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脾脏恶性淋巴瘤

脾脏恶性淋巴瘤

脾脏恶性淋巴瘤
脾脏恶性淋巴瘤

脾淋巴瘤

[病因病理]

脾淋巴瘤是脾脏较常见的恶性肿瘤,它可以是全身淋巴瘤的晚期脾脏受累,也可以是脾脏原发淋巴瘤,以前者较为多见。

在病理学上,淋巴瘤可以为何杰金或非何杰金淋巴瘤,这两种淋巴瘤均可累及脾脏。大体从病理学看淋巴瘤在脾脏的病灶,可以是弥漫的细小结节型,也可以是多发肿块型,还可以是单发巨大的肿块型。

[临床表现]

脾脏增大或手触其边缘有结节状感觉。有时患者感觉左上腹疼。白细胞和血小板可减少。若是全身淋巴瘤,则腹股沟、腋下或锁骨上区可触及肿大的淋巴结。

[影像学表现]

1.超声表现:脾脏增大,脾实质内显示单个或多个境界清楚的类圆形低回声区,内部可间杂以较强回声与无回声区。

2.CT表现:

①脾脏增大,脾脏内可见到单发或多发的低密度灶。

②主动脉周围可有成堆的肿大淋巴结。

③脾内病灶在增强扫描时显示更清楚。

④腹膜后淋巴结则强化程度很低。

[临床治疗]

湛江细胞治疗中心的专家介绍说,在临床上DC-CIK生物细胞免疫治疗作为肿瘤的重要辅助治疗手段已为无数肿瘤患者解除了病痛的折磨,带来健康的福音。

dc-cik的治疗原理

1、DC可以高表达MHC-Ⅰ类和MHC-Ⅱ类分子,MHC分子与其捕获加工的肿瘤抗原结合,形成肽-MHC分子复合物,并递呈给T细胞,从而启动MHC-I类限制性CTL反应和MHC-Ⅱ类限制性的CD4+Thl反应。同时,DC还通过其高表达的共刺激分子(CD80/B7-1、CD86/B7-

2、CD40等)提供T细胞活化所必须的第二信号,启动了免疫应答。

2、DC与T细胞结合可大量分泌IL-12、IL-18激活T细胞增殖,诱导CTL生成,主导Th1型免疫应答,利于肿瘤清除;激活穿孔素P颗粒酶B和FasL/Fas介导的途径增强NK细胞毒作用;

3、DC分泌趋化因子(Chemotactic Cytokines,CCK)专一趋化初始型T细胞促进T细胞聚集,增强了T细胞的激发。保持效应T细胞在肿瘤部位长期存在,可能通过释放某些抗血管生成物质(如IL-12、IFN-γ)及前血管生成因子而影响肿瘤血管的形成。上述CCK进一步以正反馈旁分泌的方式活化DC,上调IL-12及CD80、CD86的表达;同时DC也直接向CD8+T细胞呈递抗原肽,在活化的CD4+ T细胞辅助下使CD8+ T细胞活化,CD4+和CD8+T 细胞还可以进一步通过分泌细胞因子或直接杀伤,增强机体抗肿瘤免疫应答。

DC+CIK治疗是安全的和有效的治疗方法,它既可以杀灭病人体内的肿瘤,又可以提高病人的免疫力,改善病人的体质提高生活质量,并且由此使部分由免疫力异常而引起的疾病得到缓解,是一种没有远期副作用、绿色的治疗方法。它对预防肿瘤复发的疗效明显高于化疗,有放、化疗不可替代的作用,有希望成为恶性肿瘤术后的主要治疗方法。

目前治疗癌症的方法,不论是中医还是西医,都会不同程度的给患者带来毒副作用,而毒副作用又给患者增添许多痛苦。"DC—CIK生物细胞治疗技术是从患者自体或异体抽取部分生物细胞,然后在体外利用先进的技术进行培养、诱导、激活,使其抗肿瘤的活性大大提高后,再把这些在体被外激活了的抗肿瘤细胞回输到患者体内,去杀灭恶性肿瘤细胞的治疗方法。

参考资料

1. 广东肿瘤网:H T T P : // B D .4 2 2 G X B .C O M (浏览器中手动输入小写)

2. 湛江肿瘤网:H T T P : // W W W .D B G X B.C O M

脾淋巴瘤

科室业务小讲课 原发性脾淋巴瘤 钦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超声二区韦善喜 解剖概要 仪器和探测方法仪器频率 正常声像图和正常值 临床或病理分类 临床诊断 声像图与病理改变的变化 鉴别诊断 治疗与预后 解剖概要: ?形态呈橘瓣形 ?膈面、脏面;前缘、后缘;上下两端:上端朝向背内侧,下端朝向腹外侧?第9~11肋包绕,长轴与10肋一致 ?支持韧带薄弱 ?腹腔动脉→脾动脉(胰腺上缘)4~5mm ?脾静脉(胰腺背侧)5~8mm 仪器和探测方法仪器频率:常规扇扫 ?检查前不需特殊准备 不宜饱餐后→脾向后上方移位俯卧位 体位及扫查方法:

?右侧卧位:厚径及长径 ?仰卧位:厚径及长径,前倾冠状断面 正常声像图和正常值: ?有特征性的脾门切迹,脾血管断面 ?均匀的点状中低回声,比左肾皮质稍高 ?副脾 ?脾厚径:肋间斜断面显示脾长轴的脾门及脾静脉,脾门至脾膈面的距离.<4(男(3.0±0.6)cm,女(2.8±0.5)cm。 ?脾长径:通过左侧肋间扫查显示脾的最大长轴断面图像,测其上下端间距.男(9. 0±1.1)cm,女(8.5±1.0)cm。 临床或病理分类: 原发性脾脏淋巴瘤(primary splenic lymphoma,PSL)是一种罕见的恶性淋巴瘤,是指病变首发于脾脏,而无脾外淋巴组织受侵脾脏本身是一个很大的淋巴造血组织,常为恶性淋巴瘤侵及的部位尤其是全身淋巴瘤的晚期极易侵及脾脏,但原发于脾脏的极少见。 在病理学上,淋巴瘤可以为霍基金或非霍基金淋巴瘤,这两种淋巴瘤均可累及脾脏。大体从病理学看淋巴瘤在脾脏的病灶,可以是弥漫的细小结节型,也可以是多发肿块型,还可以是单发巨大的肿块型。可能的病因:由于丙型肝炎病毒的嗜淋巴性,丙型肝炎病毒在原发性脾脏恶性淋巴瘤的发生上起着重要的作用。近些年,不断有丙型肝炎合并有原发性脾脏恶性淋巴瘤的报道,有人将原发性脾脏恶性淋巴瘤称之为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肝外病变。 临床诊断:左上腹部疼痛及肿块是最常见的症状,部分病人伴有低热、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贫血体重减轻或乏力,少数患者可表现为胸腔积液、呼吸困难、急腹症等。体格检查可见脾脏明显增大,而浅表淋巴结多无异常肿大的脾脏多失去原来形状,常呈不规则形边缘钝,脾切迹多摸不清。有时脾表面可触及硬性结节,有触痛。此种脾肿大的

