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理论力学-平面力系

理论力学-平面力系

理论力学-平面力系
理论力学-平面力系

第二章平面力系

一、是非题

1.一个力在任意轴上投影的大小一定小于或等于该力的模,而沿该轴的分力的大小则可能大于该力的模。()2.力矩与力偶矩的单位相同,常用的单位为牛·米,千牛·米等。()3.只要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该两力就组成一力偶。()4.同一个平面内的两个力偶,只要它们的力偶矩相等,这两个力偶就一定等效。()5.只要平面力偶的力偶矩保持不变,可将力偶的力和臂作相应的改变,而不影响其对刚体的效应。()6.作用在刚体上的一个力,可以从原来的作用位置平行移动到该刚体内任意指定点,但必须附加一个力偶,附加力偶的矩等于原力对指定点的矩。()7.某一平面力系,如其力多边形不封闭,则该力系一定有合力,合力作用线与简化中心的位置无关。()8.平面任意力系,只要主矢≠0,最后必可简化为一合力。()9.平面力系向某点简化之主矢为零,主矩不为零。则此力系可合成为一个合力偶,且此力系向任一点简化之主矩与简化中心的位置无关。()10.若平面力系对一点的主矩为零,则此力系不可能合成为一个合力。()11.当平面力系的主矢为零时,其主矩一定与简化中心的位置无关。()12.在平面任意力系中,若其力多边形自行闭合,则力系平衡。()

二、选择题

1.将大小为100N的力F沿x、y方向分解,若F在

x轴上的投影为86.6N,而沿x方向的分力的大小为

115.47N,则F在y轴上的投影为。

①0;

②50N;

③70.7N;

④86.6N;

⑤100N。

2.已知力的大小为=100N,若将沿图示x、

y方向分解,则x向分力的大小为N,y向分力

的大小为N。

①86.6;

②70.0;

③136.6;

④25.9;

⑤96.6;

3.已知杆AB长2m,C是其中点。分别受图示

四个力系作用,则和是等效力系。

①图(a)所示的力系;

②图(b)所示的力系;

③图(c)所示的力系;

④图(d)所示的力系。

4.某平面任意力系向O点简化,得到如图所示的一个力R 和一个力偶矩为Mo的力偶,则该力系的最后合成结果为。

①作用在O点的一个合力;

②合力偶;

③作用在O点左边某点的一个合力;

④作用在O点右边某点的一个合力。

5.图示三铰刚架受力作用,则A支座反力的大

小为,B支座反力的大小

为。

①F/2;

②F/2;

③F;

④2F;

⑤2F。

6.图示结构受力作用,杆重不计,则A支座约束

力的大小为。

①P/2;

3P;

②3/

③P;

④O。

7.曲杆重不计,其上作用一力偶矩为M的力偶,则图(a)中B点的反力比图(b)中的反力。

①大;

②小;

③相同。

8.平面系统受力偶矩为M=10KN.m的力偶作用。当力

偶M作用于AC杆时,A支座反力的大小为,

B支座反力的大小为;当力偶M作用于BC杆

时,A 支座反力的大小为 ,B 支座反力的大小为 。

① 4KN ;

② 5KN ;

③ 8KN ;

④ 10KN 。

9.汇交于O 点的平面汇交力系,其平衡方程式可表示为二力矩形式。即0)(,0)(=∑=∑i B i A m m ,但必须 。

① A 、B 两点中有一点与O 点重合;

② 点O 不在A 、B 两点的连线上;

③ 点O 应在A 、B 两点的连线上;

④ 不存在二力矩形式,∑X=0,∑Y=0是唯一的。

10.图示两个作用在三角板上的平面汇交力系(图

(a )汇交于三角形板中心,图(b )汇交于三角形板

底边中点)。如果各力大小均不等于零,则

图(a )所示力系 ,

图(b )所示力系 。

① 可能平衡;

② 一定不平衡;

③ 一定平衡;

