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学物理规律教学的探讨-2019年文档

中学物理规律教学的探讨-2019年文档

中学物理规律教学的探讨

物理规律反应了物理现象、物理过程在一定条件下必然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揭示了在一定条件下某些物理量间内在的、必然的联系。整个中学物理是以为数不多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为主干而构成的一个完整的体系,是由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及其相互联系构成了学科的基本结构。其中,基本概念是基石,基本规律是中心,基本方法是纽带。要使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就必须使学生学好基本规律。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学生的智力和能力也主要是在观察、实验、探索和分析物理现象,理解、掌握和运用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过程中不断发展起来的,所以,我们应当在抓好物理概念教学的基础上,认真抓好基本规律的教学。

一、物理规律教学的重要性

物理规律是物理学知识体系的核心构件,物理规律教学也是中学物理教学成功的关键环节。

1.物理规律是物理学知识体系的核心

物理学的知识体系是以一系列的物理规律凝聚而成的。在物理学发展史上,人们正是以一系列的物理规律为中心而建立了物理学的各个分支体系。例如光的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是光学知识的中心,欧姆定律、串并联电路的规律和焦耳定律是电学知识的中心等等。2.使学生掌握物理规律是物理知识教学的中心任务

学习和研究自然科学,中心任务是掌握自然规律并用来为人类服务。物理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学习物理知识的中心任务应该是掌握物理规律并应用于实际。

在物理教学中,要使学生建立概念和掌握规律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辩证的联系。一方面,形成清晰、准确的概念是掌握规律的基础,如果概念模糊不清,就谈不上准确地掌握规律;另一方面,掌握了物理规律又可以深刻而全面地理解概念。例如,只有理解力的三要素概念(大小、方向、作用点),才能理解同一直线上或互成角度的二力合成的规律(如图1)和二力平衡条件(如2)等;反之,通过掌握力的合成规律和二力平衡条件,又能更深刻地理解力的

三要素概念。所以,物理规律的应用比物理概念的应用更为广泛,理解和掌握物理规律才能更有效地利用物理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由此可见,使学生掌握好物理规律是物理知识教学的中心任务。

二、物理规律的特点及其分类

1.物理规律的特点

物理规律反映了在一定条件下某些物理量之间内在的必然联系,它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而转移。它具有以下特点:

(1)物理规律只能发现,不能创生。

任何客观规律都只是被发现,而不能被“创生”,但不同学科的规律被认识与发现的途径又是不尽相同的。物理学规律揭示的是物质的结构和物质运动所遵循的规律,因此必然与人们认识物理世界的途径有关,即都与观察、实验、抽象、思维、数学推理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2)物理规律反映了有关物理概念之间的必然联系。

任何一个物理规律,都是由一些概念组成的,这些概念常常表现为物理量,可以用一些数字和测量联系起来,物理规律则把概念之间的一定关系用语言逻辑或数学逻辑表达出来。

例如,欧姆定律是由导体、电流(I)、电压(U)、电阻(R)等概念组成的,研究对象是导体,电流(I)、电压(U)、电阻(R)是3个可测量的物理量。它表明了通过研究对象(导体)的电流与研究对象(导体)的电阻(R是反映研究对象本身的量)和加在研究对象(导体)两端的电压(U)之间的定量关系。

2.物理规律的分类

在大千世界里,物理现象千姿百态,物理运动各有不同的形式,有宏观的、微观的,有机械运动现象、热现象、光现象、电磁现象等,所以物理规律就有多种多样,物理规律也就有不同的表述形式。中学物理规律主要包括以下类型:

(1)物理定律

一般是直接从观察实验的结果中概括总结出来的物理规律,如牛顿运动定律、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欧姆定律、光的反射定律、焦耳定律等。(2)定理、原理

定律和原理一般是从已知的物理规律或理论出发,对某特定事物或现象进行演绎、推理,从而得出在一定范围内有关物理量之间的函数关系或新的论断,并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物理规律。

