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技术指南(试行)

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技术指南(试行)

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技术指南(试行)
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技术指南(试行)

第一章

一、适用范围

总则

本指南适用于县级规划的调整完善工作。县(市)规划包含中心城区规划。县级行政范围全部纳入市级中心城区范围内的,则无需编制县(市、区)和下辖乡(镇、街道)规划。县级行政范围部分纳入市级中心城区范围内的,需编制县(市、区)和市级中心城区范围外的乡(镇、街道)规划,其中县(市、区)规划调整完善的主要内容为市级中心城区范围外的规划内容,市级中心城区范围内的规划内容符合市级规划。

二、术语和定义

附录A 中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三、规划调整完善依据

法律法规。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有关规划的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

指导性文件。包括国土资源部、浙江省国土资源厅有关规划调整完善的通知和要求等指导性文件。

技术标准。国家和省有关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土地利用数据库等技术标准。

相关规划。上级规划、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及相关部门规划等。

四、指导思想

为了探索、建立规划定期评估与适时修改制度,提高规划的现势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加强规划的统筹管控能力,在“大稳定、小调整”原则的指导下调整完善县级规划。通过强调三个规划理念的转变,即“保障型规划”向“保护型规划”转变、“增量型规划”向“存量型规划”转变、“指标分解型规划”向“空间管控型规划”转变,达到县级规划“调结构、优格局、促发展”的总体目标,构筑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空间格局,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五、规划调整完善原则

突出重点、稳步推进:根据规划中期评估结论,在“大稳定、小调整”的前提下,稳

步推进规划调整完善工作,规划调整完善应重点突出三个规划理念转变。上下结合、统筹兼顾:注重与上级规划的衔接和对下位规划的引导,统筹安排土地利用,兼顾社会、经济和

生态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多规融合、公众参与:充分衔接相关规划,探索推进多规融合,制定符合县(市、区)实际的规划方案与实施措施,广泛听取政府、部门、专家和社会公众的意见。

六、规划调整完善主体

县级规划调整完善主体为县级人民政府。县级规划的组织工作由县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承担县级规划调整完善的技术单位和人员,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划机构资质认证的规定。

七、规划范围与期限

(一)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分两个层级:县级规划范围应与行政区划范围一致;县级中心城区规划范围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该范围原则上不得分割乡级行政管辖界线。

(二)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与原规划期限一致,但必须明确规划调整基期年,对规划调整基期年到规划期末的土地利用安排进行重点调整完善和阐述。

第二章

一、基数转换

规划调整完善前期工作

统一部署开展县乡两级基数转换工作,县级基数由乡级汇总而成,经审定的县级基数作为规划调整完善的基础数据。基数转换采用的土地规划分类及代码详见附录B。基数转换工作应符合《浙江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数转换及审定办法(修订版)》的要求。

二、前期专题研究

规划调整完善前须按要求开展五大专题研究,其他专题可视地方实际情况另行开展。五大专题研究的总体要求为:

专题一:土地利用战略研究。根据县域人口、产业、节约集约、资源、生态情况,分析经济社会发展的困难和机遇,明确土地利用发展方向,科学预测各类建设用地需求,明确发展规模,提出发展目标。

专题二: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摸清当地耕地现状及后备资源情况,查清基本农田数量、质量、地类构成,查清耕地污染、灾毁情况,查清标准农田、高标准基本农田、“两区(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情况,根据本县(市、区)实际,提出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示范区的具体标准、规范、规模。

专题三:生态保护。查清自然保护区、地质灾害易发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生态公益林、饮用水源保护区、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区分布、控制保护范围和各部门建设要求,提出本县(市、区)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的依据、标准和规模。

专题四:节约集约用地。查清城镇低效用地、闲置土地、地下空间与批而未供土地的分布、规模、类型、范围,针对不同类型提出相应对策、建议,体现由增量规划向存量规划的转变。

专题五:建设用地扩展边界划定。按照优化开发空间、节约集约用地和多规融合的要求,探索城市、城镇、中心村等不同类型的建设用地扩展边界划定的方法,并用以指导乡镇规划建设用地扩展边界的划定工作。

第三章

规划调整完善主要内容

本次规划调整完善主要是对规划调整基期年到规划期末进行土地利用安排,包括规划目标调整、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主要用地规划、主要专项规划、土地利用空间优化、中心城

区规划和乡镇土地利用调控等。其中需要重点调整的内容包括指标的调整和分解、“三线”

划定;需补充完善的内容为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并需同步调整规划数据库。

一、规划目标

(一)总体目标。

根据县(市、区)新的发展形势,在新政策的指导下,调整完善原规划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与土地利用战略目标。

(二)控制指标。

1.根据“大稳定、小调整”的原则,严格依据全省调整完善后下达的控制指标,调整明

确各项规划控制指标。约束性指标包括: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和城乡建设用地规模。预期性指标包括:建设用地总规模、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人均城镇工矿用地、人均农居点用地、万元二三产业增加值用地量、城市分批次土地供应率、存量土地供应占比、基本农田质量指标、示范区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标准农田保护面积、高标准基本农田面积、建设占用耕地系数、建设占用耕地和补充耕地面积。其中增量指标应分原规划期限和调整基期年到规划期末两个时间段制定。其中城市分批次土地供应率和存量土地供应占比为规划期内

都不得低于的下限指标。 2.对比分析原规划指标与本次调整完善的规划指标,包括指标种类和数值变化。 3.根据实际需要调整新增建设用地预留指标与基本农田保护区中预留建设占用耕地指标。预留指标使用条文表述需符合国家和省的相关文件规定。新增建设用地预留指标原则上不得超过规划调整期新增建设用地总需求量的10%,基本农田保护区中预留建设占用耕地指标需与新增建设用地预留指标相协调。

二、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1.根据新的控制指标与规划布局调整土地利用结构,确定各类用地的面积和比例。

2.

按原规划期限和调整基期年到规划期末两个时间段确定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方案,对比分析原规划与本次调整完善期末各地类面积的变化。

三、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规划

1.根据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专题研究成果,调整县级基本农田保护区的面积和范围,优化基本农田布局,划定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划定要求和方法详见附录D)。

2.根据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专题研究成果,确定永久基本农田示范区的面积和范围(永久基本农田示范区划定要求和方法详见附录E),明确县域内重要的永久基本农田示范区块,并制定下辖乡镇永久基本农田示范区划定的标准和要求。

3.根据标准农田核查验收成果,明确标准农田保护任务,确定标准农田的布局。

4.根据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专题研究成果,

调整区域范围内补充耕地的主要类型与分布,将新增优质耕地优先划入基本农田整备区。提出耕地占补平衡数量与质量并举的实现途径。 5.对比分析调整前后基本农田的质量与空间

布局变化情况,交通沿线与城市周边的优质耕地划入基本农田的情况,建设占用耕地系数变化情况等。

四、生态用地保护规划

1. 根据生态保护专题研究成果,列表明确重点生态保护用地的名称、类型、面积和分布。

2.根据生态保护专题研究成果,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方法详见附录D)。明确下辖乡镇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入内容和划定标准。

3.调整完善生态整治重大工程与重点项目。

4.对比分析调整前后生态保护用地的类型、面积和范围变化。

五、建设用地规划

(一)城镇建设用地。

1.根据新形势与新要求,与城乡规划充分衔接,调整城镇等级结构、功能定位和布局

形态。

2.根据专题研究成果,合理规划建设用地规模,调整各级城镇建设用地规模、人均城镇

用地与布局,人均城镇用地指标须符合国家和浙江省的相关标准规定。

3.根据扩展边界划定专题研究成果,划定中心城区与建制镇扩展边界(建设用地扩展边界划定方法详见附录D),并提出乡级规划划定城镇扩展边界的标准与要求。

4.调整城镇重点基础设施项目。

5.对比分析调整前后城镇建设用地总规模、城镇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和城镇扩展边界范围,确定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与批而未供土地盘活占新增建设用地的比例。