④ 不能确定。

三、填空题

1.两直角刚杆ABC 、DEF 在F 处铰接,并支

承如图。若各杆重不计,则当垂直BC 边的力P 从B

点移动到C 点的过程中,A 处约束力的作用线与AB

方向的夹角从 度变化到 度。

2.图示结构受矩为M=10KN.m 的力偶作用。若a=1m ,

各杆自重不计。则固定铰支座D 的反力的大小为 ,

方向 。

3.杆AB 、BC 、CD 用铰B 、C 连结并支承如图,受矩为M=10KN.m 的力偶

作用,不计各杆自重,则支座D 处反力的大小

为 ,方向 。

4.图示结构不计各杆重量,受力偶矩为m 的力偶作

用,则E 支座反力的大小为 ,方向在图中

表示。

5.两不计重量的簿板支承如图,并受力偶矩为m 的力偶作

用。试画出支座A 、F 的约束力方向(包括方位与指向)。

6.不计重量的直角杆CDA 和T 字形杆DBE

在D 处铰结并支承如图。若系统受力P 作用,

则B 支座反力的大小为 ,方

向 。

7.已知平面平行力系的五个力分别为

F 1=10(N ),F 2=4(N ),F 3=8(N ),F 4=8(N ),

F 5=10(N ),则该力系简化的最后结果为

8.某平面力系向O 点简化,得图示主矢R '=20KN ,主

矩Mo=10KN.m 。图中长度单位为m ,则向点A (3、2)简

化得 ,向点B (-4,0)简化得

(计算出大小,并在图中画出该量)。

9.图示正方形ABCD ,边长为a (cm ),在刚体A 、B 、C 三点上分别作用了三个力:F 1、F 2、F 3,而F 1=F 2=F 3=F (N )。则该力系

简化的最后结果为 并用图表示。

10.已知一平面力系,对A 、B 点的力矩为∑mA (F i )

=∑mB (i )=20KN.m ,且KN X i 25-=∑,则该力系的

最后简化结果为

(在图中画

出该力系的最后简化结果)。

11.已知平面汇交力系的汇交点为A,且满足方程∑m B =0(B为力系平面内的另一点),若此力系不平衡,则可简化为。已知平面平行力系,诸力与y轴不垂直,且满足方程∑Y=0,若此力系不平衡,则可简化为。

四、计算题

=F2=F3=F4=F,M=Fa,a为三

1.图示平面力系,已知:F

角形边长,若以A为简化中心,试求合成的最后结果,并在图

中画出。

2.在图示平面力系中,已知:F1=10N,F2=40N,

F3=40N,M=30N·m。试求其合力,并画在图上(图中长

度单位为米)。

3.图示平面力系,已知:P=200N,M=300N·m,

欲使力系的合力通过O点,试求作用在D点的水平

力T为多大。

=100KN,F2=200KN,F3=300KN,方

4.图示力系中力F

向分别沿边长为30cm的等边三角形的每一边作用。试求此三

力的合力大小,方向和作用线的位置。

5.在图示多跨梁中,各梁自重不计,已知:q、P、

M、L。试求:图(a)中支座A、B、C的反力,图(2)

中支座A、B的反力。

6.结构如图,C处为铰链,自重不计。已知:P=100KN,q=20KN/m,M=50KN·m。试求A、B两支座的反力。

7.图示平面结构,自重不计,C处为光滑铰链。已知:P1=100KN,P2=50KN,θ=60°,q=50KN/m,L=4m。试求固定端A的反力。

8.图示曲柄摇杆机构,在摇杆的B端作用一水平阻力,已知:OC=r,AB=L,各部分自重及摩擦均忽略不计,欲使机构在图示位置(OC水平)保持平衡,试求在

曲柄OC上所施加的力偶的力偶矩M,并求支座O、A的

约束力。

9.平面刚架自重不计,受力、尺寸如图。试求A、

B、C、D处的约束力。

10.图示结构,自重不计,C处为铰接。L1=1m,

L2=1.5m。已知:M=100KN·m,q=100 KN/m。试求A、

B支座反力。

11.支架由直杆AD与直角曲杆BE及定滑轮D组成,已知:AC=CD=AB=1m,R=0.3m,Q=100N,A、B、C处均用铰连接。绳、杆、滑轮自重均不计。试求支座A,B的反力。

12.图示平面结构,C 处为铰链联结,各杆自重不计。已

知:半径为R ,q=2kN/cm ,Q=10kN 。试求A 、C 处的反力。

13.图示结构,由杆AB 、DE 、BD 组成,各杆自重

不计,D 、C 、B 均为锵链连接,A 端为固定端约束。已知

q (N/m ),M=qa 2(N ·m ),q a (N )2P =,尺寸如图。

试求固定端A 的约束反力及BD 杆所受的力。

14.图示结构由不计杆重的AB 、AC 、DE 三杆组成,

在A 点和D 点铰接。已知:P 、L 0。试求B 、C 二处

反力(要求只列三个方程)。

15.图示平面机构,各构件自重均不计。已知:

OA=20cm ,O 1D=15cm ,θ=30°,弹簧常数k=100N/cm 。

机构平衡于图示位置时,弹簧拉伸变形δ=2cm ,

M 1=200N ·m ,试求使系统维持平衡的M 2。

16.图示结构,自重不计。已知:P=2kN ,

Q= kN ,M=2kN ·m 。试求固定铰支座B 的反力。

17.构架受力如图,各杆重不计,销钉E固结在DH杆

上,与BC槽杆为光滑接触。已知:AD=DC=BE=EC=20cm,

M=200N·m。试求A、B、C处的约束反力。

18.重为P的重物按图示方式挂在三角架上,

各杆和轮的自重不计,尺寸如图,试求支座A、B

的约束反力及AB杆内力。

19.图示来而结构由杆AB及弯杆DB组成,

P=10N,M=20N·m,L=r=1m,各杆及轮自重不计,

求固定支座A及滚动支座D的约束反力及杆BD的

B端所受的力。

20.构架如图所示。重物Q=100N,悬持在绳端。

已知:滑轮半径R=10cm,L1=30cm,L2=40cm,不计

各杆及滑轮,绳的重量。试求A、E支座反力及AB

杆在铰链D处所受的力。

第二章平面力系参考答案:

一、是非题

1、对

2、对

3、错

4、对

5、对

6、对

7、对

8、对

9、对10、错11、对12、错

二、选择题

1、①

2、③②

3、③④

4、③

5、②②

6、②

7、②

8、④④②②

9、② 10、①②

三、填空题

1、0°;90°;

2、10KN ;方向水平向右;

3、10KN ;方向水平向左;

4、a m /2;方向沿HE 向;

5、略

6、2P ;方向向上;

7、力偶,力偶矩m=-40(N ·cm ),顺时针方向。

8、A :主矢为20KN ,主矩为50KN ·m ,顺钟向

B :主矢为20KN ,主矩为90KN ·m ,逆钟向

9、一合力R =F 2,作用在B 点右边,距B 点水平距离a (cm )

10、为一合力R ,R=10KN ,合力作线与AB 平行,d=2m

11、通过B 点的一个合力;简化为一个力偶。

四、计算题

1、解:将力系向A 点简化Rx '=Fcos60°+Fsin30°-F=0

Ry '=Fsin60°-Fcos30°+F=F

R=Ry '=F

对A 点的主矩M A =Fa+M -Fh=1.133Fa 合力大小和方向='

合力作用点O 到A 点距离

d=M A /R '=1.133Fa/F=1.133a

2.解:将力系向O 点简化

R X =F 2-F 1=30N

R V =-F 3=-40N

∴R=50N

主矩:Mo=(F 1+F 2+F 3)·3+M=300N ·m

合力的作用线至O 点的矩离 d=Mo/R=6m

合力的方向:cos (,)=0.6,cos (,)=-0.8 (,)=-53°08’ (,i )=143°08’

3.解:将力系向O 点简化,若合力R 过O 点,则Mo=0

Mo=3P/5×2+4P/5×2-Q ×2-M -T ×1.5

=14P/5-2Q -M -1.5T=0

∴T=(14/5×200-2×100-300)/1.5=40(N )

∴T 应该为40N 。

4.解:力系向A 点简化。

主矢ΣX =F 3-F 1cos60°+F 2cos30°=150KN

ΣY=F 1cos30°+F 2cos30°=50KN 3 R ’=173.2KN Cos (,i )=150/173.2=0.866,α=30°

主矩M A =F 3·30·sin60°=45KN 3·m

AO=d=M A /R '=0.45m

5.解:(一)1.取CD ,Q 1=Lq

Σm D ()=0 LRc -

0211=-M LQ Rc=(2M+qL 2)/2L

2. 取整体, Q=2Lq

Σm A ()=0

3LRc+LR B -2LQ -2LP -M=0

R B =4Lq+2P+(M/L )-(6M+3qL 2/2L )

=(5qL 2+4PL -4M )/2L

ΣY=0 Y A +R B +R C -P -Q=0 Y A =P+Q -(2M+qL 2/2L )

-(5qL 2+4PL -4M/2L )

=(M -qL 2-LP )/L

ΣX=0 X A =0

(二)1.取CB , Q 1=Lq

mc ()=0 LR B -M -

02

11=LQ R B =(2M+qL 2)/(2L )

2.取整体, Q=2Lq

ΣX =0 X A =0

ΣY =0 Y A -Q+R B =0

Y A =(3qL 2-2M )/(2L )

Σm A ()=0 M A +2LR B -M -LQ=0 M A =M+2qL 2-(2M+qL 2)=qL 2-M

6.解:先取BC 杆,

Σm c =0, 3Y B -1.5P=0, Y B =50KN 再取整体

ΣX=0, X A +X B =0

ΣY=0, Y A +Y B -P -2q=0

Σm A =0,

5Y B -3X B -3.5P -2

1q ·22+M=0 解得:X A =30KN , YA=90KN

X B =-30KN

7.解:取BC 为研究对象,Q=q ×4=200KN

Σmc ()=0 -Q ×2+R B ×4×cos45°=0 R B =141.42KN

取整体为研究对象

Σm A (F )=0

m A +P 2×4+P 1×cos60°×4-Q ×6+R B ×cos45°×8 +R B ×sin45°×4=0 (1) ΣX=0, X A -P 1×cos60°-R B ×cos45°=0 (2) ΣY=0,

-Q+Y A -P 2-P 1×sin60°+R B ×cos45°=0 (3) 由(1)式得 M A =-400KN ·2 (与设向相反) 由(2)式得 X A =150KN

