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土地资源学实习报告

土地资源学实习报告

土地资源学实习报告
土地资源学实习报告

——全国一百所“211”工程重点建设院校

土地资源学实习报告

班级:土管201402

姓名:王雪桦

学号:

指导老师:张锡洲老师

吴德勇老师

2017年6月28日

一、实习时间

2017年6月21日

二、实习地点

温江→都江堰市玉堂镇→映秀镇渔子溪村→映秀镇黄家村→漩口镇→温江

三、实习目的及任务

土地资源学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骨干课程,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实践性和技术性,因此必须紧密结合实践,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土地资源构成要素是如何影响土地资源类型的,并将这种变化规律加以总结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应学会辩证地看待土地资源类型的变化规律,而非孤立地看待实习过程中的每一个点位。将地质学、土壤学、水土保持工程学等多门学科的知识结合起来,灵活应用,客观地评价实习过程中看到的土地利用不合理的地方,并提出改进意见和解决方案,从而巩固课堂知识,掌握分析问题的思路,并为今后的工作积累经验。

四、实习内容

(一)第一站:都江堰市玉堂镇

大巴从温江一路行驶到都江堰,30来公里的路程中,我们向车窗外望去,窗外的景象逐渐由平原区过渡到平原和山地的交界带,而沿途的景色也逐渐由花木用地

转变为农田(主要种植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河漫滩及河流水域。当然我们也经过了不少集镇,在农业耕作区居民点则分布得相对稀疏。而容易被我们遗忘的土地资源类型便是交通用地了,越熟悉的东西却越容易被我们忽略。事实上,温江区共有16万亩耕地,而真正用于农业耕作的只有1万多亩,尽管其余15万亩耕地用于种植花卉苗木,但我们仍然将其定义为耕地,即“可调整耕地”。中国人口正在持续增加,一方面要发展经济,使人民致富,另一方面为了保证粮食安全,实施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南京土壤所赵其国院士等人打破了“存粮于库”的传统,最先提出了“存粮于土”的设想。“存粮于土”,即在保护现有优质耕地质量、保证土壤生产力的前提下,发展经济,提高农民收入,当出现粮食危机时,土地能马上恢复生产,解决人民基本温饱问题。

1、土地资源构成要素

我们在都江堰青城大桥处下车,站在岷江外江的堤岸上(都江堰水利工程将岷江分为内江和外江),我们所见的江水很浅,这是由于此时未达雨季,且正是种植水稻的季节,大量的水都排入内江农业灌溉区了。前方为万达集团收购的5000多亩地,用于修建万达娱乐城。而此处正在修建的大坝,今后将作为万达娱乐城的水库。

成都平原处于中亚热带湿润性气候,四季相对分明,年降雨量1000 mm左右。此外成都平原植被较零星,多为农田植被,大量分布有人工栽种的树木、苗木,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这些都是次生植被而非原生植被。从地质地貌来看,我们一路沿着岷江的一级阶地行驶,我们所站的堤岸是近代河流冲积物及沉积物堆积而成的。一般来讲,距河岸越远,物质沉积的时间越长,距河岸越近,沉积的时间越短。

从土壤类型来看,成都平原的土壤是由岷江灰色冲积物发育而成的水稻土,虽然近些年没有种植水稻,事实上根据土壤剖面依然将其定义为水稻土。水稻土的剖面基本特征为耕作层、犁底层、底土层和潜育层。据老师介绍,名山曾经有一片茶园种植了10年的茶树,然而该处的土壤仍然被定义为水稻土,因该土壤剖面依然表现出水稻土的剖面构型。“金温江,银郫县,叫花子出在双流县。”这个打趣的俗语又一次出现在我们的实习中,由此也可以看出土壤和地形要素对土地资源的利用的深刻影响。温江和郫县的土壤由岷江灰色冲积物发育而来的灰潮土,土壤肥沃;而双流的土壤主要为黄壤,黄壤质地粘重,较为贫瘠,生产力远不如灰潮土。再者,温江地处成都平原腹地,地形一马平川,耕地集中连片,便于实现机械化耕作,生产力水平高;而双流包含大量的丘陵区和山区,耕地分布较为零星,无论是机械化耕作还是农业给排水都十分困难,因此粮食产量自然不如温江。

此外,社会经济状况也会对土地资源利用产生深刻的影响。成都平原社会经济发达,是四川经济最发达的区域,四川省50% 的GDP均来源于成都市。在成都平原种植花卉苗木的经济效益高于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如今房地产行业不景气,花卉苗木市场也随之萧条,据老师介绍,我们学校成都校区建校期初,一株桂花树价值高达1000 元,而如今几百元也很难销售出去。尽管如此,花卉苗木的经济效益依然是可观的。发达的经济条件,为成都平原的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仅就农业而言,成都市辖区内每个村每年将获得40-50万元不等的拨款,而简阳被划到成都以前,每年获得的经费仅有4-5万。

人们对土地资源的利用会受到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另一方面,土地又能给人们带来社会经济效益。我国很多地区的财政均为土地财政,政府通过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可以获得巨额的资金。然如今,为了保证粮食安全,落实“存粮于土”,国家大范围划定永久性基本农田,限制了土地财政。通过课堂上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占用和破坏基本农田将追究法律刑事责任,如今破坏五亩以上基本农田将入刑,由此可见国家对耕地资源的保护力度是很大的。基本程序是若卫星探测到基本农田遭到破坏,则联系地方政府,政府部门找专家鉴定是否破坏了耕地,是否使耕地失去了生产能力,若确认耕地遭到了破坏,则移交司法部门。老师给我们介绍了最近发生的一起案例,一个农家乐老板承包了一片地,未办理有关手续,便在耕地上修建游泳池和房屋,尽管进行了一系列整改,但由于游泳池填方内大量的卵石,使其已不再适宜耕作,更有甚者,水泥地硬化了土壤,使土地丧失了生产能力,这个可怜的老板即将接受法律的处罚。事实上这样的案例经常发生,如果我们懂得基本的土地法律,作为规划者,我们就能合理的调整土地资源;而作为生产者,我们就能依法办理相关手续,规避“牢狱之灾”了。

2、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分析

温江区的耕地用于种植花卉苗木,理论上不会破坏耕层,而我们知道在出售花卉苗木时会带走部分原生土壤,长此以往,耕层会逐渐变薄;同时,比起农作物,花卉苗木需要从土壤中汲取更多的养分,因此须注意均衡施肥,保持土壤肥力,防止土壤板结。短期而言,种植花卉苗木确实能带动当地产业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倘若遇到粮食危机,土地也能迅速恢复生产,而长期来看,须注意种植花卉苗木对当地生态带来的影响。

通过地质学实习我们知道,河漫滩是留与大自然的。人类曾经因不合理利用河滩地而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比如89年特大洪水,河滩地上的建筑物及农田被曾洪水无情地淹没。万达集团投入了550多亿来改造河滩地,此举应慎之又慎,须经过严格的环评和自然资源评价。据老师介绍,曾经雅安意图利用青衣江河滩地发展休闲度假业,却受到了乐山市(地处青衣江下游)的投诉,因为在非常年洪水暴发的时候,河道会堵塞,造成下游洪涝灾害。因此万达集团若有意在此处打造水上乐园,应考虑如何去疏导非常年洪水,防止河道堵塞而对下游造成灾害。

沿途我们发现很多新建的小区式居民地,这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工作,即土地整理,现在国家对土地整理项目投入了大量的资金,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经费也都来自土地整理项目。然而作为土地管理者,我们须考虑这种方式是否适合现阶段的国情。将农民聚居能腾出大量宅基地,填补耕地指标,提高土地的集约利用程度。而将大范围的农民聚居,不便于农业生产,因此应确定合理的规划范围。

