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回乡偶书教案教学实录

回乡偶书教案教学实录

回乡偶书教案教学实录
回乡偶书教案教学实录

回乡偶书教案教学实录

文章: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回乡偶书教案_教学实录_反思案例,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低年级古诗教学应该:“诵

读”“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

语言的优美”。这就从方法步骤(诵读古诗,理解诗意)与

培养目标(获得情感体验,有感情地朗读)两个互相联系、

螺旋上升的方面,为低年级古诗教学设定了阶段性目标。我

们的重点是培养读诗兴趣,理解诗中的词句,体验作者情感,培养学生语感。

《回乡偶书》是唐代诗人贺知章在老年回到家乡后,感到时

光飞逝而写下的一首古诗。在这节课的设计上,我是这样做

的:导入时,我给学生看了几张生活中的实物照片,请同学

们用自己知道的古诗来描述,由此唤起学生学习古诗的兴

趣,感受古诗的魅力。接着,我给学生读诗的目标是:读准

字音。通过各种读诗方式,指导学生把诗词的字音读准,中

间插入认读字卡的环节,帮助学生把字音读准。然后,再读

古诗,运用自学方法,理解诗意。在指导学生弄懂诗意时,

我提供给学生三种弄懂自己不明白的诗意的三种方法:可以

边读诗边看插图,再思考;可以查字典和参考书;还可以求

助自己小组里的同学和老师。学生可以通过自读和求助的方

法弄懂古诗的意思。再引导学生体验作者情感,有感情地诵读古诗。我加入配乐诗朗诵的环节,进一步指导学生感悟作者当时的情怀,感受诗句韵律的优美。最后,我请同学们自己设计作业,巩固学生对古诗的学习和体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初步掌握本课的四个学会字。

认识一个会认字。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诵读课文。

3、体验作者重归故里的情感;

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准备:CAI课件;字词卡片。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在生活中运用古诗,导入新课:

1、播放课件,图片:西塞山前飞白鹭;几只游水的白鹅;一处壮观的瀑布;一棵高大的柳树。

师:“大家能用学过的诗句来描绘我们看到的景象吗?”(生背诵相关古诗诗句)

师小结:一句简单的诗句就可以描绘出我们看到的景象,我们的生活中会经常用到它们。

2、读题;“偶”字注音;再读。

3、板题、释题:回乡偶书(回到家乡,偶然遇到一件事,

心中有些感想,就把它写下来。)

设计意图:通过看图说诗句,让古诗走向生活,启发学生在生活中运用古诗,明白学习古诗的作用、意义,感受古诗的魅力。

二、初读古诗,读准生字词。

1、自由地大声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2、生划出生字,师出示字卡。“同学们看看这些字词读准

了没有?”

指名读——小老师带读——齐读

3、指名读字;师:“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字的?”

4、同桌互相读全诗:听一听字音读准了没有?

5、指名读,生评议。及时表扬。

设计意图:交给学生读的目的,让学生读有所获。

三、再读古诗,运用自学方法,品词析句。

1、说说哪些词的意思你不懂,师作上记号。

2、遇到不懂的地方怎么办呢?(生自由说)

3、师帮助归纳:老师给大家三条求助方法:

1〕看课文插图,用心思考;

2〕查学习古诗的工具书;

3〕求助学习古诗的高手或者求助教室里的老师。

4、生开始自主学习,老师也和你们一起学习。

5、指名说说自己的收获,比比谁知道的最多。重点词句教师板书。

乡音:家乡的口音,方言。

无改:没有改变。鬓毛:鬓角的头发。

相识:互相认识。何处:什么地方,哪里。

6、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每行诗的意思。

7、老师与学生交流学习体会。

师:年少的时候,我背着行囊离开了家乡,来到千里之外的京城求学,可这一走就是几十年呀,今天再回到思念已久的家乡时,已是满头白发的老人了。来到了村口,看到了一群孩子,他们乐呵呵地围着我问长问短,有的说:“老爷爷,您找谁呀?”有的问:“老爷爷,您从哪儿来呀?”我笑着看他们,不知道该说什么,他们哪里知道,眼前的这位老人就是他们爷爷辈的自家人呀。我不禁感叹时间过得太快了,很多事都发生了改变,心里有了很多感慨,于是写下了这首《回乡偶书》。

8、老师说的跟同学们讲的有什么不一样呢?(老师用自己的话,把古诗说成了一个故事。)

9、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学习古诗的方法,逐步领会诗句意思,其中的三种“求助方法”还能帮助学生阅读其它古诗。特别

是老师把编成一个浅显易懂的故事,让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更浓。

四、自读感悟,体验作者的情感,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1、想想作者贺知章此时的心情。

师过渡:是呀,作者小的时候离开家乡,年纪大了才回来,

家乡的孩子见了他都不认识,我们怎样能读出作者内心的感

慨呢?

2、生自由练习。

3、指名读,生评议。(师提示,为了表达情感,我们还可以

加上动作。)

4、生再试读。可以站起来,自由加动作。

5、指名配乐朗诵。(放课件:配画配音古筝曲《高山流水》)

6、全班起立配乐朗诵。

设计意图:通过古诗压韵和古筝音韵的结合,帮助学生感悟

诗句的语言美。

五、学写本课生字。

1、师指导书写“乡、改”;

师范写“乡”,生仔细观察。想想它和我们学过的哪个部首

有些相似。

师范写“改”,生分析其字形。

2、生描红书写。

六、布置作业;

师:这首古诗学得不错,今天你们想做什么样的作业呢?生

各抒己见,师帮助归纳。

1、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2、背诵古诗,画一张《回乡偶书》的画;

3、背诵古诗,把《回乡偶书》编成故事讲给其他人听。

师:选择自己喜欢的作业,明天老师等待着你们的精彩作品。

设计意图:作业的自主选择,学生的兴趣很浓,每一位学生

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长处来选择自己喜欢的作业,通过

读诗、背诗所获的体验来描绘古诗中的场景,来描述古诗所

讲述的故事,还可以通过课堂上背诵练习,字词书写练习来

完成“默写古诗”这一更高的要求。

相关链接:

1、《回乡偶书》的创作经过及背景,参照《唐诗鉴赏辞典》。

2、了解作者贺知章的有关背景,出生地、求学地及生平。

3、准备古韵浓厚的古筝曲帮助学生了解古诗的韵律。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回乡偶书》教学设计,古诗两首,希望对你有帮助!