如阿基米德原理(F浮=G排=ρ液gV)、功的原理等。

(3)方程、公式

这是利用数学式子来描述物理量之间关系的物理规律。

如串联和并联电阻的计算公式:R=R1+R2+…+Rn;

1/R=1/R1+1/R2+…+1/Rn。

(4)法则、定则

即利用特定方法表示的物理规律,如矢量合成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右手定则和左手定则等。

(5)其他

如力(包括二力、共点力)的平衡条件、串联电路的分压规律、并联电路的分流规律、平面镜和透镜成像规律、晶体融化和凝固规律、液体压强规律等。

三、物理规律教学的一般过程

人类在研究和探索物理规律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物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学生认识物理规律的过程也相当于一个探索与研究的过程,因此,物理规律的教学方法与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大体上是一致的。

1.提出问题,创设便于发现规律的物理环境

作为新授课的物理规律的教学,首先要按照导入新课的方法,以提出问题的形式导入学习物理规律的课题。教师要有意识地提供一个便于探索规律、发现规律的物理环境。创设物理环境常用的方法有实验法和举例法。

(1)实验法

教师借助于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使物理现象或过程展示出来,让学生观察。例如讲授牛顿第一定律时所做的小车分别通过毛巾、棉布、木板表面所滑动距离大小的实验(图3)。(2)举例法

即列举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熟悉的、能引导发现规律的物理现象。例如,讲授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时,举出以下例子:“同样湿的衣服,晾在树荫下干得慢”;“同样多的水,倒在碟子里干得快,装在瓶子里干得慢”。

2.探索物理事实的内在联系,形成规律

这一教学过程主要是把第一步骤所摆出来的物理事实进行抽象思维,探讨物理规律现象的内在联系,提供建立规律的科学依据。根据不同的物理规律,可以采用下列具体方法:

(1)实验归纳法

例如,用一般水做实验得到“浮力等于物体所排开的水重”,再改用煤油或酒精做实验也得到了同样的结果,而且把物体全部浸入水中或部分浸入水中做实验都得到了同样的结论,最后归纳得到了阿基米德原理。(2)单因子实验法

对于多因子的物理过程,可运用单因子实验,先分别固定几个物理量而研究其中两个量之间的关系,最后综合为一个完整的物理规律。例如,研究电流与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可以先保持电阻不变而改变电压,观察分析电流随电压的改变情况,得到电流与电压之间的关系;再保持电压不变而改变电阻,观察分析电流随电阻的改变情况,得到电流与电阻之间的关系。最后综合成为一条物理规律,即欧姆定律。

(3)先定性后定量推演法

限于中学实验条件,精确测定数据有困难,有些定量的实验不易成功,因此,可以在观察定性实验现象的基础上进行定量推演或分析介绍,最后形成规律。例如焦耳定律,实验时观察通电后煤油温度的高低来定性说明电流产生热量的多少。实验表明,电阻越大,电流强度越大,通电时间越长,电流产生的热量越多。

然后介绍科学家焦耳的研究成果,进而得出定量描述,形成焦耳定律: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电流强度的平方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跟通电时间成正比,Q=I2Rt。

3.下定论并对规律进行讨论,加深理解规律

经过第二步的探讨和思维加工,初步形成规律后,要整理成文,用科学而又简明的语言文字或数学工具来表述物理规律。

(1)规律的物理意义

解释规律的内容,说明它表示什么样的物理含义,必要时还要与相近规律进行比较。用数学公式或图像表述规律的,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讨论如何根据规律的内容得出公式或图像;反之,又如何从公式或图像来理解其物理意义。例如焦耳定律,其内容是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的热量与电流强度的平方、导体的电阻、通电时间有关,这个关系是正比关系,由此得到焦耳定律的数学表达式为Q=I2Rt。

