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01社会心理学概述

01社会心理学概述

01社会心理学概述
01社会心理学概述

社会心理学:侵犯概述

心理学术语:侵犯:是个体的行为,也称侵犯行为,这种行为涉及个体对他人的伤害和危害。凡是侵犯行为都指有意图的伤害或危害他人的行为。侵犯行为是有目的的行为,是有明确动机所驱使的。表现在行为、语言上。基本解释 1. [encroach on;infringe upon]∶侵凌触犯侵犯骨肉 2. [intrude into;invade]∶进犯侵犯领土或主权详细解释 1. 侵凌触犯。《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丞相亦言灌夫通奸猾,侵细民,家累巨万,横恣颍川,凌轢宗室,侵犯骨肉。”《南史·傅昭传》:“及昭至,有人夜见甲兵出,曰:‘傅公善人,不可侵犯。’乃腾虚而去。”毛泽东《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在有些地方,他们在工作中犯了一些错误,例如:一方面排斥贫农入社,不照顾贫农的困难;另一方面又强迫富裕中农入社,侵犯他们的利益。” 2. 进犯。《汉书·王莽传中》:“莽曰:‘降奴服于知威侮五行,背畔四条,侵犯西域,延及边垂,为元元害,辠当夷灭。’”宋岳飞《奏郾城县并绛州垣曲县捷状》:“有番贼马军一千馀骑径来侵犯郾城县北五里店。”清昭连《啸亭杂录·解易占》:“噶尔丹叛时,侵犯乌阑布通,其势甚急。”袁静《伏虎记》第七回:“美国财阀们的贪欲和侵略野心是无止境的,这次又发动侵犯朝鲜的战争。” 3. 抵触。《朱子语类》卷九四:“只是那一箇定理在此中截然不相侵犯。”主要理论有关侵犯的早期研究主要是S.弗洛伊德的本能理论和后来K.Z.洛伦茨等人提出的习性学说,它们分别从精神分析角度和动物生存中习性发展的角度解释人的侵犯行为,虽然角度不同,但结论却有相似之处,即都认为侵犯是人的本能行为,是与生俱来的。发生侵犯行为的动因来自人的内部。这些看法因为缺乏实证,并且对深入理解侵犯现象无所帮助,所以不太受当代社会心理学家的重视。挫折-侵犯假设是第一个比较有影响的观点,由J.多拉德和N.E.米勒1936年提出。其基本观点是:挫折是引起侵犯的原因,侵犯是挫折的后果,二者之间是单一的因果关系。这种设想没有考虑实际存在的其他因素对侵犯行为的影响,而单突出挫折的作用,引起了不少批评。为了克服这种局限,米勒在1941年修改了最初的假设:挫折是侵犯的诱因,在它的作用下,人很可能以侵犯行为缓解挫折感,但也可能选择其他的行为。在他们的倡导下,社会心理学界出现不少探讨挫折与侵犯之间的关系的实验研究。但这些研究都没有回答侵犯究竟是人的天生行为还是后天习得的。此外,这个学说也给人造成挫折是解释侵犯的唯一因素的印象。60年代,L.伯科威茨等人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对已有的挫折-侵犯假设作了进一步修改,并在内容上有所丰富。首先,侵犯的先决因素可归结为一般的厌恶事件,挫折是其中之一。除挫折外,厌恶事件还包括痛苦、饥饿、防御、需要等等,都可能引起人的侵犯行为。其次,情景中的某些因素会增强人的侵犯行为,也有某些因素会抑制人的侵犯行为。他的实验证明了这一点。例如,暴力电影增加被试侵犯那些曾给他带来不愉快的人的可能性和“武器效应”等。伯科威茨认为挫折-侵犯假设应如下表述:各种厌恶事件都可能成为侵犯的诱因,它们引起某种情绪唤醒或是侵犯行为的准备状态。这种准备状态是内部的,它总是外界中某种厌恶事件的直接产物。侵犯行为的准备状态和它的外部表现都深受环境中其他因素以及这些因素的性质的影响。挫折作为侵犯的诱因之一,在外部适当的条件下,经数次重复,便会与侵犯行为形成习惯性联系。伯科威茨的观点可以被用来解释很多现实事件和实验结果,但仍有改进的余地。例如E.伯恩斯坦和S.沃契等就曾提出,在考虑侵犯的情绪状态的同时,也应注意人的认知内容对侵犯行为的制约作用。因为人对厌恶事件(例如挫折)的解释可在不同程度上促进或抑制人的外部侵犯行为。当他认为挫折是由于他人故意造成的,挫折感就强,更容易发生侵犯;他若认为挫折是由于他人无意间造成的,就会消弱他的情绪唤醒,侵犯的可能性也减小。社会学习理论与伯科威茨同时,A.班杜拉以其社会学习理论为基础对侵犯加以解释和探索,他力图

