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版)孤独症儿童的教育

(完整版)孤独症儿童的教育

(完整版)孤独症儿童的教育
(完整版)孤独症儿童的教育

孤独症儿童的教育、训练和治疗

——常州市光华学校优秀教科研成果

一、项目简介

常州市光华学校的《孤独症儿童的教育、训练和治疗》研究课题是2005年10月圆满结题的一个市级立项课题,本课题被天宁区教育文体局评为优秀教科研成果三等奖。

1、课题研究背景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特殊教育已经越来越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培智学校的招生对象也从单一的智障儿童扩大到孤独症、多动症、脑瘫等多类多重残疾的儿童。国家教委从1994年起开始把孤独症儿童的研究纳入到培智学校的科研领域。孤独症儿童所表现出来的障碍,牵扯了父母亲的大量的精力,对孩子进行治疗则花费了昂贵的财力,致使他们不能安心于本职工作。

儿童孤独症是一种严重的儿童心理发育障碍。1943年Kanner首次报道并命名为“早发性婴儿孤独症”,当时指出其临床特点为:①极端孤僻,不能与他人发展人际关系。②言语发育迟滞,失去了用语言进行交往的能力。③重复简单的游戏活动,缺乏对物体的想象及灵巧地运动它们的能力。特别喜欢刻板地摆放物体的活动并渴望维持环境不变,起病于婴儿期或童年早期。临床表现:(1)交往障碍;(2)交流障碍;(3)兴趣和活动的局限;(4)智力发育障碍。

据资料显示,儿童孤独症的发病率在一般群体中的患病率为0.02%--0.04%,几乎高于一般人群的50--100倍,该病的同胞患病率接近2%,在双生儿研究中,该症的单卵双生的同病一致率为36%--96%,双卵双生为0%--20%,并且遗传因素在孤独症的发生率起明显效应。根据常州市残联2001年对全市孤独症儿童的抽样调查的情况来看:常州市儿童孤独症的发病率为1.7‰,明显高于临近城市。从我校的招生中可以看出孤独症的患儿已经占到了一定的比例。从文献资料的查找中我们发现:在国内还很少有关于儿童孤独症的教育、训练的报道,相关报道都是集中在医疗方面,但也没有特效药来治疗。根据孤独症儿童所表现出来的特点,很多时候这些孩子不能接受正常的课堂教学,为了促进培智学校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我们确立了《孤独症儿童的教育、训练和治疗》这个研究课题。当时我

们试图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来帮助孤独症孩子提高课堂学习效率,从而发展他们的生活适应能力。然而通过五年的研究与实践,我们的研究成效是显著的,大部分孤独症孩子的发展是令人欣慰的。

2、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1)本课题研究,提高了培智学校教师对孤独症孩子的认识与理解,教师们普遍掌握了一些专业的训练技能与方法,促进了特教教师的专业发展。

(2)本课题研究,使孤独症儿童消除过分行为和刻板行为,逐步提高各方面能力,开发潜能,并在促进发展的过程中,有序地使患儿在人际交往,语言沟通和社会适应行为方面明显的缺陷得到补偿,促进正常行为建立。

(3)本课题研究,促进了孤独症患儿家庭教育与训练的研究,增强了孤独症患儿家庭的亲子关系,同时促进了社会的和谐。

(4)本课题研究,真正做到了医教结合的康复模式,为光华学校发展学龄期孤独症儿童康复道路筑好了路基,为孤独症患儿的幼小衔接工作增加了底气。

(5)本课题研究,主要以学龄期伴有智力障碍的孤独症患儿为教育与训练对象,为全国孤独症儿童的科学研究领域提供了非常有效的实验数据,给世界级的难题提供了原材料。

二、创新之处

1、形成了“医教结合”的操作流程。

通过课题研究,我们逐步形成了孤独症儿童的教育与训练的操作流程。如下精神科确诊(专业医院)

基础评估

课题组组长、家长,个别训练老师制定个别训练方案(长期目标)

2、探索了学龄期孤独症儿童在智障学校中的教育训练新模式

在研究过程中,根据我校实际,创造性地将个别训练和集中训练以及日常教学相结合,使孤独症儿童的潜能得到更大的发挥。学校利用每周二下午半天的时间,实施对实验组8名孤独症儿童的集中训练,每次都有一位主教和一位助教进行课堂教学,主教老师负责对学生进行教学,助教老师配合主教指导学生做动作或者帮助学生进行手把手的辅导。集中训练的形式是根据我校教师的紧缺、没有办法完全实行一对一的教学而提出的。另外,学校的每位课题组的老师都领了一名孤独症患儿,老师每天都要抽出一小时的时间来训练他(她),并且做好训练的记录。当这些孤独症孩子没有被进行个别训练和集中训练的时间,他们都是在自己的所在班级随堂听课,在听课时,老师们都将根据教学的可能,适当地对孩子进行个别辅导,这就是日常的教学。

3、在智障学校创造性地实践了“融合教育”

融合教育指的是将身心障碍儿童和普通儿童放在同一间教室一起学习的方式,它强调提供身心障碍儿童一正常化的教育环境,而非隔离的环境,在普通班中提供所有的特殊教育和相关服务措施,使特殊教育及普通教育合并为一个系统。

让伴有智力障碍的孤独症儿童到普通学校去接受教育,对于我们常州市目前的教育现状来看,这种可能性是极低的。于是我们充分利用智障学校的班级和学生资源,把孤独症的孩子相应地安排进入各个智障班,首先与班里的轻度智力智碍学生建立人际交往关系。因为轻度智力障碍的学生只是在学习文化知识方面的能力低一点,但在社会交往、人格心理方面均没有与普通孩子较大的差别,所以把孤独症儿童编入各个班级与其他障碍类型的学生一起学习,在我们培智教育中有着积极的意义。但是孤独症的孩子由于存在着“不主动与人交流”的障碍,在日常的教学中,他们往往不能跟上集体教学的节奏,这里就需要我们特殊学校的老师具有理解孤独症孩子的心,鼓励他们与人互动,而不去轻易责备他们。

除了与学生的融合,我们还实施了家校的融合。学校里的教育没有家长的配合是很难达到效果的,孤独症儿童的教育训练更是如此。为了孤独症儿童的家长能够更加有效地进行配合训练,我们要求家长与孩子一起参与集中训练的课堂教学,每周一次,并且每周学习的内容在家进行巩固训练,要求每天都要有1小时。

三、具体做法及成果

在五年中我们全体课题组成员在区教研室和校行政的有力指导和大力支持下,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一边摸索,一边实践,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现将工作报告如下:

(一)学习理论,提高教师对孤独症儿童的理解与认识。

1、识初孤独症儿童

请看下面这个案例:原来我们学校有一名学生叫袁某,他的眼神总是那么地茫然,不敢正视别人的目光,每次跟他说话,他总是歪着头斜着眼睛瞟你一眼,说的话也总是那么几个字的刻板语言;写得字非常端正,但数学计算只能局限于10以内的加法,减法还不能独立完成,这时已经有十六七岁了;他刚进校时,常常做出许多让人匪夷所思的事情来:在家里小便小在电饭锅里、鞋子里;在学校把口水吐在同学的耳朵里;学校里趁人不在时,还经常从学校的二楼阳台爬下去,翻到厕所的平台上,再从厕所的围栏上爬下来。在我们看来,这是多么危险的事情,可他的本领倒不小,下来后却安然无羌,这真是幸运!老师发现这一情况后,也教育他不能爬,要从楼梯走下去,他当时答应得好好的,可是过段时间又故伎重演。后来他长大一点了,别看他平时眼睛不看你,但是他却学会了骑车,在大人的多次帮助下,他居然能够自己一个人骑车来上学,一个人骑车回家去。正因为这样,家长认为可以很放心地让他的孩子独立了,所以他的家长不再每天坚持来接送孩子,所以最后造成了孩子在一次意外中永远离开了我们。

以上这个案例中的袁某,我们一开始只是觉得这个孩子很怪,他与其他的智力障碍孩子有着很大的差异,面对他的这么多的不正常的行为表现,我们所有的教师都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更不知道采用什么的特效方法来拯救他,我们老师当时的感觉就是非常的无奈,当然,传统的一些教育方法对他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用我们现在的眼光来看,成效真得是非常微妙的。