(二)农村居民点用地。

1.根据新形势和新要求,与城乡规划、新农村建设规划、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划、村庄布点规划等充分衔接,调整农村居民点的等级和空间结构。

2.根据专题研究成果,调整制定村改居、中心村、基层村、撤并村的划分标准及结构

组成,确定不同类型农村居民点用地总规模、人均用地及规划引导,人均农居点用地指标须符合国家和浙江省的相关标准规定。规划新增的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占新增建设用地规模

比例原则上不得低于10%。

3.根据扩展边界划定专题研究成果,提出乡级规划划定村庄扩展边界的标准与要求。

4.根据省政府《关于规范农村宅基地管理切实破解农民建房难的意见》与专题研究成果,提出不同类型农村居民点用地建设与管理的措施。

5.对比分析调整前后农村居民点用地总规模、新增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村庄扩展边界范围。

(三)基础设施用地。

1.落实上级规划确定的重点基础设施项目。

2.根据专题研究成果与新增建设用地需求预测量,调整基础设施用地规模与布局。

3.根据专题研究成果,调整重点基础设施项目清单。

4.对比分析调整前后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名称与规模的变化情况。

六、其他用地规划。

根据区域实际情况与土地利用特色,调整完善旅游用地规划、园地规划、林地规划、

文物保护用地规划、防灾救灾用地规划等其他用地规划内容,调整各类用地规模与布局。

七、主要专项规划

(一)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专项规划。

1.根据节约集约利用专题研究成果,明确城镇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目标的实现途径。

构建规划实施使用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与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和批而未供土地盘活面积挂钩机制,实现新增建设用地撬动城镇低效用地的再开发和批而未供土地的盘活。重点确定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利用与批而未供土地盘活的主要类型、规模与分布,列表明确重点项目。

2.根据区域农村居民点用地现状,提出农村居民点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有效途径。

3.提出各乡镇城乡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的目标和引导方向。

(二)土地整治专项规划。

1.查清农用地整理、建设用地整理、宜耕后备资源开发、土地复垦等土地整治潜力。

2.明确土地整治规划目标和任务,划定县域内重大农用地整理区、建设用地整理区、宜耕后备资源开发区和土地复垦区,划定禁止开发区域。

3.建立土地整治项目库,调整土地整治重大工程与重点项目清单。

4.明确土地整治重大工程与重点项目的实施时序与保障措施。

(三)其他专项规划。

根据区域实际情况,可编制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荒滩未利用地开发利用、工矿废弃地开发利用等专项规划。

八、土地用途分区

1.土地用途分区类型划分为基本农田保护区、一般农地区、林业用地区、城镇村建设

用地区、独立工矿区、风景旅游用地区、生态环境安全控制区和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区。县级土地用途分区的划定方法和要求详见国土资源部《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

(TD/T 1024-2010)。

2.各区应根据实际重点划出二级区。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出永久基本农田示范区,一般农

地区划出园地区,林业用地区划出生态林区,城镇村建设用地区划出保留城镇村建设用地区,独立工矿区划出保留独立工矿区,风景旅游用地区划出风景旅游核心用地区,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区划出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核心区。

3.明确调整后的各类土地用途分区的面积与布局。

4.明确调整后的各类土地用途分区管制规则。

5.制定指导下辖乡镇划定土地用途分区的标准和要求。土地用途区的最小分区标准详见附录G。

九、建设用地空间管制

根据“三线”划定与土地用途分区成果,调整完善建设用地的空间管制。 1.根据新的发展要求,合理调整规模边界、扩展边界、禁建边界“三界” 与允许建设区、有条件建设区、限制建设区、禁止建设区“四区”。2.调整完善“四区”的管制规则。3.对比分析调整前后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区的面积和范围。 4.县级规划应制定指导下辖乡镇合理划定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区的标准、方法和要求。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区的划定要求详见附录F。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区的最小分区标准详见附录H。土地用途区、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区和“三线”对应关系符合附录I 要求。

十、乡镇土地利用调控

1.根据县域发展新战略和新形势,衔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县域总体规划等相关规划,调整完善各乡镇功能定位。

2.根据“三线”划定、土地用途分区和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区成果,引导各乡镇土地利用空间优化。

3.调整各乡镇的约束性指标和预期性指标。

第四章

中心城区规划调整完善内容

一、规划调整完善范围

中心城区规划范围指涉及中心城区扩展边界范围的所有乡(镇、街道),中心城区规划范围原则上不得分割乡级行政管辖界线。中心城区规划范围内的乡(镇、街道)不再另行编制乡级规划。

二、规划调整完善主要内容

1.根据新形势和新要求,与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城乡规划充分衔接,调整中心城区的功能定位、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向。

2. 依据上级下达控制指标和相关专题研究成果,明确中心城区的城镇人口、农村人口,

根据指标调整方案,明确中心城区的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示范区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标准农田保护面积、建设用地总规模、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新增建设用地规模、新增建设占用耕地面积、人均城镇建设用地、人均农居点用地和万元二三产业增加值用地量等指标,制定规划期内城市分批次土地供应率和存量土地供应占比不得低于的下限目标。

3.根据“三线”划定要求和扩展边界划定专题研究成果,调整中心城区建设用地扩展边界和空间布局。

4.中心城区扩展边界内(以下简称“圈内”)根据节约集约利用专题研究成果,落实

节约集约用地目标。构建规划实施使用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与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和批而未供土地盘活面积挂钩机制,实现新增建设用地撬动城镇低效用地的再开发和批而未供土地的盘活。重点确定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利用的主要类型、规模与分布,列表明确重点项目,提出城镇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提高的建议与措施。

5. 圈内有条件的区域可衔接县域总体规划细化功能分区,引导圈内商业、居住、工业、公共服务等类型的土地利用。

6.中心城区扩展边界外(以下简称“圈外”),按照《浙江省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

整完善技术指南》,统筹协调土地整治规划、环境整治规划、村镇规划等相关规划,调整

落实基本农田保护地块、生态用地保护区块,统筹基础设施等建设项目,安排土地整治项目,明确建制镇、村改居、中心村、基层村、撤并村的规模和布局。

7.调整完善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区和管制规则。

8.按《浙江省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标准》更新中心城区规划数据库。

第五章

成果要求

县级规划调整完善成果包括规划文本、文本调整完善说明、图件、规划成果数据库及附件。

一、规划文本

(一)规划文本格式。

规划文本格式采用法律条款式,统一使用法定的计量单位,计量单位规定同《浙江省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导则(试行)》。

(二)规划文本内容。

规划文本内容应针对以下章节,确定调整完善后的规划内容,包括: 1.规划总则(依据、原则、期限、适用范围等); 2.规划目标与控制指标(包括县域总体目标、土地利用战略目标和规划控制指标); 3.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4.主要用地规划(包括生态保护用地规划、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建设用地规划和其他用地规划等);5.主要专项规划(包括节约集约用地专项规划和土地整治专项规划等);6.土地利用空间优化(包括土地用途分区和建设用地管制分区等);7.中心城区规划;8.乡镇土地利用调控;9.规划实施与管理措施;10.附则。

(三)规划附表。

县级规划附表详见附录J 与附录K。中心城区规划附表详见附录L 与附录M。

二、文本调整完善说明

文本调整完善说明内容应包括:

(一)规划调整完善的必要性。阐述规划调整完善的原因、必要性和过程。

(二)规划调整完善的方向和重点。阐述规划调整完善目的、土地利用战略调整方向,用地规模、功能布局等规划调整完善重点。

(三)规划基础数据的说明。重点说明土地利用现状数据与土地规划现状数据之间的转换情况。

(四)规划条文调整完善说明(本章也可根据需要单列一本)。按照新的规划调整完善文本条文次序,对照原规划文本,逐条说明条文的调整完善情况。原规划文本为条文形式

的,可以逐条进行对照说明;原规划文本为章-节-段落形式的,根据内容可以逐节或逐

段进行对照说明,对部分重点要点段落可以突出说明。规划条文调整完善说明的主要内容应包括:

1. 调整完善的总体情况。介绍规划修订版文本完成后的总体情况,文本的大纲结构调整完善情况,调整完善的重点内容等,说明保留、增加、调整和删除的条文数。

2. 调整完善的主要内容。按照调整完善后的规划文本,逐条说明调整完善情况。主要

类型有保留条文、增加条文、调整条文、删除条文。原条文内容:列出主要内容。可以省略不重要内容,特别是原文本与规划编制导则一致的内容,用省略号代替。调整条文内容:

直接列出第X 条。

3. 调整完善情况。保留条文,与原条文保持基本一致的条文。可以仅体现新条文内容,

无原条文内容。增加条文,新文本在原文本基础上新增加的条文。无原条文内容。调整条文,在原条文基础上有调整完善的条文。删除条文,新文本中未出现的条文。可以集中描述,无新条文内容。

4. 调整完善理由。调整完善理由应尽量详细,调整完善的条理清晰、论据充分、符合

逻辑、结论合理。可以引用专题的内容、参考相关规划的内容、规划编制过程中的分析过程等。

控制指标的调整、空间布局的调整、“三线”划定等需要重点阐述调整完善的理由。

(五)规划调整完善方案评价。对比分析规划调整前后规划战略、目标、结构、布局等规划重点内容,就规划调整完善方案科学性、可行性、与经济社会发展适应性等进行评述。

(六)各部门规划的协调情况。

(七)规划中公众参与的情况。

(八)特色创新等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三、规划图件

图件分为必备图件和其他图件。

1.县级规划必备图件包括:土地规划调整基期年现状图、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建设

用地空间管制区图、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区调整前后对比图、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图、重点建设项目规划图和土地整治规划图。

2.中心城区规划必备图件包括:1:2.5—1:10 万中心城区土地规划调整基期年现状图、

中心城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中心城区土地用途分区图、中心城区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区图、中心城区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区调整前后对比图、中心城区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图、中心城

区土地整治规划图、中心城区重点建设项目规划图和1:1 万分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

3. 其他图件:可根据实际需要,编制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利用专项规划图、土地适宜性评价图、土地整治潜力分析图、“两规”衔接图和专题规划图等。

4.图件依据《浙江省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图规范(修订版)》和《浙江省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图规范(修订版)》来编制。

四、规划成果数据库

规划调整完善方案确定后,更新中心城区规划数据库。中心城区规划数据库成果包括:规划文档、规划表格、栅格图件、矢量图层与规划元数据。具体要求详见《浙江省乡(镇)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标准》。

五、规划附件

规划附件的主要内容包括规划编制过程中形成的专题研究报告、工作报告、基础资料、会议纪要、部门意见、专家论证意见、公众参与记录等。

附录A

术语及定义

1.三线。是指为维护国土开发利用秩序,健全土地规划体系,严格用途管制,要求规划

调整完善中须划定的国土空间开发三条底线。具体包括生态保护红线、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和建设用地扩展边界。

2.生态保护红线。是指对维护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具有关键作用,在提升生态功能、改善环境质量、促进资源高效利用等方面必须严格保护的最小空间范围。其内涵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生态服务保障线:指提供生态调节与文化服务,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必需生态区域;(2)人居环境安全屏障线:指保护生态环境敏感区、脆弱区,维护人居环境安全的基本生态屏障;(3)生物多样性维持线:指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持关键物种、生态系统与种质资源生存的最小面积。

3.永久基本农田示范区。是指为确保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在

规划基本农田保护区中,根据永久基本农田示范区划定要求,划定的实行永久保护,严控任何非农建设占用的粮棉油生产基地、有良好水利和水土保持设施的高产、稳产优质耕地的示范区域。

4.示范区基本农田。指位于永久基本农田示范区内,需要实行永久保护,严禁任何非农建设占用的基本农田地块。

5.基本农田质量指标。基本农田质量指标可选用以下任意一种方法计算:(1)6 度以下基本农田占基本农田总面积的比重;(2)基本农田平均利用等,采用面积加权计算,平均利用等保留两位小数;(3)高等别基本农田占基本农田总面积的比例,其中高等别基本农田是指耕地质量等别符合附录C 中所列等别范围要求的基本农田。

6.闲置土地。一是指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人超过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有偿使用合同或者划拨决定书约定、规定的动工开发日期满一年未动工开发的国有建设用地;二是已动工开发但开发建设用地面积占应动工开发建设用地总面积不足1/3 或者已投资额占总投

资额不足25%,中止开发建设满一年的国有建设用地。

7.城镇低效用地。城镇低效用地是指在全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划定的城镇扩展边界范围内,不符合现行规划用途、利用粗放、布局散乱、设施落后、闲置废弃和不符合安全生产和环保要求的存量建设用地,以及在“三改一拆”中计划实施改造和已经拆除建筑物的土地,主要包括旧城镇、旧厂矿、旧村庄、其他低效用地(定义同《浙江省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调查要点》(浙土资厅函〔2014〕127 号))。

8.城市分批次土地供应率。用来反映城市分批次农转用项目中已完成供地的效率指标。采用城市分批次农转用中已供应项目面积与城市分批次农转用项目总面积的比值来表示。

9.存量土地供应占比。用来反映土地供应结构中存量土地盘活情况的指标。采用存量土地供应面积与土地供应总面积的比值来表示。

10.农用地整理。是指在农用地区域通过实施土地平整、灌溉与排水、田间道路、农田

防护与生态保持等工程,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的活动。

11.建设用地整理。是指对农村地区散乱、废弃、闲置和低效利用的建设用地以及工矿建设用地,通过工程技术措施,改造为农用地的活动。

12.宜耕后备资源开发。是指对宜耕后备土地资源通过整治措施,增加耕地面积、改善生态环境的活动。

13.土地复垦。是对生产建设活动和自然灾害损毁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达到可供利用状态的活动。

附录B-1 土地规划分类代码及含义表

一级类代码名称代码二级类名称三级类含义代码名称指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包括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及其他农用地。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熟地、新开发复垦整理地、休闲地、轮歇地、草田轮作地;以种植农作物为主,间有零

星果树、桑树或其他树木的土地;平均每年能保证收获一季的已垦滩地和海涂。耕地中11 耕地111 水田还包括宽<1.0 米的沟、渠、路和田埂。指用于种植水稻、莲藕等水生农

作物的耕地,包括实行水生、旱生农作物轮种的耕地。指无灌溉设施,主要靠天然降水种植旱生农作物的耕地,包括没有灌溉设施,仅靠引洪淤灌的耕地。指种植以采集果、叶、

根茎等为主的集约经营的多12 农1 用地13 林地园地年生木本和草本作物(含其苗圃),覆盖度大于50% 或每亩有收益的株数达到合理株数70%的土地。指生长乔木、竹类、灌木的土地。不包括居民点内绿化用地,以及铁路、公路、河流、沟渠的护路、护岸林。14 牧草地指生长草本植物为主,用于畜牧业的土地。指上述耕地、园地、林地、

牧草地以外的农用地。设施农用地农村道路坑塘水面农田水利用地田坎指直接用于经营性养殖的畜禽舍、工厂化作物栽培或水产养殖的生产设施用地及其相应附属用地,

农村宅基地以外的晾晒场等农业设施用地。指公路用地以外的宽度≥1.0 米的村间、田间道路(含机耕道)。指人工开挖或天然形成的蓄水量<10 万立方米的坑塘常水位岸线所围成的水面。指农民、农民集体或其他农业企业等自建或联建的农田排灌沟渠及其相应附属设施用地。主要指用耕地中宽度≥1.0 米的地坎。

113

旱地

151

152 15 其他农用地153

154

155

二级类名称

三级类含义代码名称指建造建筑物、构筑物的土地。包括居民点用地、独立工矿用地、特殊用地、风景旅游用地、交通用地、水利设施用地等。指城镇、农村区域己建造建

筑物、构筑物的土地。包括城市、建制镇、农村居民点、采矿用地等。211 城镇用地农村居212 民点用地213 采矿用地其他独214 立建设用地指城市、建制镇居民点,