社会心理学提纲复习进程

社会心理学提纲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概述 一、为什么要学习社会心理学P1 1 认识自己 .. 学习社会心理学能够使人们对自己有一个更加清楚的认识 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人们往往会夸大自己的能力,高估自己的水平,所以经常会有一些不切实际的要求,当这些要求不能获得满足时,痛苦也就随之而来了。 2 认识他人 .. 人们对他人的认识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从对方的人格出发(知道对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二是从情境出发(知道对方在什么样的情境之下会有什么样的表现) 社会心理学的第一公理 ....:在人和情境之间,外部情景对个体行为的印象大于内在个 人特点的影响。P2 人格心理学论从特质 ..认识他人的思路:大五人格理论,大七人格理论 3 认识社会P3 社会的形态常常决定着个人的行为选择 4 认识生活的价值P4 生活的意义:能够自主,能力,关系,自尊 四个基石:家庭,配偶、孩子、健康 二、什么是社会心理学 1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P5 弗里德曼行为主义Myers 社会认知 2 社会心理学与常识P6 常识未必是正确的 社会信念——非理性特征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3、社会心理学的研究领域 个体过程,人际过程,团体过程 三、社会心理学的历史发展P8 1 学派时期——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阿德勒、荣格 行为主义者:华生、斯金纳 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罗杰斯 2 社会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P12 早期:麦独孤本能(15种) 起步:社会规范,领导和群体过程 发展:认知过程,文化因素 反思:更广泛思路 发展:环境、性别、偏见与政治生活……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P17 一、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1 假设和理论 假设:可以证伪,可以量化表达,必须简单 理论:准确性、一致性、简洁性 2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两种取向 社会学心理学 3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三个层面 社会层面个人层面(临床心理学人格心理学)人际层面 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 如何提出研究的问题 2 如何查阅文献 3 选择什么样的研究方法 相关研究:不能够说明因果关系 实验研究:对变量有严格控制 4 怎样收集研究数据 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档案研究法元分析方法 5 研究的设计与进行P2 6 (专栏孩子向警察开枪) 6 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 样本的代表性实验者偏差被试偏差伦理问题 7 心理学论文的撰写标题摘要引言方法结果讨论参考文献附录 三、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1 生物理论P30 强调两方面因素对人类行为的决定作用:本能(战争,印记行为),遗传差异(XYY染色体)2学习理论P31 强调早期的学习决定了行为方式。 机制:联结,强化,模仿 特点:假定行为主要由个人过去的学习经验而来;倾向于将行为的原因归于外在环境;只 想解释外显的行为 3 诱因理论P32 理性决策论 .....——经济学家,最大收益经济抉择 交换理论 ....:扩大到两个人之间的互动,一连串理性决策 需求满足论 .....:每个人都有某种需求或动机行为能满足这些需求或动机。 4 认知理论P33 基本原则:分类,注意 一些理论:归因理论 ...... ....,认知失调理论 5 角色理论P34

社会心理学1

一、名词解释: 1.角色:是指个人或人们在群体及社会中由于占据一定的地位而显示的态度与行为模式的总和,或所应履行的职责。 2.角色冲突包括角色间冲突和角色内冲突。 角色间冲突:个体不同角色之间互不相容时产生的冲突。 角色内冲突:同一角色内由于不同的角色期望而产生的冲突。 3.角色期望:周围人依据某人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和角色,对其社会行为产生的要求和期望。 4.角色获得:能够按照社会期望形成自我,并在这个框架中行动。 5.角色扮演技术:是要求被试或受影响者在给予的情境中加以表现,从而学习充分地履行角色的方法。 6.参照群体:指个体从心理上把自己列入、与之对照,并在评价、态度、行为上和在规范与价值观形成上接受其影响的群体。 7.社会化:指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社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经验的获得,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 8.印象管理:指试图控制别人对自己形成某种印象的过程。 9.图式:图式是过去经验中形成的关于人、群体、角色或事件等的一套有组织的认知系统或架构。 10.社会知觉:指对社会性信息所形成的知觉。 11.归因: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也就是把他人或自己的行为原因加以解释和推测。 12.归因偏差:人们在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进行归因时并不总是既合逻辑又合情理的,会出现归因偏差。 13.决策:是指人们在对某些行动方案的知觉、具有正面的或负面的后果和成功的可能性等考虑的基础上,做出抉择的过程。 14.决策树:在决策过程中,采用图示表示的方法就是决策树。 15.态度:是个人对特定对象以一定方式作出反应时所持的评价性的、较稳定的内部心理倾向。 16.侵犯:指有意伤害别人且不为社会规范所许可的行为。 17.亲社会行为:指一切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 18.责任扩散:指也能提供帮助的他人在场时,人们倾向于认为他们自己的责任小了。 19.群体: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一定的共同目的,以一定方式结合在一起,彼此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心理上存在共同感并具有情感联系的两人以上的人群。 20.社会助长:指个人对别人的意识,包括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 21.社会堕化: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 22.群体极化:指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性地位的现象。 23.冒险转移:指群体决策比个人决策更具有冒险性的现象。 24.从众: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 25.服从:是指按照他人命令行动的行为。 26.依从:是指人接受他人请求而行动,使别人请求得到满足的行为。 二、选择、填空: 1.社会心理学发展的三个阶段:思辨期、经验描绘期、实验期。 2.1908年,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出版《社会心理学导论》;美国社会学家罗斯出版《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正式出现。 3.1924年奥尔波特出版的《社会心理学》教材,被看成为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开端。 4.津巴多的“情节离奇的监狱”属于非实验法中的模拟研究。 5.社会交换理论由霍曼斯提出的。 6.格式塔学派勒温创立了群体动力学研究。 7.舒茨是人际行为三维理论的代表人物,他认为每个人都有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即包容需要、支配需要和感情需要。 8.角色扮演技术是由莫里诺在1960年创建的。 9.参照群体有规范作用、比较评价的作用。 10.社会化的影响因素有:家庭、同辈、学校、媒体。 11.伯恩斯认为自我概念有三种功能:保持内在一致性,决定个人对经验怎样解释,决定人们的期望。 12.主要的社会知觉偏差有晕轮效应、积极性偏差、证实偏差、后视偏差、虚假一致性偏差、自我中心偏差。(会判断是哪种偏差)