脾脏恶性淋巴瘤

脾淋巴瘤 [病因病理] 脾淋巴瘤是脾脏较常见的恶性肿瘤,它可以是全身淋巴瘤的晚期脾脏受累,也可以是脾脏原发淋巴瘤,以前者较为多见。 在病理学上,淋巴瘤可以为何杰金或非何杰金淋巴瘤,这两种淋巴瘤均可累及脾脏。大体从病理学看淋巴瘤在脾脏的病灶,可以是弥漫的细小结节型,也可以是多发肿块型,还可以是单发巨大的肿块型。 [临床表现] 脾脏增大或手触其边缘有结节状感觉。有时患者感觉左上腹疼。白细胞和血小板可减少。若是全身淋巴瘤,则腹股沟、腋下或锁骨上区可触及肿大的淋巴结。 [影像学表现] 1.超声表现:脾脏增大,脾实质内显示单个或多个境界清楚的类圆形低回声区,内部可间杂以较强回声与无回声区。 2.CT表现: ①脾脏增大,脾脏内可见到单发或多发的低密度灶。 ②主动脉周围可有成堆的肿大淋巴结。 ③脾内病灶在增强扫描时显示更清楚。 ④腹膜后淋巴结则强化程度很低。 [临床治疗] 湛江细胞治疗中心的专家介绍说,在临床上DC-CIK生物细胞免疫治疗作为肿瘤的重要辅助治疗手段已为无数肿瘤患者解除了病痛的折磨,带来健康的福音。 dc-cik的治疗原理 1、DC可以高表达MHC-Ⅰ类和MHC-Ⅱ类分子,MHC分子与其捕获加工的肿瘤抗原结合,形成肽-MHC分子复合物,并递呈给T细胞,从而启动MHC-I类限制性CTL反应和MHC-Ⅱ类限制性的CD4+Thl反应。同时,DC还通过其高表达的共刺激分子(CD80/B7-1、CD86/B7- 2、CD40等)提供T细胞活化所必须的第二信号,启动了免疫应答。 2、DC与T细胞结合可大量分泌IL-12、IL-18激活T细胞增殖,诱导CTL生成,主导Th1型免疫应答,利于肿瘤清除;激活穿孔素P颗粒酶B和FasL/Fas介导的途径增强NK细胞毒作用;

淋巴瘤的免疫组化诊断及鉴别诊断

淋巴瘤的免疫组化诊断及鉴别诊断 B细胞淋巴瘤分类的免疫表型及鉴别诊断 肿瘤类型CD3 CD5 CD20 CD23 CD43 CD79a CD138 Pax-5 CyclinD1 Bcl-2 Bcl-6 MPO TdT B细胞- - + - -/+ + - + - - - - - 套细胞- + + - + + - + + + - - - 滤泡性- - + + - + - + - + + - - 弥漫大B - - + - - + - + - - - - - 富于T的大B -1- + - -1+ - + - - - - - B淋巴母- - + - -/+ + - + - - - - + MALT淋巴瘤- - + + - + - + - - - - - Burkitt2- - + - - + - + - - + - - 浆细胞瘤- - -/+ - - + + - - - - - - B细胞白血病- -/+ + - - + - + - - - + -/+ 1 背景大量的T淋巴细胞阳性表达 2 Ki-67在Burkitt淋巴瘤中80%以上细胞阳性表达 B细胞淋巴瘤与T细胞淋巴瘤的鉴别诊断 肿瘤类型CD3 CD20 CD45RO CD79a CD43 Pax-5 B细胞淋巴瘤- + - + -/+ + T细胞淋巴瘤+ - + - + - 含有大细胞的淋巴瘤免疫组化鉴别诊断 肿瘤类型CD3 CD15 CD20 CD30 EMA Pax-5 ALK-1 Fascin EBV 弥漫性大B - - + - -/++ - - - 富于T的大B -1- + - -/++ - - - 霍奇金(R-S)- + - + - + - + + 霍奇金(L&H)- - + - -/++ - - -/+ 间变性大细胞-/+- - + + - + -/+2- CD30阳性的T + - - + - - - - - 1背景大量的T淋巴细胞阳性 2弱阳性表达 滤泡性淋巴瘤与淋巴组织反应性增生的免疫组化鉴别诊断 病变类型CD3 CD10 CD20 CD23 Bcl-21Bcl-6 Ki-67 滤泡性淋巴瘤- + + + + + 低/无极性 淋巴组织反应性增生+ - + - - - 高/有极性 1 不能用于淋巴瘤的分类,仅有助于滤泡性淋巴瘤的诊断与滤泡反应性增生的鉴别诊断。 结节性淋巴细胞为主型(NLPHL)与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CHL)的鉴别诊断 肿瘤类型CD15 CD20 CD30 CD45 Fascin EMA Bcl-6 Leu-7 EBV NLPHL - + -/+1+ - +2/- + -/+3- CHL + -/+1+ - + - - - +~60% 1 会有少数细胞不同程度阳性 2常阳性 3围绕L&H细胞的小细胞阳性呈玫瑰花环状

