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8年高考语文北京卷【附解析】

2018年高考语文北京卷【附解析】

2018年高考语文北京卷【附解析】
2018年高考语文北京卷【附解析】

语文试卷 第1页(共20页)

语文试卷 第2页(共8页)

绝密★启用前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北京卷)

语 文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本大题共7小题,共23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7题。

材料一

当年,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推动了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人工智能成了全球产业界、学术界的高频词。有研究者将人工智能定义为:对一种通过计算机实现人脑思维结果,能从环境中获取感知并执行行动的智能体的描述和构建。

人工智能并不是新鲜事物。20世纪中叶,“机器思维”就已出现在这个世界上。1936年,英国数学家阿兰·麦席森·图灵从模拟人类思考和证明的过程入手,提出利用机器执行逻辑代码来模拟人类的各种计算和逻辑思维过程的设想。1950年,他发表了《计算机器与智能》一文,提出了判断机器是否具有智能的标准,即“图灵测试”。“图灵测试”是指一台机器如果能在5分钟内回答由人类测试者提出的一系列问题,且超过30%的回答让测试者误认为是人类所答,那么就可以认为这机器具有智能。

20世纪80年代,美国哲学家约翰·希尔勒教授用“中文房间”的思维实验,表达了对“智能”的不同思考。一个不懂中文只会说英语的人被关在一个封闭的房间里,他只有铅笔、纸张和一大本指导手册,不时会有画着陌生符号的纸张被递进来。被测试者只能通过阅读指导手册找寻对应指令来分析这些符号。之后,他向屋外的人交出一份同样写满符号的答卷。被测试者全程都不知道,其实这些纸上用来记录问题和答案的符号是中文。他完全不懂中文,但他的回答是完全正确的。上述过程中,被测试者代表计算机,他所经历的也正是计算机的工作内容,即遵循规则,操控符号。“中文房间”实验说明,看起来完全智能的计算机程序其实根本不理解自身处理的各种信息。希尔勒认为,如果机器有“智能”,就意味着它具有理

解能力。既然机器没有理解能力,那么所谓的“让机器拥有人类智能”的说法就是无稽之谈了。

在人工智能研究领域中,不同学派的科学家对“何为智能”的理解不尽相同。

符号主义学派认为“智能”的实质就是具体问题的求解能力,他们会为所设想的智能机器规划好不同的问题求解路径,运用形式推理和数理逻辑的方法,让计算机模仿人类思维进行决策和推理。联结主义学派认为“智能”的实质就是非智能部件相互作为的产物,在他们眼里人类也是一种机器,其智能来源于许多非智能但半自主的组成大脑的物质间的相互作用。他们研究大脑的结构,让计算机去模仿人类的大脑,并且用某种教学模型去重建一个简化的神经元网络。行为主义学派认为“智能”的实质是机器和人类的行为相似,研究人工智能应该研究人类感知和行动的本能,而不是高级的逻辑推理,不解决基本问题就无法实现复杂的思维模拟。因而他们让计算机模仿人的行为,建立人工智能系统。

时至今日,研究者们对“智能”的理解仍未形成共识。但是,正是对“何为智

能”这个核心问题的不断思考和解答,推动了人工智能技术在不同层面的发展。

(取材于谭营等人的文章)

1.下列对材料一第一段“人工智能”定义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人工智能是对一种智能体的描述和构建。

B.人工智能是能感知行动的智能体。

C.人工智能是计算机对环境的描述和构建。

D.人工智能是对计算机思维的实现。 2.根据材料一,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数学家图灵提出了用机器来模拟人类行为的设想。 B.“图灵测试”提出了机器是否具有智能的判断标准。 C.“中文房间”实验是为了证明计算机无法理解中文。 D.图灵和希尔勒全都认为计算机是可以拥有智能的。

3.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不符合...

文意的一项是

( )(3分)

A.符号主义学派认为“智能”表现为解决具体问题的思维能力。

B.联结主义学派和符号主义学派都认为应研究人类大脑的结构。

C.行为主义学派主张应把人类感知和行动的本能作为研究的内容。

-------------

--------------------此

--------------------

--------------------上

--------------------

--------------------

--------------------无

--------------------

效------------

毕业学校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 考生号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D.三个学派对“智能”的理解不同,因而他们的研究思路也不同。

材料二

2018年5月,谷歌Duplex人工智能语音技术(部分)通过了“图灵测试”。这个消息进一步引发了人们对于人工智能的思考:当机器人越来越像人,我们应该怎样做?

在人工智能的开发过程中,设计者会遇到伦理问题的挑战。比如著名的“隧道问题”:一辆自动驾驶的汽车在通过黑暗的隧道时前方突然出现一个小孩,面对撞向隧道

还是撞向行人这种进退维谷

....的突发情况,自动驾驶汽车会怎么做?

自动驾驶汽车依靠的是人工智能“大脑”,它会从以往案例数据库中选取一个与当前情景较相似的案例,然后根据所选案例来实施本次决策。当遇到完全陌生的情景时,汽车仍然会进行搜索,即在“大脑”中迅速搜索与当前场景相似度大于某个固定值的过往场景,形成与之对应的决断。如果计算机搜索出来的场景相似度小于那个值,自动驾驶汽车将随机选择一种方式处理。

那么,如果自动驾驶汽车伤害了人类,谁来负责呢?有的学者认为不能将人工智能体作为行为主体对待。因为“主体”概念有一系列限定,譬如具有反思能力、主观判断能力以及情感和价值目标设定等。人工智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智能”,它所表现出来的智能以及对人类社会道德行为规范的掌握和遵循,是基于大数据学习的结果,和人类主观意识有本质的不同。因此,人工智能体不可以作为社会责任的承担者。以上述自动驾驶汽车为例,究竟由人工智能开发者负责,还是由汽车公司负责甚至任何的第三方负责,或者各方在何种情形下如何分担责任,应当在相关人工智能的法律法规框架下通过制订商业合同进行约定。

人工智能在未来还可能产生的一个问题就是“奇点(singularity)”。所谓“奇点”就是指机器智能有朝一日超越人类智能,那时机器将能够进行自我编程而变得更加智能,它们也将持续设计更加先进的机器,直到将人类远远甩开。尽管研究者对“奇点”到来的时间和可能性还有争议,但是不管“奇点”时刻能否真的到来,在技术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我们都要小心被人工智能“异化”。在我们训练人工智能的同时,有可能也被人工智能“训练”了。我们的一举一动、生活爱好都将被人工智能塑造,人工智能在无形中暗暗决定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当我们还在为自己的自由意志而骄傲的时候,也许已不知不觉地沦为了数据的囚徒。

面对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种种冲击,上世纪50年代美国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提出的机器人三大定律,今天对我们依然有借鉴意义。这三大定律是:机器人不得伤害人,

也不得见到人受伤害而袖手旁观

....;机器人应服从人的一切命令,但不得违反第一定律;机器人应保护自身安全,但不得违反第一、第二定律。归根结底,人是智能行为的总开关。人工智能的开发者应该始终把对社会负责的原则,放在对技术进步的渴望之上。人类完全可以做到未雨绸缪

....,应对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威胁。

(取材于芮喆等人的文章)

4.下列对材料一、材料二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无稽之谈:没有根据的言论。稽,考证。

B.进退维谷:进退两难,很难做出选择。

C.袖手旁观:置身事外,不提供帮助。

D.未雨绸缪:比喻虽然事情不会发生也要做好准备。

5.根据材料二,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自动驾驶汽车能够根据情景的相似度进行决策。

B.人工智能体的“智能”和人类的主观意识相同。

C.人们认为人工智能的“奇点”总有一天会到来。

D.在任何情况下,机器都应该服从人的一切命令。

6.根据材料二,下列现象属于被人工智能“异化”的是()(3分)

A.经常使用“健康手环”来检测自己的运动健康状况。

B.工作繁忙无暇做家务,购买智能产品帮助清扫房间。

C.出行全依赖手机导航,丧失了应有的路线识别能力。

D.从事某一职业过久,习惯了用行业思维来思考问题。

7.根据材料一、材料二,简要说明人类对人工智能的认识是如何不断深化的。(5分)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4分。

(一)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8—12题。(共19分)

(1)积微,月不胜①日,时.不胜月,岁不胜时。凡人好傲慢小事,大事至然后兴之务之,如是则常不胜夫敦比②于小事者矣。是何也?则小事之至也数,其悬③日也博,其为积也大;大事之至也稀,其悬日也浅,其为积也小。故善日.者王,善时者霸,补漏者危,大荒者亡。故王者敬日,霸者敬时,仅存之国危而后戚.之,亡国至亡而后知亡,至死而后知死,亡国之祸败不可胜.悔也。霸者之善著焉,可以时记也,王者之功名,不可胜.日志也。财物资宝以大为重,政教功名反是,能积微者速成。《诗》曰:“德輶④如毛,民鲜克举之。”此之.谓也。

(取材于《荀子》)注释:①胜,超过。本句意思是,月不如日重要。②敦比:注重从事。本句意思是,像这样,那么只顾处理大事的就不如注重从事小事的。③悬:悬挂,此处意思是存在。④輶:分量轻。

语文试卷第3页(共20页)语文试卷第4页(共20页)

语文试卷 第5页(共20页)

语文试卷 第6页(共8页)

(2)使治乱存亡若高山之与深谿,若白垩之.与黑漆,则无所用智,虽愚犹可矣。且①

治乱存亡则不然,如可知,如可不知;如可见、如可不见。故智士贤者相与..积心愁虑以求之,犹尚有管叔、蔡叔之事②

与东夷八国不听之谋。故治乱存亡,其始若秋毫。察其.

秋毫,则大物不过矣。 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

(取材于《吕氏春秋》)

注释:①且:连词,表示转折。②管叔、蔡叔之事:指叛逆之事。

8.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时.

不胜月时间:季节 B.仅存之国危而后戚.

之戚:为……悲伤 C.智士贤者相与..积心愁虑以求之相与:一同、都 D.取其金,则无损于行.

行:行为 9.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3分)

A.故善日.

者王 王者敬日.

B.亡国之祸败不可胜.悔也 不可胜.日志也

C.此之.谓也 若白垩之.与黑漆

D.察其.秋毫 其.