(二)第二站:映秀镇渔子溪村

穿过了紫坪铺隧道,水面上氤氲了一层雾气,道路变得崎岖,进入松坪沟,山地地貌逐渐呈现在我们眼前。我们在映秀镇的渔子溪村下车,实习的地点位于一个三级阶地的平台上,这个地方被规划为地震灾区的安置点,也是5·12特大地震遇难者的公墓。

由平原区进入山区,大气候条件未发生变化,依旧属于中亚热带湿润性气候,而小气候发生了一些变化,降雨量与气温产生了差异。

平原区的植被主要为农作物(花卉苗木视为大型农作物),而此地是高大茂密的次生植被,主要为通过飞播造林人工种植的杉树和楠木。据老师介绍,此处曾经是一片原始森林,建国之初,这里是全国有名的木材市场,98年的那场特大洪灾,惊醒了国人,国家提出了重建长江中上游生态防护工程——长防工程,伐木工人变成了护林工人。事实上,黄壤不适合杉树,更适合楠木,环顾四周,楠木普遍长得很茂盛,而杉树植株普遍较为矮小。我们在规划过程中,选择植物时应考虑当地的土壤、气候、地形等因素,同时也要考虑植物自身的性质,曾经国家大量种植桉树这种速生树种来进行退耕环林,而种植桉树会破坏原生环境的生态平衡,使其他树种失去生存空间,桉树吸收水肥能力极强,被称为“抽肥机”,使土壤肥力下降,因此我们在指导退耕还林时要综合多门学科知识,综合多种因素来考虑。

在我们的旁边有一处切倾坡,山高、坡陡、土层薄,遇到雨季暴雨冲刷,山体裸露出大量的卵石,只有及其耐受的灌木才能生长,生态条件十分脆弱。这里的植被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形成过程,如果遭到破坏,将难以恢复,因此存在大量灌木林的地方开发利用要慎之又慎。由平原刚跨入山区的过渡气候带植被变化很大,越往高处走,由于气候条件越来越恶劣,气候逐渐过渡为高原高山气候,植被生长状况会越来越差,被破坏的植被恢复的难度会越来越大,此外,由平原向山区地貌类型越来越单一,经济条件越来越差,人为因素对土地资源的干扰程度越来越小,各要素叠加起来,土地资源的类型也就越来越单一了。

我们所站的位置离5·12地震震中位置非常近,在我们前方不远的山脚就是汶川地震的震中位置。我们无法想象地震后山河破碎的景象,但依然能看见某些裸露的基岩和山体局部垮塌的地方。地震使得岩土体变得疏松,湿润的气候条件使得植被逐步恢复起来,由于根系对土体的固持作用,山坡土体逐渐固实。从上往下看,成土母质依次为坡积物、残坡积物、残积物,经过土壤学实习我们知道,山坡上部的土层最浅薄,而往下逐渐增厚。此处的土壤类型主要为黄壤(黄壤分布海拔高度800到1500米)。在山地地区,土壤会呈现垂直地带性分布,随着海拔升高,气温、降水等因素也呈现垂直地带性分布,在这些控制性因素的作用下,植被也呈现出垂直带性分布的特点。各要素组合的结果是土地资源类型的地带性分布。我们所处的位置高差不大,地带性分明就没那么明显,而在四姑娘山,垂直地带性分布就会特别明显。

沿途走来,我们观察到平原的耕地是集中连片的,丘陵区的耕地也相对较为集中,而山区的耕地则分布较为零星,且主要分布在坡脚下,由于山区坡度较大,不易找到平缓的地方,所以耕地一般开垦在居民点的房前屋后,多为漫坡种植,土地利用较为粗放。应通过坡耕地的改造,将丘陵区零碎的耕地归并起来,逐步实现农田机械化,如成都平原,将小地块归并为较大的连片的耕地。由于丘陵区土壤较为贫瘠,保水保肥能力差,在雨季会造成大量水土流失,加之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山区耕地生产力低下。回顾地质学与水土保持工程学,我们知道泥石流发生的条件有三:突发性降水、陡峭的地形及大量的松散物质,通过拦截和疏导水流、稳固坡体进而治理泥石流灾害。

通过实习我们发现,山上的大部分居民都迁到山脚下来了,居民点主要修建在地质条件较为稳定的阶地上。在山区择选一处地方作为居民点的难度和成本非常大,在我们对面的山坡中央还修建了一处居民点以及一条“之”字形道路,尽管当前植被恢复得较好,但地震之后,山坡岩土体松动,加之陡峭的地形,依然存在滑坡等潜在地质灾害, 维护成本很高,所以在设计时应该考虑维护成本。

前文已经谈到,据河流较远的阶地,沉积时间久远,地层稳定,因此在我们背后这一处安置点规划就十分合理。我们可以看到房子与山体间还保留了一处缓冲地带,保证居住区的安全稳定。尽管山脚下的坡度大于25°,并不适合修建梯田,净耕地系数也很小,但处于对社会因素的考虑,满足老百姓生存的基本需求,山脚下开垦为耕地。

(三)第三站:映秀镇黄家村

实习地点为黄家村的一个长亭,眺望江对岸,我们看到居民点修建在一级阶地上,如果遇到特大洪水,这些房屋易被洪水淹没,尽管植被受大地震影响后在逐渐恢复,但这些地方山高、坡陡、土层薄,某些地方在发生局部滑坡,会对居民点造成潜在威胁。我们看到居民点的后面开垦为阶梯状的农田,这样的布局是不合理的,由于地形坡度很大,如果遇到超常规降水,没有植被固持土体,将威胁到下方居民点的安全。但是为什么存在诸多安全隐患,专家依然要在此处布置居民点呢?我们依然要联系实际,毕竟安全的场地面积是有限的,无法容纳下全部的村民,迫于无奈,只得将这部分村民安置在一个相对安全的地方。

可以看到,专家在其居民点下方修建了防洪堤岸。在我们的对岸是剥蚀岸,即俗话说的“凶岸”,一般来讲剥蚀岸是不能修建永久性建筑的。对面的河堤已经有明显被淘蚀的迹象,有些段的堤岸已经完全被剥蚀,这就是地学上讲的凹岸更凹,凸岸更凸,物质在凸岸沉积,因此凸岸更安全。或许很多年后,河对岸被剥蚀到一定程度后,河流将截弯取直,我们现在所站的位置也将与河流的对岸合在一起,这便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我们视野左上方的位置有一条冲沟,在其上修建了阶梯状的跌水,通过层层阶梯降低水的势能,从而减少来自上方水流对冲沟两岸的冲刷力度。其上方一公里左右的位置即为震中,通过老师的讲解我们得知那座山曾由于地震发生了下坐作用,比周围许多山矮了一个头,这另我们十分震惊。

回过头来,我们所站的位置是一个一级阶地,在这个阶地面上宽阔的场地中布置了一个村集体公共场所,同时也作为避难所使用。地震给我们的惨痛教训警醒着我们要设置好防范措施与避难设施,减少损失。山区河流中上游的阶地没有河流中下游明显,阶地不规整完善,两岸阶地不对称,而到了河流的下游,阶地就相对比较完整,结合水流动能势能及物质沉积的规律分析,这是由于河流中上游河流摆动,河流对河岸的剥蚀作用,导致凹岸逐渐堆积成层层阶地,而凸岸,即我们的对岸,由于仅受到冲刷作用而无物质堆积,阶地则不太明显。如图所示,我们的对岸的冲沟中修建了一座拦沙坝,我们需注意山地防洪抗灾的一些工程的设计与修建,可以观察到这个坝中间分布着许多孔,这些孔便于水流通过,该工程的作用主要为拦截两边下滑的固体物质。我们可以看出对岸的杉树生长状态较差,再次反映了这种土壤和气候条件不适合杉树的生长。老师再次给我们强调生物措施方面一定要考虑当地的土壤、气候、地形等的影响。