淋巴瘤最新分类

淋巴瘤最新进展 WHO造血淋巴组织肿瘤分类更新将于今年9月出版的造血淋巴组织肿瘤分类第4版的一些新内容。 成熟B细胞肿瘤在成熟B细胞肿瘤分类中增加了4项:①脾淋巴瘤/白血病,不能分类;②原发性皮肤滤泡中心淋巴瘤;③B细胞淋巴瘤,不能分类,具有DLBCL和Burkitt淋巴瘤(BL)之间的中间性特点;④B细胞淋巴瘤,不能分类,具有DLBCL和CHL之间的中间性特点。后两者即所谓的交界性(灰区)淋巴瘤。 滤泡性淋巴瘤对于FL的分级问题,2008年WHO分类依据中心母细胞(CB)数量仍将其分为3级。将原来的1级和2级归在一起,为FL1-2=CB少(“低级别”);CB数量多(>15/hpf),仍存在中心细胞(CC),为FL3A;CB成片则为FL3B。如果符合FL3而有弥漫大细胞区域,不再用“FL3级伴弥漫性区域”描述,而直接诊断为DLBCL。在FL中,将胃肠道FL、儿童淋巴瘤和滤泡内肿瘤(“原位”FL)分别列出,因为这些肿瘤具有特殊的临床和病理特点。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DLBCL进一步分为以下9类:DLBCL,无特殊说明(NOS,not otherwise specified);DLBCL,伴有慢性炎症;淋巴瘤样肉芽肿病;原发性纵隔(胸腺)大B细胞淋巴瘤(LBCL);血管内LBCL;ALK阳性DLBCL;浆母细胞性淋巴瘤;原发性渗出性淋巴瘤和起自人类疱疹病毒8型(HHV8)相关多中心性Castleman病的LBCL。其中DLBCL,NOS最为常见,又将其再分为:GCB/ABC,形态学变型;富于T细胞/组织细胞LBCL;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DLBCL;原发性皮肤DLBCL(“腿型”)和老年人EB病毒(EBV)阳性DLBCL。有些DLBCL与BL或CHL具有两者之间特点而又不能归入上述任何一种肿瘤的交界性(灰区)淋巴瘤,在2008年WHO分类中也单独列出,其中介于DLBCL和BL的交界性肿瘤可能不是一种独立类型,而介于DLBCL[原发性纵隔大B细胞淋巴瘤(PMBL)]和CHL[结节硬化型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NSCHL)]的交界性肿瘤现认为是一种真正独立类型。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对于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分类则明确区分出ALK阳性和ALK阴性两类,ALK阳性ALCL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男性明显多于女性,累及淋巴结或结外,临床上具有侵袭行为,但能治愈,预后好,遗传学上存在t(2;5)和变型,现认为是一种明确的独立疾病。ALK阴性ALCL则具有明显异质性,不是一种独立疾病。 其他 2008年WHO分类中,成熟T/NK细胞肿瘤中增加了儿童系统性EBV 阳性T细胞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伴有慢性活动性EBV感染),还依据欧洲癌症治疗研究组织(EORTC)-WHO皮肤T细胞淋巴瘤新分类,增加了痘疮样水疱病样淋巴瘤、原发性皮肤γ/δT细胞淋巴瘤、原发性皮肤亲CD8+表皮细胞毒性T细胞淋 +小/中T细胞淋巴瘤。 巴瘤和原发性皮肤CD 4 淋巴瘤治疗新药研究进展人们已研制出针对恶性淋巴瘤各种分子靶点的新药和单克隆抗体,此外,提高抗肿瘤体液和细胞免疫功能的一些小分子免疫调节剂和肿瘤疫苗也正在研发中。有些药物的临床试验已显示出其在肿瘤治疗上的良好前景。

原发性脾脏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

原发性脾脏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 发表时间:2013-05-14T11:51:42.68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10期供稿作者:王欣 [导读] 如果放疗及化疗同时进行,则化疗周期要适当减少。 刘培杰 (河南开封市第一人民医院肿瘤科 475000) 【中图分类号】R730.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10-0130-02 【摘要】目的分析脾脏原发性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点,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对1980年— 2010年在我院获的确诊并治疗的12例原发性脾脏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病理做回顾性分析。结果 11例患者为非霍奇金淋巴瘤(NHL),1例为霍奇金淋巴瘤(HL)。结论脾脏原发性淋巴瘤以NHL为主,其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左上腹痛或不适 ,脾肿大 ,贫血和发热等。 【关键词】原发性淋巴瘤临床病理 原发性脾脏淋巴瘤(primary splenic lymphoma,PSL)是一种罕见的恶性淋巴瘤,是指病变首发于脾脏,而无脾外淋巴组织受侵。脾脏本身是一个很大的淋巴造血组织,常为恶性淋巴瘤侵及的部位,尤其是全身淋巴瘤的晚期极易侵及脾脏。但原发于脾脏的确极少见。 1 临床资料 本组12例中,男8例,女4例,年龄28~70岁,平均年龄45岁。临床表现:12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左上腹部疼痛、不适,10例患者触诊发现脾肿大,9例患者有发热、食欲减退、贫血、消瘦症状,实验室检查发现外周血象白细胞增高6例,血小板计减少3例,淋巴细胞分类百分比均正常。影像学表现:胸部X线平片检查发现9例患者左膈肌抬高;B超检查显示10例患者脾肿大,脾内显示有单发或多发大小不等的实性低回声光团,提示脾脏内有占位性病变存在。CT检查显示10例患者脾脏体积增大,脾内有单发或多发大小不等的低密度区,边界不清,CT增强扫描后显示病灶多数不强化,少数轻度强化,强化后病变边界清晰。 2 病理分析 11例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中:均匀弥漫型4例,粟粒结节型3例,多肿块型2例,巨块型2例;10例B细胞型者中小细胞型7例,大细胞型3例,1例为T细胞型。1例患者为霍奇金淋巴瘤(HL)。 3 结果 12例患者均行脾切除、脾门和腹腔淋巴结清扫术。术后10例行辅助化疗。脾淋巴瘤作脾切除手术后不仅可以改善症状,而且也是一种诊断手段。术后一般可使因脾淋巴瘤导致的血象降低恢复至正常。 4 讨论 脾脏是人体最大的淋巴器官,原发于其他部位的恶性淋巴瘤约有半数以上累及脾脏,而真正原发于脾脏的恶性淋巴瘤却相对少见,其发病率不足恶性淋巴瘤总数的1%。 4.1 诊断标准 1965年Das-Gupta[1]等提出PLS诊断标准:①原发症状为脾肿大、腹部不适及压迫症状;②临床生化、血液学及影像学检查能排除其他病变;③肝门部、肠系膜、腹主动脉旁淋巴结无受累;④切脾后至其他部位出现淋巴瘤至少间隔6个月。此标准较严格,要全部符合以上各条较困难,且因就诊时间有早晚,可能导致部分病例漏诊。Dachman[2]等提出其研究病例的入选标准:①病变局限于脾内或仅伴脾门淋巴结;②脾外浸润只允许直接突破脾包膜;③骨髓象及外周淋巴结均未受累。此标准相对简易,可操作性强。 4.2 淋巴瘤根据瘤细胞的特点及瘤组织的结构成分可以分为霍奇金淋巴瘤(HL)和非霍奇金淋巴瘤(NHL)。[3] 4.2.1 霍奇金淋巴瘤(HL),是恶性淋巴瘤的一个独特类型,具有以下特点:(1)主要发生于颈部和锁骨上淋巴结,其次是纵膈、腹膜后、主动脉旁等淋巴结,病变往往从一个或一组淋巴结开始,逐渐由邻近的淋巴结向远处扩散。原发于淋巴结外淋巴组织者较少。(2)瘤组织成分多样,但都有一种独特的瘤巨细胞即Reed-Sternberg细胞。瘤组织内常并有多数各种炎症细胞浸润。根据瘤组织内肿瘤细胞成分与非肿瘤细胞成分的比例不同,可将霍奇金淋巴瘤(HL)分为:淋巴细胞为主型、混合细胞型、淋巴细胞消减型、结节硬化型。霍奇金淋巴瘤(HL)扩散时多由近及远,可将其分为四期:1期病变限于一个淋巴结或限于一个淋巴结外器官。2期病变局限于膈的一侧。3期膈两侧淋巴结都受累,可累及脾、并直接蔓延至邻近的淋巴结外器官。4期肿瘤扩散至淋巴结外。 4.2.2 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多发生于表浅淋巴结,以颈部淋巴结为主,其次为腋下和腹股沟淋巴结。近三分之一的淋巴瘤发生于淋巴结外的淋巴组织。病变可从一个或一组淋巴结开始,逐渐侵犯其他淋巴结,也可开始即为多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分为B细胞型、T细胞型、组织细胞型。 4.2.3 淋巴瘤的临床病理联系 (1)霍奇金淋巴瘤(HL)主要表现为无痛性淋巴结肿大。早期多无明显症状,较晚期病变扩散,患者常有发热、盗汗、体重减轻、乏力、皮肤瘙痒、贫血等全身症状,并常有免疫功能低下,容易并发感染。感染和肿瘤扩散是招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 (2)非霍奇金淋巴瘤(NHL)起病缓慢,早期多无症状。主要表现为无痛性淋巴结肿大。晚期病变可累及多个淋巴结或其他器官。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扩散多无一定规律。晚期病人常有发热、盗汗、消瘦及肝、脾肿大。 4.3 治疗脾脏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治疗原则为:脾切除后,对脾脏进行放射治疗和或化学治疗。 4.3.1 手术采取腹探查术,术中明确肿瘤部位及其向外周组织侵犯的范围,将脾脏及其受侵组织切除,无法完全切除者采取病变组织做活检,手术中必须采取肝及腹腔淋巴结做活检,为术后分期、分型及放、化疗提供依据。术后采取辅助化疗。 4.3.2 放疗不必采取全腹照射,采用光子刀直接照射肿瘤部位或采用适形放射治疗脾区。 4.3.3 化疗高度恶性淋巴瘤以全身化疗为主。霍奇金淋巴瘤以MOPP方案为首选,非霍奇金淋巴瘤选择联合化疗方案。如果放疗及化疗同时进行,则化疗周期要适当减少。 恶性淋巴瘤是原发于淋巴结和淋巴结外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在儿童和青少年中所占比例较高,是儿童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着力于原发性脾脏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分析的意义在于可以提供有关疾病进展程度更为准确的信息,以便于治疗医师选择更为合适的治疗方案,改善预后,早日让患者摆脱病患折磨。 参考文献 [1] Das-Gupta T, Coombes B, Brasfield RD, et al. Primary malignant neoplasms of the spleen. Surg Gynecol Obstet,1965,120(5):947-