后来,我们学校招收的学生中类似袁某这样的孩子开始多起来了,而国内的相关这类孩子的研究与报道也相对多了一些,通过送教师外出学习,我们的老师对类孩子的认识也更加深了。渐渐地,“孤独症”这个名词在我们特教老师的脑海里扎下了根。

2、理解孤独症儿童

为了让大家尽快地进入角色,首先,我们邀请了102医院的专家——赵汉清(名誉校长、精神科主任医师)给我们讲专业知识,他从孤独症的发现、发病机制、孤独症的临床特征、孤独症儿童评定量表、以及最新的医学研究发现等方面

对全校老师细细作了阐述,让我们真正认识了“孤独症”——孤独症是一种广泛性发育障碍,通常起病于3岁以前,以明显的社会交往障碍、言语沟通障碍和狭窄的兴趣、刻板怪异的行为方式为主要特征。其次,我们还邀请了国内开展孤独症儿童训练较早的北京星星雨的客座教授邓赐平先生为我们作《孤独症的理论研究》的专题讲座等。再次,我们形成制度,规定每双周二两节课后为课题组活动时间,每到这时我们就聚在一起学习这方面的理论知识。那时,没有孤独症方面的专业知识,老师们就自觉从各种渠道找,找到后大家就一起学习,给自己充电。

(二)精修业务,促进教师学会专业训练的方法。

个别训练对老师来说不是什么新名词,但如何对孤独症儿童进行个别训练则是一个新问题,课题组成员出现了畏难情绪,为了使课题组成员们尽快地摆脱困境,开展个别训练。

1、我们邀请了南京脑科医院李宝林教授为大家讲授了目前国外流行的且比较实用的《应用行为分析法》即ABA的训练方法。ABA疗法就是将目标任务(即教学的知识、技能、行为、习惯等)按照一定的方式和顺序分解成一系列的较小的或者相互独立的步骤,然后采用适当的强化方法,按照任务分解确定的顺序逐步训练每一小步骤,直到儿童掌握所有的步骤,最终可以独立完成任务,并且在其他场合下能够应用其所学会的知识、技能。它以操作制约的原理和方法为核心去注意儿童的行为,按儿童的学习目标,设计情境和选定可影响该目标行为的增强物,并以他们自发的反应行为,建立新的适应行为,消除或改善因孤独症症状而引致的不当行为。

2、邀请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的张庆长教授来校作训练指导。

3、安排教师周铭参加中国残联举办的“中国与比利时合办的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班。通过这些学习,让我们的老师渐渐走上了专业化的道路,从而更加可以有的放矢的进行训练。不仅如此,我们还通过《中国孤独症网》、《中国语言障碍网》、《中国学习困难网》、《河南特殊教育网》、《希望社区》等网络平台与各界及家长进行交流。

(三)根据实际,精心设计适合本校的训练模式。

我们学校有近200多个学生,被疑是儿童孤独症的儿童就有21名,经过精神科医生运用《儿童期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克氏孤独症行为量表》进行鉴定、筛选,最后确定15名为孤独症儿童。由于他们的年纪大多在8岁以上,

从专业的角度上讲,他们已经错过了最佳的孤独症康复治疗期。孤独症儿童的最佳治疗期是在学龄前,也就是0—3岁,经过老师们的多种观察,一致认为学龄期的孤独症儿童还是可以通过训练获得一定康复的。

1、吸收采用国外先进的个别训练经验

我们根据中残联编写的0—7岁的《智力残疾儿童系统康复训练》一书为指导,结合重庆双溪中、重度智障儿童个别化教育课程纲要,从运动、感知、认识、语言交往、生活自理、社会适应等六大领域来对学生进行了系统的康复训练。期初对学校所有的孤独症儿童进行初级评估,从运动、感知、认知、语言交往、生活自理、社会适应等六大领域全面了解患儿在哪些方面存在不足,找到和同龄的正常儿童的差距,在此基础上由个训老师制定个别训练的长期和短期计划,并按计划完成。

2、开设了集中训练的形式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仅仅对他们进行了一对一的训练,是不够的。因为孤独症儿童自身的特点,决定了他们不会交流、不肯交流,自我封闭的现象,经课题组和教导处协商后,每周开设两节孤独症儿童的集中训练课,选派两位老师为集中训练老师,形成了本校特有的集中训练模式。即:期初,集中训练老师制定集中训练的计划,分期进行训练。第一阶段:大运动训练:设计全身或局部大肌肉的姿势及动作的活动。精细运动训练:设计运用手指、手腕的动作。如:戳点、捏取等。第二阶段:语言训练:对没有语言能力的从发音练习开始训练,有一些模仿性语言的从简单的词语、单句开始训练。第三阶段:社会交往训练:创设情境,在轻松的氛围中,缓解他们紧张的情绪,学会初步的人际交往。感知觉训练:如:通过用电吹风让他们感受冷暖;用砖头和橡皮泥感受硬软;用感统训练器具来进行感觉统合训练等。这个训练模式目的是创设机会让患儿和其他同伴多接触,在同伴的带动中学,在老师的带领下学,从而培养群体生活的能力。

(四)外出交流,共同探讨孤独症教育更有效的方法

由于我们的课题研究在江苏省的同类学校中开展得较早,许多兄弟学校都没有开展此类研究,我们缺少了相互交流的机会。但我们不死心,通过市残联等部门的联系,我们请到了由孤独症家长创办的南京明心孤独症乐园的老师、学生一行十余人来校作面对面的交流,大家就如何更好的开展孤独症的训练进行了热烈地探讨,我们也看到了由美国孤独症专家汉.诺瓦斯教授指导训练了七年的孤独症患者,她能和我们作基本正常的交流,在我们谈话时能保持安静,举止恰当,

使我们老师对课题研究的前景充满了信心。2004年12月,由市残联牵头,我们

和台湾从事孤独症研究教育的刘氏儿童发展研究室的马加骥先生一起对国内目前较多采用的三种方法作了分析比较,使我们了解了三种方法之间的优缺点,开阔了课题组成员的眼界,使我们的训练方法上到了一定的高度,更加切合学生的

实际。

(五)研究成果

1、教师的专业化进程在加速

光华学校的教师在课题研究开展之前,能够或愿意写教育论文的廖廖无几。自从开展了课题研究以来,教师们常常会带着问题去学习,去钻研,遇到棘手的问题大家一起讨论,商量对策,这样既增强了老师们对孤独症儿童教育的信心,又增强了老师研究的劲头。通过边实践边反思,教师们的科研能力有了较快的提高。几年来,学校共有十多位老师的近八十篇论文在省级核心刊物上发表或在全国、省、市、区获奖。例如:周铭的论文《孤独症儿童家庭教育之我见》获得江苏省2005年特殊教育论文评比三等奖;杨书悦的论文《尊重智障学生促进个性发展》、陈惠华的《实现智障儿个别化教学良性循环的关键》分别获2006年全国第二届现代特殊教育论文大赛二等奖;蒋爱芳的论文《为智障生创设人性化的自主发展空间》发表于核心期刊《现代特殊教育》杂志2006第3期;陈惠华的《中重度智障儿童个别化教育模式的研究》发表于《课程与教学》2006年第2期;陈惠华的《构建多元化教学模式》发表于《现代特殊教育》2007年第7、8期;谢虹的《利用校内自然环境资源,促进智障儿童多方面发展》发表于《现代特殊教育》2007年第11期;葛小国的《“1平方米”的变化》发表于《现代特殊教育》2007年第12期;蒋爱芳的《智障学生不良卫生矫治的个案研究》、《智障生报复行为分析及矫治策略》分别发表于《南京特教学院学报》2007年的第1、3期……

同时老师们通过课题研究的深入开展,还熟练掌握了一些针对孤独症儿童训练的方法。例如:教师们知道如何运用ABA的训练方法,针对不同孤独症儿童的不同行为进行较有效的训练,这是智障学校老师与普教老师专业的区别。

