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苏轼的以诗为词 二

论苏轼的以诗为词 二

论苏轼的以诗为词 二
论苏轼的以诗为词 二

论苏轼的“以诗为词”

孙小丽汉语言文学

摘要:苏轼的一生是极其坎坷的,但这种坎坷在某种意义上成就了词人在宋代文坛独特的地位,这种独特之一表现在其对宋词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词人用一种被人称之为“以诗为词”的手法改革了当时的词风,这种手法产生了广泛的反响。对于“以诗为词”,各个年代的解释不尽相同,其主要表现为用题序和用典。当时,一些词人认为苏词“不协音律”,事实上,苏轼是遵守词律的,苏词是协律的,古人用“不协音律”为理由来非议苏轼“以诗为词”是不符合实际的。苏词提高了词品,扩大了词境,发展了词风。而苏轼的政治生活背景和当时词坛的状况是“以诗为词”形成的两个主要原因。

关键词:苏轼;以诗为词;评价

苏轼在宋代文坛上是一位极高的大家,诗文词都达到了极高的造诣,其诗奔放灵动,逸态横生;其文如万斛泉涌,不择地而出;其词更是空灵飘逸,“一洗绮罗

香泽之态”,[1] 如天地奇观。但如果就一种文体自身的发展而言,苏词的历史性贡献又超过了苏文和苏诗。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终突破

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苏词内容丰富,风格多样,而最大特点就是“以诗为词”。结合宋词的流变和当时的社会状况、他的政治生活遭遇,论述“以诗为词”这一文学现象形成的原因及其贡献、在苏词中的表现、前人对此的评价对正确认识苏词和词体的发展都十分有意义。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在今四川省)人。嘉祐

二年(1057)欧阳修知贡举,苏轼与弟弟苏辙同时高中进士,为欧阳修门生。熙宁

四年(1071)反对王安石新法,自请出任地方官,先任杭州通判,熙宁七年调任密

州知州,元丰七年(1079)移知湖州时,因讪谤新法罪被逮至京,此即著名的“乌台诗案”。后因王安石等人的援救而免死,次年到达黄州任团练副使,这时的他已四十五岁了。黄州四年,是他创作的收获时期,前后赤壁赋、赤壁怀古词等作品写

于此时,他旷达的人生观与飘逸的创作风格都成熟了。元丰七年调任汝州团练副使,路过建康,遇到了当时已经隐退的王安石,交谈甚欢。元丰八年(1085)旧派又重新执政,第二年即元祐元年,苏轼还朝,任翰林学士。但由于与旧派人物意见

不合,自元祐四年出知杭州、颖州、扬州、定州。元祐八年,朝廷起用新派,第二

年即绍圣四年(1097)被贬儋州。元符三年赦还,第二年病逝于常州。由上可知,苏轼的一生是极其坎坷的,然而词人在困难面前并未低头,而是勇往直前,百折不挠,词人的努力造就了其在宋代文坛独特的地位,这种独特之一表现在其对宋词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词人用一种被人称之为“以诗为词”的手法改革当时的词风,开拓词的题材,提高词的意境。这种手法产生了广泛的反响。

“以诗为词”一语,首见于陈师道的《后山诗话》。它说:“退之以文为诗,子瞻

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2] 陈师道并未具体明

确地解释何谓“以诗为词”,仅以“雷大使之舞”为喻,点出苏词“要非本色”,然而

“以诗为词”从此却成了词学研究及文学批评中的重要概念。实际上,陈师道说苏轼“以诗为词”,包括两层意思,一是说他的词有不合音律处;一是说他的词不同

于传统的词风,与词的所谓“本色”不合。认为他的词不同于《花间》、南唐以来的“正规”的词风,似乎带进了某种诗里才有的东西。刘熙载说得较为具体:“东坡词似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也。”[3] 现代词学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很多学者对“以诗为词”的概念做了很深且有创造性的解释。如袁行霈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认为“以诗为词”是将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主要表现为用题序和用典。[4] 吴熊和先生认为:“凡可入诗的,亦以入词;可于诗言之的,亦于词言之。苏轼“以诗为词”的含义,实即如此”。并认为‘以诗为词’是对苏词从内容到风格,从用调到用律全面革新的一句总结。[5] 可见,不管时代如何发展,“以诗为词”这个概念总与诗歌的某些方面有一定的关联。所以,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以诗为词”的手法是苏轼变革词风的主要武器,即是把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

突破了音乐对词体的制约和束缚,把词从音乐的附属品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苏词中比较成功的表现是用题序和用典。

在中国词史上,苏轼开创的豪放词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苏词的这一巨大贡献受到了多数人的肯定,但也遭到了许多批评。他们认为苏词“不协音律”,而“音律”又是词的本色最重要的体现。那么实际是否如此呢?苏词是否真的不协音律呢?苏轼曾自谦平生“有三不如人”,其中之一即“唱曲不如人”,这往往成了别人攻击其词的口实。其实,在古代的文献中,有大量关于苏轼能唱曲的记载。《东

坡志林》卷七说“旧传阳关三叠,然今世歌者,每句再叠而已。若通一首言之,又是四声,皆非是,或每句三唱,正应三叠之说,则从然无复节奏,余在密州,有丈勋官以事至密,白云得古本阳关,其声婉转凄断不类,乃至唐本三叠盖如此。及至

换黄州,偶得乐天对酒云:‘相逢且莫推辞醉,听歌唱阳关第四声。’注云:第四声为劝君更进一杯酒,以验之,若一句再叠,则此句为第五声,进为第四声,则一句不叠审矣”。可见苏轼不仅重视音律,且对音律的探究也是不遗余力的。因此他在作词时也是“协律”的。

自苏词问世以来,对苏轼“以诗为词”这一文学现象的研究就未曾间断过,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评价。从总体上看,绝大多数词论家都基本上是肯定“以诗为词”手法的运用给词坛带来的突破性与贡献性的,认为它丰富了词的写作方法,开拓了词境,给词的发展注入了新的艺术活力和生命力。下面列举一些对“以诗为词”所做的肯定性评价,并结合一定的作品来分析“以诗为词”在词中的表现,同时阐述这一艺术手段对词的发展做出的贡献。

第一,苏词提高了词的品位,扩大了词的内容,达到了意境广阔,格调高远。自晚唐五代以来,词一直被视为“小道”。苏轼以诗为词,提高了词的品位,把词人的言情与诗人的言志相结合起来,苏轼的词无事不可写,无意不可入。其词内容空前充实广泛。举凡政务时事、川山景物、城乡风光、人情酬答、纪游怀古,无论大小、雅俗,都可写入词里。刘辰翁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6] 不仅大大突破“艳科”为主的局限,也远远超过前人所吟咏的个人狭隘生活。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就是其代表作之一。在词中,词人把对自然山水的关照与对历史、人生的反思相结合起来,在雄气壮阔的自然美中融入深沉的历史感和人生感慨。“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首词既有词人的气质,也有时代的气势,丰富了词的表达范围。词人由“大江东去”、“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江边故垒这一寻常事物,而贯通历史、功业、人生的价值判定。上片咏赤壁,着重写景,为描写人物作烘托。前三句不仅写出了大江的气势,而且把千古英雄人物都概括进来,表达了对英雄的向往之情。假借“人道是”以引出所咏的人物,而“乱”、“穿”、“惊”、“拍”、“卷”等词的运用,精妙独到地勾画了古代战场的险要形势,写出了它的雄奇壮丽景象,从而为下片所追怀的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渲染了环境气氛。下片着重写人,借对周瑜的仰慕,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而写“小乔”在于烘托周瑜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突出人物的风姿,中间描写周瑜的战功意在反衬自己的年老无为。“多情”后几句虽表达了伤感之情,但这种感情其实正是词人不

甘沉沦,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表现,仍不失英雄豪迈本色。这首词感慨古今,雄浑苍凉,大气磅礴,把人们带入江山如画、奇伟雄壮的景色和深邃无比的历史沉思中,唤起读者对人生的无限感慨和思索,融景物、人事感叹、哲理于一体,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词与诗一样,也具有表现社会生活和现实人生的写作功能。由于苏轼的不懈努力,最终提高了词的艺术品位,把词光明正大地引入文学的神殿,使词从“小道”上升为一种与诗具有同等地位的抒情文体。