例如,阿基米德原理的公式F浮=G排=ρ液gV,公式中字母F浮代表物体所受的浮力,G排表示排开液体的重力,ρ液是液体的密度,g是重力加速度,V表示排开液体的体积。这个公式中各字母代表的物理意义,学生必须十分清楚,运用过程中才不至于出现差错。

(3)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单位

中学阶段,物理单位的教学也不容忽视。

例如公式Q=I2Rt,式中I、R、t的单位分别是安培、欧姆、秒,Q的单位必须是焦耳。

物理规律的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单位都是确定的,不能随便乱用。

(4)规律的成立条件和适用范围

物理规律本身是反映在一定条件下物理事物内在的必然联系,并且物理规律是在一定条件下和一定范围内总结出来的,因此,也只能在这个条件下、这个范围内才成立。学生学习物理规律时,往往只知道死背条文而忽视了成立条件和适用范围,在实际应用中乱套,在遇到情况变化时就难以下手,所以,在教学中要重视讲清规律的成立条件和适用范围。

在一般物理规律的表述中,前语是成立条件或适用范围,后语是结果,即因果关系基本连结成一个完整的句子。通过分析规律的语句结构,从字里行间就可以知道规律的成立条件和适用范围。例如牛顿第一定律,它的适用范围是“一切物体”,条件是“没有受到外力作用”(原因),结果是“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有些规律在叙述中只提出成立条件,必要时可以补充说明适用范围。例如阿基米德原理,要指出也适用于气体。有些规律限于学生的基础和认识水平,只强调成立条件,而暂不提适用范围。

例如,欧姆定律、焦耳定律,不提及只适用于纯电阻电路。

四、学生学习物理规律中的常见问题

为了有效地引导学生学好物理规律,我们还必须研究和认清学生学习物理规律中的常见问题和心理障碍。在中学阶段,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感性知识不足

中学物理规律的教学,许多是从事实出发经过分析归纳总结出来的。中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不强,他们理解物理规律特别需要有充分的感性材料作基础。如果没有足够的、能够把有关的现象与现象之间的联系鲜明地展示出来的实验或学生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曾亲身感受过的事例作基础,势必造成学生学习上的困难。

例如,研究电磁感应和自感的有关规律,如果没有足够的、能够逐步揭示现象间本质联系的实验作基础,学生对这些规律就很难理解。

2.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错误观念的干扰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一些问题形成了某些观念。这些观念中,有的比较正确,但往往有一定的表面性和片面性,甚至是错误的观念。这些先入为主的错误观念对学生正确理解物理规律往往起着严重的干扰作用。如:学生在运动和力的关系上往往有“物体受力才能运动,不受外力,物体根本不会运动”的观念,这就给学生正确理解运动和力的关系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3.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不强

在物理规律的研究和运用中,有时要进行严格的逻辑推理和科学的想象等抽象思维活动;在运用物理规律解决某些问题时,要想取得正确而全面的解答,学生要具有较高水平的思维品质。

然而,中学生在心理发展上正处在思维发展过渡期,对于不同年级的学生和不同的学生个体,这个发展在迟早快慢上有差异,有些学生由于没有形成逻辑思维的习惯,抽象思维能力不强,这就使他们在学习和运用物理规律时遇到了较大的困难。

4.不会运用物理规律说明、解释现象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中学阶段,学生在理解物理规律上,经过努力并不会感到很困难,但是运用起来常常会束手无策。形成的原因,除了知识上的欠缺和思维习惯、思维定势的干扰等因素外,最主要的是学生还未掌握运用物理知识去分析、处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因此,学生在完成认识的第二个“飞跃”上困难较大。

物理规律的教学要有阶段性,要有一个逐步深化、提高的过程。对于同一物理规律,初中、高中有不同层次的要求,因此,我们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一步步地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来提高物理规律的教学水平。

