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朱自清散文写作风格

朱自清散文写作风格

朱自清散文写作风格

【篇一:朱自清散文写作风格】

[导读]朱自清是哪个朝代的朱自清是哪个朝代的呢?朱自清是近代人,不算是清朝人,很多人都觉得他是清朝人其实是有争论的,他出生

在近代,只是年代比较早而已。只是因为他再五四时期有过许多

朱自清是哪个朝代的

是哪个朝代的呢?朱自清是近代人,不算是清朝人,很多人都觉得

他是清朝人其实是有争论的,他出生在近代,只是年代比较早而已。只是因为他再五四时期有过许多作为,所以很多人都觉得他是清朝

晚期的人,关于他究竟是哪个朝代的人现在很多人都还在争论这个

问题,有些人认为他是清朝末期的人有些人认为他是近代早期的人。朱自清简介

朱自清出生在一八九八年,这个时期实际上是一个比较矛盾的时期,所以仅仅靠这个年代不好判断他究竟是哪个年代的人,但是论起朝代,这个时代确实是清朝统治的时期,虽然这个时候全国上下已经

开始提倡新学,抵制旧学,也就是说很多人都开始反对清政府的统

治了,但是在这个时期清政府并没有被完全推翻,他们还是统治着

这个苟延残喘的国家。这也是很多人都坚持朱自清是清朝人的原因,但是另一方面很多人都将这个时期划分在了近代史的范围内,因为

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讲中国的近代史是从一八四零年开始的,也就是

说把清政府后期的统治也划分在内了,这也就是很多人坚持朱自清

是近代人的原因了。

但是不论从什么角度来讲,如果单论朝代不可置疑朱自清是清朝的人,因为在他出生的时候清朝还没有灭亡,但是他人生的大部分都

在为打倒清政府做战斗,有非常前卫的思想,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

他又不算是清朝人,对于朱自清是哪个朝代的这个问题还有很多的

争论。

朱自清的写作风格

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的写作风格,每个诗人也有自己的写作偏好,这

次我们就来看看我国非常有名的散文家朱自清老先生的写作风格,

实际上朱自清的写作路程是非常曲折的,他早期的时候大多数作品

都是诗歌,但是他的诗歌和我国古代诗人的诗有很大区别,他的诗

是用白话文写的,这其实也算是他写作的惯用风格。

朱自清照片

后来开始写一写关于社会的文章,因为那个时候社会比较混乱,这

时候的作品大多抨击社会的黑暗面,文体风格大多硬朗,基调伉俪,在后期是大多是写写关于山水的文章,这类文章的写作格调大多以

清丽雅致为主。

朱自清的写作风格虽然在不同的时期随着他的人生阅历和社会形态

的不同而发生着变化,但是他文章的主基调是没有变的,他这一生,所写的所有文章风格上都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那就是简约平淡,他不是类似古代花间词派的诗人们,不管是他的诗词还是他的文章

从来都不用过于华丽的辞藻,他崇尚的是平淡。平淡就是朱自清的

写作风格。他也不像是豪放派的作家,他在创作的时候钟情于清新

的风格,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在他的文章中包含了他对生活的向往,由此可见他的写作风格和他待人处事的态度也是有几分相似的。他的文章读起来就感觉非常优美,但是又不会让人觉得狭隘,这又

给人一种豁达渊博的感觉,这就是朱自清的写作风格。

朱自清散文特点

我国的上曾经出现过非常多优秀的诗人和作家,他们的作品给后人

们带来了非常多的勉励作用,其中朱自清就是其中非常典型的一位,他一生中写了非常多相当出色的作品,其中最出色的还是他所写的

散文。他的散文主要分为三个种类,这三个种类也是各有各自的特点,在他这么多的散文中散文的特点也映射出了他自己本身的特点,朱自清散文特点是怎样的呢?