淋巴瘤的常见症状

淋巴瘤的症状特征,它可以生在在它的出生地(骨髓和胸腺)恶变等,也可以在它原本的脾脏、淋巴瘤以及扁桃体等其他的全身组织和器官淋巴组织恶变,这些表现复杂多样,千变万化。 1.淋巴瘤最典型的表现是浅表部位的淋巴结无痛性肿大,表面光滑,质地较韧,触之如乒乓球感,或者鼻尖的硬度。以颈部和锁骨上淋巴结肿大最常见,腋窝、腹股沟淋巴结次之。也有患者以深部的淋巴结肿大为主要表现,比如纵隔、腹腔、盆腔淋巴结肿大,起病比较隐匿,发现时淋巴结肿大往往比较明显。 2.肿大的淋巴结有可能对周围的组织器官造成压迫,并引起相应的症状,如纵隔巨大淋巴结可压迫上腔静脉,导致血液回流障碍,表现为面颈部肿胀、胸闷胸痛、呼吸困难等;盆腔、腹腔巨大淋巴结可压迫胃肠道、输尿管或者胆管等,造成肠梗阻、肾盂积水或者黄疸,并引起腹痛、腹胀。 3.淋巴瘤也可以侵及淋巴系统以外的器官,表现为相应器官的受侵、破坏或压迫、梗阻,如胃肠道淋巴瘤的表现如同胃癌、肠癌,可出现腹痛、胃肠道溃疡、出血、梗阻、压迫等;皮肤淋巴瘤常误诊为银屑病、湿疹、皮炎等;侵及颅脑,可致头痛、视物模糊、言语障碍、意识不清、性格改变、瘫痪;侵及骨骼,可致骨痛、骨折;侵及鼻咽部,可出现鼻塞、流涕、鼻出血等,类似于鼻咽癌的表现。 4.淋巴瘤是全身性的疾病,因此,除了上述局部症状,约半数患者还可出现发热、盗汗、乏力、消瘦、食欲不振、皮疹、搔痒、贫血等全身症状。 从以上可以看出,浅表部位的一些淋巴结肿大为主要的表现,这有可能会提醒到我们,其深部的病灶以及长到一定程度才会发现症状,这是非常难以诊断的,一般地淋巴瘤分期不像其他的恶性肿瘤重要,这只是决定的多个因素,我们不必要为病情发现晚感到绝望。