第二,扩大了词境,扩大词的表现功能。他将传统的只能表现女性化的柔情之词扩展为表现男性化的豪情之词。他用词作来证明词同样可以表现个人志向。金人元好问《新轩乐引》即说东坡“情性之外,不知有文字”。如《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这首词上片具体写打猎的热闹场面;下片表现了作者希望驰骋疆场的豪情壮志,同时也表现了其报国无门的感慨。这是苏轼的第一首豪放词,这首词初步表现出“以诗为词”的创作手法。首先,这首词有一副标题,而以前的词不用副标题,这首词打破了这一界限。其次,这首词的题材和主

题在词史上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词人有意把盛唐边塞诗的题材和意境写到词中。此前只有范仲淹的《渔家傲》描写过边塞,但其基调是悲壮、苍凉的,不是盛唐边塞诗的意境。当然,这里是基于宋代而言的。再次,这首词用了很多的典故。如“看孙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这些都是“以诗为词”的表现。这样的表现,使词的表达范围更加广泛,词境更加深远;使词在表达时不只是轻描淡写的勾勒与图画,而更是自由洒脱的叙述与议论;不只是意象的简单叠放与排列,而更是情

意的独特比喻与象征;不只是缠绵于男女间的爱恋与欢快,而更是洞见生命的博大与深沉。

第三,苏轼词发展了词的风格,振兴开拓了豪放词,丰富提高了婉约词派。

词境的扩大必然带来风格的创新与丰富。唐五代以来,词以婉约为宗,风格单一。苏轼对这种浮艳柔媚的词风极为不满,于柳永与婉约词派之外,另立一宗,成为宋代豪放词派的卓越开拓者,使宋词的艺术风格趋于多样化。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雄奇阔大,豪放恢弘,是东坡词的优秀代表之一。此词于怀念古代英雄之中写感叹自身失意之情。上片咏赤壁,即景写实,突出江山之胜;下片缅怀周郎,因景生情,突出英雄之业,并以此衬托自我,抒发身世之叹。结尾的“人生如梦”,抒发了自己的不平与激愤。词中运用了大量的典故,重现了历史伟

人雄姿英发的风神。如“三国周郎赤壁”、“小乔初嫁了”等都是历史典故。而这些典

故的成功运用都是“以诗为词”的表现。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词至晚唐以来,以清切婉丽为宗,至柳永而一变,如诗家之有白居易,至轼又一变,如诗家之有韩愈,遂开南宋辛弃疾一派,寻源溯流,不能不谓之别格,然谓之不工则不可。故至今日,尚与花间一派,并行不能偏废。” 但苏词不是只有雄放的一面,而是随意境之变,呈现出多样化的风格。如《八声甘州·寄参寥子》有“有情风万里卷潮来”的清秀,《卜算子》有“缺月挂疏桐”的空录;《水龙吟》有“似花还似非花”的缠绵。其《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全词构思新巧,感情四溢。写景、记事、说理自然,寓庄于谐,语言回环流动,风格清新婉丽。这是一首感叹春光流逝、佳人难见的小词,词人的失意情怀和旷达的人生态度于此亦隐隐透出。词的上片写春光将尽,伤春中隐含思乡情怀,下片抒写闻声而不见佳人的懊恼和惆怅。于真挚细腻之中独具凝重深厚之笔。这一做法,丰富了婉约词。

第四,苏轼运用自己创作诗文的艺术手法写词,同时又继承了词作的艺术特色,把两者和谐融合起来,发展了词的艺术成就。苏轼是诗文大家,有丰富的创

作实践和理论。他说作文应做到“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他运用创作诗文的艺术方法作词,使词变得更加含蓄、凝练、跌宕。苏

轼的词比较疏朗,有些还富有一定的哲理性。但词体本身比较浓丽,这样,他用

诗法写词,他的词就更加美。苏轼有的词重白描,少有婉约词那种特别的凝练。

所以其作品清新俊爽,深情绵缈,这也逐渐成为苏轼婉约词的基本风格,为其他婉约词高手所不及,因而丰富了婉约词。如咏花,词人用疏放的手法写出了不同于前人的婉约之词,将杨花刻画的淋漓尽致。再如《念奴娇·赤壁怀古》,词人也适当地采用了散文化(如:“人道是”、“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等句)和议论化(如“多情应笑我”、“人生如梦”等句)。这种写法在前人词中十分罕见,这些都表现了

词人的勇气与魄力。

俗话说,有因必有果,“以诗为词”的产生有也其特定的原因。下面我们从苏轼的政治生活背景和当时词坛的状况两个方面来分析“以诗为词”形成的原因。上文已对苏轼的生平做了简要的叙述,现在我们要分析他的政治遭遇与“以诗为词”的某种关联。苏轼因被控以指斥时政,且有“一肚皮的不合时宜”。从湖州知州任上逮捕入狱。入狱以后,苏轼所得罪之人皆欲杀之,同时苏轼也受到了狱卒的欺侮,此类种种使苏轼从精神到肉体都受到了很大的伤害。极其漫长的拷问逼供结束

之后,在得知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时,他感慨万端:“却对酒杯疑是梦,试拈诗笔已如神。此灾何必深追究,窃禄从来岂有因。”[7] 并且告诉自己:“平生文字为吾累,此去声名不厌低。”[8] 到了黄州,住在定惠院里,他深居简出,诗酒自解。一方面无事不出门,对醉时的狂言深怀余悸;“闭门谢客对妻子,倒冠落佩从嘲骂”,[9] 所有的这些都表现了词人的压抑与克制;另一方面词人又借吟咏花草以流露其怨怒不平之气,极力维护着个人的人格尊严。而且他以诗寓意,写到:“江城地瘴蕃草木,只有名花若幽独,嫣然一笑竹篱间,桃李满山总粗俗。也知造物有深意,故遣佳

人在空谷。自然富贵出天资,不待金盘荐华屋……”[10]故纪晓岚有“纯以海棠自寓,风姿高秀、兴象微深”评之。苏轼这种对政治迫害既存畏怯,又不能因受打击而减损自己高洁的人格的矛盾心态,反映在创作生活中,表现为对诗文创作的忐忑不

安,经常少作或不作诗文来自我告诫;基于此,词人对词的创作进入一个质的飞

跃时期。苏轼在与好友的通信中,反复申明其因为诗文而获罪,所以自己尽量不写诗文。如《与腾达道尺牍》十五云:“但得罪以来,未尝敢作文字”;[11]《与王定国

尺牍》八云:“文字与诗,皆不复作”[12];《与程正辅尺牍》十六云:“前后惠诗皆未和,非敢懒也。盖子由近有书,深戒作诗,其言切至,云当焚砚弃笔,不但作而不出也。不忍违其忧爱之意,故遂不作一字,惟深察”。[13])而关于作词方面的材料则与之

形成鲜明对比,在与朋友的通信中,东坡谈论词的地方有十五处左右,除《与鲜于子骏》一首写于密州之外,其余十四首皆黄州时所作。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与陈大夫尺牍》三所言:“奉违如宿昔尔,遂改两岁。浮幻变化,念念异观,闲居静照,想

已超然……比岁不作诗,小词无碍。辄作一首,今录呈,为一笑。”[14] 作者经常用词来排遣自己的苦闷和情怀。

可以看出,由于遭受“乌台诗案”的政治打击,苏轼不得不时时告诉自己,小心那些想陷害自己的人再生事端,尽量少写诗文。但同时,词人也要表达自己的感情,也要发泄自己的郁闷不平之气,词人也不甘心受到打击后就逆来顺受。所以,在这种特殊的政治背景和矛盾的心态下,词人选择了词这种文学形式,利用它在当时社会地位甚低、习惯上只用作娱宾遣兴的有利条件,来抒发自己的苦闷与怨愤之情。这些是“以诗为词”形成的社会背景。

另一方面,从当时词坛状况来看。自晚唐五代以来,词一向被视为娱宾遣兴的“艳科”、“小技”。其地位十分低下,在苏轼之前,词还不能和士大夫文学的“正体”—诗文平起平坐。虽然到了北宋初中叶,也有范仲淹、晏殊欧阳修等人致力于发展词体,但词作为“艳科”的地位仍不能摆脱,文人士大夫仍沿袭着“侧艳软媚”的花间词风;另一方面,柳永的长调慢词虽然影响很大,但他的词偏于“低俗”,不符合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标准,词体的发展一直停滞不前,雅词过于艳软,而俗词过于俗气。而这也导致了两种词体的极端对立。苏轼正是不满于这种状况,决心改造词体,使词这种新文体摆脱低俗的地位,并把它纳入文人士大夫的主流文化之中,而实现这个目标的主要手段就是“以诗为词”。