人拜之以牛 10.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小事之至也数 小事出现得很频繁

B.大荒者亡

政事很荒疏的国家就会灭亡 C.霸者之善著焉 霸主的功业很显赫 D.赐失之矣

赐,你丢失了机会啊

11.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4分) (1)德輶如毛,民鲜克举之 (2)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12.以上两则短文都讲到要重视微小的事物。请根据要求作答。(6分) (1)分别写出两则短文中能作为中心论点的一个句子。

(2)分别为两则短文拟定标题,并简要说明理由。(标题字数限定2—5字) (二)根据要求,完成第13题。(共5分)。

13.《论语》记录了孔子与弟子间的许多对话,如《先进》篇: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①

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②

,故退之。”

注释:①斯:就。②兼人:勇于作为。

请简要概述孔子三次回答的内容,并说明此则短文反映了孔子怎样的思想。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4—16题。(共12分)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①

辛弃疾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②

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③

。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④

上三更月。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注】:①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提刑,官名,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②绣衣:官服。③相如檄:指司马相如所作《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④铜鞮陌:代指襄阳。

14.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 ( )(3分)

A.词的开头四句,先写对方行程,再写自己的多病与离愁,暗含蹉跎失志的惆怅。

B.李正之即将远赴蜀地担任要职,作者满含深情地称许友人才华出众,巨笔如椽。

C.作者认为荆楚路上的江山美景都是作诗的好素材,如庐山景、赤壁浪、襄阳月。

D.词的结尾两句,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表达对友谊的珍惜与赞美。 15.辛弃疾词善于借用典故和化用前人佳句来抒情达意。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毕业学校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 考生号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

--------------------此

--------------------

--------------------上

--------------------

--------------------

--------------------无

--------------------

效------------

A.“东北看惊诸葛表”,借用诸葛亮上表出师的典故,勉励友人报国立功。

B.“赤壁矶头千古浪”,借用苏轼游览赤壁的典故,抒发人生短暂的感慨。

C.“蜀道登天”,化用李白“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表达对友人的担忧,望其早归。

D.“儿女泪,君休滴”,化用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表现宦游漂泊的凄

苦。

16.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色说:“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

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阐释。(6分)

17.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共8分)

(1)陶渊明是很多古代诗人的偶像。《归园田居》(其一)写出了很多人的心声:“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表”是一种应用文体,不容易写出真情实感。李密《陈情表》却写得极为感人:“臣无祖母,____________________;祖母无臣,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人送别,常在渡口码头。比如白居易《琵琶行》:“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所在的中学举办隆重的校庆典礼,邀请了很多校友、家长参加。你作为学生代表向来宾致欢迎辞,其中要引用两句古代诗文。请填写恰当的句子。

金秋十月,天高云谈,今天大家齐聚一堂,真可谓“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请允许我代表全体在校同学,对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

四、本大题共5小题,共23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8—22题。

水缸里的文学

①我始终认为,我的文学梦,最初是从一口水缸里萌芽的。

②我幼年时期自来水还没有普及,一条街道上的居民共用一个水龙头,因此家家户户都有一个储水的水缸,我们家的水缸雄踞

..在厨房一角,像一个冰凉的大肚子巨人,也像一个傲慢的家庭成员。记得去水站挑水的大多是我的两个姐姐,他们用两只白铁皮水桶接满水,歪着肩膀把水挑回家,哗哗地倒入缸中,我自然是袖手旁观,看见水缸里的水转眼之间涨起来,清水吞没了褐色的缸壁,我便有一种莫名的亢奋。现在回忆起来,亢奋是因为我有秘密,秘密的核心事关水缸深处的一只河蚌。

③请原谅我向大人们重复一遍这个过于天真的故事,故事说一个贫穷而善良的青年在河边捡到一只被人丢弃的河蚌,他怜惜地把它带回家,养在唯一的水缸里。按照童话的讲述规则,那河蚌自然不是一只普通的河蚌,蚌里住着人,是一个仙女!也许是报知遇之恩,仙女每天在青年外出劳作的时候从水缸里跳出来,变成一个能干的女子,给青年做好了饭菜放在桌上,然后回到水缸钻进蚌里去。而那贫穷的吃了上顿没下顿的青年,从此丰衣足食,在莫名其妙中摆脱了贫困。

④我现在还羞于分析,小时候听大人们说了那么多光怪陆离的童话故事,为什么独独对那个蚌壳里的仙女的故事那么钟情?如果不是天性中有好逸恶劳的基因,就可能有等待天上掉馅饼的庸众心理。我至今还在怀念打开水缸盖的那些瞬间,缸盖揭开的时候,一个虚妄而热烈的梦想也展开了:我盼望看见河蚌在缸底打开,那个仙女从蚌壳里钻出来,一开始像一颗珍珠那么大,在水缸里上升,上升,渐渐变大,爬出来的时候已经是一个正规仙女的模样了。然后是一个动人而实惠的细节,那仙女直奔我家的八仙桌,简单清扫一下,她开始往来于桌子和水缸之间,从水里搬出一盘盘美味佳肴,一盘鸡,一盘鸭,一盘炒猪肝,还有一大碗酱汁四溢香喷喷的红烧肉!(仙女的菜肴中没有鱼,因为我从小就不爱吃鱼。)

⑤很显然,凝视水缸是我最早的阅读方式,也是我至今最怀念的阅读方式。这样的阅读一方面充满诗意,另一方面充满空虚,无论是诗意还是空虚,都要用时间去体会。我从来没有在我家的水缸里看见童话的再现,去别人家揭别人家的水缸也一样,除了睡,都没有蚌壳,更不见仙女。偶尔地我母亲从市场上买回河蚌,准备烧豆腐,我却对河蚌的归宿另有想法,我总是觉得应该把河蚌放到水缸里试验一下,我试过一次,由于河蚌在水里散发的腥味影响水质,试验很快被发现,家里人把河蚌从缸底捞出来扔了,说,水缸里怎么养河蚌?你看看,辛辛苦苦挑来的水,不能喝了,你这孩子,聪明面孔笨肚肠。

⑥我童年时仅有的科学幻想都局限于各种飞行器,我渴望阅读,但是身边没有多少适合少年儿童的书,我想吃得好穿的光鲜,但我的家庭只能提供给我简陋贫困的物质生活。这样的先天不足是我童年生活的基本写照,今天反过来看,恰好也是一种特别的恩赐,因为一无所有,所以我们格外好奇。我们家家都有水缸,一只水缸足以让一个孩子的梦想在其中畅游,做一条鱼。孩子眼里的世界与孩子身体一样有待发育,现实是未知的,如同未来一样,刺激想象,刺激智力,我感激那只水缸对我的刺激。

⑦我一直闲心,所有承认一本正经的艺术创作与童年生活的好奇心可能是互动的。对于普通的成年人来说,好奇心是广袤天空中可有可无的一片云彩,这云彩有时灿烂明亮,有时阴郁发黑,有时则碎若游丝,残存在成年人身上所有的好奇心都变得功利而深奥,有的直接发展为知识和技术。对人事纠缠的好奇心导致了历史哲学等等人文科学,对物的无限好奇导致了无数科学学科和科技发明。而所谓的作家,他们的好奇心都化为

语文试卷第7页(共20页)语文试卷第8页(共20页)

语文试卷 第9页(共20页)

语文试卷 第10页(共8页)

了有用或无用的文字,被淘汰,或者被挽留。这是一个与现代文明若即若离的族群,他们阅读,多半是出于对别人的好奇,他们创作,多半是出于对自己的好奇。在好奇心方面,他们扮演的角色最幸运也最蹊跷,似乎同时拥有幸运和不行,他们的好奇心包罗万象,因为没有使用价值和具体方向而略显模糊,凭借一颗模糊的好奇心,却要对现实世界做出最锋利的解剖和说明,因此这职业有时让我觉得是宿命,是挑战,更是一个奇迹。学.科网

⑧一个奇迹般的职业是需要奇迹支撑的,我童年时期对奇迹的向往都维系在一只

水缸上了,时光流逝,带走了水缸,也带走了一部分奇迹。我从不喜欢过度美化童年的生活,也不愿意坐在会议的大树上卖弄泛滥的情感,但我绝不忍心抛弃童年时代那水缸的记忆。这么多年来,我其实一直在写作生活中重复那个揭开水缸的动作,谁知道这是等待的动作还是追求的动作呢?从一只水缸看不见人生,却可以看见那只河蚌,从河蚌里看不见钻出蚌壳的仙女,却可以看见奇迹的光芒。 (取材于苏童的同名散文)

1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我们家的水缸雄踞..在厨房一角 雄踞:颇有气势地蹲坐。 B.一个虚妄而热烈..的梦想也展开了

热烈:热闹,眼花缭乱。 C.爬出来的时候已经是一个正规..

仙女的模样了 正规:与想象的标准吻合。 D.卖弄泛滥..

