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

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

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
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

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

在我国,病毒性肝炎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根据卫生部发布的卫生统计资料,在法定报告的传染病中,病毒性肝炎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占首位。我国病毒性肝炎的平均发病率约为100/10万,即每年新发生的机型病毒性肝炎约120万例,其中50%为甲型,25%为乙型,5%丙型,10%为戊型,另10%为非甲~戊型。

我国一般人群的康甲型肝炎(甲肝)病毒抗体(抗-HA V)流行率为80.9%,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下同)差异较大,江苏省最低,为48.4%;贵州省最高,为85.4%。即使在同一个省得不同地区,抗-KA V流行率也有差异,一般农村高于城市,社会经济水平低的地区高于社会经济水平高的地区,提示人民生活水平和环境卫生是影响甲肝流行的重要因素。甲肝的预防主要包括:接种疫苗、免疫球蛋白预防、加强健康教育、注意个人卫生、疾病监测及控制爆发等。

根据1992~1995年全国病毒性肝炎的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我国一般人群的乙型肝炎(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携带率为9.7%,估计约1.2亿人携带乙肝病毒(HBV)。慢性肝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为1.6%和24.9/10万,据此推算,全国约有2000万例慢性肝病患者,每年约30万人死于慢性肝病。肝癌的死亡率为14.8/10万,每年因肝癌死亡约18万例。

为了预防HBV感染,我国采取了以下措施:①献血员筛查;②使用一次性注射器;③加强健康教育;④新生儿普遍接种乙肝疫苗(HepB);⑤学龄前儿童及高危人群HepB免疫。

国产乙肝血源疫苗以1986年正式生产。1992年国产重组中国仓鼠卵巢细胞(CHO细胞)乙肝疫苗被批准试正式生产。1996年从美

国引进的、分别由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和广东省深圳康泰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重组(酵母)乙肝疫苗被批准正式生产,年产量为6000万支,可满足新生儿免疫的需要。因此,卫生部决定自1998年6月30日起停止生产乙肝血源疫苗,并于2000年起体制使用该疫苗。

我国卫生部于1992年将HepB纳入计划免疫管理,于2002年正式纳入计划免疫,所有新生儿免费接种HepB。根据1999年对31个省3岁以下儿童调查结果表明,城市12月龄以下儿童的HepB覆盖率为88.5%,农村俄日62.7%。免疫儿童的HepB保护率为93.0(95%可信限为92.1!94.0%),接种组儿童的HBsAg和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阳性率分别为1.9%和50.9%,未接种组儿童分别为16.7%和33.3%。广西壮族自治区隆安县报告,疫苗免疫后15年,接种组儿童的HepB保护率仍高达88.6%。

我国一般人群抗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的流传率为3.2%,估计约3800万人携带HCV。感染HCV后,约50%~80%可发展成慢性肝炎、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细胞癌。HCV可分为6哥狐妖基因型,我国多数为1b型,其次为2和3型。HCV主要经过血和血制品传播。但在丙肝病人中,仅50%~60%有经血暴露史,提示可能存在性、母婴或家庭内传播。

在HBV携带者中,约1%同时携带丁型肝炎病毒(HDV),估计我国约有HDV携带者1200万人。但在HepB免疫后,HDV流行率呈下降趋势。

我国11个省报告有戊型肝炎(戊肝)流行,其中5次为水型流行,6次为食物型爆发。戊肝除发生流行或爆发外,还存在散发性戊肝急性散发性戊肝对我国17个城市共计2548例急性散发性病毒性肝

炎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我国各地均有戊肝存在,但不平衡,最低为廊坊市,占3.4%,最高为福州市,占26.3%,平均为9.7%。

戊肝具有下列流行病学特点:①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包括污染的水、食物和日常生活接触传播,但水型流行较为多见;②病人是主要传染源,于潜伏期末和急性期早期粪便排出病毒量最高,传染性最强;③发病与年龄有关,幼年时感染戊型肝炎病毒(HEV)多为亚临床型,青壮年时期感染HEV多为临床型,因此,在戊肝流行时,青壮年发病率高,儿童和老年人发病率低;④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主要与男性感染HEV机会多有关;⑤多为急性发病,一般不发展成慢性;⑥病死率较其它各型病毒性肝炎高,尤其是孕妇,其病死率可高达21%;⑦发病有明显季节性流行多发生于预计或洪水后;⑧病后有一定免疫力,但免疫持续时间较短,因此年幼时感染HEV后获得移动免疫力,到青壮年时期免疫力下降,可再次感染而发病。

HEV可分8个基因型,我国主要是1型和4型。对从我国19哥城市分离的98株散发性HEV基因序列分析表明,其中62株(63.3%)为1型,36株(36.7%)为4型,提示1型是我国优势流行株。

至今,戊肝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唯一可行的是预防。因此,戊肝疫苗的研制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由于HEV尚不能组织培养,从而阻碍了HEV灭活疫苗和减毒活疫苗的研制。目前主要是研制HEV基因重组蛋白疫苗、重组戊肝病毒样颗粒(Rhev vlpS)疫苗和脱氧核糖核酸(DNA)疫苗等。这些疫苗大部分处于动物实验阶段,仅杆状病毒表达的HEV基因重组壳蛋白(分子量为55kD)疫苗已在美国通过I期临场实验,经88名美国志愿者实验证明,该疫苗安全,并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尔后,在尼泊尔又进行了I期临床试验,

将44名志愿者分为2组,于0、1、6个月时分别注射5μ或20μ疫苗,注射后军无严重不良反应。在免疫后第2个月,44名志愿者中,有43明血清抗戊肝病毒抗体(抗-HEV)阳转;至第7个月时,所有44名志愿者的血清抗-HEV均阳性。该疫苗将在尼泊尔进行Ⅱ和Ⅲ期临床试验。

提高边缘贫困地区乙型肝炎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策略探索

1 乙型肝炎(乙肝)的危害

病毒性肝炎在全球范围内和在中国都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据估计,全球约有3亿乙型肝炎(乙肝)病毒(HBV)携带者,每年有75万人死于乙肝。中国的HBV携带者超过1亿(占总人口的9.7%),占全球HBV携带者的1/3.中国现患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2000万人,每年约有28万人死于HBV高南然相关疾病。由于中国人口众多,乙肝发病率较高,其造成的疾病负担十分沉重,每年用于肝炎和肝病的直接医疗费用高达1000多亿元。

2 预防HBV在中国传播

由于中国乙肝病毒膜(HBeAg)流行率较高,中国慢性HBV感染者中有很大比例(30%~35%)是通过母婴传播感染的,即感染HBV 的母亲传染给婴儿。婴儿出生后24h内接种首剂乙肝疫苗可以预防母婴传播HBV。中国卫生部于1992年建议为儿童提供常规乙肝疫苗接种,为预防母婴传播,首针乙肝疫苗在儿童出生后24h内接种。然而,在农村一些没有通电的地区,在家分娩率较高的乡村,保障首针及时接种十分困难。这些婴儿大多在出生1~2个月才能接种到首针乙肝疫苗。1999年群过接种率调查结果显示,在接种乙肝疫苗的儿童中,只有50%儿童在出生后48h内接种了乙肝疫苗。在家出生的儿童中,

只有21%能够及时接种到首针乙肝疫苗。首针接种延误的因素包括在家分娩或居住在山区。许多地区≥2个月冷链才运转1次(即提供1次计划免疫接种服务),村级使用冷藏包保存疫苗,乙肝疫苗在建议储存温度下(2~8℃)只可以保存几天。在非冷链运转时间,在家出生的儿童家长可以带儿童代乡卫生院接种疫苗,而居住在边缘地区的家庭则很难做到这一点。