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封面

朱自清的散文主要分为三个种类,这三个种类各有各的特点:

第一种散文是关于当时的社会的一些黑暗和抨击当时社会的一些不

好的现象,这一类文章的得主要特点就是既有叙述性的文字又有议

论性的文字,两者并存,这让他的文章更加有吸引力。

他的第二类文章就是关于回想往事的文章,这类文章大多数是叙述

关于他小时候和娶亲的故事或者是在他结婚之后和妻子的故事,这

一类文章的主要特点就是大多都是基调比较悲伤的文章,因为在这

个时候朱自清已经年纪不小了,对往事有了不一样的感触,所以经

常写一些这类的文章来纪念过去,这也算是他这类文章的又一个特点。

他其余的作品就是主要描写风景的文章,这些文章主要是描写的一

些关于他去过的或者是希望去的地方的描写。他这一类文章的主要

特点就是文笔清秀,用词高雅秀丽,让人读完就有一种想要到这个

地方去感受一番的冲动。这些就是朱自清散文的主要特点。

【篇二:朱自清散文写作风格】

【内容摘要】朱自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散文大家。他对我

国现代散文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具有深远的影响。“他的散文

清新、朴实、优美,风格独特,自成一体,许多作品成为脍炙人口

的经典名篇”。①《匆匆》、《背影》、《春》等名篇,一直被认为

是白话美文的典范。这些作品细腻华美、婉转清新,从内容到形式

都给当时的文坛带来一股清新的风气,这些特征或通过朴实地叙事

流露出来,或蕴藏于生动明丽的景物与清雅疏朗的意境中,或融注

于充满女性味的人性光辉中,或通过蕴藉新鲜的语言表达出来。

【关键词】朱自清散文风格

朱自清的创作活动开始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作为文学研究会早

期的重要成员之一,朱自清在创作中严格地恪守着“为人生”的现实

主义原则。他写过小说,写过散文,写过诗,虽各有所成,但相比下,他的散文创作更为成功,影响也最大,曾被誉为“白话美文的模范”,他的写景抒情散文,描写委婉细腻,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相

映成趣。他的亲情散文以叙事写意为主,别有一种韵味。如《匆匆》《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温州的踪迹》《背影》《荷塘月色》

《给亡妇》、《儿女》等,早已脍炙人口。郁达夫在《新文学大系

现代散文导论》中认为“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外,文章

之美要算他了。”朱自清的散文之所以优美,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

优美的语言艺术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是我国现代散文艺术瑰宝中的“和氏璧”,不是以

夺目的外表取胜,而是以“不矫饰,不撒谎的朴素自然的美,和经过

认真提炼的群众口语谨严质朴的美引人的。”孙玉石在他主编的《中

国现代散文八大家》里对朱自清这样评价道:“他那具有浓郁诗人气

质笔触又掺入文字中,常令人于散文中感到一种诗的意境和蕴蓄的

力量。”的确,他善于熔化中国古典诗文的词汇,提炼口头语言的精华,创造出新鲜活泼、朴素简洁、亲切自然的散文语言。

(一)善用口语,朴实无华

朱自清的散文是很讲究语言的,他自己非常重视对语言的锤炼。“我

们文章的语言,必须是出于一种方言,这是语言的真生命;然后再

吸收他种方言术语加以扩大,成为自创的语言。”②的确,口语化是

朱自清语言的最大特色。作者着意用北京口语写成的代表作《给亡妇》中写道:“……你病重的时候最放不下的还是孩子。病的只剩皮

包骨头了,总不信自己不会好;老说‘我死了,这一大群孩子可苦了’

后来说送你回家,你想着可以看见迈儿和转子,也愿意;你万不想

到会一走不返的……”。这种心语独白,感人肺腑。当然,这与用朴

素动人的北平话来负载真挚深厚的感情是分不开的。特别是全篇是

用第二人称叙述手法来写,这更利于口语表达,使感情表达显得真

挚可贵。为了达到口语化目的,他常常以俗语或方言入文,适以点缀,或起到通俗易懂、言简意明的奇效,或得到让人如见其人、如

闻其声的好处。如《话中有鬼》中引用俗语“打是疼、骂是爱”来证

明怒骂是恨,笑骂是爱;《论自己》一文中引用“娶了媳妇忘了娘”、“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久病床前无孝子”等大量俗语来举例、形容,收到言微意丰的效果。他在文中也不乏用方言来表情达意、

抄录口语。如在《海行杂记》记录茶房的话:“但是他们先得训你一顿,虽然只是低低的自言自语:“啥事体啦?”“哇啦哇啦的!接着才

响声说:噢,来哉,啥事体啦?”三言两语胜过了一打精雕细刻,活

脱脱的一个宁波茶房小人物形象呈现眼前。有时作者也引用方言来

概括一些很强的称呼。如用吴方言“阿木林”代替“傻子”的称呼、用“小划子”、“洋划”代替船的称呼,体现了浓郁的地方色彩。

(二)巧用修辞,新鲜贴切

讲究修辞,特别爱用新巧和富有诗意的比喻、比拟,从各种角度来

启发读者的想象和联想。这是朱自清语言的又一特点。如《春》中,把“春”比作“刚落地的娃娃”,“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健壮的青年”,神似地描绘出“春”的活力、明媚和力量;《绿》中的人化自然描绘,便可深感朱自清比喻神似的技艺高超了。前者用“少女拖着的”长长

