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名管理条例(2022年修订)

地名管理条例(2022年修订)

地名管理条例(2022年修订)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国务院

•【公布日期】2022.03.30

•【文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753号

•【施行日期】2022.05.01

•【效力等级】行政法规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区划地名

正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

第753号

《地名管理条例》已经2021年9月1日国务院第147次常务会议修订通过,现予公布,自2022年5月1日起施行。

总理李克强

2022年3月30日

地名管理条例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和规范地名管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和国际交往的需要,传承发展中华优秀文化,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地名的命名、更名、使用、文化保护及其相关管理活动,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本条例所称地名包括:

(一)自然地理实体名称;

(二)行政区划名称;

(三)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所在地名称;

(四)城市公园、自然保护地名称;

(五)街路巷名称;

(六)具有重要地理方位意义的住宅区、楼宇名称;

(七)具有重要地理方位意义的交通运输、水利、电力、通信、气象等设施名称;

(八)具有重要地理方位意义的其他地理实体名称。

第四条地名管理应当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县级以上行政区划命名、更名,以及地名的命名、更名、使用涉及国家领土主权、安全、外交、国防等重大事项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报党中央。

地名管理应当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团结,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利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文化。

地名应当保持相对稳定。未经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决定对地名进行命名、更名。

第五条地名的命名、更名、使用、文化保护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反映当地地理、历史和文化特征,尊重当地群众意愿,方便生产生活。

第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地名管理工作协调机制,指导、督促、监督地名管理工作。

第七条国务院民政部门(以下称国务院地名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地名工作的统一监督管理。

国务院外交、公安、自然资源、住房和城乡建设、交通运输、水利、文化和旅游、市场监管、林业草原、语言文字工作、新闻出版等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相关的地名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地名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的地名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按照本级人民政府规定的职责分工,负责本行政区域的相关地名管理工作。

第八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地名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编制本行政区域的地名方案,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

第二章地名的命名、更名

第九条地名由专名和通名两部分组成。地名的命名应当遵循下列规定:

(一)含义明确、健康,不违背公序良俗;

(二)符合地理实体的实际地域、规模、性质等特征;

(三)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避免使用生僻字;

(四)一般不以人名作地名,不以国家领导人的名字作地名;

(五)不以外国人名、地名作地名;

(六)不以企业名称或者商标名称作地名;

(七)国内著名的自然地理实体名称,全国范围内的县级以上行政区划名称,不应重名,并避免同音;

(八)同一个省级行政区域内的乡、镇名称,同一个县级行政区域内的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所在地名称,同一个建成区内的街路巷名称,同一个建成区内的具有重要地理方位意义的住宅区、楼宇名称,不应重名,并避免同音;

(九)不以国内著名的自然地理实体、历史文化遗产遗址、超出本行政区域范围的地理实体名称作行政区划专名;

(十)具有重要地理方位意义的交通运输、水利、电力、通信、气象等设施名称,一般应当与所在地地名统一。

法律、行政法规对地名命名规则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十条地名依法命名后,因行政区划变更、城乡建设、自然变化等原因导

致地名名实不符的,应当及时更名。地名更名应当符合本条例第九条的规定。

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体现中华历史文脉的地名,一般不得更名。

第十一条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等申请地名命名、更名应当提交申请书。申请书应当包括下列材料:

(一)命名、更名的方案及理由;

(二)地理实体的位置、规模、性质等基本情况;

(三)国务院地名行政主管部门规定应当提交的其他材料。

行政区划的命名、更名,应当按照《行政区划管理条例》的规定,提交风险评估报告、专家论证报告、征求社会公众等意见报告。其他地名的命名、更名,应当综合考虑社会影响、专业性、技术性以及与群众生活的密切程度等因素,组织开展综合评估、专家论证、征求意见并提交相关报告。

第十二条批准地名命名、更名应当遵循下列规定:

(一)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体现中华历史文脉以及有重大社会影响的国内著名自然地理实体或者涉及两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上的自然地理实体的命名、更名,边境地区涉及国界线走向和海上涉及岛屿、岛礁归属界线以及载入边界条约和议定书中的自然地理实体和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所在地等居民点的命名、更名,由相关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提出申请,报国务院批准;无居民海岛、海域、海底地理实体的命名、更名,由国务院自然资源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批准;其他自然地理实体的命名、更名,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规定批准;

(二)行政区划的命名、更名,按照《行政区划管理条例》的规定批准;

(三)本条第一项规定以外的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所在地的命名、更名,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规定批准;

(四)城市公园、自然保护地的命名、更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批准;

(五)街路巷的命名、更名,由直辖市、市、县人民政府批准;

(六)具有重要地理方位意义的住宅区、楼宇的命名、更名,由直辖市、市、县人民政府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征求同级人民政府地名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后批准;

(七)具有重要地理方位意义的交通运输、水利、电力、通信、气象等设施的命名、更名,应当根据情况征求所在地相关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的意见,由有关主管部门批准。

第十三条地名命名、更名后,由批准机关自批准之日起15日内按照下列规定报送备案:

(一)国务院有关部门批准的地名报送国务院备案,备案材料径送国务院地名行政主管部门;

(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批准的地名报送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备案材料径送上一级人民政府地名行政主管部门;