脾脏淋巴瘤的CT诊断-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脾脏淋巴瘤的C T 诊断 常 恒,袁明远,肖湘生 (上海长征医院影像科,上海 200003 )[摘 要] 目的 探讨脾脏淋巴瘤的C T 表现三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经病理证实的脾脏淋巴瘤的C T 平扫和增强资料三结果 4例显示为多发结节或肿块(2~10c m ),平扫低密度,无明显强化;3例显示为巨块型(>10c m ),平扫密度欠均匀,有不均匀强化;6例继发,1例原发三结论 C T 对脾脏淋巴瘤有较高诊断价值三 [关键词] 淋巴瘤,脾脏;断层摄影,X 线计算机 [中图分类号] R 445.3;R 7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3289(2002)11-1128-02 V a l u e o fC T i n t h eD i a g n o s i s o f S p l e n i cL y m p h o m a C H A N G H e n g ,Y U A N M i n g -y u a n ,X I A OX i a n g -s h e n g (C h a n g z h e n gH o s p i t a l o fS h a n g h a i ,S h a n g h a i 200003,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 O b j e c t i v e T os t u d y t h eC T f i n d i n g so f s p l e n i c l y m p h o m a .M e t h o d s P l a i na n de n h a n c e dC Ts c a n n i n g w e r e p e r f o r m e d i n7p a t i e n t sw i t h p a t h o l o g i c a l l yp r o v e d s p l e n i c l y m p h o m a ,a n d t h e d a t aw e r e r e t r o s p e c t i v e l y a n a l y s e d .R e s u l t s F o u r c a s e s s h o w e dm u l t i f o c a lh y p o d e n s e m a s s e s i nv a r y i n g s i z e (2-10c m )w i t h o u ts i g n i f i c a n te n h a n c e m e n t .T h r e ec a s e s s h o w e d a s o l i t a r y l a r g em a s s (>10c m )w i t hu n e v e n e n h a n c e m e n t .S i x c a s e sw e r e s e c o n d a r y a n d o n ew a s p r i m a r y s p l e n i c l y m -p h o m a r e s p e c t i v e l y .C o n c l u s i o n C Ti s v e r y h e l p f u l i n t h e d i a g n o s i s o f s p l e n i c l y m p h o m a .[K e y w o r d s ] L y m p h o m a ,s p l e n i c ;T o m o g r a p h y ,X -r a y c o m p u t e d [作者简介]常恒(1975-),男,湖北人,在读博士三研究方向:肿瘤介入治疗三 [收稿日期]2002-04-27 脾脏肿瘤临床较少见, 淋巴瘤是其中较常见的一种三随着C T 检查的普及和认识的提高,相关报道逐渐增多三本文收集我院近年来经病理和临床证实的脾脏淋巴瘤7例,探讨其C T 表现特征, 提高诊断水平三1 材料和方法 7例脾脏淋巴瘤患者,男4例,女3例,年龄10~59岁,平均41.3岁三临床表现多为脾脏肿大和因脾大造成的压迫症状如上腹不适二食欲不振等,低热也较常见三6例经淋巴结活检二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三腹部检查禁食4h 以上,上床前半小时口服纯净水600~800m l ,临检查再口服150~200m l ,充盈胃和小肠三C T 机为M a r c o n i 公司M X -8000型( 多排螺旋),平扫后再行静脉团注增强扫描,对比剂为60%优维显90m l ,速率2.5~3m l /s ,分别于注药后27~30s 行动脉期二60~65s 行实质期二3m i n 行延迟期扫描三扫描范围主要是上腹部(通常以肝下缘为界),2例患者脾脏巨大,则从膈顶一直向下扫到脾脏下缘三螺距1.5,层厚6.5m m ,重建间隔5m m 三2 结果 全部病例均有程度不同的脾脏增大,其中4例表现为平扫多发圆形或类圆形低密度灶(<10c m ),增强后病灶轻度强化或无强化,与明显强化的正常脾组织背景对比更加强烈,延 迟亦无强化(图1~3);3例为平扫密度均匀或不均匀巨大肿 块(>10c m ),增强后呈不均匀强化,延迟仍然是不均匀密度,有时肿块内部见裂隙状坏死区(图4~6)三除两例肝脏体积略有增大外,余肝脏未见明显异常三4例伴有颈部淋巴结肿大,2例伴有腹膜后淋巴结肿大,淋巴结强化不明显,1例未见异常淋巴结增大三淋巴结活检示5例为非霍奇金病,1例为霍奇金病三不伴有全身淋巴结肿大者手术证实为非霍奇金病三 3 讨论 淋巴瘤侵犯脾有原发和继发,后者主要由血行播散而来三脾原发淋巴瘤罕见,在淋巴瘤中<1%, 本组6例为继发,只有1例原发三无论霍奇金病还是非霍奇金病中晚期对脾脏大都有浸润侵犯,且其原发二继发病理类型相似,可分为4种类型:①弥漫浸润型: 脾脏均匀弥漫增大,无明显肿块形成,镜下瘤细胞弥漫或呈小结节状分布,直径<1m m ;②粟粒状结节型,病灶为1~5m m 大小;③多发肿块型,病灶为2~10c m 大小;④巨块型,病灶大于10c m 三其C T 检查也有相应几种表现:①弥漫浸润型和粟粒结节型均可表现为密度较均匀的脾脏增大,C T 值可正常或略低于正常,增强后可有不均匀强化三这两种类型占总数的73%,但遗憾的是本组并未见到,可能与我们遇到此类表现只简单诊断为脾大而未严格随访有关三另外即使在已确诊淋巴瘤的脾大患者中约1/3组织学证实并无瘤细胞浸润,而且关于脾脏体积的测量方法和标准还有不同 意见[1,2];②多发肿块型表现为脾脏内多发低密度灶, 边界可四 8211四C h i n a J M I T N o v 2002 V o l 18 N o 11