3 提高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策略探讨——在冷链外存放使用乙肝疫苗

3.1 冷冻对乙肝疫苗的影响与麻疹疫苗和脊髓灰质炎疫苗不同,乙肝疫苗是一种对冷敏感的疫苗。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乙肝疫苗不能冷冻,就不能使用。这是因为冷冻购的疫苗,其疫苗效力和保护性免疫原性会下降。尽管疫苗说明书也强调疫苗储存温度为2~8℃,但经常初夏拿在冷链储存过程中育苗杯冷冻的现象。最近在澳大利亚、加拿大、匈牙利、马来西亚、蒙古国、巴基斯坦、英国、美国、印度尼西亚以及其它国家开展的一些研究显示,在疫苗运输过程的许多环节中都出现乙肝疫苗被冷冻的现象。在印度尼西亚的烟具显示,安装常规冷链运转过程,有75%的乙肝疫苗层级被暴露在0℃以下。乙肝疫苗暴露在冷冻环境多数发生在疫苗存放冰衬冰箱和普通冰箱的时候。

3.2 乙肝疫苗的热稳定性许多研究显示,乙肝疫苗具有热稳定性。疫苗在37℃下可以存放6个月,在动物模型中,只损失极少的免疫效力。在免疫效力对照研究中,给成人分别接种在37℃下储存1周和1个月的疫苗,其产生的免疫效力与接种在2~8℃下储存的疫苗所产生的免疫效力相同。有两项现场研究曾为儿童接种储存于常

温下的乙肝疫苗。在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隆安县的研究中,为1组新生儿接种在室温环境中存放<3个月的乙肝疫苗,第2针和第3针乙肝疫苗分别在2月龄和4月龄接种。对照组儿童的接种程序与这组儿童相同,但不同的是乙肝疫苗始终存放在冷链条件下。监测这两组儿童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阳转率,测定他们对疫苗的反应。两组儿童抗体阳转率相似。在印度尼西亚农目岛的研究中,乙肝疫苗存放在接生员的家中,疫苗在常温环境中存储<1个月。1组儿童接种存放于冷链条件下得乙肝疫苗,另1组儿童接种存放于常温环境中德乙肝疫苗。两组儿童免疫效果(血清抗体阳转率和抗体水平)相同。对在接种点常温(平均27℃,范围是25~32℃)存放1个月的乙肝疫苗进行疫苗效价检测,记过显示,与存放在冷链系统中的疫苗效价相比只降低了1%。

印度尼西亚龙目岛的研究中,在疫苗包装上使用李疫苗温度指示标签(VVM),以监测疫苗是否曾暴露于过热温度。VVM是一种体积小,对温度敏感的指示剂,它可以贴在装有疫苗的小瓶子上。如果疫苗暴露于热环境时间过长,VVM会改变颜色,这样为疫苗在冷链外使用提供了一个额外的保障措施。VVM同疫苗的热稳定性保持一致,它在高温下比在低温下更容易变色,同时它提示疫苗是否可以使用。在一般温室环境下(20~25℃)乙肝疫苗和VVM可以在几个月内保持在“可以使用”范围内。

3.3 预充式乙肝疫苗(HB-Uniject)在印度尼西亚龙目岛研究中,以及最近印度尼西亚接种乙肝疫苗的工作中,都使用了Uniject注射器,它是一种预充疫苗的自毁型注射器。Uniject由事宜卫生科技组织(PA TH)在美国国际发展署卫生技术项目的资助下开发的,现已

由Becton Dickinson(BD)公司进行商业生产销售。Uniject注射器有以下优势:

·预装单剂次疫苗,巴证接种剂次正确;简化了购买禾下发的后勤工作。

·使用简单,使不经常接种的卫生工作者(如接生员)也可以使用。

·体积轻巧,运输和下发都方便。

·不可重复使用,使受种者质检感染经血传播疾病的危险降低到最小。符合WHO对自毁型注射器的规定。

在印度尼西亚的研究中,Uniject注射器用于人户接种。注射器下发并放置于接种人员和接生员家中,为在家出生的儿童接种乙肝疫苗。Uniject注射器被认为比普通注射设备使用更方便、安全和实用。

在中国,北京天坛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将乙肝疫苗预充于Uniject注射器中(以下称HB-Uniject),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已经于2002年批准在中国使用HB- Uniject注射器。疫苗在37℃下保持6周不损失疫苗效力。

3.4 提高边缘农村住院分娩率低得地区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的策略探讨——冷链外存储使用疫苗,一些国家提高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的策略师利用乙肝疫苗的热稳定性,将疫苗存储于村医或接生员的卫生室,这样在儿童出生时就可以在村级及时接种到乙肝疫苗。在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隆安县的研究中,使用的是瓶装乙肝疫苗。在印度尼西亚龙目岛的研究中使用的是预充式单剂次乙肝疫苗的一次性注射器(Uniject)。

在隆安县和龙目岛的研究中,首针及时接种率都达到较高水平。

隆安县>80%的儿童在家出生,龙目岛>90%的儿童家中出生。调查结果说明,由村医和接生员在家中或卫生室保存疫苗,可以在住院分娩率低得地区,使儿童在出生时接种到乙肝疫苗。

由于在家分娩比例较高,末级冷链存储条件不足,印度尼西亚采取一项措施,全国常规在村级常温下运输和使用乙肝疫苗(贴有VVM 的HB- Uniject)为新生儿接种。这项措施已经实施3年,通过这种策略,2003年大约500万新生儿及时接种到首针乙肝疫苗。

在2002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hina CDC)向各省下发了《遗憾疫苗儿童计划免疫技术管理规程(试行)》。在此回城中指出,为提高新生儿的遗憾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在无冰箱的地区,遗憾疫苗在无VVM情况下,可存放在避光阴凉处,存放<1个月(南方)或<2个月(北京)、2002年12月,WHO下发了《开始使用疫苗温度指标标签》。在这个文件中规定,疫苗(包括乙肝疫苗)在有VVM 的情况下可以在常规免疫中德冷链外使用。

为了评价提高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策略的可行性,目前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牵头在湖南省桑植、龙山、凤凰县开展提高乙肝疫苗首针技术接种率的研究项目。项目比较3种策略对提高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的影响。第1种策略师标准乙肝疫苗接种策略;在冷链的条件下,使用瓶装乙肝疫苗,在冷链运转周期中,各接种点用装有冰排的冷藏包存放疫苗。冷链运转周期(每月运转)中未使用完的疫苗不再使用。第2种策略:将瓶装疫苗在冷链条件下运送到村卫生室,村医根据预产期,将在村卫生室存放≥1个月用量的乙肝疫苗,及时为新生儿接种。第3种策略:疫苗下发形式与第2种策略相同,村医将存放和使用HB- Uniject疫苗,及时为新生儿接种。为保证存放在

室温条件下的疫苗质量,在疫苗包装上都贴上VVM。以检测疫苗暴露于热源的程度和时间,防止疫苗暴露于过热环境中。为评价不同策略的效果,项目开展接种率调查和血清学调查,了解项目实施前后乙肝疫苗接种率和首针及时接种率,以及实施干预后人群接种疫苗的免疫效果。与此同时,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还在海南省开展乙肝疫苗冷链外使用安全性和有效性的研究。此研究将比较儿童接种在常温下存放1个月的乙肝疫苗与接种在冷链条件下存放的乙肝疫苗的免疫效果。同时评价在冷链外存放使用乙肝疫苗对提高乙肝疫苗首针急哦手接种率的影响。

4 结论

对于中国,以及东南亚的许多类似的乙肝高发国家来说,及时届中国首针乙肝疫苗是十分重要的。这是因为由母婴传播而感染HBV 的婴幼儿,有90%在青壮年期发展成为慢性肝炎、肝癌和肝硬化。这将给社会和家庭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以往的研究表明,如果婴儿在出生后7d内接种首针乙肝疫苗,并完成3针全程免疫,则比推迟接种首针乙肝疫苗(出生后>7d)的婴儿的HBV携带率降低50%。