(三)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地名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地名报送上一级人民政府地名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四)其他有关部门批准的地名报送同级人民政府地名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第十四条按照本条例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地名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地名,自批准之日起15日内,由同级人民政府地名行政主管部门向社会公告;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批准的地名,自按规定报送备案之日起15日内,由同级人民政府地名行政主管部门向社会公告。

第三章地名使用

第十五条地名的使用应当标准、规范。

地名的罗马字母拼写以《汉语拼音方案》作为统一规范,按照国务院地名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的规则拼写。

按照本条例规定批准的地名为标准地名。

标准地名应当符合地名的用字读音审定规范和少数民族语地名、外国语地名汉字译写等规范。

第十六条国务院地名行政主管部门统一建立国家地名信息库,公布标准地名等信息,充分发挥国家地名信息库在服务群众生活、社会治理、科学研究、国防建设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提高服务信息化、智能化、便捷化水平,方便公众使用。

第十七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地名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之间应当建立健全地名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机制。

第十八条下列范围内必须使用标准地名:

(一)地名标志、交通标志、广告牌匾等标识;

(二)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和政府网站等公共平台发布的信息;

(三)法律文书、身份证明、商品房预售许可证明、不动产权属证书等各类公文、证件;

(四)辞书等工具类以及教材教辅等学习类公开出版物;

(五)向社会公开的地图;

(六)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使用标准地名的其他情形。

第十九条标准地名及相关信息应当在地名标志上予以标示。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设置、拆除、移动、涂改、遮挡、损毁地名标志。

第二十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地名标志的设置和管理。

第二十一条直辖市、市、县人民政府地名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应当在各自职责范围内,依据标准地名编制标准地址并设置标志。

第二十二条标准地名出版物由地名机构负责汇集出版。其中行政区划名称,由负责行政区划具体管理工作的部门汇集出版。

第四章地名文化保护

第二十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从我国地名的历史和实际出发,加强地名文化公益宣传,组织研究、传承地名文化。

第二十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并将符合条件的地名文化遗产依法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范围。

第二十五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地名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本行政区域内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体现中华历史文脉的地名进行普查,做好收集、记录、统计等工作,制定保护名录。列入保护名录的地名确需更名的,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预先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

第二十六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做好地名档案管理工作。地名档案管理的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地名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制定。

第二十七条国家鼓励公民、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地名文化保护活动。

第五章监督检查

第二十八条上级人民政府地名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下级人民政府地名行政主管部门地名管理工作的指导、监督。上级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下级人民政府相应部门地名管理工作的指导、监督。

第二十九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地名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应当依法加强对地名的命名、更名、使用、文化保护的监督检查。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地名管理能力建设。

第三十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地名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对地名管理工作进行监督检查时,有权采取下列措施:

(一)询问有关当事人,调查与地名管理有关的情况;

(二)查阅、复制有关资料;

(三)对涉嫌存在地名违法行为的场所实施现场检查;

(四)检查与涉嫌地名违法行为有关的物品;

(五)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措施。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地名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依法行使前款规定的职权时,当事人应当予以协助、配合,不得拒绝、阻挠。

第三十一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地名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在监督检查中发现地名的命名、更名、使用、文化保护存在问题的,应当及时提出整改建议,下达整改通知书,依法向有关部门提出处理建议;对涉嫌违反本条例规定的有关责任人员,必要时可以采取约谈措施,并向社会通报。

第三十二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地名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可以委托第三方机构对地名的命名、更名、使用、文化保护等情况进行评估。

第三十三条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违反本条例规定行为的,可以向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地名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举报。接到举报的部门应当依法处理。有关部门应当对举报人的相关信息予以保密。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三十四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地名批准机关违反本条例规定进行地名命名、更名的,由其上一级行政机关责令改正,对该批准机关负有责任的领导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第三十五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地名批准机关不报送备案或者未按时报送备案的,由国务院地名行政主管部门或者上一级人民政府地名行政主管部门通知该批准机关,限期报送;逾期仍未报送的,对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第三十六条违反本条例第四条、第九条、第十条、第十二条规定,擅自进行地名命名、更名的,由有审批权的行政机关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予以取缔,并对违法单位通报批评。

第三十七条违反本条例第十八条规定,未使用或者未规范使用标准地名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地名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责令限期改正;

逾期不改正的,对违法单位通报批评,并通知有关主管部门依法处理;对违法单位的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2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八条擅自设置、拆除、移动、涂改、遮挡、损毁地名标志的,由地名标志设置、维护和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并对责任人员处1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九条第三方机构对地名的命名、更名、使用、文化保护等情况出具虚假评估报告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地名行政主管部门给予警告,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5年内禁止从事地名相关评估工作。

第四十条公职人员在地名管理工作中有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行为的,依法给予处分。

第七章附则

第四十一条各国管辖范围外区域的地理实体和天体地理实体命名、更名的规则和程序,由国务院地名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

第四十二条纪念设施、遗址的命名、更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第四十三条国务院地名行政主管部门可以依据本条例的规定,制定具体实施办法。