古诗回乡偶书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古诗回乡偶书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学过一首古诗叫《咏柳》,你还能背下来吗?(指名背再齐背)(课件) 2、介绍背景。 (出示课件) 你们还记得这首诗是谁写的吗?对,他是诗人贺知章,他以写七绝为见长。他一生仕途顺利,直到八十六岁才告老还乡,在离开京城时,文武百官都来送行,直到城门外,唐玄宗还亲自写诗送行,真够风光荣耀。当他以一个普通老人的面貌回到阔别了五十年的故乡时,又是一番怎样的场景呢? 3、揭示题目:

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回乡偶书》。(师板书课题) 4、据题质疑: ⑴理解偶书,这里的偶书各是什么意思? ⑵看了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师根据学生所提问题,进行副板书,并梳理归纳) ㈡自主合作,初步感知 师:自由读诗,边读边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或者你读懂了什么?

⒈生自学,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读懂了什么? ⒉检查反馈:(课件) ⑴①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读,师生纠正②齐读生字新词。 ⑵①指名读诗②范读(出示课件),生画节奏 ③分组读诗④齐读古诗 ㈢细读品味,感悟理解 ⒈学习第一句(课件)(出示第一二行)

(1)指名读。 (2)点击重点词语:少小、老大、乡音、无改、鬓毛衰 引导学生边观察插图边说意思(板书:少小、老大、音无改、鬓毛衰) (3)这两行诗的意思是什么?(自己试讲,再讲给同桌听,最后全班交流) (4)师归纳,生质疑: 师:学了这两行诗,你有什么要问的? 生1:为什么几十年后作者还回到家乡来?

生2:这时他的心情如何? (以上问题让其他生来回答) (5)师:看来同学们不仅会读,还会思考。那么你们能从乡音无改与鬓毛衰这两个词中体会到什么? (6)指导朗读:想象一下,如果你是作者,在阔别多年后又返回到养育了自己的家乡与故乡的人们团聚,想到家乡人民的热烈欢迎、盛情款待的情景时一定会兴奋不已。现在谁能用读出作者此时的喜悦心情?(指名读、齐读) (7)总结学法: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刚才学习的方法。(生试讲,师概括:

二年级语文上册《回乡偶书》教学设计

二年级语文上册《回乡偶书》教学设计 二年级语文上册《回乡偶书》教学设计范文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偶、鬓、衰、客、何等5个生字,会写客、何两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诗文,体会诗人感慨万千的真实情感。 3、在读诗、悟诗的过程中,体会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浓浓爱乡之情。 二、教学重点: 理解偶、鬓、衰、客、何等5个生字,会写客、何两个字,理解诗句的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三、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感慨万千的真实情感。 四、教学设计: (一)从学生的生活经历中导入: 你是哪里人,离开家乡到了宁波,会想念家乡吗?你的爸爸妈妈呢?(指名外地的学生回答)看(出示幻灯片:回家),每年春节人们都会赶着回家过年,为了买一张回家的车票甚至不惜整夜守候在车站,多么感人的思乡之情啊。 我们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对从小生长的故乡非常依恋,有着浓浓的故乡情结,人在外地而常常心系故乡。 (二)揭诗题,释题意:

今天我们就来学一首描写回家的古诗《回乡偶书》 1、简介作者 板书课题:回乡偶书 2、重点书写:偶师板书偶,边释字形,学生跟着书空右半边;读偶。 3、理解题意:偶,偶然的意思,偶书呢,偶然间写下的诗。 偶然间写下的诗常常是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才有了一时的感受,诗人贺知章回家时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有什么感受呢,我们就要来细细地读一读他写的这首诗。 (三)初读古诗,理解诗意。 1、范读,听清生字的读音,听清停顿。 2、自由读: (1)读准生字的字音,有节奏地读通诗句。 (2)借助词语手册理解新词语的意思,想想每句诗大概讲了什么意思,实在不明白的划上横线准备提问。 3、交流自学情况: (1)检查生字与古诗朗读情况。 A、检查生字(幻灯片生字):读生字卡片,重点记鬓的字音、字形。 B、指名读古诗,评议要求:字音有没有读准(2个);停顿是否合适(2个);齐读。 (2)说说你已经理解了古诗中那几个词语的意思。

回乡偶书优秀教学设计

回乡偶书优秀教学设计 回乡偶书优秀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 会认“偶、鬓、衰”三个生字。 能力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情感目标: 结合图画了解古诗大意,在诵读的过程中,感受回乡人又悲又喜,百感交集的心境。 教学重点: 1、把诗句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 2、体会古诗平淡的描写中隐藏着的诗人淡淡的悲伤。 教学难点: 1、把诗句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 2、体会古诗平淡的描写中隐藏着的诗人淡淡的悲伤。 教材分析: 《回乡偶书》这首诗描写了诗人贺知章在早年离开家乡,晚年回到久别的家乡后,发现人事的变化,面对孩童的不识与陌生,心中荡起无限感慨之情。本课学习中一共有5个生字,字形结构都不太难,学生易于识记。本课的难点是通过对词语的理解及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诗人对家乡的怀念以及回到家乡后的万分感慨之情。古诗不同于语体文

的阅读课文,它结构严谨、语言简练,但对于小学生来说,年代久远,字词和句型与语体文都有区别。因此,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在这首诗中重点需要学生理解的词语有“少小、老大、乡音、鬓毛衰、笑问”等词语,只有对这些词语理解了,才能把握全诗的感情。学习古诗,理解后还要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学生分析: 本班学生思维活跃,有丰富的想象力,本课的教学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主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及想象体会、创设不同的情境,以情引读使学生感受诗人对家乡的怀念以及回到家乡后不被认出的万分感慨之情。 教具: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诗题。 1、谈话导入:“同学们都跟爸爸妈妈生活在一起吗?可是文老师就没有那么幸福了!老师离开家乡来深圳学习工作已经6年了。这6年老师每年只回家两次。老师可想念家乡了!”看(出示幻灯片:回家),“每年春节人们都会赶着回家过年,为了买一张回家的车票甚至不惜整夜守候在车站,多么感人的思乡之情啊!” “我们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对从小生长的故乡非常依恋,有着浓浓的故乡情结,人在外地而常常心系故乡。” “今天我们就来学一首描写回家的古诗《回乡偶书》。”(边说