2、学生的发展明显见效

经过长期的训练,学生在各个方面得到了发展。例如:患儿王旭,刚刚来时语言有障碍,经过长期的训练,现在能说一句比较流利的句子;患儿施贝尔,刚

刚来时行为习惯极差,爱撕书,在空的地方乱图乱划,还不与别人交流,不合群,经过长期的训练,行为习惯得到了一定的纠正,乱图乱划的习惯基本得到改善,也学会了爱惜书本,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强,数学接受能力较强,心算、笔算也较快,在2005年元旦联欢会上还表演了节目;患儿连洁,刚刚来时“你我”人称代词分不清,让她叫老师时,她只会重复别人的话“叫我X老师”“你是连洁”,经过训练也有改善,看到老师会正确地叫“X老师好”,并且学会唱许多好听的歌曲,不仅歌词记得牢,还从来不跑音;患儿华涛,刚来时从来不主动叫老师,也不多说话,即使在强迫叫时,也不与老师的眼神对视,总是低着头,经过训练,不仅爱主动叫老师,还与老师,同学有正常的交流;患儿郑思莹刚来学校时,不肯写字,不肯参加集体活动,经过老师的长期训练,不仅会写简单的字,还在2004年秋季运动会上参加了广播操的表演,患儿鲁雪莹刚来学校时,只要一下课她就到厕所去拿别人用过的卫生纸,经过老师的长期训练和教育,这个坏习惯已经被纠正了,上厕所会自己带卫生纸了……。

四、启示

1、通过对孤独症儿童进行教育训练研究,我们学校的孤独症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在逐渐增强,如与以前的案例相比,这真可以说已经进入了截然不同的两种状态了。换句话说,我们对孤独症儿童的教育与训练是完全有效的。

2、“孤独症”是目前全世界都在关注和研究的问题,到目前为止它的病因还没有真正找到,也没有最好的训练方法,所以,还有待我们在今后的教育中多努力,多探索。

3、全社会对孤独症儿童的关注程度要加强,呼吁更多的爱心人士到光华学校做义工,以致这些儿童能更加快地融入到主流社会,让我们常州更加和谐。

自闭症儿童的教育诊断与评估方法

自闭症儿童的教育诊断与评估方法 及使用量表 自闭症定义为:一种显著影响语文和非语文沟通及社会性互动的发展性障碍,通常在三岁前明显,这种障碍使得自闭症儿童的教育表现受到不利的影响。与之相关特征包括重复性的活动、刻板运动、抗拒环境或日常规律的改变以及感觉经验的不寻常反应。 一、自闭症儿童评估流程 1.转介 由家长或教师转介个案到医院门诊。根据教师、家长或其他有关人员陶观察和学业考核的结果,将怀疑有问题的儿童送往专门的诊断机构(通常是专科医院门诊),请求进一步的鉴定和诊断 2.筛选 由专科医师或专门的诊断人员进行。筛选是在各领域对自闭症儿童个案的状况作出初步判断的一种快速、经济的方法。在筛选阶段不能正式确认自闭症,筛选的结论只能是这个个案不是自闭症或者可能是自闭症,在正式判断前还需作进一步的评 筛选工作有三个方面: (1)检查被转介儿童的出生史、成长发育史、病史、各科

成绩和有关文字记录。 (2)和有关教师、家长、保姆等进行谈话,了解儿童各方面的实际表现。 (3)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儿童的日常行为表现,察看他的适应性行为水平 3.临床评估专科医师将疑似个案进一步转俞到自闭症门诊(或联合门诊),由专业人员对儿童进行诊断性测验。这种评估应包括神经检查、言语语言评估、听力检查、智力测验等,以排除具有某些自闭症特征的非自闭症现象,这是临床评估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综合评定,以确定该个案是否是自闭症,若是,应确定自闭症的性质和程度如何。 4.专业团队评估 专业团队由心理专家、语言治疗师、社工师、职能治疗师、物理治疗师等人员组成。诊断出自闭症儿童后,特殊教育工作者或治疗师还要进一步使用一些儿童身心发展量表来评估自闭症儿童身心各方面发展的实际状况,以便提供一个合适而有效的个别化教学方案。 5.决策 由教师、学校领导、家长、心理学工作者、社会工作者和其他有关人员参加的决策会议,确认评估的准确性、公正性,解释和分析评估的结果,评估儿童的特殊需要,作出教育安置决定,并制定出具体的教育和训练方案。

残疾儿童家长心理援助项目计划书--自闭症儿童家长课堂(修正版

自闭症儿童家长心理援助项目 —家长课堂 项 目 计 划 书 策划:柯丽华 制作时间:二0一三年十月一日

目录 一项目总体描述 (3) 二项目具体描述 (4) 项目理念 (4) 项目必要性 (5) 成员介绍 (5) 三理论架构 (5) 四目标及目的 (6) 五项目受益群体 (7) 六.项目服务费 (7) 七机构介绍 (8) 八项目服务结构图 (8) 九活动实施计划范例 (8) 服务对象 (8) 小组特征 (9) 招募方法 (9) 活动计划 (9) 活动内容 (9) 课程排表 (10) 时间安排 (11) 所需资源 (11) 工作日程 (11) 应变计划 (12) 评估方法 (12) 跟踪服务 (13)

附加说明 (14) 项目名称:残疾儿童家庭教育项目策划 项目地点:自闭症儿童康复训练中心 实施单位:深圳市心之海残友心理援助中心 执行时间:为期一年(2013.11.1-2014.11.1) 联系方式: 小组成员:苏丽萍柯丽华江彩文李晓燕唐勇 一、项目总体描述 本项目以关注自闭症儿童家长心理援助以及家庭教育的社区服务问题为出发点,拥有丰厚的专业底蕴,是实事与专业相结合的产物,它的服务对象为城市社区残疾儿童和残疾家庭群体,服务的项目为自闭症儿童家属的社区、职康、康复训练中心工作。目的是通过改善自闭症儿童其家属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心理健康标准,解决心理压力,为家属提供自救训练服务平台,协助家长充分挖掘自闭症儿童潜能,提高家属社区参与程度和社区归属感,使他们更好地融入社区生活,能够感受到幸福家庭快乐感。 残疾儿童家长心理健康与家庭教育是残疾儿童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帮助孩子更好更快的康复训练与进步和成长,它不仅需要残疾儿童的家长付出努力,还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帮扶。本项目从我市义务段残疾儿童的家庭教育情况和社会支持情况入手,找出解决方法,为自闭症儿童的家庭教育提供专业的帮助。解决自闭症儿童家庭教育主要从其父母入手,为此我们专门成立“残疾儿童家长俱乐部”。给自闭症儿童家长提供专门的交流学习平台,不定期的和我们心之海的“家长交流中

自闭症儿童的学校教育

自闭症儿童的教育保障 摘要: 据统计,我国目前有大约160万的自闭症人士,从年我国第一例自闭症的确诊到现在,自闭症患者的人数在与年俱增。自闭症儿童作为社会群体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个完整的社会人,他们同正常人一样拥有享受教育的权利。但是社会的歧视使得这些孩子连入学的机会都没有,有的即使入学了,也没有办法在学校顺利学习下去,本文正是基于自闭症儿童在享受教育保障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切入点进行研究,以期找出这些问题背后的原因,并提出解决对策。文章首先界定了自闭症儿童教育保障的相关概念,使读者对文章内容大致了解;然后介绍我国自闭症儿童的教育现状;其次梳理出现状发生背后的原因。最后结合国内的现状提出能够改变自闭症儿童教育保障现状的对策。 关键字:自闭症儿童、教育保障 一、概念的界定 (一)自闭症 自闭症又称孤独症,美国国会在1990年通过的《残疾人保护法》中将自闭症定义为一种发展性的残疾,这种残疾常常会在年龄不超过 3岁的儿童身上出现。这种残疾对儿童的语言和非语言交流以及社会挥动能力都会产生负面影响,进而影响到儿童的行为。 中国孤独症网的官方定义为,自闭症又称为孤独症,是一种先天的脑补手酸所引起的发展障碍,属于感觉统合障碍。主要常见症状有:

(1)语言能力障碍。大多数的自闭症儿童都存在语言能力发展迟缓的现象,他们掌握的词汇有限,常常会口齿不清或长时间重复同一句话,他们会模仿别人说过的话,但是很难用语言同别人交流。(2)社会交往能力存在障碍。自闭症儿童往往孤僻不合群,在与他人接触的时候缺乏目光接触,对周围的事情不关心,常常旁若无人的做着自己的事情,看人的时候经常斜视或是用余光看人,想象力弱,目光游移不定,很少微笑。(3)刻板行为,兴趣狭窄。自闭症患者会长时间关注一种或者几种活动,不愿意改变原来形成的习惯或是生活安排,出门会走同样的路线,物品按固定的顺序摆放,一旦这些习惯有变动就会表现出明显的焦虑,甚至自伤自残行为。 (二)儿童 《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中的第一条就规定“儿童系指18岁以下的任何人,除非对其适用之法律规定成年年龄低于18岁。”《儿童权利公约》中还指出,每个儿童即是一个独立的人,又是家庭和社会的重要组成,儿童享有一个人的全部权利。① 因此,我认为自闭症儿童是指处于0—18岁年龄段,具有语言能力障碍、社交能力障碍以及刻板动作等自闭症典型临床症状,并被诊断为自闭症的人。 ①宋春.《〈儿童权利公约〉与世界教育》[D].东北师范大学,2006 (三)特殊教育 所谓特殊教育就是针对特殊儿童的学习需求而提供的教育,特

儿童自闭症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自闭症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马永骏 (石河子大学应用心理学系,新疆,832000) 摘要:自闭症又称孤独症,是一种病因未明的广泛性发育障碍。由美国临床学家Kanner提出。随着当今社会经济和科学文化的发展,研究者对自闭症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中国从20世纪80年代起开始对自闭症进行研究,并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本文从自闭症的病因,自闭症的治疗两个方面介绍了自闭症的研究现状,最后,指出和分析了自闭症研究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自闭症,自闭症的病因,自闭症的治疗。 引言 自闭症又称孤独症,是一种病因未明的广泛性发育障碍。对自闭症进行详细的临床研究并发表第一篇研究论文的学者是美 国的临床医学家Leo Kanner。[1]他将一组行为特异的儿童命名为“early infantile autism”(早期婴儿自闭症)。他发现这些儿童有着极度的孤立,强烈的要求保持同一性,语言理解和表达障碍,对刺激的过度敏感,自发性活动类型的局限性。但是却有着超常的记忆水平,良好的认知能力。[2]但是仅凭对11个儿童的临床观察就得出自闭症的特点是不科学的。2013年美国精神医学学会出版了《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V)将自闭症诊断标准列为如下4项:1.在各种情景下持续存在的社会交流和社会交往缺陷,不能用一般的发育迟缓解释。2.行为方式、兴

趣或活动内容狭隘、重复。3.症状必须在儿童早期出现。4.所有症状共同限制和损害了日常功能。[3]对自闭症更精确的诊断提供了帮助,但是自闭症的病因和治疗依然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1自闭症的病因 由于自闭症儿童的症状多表现为社会交流障碍,因此诸多早期研究聚焦于社会认知来寻找自闭症的病因[4],但是近些年来人们开始从医学,生物学等角度开始研究,并取得一定的进展。2.1生物学因素 2.1.1神经生物学因素 研究者通过MRI,ERP和HC(超声)的技术检验发现2到4岁的自闭症儿童的自闭症患儿多个脑区灰白质局限性异常肥厚(比正常肥大20%),额叶肥大最重,从额到枕肥大度渐小,枕叶与正常人无差别.[5]Courchesne等人通过研究推测自闭症儿童脑区的过度增长可能与脑神经元数目过多有关,而过多的神经元可能会阻碍各个脑区之间的相互作用。各个脑区之间的所构成的网络是人进行交流和沟通的功能基础,自闭症儿童的早期临床表现可能与此相关。[6] 1.1.2遗传因素 自从Folstein等(1991)认为自闭症的单卵双生子同病率为82 %, 双卵双生子同病率为10 %[7],一些学者也随之做了相似的研究都得出相似的结果,因此自闭症可能有一定的家庭遗传因素。 2.2营养因素

自闭症儿童特殊教育论文

儿童自闭症是一种终生的广泛性发育障碍,是言语发展障碍、人际关系障碍、行为刻板异常、感知觉反应异常的行为综合症。自闭症患儿存在着社会交往障碍,语言表达、理解和沟通障碍以及一些问题行为等。在实际生活中对自闭症儿童的问题行为应采取一些教育和训练相结合的措施,如:克服自闭症儿童的沟通障碍,对其进行语言训练及控制他们的不良行为等。 一、的技能教师的教学技能 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其所接受的教学的影响,因为教学技能是指通过练习运用教学理论知识和规则达成某种教学目标的能力。当问及“您所熟知并运用的教学理论”时,所有的教师都表明熟知目前知名的自闭症教学理论,如应用行为分析(ABA)、结构化教学(TEACCH)、图片信息交换系统(PECS)和社交故事等,所有的教师都表明他们在日常教学中运用了两种甚至以上的教学理论。教师X说:“我习惯将不同的教学理论穿插运用到日常教学中。比如我喜欢采用结构化教学理论开启每一天,利用图片和时段的搭配让每一个孩子知道自己当日的任务和安排,从而能心情平稳地参与到当日的活动中;而在早茶时间和午餐时间时,我一定会利用图片信息交换系统,根据每个儿童的具体特点,对他们提出不同的沟通的要求,我感觉在一天的不同时段运用不同的教学理论让我的课堂非常有序,儿童在这之中也能够得到积极的发展。”除了熟知当前知名的自闭症教学理论,不同的专业人员对自己所属领域的相关技能也掌握得很好。作业治疗师R说:“在新西兰,我们需要花四年的时间成为专业的作业治疗师,四年的大学学习教会我如何将游戏与训练有机地结合到日常的教学中,让每一个孩子在‘玩’的过程中得到相应的锻炼。我想,这是属于我这个职业最重要的

自闭症儿童特殊教育现状与教学论文(共2篇)

自闭症儿童特殊教育现状与教学论文(共 2篇)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第一篇:广州市自闭症儿童特殊教育现状的调查与研究 一 自闭症,又称孤独症,发病于儿童早期,在社会交往、沟通和行为模式方面出现严重紊乱。其主要临床表现是:社交困难;语言交往障碍;兴趣异常狭窄;对同一性执著,多表现出仪式性和强迫性行为。美国精神医学会主编《精神疾病的诊断和统计手册》中将其列为广泛性发展障碍(PDD)。被诊断为自闭症的孩子在语言、行为、沟通等方面也会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其严重程度也因人而异。坎纳教授自从1943年首次正式描述自闭症以来,尽管自闭症诊断更加规范化、标准化,但到时至今日,并没有一个公认定义,其诊断指标和分类虽然发生了许多变化,但都认为自闭症的社会互动和交流的识别能力受损应该是其最为重要的行为特质和缺陷。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医学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自闭症儿童。2007年12月联合国大

会通过决议,从2008年起,将每年的4月2日定为“世界自闭症关注日”,以提高人们对自闭症和相关研究与诊断以及自闭症患者的关注。 为了真实地了解广州市自闭症儿童特殊教育现状,本课题组在广州市范围内,向康复医院、残联机构、康复机构等相关机构的专业的康复工作人员、自闭症儿童以及自闭症儿童的家长进行了主题为“广州市自闭症儿童特殊教育的调查现状和研究”的相关的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课题组把搜集到的220名学龄自闭症儿童(其中30名儿童在社会普通学校随班就读,190名在机构设立的特殊学校分教点接受特殊教育),作为本课题的研究对象,主要深入了解自闭症儿童在学校(或机构)的综合表现(包括学习、与同学的相处以及老师的评价等情况)。基于全面地了解自闭症儿童接受教育的情况,课题组在指导老师带领下,与相关教育机构进行深入沟通,选取普教老师10名,机构特教老师30名,进行深度访谈,由此获得了第一手的宝贵资料,并根据访谈和观察中的思考进行研究记录。 二 课题组在广州市范围内开展的“广州市自闭症儿童特殊教育现状的调查与研究”,主要结合自闭症儿童