我们所站的长亭后面有一块完整的巨石,显得特别突兀,因为一级阶地是由砂石、卵石等松散小颗粒堆积形成的,不可能出现如此完整巨大基岩,这样的景观着实引起了我们的注意。汶川处于一个龙门山断裂带,很多万年以来,印度板块撞击,不光只发生过汶川地震这一次特大地震,据记载,此处曾发生过九级地震,事实上,这一块巨石并非此地原始存在的,也并非此地岩石风化而来的,而是后缘某座山因大型地壳运动而滚落下来的部分。

(四)漩口镇

我们到达漩口镇时,天公不作美,下起了一场阵雨。漩口镇是汶川地震受灾最为严重的乡镇之一。站在公路边向江对岸眺望。我们可以看到某些易发生泥石流的沟道中还有不少房屋,如果发生特大暴雨,就有很大的安全隐患。可以看出对岸房屋修建的规模十分大,修建得十分密集,对岸的场镇依靠山坡上的三级阶地修建,与我们实习的第二站在同一个阶面上。尽管位于三级阶地,但该处却显得不那么平缓,而呈现出一种较为倾斜的状态,这是由于居民点后缘山上有大量坡积物或残坡积物被冲刷下来,从而使得阶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平地,但是这个阶地面还是很宽的,专家经过地质勘探人为该处比较稳定,是山区居民点选址比较理想的一个地方。由于坡陡,山上滚落卵石的破坏作用巨大,为了避免对居民点造成冲刷,须在居民点后缘以及山脚修建环山沟,拦截并排走坡面的地表水以及松散碎屑物质。同时明沟和暗沟相结合,同时拦截地表水和地下水,稳定阶层。

回过头来,我们背后的山坡采取漫坡种植玉米,在山区要切忌采用顺坡种植和漫坡种植,尽管这样做节省劳力,但易产生地表径流,遇暴雨会造成大量水土流失,

横坡种植可以拦截地表径流,更为科学合理。我们所站的位置最宜实行退耕还林,因为此处地处紫坪库水库的水源地,水源地附近不应该进行农业生产,以防化肥和农药污染水源。而处于社会经济发展发展考虑,更宜发展经济林产业,生产映秀的特产,如车厘子、枇杷、猕猴桃等经济作物,既减少了水土流失,又提高了当地村民的经济收入。

事实上,这样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在山区地区,尤其是喀斯特地貌地区十分常见,由于这些地方的生态环境非常脆弱,这些地方的老百姓往往非常贫穷,缺乏致富的条件。现阶段,如何去整治这些地区的土壤,如选择适宜的农作物进行种植,如何开展扶贫工作,需结合当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来考虑。

五、小结

本次实习,我们从平原区进入山区,一共实习了四个点,分析了四个点的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及其是如何影响土地资源类型的,动态而非孤立地看待四个点,找出土地资源类型的变化规律,并用以解决实际生产问题。实习过程中,我发现很多问题的具体分析要从土地资源的构成要素方面来着手。作为土地管理者,我们应懂得如何去进行产业布局,引导老百姓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在进行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当地的社会情况,倾听老百姓的诉求,不能完全照本宣科。要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结合地质学、土壤学、土地资源学共同来进行规划布局。实习锻炼了我们宏观把握及空间思维的能力,通过实习,我认识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自然的力量是伟大的,我们不能强行改造自然,而应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

土地资源学考试题及答案

土地资源学考试题及答案 《土地资源学》试题A 闭卷适用专业年级: 姓名学号专业班级 2、试题注:1.请准确、清楚地填各项,涂改及模糊不清者、试卷作废。全部做在答题纸上。2(试卷若有雷同以零分计。一、填空(20X1=20分) 1、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最主要的气候要素是;;。 2、我国主要牧区和主要农区是以mm等雨量线为界;而在东部,旱作农业和水田农业乂是以mm等雨量线为界 3、前苏联土地类型研究其景观形态单位分为、、三级。 4、农村土地调查以比例尺为主,高山区、高原等地区可采用比例尺,经济发达地区根据需要可采用或比例尺。 5>最小上图图斑面积耕地、园地为mm,城镇村和工矿用地为mm,林地、草地等其它地类为mm。 6、补测地物点对四周明显地物点位置的中误差,平地、丘陵地不得超过图上mm;山地不得超过mm。 7、美国“土地潜力分类”评价系统分为、、三级序列。二、名词解 释:(8X2=16 分) 1、土地类型 2、线状地物 3、土地自然适宜性 4、贴现系数 5、可持续土地利用 6、土地生产潜力 7、基本农田 8、土地退化三、、计算题:(2X5二10分) 1、根据最小上图图斑标准,求出比例尺1:10000的地形图及比例尺1:20000 的航片上最小上图耕地图斑对应的实地面积。(m2)

2、某调查区有一宅基地占地150m2,调查底图比例尺为1:5000,该宅基地能上图吗,如果能上图,图上面积为多大,(mm2)。 2 2 2 四、简答题(5X6分二30分) 1、地表水对土地资源及其利用的影响 2、土地类型的地带性分布规律。 3、土地资源评价的基本程序。 4、影响土地人口承载力的因素。 5、农业生态区法的工作程序 五、论述题:(24分) 1、某县即将开始第二次土地资源调查的农村调查工作,他们应该怎样开展这 项工作,谈谈你的看法。(12分) 2、论述土地资源学研究的适用专业年级: 一、填空(20X1=20 分) 1、光;温;水。 2、400 mm;800 mm 3、相、限区、地方 4、1:10000 , 1:50000, 1:2000 或1:5000。 5> 6 mm, 4 mm, 15 mnu 6、0? 5 mm; 1? 0 mm。 7、潜力级、潜力亚级、潜力单元