部编版 二年级上册 《回乡偶书》 (1)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 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区更合镇合水小学陈春丽 教材分析:《回乡偶书》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第25课《古诗两首》里的其中一首古诗。这首古诗是唐代诗人贺知章晚年的一首佳作。诗中那个老人家,面对故乡的小顽童,在感叹时移世易之余,涌现在心头的或许是那鞍马困顿的人生旅途,是那故乡的清风明月,是那童年时听到的儿歌、吹起的牧笛,是“少小离家老大回”时急切的足音……贺知章一生仕途顺利,年逾八十告老还乡时,玄宗皇帝亲自作诗送别,还将镜湖赐给他,太子和百官为他饯别,可以说是“衣锦荣归”。但诗人没有描写那些为世俗所羡的情态,只是刻划一个久客回乡的普通人的真情实感。这一点与史籍记载贺知章一生临达豪迈、不慕荣利是一致的。 学生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年纪还比较小,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上课的注意力比较容易分散,在课堂充分利用电教手段能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经过一年级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识字认字的方法,大部分学生能自主识字,因而在认字识字方面可以采取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法进行。学生的朗读水平不高,要采取不同的朗读形式引导学生读出文中的感情。 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思考,热情参与。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还运用情境教学法、鼓励欣赏法、识字教学法等一系列方法帮助学生学习。引导学生通过看画面,感受诗人当时的喜悦与感慨。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诗歌,加深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指导学生通过“互联网搜索”丰富孩子的见识。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初步掌握本课的四个生字。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诵读课文。 3、体验作者重归故里的情感;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准备:互联网搜索、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 左权镇中心校清泥小学:胡卡利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认识诗中的5个生字,会写“客、何、音”三个字,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过程与方法:紧扣识字教学,巧妙抓住“客”作为切入点,结合“何来”一词扩展开来,让学生思如泉涌,想象万千,再通过品读了解词句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读诗、悟诗中懂得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二、学情分析 《回乡偶书》这首诗主要写了诗人回到久别的家乡时的喜悦与感慨,生动含蓄,富有生活情趣。诗中虽写哀情,却借欢乐场面表现;虽为写己,却从儿童一面翻出。而所写儿童问话的场面又极富于生活的情趣,即使我们不为诗人久客伤老之情所感染,却也不能不被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景所打动。从而使学生感悟到诗人眷恋故土强烈而复杂的情怀。因为古诗含蓄、凝炼,节奏强,跳跃大。对于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对古诗的理解比较有难度,因此,在教学中,要努力创设情境,渗透一点理解诗意的方法,将学生吸引到古诗的意境中来。 三、重点难点 重点:抓住重点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大意,把握作者的思乡之情,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难点:引导学生想像诗中的意境,深刻地领悟诗中蕴涵的浓郁的思乡之情。 四、教学过程

师:今天,老师也和小朋友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题目是《回乡偶书》。孩子们你们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你认识贺知章吗?(出示贺知章图片)关于贺知章还有一个小故事呢?(教师讲故事) 今天就来学习贺知章回到家乡写下的这首著名的古诗《回乡偶书》,请同学们伸出手指跟老师一起来写一写课题。 课题中藏了一个字宝宝,你们和它打声招呼吧。 2、【讲授】解诗题 课题回乡偶书就是贺知章回到家乡偶然写下的一首诗。 3、【讲授】读诗句 老师范读:认真听老师读这首回乡之作,看看哪些字不认识,在心里多读几遍。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 出示并学习重点词语:偶然、乡音、何处、衰老、鬓毛、客人。 指名读诗,学生评价。 全班再读,但是要读出停顿,读出节奏。(出示节奏读) 4、【讲授】明诗意 这首诗4句,28个字,是什么意思?你有哪些字或者哪些词不理解? 出示: 鬓毛:耳边的头发。 衰:又白又少。 何处:哪里。 全班交流讨论,解释四句诗的意思。 (1)少小离家老大回:年轻的时候离开家乡,到年老了才回来。 看谁火眼金睛,找到这句诗里藏着的反义词? 板书:少小--老大 (2)乡音无改鬓毛衰:家乡的口音没有改变,但耳边的头发已经又白又少了。 你见过谁的鬓毛衰?你的鬓毛在哪里?谁能形容一下老师的鬓角? 板书:音不改鬓毛衰 (3)儿童相见不相识:村里的小孩子见了贺爷爷都不认识啦。 情境创设:背对学生,你们看见我了吗?我看见你们了吗?这是相见吗?面对大家,你们看见我了吗?我看见你们了吗?这就是“相见”。你们认识我吗?我认识你们吗?你认识他吗?他认识你吗?这就叫“相识”。

古诗《回乡偶书》教学设计一

古诗《回乡偶书》教学设计一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一 (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 题目)此文于网络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偶鬓衰三个生字,了解古诗大意。 能力目标:理解领悟诗意,学会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情感目标:想象古诗所表现的情景,体会作者忧伤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了解大意,把握作者的思乡之情,想象古诗所描绘的 画面。 三、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数: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㈠谈话导入,据题质疑 1、复习导入。 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学过一首古诗叫《咏柳》,你还 能背下来吗?(指名背再齐背)(课件) 2、介绍背景。(出示课件) 你们还记得这首诗是谁写的吗?对,他是诗人贺知章,他以写七绝为见长。他一生仕途顺利,直到八十六岁才告老

还乡,在离开京城时,文武百官都来送行,直到城门外,唐 玄宗还亲自写诗送行,真够风光荣耀。当他以一个普通老人 的面貌回到阔别了五十年的故乡时,又是一番怎样的场景呢? 3、揭示题目: 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回乡偶书》。(师板书课题) 4、据题质疑: ⑴理解“偶书”,这里的“偶”“书”各是什么意思? ⑵看了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师根据学生所提问题,进行副板书,并梳理归纳) ㈡自主合作,初步感知 师:自由读诗,边读边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或者你读 懂了什么? ⒈生自学,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读懂了什么? ⒉检查反馈:(课件) ⑴①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读,师生纠正②齐读生字新词。 ⑵①指名读诗②范读(出示课件),生画节奏 ③分组读诗④齐读古诗 ㈢细读品味,感悟理解 ⒈学习第一句(课件)(出示第一二行) (1)指名读。 (2)点击重点词语:少小、老大、乡音、无改、鬓毛衰 引导学生边观察插图边说意思(板书:少小、老大、音