中学物理规律教学的探讨-2019年文档

中学物理规律教学的探讨 物理规律反应了物理现象、物理过程在一定条件下必然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揭示了在一定条件下某些物理量间内在的、必然的联系。整个中学物理是以为数不多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为主干而构成的一个完整的体系,是由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及其相互联系构成了学科的基本结构。其中,基本概念是基石,基本规律是中心,基本方法是纽带。要使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就必须使学生学好基本规律。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学生的智力和能力也主要是在观察、实验、探索和分析物理现象,理解、掌握和运用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过程中不断发展起来的,所以,我们应当在抓好物理概念教学的基础上,认真抓好基本规律的教学。 一、物理规律教学的重要性 物理规律是物理学知识体系的核心构件,物理规律教学也是中学物理教学成功的关键环节。 1.物理规律是物理学知识体系的核心 物理学的知识体系是以一系列的物理规律凝聚而成的。在物理学发展史上,人们正是以一系列的物理规律为中心而建立了物理学的各个分支体系。例如光的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是光学知识的中心,欧姆定律、串并联电路的规律和焦耳定律是电学知识的中心等等。2.使学生掌握物理规律是物理知识教学的中心任务 学习和研究自然科学,中心任务是掌握自然规律并用来为人类服务。物理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学习物理知识的中心任务应该是掌握物理规律并应用于实际。 在物理教学中,要使学生建立概念和掌握规律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辩证的联系。一方面,形成清晰、准确的概念是掌握规律的基础,如果概念模糊不清,就谈不上准确地掌握规律;另一方面,掌握了物理规律又可以深刻而全面地理解概念。例如,只有理解力的三要素概念(大小、方向、作用点),才能理解同一直线上或互成角度的二力合成的规律(如图1)和二力平衡条件(如2)等;反之,通过掌握力的合成规律和二力平衡条件,又能更深刻地理解力的

探索物理规律教学的一般过程-精选教育文档

探索物理规律教学的一般过程 人类在探索物理规律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物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学生认识物理规律的过程也相当于一个探索与研究的过程。因此 , 物理规律的教学方法与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大体上是一致的。 物理规律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 物理规律是观察、实验、思维和数学推理相结合的产物 ; 物理规律是反映有关物理概念之间的必然联系 ; 物理规律具有近似性和局限性。 物理规律的教学过程一般要经过提出问题、探索规律、讨论规律和运用规律四个阶段。 一、创设便于发现问题、探索规律的物理环境教师要带领学生学习物理规律 , 首先需要引导学生在物理世界中发现问题。因 此 , 在教学的开始阶段 , 要创设好便于发现问题的物理环境。创设物理环境最常用的方法是联系学生生活中最熟悉的物理现象 , 或者借助于演示实验 , 也可以让学生亲手做实验 , 使他们置身于物理世界中 , 获得感性知识 , 为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提供客观基础。 另一方面 , 创设的物理环境要有利于引导学生探索规律。例 如 , 使学生获得探索物理规律必要的感性知识和数据; 提供进一 步思考问题的线索和依据 ; 为研究问题提供必要的知识准备等等。创设的物理环境还应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带领学生在物理环境中按照物理学的研究方法来探索 物理规律

总结物理规律最常用的方法是实验归纳法。例如 , 通过利用杠杆、轮轴、滑轮等多种机械提升重物与直接用手提升相比较 , 归纳出功的原理。 对于多因子的物理过程 , 运用单因子实验法。例如 , 欧姆定律的教学中需要先保持电阻不变 , 研究电流强度随电压变化的规律。再保持电压不变 , 研究电流强度随电阻的变化的规律。最后综合为一条定律。 限于中学的实验条件 , 有些定量的实验不易成功。因此 , 可以在观察定性实验现象的基础上进行定量推演或分析介绍。 在初中阶段 , 也有少量的物理规律运用演绎法得出较方便。例如 , 运用欧姆定律推导出串、并联电路总电阻的计算式。 对有些物理规律的研究 , 可以先引导学生在观察实验或分析推理的基础上进行猜想 , 提出假说 , 然后再运用实验或理论加以检验 , 修正假说 , 得出科学的结论。如阿基米德定律、愣次定律。 还应指出 , 有些物理规律既可以用实验归纳得出 , 又可以用演绎法得出。如果教学中能将两种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运用, 效果会更好。例如 , 用实验法得出“使用定滑轮不能省力 , 使用动滑轮能省一半力”的结论后 , 可再用杠杆原理阐明其原因 ; 用实验法总结出阿基米德定律后 , 让学生计算浸入水中的正方体上、下两底面受到的压力差。这样 , 由两种不同方法却得出了一致的结论,更证明了物理规律的正确性 , 而且还使学生加深了理解和记忆。 无论采用哪种方法 ,最后都要在探索的基础上 , 得到物理规律