的情感

泛滥:过度,不加节制。

19.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②段把水缸比作“傲慢的家庭成员”,形象地写出了在孩子眼里水缸是家里一个了不起的重要角色。

B.文章第⑤段中“聪明面孔笨肚肠”写出了大人对“我”行为的嗔怪,反映了成人对孩子纯真心理的不理解。

C.第⑦段承接上文,从对童年生活和梦想的感悟转向对成人好奇心的议论,最后揭示了好奇心与文学创作的关系。

D.作者很怀念过去一无所有的生活,因为简陋贫困的物质生活是一种特别的恩赐,只有这样的生活才能刺激想象

20.文章第④段对河蚌仙女梦想的描述与第③段的童话故事相比有什么不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5分)

21.本文题目“水缸里的文学”意蕴丰富,综观全文,你如何理解其中的寓意?以此为题有怎样的表达效果?(6分)

22.作者说:“凝视水缸是我最早的阅读方式,也是我至今最怀念的阅读方式。”实际上,

像这样非书本的“阅读”在生活中多种多样。结合你的经历,谈谈你对这类“阅读”的体会。要求:写出具体的“阅读”对象以及获得的体验和感悟。(6分)

五.本大题共2小题,共60分。

23.微写作(10分)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1)在《红岩》《边城》《老人与海》中,至少选择一部作品,用一组排比比喻句抒写你从中获得的教益。要求:至少写三句,每一句中都有比喻。120字左右。 (2)从《红楼梦》《呐喊》《平凡的世界》中选择一个既可悲又可叹的人物,简述这个人物形象。要求:符合原著故事情节。150—200字。

(3)读了《论语》,在孔子的众弟子之中,你喜欢颜回,还是曾参,或者其他哪位?请选择一位,为他写一段评语。要求:符合人物特征。150—200字。 24.作文(50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 (1)今天,众多2000年出生的同学走进高考考场。18年过去了,祖国在不断发展,大家也成长为青年。

请以“新时代新青年——谈在祖国发展中成长”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恰当充实,论证合理。

(2)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优美生态环境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期盼。 请你展开想象,以“绿水青山图”为题,写一篇记叙文,形象生动地展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图景。

要求:立意积极向上,叙事符合逻辑;时间、地点、人物、叙事人称自定;有细节,有描写。

-------------

--------------------此

--------------------

--------------------上

--------------------

--------------------

--------------------无

--------------------

效------------

毕业学校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 考生号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北京卷)

语文答案解析

1.【答案】A

【解析】要注意对第一段中画横线句子的把握。B项说“人工智能”是“智能体”,显然是不正确的,应是对“……智能体的描述和构建”。C项张冠李戴,是“通过计算机……智能体的描述和构建”,而不是“计算机”本身来“描述和构建”。D项偷换概念,根据“通过计算机实现人脑思维结果”可知,“人工智能”要实现的是“人脑思维”,而非“计算机思维”。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2.【答案】B

【解析】A项曲解文意,图灵只是“从模拟人类思考和证明的过程入手,提出利用机器执行逻辑代码来模拟人类的各种计算和逻辑思维过程的设想”,并没有提出“用机器来模拟人类行为的设想”。C项理解有误,根据“实验说明看起来完全智能的计算机程序其实根本不理解自身处理的各种信息”可知,“中文房间”实验是为了证明“机器无法拥有人类智能”,而非证明“计算机无法理解中文”。D项范围失当,“全都”一词错误,希尔勒所做的实验是为了证明机器无法拥有人类智能。

【考点】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3.【答案】B

【解析】B项说法错误,根据倒数第二段中“符号主义学派认为……他们会为所设想的智能机器规划好不同的问题求解路径……让计算机模仿人类思维进行决策和推理”可知,“符号主义学派”的观点只是侧重“让计算机模仿人类思维”层面,并没有关涉“应研究人类大脑的结构”的层面。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4.【答案】D

【解析】D项“未前绸缪”,指趁着天没下雨,先修缮房屋门窗,比喻事先做好准备。“虽然事情不会发生”错误,“未雨”的意思是“趁着天没下雨”,并非“不下雨”。【考点】正确理解常见成语的含义的能力。

5.【答案】A

【解析】B项错误,由第四段“因为‘主体’概念有一系列限定……人工智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智能’……和人类主观意识有本质的不同”可知,人工智能体的“智能”和人类的主观意识是不同的。C项说法有误,由倒数第二段“尽管研究者……但是不管‘奇点’时刻能否真的到来……”可知,人们认为“奇点”的到来不是必然的,选项中“总有一天会到来”表达的意思过于绝对。D项“在任何情况下”的表述过于绝对,由文章最后一段阿西莫夫所提出的“机器人三大定律”中的“机器人应服从人的一切命令,但不得违反第一定律”可知,机器“应该服从人的一切命令”的前提是“不得违反第一定律”。

【考点】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6.【答案】C

【解析】解答这道题的关键是弄清“异化”的内涵,而后才能进行推断。我们应该从材料倒数第二段中提炼相关信息。对“异化”的具体阐释是“我们的一举一动、生活爱好都将被人工智能塑造……决定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对照四个选项,能够符合“异化”这一现象的只有C项。A项的“经常使用‘健康手环’”和B项的智能产品做家务的支配者都是“人”,“人是总开关”,没有被“异化”。D项所阐述的行业思维习惯和方式问题没有牵涉智能问题。

【考点】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合理推断的能力。

7.【答案】①早期研究的关注点是在对机器有无智能、何为智能的认识上。②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人类认识到必须应对由此带来的伦理、奇点、异化等问题的挑战。③人类应始终把对社会负责作为发展人工智能技术的前提。

【解析】材料一中,“图灵测试”和“中文房间”探讨的是机器是否拥有智能的问题;接着讲述了不同学派对智能的不同理解。材料二中,先通过自动驾驶汽车事例引出在人工智能方面对伦理问题的思考;对于未来“奇点”问题的思考和技术不断发展完善中,对被人工智能“异化”的思考,以及面对可能存在的冲击,阿西莫夫提出的三大定律。【考点】把握文章行文思路和归纳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

语文试卷第11页(共20页)语文试卷第12页(共20页)

8.【答案】D

【解析】D项“行”,根据语境,联系上下文,可知应该是“品德、品行”之意。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9.【答案】C

【解析】C项,“此之谓也”中的“之”表示宾语前置的标志;第二句中的“之”和“与”一起表示比较,“之与”解释为“和”,“之”可以不解释。

【考点】调解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10.【答案】D

【解析】D项对“失”的理解有误,联系上下文可知,“赐失之矣”应该是孔子对弟子子贡不求回报的行为的评价,“失”是错误、过失之意,孔子是说:“端木赐(子贡),你这样做是不对的,”当然,这里面考查了一个文学常识,子需是复姓端木,名赐。【考点】文言文的文白对译的能力。

11.【答案】(1)德行虽然看起来轻如毫毛,但人们少有能举起它的。

(2)不领取金钱的话,就不再会有人去赎人了。

【解析】(1)句中,“鲜克”,很少能够。(2)句中,“复”再……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12.【答案】(1)第一则:能积微者速成。

第二则:(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察其秋毫,则大物不过矣。)

(2)第一则:标题:积微(说积微、积微与速成)理由:本则内容是重视小事,积小事之成才能成就大事。

第二则:标题:察微(说察微、萌芽与预见)。理由:本则内容是观察到事物微小的萌芽才能有所预见;避免在大事上犯偿。

【解析】第(1)小题侧重对筛选信息和内容理解能力的考察,一定要在正确翻译、理解文本大意的基础上进行比较、筛选,找出中心论点句。

第(2)小题侧重对概括中心思想和整合要点信息能力的考查,实质上是第(1)小题的延伸,标题可以直接从中心论点句中提取,“理由”部分则要结合文本的行文思路和论证过程进行宏观归纳概括。第一篇文章通过分析“善日者”“善时者”“大荒者”这三种人,运用对比论证证明关注日常小事的重要性;第二篇开篇通过比喻说明世间万物的区别是非常细微的,又通过管叔、蔡叔等历史事件说明只有做到明察秋毫才能在大事上不犯错。

【考点】筛选整合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的能力。

【参考译文】

(1)积累微小之功,月不如日重要,季不如重要;年不如季重要。一般人都怠慢小事,(总是在)大事来临时才奋起去做,像这样,那么只顾处现大事的就不如注重从事小事的。为什么?因为小事出现得很频繁,其每天存在的概率大,其累积的成果也大。大事发生得很少,其每天存在的概率小,其积累的成果也小。所以,善于每日处置小事者,可以达到“王”的功业;善于在一季之中处置积压事务者,可以达到“霸”的功业;如果仅仅是临事修补漏洞者,就很危险了;如果政事很荒疏,国家就会灭亡!所以,王者看重一日之事,霸者看重一季之事,奄奄仅存之国,便只有在亡国后空自忧戚了,亡国者直到灭亡的那一天才知道国破家亡,在死亡亲临时才知道死亡。导致亡国的祸败根源,是无法用后悔来弥补的。霸主的功业很显赫,在于尚寄希望于每季理事;王者之大功,则在于数也数不猜的每一日的积累,财物货宝,是越大越重越好。政教功名则与之相反,能够每天认真处置政务,能积累微小之功的人实际上成功最快。《诗经》中写道:“德行虽然看起来轻如毫毛,但人们少有能举起它的。”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2)假设治和乱、存和亡的区别像高山和深谷,像白土和黑漆那样分明,那就没有必要运用智慧,即使愚人也可以知道了。然而治和乱、存和亡的区别并不是这样的。好像可知,又好像不可知;好像可见,又好像不可见。所以有才智的人、贤明的人都在千思百虑、用尽心思去探求治乱存亡的征兆,尽管如此,尚且有管叔、蔡叔的叛乱事件和东夷八国不听王命的阴谋。所以,治乱存亡,它们刚刚出现的时候就像秋毫那样。能够明察秋毫,大事就不会出现过失了。

鲁国的法令规定,鲁国人在其他诸侯国给人当奴仆,有能赎出他们的,可以从(鲁国官府)的国库领取金钱。子贡从其他诸侯国赎出了一个做奴仆的鲁国人,回来后推辞,不肯领取政府的金钱。孔子说:“端木赐(子贡),你这样做是不对的。从今以后,鲁国人不会再赎人了。”领取国库的金钱,并不会损害他的品行;不领取金钱的话,就不再

语文试卷第13页(共20页)语文试卷第14页(共8页)

会有人去赎人了。”子路救了一个溺水的人,那个人用一头牛来答谢他,子路接受了。孔子说:“鲁国人一定会救溺水的人了。”孔子从细小处看到结果,(这是由于)他对事物的发展变化观察得远啊!