回乡偶书优秀教学设计

回乡偶书 浙大附小祝成其 教学目标: 1、以随文识字的方法,认识诗中的2个生字“客、何”,会写“客、何、音”3个字,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紧扣识字教学,巧妙抓住“客”作为切入点,结合“何来”一词扩展开来,让学生进行想像,再通过品读了解词句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通过读诗、悟诗,懂得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抓住“客”为切入点,通过品读了解词句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课前背古诗,背《咏柳》。引出作者-------唐朝着名诗人贺知章。 今天我们要再来学习一首贺知章写的古诗。 2、读题。回乡偶书。 指名读,齐读。 二、初读。 1、自由读,读准字音。你觉得哪个词比较难读准,带小朋友读一读。正音:鬓毛衰。开火车读该词。 指名读整首诗,去拼音指名读,齐读。 三、研读感悟。(抓线索“客?”) 1、生字学习。 会读这首诗并不难,我们很多小朋友小时候就会背了呢。如果能把其中的生字会记会写那才能干呢。老师考你一个生字,“笑问客从何处来”,这里有一个生字“客”,(板书“客”)你怎么记住它?扩词,书写指导。 2、不是一家的人或者不是当地的人,我们尊称他为客人。那么你知道诗中所说的“客”是说谁呢?(贺知章),他到 底算不算客人呢?(板书?)请带着这个问题,再好好地去读一读这首诗,然后和同桌交流这个问题,说说你的理由。 3、贺知章是不是客人?反馈中指导朗读和体验感悟。 (1)不是客:学习第1、2行。你从哪里知道的? 从诗句中看出: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①理解诗意。找两对反义词,板书:少小----老大离----回 贺知章在十岁的时候,就和父亲离开了家乡去长安求学,离开家乡后,他们生活十分艰苦,有的时候吃不上一口饭,有的时候穿不上一件完整的衣服,但是贺知章克服困难坚持读书,因此他的书读得非常好,后来还在京城当官了 呢。在他八十三岁那年,他终于回到了家乡。这一别就是70小时候离开这里,老了又回来了,是这个村的人,怎么能说是客人呢! ②你还从哪里看出他不是客人?70多年过去了,他有什么变化了呢?理解“鬓毛衰”,摸摸两鬓在哪里。(两边的头发都白了,人老了) 可是什么却依旧没有改变?理解“乡音”。“乡”就是“故乡,家乡”的意思,“乡音”就是家乡的口音,家乡话。 ④介绍贺知章的家乡背景:你知道诗人的家乡在哪里吗?老师告诉你,是我们杭州的萧山,这可是我们杭州人的骄傲,出了一位大诗人呢!当年他离开杭州到长安去,也就是现在的陕西西安,虽然路途非常遥远,可是他时刻都没有忘记自己的家乡,老了一定要叶落归根呀! ⑤用自己的话说说第1、2行诗意。自己说,指名说,同桌互说。用“虽然--但是”这组关联词语放进这句诗中说说。(贺知章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家,直到很老了才回到家乡。虽然头发白了,模样变老了,但是他的家乡话没有改变。)⑥指导朗读。指名读,女生读,男生读,齐读。 那现在再来看看,原来这个看似“客”的人其实――(并不是客!擦掉板书中的问号)不是远道而来的客人“来”了!而是离乡多年的游子――(“回”到这里了!)我们把离开家乡在外生活的人称为“游子”。这位在异乡生活了70多年的游子终于回到了自己日思夜想的故乡------杭州了!心中怎能不激动呢?再齐读。 那么为什么诗人年纪那么大了最后还要回来呢?(想念家乡,想见家人朋友)板书:想念家乡 (2)是客:学习第3、4行。 既然贺知章就是这个村子的人,不是客人,可是谁认为他是客人呢?为什么会这么认为?同桌交流。

六年级语文上 教案 《回乡偶书》

(3)注意环境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教师指导:分别联系学过的课文的相关内容来解释课件内容。(板书:多个层面理解人物形象) 词句段运用 一、情节对突出人物形象的作用 1.学生读课本上关于“关云长温酒斩华雄”的一段文字。 2.教师指导朗读并适当解释。 3.指名说说你理解到的关云长是什么形象?(武功高强的大英雄) 4.明确:情节描写对突出人物形象作用很大。 (板书:情节突出人物形象) 5.再次朗读本段文字,说一说你的脑海中还出现了怎样的形象?(提示学生说具体,可以从穿着、武器、表情、语言等方面说一说。) 6.谁还能说出一些突出人物形象的情节? 二、句子中的重点词语包含感情色彩 1.学生自读课本上的三个句子,注意加点的词语。 2.指名说说从句子中加点词语体会到的情感。 3.教师指导: 第一个句子中“狞笑”一词使读者想到恶魔,表现出了对洪水愤恨的感情。 第二个句子中“放肆”一词,让读者感觉到人们的无助和面临的危险。 第三个句子中的“嗤笑”使读者看出了两个小姑娘的年幼无知,充满了对她们的厌烦感。 4.学生带上情感再次读句子。 5.强调:从句子的重点词语中可以看出包含的感情,因为词语有感情色彩。 (板书:词语包含感情色彩) 三、尝试写出忐忑不安或犹豫不决时的心理活动 1.出示:【课件4】 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 学生两次读“关云长温酒斩华雄”的文字,第一次读可能只理解到关云长是大英雄形象。第二次再读,形象应该更加丰满,这样学生才真正体会到情节对突出人物形象的巨大作用。 结合句子,从重点词语中体会感情这一环节,教师讲解指导是为了使学生意识到再换另外的词语好像达不到这样的表达效果,只有这些词语才恰如其分地表达出作者的情感。

2021年《回乡偶书》教学反思(10篇)

《回乡偶书》教学反思(10篇) 温馨提示:本文是笔者精心整理编制而成,有很强的的实用性和参考性,下载完成后可以直接 编辑,并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修改套用。 《回乡偶书》教学反思第一篇: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偶鬓衰三个生字, 了解古诗大意。 能力目标:理解领悟诗意, 学会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情感目标:想象古诗所表现的情景, 体会作者忧伤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了解大意, 把握作者的思乡之情, 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三、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数: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㈠谈话导入, 据题质疑 1、复习导入。 同学们, 学期我们学过一首古诗叫《咏柳》, 你还能背下来吗?(指名背再齐背)(课件) 2、介绍背景。(出示课件) 你们还记得这首诗是谁写的吗?对, 他是诗人贺知章, 他以写七绝为见