在边远山区,由于小童和经济等原因造成住院分娩率较低,有些边远乡村仅能达到10%。在这些地区,由于冷链运转期间,新生儿无法得到及时接种。根据目前中国的国情,不可能在短时间内为所有村都配备冰箱等冷链设备,也并非所有的村都负担得起冷链的维护费用。利用应疫苗的热稳定性,在村医或接生员家中存放一定数量的疫苗,为在家分娩的儿童及时进行接种的策略为提高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提供了保障。在冷链外存放疫苗,避免了乙肝疫苗因暴露于冷冻环境而丧失免疫原性的危险,降低了儿童接种无效疫苗的可能性。

这里所说的冷链外存放疫苗是在村级,疫苗在从生产厂家运输到村级之前,仍然需要在冷链条件下进行储运。同时使用预充式乙肝疫苗,方便携带,防止不安全注射,防止错误接种疫苗事故的发生,为村医上门接种提供了方便有效的办法。

在边远贫困山区、住院分娩率较低的农村地区采用在村卫生室或接生员家中,在常温环境中,根据预产期预先存放一定数量的乙肝疫苗,在儿童出生后24h内及时接种,可以大大提高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从而降低人群HBV携带率,减少慢性肝病的发病率。

2016病毒性肝炎试题

2. 1 病毒性肝炎章节练习题一、单选题(每题1分,共计? 分) 1、关于肝炎病毒哪项是正确的: ( ) A.HDV是一种RNA病毒 B.HBV正链有四个开放读码区 C.HCV传播方式与HEV相似 D.HEV含双股RNA E.HAV-IgM型抗体可长期存在2、关于HBsAg和抗-HBs,那一个说法是错误的? A.感染HBV后最早1-2周,最迟11-12周血中首先出现HBsAg。B.急性感染时HBsAg多持续1-6周,最长可达20周。C.慢性和无症状携带者HBsAg可持续多年。 D.抗-HBs是一种保护性抗体,出现于HBcAg阴转后。 E.除血液外,HBsAg还存在于各种体液和分泌液中(唾液、尿液、精液)。3、重型肝炎最重要的诊断依据是:( ) A.频繁呕吐 B.黄疸进行性加深 C.出现中毒性鼓肠、腹水 D.凝血酶原活动度小于40% E.发热4、干扰素治疗可以用于:( ) A.急性乙型肝炎 B.慢性丙型肝炎C.慢性乙型肝炎和慢性丙型肝炎 D.慢性乙型肝炎 E.急慢性丙型肝炎和慢性乙型肝炎5、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 ) A.甲型肝炎少见为慢性病程 B.乙型肝炎易呈慢性过程 C.丁型肝炎少见慢性病程 D.丙型肝炎易呈慢性过程 E.戊型肝炎多呈急性过程6、乙型肝炎病人体内是否存在HBV复制, 可测: ( ) A.抗-前S2抗体 B.HBsAg C.HBV-DNA D.抗-HBe E.抗-HBcIgG 7、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 ) A.抗-HEVIgM阳性可诊断为戊型肝炎病毒感染B.HBsAg和HDAg均呈阳性, 可诊断为丁型肝炎及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C.HCV-RNA阳性时可诊断为丙型肝炎病毒感染 D.单项抗-HBs高浓度阳性时, 可排除乙肝 E.抗-HAVIgG阳性时可诊断为甲肝病毒感染8、乙型肝炎病人体内是否存在HBV复制, 可测: ( ) A.抗-前S2抗体 B.HBsAg C.HBV-DNA D.抗-HBe E.抗-HBcIgG 9、关于重型肝炎的治疗,下面哪一项是正确的?( ) A.并发肝肾综合征者应尽早行血液透析治疗 B.应给予高蛋白饮食 C.肝移植后不会出现病毒性肝炎复发 D.人工肝支持系统的疗效持久 3. 4. 2 E.胆系感染首选头孢菌素类抗生素10、在血液中代表完整的乙型肝炎病毒颗粒者是:( ) A. 小球形颗粒 B. 大球形颗粒(Dane颗粒) C. 丝状颗粒 D. 管状颗粒E. 核状颗粒11、下列概念哪项是错误的: ( ) A.抗HEV阳性可诊断为戊型肝炎病毒感染 B.抗HAV-IgG阳性可诊断为急性甲型肝炎 C.抗HBs是保护性抗体D.HCV-RNA阳性时可诊断为丙型肝炎病毒感染 E.HBsAg和HDAg均呈阳性可诊断为丁型肝炎和乙肝炎病毒重叠感染. 12、下列指标表示复制, 但除外: ( ) A.HBV-DNA B.HBeAg C.DNA-P D.HBsAg E.e抗原13、下列试验中, 哪项不是反应肝损伤严重程度的指标是: ( ) A.ALT B.胆红素 C.白蛋白 D.谷草转氨酶E.凝血酶原活动度14、急性丙型肝炎的诊断,那一个说法是错误的?A.临床符合急性肝炎。 B.有肝掌、蜘蛛痣、腹水、脾大。 C.血清HCV RNA阳性。 D.肝内HCV RNA阳性。 E.或抗-HCV阳性。15、HBV在机体内复制指标阳性的是: ( ) A.抗PreS2 B.HBsAg C.HBeAg D.抗HBe E.抗HBc-IgG 16、下列实验室指标中,哪项对重型肝炎的诊断意义最小:( ) A.胆红素> 171μmol/L B.凝血酶原活动度<40% C.血清白蛋白<32g/L D.丙氨酸转氨酶>500u/L E.胆碱酯酶<2500u/L 17、下列哪一项不是肝性脑病的诱发因素: ( ) A.明显低钾低钠血症 B.低蛋白饮食 C.消化道大出血 D.合并感染 E.大量放腹水18、Dane颗粒核心部分不包括下列哪一项: ( ) A.HBV-DNA B.DNA-P C. HBV-DNA+ DNA-P D.抗HBc E.HBsAg 19、最常经母婴途径传播的病毒性肝炎是: ( ) A.甲型肝炎 B.乙型肝炎 C.丙型肝炎 D.丁型肝炎E.戊型肝炎20、乙型肝炎患者以下哪项是正确: ( ) A.重叠感染HDV等其他肝炎病毒可顿挫病情 B.重型肝炎时凝血酶原活动度应>40% C.急性淤胆肝炎易转化为胆汁性肝硬化D.慢性肝炎无肝外器官的损害 E.慢性乙肝病毒感染是肝细胞癌的主要原因21、下面哪一

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探讨无锡市锡山区病毒性肝炎的流行规律,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无锡市锡山区1999-2010年报告的病毒性肝炎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999-2010年,锡山区共报告病毒性肝炎3204例,年平均发病率为40.19/10万。8月为发病高峰,病例以男性青壮年为主。职业分布以农民最多,工人位居第二。分型监测显示乙肝所占比重居首位,甲肝和未分型肝炎所占比重下降,丙肝和戊肝比重上升。结论锡山区病毒性肝炎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当前控制乙肝及丙肝是降低锡山区病毒性肝炎发病的关键,加强全民健康教育,大力推广甲、乙肝疫苗仍是控制病毒性肝炎发病的主要措施。 病毒性肝炎是严重危害居民健康的法定传染病[1],为锡山区历年来传染病发病居前列的疾病之一。为全面了解锡山区病毒性肝炎的发病趋势,分析其流行规律,为今后制定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现对锡山区1999-2010年病毒性肝炎的疫情资料统计分析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疫情资料来源于锡山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999-2010年法定报告传染病年报表和疫情资料汇编,所报病例均经乡镇及以上医疗单位诊断,并经卫生防疫人员个案调查核实。人口资料来源于同期公安局的人口统计数据。 1.2 统计分析采用描述流行病学现况分析研究方法,对已确认病例做回顾性分析。所有数据录入Excel进行统计。 2 结果 2.1 疫情概况1999-2010年共报告病毒性肝炎3204例,死亡6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40.19/10万,死亡率0.08/10万,病死率0.19%。发病率最高的为1999年(74.83/10万),最低为2010年(17.13/10万)。6例死亡病例中,乙肝2例,戊肝1例,未分型3例。 锡山区1999-2001年肝炎发病呈逐年下降,2002-2004年有小幅度上升,2005年之后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 2.2 不同型别肝炎疫情12年各型肝炎发病率的变化:甲肝、乙肝和未分型肝炎发病率基本均上呈下降趋势,丙肝发病率呈小幅度上升趋势,戊肝发病率基本不变。 乙肝所占比重历年来最高,平均占56.71%,为锡山区肝炎主要病原型。丙肝所占的比重从2007年开始超过甲肝,成为锡山区仅次于乙肝的病原型。见表1。 2.3人群分布在各年龄组均有发病,以青壮年为主,20-35岁组发病占5 3.06%。其中甲肝以25-45岁组为主占52.74%,乙肝以20-35岁组为主占58.72%,丙肝以20-35岁组、55-岁组及75-岁组为主,占53.80%,戊肝以25~40岁组为主(50.57%),未分型肝炎以25~45岁组为主(56.84%)。 发病以男性为多,12年男性发病2247例,女性发病957例,男女性别比为2.35:1。 职业分布以农民、工人、家务及待业、民工为主,分别占46.07%、14.73%、9.24%和8.12%。其中农民呈逐年下降的趋势,民工、家务及待业发病呈上升趋势。 2.4时间分布全年均有病例报告,12月份最少,占5.40%,8月份最多,占10.42%,春夏两季为发病高峰,显示一定的季节性。甲肝在3-7月份为发病高峰,占甲肝总病例数的5 3.59%,1~5月份上升趋势,之后呈下降趋势,总体呈单峰分布;乙肝在春夏两季为发病高峰;丙肝在5月份为发病高峰;戊肝全年波动比较大;未分型肝炎分布趋势与总病例相似,春夏两季为发病高峰。见图1。 3讨论