土地资源学试题库

一、名词解释 土地资源:在当前和可预见的将来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所利用的土地 土地资源学:研究土地资源的组成,特性,分类,数量,质量,空间分异与时间变异规律以及合理利用和保护的科学 土地报酬递减律:在技术不变的条件下,对一定面积的土地连续追加某一生产要素投入量将使产量增加,但达到某一点后,其单位投入的边际收益将逐渐下降,并最终成为负数的规律。 土地类型:狭义指在土地分级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原则和指标,将相同等级的土地单位按照其相似性进行类群归并的产物,广义指对土地进行分类学研究,即除土地分级及在此基础之上的类群归并外,还包括研究土地类型的结构,动态演替机制等研究内容 土地分级:指在对土地组成要素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自上而下合并或者自上而下划分,产生一些等级有高低,复杂程度有差异的土地单位 土地类型结构:指在某一区域内,各种土地类型与数量的对比关系及其组合而成的空间格局或图式 土地利用结构:一般指一定区域内,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和(或)土地覆被之间在数量上的比例关系,以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和(或)土地覆被占该区域土地总面积的比重表示。、指一个国家、地区或生产单位的土地面积中各种用地之间的比例关系或组成。也称土地利用构成 土地潜力评价:在特定的目的下对土地的自然,经济和生产性能进行综合评估和分等顶级的过程 土地经济评价:运用经济指标对使用价值或价值进行评定,即依据土地经济条件评定土地的等级或价格 比配:将土地的利用要求和评价对象的土地性状进行分析比较,在此基础上进行土地利用方式的调整与适应性结果计算相应结合的过程。 土地人口承载潜力:一定生产条件下的土地资源所能承载的一定生活水平下人口限度的最大水平 AEZ法:按气候,土壤,地形,水文等土地自然特征的异同而划分的一个区域,每个区域的自然特征基本一致 可持续土地利用:主要表现为土地资源利用中的数量和质量的可持续性。持续性包括了存在形式的可持续性,物质生产能力的可持续性,经济效益的可持续性,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四个方面的涵义。 土地生态设计:依据生态学和土地科学的基本理论,运用现代系统工程的方法对各类土地系统的合理利用方式进行优化和选择 土地退化:指在各种自然因素,特别是人为因素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土地质量及其可持续性下降,甚至完全丧失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的过程。 水土流失:是关于地表的物质在地质外营力的作用下分离,破坏和运移 基本农田:从战略高度出发,为了满足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保证一定规划期内人口增长对农产品的基本要求必须确保的农田 土地整理:对土地权属和土地的用途,布局,结构等的调整,是对土地地形,地貌,地力,水土状况和生态环境的治理。 土地储备:应用经济手段盘活土地,实现国有土地资产保值增值而进行土地整理的一种形式 土地复垦:指对被破坏或退化的土地进行再生利用和生态系统恢复的综合性技术过程 二、填空 1土地的自然属性包括资源属性、生态属性、工程属性。 2海拔高度对土地特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气候条件的再分配。 3土地的生态功能包括支撑功能、净化功能、养育功能三方面。 4地表岩石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三大类。 5根据其成因及沉积物的堆积形式不同,可将平原进一步划分为冲积平原、湖积平原、扇形平原、滨海平原四种类型。 7土地资源调查外业调绘前的准备工作包括路线勘察、制作工作分类系统、室内预测三方面。土地持续利用的原则有、、、、。

(完整版)《土地资源学》考试试卷(A卷)答案.docx

课程号:0107231 《土地资源学》期末考试试卷(A 卷) 考试形式:闭卷考试考试时间: 120 分钟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 4 分,共计 20 分) 1、土地:土地是地球上由气候、土壤、水文、地形、地质、生物及人类活 动的结果所组成的综合体。 2、基本农田:指从战略高度出发,为了满足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保 证一定规划期内人口增长对农产品的基本需求,而必须确保的农田。 3、光温水土生产力:经过土壤因素限制性修正后,作物在某一地区的一定光、温度与降水条件下的生物产量。 4、土地沙漠化:指干旱、半干旱、多风地区植被遭到破坏,地面失去覆盖后,出现风沙活动和类似沙漠化景观的现象。 5、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在一定的生产条件下土地资源的生产力和一定生 活水平下所承载的人口限度。 二、简答题:(每小题 10 分,共计 50 分) 1、土地的资源资产二重性。 答:土地是自然经济的综合体,因此土地具有资源经济二重性。其中:资源 特性包括:整体性、生产性、面积的有限性、位置的固定性和区域差异性、时间 变化性、土地资源的再生性与非再生性、多用途性。(5 分) 资产特定包括:稀缺性、位置的固定性、地产个体的异质性、地产使用的永 久性和增殖性、土地价格和价值的二重性、地产流通的特殊性。( 5 分) 2、持续土地利用的五大原则。 答:包括以下五大原则:生产性:不能以牺牲生产来换取持续( 2 分);稳 定性:减少生产风险程度( 2 分);保护性:不能因生产或高产而破坏水土资源( 2 分);可行性:具有经济活力( 2 分);可承受性:有社会承受力( 2 分)。 3、土地资源评价的原则。 答:必须以一定的用途为前提( 3 分);要进行多种形式的比较( 3 分);要因地制宜地考虑当地的社会经济条件( 2 分);必须以土地用途的可持续性为前

土地资源学重点zs

1.土地资源学:是研究土地资源的形成与演变规律、分类与分布特征、数量与质量评价,以及土地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治理与改造,保护与管理等问题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2.土地:是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同时还包含着人类活动对其改造和利用的结果,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 3.土地资源: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的时间内能为人类所利用的土地。 4.光照强度:简称照度,是指正常人眼对0 .4---0.7um可见光的平均感觉程度。 5.光照长度:简称日长,是指一个地区从日出至日落之间可能日照的时数。 6.光照质量:是指太阳辐射中紫外线,可见光和红外线的对比。 7.积温:是指日均温度的累积,大于等于10℃的积温,对农业生产而言,积温大小可以显著的影响作物的适种性及其熟度。 8.无霜期:指每年的终霜期和初霜期之间的无霜天数。 9.农耕期:平均气温≥0℃始现期和终现期一般代表田间耕作起始和结束的时间,其持续期即为农耕期。 10.地球化学条件:与土地资源利用相关的化学元素的迁移、集聚导致的化学元素的多或少的存在状态。 11.耕层:土壤表层经耕作熟化的土层。 12.耕作层:植物根系发育所能伸展的厚度。 13.土地所有制:是指人们在一定社会条件下拥有土地的经济形式。它是整个土地制度的核心,是土地关系的基础。土地所有权是土地所有制的法制体现形式。 14.土地使用制度:是对土地使用的程序、条件和形式的规定,是土地制度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5.土地自然生产潜力:是指充分考虑气候、土壤、地形、水文地质等全部自然要素对植物产量影响后得到的土地生产潜力。 16.土地经济生产力:在土地自然生产潜力的基础上,由人工控制因素对植物产量的影响而得到的植物第一性生产力。 17.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在技术和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人们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投入资本和劳动,而达到一定限度时,其增加收益就会递减,这一现象称为~。 18.土地类型:由于土地各构成要素的空间差异性以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使得在不同的地域空间上内具有不同的景观形态特征和土地性质,将景观形态特征和土地特性相对一致的一系列空间单元化分为一种类型组合。 19.土地资源类型:土地自然属性相对均一,而且利用价值或利用功能一致的土地单元集合。 20.土地利用类型:指的是土地利用方式相同的土地资源单元。 21.土地利用结构:指区域内各种土地利用之间在数量上的对比关系和空间上的相互位置关系形成的格局,以及权属上的所属关系的总和。 22.土地利用类型分类的依据主要是土地的用途、经营特点、利用方式和覆盖特点等因素。 23.土地资源调查主要包括对土地类型、数量、质量、权属、分布及利用现状等内容调查。 24.土地资源质量:是土地资源相对特定用途下表现出的效果优良程度。 25.土地资源人口承载潜力:是指在一定的行政区域内,根据其土地资源的生产潜力,及不同的投入水平所能生产的食物能够供养的一定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 26.农业生态区法(AZE):根据比例尺大小将地面划为一些在农业生产条件,气候和土壤都相对一致的生态单元,按生态单元为单位分别采用动态模拟模型计算土地生产潜力,在此基础上加入人均消耗计算,以行政单位为统计单元算出一定行政区域内的人口承载能力。27.粮食安全:只有在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够在物质上和经济上获得足够、安全和富有的粮食,来满足其健康和积极生活的膳食需求及食物喜好时,才实现了粮食安全。 28.粮食安全的决定因素:耕地数量、耕地质量 29.由于受季节、纬度、海拔高度及云量等的影响,我国的太阳辐射总量差异较大,低纬度地区的太阳辐射总量一般略高于高纬度地区,高原地区高于平原地区,由于地球自转和公转而产生的昼夜和四季的变化,导致太阳总辐射量呈现出明显的日变化和年变化。

