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

浅谈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

浅谈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
浅谈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

浅谈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

曹钤

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发展的主旋律,而创新教育则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必须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通过教学创新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新情感,增强学生探求未知事物及领域的兴趣,提高学生运用现代化科技手段获取新知识、信息的能力和方法。

1、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课堂是师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场所,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是“一言堂”、“满堂灌”,过分强调教师的权威性而忽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学生的主动性无法得到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师的威严下被扼杀。因此,营造宽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尤其必要。在课堂里,使学生保持一种开放自由的心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敢于向权威、书本挑战。即使学生的想法和见解不成熟、不严谨,甚至是荒唐、离奇,教师也不能以嘲讽、挖苦的语言对待学生的失误。教师在课堂上要关爱学生、信任学生、尊重学生,教学的民主能激发学生高涨的学习性情和强烈的探究欲望,使学生的创新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

2、注重引导求异、求奇、求新的学习心理品质

创新本身是一项自主性的活动,教师在学生创新教育过程中的主要作用在于引导。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填鸭式”、“灌输法”教学法阻碍了学生主观能动性以及思维的发展,所以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善于抓住教材中的异点、疑点、插图、注释等,灵活驾驭,扩充延伸,合理联想。在课堂教学中,要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对学生进行启发,巧妙地展开讨论,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使学生思维处于自由活跃的状态,使课堂教学氛围充满活力和激情,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在求异、求奇、求新中寻找灵感,点燃创新的火花。

3、尽力扩展课堂教学空间

教学内容来自社会实践活动的理论总结,创新在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中产生,并为现实生活和实践服务。传统的教学是把学生封闭在校园内、教室里,教学内容严重脱离生活、脱离实际,学生置于书海之中,空洞的理论、繁琐的公式,把学生与外界几乎完全隔离开来,可能仅有的创新火花也在书海中熄灭了。面对时代对学生创新素质的迫切要求,学校教育必须实施开放式教学,把课堂向外延伸,增加一些实践课、活动课,开设研究性课程,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门,走进自然,走向生活,参加社会实践,在活动中学会观察,激发创新欲望。奇妙的自然、多彩的社会、丰富的实践活动,是学生产生创造、创新欲望的基础和源泉。

关于《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几点理解

□袁彬摘要:《语文课程标准》已进入实验区实验。语文课程的性质、知识系统、学习方式、课程资源、教学及评价需深入理解:附录部分的背诵推荐篇目、语法修辞知识要点的重要作用也需进一步明确。

关键词:语文;课程标准;理解

Abstract:

The Chinese Curriculum Standard is being conducted in the tentative areas .The nature of the Chinese curriculum, knowledge system ,learning approach,curriculum resources ,teaching and assessment need further understanding and explaining .More emphasis should be laid on the importance of the reciting materials recommended and the function of the reciting materials recommended and the function of grammatical and rhetorical points in appendix.

Key words:Chinese; Curriculum standard;Understanding.

2001年7月,教育部印发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目前,《标准》已进入实验区实验。这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重要成果,必将对我国语文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的几点理解以实验区的一些信息作为根据,综合了一些《标准》制定者在讲课时的阐述。

☆关于工具性与人文性

《标准》认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我们从字面上略作分析:工具性与人文性似乎并不是一个层面上的两个概念,双方没有对应关系,与人文性相对应的概念应该是“科学性。”我认为《标准》中的工具性内涵其实与“科学性”的内涵还是一致的,这儿的“工具性”表述强调的应该是语文的实用功能。这一功能需要准确性与科学性。语文的“工具性”也不能作一般工具理解,因为在某个特定场合,任何人用语文这个工具表达的内容都应该是人文内涵的。工具性与人文性不能也不可能截然分开。

☆关于语文素养

《标准》认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语文素养培养是语文课程的一项重要目标。那么什么是语文素养?其实,语文素养概念是由以往《语文教学大纲》中“语文能力”发展而来的。这个能力包括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等。语文素养的内涵则较之广泛得多。它包括热爱祖国语言的感情,字词句篇的积累和良好语感的获得,良好的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良好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当然也包括上述语文能力中的所有内容。语文素养的特点是综合性和实践性,他要求学生在生活中运用,在运用中发展、提高。语文素养概念的提出,体现了《标准》的现代意识。

☆关于语文知识的系统

《标准》认为:“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对于这句话,有些人认为:不系统、不完整的知识是不科学的知识,这实际上是从另一层面否定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对

于这种认识,我认为语文较之其他学科是有一定特殊性的。首先它有开放并持续发展的课程资源;其次语文学习的外延相当宽泛,现在有人甚至提出了“语文学习的外延大于生活外延”的口号;最后再加上语文本身固有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语文系统性中的“系统”如何界定?语文知识的完整性如何量化?在实验区,有一出版社因为所编教材中有一句话的修辞格无法确定而咨询作者赵丽宏,赵丽宏回复说,他也不清楚自己用了什么修辞格。这一案例也进一步说明要周全、完整语文知识的系统性是不必要的也是不可能的。

☆关于面向全体学生

《标准》规定:“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文革以后,我们的教育观念实际上是回复到了五六十年代,仍然是精英主义教育,没有赶上大众教育的世界性潮流。《标准》中这一提法的出现说明了我们教育思想的转型:从“精英主义”教育转向“大众主义”教育。根据宪法的规定,所有公民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求得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才能提高整个国民的素质。“面向全体学生”也体现了《标准》的民主性、文明性与科学性。

☆关于学习方式

《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观点得到了广大语文教师的赞同。但从实验区传来这样一些信息:在一些学校,部分教师带上学校的几个优秀学生进行成人化、社会化的研究。有些学校甚至拿出了相当水准的科研成果(有一学校对孔子生科、著述的考证得到了专家的首肯)。且不论这一成果中学生研究所占份量的多少,单这些学校教师对这一学习方式的理解就明显出了偏差。

“探究学习”是与“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它是指教师或其他人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并获得结论的过程。也就是说,这种学习方式的中心是过程,重在培养学生学习过程中一以贯之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态度。这种方式并不需要学生完成多大的科研任务,只要能培养探究的意识和能力、获得探究的方法和过程就行。

这种学习方式要求学生人人参与,决不是那些尖子生、优秀生的专利。另外,这种学习方式中的合作对象也是倾向于学生与学生之间平等、互利的合作,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学会与人合作,愿意与人合作的意识。因为与教师的合作无论如何都有一些非自愿的不平等成份。

☆关于课程资源开发

《标准》认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从目前来看,大多数试验区在课外学习资源的开发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但许多试验区对课堂教学资源的开发着力不够。这其中主要的原因在于大多数学校和教师的课程意识不强。以往课程权力属于国家。学校、教师只是教材的执行者,现在国家把一部分课程权力下放到学校、下放到教师,在惯性的作用下,学校、教师也不认为课程的权力已经属于自己。开发课堂资源,丰富课程资源的意识也就十分淡薄。这里举一案例:在某实验区的两所中学,两位教师执教端木蕻良的《土地》。巧合的是,有两位同学对课文最后一句话:“我要用泪水洗去你的一切污秽和耻辱”都提出了疑问:为什么作者仅仅用“泪水”而不是“鲜血”不是“武

器”不是“行动”?这是不是说明了中国文人的柔弱性和劣根性?教师对这一问题没有思想准备是正常的,但可惜的是,两位教师都没有抓住这一课堂资源进行深层次的开发,很武断地表述了自己的看法,轻易放弃了丰富课程资源的机会。

学生提出的问题,课堂上出现的争执往往是珍贵的课程资源,学校、教师应尽快增强这种意识。

☆关于训练与考试

《标准》中没有强调“训练”二字,因此有许多语文老师对“训练”二字讳谟如深。其实,训练做为一种传授学习的方式是永远需要的。适量、适度的训练,合理的训练内容可以加快图式的获得与改进,并促进学习的迁移,也可以使学生获得程序性知识,增强问题的解决能力,提高思维技能。《标准》也是希望将“探究”和“训练”放在相当位置的。但是,围绕一张高考试卷、一张中考试卷的机械训练是要不得的,应坚决反对。这种训练会限制学生的思维,禁锢他们的思想,学生成了训练的机器,必然使他们失去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标准》要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课程的评价不等于考试,其目标应是多方面的。但在现阶段,考试在评价中显然占重要的位置。我们目前应在考试的导向功能和激励功能上多做些文章,这也许是更切乎实际的做法。《标准》提出三个维度的评价建议,虽然目前还没有一套固定的模式,操作起来也有一定的困难,但语文教师在这方面应有所准备。

☆关于优秀诗文的背诵

《标准》在附录中推荐了一些优秀古诗文让学生背诵。实验区语文老师对这些篇目并无多大异议,但有些教师提出两点疑问:1)《标准》一方面反对死记硬背,一方面却又推荐背诵篇目,这是否有自相矛盾之嫌?2)学生以后用得着的现代汉语,背诵大量古诗文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到底能起怎样的作用?有没有理论依据?

根据《标准》这一条目撰写者巢宗祺教授的讲解,我认为我们反对的死记硬背是有一定指向的,主要是一些语法修辞知识、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和一些字词的词典义。学生背诵的古诗文不在其列。背诵古诗文,首先可以使背诵者记住诗词句篇的内容材料;其次在背诵者头脑中储存了语文的模型,据此可以复制生成,培养书面语感;再次,可以在头脑与发音器官之间形成一个良好的语文反应机制;最后,背诵古诗文还可以简单地把自然科学的思想方法移植到语文教学中来。至于理论依据,那些学富五车的老学者也许是最好的事实证明。需要指出的是,附录中虽然没有具体列出现代和外国优秀诗文,但要求教材编写者和任课教师补充推荐,这也是下放课程权力到地方到学校到教师的一个表现。地方、学校、教师要用好这一权力。

☆关于语法修辞

《标准》把语法修辞知识要点附在后面,实验区有些老师对此产生了误解。在上课时,面对学生关于修辞格、语法知识的提问,教师却“王顾左右而言他”。我认为这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标准》制定组组长巢宗祺教授在讲课时对此作了如下阐述:关于语法修辞内容的教学,历来有许多的争论,到现在也没有一个确切的结论。《语文

课程标准》也并没有全盘否定语法修辞的作用。教学过程中、课文中涉及到一些语法修辞问题,适当讲解、点拨一下也还是需要的。我们只是不赞成按语法修辞的知识系统来构建语文课程,也不赞成教师为了所谓的系统、所谓的完整而把课文切割得支离破碎。这样做无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当然,如果学生在这方面有兴趣,教师也应该给予积极支持。

我认为语法修辞知识既是语文学习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学习语文的一个重要辅助工具,两者有一定的互动性。在不经意中传授,在不经意中运用,这也许更符合语文学习实际。