苏轼“以诗为词”的首要目的就是以“柳耆卿体”为敌手,刻意矫正时俗,力图以自己的新词体抵消甚至取代柳体俗词,因为当时柳永俗词的影响很大,甚至苏轼的门下也受到影响,所谓“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正说明了柳永的俗词在当时的号召力。苏轼认为诗词是同源的,词为诗之余,所以当柳永的俗词风行全国,势不可挡之际,苏轼就是有意识地决心开创一种不同于“柳耆卿体”的新体词来,在他的《与鲜于子骏书》中可以发现他已经有意识地这么做了。他说“近却颇

作小词,虽无柳七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江城子·密州出猎》便是其“自是一家”的代表之一。这首词充满了豪言壮语,塑造了一个神采飞扬的士大夫精英形象,抒情方式是直抒胸臆式的,这些都是与柳永词截然相反的,整首词的基调是阳刚而非阴柔之声。所以柳永词只适合于十七八女孩执红牙拍板

曼声娇唱,而苏轼的这首词则要东州壮士吹笛击鼓,抵掌顿足而高唱。从题材、

内容到风格、语言、意象等方面,苏轼的词已经不是应歌而作的小词,而是一种

诗人之词了。

总之,“以诗为词”是苏轼乐而不厌的直接实践,也是他在我国词史上具有不

容抹杀的地位的原因之一。“以诗为词”使词的性质和抒情功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真正实现了“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这一革命性的转变,提高了词品,指出向上一路。同时,苏轼提出的“以诗为词”也是时代的要求,是词史发展的规

律性体现,是苏轼卓越的文学理论的光辉表露。从此,词终于摆脱了旧体艳科的束缚,成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开创了辛派创作的先河。

参考文献:

[1] 胡寅著.《题酒边词》,转自马积高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册)[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1:395.

[2] 陈师道著.《后山诗话》,转自马积高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册)[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1:395.

[3] 刘熙载著.《艺概》,转自马积高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册)[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1:396.

[4] 袁行霈著.《中国文学史》(第三册)[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80.

[5] 吴熊和著.《唐宋词通论》[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6:202.

[6]刘辰翁著.《新稼轩词序》,转自马积高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册)[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1:395.

[7] [8] [9] [10] 王文诰辑注.《苏轼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

1982:1005.1006.1033.1036.

[11] [12] [13] [14] 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

1986:1480.1517.1594.1698.

试论苏轼对宋词的革新

试论苏轼对宋词的革新 词自晚唐、五代以来,形成了绮靡婉约的作风,人们习惯用它写恋情,抒闺思。到了宋初,由于封建统治阶级及士大夫歌舞升平的需要,出现了柳陌花衢、茶坊酒肆竞唱?新声?的景象。以晏殊、晏几道父子为代表的词人,也就因袭晚唐、五代的浮艳词风,极立追求词藻的雕琢和形式的华丽。欧阳修的一些词作即景抒情,有些新意,但也没有脱出艳科的藩篱。这时张先的慢词和范仲淹描写边塞风光的词,对词的形式和内容有所开拓和发展。柳永的出现,使北宋词为之一变。他继承了很多篇幅较长又合于音律的慢词,以此表现仕途潦倒的生活遭遇,抒发羁旅行役的感受,描叙帝都的壮丽和城市的繁华,反映歌妓的不幸及他与歌妓的情意。 然而,北宋时期,真正开一代词风的是苏轼。苏轼的贡献,首先是打破了词为艳科的狭隘范围,开拓了词的内容,提高了词的意境,词不再只是娱宾宴客的点缀或抒发男女欢乐与离愁的工具。他用词写爱国之情,忧民之情,以及怀古思今,咏物写景,凡诗歌里写到的内容,都可以被苏轼写到词中。他还用写诗文的手法写词,革新了词的语言,提高了词的格调,丰富了词的表现力,以他那豪壮的气势、丰富的想象、瑰丽的语言,创立了豪放词派,对词的发展作了重要贡献。

苏轼对宋词的革新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以诗为词,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 苏轼在词中大胆打破传统观念,以诗为词,即凡是诗能表现的题材内容,也让词进行表现,甚至让词与音乐脱离,打破了?诗庄词媚?的传统界限,这就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开拓了词的意境,也对当时及后代产生了巨大影响。 词从兴起以后,在民间创作和中唐文人创作中,题材都比较广泛,只是到了晚唐五代才被局限于男欢女爱、离情别绪的内容,用于?侑觞佐舞?,并以其?香而弱?的格调,被视为?艳科?。从南唐冯延巳、李煜到北宋晏殊、欧阳修,已开始抒写个人感慨,柳永在表现自己怀才不遇的同时,还描绘了都市风光、市井生活。不过,词总的仍然?以清切婉丽为宗?,虽说范仲淹、王安石写了一些悲凉慷慨工作,但几乎没有什么影响。欧阳修领导了诗文革新,却还没有革新到词的领域。这是跟当时对词和诗的传统看法有关的。相当多的人认为诗词有别,直到李清照还说?词别是一家?,这种观点还继续把词当作?小道?,只供?娱宾遣兴?、?析酲解愠?。在这样的限制下,词自然不能象?言志?的诗那样,反映与国计民生有关的重大问题。 这样的局限,对于苏轼却是不存在的,他?以诗为词?,打破诗和词的界限,使词的题材无往不适,凡可以入诗的都可入词,把词从?樽前?、?月下?、?美人?、?歌伎?中解放出来,扩大了

苏轼的以诗为词

为什么说苏轼是以诗为词? 陈师道在《后山诗话》中评价苏轼的词“以诗为词”。“以诗为词”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在词的用途上, 苏轼的词有了极大的拓 展, 使词形成了和传统诗歌基本相似的功能系统; 二是在词的承载 上, 苏轼的词对个人的精神世界有了更广泛和深入的探掘, 使词形 成了和传统诗歌相接近的表现领域。由此, 词这种文体在文人手里, 成了一种有着较大自由度的个人抒情工具。 词原本是当时为配合流行乐曲而填制的歌词, 在演进过程中又 多用于公私宴饮、市井娱乐,所以其功能在最初便相当狭窄, 即只是 为了“应歌”与“佐欢”。当文人染指其中, 也就继承了这种功能, 并 把它作为词的总体特性来加以体认。入宋以后, 城市经济高度发展, 城市生活畸形繁荣,适应这种风气的需要, 词的功能还是多被局限在 应歌和佐欢上。 苏轼词中, 也有一些单纯应歌佐欢的作品。但是, 词在他的手中, 却同时还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许多用途和功能。词可用之庆贺, 如《减 字木兰花》“维熊佳梦”;可以赠答, 如《水调歌头》“落日绣帘卷”; 可以送别, 如《西江月》“莫叹平齐落落”;可以记行事, 如《蝶恋 花》“雨后春容清更丽”;可以述出游, 如《浣溪沙》五首;可以写登 临, 如《望江南》“春未老”;可以叙凭吊, 如《念奴娇》“大江东去”; 可以述节令, 如《蝶恋花》“灯火钱塘三五夜”;可以记梦, 如《江城 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可以怀人,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词可以嘲戏, 如《人娇》“别驾来时”;可以次韵相和, 如《水 龙吟》“似花还似非花”;可以集句,如《南乡子》“寒玉细凝肤”;可 以回文, 如《菩萨蛮》七首。总之, 凡有人情应酬、送往迎来之事, 个人日常所经所历所思所感,一些簸扬文字、逞露才情的游戏, 苏轼 都可以用词实行。 唐宋词也曾被人许为“心灵的文献”, 但在苏轼之前, 词所展示 的心灵世界却是相当狭小的, 主要局限在情感层面上。苏轼的词在抒 写个人精神世界上, 较之前代和同时代众多词人, 有了极大的拓展。 首先, 他的词中有了许多崭新的感情类型。夫妻之情(《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师生之情(《西江月》“三过平山堂下”)、手足 之情(《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朋友之情(“君思我处我思君”、 “新白发, 旧黄金, 故人恩义深”等话语)等。总之, 在传统的儿女 情长的情感类型之外, 苏轼在词中又增多了一些新的情感类型, 这 些情感类型或是前人与同时代的人较少涉及到的, 或根本就是第一 次出现的。 其次, 他在词中开始较多地写个人的人生理想,使词不仅能言情,