最新社会心理学:社会态度概述

社会心理学:社会态度概述 - 主体对外界事物一贯的、稳定的心理准备状态或一定的行为倾向。1862年美国心理学家K.W.斯彭斯最早注意到态度现象,认为是一种先有之见;1885年,丹麦社会心理学家C.G.朗格在关于情绪的实验中发现,被试者有思想准备和无思想准备,对刺激物的反应不一样。美国社会学家W.I.托马斯与F.W.兹纳尼茨基在《波兰农民在欧洲和美国》(1909)一书中首次使用态度概念。 社会态度(social attitude) 在社会心理学中对社会态度有不同的理解,美国社会心理学家L.L.瑟斯顿和C.E.奥斯古德将态度视为评价或情感性反应;F.奥尔波特把态度看作为心理的神经的准备状态;认知论者将态度看作是由认知的、情感的、行为的三种成分构成的一个整体,是对态度对象的理解、情感和行为的相互关联的比较持续的、某一个人内部的系统。认知成分是主体对态度对象的认识和评价,是人对于对象的思想、信念及其知识的总和。情感性成分是主体对态度对象的情绪的或情感性体验。行为倾向成分是主体对态度对象向外显示的准备状态和持续状态。这三种成分各有自己的特点,认知成分是态度的基础,其他两种成分是对态度对象的了解、判断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情感性成分对态度起着调节和支持作用;行为倾向成分则制约着行为的方向性。 特点 社会态度有以下特点:①内隐性。态度本身是无法直接测定的,

必须从个人的行为或与行为有关的语言行为表现中间接推断出来,测定态度需要一定的中间变量。②方向性。态度总是具有赞成或反对的方向特点,并具有程度的差异,有时反映出态度的极端性,有时则反映出态度的中性性。③态度的统一性。构成态度的认识、情感和行为倾向三种成分彼此协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④态度的复杂性。在一定条件下,个体并不是经常表现出与内心态度相一致的外部行为。⑤稳定性。在一定时期内态度保持着相对稳定的倾向。 功能 德国心理学家D.卡茨从需要满足的角度,认为态度具有以下4种功能:①适应功能。个体具有从外部环境获得奖励,避免惩罚的需要,而态度使人具有满足这种需要的功能。②价值表现功能。态度可以明确地显示自我的价值,具有积极的表现功能。③自我防御功能。态度既可以拒绝引起焦虑的外部事件,又可调节内部冲动。④知识功能。态度可以作为理解环境的一种手段,将它作为判断的标准或理解的参考系。 社会态度与行为 一般的情况下,态度决定行为,行为是态度的外部表现。但是,也经常发现态度和行为之间并不完全处于对应的关系,其相关程度并不高。产生态度和行为不一致的原因,除了可以归之于态度测定及调查等方法问题外,还由于从态度到具体的行为之间存在着各种中介因素,主要包括:①个体心理、人格因素。②社会的环境因素。这两类因素往往共同起作用。

教育心理学实战演练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本章重点提示) 实战演练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西方公认的科学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是()。 A.桑代克 B.斯金纳 C.华生 D.布鲁纳 2.1877年()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命名为《教育心理学》的书。 A.赫尔巴特 B.桑代克 C.华生 D.卡普捷列夫 3.教育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学校教育中的()。 A.学生的学习 B.教育措施 C.学校环境 D.教与学的规律 4.教育心理学初创时期的时间大致为()。 A.19世纪20年代以前 B.19世纪80年代 C.20世纪20年代以前 D.20世纪80年代 5.科学教育心理学的诞生是在()。 A.1903年 B.1913年 C.1924年 D.1934年 6.20世纪初,我国出现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是1908年由房东岳翻译,日本的小原又一撰写的()。 A.《教育实用心理学》 B.《教育心理学》 C.《教育心理大纲》 D.《教育心理统计》

7.教育心理学完善时期的时间大致为()。 A.19世纪20年代以前 B.19世纪80年代 C.20世纪20年代以前 D.20世纪80年代以后 8.学习的主体因素是()。 A.学生 B.教师 C.教学内容 D.教学方法 9.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诞生于()。 A.1879年 B.1897年 C.1789年 D.1798年 10.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时期是()。 A.20世纪20年代以前 B.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 C.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 D.20世纪80年代以后 11.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的编写者是()。 A.陶行知 B.杨贤江 C.廖世承 D.潘菽 12.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以了解学生的注意稳定性、情绪状态和个性特征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是()。 A.测验法 B.观察法 C.实验法 D.调查法 13.()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一种工具。A.教学工具 B.教学环境 C.教学设施 D.教学媒体 14.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1)

社会心理学 名词解释 1.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心理现象的科学,是从 社会与个体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研究特定社会生活下,个体与群体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 2.参照群体:个体从心理上把自己列入与之对照,并在评价, 态度,行为及价值观形成之上接受其影响的群体。 3.社会化:是个体在社会的影响下,通过社会知识的学习和社 会经验的获得,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 4.自我意识:是对自己存在的觉察,是对所有属于自己身心状 况的认识,体验和控制。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等。 5.社会角色:是处于一定社会地位的个体,依据社会客观期望, 借助自己的主观能力适应社会环境所表现出的行为模式。 6.镜像自我:依据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形成自我概念。 7.角色采择:依据镜像自我,按照别人的期望不断调节自己的 行为并塑造自己。 8.社会认知:是个体对人们(包括自己个他人)的社会信息作 出感知,推断的过程。包括对他人的认知,对自己的认知,对人和人关系的认知。 9.图式:过去经验中形成的关于个人群体角色或事件,一套有