由(3)式得 Y A =236.6KN

8.解:一)取OC Σmo ()=0

Nsin45°·r -M=0,N=M/(r sin45°)

取AB Σm A ()=0

RLsin45°-N '2rsin45°=0,N '=

21RL/r M=412RL 二)取OC ΣX=0 Xo -Ncos45°=0,Xo=412LR/r ΣY=0 Yo+Nsin45°=0,Yo=-412LR/r 取AB ΣX=0 X A +N ’cos 45°-R=0,

X A =(1-41

2L/r )R

ΣY=0 Y A -N ’sin 45°=0,Y A =

412RL/r

9.解:取AC ΣX=0 4q 1-Xc=0

Σmc=0 -N A ·4+q 1·4·2=0 ΣY=0 N A -Yc=0

解得Xc=4KN ; Yc=2KN ;N A =2KN

取BCD

Σm B ()=0

N D ×6-q 2×18-X 'c ×4=0

Xc '=Xc Xc '=Yc

ΣX=0 Xc '-X B =0

ΣY=0 N D +Y 'c -q 2×6+Y B =0 N D =52/6=8.7KN

X B =X 'c=4KN

10.解:取整体为研究对象,L=5m

Q=qL=500KN ,sin α=3/5,cos α=4/5,∑mA (F )=0 Y B ·(2+2+1.5)-M-2

1Q ·5=0 (1) ∑X=0, -X A -X B +Q ·sin α=0 (2) ∑Y=0, -Y A +Y B -Q ·cos α=0 (3) 取BDC 为研究对象

∑mc ()=0 -M+Y B ·1.5-X B ·3=0 (4) 由(1)式得,Y B =245.55kN

Y B 代入(3)式得 Y A =154.55kN

Y B 代入(4)式得 X B =89.39kN

X B 代入(2)式得 X A =210.61kN

11.解:对ACD

∑mc ()=0 T ·R-T (R+CD )-Y A ·AC=0 ∵AC=CD T=Q Y A =-Q=-100(N )

对整体

∑m B ()=0 X A ·AB-Q ·(AC+CD+R )=0

X A =230N

∑X=0 X B =230N

∑Y=0 Y A +Y B -Q=0 Y B =200N

12.解:取CBA 为研究对象,

∑m A (F )=0

-S ·cos45°·2R-S ·sin45°·R+2RQ+2R 2q=0 ∴S=122.57kN

∑X=0 -S ·cos45°+X A =0

∴X A =2(Q+Rq )/3=88.76kN

∑Y=0 Y A -Q-2Rq+S ·cos45°=0

YA=(Q+4Rq )/3=163.33kN

13.解:一)整体

∑X=0 X A -qa-Pcos45°=0 X A =2qa (N ) ∑Y=0 Y A -Psin45°=0 Y A =qa (N ) ∑m A ()=0 M A -M+qa ·

21a+P ·asin45°=0 M A =-2

1qa 2(N ·m ) 二)DCE

∑mc (F )=0 S DB sin45°a+qa ·

21a-pcos45°·a =0 S DB =qa(N)2

1 14.解:取AB 杆为研究对象

∑m A ()=0 N B ·2L ·cos45°-Q ·Lcos45°=0 N B =21Q 取整体为研究对象

∑m E ()=0

-Xc ·L+P ·2L+Q (3L-L ·cos45°)

-N B (3L-2L ·cos45°)=0

Xc=2P+3Q-Q ·cos45°-3N B +2N B ·cos45°=2P+2

1·3Q ∑m D (F )=0

-Yc ·L+PL+Q (2L-L ·cos45°)

-N B (2L-2L ·cos45°)=0

Yc=P+2Q-Q ·cos45°-Q+Q ·cos45°=P+Q

15.解:取OA ,

∑m o =0

-0.2X A +M 1=0 X A =1000N

取AB 杆,F=200

∑X=0 S ·sin30°+200-1000=0 S=1600N

取O 1D 杆

∑m O1=0

O 1D ·S ·cos30°-M 2=0

M 2=207.85(N ·m )

16.解:一)取CE ∑m E ()=0 M+Yc ·2=0,

Yc=-1kN-

∑Y=0 Y E+Y C=0,Y E=1Kn

∑X=X E=0

二)取ABDE ∑m A()=0

Y B·4-Q·4-Y E·6-P·4=0,Y B=6.5kN

三)取BDE ∑m D(F)=0

Y B·2+X B·4-Q·2-Y'E·4=0,X B=-0.75kN

17.解:取整体为研究对象,

∑m A(F)=0

-M+Y B×0.4·cos45°×2=0 (1)

∴Y B=500/2N

∑Y=0 Y A+Y B=0 (2)

YA=-YB=-500/2N

∑X=0 X A+X B=0 (3)