论苏轼的以诗为词 二

论苏轼的“以诗为词” 孙小丽汉语言文学 摘要:苏轼的一生是极其坎坷的,但这种坎坷在某种意义上成就了词人在宋代文坛独特的地位,这种独特之一表现在其对宋词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词人用一种被人称之为“以诗为词”的手法改革了当时的词风,这种手法产生了广泛的反响。对于“以诗为词”,各个年代的解释不尽相同,其主要表现为用题序和用典。当时,一些词人认为苏词“不协音律”,事实上,苏轼是遵守词律的,苏词是协律的,古人用“不协音律”为理由来非议苏轼“以诗为词”是不符合实际的。苏词提高了词品,扩大了词境,发展了词风。而苏轼的政治生活背景和当时词坛的状况是“以诗为词”形成的两个主要原因。 关键词:苏轼;以诗为词;评价 苏轼在宋代文坛上是一位极高的大家,诗文词都达到了极高的造诣,其诗奔放灵动,逸态横生;其文如万斛泉涌,不择地而出;其词更是空灵飘逸,“一洗绮罗 香泽之态”,[1] 如天地奇观。但如果就一种文体自身的发展而言,苏词的历史性贡献又超过了苏文和苏诗。苏轼继柳永之后,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终突破 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苏词内容丰富,风格多样,而最大特点就是“以诗为词”。结合宋词的流变和当时的社会状况、他的政治生活遭遇,论述“以诗为词”这一文学现象形成的原因及其贡献、在苏词中的表现、前人对此的评价对正确认识苏词和词体的发展都十分有意义。 一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在今四川省)人。嘉祐 二年(1057)欧阳修知贡举,苏轼与弟弟苏辙同时高中进士,为欧阳修门生。熙宁 四年(1071)反对王安石新法,自请出任地方官,先任杭州通判,熙宁七年调任密 州知州,元丰七年(1079)移知湖州时,因讪谤新法罪被逮至京,此即著名的“乌台诗案”。后因王安石等人的援救而免死,次年到达黄州任团练副使,这时的他已四十五岁了。黄州四年,是他创作的收获时期,前后赤壁赋、赤壁怀古词等作品写 于此时,他旷达的人生观与飘逸的创作风格都成熟了。元丰七年调任汝州团练副使,路过建康,遇到了当时已经隐退的王安石,交谈甚欢。元丰八年(1085)旧派又重新执政,第二年即元祐元年,苏轼还朝,任翰林学士。但由于与旧派人物意见 不合,自元祐四年出知杭州、颖州、扬州、定州。元祐八年,朝廷起用新派,第二 年即绍圣四年(1097)被贬儋州。元符三年赦还,第二年病逝于常州。由上可知,苏轼的一生是极其坎坷的,然而词人在困难面前并未低头,而是勇往直前,百折不挠,词人的努力造就了其在宋代文坛独特的地位,这种独特之一表现在其对宋词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词人用一种被人称之为“以诗为词”的手法改革当时的词风,开拓词的题材,提高词的意境。这种手法产生了广泛的反响。 “以诗为词”一语,首见于陈师道的《后山诗话》。它说:“退之以文为诗,子瞻 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2] 陈师道并未具体明 确地解释何谓“以诗为词”,仅以“雷大使之舞”为喻,点出苏词“要非本色”,然而

崔永创《苏轼“以诗为词”的革新意义》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苏轼认为词自是一家,从而在婉约风格之外有意识地大量创作豪放词,使词突破了狭隘的儿女艳科,成为士大夫们抒写怀抱、议论古今的工具。举凡怀古、怀旧、记游和说理等可以用诗来表达的题材,他都尽情入词,使词恢复到诗词未分之阶段,使词诗化、散文化,这就是他的“以诗为词”,也正是他进行词体革新的关键所在。 那么究竟什么叫“以诗为词”呢?“‘以诗为词’,按照最简单的解释,就是把诗的作法、风格引入词中。”(王水照《宋代文学通论》)朱靖华在《苏轼“以诗为词”促成词体革命》一文中也指出:“苏轼‘以诗为词’的主要特点,在于他把词和诗看成是同等地位的文学样式,……有意识地把诗的意境,诗的创作方式尽情入词。” 词至苏轼,在描写领域给人以全新的感觉,凡是可以入诗的题材均可以入词。词可以咏史吊古,可以说理谈禅,可以用象征寄托幽思,可以借音节抒写情怀。在苏轼的眼里,词之取材与诗无异。他把“缘情”与“言志”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将词品与人品高度地统一融合起来,使词的创作走向正视现实、社会与人生的道路,极大地拓宽了词的取材范围。 词长于言情,而苏轼能够充分利用这一长处写出新意,拓展词境。如《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将悼念亡妻与感叹个人身世熔为一炉,悼亡妻,情真意切;叹身世,感慨万端。在此类词中,更为瞩目的是,苏轼在大量描写歌妓侍妾的词中,没有将描写的重点放在对方的色相上,更没有调情嬉戏的描写,而是把视点放在了对她们品质人格的赞颂上和对她们命运遭遇的深切同情上。 词中所写的离别情意,此前多局限于男女情事,而苏轼词中的离情别意多系表达与友人的深情厚谊,并借此抒发人生感叹,颇似唐代的离情诗。如《满江红》(天光无情),在抒写依依不舍的离情的同时,抒发人生之叹、田园之想;又如《江城子》(别徐州),在写离情时又抒发沦落之感。品读苏轼的这类词,看不到艳情的宣泄,嗅不到胭脂的气息,这些词与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抒写离情的名诗,有异曲同工之妙。 苏轼还将劳动者的生活作为词的描写对象,开启了词的新领域。如《渔夫》四首,写渔民生活;《望江南》(春已老),写春日农忙景象;《减字木兰花》(己卯儋耳春词),写儋州春日备耕祈求丰收的农村景象等。他将视角投向社会底层劳动者,描写田园风光、农村风情、农民生活,丰富了词的内容,为词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从苏轼词集《东坡乐府》中不难发现,词这一本来内容单一贫弱的领域在此已异彩纷呈,绚丽多姿。无论是咏物言情、记游赠答,还是怀古发论,谈禅说理;无论是感时伤事、送别悼亡,还是田园风光、身世友情,他都能用词来吟唱。他的“以诗为词”的确扩大了词的取材范围。正如刘熙载所说:“东坡词颇似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也。”可以这样说,词至苏轼,词境始大,词格始高,词体始尊,取得了与诗同等的文学地位。 (选自崔永创《苏轼“以诗为词”的革新意义》,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轼认为词白是一家,即在突出词的婉约风格的前提下,又要体现其诗化、散文化的特点。 B.苏轼将诗的意境和诗的创作方式人词,意在追求更大表现白由,像诗那样抒写怀抱,议论古今。 C.苏轼词的创作正视现实、社会与人生,从而实现了“缘情”“言志”双举、“词品”“人品”相融。 D.苏轼在内容、手法和风格上进行的一系列大胆革新,使词全面恢复到与诗同等地位的阶段。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二段引用王水照、朱靖华等人的论断,意在简要诠释第一段所言苏轼“以诗为词”的