☆关于键盘输入汉字

《标准》在第二学段(3—4年级)阶段目标(一)第5条中规定:有条件的地方可学习使用键盘输入汉字。

对于这一规定,我认为制定者显然没有很好地考虑该学段学生的认知心理和他们面临的学习任务。根据《标准》的要求,3—4年级仍然是大量的认、写汉字时期。同时1、2年级认写的1600—1800个汉字也需要在这一学段进行巩固、强化。据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学生手写汉字是笔画的组合过程。由于每个汉字的笔画都各有特点,这些组合留给大脑皮层的是一个整体图式。而在键盘输入“敲”字时,学生必须把字拆解或拼音化,留给大脑皮层的是一个分散的或异化的图式。3、4年级学生写字的程序性还不牢固,大量“敲”字又会产生异化作用,一旦错过写字能力最佳发展期,其后果必然是写不好甚至不会写汉字。这无疑有悖于语文教育目的。不可否认,英、美等国小学阶段就开始键盘输入,这是因为英文单词键盘输入过程与手写输入过程在思维程序上是一致的,不需要重新拆分组全。加上26个字母形态变化很少,不容易出现上述问题。我们还可对照同样使用象形文字的日本,日本的IT业是全球最发达的,但日本的小学生一律被要求用笔写作业。这对我们应有所启示。当然,我对这一条的思考也只是理论上的一个推测,目前试验区也没有与之相关住处的反馈。我希望在《标准》正式稿出台前,

能对这一规定做进一步的论证,如果做一些具体的比较实验,也许更有说服力。

参考书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版2.钟启泉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师大出版社,2001年8月版

关于多媒体

应用于语文

教学的几点思考

内容摘要:多媒体教学具有感染熏陶、帮助阅读、提高效率的优点,但不注意它也许会走入影响主体、限制思维、摒弃传统的

误区。因而,多媒体教学中应当实施更新观念、便于参与、增大信息量的方略,使它更好地服务于语文教学。

关键词:优点缺点方略

人类迈进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教育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多媒体?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手段,正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它把文字、数据、图形、语言等信息,通过计算机的综合处理,使人们得到更完美、直观的综合信息。它为人们展示了一个崭新的、广阔的学习世界。下面我就多媒体在语文教学方面的应用谈几点看法。

一、多媒体教学的优点。

1、突出人文,感染熏陶。

《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它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认识高度,准确地提示了语文学科的内涵。《课标》对此作了如下表述:?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作用。?多媒体以精美的画面、典雅的音乐给学生以最直观的感受,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这是传统的语文教学手段难以达到的。如在苏轼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教学中可以设臵皓月当空的的画面,一轮明月挂在深蓝的天幕中,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月下诗人对酒当歌,再配以古筝曲《春江花月夜》的背景音乐,给人以鲜明的视听感觉,对学生无疑是美的熏陶。

2、创设情境,帮助阅读

语文教材作为阅读范本的课文,多引用文质兼美的文章。这些作品,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然而,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学生生活阅历有限,对有些作品的感情一时难以把握。传统教学中单纯的教师口头讲解有时不能起到较好的效果。如果这时能用多媒体来创设情境,情况将大为改观。比如学习诗歌《周总理,你在哪里》,由于学生所处的时代,对一代伟人周恩来缺乏深入的了解,对诗人所抒发的真挚感情也就不能很好地体验。我在讲这课时,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首先展示了周总理生活、战斗的画面,接着在哀乐声中重现了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感人镜头。渐渐地,学生的眼睛湿润了,当他们饱含深情呼唤着:?周总理,你在哪里?的时候,我知道他们已经准确、深入地把握了作品。

3、激发兴趣,提高效率。

新课程标准的推行开辟了语文教学的新天地,语文不再是对课文的肢解,学生不再在茫茫题海中苦苦挣扎。语文的课堂是开放而充满活力的,同时它更是厚重而广博的。传统语文教学中的一支笔、一本书往往在广度方面难以突破,而始终如一的教学形式有时也会提不起学生的兴趣。多媒体教学可以将相关的知识联系起来,只要鼠标一击,纵横八万里,上下五千年尽收眼底,你可以将自己的需的进行随意组合,任你激扬指点,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同时,直观的画面也会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作文教学中,我也饱尝过多媒体教学的甜头。以往讲?侧面描写?这种写作手法时,常常从定义入手,有时反复解释、举例却收效甚微。

后来我尝试着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适时地插入了王洛宾《在那遥远的地方》这首歌。在动听的旋律中配以优美的画面,当学生听到?人们走过她的帐蓬,都要回头张望……?时,会心地笑了。接下来,我又展示了电影《英俊少年》的片段:在?英俊少年?嘹亮的歌声中,听众?伸颈,侧目,微笑,默叹?。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这堂课的要领,这种效果,往往是传统的语文教学所不能达到的。

二、多媒体教学的误区

1、课件超前,影响主体。

?语文学习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学生是阅读的主体,每个学习者都不能一味等待知识的传递,而应基于自己的独特经验去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并赋予经验的意义。?教师应是知识的催生者,是学生主动参与的引领者,教师在课堂上的地位应当是积极的旁观者。而多媒体课件往往是具有超前性的。教师按照主观的意愿,设计教学思路,教学过程,教学重点、难点也是由教师确定的。有些时候,受到课件的限制,教师无法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灵活变化,教师也不能及时捕捉课堂的灵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这样,学生在教师一的?导演?下,完成各自的角色,主体性将大打折扣。

2、固定情境,限制思维。

现代教育技术实践相结合,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教育教学观念的更新。有些教师一哄而上,用多媒体上课,全然不顾教学目的,为了多媒体而多媒体。画面固然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但教师如果只是按个人主观意愿创造画面,展示给学生,这无疑又是另一种填鸭式的教学。?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学生也应当有一千种?荷塘月色?。如果只是用单一的画面来展示,则会适得其反,限制了学生的想象。这也正如《小浒传》中的108

个英雄形象,读他们时感觉极好,而一旦上了荧屏,则顿感失望,那就是想象的作用。多媒体教学中,画面占到相当大的比例,勿庸语言,收到了具体、形象、易懂的效果,但某种程度也降低了对学生想象力的发展和要求,学生的想象空间在不断缩小。

3、刻求新异,摒弃传统。

在教育教学改革的今天,人们的教育教学观念也发生了变化。多媒体正是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全新的语文课堂。但是有的多媒体异多于新,追求的实为一种肤浅的形式,从而丢弃了语文课的传统,这是万万要不得的。《课标》对语文课程的地位如下表述:?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如果教师声情并茂的优美朗诵完全由现成的录音替代,课堂听说读写的实践完全由画面替代,学生一手漂亮的书法完全由鼠标替代,这种舍本求末的教学方法,对于语文教学来说该是多么悲哀,语文课深层的魅力也将不复存在了。

三、多媒体使用的改进方略。

1、更新观念的方略。

观念行为是教育现代化的深层底蕴,是现代教育技术能否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

并真正地发挥其强大的功能

的关键。观念不改变,采用旧的教学模

式,即使是加入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也只是新瓶装旧酒,只能是穿着新鞋走老路。这种不改革观念,不改革模式的做法,不仅不会为教育提供效益,而且会导致教育资源的浪费。我也曾看到过这样的课件,一边是显现优美动人的画面,另一边却是展示对文章肢解的成果;一边是悦耳动听的音乐,一边却又是老生常谈。不伦不类的课堂当然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因而,要实现现代教育技术与实践教学的完美结合,要求人们不断摆脱传统教育教学观念的束缚,解放思想,勇于创新,树立全新的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和媒体观,从而创造一切条件,让学生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来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表达信息,利用现代教学媒体认识事物、掌握知识、培养能力。

2、便于参与方略。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如果多媒体课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不能使学生从真正意义上有效地参与课堂,多媒体则会变成?电影放映?,课堂也许会有浮于表面的热闹,学生得不到根本收获。媒体的选择要有利于学生参与学习。这点我们不妨借鉴一下综艺节目。在?主持人?——教师的鼓励下,学生热情参与,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对问题的回答以及正

误评判都应当是课件内容的一部分。学生主体性会因此而大大增强。当然,这种参与还应包括情感参与,让学生细细品味作品的意境,投入到作品所表达的深刻感情中去。

3、大信息量方略。

语文课就是进行语文信息的输入(吸收)和输出(表达)的课,语文教学的过程,也是一个信息传导的过程,或者说,是语文信息的更换过程。这个过程是通过一定的信息传递、交换、储存、处理而实现的。语文教学要提高质量,就是要大面积、大容量、高效率地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从而发展智力、形成能力。用信息论的观点来看,就是在一定时间内给学生传导最多信息,使他们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应当为增多课堂信息传递通道,提高单位时间内传递信息容量,增加课堂密度提供便利条件。多

媒体课件不应当是单一的,它应该突破课堂的时空,它应该蕴含着?大语文?的博大精深,体现出?大语文?的文化精髓。学生在信息中有所得到,有所思考,有所创新,进而为将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应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是迎接二十一世纪挑战的需要,是教育自身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对此,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必须理清观念,摆正语文教学在内容与形式之间的位臵。探索面向现代化、信息化和知识经济的教学问题,为我国未来教学工作探讨和创造出科学合理、优质高效的新模式,是当前教学改革的一项开拓性事业,是一项创造未来、保持教学体系生机和活力的事业。那么,我们今天要做的事情就是:在加强课堂教学的同时,引导学生适当通过现代化教学技

术,拓展阅读与写作的空间,丰富知识面,

真正促进语文教学沿着健康的道路向前发

展!

[摘要]

创新,小组以合作的方式进精神有特殊的作用。而探究精心组织下才能很好地实的能力。教师要从解决实际手进行必要的尝试。

[关键词]依据问题程序优势评价实践

当美国的孩子们为了解决一个问题而流连于图书馆或网络世界中查找资料时,中国的孩子们却安静而无奈地拥挤于教室聆听教师的谆谆教诲,一直

以来我们对教师的评价也总是以教

得好不好,学生考得好不好为极为重

要甚至唯一的评判标准,公开课、示

范课也都只重视45分钟内的表演或

某一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情况,而极少

去了解或评判老师课前课后的组织,

更谈不上对学生长期的能力的培养

了。类似于此的长期以来的应试教

育,导致了各种弊端,极大程度地遏

制了中国人才的创造性,严重地影响

了国家的发展。

高等教育的进一步普及从经济角度拉动了教育消费,缓解了就业压

力提高了人才素质,从教改的角度讲

则减缓了应试教育这一“独木桥”的

压力。这样,中国教育改革的艰难起

动了,酝酿已久的新课程标准也得以

顺利出炉。

新课程标准极其重视研究性学习习惯的养成,物理课程中的研究性

学习则更是科学探究中极其重要的

探究活动。

基于此,对探究学习的研究特别是探究学习中的重要模式——小组

合作探究模式的研究必将引起真正

意义上的教学和学习的革命,从而为

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的提高——

这一教育的最终目标1作出教育上的

应对。

一、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的前

提和依据

1、课程标准和物理学科特点

的依据

在《全日制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中五项基本理论的第三项就是:

“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

化。”还提到“物理课程应改变过多

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

1郅庭瑾著《教会学生思维》(教育科学出版社)P111

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

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

创新意识,改革以书本为主,实验为

辅的教学模式,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方

式,鼓励将信息技术渗透于物理教学

之中。”2

在课程目标部分的第二个内容——过程和方法中又进一步地说明:

“学生要学习拟订简单的科学探究

计划和实验方案。通过参与科学探究

活动初步认识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

性。有初步的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

2、教育学依据

我们的教育对象——青少年,“他们不再愿意做被动的适应者、服

从者、模仿者、执行者,而是力求成

为生活中主动的探索者、发现者与选

择者”。探究,可以使他们找到自我,

并从一定程度上加快教育对个体发

展的影响。

“学生在群体中的生活有助于每个人从其他人的身上吸取闪光点,

丰富自己的个性”,“小组合作”可以

强化每一个同学在群体中的作用,找

到自我的价值,同时他会主动地寻找

并吸纳小组其他成员身上的优点,逐

渐内化为自己的素质。

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一方面尽可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另一方面

又注意到了个体差异,发挥了每个组

员的积极性和特长,这些都与我国中

小学的教学原则中循序渐进与促进

发展相结合的原则、教师主导作用与

学生主动性相结合的原则、集体教学

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不谋而合。

3、心理学依据

心理学认为,问题的解决一般分为四个阶段,即提出问题——分析问

2《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数学程标准(实验稿)》(北师大出版社)P7。

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3。在

这一系列阶段中,小组合作和探究活

动将集组员之智慧,通过讨论——分

析——设疑——方案——探究使之

更为细化,从而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心理学认为:个人直接经验的积累在人的能力发展中有着不可替

代的作用4,而探究活动是获得直接

经验的极佳途径。

另外,从教和学的关系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再好的教育法也

仅是外部条件,而学生的自我探究,

特别是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如在老

师的适当引导下则会有更强的目的

性、方向性,能通过探究把教和学真

正地结合起来。

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的定

义和特征

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是以自发结合或教师按学生特点进行组合,

并在小组内合理分工,密切合作,而

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共同参与研究,从

而得出某些结论或解决某些问题的

学习方式,它的主要特征有:

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学生在探索目标的吸引下,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

望,从而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学习。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在获取新知识的

同时,更主要的是实验能力、观察能

力、思维能力得到培养,科学方法得

到训练,创造精神得到激发。学生在

探究过程中完全可以摆脱老师的“权

威”,自由地发现、质疑、思考,充

分发挥个人的特长和各种潜能,并得

出各自的答案,不再是以往那种练习

3《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全国统一(联合)考试大纲及指南(教育学、心理学)》(北师大出版社)P186。

4《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全国统一(联合)考试大纲及指南》P231。本上做几道题,大家又追求共同的唯一的答案的状况。

2、学生之间建立真正的合作学习的关系

在传统的教育中也不乏学生间的合作,甚至有些合作是题海战术下畸形的合作,比如在面对大量题目时,数人分工各完成一部分而后“互相交流”以达到完成任务的目的。而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中每个人如一台机器的一个部件,你的工作是整个工作流程的一环,根据兴趣爱好在老师的指导下,运用所学的知识、新获取的信息以及科学研究的方法,对一个课题(或问题)进行系统探究,最终发布集体的研究结论参与讨论或交流。此时的合作是互为依赖,互为信任合作,他们分享资源,分享探究的困难、愉悦、成果和老师的奖励,竞争善意的有共同目标的协作所替代,将为培养未来人才的合作精神、合作能力发挥作用。

3、思维发展的互补性和渐进性

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的合作是一个互补的过程,小组成员所具有的能力各不相同,有的成员善于总结,有的成员有号召力和凝聚力,有的成员有较强的局面表达能力,有的同学有较强的动手能力,有的则会拍照、会摄像,还有的冲浪网络则是高手,他们发挥各自的长处使整个探究过程能有序地进行,但认识本身就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探究活动往往不是一步就获得成果,而是渐进式地丰富成果。

4、探究能力的有限性和探究过程的创造性

小组的成员合作可以发挥各人之长,但毕竟他们还是学生,他们的认识水平,知识积累,动手能力都不

足以在一次两次合作的基础上立即得以飞跃,他们的探究能力在他们的知识范围内可能淋漓尽致地发挥,但往往也局限于此。

当然,正是由于他们知识的局限性,他们的探究过程往往会有常人之未想或不敢想的举措,时而冒出创造性的火花,教师应鼓励他们充分发挥想像,在安全许可的范围内尽可能地给他们创设较好的心理环境,并要求他们对探究活动作全程的记载。

三、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应解决的几个问题

1、学习新的课程标准,切实转变观念

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的出发点是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探究能力的培养,是新课程标准的实践,我们要充分吃透新课程标准中相关的要求,从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方法中解放出来,大胆地去实践,特别是物理教师,因为物理学科更能发挥探究和合作的力量。

2、要多种方法相结合

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无疑是一种科学的方法,但他要和各种学习方法相结合,任何一种方法并不能涵盖物理学学习的本身,它只能解决物理学习中的部分问题,不要一味地为了探究而探究,要为了解决问题、培养能力而实实在在地去探究。

3、分组要科学,要适度调控

小组合作探究,合作对探究的顺利进行很重要,因此,往往可以采用规定人数自由组合的方法来分组,这样容易形成一个真正的合作群体,但这样做的弊端是,“人力资源”无法合理配臵,有的组中动手能力强的人多,有的小组中则可能表达能力强的人多,造成一定的不合理,还可能出现的可能是:基础差的学生、内向的学生则可能无人选择与之合作,从而造成新的不合理,进一步地形成两极分化,对以后的教学极为不利。因此,要科学分组,适度调控。

4、忌放任自流

小组合作探究不是放羊式的探究,它是针对某一书本上的知识而进行的探究活动,教师不可图省力简单地提示后就任由小组各自自由完成,而应先引导学生,激发他们的兴趣,然后让各小组进行充分讨论每位成员陈述各自的想法,经老师进一步指导后进行探究、推理或实验,这样既可以顺利地完成知识的自我积累和自我学习过程,又可以节省时间。况且,指导的过程实质就是引导学生形成科学思维和研究方法的过程。

四、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的操作程序

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只有正确地使用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合理地操作可消减成员参与不平衡,分组不合理等不良的因素,使学生现有能力得以强强整合教师宜按以下程序进行操作:

1、展示探究目标,分组前进行一次大范围的预讨论

这一步一方面将目标呈现,正如作文章时的开门见山,学生们在分组前各抒已见,形成一定的观点群,为分组打下基础。

2、组建合作小组

经过第一步的讨论,班集体中会有几种不同观点,相同观点者先分为一大组,而后根据探究目标的实际,结合组织行为和管理的理论来划定小组规模,并将大组内的人员按知识程度,能力水平,能力构成进行合理分配,一般3-5人最佳,人少不利分

工,人多了则又会分工模糊,从而会减弱组织的灵活性。

3、产生小组负责人

任何一个组织都应有一个形式上的带头人,3-5人的小组虽不大,但必须有一人来协调,来分工,来沟通小组内部成员之间的关系,并利用他来引导整个小组的探究活动。小组负责人,可指定,可民主推荐,本人以为民主推荐为佳。

4、组内分工

小组只有有了明确的分工,才会产生较大的绩效,才会有真正的合作,探究过程才会有序地进行,从而也会避免部分学生养成“逃避”或“惰性”,使每个成员最大程度地参与合作。可以根据各人的特长由小组长进行分工并将分工情况报教师处公布,教师则引入小组间的竞争,使各组员对自己的探究活动产生使命感、责任感和成就感。

5、探究过程监控和支持

小组合作的探究过程,特别是刚刚开始尝试这种方法时,其难度是显而易见的,所以教师的穿针引线,适时指点和支持不可或缺,如研究方法的辅导,研究结论的获得,小组成员歧见的统一,相关资料、信息、器材、场地的提供,都会给小组合作探究带来重要的影响,有时甚至是至关重要的。

6、小组成果的发布和评价

发布成果这无疑也是小组积极探究的一个动力,而恰当的评价又会在一定程度上强化学生对所得结果的掌握,并养成再次探究的动力。

五、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的优势

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有其显见的优势。

1、探究目标的启发性

布鲁纳在《发现的行为》一文中讲到,通过个人亲自参与发现的形式,可能给学习者带来益处。探究过程是教师让学生加强对比:做有知的猜测、积极的参与,可以唤起他们对问题解决过程的认识,具有启发性。

2、小组合作探究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过程

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是以学生为探究的主体,教师为探究的引导者,以合作的方式亲历讨论、亲历实验、亲历发现,从而使学生悟出探究物理世界规律的过程,熟悉科学研究的程序、步骤,积累科学探究的方法,是建立在学生个体思维发展水平情感认同和参与积极基础上的研究。

3、小组合作探究有利于培养团队精神

小组合作探究不是孤立的探究过程,是以小组为单位,以合作为前提,以组内分工的形式共同参与某一探究过程,每个组员是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只有在充分合作的前提下才能完成既定的目标,使心灵感受到成功的愉悦。

4、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能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小组既分工又合作,分工使原本擅长于语言表达的学生、擅于找资料查信息的学生、具有管理才能的学生、擅长动手的学生等等都找准自己的坐标,在自己的特长中得到了又一次锻炼和提高,为培养专门性人才打下了基础。同时,合作的过程又是相互学习的过程,通过合作,他们各自对小组成员产生依赖和信任,会给相互之间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和氛围。从而为培养学生方方面面的能力提供可能。

5、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能逐

渐唤醒学生的自我价值意识

小组合作探究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情感、意志、品质养成的过程,

个体的主动参与,某些建议被采纳,

自己承担一定的任务,个人对集体的

贡献使学生产生自信和自豪,从而唤

醒了他们的自我意识,对学习自信心

差的学生产生很大的鼓励作用,对学

习成绩好的学生产生更大的激励,从

而使学生的情感、意志及品质得到锤

炼和强化。

6、小组合作探究过程实际是教

会学生思维的过程

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一改传统的教育模式,传统的教育模式大量

地教会学生知识,以及教给学生多以

百计的策略,但这些策略常常把学生

弄得莫衷一是,无从下手,即使是有

时教师把某个策略选准教好了,但策

略的训练常常无法迁移因此换一种

条件仍然无效5,小组合作学习探究

模式重在探究的过程,教师从旁进行

适当的指导,显然这种方法重在教会

学生思维,从而逐步形成个性特色的

思维特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得

到明显加强,为以后的发展有厚积薄

发之功。

六、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的评

在新的课程标准中提到,科学探究的要素主要有:提出问题、猜想与

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

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

交流与合作。对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结

果的评价要以此为突破口,要脱离原

有的一卷定成绩的模式,摸索出一套

特有的评价体系。

1、对探究过程要重点评价

5郅庭瑾著《教会学生思维》(教育科学出版社)P70。

探究过程是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的核心,我们对学习小组进行探究过程的全程监控和评价是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评价的核心评价,因此,我们的评价重点要放在探究的过程上。