第四十四条本条例自2022年5月1日起施行。

地名管理条例

无锡市地名管理条例 无锡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11号《无锡市地名管理条例》已由无锡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于2010年2月24日制定,经江苏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于2010年3月26日批准,现予公布,自2010年6月1日起施行。 2010年3月26日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地名管理,发挥地名公共服务功能,适应城乡建设、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需要,根据国务院《地名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地名的命名、更名、销名、使用、标志设置及其相关管理活动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本条例所称地名,是指用作标示方位、地域范围的地理实体名称,范围包括: (一)山、湖、江、河、湾等自然地理实体名称; (二)行政区划名称和建制村、社区等区域名称; (三)园区和农、林、茶场等经济区域名称; (四)居民区、集镇、自然村等居民地名称; (五)城市道路、桥梁、隧道、广场等市政设施名称; (六)公路、轨道、车站、港口、水库、闸坝等交通、水利专业设施名称; (七)大厦、大楼和具有商务功能的城、中心、广场等大型建筑物(群)名称; (八)幢号、门号、室号等门牌号; (九)风景名胜、文物古迹、纪念地、公园、体育场馆等公共场所、文化体育设施名称; (十)其他具有地名意义的名称。 第四条地名管理坚持尊重历史和现状、维护地名相对稳定、确保地名规范使用的原则。 第五条市、县级市人民政府地名委员会负责组织、协调本行政区域内的地名管理工作。 市、县级市、区民政部门是本行政区域内的地名主管部门,按照权限划分负责地名管理工作。 发展和改革、公安、建设、规划、市政、房管等有关部门和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地名管理工作。 第六条市、县级市地名主管部门应当依据城乡规划,结合当地自然地理特征、历史沿革、人文背景和城乡建设现状、特点,会同有关部门编制和调整本行政区域地名规划,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二章地名命名规定与规范 第七条地名命名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符合城乡规划、地名规划要求,反映当地人文背景、自然地理特征; (二)符合社会道德风尚; (三)一地一名、名实相符,一般不冠以“中国”、“中华”、“全国”、“国际”、“世界”等词语,避免使用相似、相近和易混淆的地名;

地名管理条例(2022年修订)

地名管理条例(2022年修订)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国务院 •【公布日期】2022.03.30 •【文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753号 •【施行日期】2022.05.01 •【效力等级】行政法规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区划地名 正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 第753号 《地名管理条例》已经2021年9月1日国务院第147次常务会议修订通过,现予公布,自2022年5月1日起施行。 总理李克强 2022年3月30日 地名管理条例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和规范地名管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和国际交往的需要,传承发展中华优秀文化,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地名的命名、更名、使用、文化保护及其相关管理活动,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本条例所称地名包括: (一)自然地理实体名称; (二)行政区划名称;

(三)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所在地名称; (四)城市公园、自然保护地名称; (五)街路巷名称; (六)具有重要地理方位意义的住宅区、楼宇名称; (七)具有重要地理方位意义的交通运输、水利、电力、通信、气象等设施名称; (八)具有重要地理方位意义的其他地理实体名称。 第四条地名管理应当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县级以上行政区划命名、更名,以及地名的命名、更名、使用涉及国家领土主权、安全、外交、国防等重大事项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报党中央。 地名管理应当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团结,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利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文化。 地名应当保持相对稳定。未经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决定对地名进行命名、更名。 第五条地名的命名、更名、使用、文化保护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反映当地地理、历史和文化特征,尊重当地群众意愿,方便生产生活。 第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地名管理工作协调机制,指导、督促、监督地名管理工作。 第七条国务院民政部门(以下称国务院地名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地名工作的统一监督管理。 国务院外交、公安、自然资源、住房和城乡建设、交通运输、水利、文化和旅游、市场监管、林业草原、语言文字工作、新闻出版等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相关的地名管理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管理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管理条例 第一条为了加强对地名的管理,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国际交往的需要,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地名,包括:自然地理实体名称,行政区划名称,居民地名称,各专业部门使用的具有地名意义的台、站、港、场等名称。 第三条地名管理应当从我国地名的历史和现状出发,保持地名的相对稳定。必须命名和更名时,应当按照本条例规定的原则和审批权限报经批准。未经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决定。 第四条地名的命名应遵循下列规定: (一)有利于人民团结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尊重当地群众的愿望,与有关各方协商一致。 (二)一般不以人名作地名。禁止用国家领导人的名字作地名。 (三)全国范围内的县、市以上名称,一个县、市内的乡、镇名称,一个城镇内的街道名称,一个乡内的村庄名称,不应重名,并避免同音。 (四)各专业部门使用的具有地名意义的台、站、港、场等名称,一般应与当地地名统一。 (五)避免使用生僻字。 第五条地名的更名应遵循下列规定: (一)凡有损我国领土主权和民族尊严的,带有民族歧视性质和妨碍民族团结的,带有侮辱劳动人民性质和极端庸俗的,以及其它违背国家方针、政策的地名,必须更名。 (二)不符合本条例第四条第三、四、五款规定的地名,在征得有关方面和当地群众同意后,予以更名。 (三)一地多名、一名多写的,应当确定一个统一的名称和用字。 (四)不明显属于上述范围的、可改可不改的和当地群众不同意改的地名,不要更改。 第六条地名命名、更名的审批权限和程序如下: (一)行政区划名称的命名、更名,按照国务院《关于行政区划管理的规定》办理。 (二)国内外著名的或涉及两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上的山脉、河流、湖泊等自然地理实体名称,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提出意见,报国务院审批。 (三)边境地区涉及国界线走向和海上涉及岛屿归属界线以及载入边界条约和议定书中的自然地理实体名称和居民地名称,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

