀的炎黄子孙的人生轨迹中,都鲜明地印刻

着这种精神品质。

“长善救失”在《学记》中所要表达的,就是一个深刻的教育理念:

教师应懂得教育的辩证法,坚持正面教育,掌握心理差异,善于因

势利导,利用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将缺点转化为优点。在教育

教学实践中,正确理解并有效运用辩证法思想去处理教学实践中的

各种情形,这是“长善救失”的真正内涵。

首先、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1020年,学校的前身--昼锦堂,作为全国四大名园之一,书香缭绕,吸引了欧阳修、司马光等大批文人墨客慕名而来;1702年,昼锦堂更

名为昼锦书院,从此,朗朗的读书声中走出了许多举人进

士;1900年,又更名为昼锦学堂,成为河南省最早的中学教育机构所

在地。

其次、教育教学改革——高效课堂

具有百年校史的安阳市第五中学以一切为了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学生一生奠基为办学思想,以创建高质量、有特色,全市一流、

全省领先的科研型、示范性学校为办学目标,积极探索走自主教育、创新教育,诚信教育之路,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并且努力把每一个

学生都培养为负责任、有教养、聪明、勤奋的初中学生而努力奋斗!

第三、社团活动,精彩纷呈。

我校为深入贯彻落实“一切为了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学生一生

奠基”的教育思想,使校园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以创建“国家级

文明单位”为契机,学校本学期成立了不同特色的社团组织,开展丰

富多彩的社团活动。

近千人参与了社团活动。

最后、硕果累累,继往开来。

具有百年校史的安阳市第五中学以一切为了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学生一生奠基为办学思想,以创建高质量、有特色,全市一流、

全省领先的科研型、示范性学校为办学目标,积极探索走自主教育、创新教育,诚信教育之路,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如今她已荣获国家

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河南省文明单位、

河南省文明标兵学校、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状先进集体、河南省安全

文明校园、河南省现代技术实验学校、河南省骨干教师培训基地、

河南省教育科研基地、河南省中小学管理先进校、河南省陶行知教

育思想先进集体、河南省绿色学校、河南省修志先进单位、河南省

教育科研基地、河南省实验示范学校、河南省电化教学先进集体等

国家、省级奖项20余个,市级奖项80余个,教师获各级各类奖项1500人次,学生在国家、省、市级各类比赛、学科竞赛中获奖2700人次,特别是在全国初中生物理应用竞赛成绩中名列全省前茅。

今日的安阳市五中,正通过倡导:一切为了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学生一生奠基。以培养学生如何做人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

提高实践能力为主线,引导学生学会自主、自律、合作、探究,努

力把每一个学生都培养为负责任、有教养、聪明、勤奋的初中学生

而努力奋斗!

【篇三:学习“自育自学”教学理论心得体会】

学习“自育自学”教学理论心得体会

黄湾镇晏路小学张大鹏

很长一段时期以来,人们习惯于把教育看作就是他人教育。人为地

将教育理解为对他人教育,则忽略了被教育者“自我教育”的意识培

养和能力开发。通过7月14、15两日的“自育自学”学习,使我认识

到没有自我教育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教育目的必须通过受教育

者的内化才能真正实现,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这是人人

皆知的道理。而所谓“内化”,实际就是自我教育的过程。随着对受

教育者主体地位的尊重,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目的发生相应的变化,自我教育将逐渐成为教育的重心。“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

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越来越得到大家承认。而真正的教

育是激发创造欲望、培养创造才能,使学生越学越聪明、越学越增

强使命感的教育。陶行知可能是最早指出中国学校教育的弊端是“重

教太过”的教育家。他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

教学生学。”叶圣陶老先生也说:“教是为了达到不用教。”何炳章先

生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教育,教育,就是教学生会自育,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会自学。”“自育自学”,这恰似一股春风,

给我的课堂教学带来了生机。

一、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变了教师的角色

有案例表明,中国式教育下的孩子考试能力强,但谈到实际的动手

能力就逊色多了。虽然教育部门三令五申强调要狠抓素质教育,各

级各类学校也在努力抓素质教育,但是在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下,应

教育教育仍占据重要位置。传统课堂上,教师是主角,学生只有被

动听课的份儿,教师不是“满堂讲”,就是“满堂灌”,要么就是“满

堂问”,学生犹如被教师牵着鼻子走的牛,听得是头昏脑胀,累得要死,却收获甚少。堂堂课都是老师在忙活,教师“教”的强势依旧。

而“自育自学”型的课堂却注重“以人为本”,把教师的讲堂变成学生

的学堂,将学生及他们的需要置于中心位置,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

积极性,真正使课堂变成了学生自主学习、发展的场所,而教师也

由台前转变到幕后,把学生置于课堂的主体地位,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真正的主人。

二、“自育自学”让学生的学习变得更有意义

传统课堂上老师的讲授是从头到尾,细细碎碎,还唯恐有讲遗漏的

地方,学生是带着耳朵听却没有时间和机会去深思冥想,来融入个

人独特的体验,因而显得很被动。与之相比,“引导自学”型课堂是

对传统课堂结构的颠覆,注重的是老师的引导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这种新课型犹如镁光灯聚焦下的舞台,那些过去在课堂中不易

看到的问题和难以察觉的不足,均被照得一览无余。在这种新型的

课堂中,教师课前要充分研究教材,深挖教材,提炼出一节课中的

精髓(自学重点),有针对性地把自学重点细化为若干符合学生认

知特点、难易适中且易于学生接受的问题来帮助学生自学,并且要

紧扣五大环节,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其自学、自悟、自动、自得。

三、“自育自学”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自育自学”型课堂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生的主体地位得

到了保证,因而学生个个是雄赳赳,气昂昂,精力充沛。个人自学,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孩子们进行得是有板有眼,丝毫不马虎。因

为整个课堂是环环相扣的,只有个人潜心自学,学得透彻,那么后

面的环节就水到渠成了。在此课堂中老师要适时引发、点拨,此时

的老师既是引导者,导演、又是指挥家,要随机应变,灵活处理可

能出现的课堂生成,支持和鼓励学生的个人所得,但绝不能包办学

生的感受,要给学生留下想象和创造的空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

兴趣和积极性。“自育自学”课堂教学重视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来自学、自动、自悟、自得,真正的自我解决问题。但学生在课堂上自学,

绝不是“自发学习”,更不是“放任自流地学习”,是指学生在老师的

引导下,有目的,有顺序地进行学习。而且老师也会根据不同类型

的课文及学生的实际,坚持”写、读、练、想”相结合,精心设计自

学要点,注重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和实践能力,让他们能

够充分感受和表达内心深处最真挚的情感、最独到的见解,学生的

自学活动变成了张扬个性的舞台,课堂教学效率自然就得以提高了。“自育自学”的教学模式对我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我会在今后的工

作中仔细研读何老的教育文选,细细品味、琢磨,领会其精髓并结

合实际加以创新,寻求更完美的教学艺术服务于学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