中国孤独症儿童的发展与现状报告

中国自闭症儿童发展状况报告 (概要) 意义: 这是一份汇聚国内外自闭症有关研究和发展状况的前沿信息报告,从自闭症最新的定义、诊断标准、权威的诊断工具、当前的病因研究、有关法律政策、科学教育服务、患儿家庭情况,到美国自闭症研究发展概况等,从各个方面展现了自闭症这个世界性难题的“难”之所在、“世纪之谜”的“谜”之所思,也提醒我们加大宣传力度:增强社会各界对自闭症的认识、关注、支持和研究。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自闭症研究指导中心、五彩鹿儿童行为矫正中心以促进中国自闭症康复教育事业发展的高度责任感,以及五彩鹿积累了十年的行业实践经验,集合国内外专家,几经探讨和修改,最终促成这一报告的发行。作为这个行业中的拓荒者,我们期望此报告能对中国自闭症行业的发展起到回顾总结历史、分析思考现状和发展推动未来的作用。 谨借此次大会机遇,发布报告中的一些相关梗概,望业内的同行和专家批评指教: 第一章综述 一、自闭症概述 (一)自闭症的定义及核心症状 自闭症,也称孤独症,是一组起病于儿童发育早期,以社会交往障碍、沟通障碍和兴趣范围狭窄及重复刻板行为为主要特征的发育障

碍。2013年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第五版(简称DSM-Ⅴ),修订了自闭症的定义,统称为自闭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简称ASD)。 (二)自闭症的研究与发展 国外自闭症的研究历史起源于1943年,美国霍布金斯医院的儿童精神病医生Leo Kanner发表世界上第一篇关于儿童自闭症案例的正式报告——《情感交流的自闭性障碍》。而我国自闭症的研究始于1982年南京儿童心理卫生研究所陶国泰教授发表的题为《婴儿自闭症的诊断和归属问题》的论文,其中报道了中国内地最早发现并确诊的自闭症儿童病例。 我国自闭症的研究目前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盛况,涌现出一大批自闭症研究的专家学者。而媒体的大量宣传,使自闭症进入公众关注的视野,但总体还是落后于西方。报告对国外和国内自闭症的研究发展史进行了简介。 (三)自闭症的发病率 自闭症的发病率一直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其原因还不能确定。 2014年,据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最新统计自闭症谱系障碍的发病率为1/68,男孩患病率为1/54。 我国尚未开展针对自闭症的全国性流行病学调查,有部分省市和地区进行过此类调查:2004年北京抽样调查结果为1.53‰;2012年深圳报道18-24月龄婴幼儿自闭症患病率为2.76‰;2013年广州开

孤独症儿童的教育训练内容和目标

孤独症儿童的教育训练内容和目标 孤独症儿童是发育障碍的一种。其两大特征是幼儿期的社会性孤独、对他人(尤其是孩子)漠不关心和复杂的,重复的生活常规。 适合九年义务教育的孤独症儿童最大的变化通常在社会与情感问题方面。这些孩子变得更有情感,更爱交往,较少抵制变化,少一些不必要的恐惧,能更多地意识到真正的危险,在公共场合表现也好些。他们的语言和动作方面的困难也变得不那么显着,只是这些领域的变化不如一般行为方面那么大。但是,在这些点滴进步的同时我们更不可忽视的是该阶段的儿童要适应九年义务教育,要适应与他人的群体教育,适应学校生活,所以我们还应在不同领域为其制定教育训练目标。只有有了切合某个孤独症儿童个体特征的目标,再加上有针对性的训练,才能使其有更大进步。 以下是我们从不同领域为适应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孤独症儿童拟订的教育训练目标的描述。 一、认知 认知是人与人沟通的基础,也是一个人的基本能力。认知包括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思维等几部分。一个孤独症儿童要适应教育的前提,首先就应以不同的感知觉、思维等进行训练。如果其注意听的能力很差,那么也就无法适应课堂教学,就应在注意听、听的记忆、听的敏锐度等方面训练。认知是一切活动的前提。 (一)视觉的运用,应达到能追视视野内任何方向的物体;能以视觉辨别不同形状和颜色;眼手协调能对准目标敏捷地操作;能指出前一个活动看到的物品三种以上;能分辨各种空间位置关系。如:里外、上下、左右、斜正,能仿写文字。 (三)听觉的运用,应达到能听到声音马上抬头,并做出相应反应;能分辩两种以上声音或口语;能实行上一活动预定的命令;能依序反应刚才听到的三个命令。例:xx,请你关上门,把笤帚拿来,把这堆垃圾扫走。 (三)触觉的运用,应能以手指触觉分辨各种物体;能指出一个活动摸到物品。

自闭症儿童训练方法-ABA介绍的一些训练方法.

ABA介绍的一些训练方法(转载) 使用行为分析法自从1993年以来在美国越来越广泛地受到教育界的注意。在莫莉思1993年写的《让我听你的声音》书中,讲了一个有两个孤独症孩子家庭,矫治孩子的方法。他们看了罗瓦思1987写的一篇文章后决定按照他的方法建立家里的强化训练项目。他们的结果显得十分成功。因此现在美国很多家长和专家都在讨论这个教法。 罗瓦思在1981年的书阐明了他的方法。孩子的训练一般是在他三岁半前开始的。每周在家里有三十到四十个小时的训练。就是每星期5—7天的训练,每天4—6个小时(都是一对一的)。这种时间安排不是绝对的,主要是要按照各各儿童的需要调整。一次训练平均2—3个小时(包括休息)。每个项目(5分钟左右)结束之后要休息1—2分钟,每小时也让儿童休息15分钟,那时候他可以自己玩,吃零食,看录象,等活动。 开展一个使用性行为分析法(ABA)训练计划需要哪些人参和?在美国一般来说要组成一个“治疗组”。这组有至少三个人,这样可以保障他们一周的工作的时间加起来可达到30—40小时。通常参和的人员是学教育学或心理学的大学生或研究生,但有时也可以请亲戚来帮助。如果这些人愿意作志愿者当然最好,但是常常找到的是要打工的学生。家长也是这个组的成员,但是不一定是直接来充当一对一的教师。也可能,家长自己先学会这种操作技能,再教给请来的老师,他的角色是参加每周治疗组开会。最好是,能先请专家来,一起设置一些合适的项目,帮所有训练人员(家长和其他老师)都掌握同样的方法。如果没有这种专家,家长可以自己通过看了书,了解了方法以后,就开始做。一个人只要有兴趣,有积极性和能够坚持就可以学会这个方法。 这几年来在美国越来越多学校,机构和家庭都选用使用行为分析法(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ABA)来教孤独症儿童。教学、训练的方式叫回合式教学(Discrete Trial Teaching)。这种DTT是一种具体的训练技术。它主要具有以下特点:①将每一项要教的技能(skill)分成小的步骤,然后一步步地练习;②强化性(intensive)教学,反复训练每个步骤;③使用提示帮助孩子做出正确的反应;④使用强化物及强化手段。 为什么叫回合式教学(DTT)呢?这是因为这样的教育过程包括着多种“操作”,每项“操作”都有明确的开始和结束,具体过程是由三环节组成:①给孩子发出指令或要求;②促使孩子对指令或要求的回答或作出反应;③结果(对孩子的反应强化或提示加强化)。一个操作的这三个环节完成后,稍微停顿后再给出下一个指令(开始新的操作)。 孩子必须先学会每项技能的第一步,才可以开始学第二步。可以把技能分成很小的步骤,这叫《分解目标》。比如,要教孩子学习洗手就有好几个步骤:打开水龙头,搓手,擦肥皂,再搓手,关水,把手擦干……。再比如,要较孩子学会配对物品或图片:先要教他学习相配一模一样的物品。先把一件物品(比如,一支杯子)放在面前的桌子上,然后把一支同样的杯子给孩子,并说:“把它放在一样的东西旁”(配对)。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使用“提示”和“强化”(下面还将仔细介绍)来促使孩子正确反应,完成要求。学会了这第一步之后,第二步就要在桌子上摆放两件物品(比如,一支杯子和一个球),孩子就须在摆放之前辨别和区分。由于孩子已经练习过前面的内容,第二步就会容易一些。ABA把