贵州省土地管理条例(2022)

贵州省土地管理条例(2022)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贵州省人大及其常委会 •【公布日期】2022.12.01 •【字号】贵州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2022第26号 •【施行日期】2023.03.01 •【效力等级】省级地方性法规 •【时效性】尚未生效 •【主题分类】土地资源 正文 贵州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 2022第26号 《贵州省土地管理条例》已于2022年12月1日经贵州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六次会议修订通过,现予公布,自2023年3月1日起施行。 贵州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22年12月1日 贵州省土地管理条例 (2000年9月22日贵州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根据2010年9月17日贵州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通过的《贵州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部分地方性法规的决定》第一次修正根据2015年7月31日贵州省

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的《贵州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贵州省统计管理条例〉等五件法规个别条款的决定》第二次修正根据2017年11月30日贵州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二次会议通过的《贵州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贵州省建筑市场管理条例〉等二十五件法规个别条款的决定》第三次修正根据2018年11月29日贵州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的《贵州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贵州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等地方性法规个别条款的决定》第四次修正2022年12月1日贵州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 六次会议修订)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国土空间规划 第三章耕地保护 第四章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 第五章建设用地使用和管理 第六章宅基地管理 第七章监督检查 第八章法律责任 第九章附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土地管理,保护、开发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

地名管理条例实施细则

地名管理条例实施细则 前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名管理条例》是2005年中国政府颁布的一部 地名管理的法律,为了更好地贯彻实施这部法律,国家地名管理机构 制定了本《地名管理条例实施细则》。 本细则旨在规范地名管理行为,保障地名管理工作的科学性、规 范性、精准性,促进地名标准化和地理信息化的发展。 规定 第一条 为了统一地名的使用和管理,地名应当根据事实和历史上的名称 确定。禁止有下列情形出现: 1.强行冠以某种名称; 2.改动或更换既有的名称; 3.未经核实,听信谣言传播,编造恶意地名。 第二条 地名的命名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1.贴近地理实际、符合地缘文化和历史沿革; 2.方便使用、简洁 明了、易于记忆; 3.符合语言规范、遵循语音、字形等规律。

地名管理机构应当在地图、导航、地址编码等有关部门和单位, 将地名信息采集、整理、发布及时更新,确保地名规范、完整、准确。 第四条 市县级地名管理机构应当建立地名库,并将地名信息向公众公开,真实、准确、完整。 第五条 地名应当标准化使用,应当采用标准度量单位对地名进行统一表述,不得出现地名的汉字不规范、标点符号误用、数字用错等情况。 第六条 禁止在地名中使用以下内容: 1.封建、迷信、诈骗、淫秽、猥亵等内容; 2.故意损害国家、社会、公民利益的内容; 3.扰乱社会秩序的内容; 4.未经许可使用侵 犯他人名誉、财产等权利的内容。 第七条 地名变更应当经过程序合法,必要时应当征得当地相关部门和公 众的意见。

违反本细则规定的,地名管理机构应当及时制止并依法予以处理。对于有严重违法行为的,将依法追究责任。 结言 地名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记录了地理、历史、文化的 渊源。本《地名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的出台,将进一步促进我国地理 信息化的发展,推动地名标准化的建设,为地理信息科学与技术的研 究和应用提供一个健康、规范的社会环境,增强国家统一发展的力量。

关于《江苏省地名管理条例(草案)》的说明

关于《江苏省地名管理条例(草案)》的说明 文章属性 •【公布机关】江苏省人大及其常委会 •【公布日期】 •【分类】立法草案及其说明 正文 关于《江苏省地名管理条例(草案)》的说明 省民政厅厅长侯学元 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我受省人民政府的委托,现就《江苏省地名管理条例(草案)》(以下简称《条例(草案)》)作如下说明: 一、立法的必要性 地名是人们赋予不同方位、不同范围的个体地理实体的专用名称。地名作为一种社会基础信息,与经济社会和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休戚相关,是现代社会公共服务事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行社会管理和开展公共服务的重要基础。加强地名管理工作是转变政府职能、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满足人民群众需要的基本要求。