2019-2020年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一教学案:第二章 第1节 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含答案)

2019-2020年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一教学案:第二章第1节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含答案) 一、实验目的 1.进一步练习使用打点计时器及利用纸带求瞬时速度。 2.学会用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方法,学会用v-t图像处理实验数据。 二、实验原理 1.利用纸带计算瞬时速度:以纸带上某点为中间时刻取一小段位移,用这段位移的平均速度表示这点的瞬时速度。 2.用v -t图像表示小车的运动情况:以速度v为纵轴、时间t为横轴建立直角坐标系,用描点法画出小车的v-t图像,图线的倾斜程度表示加速度的大小,如果v-t图像是一条倾斜的直线,说明小车的速度是均匀变化的。 三、实验器材 打点计时器、交流电源、纸带、一端附有滑轮的长木板、小车、细绳、钩码、刻度尺、坐标纸。 四、实验步骤 1.如图2-1-1所示,把一端附有滑轮的长木板平放在实验桌上,并使滑轮伸出桌面,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长木板没有滑轮的一端,连接好电路。 图2-1-1 2.把一条细绳拴在小车上,使细绳跨过滑轮,下面挂上适当的钩码,把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并把纸带的另一端固定在小车的后面。 3.把小车停在靠近打点计时器的位置,先接通电源,后释放小车,让小车拖着纸带运动,打点计时器就在纸带上打下一行小点,随后立即关闭电源。 4.换上新纸带,重复实验三次。 五、数据处理 1.测量并记录数据 (1)从几条纸带中选择一条点迹最清晰的。舍掉开头一些过于密集的点迹,找一个适当的点当作计时起点(0点),每5个点(相隔0.1 s)取一个计数点进行测量,如图2-1-2所示(相邻两点间还有四个点未画出)。标明0、1、2、3、4、…,测量各计数点到0点的距离x,并

初中物理教材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2019年教育文档

初中物理教材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新教材呈现给我们的是一幅幅生动的图片和资料,同时加强了概念和规律的形成过程,淡化了概念和规律的严密体系,表面上看起来知识点少了,难度降了,但给教师创造性劳动的空间大了,通过近三年对新教材的使用,总体感受是几个度不好把握。结合自身的授课感受,反思我们自己的教学,发现以下现象在我们的教学行为中还在延续,在我们教学中应该注意处理好。 一、传统的教学模式、观念和方法带进了新课堂 学科本位的观念仍然很浓厚,尤其是对科学探究的意识、认识和实施还没做到真正到位,还在考试的指挥棒下忙碌,多数情况下还是老观念加老方法,穿新鞋走老路,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很多时候认为学生进行探究费时费力,学不了多少知识,将无法应对考试。对学生的评价也不全是“三维”评价,也基本上还是停留在重知识与技能的考查,用分数来评价衡量,这都是陈旧的观念指挥着我们的行为。仔细想想这种观念其实是将学生的科学研究思想方法、自我学习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和技巧排除在学生的知识范畴之外,同时也是没有认识到探究性学习的优势。我们应该认识到科学探究式学习虽然耗费时间和精力,但能够使学生感悟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能加深对知识的深化理解和掌握,增强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学习的兴趣,丰富学生科学研究思想方法,新的教育教学