X A=-X B∴X A= -500/2N

取DH杆为研究对象,

∑m I(F)=0 -M+N E×0.2=0 N E=1000N

取BC杆为研究对象,

∑mc(F)=0

Y B·0.4·cos45°+X B·0.4·cos45°-N E·0.2=0

X B=2502N

∑X=0 X C+X B-N E·cos45°=0

X C=2502N

∑Y=0 Y C+Y B-N E·sin45°=0

18.解:对整体∑m B=0,L·X A-P(3L+r)=0

X A=P(3+r/L)

∑Y=0,Y A=P

∑X=0,N B=X A= P(3+r/L)

对AC ∑mc=0,

-(S AB+Y A)·2L-T’(L+r)+X A·L=0,S AB=0

19.解:取整体∑mA(F)=0

N D·AD-M-P(4+2+1)L=0,N D=18

∑X=0,X A+N D sinα=0

∑Y=0,Y A+N D cosα=0 tgβ=3/2,tgα=3/4

取DE ∑mc(F)=0

S BD·cosβ·3L+N D sinα·3L-PL-M=0,

S BD=-1.44N

(=0,

20.解:取整体∑m A=)

X E L2-Q(3L1+R)=0,X E=250N

∑X=0,X A=X E=250N

∑Y=0,Y A=Q=100N

(=0,

取ECGD ∑m D=)

X E L2-TR-S AC·4/5·2L1=0,S AC=189.5N

∑X=0,X D+Q-X E+S AC·3/5=0,X D=37.5N

∑Y=0,Y D=-S AC·4/5=-150N

理论力学(大学)课件8.1 空间任意力系向一点的简化及结果分析

本讲主要内容 1、空间任意力系向一点的简化及结果分析 2、空间任意力系的平衡方程及常见的空间约束 3、重心的计算

1、空间任意力系向一点的简化 及结果分析

(1) 空间任意力系向一点简化·主矢和主矩 F 1 F 2 F n 1 F ¢ 2F ¢ n F ¢ 1M 2 M n M 空间汇交力系与空间力偶系等效代替一空间任意力系. ) (i O i i i F M M F F ==¢及结果分析

主矢 汇交力系的合力 主矢大小方向作用点: 一般令其作用于简化中心上 2 2 2 R )()()(???++=¢iz iy ix F F F F R R ),cos(F F iz ¢= ¢?k F 1F ¢ 2F ¢n F ¢ 1 M 2 M n M k j i F F ????++==¢z y x i R F F F R F ¢R R ),cos(F F ix ¢= ¢?j F R R ),cos(F F ix ¢ = ¢?i F (与简化中心无关)

主矩 空间力偶系的合力偶矩 主矩大小方向作用位置: 刚体上任意位置 1 M 2 M n M ) (??==i O i O F M M M R F ¢O ),cos(M M x O ?= i M O M 由力对点的矩与力对轴的矩的关系,有 k j i M )()()(???++=i z i y i x O F M F M F M 2 2 2 ) ()()(???++=z y x O M M M M O ),cos(M M y O ?= j M O ),cos(M M z O ?= k M (一般与简化中心有关)

工程力学(静力学部分)

工程力学作业(静力学) 班级 学号 姓名

静力学公理和物体的受力分析 一、是非题 1、在理论力学中只研究力的外效应。() 2、在平面任意力系中,若其力多边形自行闭合,则力系平衡。() 3、约束力的方向总是与约束所能阻止的被约束物体的运动方向一致的。() 4、共面三力若平衡,则该三力必汇交于一点。() 5、当刚体受三个不平行的力作用时,只要这三个力的作用线汇交于同一点,则该刚体一定处于平衡状态。() 二、选择题 1、在下述原理,法则、定理中,只适用于刚体的有_______________。 ①二力平衡原理;②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 ③加减平衡力系原理;④力的可传性原理; ⑤作用与反作用定理。 2、三力平衡汇交定理所给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 ①汇交力系平衡的充要条件; ②平面汇交力系平衡的充要条件; ③不平行的三个力平衡的必要条件。

3、人拉车前进时,人拉车的力_______车拉人的力。 ①大于;②等于;③远大于。 三、填空题 1、作用在刚体上的两个力等效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二力平衡和作用反作用定律中的两个力,都是等值、反向、共线的,所不同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3、书P24,1-8题 4、画出下列各图中A、B两处反力的方向 (包括方位和指向)。 5、在平面约束中,由约束本身的性质就可以确定约束力方位的约束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方向不能确定的约束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各写出两种约束)。