近年来,我省进一步规范地名命名、更名审批程序,加强地名专名、通名用词的规范,推动标准地名的使用和推广,不断提高全省地名标志的设置与管理水平,并初步建立了覆盖城乡的地名公共服务体系。全省各地大都已出台了有关地名管理的法规、规章或规范性文件,地名管理工作的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省地名管理工作中仍存在着不少问题:一是地名管理工作职责有待进一步明确。如地名的命名、更名和撤销由民政部门负责;门楼牌等的设置和管理,大部分地区由公安机关负责、少部分地区由民政部门负责;路街巷牌等的设置和管理,由民政、公安或城建部门负责,各地情况不一。二是在地名管理和使用中仍存在一些不规范现象。如个别地区存在地名“不批就用”“未批先用”等情况;地名命名、更名审批相对滞后,房地产开发商建设住宅区或大型建筑物,先用“推广名”“广告名”开展营销,待建设完成后才正式申报标准名称,造成前期的工程名(广告名)与后期的标准地名不一致;个别地区的住宅区和建筑物名使用不规范通名、模仿外国地名,等等。这些不规范现象在地名管理和使用中引发了不少问题与矛盾。三是在地名公共服务领域中存在着地区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一方面,城市和农村地名公共服务的质量与水平差距较大,重城市、轻农村的现象比较突出。另一方面,由于经济社会整体水平的地区性差异,苏南、苏北的地名公共服务水平仍存在差距,等等。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全省地名管理工作整体水平进一步提高。 随着我省城乡经济迅猛发展、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在地名命名、更名的规范管理与审批、地名标志的设置、标准地名的使用等方面,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同时,随着政府管理职能和方式的变革、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全面推进,地名管理体制和工作内容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地名公共服务的推进,历史地名的保护、地名文化的弘扬等方面提出了许多新要求。由于国务院《地名管理条例》和《江苏省地名管理规定》(苏政发〔1987〕112号)颁布至今已20多年,长期没有修订,相关规

地名标志管理规定

地名标志管理规定 民政部全国地名标志设置管理工作办公室根据《地名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制定了《地名标志管理办法》,下面店铺给大家介绍关于地名标志管理规定的相关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地名标志管理规定如下 第一条为规范地名标志的设置和管理,根据《地名管理条例》及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地名标志,是指为社会公众使用所设立标示地理实体名称的标志,包括 (一)行政区域名称标志。 (二)居民地、街(路、巷)名称标志。 (三)门(楼)编码名称标志。 (四)山、河、湖、岛等自然地理实体名称标志。 (五)具有地名意义的建筑物和台、站、港、场名称标志。 (六)其他起导向作用的辅助地名标志。 第三条国家对地名标志实行分级管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是地名标志的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地名标志的设置和管理。 地名标志产品由民政部门监制。 第四条地名标志是社会公益设施。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应认真做好地名标志设置和管理工作,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各界交流交往服务。 第五条地名标志是国家法定标志物,各级民政部门应加强宣传,增强公民依法保护地名标志的意识。 第六条地名标志设置的具体方案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制定。 第七条门(楼)编码可采用序数编码或量化编码(也称距离编码)进行。 采用序数编码的,从街(路、巷)起点起,每户一号,按照左单右双的原则编号。 采用量化编码的,以街(路、巷)起点到门户中心线距离量算,每2

米为一个号,按照左单右双的原则编号。 第八条地名标志设置一般应与城乡建设同步,做到统一规划,布局合理,位置明显,导向准确,坚固耐用,美观协调。 第九条地名标志设置的基本原则: (一)行政区域名称标志应设在位于主要交通道路的行政区域界线上。 (二)居民地名称标志应设在居民地的主要出、入口处。 (三)街(路、巷)名称标志应设在街(路、巷、胡同、里弄)的起止点、交叉口处。起止点之间设置地名标志的数量要适度、合理。 (四)楼、门编码名称标志应设在该建筑物面向主要交通通道的明显位置。 (五)山、河、湖、岛等自然地理实体名称标志,应设在所处的主要交通道路旁或该自然地理实体显著位置。 (六)具有地名意义的建筑物名称标志,设在该建筑物面向主要交通道路的明显位置。 (七)具有地名意义的台、站、港、场名称标志,设在该台、站、港、场面向主要交通道路的明显位置。 (八)其他具有导向作用的辅助地名标志,要按照方便、实用、清晰的原则设置。 第十条地名标志上的地名,必须使用标准名称和规范汉字,不得使用繁体字、异体字、自造字和简化字。地名标志的汉字书写使用等线体。 第十一条少数民族语地名的译写,以国家公布的《少数民族语地名汉语拼音字母音译转写法》作为统一规范。用少数民族文字书写地名,应执行国家规定的规范写法。 第十二条地名标志上地名的罗马字母拼写,以国家公布的《汉语拼音方案》作为统一规范和国际标准,按国务院民政、语言文字部门制定的拼写规则执行。禁止用外文和“威妥玛式”等旧式拼法拼写中国地名。 第十三条地名标志的材质、规格、形式,要符合国家相关标准。附设的图形文字,不得影响地名标志的使用功能。

《民政部地名管理条例实施细则》word版本

《民政部地名管理条例实施细则》word版本

地名管理条例实施细则 民行发[1996]1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民政厅(局)、地名委员会: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1986年国务院颁发的《地名管理条例》,推进我国地名标准化进程,不断提高地名管理水平,我部制定了《地名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现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根据《地名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规定,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凡涉及地名的命名与更名、地名的标准化处理、标准地名的使用、地名标志的设置、地名档案的管理等行为,均适用本细则。 第三条《条例》所称自然地理实体名称,包括山、河、湖、海、岛礁、沙滩、岬角、海湾、水道、地形区等名称;行政区划名称,包括各级行政区域和各级人民政府派出机构所辖区域名称;居民地名称,包括城镇、区片、开发区、自然村、片村、农林牧渔点及街、巷、居民区、楼群(含楼、门号码)、建筑物等名称;各专业部门使用的具有地名意义的台、站、港、场等名称,还包括名胜古迹、纪念地、游览地、企业事业单位等名称。 第四条地名管理的任务是:依据国家关于地名管理的