包括城镇范围内的商服、住宅、工业、仓储、机关、学校等单位用地。指农村居民点,以及所属的商服、住宅、工矿、工业、仓储、学校等用地。指独立于居民点之外的采矿、采石、采砂(沙)场,砖瓦窑等地面生产用地及尾矿堆放地(不含盐田)。指采矿用地以外,对气候、环境、建设有特殊要求及其他不宜在居民点内配置的各类建筑用地。指城乡居民点之外的交通运输用地和水利设施用

21

城乡建设用地

建 2 设用地221 铁路用地公路用地民用机场用地港口码头用地管道运输用

地水库水面水工建筑用地。其中,交通运输用地是指用于运输通行的地面线路、场站等用地,包括公路、铁路、民用机场、港口、码头、管道运输及其附属设施用地;水利设施用地是指用于水库、水工建筑的土地。指用于铁道线路、轻轨、场站的用地。包括设计内的路堤、路堑、道沟、桥梁、林木等用地。指用于国道、省道、县道和乡道的用地。包括设计内的路堤、路堑、道沟、桥梁、汽车停靠站、林木及直接为其服务的附属用地。指用于民用机场的用地。指用于人工修建的客运、货运、捕捞及工作船舶停靠的场所及其附属建筑物的用地,不包括常水位以下部分。指用于运输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管道及其相应

附属设施的地上部分用地。指人工拦截汇集而成的总库容≥10 万立方米的水库正常蓄水

位岸线所围成的水面。指除农田水利用地以外的人工修建的沟渠(包括渠槽、渠堤、护堤林)、闸、坝、堤路林、水电站、扬水站等常水位岸线以上的水工建筑用地。

222 交通水利用地

22

223

224

225 226

227

20

二级类名称

三级类含义代码名称是指城乡建设用地范围之外的风景名胜设施用地、特殊用地、盐田。风景名指城乡建设用地范围之外的风景名胜(包括名胜古迹、旅游景点、革命遗址等)景点及管理机构的建筑用地。指城乡建设用地范围之外用于军事设施、涉外、宗教、监教、殡葬等的土地。指以经营盐田为目的,包括盐场及附属设施用地。指农用地和建设用地以外的土地。指陆地河流、湖泊等水域用地。不包括滞洪区和己垦滩涂中的耕地、园地、林地、居民点、道路等用地。河流水面湖泊水面指天然形成或人工开挖河流常水位岸线之间的水面,不包括被堤坝拦截后形成的水库水面。指天然形成的集水区常水位岸

线所围成的水面。指沿海大潮高潮位与低潮位之间的潮浸地带,河313 滩涂流、湖泊常

水位至洪水位间的滩地;时令湖、河洪水位一下的滩地;水库、坑塘的正常蓄水位与最大洪水位间滩地;生长芦苇的土地。指水域以外,规划期内不利用、保留原有性状的土地,包括沼泽地、荒草地、盐碱地、沙地、裸地等。

建2 设用地23 其他建设用地

231

胜设施用地特殊用地盐田

232 233

其3 他土地31 水域

311

312

32

自然保留地21

浙江省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技术指南

附录B-2 土地规划分类与原规划分类变化对比表

原土地规划分类一级类代类别码名称 1 农用地二级类代码11 类别名称耕地代码—— 211 212 213 建设用地21 城乡建设用地214 215 216 22 未利用地交通水利用地滩涂沼泽223 三级类类别名称——城市建制镇集镇村庄采矿用地三级类类别名称水田旱地城镇用地农村居民点用地采矿用地代码111 113 211 212 213 214 223 313 ——交通水利用地水域自然保留地22 31 32 其他土地现土地规划分类二级类类别名称耕地代码11 一级类类别名称农用地代码1

城乡建设用地

21

2

建设用地

2

独立建设用其他独立建地机场用地设用地民用机场用地滩涂

3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评估修改指导意见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评估修改指导意见 二〇一二年九月

目录 一、指导思想 (1) 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估 (1) (一)评估目的 (2) (二)评估方式 (2) (三)评估层级和工作组织 (2) (四)评估原则 (3) (五)评估程序 (4) (六)基础资料收集 (5) (七)规划评估主要内容 (5) 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 (10) (一)规划修改适用情形 (10) (二)规划修改层级、时限和工作组织 (11) (三)规划修改原则 (12) (四)规划修改程序 (13) (五)规划修改的控制性要求 (14) 四、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评估修改成果要求 (15) (一)规划评估成果 (15) (二)规划修改成果 (16) 五、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评估修改成果审批 (18) (一)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评估成果审批 (18)

(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成果审批 (18) 附录1 规划评估工作程序 (19) 附录2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情况定量评价计算方法. 20附录3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评估成果表格示例 (27) 附录4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成果表格示例 (36)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评估修改指导意见 目前,全国省、市、县、乡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基本编制完成,进入全面实施阶段。为建立健全规划评估制度,严格规范规划修改,充分发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统筹管控作用,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特制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评估修改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评估修改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保护资源和保障发展目标,坚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强化土地用途管制,促进节约集约用地,有效参与宏观调控,提高土地规划的科学性和权威性,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能够应对经济社会客观发展的要求,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估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估(以下简称“规划评估”)是指在规划实施期间,以规划目标为依据,按照有关评价方法和要求,针对规划编制、审批和实施等情形进行定期跟踪、监测,分析规划对经济、社会与环境等方面发展变化产生的影响、规划实施取得的成效以及存在的问题,评估规划的合理性与现势性,就促进规划有效实施提出评估意见和解决方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程序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程序 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程序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准备工作阶段 准备工作包括成立规划领导小组和规划办公室,拟定规划工作方案和工作计划,并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落实规划经费和人员,广泛收集已有的现状和规划资料等,具体包括: 1)组织准备 因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一项综合协调工作,涉及到许多部门,所以土地总体规划应由当地政府来领导,成立由主管县长任组长,有关部门领导为成员的总体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土地管理部门,负责日常工作。规划办公室是具体编制规划的工作班子,应包括主要学科的科技人员,但更重要的是有适合做综合工作的专家。 2)思想准备 思想动员是一项重要的准备工作,因为目前规划无用论的思想还相当普遍。思想动员首先要说明规划的意义、目的和作用。 3)业务准备 包括编制和批准规划任务书(或工作方案)、业务培训、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落实经费等。 ①规划任务书:要求明确规划的范围、时间期限、指导思想、目的、参与规划的部门、成果要求以及方法步骤、领导机构和工作班子等。 ②工作计划:要求在明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任务的基础上制定,

内容包括:详细列出需搜集的各种信息资料及来源,明确每一步骤的具体任务和方法,进行人员分工和业务培训,明确物资设备供应,作出费用预算,确定时间进度表,制定必要的规章制度等。 (2)调查研究阶段 收集、整理和分析有关自然资料、土地资源、土地利用和社会经济等方面的数据、图件、文件等资料。已有资料的不足部分或不准确部分,应进行必要的补查和核实。设置专题开展研究。通过上述工作,要对全区域土地利用状况、土地资源的优势和潜力,以及今后各项事业的土地需求量作出准确的预测,找出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应采取的方针与对策,编写《问题报告书》,为编制规划提供可靠依据。资料的质量对分析研究的结论是否准确有决定性的影响、因此,要通过资料的整理和对比,选择其中可靠程度高者加以应用。 1)确定土地利用问题 重点开展如下几方面研究 ①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了解土地利用的演变及其规律,目前土地利用的状况及存在问题。 ②土地利用潜力研究。包括土地资源的自然适宜性,待开发土地的潜力,以及不同投入水乎下土地资源的生产潜力和人口承裁潜力。 ③各部门用地需要量预测。根据规划期间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趋势,预测各部门用地的需求量。 根据以上三方面调查研究,同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相对照,可以提出当前存在的和规划期间可能发生的各种土地利用问题。从而确定土