长。他一生仕途顺利, 直到八十_大、乡音、无改、鬓毛衰 引导学生边观察插图边说意思(板书:少小、老大、音无改、鬓毛衰) (3)这两行诗的意思是什么?(自己试讲, 再讲给同桌听, 最后全班交流) (4)师归纳, 生质疑: 师:学了这两行诗, 你有什么要问的? 生1:为什么几十_大概讲了什么意思。实在不明白的划横线, 准备提问。学生经过充分自学, 在自读自悟的基础, 进行交流。我根据学生交流, 进行讲评, 纠正, 小结。这样初步读懂了整首诗的意思。鬓一词的教学给我留下了较深刻的印象。由于这个字是首次出现, 字形复杂, 字义不易理解, 我首先跟学生强调这个字的读音是前鼻音, 接着问学生:你们知道鬓是指哪里吗?继而弄懂鬓毛指的是耳朵两边的头发。为后文理解鬓毛衰打下基础。我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 以及学生原有的认识基础。 二、师生互动, 深入理解诗意。在学生初步读懂了诗意后, 为了让两年级的学生理解80岁的贺知章回到家乡时那种悲喜交加的复杂的感情, 我进行了2个环节:①在学生小组交流的基础师生交流诗意。②师生互动, 由老师扮演贺知章, 让学生发问。然后问学生, 贺知章听着孩子的问题, 心里会怎样想呢?通过交流让学生走进贺知章的内心, 体会老人回到家乡悲喜交加的内心感受。 三、朗读指导有层次感。在自读古诗中, 我提出的朗读要求是:读准生字的字音, 有节奏的读通诗句。检查朗读时, 就以读准和有节奏的读通诗句这个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115页“回乡偶书”。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会认“偶、鬓、衰、客、何”五个生字,重点会认“客、何”。 能力目标:在谈话交流、看图(PPT图片)解读诗意后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情感目标:结合图画了解古诗大意,在诵读的过程中,感受回乡人又悲又喜,百感交集的心境。 教学重难点: 1、把诗句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 2、体会古诗平淡的描写中隐藏着的诗人淡淡的悲伤。 教材分析: 《回乡偶书》这首诗描写了诗人贺知章在早年离开家乡,晚年回到久别的家乡后,发现人事的变化,面对孩童的不识与陌生,心中荡起无限感慨之情。本课学习中一共有5个生字,字形结构都不太难,学生易于识记。本课的难点是通过对词语的理解及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诗人对家乡的怀念以及回到家乡后的万分感慨之情。 古诗不同于语体文的阅读课文,它结构严谨、语言简练,但对于小学生来说,年代久远,字词和句型与语体文都有区别。因此,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在这首诗中重点需要学生理解的词语有“少小、老大、乡音、鬓毛衰、笑问”等词语,只有对这些词语理解(借助PPT图片、反复诵读等手段)了,才能把握全诗的感情。学习古诗,理解后还要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学生分析: 本班学生理解能力一般,只有少数学生思维比较活跃,有较丰富的想象力,因此本课的教学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主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及想象体会、创设不同的情境,以情引读使学生感受诗人对家乡的怀念以及回到家乡后不被认出的万分感慨之情。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诗题。 1、谈话导入: 同学们都是岱山本地人,而且你们从未长时间离开过家乡岱山吧?可据方老师了解,我们同学中有几位同学的爸爸或妈妈不是我们岱山本地人。他们离开自己的老家来我们岱山,肯定非常想念家乡了!”看(出示幻灯片:回家),“每年春节人们都会赶着回家过年,为了买一张回家的车票甚至不惜整夜守候在车站,多么感人的思乡之情啊!我们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着浓浓的故乡情结,人在外地而常常心系故乡。今天我们就来学一首描写回家的古诗《回乡偶书》。点击出示课题“回乡偶书”。 2、教学“偶”字,师板书偶,边释字形,学生跟着书空右半边;读“偶”。 学生齐读课题。 3、理解题意:“偶”偶然的意思,“偶书”,偶然间写下的诗。 “偶然间写下的诗”常常是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才有了一时的感受。诗人回家时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有什么感受呢,我们就要来细细地读一读他写的这首诗。

回乡偶书教案

《回乡偶书》教案 刘晓娟 教学目标: 1、认识“偶、离、鬓、何、衰、客”六个字,会写“音、客、何”三个字。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诵读古诗。 3、理解诗人久别家乡后归来的悲欣交集之情。 教学过程: 一、以旧引新、情境导入 播放少儿歌曲《静夜思》,你知道它的作者是谁吗?(李白)《静夜思》是李白客居他乡时写下的一首思乡之诗,今天我们也要学习一首和家乡有关的诗,他的作者不是李白,但和李白是非常要好的朋友,他们经常在一起饮酒作诗,你知道他是谁吗?(贺知章)多媒体介绍贺知章。 贺知章三十多岁离乡做官,直到八十多岁才再次回到故乡,五十年过去了,当再一次回到故乡的时候,他的心中感慨万千,于是提笔写了我们今天要学的这首诗,《回乡偶书》(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 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 三、精读古诗 这是一首古诗,学习古诗要讲究一定的方法。老师这儿有一颗苹果树,树上有四个苹果,如果你能把四个苹果都摘下来,那这首诗你

就学会了。我们来看看四个苹果分别是什么?(我会认、我会解、我会读、我会想)有信心把它们摘下来吗? 1、我们首先来看看第一个苹果能不能摘下来,多媒体出示生字,带拼音齐读,去拼音指名读。 2、让我们来看看第二个苹果,我会解。解,是什么意思?(理解)很好,你已经知道了解释古诗的第一个方法,那就是“扩词”。怎样去理解这些跟我们隔了一千多年之远的古人说的话呢?别急!我们先来看看这首诗的名字《回乡偶书》,我想请人再给这四个字扩扩词。(回到、家乡、偶然、书写)我们把扩的词联合起来看看,这句话能读的通吗?不能,那我们给它补一补,回到家乡偶然写下的一首诗,这样通不通?理解了吗?(齐读一遍)你看,我们把书写换成了写下,又补上了“的一首诗”这几个字,回乡偶书的意思就出来了,这就是我们学习古诗的第二和三种方法,学会了运用“扩、换、补”的方式,那么你学任何一首古诗就都不难理解了。是不是真的呢?我们进入诗文你就知道了! 出示“少小离家老大回”,先给加点字扩词(离开、家乡、回来)。我们还有少小和老大的意思还不知道,老师说这句话的意思应该是“小儿子离开家,大儿子回来住”对不对?哦,不对,那应该是什么意思呢?嗯,有些字的意思古代和现代可不一样,所以我们要换一换,我把少小换成“年轻的时候”,老大换成“年老的时候”,现在能不能解释的通?能了,再补上一个“才”字就更完整了,“年轻的时候离开家乡,到年老了才回来。”我们就用上了刚刚讲的三种方法,扩换