组织的认知系统或结构。可以是语言材料的,也可以是视觉材料的或其他具体材料的。 10.社会印象:通过人们对认知对象的接触和知觉在头脑中形 成并留在记忆里的认知对象的形象。包括对认知对象外表的记忆和人的行为,人格,情绪特征的记忆,具有综合性和完整性。 11.印象管理:指一个人通过一定的方式影响或控制别人形成 对自己印象的过程。即有意识地留给别人一定的印象。 12.社会态度:是个人对特定对象以一定方式做出反应时所持 有的评价性的较稳定的内部心理倾向。 13.侵犯:即侵犯行为,也称攻击或攻击行为。指有意伤害别 人,不为社会规范所许可的行为。 14.利他行为:一种自发形成的,把帮助别人当做唯一目的且 不期望任何外在酬赏的社会行为。 15.人际交往:在社会生活中,人们运用语言符号系统或非语 言符号系统相互交流信息,沟通情感的过程。 16.群体:当个人按某个特征结合在一起,并进行共同活动相 互交往时,才形成了群体。 简答论述 1.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体育心理学概论参考答案

第一章体育心理学概论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体育教育教学 2.竞技运动训练和比赛 3.体育锻炼 4.体育教育教学竞技体育和大众体育 5.身体心理 6. 20世纪50年代前和20世纪50年代后 7.“社会促进” 8.运动心理学实验室 9.实验运动心理学家、教育运动心理学家和临床运动心理学家 10.1965 11.体育心理学 12.1980 13.临床运动心理学和教育运动心理学 14.正常行为和超常行为 15.异常行为 二、单选题 1.C. 2.A. 3.C. 4.D. 5.A. 6.A. 7.D. 8.C. 9.B. 10.B. 11.A. 三、多选题 1. 2. 3. 4. 5. 6. 7. ABCD 8. 9. 10. 11. 13. 14. 四、匹配题 1.请用连线将下面的几个研究领域与所需解决的主要相关问题连在一起。 发展运动心理学 个性运动心理学运动员的心理障碍 教育运动心理学运动技能的学习与记忆过程 临床运动心理学

认知运动心理学锻炼中心理问题 运动损伤心理学运动员的风格和思想对运动表现的影响 锻炼心理学心理和行为的生理机制 体育社会心理学运动员思考的内容对运动表现的影响 运动心理生理学运动损伤的心理致因 2.请用连线将下面的年份与体育心理学发展史发生的重大事件连在一起。 1898年 Griffith建立了第一个运动心理学实验室 1967年高级应用运动心理学学会成立 1987年国际运动心理学联合会成立 1925年 Tripkett进行了第一个运动心理学的实验 1969年北美运动和身体活动联合会出来 1985年加拿大心理技能学习和运动心理学联合会成立 1965年美国心理学会第47分会(锻炼和运动心理学)成立 五、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六、简答题 1.体育心理学、运动心理学和锻炼心理学各自的研究侧重点是什么? 答:体育心理学侧重研究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特别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和变化。运动心理学侧重研究竞技运动训练和比赛中的心理现象,特别是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和变化。锻炼心理学侧重研究体育锻炼过程中的心理现象。 2.本书取名为“体育心理学”基于哪些方面的考虑? 答:本书取名体育心理学,具有几个方面的考虑:首先,本书所讲的“体育”是指广义的体育,包括体育教育、竞技体育和大众体育,因此,与广义体育这一概念相对应,体育心理学所研究的问题就涵盖了体育教育、竞技体育和大众体育领域中的心理学问题。其次,虽然体育心理学、运动心理学和锻炼心理学,特别是体育心理学和运动心理学的研究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这三个学科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际上尚未完全独立,甚至名词使用上也未作严格的区分,互用概念的现象比较多见。第三,考

教育心理学章节习题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教育心理学章节习题: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选项前的 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西方公认的科学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是( )。 A.桑代克 B.斯金纳 C.华生 D.布鲁纳 2.1877 年( )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命名为《教育心理学》的书。 A.赫尔巴特 B.桑代克 C.华生 D.卡普捷列夫 3.教育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学校教育中的( )。 A.学生的学习 B.教育措施 C.学校环境 D.教与学的规律 4.教育心理学初创时期的时间大致为( )。 A.19 世纪 20 年代以前 B.19 世纪 80 年代 C.20 世纪 20 年代以前 D.20 世纪 80 年代 5.科学教育心理学的诞生是在( )。 A.1903 年 B.1913 年 C.1924 年 D.1934 年 6.20 世纪初,我国出现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是 1908 年由房东岳翻译,日本的小原又 一撰写的( )。 A.《教育实用心理学》 B.《教育心理学》 C.《教育心理大纲》 D.《教育心理统计》 7.教育心理学完善时期的时间大致为( )。
1

A.19 世纪 20 年代以前 B.19 世纪 80 年代 C.20 世纪 20 年代以前 D.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 8.学习的主体因素是( )。 A.学生 B.教师 C.教学内容 D.教学方法 9.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诞生于( )。 A.1879 年 B.1897 年 C.1789 年 D.1798 年 10.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时期是( )。 A.20 世纪 20 年代以前 B.20 世纪 20 年代至 50 年代 C.20 世纪 60 年代至 70 年代 D.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 11.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的编写者是( A.陶行知 B.杨贤江 C.廖世承 D.潘菽 12.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以了解学生的注意稳定性、情绪状态和个性特征所采用的研 究方法是( )。 A.测验法 B.观察法 C.实验法 D.调查法 13.( )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一种工具。 A.教学工具 B.教学环境 C.教学设施 D.教学媒体 14.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 )。 A.教学方法
2
)。