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 一、概述 ●多种肝炎病毒引起 ●以肝脏炎症和坏死病变为主的一组常见传染病 ●临床表现基本相似、症状多样化(乏力、食欲减退、肝区痛、肝大、肝功异常) ●甲、戊型肝炎为急性肝炎。乙、丙、丁型主要为慢性肝炎 ●重型肝炎病死率高 ●目前缺乏特效治疗方法 ●目前甲、乙型肝炎有特异的预防方法(疫苗接种) 二、问题 1)流行病学特点如何? 2)肝炎病毒标记物(乙肝两对半)的临床意义? 3)临床特点? 4)肝炎的诊断思路、鉴别诊断要点? 5)抗病毒治疗的目标、指征、方法? 6)重型肝炎治疗的思路? 7)病毒性肝炎的预防方法? 三、病原学 ●HA V RNA ●HBV DNA ●HCV RNA ●HDV RNA ●HEV RNA ●HGV RNA 1996 USA ●TTV DNA 1997 J 四、几种肝炎病毒的共同特点 1)除HBV和TTV属DNA病毒外,其余均属RNA病毒; 2)除HBV有3个抗原抗体系统外,其余只有一个抗原抗体系统; 3)HA V和HEV在肝细胞内复制,通过胆汁从粪便排出; 4)抵抗力较强,耐冷、耐干燥、一般浓度消毒剂无效。 五、【病原学】 (一)甲型肝炎病毒(HA V) 1.病毒分类:HA V属于微小RNA病毒科(picornavirus),嗜肝RNA病毒属(heparnavirus)。 2.基因结构:单股RNA 3.抵抗力:较强。在水、泥土、贝壳类动物中存活数月。 4.抗原抗体系统:抗HAV lgM:急性感染标志,临床诊断检查 抗HA V lgG:保护性抗体,流行病学调查意义 5.分子生物学标志:HA V-RNA(血、粪) (二)乙型肝炎病毒(HBV) 1.归类:嗜肝DNA病毒(Hepadnavirus)科 2.形态和结构:HBV颗粒(Dane颗粒),42nM。 (1)胞膜:HBsAg在肝细胞内合成,释放到血液循环中。本身无传染性,但有抗原性。(2)核心:有HBV DNA、DNA聚合酶、核心抗原、E抗原。 HBV感染后病毒在体内存在形式:

传染病学_病毒性肝炎检测试题

病毒性肝炎习题一 选择题 A型题(最佳选择题。先列出题干,继以列出5个答案:A、B、C、D、E。按题干要求在5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最佳答案。) 1.下列肝炎病毒基因组归类于DNA病毒的是: A.甲型肝炎 B.乙型肝炎 C.丙型肝炎 D.丁型肝炎 E.戊型肝炎 2.下列试验中反映细胞坏死严重程最有价值的指标是: A·谷丙转氨酶 B·谷草转氨酶 C·白蛋白 D·球蛋白 E·凝血酶原活动度 3.下列哪一项不是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 A·输血或血制品途径 B·粪口途径 C·注射途径 D·母婴传播 E·日常生活密切接触途径 4.对HBeAg阳性母亲生下的新生儿预防处理,最好的方法是: A·丙种球蛋白 B·乙肝疫苗 C·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 D·乙肝疫苗十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 E·乙肝疫苗十丙种球蛋白 5.某医务工作者在给一HbeAg阳性患者采血时,不小心刺破手指,下列哪项处理最为重要: A·立即酒精消毒

B·接种乙肝疫苗 C·肌注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 D·肌注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接种乙肝疫苗 E·定期复查肝功能和HBV-IgM 6.当患者血清中只有抗-HBs、抗-HBc、抗-HBe阳性时应考虑: A·急性乙型肝炎 B·慢性乙型肝炎 C·重型肝炎 D·急性乙型肝炎恢复期 E·乙肝病毒慢性携带者 7.对急性重型肝炎诊断价值最小的是: A·谷丙转氨酶>10OOU/L B·肝性脑病 C·深度黄疸 D·肝脏迅速缩小 E·腹水、鼓肠 8.关于HBV-DNA的描述哪项是正确的: A·HBV-DNA是单链环状DNA B·HBV-DNA是双链线状DNA C·游离型HBV-DNA是指血清中除HBV颗粒以外形式存在的游离HBV-DNA D·整合到肝细胞基因组中的HBV-DNA称整合型HBV-DNA E·和HBsAg一样,HBV-DNA阳性只代表有HBV感染,与病毒的复制无关9.有关HAV感染与基因变异的概念,哪项是错误的: 1.A·HAV可分为4个基因型 2.B·与基因型相对应也有4个血清型 3.C·HAV感染后可刺激抗体产生特异性IgM和IgG抗体 4.D·IgM抗体仅存在于感染后6个月之内是近期感染标志 5.E·IgG抗体可保存多年,是过去感染的标志 10.下述哪项不是HBV的结构成分: 1.A·HBsAg 2.B·HBcAg 3.C·HBeAg 4.D·HBV-DNA 5.E·HBV-DNAp

病毒性肝炎教案教学文案

病毒性肝炎教案

病毒性肝炎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掌握病毒性肝炎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 2、熟悉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特征、辅助检查。 3、了解病毒性肝炎发病机制及病理特点。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病毒性肝炎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 能力目标:能运用所学知识能正确接待患者并做出合理的护理计划。 素质目标: 1.具有勤奋学习的态度,严谨求实、创新的工作作风。 2.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 3.具有博大爱心和高度责任心。 4.具有一定的科学思维方式和判断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时 2 能力训练任务与案例 任务1:掌握病毒性肝炎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 任务2:分析案例中患者,能正确接待患者 任务3:熟悉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特征、辅助检查 任务4:能运用所学知识能正确接待患者并做出合理的护理计划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 病毒性肝炎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 难点: 1. 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机理。