“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的策略知识讲解

“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的策略

“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的策略 【摘要】近年来,自闭症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自闭症儿童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融合教育是有利于自闭症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方式,笔者结合自己的教育经验对于随班就读的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提出了以下策略:诚心接纳;爱心帮助;耐心引导;悉心教育;细心交流;留心追踪。 【关键词】自闭症儿童;随班就读;融合教育 有这样一群特殊的孩子:说话有障碍、语速缓慢、语音低沉、行动迟缓、不愿与人交流、不开心的时候会发出尖叫,有时候对他人或对自己有一定的攻击性,他们被人亲切地称为“星星的孩子”,因为他们就像传说中的外星人一样,不认识这个世界,也不了解这个世界,他们就是自闭症儿童。 自闭症又称儿童孤独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发育障碍,表现为语言、社交、行为各方面的全面异常,大部分患儿还伴有智力落后的症状,而对于病因,尚未明确,可追溯认知神经理论、大脑机制、环境和遗传等因素。近年来,自闭症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据2001年相关数据显示,当时我国0~6岁精神残疾的儿童已有10.4万人,其中大部分为自闭症儿童,平均每万名儿童中就有10多个,而这一数字还在以每年10%的速度递增。对于随班就读的自闭症儿童,我们发现,通常他们是孤立的,很难真正融入到班集体之中。其实,融合教育对于自闭症儿童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融合教育是要让有特殊需要的孩子,包括:肢体伤残、视觉受损、听觉受损、智力障碍、自闭症、学习困难、语言障碍、长期病患者等,跟同龄孩子一起在常规学校接受教育,使他们适应主流学校的校园生活,发挥潜能,让其身心均能得到全面的发展。融合是为了给自闭症儿童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而不是让几十个普通孩子陪着一两个自闭症孩子学习,造成顾此失彼,更不是让自闭症孩子随班“混”读或只随不读,因此如何让自闭症儿童真正融入集体是我们面临的一大难题。 一、首先我们要掌握自闭症儿童的身心特质 (一)自闭症儿童的人际互动特质 自闭症者的人际关系障碍,包括不注意人、眼睛回避与他人互动、欠缺基本社交应对能力,无法适当表达自己对他人情绪的了解和反应、缺乏参与合作性团体游戏的能力、和父母的依恋关系薄弱。 (二)自闭症儿童言语沟通的特质 约有 50%的自闭症儿童没有沟通性的语言。在了解他人的口语、肢体语言或以言语、手势、表情来表达意思时,都有程度不同的困难,在语言使用的质与量都远落后正常儿童。自闭症儿童沟通障碍包括不熟练的文法结构、回复言

自闭症儿童的教育方法:自我刺激是真刺激(下).doc

自闭症儿童的教育方法:自我刺激是真刺 激(下) 上篇跟大家聊了聊自我刺激,主要介绍了自我刺激的危害和分类。订阅号发了后很多家长给我留言,表示很焦虑。因为确实自我刺激具有普遍性,自闭症的绝大数孩子都会存在或多或少的自我刺激行为。而这些自我刺激的行为让家长十分头痛和心烦,有的家长甚至已经将其视为眼中刺肉中钉。 虽然自我刺激相对其他的行为动机更难干预和减少,但是不太表我们无能为力。今天我会帮大家总结归纳一些常见的对于自我刺激的干预方法。 在说之前我先科普一个知识点:自我刺激是属于"问题行为"的四个行为动机其中一个。问题行为一共有四个行为动机,分别是引起关注、获得实物、逃避任务、自我刺激。如何判断一个行为是否属于问题行为,有三个原则:持续时间、发生频率、对自己和他人生活是否造成影响。 如果大家不理解自我刺激和问题行为之间的关系,也不明白判定问题行为的标准,那么很多家长会自己吓死自己,看自己孩子做什么都像是自我刺激。我们要重视,但没必要过度紧张。 很多家长面对孩子自我刺激行为的时候,虽然很看不惯,但是却采取忽视的方法。因为当家长干涉孩子的时候,孩子会表现出很不高兴,也有可能出现较大的情绪波动。甚至产生一些问

题行为,比如打滚扔东西等。 首先我要说的是,忽视对于自我刺激是一种无效的方法。因为自我刺激行为一般都可以提供即时的快感。因此假如你忽视孩子的话,孩子会很乐于不受打扰的继续做自我刺激的行为。很多家长认为忽视就意味着消除,但这并不是一个概念。因为孩子自我刺激的行为功能根本不是想引起你的关注,所以忽视的方法不仅不会减少孩子的自我刺激,反而会增多。 除此之外一个错误的方法,也是家长经常犯的,就是隔离或罚时出局。孩子出现自我刺激的时候,有的家长会把孩子拉到一边进行隔离,或者罚站等作为惩罚。但是隔离后孩子更加脱离了有意义的活动和环境,这样正好使他们有更多机会进行自我刺激。所以这种方法和上面的忽视一样,不仅不能减少孩子的自我刺激,甚至会增加,请目前在这样做的家长停止。 下面介绍几种正确的干预方式,主要分为两大类: 即时的处理方法 积极的处理方法 首先来说即时的处理方法。 1、强化 强化这个词大家应该都懂,有一定基础的家长也用的不错。但是很多家长不知道怎么利用强化这个方法于自我刺激这个行为上,甚至于很多老师面对自我刺激的时候也不会想起用强化。因为在大家的眼中不管是正强化还是负强化都是增加行为

自闭症孩子的融合教育

自闭症孩子的融合教育 自闭症又称孤独症,是一种严重的精神发育障碍,表现为语言、社交、行为各方面的异常,大部分患儿还伴有智力落后的症状,而病因尚未明确,可追溯认知神经理论、大脑机制、环境和遗传等因素。 对于随班就读的自闭症儿童,通常他们是孤独的,很难真正融入到班集体之中。其实,融合教育对于自闭症儿童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融合教育是要让有特殊需要的孩子,包括:肢体伤残、视觉受损、听觉受损、智力障碍、自闭症、学习困难、语言障碍、长期病患者等,跟同龄孩子一起在常规学校接受教育,使他们适应主流学校的校园生活,发挥潜能,让其身心均能得到全面的发展。融合教育是为了给自闭症儿童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而不是让几十个普通孩子陪着一两个自闭症孩子学习,更不是让自闭症孩子随班“混”读或只随不读,因此如何让自闭症儿童真正融入集体是我们面临的一大难题。 一、首先我们要掌握自闭症儿童的身心特质 (一)自闭症儿童的人际互动特质 自闭症者的人际关系障碍,包括不注意人、眼睛回避与他人互动、欠缺基本社交应对能力、无法适当表达自己对他人情绪的了解和反应、缺乏参与合作性团体游戏的能力以及和父母的依恋关系薄弱。

(二)自闭症儿童言语沟通的特质 约有 50%的自闭症儿童没有沟通性的语言。在了解他人的口语、肢体语言或以言语、手势、表情来表达意思时,都有程度不同的困难,在语言使用的质与量都远落后正常儿童。自闭症儿童沟通障碍包括不熟练的文法结构、回复言语(鹦鹉式语言)、代名词倒置、无法使用抽象名词、暗喻性言语、音调简单、语调和节奏缺乏变化、缺乏情绪表达、少有动作配合、无法了解和记忆和他对话的人以及对他们的谈话细节不感兴趣等。因此,自闭症儿童很难用言语的表达和同伴互动沟通,或是同伴无法了解自闭症儿童想要表达的意思,使得自闭症儿童在团体生活中不受欢迎。 (三)自闭症儿童的行为特质 模式化、固定的行为是自闭症者的普遍特征。自闭症儿童在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育乐方面常有仪式行为。另外,功能性、象征性游戏的缺乏也是自闭症的特点之一。自闭症儿童常不按玩具的功能性质操作,而是出现对某些玩具的偏好和不恰当的玩法,如放入嘴里咬,用手触摸特殊的材质或只注意某些角度或动作,而让人觉得它有斜视的现象。自闭症儿童因其固定玩法与知觉缺陷而缺少一般儿童想象的、功能的、变化的及和别人互动的游戏形式。 除上述自闭症的行为特征外,自闭症儿童也常有活动量太高、活动量太低、注意力不集中、缺少主动、对某些事物特别的恐惧或特别的喜爱、乱发脾气,甚至没有达到他的要求时有攻击或伤害自己的行为。这些行为只在少部分的自闭症