最新土地资源学考研试题

20XX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试题名称:土地资源学试题代码:455 一、概念(每题6分) 土地资源——国土——建设用地——未利用地——土地利用结构 二、简答题(每题12分) 1、土地资源学的研究工作有哪些特点? 2、土地资源学的研究内容有哪些? 3、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4、为什么要划分土地类型? 5、土地利用类型划分的意义是什么? 三、论述题(每题30分) 1、当你参加工作以后,你将会采用什么措施去保护仅有的耕地? 2、用1—2个实例论述我国城市用地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XX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试题名称:土地资源学试题代码:455 一、概念(每题5分共40分) 土地资源——土地所有制——土地报酬递减率——土地资源类型——土地资源生产潜力——土地经济评价——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空间动态监测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 1、土地资源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有哪些? 2、土地退化的主要形式有哪些? 3、土地整理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4、为什么要划分土地类型? 5、划分土地评价单元的常用方法有哪些?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60分) 1、举例说明地貌因素是怎样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 2、分析一下我国土地资源有哪些特性。 3、阐述基本农田的含义、保护对象及其进行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的基本思路和工作过程。并简要论述其对解决当前中国人地矛盾的意义。 20XX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一、简答题 1.土地人口承载潜力的影响因素。 2.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对农业土地利用宏观布局的影响。 3.土地类型调查的内容。 4.土地资源评价与土壤评价的区别。 二、论述题 1.土地整治对推进统筹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作用。 2.土地利用中如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土地资源学复习要点

《土地资源学》复习要点 第一章 1.土地资源学的研究对象是土地资源这一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资源的“二重性”是指土地资源的自然特性和社会经济特性。 3.土地: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构成的 自然地理综合体。 4.土地资源:指在一定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土地。 5.土地与土地资源的联系:土地包括了一切类型的土地,土地资源则是从土地所具有的资源利用价值的角度来 阐述其具体含义,他的分类一般要经过对土地的资源价值和利用功能的评价以后,才能确定其是什么样的土地资源;从概念的外延上讲,土地的范畴比土地资源范围大;从概念的内涵上来看,土地资源的内容比土地更具体。 6.土地的资源特性:生产性、区域性、动态性、可更新性、多功能性、有限性、不可替代性。(参照书本、展 开论述) 7.土地资源的生产性:土地具有一定的生产力;土地生产力系指土地的生物生产能力,它是土地的最本质的特 性之一。据估算,人类食物的88%由耕地供应,10%由草地提供,即人类食物的98%由土地的“生产性” 所决定。 8.土地的资产特性:商品特性、产权特性、增值特性、不动产特性。 9.土地的商品特性是指土地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是一种特殊商品,可以进入流通。 10.土地的产权主要包括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土地租赁权、土地抵押权、土地继承权等。 11.土地的增值性取决于土地的稀缺性和人类社会对土地的不断改造利用。 12.土地的四大功能:生产功能、环境功能、承载功能、空间功能。 13.土地资源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以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 14.土地资源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 15.土地资源学的研究方法有:系统分析方法、景观生态分析方法、现代技术应用方法、社会经济分析方法。 16.3S技术是指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 第二章 1.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最主要气候要素是:光(太阳辐射)、温(热量)、水(降水)。 2.太阳辐射是由太阳发射的电磁短波辐射,它是地球表面土地系统中一切过程的能量基础。 3.在一天之内,夜间的总辐射为零,正午最高;一年之中,夏季的总辐射最高,冬季最低。 4.目前我国光照强度一般多以日照时数来表示。 5.一般情况下,强光照有利于植物的生殖生长,弱光照有利于植物的营养生长。 6.地球表面的热量来源于太阳辐射。 7.地表和土地资源利用的一切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均由温度来控制。 8.农业生产上常用的积温指标是≥10℃的积温。积温的高低决定着作物一年的熟制。 9.气温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10.地球上的水资源可分为大气降水和地下水两部分,其中降水是影响土地资源利用与生产力的关键因素。 11.降水的时空分布

土地资源学考试试题

一、名词解释(共20分,每小题4分) 1.土地资源: 2.土地资源评价: 3.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 4.土地退化: 5.土地分级: 二、填空题(共20分,每小题1分) 1.地貌类型是具有共同形态特征和成因的地貌单元。按地貌形态可以粗 略地分为、 、 、 、 和 等五大类。 2.土地资源调查一般可以分为: 、 、 、 四个阶段。 3.土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主要表现为: 、 、 、 四个方面。 4.农业生态区是指按 、 、 、 等土地自然特征的异同原 则而划分的一个区域,每个生态区内的 。 5.土地利用类型的分类系统一般采两级制,其中第一级类型划分主要是依据 , 第二级类型的成分主要是依据 。 三、简答题(共4分,每小题10分) 1.什么是土地评价指标体系? 制定评价指标体系一般应遵循哪些原则? 2.土地资源退化的防治应遵循哪些原则? 3.简述土地资源评价的原则。 4.简述在土地资源人口承载了中农业生态区法研究的步骤。 四、论述题(共20分,每题20分) 1.试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模式及其 之间的关系。 答案及其评分标准 一、名词解释(共20分,每小题4分) 1.土地资源:土地资源是指在当前和可预见的将来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所利用的土地。 2.土地资源评价:即土地评价,是根据特定的目的对土地性能进行鉴定的过程。 3.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在一定生产条件下土地资源的生产力和一定

生活水平下所承载的人口限度。 4.土地退化:在各种自然因素、特别是人为因素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土地质量及其可持续性下降,甚至完全丧失的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学的过程。 5.土地分级:在对土地组成要素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自下而上合并或自上而下划分,产生出一些等级有高低、复杂程度有差异的土地单位。 二、填空题(共20分,每小题1分) 1. 地貌类型是具有共同形态特征和成因的地貌单元。按地貌形态可以粗略地分为平原、丘陵、 山地、 高原 和 盆地等五大类。 2. 土地资源调查一般可以分为:准备工作、外业调绘、内业工作、检查验收四个阶段 3.土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主要表现为:存在形式的可持续性、物质生产能力的可持续性、经济效益的可持续性、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四个方面。 4.农业生态区是指按气候、土壤、地形、水文等土地自然特征的异同原则而划分的一个区域,每个生态区内的自然特征基本一致。 5.土地利用类型的分类系统一般采两级制,其中第一级类型划分主要是依据土地利用类型,第二级类型的成分主要是依据土地利用方式。1.什么是土地评价指标体系? 制定评价指标体系一般应遵循哪些原则? 答:评价指标是评价因子性质的量化表示。评价指标体系则是中选因子的指标分级体系。它反映每个评价因子在数量上的变化与评价对象质量差异的对应关系。由于制定评价指标体系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所以,必须聘请多部门、多学科的专家及有实践经验的人员共同完成。(2分) 制定评价指标体系一般应遵循如下原则: (1)每个因子的指标分级都要力求有科学依据,避免采用等差级数机械处理的方法;(2分) (2)各因子间划分的等级数目不强求一致;(2分) (3)特别注意反映出评价因子的最佳评价条件和临界条件;(2分) (4)某些定性指标如土壤侵蚀程度,自然灾害,排水条件等,要寻找较好的量化方法。(2分) 2.土地资源退化的防治应遵循哪些原则? (一)全面规划,综合治理。由于土地治理涉及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和社会科学等多个学科和领域,因此,在土地治理中必须在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前提下,进行全面规划,统筹安排,综合治理。(2