理论力学第二章

第2章 力系的等效与简化 2-1试求图示中力F 对O 点的矩。 解:(a )l F F M F M F M M y O y O x O O ?==+=αsin )()()()(F (b )l F M O ?=αsin )(F (c ))(sin cos )()()(312l l Fl F F M F M M y O x O O +--=+=ααF (d )2 22 1sin )()()()(l l F F M F M F M M y O y O x O O +==+=αF 2-2 图示正方体的边长a =0.5m ,其上作用的力F =100N ,求力F 对O 点的矩及对x 轴的力矩。 解:)(2 )()(j i k i F r F M +-? +=?=F a A O m kN )(36.35) (2 ?+--=+--= k j i k j i Fa m kN 36.35)(?-=F x M 2-3 曲拐手柄如图所示,已知作用于手柄上的力F =100N ,AB =100mm ,BC =400mm ,CD =200mm , α = 30°。试求力F 对x 、y 、z 轴之矩。 解: )cos cos sin (sin )4.03.0()(2k j i k j F r F M αααα--?-=?=F D A k j i αααα22sin 30sin 40)sin 4.03.0(cos 100--+-= 力F 对x 、y 、z 轴之矩为: m N 3.43)2.03.0(350)sin 4.03.0(cos 100)(?-=+-=+-=ααF x M m N 10sin 40)(2?-=-=αF y M m N 5.7sin 30)(2?-=-=αF z M 2—4 正三棱柱的底面为等腰三角形,已知OA=OB =a ,在平面ABED 内沿对角线AE 有一个力F , 图中θ =30°,试求此力对各坐标轴之矩。 习题2-1图 A r A 习题2-2图 (a ) 习题2-3图

理论力学(3.7)--空间任意力系-思考题

第三章 空间力系 3-1 在正方体的顶角A 和B 处,分别作用力1F 和2F ,如图所示。求此两力在x ,y ,z 轴上的投影和对x ,y ,z 轴的矩。试将图中的力1F 和2F 向点O 简化,并用解析式计算其大小和方向。 3-2 图示正方体上A 点作用一个力F ,沿棱方向,问: (1)能否在B 点加一个不为零的力,使力系向A 点简化的主矩为零? (2)能否在B 点加一个不为零的力,使力系向B 点简化的主矩为零? (3)能否在B ,C 两处各加一个不为零的力,使力系平衡? (4)能否在B 处加一个力螺旋,使力系平衡? (5)能否在B ,C 两处各加一个力偶,使力系平衡? (6)能否在B 处加一个力,在C 处加一个力偶,使力系平衡?

3-3 图示为一边长为a的正方体,已知某力系向B点简化得到一合力,向C?点简化也得一合力。问: (1)力系向A点和'A点简化所得主矩是否相等? (2)力系向A点和'O点简化所得主矩是否相等? 3-4 在上题图中,已知空间力系向'B点简化得一主矢(其大小为F)及一主矩(大小、方向均未知),又已知该力系向A点简化为一合力,合力方向指向O点试: (1)用矢量的解析表达式给出力系向'B点简化的主矩; (2)用矢量的解析表达式给出力系向C点简化的主矢和主矩。

3-5 (1)空间力系中各力的作用线平行于某一固定平面;(2)空间力系中各力的作用线分别汇交于两个固定点。试分析这两种力系最多能有几个独立的平衡方程。 3-6 传动轴用两个止推轴承支持,每个轴承有三个未知力,共6个未知量。而空间任意力系的平衡方程恰好有6个,是否为静定问题? 3-7 空间任意力系总可以由两个力来平衡,为什么? 3-8 某一空间力系对不共线的三点主矩都为零,问此力系是否一定平衡? 3-9 空间任意力系向两个不同的点简化,试问下述情况是否可能? (1)主矢相等,主矩相等。 (2)主矢不相等,主矩相等。 (3)主矢相等,主矩不相等。 (4)主矢、主矩都不相等。 3-10 一均质等截面直杆的重心在哪里?若把它弯成半圆形,重心位置是否改变?

理论力学-平面力系

第二章平面力系 一、是非题 1.一个力在任意轴上投影的大小一定小于或等于该力的模,而沿该轴的分力的大小则可能大于该力的模。()2.力矩与力偶矩的单位相同,常用的单位为牛·米,千牛·米等。()3.只要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该两力就组成一力偶。()4.同一个平面内的两个力偶,只要它们的力偶矩相等,这两个力偶就一定等效。()5.只要平面力偶的力偶矩保持不变,可将力偶的力和臂作相应的改变,而不影响其对刚体的效应。()6.作用在刚体上的一个力,可以从原来的作用位置平行移动到该刚体内任意指定点,但必须附加一个力偶,附加力偶的矩等于原力对指定点的矩。()7.某一平面力系,如其力多边形不封闭,则该力系一定有合力,合力作用线与简化中心的位置无关。()8.平面任意力系,只要主矢≠0,最后必可简化为一合力。()9.平面力系向某点简化之主矢为零,主矩不为零。则此力系可合成为一个合力偶,且此力系向任一点简化之主矩与简化中心的位置无关。()10.若平面力系对一点的主矩为零,则此力系不可能合成为一个合力。()11.当平面力系的主矢为零时,其主矩一定与简化中心的位置无关。()12.在平面任意力系中,若其力多边形自行闭合,则力系平衡。() 二、选择题 1.将大小为100N的力F沿x、y方向分解,若F在 x轴上的投影为86.6N,而沿x方向的分力的大小为 115.47N,则F在y轴上的投影为。 ①0; ②50N; ③70.7N; ④86.6N; ⑤100N。 2.已知力的大小为=100N,若将沿图示x、 y方向分解,则x向分力的大小为N,y向分力 的大小为N。 ①86.6; ②70.0; ③136.6; ④25.9; ⑤96.6; 3.已知杆AB长2m,C是其中点。分别受图示 四个力系作用,则和是等效力系。 ①图(a)所示的力系;