脾脏肿瘤

脾脏肿瘤:脾脏肿瘤的发生率低。良性肿瘤发病率约为0.14%,恶性肿瘤不超过全部恶性肿瘤的0.64%。脾脏良性肿瘤较多见:以血管瘤最常见,其次是淋巴管瘤、错构瘤、脂肪瘤、血管内皮细胞瘤等。脾脏恶性肿瘤:以恶性淋巴瘤多见,其次是血管内皮细胞肉瘤、纤维组织肉瘤、转移瘤等。 ———病理改变: 1、按照组织成分来源分为以下四种:. ⑴、类肿瘤性病变:包括非寄生虫性囊肿、错构瘤。 ㈠、错构瘤:病理上分为血管型、纤维型、淋巴型、混合型(多件),表现为:单发或多发的实性结节, 边界清楚但无包膜。由异常数量和杂乱排列的正常脾组织构成,即脾固有结构的异常组合病灶内成分多样化,如扩大的血管腔、淋巴组织、纤维组织和脂肪组织等,偶尔有含铁血黄素沉着和钙化。 ⑵、血管源性肿瘤:分为良、恶性。良性包括血管瘤、淋巴管瘤、血管内皮细胞瘤和血管外皮细胞瘤,恶性包括淋巴管肉瘤和血管内皮肉瘤。 ㈠、血管瘤:病理上分为:海绵状血管瘤、毛细血管瘤和混合性血管瘤。表现为扩张的血管腔隙内充满红细胞,毛细血管瘤由薄壁小血管腔隙组成。 ㈡、淋巴瘤:病理上分为:⒈单纯性淋巴管瘤:由密集细小淋巴管构成。⒉海绵状淋巴管瘤:由扩张呈窦状的较大淋巴管构成。⒊囊状淋巴管瘤:由大的淋巴管腔隙构成。表现为:瘤囊腔的壁衬以一层细薄的内皮细胞,可伴有增生的平滑肌。囊腔内纤维性间隔厚薄不一。腔内主要是淡黄色澄清的淋巴液,囊液中可含有蛋白性成份,偶有出血。 ㈢、血管内皮肉瘤:原发性脾血管内皮肉瘤是起源于脾窦内皮细胞的恶性肿瘤。⒈肉眼观:多为单发,少数周围可有卫星结节,多为出血性、境界不清的肿瘤,常浸润周围脂肪组织、筋膜等,切面呈海绵状、蜂窝状或微囊形成。⒉镜下:肿瘤有多数不规则的肿瘤性血管组成,管腔大小不一,相互连接吻合构成分支成网的血管脉络。肿瘤细胞衬附于血管壁,有不同程度的异型性。 ⑶、淋巴源性肿瘤:包括霍奇金病、非霍奇金淋巴瘤、浆细胞瘤、滤泡假性淋巴瘤、局部反应性淋巴组织增生和炎性假瘤。 ㈠、恶性淋巴瘤:可分为何杰金氏和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病理上分为:⒈均匀弥漫型:脾均质性增大,肉眼光滑不见结节, 镜下瘤细胞弥漫分布或直径<1mm 的小结节。⒉粟粒结节型:脾均匀肿大, 表现为直径1~ 5mm 的粟粒状结节。⒊多肿块型:脾内多发肿块, 直径2~ 10cm。⒋巨块型:脾内单发直径> 10cm 的巨大肿块, 与正常脾组织分界清楚, 可有出血坏死和梗死。 ⑷、非淋巴肿瘤:包括脂肪瘤、血管脂肪瘤、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纤维肉瘤、平滑肌肉瘤、恶性畸胎瘤和卡波西肉瘤。 ㈠、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起源于脾脏的包膜或小梁组织,由原始间叶组织发生的向纤维组织细胞分化的恶性肿瘤。在病理学上主要由纤维母细胞及组织细胞构成。纤维母细胞排列呈车辐状, 还可见泡沫细胞和多核巨细胞。细胞异型性明显, 核分裂像多见。生长方式易向周围器官直接浸润,恶性程度较高, 切除后易复发和转移。 ———临床表现: 1、脾肿大多数伴有左上腹不适、疼痛及压迫症状,如腹胀、恶心、便秘、呼吸困难等。 2、脾功能亢进与脾肿大有一定关系,但症状与脾肿大程度并不成比例,对于难以解释的脾功能亢进伴脾肿大应高度怀疑肿瘤的存在特别是血管瘤。 3、全身症状多见于脾脏恶性肿瘤,表现为低热、贫血、乏力、周身不适、消瘦、恶病质等。 4、脾肿瘤自发性破裂临床少见,表现为突发腹痛、腹膜炎,可有出血性休克甚至死亡,如果脾破裂伴有早期转移则是预后最差的影响因素。自发性脾破裂有继发于嗜血细胞综合征、血管外皮瘤和浆膜多发血管瘤、T细胞白血病等。部分可伴发腹腔种植性转移,多见于脾血管瘤、血管肉瘤自发性破裂。 5、脾淋巴瘤患者,脾脏增大或手触其边缘有结节状感觉。有时患者感觉左上腹疼。白细胞和血小板可减少。若是全身淋巴瘤,则腹股沟、腋下或锁骨上区可触及肿大的淋巴结。 6、脾脏血管内皮肉瘤:脾脏迅速增大伴左上腹痛,贫血、肝肿大及体重减轻;短期内即发生转移,70%的病人发生肝脏转移;1/3的病人发生并发脾破裂。本病恶性程度高,病程进展迅速,预后差,其半年生存率仅为20%。 7、脾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或称脾纤维肉瘤,又称恶性黄色纤维瘤或纤维黄色肉瘤:临床上除常引起巨脾症和较易发生破裂外常无特征性表现可见。

原发性脾淋巴瘤(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

本文极具参考价值,如若有用请打赏支持我们!不胜感激! 原发性脾淋巴瘤(专业知识值得参考借鉴) 一概述 原发性脾脏淋巴瘤(PSL)是一种罕见的恶性淋巴瘤表现形式。病变只涉及脾脏和脾门淋巴结受累的淋巴瘤,无肝脏或其他部位的侵犯,在非霍奇金淋巴瘤不到1%。男性发病率略高于女性,年龄多大于50岁。PSL的预后与首发部位、分期、病理类型等因素有关。 二病因PSL病因尚未完全阐明。与之可能有关的因素主要为感染,如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脾边缘区淋巴瘤相关。其他病毒感染与脾淋巴瘤的关系也有报道。脾脏在受到感染后发生非特异性免疫反应,刺激脾脏炎症区域内B或T淋巴细胞的聚集和增生,淋巴细胞或整合人病毒的突变基因或自身基因发生突变而发展为肿瘤。脾脏的一些慢性疾病与脾脏肿瘤的发病也有一定关系。 三临床表现PSL的临床症状和体征非特异性,左上腹部疼痛及包块是最常见的症状。部分病人伴有低热、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贫血、体重减轻或乏力,少数患者可表现为胸腔积液、呼吸困难、急腹症等。体格检查可见脾脏明显增大,而浅表淋巴结多无异常。肿大的脾脏多失去原来形状,常呈不规则形,边缘钝,脾切迹多摸不清。有时脾表面可触及硬性结节,有触痛。此种脾肿大的特点有利于和门脉高压的淤血性脾大相鉴别,也是其与一般脾大性疾病的显著区别。 四检查1.外周血和血液学检查 (1)血小板、血红蛋白及白细胞计数减少。 (2)血沉增快,免疫球蛋白增高。部分患者合并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进行抗人球蛋白试验呈阳性。 2.骨髓象 可见淋巴瘤细胞浸润,其阳性率可达40%。 3.组织活检 脾脏手术者可进行组织活检。肉眼可见病变分为3型:弥漫增大型、粟粒结节型、结节型。近年来采用B超和CT扫描引导下经皮行脾脏穿刺取活检技术,提高了活检诊断几率。 依靠免疫组化区分为B细胞型或T细胞型淋巴瘤。通常B细胞型多于T细胞型。 4.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在PSL的诊断中起举足轻重的作用。