13.【答案】三次问答:①孔子告诉子路不应听到某种道理就立刻去实行它,要先听听父兄的意见。②孔子告诉冉有可以听到某种道理就去实行它。③孔子认为冉有容易退缩,所以鼓励他进取;认为子路勇于作为,胆子太大,所以要他谨慎些。

思想:此则短文生动地反映了孔子因材施教(因人施教)的教育思想。

【解析】这篇文章结构很明晰,三段话中含三次问答,考生在正确理解对话内容的基础上不难提炼出孔子三次回答的要点,对于同一个问题,孔子针对子路与冉求的不同情况作了不同回答;生动地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一个特点,即因材施教。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思想的能力。

【参考译文】

子路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有父兄在,怎么能听到就行动起来呢?”冉有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听到了就行动起来。”

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您回答说有父兄健在;冉求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您回答‘听到了就行动起来’。我被弄糊涂了,敢再问个明白。”孔子说:“冉求总是退缩,所以我鼓励他;伸由好勇过人,所以我约束他。”

14.【答案】D

【解析】D项理解有误,结尾两句“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点明了李正之是冬月入蜀的,“梅花”点明自己和朋友肝胆相照的友谊是经得住时间和险恶环境的考验的,也是自己不屈精神的写照。“雪深”暗示时局的艰险;更有祝福朋友勉励自己多多保重的话外音。

【考点】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15.【答案】A

【解析】B项理解有误,辛词的“千古浪”确由苏词《念奴娇·赤壁怀古》起句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而来,但并非“抒发人生短暂的感慨”。“庐山山色”“赤壁矶”和“铜鞮月”都是闻名遐迩的江山美景,前人写了许多赞美这些景点的诗词。这几句看似轻松,似是无关大局的风月闲笔,其实暗含作者的深重寓意:你经过的这些地方,是还没有被敌人占领的国土,你是可以好好游玩、尽情享受的;而更多的大好河山,已沦入敌手,想去游玩也是不可能了。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对国土沦陷的痛心之情。C项“蜀道登天”化用李白的诗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表达了对朋友此去险恶之地的担忧与操心,而并无“望其早归”之意。D项表述错误,“儿女泪,君休滴”两句是化用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诗末二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无巾”之意,确有“凄苦”,但并无“宦游”,更无“漂泊”。

【考点】鉴赏诗歌的写作手法的能力。

16.【答案】①本词整体风格豪放,但又收放自如,时有柔和(平和、缓和、细腻)之笔。

②比如上阕“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微”气势雄奇,下阕“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上三更月”意境宏阔,皆是典型的豪放之笔,堪称“龙吟虎啸”。③比如上阕“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低回婉转,下阕“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清丽隽永,皆堪称“和缓”。

【解析】作答时要分两步进行:第一步,先解释“龙吟虎啸”和“和缓”的具体所指,结合辛弃疾豪放沉郁的诗词风格可知,“龙吟虎啸”应指其词的整体风格,而“和缓”当指豪放中的清丽;第二步,结合词句中的“诸葛表”“相如檄”等典故解析“龙吟虎啸”之大气,再结合词句中的“中年多病”“须相忆”几句解释“和缓”。

【考点】评价诗歌思想情感和写作风格的能力。

17.【答案】(1)久在樊笼里

复得返自然

(2)无以至今日

无以终余年

(3)醉不成欢惨将别

别时茫茫江浸月

(4)示例:群贤毕至

少长咸集(或:千里逢迎高朋满座)

【考点】默写和运用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语文试卷第15页(共20页)语文试卷第16页(共20页)

18.【答案】B

【解析】B项,“一个虚妄而热烈的梦想也展开了”,显然这个梦想是对仙女现身的无限期待,饱含了对美食的无限憧憬,其中的“热烈”不能解释为“热闹,眼花缭乱”,应该解释为“情绪高昂、激动”或“非常期待、憧憬”之意。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

19.【答案】D

【解析】D项说法过于绝对,相关内容在第⑥段和第○8段,作者小时候家里一无所有,物质生活简陋贫困,水缸、河蚌等一些超朴素的东西“恰好也是一种特别的恩赐”,而这也足以让一个孩子“格外好奇”,进而产生热烈而诗意的梦想。但由此便认定“只有这样的生活才能刺激想象”显然是悖谬的。

【考点】理解和归纳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20.【答案】不同:①在细节的描述上更加具体,如细致地描写了仙女钻出蚌壳由小变大的过程。②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如仙女带来的各种美味佳肴与孩子的喜好有直接关系。

③故事的场景与孩子的生活场景结合在一起,如奔向自己家里的八仙桌,往来于桌子与水缸之间。作用:①突出了河蚌仙女故事对“我”的重要意义。②表现出儿童丰富而生动的想象力,反映了在物质匮乏的生活条件下儿童的独特心理。

【解析】这道题包含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内容上的不同;二是呈现这种不同所产生的作用。第一层问题,两段稍加比较便可发现第④段多了很多细节描写,如仙女是如何一步步变大的,变大后直奔作者家中清扫,做出作者喜欢的美味,带有鲜明的感情色彩。第二层问题,就作用而言,更多的细节描写,凸显出孩童时期的“我”因好奇心而发生的想象力。揭示主旨,表现了儿童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反映了物质贫乏时代儿童的独特心理。

【考点】探究文学作品的写作手法及其表达效果的能力。

21.【答案】寓意:①“我”的文学梦是从对水缸里的河蚌仙女的想象中萌发的。水缸是“我”童年时代精神世界的寄托,可以让“我”的梦想在其中畅游。②水缸的记忆伴随着“我”,是“我”文学创作的源泉及动力,“水缸”成为“我”不断探索和创造的文学世界的象征。效果:①既形象又别致,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②虚实结合,凸显主题。

【解析】这道题同样包含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水缸里的文学”的寓意;二是以“水缸里的文学”为标题的好处。第一问:水缸与作者的童年密切相伴,是作者童年认识世界、体味人生、引发文学梦的主要对象;水缸引发了关于河蚌故事的论述,激发了作者的诗意想象,是作者阅读和体会世界的方式;因为小时候物质所限,作者渴望但无法阅读儿童书;水缸激发了作者的想象;水缸是作者童年时期的记忆,保留了作者的好奇心,保留了作者奇迹般的创作活力。第二问:激发读者想象力,吸引读者的兴趣;作者通过幼年与水缸的关系以及对水缸的好奇心和想象来表达作者对文学创造的看法,即保持好奇心,从平凡的生活中去激发孩子的想象和智力,探索现实中的未知,体味人生,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考点】理解文章标题的意蕴的能力。

22.略。

【解析】题干所要求的“结合你的经历”为答案之间的区分度提供了足够的空间,而与“生活中多种多样”“非书本的‘阅读’”的关联,使题目更具开放性。阅读的对象可以是人,可以是物,也可以是事。就人而言,可以是亲人、朋友、邻居、同学、陌生人,可以是医生、教师、工人、公务员,可以是具体的人,也可以是虚构的人,还可以是历史人物;就物而言,可以是一本书、一支笔、一张画、一个玩具,一块泥巴、一棵树、一束花、--簇草、一间老屋、一条狗、一只蚂蚁、一轮明月、一盒千纸鹤、一条红丝带、一个气球、一面旗帜、一个故事、一篇小说……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23.【写作指导】

本题考查微写作。继2017年高考首次增加对文学经典阅读的考查之后,今年的微写作部分再次以文学名著为载体和助力,引领广大考生对经典文化的阅读和关注。所给的三道题目涉及了《考试说明》要求的考生必读的7部文学名著:《论语》《红楼梦》《呐喊》《边城》《红岩》《平凡的世界》《老人与海》。与去年的题目相比,今年新增了《论语》,分别侧重对考生修辞手法运用能力、人物形象概括能力和评议人物能力的考查。试题一如既往地鼓励考生个性化的思考与表达,呈现出了很大的自由度,考生可以根据

语文试卷第17页(共20页)语文试卷第18页(共8页)

题目要求,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印象深刻的、理解深刻的作品,写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当然,无论是用排比、比喻句抒写教益,还是描述人物形象,还是评议孔子众弟子,这都需要平时丰厚的阅读积累和文化积淀,并和自己的人生、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写作示例】

示例一:《边城》就是一幅沈从文和翠翠一同描绘的绿色的风景画,自然、人情、人性、社会都是美好而纯粹的;《红岩》就是一面罗广斌、杨益言和许云峰一同绘就的红色的旗帜,岁月、青春、磨难、抗争都是峥嵘而狂飙的;《老人与海》就是一片海明威和圣地亚哥共同开拓的蔚蓝的大海,未知、神秘、希望、战斗是深邃而无限的。

示例二:在阿Q的性格中,逆来顺受、自欺欺人的特点很是突出。在等级观念的驱使下,他从不敢在赵大爷、地保等人面前说一个“不”字,连姓赵的资格也被无情剥夺,他总是“被儿子打了”……生活中他的行为一次比一次可笑可悲,他的反抗一个接着一个失败,他的灵魂一次比一次扭曲,他的精神一次比一次麻木,最终物质和精神双重赤贫的他发明出了令人触目惊心而又“叹为观止”的“精神胜利法”,举世闻名。

示例三:我喜欢子路,因为子路很好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子路很诚信,《论语·颜渊》称其“无宿、诺”;子路重情义“愿车马衣轻袭,与朋友共,放之而无憾”;子路很率真,夫子让众弟子“各言其志”时,他“率尔而对”;子路很大胆;他“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在学问上敢于挑战老师。子路,在《论语》里面基本上找不到他单独出场的片段,但他却是个“特别的存在”。

24.【写作指导】

近几年,北京高考大作文题都非常注重和时代的联系,把时代的发展和每一个青年人的成长密切关联起来,并彰显出鲜明的家国情怀。大作文的两个题目,从不同的角度,引导考生要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也希望借此引发他们对青年人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有所思考。

第(1)题非常应景,材料说的“今天,众多2000年出生的……大家也成长为青年”,考生读之愈发显得亲切和感动,抒写的冲动肯定比较强烈。所给出的标题“新时代新青年——谈在祖国发展中成长”,颇有特点,主标题是“新时代新青年”,副标题是“谈在祖国发展中成长”,这就提醒考生,个人的成长离不开祖国的发展,而祖国的发展又需要千千万万个个人的成长,考生应该在这个前提下写“新”—新时代、新青年、新使命、新成长、新挑战、新跨越等,同时明确文体是议论文。

第(2)题要求写成记叙文,题目“绿水青山图”和国家发展目标也是相一致的,因为“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美丽中国目标的实现自然少不了“绿水青山”,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为优美生态环境的构建献出一份力量。写作内容符合学生向往美好生活的思想实际,写作题目画卷感强,富有审美性和文学意味,利于有特长的考生发挥。题目可写内容很多,如治理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吃得放心,住得安心;青山绿水,鸟语花香等。考生可以编写故事,也可以写散文;可以适当虚构,也可以在写实的基础上适当展开想象。只要最后的主旨是在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即可,但一定要写得有人物,有事件,有细节,有情味,充分展示自己记叙、描写的写作能力。

语文试卷第19页(共20页)语文试卷第20页(共20页)

2018年北京市高考数学试卷(理科)