解决方案: 从临床案例入手,引出本次工作任务,以任务为驱动引导学生共同参与完成教学目标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教学法、提问式、讨论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资源: 教材《内科护理学》、《内科学》、课程网站教学资源:习题、作业、课件、课程录像等 教学过程设计 课程教学总计(时间: 90分钟) 【步骤一】内容引入,案例导入(时间: 5分钟) 演示病例1:患者男性, 24岁,发热、尿黄、皮肤巩膜黄染 6天入院。患者于6天前受凉后发热,头痛、咽痛、乏力、食欲减退、恶心、上腹部胀痛及右上腹隐痛,伴尿黄,渐呈浓茶样。体格检查:皮肤巩膜明显黄染,肝肋下1.5cm,质软,压痛。实验室检查:尿胆红素(+),尿胆原(+)。肝功能:TB84μmol/L,DB 60μmol/L,ALT>200u/L。入院诊断:急性肝炎(典型)。 【步骤一】简述讲授病毒性肝炎的概念、病原学(时间: 10 分钟) 教师:1. 讲授:自实行乙肝疫苗计划免疫后,我国乙肝感染率已经由过去10%下降到7.4%,按我国人口13亿计算感染人群下降率是非常明显的。这要归功于计划免疫政策的实施,崔然发病率有明显下降,但我国人口基数大,乙肝发病人数众多,仍不可掉以轻心。因此学习病毒性肝炎的护理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一、概述:

73系统精讲-传染病-病毒性肝炎病人的护理

1.患者男性,54岁,乙肝病毒携带者,请问HBV感染时产生的具有保护性抗体是 A.HBsAg B.HBcAg C.HBsAb D.HBeAg E.HBeAb 【答案】:C 【解析】:考察病毒性肝炎临床表现。HBV感染后体内产生的保护性抗体是HBsAb。 2.乙型肝炎的潜伏期是 A.平均30天 B.平均40天 C.平均50天 D.平均60天 E.平均70天 【答案】:E 【解析】:考察病毒性肝炎临床表现。请记忆乙型肝炎潜伏期是30~180天,平均70天。 3.患者女性。50岁,4年前发现HBsAg(+),近两年来出现ALT升高,伴有食欲下降、乏力,查体:颈部出现蜘蛛痣,未见黄疸,请问下列哪项不是病毒性肝炎的治疗原则 A.综合性治疗 B.以休息、营养为主 C.适当药物治疗 D.避免使用损害肝脏的药物 E.戒烟 【答案】:E 【解析】:考察病毒性肝炎治疗原则。病毒性肝炎目前仍无特效治疗。治疗原则为综合性治疗,以休息、营养为主;辅以适当药物治疗;避免用损害肝脏的药物。

4.关于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表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甲型肝炎可呈食物型或水型爆发流行 B.母婴垂直传播可见于乙型肝炎 C.家庭内密切接触传播可见于各型肝炎 D.输血后肝炎仅见于乙型肝炎 E.HBsAg阳性者常呈家庭集聚现象 【答案】:D 【解析】:考察病毒性肝炎病因及发病机制。主要经血液途径传播的有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及丁型肝炎。 5.患儿女性,6岁,近3天出现低热、伴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2次,不愿意活动,今日家长发现患儿眼睛发黄来医院就诊,医生经过检查诊断为病毒性肝炎,请问该病人早期护理最主要的是 A.卧床休息 B.保肝药物 C.免疫制剂 D.抗病毒药物 E.维生素类药物 【答案】:A 【解析】:考察急性病毒性肝炎护理措施。该病发病早期,尤其有较深黄疸者,应强调卧床休息,症状明显好转后,逐渐增加活动,卧床可以增加肝脏的血流量,对肝功能的恢复有利。 6.慢性病毒性肝炎病程大约是 A.3个月以上 B.半年以上 C.1年以上 D.2年以上 E.3年以上 【答案】:B

自身免疫性肝炎诊疗指南

自身免疫性肝炎诊疗指南 【诊断要点】 (一)病史采集 1.自身免疫性肝炎女性多见,起病缓慢,但亦有起病较急,类似急性病毒性肝炎者。 2.病程一般超过6个月亦可诊断,随着病情发展渐呈慢性过程。 3.症状轻重不一,轻者可无症状,常见症状为乏力、厌食、黄疸等,部分病例可表现为肝内瘀疸,可出现蜘蛛痣及肝脾肿大,晚期肝功能失代偿,可出现门脉高压、腹水、水肿及肝性脑病。 (4)肝外系统症状大多数自身免疫性肝炎可出现与肝脏无关的征象,包括关节痛、 关节炎、皮疹、溃疡性结肠炎、胸膜炎、间质性肺炎、肺间质纤维化、心肌炎、心包炎、肾炎、贫血、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甲状腺炎、糠尿病等,亦可出现神经系统症状。 (二)体格检查:

1.全身检查: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及神志。 2.肝病面容、巩膜及皮肤黄疸、肝区叩击痛、移动性浊音、双下肢浮肿。重型肝炎患者深度黄疸。 (三)辅助检查 1.肝功能损害 2.自身免疫性肝炎除肝功能损害外,血清中可出现多种自身抗体,包括ANA(抗核抗体)SMA(抗平滑肌抗体)等自身抗体阳性,球蛋白、r-球蛋白或lgG为正常上限的1.5倍。 3.诊断标准 (1)上述自身免疫性肝炎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 (2)实验室检查排除HBV或HCV的感染。 (3)排除其他原因所致的慢性肝炎,包括乙醇、药物、毒物和代谢障碍等所致的慢性肝炎,此外,还有一些经详细检查而不能明确病因有慢性肝炎。 【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护肝治疗及中医中药治疗可参照慢性病毒

性肝炎。 2、免疫抑制剂治疗以糖皮质激素为首选,可用强的松龙1-2mg/kg/日,经2-4周治疗好转后每周减少5mg,直至维持量15mg/日,可服6-12个月,在使用激素时可同用硫唑嘌呤,以减少激素用量及不良反应。熊去氧胆酸具有免疫调节、保护肝细胞和去除脂溶性胆盐的作用,亦可试用。 3、晚期患者可考虑作肝移植术 【疗效标准】 1.治愈临床症状消失,血清、AST、ALT、胆红素恢复正常。 2.好转以上各参数有改善,但有一项或多项未恢复正常。3.未愈以上各参数改善不明显。

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分析

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分析 了解成都市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成都市1956-2010年病毒性肝炎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956-2010年,成都市病毒性肝炎发病率最低年份为2003年(61.38/10万) ,最高年份为1966年(213.27/10万) ,1956-1990年呈周期性变化,5~8年1个流行周期。甲肝病例在病毒性肝炎中的构成比从1991年的49.37%下降到2010年的 3.51% ,乙肝则从1991年的11.40%上升到2010年的71.85%,丙肝从1997年的0.16%上升到2010年的19.81%,病例中男性多于女性,职业主要为农民、工人和学生,占总报告病例数63.34%,家务及待业、不详职业的构成比逐年增加, 各型病毒性肝炎发病有向20岁以上人群移动趋势。结论1956-2010年成都市病毒性肝炎年发病率总体呈现下降的趋势,乙肝、丙肝比例上升,甲肝比例下降。 病毒性肝炎包括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肝炎(甲肝、乙肝、丙肝、戊肝)是法定乙类传染病,具有传染性较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泛、发病率高等特点,对人民健康危害较大。为了解成都市病毒性肝炎控制状况,现对该市疫情报告系统1956-2010年病毒性肝炎流行特征进行分析。 作者单位:成都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四川成都610041) 作者简介:速丽媛,女,副主任医师,传染病管理 通讯作者:奚川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发病资料来源于1950-2010年成都市疫情年报资料,1950-1955年无病毒性肝炎报告数据,1956-1990年无病毒性肝炎分型报告数据。 1.2 统计方法运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方法,采用SPSS 1210、Excel 2000 进行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病毒性肝炎发病概况1956-2010年,成都市共报告病毒性肝炎病例380057例,最低年份为2003年(61.38/10万) ,最高年份为1966年(21 3.27/10万). 1956-1990年共报告病毒性肝炎病例215644例,发病呈周期性变化,5~8年为1个流行周期,年发病率在2.53/10万~213.27/10万之间,峰值年份分别是1960年、1966年、1971年、1979年、1987年,报告发病率分别是109.31/10万、213.27/10万、141.03/10万、187.03/10万和177.11/10万。 1991-2010年共报告病毒性肝炎164568例,发病无周期性,呈显著的下降趋势,从1991-1995年的111.49/10万的平均水平,降至2001-2005年的69.17/10万的低水平,2004年实行网络直报后,报告病例数有所增加,2006-2010年比2001-2005年上升4.31%(图1、表1)。 图1 1956-2010年成都市病毒性肝炎报告发病率曲线 2.2 病原学分型及构成变化1990年以前,无病毒性肝炎病原学分型疫情资料。1991-2010年病毒性肝炎以甲、乙型为主, 占84.23 %。甲肝报告发病数从1991-1995年的4889例下降到2006-2010年的430例,构成比从48.00%降至5.38%;乙肝年平均报告发病数从1991-1995年的2846例上升到2006-2010 年的6333例,构成比从27.94%上升至79.21%。丙肝、戊肝的报告发病数和构成比从1991-1995年的27例、0.27%上升到2006-2010年的915例、11.45%;未分型肝炎报告病例数及所占比例从1991-1995年的2423例、2 3.79%下降到2006-2010年的317例、3.96%。肝炎分型率从1991-1995年的76.21%上升到2006-2010年的96.04%(表2、表3)。 2.3各型肝炎发病率变化趋势195-1990年期间无病毒性肝炎病原学分型报告资料。