原发性脾脏淋巴瘤

原发性脾脏淋巴瘤(primary splenic lymphoma,PSL)是一种罕见的恶性淋巴瘤,是指病变首发于脾脏,而无脾外淋巴组织受侵。脾脏自身是一个很大的淋巴造血组织,常为恶性淋巴瘤侵及的部位,尤其是HD晚期极易侵及脾脏。但原发于脾脏的确极少见。[1] 发病机制 由于丙型肝炎病毒的嗜淋巴性、丙型肝炎病毒在原发性脾脏恶性淋巴瘤的发生上起着重要的作用。不断有丙型肝炎合并有原发性脾脏恶性淋巴瘤的报道,有人将原发性脾脏恶性淋巴瘤称之为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肝外病变。[2] 疾病检查 ⒈外周血:血小板、血红蛋白及白细胞减少。 ⒉血沉增快:免疫球蛋白增高。 ⒊骨髓象:可见淋巴瘤细胞浸润,其阳性率可达40%。 ⒋组织活检:手术者,可组织活检,证实均为B细胞性淋巴瘤。 ⒌CT扫描或MRI:显示脾脏明显增大,CT呈低密度改变,MRI在T1加权相呈中低信号,T2加权相呈高信号。 ⒍B超检查:呈低或无回声的单发或多发结节状密度影,但也可表现为脾均质性增大。脾肿瘤尚可侵及邻近器官,如左肾包膜、胰腺、肝脏、胃大弯及左膈肌等。[3] 临床诊断 左上腹部疼痛及肿块是最常见的症状,部分病人伴有低热、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贫血、体重减轻或乏力,少数患者可表现为胸腔积液、呼吸困难、急腹症等。体格检查可见脾脏明显增大,而浅表淋巴结多无异常。肿大的脾脏多失去原来形状,常呈不规则形,边缘钝,脾切迹多摸不清。有时脾表面可触及硬性结节,有触痛。此种脾肿大的特点有利于和门脉高压的淤血性脾大相鉴别,也是其与一般脾大性疾病的显著区别。 诊断PSL应首先排除淋巴瘤继发性脾脏受侵。 Gupta曾提出诊断原发性脾淋巴瘤的4项标准:临床主要症状为脾大及伴有腹部不适、受压症状;临床生化、血液学及放射学检查能排除其他处病变的存在;肝活检阴性,且肠系膜或主动脉旁淋巴结无淋巴瘤;诊断脾淋巴瘤后到其他部位出现淋巴瘤的时间至少6个月。 1996年Ahmann将PSL分为3期:Ⅰ期肿瘤仅限于脾脏;Ⅱ期除脾之外已累及脾门淋巴结;Ⅲ期已累及肝脏或脾门组织以外的淋巴结。[4]

微创外科治疗原发性脾淋巴瘤的临床体会

微创外科治疗原发性脾淋巴瘤的临床体会 发表时间:2016-09-22T17:22:56.707Z 来源:《系统医学》2016年11期作者:葛志勇[导读] 照组患者实行常规手术疗法,观察组患者采取微创外科治疗方法,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情况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结果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外科治疗原发性脾淋巴瘤能有效消除病灶,安全性高,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葛志勇 扶沟县周口永善医院微创外科 461300 【摘要】目的:分析并探讨微创外科治疗原发性脾淋巴瘤的临床治疗效果,提出可行性与安全性的治疗措施。方法:选取我院外科在2014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80例原发性脾淋巴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取得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下,将其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患者。对照组患者实行常规手术疗法,观察组患者采取微创外科治疗方法,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情况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结果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外科治疗原发性脾淋巴瘤能有效消除病灶,安全性高,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微创外科;原发性;脾淋巴瘤 【中图分类号】R7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867(2016)11-172-01 原发性脾淋巴瘤在临床中发病率较低,仅占所有恶性肿瘤的1%左右,并且诊断疾病的标准十分严格,导致经常出现误诊和漏诊的情况。原发性脾淋巴瘤的发病群体为男性患者,在发病时患者会出现左上腹疼痛、贫血、发热以及纳差等症状,经常被误判为肝硬化或脾脓肿,待确诊时通常会错过最佳治疗时间,严重危害患者的生命健康质量[1]。临床中治疗原发性脾淋巴瘤的方法为手术治疗,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微创外科手术方法在原发性脾淋巴瘤的治疗中发挥出巨大的作用,现将治疗体会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外科在2014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80例原发性脾淋巴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取得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下,将其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患者。观察组中男28例,女12例,年龄为20~65岁,平均年龄(40±1.2)岁。脾囊肿19例,脾血管瘤11例,脾恶性淋巴瘤4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6例;对照组中男30例,女10例,年龄为23~70岁,平均年龄(42±1.5)岁。脾囊肿18例,脾血管瘤13例,脾恶性淋巴瘤3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6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 0.05),可在临床中进行比较。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手术方法,对患者实行腹探查术,在手术过程中确定肿瘤浸润的范围,将患者脾脏以及周围浸润的组织切除。针对无法采用切除术的患者采取组织活检术的治疗方法,对其进行肝脏以及腹腔淋巴结活检,为后续的分期以及分型等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 观察组:采取微创外科治疗的方法,具体内容为:①对患者采取全身麻醉方式,保持仰卧体位,使患者右侧倾斜30°;②检查患者腹腔内脏器,观察病灶,注意是否出现副牌;③牵拉胃部,暴露出脾胃韧带,使用超声刀切断胃短血管。分离出脾动静脉,用结扎夹切断。顺脾脏下方游离松解脾周韧带,完整保留脾脏包膜;④将切除后的脾脏放在取物袋中完整取出;⑤冲洗患者腹腔,检查腹腔脏器无损伤后留置脾床引流管并缝合切口。 1.3疗效判定 根据《中国实用临床杂志》中的理论制定出本次研究疗效判定标准,共分为三项指标:①治愈:患者左上腹疼痛、贫血等临床症状消失,经检查后病灶完全去除;②有效:患者左上腹疼痛、贫血等临床症状开始消失,经检查后病灶范围缩小;③无效:患者左上腹疼痛、贫血等临床症状无变化甚至加重,病灶范围进一步扩大。治疗总有效率=①+②/n×100%。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表示,以P<0.05为差异时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情况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结果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数据见表1。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3 讨论 原发性脾淋巴瘤在临床中并不常见,发病位置出现在脾脏,却没有脾外淋巴组织受到浸润。从本质上来说,脾脏本身就是一个淋巴组织,经常被恶性肿瘤侵及,但肿瘤原发在脾脏上的情况则十分少见[2]。通过了解相关医学文献能够得知,原发性脾淋巴瘤的发病机制为丙肝病毒感染的肝外病变导致。原发性脾淋巴瘤的临床表现为左上腹疼痛、出现包块,一部分患者会并发低热、纳差、贫血以及乏力等症状,严重时患者还会患有急腹症,对生命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 临床中治疗原发性脾淋巴结的方法为手术治疗法然而传统的开腹手术虽具有一定的治疗价值,却容易在手术过程中致使脾脏破裂,安全性不高,故不建议广泛应用。微创外科治疗方法对患者的创伤小,具有显著的临床意义,具体表现为:①能完整切除病灶;②针对脾占位病变定性困难的患者,在切除脾脏后病理的结果能够为后期的诊断以及化疗、放疗提供相应的依据;③对于切除肿大脾脏的患者来说,在后期的治疗中能有效提升耐受力。经过广泛临床实践表明,微创外科治疗方法具有治疗效果显著、并发症少、安全性高以及患者恢复快等优势,在短时间内受到了世界医学领域的高度关注[3]。