社会心理学1

浅析我国当代社会心理问题的成因及解决途径 “仇富、仇官”现象的成因及解决途径 【摘要】 随着我国利益关系的调整,社会阶层分化加剧、中产阶层壮大、公众民主意识增强、各种文化思潮泛起、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等。现阶段"仇富、仇官"话题持续受到社会的关注,并围绕新闻事件不断形成舆论热点。"仇富仇官"现象已成为我国不可回避的社会问题,对"仇富仇官"现象进行理性剖析。可从不同层面得出不同的原因。如经济层面和历史层面。也包有人性中忌妒的非理性和阴暗的一面。对于仇富仇官现象,不应该等闲视之,而应高度关注,并采取积极的手段稳妥地予以遏制和消弭。 【关键词】 仇富,仇官,公平,民主法制 【正文】 当前我国社会心理问题呈高发态势,解构权威,使价值观混乱。最直接的后果是族群撕裂和社会分化,使得社会整合困难。 社会心理问题高发的原因,一是社会快速变化导致的“失范”、价值观的分化与制度变迁的滞后,使社会心理的“不适应性”上升,心理问题的出现难以避免。二是生活节奏加快,使心理紧张、压力加大。三是被社会公认的不平等状况长期得不到解决,诸如农民、教育、医疗、住房、垄断企业高收入、权力部门高消费,等等。社会相对剥夺感强烈,“均贫富”思潮容易引起底层社会的共鸣,从而形成心理与情绪上的对立。四是社会缺乏舒缓心理紧张、安慰心灵孤独和医治心理疾病的制度结构。各级政府对社会心理问题的处理显得被动。五是社会教育体系的功能缺失。 在众多的社会心理问题中,笔者就“仇富、仇官”现象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仇富】 定义:仇富现象多指对于富人阶层或富人个体的致富手段的合法性、依法纳税等操守所持有的怀疑和否定倾向的社会心态。 仇富事件: 事件一:中国大陆媒体称为杭州飙车案或杭州富家子飙车撞人案,同时也被中国大陆网民称为欺实马事件(音同70码,取欺负老实人之意)。是指发生于2009年5月7日,中国浙江省杭州市文二西路发生一起改装三菱车(车牌:浙A608Z0)因超速驾驶撞死人的事件。杭州飙车撞死行人案件发生之后,社会各界对此都十分关注,而且事态还在不断升级之中。这已不是一件简单的交通肇事案,已经引来了社会上对于“仇富”理论的新争论。 许多媒体在报道时直指肇事者为“富家子弟”,民众们也把仇恨的矛头指向了这些“为富不仁”的财富拥有者。 事件二:一桩“郭美美事件”,将中国红十字协会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一度使红十字面临信任危机,导致其获捐数额急剧下降。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是什么——社会心理学概论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是什么——社会心理学概论 本章导学 本章概要 本讲将主要讲述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学科发展历史以及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等四个方面的主要内容。 学习指导 本讲的理论性比较强,内容抽象,需参照案例和资料领会贯通。 案例导入 心理研究中保护被试的守则 1. 心理学家应致力于提高心理学科学、教学和实践的准确性、诚信度的真实性。 2.心理学家应该尊重所有人的尊严和价值、个体的隐私权、私密的自我决断的权力。 3.心理学家进行研究的时候,无论是当面进行,通过电子交换系统还是其他形式进行交流,都必须征得个体的知情同意。 4.在征得同意时,心理学家应告诉被试研究的目的、预期的持续时间和过程,让他们知道有权参加或者在实验开始之后退出研究。 5.保护任何媒介记录的私秘性信息是心理学家的一项基本义务,他们对此应该合理谨慎的措施。 6.心理学家不应进行欺骗的研究,除非他们作出判断,认为研究预期的重要科学、教育或应用价值可以使其技术运用合理化,并且有效的非欺骗备选过程不可行。 7.心理学家应尽可能早地向被试解释作为实验设计和进行的必要组成部分的任何形式的欺骗。 8.心理学家提供机会,让被试及时得知有关研究性质、结果和结论的确切信息,应采用合理措施来纠正被试可能形成的错误观点。 章节内容 第一节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每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独特的而其它学科难以替代的研究对象。对社会心理学研究对象的探讨其实就是寻找有关社会心理学研究什么、什么是社会心理学问题的答案。当然对社会心理学研究对象的看法很多,有人曾说过,有多少位社会心理学家,就有多少种关于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鉴于我们不可能一一陈述,因此我们把国内外主要的学术观点进行分类介绍。

最新社会心理学:侵犯概述

社会心理学:侵犯概述 - 心理学术语:侵犯:是个体的行为,也称侵犯行为,这种行为涉及个体对他人的伤害和危害。凡是侵犯行为都指有意图的伤害或危害他人的行为。侵犯行为是有目的的行为,是有明确动机所驱使的。表现在行为、语言上。 基本解释 1. [encroach on;infringe upon]∶侵凌触犯 侵犯骨肉 2. [intrude into;invade]∶进犯 侵犯领土或主权 详细解释 1. 侵凌触犯。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丞相亦言灌夫通奸猾,侵细民,家累巨万,横恣颍川,凌轢宗室,侵犯骨肉。”《南史·傅昭传》:“及昭至,有人夜见甲兵出,曰:‘傅公善人,不可侵犯。’乃腾虚而去。” 毛泽东《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在有些地方,他们在工作中犯了一些错误,例如:一方面排斥贫农入社,不照顾贫农的困难;另一方面又强迫富裕中农入社,侵犯他们的利益。” 2. 进犯。 《汉书·王莽传中》:“ 莽曰:‘降奴服于知威侮五行,背畔四条,侵犯西域,延及边垂,为元元害,辠当夷灭。’” 宋岳飞《奏