《土地资源学》复习题12

土地资源学复习题 单选 1.【D 】是指人们在一定社会条件下拥有土地的经济形式。它是整个土地制度的核心。(P55) A 土地使用制 B 土地承包制 C 土地租赁制 D 土地所有制 2.目前我国【 B 】一般多以日照时数来表示。(P26) A 光照强度 B 光照长度 C 光照质量 D 光照数量 3.我国中低产田比例很大,占总耕地面积的【 B 】。(P280) A 1/2多 B 3/4多 C 2/5多 D 3/5多 4.土地资源评价是在特定目的下对土地的性能进行【D 】鉴定的过程。 (P121) A 自然生产力 B 潜在生产力 C 数量 D 质量 5.地表和土地资源利用的一切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均由【B 】来控制。 (P28) A 水分 B 温度 C 光照 D 湿度 6.土壤调查的重点是土壤【A 】特性。(P101) A 肥力 B 性能 C 质量 D 数量 7.土地类型的划分依据主要是土地构成要素的【C 】差异性。(P60) A 质量 B 分布 C 空间 D 时间

8.在世界100多个国家中,我国土地总面积有960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B 】位。 (P279) A 2 B 3 C 4 D 5 9.现阶段我国实行的是【A 】。(P56) A 土地公有制 B 土地私有制 C 国家所有制 D 集体所有制 10.下列那项不是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最主要气候要素【D】。(P25) A 光 B 温 C 水 D 气 1. 农业生产上常用的积温指标是≥【C】的积温。(P28) A 0℃ B 5℃ C 10℃ D 15℃ 2. 太阳辐射是地球表面土地系统中一切过程的【B 】基础。(P25) A 物质 B 能量 C 生物 D 经济 3. 多数农作物最适宜的土壤酸碱性为【 D 】。(P44) A 强碱性 B 弱酸性 C 弱碱性 D 弱酸性至弱碱性 4. 土地经济适宜性评价最常用的经济分析方法是【D 】。(P143) A 收入——成本分析法 B 费用——效益分析法 C 成本——利润分析法 D 投入——产出分析法 5.据估算,人类食物的【 D 】由土地的“生产性”所决定。(P5) A 80% B 88% C 90% D 98% 6. 我国现阶段土地整理的主要任务是【A 】。(P246) A 提高土地利用率 B 增加土地面积

土地资源学试卷及答案

土地资源学试卷及答案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X9QT-X8QQB8Q8-NQ8QJ8-M8QMN]

《土地资源学》期末考试试卷(A卷) 考试形式:闭卷考试考试时间:120分钟 班号学号姓名得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计20分) 1、土地 2、基本农田 3、光温水土生产力 4、土地沙漠化 5、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 二、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计40分) 1、土地的资源资产二重性。 2、持续土地利用的五大原则。 3、土地资源评价的原则。 4、土地资源保护一般包括哪些内容 5、中国土地资源分区依据和命名方式。 三、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计40分) 1、请结合野外实习分析地貌对土地利用的影响。 2、我国已经启动第二次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工作,请阐述该工作的目的和基 本内容。 《土地资源学》期末考试试卷(A卷) 考试形式:闭卷考试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计20分) 1、土地:土地是地球上由气候、土壤、水文、地形、地质、生物及人类活动的结果所组成的综合体。

2、基本农田:指从战略高度出发,为了满足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保证一定规划期内人口增长对农产品的基本需求,而必须确保的农田。 3、光温水土生产力:经过土壤因素限制性修正后,作物在某一地区的一定光、温度与降水条件下的生物产量。 4、土地沙漠化:指干旱、半干旱、多风地区植被遭到破坏,地面失去覆盖后,出现风沙活动和类似沙漠化景观的现象。 5、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在一定的生产条件下土地资源的生产力和一定生活水平下所承载的人口限度。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计50分) 1、土地的资源资产二重性。 答:土地是自然经济的综合体,因此土地具有资源经济二重性。其中:资源特性包括:整体性、生产性、面积的有限性、位置的固定性和区域差异性、时间变化性、土地资源的再生性与非再生性、多用途性。(5分)资产特定包括:稀缺性、位置的固定性、地产个体的异质性、地产使用的永久性和增殖性、土地价格和价值的二重性、地产流通的特殊性。(5分) 2、持续土地利用的五大原则。 答:包括以下五大原则:生产性:不能以牺牲生产来换取持续(2分);稳定性:减少生产风险程度(2分);保护性:不能因生产或高产而破坏水土资源(2分);可行性:具有经济活力(2分);可承受性:有社会承受力(2分)。 3、土地资源评价的原则。 答:必须以一定的用途为前提(3分);要进行多种形式的比较(3分);要因地制宜地考虑当地的社会经济条件(2分);必须以土地用途的可持续性为前提(2分)。 4、土地资源保护一般包括哪些内容 答:主要包括如下方面:基本农田保护(2分),水土流失防治(2分),土地沙漠化防治(2分),土地次生盐渍化防治(2分),土地污染防治(2分)。

土地资源学知识点

第一章绪论 1.土地的概念:土地是地球上由气候、土壤、水文、地形、地质、生物以及人类活动的结果所组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壤:土壤,指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它是在气候、母质、生物、地形和成土年龄等诸因子综合作用下形成的独立历史自然体。 3.土地资源的概念 (1)资源——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所用的一切资料。《辞海》定义为“资财的来源。” (2)土地资源——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土地 4.土地资源的基本特性 1、土地的资源特性:生产性、区域性、动态性、可更新性、多功能性、有限性、不可 替代性 2、土地的资产特性:商品特性、产权特性、增值特性、不动产特性。 5.土地的属性(书本):资源属性、资产属性、生态属性、工程属性、社会属性、权籍属性 资源属性:整体性、生产性、面积的有限性、位置的固定性和区域差异性、时间变化性、土地的再生性和非再生性、多用途性。 资产属性:供给的稀缺性、位置的固定性、个体的异质性、使用的永久性和增值性、土地价格和价值的二重性、流通的特殊性。 生态属性:支撑功能、养育功能、净化功能 6.我国是世界上土地资源丰富、土地总面积较大的国家之一 我国土地总面积960万平方公里,占世界土地的7.2%,居世界各国第三位 耕地总量占世界耕地9.5%,居世界各国第四位

林地总量占世界林地5.5%,居世界第五位 牧草地总量占世界牧草地7.8%,居世界第二位 7.我国是土地资源相对紧缺、人地矛盾比较突出的国家 人均土地0.784公顷,为世界人均的1/3 人均耕地0.106公顷,为世界人均的45% 人均林地0.186公顷,为世界人均的26% 人均牧草地0.217公顷,为世界人均的37% 8.土地资源学的概念 土地资源学是研究土地资源的组成、特性、分类、数量、质量、空间分异与时间变异规律以及合理利用与保护的应用基础理论的科学。 9.土地资源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1)土地资源学在学科中的地位 (2)土地资源学与土地学科的关系 10.土地资源学研究的目的、内容 研究目的:寻求解决人类所面临土地资源问题的途径 研究内容: 1)土地资源学的基础理论研究 2)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布规律的研究——土地类型和土地资源类型 3)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特征的研究——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 4)人与土地的定量关系研究——土地生产潜力与土地人口承载力 5)区域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 6)土地资源的保护与管理

土地资源学试卷及答案

《土地资源学》期末考试试卷(A卷) 考试形式:闭卷考试考试时间:120分钟 班号学号姓名得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计20分) 1、土地 2、基本农田 3、光温水土生产力 4、土地沙漠化 5、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 二、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计40分) 1、土地的资源资产二重性。 2、持续土地利用的五大原则。 3、土地资源评价的原则。 4、土地资源保护一般包括哪些内容 5、中国土地资源分区依据和命名方式。 三、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计40分) 1、请结合野外实习分析地貌对土地利用的影响。 2、我国已经启动第二次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工作,请阐述该工作的目的和基本内容。 《土地资源学》期末考试试卷(A卷) 考试形式:闭卷考试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计20分) 1、土地:土地是地球上由气候、土壤、水文、地形、地质、生物及人类活动的结果所组成的综合体。 2、基本农田:指从战略高度出发,为了满足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保