小学二年级上语文《回乡偶书》板书优秀教案优秀教案

小学二年级上语文《回乡偶书》板书优秀教案 优秀教案 小学二年级上册《回乡偶书》板书优秀教案一 一、导入 1、这节课我们学习贺知章写的另一首《回乡偶书》。 2、板书课题、解题。 二、学习《回乡偶书》。 1、简介作者和背景。 那么谁来介绍一下这首的作者? 2、齐读、指名读。考虑:这首诗讲了一什么事? 3、借助课文注释和自学诗句,记下不懂的问题,然后小组讨论。{同学自学讨论} 4、同学们学得真起劲,那么今天我们又学会了一首诗,高不高兴?那么放学回家后把这首诗给家长讲一讲好不好? (1)分角色试练扮演。 (2)指定小组在班上展示扮演。 师:同学今天学的真不错,那么其他同学学了这首古诗后还有什么收获? (生谈)

5、小结:诗人少小时离开家乡,年纪老了才得以重返家乡,离开家乡久了,一切都可以改变,惟有“乡音无改”,这无改的乡音里流露出诗人对家乡的深情厚意,同时又有淡淡的忧伤,那么我们能不能带着对家乡的思念,怀着淡淡的忧伤读一读这首诗。 6、指导朗读。 (试读、指名读、齐读、试背。) 7、《回乡偶书》描绘了诗人告老返乡不被相认的情景,那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诗的内容,结合自身的想象。试着将《回乡偶书》编成故事,再演一演。 (1)在小组内进行编演 (2)指定小组在班上展示演出,师生评议。 8、师模仿“记者”,采访“贺知章”。 9、感情朗读、想象情景。 三、安排作业。 (任选一题) 1.为《回乡偶书》完成一幅诗配画。 2.编故事。 反思: 在古诗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手段,小朋友们会感到 “易”“趣”“活”,课堂上不在是那种没完没了的单调重复的各种习题和可有可无的乏味的回答,同学的视野、思想也不被禁

小学二年级语文《回乡偶书》知识点

小学二年级语文〈〈回乡偶书》知识点 、教案及教 学反思 回乡偶书 xx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译文: 我年少时离开家乡,到迟暮之年才回来。我的乡音虽未改变,鬓角的毛发却已斑白。 家乡的孩童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我。他们笑着询问我: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注释: 1、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2、无改:没什么变化。一作难改”。 3、衰:疏落。 4、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相见,即看见我;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古诗赏析: 贺知章(659-744)唐代诗人字季真,白号四明狂客”,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县)人。 这首诗写白己回到久别家乡时的喜悦与感慨,写得生动含蓄,富有生活情趣。

首句点明是回乡之作,少小离家”与老大回”句中白对,突出了诗人离乡之久,回乡之晚,概括地写出了白己四十多年久客他乡的事实。 次句乡音无改鬓毛衰”承接上句,写白己的衰老之感。漫长的岁月,催老了白己的容颜,然而乡音仍然不改。诗人以不改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抒发了白己久而愈深、老而弥笃的乡土之情。 三、四句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写儿童问话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面。 由于久客他乡,家乡的孩子都不认识他,把他当作远方来的客人,围上来有礼貌地加以询问。 笑问客从何处来”一句极为精采,只要稍加想象,儿童天真活泼的神态及诗人微微感到惊讶之后不觉有些好笑的感情变化,便会浮现在读者眼前。 贺知章一生仕途顺利,年逾八十告老还乡时,玄宗皇帝亲白作诗送别,还将镜湖赐给他,太子和百官为他饯别,可以说是衣锦荣归”,但诗人没有描写那些为世俗所羡的情态,只是刻划一个久客回乡的普通人的真情实感。这一点与史籍记载贺知章一生旷达豪迈、不慕荣利是一致的。回乡偶书 小学二年级语文〈〈回乡偶书》教案 一、导入新课 运用图片的对比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作者简介 贺知章:(659-744年)唐代诗人字季真,白号四名狂客”。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人,年轻时就以文词知名,书法也很好,擅长草书和隶书,性情直爽,豁达健谈。他写的诗新巧白然,淡而有味。 三、诗歌背景 天宝初,因朝政日非,诗人请求退隐,得以返回故乡。时已八十六岁,这时,距他中年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人生易老,世事沧桑,心头有无限感

《回乡偶书》的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

《回乡偶书》的教学设计 知识与能力目标:认识诗中的5个生字,会写“客、何、音”三个字,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目标:紧扣识字教学,巧妙抓住“客”作为切入点,结合“何来”一词扩展开来,让学生思如泉涌,想象万千,再通过品读了解词句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读诗、悟诗中懂得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调动体验,激趣引入。 刚才有个小朋友一脸兴奋地告诉我,本周六是他的生日,他想邀请几个小朋友到他家和他一起过生日。看来,这个小朋友是想干什么呀?(生:请客。)他想邀请小朋友到他家去――(生:做客。)小朋友就是他的客人。“请客”、“做客”、“客人”都有一个――“客”字。对,现在我们就一起把这个“客”请到黑板上的田字格中来。(师范写,提醒“横撇”的“撇”和“捺”要写得舒展才好看,生书空。)说说怎么记住这个“客”字,然后生根据同学的发言再写写、记记“客”。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谈话,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1.自读全诗,巡视指导:孩子们,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首诗中恰恰也有一个“客”字,来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诗中的生字,不认得的字借助下面的小精灵的帮助来读准。也可以留心一下“客”字在哪里。开始! 2.生划出生字,师小黑板出示(偶、鬓、衰、客、何、音)。“同学们看看这些字读准了没有?” 3.指名读字;师:“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字的?” 4.同桌互相读全诗:听一听字音读准了没有? 5.指名读,生评议。及时表扬。 设计意图:(学生自读的目的,让学生读有所获并且懂得读的方法。) 三、找准切入,读诗悟诗。 1.紧扣““客”字”,启发思考: 师:老师刚才说这首诗中也有一个“客”字,发现它了吗?生:“笑问客从何处来”。师:再读读这句诗,思考一下:对这个“客”字你还有什么发现或疑问?生提问:客是谁?从什么地方来的客?为什么要来?师:我们一起写“何来”,在“客”后板书:何来?)师:孩子们都很会动脑,提出了几个很好的问题。现在请孩子们仔细读诗或观察插图,去寻找答案。(生自读诗歌,勾画。) 2.品读诗句,分享感受: 预设一:从诗中“笑问客从何处来”这句来看,他是客,那些不认识他的孩子把他当作“客”了。师:你在诗歌中找到了答