2、学生能力和知识的综合评价

学生的发展是知识和能力的两条线的综合发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分析能力、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发展能力等诸方面的综合能力。知识目标固然重要,但能力目标的实现是个体发展的关键,因此我们对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评价要侧重能力,兼顾知识,进行综合评价。

3、个体评价和群体评价相结合

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本身就是一个1+1>2的过程,我们对其综合成绩的评定,一方面要衡量小组集体的探究成果,如方案、过程、成绩汇报、合作方式、协作和谐度、存疑程度,另一方面要有个体成员在小组合作中的具体参与度和成果比例的评价,把两方面的评价进行一定比例的综合为成员和个体都给以一定的成绩或评语才比较合理。

另外,评价要在鼓励合作、鼓励研究探究过程、鼓励探究的深度、鼓励探究的创新上有所体现,这样,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在指向成功的鼓励下才能得以健康地推进,对促进学生养成探究能力、维持探究动力,积累创新的知识和思维方式有所裨益。

七、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实践举隅

课题: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大气的压强

1、展示探究目标,分四个大组

进行预讨论

在掌握了10〃1—10〃3的知识后,学生对于固体压强、液体压强的

研究方法、手段都有了一定的知识积

累,现在要求来探究大气的压强,全

班分四大组就课本展示的内容进行

讨论。其中有学生说:先探究气体有

没有压强,再把方向定位到特定的气

体——大气的压强研究上,这种思维

方式有一定的理由。是呀,气体都无

法产生压强,何谈大气的压强呢,还

有不少同学也提出不少的探究途径

和方法,有的源于书本,有的则和书

本上的不同。经过短暂的讨论取得了

预期的效果,大家基本初步明确了研

究的主要问题和主要的方法,接下来

的技巧和创新就是组建小组以后各

自研究的事了。

2、组建合作小组

教师提议组建合作小组,每组5人,方法是,先用举手的方式询问有

哪些人愿意自由组合,发现共有十人

左右未举手,这些人大都是较内向或

平时缺乏自信心的学生,于是首先将

这些人分到8个组,按序编号,余下

的人按学号依次在这8组和两个空

白组中选择,满5人即不可选择,这

样两都兼顾只需再经少量的微调小

组就组建完毕。

3、推荐或指定小组负责人

要求各小组各自推荐小组的负责人,这一步往往不难,有的组员毛

遂自荐,有的小组通过短暂的协商很

快就达成了共识。

4、组内分工

接下来的一步反到至关重要。合理的分工能促使探究活动顺利完成。为了分工的合理,此时宜小组内就探究的课题进行一次组内讨论,并因此确定整个探究过程的步骤,同时罗列出各种任务,当任务变成一项项明确的指令时,分工就显得顺利而明了了。

5、监控、引导和支持

各小组将分工明确后就进入分头活动阶段,找器材的找器材、查资料的查资料、记录的则已开始设计表格、“发言人”则开始准备稿子了,原本几个没有举手的学生也都乐颠颠地领到了或大或小的任务,学生们心得不亦乐乎,不久万事俱备到了重新会合实验探究阶段了。此时,我在各探究小组间来回巡视,适时指导和设疑,引导他们向正确的方向前进。

6、成果汇报及评价

经过紧张、富有成效而充满乐趣和智慧闪光的探究,每一组都满载而归,文字材料都交到了我手上,不难看出,他们付出的劳动和获得的成功都不少,我让各组派出发言人,在3分钟内讲解自己的设想和探究过程,凡是共性的实验则不再演示,独特的实验由小组成员再次演示,结果是内容丰富多彩,学生对概念的掌握比我唱独脚戏好上何止数倍,同学们洋溢的笑容和成功的满足感写在脸上,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兴趣被激发了,他们的探究热情高涨,智力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创新的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诱发。

7、学生用到的主要实验方案

(1)用一打气筒和一轮胎(或一大雪碧瓶)打气感受一下气体是否有压强(雪碧瓶实验最终在我的引导下做成了水火箭)

(2)生活中的吸盘(有一个学生为其命名为中国式的马德堡半球)

(3)书本中的两个实验:针筒实验和覆杯实验

(4)墨水笔实验和软包装饮料实验

(5)瓶吞鸡蛋实验(来自于图书馆一本课本小魔术的册子)

(6)托里拆利实验(实际只有两组做了该实验)

(7)伽利略气压计实验

(8)登上学校制高点测气压实验(同样只有两组完成了该实验)

(9)水的二次沸腾实验(有两个版片,一个是抽气、打气实验,另一是烧瓶底浇水实验)

每一个实验都对应于每一个课题,学生们分工明确,做来也到不费时。

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在实行之初有较大的难度,学生受习惯、已往教育方法及其他各科教学的影响,推广之初也有较大的难度,但如果大家跳出应试教育为主的圈子,共同实践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可以想见,受大量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的熏陶培养,新一代的中国人将会更多更快地攀上科学的高峰,成为推动我国生产力发展的主力军。这正是我们大家的责任。

----------------------------------------------------------- 主要参考资料:

1、《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北师大出版社)

2、闫承利编著《素质教育课堂优化模式》(教育科学出版社)

3、郅庭瑾著《教会学生思维》(教育科学出版社)

4、《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全国统一(联合)考试大纲及指南(教育学、心理学)》

5、蔡敏《试论“小组探究模式”》课程?教材?教法2001(12)

简析中学计算机教育☆张丽华

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形势可以用十六个字来概括:“形势很好,问题不少,任务艰巨,必达目标”。

计算机进入中学校园以来,像水银泻地一般渗透进现代社会的各行各业,似狂飙巨浪正推动着人类文明的飞速发展。当今世界正日益受到新的科学技术的冲击,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空间技术、海洋开发技术构成了前所未有的新科技群。科学技术迅猛发展造成信息量剧增,“知识爆炸”,这就要求21世纪需要的人才不仅要具备渊博的学识,更要具备独立接受新信息、处理新信息的能力。我国的中

小学计算机教育现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关键

的转折时期,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是:在发展数量的同时,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全面提高教育效益。怎样教育下一代能学会学习,进而学会生存,已经成为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但是计算机课作为劳技课或选修课,作为点缀当个幌子,可有可无。在师资配备上更是形影相吊、匹马单枪。如此现状我们的中学教育怎能适应时代的发展的需要,又怎能完成“科教兴国”的战略重任。因此切实行动起来,改革现状已是刻不容缓的了,再也不能掉以轻心或三心二意了。在此就中学计算机教育的以下三个方面谈一些自己肤浅的看法:

一、计算机在教学中的地位及它的特点

江主席在第三届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高瞻远瞩地提出:“面对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育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点、教育模式,特别是由教师单向灌输知识,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以及过分划一呆板的教育、教学制度”。计算机在新的教育改革中担任着不可替代的角色:一、它只是教学手段和方法(或者说教具),就如教师的挂图、幻灯、模型一样;二、这种教学手段与挂图、幻灯相比,又有其特殊性,它是通过使用计算机软件,通过人机交流的方式来实现教学目的的一种手段,它有着其他教学形式不可比拟的直观性和生动性,它具有帮助教育者提高教学效率的能力。

另外,计算机辅助教学在中学校园中的地位还要看校领导对它的重视程度,以及教师使用计算机的水平。

为此,在中学中形成一种计算机文化的氛围和环境,让学生尽快和尽可能多的了解和掌握计算机信息化技术的有关知识和技术。其次要把计算机技术融合到各科的教学活动中,让各科的教师在各自的教学中,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的表现手段和方法来呈现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内容,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同时让学生在各科的学习中也能充分使用计算机技术及相关的信息资源,使他们可以充分自由的、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此外尽可能增加课外学习和活动的强度,尽量利用信息技术来对学生进行个别化教学,如辅导训练及自学等活动,以提高他们学习和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兴趣和效率,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的智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二、师资队伍的知识更新

信息化时代里,知识更新一日千里,如墨守成规不思进取,就将很快落后于时代。教育的改革归要结蒂要由我们的教师来体现,因此,当务之急是对广大的教育工作者进行普及现代化教育思想和知识技术的学习和培训,首先应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转变思想观念,使他们了解和接受信息化时代的教育意识和教育观念,及信息化时代的学习环境和教育环境。研讨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并结合各自学科的教学工作,科学合理的使用这些技术和手段以便更加有效的完成教学工作。其次,要破除广大任课教师对计算机技术存在恐惧畏难心理及抵触观望情绪,加强培训的力度与广度,目前迫切需要培训的内容是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及多媒体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与基础教育和学科教学的关系和影响等方面的知识和技术。另外要让计算机技术融合于学科教学的思想方法和实践手段等。最后,普通教师的学习进修不一定非要离岗外出来进行,事实上可采用多种途径来实行,如由本校或本地相应的计算机教育部门或机构来组织实施,也可通过远距离的电化教学手段及网终教学方法,及定期不定期的由相关部门组织各种专题培训班来进行。但不管采取何种形式都应有严格的科学的管理措施和考核评价措施来保证。由于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且现代教育是终身化教育,故师资的知识更新应形成规范化、制度化,并应连续不断的进行下去,使得我们的教育者本身的素质修养不断地得到提高。

三、计算机教学与学科教学

的结合

重视对普通任课教师的计算机培训应该说是我校这十年来教育教学改革的一大经验,也是实现计算机辅助教学深入课堂的核心。可以说我校每一位年轻教师都具备操作计算机和在学生中推广新的学习策略的能力。当然,一些在教育岗位上工作多年的老教师也不甘示弱,积极学习计算机,把自己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这种现代化教学工具结合起来。今年暑假我校有老中年三十多位教师参加了暑期电脑培训,并且都通过了考试。我们知道,持久并且深入人心的计算机培训工作是计算机辅助教学发展前进的前提。

计算机这个现代化教学工具和以前的幻灯片等比较起来,在掌握上增加了一些难度,在功用上不再单一,而是复杂多变。以更高的要求来说,计算机应该成为教师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无论在课堂还是课后,教师应该能够随时使用计算机获得信息和学习资源、准备课程计划、给学生上课、布置作业等。所以校园网的建设是我们学校利用计算机来辅助教学的一个升华。

作为其他学科的教师,除需要系统掌握本学科的相关知识体系外,也应该熟练运用计算机工具,充分利用自己办公室里的计算机,物尽其用,根据自己深究科的特点,有目的性的、有选择性的进行计算机辅助教学。

二十一世纪将是信息化世纪,信息化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信息时代的国际竞争就是科学技术的竞争,而科学技术的发展动力就是创新、就需要一大批具有高度创新意识、高度创新能力的人才。我们的学校将应该利用计算机来充实学习环境、加速教学进程、提高学习效率等。

□袁国

初中生不良性格的表现、成因及对策初探九年义务制教育是党和国家一项旨在提高国民素质的重大举措,是富民强国、实现现代化的基础工程。然而,在具体教育教学操作上,常存在着一些棘手的问题。

时常听到老师反映,XX班学生纪律差,XX同学时常扰乱课堂秩序,影响其它同学上课等等,这些违纪现象屡禁不止。校方、教师处理却难有根本性的转化。警告、处分等常流于形式(开除是有悖教育法规的),学校教育显得苍白无力,对违纪生只能睁只眼闭只眼,让他们糊到毕业完事。

这类问题学生,我们怎么认识呢?