的“裙幅”来喻“松松地皱缬着”的满潭的“绿”水,用“跳动的初恋的处

女的心”,去比“绿”水的“轻轻地摆弄着”,这不仅十分贴切地描绘出“绿”的生动、可爱的形象,而且简直使人陶醉于“绿”的亲切、温柔

的情态之中了。

朱自清散文中的比喻,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他独创的通感比喻,

他善用看来完全不同的异官感觉作比,利用主体与喻体间某种意味

上的相通之处,让读者在一种不可目观言传的通感意会中,去品味

那耐人寻味的艺术美感。如使人叹为观止的《荷塘月色》的通感描绘,作者以“远处高楼上的渺茫的歌声”,喻“微风过处”,送来的“荷的”“缕缕清香”;又以“梵娜玲上奏着的名曲”,比岸上树木投在荷塘

上的黑影、倩影与不均匀的月色,构成的“光与影”的和谐。前者以

听觉比喻嗅觉,后者以听觉比喻视觉,这不同官感的比喻,初看似

乎不伦不类,大有拟于不伦之嫌,但一遍遍细细读去,就会越来越

感到,喻体与主体之间,竟是那么相似、那么谐调,请嗅那阵阵微

风送来的似有若无的缕缕清香,不正与听到的远处高楼传来的不太

真切的断断续续的渺茫的歌声一样的那么轻轻淡淡、茫茫渺渺吗?

再看那荷塘上斑驳的黑影、稀疏的倩影,与不均匀的月色所形成的

光影相映,错落有致的和谐,不正与听到的小提琴奏出的名曲那抑

扬顿挫的和谐节拍,有着同样的形美、乐美的旋律吗?此时,难道

还感不到这样的嗅觉、视觉与听觉之间,有着那么奇妙的神似吗?

作者就是这样以他神奇的笔,来“点通”心有灵犀的读者,使人在通

感意会中去品味那难得的文学美酒佳肴。

(三)是节奏鲜明,和谐生动

朱自清是一位诗人,他的散文也同样具有诗的韵味,散文的语言有

着鲜明的节奏感和和谐的旋律,读来琅琅上口,娓娓动听。

朱自清散文语言的音节和谐是通过押韵和叠音来实现的。中国古典

诗歌和骈文是很讲究平仄和押韵的。朱自清先生古文功底深厚,所以,他不由自主的吸收这一传统而体现在他的散文语言中。写“梅雨潭”,作者抓住了“梅雨潭”的特色--“绿”,全文以“绿”为主题,以“绿”为中心,甚至连句子末尾字也大量押与“绿”相同或相近的韵,如布、主、去、肤、举、女等。通篇文章不仅有抑扬顿挫的声调之美,而

且有回环变化的旋律之美。

朱自清散文的音节和谐动听,还在于叠字叠词的大量运用增加了散

文活泼自然的韵味。朱自清使用并创造了多种形态的叠字。aa式、abb式、abab式、aabb式随处可见。《荷塘月色》第二段中,作

者写道,“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森森”“淡淡”,营造了一种沉寂的氛围,也衬托出淡淡的忧愁。还有“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隐隐约约”,等等。还有“田田”、“亭亭”等,本来是古歌辞里的词儿,作者