《国土资源部关于严格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管理的通知》--国土资发[2012]2号

国土资源部关于严格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管理的通知 国土资发…2012?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国土资源局,各派驻地方的国家土地督察局,部有关直属单位,部机关各司局: 国务院批准《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以来,各省(区、市)根据《纲要》确定的各项土地利用目标和要求,积极推进地方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和审批工作。目前,地方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已基本完成,大部分规划已批准实施。从2012年4月1日起,土地管理各项相关工作以经批准的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数据库为依据。为严格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充分发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统筹管控作用,落实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严格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要意义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指导土地管理的纲领性文件,是落实土地宏观调控和土地用途管制的重要依据,事关国家和人民长远利益。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土地管理工作中的基础地位和引领作用,切实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管理工作,不断提高土地资源对经济

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一经批准,具有法定效力,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违反。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要严格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从严审查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编制的城乡建设、区域发展、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等相关规划,不得以任何名义改变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用地规模、结构和布局安排,确保各类规划在土地利用上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凡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必须及时调整和修改,核减用地规模,调整用地布局,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土地利用的整体管控作用。 二、严格依据规划划定和保护基本农田 (一)及时划定基本农田。各地要严格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基本农田保护目标、保护区布局及管制规则,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批准之后3个月内完成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基本农田划定后,实行永久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批准不得改变或者占用。 (二)完善基本农田保护区管理。列入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设定的交通廊道内,或已列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重点建设项目清单的民生、环保等特殊项目,在不突破多划基本农田面积额度的前提下,占用基本农田保护区中规划多划的基本农田时,按一般耕地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不需另外补划基本农田,但用地单位必须落实补充耕地任务,按

市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评审办法

市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评审办法 为规范规划大纲的编制和审查工作,依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土资源部关于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前期工作意见的通知》和国土资源部《关于印发〈报国务院审批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规划大纲评审办法〉的通知》等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一、评审组织 评审工作由省、市州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组织,成立规划评审小组,对规划大纲进行审查。规划大纲评审小组分别由省、市州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成员单位、相关领域专家组成。 省人民政府所在地的长沙市、人口在一百万以上的城市以及国务院指定城市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经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初审后报国土资源部评审。其他市州和县级市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由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评审。县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由市州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评审。 二、评审原则 规划大纲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五个统筹”,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切实遵循以下原则: (一)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控制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 (二)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三)统筹安排各类、各区域用地;

(四)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障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五)建设占用耕地与补充耕地在数量和质量上相平衡。 三、评审主要依据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现行法律法规及相关规范; (二)国家和省有关土地利用与管理的各项方针、政策; (三)《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 (四)国家、省和本地区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五)《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土资源部关于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前期工作意见的通知》; (六)省厅《关于市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主要内容的通知》; (七)经批准的上一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或规划大纲; (八)上级国土资源部门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前期工作成果的评审验收意见。 四、评审条件 送审规划大纲,应当符合以下基本条件: (一)指导思想正确 符合《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的要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严格保护耕地为前提,以严格控制建设用地为重点,以节约集约用地为核心,以切实保护土地生态环境为导向;正确处理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镇化在土地利用上的需求与可能,正确处理土地利用中局部与整体、当前与长远之间的关系;统筹安排各类、各区域用地。 (二)基础工作扎实

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关系

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关系

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关系: 相同之处:1、都有相关的法律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依据的是《土地管理法》城市规划依据的是《城乡规划法》 2、组织领导,都由各级人民政府负责组织 3、规划审批,都是分级审批 4、两规关系的法律规定,两规法律均规定 规划的不同之处: 1、规划的范围不同《土地管理法》第四条规定,国家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定土地用途,将土地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说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范围是相应行政级别辖区内全部土地资源,是从整体上把握区域内全部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开发和整治。《城乡规划法》第三条规定,城市规划区是指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城市规划区的具体范围,由城市人民政府在编制的城市 总体规划中划定。 2、关于规划思路。两规的规划思路是不同的,这两规之间重要的相异之处。《土地管理法》第十八条明确规定,下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当依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总体规划(以下简称“两规”)同为指导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空间性规划,两规的充分衔接对城乡建设顺利进行和可持续发展都有巨大的促进作用。然而在两规的编制过程中,由于出发点、规划对象、范围等方面存在不同,导致两规无法充分衔接,如城镇用地规模和布局难以协调一致、城镇形态难以保持一致及基础设施规划布局不同等。两规内容的不一致使部分建设项目无法同时符合两个规划,从而不能实现用地。这样不仅降低了土地利用效率、浪费了两规的建设用地指标,而且让土地使用者无所适从,损害了政府职能部门的公信力。两规不能充分衔接与目前规划编制实施的制度方法有很大关系,系统地分析两规编制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制度的角度研究解决方案,是促使两规协调的关键。 一、两规协调的基础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总体规划都是地方政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工作方案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工作方案 土地规划调整完善工作方案 一、规划调整完善工作的主要任务 (一)合理调整规划目标和主要控制指标 严格根据上级下达的控制指标,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期评估成果和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合理调整各乡(镇、街道)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目标和控制指标。其中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控制指标原则上在原分解下达任务的基础上,根据规划实施情况、异地调剂情况以及上级调整情况进行调整。对矛盾较为突出的城乡建设用地坚持眼光向内,积极盘活现有的存量,努力推进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探索规划建设用地空间管控新办法。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坚持剩余规模进行统筹,通过建立规划实施年度调节机制,在城乡建设用地扩展边界内根据区域内低效用地再开发利用、闲置土地开发利用、批而未供土地利用、盘活存量用地等节约集约用地状况,按年度追加予以落实,用有限的增量撬动存量的方法促进全省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二)严格划定“三条红线” 按照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要求,依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合理划定“城市开发边界”、“永久基本农田红线”和“生态保护红线”,进一步落实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和用途管制制度。“三条红线”相辅相成,划定工作应在规划调整完善中统筹安排,以规划调整完善工作为基础,加强部门间沟通协调,形成合力,引导形成合理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永久基本农田的划定要遵循耕地保护优先、数量质量并重的原则,将通过标准农田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农田水利标准化建设、农业综合开发等工作建成的优质耕地优先划为永久基本农田,其中将集中连片、设施完善、质量优良、土壤清洁、适合规模经营和现代化耕作方式的平原优质耕地划为永久基本农田示范区。同时,将劣质耕地和不符合要求的其它土地划出永久基本农田,稳妥有序地优化永久基本农田结构和布局。 生态保护红线划定要在现有规划的禁止建设区基础上,将自然保护区核心区、风景名胜核心区、水源地一级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列入省级以上保护名录的野生动植物自然栖息地等,划入生态保护红线。 城镇建设用地扩展边界(即城市开发边界)划定应以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允许建设区和有条件建设区为基础,与城市规划充分协调,避让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蓄滞洪区、地质灾害区,通过“摸家底、定底线、定规模、定形态”等步骤,充分利用线型基础设施和自然地物边界综合确定。农村建设用地扩展边界划定应与新农村建设规划、农村土地整治规划相衔8 / - 1 -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工作方案 接,对中心村、保留村边界划定要充分征求当地群众意见。 (三)严格更新规划数据库