(五)人民政府不驻在同一城镇的县级以上行政区域名称,其专名不应相同。 一个县(市、区)内的乡、镇、街道办事处名称,一个乡、镇内自然村名称,一个城镇内的街、巷、居民区名称,不应重名; 国内著名的自然地理实体名称不应重名; 一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内,较重要的自然地理实体名称不应重名; 上述不应重名范围内的地名避免使用同音字。 (六)不以著名的山脉、河流等自然地理实体名称作行政区域专名; 自然地理实体的范围超出本行政区域的,亦不以其名称作本行政区域专名。 (七)县、市、市辖区不以本辖区内人民政府非驻地村镇专名命名。 (八)乡、镇、街道办事处一般应以乡、镇人民政府驻地居民点和街道办事处所在街巷名命名。 (九)新建和改建的城镇街巷、居民区应按照层次化、序列化、规范化的要求予以命名。 第九条地名的更名除应遵循《条例》第五条的规定外,凡不符合本细则第八条(四)、(五)、(七)、(八)项规定的地名,原则上也应予以更名。需要更改的地名,应随着城乡发展的需要,逐步进行调整。

地名管理条例-国发[1986]11号

地名管理条例 正文: ---------------------------------------------------------------------------------------------------------------------------------------------------- 地名管理条例 (一九八六年一月二十三日国发[1986]11号) 第一条为了加强对地名的管理,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国际交往的需要,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地名,包括:自然地理实体名称,行政区划名称,居民地名称,各专业部门使用的具有地名意义的台、站、港、场等名称。 第三条地名管理应当从我国地名的历史和现状出发,保持地名的相对稳定。必须命名和更名时,应当按照本条例规定的原则和审批权限报经批准。末经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决定。 第四条地名的命名应遵循下列规定: (一)有利于人民团结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尊重当地群众的愿望,与有关各方协商一致 (二)一般不以人名作地名。禁止用国家领导人的名字作地名。 (三)全国范围内的县、市以上名称,一个县、市内的乡、镇名称,一个城镇内的街道名称,一个乡内的村庄名称,不应重名,并避免同音。 (四)各专业部门使用的具有地名意义的台、站、港、场等名称,一般应与当地地名统一。 (五)避免使用生僻字。 第五条地名的更名应遵循下列规定: (一)凡有损我国领土主权和民族尊严的,带有民族歧视性质和防碍民族团结的,带有侮辱劳动人民性质和极端庸俗的,以及其它违背国家方针、政策的地名,必须更名。

(二)不符合本条例第四条第三、四、五款规定的地名,在征得有关方面和当地群众同意后,予以更名。 (三)一地多名、一名多写的,应当确定一个统一的名称和用字。 (四)不明显属于上述范围的、可改可不改的和当地群众不同意改的地名, 不要更改。 第六条地名命名、更名的审批权限和程序如下: (一)行政区划名称的命名、更名,按照国务院《关于行政区划管理的规定》办理。 (二)国内外著名的或涉及两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上的山脉、河流、湖泊等自然地理实体名称,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提出意见,报国务院审批。 (三)边境地区涉及国界线走向和海上涉及岛屿归属界线以及载入边界条约和议定书中的自然地理实体名称和居民地名称,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提出意见,报国务院审批。 (四)在科学考察中,对国际公有领域新的地理实体命名,由主管部门提出意见,报国务院审批。 (五)各专业部门使用的具有地名意义的台、站、港、场等名称,在征得当地人民政府同意后,由专业主管部门审批。 (六)城镇街道名称,由直辖市、市、县人民政府审批。 (七)其他地名,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审批程序。 (八)地名的命名、更名工作,可以交地名机构或管理地名工作的单位承办,也可以交其他部门承办;其他部门承办的,应征求地名机构或管理地名工作单位 的意见。 第七条少数民族语地名的汉字译写,外国地名的汉字译写。应当做到规范化。译写规则,由中国地名委员会制定。 第八条中国地名的罗马字母拼写,以国家公布的“汉语拼音方案”作为统一规范。拼写细则,由中国地名委员会制定。 第九条经各级人民政府批准和审定的地名,由地名机构负责汇集出版。其中行政区划名称,民政部门可以汇集出版单行本。 出版外国地名译名书籍,需经中国地名委员会审定或由中国地名委员会组织编纂。 各机关、团体、部队、企业、事业单位使用地名时,都以地名机构或民政部门编辑出版的地名书籍为准。 第十条地名档案的管理,按照中国地名委员会和国家档案局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一条地方人民政府应责成有关部门在必要的地方设置地名标志。

区关于建立地名管理工作联席会议制度

XX区关于建立地名管理工作联席会议制度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2022年5月1日起实施的《地名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进一步加强地名管理工作的统筹指导和监督管理,形成各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更好地服务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方便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根据《条例》第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地名管理工作协调机制,指导、督促、监督地名管理工作”要求,现建立XX区地名管理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以下简称联席会议)。 一、主要职能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地名管理法规和有关决策部署,统筹全区地名管理工作,推动部门之间建立健全地名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机制,研究解决地名管理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完成上级交办的其他事项。 二、成员单位