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ws299-2008

乙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WS299-2008)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的诊断依据、诊断原则、诊断和鉴别诊断。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对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报告。 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2.1 乙肝病毒 hepatitis B virus HBV 属嗜肝脱氧核糖核酸病毒科,其核酸由不完全双链DNA组织,约3200个核苷酸,能引起人类乙型病毒性肝炎。 2.2 乙肝病毒表面抗原 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 HBsAg HBV外膜蛋白的主要成分,是感染乙肝病毒的标志之一。 2.3 乙肝病毒e抗原hepatitis B e antigen ,HBeAg 是HBV前C区和C区基因编码的分泌型蛋白,分子量约15kD,是HBV DNA 复制的标志之一。 2.4 乙肝病毒核心抗体 antibody to hepatitis B core antigen(HbcAg),HBc 是HBV感染后核心抗原(HBcAg)刺激机体产生的抗体,提示HBV的现症感染或既感染,其中抗HBC IgM阳性表明患者为急性HBV感染,抗HbcIgG阳性,但抗HbcIgM阴性或低水平表示慢性或既往感染。 2.5 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epatitis B virus deoxyribonucleic acid,HBV DNA 是HBV的基因组,含有HBV的全部遗传信息,是反映病毒复制的指标。 2.6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 主要存在于各种组织的细胞中,以肝细胞中含量最高,当肝细胞炎症、坏死或肝细胞膜通透性增加时,ALT可释放入血,使血中该酶的活性显著升高,故此酶是反映肝细胞损伤的血清生化指标。 3 诊断原则

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

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 在我国,病毒性肝炎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根据卫生部发布的卫生统计资料,在法定报告的传染病中,病毒性肝炎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占首位。我国病毒性肝炎的平均发病率约为100/10万,即每年新发生的机型病毒性肝炎约120万例,其中50%为甲型,25%为乙型,5%丙型,10%为戊型,另10%为非甲~戊型。 我国一般人群的康甲型肝炎(甲肝)病毒抗体(抗-HA V)流行率为80.9%,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下同)差异较大,江苏省最低,为48.4%;贵州省最高,为85.4%。即使在同一个省得不同地区,抗-KA V流行率也有差异,一般农村高于城市,社会经济水平低的地区高于社会经济水平高的地区,提示人民生活水平和环境卫生是影响甲肝流行的重要因素。甲肝的预防主要包括:接种疫苗、免疫球蛋白预防、加强健康教育、注意个人卫生、疾病监测及控制爆发等。 根据1992~1995年全国病毒性肝炎的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我国一般人群的乙型肝炎(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携带率为9.7%,估计约1.2亿人携带乙肝病毒(HBV)。慢性肝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为1.6%和24.9/10万,据此推算,全国约有2000万例慢性肝病患者,每年约30万人死于慢性肝病。肝癌的死亡率为14.8/10万,每年因肝癌死亡约18万例。 为了预防HBV感染,我国采取了以下措施:①献血员筛查;②使用一次性注射器;③加强健康教育;④新生儿普遍接种乙肝疫苗(HepB);⑤学龄前儿童及高危人群HepB免疫。 国产乙肝血源疫苗以1986年正式生产。1992年国产重组中国仓鼠卵巢细胞(CHO细胞)乙肝疫苗被批准试正式生产。1996年从美

最新非酒精性肝病诊疗指南(修订版)

非酒精性肝病诊疗指南(2010年修订版)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一种与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和遗传易感密切相关的代谢应激性肝脏损伤,其病理学改变与酒精性肝病(alcoholic liver disease,ALD)相似,但患者无过量饮酒史,疾病谱包括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simple fatty liver,NAFL)、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及其相关肝硬化和肝细胞癌 [1,2]。NAFLD是2 1世纪全球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之一,亦是我国愈来愈重要的慢性肝病问题[3]。为进一步规范NAFLD的诊断和治疗,中华医学会肝脏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组织有关专家,在参考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和相关诊疗共识的基础上[4,9],按照循证医学的原则,对2006年制定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诊疗指南》[10]进行更新。其中推荐的意见所依据的证据等级共分为3个级别5个等次[11],文中以括号内罗马数字表示,见表1。 表1 推荐意见的证据分级 本《指南》只是帮助医师对NAFLD的诊断和治疗作出正确决策,不是强制性标准,也不可能包括或解决NAFLD诊断和治疗中的所有问题。临床医师在针对某一具体患者时,应充分了解本病的最佳临床证据和现有医疗资源,并在全面考虑患者具体病情及其意愿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制定合理的诊疗方案。由于NAFLD的研究进展迅速,本《指南》仍将根 据学科进展和临床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 1 流行病学 NAFLD是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肝功能酶学异常和慢性肝病最常见的原因,普通成人NAFLD患病率为20%~33%,其中NASH和肝硬化分别占10%~20%和2%~3%[1,2,12]。肥胖症患者单纯性脂肪肝(SFL)患病率为60%~90%、NASH为20%~25%、肝硬化为2%~8%,2型糖尿病和高脂血症患者NAFLD患病率分别为28%~55%和27%~92%[1,2,12,13]。随着肥 胖症和代谢综合征在全球的流行,近20年亚洲国家NAFLD增长迅速且呈低龄化发病趋势,中国的上海、广州和香港等发达地区成人NAFLD患病率在15%左右[3]。 NAFLD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脂肪高热量膳食结构、多坐少动的生活方式,IR、代谢综合征及其组分(肥胖、高血压、血脂紊乱和2型糖尿病)[3,12,13]。尽管酒精滥用和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感染与肝脂肪变关系密切,但是全球脂肪肝的流行主要与肥胖症患病率迅速增长密切相关[3,12,14]。即使应用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标准诊断肥胖症,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和(或)腰围正常的NAFLD患者在亚太地区仍不