县区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技术方案

xxx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技术方案 xxxxxxxxxx 二〇一x年x月

目录 一、目标任务 (1) 二、主要依据 (2) 三、技术路线 (4) 四、程序与方法 (6) (二)规划目标确定 (7) (三)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 (7) (五)土地用途区划定 (12) (六)建设用地空间管制 (15) (七)土地整治安排 (17) (八)乡(镇)土地利用控制 (18) (九)规划实施措施制定 (18) 五、主要成果 (19)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实施土地用途管制和建设用地空间管制的基本依据,是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在新常态下对土地利用的新要求,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确保实有耕地数量基本稳定、质量不下降,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明显提高,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可操作性,根据国家和省、市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工作的要求,制定本技术方案。 一、目标任务 (一)总体目标 在全面总结本区域土地利用和规划管理中的成功经验基础上,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的需要,针对规划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坚持保护优先、节约集约,统筹兼顾、突出重点,上下协调、有序推进的基本原则,依据第二次土地调查和现行规划中期评估结果,合理调整规划目标和调控指标,优化基本农田和建设用地布局,划定城市开发边界、永久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更新规划成果和数据库,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为土地用途管制和建设用地空间管制提供基本依据。 (二)主要任务 1. 开展中期评估。全面总结现行规划实施情况,客观研判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态势及其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对现行规划实施情况进行中期评估,摸清状况、分析趋势、找准问题、查明原因,提出改进规划编制和管理的政策建议。 2. 进行专项评价。围绕规划调整完善工作要求,组织开展资源

《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

《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 年)》 目录 .、八、- 刖言 第一章土地利用面临的形势 第一节土地利用现状 第二节机遇与挑战 第二章指导原则与目标任务 第一节指导原则 第二节规划目标 第三节主要任务 第三章保护和合理利用农用地 第一节严格控制耕地流失第二节加大补充 耕地力度第三节加强基本农田保护第四节 强化耕地质量建设第五节统筹安排其他农 用地第四章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第一 节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第二节优化配置 城镇工矿用地 第三节整合规范农村建设用地

第四节保障必要基础设施用地 第五节加强建设用地空间管制 第五章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建设 第一节加强基础性生态用地保护 第二节加大土地生态环境整治力度 第三节因地制宜改善土地牛态环境 第7V章统筹区域土地利用 第一节明确区域土地利用方向 第二节实施差别化的区域土地利用政策 第三节加强省级土地利用调控 第七章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第一节加强规划对土地利用的整体控制 第二节健全规划实施管理制度 第三节兀善规划实施的利益调T机制 第四节加强规划实施的基础建设 第五节推进规划民主决策 附表 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指标1 : 附表 建设用地指标 2 : 附表 园地指标 3 : 附表 林地指标 4 : 附表 牧草地指标 5 : 附表6:近期新增建设用地及补充耕地指标 ■、八、- 刖百

为了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切实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 地的基本国策,更好地统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土地利用的方针、政策,在《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1 997 — 20 10年)》基础上,制定《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 0 0 6 — 2 0 2 0年)》(以下简称《纲要》)。 《纲要》主要阐明规划期内国家土地利用战略,明确政府土地利用管理的主要目标、任务和政策,引导全社会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是实行最严格土地管理制度的纲领性文件,是落实土地宏观调控和土地用途管制、规划城乡建设和各项建设的重要依据。 《纲要》以2 0 0 5年为基期,以2 0 2 0年为规划期末年。《纲要》的规划范围未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 第一章土地利用面临的形势 第一节土地利用现状 根据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到2 0 0 5年底,全国农用地面积为6 5 7 0 4.74万公顷(9 8 5 5 7 1万亩),建设用地面积为3 1 9 2.2 4万公顷 ( 4 7 8 8 4万亩),其他为未利用地。在农用地中,耕地面积为1 2 2 0 8. 2 7万公顷(1 8 3 1 2 4万亩),园地面积为1 15 4. 9万公顷(1 7 3 2 3 万亩),林地面积为2 3 5 7 4.1 1万公顷(3 5 3 6 1 2万亩),牧草地面积为2 6 2 1 4.3 8万公顷(3 9 3 2 1 6万亩),其他农用地面积为255 3.0 9万公顷(3 8 2 9 6万亩)。在建设用地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为 2 6 0 1.5 1万公顷(3 9 0 2 3万亩),交通运输用地面积为2 3 0.8 5 万公顷(3 4 6 3万亩),水利设施用地面积为3 5 9.8 7万公顷(5 3 9 8 万亩)。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土地利用和管理。自《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 ( 1 9 9 7 — 2 0 10年)》批准实施以来,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加强土地宏观调控和管理的政策措施,土地用途管制制度逐步得到落实,控制和引导土地利用的成效日益显现: ——农用地特别是耕地保护得到强化,非农建设占用耕地规模逐步下降。1 9 9 7 — 2 0 0 5年,全国非农建设年均占用耕地2 0. 3 5万公顷( 3 0 5万亩),与1 9 9 1 — 1 9 9 6年年均占用2 9.3 7万公顷(441万亩)相比降低了3 1%。 ——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逐步提高,保障了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必要用地。2 0 0 5年与1 9 9 6年相比,单位建设用地二、三产业产值从1 9.63万元/公顷(1.31万元/亩)增加到50万元/公顷(3.33万元/亩),增长了 1.5倍。 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力度加大,总体上实现了建设占用耕地的占补平衡

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

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 (2006~2020年)调整方案 为更好地保障“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确保我国实有耕地数量稳定、质量不下降,提高土地利用节约集约水平,维护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严肃性、权威性和可操作性,根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以下简称二次调查)成果,经国务院同意,对《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进行调整完善。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通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强化规划管理和用途管制,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二、调整原则 (一)总体稳定、局部微调。坚持《纲要》确定的指导原则、规划目标和主要任务基本不变,继续实施《纲要》确定的土地分区引导原则、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和规划实施管理制度。局部调整完善《纲要》,增加耕地保护任务,优化建

设用地布局。 (二)应保尽保、量质并重。耕地是我国最为宝贵的资源。既要守住18亿亩耕地数量,更要保证耕地质量不下降,对二次调查查明增加的耕地,除根据国家统一部署纳入生态退耕规划和根据国家相关规划需要占用的以外,均予以保护;优质耕地除实施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十三五”重点建设项目难以避让的以外,均划入基本农田,实行永久保护。 (三)节约集约、优化结构。按照坚定不移地推进节约用地的总要求,遏制建设用地过度外延扩张,有效控制建设用地总量;统筹建设用地增量与存量,合理调整优化建设用地结构和布局,降低工业用地比例,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适当增加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保障新型城镇化用地需求。 (四)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正确处理开发与保护、当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的关系,重点做好耕地和基本农田调整、建设用地结构与布局优化,制定完善政策措施,切实解决影响耕地保护、节约集约用地和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 (五)加强协调、充分衔接。坚持科学论证、标准统一、民主决策,强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和生产力、交通布局等相关专项规划的协调,做好其对下级规划的控制,完善土地用途管制制度。 三、调整的主要内容 (一)关于耕地调整。按照坚守18亿亩耕地保护红线,确保实有耕地数量稳定、质量不下降的要求,到2020年,-2-

锣圩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锣圩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0~2020年) 调整完善方案 (2015年调整) 锣圩镇人民政府 二〇一六年十二月

目录 1.土地利用规划目标调整 (3) 1.1耕地保护目标 (3) 1.2建设用地保障目标 (4) 2.土地利用布局优化调整 (6) 2.1耕地用地布局优化调整 (6) 2.2基本农田布局优化调整 (7) 2.3建设用地布局优化调整 (8) 2.4生态保护用地布局优化调整 (11) 2.5土地整治布局优化调整 (12) 3.保障措施 (14) 附图 (15)

根据《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土资厅函〔2014〕1237号)、《广西壮族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关于印发<广西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工作方案>的通知》(桂国土资发〔2014〕94号)和上级审定下达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主要控制目标指标要求,结合本镇实际,对《锣圩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0~2020年)》(以下简称《原规划》)进行调整完善,形成《锣圩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0~2020年)调整完善方案》(2015年调整)(以下简称《本方案》),《本方案》为2015年修订,所采用的土地利用数据为截至2013年12月31日的年度变更数据,其他数据为权威部门最新公布的数据。本次规划调整完善仅对《原规划》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内容进行修订,经报原规划批准机关后成为土地用途管制依据,对原规划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予以保留,并沿用原规划作为土地用途管制的依据。 现将本次规划调整完善的内容阐明如下。 1.土地利用规划目标调整 1.1耕地保护目标 认真贯彻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采取严格的耕地保护措施,确保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得到更加严格的保护,数量不低于武鸣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下达的指标,质量有保障并逐步提高。 《原规划》全镇耕地保有量目标为15848.27公顷。《本方案》全镇耕地保有量目标为15550.15公顷。规划调整完善后,全镇耕地保有量目标下降298.12公顷。