苏轼艺术成就

宋代古文家苏轼各体散文众多,大致可分为议论文、记叙文和小品文等,这些散文的出现标志着宋代古文运动的最高成就和完全胜利。 一、议论文,以政论、史论为突出。他的议论文多雄辩滔滔气势纵横,议论与文采交融,感情与理智并注,语言明快畅达,长于形象的说理,颇具文学价值。 二、记叙文包括碑传文、记体文及文赋等,而以其中的山水游记和亭台楼阁记为代表。凭借议论为文章辟出新的境界,善于表现对自然景物的赏会与人生哲理领悟之间的融合。山水游记,如前、后《赤壁赋》,表现出借景立论的特点。亭台记,如《喜雨亭记》先叙为亭作序之由,次则记雨,再渲染人之喜乐,文章如水波层层荡开去,文理自然。记叙文多数是文学性散文,将叙述、描写、抒情错杂并用,随意挥洒。 三、小品文,篇幅短小、写作随意的书札、题跋、杂记和随笔为主要文体样式,最能反映作者的真性情、真思想。杂记和随笔、记述作者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见闻和感受,如《记承天寺夜游》。这类小品文,不拘格套,独抒性灵,写作特点是信手拈来,漫笔写成。 苏轼散文总的艺术特色是: 一、“辞达”、“通脱”,有圆活流转、错综变化和自然真率之美。 二、善于用比喻,多形象思维。如《前赤壁赋》 三、有诗化倾向,以情感和才气为文,富于想象。 苏轼诗歌的内容: 按题材内容,苏诗大体可分为: 1、社会政事诗:反映民生疾苦和时政得失的诗篇,如《荔枝叹》。 2、山水景物诗:将人生感悟融入山水写景中的抒怀遣兴之作,写流动景色的《江上看山》;写奇幻烟云的《登州海市》;写景寄怀升华的人生感悟日哲理高度,或寓有浓厚的身世之感,如《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 3、和陶诗:寄情山水,以自适为趣的意味更浓,如《和陶归园田居六首》平浅而有深味,在艺术上把握了陶诗豪华落尽见真淳的特色,能够将亲身经历的生活场景予以真切、平淡自然的描写,达到了“神似”陶诗的地步。 4、题画诗:把画景转化为诗境,善于写出画面的动态,并就画意进行艺术联想,揭示画外之韵味,如《惠崇春江小景》。 试叙苏轼诗歌的艺术特色 1、“以文为诗”是苏诗的显著特色之一,多用散文的句法而以气格贯穿,如《石鼓歌》。

试论苏轼的以诗为词

试论苏轼的以诗为词 摘要:在词学史上,苏轼无疑是一个英雄。他继前人之后,对词进行全面改革,主张“以诗为词”,拓宽了词的表现领域,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改善了诗尊词卑的文坛现状。本文主要就是围绕他的“以诗为词”的词学主张来展开论述的。 关键词:以诗为词艳科诗词同源 “以诗为词”一语原出自陈师道的《后山诗话跋》,原文如下:“退之以文为诗,子瞻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此后,人们便将“以诗为词”概括为苏轼词学观的重要内容之一。 对于苏轼的以诗为词,后人褒贬不一,王辉斌教授他的在《唐宋词史论稿》中是持否定态度的。他认为,苏轼以诗为词,对书写离情相思的本色词深恶痛绝,要求词和诗一样,结果使词与诗在艺术技巧、题材内容等方面几乎完全等同,这是对词体艺术的一种破坏,对词的发展主要产生了负面影响。在这里,我对王教授的看法不敢苟同。 在我看来,苏轼主张以诗为词,主要含义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以诗的标尺来衡量词的得失高下;第二,主张诗词同源;第三,改革词风,突破词为艳科的局限,开发词体的抒情功能,开拓词的表现疆域,使词如诗歌一般,“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 以诗为标尺来衡量词的得失高下,是苏轼以诗为词的词学观的重要体现。他在《与蔡景繁书》中说:“颁示新词,此古人长短句诗也。得之惊喜,试勉继之,晚即面呈。”在《书张子野诗集后》中说:“子野诗笔老妙,歌词乃其余技耳。……”赵令畤的《侯鲭录》卷七也有相关记载: 东坡云:世言柳耆卿曲俗,非也。如《八声甘州》云:“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此语于诗句不减唐人高出。 胡仔的《苕溪鱼隐丛话·前集》卷四二引《王直方诗话》中有: 东坡常以所作小词示无咎、文潜,曰:“何如少游?”二人皆对曰:“少游诗似小词,先生小词似诗。” 苏轼自己在《与鲜于子骏书》说:“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

苏轼在词史上的贡献

苏轼在词史上的贡献 苏轼的词是宋词发展的一座里程碑,“词为艳科”,在当时可以说是一种牢固的传统,苏轼成功地转为了这种风气。他冲破了晚唐五代以来专写男女恋情、离愁别绪的旧框子,扩大了词的题材,提高了词的意境。怀古、感旧、记游、说理等向来诗人所惯用的题材,他都可以用词来表达,这就使词摆脱了仅仅作为乐曲的歌词而存在的状态,成为可以独立发展的新诗体。这便是苏轼对宋词的最大贡献。而这种新的词风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对同时代的和后世的作家形成深远的影响。以苏轼为中心的元佑词林,代表着北宋词坛的鼎盛气象,一时名家辈出。 风格: ?在苏轼以前,词坛基本上是“婉约”风格一统天下,虽然有个别作家的个别词作突破了这一拘束,但始终未形成开宗立派的新风格,使词坛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苏轼却对词进行了全面的质变性的开拓,出现了“豪放”风格和“旷达”风格。 ?苏词风格之驳杂,有《念奴娇·赤壁怀古》的雄浑豪放,亦有《蝶恋花》的缠绵悱恻,更有《水调歌头》的超脱旷达。苏轼豪放词基本特征是不受声律束缚、题材广阔宏富、笔势纵放、气象恢弘。这是苏轼刻意追求的理想风格,他以充沛激昂甚至悲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写人状物以慷慨豪迈的形象和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苏轼的婉约词摆脱了传统婉约词的香艳软媚,显的清新真挚、明丽净洁苏轼的婉约词呈现出“以雅为美”的特点.苏轼的一些作品中描写自己面对自然的感怀今昔,带有哲理性的人生感受,表现出一种高逸旷达的精神,苏东坡政治上受到沉重打击之后,思想几度变化,由入世转向出世,追求一种精神自由、合乎自然的人生理想。在他复杂的人生观中,由于杂有某些老庄思想,因而在痛苦的逆境中形成了旷达不羁的性格。 内容:

论苏轼“以诗为词”

[论苏轼“以诗为词”] 湖南外贸职业学院杨俭摘要:“以诗为词”与苏轼扩大词题材、提高词的地位是有关系的,但毕竟不具有必然联系,论苏轼“以诗为词”。“以诗为词”存在着不足,我们今天不能因为钦佩苏轼“学际天人”,从而把苏词的缺点也转加赞赏,奉为圭臬。 关键词:苏轼以诗为词不足 “以诗为词”与苏轼扩大词题材、提高词的地位是有关系的,但毕竟不具有必然联系,“以诗为词”存在着不足。 一、“以诗为词”的提法,本身便意味着诗词具有界限诗、词本具有同等地位。诗、词是同源异流的两种诗歌体裁,两者间关系错综复杂,继承性和创造性同时存在。词在兴起之后相当长的一个阶段,与诗的区别是不明显的。到了晚唐五代时期,到了“花间”、“南唐”诸词人手里,词开始具有了自己较全面的文体特性,就像诗、文一样,有了属于自己擅长的表现方式、创作手法和风味情调。从而从根本上将词提高到了与诗文同等的地位——一种独立文体的地位。 诗、词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它们在反映现实、抒情性等方面已各有各的特征,各有各的审美标准,分别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规律。诗词分界主要体现于两者由外在到内在的差异。内在是本质,外在方面主要指形式上的不同。 词又叫长短句,句式长短参差使词区别于律诗和绝句; 词(除小令外)分几阕,又在形式上与古体诗有了区别。诗词在形式上最重要的区别还在于词是一种音乐文学,是可以合乐而歌的,故而特别强调协律,除像诗一样讲究平仄的参差变化以外,还分平上去入四声和阴阳清浊轻重的谐合。 二、合乎音律,是词区别于诗的重要特点李清照:词自唐代诞生以来,就与音乐有着不解之缘。 词体本身与诗文不同的最大特点,就是词具有的音乐性。词入乐可歌,即“音律”,并非指新体格律诗的“格律”。诗可吟、文可诵,但最富有变化、适合音乐表现的却是词。因而,合乎音律,是词区别于诗的首要特点,是衡量词长短得失的准绳。 柳永词虽然“词语尘下”,但却能“变旧声作新声”、“协音律”,因而“大得声称于世”;而苏东坡虽为文坛泰斗,“学际天人”,但他的词“往往不协音律”,故而流为“句读不葺之诗”。在处理词和音乐的关系时,苏轼会不严格按音律填词,有的还不太讲究,出现了一些“句读不葺”之词,陈栩指出“东坡词第二句作‘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后阕第二、三句作‘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句法皆有参差”,又《水龙吟》“细看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论调则是点字断句,论意则是花字断句。 三、在观念上“以诗为词”是轻词重诗苏轼认为张先的词是其诗歌的“余技”,又称自己所作为小词,“近却颇作小词。”“小词、墨竹之类,皆不复措思。”称他人所作为微词:“微词婉转,盖诗之裔。”众所周知,“余事”、“小词”是那个时代对词的习称,是当时普遍存在的轻词重诗,重道轻艺观念的语言表露。苏轼于此,并无不同。 词既“微”“小”,在苏轼眼中唯有“以诗为词”才高贵、尊严。他在《与蔡景繁书》中赞扬蔡词:“颁示新词,此古人长短句诗也,得之惊喜。”又《与陈季常书》赞扬陈词:“又惠新词,句句警拔,诗人之雄,非小词也。”就是说,只有像诗人的诗歌那样雄豪,甚至干脆就是诗人之诗,不过句子尚须保持长短不齐,这样的词作才不再是“微”“小”之词。 苏轼提到的蔡、陈二家使他惊喜的词,今天已经不能使我们惊喜了。因为蔡词已全然亡佚,陈词也只剩下味同嚼蜡的《无愁可解》一首。 四、在态度上“以诗为词”是滑稽玩戏王灼说苏轼是“以文章余事作诗,溢而作词曲”,苏轼的作词态度,有胡寅所说的“谑浪游戏”,王若虚所说的“滑稽玩戏”、“乐府乃其游戏”,