郾城县并绛州垣曲县捷状》:“有番贼马军一千馀骑径来侵犯郾城县北五里店。” 清昭连《啸亭杂录·解易占》:“ 噶尔丹叛时,侵犯乌阑布通,其势甚急。” 袁静《伏虎记》第七回:“ 美国财阀们的贪欲和侵略野心是无止境的,这次又发动侵犯朝鲜的战争。” 3. 抵触。 《朱子语类》卷九四:“只是那一箇定理在此中截然不相侵犯。” 主要理论 有关侵犯的早期研究主要是S.弗洛伊德的本能理论和后来K.Z.洛伦茨等人提出的习性学说,它们分别从精神分析角度和动物生存中习性发展的角度解释人的侵犯行为,虽然角度不同,但结论却有相似之处,即都认为侵犯是人的本能行为,是与生俱来的。发生侵犯行为的动因来自人的内部。这些看法因为缺乏实证,并且对深入理解侵犯现象无所帮助,所以不太受当代社会心理学家的重视。挫折-侵犯假设 是第一个比较有影响的观点,由J.多拉德和N.E.米勒1936年提出。其基本观点是:挫折是引起侵犯的原因,侵犯是挫折的后果,二者之间是单一的因果关系。这种设想没有考虑实际存在的其他因素对侵犯行为的影响,而单突出挫折的作用,引起了不少批评。为了克服这种局限,米勒在1941年修改了最初的假设:挫折是侵犯的诱因,在它的作用下,人很可能以侵犯行为缓解挫折感,但也可能选择其他的行为。在他们的倡导下,社会心理学界出现不少探讨挫折与侵犯之间的关系的实验研究。但这些研究都没有回答侵犯究竟是人的天生行为还是后

考“社会心理学”填空题及参考答案(1)

考“社会心理学”填空题及参考答案(1) 1、社会心理学是研究()和()的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 2、社会心理学与()一起构成心理学两大基础与支柱。分别从()与()来阐明人的心理所依据的基础与基本原理。 3、在年龄和学习能力的研究上,()是自变量,()是因变量。 4、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观察法、()、调查法、()。 5、社会心理学中常见的调查方法有()和()两种。 6、现代心理学始建于()年,以德国教授()在莱比锡大学建立心理学实验室为重要里程碑。 7、个体在社会生活中面临的环境有两大类是()和()。 8、()是个体产生一切社会心理现象的前提。 9、个体社会化还有()和重建的问题。 10、自我及自我意识总是与别人相处时表现出来,特别是表现在一个人的()与()上。 11、自我表现依赖于某种参照点的实验研究是由名叫()的人在()年做的。 12、自我表现往往依赖于某种参照点,在对人关系中,则对方的()与()常常成为你的自我表现的参照点。 13、心理的自我是自我发展的第三阶段,从()开始,个体确立起自我意识。 14、按照动机与活动本身的关系,可把动机分为()与()动机。 15、在需要和需求两个概念中,()是主观的。

16、()是人的活动积极性的基础和根源。 17、对侵犯行为重要的是学会()和(),发挥自我意识的积极能动作用。 18、知觉的()和()是知觉的两大重要特征。 19、社会认知指对他人表情、()、人与人关心及对()原因的认识。 20、一致性信息、()信息、()信息是三度理论认为人们在归因时使用的三种信息。 21、1958年()在《人际关系的心理学》一书中从朴素心理学角度提出归因理论。 22、()和()是影响社会认知的客观因素。 23、态度是个体对某一特定事物、观念或他人稳固的、由()、()和行为倾向三个成分组成的心理倾向。 24、态度的一般特征,包括态度的()、态度的()和态度的稳定性和协调性。 25、态度的内在特征,包括()和()。 26、针对一个具体事物的态度形成过程要经过三个阶段:依从、()和内化。 27、()成分是态度的核心。 28、霍夫兰德提出态度的学习论中,态度学习的主要机制有:()、强化、()。 29、人际冲突的两种主要形式为()和()。 30、在测量人际关系方面,除了社会测量法,前苏联的心理学家还提出了()和()。 31、社会测量结果的分析主要有三种形式:()、()和指数分析。

社会心理学重点(1)电子教案

社会心理学 学科概述—学科界定、学科关系、学科历史(第一章) 个体自身—自我概念、印象、归因、态度(第二三四章) 社会化 人际交往—人际沟通、人际吸引、人际关系(第五章) 个体与群体—侵犯与亲社会行为(第六章) 从众、服从;社会助长、社会惰化;(第七章) 群体极化与群体思维 1、社会化(09):指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社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经验的获得,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人作为自然界的发展水平最高的生物,其生存方式已根本区别于任何其他动物。人通过社会化而得以适应社会,获得发展的基点。社会则通过社会化而培养它的继承者,使得人类文化可以延续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人的遗传素质客观地决定了人类独有的接受社会化的可能性。 2、个性化:指个体在特定社会影响下,在实现社会化的同时所形成的个人心理与行为倾向的独特性的过程。个性作为一个人决定其思维和行为方式的内部动力系统,是个人的社会共同性和自身独特性的有机统一体。它决定着一个人如何看待世界和如何体验世界,决定着一个人如何看待自己和如何体验自己,也决定着一个人对于外部世界和自己采取怎样的行为方式。