2018年北京市高考数学试卷(理科) 一、选择题共8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5分)已知集合A={x||x|<2},B={﹣2,0,1,2},则A∩B=()A.{0,1}B.{﹣1,0,1}C.{﹣2,0,1,2} D.{﹣1,0,1,2} 2.(5分)在复平面内,复数的共轭复数对应的点位于() A.第一象限B.第二象限C.第三象限D.第四象限 3.(5分)执行如图所示的程序框图,输出的s值为() A.B.C.D. 4.(5分)“十二平均律”是通用的音律体系,明代朱载堉最早用数学方法计算出半音比例,为这个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十二平均律将一个纯八度音程分成十二份,依次得到十三个单音,从第二个单音起,每一个单音的频率与它的前一个单音的频率的比都等于.若第一个单音的频率为f,则第八个单音的频率为() A. f B. f C. f D.f

5.(5分)某四棱锥的三视图如图所示,在此四棱锥的侧面中,直角三角形的个 数为() A.1 B.2 C.3 D.4 6.(5分)设,均为单位向量,则“|﹣3|=|3+|”是“⊥”的()A.充分而不必要条件B.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C.充分必要条件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7.(5分)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记d为点P(cosθ,sinθ)到直线x﹣my﹣2=0的距离.当θ、m变化时,d的最大值为() A.1 B.2 C.3 D.4 8.(5分)设集合A={(x,y)|x﹣y≥1,ax+y>4,x﹣ay≤2},则()A.对任意实数a,(2,1)∈A B.对任意实数a,(2,1)?A C.当且仅当a<0时,(2,1)?A D.当且仅当a≤时,(2,1)?A 二、填空题共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9.(5分)设{a n}是等差数列,且a1=3,a2+a5=36,则{a n}的通项公式为.10.(5分)在极坐标系中,直线ρcosθ+ρsinθ=a(a>0)与圆ρ=2cosθ相切,则a=. 11.(5分)设函数f(x)=cos(ωx﹣)(ω>0),若f(x)≤f()对任意的实数x都成立,则ω的最小值为. 12.(5分)若x,y满足x+1≤y≤2x,则2y﹣x的最小值是. 13.(5分)能说明“若f(x)>f(0)对任意的x∈(0,2]都成立,则f(x)在

2018高考语文北京卷及答案

绝密★启用前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北京卷) 本试卷共10页,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 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8小题,共24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7题。 材料一 当年,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推动了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人工智能成了全球产业界、学术界的高频词。有研究者将人工智能定义为:对一种通过计算机实现人脑思维结果,能从环境中获取感知并执行行 动的智能体的描述和构建。 人工智能并不是新鲜事物。20世纪中叶,“机器思维”就已出现在这个世界上。1936年,英国数学家阿兰?麦席森?图灵从模拟人类思考和证明的过程入手,提出利用机器执行逻辑代码来模拟人类的各种计算和逻辑思维过程的设想。1950年,他发表了《计算机器与智能》一文,提出了判断机器是否具有智能的标 准,即“图灵测试”。“图灵测试”是指一台机器如果能在5分钟内回答由人类测试者提出的一系列问题,且超过30%的回答让测试者误认为是人类所答,那么就可以认为这机器具有智能。 20世纪80年代,美国哲学家约翰?希尔勒教授用“中文房间”的思维实验,表达了对“智能”的不同思考。 一个不懂中文只会说英语的人被关在一个封闭的房间里,他只有铅笔、纸张和一大本指导手册,不时会 有画着陌生符号的纸张被递进来。被测试者只能通过阅读指导手册找寻对应指令来分析这些符号。之后, 他向屋外的人交出一份同样写满符号的答卷。被测试者全程都不知道,其实这些纸上用来记录问题和答 案的符号是中文。他完全不懂中文,但他的回答是完全正确的。上述过程中,被测试者代表计算机,他 所经历的也正是计算机的工作内容,即遵循规则,操控符号。“中文房间”实验说明,看起来完全智能的计算机程序其实根本不理解自身处理的各种信息。希尔勒认为,如果机器有“智能”,就意味着它具有理解能力。既然机器没有理解能力,那么所谓的“让机器拥有人类智能”的说法就是无稽之谈了。 在人工智能研究领域中,不同学派的科学家对“何为智能”的理解不尽相同。符号主义学派认为“智能” 的实质就是具体问题的求解能力,他们会为所设想的智能机器规划好不同的问题求解路径,运用形式推 理和数理逻辑的方法,让计算机模仿人类思维进行决策和推理。联结主义学派认为“智能”的实质就是非智能部件相互作为的产物,在他们眼里人类也是一种机器,其智能来源于许多非智能但半自主的组成大脑 的物质间的相互作用。他们研究大脑的结构,让计算机去模仿人类的大脑,并且用某种教学模型去重建

(完整word版)2018北京高考语文必背篇目

2018北京高考语文背诵默写篇目 (一)古文(23篇) 1.子路曾晰冉有、公西华侍坐《论语》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故天将降大任……而死于安乐也”)《孟子》3.劝学《荀子》4.曹刿论战《左传》5.烛之武退秦师(“夜缒而出……乃还)《左传》6.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7.逍遥游(“北溟有鱼……之二虫又何知”)《庄子》8.鸿门宴(“楚左尹项伯者……庄不得击”)《史记》9.出师表诸葛亮10.陈情表(“伏惟圣朝……不能废远”)李密 11.桃花源记陶潜 12.归去来兮辞(不包括“序”)陶潜 13.兰亭集序(“永和九年……岂不痛哉”)王羲之14.滕王阁序(“豫章故郡……声断衡阳之浦”)王勃 15.师说(“嗟乎……其可怪也欤”)韩愈 16.陋室铭刘禹锡17.小石潭记柳宗元18.阿房宫赋(“一人之心……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杜牧 19.岳阳楼记范仲淹20.醉翁亭记欧阳修21.前赤壁赋(“壬戌之秋……托遗响于悲风”)苏轼 22.游褒禅山记(“于是余有叹焉……此余之所得也”)王安石23.爱莲说周敦颐 (二)诗词曲(22首) 1.氓《诗经》2.国殇屈原 3.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4.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李煜 5.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 6.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 7.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8.春夜喜雨杜甫 9.蜀相杜甫 10.登高杜甫 11.琵琶行(不包括“序”)白居易12.泊秦淮杜牧 13.苏幕遮(碧云天)范仲淹14.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15.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苏轼16.声声慢(寻寻觅觅)李清照17.书愤陆游 18.钗头凤(红酥手)陆游

19.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20.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辛弃疾 21.窦娥冤(节选:[滚绣球])关汉卿 22.沁园春·长沙毛泽东 (一)必背古文23篇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论语》)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劝学(《荀子》)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róu)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yòu)槁暴(pù),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4.曹刿论战(《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jiàn)焉?”刿(guì)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fú)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

2018年北京市高考历史试卷及答案

2018年北京市高考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满分48分) 1.(4分)“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利,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他的观点()A.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致 B.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 C.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 D.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 2.(4分)南宋年初“中原士民、扶携南渡,不知其几千万人”,南方地区小麦价格暴涨,“农获其利,倍于种稻”,小麦在南方大规模种植,南稻北麦的粮食作物分布格局被打破,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①南迁的北方人民对面食的需求推动小麦种植 ②《农政全书》的刊刻推广了先进的种植技术 ③稻麦兼种技术的发展为小麦种植提供了条件 ④曲辕犁开始从北方引入,促进生产效率提高 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③ 3.(4分)乾隆继位之初,曾裁撤军机处,但第二年又下旨:“目前两路军务尚未全竣,且联日理万机,亦问有特召交出之事,仍须就近承办”,将其恢复,此后军机处“军国大计,?不总揽”“内阁宰辅名存而已”。这表明() A.清朝内阁权利得到加强B.清朝中央集权遭到削弱 C.军机大臣获得宰相职位D.军机处有助于加强皇权 4.(4分)明中叶以来,松江府(今上海一带)所辖市镇数量如下表所示,据此表可以得出()

①市镇数量增长体验出商人地位上升 ②明清时期松江地区工商业发展较快 ③市镇增多与近代开放通商口岸有关 ④清政府与民国政府都重视商业发展 A.①④B.②③C.②④D.①③ 5.(4分)1903年,林纾编译的《伊索寓言》出版,书中有一则故事:狮王与群兽立约,羊由狼管辖,兔子由狗管辖,彼此友好,和平共处。兔子感叹说,我期待这一天很久了,但真能实现吗?故事后的按语说:“今有盛强之国,以吞灭为性,一且忽言弭兵,亦王狮之约众耳!弱者国于其旁,果如兔之先见耶””林纾意在() A.提醒中国人警惕被侵略瓜分的危险 B.颂扬人类社会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 C.呼吁世界列强承担保护弱国的责任 D.鼓动中国民众推翻清政府残暴统治 6.(4分)国民革命失败后,苏共领导人曾认为,中国红军不可能在农村有所作为,只能等待时机配合城市工人暴动。但是,毛泽东成功探索出一条中国革命的独特道路。对这一探索历程表述准确的是() A.南昌起义→遵义会议→《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B.中共“七大”→“工农武装割据”→敌后游击战 C.秋收起义→“工农武装割据”→中共“七大” D.遵义会议→井冈山道路→《论持久战》 7.(4分)如图取材于1945年一幅名为《端赖合作》的漫画,该漫画反映出()

2018年北京高考卷数学(理科)试题及答案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北京卷) 数学(理工类) 第一部分(选择题 共4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若集合{} 2A x x =<,{} 2,0,1,2B x =-,则A B =I (A ){}01, (B ){}-101,,(C ){}-201,,(D ){}-1012,,, 2.在复平面内,复数 i 1i -的共轭复数对应的点位于 (A )第一象限 (B )第二象限 (C )第三象限 (D )第四象限 3.执行如图所示的程序框图,输出的s 值为( ). A . 1 2 B .56 C .76 D .712 4.“十二平均律”是通用的音律体系,明代朱载堉最早用数学方法计算出半音比例,为这个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十二平均律将一个纯八度音程分成十二份,依次得到十三个单音,从第二个单音起,每一个单音的频 率与它的前一个单音的频率的比都等于.若第一个单音的频率为f ,则第八个单音的频率为( ). A B C . D . 5.某四棱锥的三视图如图所示,在此三棱锥的侧面中,直角三角形的个数为( ). A .1 B .2 C .3 D .4 6.设a b ,均为单位向量,则“33a b a b -=+”是“a b ⊥”的 (A )充分而不必要条件 (B )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C )充分必要条件 (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7.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记d 为点()P cos ,sin θθ到直线20x my --=的距离.当,m θ变化时,d 的最大值为 (A )1 (B )2 (C )3 (D )4 8. 设集合(){},|1,4,2A x y x y ax y x ay =-≥+>-≤,则