理念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是能够得到充分体现的。 二、“只有讲过才算教过”的观念仍在影响我们的教学行为 可以说这也是形势所迫,毕竟都不可避免地要面对各级考试,评价机制的不健全和相对滞后也是造成这一不良现象的原因之一,以考试的分数来评定学生学习的好坏,也以学生的考试成绩的好坏评价教师的教育教育学能力的高低以及作为评先晋级的条件等,这都无形之中影响着教师,基本上是为考为教,而非从学生发展的基本需求出发。 三、对课程资源限制的部分内容感到无所适从 图书、电脑、网络等课程资源也还相当贫乏,学生自己动手查找资料受到极大限制,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还十分突出;对于农村中学,很多活动是无法开展的,比如社会调查、咨询、小制作、小发明小创造等都很难实施,不动手不动脑就构建不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契机和情境,很难使学生的知识得到应用和深化。再如用示波器观察波形,绝大多数学校不具备这个条件,但我们可以利用电脑附带的声音录音的小程序让学生真实感受一下,以增加教学的直观性,避免了学生的机械记忆。 四、把学生的探究活动上成实验验证课 主要表现在对探究式教学的基本要素还不十分清楚,各个环节落实不到位,尤其是学生提出问题这一环节几乎被书本所左右被教师所代替。对大多数探究活动来说,经历体验探究的过程往往比得到结果更重要更有意义,但为了赶进度而在学生还没有进

中学物理有效教学策略的浅议-最新教学文档

中学物理有效教学策略的浅议 一、问题的提出 1. 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新世纪是教育的世纪,教育强则国强,教育兴则国兴,从20世纪末开始,几乎所有国家都把教育放在首要位置。基于时代发展的新要求,基于对教育本质的重新理解,教学的有效性研究作为一个重要课题摆在了我们面前。有效教学是从国外引进的一个术语,它是由英文中的Effective Instruction直译过来的。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运动,特别是在受美国使用主义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教学技能核定运动之后,这一概念频繁地出现在教育文献中,引起了世界各国同仁的关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9-2019)》指出: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只有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才能减轻中学生课业负担,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而教学有效性是所有教育、教学改革的共同追求。 2. 物理新课程要求有效教学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是我国应对信息社会来临、终身教育思潮、知识经济时代挑战的重要措施,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奠基工程之一。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已全面启动,新课程倡导“自主学习、乐于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重

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新课程的核心目标是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就是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传授知识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其要求远远高于传统应试教育下解题能力的训练,对高中教学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 物理作为一门基础教育中的基础课程,在高中课程学习中至关重要;物理是一门规律性很强、对思维能力要求很高的学科,对学生科学思维和素质的养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就物理学科而言,教学改革是指在现代教学理论的指导下,以体现新教材的改革意图为起点,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提炼了“以情境为基础,用问题作点拨,以活动为中心”的物理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加强对物理概念和规律形成过程的教学,注重物理过程中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同时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有效的物理教学能够提高教学效率,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从而高效、有序地进行新课程改革。 3. 新课改实施呼唤有效教学 尽管在新课程理念的全面指导下,课堂教学沿着素质教育的方向扎实推进并取得阶段性和实质性成果,但我们理应看到教学改革还存在形式化和低效化的问题,很多一线高中教师的教学实际效果并不明显。主要体现在: 第一,当前的课堂教学方式过于“急功近利”。一味重