小学二年级《回乡偶书》教案

《古诗两首》的教学设计 稽东镇中心小学沈若芬 一、设计思想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低年级古诗教学应该:“诵读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这就从方法步骤(诵读古诗,理解诗意)与培养目标(获得情感体验,有感情地朗读)两个互相联系、螺旋上升的方面,为低年级古诗教学设定了阶段性目标。我们的重点是培养读诗兴趣,理解诗中的词句,体验作者情感,培养学生语感。 二、教材分析 《回乡偶书》这是一首久客异乡,返回故里的感怀诗。全诗抒发了山河依旧,人事不同,人生易老,世事沧桑的感慨。一、二句,诗人置于熟悉而又陌生的故乡环境中,心情难于平静。首句写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次句写自己的“老大”之态,暗寓乡情无限。三、四句虽写自己,却从儿童方面的感觉着笔,极富生活情趣。诗的感情自然、逼真,内容虽平淡,人情味却浓足。语言朴实无华,毫不雕琢,细品诗境,别有一番天地。全诗在有问无答中作结,哀婉备至,动人心弦,千百年来为人传诵,老少皆知。 《赠汪伦》作者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李白游览泾县桃花潭时,当地人汪伦常用美酒款待他。临走时,汪伦又来送行,李白作了这首诗留别。全诗语言自然质朴,明白如话,感情真挚,诗意极浓。 三、教学目标 《回乡偶书》 1、认识2个生字,会写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3、懂得热爱家乡。 《赠汪伦》 1、会认“赠”等六个字,会写“汪”等三个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3、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的真情实感。五、教学策略与手段 《回乡偶书》是唐代诗人贺知章在老年回到家乡后,感到时光飞逝而写下的一首古诗。在这节课的设计上,我是这样做的:导入时,我给学生看了几张生活中的照片,由此唤起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感受古诗的魅力。接着,我给学生读诗的目标是:读准字音。通过各种读诗方式,指导学生把诗词的字音读准,中间插入认读字卡的环节,帮助学生把字音读准。然后,再读古诗,运用自学方法,理解诗意。学生可以通过自读和求助的方法弄懂古诗的意思。再引导学生体验作者情感,有感情地诵读古诗。我加入配乐诗朗诵的环节,进一步指导学生感悟作者当时的情怀,感受诗句韵律的优美。 六、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八、教学过程

《回乡偶书》教学反思_教案教学设计

《回乡偶书》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我校开设了“国学欣赏”的校本课程,目的是提高学生文学兴趣,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是中华民族引以为豪的瑰宝,无疑是文学欣赏课教学的重点,可是,我们传统的古诗词教学方法以老师的灌输和学生的机械背诵为主,形式呆板,手段单一,效率低下,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所以,如何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探索学习的方法和途径,拓展古诗词的学习空间,丰富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体验和感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当我执教>这首诗时,一开始我想用语文课常用的诵读、品味、赏析等方法进行教学,后来想到“国学欣赏”课作为一门素质教育课,它应该区别于语文课,这样才能达到提高学生对于文学的兴趣,才能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于是,文学欣赏课陷入了一种绝境。 怎样走出这样的绝境,真正深入学生心灵?通过我上完这堂课,证明我后来的设计是成功的。首先我精心设计了精美的课件、优美的动画、动情的朗读、悠扬的乐曲和以李白的>导入课题来创设情境,吸引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整堂课以学生为主体,立足于学生的现状,不一味求全,不整堂课扮演引导者的角色,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而是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乐趣,让学生自己体会到诗歌的精髓,让文学真正走入学生的心中。再者,本人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还有以下几点以学生为主体的设计: 一.我在指导学生朗读时特别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所以在教学中,我采用多种教学手段: 1、渗透学法:从扶到半扶,学会自学。 2、创设情境:激发想像,融入诗境。 3、理解表演:引导合作,再现诗意。 以此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2019人教版《回乡偶书》教学设计语文

人教版《回乡偶书》教学设计 《回乡偶书》是唐代诗人贺知章在老年回到家乡后,感到时光飞逝而写下的一首古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该课文教学设计,一起看看吧! 教学目标: 1、认识“偶、鬓、衰、客、何”等5个生字,会写“客、何”两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诗文,体会诗人感慨万千的真实情感。 3、在读诗、悟诗的过程中,体会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浓浓爱乡之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诗题。 1、谈话导入:我们班的某某某离开家来富阳读书,离开爸爸妈妈,你想家吗?趁机引入试题:他离开家几天就开始想家了。那么一个人离开家乡几十年后回到久别的家乡,心中一定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回乡偶书》,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一首诗,板书:《回乡偶书》。 2、学生齐读。 3、出示头像,介绍诗人。 贺知章不但是个大诗人,而且还是个大学问家。 二、自主读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通诗,读准字音,不会读的字多读几遍。

2、认读生字,纠正字音。 ①出示词语:偶然、鬓毛、衰老、客人、何处来、乡音 ②解释:“衰老”(能用这个词来形容我吗?那形容怎样的人,比较合适?) ③解释“何处来”(换种说法:哪里来、什么地方来。) ④解释“鬓毛”(图片帮助理解) 3、开火车读词语。 4、分小组朗读诗。 二、交流学习,感悟诗情。 1、学习第一、二行诗。 ①自由读,说说大概的意思。 ②图片出示(年轻和年老):有哪些变化呀?(家乡的变化) ③家乡的变化很大,诗人的样子也发生很多变化,可是唯一不变的是什么?(乡音)解释:家乡话。 ④为什么没有变?(说明诗人热爱家乡、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⑤有感情的朗读这两行诗:诗人50多年没有回家乡,现在回来了,还是衣锦还乡,见到了家乡的许多变化,心中百感交集,请小朋友把自己的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2、学习第三、四行诗。 过渡:诗人没有忘记故乡,而故乡还认得这位在外多年

[最新]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教学反思.doc

《语文园地》教学反思 《语文园地》中“交流平台”安排的是和同学们交流如何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语文园地》中“词句段运用”安排的是1.读《三国演义》中的片段,感受小说中的人物形象;2.读出示的三句话,体会其中所表达的情感;3.读《穷人》片段,体会文中人物的心理活动,仿写自己忐忑不安或犹豫不决时的心理活动。 《语文园地》中“日积月累”安排的是唐朝诗人贺知章的古诗《回乡偶书》。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交流平台”教学时,引导学生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流,先让学生回顾本单元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小组交流,再让学生说一说还知道哪些生动的文学形象,并说说他们的性格特点,从哪里感受到的。鼓励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感受人物性格。 2. “词句段运用”教学时,让学生通过品读句子和关键词语,结合情节,体会情感,感受人物心情。 3.教学《回乡偶书》时,首先谈话导入,揭示诗题。接着初读古诗,把字音读准确,把诗句读正确,初步感受诗的情感及韵味。然后借助课文插图,小组讨论每句诗讲了什么意思,不明白的地方做好标记。然后引读全诗,读中悟情。最后,配乐吟诵,升华诗情。课下布置作业:积累《回乡偶书》第二首,体会作者眷恋家乡以及忧伤之情。 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教学古诗《回乡偶书》时,为了让学生把诗句读通读顺,感悟诗歌情境,体会诗人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我给同学们留有足够大的空间,给他们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让学生在分析、理解古诗的基础上,自读、同桌互读、指名读、全班齐读、表演读,多样化的朗读形式使学生动脑动口。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读中升华。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文字艺术的魅力,达到提高