首先,我们必须认识他们的心理特征。在心理学上这类学生应该属于性格不良的类型,严重一点就是性格障碍。其行为的发展没有正确导向。任其自熏,发展缓慢,若一旦形成,就比较稳定,不易改变。他们认识能力是完整的,情感与行为活动却存在着明显障碍。在儿童时期已有所显露,但大多数到青春期才充分暴露。他们因人格发展的不协调,常使他们的社会认识发生偏颇,难以认清社会环境对自己的要求,难以把握自己的行为方式,难以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对周围环境的刺激难以做出恰如其分的反应。因此,他们与周围社会环境之间常发生冲突,与家长、亲人、老师、学生不能友好相处,做事缺少责任和义务感。有时甚至做出超越社会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而扰乱他人和危害社会的行为。该类学生潜存于许多学校。这种学生往往把善意的批评、劝告、帮助理解为与自己过不去,认为周围的人都在轻视他(她),伤害他(她),因此心中极为不满,

轻则表现为对劝告忠言臵若罔闻,重则报复、破坏。他们经常为所欲为,做些老师不高兴的事,在学生中大搞恶作剧,有的甚至以对其他同学的戏弄或殴打为乐,当然由于注意力的不集中,学习心思不专一,其成绩也就可想而知了。

这类学生自我控制力极差,若任其滋长,今后将对社会产生潜在的危害。本着为社区、为国家培养合格人才的目的,教育单位应与各方配合、探清原因、积极做好教育工作,才能防患于未然,在其幼稚的心理消除其阴暗面。

原因一,来自家庭不当教育。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学校,独生子女,许多家庭奉之为掌上明珠,听之任之,要星星不给月亮。这种宠爱使他们养尊处优,有求必应,如此下去,一旦不顺心就大发脾气,乱扔乱摔;久而久之,便产生了急躁、狭隘、暴躁等不良性格。当然,也有家庭对待子女则走另外的极端,他们信奉“棒打出孝子”,轻则大声斥骂,重则拳棒相加,孩子一贯受到如此“待遇”,使他们稚嫩的心理开始由屈从暴力进而上升为信奉暴力。于是见到弱小的孩子就欺负、殴打,并以此为乐,慢慢习以为常了。

原因二,来自社会不良影响。录像机、影碟机、多媒体电脑已步入寻常百姓家,港台警匪暴力片也成为孩子们比较喜爱的选择范围。由于认识比较幼稚,像“老大”、“大哥”“大姐”之类的称呼在校园也颇为时兴,有的学生为了冠以“大哥”、“老大”的名号,不计后果斗殴争霸之事在校内外屡有发生。

原因三,来自家长、老师不懂孩子心理,不理解他们的需要。由于不能直面且正确对待他们所犯的错误,加之处理方式不当,矛盾和冲突很容易激化,致使部分学生厌学,离家出走,提前混入复杂的社会,加入不三不四的社会闲散人员之列。

此外来自其自身不明事理。这些青少年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状态,他们看问题总是比较肤浅,并容易产生偏见,认为能与家长、老师顶嘴、抗衡、对着干,就表明自己坚强、勇敢、不屈不挠,是英雄行为,是自己成熟的标志,一个学生如此,而作为教育主管部门却无严惩措施,于是就引起其他性格相似的学生争先效尤,久而久之,他们就结成一个小团体。

当然,其它原因也较多,结合这种现象及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解决这一难题的途径方法并不是没有。笔者认为:只有在思想统一的前提下,多方协作配合,从以下几点出发,通过长期而富有耐心的工作,这种难题还是可以解决的。

首先,三管齐奏,铺身心健康之路。

性格不良的学生,往往号召力较强。因此要彻底解决需社会、学校、家庭三方共同努力。任何认为学生教育就是学校的事的观点都是片面的,不正确的。当然不能否认,学校是教育的主阵营。因此,学校可以定期召集这类问题学生组织学习,如每周一堂思想教育课,学习有关法律法规,同时自我反省本周的思想发展。家长也应积极参加,共同配合老师进行教育。同时,每月一次由学校牵头与公检法等部门共同组成教育团体,就青少年犯法的特点及危害进行教育,必要时也可让某些少年犯现身说法,多方面、多侧面教育他们。当然这是一个长期而细致的工作,一点也不能懈怠。社会、学校、家庭三方面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教育,从思想上纠正他们的认识偏差,结合他们身心发展的特点,尊重他们,关心帮助他们,抓住他们对进步并未完全失去信心这一闪光点,理解和支持他们正确的行为,为其点燃自尊的火种,并在班集体、家庭及周围环境中创造信任和欢迎他的气氛。这样不仅有利于敌对心理的化解和消除,也可使他们良好行为能坚持下去。有理由相信,经过长期而细致的“改造”,使之“好”起来,也是顺理成章的

事。

其次,贴好标签,激其走成功之路。

好学生常能受到老师的赏识,因为他们在学习、思想、行为方面都有突出的表现。而性格不良的学生却很难得到这种赏识,以致他们向另一个极端越走越远。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让每个学生永远充满自信,尤其是这些“问题学生”,让他们确信:自己有一个聪明的脑袋(这些学生一般智商较高),有很强的潜能,某些学科成绩不很好,是因为以前没有努力,没有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没能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从现在开始,只要肯努力,克服困难,就一定能成功。二战期间,美国心理学家在招募的一批行为不良、纪律散漫、不听指挥的新士兵中做了如下试验:让他们每人每月向家人写一封说自己在前线如何遵守纪律,听从指挥,奋勇杀敌,立功受奖等内容的信。半年后这些士兵变化很大,真的像信上所说的那样。为此,心理学家指出,这就是“标签”效应。我在认真分析了这些性格不良学生的个性特点后,尝试着给他们贴上令其鼓舞、增强自信的“标签”,并用赏识的语言激励他们,使其提高对自己的要求,激其上进。高尔基说过“一个孩子,你说他好,他就好了。”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指出:“应当像尊重上帝一样尊重孩子。”人性中最本质的要求就是渴望得到赏识。就精神生活而言,每个幼小的生命仿佛都为赏识而来到人世间,赏识的本质就是承认差别,我们应该尊重差别。学生的成长道路犹如赛场,他们十分渴望老师能够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为其呐喊加油。哪怕一万次跌倒,也要坚信他们一万零一次地站起来,去争取人生的辉煌。

再者,分层教学,导乐学上进之路。

纪律不好与学习搞不上去是成正比的。这也是一个恶性循环。他们责任感不强,缺乏上进心,一部分原因是学习上已经落伍了。每次考试“红灯”高挂,久而久之,他们习以为常,自暴自弃,精力过盛之余,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他们就逐渐产生与师生、家长敌对的情绪。为此,我们只有降低门槛(即降低难度),让他们学得轻松点,逐步树立他们上进的信心,今天考20分,明天考40分,即便仍不及格,但他们觉得已在进步。加之老师、家长适时的鼓励,定能扬起他们希望的风帆。当然在他们稳进的同时,适当提高难度,这也是很有必要的。实践证明,有些同学转化的速度也是很快的。

当然,教育方法因人而异,很多很多。有人云:“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好”的内涵不仅指学习成绩也指思想品德。后者尤为重要。细想一下,社会需要的不可能是清一色的知识分子技术人才,而应是各行各门形形色色的人才。可以肯定地说,只要他们思想健康,守纪奉公,不做违法乱纪的事,在各自岗位上均能做出贡献,从这一点意义上来说,不良性格的学生转化也是一项卓有成效的工作。当然“优秀生”我们也需关注他们的思想动态。成绩好但性格缺陷的学生其犯罪案件也时见报端,由他们产生的不良思想行为而造成高智能犯罪,其影响将更为巨大。去年清华大学刘海洋伤熊事件,这一点也是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反思的。

参考书目:

《学生情商与非智力因素培养训练实用全书》

马仁真主编人民中国出版社1998

ISBN 7-80065-663-2

浅谈如何优化高中政治课堂教学

浅谈如何优化高中政治课堂教学 发表时间:2013-02-06T16:06:49.467Z 来源:《教师教育研究(教学版)》2012年9月供稿作者:李琳[导读]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和发展,新课标和新教材的出台为培养新世纪人才创造了条件,也对老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河北省涉县第一中学:李琳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和发展,新课标和新教材的出台为培养新世纪人才创造了条件,也对老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转换教学理念,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改革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优化课堂教学,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思想政治学科也是如此。关键词:高中政治教学策略课堂优化 新课程改革已实施多年,国家重视,社会关注,学生期待,但收效甚微。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线教师不懈追求的目标。课堂是学生学习的黄金时段。在课堂上教师如果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当堂完成教学任务,就能保证课堂的实效。因此,精简课堂,优化课堂结构,是提高高中政治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增强课堂教学实效的必由之路。 一、教师要转变教育教学理念 这就要求教师不能简单地“教教材”,而要认真地钻研教材,将教材中时代性、科学性、纵横交错的结构性、丰富的人文性以及“三维”目标深入浅出地挖掘出来。如果教师不打破陈规,不改变旧的教学模式,而错误地认为:教师是教书,学生是读书,教师只教课本知识,而学生也只有死记硬背课本知识,就无法突破陈规达到创新,培养出来的学生也无法适应社会的需要。因此,需要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获得知识、扩大视野、激发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重要动力。有了兴趣,学生就能进一步巩固、加强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从而进一步推进课堂教学的优化。任何学科的教学,要想取得好的效果,都不离开好的课堂教学环境,因而创设一个生动的、形象的教学情境显得尤其重要。学生只有在愉快的氛围和环境中,才能迸发激情,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创设教学情境的手段和方法多种多样,因人而异,因课而异。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设计一些活泼、生动的情境,为学生理解课本知识奠定基础。其次,教师可运用风趣幽默、诙谐机智的语言来创设情境,这样不仅能让课堂气氛活泼,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对事物的理解感受程度,使学生在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中学到知识、受到教育。再次,思想品德课教学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实际联系得好,学生容易去体验和感悟、并产生共鸣。由于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教材的内容相对滞后,为此,教师就要适当扩充教学内容,将新事件、新科技、新成果等新课程资源引入课堂,以开阔视野,激发学生了解社会、探索新知识的兴趣。学生是在获得信息的过程中增长知识和能力的。 三、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首先,要教会学生“听”。所谓“听”,不但要认真听老师讲课,还要认真听同学发言。要在听中想,以想促听,并作必要的记忆。其次,要教会学生“看”。要认真地看教材,看板书,还要仔细观察教师的直观教学手段。要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带着问题看书;一节课的重、难点鲜明地出现在板书中,学生可一目了然。因此,在培养学生“说”时,教师要先耐心听,有时帮助他们组织语言,有时要及时给予启发,随着学生语言的不断积累,教师对学生要求不断提高,要使学生不但能独立运用语言,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路,而且能把看、听、想、说建立起的表象,通过语言内化为一种能力。高中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已发展的一定的程度,对教师的说法和书中的见解,常常提出疑问和不同看法,虽然有时显得片面和主观,教师也要给予鼓励,甚至巧妙地引进竞争机制,形成一种你追我赶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四、教师要有良好的精神面貌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良好教态是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基础。如果教师总是一本正经,摆着一副居高临下的姿势,板着一张脸走进课堂,那势必使学生产生反感、惧怕或抵触情绪。如果教师讲课表情生硬,语言乏味,这就不可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教师不能正确对待学生所提的意见和建议,甚至对学生抱有成见,在课堂上借故挖苦、奚落学生,甚而体罚学生,这种紧张的师生关系往往会导致学生的厌恶感,进而发展到厌恶教师所教的这门课,形成逆反心理。当学生逆反心理发展到极端时,就要出现抵触、对抗情绪,导致学生的“厌学”。因此,必须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力求用爱心去感染学生,用真情换取信任,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笔者在上课时就十分注意做到这一点,即使再累再疲,可一走进课堂就充满激情,讲课中注意做到情真意切,以情动人,以声引人,以良好的精神面貌为楷模来感染学生,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留下美好的回忆。 五、结合时事实例,理论联系实际 时事实例就发生在当前,具有极强的时代感,学生对此肯定不陌生。它增强了教材内容的时代感、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思想政治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对于政治教师而言,在备课中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把时事热点问题与教材基本知识紧密结合,力求把基本观点、基本原理融入生活题材之中,引导学生理解把握教材内容。比如在《经济生活》的“影响价格的因素”这一框题中,可以结合生活中“糖高宗”、“蒜你狠”、“豆你玩”、“向钱葱”等现象导入,激发学生兴趣,设计提问,层层深入,引导学生有效掌握“影响价格的因素”这一知识点。又如在《政治生活》中结合温家宝的政府工作报告理解“政府的职能”;结合总理的两会答记者问,导出“政府的性质和宗旨”;结合刘志军案件和审计署对京沪高铁的审计,懂得政府的权力为什么必须受监督,同时通过设问导出如何对政府的权力进行监督,等等。时事实例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教学的源头活水。教师做有心人,一定能极大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热忱,提高学习兴趣,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总之,要优化课堂教学,增强课堂的实效性的方法和途径是很多的,只要我们多思考、多探索、多研究,一定会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教育的目的就是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使其得到全面发展。在新课改下,教师必须转换教育教学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摆脱“学海无涯苦作舟”的陈旧观念,优化课堂教学,为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夯实基础。