自闭症儿童的教育现状

自闭症儿童的教育现状 迟雅 一、自闭症儿童的发病率 我国自闭症发病率也在逐年提高。中国公益研究院2014年4月1日发布的《中国自闭症儿童现状分析报告》显示,我国自闭症患儿数约为164万人,儿童自闭症已占我国精神疾患首位。 2016年3月9日,《中国自闭症教育康复行业发展状况报告》在北京发布。报告显示,中国自闭症患病率和世界其他国家相似,约为1%,自闭症患者总数已经超过1000万人。0~14岁儿童患病者达到200万。 二、自闭症儿童的受教育情况 目前,我国的统计数字显示:65%以上的社会群体不能正确认识自闭症,75%以上自闭症儿童在6岁以前未能被及时确诊,90%以上的自闭症儿童无法接受正常教育。 为什么自闭症儿童无法接受正规教育呢?因为他们在患上自闭症以后,精神发育就跟不上了,出现了明显的精神发育迟滞。再加上他们有明显的社会功能障碍和人际交流障碍,所以,无法适应正常的学校学习生活。 现在,全社会对自闭症的了解还很少,这方面知识的普及程度还很低。最先发现孩子问题的多数是家长,家长发现孩子不正常以后,他们心理上不愿意承认,不愿意接受这一事实,周围的人也不了解自闭症及其危害之大,也有些人虽然知道孩子不正常,但是为了不让孩子家长伤心,便挑好听的说,经常会说:孩子有早长也有晚长的,你们的孩子就属于晚长的那种,属于大器晚成。为了证明自己的观念正确,还会举出一些例子来,比如爱因斯坦当年是四五岁才会说话之类。反正这样说也不需要负什么责任,而且家长听得也顺耳。于是家长也认为似乎自己的孩子也没有什么大的问题,甚至很可能像爱因斯坦,自然也就无意于孩子的诊断与治疗。等到孩子该上学的时候,已经没有能力接受正规的教育了。于是,城市的自闭症患儿只能去特殊教育学校了,而农村的自闭者患儿一般都在家里散养。特殊教育学校招收的自闭症孩子,一般只招收8周岁以上的。自闭症患儿的最佳治疗时间是3~6岁,8周岁自闭症儿童已经错过了治疗与训练的最佳时期。这部分人将成为家庭和社会永久性的严重负担。 目前的统计数据显示,通过行为训练、干预及个性教育,约有10%的自闭症儿童能够完全康复,约20%虽然达不到完全康复水平,但是可以完全自理,还有近25%的儿童可以达到生活自理的水平。这三个数字加起来就是55%。如果能够实施“医教结合”,早发现,早实施心理干预,实行医教结合,将“开窍疗法+四环节行为训练”全面应用到自闭症的治疗当中去,前景会更好。尤其是那些属于“五软”、“五迟”的儿童,干预越早,效果越好。我们曾经干预过一名小男孩,在28个月的时候被诊断为自闭倾向,30个月的时候再次复查,仍诊断为自闭症。我们在30个月的时候开始实施开窍疗法,从解决身体的一些不良症状入手,包括治疗肾积水、尿频尿急等症状,很快孩子的亲社会能力大大提高,社会功能障碍和人际交往障碍逐渐得到改善乃至最终消失。 因此,我们建议有关部门,比如全国妇联及其所属家庭教育学会,在广大的城市和农村,通过各级组织,大力实施自闭症患儿普查,发现问题后,及时实施开窍疗法和四环节心理训练,必将为自闭症问题的解决开创美好的前景。 三、自闭症儿童教育实施情况 我国自闭症儿童的教育现状可以从下面四个方面来阐述,分别是学习环境、课程、教学策略、技术。 1、自闭症儿童的学习环境

儿童孤独症治疗方法的比较与分析研究

儿童孤独症(childhood autism)又称儿童自闭症, 是一种由多种生物因素引起的大脑广泛发育障碍性疾病。目前病因不清楚, 多认为与遗传、神经生物学和围产期异常因素有关。目前认为儿童孤独症是一种精神发育障碍性疾病, 主要表现为语言交流障碍、社会交流障碍、重复和刻板行为三大临床症状, 可伴有其它感知觉异常和智力障碍(占70%)等。儿童孤独症多起病于30个月以前, 偶见4~5岁的儿童。男性明显多于女性, 国外报道男女比约为4:1。世界各国儿童孤独症的患病率大致为2~13万, 国内部分地区的调查为2.8~12.25 万, 国内报道与国外相近[1] 。据估计我国有严重孤独症患者约65万, 症状较轻者有500多万[2] 。20世纪80年代后该病发病率有不断升高的趋势, 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自1943年Leo Kanner 教授首次报道孤独症案例至今, 各国提出了多种多样的治疗方法。但至今为止仍没有治愈孤独症的特效药, 国内外研究表明, 对孤独症应以早期教育矫治为主, 并辅以药物进行发展性治疗[3] 。本文从早期教育矫治、药物治疗和其它治疗等3个方面加以比较与分析。 1 早期教育矫治 在行为主义时代, 对孤独症的教育矫治主要以行为训练为主, 强调外在环境而忽视个体。随着人本主义的兴起, 对孤独症的教育矫治逐渐改变了其单一的训练模式, 继而采用多元化的结构, 博取众长, 更加重视个体内在需要, 强调资源整合, 运用自然情境, 加强结构性和计划性, 并广泛利用各种心理学的先进技术和教育学的先进理念, 这已经成为现今乃至以后孤独症教育矫治的主流方向。 1. 1 应用行为分析(applied behavior anlysis, ABA) 该疗法是由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的Ivan Lovaas 博士于上世纪70年代创立。它强调把语言训练放在首位, 运用功能分析法, 从个体的需要出发, 采用“ABC”模式, 即“起因(需要)— 行为—结果(积极或消极强化物)”塑造正性行为[4] 。如消退头撞墙等自伤行为, 如果给予关心或妥协, 则为消极强化物, 增强负性行为, 而如果经分析得出自伤行为起因于自我刺激, 则可用戴帽子或将墙软包装等减少自我刺激度, 并辅以分级 强化物和替代强化物如按摩等, 代以正性行为[5] 。作为目前广泛应用的孤独症儿童训练课程的疗法, 是行为主义时代典 型的行为训练疗法[5] 。它是以分解目标、强化和辅助为原则, 以回合式操作教学法作为具体操作方法( 包括指令、个体反 儿童孤独症治疗方法的比较与分析研究 高用艳 (天津市安定医院,天津 300222 ) 【摘要】 儿童自闭症是一种由多种生物因素引起的大脑广泛发育障碍性疾病, 是一种精神发育障碍性疾病, 主要表现为语言交流障碍、社会交往障碍、重复和刻板行为等三大临床症状。从早期教育矫正、药物治疗和其他治疗等3方面综合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进行比较与分析研究。【关键词】 孤独症;儿童;治疗方法;比较;分析 【中图分类号】R749.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763(2013)11-0042-03DOI:10.3969/J.ISSN.1004-6763.2013.11.019 应、结果与停顿), 以由医生指导下特教教师(个别包括患儿的家长)所组成的干预小组与孤独症儿童进行一对一的训练作为干预的主要形式。应用行为分析法是目前国内学者广泛 认同的有效治疗孤独症的方法之一[6] 。优点:简易性和较强的可操作性;局限:该方法强调行为分析, 过于将目标分解, 对孤独症儿童整体的发展不利, 并且其密集训练方式也增加了治疗的费用。 1. 2 结构化教育(treatment and education of autistic and related communication handicapped children, TECCH) 也称系统教学法, 是根据儿童的学习特点, 有组织、有系统地安排学习环境、学习材料及学习程序, 让儿童按照设计好的结构从中学 习的一种教学方法[7] 。其核心是增进孤独症儿童对环境、教育和训练内容的理解和服从。它根据孤独症患儿的学习目标, 对学习环境, 包括时间、空间、教材、教具及教学活动, 作一种具有系统性及组织性的安排, 而这些有系统的组织与安排即为“结构化”。通过这些结构化的安排使孤独症儿童逐渐达到对环境的适应。国内外一些研究也都表明该方法对于改善孤独症儿童的症状, 促进理解能力和社会功能的提高有 效[8-11] 。优点:充分强调个别化教育, 始终以孤独症儿童自身特征为主体, 注重发挥优势技能和整合家庭资源, 因此能综合评估其心理和行为发展水平, 实现训练的准确性、全面性和连续性。该方法还具有灵活性, 兼容性。局限:忽视了社交技能的训练, 同时其高度的结构化可能又会增加孤独症儿童的刻板行为, 减弱儿童的社会兴趣。 1. 3 感觉统合训练(sensory integration training) 美国南加州大学心理学家Ayres 在1967年将脑神经学与发展心理学相结合, 提出“感觉统合”概念。他认为随着大脑的不断成熟, 感觉经由身体的各个器官, 由大脑的不同部位加工、处理后, 统一输出, 保障整体机能协调统一运作[12, 13] 。据Ayres 的感觉统合理论发展而来的感觉统合训练的作用就是基于儿童发育过程中神经系统的可塑性, 对感觉统合失调儿童提供一种感觉输入的控制, 特别是内耳前庭系统、肌肉关节和皮肤等处输入的感觉。使儿童能够统合这些感觉, 达到手、眼、脑 的协调运行, 从而改善了儿童的统合能力[14, 15] 。优点:训练氛围活泼有趣, 儿童乐于接受, 且有较好的训练效果, 值得作为治疗儿童孤独症的一种有效方法加以推广。局限:训练难以兼顾各个程度的儿童;训练缺乏统一性和规范性, 动作准确度不够及练习次数不稳定;训练中缺乏小组互动和游戏