(完整word版)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关系

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关系: 相同之处:1、都有相关的法律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依据的是《土地管理法》城市规划依据的是《城乡规划法》 2、组织领导,都由各级人民政府负责组织 3、规划审批,都是分级审批 4、两规关系的法律规定,两规法律均规定 规划的不同之处: 1、规划的范围不同《土地管理法》第四条规定,国家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定土地用途,将土地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说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范围是相应行政级别辖区内全部土地资源,是从整体上把握区域内全部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开发和整治。《城乡规划法》第三条规定,城市规划区是指城市市区、近郊区以及城市行政区域内因城市建设和发展需要实行规划控制的区域。城市规划区的具体范围,由城市人民政府在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中划定。 2、关于规划思路。两规的规划思路是不同的,这两规之间重要的相异之处。《土地管理法》第十八条明确规定,下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当依据上一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编制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建设用地总量不得超过上一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控制指标,耕地保有量不得低于上一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控制指标。应当确保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内耕地总量不减少。由此可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思路是依据上一级下达的建设占用耕地、新增耕地面积和净增耕地面积三项控制指标,本着“从供给制约和引导需求”,重在“控制”,而且是刚性的。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时,没有自上下达的规划控制指标,城市的发展思路和城市规模是建立在对城市的社会、经济、历史、地理、资源、产业政策、人文背景等多因素综合分析,按照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提出城市发展目标和发展规模的设想,很少考虑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的问题,是从需要出发,着眼于“发展”。 3、两个规划的行政主管部门不同 4、两个规划编制的工作路线不一样 5、从微观上来说,两大规划的统计口径和范围存在差异 6、规划期限不一样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总体规划(以下简称“两规”)同为指导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空间性规划,两规的充分衔接对城乡建设顺利进行和可持续发展都有巨大的促进作用。然而在两规的编制过程中,由于出发点、规划对象、范围等方面存在不同,导致两规无法充分衔接,如城镇用地规模和布局难以协调一致、城镇形态难以保持一致及基础设施规划布局不同等。两规内容的不一致使部分建设项目无法同时符合两个规划,从而不能实现用地。这样不仅降低了土地利用效率、浪费了两规的建设用地指标,而且让土地使用者无所适从,损害了政府职能部门的公信力。两规不能充分衔接与目前规划编制实施的制度方法有很大关系,系统地分析两规编制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制度的角度研究解决方案,是促使两规协调的关键。一、两规协调的基础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总体规划都是地方政府为了城市可持续发展、土地可持续利用而编制的,最终目标也都是为了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从根本上不存在矛盾。随着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两门学科的不断进步和完善,两规在编制中有越来越多的共通点,两规的方案更需要共同研究、相互衔接来确定,两规在前期研究、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工作方案

土地规划调整完善工作方案 一、规划调整完善工作的主要任务 (一)合理调整规划目标和主要控制指标 严格根据上级下达的控制指标,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期评估成果和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合理调整各乡(镇、街道)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目标和控制指标。其中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控制指标原则上在原分解下达任务的基础上,根据规划实施情况、异地调剂情况以及上级调整情况进行调整。对矛盾较为突出的城乡建设用地坚持眼光向内,积极盘活现有的存量,努力推进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探索规划建设用地空间管控新办法。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坚持剩余规模进行统筹,通过建立规划实施年度调节机制,在城乡建设用地扩展边界内根据区域内低效用地再开发利用、闲置土地开发利用、批而未供土地利用、盘活存量用地等节约集约用地状况,按年度追加予以落实,用有限的增量撬动存量的方法促进全省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二)严格划定“三条红线” 按照国家新型城镇化发展要求,依据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合理划定“城市开发边界”、“永久基本农田红线”和“生态保护红线”,进一步落实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和用途管制制度。“三条红线”相辅相成,划定工作应在规划调整完善中统筹安排,以规划调整完善工作为基础,加强部门间沟通协调,形成合力,引导形成合理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永久基本农田的划定要遵循耕地保护优先、数量质量并重的原则,将通过标准农田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农田水利标准化建设、农业综合开发等工作建成的优质耕地优先划为永久基本农田,其中将集中连片、设施完善、质量优良、土壤清洁、适合规模经营和现代化耕作方式的平原优质耕地划为永久基本农田示范区。同时,将劣质耕地和不符合要求的其它土地划出永久基本农田,稳妥有序地优化永久基本农田结构和布局。 生态保护红线划定要在现有规划的禁止建设区基础上,将自然保护区核心区、风景名胜核心区、水源地一级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列入省级以上保护名录的野生动植物自然栖息地等,划入生态保护红线。 城镇建设用地扩展边界(即城市开发边界)划定应以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允许建设区和有条件建设区为基础,与城市规划充分协调,避让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蓄滞洪区、地质灾害区,通过“摸家底、定底线、定规模、定形态”等步骤,充分利用线型基础设施和自然地物边界综合确定。农村建设用地扩展边界划定应与新农村建设规划、农村土地整治规划相衔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安庆市 土地利用总体规 划 (修改方案) (2003—2010) 安庆市人民政府 二ОО五年六月 ·1·

目录 前言 (1) 1 土地利用现状 (2) 1.1 自然与社会经济概况 (2) 1.2 土地利用结构及分布 (4) 1.3 土地利用程度与效益 (6) 1.4 土地利用优势 (7) 1.5 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9) 1.6 土地利用潜力 (10) 2 规划方针与目标 (11) 2.1 规划方针 (11) 2.2 规划目标 (12) 2.3 远景展望 (13) 3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14) 3.1 土地利用结构 (14) 3.2 居民点建设用地控制 (17) 3.3 重点工程建设 (19) 4 土地利用分区 (19) 4.1 地域分区 (19) ·2·

4.2 用途分区 (22) 5 基本农田保护 (26) 6 土地整理开发 (27) 6.1 土地开发整理重点区域 (27) 6.2 土地开发整理重点工程 (29) 6.3 土地开发整理指标分解 (32) 7 实施规划的政策和措施 (33) ·3·

安庆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修改方案) 前言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三章第二十六条的规定以及安徽省人民政府皖政办复[2003]8号《关于要求修改安庆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请示》的批复意见,现对《安庆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以下简称《现行总体规划》)进行修改。 本次总体规划修改以国家、省有关法律、法规、规章、文件为依据,从安庆市实际出发,针对《现行总体规划》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及新时期安庆市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深入研究安庆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安庆市城市建设对土地的需求,进一步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调整、完善《现行总体规划》,实现安庆市土地资源优化配臵和合理利用,促进安庆市土地利用持续健康的发展。 本次规划的目标年与《现行总体规划》一致,即至2010年。以2002年为基期年,2010年为规划目标年,并展望2030年。 ·1·

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安徽省城市开发边界和 永久基本农田控制线数据标准 2016年6月

目录 1适用范围 (1) 2编制依据 (1) 3数据内容 (2) 4定位基础 (2) 5数据质量与制图规定 (2) 5.1数据要求 (2) 5.2图示符号 (5) 6成果数据提交规定 (6) 6.1成果数据提交内容和格式 (6) 6.2成果数据存储方式 (6) 附录A 控制线分类、代码和表达图示 (7) 附录B 城乡规划用地分类、代码和表达图示 (7) 附录C1市(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功能区分类、代码和表达图示 (8) 附录C2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用途区分类、代码和表达图示. 9 附录D 建设用地管制分区分类、代码和表达图示 (10)