理论力学第三章空间力系习题解答

习 题 3-1 在边长为a 的正六面体上作用有三个力,如图3-26所示,已知:F 1=6kN ,F 2=2kN ,F 3=4kN 。试求各力在三个坐标轴上的投影。 图3-26 kN 60 1111====F F F F z y x 0kN 245cos kN 245cos 2222== ?=-=?-=z y x F F F F F kN 3 3 433kN 3 3 433kN 3 34333 33 33 3==-=-===F F F F F F z y x 3-2 如图3-27所示,已知六面体尺寸为400 mm ×300 mm ×300mm ,正面有力F 1=100N ,中间有力F 2=200N ,顶面有力偶M =20N ·m 作用。试求各力及力偶对z 轴之矩的和。 图3-27 203.034 44.045cos 2 1-?+??-=∑F F M z m N 125.72034 240220?-=-+ -= 3-3如图3-28所示,水平轮上A 点作用一力F =1kN ,方向与轮面成a=60°的角,且在过A 点与轮缘相切的铅垂面内,而点A 与轮心O '的连线与通过O '点平行于y 轴的直线成b=45°角, h =r=1m 。试求力F 在三个坐标轴上的投影和对三个坐标轴之矩。 图3-28 N 354N 225045sin 60cos 1000sin cos ==????==βαF F x N 354N 225045sin 60cos 1000cos cos -=-=????-=-=βαF F y

N 866350060sin 1000sin -=-=??-=-=αF F z m N 25845cos 18661354cos ||||)(?-=???-?=?-?=βr F h F M z y x F m N 96645sin 18661354sin ||||)(?=???+?=?+?=βr F h F M z x y F m N 500160cos 1000cos )(?-=???-=?-=r F M z αF 3-4 曲拐手柄如图3-29所示,已知作用于手柄上的力 F =100N ,AB =100mm ,BC =400mm ,CD =200mm ,a=30°。试求力F 对 x 、y 、z 轴之矩。 图3-29 N 2530sin 100sin sin 2=??==ααF F x N 3.43N 32530cos 30sin 100cos sin -=-=????-=-=ααF F y N 6.8635030cos 10030cos -=-=??-=?-=F F z 3 .03504.0325)(||||)(?-?-=+?-?-=CD AB F BC F M z y x F m N 3.43325?-=-= m N 104.025||)(?-=?-=?-=BC F M x y F m N 5.73.025)(||)(?-=?-=+?-=CD AB F M x z F 3-5 长方体的顶角A 和B 分别作用力F 1和F 2,如图3-30所示,已知:F 1=500N ,F 2=700N 。试求该力系向O 点简化的主矢和主矩。 图3-30 N 4.82114100520014 25 221R -=--=? -?-='F F F x N 2.561141501432R -=-=?-='F F y N 7.4101450510014 15 1 21R =+=? +?='F F F z N 3.10767.410)2.561()4.821(222R =+-+-='F

平面汇交力系教案

《汽车机械基础》课程项目教学设计《汽车机械基础》课程项目(单元、章节)授课一览表

学习平面汇交力系的合成方法1合成方法 几何法和解析法 力的平行四边形法:作 用于物体上同一点的两 个力的合力也作用于该 点,且合力的大小和方 向可用以这两个力作用 线为邻边所作的平行四 边形的对角线来确定。 力的三角形法则:取平 行四边形的一半 解析法 力在坐标轴上的投影 ? ? ? = = α α sin cos F Y F X b、合力投影定理 ? ? ? ? ? = + = X Y tg Y X F α 2 2 教师:一个力系的作用效果是什么样呢 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在我们研究的力系中,也把它分 为两类:空间力系和平面力系。工程中 许多结构所受的作用力虽是空间力系, 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简化为平面力系, 比如水坝、挡土墙的受力等。平面力系 是工程中最常见的力系,本章讨论的便 是平面力系的合成和平衡问题,随之引 出平面汇交力系的概念及其求解平面 汇交力系的两种方法:几何法和解析 法。 教师:绘制图形讲解,并引出力的三角 形法则 教师:平面汇交力系的几何法简捷而且 直观,但其精确度较差。在力学计算中 用得较多的还是解析法。其中就要用到 力在坐标轴上投影的概念。 教师:绘制下图,利用图形讲解。 教师:强调从投影的起点a到终点b与 坐标轴的正向一致时,该投影取正号; 与坐标轴的正向相反时取负号。 学生:思考当力与坐标轴垂直时,力在 该轴上的投影为多少当力与坐标轴平 行时,力在该轴上的投影有什么特征 教师:设问如果已知合力在直角坐标轴 x、y轴上的投影,则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都可以确定,那么合力和它的分力在同 一坐标轴上投影的关系又如何呢 学生:讨论以一平面汇交力系为例展开 讨论。 30