3、镜像自我:指儿童通过别人对于自己的态度反应(表情、评价与对待)发展起来的自我概念。库利认为,通过镜映过程,别人对于儿童的态度与对待不仅塑造着儿童的自我意向,而且也会通过儿童自我概念引导行为的作用塑造一个人的实际自我。 4、印象:印象(impression)通常指第一印象,是人在最初遇到新的社会情境时,主观上按照自己旧有经验为基础的理解,讲情境中的人或事物进行归类所形成起来的对有关人或事物的概念。这种对于别人或事物进行归类,明确其对于自身的意义,并使自己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的过程,就是印象形成。 5、刻板印象(04 08):指人们通过自己的直接或间接经验形成起来的对于某一事物较为固定的看法。它是一种先入为主、难以改变的看法。例如:在人的自然特征方面,人们比较系统的观念是同性别、种族和外表吸引力联系在一起的,因此也首先根据这三个方面讲人进行分类。当人们将某一个人归入其中一个类比时,就会不自觉地认为这个人也具有这些特征。 6、晕轮效应:当一个人的外表充满魅力时,他的其他一些实际同外表无关的特征也会得到更好的评价,这种现象称作晕轮效应(halo effect)。心理学家们把这种从一种已知的特征推知其他特征的普遍倾向概化为晕轮效应。实验研究表明,外表的吸引力直接影响着人们的印象。以一般吸引力者为参照,高吸引力者都会获得更好的评价,而吸引力低的人所得到评价却明显低于一般吸引力者。 7、中心品质:在社会心理学中,指那些重要的会影响到人们印象形

社会心理学1

社会心理学 引言:心理学是什么 心理学定义: 中国彭聃龄: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美国菲利普·津巴多:心理过程(内)间接推知和行为(外)直接探知 心理学研究对象: 一心里的生理基础:脑机制 大脑皮层分区: 枕叶(视觉)颞叶(听觉)顶叶(感觉)额叶(行为、性格、运动) 神经活动规律:亚属前扣带皮层:勇气 神经传递及递质:乙酰胆碱(失眠)多巴胺(爱情)左甲肾上腺素(兴奋) 大脑单侧化或特异化(斯佩里的“裂脑人”) 左:言语、逻辑、数学、书写 右:情绪、空间、识别、艺术 大脑的可塑性和修复性 二个体心理与群体心理 个体心理(抽象为一个人)心理过程:知情意;个性:自我意识、倾向性、特征 群体心理(大于等于2) 三心理与行为 从外在行为推知内在心理是心理学的一个基本法则。 四心理与环境的交互关系 第1章社会心理学总论 社会心理学定义 社会的定义:对社会概念的概括,人数现实或心理上至少存在2人以上,人与人关系相互影响并形成社会关系,受人类也已的文化所影响。 旁观者效应,爱情,从众,攻击行为 从心理学角度研究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学科。 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介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交叉学科,属于边缘学科,双重科学性质,兼属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的性质。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取向: 心理学的研究取向:从个体心理分析思想,感情和行为怎样受到他人的实际的、想象的或隐藏的、存在的影响,代表人物:奥尔波特。 社会学的研究取向:用社会学的方法关注各阶级和社会团体的心理、传统、风俗、习惯、社会舆论、流行等,代表人物:艾尔乌德。 文化心理学取向:主要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心理的异同,进行跨文化心理对比。 社会生物学取向:主要以进化心理学、生理心理学为主。 建构论取向:强调人类的主观建构,不强调客观标准。 问题及本土取向:在大陆立足于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变革所引发的社会心态问题,立足于中国人特有的社会心理现象。 影响社会心理与行为的五因素 他人的特点和行为,我们的认知过程(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生态和社会意义上的环境因素,社会行为发生的文化背景,我们的生物遗传因素。 当代社会心理学:个体群体应用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观察、试验、相关、跨文化 第2章社会心理学理论 生物理论 生理因素:染色体,激素水平,大脑生理机制或产生变异; 英国本能心理学家:麦独孤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说:主要从内在的原始冲动,本能欲望和外在文化理想,道德要求之间的冲突来解释理解; 人格性格理论 人格发展理论:即关于社会化过程的观点,恋母情节(俄狄浦斯情节),恋父情节(俄勒克情节) 本能理论:早期氛围自我本能和性本能两种,晚期修正为生本能和死本能。 关于群体心理的认识:认为情绪性的“力比多”性质的联系系统构成了群体联系的本质。 动物行为中的证据 代表人物:海因罗特发现,劳伦兹命名 主要证据:初生的动物对第一次见到的活动物体的依赖的“刻板效应”,在人类心理和行为上表现为发展关键期

尔雅通识课社会心理学答案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及研究对象(一) 1.你生理上是男性或者女性长大以后就应该符合男性的社会规范或者女性的社 会规范。这属于()C ?A、民族社会化 ?B、个体社会化 ?C、性别角色社会化 ?D、角色扮演 2.个体的社会心理和社行为包括()个人在社会当中社会认知的过程,人的社 会态度三个方面D ?A、个体与群体的关系 ?B、群体的社会化 ?C、个体的成长 ?D、个体的社会化 3.从宏观角度看,影响一个人社会化的因素是()。D ?A、社会组织结构 ?B、社会政治制度 ?C、社会教育理念 ?D、社会文化环境 4.社会心理学是对人的心理和社会行为规律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这里的人既 包括个体也包括()C ?A、组织 ?B、社会 ?C、群体 ?D、他人 5.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和个体行为、社会交往心理和行为、群体心理 和()A ?A、应用社会心理学 ?B、特定群体的心理行为 ?C、社会组织的心理行为 ?D、社会心理认知 6.()将角色的概念引入社会心理学说社会就是一个大舞台B ?A、吴江霖 ?B、乔治米德 ?C、潘菽 ?D、迪尔凯姆