自闭症儿童日常教育训练小方法

自闭症儿童日常教育训练小方法 1、游戏法。 英国教育专家米卓德·斯蒂文斯曾指出:“玩耍和娱乐是弱智儿童开发智力的第一位有效的方法”。采用游戏法,不仅对年龄幼小的弱智孩子,对于年龄较大的学龄期弱智孩子也是适用的。因为他们的心理发展水平比较低,动作活动的水平也偏低,所以尽管孩子已长到8岁、9岁,甚至11岁、12岁,都对游戏教学法很感兴趣。在游戏中进行学习,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和理解知识。许多弱智学校的教师在各科教学中巧妙地运用游戏法对孩子进行教育训练,取得了显著效果。因此开发弱智孩子的智力或潜能的最简易方法,就是为孩子提供适当的玩具,让他们玩耍,在游戏中锻炼他们的感官功能,只要感官功能提高了,孩子的智力或潜能也会随之提高。杭州市健康路小学体育教师罗敏根据自己的教育经验,总结了在体育课中采用游戏法取得的教育效果:游戏法能激发儿童的运动兴趣、提高身体的活动能力;使孩子大脑功能得到一定程度的补偿,促进孩子的智力发展;让孩子愉快地接受正面教育,有助于培养孩子的文明行为和好习惯,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有利于增强孩子的体质(对学生身体发育情况的调查表明,确有实效)。还有其他知识教学如数学、汉语拼音、识字等教学过程中较难学习的内容,通过游戏法教学也显得容易收效。 在家庭中,家长也可以用游戏法进行教育训练。可以利用废旧材料,如包装用过的纸、旧年历画、塑料瓶、易拉罐等为孩子提供一些玩具,或可以利用这些制作成教学玩具,也可让孩子自己画、剪、撕、贴等。所以在家庭中,有更充分的机会、场所和条件提供玩具,让孩子进行游戏活动。在孩子游戏活动中,可能

会发生一些小事故,如打翻了茶杯、倒翻了痰盂等,家长不要过多指责,要给予指导和帮助。当然,在游戏中应注意安全。 2、演示与操作法。 演示法是指把教育训练的内容,用实物或图片、模型等作为教具,让孩子看得见、听得到,有的可亲口尝一尝,等等。演示法可使孩子对学习内容有直观形象的感知,有感性的认识,使他们对学习内容容易理解。 操作法是指教育训练的内容用实物、图片、模型演示来进行,不仅能让孩子看到、听到、尝到,还要让孩子能亲手摸到它、摆弄它、组装它。如让孩子把一只小瓶盖子拧开又盖上;把木珠用绳穿上又拆下;许多手工制作品,也是用手工操作教育训练的;家务劳动的内容如炒菜、洗涤、打扫卫生等等也可采用操作法对孩子教育训练。采用演示法和操作法对弱智孩子进行教育训练时,可使孩子对学习内容通过演示或操作而在大脑中留下鲜明的具体形象.形成较强的神经联系,帮助孩子理解,并能较好地接受家长或老师的指导。这对于发展孩子的感觉、知觉和动作能力有益,并且还能发展孩子对事物分析和综合的能力,即开发了其智力。在教育训练中,对教育训练的内容仅仅家长或教师的口头说教,往往费尽口舌仍收效甚微,甚至几乎等于零。这是因为孩子对事物特性缺乏具体的感知觉,往往在他的大脑中混沌一片,弄不懂什么是甜、酸、苦、辣;不明白什么是红、黄、蓝、白、黑。所以在弱智孩子的教育训练中,充分运用演示法和操作法是十分重要的。这是普通教育学原理中直观性原则的具体体现。在运用演示法和操作法及游戏法时,都需要有指导者的语言指导,即给予必要的讲解和指点,指点学习的目标是什么,怎样去认识和理解它,用什么感官去接触它,怎么去观察它。如一张图片《秋天》,指导者一边让孩子看图,一边仔细地讲解图片内容,这样

自闭症儿童家庭的影响

自闭症儿童家庭的影响 一、什么是自闭症? 自闭症又称孤独症,是一种广泛性发展障碍,以严重的、广泛的社交发展不足和沟通技能的缺乏以及刻板的行为、狭窄的兴趣和活动为特征的精神疾病。自闭症是儿童发育障碍中最为严重的疾病之一,被归类为一种由于神经系统失调导致的发育障碍,其病征包括不正常的社交能力、沟通能力、兴趣和行为模式。它影响患者与外界相处和沟通的能力。尽管患者看似与正常人无异,但病症令他们对这世界有不同的体验。不明白的人常常觉得自闭症患者很自私、反应迟顿、冷漠又古怪。 二、家人需要树立正确的成长教育观 自闭症儿童一般发生在3岁之前,而家庭是自闭症儿童的主要活动场所,所以家庭在孩子的康复过程中尤为重要。多种研究指出,自闭症儿童单单靠医疗解决是比较困难的,所以以“家庭中心”的康复模式对于自闭症儿童也是非常重要的,帮助自闭症儿童和家长树立正确的成长教育观,同时努力排解家庭的消极影响,树立绿色儿童观。 为人父母,最大的愿望莫过于望子成龙。可是,如果你的孩子是一个被医生定性为“高功能低智能”的自闭症的患儿,你会怎样?失魂落魄?绝望愤怒?……然后呢?接受事实,从此让孩子淡出人群,随他自身自灭?还是努力振作,从绝望中看到希望,寻找到排遣痛苦的良方?家庭是一个孩子的依靠,对自闭症儿童的影响甚深,所以家人的支持与鼓励是最重要的,父母没有时间去悲天悯人的抱怨,只能坚强的为孩子撑起一片天。 蔡春猪,作家,编剧,在两岁的儿子喜禾被确疹为“自闭症”后,开始了一段艰难的心路历程,并以微博的形式记录了儿子喜禾的每个日常细节。《给儿子的一封信》登载在博客之后,在一夜之间,被浏览数十万次,被转发及评论数万条,他微博的粉丝也在短期内狂增十倍以上。月前,新浪的星新出版社将蔡春猪的这些文字集结成册,出版了新书——《爸爸爱喜禾》,一经出版,立刻受到了更为广泛的关注。在此,特推荐给大家,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关注到“自闭症”这个弱势群体,能够从蔡春猪的这本书中体会到作为一个自闭症儿童家长的那颗坚强又挚热的爱心。 信的开头写道:“吾儿喜禾:这封信本来打算在你18岁的时候给你写的。你在外地读大学,来信问我对你找女朋友一事的看法。现在,提前了16年。提前16年写的好处是:有16年的时间来修改、更正、增补;坏处是:16年里都得不到回信。”18岁,如果可以读到来自父母从远方写给自己的一封信,无异于最好的成人礼。可是,喜禾爸爸的计划被彻底否定,作为一名自闭症患儿的父亲,他可能永远也无法看到儿子从大学毕业的那一天。——那是一种怎样的痛苦,就好像是一个人才刚刚开始他的人生,就被判了死刑。喜禾爸爸说:“死刑犯还有机会上诉,我能上诉吗?驳回上诉,维持原判!那我能监外执行吗?哦,也不行。那我越狱!什么?越狱是重罪,会加刑——就是说,如果我再生一个……好,我服从判决!”他埋怨老天爷“把我儿子设计成一个自闭症却不肯给我解释”,可是,随后,他说道:“因为我的乐观豁达,一个自闭症的孩子会在我这里得到幸福。”从起初的愤懑、伤心,到后来乐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