浅谈高效课堂教学方法

浅谈物理高效课堂教学几点做法 高效的课堂教学必须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学生应当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在课堂上要加强学生的学习体验,为后续学习积累新的经验。学生的兴趣,学生的主动参与程度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高低。学生主动参与的程度越高,兴趣越大,教学的高效性就越高。因此,作为教师,要提高教学的高效性,首要的就是要想办法提高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下面我就如何提高初中物理教学的高效性方面谈几点粗浅的尝试和体会。 1.设定符合实际的教学目标 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都存在较大的差异,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案时都要从促进不同水平学生的发展考虑,不能照搬书本和教参书。例如设定《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目标时,考虑到学生的实际能力和课堂教学时间等因素,我把“惯性”的知识内容没作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要求,而是把重点放在探究实验上,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探究。课堂上时间相对充裕,而且通过师生合作解决了学生能力水平差异的问题,所以能完整地按照“创设情景一提出猜想—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分析论证—交流评估”的过程进行实验探究,学生通过这个过程体验了自己探究获得成功的愉悦。实践证明,课堂教学设定合适的教学目标往往能事半功倍,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而过分强调所谓的全面,常常会得不偿失。教材是死的,人是活的,活人不能被尿憋死。要因材施教,根据自己学生状况,组织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只是用教材教。 2.创设激发兴趣的教学情境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导入新课时,可精心准备一些有趣的小故事、新奇直观的实验、幽默风趣的语言来导入新课。这样就会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如用小激光灯沿着黑板或者白墙照射引入光的直线传播,看自己在镜中的像引入平面镜。在导入“汽化”的内容,教师用手指沾水在黑板上写字,让学生观察字迹的变化;教师让学生听口令先走起来然后突然停止,让学生体验“惯性”。在引入“大气压强”的内容时,取两支粗细相差不大的试管,向大试管里注满水,将小试管底朝下放入大试管中,(小试管有一半插入大试管即可),这时有一部分水被排挤出去。当把两试管一起倒过来松开拿小试管的手时,小试管不下落,而是上升。这样导入新课,会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形象直观的实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为下一步的教学创造了情感条件。虽然教无定法,但如果能做到因人因地,依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就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创设情境的方法,可以重点利用多媒体,用好多媒体,创设好教学情境。 3.不断地探索和改进物理实验 重视实验教学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环节。很多知识点在实验探究的基础上,展现物理现象,找出物理规律,学习物理知识,从而得到培养能力的目的。传统物理实验教学模式是教师的理论讲授和学生的大量练习相结合,基本上由教师手把手讲授实验目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方法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方法 龚富 (贵州省威宁县羊街镇兴隆厂小学553100) 小学数学教师要上好一堂数学课是很不容易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数学教育要以学生发展为本,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数学的重要资源。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组织教学,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和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和情感体验,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必须坚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不可能只依靠一种教学方法,必须把多种教学方法合理地结合起来。多种教学方法的合理结合,首先是由于教学的内容不同,教学对象、教学环境条件以及教师素质不同所决定的。教学内容不同,教学对象、条件不同,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势必不同。复杂多变的教学活动,要求教学方法必须多样化。其次是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需要所决定的。心理学证明,单一的刺激容易产生疲劳,如果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就能调动各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再次,是由各种教学方法的性质和作用所决定的。各个教学方法有各自的适应性,又都有各自的局限性。如观察法有利于敏锐的观察能力的培养和形象思维能力的形成,讨论法有利于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要博采众长,综合地运用教学方法。 一.阅读数学教材 学习数学只需要多做习题,认真听讲和多“加餐”,就会提高学习水平和数学思维能力,至于数学教材则可读可不读。其实大谬不然。众所周知,数学中的定理、法则、公式等的叙述及例题的解答或证明都是学生学习的好材料。况且数学中的符号、图表、算式、例题的解答都以其形式优美、内容丰富、表达准确而简明见长,数学教材在表述上科学而通俗、生动而有趣,因而大有可读之处,大有阅读之必要。 从学习的角度上讲,阅读材料,特别是阅读已解答好的例题,对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数学表达能力、规范学生的数学解题格式等都有好处。学习数学,目的是为了掌握数学,这就意味着学生要善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独立思考、合情思考。有些学生虽然懂得解题方法,心里明白却又说不清楚。这时,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比较课本上的规范形式与自己的解答,从中找出异同,发现纰漏,从而掌握正确的方法、标准的格式,养成严谨而深刻地进行数学思维的习惯。同时,阅读

浅谈如何在政治课堂教学中提高教学效果

浅谈如何在政治课堂教学中提高教学效果 在政治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不仅具有提高政治教学质量的近期作用,而且具有提高学生素质的远期功效。笔者认为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条途径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一、讲究教学艺术,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与学是师生双边的关系,教要得法,学要主动。主动来自兴趣,兴趣需要培养。同样的教材,讲得生动,妙趣横生,学生百听不厌,回味无穷;讲得教条,枯燥无味,学生呆若木头,事倍功半。为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讲课艺术,增强教学效果,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态度和蔼、语言幽默 态度和蔼,可以感染学生并使之对你的授课感兴趣。因为态度和蔼可亲能消除学生的畏惧感,可以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往往学生在亲近你本人的同时,也会不自觉地亲近、热爱你所讲授的课程。反之,古板的面孔、严厉的训斥会使师生间竖起一道难以逾越的高墙。 语言幽默风趣、绘声绘色,可以调动学生的听课兴趣。幽默是一种包含智慧和情趣的领域,令人解颐、畅怀、回味和神往。不能否论,有些政治理论教师的语言非常具有科学性、逻辑性、条理性,但教学效果往往一般,究其原因就是他们课上缺乏生动性的语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一堂课45分钟内,学生的大脑兴奋中心会呈现出一个小小的疲劳波谷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大脑兴奋中心是随着时间的一维演进程曲线变化的,而且是随着刺激物的变化不断转移的。因此,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要紧紧扣住学生的大脑兴奋中心,想方设法创设教学高潮,帮助学生度过疲劳期。这样,才能达到有效的效果,关键就在于要恰到好处地使用风趣幽默、生动形象的语言。所以,政治理论课的教师除了清晰严谨之外,还应具有诙谐幽默的语言,只有这样,课堂气氛才会轻松、融洽、友好和活跃,也才能将学生引入一个更高的学习意境。 2.巧设提问,启迪思维 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是实施启发式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一个好的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启迪思维、开发智力。如:在讲授“一国两制”时,如果很直接地问:什么是“一国两制”?它的提出有哪些重大意义?这些问题尽管重要但过于直接、平淡、无味,往往不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若能变换角度投石问路——巧问效果会更好。比如:大家可否知道现在我们中国大陆实行的社会制度和香港、澳门及台湾实行的社会制度是否一样?怎么个不一样?这种制度的差异会影响我国的统一大业吗?为什么?你认为台湾的出路是什么?实现海峡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是什么?在教师层层设问之下,学生就会被一个个感兴趣的问题吸引住并且会积极地查阅教材或

初中政治课堂教学法浅析

初中政治课堂教学法浅析 【摘要】初中思想品德课是初中德育教育的首要学科,对其学习得好与否,将关系到学生的品格、态度甚至人生的成败。本文就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做深入探析,并提出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应注意的几点并重,以期提高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质量,推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改革与发展。 【关键词】初中政治教学;首要学科;思想品德 一、创新教学理念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任何一次课改都离不开社会,离不开生活实际,都会渗透现代教育的新理念。现代教学重视学生主体作用,注意学生智力、能力、创造力的培养。作为一名政治教师,要转变教学旧观念,采用现代教学新理念,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对新知识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对课本放手让学生阅读理解,对重点、难点、疑点放手让学生议论,对问题放手让学生思考解答,结论放手让学生概括,规律放手让学生寻找,结构放手让学生构造。从联系社会和学生实际出发,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使学生养成“我要学、我必须学、我应该学”的学习观念。 二、拓宽教学思路