7.从新生儿、幼儿、儿童、青年、中年、老年的过程是人随着年龄()变化的 过程A ?A、生理 ?B、角色 ?C、心理 ?D、身体 8.传统认为,社会心理学源于希腊。()× 9.性别角色社会化就是个体成人之后的行为要符合其性别的社会规范。()√ 10社会化的过程是一个一生的过程√ 11社会化完全是一个自动化的过程×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及研究对象(二) 1.一个歌星一首歌唱得好,我们就认为他所有歌唱的好,进而认为他满腹经 纶,这是()D ?A、首因效应 ?B、近因效应 ?C、晕轮效应 ?D、光环效应 2.人在社会中,()怎样去认识别人,怎样去认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个就 是社会认知C ?A、怎样去认识自然 ?B、怎样去认识社会 ?C、怎样去认识自己 ?D、怎样去认识动物 3.人际交往心理和行为不包括()D ?A、人际关系 ?B、人际沟通 ?C、利他与侵犯行为 ?D、角色扮演 4.应用心理学研究环境社会心理学、法律社会心理学、军事社会心理学和()A ?A、消费社会心理学 ?B、学习社会心理学 ?C、政治社会心理学 ?D、群体社会心理学 5.以下哪个不是在研究社会态度()B

社会心理学_在线作业_1_4

社会心理学_在线作业_1 交卷时间:2016-06-12 10:52:52 一、单选题 1. (5分) 美国人类学家()在《桑契士的子孙们》一书中首先创立了“文化匮乏”的概念。 ? A. 帕克 ? B. 齐美尔 ? C. 路易斯 ? D. 马格纳勒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9.3 激励理论与应用 展开解析 答案 C 解析 2. (5分) 常见的动机冲突形式主要有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和()四种。 ? A. 避趋冲突 ? B. 双趋避冲突 ? C. 单趋冲突 ? D. 单避冲突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8.2 社会化与社会控制 展开解析 答案 B 解析 3. (5分) 个体受到挫折后,如果不敢面对现实的挫折情境,就会以逃避的方式来摆脱挫折所带来的焦虑与痛苦,其中不属于逃避作用情况的是()。 ? A. 逃向生理疾病 ? B. 逃向幻想的世界 ? C. 逃向另一现实 ? D. 逃向最亲的人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8.4 流言与社会控制 展开解析 答案 D 解析 4. (5分) “未来的冲击是一种时间现象,它是社会变动急剧加速的产物,是发源于依附在旧文化基础上的一种新文化的附加物,是人们在自己所生活的社会里所遇到的文化震荡”,提出这种“未来的冲击”的社会学家是()。 ? A. 马斯洛 ? B. 弗洛伊德 ? C. 罗杰斯

? D. 托夫勒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9.3 激励理论与应用 展开解析 答案 D 解析 5. (5分) ? A. 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 ? B. 奥德弗的ERG 理论 ? C.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 D. 洛克的目标设置理论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9.3 激励理论与应用 展开解析 答案 D 解析 6. (5分) ? A. 全面认识自我 ? B. 努力完善自我 ? C. 善于突破自我 ? D. 积极悦纳自我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3.2 社会印象 展开解析 下列各项不属于需要理论的是( )。 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的基础是( )。

社会心理学答案(1)

1.心理学不属于以下哪门课程的分支学科?生理心理学 2.中国的心理学者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独立研究自己的观点的?80年代 3.社会化是社会心理学在个体层面研究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正确 4.社会心理学是生理心理学的下级学科否 5人际交往心理和行为不包括社会动机 6心理学可以分为几大分支? 2 7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两大分支之一是 8对于社会心理学的定义只有一种是标准的错误 9生病引起脸色发红,那么生病是自变量 10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不包括普通社会心理学和群体行为 11由于到了一定年龄才能入学,所有学校不影响人的社会化。错

误 12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不包括考试法 13影响结果的因素一定与结果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错误14作为一个旁观者进行观察的方法是一般观察法 15现场实验法不同于实验室实验法,不需要控制变量。错误16相关就可以解释因果。错误 17观察法根据主体参与情况不同分为几种类型? 2 18访谈法和问卷法统称为什么? 调查法 19实验中要严格控制无关变量。正确 20群体心理的最本质的东西是爱的关系 21麦孤独的观点至今看来都是非常合理的。错误

22现场实验法对任何条件都不用控制。错误 23观察法中除了一般观察法还有参与观察法 24精神分析学理论认为,人格可以分为本我,自我,超我 25斯金纳是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创始人。正确 26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随着各种证实手段的运用,社会心理学由“社会分析论”阶段进入“社会经验论”阶段。错误 27社会经验论时期是社会心理学形成的哪个时期?形成 28卢梭认为,环境对人的影响最重要的是来自教育 29人类的遗传基因提供了个体社会化的可能性。正确 30调查法可以分为几类? 2 31婴儿社会化的过程中产生害怕感是在什么时期? 8-10个月 32人生来就会有“我”的概念。错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