证一定规划期内人口增长对农产品的基本需求,而必须确保的农田。 3、光温水土生产力:经过土壤因素限制性修正后,作物在某一地区的一定光、温度与降水条件下的生物产量。 4、土地沙漠化:指干旱、半干旱、多风地区植被遭到破坏,地面失去覆盖后,出现风沙活动和类似沙漠化景观的现象。 5、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在一定的生产条件下土地资源的生产力和一定生活水平下所承载的人口限度。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计50分) 1、土地的资源资产二重性。 答:土地是自然经济的综合体,因此土地具有资源经济二重性。其中:资源特性包括:整体性、生产性、面积的有限性、位置的固定性和区域差异性、时间变化性、土地资源的再生性与非再生性、多用途性。(5分) 资产特定包括:稀缺性、位置的固定性、地产个体的异质性、地产使用的永久性和增殖性、土地价格和价值的二重性、地产流通的特殊性。(5分) 2、持续土地利用的五大原则。 答:包括以下五大原则:生产性:不能以牺牲生产来换取持续(2分);稳定性:减少生产风险程度(2分);保护性:不能因生产或高产而破坏水土资源(2分);可行性:具有经济活力(2分);可承受性:有社会承受力(2分)。 3、土地资源评价的原则。 答:必须以一定的用途为前提(3分);要进行多种形式的比较(3分);要因地制宜地考虑当地的社会经济条件(2分);必须以土地用途的可持续性为前提(2分)。 4、土地资源保护一般包括哪些内容 答:主要包括如下方面:基本农田保护(2分),水土流失防治(2分),土地沙漠化防治(2分),土地次生盐渍化防治(2分),土地污染防治(2分)。 5、中国土地资源分区依据和命名方式。 一级区--土地利用区:主要分区依据是大的地貌构造与气候差异所形成的地域分异规律,大尺度区位因素和土地利用结构,主要考虑区域土地资源生产潜力、

土地资源学复习题(答案)

《土地资源学》复习思考题 一、填空题 第一章 1.土地资源学的研究对象是土地资源这一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资源的“二重性”是指土地资源的自然特性和社会经济特性。 3.土地: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 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 4.土地资源是指在一定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土 地。 5.土地与土地资源的联系:土地包括了一切类型的土地,土地资源 则是从土地所具有的资源利用价值的角度来阐述其具体含义,他的分类一般要经过对土地的资源价值和利用功能的评价以后,才能确定其是什么样的土地资源;从概念的外延上讲,土地的范畴比土地资源范围大;从概念的内涵上来看,土地资源的内容比土地更具体。 6.土地的资源特性:生产性、区域性、动态性、可更新性、多功能 性、有限性、不可替代性。(参照书本、展开论述) 7.土地资源的生产性:土地具有一定的生产力;土地生产力系指土 地的生物生产能力,它是土地的最本质的特性之一。据估算,人类食物的88%由耕地供应,10%由草地提供,即人类食物的98%由土地的“生产性”所决定。 8.土地的资产特性:商品特性、产权特性、增值特性、不动产特性。 9.土地的商品特性是指土地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是一种特殊 商品,可以进入流通。 10.土地的产权主要包括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土地租赁权、土 地抵押权、土地继承权等。 11.土地的增值性取决于土地的稀缺性和人类社会对土地的不断改造 利用。 12.土地的四大功能:生产功能、环境功能、承载功能、空间功能。 13.土地资源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以获 取最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 14.土地资源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 15.土地资源学的研究方法有:系统分析方法、景观生态分析方法、 现代技术应用方法、社会经济分析方法。 16.3S技术是指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 GPS)。

土地资源学复习资料

河南理工大学测绘学院土管专业复习 第一、二章 土地:土地是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同时还包含着人类活动对其改造利用的结果。因此,它又是自然经济综合体。 土地资源的基本特性有资源特性(生产性、区域性、动态性、可更新性、多功能性、有限性)和资产特性(商品性、产权特性、增值性、不动产性)。 积温:积温是指日平均温度的累积值,农业生产种常用的积温指标是≥10℃积温,即一年内活动温度的总和或一年内日平均气温≥10℃的温度总和。 平原:平原是由于地壳运动过程中相对下降而形成的负地形,根据沉积物的堆积形式不同,进一步分为山前平原、冲积平原、湖积平原和滨海平原等。 地表水:地表水是指存在于陆地表面的河流、湖泊、冰川和沼泽等水体的水分。 土层厚度:一般而言,土层厚度是指土壤剖面中能够被作物利用的、母质层以上的土体总厚度,即真正发生了成土过程的土层厚度,但从生产方面而言,多指有效土层厚度,尤其是耕作层的厚度,即植物根系发育所能伸展的厚度。 土壤质地:土壤质地是指根据不同粒径的土壤矿质颗粒百分数组成而划分的土质粗细类型,如沙土、沙壤土、轻壤土、中壤土、重壤土和黏土等。 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值某一区域内遗传、物种和生态系统多样性总和 土地所有制:指人们在一定社会条件下拥有土地的经济形式。它是整个土地制度的核心,是土地关系的基础。土地所有权是土地所有制的法制体现形式。 土地使用制:指对土地使用的程序、条件、和形式的规定,是土地制度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土地经济生产潜力:在土地自然生产潜力的基础上,考虑人工控制因素对植物产量的影响而得到的植物第一性生产力。 填空: 2、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最主要的气候要素是光(太阳辐射)、温(热量)、水(降水)3要素,它们是土地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3、平原是由于地壳运动过程中相对下降而形成的负地形,根据沉积物的堆积形式不同,进一步分为山前平原、冲积平原、湖积平原和滨海平原等。 4、地表水是指存在于陆地表面的河流、湖泊、冰川和沼泽等水体的水分。 5、土壤质地是指根据不同粒径的土壤矿质颗粒(石砾、沙粒、粉粒、黏粒)百分数组成而划分的土质粗细类型,如沙土、沙壤土、轻壤土、中壤土、重壤土和黏土等。 简答题: 1.土地的含义: (1)土地是由土壤、气候、地形、、岩石、水文、植被等自然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构成的自然综合体,有其自身形成、发展和演变规律。 (2)土地是一个垂直系统,具有一定立体空间它可分为土地上层、地表层和地下层。(3)土地的性质和功能取决于各自然要素的综合作用的结果。 (4)土地是人类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生存条件,具有社会经济属性。 2.降水量的时空分布 (1)空间分布由于受地形和气候影响,降水量大致自东南向西北递减,从东南到西北,全国可分为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和干旱区,各区面积占比不同,可见,全国水资源丰

土地资源学-期末考试练习题 (8)

土地资源学 一、名词解释(每个3分,共15分) 1.土地资源: 2.土地资源评价: 3.土地的经济生产潜力: 4.土地退化: 5.可持续土地利用: 二、填空(每个1分,共20分) 1.地貌类型是具有共同形态特征和成因的地貌单元。按地貌形态可以粗略地分为、、、、和等五大类。 2.土地资源调查一般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3.土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主要表现 为:、、、 四个方面。 4.农业生态区是指按、、、等土地自然特征的异同原 则而划分的一个区域,每个生态区内的。 5.土地利用类型的分类系统一般采两级制,其中第一级类型划分主要是依据,