苏轼“以诗为词”创作现象探讨课件学生版

苏轼“以诗为词”创作现象讨论 序论 一、何谓“以诗为词”? 提问讨论: 二、为何要探讨苏轼“以诗为词”的创作现象? 按: 苏轼的“以诗为词”,是宋词创作中继柳永大量创作慢词后另一种创作上的变革,从一定意义上讲,也是中国古代词史与词学史上最具革命性的创作变革与理论变革,具有极为深刻与深远的意义与影响。 三、这一论题主要涉及到的内容: “以诗为词”问题的提出 “以诗为词”的表现 关于“以诗为词”的争论及其本质 “以诗为词”的积极意义与消极影响 “以诗为词”问题的提出 陈师道: 退之以文为诗,子瞻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 《世语》言:…… 苏子瞻词如诗,秦少游诗如词。 ——《后山诗话》 王直方: 东坡尝以所作小词示无咎、文潜曰:何如少游?二人皆对曰:少游诗似小词,先生小词似诗。 ——胡仔《苕溪渔隐诗话》前集卷四十二引《王直方诗话》陈应行: 苏明允不工于诗,欧阳永叔不工于赋,曾子固短于韵语,黄鲁直短于散语,苏子瞻词如诗,秦少游诗如词,才之难全也,岂前辈犹不免耶? ——《于湖先生雅词序》 讨论: 上述文献说明了什么? 苏轼“以诗为词”的具体体现

一、苏轼的自我表述 苏轼: 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 ——《与鲜于子骏书》 附: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 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俞文豹: 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比柳词何如?对曰: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孩,执红牙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 ——陶宗仪《说郛》卷二十四引《吹剑续录》 附作品: 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念奴娇 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 月。 讨论: 苏轼是如何看待他的这种新的词作的? 二、苏轼的词学批评 东坡曰:世言柳耆卿曲俗,非也。如《八声甘州》云:“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此语于诗句不减唐人高处。 ——宋·赵令畤《侯鲭录》卷七引苏轼《与蔡景繁》: 颁示新词,此古人长短句诗也。得之惊喜,试勉继之。

论苏轼“以诗为词”的成因(修改稿)

福建省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本科段 毕业论文 题目:论苏轼“以诗为词”的成因 准考证号:052604100210 学生姓名:郑德龙 指导教师:陈斌 2011 年8 月21 日

论苏轼“以诗为词”的成因 汉语言文学专业郑德龙指导教师陈斌 【摘要】苏轼“以诗为词”的创作实践,开拓了词的题材,拓展了词的境界,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使词摆脱了游离于主流文化之外的窘境,成为一种与诗体并驾齐驱的文学形式。而促使“以诗为词”理论形成的原因在于北宋当时特殊的党争政治背景,词体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寻求突破的需要,以及集诗文书画大成于一身的苏轼主观、有意识的词作实践三大因素合力的结果。 【关键词】苏轼;以诗为词;成因 在我国灿烂辉煌的古代文学史上,冉冉升起了两颗最耀眼的明星——唐诗宋词!词,始于梁代,形成于唐,极盛于宋,所以说起词,当以宋词为代表。两宋词人,名家辈出、名作林立,据统计,流传至今的宋词共有21055首,有姓氏可考的词作者就有1493名,其中北宋时期的苏轼堪称最杰出的词人之一。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他以坦荡潇洒的人格魅力及高超的艺术才情,“以诗为词”[1],开拓了词的题材,拓展了词的境界,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使词摆脱了游离于主流文化之外的窘境,成为一种与诗体并驾齐驱的文学形式。 对于“以诗为词”的评价,前人已多作论述,但是对于苏轼形成“以诗为词”的原因却研究甚少,或只是拘泥于一处,不免有遗珠之憾。本文试图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归纳总结、淬炼提高,努力从北宋当时的党争政治背景、词体发展的客观需要及苏轼自身主观实践等三大方面入手,以期对其成因作全面客观的论述。 一、“以诗为词”涵义简述 既然要探究“以诗为词”的形成原因,那就不可避免要先理清何为“以诗为词”。所谓的“以诗为词”就是以写诗的态度来填词,将诗的题材、内容、写法、风格等引入词的领域并使之拓展,开拓新的词境,提高词的格调,改变了当时词坛弥漫的香艳之风,完成了伶工之词向士大夫之词的转变。 首先,苏轼的“以诗为词”开拓了词的写作题材与内容。苏轼之前的词人,承袭晚唐五代花间派的词风,遵循“诗庄词媚”、“词为艳科”[2]的创作道路,表现花间、樽前、相思、离别、月下男女、伤春怨别等内容,甚至男子作闺音,词不过是灯红酒绿下的艳情之作。而苏轼则拓展了词的写作范围,极大地提升了词的格调。在苏词中,山川风物、谈禅说理、悼亡怀古、咏史咏物、人生理想、个人情怀等等,凡可入诗者亦皆可入词,一扫词坛香艳之气。正如刘熙载《艺概》中所评:“颇似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也”[3]。 其次,苏轼的“以诗为词”扩大了词的意境。他将传统的表现女性化的柔美之情转变为男性化的豪迈之词,使词像诗一样可以表达作者的广阔的胸襟及高超的情怀,因而具有意气风发、豪迈豁达、高雅清旷的意境,词的审美价值也由此上升到崇高的境界。例如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苏轼不仅把出猎这个诗经常描写的题材引入到词的领域之中,而且充分抒发了作者保家卫国、杀敌立功的爱国主义高尚情怀,将出猎与狙击敌人、保卫祖国联系起来,从而赋予了这首词奔放豪迈的风格与崇高的精神。 再次,苏轼的“以诗为词”将诗的表现形式引入到词中,使词的表现手法多元化。苏轼在词中不仅用白描、铺叙,还广泛地应用诗歌创作中常用的比兴、用典以及议论手法。在语言的创新上,苏轼打破了“诗庄词媚”、“词为艳科”等传统观念,“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4],使词风向诗风靠拢。 简而言之,“以诗为词”对传统词体的突破是多层次的:题材上,不再以男女艳情为主,取境较阔;风格上,把诗歌“硬”的一面引入词中,抑制了词体的柔婉、阴柔的属性;功能上,使词体从娱宾遣兴

论苏轼词的艺术特征

论苏轼词的艺术特征 苏词在词史上占有特殊地位,为词的的开拓了新天地。苏轼以其奔放的才情,将词笔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诸如怀古记游、写景咏物、亲情友谊、田园风光以及参禅说理等等,突破词“艳科的”定见,把词的社会功用提到与诗同等的地位,全方位地表现了士大夫文人的生活与精神面貌。苏轼有意突破“诗庄词媚”的界限,以自由挥洒的文笔,定了大量风格豪放之作,开一代新词风。他以诗境诗语入词,形成了苏词“以诗为词”的特点,同时也改变了词完全从司于音乐的地位,使词向独立的抒情诗体方向发展。豪放是苏词的主体风格,而在豪放中时有旷达情怀的流露。 苏词风格的特征:在气魄方面雄奇、博大;在“法度”方面突破陈规,不许泛滥。为了弄清“豪放”一词的含义,我们还可以看苏轼自己的一段话:又惠新词,句句警拔,诗人之雄,非小词也。但豪放太过,恐造物者不容人如此快活。一枕得无睡,辄亦得之耳。《东坡续集·答陈季常》)这是苏轼称赞陈季常豪放词风的话,联系他称赞吴道子的画“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的话,可以断言:苏轼心目中的“豪放”,既要能体现“诗人之雄”,酣畅淋漓地抒发为造物主所不容的“如此快活”的感情,又要在“法度”(即一般艺术规律和传统)容许范围内“出新意”、“寄妙理”。从以上可以看出,所谓“豪放”,在气魄方面,它要求雄奇、