2018年度北京高考物理卷及标准答案

绝密★本科目考试启用前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北京卷) 本试卷共16页,共30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N 14 O 16 第一部分(选择题 共120分) 本部分共20小题,每小题6分,共1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3.在核反应方程41417 278He + N O + X →中,X 表示的是 A .质子 B .中子 C .电子 D .α粒子 14.关于分子动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气体扩散的快慢与温度无关 B .布朗运动是液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C .分子间同时存在着引力和斥力 D .分子间的引力总是随分子间距增大而增大 15.用双缝干涉实验装置得到白光的干涉条纹,在光源与单缝之间加上红色滤光片后 A .干涉条纹消失 B .彩色条纹中的红色条纹消失 C .中央条纹变成暗条纹 D .中央条纹变成红色 16.如图所示,一列简谐横波向右传播,P 、Q 两质点平衡位置相距0.15 m 。当P 运动到上方 最大位移处时,Q 刚好运动到下方最大位移处,则这列波的波长可能是 A .0.60 m B .0.30 m C .0.20 m D .0.15 m Q P v

17.若想检验“使月球绕地球运动的力”与“使苹果落地的力”遵循同样的规律,在已知月地距离约为地球半径60倍的情况下,需要验证 A.地球吸引月球的力约为地球吸引苹果的力的1/602 B.月球公转的加速度约为苹果落向地面加速度的1/602 C.自由落体在月球表面的加速度约为地球表面的1/6 D.苹果在月球表面受到的引力约为在地球表面的1/60 18.某空间存在匀强磁场和匀强电场。一个带电粒子(不计重力)以一定初速度射入该空间后,做匀速直线运动;若仅撤除电场,则该粒子做匀速圆周运动。下列因素与完成上述 两类运动无关 ..的是 A.磁场和电场的方向B.磁场和电场的强弱 C.粒子的电性和电量D.粒子入射时的速度 19.研究与平行板电容器电容有关因素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rray A.实验前,只用带电玻璃棒与电容器a板接触,能使电容器带电 B.实验中,只将电容器b板向上平移,静电计指针的张角变小 C.实验中,只在极板间插入有机玻璃板,静电计指针的张角变大 D.实验中,只增加极板带电量,静电计指针的张角变大,表明电 容增大 20.根据高中所学知识可知,做自由落体运动的小球,将落在正下方位置。但实际上,赤道上方200 m处无初速下落的小球将落在正下方位置偏东约6 cm处。这一现象可解释为,除重力外,由于地球自转,下落过程小球还受到一个水平向东的“力”,该“力”与竖直方向的速度大小成正比。现将小球从赤道地面竖直上抛,考虑对称性,上升过程该“力” 水平向西,则小球 A.到最高点时,水平方向的加速度和速度均为零 B.到最高点时,水平方向的加速度和速度均不为零 C.落地点在抛出点东侧 D.落地点在抛出点西侧

【北京卷】2018届高考语文全国统一考试压轴卷【附答案】

2018北京卷高考压轴卷 一、本大题共7小题,共24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 -7题。 材料一 过去30 年来,人类已经从激动人心的技术进步中获益匪浅。但说起人工智能,大家一定对阿尔法狗和世界围棋冠军李世石的人机围棋大战记忆犹新:阿尔法狗以大比分赢了。此战之后,阿尔法狗声名大噪。怎样更好地开发应用“人工智能”,人们各抒己见,各施良策。 当前,以百度、腾讯、阿里巴巴为代表的互联网巨头已开始在人工智能上发力,在“互联网+”时代,这二者的结合将会怎样改变我们的生活呢? 一、智能家居———舒适、便捷家居新体验 智能家居运用物联网技术,将家庭中的设备连接在一起,使多个设备形成联动,集系统、结构、服务、管理于一体,从而给用户带来最大程度的方便、高效、安全与舒适。 试想一下:在下班回家的路上,你可以通过手机对家中的一切进行预先设定,空调对室内温度进行调节,电饭煲、饮水机开始工作……当你踏入家门时,就可以享受到舒适的温度和美味的饭菜。当你准备睡觉时,通过遥控器的控制,窗帘渐渐合上,卧室内的床头灯亮起,其他不使用的灯光和用电设备同时断电,室内安防系统开始运作。 这将是多么美好! 二、智能汽车—— 智能汽车在普通汽车的基础上更加智能化。它首先要有一套导航信息资料库,存有全国道路及各种服务设施的信息资料;其次要配备几个智能系统:GPS 定位系统,以确定行驶方向;道路状况信息系统,及时了解前方道路状况信息,必要时改变行驶路线;车辆防碰系统,控制与其他车辆的距离,在探测到障碍物时及时减速或刹车,并把信息传给指挥中心和其他车辆;紧急报警系统,出事故后自动报告指挥中心进行救援;无线通信系统,用于汽车与指挥中心联络;自动驾驶系统,用于控制汽车的点火、改变速度和转向等。 以往在科幻大片中才能见到的全自动无人驾驶的智能汽车,已离我们的现实生活越来越近了。 三、智能设备—— 智能设备是对日常穿戴进行智能化设计而开发出的可穿戴设备的总称。通过这些设备,人可以更好地感知外部与自身的信息,能够在计算机、网络甚至其他人的辅助下更为高效率地处理信息,实现无缝交流。 咕咚手环是首款基于百度云开发的便携式可穿戴设备,用户可将该手环戴在手腕上,当处于运动模式时,该手环能24 小时记录佩戴者的活动情况,以里程、步数和卡路里为单位,令佩戴者明晰地知晓一整天内运动了多远距离、消耗了多少卡路里,能为热衷减肥和运动的用户提供实时监测服务;切换至睡眠模式时,除了能监测睡眠质量,手环还将根据使用者睡眠深浅状态,在应该叫醒的时间段中的浅睡状态下,通过震动来唤醒佩戴者。 以上提到的仅仅是“互联网 + 人工智能”应用的部分事例。在未来的日子里,二者的有机结合将会在更广、更深的领域里影响和改变我们的生活。 (取材于韩倩茜、王笑《“互联网+”与人工智能》) 1.对下列各项词语中加点字的说明,有误的一项是 A.获益匪浅:匪,读音为fi。 B.记忆犹新:犹,“仍然,还”之意。 C.声名大噪:噪,形声字,左右结构,声旁从“喿”。 D.各抒己见:己,第二笔应为“—”。

2019年高考真题文综历史(北京卷含解析)

2019年北京高考文综历史卷(解析) 12.在中国新疆乌鲁木齐南山矿区以及俄罗斯阿尔泰山北麓等地,出土了公元前7~前5世纪楚国生产的风鸟纹刺绣丝绸。据此可以判断 A.东周时期丝织品做工精良,远播西域地区 B.楚国是中西交通起点,楚文化有明显西域特征 C.汉代丝路开通之前,中原与西域没有交往 D.东周时期楚国与西域交流广泛,生活方式趋同 解析:B 项错误是“中西交通起点”及“楚文化具有明显的西域特征”,这与事实不符。C项与本题资料的事实不符。D项从本材料无法得出“楚国与西域有广泛交流”,更得不出“生活方式趋同”。A项符合题意,故正确。 13.《诗》《书》等原是孔子编订的私学教材,至汉代,位列官方史书《汉书》的《艺文志》第一大部类“六艺略”。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诸子“百家争鸣” B.始皇帝焚书坑儒 C.汉武帝独尊儒术 D.司马迁撰《史记》 解析:A项“百家争鸣”在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就已结束,《汉书》形成于东汉。B项秦始皇焚书坑儒时代久远,与东汉《诗》、《书》位列官方史书没有直接关系。D项无关。C项正确,汉武帝“独尊儒术”是导致后代《诗》、《书》位列官方史书的主要原因。 14.据《梦溪笔谈》记载,张咏任崇阳知县时,因“民不务耕织”而唯以植茶获利,遂下令将茶树全部砍掉夕改种桑麻。有人入市买菜,他怒斥:“汝村民皆有土田,何不自种而费钱买菜?”这反映出,宋代 A.官府垄断茶利,商业环境恶劣 B.农副产品较少,货币使用率低 C.地方官员固守重农抑商的思想 D.商人社会地位较以往愈加低下 解析:A项错误在于该材料得不出“官府垄断茶利”及“商业环境恶劣”。B项得不出“农产品“减少”,货币使用率“高低”。D项题意无关。C项反映出张咏知县的做法,反映出内心固守的“重农抑商”思想。故正确。 15.明万历十五年,顾宪成等人奏疏忤旨,神宗要求内阁拟票重罚。内阁首辅申时行等只拟罚俸,神宗震怒,令“还改票来!”申时行只得遵旨。这说明,明代内阁大学± A.仅作为侍从顾问,不参决政事 B.万历年间开始参与军国大事决策 C.按照皇帝的传谕来票拟和批红 D.掌握票拟权力,但仍需服从君权 解析:A项错误在于“仅作为”、“不参与”政事与事实不符。B项本材料无法得出万历年间“开始参与”军国大事。C项与事实获得“票拟权”不符。尽管内阁掌握“票拟权”,但是仍需服从君权的需要,该材料反映出皇权“至上”,故D 项正确。

2018北京高考数学试卷(理科)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数学(理)(北京卷) 一、选择题共8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已知集合A ={x |x |<2},,B ={-2,0,1,2},则A ∩B =( ) A .{0,1} B .{-1,0,1} C .{-2,0,1,2} D .{-1,0,1,2} (2)在复平面内,复数 i -11 的共轭复数对应的点位于( ) A .第一象限 B .第二象限 C .第三象限 D .第四象限 (3)执行如图所示的程序框图,输出的s 值为( ) A . 2 1 B . 6 5 C . 6 7 D . 12 7 (4)“十二平均律”是通用的音律体系,明代朱载堉最早用数学方法计算出半音比例,为这个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十二平均律将一个纯八度音程分成十二份,依次得到十三个单音,从第二个单音起,每一个单音的频率与它的前一个单音的频率的比都等与122。若第一个单音的频率为f ,则第八个单音的频率为( )