回乡偶书优秀教学设计

精品文档回乡偶书 浙大附小祝成其 教学目标: 1、以随文识字的方法,认识诗中的2个生字"客、何”,会写"客、何、音” 3个字,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紧扣识字教学,巧妙抓住“客”作为切入点,结合“何来” 一词扩展开来,让学生进行想像,再通过品读了解词句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通过读诗、悟诗,懂得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抓住“客”为切入点,通过品读了解词句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课前背古诗,背《咏柳》。引出作者——唐朝著名诗人贺知章。 今天我们要再来学习一首贺知章写的古诗。 2、读题。回乡偶书。 指名读,齐读。 二、初读。 1、自由读,读准字音。你觉得哪个词比较难读准,带小朋友读一读。正音:鬓毛衰。开火车读该词。 指名读整首诗,去拼音指名读,齐读。 三、研读感悟。(抓线索“客?”) 1、生字学习。 会读这首诗并不难,我们很多小朋友小时候就会背了呢。如果能把其中的生字会记会写那才能干呢。老师考你一个生字,“笑问客从何处来”,这里有一个生字“客”,(板书“客”)你怎么记住它?扩词,书写指导。 2、不是一家的人或者不是当地的人,我们尊称他为客人。那么你知道诗中所说的“客”是说谁呢?(贺知章),他到 底算不算客人呢?(板书?)请带着这个问题,再好好地去读一读这首诗,然后和同桌交流这个问题,说说你的理 由。 3、贺知章是不是客人?反馈中指导朗读和体验感悟。 (1)不是客:学习第1、2行。你从哪里知道的? 从诗句中看出: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①理解诗意。找两对反义词,板书:少小----老大离----回 贺知章在十岁的时候,就和父亲离开了家乡去长安求学,离开家乡后,他们生活十分艰苦,有的时候吃不上一口饭,有的时候穿不上一件完整的衣服,但是贺知章克服困难坚持读书,因此他的书读得非常好,后来还在京城当官了呢。在他八十三岁那年,他终于回到了家乡。这一别就是70多年呀!指导读第1行。小时候离开这里,老了又回来了,是这个村的人,怎么能说是客人呢! ②你还从哪里看出他不是客人?70多年过去了,他有什么变化了呢?理解“鬓毛衰”,摸摸两鬓在哪里。(两边的头发 都白了,人老了) 可是什么却依旧没有改变?理解“乡音”。“乡”就是“故乡,家乡”的意思,“乡音”就是家乡的口音,家乡话。 指导读第行。 ④介绍贺知章的家乡背景:你知道诗人的家乡在哪里吗?老师告诉你,是我们杭州的萧山,这可是我们杭州人的骄傲,出了一位大诗人呢!当年他离开杭州到长安去,也就是现在的陕西西安,虽然路途非常遥远,可是他时刻都没有忘记自己的家乡,老了一定要叶落归根呀! ⑤用自己的话说说第1、2行诗意。自己说,指名说,同桌互说。用“虽然--但是”这组关联词语放进这句诗中说说。 (贺知章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家,直到很老了才回到家乡。虽然头发白了,模样变老了,但是他的家乡话没有改变。 ⑥指导朗读。指名读,女生读,男生读,齐读。 那现在再来看看,原来这个看似“客”的人其实一一(并不是客!擦掉板书中的问号)不是远道而来的客人“来” 了!而是离乡多年的游子一一(“回”到这里了!)我们把离开家乡在外生活的人称为“游子”。这位在异乡生活了70

《回乡偶书》教学反思

《回乡偶书》教学反思 这次磨课活动中,原本想选篇阅读课文,可是想既然古诗是我一直很困惑怎么去教学的一种文体,不如就选古诗吧,这样也是一次学习和提升自己的好机会。各位老师在听了我的课后,对一些方面做了一定的肯定,让我从理论到了实践,对古诗教学也有了一定的目标。特别是大家指出了教学中的一些不足,让我从中受益匪浅。 当然,我对自己上的《回乡偶书》也有着自己的理解和反思。 首先,在导入环节的设计和实施上比较顺利。我从复习背诵《咏柳》导入,引出作者——贺知章,通过介绍贺知章的生平,让学生理解这首诗写作时的背景,对理解诗意,体会诗中表达的情感有好处,能让学生对诗人写作时的情景产生共鸣。 其次,在教学方法上,我教给学法,自读自悟。这首诗学生比较熟悉,理解起来并不难,因此我没有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而是在布置自学要求时,要学生借助老师刚刚教给他们的“扩词”和“换词”的方法,想想每句大概讲了什么意思。学生经过充分自学,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进行交流。我根据学生交流的结果进行讲评、纠正、小结。这样初步读懂了整首诗的意思。“鬓”一词的教学给我留下了较深刻的印象。由于这个字是首次出现,字形复杂,字义不易理解,我首先跟学生强调这个字的读音是前鼻音,利用形声字的构字方法认识,又让学生观察三撇,提醒他们三撇代表毛发,接着问学生:你们知道“鬓”是指哪里的毛发吗?继而弄懂“鬓毛”指的是“耳朵两边的头发”。为后文理解“鬓毛衰”打下基础。 再者,朗读指导有层次感。在自读古诗中,我提出的朗读要求是:读准生字的字音,有节奏的读通诗句。检查朗读时,就以读准和有节奏的读通诗句这个标准让学生来评价。在学生对整首诗进行了深入理解后,我提出的朗读要求变为:要求读出贺知章非常想念家乡,又高兴又难过的心情。并通过老师示范读,带学生读,让学生带着情感模仿读,使学生的朗读上了一个层次。 二、师生互动,深入理解诗意。在学生初步读懂了诗意后,为了让两年级的学生理解80岁的贺知章回到家乡时那种悲喜交加的复杂的感情,我进行了2个环节:①在学生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师生交流诗意。②师生互动,由学生扮演贺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