病毒性肝炎诊疗指南

(一)甲型肝炎病毒(HAV)是一种RNA病毒,属微小核糖核酸病毒科,是直径约27nm的球形颗粒,由32个壳微粒组成对称20面体核衣壳,内含线型单股RNA。HAV具有4个主要多肽,即VP1、VP2、VP3、VP4、其中VP1与VP3为构成病毒壳蛋白的主要抗原多肽,诱生中和抗体。HAV在体外抵抗力较强,在-20℃条件下保存数年,其传染性不变,能耐受56℃30分钟的温度及PH3的酸度;加热煮沸(100℃)5分钟或干热160℃20分钟,紫外线照射1小时,氯1mg/L30分钟或甲醛(1:4000)37℃72小时均可使之灭活。实验动物中猴与黑猩猩均易感,且可传代。体外细胞培养已成功,可在人及猴的某些细胞株中生长,增殖和传代。HAV仅有一个血清型,各病毒株在基因结构上虽略有差别,但无显著不同,目前仅检测到一种抗原抗体系统。HAV存在于患者的血液、粪便及肝胞浆中。感染后血清中抗-HAV1gM 抗体很快出现,在2周左右达高峰。然后逐渐下降,在8周之内消失,是HAV近期感染的血清学证据;抗-HAVIgG抗体产生较晚,在恢复期达高峰,可持久存在,具有保护性。 (二)乙型肝炎病毒(HBV)是一种DNA病毒,属嗜肝DNA病毒科(hepadnavividae),是直径42nm 的球形颗粒。又名Dane颗粒,有外壳和核心两部分。外壳厚7-8nm,有表面抗原(HBsAg),核心直径27nm,含有部分双链,部分单链的环状DNA,DNA聚合酶,核心抗原及e抗原。HBVDNA的基因组约含3200个硷基对。长链的长度固定,有一缺口(nick)此处为DAN聚合酶;短链的长度不定。当HVB复制时,内源性DNA 聚合酶修补短链,使之成为完整的双链结构,然后进行转录。HBV DNA的长链有4个开放性读框(ORF),即S区、C区、P区和X区。S区包括前S1前S2和S区基因,编码前S1、前S2和S三种外壳蛋白;C区以包括前C区,C区基因编码HBcAg蛋白,前C区编码一个信号肽,在组装和分泌病毒颗粒以及在HBeAg的分泌中起重要作用;P基因编码DNA聚合酶;X基因的产物是X蛋白,其功能尚不清楚。HBVDNA的短链不含开放读框,因此不能编码蛋白。 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在显微镜的观察下可查见3种颗粒:①直径22nm的小球形颗粒;②管状颗粒,长约100~700nm,宽约22nm;③直径为42nm的大球形颗粒。小球形颗粒。小球形颗粒及管状颗粒均为过剩的病毒外壳,含表面抗原,大球形颗粒即病毒颗粒,有实心与空心两种,空心颗粒缺乏核酸。 HBV在体外抵抗力很强,紫外线照射,加热60℃4小时及一般浓度的化学消毒剂(如苯酚,硫柳汞等)均不能使之灭活,在干燥或冰冻环境下能生存数月到数年,加热60℃持续10小时,煮沸(100℃)20分钟,高压蒸汽122℃10分钟或过氧乙酸(0.5%)7.5分钟以上则可以灭活。 黑猩猩及恒河猴是对HBV易感的实验动物。HBV的组织培养尚未成功。 HBV的抗原复杂,其外壳中有表面抗原,核心成分中有核心抗原和e抗原,感染后可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产生相应的抗体。 1.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和表面抗体(抗—HBs)HBsAg存在于病毒颗粒的外壳以及小球形颗粒和管状颗粒。于感染后2-12周,丙氨酸转氨酶(ALT)升高前,即可由血内测到,一般持续4~12周,至恢复期消失,但感染持续者可长期存在。HBsAg无感染性而有抗原性,能刺激机体产生抗-HBs。在HBsAg自血中消失后不久或数星期或数月,可自血中测到抗—HBs,抗HBs出现后其滴度逐渐上升,并可持续存在多年。抗-HBs对同型感染具有保护作用。近期感染者所产生的抗-HBs属IgM,而长期存在血中的为抗-HBsIgG。 HBsAg有“a”、“b”、“y”、“r”、“w”等多种抗原决定簇,其中“a”是共同的抗原决定簇,“d”、“y”和“r”、“w”为主要的亚型决定簇。HBsAg有8种亚型和2种混合亚型,以adr,adw,ayr,及ayw为主的4种亚型。各亚型的地理分布不同,adr亚型主要分布在亚洲及太平洋地区,adw亚型主要见于北欧,美洲及澳洲,ayw亚型主要在非洲,中东和印度,ayr亚型罕见。在我国的主要是adr亚型,但广西的东北部则主要为adw亚型,西藏,新疆及内蒙则有ayw亚型为主。亚型的测定对流行病学调查,预防研究有一定意义。

传染病学病毒性肝炎+流腮题库和答案

选择题A 1. 下列肝炎病毒基因组归类于DNA 病毒的是() A 甲型肝炎 B 乙型肝炎 C 丙型肝炎 D 丁型肝炎 E 戊型肝炎 2. 下列试验中反映细胞坏死严重程最有价值的指标是() A 谷丙转氨酶 B 谷草转氨酶 C 白蛋白 D 球蛋白 E 凝血酶原活动度 3. 对HBeAg 阳性母亲生下的新生儿预防处理,最好的方法是()A 丙种球蛋白B 乙肝疫苗C 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D 乙肝疫苗十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 E 乙肝疫苗十丙种球蛋白 4. 甲型肝炎的主要传播途径是() A 输血或血制品途径 B 消化道传播 C 注射途径 D 母婴传播 E 性接触传播 5. 下列哪一项不是肝性脑病的诱发因素() A 明显低钾、低钠血 B 低蛋白饮食 C 消化道大出血 D 合并感染 E 使用大量的镇静剂 6. 肝炎肝硬化的特征性病理变化是() A 肝细胞变性坏死 B 汇管区炎细胞浸润 C 纤维组织增生 D 假小叶形成 E 肝细胞再生 7. 有关肝炎病

毒血清学标志物的意义,哪项是正确的() A 抗HAV-IgM 可长期存在 B 抗HAV-IgM 阳性时可诊断为急性甲型肝CHBsAg 阳性说明患者有传染性D 抗HCV 阳性为既往感染E 抗HBe 是保护性抗体 8. 一小学三年级10 天内有5 个学生出现食欲不振、乏力、巩膜黄染、ALT增高、HBsAg(-)、抗HAVIgG(-)。最可能的诊断是() A 急性乙型肝炎 B 急性丁型肝炎 C 急性甲型肝炎 D 急性戊型肝炎 E 急性丙型肝炎 选择题B A 无传染性 B 具有免疫力 C 病毒无复制 D 注射过乙肝疫苗 E 传染性强 1. HBsAg (+),抗HBc(+),HBV-DNA (-),说明此病人() 2. HBsAg(+),HBeAg (+),抗HBcIgM(+), 说明此病人() A HAV B HBV C HCV D HDV E HEV 3. HDV 常与哪型肝炎病毒合并存在() 4. 输血后肝炎多与哪种病毒相关() A 乙肝表明抗原 B 乙肝表面抗体 C 乙型肝炎e 抗原 D 乙型肝炎e 抗体 E 乙型肝炎核心抗原 5. 存在于受感染的肝细胞核内,构成Dane 颗粒的核心部分,不游离