淋巴瘤的总结

诊断是从影像表现中,经过思维,得出来的结论,所以首先要做的是找出影像表现。说出诊断时,请先说出依据,最好有图片说明 这也是我诊断的第一例儿童淋巴瘤 我看片子首先发现是右下腹有一软组织密度块影 腹腔内肠系膜增厚明显 标示下,,这个是什么? 回盲部的肠管肠管壁明显增厚,呈均匀软组织密度

这个标示的肿块向盆壁浸犯, 这些箭头指的是什么? 错,是肠系膜 是增厚的肠系膜,肠管在旁边咧

这个才是肠管 中间是强化的血管 这些都是增厚的肠系膜 中间有强化的血管 大网膜 腹膜播散的 双肾淋巴瘤 肾淋巴瘤的影像诊断、鉴别诊断与最新影像诊断进展之一(图文并茂)https://www.doczj.com/doc/4a11669901.html,/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96&fromuid=2

胰腺淋巴瘤 男,24岁。阵发性腹痛伴消瘦半年。 病理:回盲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结核是属于炎症性病变,有一般慢性炎症的规律,肠系膜也会增厚,但边缘一般是模糊的

我之所以能诊断对,是因为对淋巴瘤有一定认识,今天我就给大家说下,自己也是个总结 淋巴瘤全身各处都可以发病,各处有各处的影像表现 结肠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男,75岁,腹胀,进食后不适,大便次数增加10天。 肠道淋巴瘤特点:CT表现: 1.肠壁增厚明显,范围较长。 2.肠梗阻征象不常见(淋巴瘤引起肠壁固有肌层增厚但不引起结缔组织增生)。 3.病变肠段内局部积气—回肠NHL特征性征象(①肠壁蠕动能力下降;②肠壁粘膜破坏,病变肠段的气体不能通过血液循环吸收)。 4.肠腔动脉瘤样扩张(固有层内的植物神经丛受侵,导致肠壁肌张力下降. 5.肠系膜淋巴结肿大. 发生在全身各处的淋巴瘤都有自身特点 但也有共性,我没看过相关文献,自己工作总结,不一定对,大家姑且听之 我总结几个字 浸润结节均质强化高中低 全身各处淋巴结,要不就是浸润,要不就是结节表现 均质是指淋巴瘤一般只有两种密度,均匀软组织,和坏死 很均匀的那种,当然,坏死很明显的,就很难诊断 强化高中低,是指: 颅内和腮腺强化明显 纵隔,腹膜后中度强化 肾,脾,胰等器官是轻度强化 腮腺占位病变读片之一(病理回复可见) https://www.doczj.com/doc/4a11669901.html,/forum.php?mod=viewthread&tid=905&fromuid=2 这个也是小孩淋巴瘤,也就是burkitt淋巴瘤

淋巴瘤诊疗规范(2018年版)

淋巴瘤诊疗规范(2018年版) 一、概述 淋巴瘤(lyphoma)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根据国家癌症中心公布的数据,2014年我国淋巴瘤的确诊发病率为5.94/10万,2015年预计发病率约为6.89/10万。由于淋巴瘤病理类型复杂,治疗原则各有不同,为进一步提高淋巴瘤诊疗能力和规范化水平,配合抗肿瘤药品供应保障有关政策调整,保障医疗质量与安全,现对《中国恶性淋巴瘤诊疗规范(2015年版)》进行修订和更新。 二、淋巴瘤的诊断 应当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和病理学等进行诊断。 (一)临床表现 淋巴瘤的症状包括全身和局部症状。全身症状包括不明原因的发热、盗汗、体重下降、皮肤瘙痒和乏力等。局部症状取决于病变不同的原发和受侵部位,淋巴瘤可以原发于身体的任何器官和组织,通常分为原发于淋巴结和淋巴结外两大类。最常见表现为无痛性的进行性淋巴结肿大。如有以上述症状的患者在基层医院就诊时,应予以重视,并尽早转诊至上级医院或肿瘤专科医院。 (二)体格检查 应特别注意不同区域的淋巴结是否增大、肝脾的大小、

伴随体征和一般状态等。 (三)实验室检查 应完成的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肝肾功能、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β2微球蛋白、红细胞沉降率、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病毒检测以及骨髓穿刺细胞学和活检等,还应包括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筛查在内的相关感染性筛查。对原发胃的黏膜相关边缘带B细胞淋巴瘤,应常规进行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染色检查;对NK/T细胞淋巴瘤患者,应进行外周血EB病毒DNA滴度检测。对于存在中枢神经系统受累风险的患者应进行腰穿,予以脑脊液生化、常规和细胞学等检查。 (四)影像学检查 常用的影像检查方法: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MRI)、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CT)、超声和内镜等。 1. CT:目前仍作为淋巴瘤分期、再分期、疗效评价和随诊的最常用影像学检查方法,对于无碘对比剂禁忌证的患者,应尽可能采用增强CT扫描。 2. MRI:对于中枢神经系统、骨髓和肌肉部位的病变应首选MRI检查;对于肝、脾、肾脏、子宫等实质器官病变可以选择或者首选MRI检查,尤其对于不宜行增强CT扫描者,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