在这里都运用的极为妥帖。这种叠音词在他的散文中是俯拾可得,

不胜枚举。由于叠字有一定的附加意味,描绘的色彩很浓,恰当地

运用不仅增加了语言音乐性,而且也增加了事物的形象感,使人感

到委婉清畅,娓娓动听。

朱自清还善于根据不同的内容,采用富于变化的句式,运用反复、

回环、排比等修辞方式来调节语言节奏,能根据写景和情感变化的

需要而采用不同的句式。叙述、议论、设问、反问、感叹句交叉并用,相错成文;长句、短句,整句、散句舒卷自如,错落有致;语

言有徐有疾,欢快跳跃。如“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大小小

的蝴蝶飞来飞去。”读来紧凑明朗,一气呵成。“春天像小姑娘,花

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每句字数不多,但音韵和谐,活泼欢快,

突出了“春”的特点。活现春天生机,表达作者对春天的无限热爱之情。

情景交融的意境刻画

朱自清善于把对客观景物的描绘同自己的主观情感的抒发紧密结合

起来,使景物既写得细腻自然,又具有纯真朴实的情致,悄无声息

地将读者引入他所营造的艺术境界之中,在清新疏朗的意境中表达

出真挚的情感。

朱自清很重视感情因素在文中的作用。因此,他的那些直抒胸臆的

抒情小品情浓似酒,就是他的那些写景记游之文也是意酣如饴。写

景则融情于景,情与景相映成趣,正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

意溢于海”(刘勰《文心雕龙》)。《绿》描绘的是艳丽之美,它写

梅雨潭的山光水色,写梅雨潭水的绿意,实在是既有山趣又有水趣,字里行间洋溢着勃勃的生机和作者对生命的由衷赞美;《威尼斯》

写的是异国风光之美,文中充满了浓浓的北欧情调和作者对威尼斯

古老文明的咏叹。

《温州的踪迹》中有一篇题为《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

这题目原是一句旧词,被马孟容用来作为画题。朱自清借画题作为

文题,写了这篇读画的散文。古来题画诗常有,而题画文则少见。

此文是评画,也可看作是题画,不过六七百字,直同一首题画诗。

作者先把画面作了形象的介绍:绿色的帘子斜卷着;一轮圆月,“青

光遍满纸上”;嫩绿色的海棠花的叶子,“仿佛掐得出水似的”,“花

叶扶疏,玲珑有致”;两只黑八哥,“一只歇得高些,小小的眼儿半

睁半闭”,另一只“别过脸来对着这一只,已缩着颈儿睡了。”“帘下

是空空的,不着一些痕迹”。这样的介绍已使人看文如见画了。但作

者的艺术才能不只表现在形象地复述画面,也不只在于下一些赞语,更在于通过画面,发掘诗一般的意境,说出自己独特的读画感受,

做到文情并茂,意趣盎然,这真是高超之笔。

“试想在圆月朦胧之夜,海棠是这样的妩媚而嫣润;枝头好鸟为什么

却双栖而各梦呢?在这夜深人静的当儿,那高踞着的一只八哥儿,

又为何尽撑着眼皮儿不肯睡去呢?他到底等什么来着?舍不得那淡

淡的月儿吗?舍不得那疏疏的帘儿吗?不,不,不,您得到帘下去找,您得向帘中去找--您该找那卷帘人了?他的情韵风怀,原是这样这样的哟!朦胧的岂独月呢;岂独鸟呢?但是,咫尺天涯,教我如何耐得?我拼着千呼万唤,你能够出来吗?”

这段文字如醉如痴,虚实相兼,用一连串疑问和惊叹的语气,把喜爱此画的“留恋之怀”表露得那么动人。景中有情、物中有人,那朦胧的境界,柔和的气氛,有所期待有所依恋的情思,那浑然一体,那画意与作者的感受简直是水乳交融了。卷帘人在何处?读者去找吧。朱自清在描述评点中留给我们广阔的想象天地,留给我们含蓄的诗的余味。

朱自清先生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同是秦淮河,由于天时、灯光、月色不同,水面呈现出异彩:天未断黑时,“秦淮河的水是碧阴阴的,看起来厚而不腻”,“那漾漾的柔波是这样的恬静,委婉”。等到灯明时,“阴阴的变为沉沉的了:黯淡的水光,像梦一般;那偶然闪烁着的光芒,就是梦的眼睛了。”在灯月交辉的情形下,秦淮水又“绿如茵陈酒”。真是“一眨眼一个花样,层出不穷”。先生“领略那晃荡着蔷薇色的历史的秦淮河的滋味”,把月光、水色、灯影与桨声糅合在一起,画中藏意,景内含情,把历史的重载和满腹的怅惘都压在船上,在恍惚迷离、素淡雅丽的意境中,撩起读者的情思,引领读者进入一种贮满诗意的境界。

朱自清在意境的塑造中,另外一个比较特别的现象是善于运用女性意象,使散文充满浓郁的女性味,笼罩着温馨的人性光辉。瘦西湖的烟花三月、小桥流水,秦淮河的桨声灯影、晓风残月,扬州悠久的人文文化,妩媚、优雅了朱自清的诗文。常常给人一种异常真挚的亲和力,具有独特的抒情魅力。