1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安徽省城市(县城)开发边界和永久基本农田控制线划定与数据交换。 2编制依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 (3) 《基本农田保护条例》(1998) (4) 《安徽省基本农田保护条例》(2004) (5)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 (6)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GB/T 2260-2007) (7)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 50137-2011) (8) 《基础地理信息城市数据库建设规范》(GB/T 21740-2008) (9) 《城市规划制图标准》(CJJ/T97-2003) (10) 《城市规划数据标准》(CJJ/T 199-2014) (11) 《市(地)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TD/T 1023-2010) (12) 《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TD/T 1024-2010) (13) 《市(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标准》(TD/T 1026-2010) (14) 《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标准》(TD/T1027-2010) (15) 《市(地)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图规范》(TD/T 1020-2009) (16) 《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图规范》(TD/T1021-2009) (17)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TD/T 1014-2007) (18)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更新标准》(试行) (19) 《基本农田数据库标准》(调整试行稿) (20) 《安徽省城市总体规划用地布局数据库规定》(2015) (21) 《关于统筹开展城市开发边界和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有关问题的通

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技术指南(试行)

第一章 一、适用范围 总则 本指南适用于县级规划的调整完善工作。县(市)规划包含中心城区规划。县级行政范围全部纳入市级中心城区范围内的,则无需编制县(市、区)和下辖乡(镇、街道)规划。县级行政范围部分纳入市级中心城区范围内的,需编制县(市、区)和市级中心城区范围外的乡(镇、街道)规划,其中县(市、区)规划调整完善的主要内容为市级中心城区范围外的规划内容,市级中心城区范围内的规划内容符合市级规划。 二、术语和定义 附录A 中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三、规划调整完善依据 法律法规。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有关规划的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 指导性文件。包括国土资源部、浙江省国土资源厅有关规划调整完善的通知和要求等指导性文件。 技术标准。国家和省有关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土地利用数据库等技术标准。 相关规划。上级规划、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及相关部门规划等。 四、指导思想 为了探索、建立规划定期评估与适时修改制度,提高规划的现势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加强规划的统筹管控能力,在“大稳定、小调整”原则的指导下调整完善县级规划。通过强调三个规划理念的转变,即“保障型规划”向“保护型规划”转变、“增量型规划”向“存量型规划”转变、“指标分解型规划”向“空间管控型规划”转变,达到县级规划“调结构、优格局、促发展”的总体目标,构筑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空间格局,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五、规划调整完善原则 突出重点、稳步推进:根据规划中期评估结论,在“大稳定、小调整”的前提下,稳 步推进规划调整完善工作,规划调整完善应重点突出三个规划理念转变。上下结合、统筹兼顾:注重与上级规划的衔接和对下位规划的引导,统筹安排土地利用,兼顾社会、经济和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重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对于现实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介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建议的有关内容。 关键词:土地;利用;规划;城市;建议;理论 引言对于城市总体规划及其土地利用规划的讨论,近些年在规划界就从来没有停止过。大家不断地发现问题,又不断地提出对策建议,但是,多年来城市总体规划并没有产生很大的变革,规划的编制.审批以及规划师在认识方法上都没有太大的变化。虽然城市总体规划问题多多早已是不争的事实。但是改革一直未能以强有力的姿态开始。 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的理论基础 1.1规划的基本原则——可持续发展 1 9 9 4年中国制定并发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 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这是世界上第一部国家级21世纪议程,它的核心思想是提出在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政府为了在各级地方政府各部门贯彻执行中国21世纪议程,采取了一系列重大行动和措施,其中包括把可持续发展作为我国的发展战略之一,以推动地方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提出可持续发展定义:“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威胁”。 1.2 城市与区域发展的整体性——要求规划之间的融合城市是非农业人口集中.以从事工业.第三产业等非农活动的地域,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社会经济和文化活动的集中点,是区别于比较单一而分散的农村居民的社会空间结构形式。与自然系统相比,城市是一个社会.经济活动高度密集的综合体,是一个以人为主体的较为脆弱的生态系统。城市以其紧密联系的区域为依托。与城市紧密联系区域的资源.大气.水.生物.经济和社会发展等因素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它们既起着为城市发展提供能源.水.粮食.劳动力等,又是城市产品的主要市场。同时起着消化.吸收和降解城市的废物。特别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逐步加速,城市与乡村之间逐渐融合,城市与区域日益成为一个发展的整体。按照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城市与乡村之间应该避免利益相互冲突,力求建立一种城市与乡村融合的协调发展形式,城市与乡村统一规划@。城市规划与区域规划必须相结合,而我国现阶段所进行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是区域规划与城市规划的一个部分。在国际规划界流行的一种观点:“真正的城市规划必须是区域规划(ture city planning must be regional planing)ⅲ。在中国城镇密集的高城市化地区,尤其应该加强区域规划。城市规划应该逐步拓展到大都市地区范围的规划。 1.3整体规划的原则要求根据著名规划专家萨伦巴教授所述,整体规划需要四个方面的结合:@①功能上的结合,是指物质规划.经济规划与社会规划之间的结合,将三者作为一个整体;②不同层次地域空间的结合,是指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城市规划之间的结合,表明城市与乡村的规划必须结合起来,形成协调的有机整体;③地域规划与部门规划的结合,是将来自农业.工业.交通等各个部门上下级的纵向计划和建议与横向的地域空间规划联系起来,与地域的空间需求和发展可能结合起来。④时间上的结合,主要是考虑规划的动态性.时间和空间的结合性.规划的弹性等问题。规划的整体性原则要求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作为一个规划的整体,统一于区域与城市规划为主体的综合空间规划体系之中。 2.对城市总体规划现存问题的剖析 2.1城市总体规划历史的回顾在我国所有的城市规划类型中,城市总体规划无疑是法律地位.权威性.受重视程度和期望值最高的。从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的城市普遍经历过两轮总体规划。总体规划的期限一般为近期5年,远期15~2o年,并且重点放在远期,即期望总体规划能对城市未来20年的各项开发建设在统筹安排.合理布局的基础上做出综合的部署。但是现实往往并没有期望的那么完美,实践表明:第一轮的总体规划平均发挥了不到10年的作用。第二轮的刚过5年就已经与实际建设相去甚远。在当前我国“发展是硬道理”的大背景下.城市总体规划的处境十分尴尬。回顾我

江苏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标准

江苏省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数据库标准 (修订稿) (2010年11月) 江苏省国土资源厅

目次 前言............................................................................. II 引言............................................................................. II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数据库内容和要素分类编码 (2) 5 定位基础 (5) 6 数据库结构定义和要素分层 (5) 7 数据交换文件命名规则 (17) 8 数据交换内容与格式 (19) 9 元数据 (19) 附录 A (规范性附录)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交换内容与格式 (19) 附录 B (规范性附录)土地规划用途分类及含义 (31)

前言 本标准的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是在《TD/T 1027-2010 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标准》的基础上编制而成的。本标准由江苏省国土资源信息中心负责解释。

引言 为规范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规,依据《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等相关标准和规范,制定本标准。

江苏省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标准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的要素分类、要素编码、定位基础、数据结构、文件命名规则、数据交换格式和元数据等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的数据库建设和数据交换,县级规划中的中心城区规划图形数据的数据库建设和数据交换按《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标准》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2260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 GB/T 10114 县级以下行政区划代码编制规则 GB/T 13923-2006 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 GB/T 13989 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分幅和编号 GB/T 16820 地图学术语 GB/T 17798-2007 地球空间数据交换格式 GB/T 19231 土地基本术语 GB/T 21010-2007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TD/T 1014-2007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 TD/T 1016-2003 国土资源信息核心元数据标准 TD/T 1016-2007 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 TD/T 1019-2009 基本农田数据库标准 TD/T 1021-2009 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图规范 TD/T 1024-2010 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 TD/T 1028-2010 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标准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要素 feature 现实世界现象的抽象。[GB/T 17798-2007 3.4 要素] 3.2 要素性质 feature attribute 要素的性质。[GB/T 17798-2007 3.5 要素性质] 3.3 类 class 具有共同特性和关系的要素集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