博大,不允许中正、平庸;在“法度”方面,它既要 求突破陈规,又不允许泛滥无归。 然而,苏词在哪些方面体现了豪放的风格呢? 第一,突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扩大了题材,丰富 了内容。 晚唐、五代文人词发展于歌楼酒宴之中,其主要特征是 “逐弦吹之音,为侧艳之词”,因而被视为“艳科”、“诗余”。词的内容只能写儿女私情、离愁别恨。北宋时期晏殊、张先、欧阳修等词人,几乎毫无保留地承袭了晚唐、五代的词风。其后的柳永,善于用“俚语”和铺叙手法描写病态的中下层市民的生活——尤其是妓女的生活,词的内容有所扩大,但其基调仍未跳出“艳科”的窠臼。苏轼则一扫靡艳词风,开创豪放一派,正为胡寅《酒边词序》说的: ??及眉山苏氏,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 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于是《花间》为皂隶,而柳氏为舆台矣。 苏轼突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把“词”提到了与“诗”并列的地位,凡是“诗”能表达的内容,多写进“词”里去了,山川景物[如《水调歌头》]。记游咏物[如《浣溪沙》]。感旧怀古[如《沁园春》,《念奴娇》]。惜别怀人[如 《八声甘州》]。述行明志[如《江城子》]等等,都成了苏词的题材。刘熙载说:东坡词颇似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

浅谈苏轼“以诗为词”

浅谈苏轼“以诗为词” 词起源于隋唐,历经敦煌曲子词、中唐文人词,再发展到晚唐五代以温庭筠为代表的“花间词”和以李璟李煜父子为代表的“南唐词”,进入北宋,词的创作逐步蔚为大观,继前期晏殊、欧阳修承袭“花间词”继续创作以儿女情长和闲情雅致为主要题材的所谓“艳科”词之后,后来柳永适应新的时代要求,创造了慢词新调,极大地扩展了词的表现能力。继柳永之后,苏轼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体制,向“士大夫化”发展。苏轼“以诗为词”,所反映的生活内容扩大,引议论入词、大量用运典故,突破音乐对词体的约束,改变了词的旧传统,增加了词的内容,丰富了词的体式,并使词进入了雅文学的领域并使之成为宋代文学的代表,对后世的影响深远。以下将从四个方面来谈谈对苏轼“以诗为词”的认识: 1、苏词“以诗为词”扩大了词的表现领域 苏轼“以诗为词”,重点是突破了词为“艳科”的局限,词不仅仅是表达男女恋情主题、摹写风月花鸟景致和展露悲欢离合情感,苏轼将词的题材从儿女私情扩大到田园风光、山水景物和人生志趣,咏物记事、怀古伤今和说理抒情,描写生活景致以感叹生命志趣,寄托幽眇沉思来抒发悲壮情怀,感慨人生际遇以触摸仕途升沉等。苏轼全方位地摄取了现实生活的各种题材入词,大大地提高了词的表现力,泛化词的题材,开拓了词的内容。其内容题材主要有: (1)讴歌报国壮志 这是魏晋至唐代边塞诗的重要主题,气调慷慨而豪迈,苏轼之前,词中还没有这样的气概,他在密州出猎时所作的《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又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就是一首极为杰出又具代表性的豪迈之词,抒写报国豪情。整篇展现了一位英雄为国请缨、征服辽国的雄心壮志。特别是下半阕气概尤为豪壮,结语“西北望,射天狼”表达了他以天下为己任,渴望为国家建功立业,扫平边患的豪情

苏轼以诗为词

浅论苏轼对词体发展的贡献 提要:苏轼以复古的形式为更新的手段,突破了北宋词的所谓的传统。给词以新的生命力,造就了两宋词坛的辉煌,并影响了词的发展走向。作为开一代词风的旗手和舵手,苏轼在词坛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对后世的词人诸多方面产生永不衰变的影响。《四库全书》曾评苏词“词自晚唐、五代以来以清切婉丽为宗。至柳永而一变,如诗家之有白居易,至苏轼而又一变,如诗家之有韩愈。遂开南宋辛弃疾一派。”刘大杰在《中国文学史》中认为苏词风格特征在“宋代词坛的地位,正如李白之于唐诗”。若就词体之备(长调、小令)格调之全(豪放婉妁)内容之广,比之唐代众体兼备而又独擅其美的杜甫也未尝不可。清刘熙载《艺概》说:“东坡词颇似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也。若其豪放之致,则时与太白为近。”本文将就东坡词“以诗为词”扩大了词的表现领域及提高了词的意境;转变了当时词的风格,形成了柔情、细腻的豪放词派;打破了音律对词的束缚,实现词与音乐的分离等诸多方面论述苏词对词体发展的伟大贡献。 关键字:苏词;以诗为词;诗词有别、诗词一体;豪放词,用典 一、苏词“以诗为词”扩大了词的表现领域及提高了词的意境 (一)从传统来看诗词有别,就词的外表形式而言,相对于齐言的律绝近体诗,绝大部分的词皆为杂言体。但诗词之别仅限与此,那对于文人的创作是没有什么大碍的,特别是对苏轼这样的大家,不过只是改变一下词句的安排,完全是胜任有余的。但诗词之别主要是在意境上,诗之境阔、词之言长 。也是就词的基本风貌而言的,因为“婉约词”相对于所谓的“豪放词”占了词的总量的绝大部分。 关于诗词之间意境题材的不同,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有极精到的评述:“词之为体,要渺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所谓“境阔”当是指“诗”的意境题材相对于“词”应雄阔大气、气象恢弘,所谓“言长”则是婉转细致之意,故而带来的意境则是纤弱柔美。所以“词”较之于“诗”应多婉曲。诗与词在“本色”上不同,这一点无论从词的历史传承还是总体创作实践来说,都是显而易见的。那么对苏轼而言,把诗的“本色”(审美特征)带入词里,以词来表现诗的题材、境界,又会是怎样的一种风味呢? (二)表达治国平天下之志的“言志词”。自古以来,有“诗言志”说,使人们对诗的社会功效十分重视,在人们的认识中,诗词分疆各司其职,诗词社会意义,不可更移而苏轼“以诗为词”从某此方面打破了这一格局,将词的社会作用提高到与诗同样的位置,将词从歌赋小楼、男女艳情中解脱出来,使这一文体面向更广阔的社会,发挥其自身的作用。如: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又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这首词笔力雄健,一扫当时词坛盛行的脂粉气,的确如他所言“无柳七郎风味”。词中写出猎时的盛况,可谓有声有色,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下半阕气概尤为豪壮,结语“西北望,射天狼”表达了他以天下为己任,渴望为国家建功立业,扫平边患的壮志。 (三)借古抒怀的“咏史词”。“咏史”是我国古典诗歌中,极常用的一种题材,大都是通过对古人古事的歌咏来抒发自己的怀抱。论及苏轼“咏史”词的创作,就不能不提及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这首词描绘了赤壁附近的壮阔景物,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赞美,抒发了诗人的理想抱负以