A .f 32 B .f 322 C .f 1252 D .f 1272 (5)某四棱锥的三视图如图所示,在此四棱锥的侧面中,直角三角形的个数为( ) A .1 B .2 C .3 D .4 (6)设a ,b 均为单位向量,则“|a -3b |=|3a+b |”是“a ⊥b ”的( ) A .充分而不必要条件 B .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C .充分必要条件 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7)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记d 为点p (cos θ,sin θ)到直线x -my -2=0的距离。当 θ,m 变化时,d 的最大值为( ) A .1 B .2 C .3 D .4 (8)设集合A ={(x ,y )|x -y ≥1,ax +y >4,x-ay≤2},则( ) A .对任意实数a ,(2,1)∈A B .对任意实数a ,(2,1)?A C .当且仅当a <0时,(2,1)?A D .当且仅当a ≤3 2 时,(2,1)?A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 共110分) 二、填空题共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9)设{a n }是等差数列,且a 1=3,a 2+5a =36,则{a n }的通项公式为______________. (10)在极坐标系中,直线ρcos θ+ρsin θ=a (a >0)与圆ρ=2cosθ相切,则a =________. (11)设函数f (x )=cos (ωx - 6π),若f (x )≤f (4 π)对任意的实数x 都成立,则ω的最小值为______. (12)若x ,y 满足x +1≤y ≤2x ,则2y -x 的最小值是__________.

2018年北京市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8年北京市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一、本大题共7小题,共23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7题。 材料一 当年,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推动了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人工智能成了全球产业界、学术界的高频词。有研究者将人工智能定义为:对一种通过计算机实现人脑思维结果,能从环境中获取感知并执行行动的智能体的描述和构建。 人工职能并不是新鲜事物。20世纪中叶,“机器思维”就已出现在这个世界上。1936年,英国数学家阿兰·麦席森·图灵从模拟人类思考和证明的过程入手,提出利用机器执行逻辑代码来模拟人类的各种计算和逻辑思维过程的设想。1950年,他发表了《计算机器与智能》一文,提出了判断机器是否具有智能的标准,即“图灵测试”。“图灵测试”是指一台机器如果能在5分钟内回答由人类测试者提出的一系列问题,且超过30%的回答让测试者误认为是人类所答,那么就可以认为这机器具有智能。 20世纪80年代,美国哲学家约翰.希尔勒教授用“中文房间”的思维实验,表达了对“智能”的不同思考。一个不懂中文只会说英语的人被关在一个封闭的房间里,他只有铅笔、纸张和一大本指导手册,不时会有画着陌生符号的纸张被递进来。被测试者只能通过阅读指导手册找寻对应指令来分析这些符号。之后,他向屋外的人交出一份同样写满符号的的答卷。被测试者全程都不知道,其实这些纸上用来记录问题和答案的符号是中文。他完全不懂中文,但他的回答是完全正确的。上述过程中,被测试者代表计算机,他所经历的也正是计算机的工作内容,即遵循规则,操控符号。“中文房间”实验说明,看起来完全智能的计算机程序其实根本不理解自身处理的各种信息。希尔勒认为,如果机器有“智能”,就意味着它具有理解能力。既然机器没有理解能力,那么所谓的的“让机器拥有人类智能”的说法就是无稽之谈了。 在人工智能研究领域中,不同学派的科学家对“何为智能”的理解不尽相同。符号主义学派认为“智能”的实质就是具体问题的求解能力,他们会为所设想的的智能机器规划好不同的问题求解路径,运营形式推理和数理逻辑的方法,让计算机模仿人类思维进行决策和推理。联结主义学派认为“智能”的实质就是非智能部件相互作为的产物,在他们眼里人类也是一种机器,其智能来源于许多非智能但半自主的组成大脑的物质间的相互作用。他们研究大脑的结构,让计算机去模仿人类的大脑,并且用某种教学模型去重建一个简化的神经元网络。行为主义学派认为“智能”的实质是机器和人类的行为相似,研究人工智能应该研究人类感知和行动的本能,而不是高级的逻辑推理,不解决基本问题就无法实现复杂的思维模拟。因而他们让计算机模仿人的行为,建立人工智能系统。 时至今日,研究者们对“智能”的理解仍未形成共识。但是,正是对“何为智能”这个核心问题的不断思考和解答,推动了人工智能技术在不同层面的发展。(取材于谭营等人的文章) 1.下列对材料一第一段“人工智能”定义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工智能是对一种智能体的描述和构建。 B.人工智能是能感知行动的智能体。 C.人工智能是计算机对环境的描述和构建。 D.人工智能是对计算机思维的实现。 2.根据材料一,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数学家图灵提出了用机器来模拟人类行为的设想。 B.“图灵测试”提出了机器是否具有智能的判断标准。 C.“中文房间”实验是为了证明计算机无法理解中文。 D.图灵和希尔勒全都认为计算机是可以拥有智能的。 3.根本材料一,下列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符号主义学派认为“智能”表现为解决具体问题的思维能力。 B.联结主义学派和符号主义学派都认为应研究人类大脑的结构。 C.行为主义学派主张应把人类感知和行动的本能作为研究的内容。 D.三个学派对“智能”的理解不同,因而他们的研究思路也不同。 材料二 2018年5月,谷歌Duplex人工智能语音技术(部分)通过了“图灵测试”。这个消息进一步引发了人们对于人工智能的思考:当机器人越来越像人,我们应该怎样做? 在人工智能的开发过程中,设计者会遇到伦理问题的挑战。比如著名的“隧道问题”:一辆自动驾驶的汽车在通过黑暗的隧道时前方突然出现一个小孩,面对撞向隧道还是撞向行人这种进退维谷的突发情况,自动驾驶汽车会怎么做? 自动驾驶汽车依靠的是人工智能“大脑”,它会从以往案例数据库中选取一个与当前情景较相似的案例,然后根据所选案例来实施本次决策。当遇到完全陌生的情景时,汽车仍然会进行搜索,即在“大脑”中迅速搜索与当前场景相似度大于某个固定值的过往场景,形成与之对应的决断。如果计算机搜索出来的场景相似度小于那个值,自动驾驶汽车将随机选择一种方式处理。

2018年北京高考物理卷--及答案完美版

绝密★本科目考试启用前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北京卷) 本试卷共16页,共30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 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N 14 O 16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120分) 本部分共20小题,每小题6分,共1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3?在核反应方程;He + 17N+ X中,X表示的是 A ?质子 B ?中子C.电子 D ? 粒子 14.关于分子动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气体扩散的快慢与温度无关 B ?布朗运动是液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C.分子间同时存在着引力和斥力 D ?分子间的引力总是随分子间距增大而增大 15?用双缝干涉实验装置得到白光的干涉条纹,在光源与单缝之间加上红色滤光片后 A ?干涉条纹消失 B ?彩色条纹中的红色条纹消失 C?中央条纹变成暗条纹 D ?中央条纹变成红色 16?如图所示,一列简谐横波向右传播,P、Q两质点平衡位置相距0.15 m。当P运动到上方最大位移处时,Q刚好运动到下方最大位移处,则这列波的波长可能是 A ? 0.60 m B ? 0.30 m v ----- ■------------ ■ ------ C. 0.20 m P Q 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北京卷)第1页(共9页)

D ?0.15 m 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北京卷)第2页(共9页)

17?若想检验“使月球绕地球运动的力”与“使苹果落地的力”遵循同样的规律,在已知月地距离约为地球半径60倍的情况下,需要验证 A .地球吸引月球的力约为地球吸引苹果的力的1/602 B .月球公转的加速度约为苹果落向地面加速度的1/602 C.自由落体在月球表面的加速度约为地球表面的1/6 D .苹果在月球表面受到的引力约为在地球表面的1/60 18. 某空间存在匀强磁场和匀强电场。一个带电粒子(不计重力)以一定初速度射入该空间后,做匀速 直线运动;若仅撤除电场,则该粒子做匀速圆周运动。下列因素与完成上述两类运动无.关.的是 A .磁场和电场的方向 B .磁场和电场的强弱 C.粒子的电性和电量 D .粒子入射时的速度 19. 研究与平行板电容器电容有关因素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实验前,只用带电玻璃棒与电容器a板接触,能使电容器带电 B .实验中,只将电容器b板向上平移,静电计指针的张角变小C.实验中, 只在极板间插入有机玻璃板,静电计指针的张角变大 D .实验中,只增加极板带电量,静电计指针的张角变大,表明电容增大 20. 根据高中所学知识可知,做自由落体运动的小球,将落在正下方位置。但实际上,赤道 上方200 m处无初速下落的小球将落在正下方位置偏东约 6 cm处。这一现象可解释为,除重力外,由于地球自转,下落过程小球还受到一个水平向东的“力”,该“力”与竖直方向的速度大小成正比。现将小球从赤道地面竖直上抛,考虑对称性,上升过程该“力” 水平向西,则小球 A .到最高点时,水平方向的加速度和速度均为零 B .到最高点时,水平方向的加速度和速度均不为零 C.落地点在抛出点东侧 D .落地点在抛出点西侧 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北京卷)第3页(共9页)