朱自清经常在写景中联想到女性,用女性比景物,或用拟女性的手法写景,如在《桨声灯影里的秦准河》中,作者不知不觉就陷入女性意象里去了:“岸上原有三株两株的垂柳树,淡淡的影子,在水里摇曳着。它们那柔美的枝条浴着月光,就像一支支美人的臂膊,交互的缠着,挽着;又像月儿披着的发。而月儿偶然也从它们的交叉处偷偷窥视看我们,大有小姑娘怕羞的样子。”美人的臂膊、女性的秀发、姑娘的羞涩等都是女性美的一面,以此来比喻柳枝、柳丝、月亮,温柔文静,新鲜别致。再如《荷塘月色》中的一段描写:“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

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作者把荷叶比喻成

“亭亭的舞女的裙”,把零星的“白花”比喻成“刚出浴的美人”,把荷

花说成是“羞涩”的,新奇巧妙,引人联想无穷,美不胜收。

《绿》是朱自清散文中最富女性味的一篇。作者称梅雨潭的绿为“女

儿绿”,“借助神奇的想象,描摹那‘厚积着绿’的潭水的形态:她像‘松松的皱缬着’的‘少妇拖着的裙幅’--这是外形;又像‘轻轻的摆弄着’的

‘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这是波动;又像是‘涂了明油’般明亮,像似‘鸡蛋清’那样软嫩的‘皮肤’--这是色泽。从视觉、感觉、触觉各个角度

把一碧汪汪的潭水拟人化了,简直就像一位长裙泄地婀娜美丽的少女,令人赞赏不已。”③接着“作者借助联想的羽翼,幻想着将绿转

献给他最怜爱的女性。他要将它裁为‘临风飘举’的绸带,以赠轻盈的

舞女;将它化为‘善睐’的‘明眸’,以赠善歌的盲妹,他又将它想象为

‘十二三岁的小姑娘’,不但要用手‘拍着’,‘抚摩着’,而且要‘掬’之入口,‘吻着’。这里确是把一潭绿水之‘醉人’与‘可爱’,表现得淋漓酣畅。”④给人以温柔甜蜜的愉悦感。类似意象在朱自清的其他的很多