苏轼对词的贡献

苏轼对词的贡献 苏轼对词的贡献 一、“以诗为词”——突破诗尊词卑的词论 苏轼词的突出特点是“以诗为词”,他“以词的躯壳而赋予诗的神气”。 “以诗入词”是苏轼对词体解放的巨大贡献,在词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以诗为词”,简单说来,就是用写诗的方法写词,把诗的题材、形象、意境、创作方法尽情入词,使词“诗”化成为新的独立词体。“以诗为词”本来是陈师道对苏词的评论。陈氏以为“以诗为词”不是词的“本色”,其源固出于保守的词学观,但在客观上却准确地揭示了苏词这一手法开创性的特 色。 历来,人们对诗与词的区别,有所谓“诗庄词媚”的说法:诗言志,词寄情,诗为“正道”,词为“艳科”。换言之,词只是表现男女恋情、离愁别恨或充当歌舞宴席上娱宾工具的艺术形式而已,是不登大雅之堂的。久而久之,这种观点自晚唐五代的“花间派”词作流行以来,数百年间逐渐演化成一种程式化的专写艳情的绮靡陈腐的格套。此即所谓“艳科”词。到了北宋初年,词体便由于题材、内容的雷同和狭窄而走向了衰落。此时,苏轼毅然举起了“有为而作”的大旗,把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推进到词的领域中去,“以诗为词”,从而打开了一个崭新的局面,“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苏轼对旧词体的改造并不是随心所欲的,他对诗词的关系有一个十分精辟而符合艺术规律的看法,即认为诗、词原是共源而分派,同工异曲的;词不过是“长短句诗”而已。苏轼从理论上提倡词在表现深厚的情感内容,要有高远的立意和阔大的境界。他的词学理想是推赏唐诗的气象和境界。苏轼用唐诗之审美标准以衡词,其用意自然是希望宋之小词能具有唐诗高华浑厚之美,正是他一贯的“以诗为词”观念的体现。 他还明确指出:“清诗绝俗,甚典而丽,搜研物情,刮发幽翳,微词宛转,盖诗之裔。”这就是说,词只是诗的“后裔”,词即是诗。在他看来,词之于诗,既是相对诗的不同文艺体裁,又是诗的产物,更是诗人不同创造形态的创造物。即词来源于诗,与诗同质异体。“以诗为词”是苏轼的词学本体论。在苏轼看来,词在本质上可以同诗一样,表现主体的情性襟袍,可以抒写人生之遭遇,反映社会的盛衰和历史的浮沉;可以像诗一样有山光水色般的清丽,又可以如唐诗般的高华悲怆,气象恢宏,可以有铁马金戈、鼓角齐鸣的壮观,更可以有天风海涛浩浩荡荡的气势。可见,苏轼“以诗为词”的理论,旨在呼应自己为词拓境千里的创作实践,为词注入强烈的主体生命意识,突出

论苏轼词的创作风格

论轼词的创作风格 摘要:在北宋词坛上,轼享有巨大的声誉,轼词的创作风格一直以来也都是学者们重点研究的对象。轼词的创作风格一言以蔽之就是“以诗为词”,具体表现为多样化的题材和独特的创作手法;前人创作传统、儒释道三家结合的思想以及轼曲折的人生经历是词的创作风格形成的原因;词“以诗为词”的创作风格对后世词人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键词:轼;创作风格;以诗为词;原因;影响 轼是中国词坛上别具一格的作家。轼基于诗词一体的词学观念和“自成一家”的创作主大胆的对词进行了变革并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词的创作风格可以凝练成四个字—“以诗为词”,轼“以诗为词”的创作风格又有具体两方面的体现,即多样化的题材和独特的创作手法;再通过对轼词创作风格形成的原因和其影响的具体分析,进而领略轼旷达的情怀和豁达的人生态度。 一、轼词创作风格的具体体现 在北宋词坛上,轼既继承了前人传统突破了传统樊篱,将诗文革新运动扩大至词的领域,在原有词风的基础上实现了标志性的突破与创新,为词的进一步发展开拓了全新的境界。轼用词这一新型的音乐性文体,表现诗歌原始而古老、历久而弥新的题材,并将赋、比、兴等诗歌手法运用于词的创作,最大限度地挖掘了词的审美潜力,为宋词成为与唐诗比肩的一代文学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故而,一言以蔽之,轼词创作风格的集

中体现就是“以诗为词”,取词的躯壳而赋以诗的神气。具体体现在以下两点:(一)多样化的题材 轼“以诗为词”的表现手法是他变革词风的主要武器。所谓“以诗为词”,就是以诗之法,运词之意,以诗之器,显词之艺,将诗歌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作当中,消解诗词界限,合二为一,达到了诗词一体的艺术效果,进而拓宽了词的表现空间,提升了词的表现能力,词同样可以无事不可写,无意不可入。故而形成了词多样化的题材,无论是豪放词、旷达词还是男女恋情词,都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极具风韵,回味无穷。轼在词创作方面最难能可贵而且也是最具闪光点的一点,就是将自己丰富的人生阅历融入到词的创作当中,这在他多种题材的词作当中都有展现。 1、展现建功立业的豪情 在轼众多的豪放词当中,《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1]可谓是东坡平生第一快词,整首词塑造了一个英姿飒爽、希望驰骋沙场、杀敌报国的英雄志士的形象。这首词作于熙宁八年(1075),此年轼四十岁,“老夫”是轼的自称,有宦海浮沉的疲惫之意;词的首句充分描述了轼出猎时的装束,“千骑”形容出猎的队伍之盛大,声势之雄壮,此处有夸之语;词的第二句意谓作者自己出猎的勇猛姿势可以像当年权射虎那样。词的下片意在抒情,“酒酣胸胆尚开”意谓胸怀开阔,豪气勃发;“持节云中,何日遣唐?”此句一语中的,意谓不知朝廷何时才能重用自己。此时的轼正在遭受贬谪期间,借此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渴望早日得到朝廷重用,展现出想要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如果说《江城子·密州出猎》是东坡平生第一快词,那么《念奴娇·赤壁怀古》可以说是他豪放词当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轼的这首词之所以具有永恒的魅力,是因为它完全符合民族文化心理的深层含义。每个人生来都有现实的抱负和人生的寄托,即将自己的存在价值最大限度的放大,彰显自我的存在感,换而言之,就是平凡大众的英雄

浅论苏轼的以诗为词

浅论苏轼的“以诗为词” 王娟皖泗县大杨乡第二小学 摘要:宋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在宋词发展史上最具革新精神的当数苏轼,他将诗文革新运动带入词中,打破了“诗庄词媚”①的成规,集中表现了自己自由的个性,被时人归纳为“以诗为词”②的变革。这种变革,冲破了晚唐五代以来专写男女恋情、离愁别绪的旧框子,开创了豪放词派,扩大了词的题材,提高了词的意境。怀古、感旧、记游、说理等向来诗人所惯用的题材,他都可以用词来表达,诚如清人刘熙载《艺概·词曲概》所说:“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③。这就使词摆脱了仅仅作为乐曲的歌词而存在的状态,成为可以独立发展的新诗体。这种“以诗为词”特点便是苏轼对宋词的最大贡献。而这种新的词风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对同时代和后世的作家形成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以诗为词意义变革影响 一、“以诗为词”的意义 所谓“以诗为词”,就是用写诗的方法写词,把诗的内容、题材、形象、意境、创作方法尽情入词,使词诗化成一种新的独立的文体。在苏轼之前,特别是晚唐五代,词的内容大多数偏重于女色描写或是男女情事,主要功能是娱乐的,这些词内容贫乏,风格浮艳,所反映的生活极为狭隘,这就形成了传统娱乐词的本位观念,这种本位观念是根本区别于传统诗文的文学观念的。一些大家如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等人也尝试过突破,但突破是零星的,没有引起广泛的注意,产生广泛的影响。最终完成对传统词变革的是苏轼,正如刘辰翁所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辛稼轩词序》)。 苏轼认为诗词同源,词“为诗之苗裔”④也就是说词在本质上可以同诗一样,表现爱国豪情,抒写人生遭遇,反映社会盛衰,诉说亲朋情感,再现农村生活,展现水色山光。总之,凡是能够用来写诗的,都可以用来入词。这种变革打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将传统观念的娱乐歌词诗化、文学化,做到诗词一体,从而大大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对词的革新和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二、“以诗为词”的变革 1、以诗的内容和题材入词。 如前所述,苏轼以前,词的内容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局限于花前月下、温柔艳情的范围之内,苏轼则对词的题材进行大幅度地改革,类型趋向多样化,吊古伤今、述志咏怀、感叹时政、描绘山川景色、农村风光、抒写亲朋情感、以致谈论哲理等题材都进入词中,为宋词的发展打开了新的局面。 首先,苏轼以诗为词抒写了保家卫国的爱国情怀。在苏轼手中,诗与词可以表现同样的内容,抒发同样的思想感情。如《江城子·密州出猎》,作者通过出猎联想到西北的敌 ①转引自《中华宋词鉴赏辞典》,序言第3页。 ②转引自《中华宋词鉴赏辞典》,序言第3页。 ③转引自《文化视野下的中国古代文学阐释》,第227页。 ④转引自《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第4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