理论力学第二章力系的简化习题解

1 F 2 F 3 F 0 1350 90O 第二章 力系的简化习题解 [习题2-1] 一钢结构节点,在沿OA,OB,OC 的方向上受到三个力的作用,已知kN F 11=, kN F 41.12=,kN F 23=,试求这三个力的合力. 解: 01=x F kN F y 11-= )(145cos 41.102kN F x -=-= )(145sin 41.102kN F y == kN F x 23= 03=y F )(12103 0kN F F i xi Rx =+-==∑= 00113 =++-==∑=i yi Ry F F 12 2=+=Ry Rx R R F F 作用点在O 点,方向水平向右. [习题2-2] 计算图中已知1F ,2F ,3F 三个力分别在z y x ,,轴上的投影并求合力. 已知 kN F 21=,kN F 12=,kN F 33=. 解: kN F x 21= 01=y F 01=z F )(424.053 7071.01cos 45sin 022kN F F x =??==θ)(567.05 4 7071.01sin 45sin 022kN F F y =??==θ )(707.0707.0145sin 022kN F F z =?== 03=x F 03=y F kN F z 33= )(424.20424.023 0kN F F i xi Rx =++==∑= )(567.00567.003 0kN F F i yi Ry =++==∑= )(707.33707.003 kN F F i zi Rz =++==∑= 合力的大小: )(465.4707.3567.0424.22222 22kN F F F F Rz Ry Rx R =++=++= 方向余弦: 4429.0465.4424 .2cos === R Rx F F α 1270.0465 .4567 .0cos ===R Ry F F β

理论力学-平面力系

理论力学-平面力系 第二章平面力系 一、是非题 1.一个力在任意轴上投影的大小一定小于或等于该力的模,而沿该轴的分力的大小 则可能大于该力的模。() 2.力矩与力偶矩的单位相同,常用的单位为牛·米,千牛·米等。() 3.只要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该两力就组成一力偶。() 4.同一个平面内的两个力偶,只要它们的力偶矩相等,这两个力偶就一定等效。() 5.只要平面力偶的力偶矩保持不变,可将力偶的力和臂作相应的改变,而不影响其 对刚体的效应。() 6.作用在刚体上的一个力,可以从原来的作用位置平行移动到该刚体内任意指定点,但必须附加一个力偶,附加力偶的矩等于原力对指定点的矩。() 7.某一平面力系,如其力多边形不封闭,则该力系一定有合力,合力作用线与简化 中心的位置无关。() 8.平面任意力系,只要主矢≠0,最后必可简化为一合力。() 9.平面力系向某点简化之主矢为零,主矩不为零。则此力系可合成为一个合力偶, 且此力系向任一点简化之主矩与简化中心的位置无关。() 10.若平面力系对一点的主矩为零,则此力系不可能合成为一个合力。() 11.当平面力系的主矢为零时,其主矩一定与简化中心的位置无关。() 12.在平面任意力系中,若其力多边形自行闭合,则力系平衡。() 二、选择题 1.将大小为100N的力F沿x、y方向分解,若F在 x轴上的投影为86.6N,而沿x方向的分力的大小为 115.47N,则F在y轴上的投影为 ① 0; ② 50N;

③ 70.7N; ④ 86.6N; ⑤ 100N。 2.已知力的大小为=100N,若将沿图示x、 y方向分解,则x向分力的大小为,y向分力 的大小为 N。 ① 86.6; ② 70.0; ③ 136.6; ④ 25.9; ⑤ 96.6; 3.已知杆AB长2m,C是其中点。分别受图示 四个力系作用,则和是等效力系。 ① 图(a)所示的力系; ② 图(b)所示的力系; ③ 图(c)所示的力系; ④ 图(d)所示的力系。 4.某平面任意力系向O点简化,得到如图所示的一个力R 和一个力偶矩为Mo的力偶,则该力系的最后合成结果为。 ① 作用在O点的一个合力; ② 合力偶; ③ 作用在O点左边某点的一个合力; ④ 作用在O点右边某点的一个合力。 5.图示三铰刚架受力作用,则A支座反力的大 小为,B支座反力的大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