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是改变原有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老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我们在教学中必须转变呆板的教学思路,从社会活动的现象和当前热点问题着手,让学生参与社会活动,走进生活、亲近生活,各学科的知识贯通融合。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教学中以问题为中心,让学生去收集素材,进行讨论,分析总结,获得亲身体验,并对知识进行深入地思考,这样有利于理解和运用。 三、创设友爱、融洽的师生关系 教学活动是师生双边共同活动,若要学生乐学,教师必须做到乐教。因为有些学生在学习中往往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即”亲其师,才信其道”。所以教师必须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从自身做起,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为学生树立榜样,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教师的要求就会顺利地“内化”为学生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对学习优者不偏爱,学习差者不歧视,了解差生,理解差生,关心学生,多鼓励,少批评。努力发掘他们的闪光点,使他们的自卑感逐渐消失,激发起他们勤奋好学的上进心,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成绩,多提问,多鼓励,多辅导,让他们在点滴的进步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学生从教师那里受到鼓舞、鼓励,从而尊重教师,激起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积极性,他们在听课过程中,就能全神贯注,听得投入,学得扎实,记得牢固,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方法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方法 新课标有了新要求,如: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生活中有数学,数学中有生活;要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提倡探究式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要想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就要掌握这些新理念,依据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实行数学教学活动,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水平。现就新课程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谈谈我的观点与做法: 1.让数学回归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增强数学课本材料的实用性 从学生日常的买菜、买学习用品让学生明白,学习数学无非是为了用,为了能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为了长大后能在社会上生存。所以,我们的数学教学不能远离生活,不能脱离现实。所以,我在备每一节课时都要想到所讲知识与哪些生活的实际例子有联系,生活中哪些地方使用它,尤其我们农村小学的孩子,生活中到处与数学联系在一起。教师在教学中尽量做到能在实际情境中融入数学知识,做到不干巴巴地讲;有学生熟知的生活例子,就替代乏味的课本例题;能动手操作发现学习知识的,就让学生动手操作获取知识;总来说之,数学教学就要做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体会到生活处处有数学”。例如:我在教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植树问题》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你们参加校园的植树活动,植树的路线老师已经画好了,现

在我把同学们分成三组,小组长负责栽树,每个组要按老师的要求去做,第一组同学举行了一个颁奖仪式:先让练习册得“优”的6名女生到讲台上站成一排,每人发一朵小红花,又让练习册得“优”的5名男生到讲台上站在第二排,每人发一面小红旗,并让全班同学鼓掌向他们表示祝贺。然后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还有多少名同学的练习册没有得“优”吗?你是怎么知道的?能说说你的想法吗?你认为应该怎样计算?这个内容 实际上就是本节课所要教学的例题,仅仅我把它换成了学生熟悉的情境,他们就能很自然的找到两种解法。也能够先想想两次一共有多少名同学站到了讲台上领奖,再从总人数里一起去掉。学生自己列式,自己讨论、计算,这样不但让学生比较形象、直观地理解了连减的意义,牢固掌握了连减的计算方法,而且表扬了作业优秀的同学,激励其他同学向他们学习并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 2.把学习数学变成具体的感受和体验 小学数学是数学教育的基础,是孩子们一生中学习数学的开始。如何在孩子们面前展示出一个五彩缤纷、与生活紧密相关的数学世界,把抽象、枯燥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和亲近,让孩子们发自内心的爱数学,主动地用数学。我认为关键是要增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把抽象陌生的数学变成具体的感受和体验,让数学知识生活化。现代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学习数学时,他们的心智活动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而且小学生的学习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对熟悉的生活情景,感到亲切,有兴趣。只有当数学不再板起面孔,而是与孩子们的生活实际更贴近的时

浅谈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的优化

浅谈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的优化 发表时间:2018-05-18T16:05:01.553Z 来源:《基础教育课程》2018年4月07期作者:洪定[导读] 课堂教学是高中政治学习的主要途径,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优化课堂教学,对于提高高中政治的课堂教学质量非常重要。 洪定(甘肃省武山二中甘肃武山 741300) 摘要:课堂教学是高中政治学习的主要途径,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优化课堂教学,对于提高高中政治的课堂教学质量非常重要。鉴于此,本文从精讲、善导、引思三个角度分析了优化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的方法,为今后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高中政治;教学;优化 中图分类号:G65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2826(2018)04-0070-01 以往的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主要是教师讲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过分注重教师的教学主导地位而忽略了学生学习主体地位,严重扼杀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新课程理念倡导转变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方式和转变高中学生政治课学习方式是时代发展的内在要求,有利于在高中政治课堂教育实践过程中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 本”,就必须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发展对教学本质的认识,开展有效教学,不断优化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结构,不断创新高中政治课堂模式,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而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过程中真正实现师生共同全面发展的目标。 1 何为教学 教学的概念是教育者所熟悉的,但对教学也有不同的理解。一种观点认为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掌握服务于社会的科学知识、技能与方法,因此教学被定义为“培养人从事生活和劳动的基本手段”。这种观点一直是我国建国后到八十年代中期的教学观。 另一种观点认为,教学过程是和学习相互交织,密不可分的,而且意味着学习者正在掌握所教的东西,“教”对于“学”,就如同“卖”对于“买”,如果谁也不买,就谈不上卖,谁也不学也就谈不上教,所以“教学即交换成功”。事实上,它是在强调教学是学生已经获得的经验。 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对教学概念的认识逐渐趋于一致,认为教学是教与学的复合体,是不可分割的,是学校教育中以特定文化为对象的教与学统一的活动。教学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上讲教学是指教的人指导学的人以一定的文化为对象进行学习的活动。从狭义上讲,教学主要是学校教学,是专指学校中教师引导学生一起进行的以特定文化为对象的教与学统一的活动。 2 何为有效教学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这具体进步或发展包括三层意思:第一层含意是它在同样多的时间投入和精力投入下完成了更多的学习任务。第二层含意是它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情感和态度得到了更多提高,充分享受了学习过程是在提高学习能力。第三层含意是它很好地达成了教育的完整目标,学生得到了更好的发展。 在追求有效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追求第一层次的有效,而忽略第二层次和第三层次的有效。结果往往把学生这个学习主体给忽略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得不到提升和改善,这种只给了“鱼”而没有给“渔”的教学,不能算真正的有效。“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为此,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始终做到以学生为本,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这样才能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作为一名当代中国的教育者,不但要有献身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高度热情,还应掌握教育科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才能自觉做好教书育人的本职工作,这是大家的共识。”教师要学会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不断创新教育思路,与时俱进,促进师生共同全面发展,从而真正实现有效教学。 3 如何优化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结构 抓住了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也就抓住了教学的关键。教学结构包含着教育思想、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教师、学生、设备、环境等等。要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就必须做到五个方面:有利于落实新课标提出的教学目标;有利于面对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实现学生的解放;有利于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和主体能力的提高。 “高中新课程改革是一项教育探索、创新和深化的重要实践,事关长远,事关全局,任重道远。”为此,优化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结构也是一个教育探索、创新和深化的重要实践过程,任重道远。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少一些支裂破碎的分析、讲解、提问,多一些整体把握,让学生自由地求实、求索、求真,使课堂教学真正体现目标明确、结构适用、训练恰当、合理适度、贯穿始终,手、脑、口并用。 综上所述,改革与创新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是高中政治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体现,我们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发展对教育本质的认识,真正做到有效教学,不断优化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结构,不断创新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模式,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样才能真正落实高中政治新课程核心理念,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断促进师生共同全面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余静,陈友芳.经济生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87. [2]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 [3]周新民.红河州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指导手册[M].云南:红新出版社,2009.5.

浅谈提高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

浅谈提高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 摘要】教学技巧与方法是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在新课改背景下, 思想品德课要通过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注重联系实际,加强教学的情 趣性来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教学方法;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8.62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326-3587(2014)06-0050-01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核心理念,这与传统的教师“一言堂” 相比,是一大跨跃。有些教师为了迎合课改理念,不顾学生和教学内容的实际, 鼓励学生多探究、多合作、多交流,整堂课热热闹闹,气氛活跃,学生学习漫无 边际,课后一无所知,或答非所问,最终造成课堂教学的低效。因此,怎样提高 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很值得我们深思。在新课改背景下,思想品德课要立 足于课堂,通过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注重联系实际,加强教学的情趣 性来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深有感触,现将体会 简谈如下,希望得到同仁们进一步指教。 一、设计好新课的引入,扩展思维空间 思想品德课是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课程,我们的教育对象是活的,教学 内容是活的,教学方法当然也应是活的。因此,教师应从实际出发,精心备课, 既备教材,又备学生,特别是新课引入一定要设计好。俗语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每一节新课前,我尽可能采用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东西入手,如引用漫画、小品、故事等不同的形式来引入新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的兴趣,让 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例如:在讲“消费者权益时”时,引用一幅漫画《该找谁》,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1)漫画反映了什么?(2)怎样制止此类 现象的发生?漫画导入,设置情境,引发学生思维,激发探索法律为什么要规范 经济行为以及怎样规范经济行为等问题的兴趣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在采用漫画、小品、故事等不同的形式导入新课,扩展了学生思维空间,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利用好课文中的“小栏目”,培养发散性思维 启发式教学原则备受欢迎,它强调了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 发表不同的意见,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教材中既有名人名言,小知识等参考 资料,又有“想一想”、“说一说”等小栏目,真可谓是图文并茂,有很强的可读性 和指导性。在教学中恰当地利用这些小栏目,给学生更多的思维空间,便于提高 学生的口头表达和语言的组织能力、观察能力、辨别是非能力。如:第八课《法 律保护我成长》中,关于“营业性舞厅等不适宜未成年人活动的场所,不得允许未成年人进入”的规定。我结合现实中的案例,让学生分组讨论:为什么法律不允许未成年人进入营业性舞厅?进入营业性舞厅对我们有什么危害?设计这些问题目 的是通过讨论学生能对社会保护的重要性进行初步的认识,激发其要了解和通过 社会保护来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欲望。结果,有的学生认为进入这些场所会影响 学习成绩;有的学生认为会增加父母额外的经济负担……可见,通过发散性思维的训练,引导学生自我反省、自我教育,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观能动性。 三、软硬并举,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在新课改的大潮中,“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的单一教学手段已 显陈旧,不符合新课程标准,教学手段要走向现代化。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就是

浅谈课堂教学的创新方法

浅谈课堂教学的创新方法 着新课程的实施,素质教育的真正落实正在成为可能。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为此,作为教师,我们肩负若培养新世纪人才的历史重任,必须切实转变教育观念,勇于创新,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开发,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使学生在课堂中能主动地进行思维探索,开拓创新。现结合教学实践,浅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1.激情导入,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颖独特的教学往往会使学生感到兴趣盎然。在每节课的开始,恰当地提出问题,创设情景,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习动机,而且能在趣味横生的情景中,形成“好学”“乐学”的学习气氛。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满堂灌输,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久而久之,但使学生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而且影响了学生的思维活动,阻碍了学生的智力发展,更是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采用各种有趣的导入方法,创建生动的情景,以趣激学,以趣导学,形成良好的学习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为学习新知识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教学中,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生动有趣的导入方法,以适当的问题的实例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例如:游戏导入法,故事感染法,动手操作法,形象直观法、新奇引趣法等,既适合学生的心理,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使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对于学生来说,这无疑是创造思维的过程,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的学习过程中,尝试知识形成过程,掌握知识,从而培养创造能力。 2.以趣励学,激发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质疑问难不仅仅是让学生提出几个问题,更重要的是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深入思考,敢于发问。深入钻研的习惯。传统的教学模式,老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根本无所激发学生的创新的意识,这样,既要影响学生独特的思维,又会影响学生对科学的审美理念。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要求和精神,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着力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课堂上,可以设计有