2018高考(北京卷)语文试题及详解

绝密★启用前 2018年高考(北京卷)语文试题及详解 (整套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本大题共7小题,共23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7题。 材料一 当年,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推动了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人工智能成了全球产业界、学术界的高频词。有研究者将人工智能定义为:对一种通过计算机实现人脑思维结果,能从环境中获取感知并执行行动的智能体的描述和构建。 人工智能并不是新鲜事物。20世纪中叶,“机器思维”就已出现在这个世界上。1936年,英国数学家阿兰?麦席森?图灵从模拟人类思考和证明的过程入手,提出利用机器执行逻辑代码来模拟人类的各种计算和逻辑思维过程的设想。1950年,他发表了《计算机器与智能》一文,提出了判断机器是否具有智能的标准,即“图灵测试”。“图灵测试”是指一台机器如果能在5分钟内回答由人类测试者提出的一系列问题,且超过30%的回答让测试者误认为是人类所答,那么就可以认为这机器具有智能。 20世纪80年代,美国哲学家约翰?希尔勒教授用“中文房间”的思维实验,表达了对“智能”的不同思考。一个不懂中文只会说英语的人被关在一个封闭的房间里,他只有铅笔、纸张和一大本指导手册,不时会有画着陌生符号的纸张被递进来。被测试者只能通过阅读指导手册找寻对应指令来分析这些符号。之后,他向屋外的人交出一份同样写满符号的答卷。被测试者全程都不知道,其实这些纸上用来记录问题和答案的符号是中文。他完全不懂中文,但他的回答是完全正确的。上述过程中,被测试者代表计算机,他所经历的也正是计算机的工作内容,即遵循规则,操控符号。“中文房间”实验说明,看起来完全智能的计算机程序其实根本不理解自身处理的各种信息。希尔勒认为,如果机器有“智能”,就意味着它具有理解能力。既然机器没有理解能力,那么所谓的“让机器拥有人类智能”的说法就是无稽之谈了。 在人工智能研究领域中,不同学派的科学家对“何为智能”的理解不尽相同。符号主义学派认为“智能”的实质就是具体问题的求解能力,他们会为所设想的智能机器规划好不同的问题求解路径,运用形式推理和数理逻辑的方法,让计算机模仿人类思维进行决策和推理。联结主义学派认为“智能”的实质就是非智能部件相互作为的产物,在他们眼里人类也是一种机器,其智能来源于许多非智能但半自主的组成大脑的物质间的相互作用。他们研究大脑的结构,让计算机去模仿人类的大脑,并且用某种教学模型去重建一个简化的神经元网络。行为主义学派认为“智能”的实质是机器和人类的行为相似,研究人工智能应该研究人类感知和行动的本能,而不是高级的逻辑推理,不解决基本问题就无法实现复杂的思维模拟。因而他们让计算机模仿人的行为,建立人工智能系统。 时至今日,研究者们对“智能”的理解仍未形成共识。但是,正是对“何为智能”这个核心问题的不断思考和解答,推动了人工智能技术在不同层面的发展。 (取材于谭营等人的文章)1.下列对材料一第一段“人工智能”定义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2018年高考北京卷政治试题解析

绝密★本科目考试启用前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140分) 本部分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 每年三四月间,居庸关长城附近山花盛放。市郊铁路S2线列车穿行于花海中,被称为“开往春大的列车”,吸引了大量踏青的游客,游客的涌入给森林消防和轨道交通带来了安全隐患,当地政府采取封山禁入措施,但效果不理想,于是转变思路,变堵为疏,着手规划建设花海列车观景平台。这一做法 ①履行了政府的市场监管职能,有利于建立良好市场秩序 ②自觉运用矛盾观点,创造条件,将风险点转化为共赢点 ③有利于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带动当地旅游业发展 ④有利于开发该线路的经济价值,说明文化的力量来自于经济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C 2. 山脊上,代表中华悠久文化的长城蜿蜒曲折:山腰间,詹天佑创造性设计的“人”字形铁路折回而上;地表下,运用当代中国先进技术建造的京张高铁穿行向前。为避免破坏沿线文物和环境,京张高铁建设者采用“精准微爆破”等所技术,在地下100多米建造隧道,做到施工地表零沉降,实现了高铁与环境和谐

共存。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京张高铁与“人”字形铁路是新旧事物的关系 B. 工程设计与施工水平的提高说明实践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 C. 建设者的创新意识是高铁成功建设的首要前提 D. 高铁与环境和谐共存体现了矛盾同一性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 【答案】B 【解析】新事物是指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事物,旧事物是指违背事物发展规律没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事物。把京张高铁与“人”字形铁路的关系看成是新旧事物的关系,说法错误,A排除;与“人”字形铁路相比较,京张高铁在工程设计与施工水平要高得多,这说明实践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B正确;尊重客观规律是实践成功的前提和基础,C说法错误,排除;矛盾双方既对立又同一推动着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D说法错误,排除。故本题选B。 3. 万古奔腾的长江,孕育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为全面展示新时代长江的自然风貌和文化景观,多位艺术家深入长江流域采风,创作了巨幅长卷《长江万里图》,该作品雄浑磅礴、风光万千,画出了一条中国人心中砥砺奋进的文化长河,《长江万里图》的创作 ①体现了自然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②说明时代精神是艺术创新的泉 ③体现了创作者为祖国可山立传的文化自信 ④说明客观真实是评价艺术作品的根本标准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A 【解析】为全面展示新时代长江的自然风貌和文化景观,多位艺术家深入长江流域采风,创作了巨幅长卷《长江万里图》,这说明《长江万里图》的创作体现了自然性与人文性的统一,①符合题意;该作品雄浑磅礴、风光万千,画出了一条中国人心中砥砺奋进的文化长河。这充分体现了创作者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自信,③符合题意;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②说法错误;社会实践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④说法错

2018高考北京历史试题及答案

2018高考北京历史 12.“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利,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他的观点 A.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致 B.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 C.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 D.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 13.南宋年初“中原士民、扶携南渡,不知其几千万人”,南方地区小麦价格暴涨,“农获其利,倍于种稻”,小麦在南方大规模种植,南稻北麦的粮食作物分布格局被打破,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①南迁的北方人民对面食的需求推动小麦种植 ②《农政全书》的刊刻推广了先进的种植技术 ③稻麦兼种技术的发展为小麦种植提供了条件 ④曲辕犁开始从北方引入,促进生产效率提高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④ D. ②③ 14.乾隆继位之初,曾裁撤军机处,但第二年又下旨:“目前两路军务尚未全竣,且联日理万机,亦问有特召交出之事,仍须就近承办”,将其恢复,此后军机处“军国大计,?不总揽”“内阁宰辅名存而已”。这表明 A.清朝内阁权利得到加强 B.清朝中央集权遭到削弱 C.军机大臣获得宰相职位 D.军机处有助于加强皇权 15.明中叶以来,松江府(今上海一带)所辖市镇数量如下表所示,据此表可以得出

①市镇数量增长体验出商人地位上升 ②明清时期松江地区工商业发展较快 ③市镇增多与近代开放通商口岸有关 ④清政府与民国政府都重视商业发展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16.1903年,林纾编译的《伊索寓言》出版,书中有一则故事:狮王与群兽立约,羊由狼管辖,兔子由狗管辖,彼此友好,和平共处。兔子感叹说,我期待这一天很久了,但真能实现吗?故事后的按语说:“今有盛强之国,以吞灭为性,一且忽言弭兵,亦王狮之约众耳!弱者国于其旁,果如兔之先见耶””林纾意在 A.提醒中国人警惕被侵略瓜分的危险 B.颂扬人类社会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 C.呼吁世界列强承担保护弱国的责任 D.鼓动中国民众推翻清政府残暴统治 17.国民革命失败后,苏共领导人曾认为,中国红军不可能在农村有所作为,只能等待时机配合城市工人暴动。但是,毛泽东成功探索出一条中国革命的独特道路。对这一探索历程表述准确的是 A.南昌起义→遵义会议→《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B.中共“七大”→“工农武装割据”→敌后游击战 C.秋收起义→“工农武装割据”→中共“七大” D.遵义会议→井冈山道路→《论持久战》 18.图8取材于1945年一幅名为《端赖合作》的漫画,该漫画反映出

2018年北京高考理综物理试卷

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北京卷)第 1 页(共 8 页) 绝密★本科目考试启用前 201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北京卷) 本试卷共16页,共30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N 14 O 16 第一部分(选择题 共120分) 本部分共20小题,每小题6分,共1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3.在核反应方程41417 278He + N O + X →中,X 表示的是 A .质子 B .中子 C .电子 D .α粒子 14.关于分子动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气体扩散的快慢与温度无关 B .布朗运动是液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C .分子间同时存在着引力和斥力 D .分子间的引力总是随分子间距增大而增大 15.用双缝干涉实验装置得到白光的干涉条纹,在光源与单缝之间加上红色滤光片后 A .干涉条纹消失 B .彩色条纹中的红色条纹消失 C .中央条纹变成暗条纹 D .中央条纹变成红色 16.如图所示,一列简谐横波向右传播,P 、Q 两质点平衡位置相距0.15 m 。当P 运动到上方 最大位移处时,Q 刚好运动到下方最大位移处,则这列波的波长可能是 A .0.60 m B .0.30 m C .0.20 m D .0.15 m Q P v

17.若想检验“使月球绕地球运动的力”与“使苹果落地的力”遵循同样的规律,在已知月地距离约为地球半径60倍的情况下,需要验证 A.地球吸引月球的力约为地球吸引苹果的力的1/602 B.月球公转的加速度约为苹果落向地面加速度的1/602 C.自由落体在月球表面的加速度约为地球表面的1/6 D.苹果在月球表面受到的引力约为在地球表面的1/60 18.某空间存在匀强磁场和匀强电场。一个带电粒子(不计重力)以一定初速度射入该空间后,做匀速直线运动;若仅撤除电场,则该粒子做匀速圆周运动。下列因素与完成上述 两类运动无关 ..的是 A.磁场和电场的方向B.磁场和电场的强弱 C.粒子的电性和电量D.粒子入射时的速度 19.研究与平行板电容器电容有关因素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rray A.实验前,只用带电玻璃棒与电容器a板接触,能使电容器带电 B.实验中,只将电容器b板向上平移,静电计指针的张角变小 C.实验中,只在极板间插入有机玻璃板,静电计指针的张角变大 D.实验中,只增加极板带电量,静电计指针的张角变大,表明电 容增大 20.根据高中所学知识可知,做自由落体运动的小球,将落在正下方位置。但实际上,赤道上方200 m处无初速下落的小球将落在正下方位置偏东约6 cm处。这一现象可解释为,除重力外,由于地球自转,下落过程小球还受到一个水平向东的“力”,该“力”与竖直方向的速度大小成正比。现将小球从赤道地面竖直上抛,考虑对称性,上升过程该“力” 水平向西,则小球 A.到最高点时,水平方向的加速度和速度均为零 B.到最高点时,水平方向的加速度和速度均不为零 C.落地点在抛出点东侧 D.落地点在抛出点西侧 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北京卷)第2 页(共8 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