病毒性肝炎的诊断 张静秋

病毒性肝炎的诊断张静秋 发表时间:2013-01-25T10:41:30.54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44期供稿作者:张静秋 [导读] 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肝肿大及肝功能损害,部分患者可有黄疸和发热。 张静秋(哈尔滨市传染病院 150030) 【中图分类号】R 【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1672-5085(2012)44-0083-02 【关键词】病毒性肝炎诊断 病毒性肝炎(viral heptitis)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泛,发病率较高等特点。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肝肿大及肝功能损害,部分患者可有黄疸和发热。有些患者出现荨麻疹、关节痛或上呼吸道症状。病毒性肝炎分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肝炎五种。以往所谓的非甲非乙型肝炎(NANBH)经血行感染者称输血后非甲非乙型肝炎(PT-NANBH),通过便-口感染的称为肠道传播的非甲非乙型肝炎(ET-NANBH),近年来经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证实上述非甲非乙型肝炎的病原引起病毒性肝炎者有两种类型,前者称丙型肝炎(hepatitis C,HC),后者称戊型肝炎(hepatitis E,HE)。急性肝炎患者大多在6个月内恢复,乙型、丙型和丁型肝炎易变为慢性,少数可发展为肝硬化,极少数呈重症经过。慢性乙型,丙型肝炎与原发性肝细胞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传播途径 (1)甲型肝炎:甲型肝炎病毒主要从肠道排出,通过日常生活接触而经口传染。 (2)乙型肝炎:乙型肝炎病毒(HBV)可通过输血、血浆、血制品或使用污染病毒的注射器针头、针灸用针、采血用具而发生感染,血液透析等亦有感染HBV的危险。 乙型肝炎的母婴传播主要系分娩时接触母血或羊水和产后密切接触引起;但少数(约5%)可在子宫内直接感染。HBeAg阳性孕妇行引产或流产所获得的胎儿肝组织中曾找到HBeAg,说明本病可通过胎盘直接传播。母血HBeAg阳性者婴儿的感染率达90%以上,母血HBsAg阳性而HBeAg阴性者,婴儿HBV感染率较低(27%~30%)。 (3)丙型肝炎:主要通过输血而引起,本病约占输血后肝炎70%以上。在大多数发达国家,丙型肝炎是输血后肝炎最常见的一种类型,80年代(在欧洲)的前瞻性调查表明,在多次接受志愿献血员的血液者中,有6%~12%发生输血后肝炎。 (4)丁型肝炎:HDV的传播方式与HBV相同,急、慢性丁型肝炎患者和HDV和HBV携带者为本病传染源。母婴传播 HDV,仅见于HBeAg阳性和抗-HD阳性母亲所生的婴儿,大多感染HDV的婴儿在围生期。 (5)戊型肝炎:传染源主要是患者粪便污染水源或食物,传染途径主要通过便-口感染。根据流行情况分为两种类型,一为短期流行,即水源被一次性污染,流行数周;二为长期流行,即水源持续性被污染所致,流行期可达数月之久。经食物传播或日常生活接触得病者常呈局部流行和有明显家庭聚集性流行。 3.人群易感性 (1)甲型肝炎:主要发生于儿童及青少年,婴儿在出生后3个月内血清中抗-HAV约60%呈阳性,主要是从母体中被动获得。6个月后抗-HAV迅速下降,故在儿童期内易得甲型肝炎。 (2)乙型肝炎:较多发生于20~40岁的青壮年。 (3)丙型及戊型肝炎的发病者以成人较多。现知HCV为波及全球的传染病,80%~90%的输血后肝炎为丙型肝炎。过去10年中,在13个国家发生30余次流行,波及南亚次大陆、东南亚、中国、北非、中非、约旦和墨西哥等,其中多次是水源性污染所致的暴发流行。至少有50%以上为戊型肝炎,且以成人感染占多数。 并发症 肝炎是一种全身性疾病,病毒除侵犯肝脏外,还可侵犯其他器官,如HBV标志可在肾、胰、骨髓、甲状腺等组织中找到。常见并发症有关节炎(12%~27%),肾小球肾炎(26.5%),结节性多动脉炎等。应用直接免疫荧光法及电镜检查,发现关节滑膜上有HBV颗粒。血清HBsAg持续阳性的膜性肾小球肾炎患者,肾活检肾小球组织中曾发现有HBcAg沉积。对180例肾小球肾炎患者作肾穿刺检查,发现肾内有HBcAg沉积者33例(18.3%)。并发结节性多动脉炎者的病变血管壁上可见HBcAg、IgG、IgM、C3等组成的免疫复合物沉积。少见的并发症有糖尿病、脂肪肝、再生障碍性贫血、多发性神经炎、胸膜炎、心肌炎及心包炎等,其中尤以糖尿病和脂肪肝值得重视。少数患者可后遗肝炎后高胆红素血症。 检查 1.血象白细胞总数正常或稍低,淋巴细胞相对增多,偶有异常淋巴细胞出现。重症肝炎患者的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均可增高。血小板在部分慢性肝炎患者中可减少。 2.肝功能试验肝功能试验种类甚多,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进行。 (1)黄疸指数、胆红素定量试验:黄疸型肝炎上述指标均可升高。尿检查胆红素、尿胆原及尿胆素均增加。 (2)血清酶测定:常用者有谷丙转氨酶(ALT)及谷草转氨酶(AST),血清转氨酶在肝炎潜伏期、发病初期及隐性感染者均可升高,故有助于早期诊断。肝硬化时血清单胺氧化酶(MAO)同工酶MAO3可升高,而正常人、急、慢性肝炎患者MAO3区带不增高,对肝硬化的早期诊断有一定意义。 (3)胆固醇、胆固醇酯、胆碱脂酶测定肝细胞损害时,血内总胆固醇减少,梗阻性黄疸时,胆固醇增加。重症肝炎患者胆固醇、胆固醇酯、胆碱脂酶均可明显下降,提示预后不良。 (4)血清蛋白质及氨基酸测定:慢性活动性肝炎时蛋白电泳示γ-球蛋白常>26%,肝硬化时γ-球蛋白可>30%。但在血吸虫病肝硬化、自身免疫性疾病、骨髓瘤、结节病等γ-球蛋白百分比均可增高。 血清前白蛋白系由肝脏合成,又名甲状腺结合蛋白、维生素A转运蛋白,其相对分子质量为60000,半衰期1.9日,pH为8.6,其电泳移动速度比血清白蛋白快,故称前白蛋白。肝实质细胞损害时,其浓度即下降,其下降幅度与肝细胞损害程度一致,重症肝炎时其值很低,甚至接近零。急性肝炎和慢性活动性肝炎患者血清前白蛋白值降低者分别可达92%和83.8%,随着病情的恢复而恢复正常。但肝癌、肝硬

医院肝硬化诊疗指南及操作规范

文档序号:XXYY-ZWK-001 文档编号:ZWK-20XX-001 XXX医院 肝硬化诊疗指南 编制科室:知丁 日期:年月日

肝硬化诊疗指南 【病史采集】 1.隐匿起病。 2.代偿期肝硬化症状缺乏特异性,常有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腹部隐痛、腹泻等。 3.失代偿期肝硬化主要出现肝细胞功能减退和门脉高压症状,除上述代偿期症状加重外,常有出血及水肿,男性常有性功能减退,女性则有月经不调、闭经不孕等。 4.既往史:病毒性肝炎,长期大量饮酒、服药,接触毒物或化学物质,长期右心功能不全,血吸虫病史等。 【物理检查】 1.代偿期肝硬化常无体征,偶有肝脏轻度肿大,表面光滑,质地偏硬,无或有压痛,脾脏可呈轻度或中度肿大。 2.失代偿期肝硬化: (1)肝细胞功能减退体征:面容黝黑、黄疸、肝掌、蜘蛛痣、皮肤粘膜出血点、瘀斑、下肢水肿。 (2)门脉高压症体征:腹水、脾肿大、腹壁和脐周静脉曲张、脐疝、胸水。 【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 (1)常规实验室检查:血、尿、大便常规,肝肾功能,血电解质,蛋白电泳,凝血酶原时间。

(2)免疫学检查:肝炎病毒血清标志,甲胎蛋白。 (3)肝纤维化的血清标志:Ⅲ型前胶原肽,透明质酸,层粘蛋白。 (4)腹水检查:肝硬化有腹水者必须常规进行腹水检查,明确腹水的性质,必要时根据腹水性质进行若干特殊检查。 2.影像学检查:应常规进行肝脾B型或彩色超声检查,必要时可行CT或MRI及上消化道钡餐检查。 3.内镜检查:并上消化道出血的肝硬化患者应常规进行胃镜检查,对诊断不明者必要时可行腹腔镜检查。 4.肝脏组织活检:对临床上不能肯定的病例,特别是少见原因引起的肝硬化,可考虑作肝穿刺活检。 【诊断要点】 1.肝功能损害及门脉高压的症状及体征。 2.结合辅助检查结果,其中血清白蛋白浓度降低及γ-球蛋白增高,是诊断肝硬化肝功能损害的重要依据。 3.病因根据:慢性肝炎,长期酗酒,血吸虫病等。 【鉴别诊断】 1.早期肝硬化须与慢性肝炎鉴别。 2.失代偿期肝硬化腹水患者须与结核性腹膜炎、腹膜肿瘤、卵巢肿瘤、缩窄性心包炎、慢性下腔静脉阻塞综合征、慢性肝静脉阻塞综合征等鉴别。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