第二级类型的成分主要是依据。 三、选择(每个1分,共10分) 1.土地资源学研究体系中的核心内容是() A.土地与土地类型 B.区域土地资源 C.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 D.土地资源保护与政治 2.对农业土地资源评价的核心内容是() A.土地资源的数量特征评价B土地资源的质量特征评价 C.土地资源的性状和肥力评价 D.土地资源的保护与整治评价 3.长日照植物和短日照植物是根据()划分的 A.光照强度 B.光照质量 C.光照程度 D.光照长度 4.我国的气候类型中没有的一类是() A.季风型 B. 海洋型 C.地中海型 D.干旱荒漠型 5.在分析某一局部区域的土地资源特征时,往往将()因素作为主导因素加以重点剖析 A.气候 B.地学 C.生物 D.经济 6.一般而言,海拔高度每升高一百米,气温下降() A.1 B.0.5~0.6 C。1~2 D.0.8~1 7.地貌类型按()可以分为平原、丘陵、山地、高原和盆地五大类型 A.海报高度 B.地貌形态 C.相对高差 D.坡度 8.能作为土壤肥力综合评价指标的是() A.土地厚度 B.土地质地 C.土地有机质含量 D.土壤PH 9.土地资源调查中的土壤调查重点是() A.土壤肥力因素 B.土壤质地 C.土壤障碍因素 D.土壤侵蚀 10.土地资源调查工作的核心是() A.准备阶段 B.内业阶段 C.外业阶段 D.验收阶段 四、简答题(共40分) 1.什么是土地评价指标体系? 制定评价指标体系一般应遵循哪些原则?(8分) 2.土地资源退化的防治应遵循哪些原则?(8分)

(完整版)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土地资源学-期末考试练习题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土地资源学试卷 一、名词解释(每个3分,共15分) 1.土地资源: 2.土地资源评价: 3.土地的经济生产潜力: 4.土地退化: 5.可持续土地利用: 二、填空(每个1分,共20分) 1.地貌类型是具有共同形态特征和成因的地貌单元。按地貌形态可以粗略地分为、、、、和等五大类。 2.土地资源调查一般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3.土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主要表现 为:、、、 四个方面。 4.农业生态区是指按、、、等土地自然特征的异同原 则而划分的一个区域,每个生态区内的。 5.土地利用类型的分类系统一般采两级制,其中第一级类型划分主要是依据,

第二级类型的成分主要是依据。 三、选择(每个1分,共10分) 1.土地资源学研究体系中的核心内容是() A.土地与土地类型 B.区域土地资源 C.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 D.土地资源保护与政治 2.对农业土地资源评价的核心内容是() A.土地资源的数量特征评价B土地资源的质量特征评价 C.土地资源的性状和肥力评价 D.土地资源的保护与整治评价 3.长日照植物和短日照植物是根据()划分的 A.光照强度 B.光照质量 C.光照程度 D.光照长度 4.我国的气候类型中没有的一类是() A.季风型 B. 海洋型 C.地中海型 D.干旱荒漠型 5.在分析某一局部区域的土地资源特征时,往往将()因素作为主导因素加以重点剖析 A.气候 B.地学 C.生物 D.经济 6.一般而言,海拔高度每升高一百米,气温下降() A.1 B.0.5~0.6 C。1~2 D.0.8~1 7.地貌类型按()可以分为平原、丘陵、山地、高原和盆地五大类型 A.海报高度 B.地貌形态 C.相对高差 D.坡度 8.能作为土壤肥力综合评价指标的是() A.土地厚度 B.土地质地 C.土地有机质含量 D.土壤PH 9.土地资源调查中的土壤调查重点是() A.土壤肥力因素 B.土壤质地 C.土壤障碍因素 D.土壤侵蚀 10.土地资源调查工作的核心是() A.准备阶段 B.内业阶段 C.外业阶段 D.验收阶段 四、简答题(共40分) 1.什么是土地评价指标体系? 制定评价指标体系一般应遵循哪些原则?(8分) 2.土地资源退化的防治应遵循哪些原则?(8分)

土地资源学综合复习题

《土地资源学》综合复习题 第一章 1.土地资源学的研究对象是土地资源这一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资源的“二重性”是指土地资源的自然特性和社会经济特性。 3.土地资源是指在一定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土地。 4.土地的资源特性:整体性、生产性、面积有限性、区域差异性、位置固定性、时间变化性、再生性与非再生 性、多用途性。 5.土地资源的生产性:土地具有一定的生产力;土地生产力系指土地的生物生产能力,它是土地的最本质的特 性之一。据估算,人类食物的88%由耕地供应,10%由草地提供,即人类食物的98%由土地的“生产性” 所决定。 6.土地是一种可更新的资源,表现为土地的生产力在合理利用条件下可以自我恢复,并不会因使用时间的延长 而降低。 7.土地的资产特性:土地供给的稀缺性、土地位置的固定性、个体异质性、使用永久性和增值性、土地价格与 价值的二重性、土地流通的二重性。 8.土地的商品特性是指土地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是一种特殊商品,可以进入流通。 9.土地的产权主要包括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土地租赁权、土地抵押权、土地继承权等。 10.土地的增值性取决于土地的稀缺性和人类社会对土地的不断改造利用。 11.土地的四大功能:生产功能、环境功能、承载功能、空间功能。 12.土地资源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以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 13.土地资源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 14.土地资源学的研究方法有:系统分析方法、景观生态分析方法、现代技术应用方法、社会经济分析方法。 15.3S技术是指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 补充:1. 土地资源学是研究土地资源的类型与特征、数量与质量、调查与评价,以及开发与利用、治理与改造、保护与管理等诸问题的一门综合学科。 2.土地的概念:土地是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和植被等自然要素和人类活动对其改造和利用的结果构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3.土地资源的概念:土地资源是指在一定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土地,以及当前或者可预见的将来对人类有利用价值的土地。 很显然,目前沙漠、戈壁、高山、冰川等暂不能归为土地资源的内容。

土地资源学复习题答案

土地资源学复习题答案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

《土地资源学》复习思考题 一、填空题 第一章 1.土地资源学的研究对象是土地资源这一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资源的“二重性”是指土地资源的自然特性和社会经济特性。 3.土地: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 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 4.土地资源是指在一定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土地。 5.土地与土地资源的联系:土地包括了一切类型的土地,土地资源则是从 土地所具有的资源利用价值的角度来阐述其具体含义,他的分类一般要经过对土地的资源价值和利用功能的评价以后,才能确定其是什么样的土地资源;从概念的外延上讲,土地的范畴比土地资源范围大;从概念的内涵上来看,土地资源的内容比土地更具体。 6.土地的资源特性:生产性、区域性、动态性、可更新性、多功能性、有 限性、不可替代性。(参照书本、展开论述) 7.土地资源的生产性:土地具有一定的生产力;土地生产力系指土地的生 物生产能力,它是土地的最本质的特性之一。据估算,人类食物的88%由耕地供应, 10%由草地提供,即人类食物的98%由土地的“生产性” 所决定。 8.土地的资产特性:商品特性、产权特性、增值特性、不动产特性。 9.土地的商品特性是指土地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是一种特殊商品, 可以进入流通。 10.土地的产权主要包括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土地租赁权、土地抵 押权、土地继承权等。 11.土地的增值性取决于土地的稀缺性和人类社会对土地的不断改造利 用。 12.土地的四大功能:生产功能、环境功能、承载功能、空间功能。 13.土地资源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以获取最 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 14.土地资源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 15.土地资源学的研究方法有:系统分析方法、景观生态分析方法、现代 技术应用方法、社会经济分析方法。 16.3S技术是指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 GPS)。 第二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