联席会议由区委宣传部、区委网信办、区教育局、区工业和信息化局(以下简称区工信局)、区公安分局、区民政局、区自然资源局、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以下简称区住建局)、区交通运输局(以下简称区交通局)、区水利局、区文化和旅游局(以下简称区文旅局)、区市容市貌事务中心(以下简称区市容市貌中心)、区市场监督管理局(以下简称区市场局)、区行政审批服务管理局(以下简称区行政审批局)、区信访局、区林业局、区能源局、区气象局、区直属机关事务服务中心(以下简称区机关事务服务中心)、区融媒体中心、区档案局共21家单位组成,区民政局为牵头单位。 联席会议由区民政局主要负责同志担任召集人,分管负责同志担任副召集人,其他成员单位有关负责同志为联席会议成员。根据工作需要,经联席会议研究确定,可增加成员单位。联席会议成员因工作变动需要调整的,由所在单位提出,按程序报联席会议确定。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区民政局办公室,承担联席会议的组织、联络和协调等日常工作。办公室主任由区

邯郸市建设局关于办理住宅区及楼宇名称事项的通知

邯郸市建设局关于办理住宅区及楼宇名称事项的通知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邯郸市建设局 •【公布日期】2022.11.30 •【字号】称事项的通知 •【施行日期】2022.11.30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城市建设 正文 邯郸市建设局关于办理住宅区及楼宇名称事项的通知 各县(市、区)住建局,冀南新区城乡规划建设局、邯郸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局,各房地产开发企业: 根据市民政局《关于移交住宅区及楼宇名称管理职能的请示》,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地名管理条例》(第753号)第十二条第六款要求,经市政府批准,自发文之日起,各县(市、区)住建部门负责此项工作,现将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工作移交 各县(市、区)住建局要高度重视,明确专人负责,抓紧对接民政部门做好相关管理职能移交,确保移交期间企业办理事项不受影响,严格按照《地名管理条例》要求进行报送和审批,并将负责人报市建设局。 二、审批范围 主城区(丛台区、复兴区、邯山区、冀南新区、经开区)住宅区、楼宇命名、更名工作,由市建设局办理;其他县(市、区)由项目所在地住建局办理。 三、申请阶段 1.命名:开发建设单位在新建项目取得建筑用地手续后,按照本通知要求,到

市建设局和有关区县办理; 2.更名:已命名的住宅区、楼宇进行变更时,按照《地名管理条例》要求,向市建设局和有关区县住建局提出申请进行变更。 四、申请材料 1.地名申请报告(内容包括:命(更)名的方案及理由,申请单位,申请名称,申请项目地理位置、规模、性质等基本情况); 2.主城区住宅区、楼宇命(更)名审核表; 3.营业执照; 4.代理人、代理委托书及身份证复印件; 5.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 6.建设用地规划条件; 7.宗地图。 联系人:范光林联系电话:177****0973 附件:主城区住宅区、楼宇命(更)名审核表 邯郸市建设局 2022年11月30日

云南省地名管理办法修订草案

云南省地名管理办法(修订草案) (送审稿)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地名管理与服务,加强地名文化保护与建设,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产生活和城乡建设需要,根据《地名管理条例》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地名,是指社会用作标示方位的地理实体名称。包括: (一)山、河、湖、海、岛、礁等自然地理实体名称; (二)行政区域名称; (三)经济区、开发区等其他区域名称; (四)村、社区、住宅区等居民点名称和街、路、巷名称; (五)交通、水利、电力和通信等设施名称; (六)纪念地和旅游地等名称; (七)建筑物名称; (八)国际公有领域和天体地理实体名称; (九)地址编码; (十)其他地名。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地名管理包括本省行政区域内的地名命名、更名,标准地名发布和使用,地名标志设置和管理,地名文化保护和利用等行为。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领导,推行地名规范化、标准化,将地名管理所需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是地名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地名工作的统一管理,履行以下职责:(一)宣传和贯彻执行国家及本省有关地名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 (二)落实全国地名工作规划,制定和实施本行政区域内地名规划; (三)地名命名和更名,管理地名档案,建立和完善地名数据库,及时更新地名信息,为社会提供地名公共服务,推动地名管理和服务信息化,查处地名违法行为; (四)设置和管理地名标志; (五)组织地名理论研究,调查、收集、审定、整理地名成果,编纂出版地名书刊、图; (六)推广、监督标准地名的使用,协同有关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使用标准地名情况进行巡视检查。 其他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地名管理相关工作。 第六条地名管理实行联合检查考核制度,每年由省级民政部门牵头、省级相关部门协同,对各地地名管理工作进

河北省土地管理条例(2022年)