浅谈初中政治高效课堂

浅谈初中政治高效课堂 发表时间:2012-10-31T14:02:21.500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2年12月总第119期供稿作者:卢义胜[导读] 教学目标必须符合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包括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 卢义胜山东省青州市偶园回民初级中学262500 摘要:初中政治课的高效课堂模式,要体现重视政治学科知识的特点、遵循政治学科的发展规律,坚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本,转变老师的教学观念。基于以上认识,我认为当前构建高效政治课堂的关键在于如何充分地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成为学科知识的主动构建者,而不再是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关键词:初中政治高效课堂有效性 一、优化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必须符合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包括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与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相适应,注重发展学生个性。 二、优化备课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备课理念上首先明确自己的角色。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传授者,而是一个促进学生学习的设计者,用一个通俗的比喻来说,就是“教师搭台,学生唱戏”。在备课方式上,要把过去教师单向封闭的备课和学生孤立的预习变成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备课;在备课重心上,要由备教材转移到备学生的全面发展上来;在备课内容上,要由狭隘的学科本位转向开放的课程整合。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创新课程,采用自己认为最合适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对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 三、优化课堂教学 在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说教、灌输、枯燥乏味使思想政治课举步维艰,提高政治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有效性迫在眉睫。 1.改变教法。 传统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活动主要是聆听、训练、回答和笔记,学习活动整齐划一,呈现集体化的特点,教师则习惯于统一的指导和居高临下的说教。而在新课程理念下,一堂好课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究欲和发现欲,倡导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差异性和选择性。“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教师的使命不再是单纯地为了让学生占有知识而传播知识,而是为了生成知识,探索知识的来龙去脉,体验探求知识过程的快乐,强调主体参与、师生互动。 2.丰富课堂。 如果教学形式过于单一,就会造成初中政治课教学枯燥、脱离生活实际。要解决好这一问题,就要用生活化的教学形式丰富政治课堂教学,使教学形式回归生活。 教师应注意自身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打造“生活化”的课堂教学,充分运用生活的智慧,激活学生智慧,生成精彩而高效的政治课堂。这要求教师要不断地提高两种能力:一是专业知识技能能力,二是资源开发、研究和整合能力。要求我们的教师要善于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思考分析生活,并不断积累生活经验;要善于学会对生活资源进行归类汇总和积累,做到理论与生活相结合。教师更多的是要逐步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思考生活,同时鼓励学生亲自设计、组织“生活”课堂,使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到活动中来,自觉运用所学的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新的知识,学会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教师的生活观念与思想决定了他的生活世界、生活态度、生活行为和对生活的诠释,而这些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要形成生活智慧,寓教于生活中,教会学生生活智慧就必须自身先树立正确的生活观。 3.激发兴趣。 应善于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政治学科的内容以枯燥的理论为依据,道理既深刻又抽象,因此很多学生把政治当成教条,对政治老师也是敬而远之。多媒体技术能够把色彩、音效、动画等有机地结合起来,真正做到“图文并茂”,使学生身临其境,轻松自然地把理论转化为知识和能力。 四、优化反思 在政治教学中,我们要养成课后反思的习惯,每一节课都能认真反思、及时修正,要对每一节课的导入、效果、教学方法进行反思。老师要对教学情境的导入进行回顾和总结,思考你所创设的情境是否能够与学生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是否与上课内容相符合,在引入过程中还存在哪些不和谐之处……每上完一节课,都要静心沉思,摸索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提问是否恰当?训练是否到位?……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仔细思考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 总之,政治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只有运用新课程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正确的生活观,为教与学创造积极条件,才能让学生在融洽和谐的气氛中,以积极向上的心态、以对政治学习的浓厚兴趣和饱满的学习情绪学好初中政治课。参考文献 1.陈秀锦提高政治课堂教学交往实效性的策略[J].考试周刊,2010年,12期。 2.罗树玲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策略[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年,10期。 3.许建明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观察[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0年,01期 4.陈利勇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方式初探[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年,02期。

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浅谈

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浅谈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如何将知识全面系统地传授给学生是教师所面临的首要问题。简而言之,就是教学方法。而作为众学科当中学习起来相对枯燥的数学来说,教学方法就显得更加重要了。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通过教学经验的积累,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首先是让学生课前想学,其次是课上学得会,最后是课下记得牢。而要做到学生课前想学,就必须要搞好师生关系,通过反思自己、改进自己,凝聚作为教师的人格魅力。 一、教师要关爱学生 “师爱”是一种连接教师和学生之间感情的纽带,是一种亲和力,是教育之成功所在。爱学生就是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关心学生。学生需要教师的关怀,盼望教师的宽容和理解,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不要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所以和学生相处,必须用爱去接纳学生,用真心去投入,并且是对全体学生,而不能凭着自己的喜好,而侧重一部分成绩好的学生,忽略了后进生的心理感受。我相信教师扎实的基本功和自身的人格魅力,一定会被学生所认可,一定会被学生所喜爱。学生对数学课产生了兴趣,在课上是否学得会,除了教师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外,还要能够师生互动、引

导学生注意力的方向,掌控课堂气氛,做到让学生愉快地学习并掌握掌握课堂内容。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堂上的教学,情境创设是很重要的武器。这种创设情境的教学方法,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课堂记忆效率。兴趣是人对做一项事物的心理状态,兴趣有助于推动人们认识事物,促进人们对该事物的认知逐步深入。教师创设的情境实质上是人为优化了的环境,是促使学生能主动地活动于其中的理想环境。小学生好奇心理十分强,容易受外界条件的影响而变得激动、兴奋。因此,合理创设学习环境,可以引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对该事物的记忆,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一)创设问题情境 可以用讲故事的方式引导学生思维,以他们感兴趣的故事激发学习兴趣。成功的故事导课能很快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进入渴望学习的状态,为整节课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激发学生兴趣,关键是教师的课要上得“有趣”,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们要把有趣的东西跟课堂内容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因为感兴趣,才有求知欲,也才会有属于学生自己的收获。根据教材的内容,教师可设计引入一些与课本内容密切相关的故事、笑话等导入新课。

浅谈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法

浅谈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法 随着数学改革的深入,小学数学变得更加灵活自由,学生可以在积极的状态下接纳数学,学习数学,这是数学改革的一个可喜变化。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单一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一方面,新课程改革下的数学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观察生活,动手做一做,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感受到数学的无穷魅力,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另一发面,新时代的学生接触多,成熟早,不再满足于单一的教学模式。 结合新课改的要求以及低年级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下面我从个人经验出发,就低年级教学方法,浅谈以下几点: 一、通过多种渠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大成至圣先师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就是说一个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远不如他自己有兴趣的去探索知识,享受学习的过程。这就强调了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可见,要促进学生学习,就必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应成为教学中随时随地的一项任务。低年级的学生刚入学不久,对什么都感到新鲜,教师要抓住这一点,深挖教材,活用教材,积极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具体来说,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调动学生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尽量采用创设情境的方法导入新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为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更容易接受故事,游戏,现实生活场景这样的学习方式。通过有趣的,喜闻乐见的场景引入课题,

可以牢牢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仿佛自己进入了故事场景中,在老师的引导下,兴致勃勃地听课。例如,在教学一年级课程《小兔请客》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多媒体展示)在愉快的音乐声中小兔,小松鼠,小猴,小刺猬围坐在草地上准备吃果子。画面显示,小兔先端了三盘果子,又端来两盘果子,每盘果子有10个。这时,爱提问题的小兔要考一考其他小动物,并且调皮的说:“只有回答出我的问题才有果子吃。”接着出示问题:一共有多少个果子?这时贪吃的小动物们急了,转向屏幕,向小朋友们求救:“聪明的小朋友,你知道一共有多少个果子吗?你能帮我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展开讨论,教师巡视指导。然后交流汇报,指出要求“一共有多少个果子?”算式是:30+20=。这节课通过有趣的卡通故事引入课题,很好的吸引了学生的兴趣,而这个学生暂时还不能解决的问题又给学生设置了一道障碍,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望,思维的源泉被打开,滚滚的泉水尽情的流淌。 其次,数学教学应尽量与现实生活相结合。通过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我在教学《可爱的校园》时,先启发学生:1到10这几个数,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用到,我们身上就有许多。接着让学生互相观察,相互交流。最后,学生发现了: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1个脑袋,2只眼睛,10根手指。个别细心的同学还发现:2个鼻孔,衣服上的4个纽扣。又如,在教学“数100以内的数”时,我先启发学生:我们每人有几根手

浅谈如何提高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效果

浅谈如何提高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效果 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搭建一个学习的舞台(这个舞台还可以拓展、延伸),培养学生在课堂上自主学习的积极状态,并全面掌握学习的规律和方法,不断地提高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效率。 一、目前高中政治教学的教学效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高中政治教学内容的滞后 中学政治课教材可说是届届都是新版本、新内容。可是教学中教材内容滞后的问题依然突出。例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在不断发展,新情况、新问题、新的政策法规在不断出台;受教材编写的时间和篇幅局限,内容不完整、不全面,有些已失去典型性和时代性,照本宣科缺乏说服力;有些内容已在中小学和其他学科中重复讲述,学生厌烦,教学效果大打折扣等等。 2.内容太过于抽象 政治课教学没有数学的严密逻辑,也没有语文的优雅动人,是一门抽象的艺术,虽然说打开这扇大门,内容也是精彩纷呈,可以容纳下大到中美关系、印巴问题甚至奥运会、世界杯,小到生活中的买卖关系、人际关系等等。但大部分学生心中打不开这扇大门,这就要求教师将抽象的理论用形象的方法展现出来。 3.课堂效率较低 教学的目的无非是让学生把握知识,能够学以致用,但政治教学中常见的问题是:教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接受的东西却很少,课堂上能吸引学生的兴奋点少,常常是一个问题反复强调多次,但做题时仍

是有大部分学生出错。如何吸引学生,让学生主动来学习政治,提高政治课教学的效率,是摆在政治课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教学效果好坏的决定因素在于教师 1.教师要具备教育理论和能力 教育理论和能力主要是指教师所必须具备的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的理论知识,能够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地运行。主要体现在关于教与学的知识、学生评价的知识和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知识,如果作为一名高中政治教师没有充分地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那么会极大程度地降低他们在政治教学中的教学质量,因此,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高中政治教师,就必须具备深厚的教育理论及能力。 2.教师要具备文化素养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各界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这种环境下,就要求教师能够做到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充实自己和更新教学模式。高中政治教师的文化素养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作为高中政治教师应该具备更加广博的文化知识,为高中政治教学中取得良好效果提高重要的保障。具备广博的文化知识的途径,重要的是“读书”,读书可以提升教育的理想和信念,读书不只是看时下出版的专著或文章,而包括已经成为历史的经典性教育文本。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应当成为书籍的王国。”“要天天看书,终生以书籍为友,这是一天也不断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思想的江河。” 3.教师要加强教学反思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