散文中都有体现,每次都能带给人一种心醉神迷,亲切温暖的美感。真挚、深厚的感情投入

朱自清的散文,是用真情实感谱写的至美之音,是毫不矫饰地表露

自己的感情和心灵的艺术品。有的人说他“文如其人”,有的人赞扬

他的散文“富有至情”,正道出了他散文的可贵特色。

抒情的生命在于真实,作者抒发的感情愈真实,就愈能见其真挚的美。朱自清是真诚的,肺腑中饱蕴着至真至诚的感情。“佩弦先生对

人处事,无时无地不见出他坦白而诚挚的天性。”“凡是和朱先生相识,发生过较深关系的,没有不为他的至情所感的。”⑤真挚的情感

是他的抒情散文的灵魂,也是他的所有散文之所以打动人心的关键。我们读朱自清的散文,的的确确相信他笔下写出来的都是真人真事,抒发的都是真情实感。

朱自清那发自肺腑的感情,在记述家事、忆念亲人的一类散文中表

现得尤为真挚厚朴。如《儿女》《给亡妇》《冬天》《择偶记》

《背影》等篇,把父子、夫妻之情,把兄弟姐妹的童心写得那么逼真。在这日常生活的一角,我们更清晰地看到了作者的人生观、伦

理观、道德观;那里面自然而然地流露着他的心声,熔铸着他至诚

的品性,那种或天真纯朴、或幽默风趣、或深沉柔婉的情怀和气氛

跃然纸上,所以依然有艺术的感染力。

《给亡妇》中不难看出,朱自清是个极重感情的人。作品中细数妻

子生前一心抚子相夫,任劳任怨的种种往事,赞叹亡妻的牺牲精神

和贤惠品德,抒发了难言的感激、内疚与悼念深情。全文不避琐细,不加修饰,却以至情感人,诉说生活细节,却能于细小处见真情,

以平实的叙述中掀起情感波澜。《儿女》中抒写了对女儿之爱。作

为五个孩子的父亲,作者深为负担之重而苦。人到中年,更愧疚以

前未能好好作父亲,深悔昔日对孩子的体罚和斥责,思索对儿女的

教育之道,层层深入地表现了为父者对儿女的无限挚爱。“只为家贫

而成聚散”,作者愈是追悔自责,其骨肉至情则愈见深切。行文全以

日常口语娓娓叙说,读来亲切有味,勾画儿女情态生动,文字尤为

准确、生动。在字里行间,饱含着浓浓的亲情

在朱自清众多的叙事抒情散文中,最能打动人心的,《背影》无疑

是其中的一篇。《背影》写作者的生活感受,写出了真情,写出了

情致,使这篇散文在当时获得单篇散文从未曾有过的脍炙人口、争

相传诵的巨大影响。作者用他那朴实的笔触,将父子间那种真挚的

感情,表现得朴素而又自然。从不放心茶房而决定自己来送,拣定

座位,叮咛嘱托,亲自去买橘子等等,都真实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

无微不至的关爱。这样首先以一连串动人的小事,以父亲的一再改

变主意来渲染父亲的放心不下,其作用是逐步地增大抒情浓度,以

便自然推出那个“背影”的抒情高潮。在真实细致地写完父亲对“我”

的关心后,才把高度集中体现父爱的“背影”展现在读者面前。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

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

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地面,两脚向上缩;他肥胖的

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

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

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

在离别在即这一特定环境里,父亲仍不辞辛苦地为儿子去买橘子,

儿子从背后望去,自然觉得这个熟悉的背影比平常任何时候都更能

打动自己。接着写父亲买橘子的经过,特别是过铁道时的动作。这

些动作看起来很平常,但其中每一个微小的细节,都蕴含着很深的

情感。“蹒跚地走到铁道边”,这就预示着上下月台更不容易。上月

台时,“两手攀着”月台的边,可以想见月台之高。然后“两脚向上缩”,可以想见父亲肥胖沉重的身体上去之难。特别是攀爬月台时

“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更细致地写出人们通常是右手

得力往上爬的姿态,似乎使我们看到父亲那撑持着肥胖沉重身躯的

右手的抖颤。

这里写的是“背影”,没有丝毫的做作与矫饰,而是那么朴实真切,

从背影中,人们很自然地想见父亲为儿子辛勤操劳的深情。当然,

作儿子的,看到眼前的情景,心中自然会从深深感到父亲的慈爱,

转为对父亲充满疼爱和怜悯,因而联想到父亲平时如何在艰难的生

活中挣扎。此情此景,做儿子的怎能不为之动情。

《背影》通篇不满一千五百字,它之所以能够历久传诵而有感人至

深的魅力,并不是凭借宏伟的结构,华丽的词语,而是凭了它平实

真切、朴素自然地表达出来的父子亲情。

作者将自己的真挚情感与叙事汇融起来不是简单的凑合,而是“情”

与“事”的水乳交融,抒写自己的衷情。在他的笔下,生活细节自然

地变为感人的抒情细节,如,父亲买橘子的蹒跚背影,不事粉饰,

不着意渲染,而是老老实实写来,具有质朴自然的艺术特色。

总的来说,朱自清的散文呈现出“轻灵澹远”的风致。“他文如其人,

风华从朴素出来,幽默从忠厚出来,腴厚从平淡中出来。”⑥读他的

文章如品清茗一般,须细细品味方能品出那平淡之中透出的那份真、那份情。《荷塘月色》也好,《绿》也好,还有那感人至深的《背影》,等等,无一不给人留下了美好的艺术享受。江泽民同志在朱

自清100周年诞辰时题诗道:“晨鸣共北门,谈笑少年情。背影秦

淮绿,荷塘月色明。高风凝铁骨,正气养德行。清淡诗香远,文章

百代金。”⑦我们确乎不能忘却先生留在我们心间的美好背影。

【注释】

①朱自清:《荷塘月色》,江苏文艺出版社,2005年9月第1版第322页。

②杨振声:《朱自清先生与现代散文》见《完美的人格》,三联书店,1987年第124页。

③④童燕红:《女性崇拜的诗情洋溢》,载《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⑤李广田:《朱自清研究资料》见《最完整的人格》,北师大出版社,1981年版第8页。

⑥蔡清富:《朱自清散文选集》,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8月第

二版第1页。

⑦英子:《狂狷之间》,《江苏地方志》,2004年第3期第50页。【参考文献】

1.朱自清:《荷塘月色》,江苏文艺出版社,2005年9月第1版。2.杨振声:《朱自清先生与现代散文》,三联书店,1987年。

3.吴宏聪:《中国现代文学史》,武汉大学出版社。

4.李广田:《朱自清研究资料》见《最完整的人格》,北师大出版社,1981年版。

5.蒋孔阳、朱立元主编《美学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6.蔡清富:《朱自清散文选集》,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8月第

二版。

7.童燕红:《女性崇拜的诗情洋溢》,《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杨华礼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