河北省土地管理条例(2022年)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河北省人大及其常委会 •【公布日期】2022.03.30 •【字号】河北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116号 •【施行日期】2022.06.01 •【效力等级】省级地方性法规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土地资源 正文 河北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 (第116号) 《河北省土地管理条例》已由河北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于2022年3月30日修订通过,现予公布,自2022年6月1日起施行。 2022年3月30日 河北省土地管理条例 (1987年4月27日河北省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根据1990年11月10日河北省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关于修改〈河北省土地管理条例〉的决定》第一次修正根据1997年12月22日河北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关于修改〈河北省土地管理条例〉的决定》第二次修正1999年9月24日河北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第一次修订根据2002年3月30日河北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六次会议《关于修改〈河北省土地管理条例〉的决定》第三次修正根据2005年5月27日河北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关于修改〈河北省土地管理条例〉的决定》第四次修正根据2014年9月26日河北省第十二届

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关于修改部分法规的决定》第五次修正2022年3月30日河北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第二次修订)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国土空间规划 第三章耕地保护 第四章建设用地 第五章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权属和登记 第六章监督检查 第七章法律责任 第八章附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土地管理,保护、开发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等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省行政区域内土地的保护、开发、利用和监督管理,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土地管理应当严格执行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坚持科学规划、严格管理,节约集约用地,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和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制度,维护土地所有权人和使用权人的合法权益;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推动绿色发展。 第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原则,加强对土地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履行监督管理、开发利用主体责任,维护土地管理秩序,推动节约集约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制止非法占用土地和破坏土地资源的行为。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城市管理条例(2022)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城市管理条例(2022)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人大及其常委会 •【公布日期】2022.06.07 •【字号】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13届〕第1号 •【施行日期】2022.06.20 •【效力等级】其他设区的市地方性法规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城市管理 正文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城市管理条例 (2019年6月28日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2019年9月28日云南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批准根据2022年4月14日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通过2022年5月25日云南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批准的《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城市管理条例〉 的决定》修正)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规划与建设 第三章市政公用设施管理

第四章园林绿化管理 第五章市容环境卫生管理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七章附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城市管理,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公共服务水平,建设文明、宜居城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蒙自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蒙自城市规划区内的城市管理活动,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城市管理包括城市规划与建设、市政公用设施、园林绿化、市容环境卫生等公共事务的管理。 第三条城市管理应当坚持政府主导、科学规划、综合治理、公众参与、社会监督的原则。 第四条市人民政府应当把城市管理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城市管理协调和资金投入保障机制,提高城市管理和服务水平。 第五条市城市综合执法部门按照批准的权限开展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工作。 市自然资源、住房和城乡建设、生态环境、市场监督管理、交通运输、公安、水利、农业农村等有关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做好城市管理工作。 市城市规划区内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城市管理工作。 第六条支持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本参与城市管理,鼓励单位和个人参与城市管理志愿服务。

地名管理岗位职责(共4篇)

地名管理岗位职责(共4篇) **市地名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地名管理,实现地名标准化、规范化,适应城乡建设喝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国务院《地名管理条例》、民政部《地 名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等法规、规章和其他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地名的命名、更名(含销名,不同)和使用以及地名标志设置等,均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地名及管理范围如下: (一)行政区划名称,包括市、县级市、县、区、乡镇、街道 办事处名称以及群众自治组织的村、居民委员会名称; (二)居民地名称,包括集镇、自然村、地(区)片、城镇的 道路、巷弄、居民住宅区等名称; (三)人工建筑物名称,包括大型建筑、高层建筑主楼(含地 下室)10层以上的综合性办公、商住大楼和大型商场以及公共设施(含广场、绿地)等名称 (四)专业部门使用的地名名称,包括铁路、公路、桥梁、隧道、车站(含火车站,长途,公交汽车站)、港口、码头、渡口、 水库、水闸、水渠、堤坝和具有地名意义的市政、交通、水电设施 等名称; (五)工业区、开发区名称和具有地名意义的企事业单位名称; (六)自然地理实体名称,包括山、山峰、山洞、丘陵、江河、湖、涧、沙洲、滩涂等名称;

(七)名胜古迹、纪念地、游览地、园林名称。第四条地名管 理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镇江市地名委员会是本市地名工作的 领导和协调机构。镇江市民政局是本市地名管理的行政主管部门。 各县(市)区民政部门负责本辖区的地名管理工作。地名管理部门 的主要职责如下: (一)贯彻执行国家地名的法律、法规、规章,负责同级政府 的地名管理日常工作; (二)负责编制地名规划、计划,并组织实施 (三)负责本辖区各类地名命名、更名的申报、审批、报批, 公布标准地名,颁发《地名使用标准书》; (四)推行地名标准化、规范化,根据规定的职责负责设置地 名标志,监督标准地名的使用; (五)管理地名档案,编辑、审定、出版有关地名图、书、录(册)等资料,开展地名咨询服务; (六)依法查处违法行为。 第五条各级计划、建设、规划、公安、城管、工商、土地、房管、市政等职能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协同做好地名管理工作。 第二章地名命名、更名 第六条地名命名规划应与城乡建设规划同步进行。建设、规划部门在编制、修订建设规划时所提出的各类地名名称,应报地名管理 部门审核,取得一致意见后,列入地名命名和建设规划。 第七条地名由专名和通名两部分组成。不得单独使用通名作地名,禁止通名叠用。 第八条地名的命名应遵循下列规定: (一)有利于维护国家统 一、主权、领土完整、国家尊严和民族团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