中学物理概念教学的方法探究

中学物理概念教学的方法探究 1.启发性教学法 启发性教学法强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来发现和理解物理规律。 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展示实验现象、让学生进行自主思考等方式来激 发学生的兴趣并培养其科学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中可以提出问题,让 学生推测答案并进行实验验证,通过亲身参与探究,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 性和实践能力。 2.归纳演绎法 归纳演绎法是通过抽象、概括和归纳总结来推导物理规律的方法。教 师可以先通过具体的实验、现象和例子引出概念,再通过多个事例和推理 的方法,使学生逐步归纳总结出物理规律。例如,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展示 多个相关实验现象,要求学生归纳总结规律,并提醒他们注意规律中的特 殊情况和限制条件。 3.概念图示教学法 概念图示教学法通过图示的方式展示物理概念和规律,帮助学生更直 观地理解和记忆。教师可以使用清晰简明的图示、示意图、图表等辅助工具,将抽象的物理概念和规律可视化,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来理解物理 概念和掌握规律。例如,在教学中可以通过画图、制作动画等方式来展示 力的方向、大小和作用位置的影响,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力的概念。 4.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通过引入实际生活中的案例来学习和应用物理概念和规律。教师可以选择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案例或者历史上的著名案例,以故事的形

式讲述,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通过案例教学,学生可以将物理概念和 规律与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物理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合作学习法 合作学习法强调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通过小组合作、角色扮演、 讨论等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共同构建知识。教师可以将学 生分成小组,每组成员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职责进行学习和探究,最后交流 和讨论成果。通过合作学习,学生可以在互相合作和交流的过程中共同构 建知识,提高学习效果和兴趣。 6.实验教学法 实验教学法是物理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方法。通过安排合适的实验,学生可以通过观察、测量和分析实验现象来探究和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 教师可以适时组织实验,并引导学生学会设计实验步骤、收集数据和分析 结果。通过实验教学,学生可以将抽象的物理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实验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在进行中学物理概念教学时,教师需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 点合理选择以上几种教学方法,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运用。同时,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创设良好 的学习环境和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研究论文(9篇)-初中物理论文-教育论文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研究论文(9篇)-初中物理论文-教育论文 ——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第一篇: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兴趣培养思考 学习的动机是激励学生努力学习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动力,而构成学习动机的成份中最主要、最现实、最活跃的成份乃是学习的兴趣.所谓学习兴趣,是指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不断探求真理而带有感彩的意向活动.学习兴趣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正如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所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也认为:“学习的刺激,乃是对科学材料的兴趣.” 物理课是初中学生的起始学科,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对于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防止学生的分化现象,提

高教学质量是非常重要的.然而在传统的初中物理教学中,我们曾一度忽视了学生兴趣的培养,结果初二的学生在物理学习中就出现了大分化,以至许多学生偏废了物理学,认为自己不是学物理的“料”.即使一些物理学得较好的学生,到了高中也不断掉队,因为他们对学习物理本身并没有多大兴趣,只是为了考高分而死记硬背一些物理概念和规律,做大量习题.虽然在初中阶段的考试中能得高分,但他们缺少学习物理应该具备的一些观察和思维能力,因此不能适应高一阶段学习的要求.而这些能力的培养没有兴趣是不行的.近几年来,我们逐渐注意到这方面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了一些培养初中学生学习物理兴趣的方法. 1发挥物理学史在教学中的作用,引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物理学史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面既有可敬可佩的英雄人物,也有物理学家的欢乐与痛苦,有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也有奋力拚搏激动人心的科学……,它能引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我们在教学中充分利用了阅读材料,并根据需要设计一些启迪学生思维和兴趣的思考题.如介绍了牛顿的“苹果落

对中学物理教学的认识-最新教育文档

对中学物理教学的认识 中学物理,是九年义务教育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它是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和应用科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是学生通过物理学习,学到初步的物理知识,获得观察和实验的初步技能,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会学习的兴趣,逐步树立科学世界观;并且在认识自然现象和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了解人类如何通过探究自然而推进科学的文明发展,从而进一步认识物理学在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作为一名物理教师,就应该更好的引导学生去学习物理,在教学中应该作到以下几点: 一、备好课 1、课前熟读教材,弄清主要知识内容,分析知识结构; 2、查阅相关资料,找出与本节内容相关的知识点; 3、备学生,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基础,能力)等,然后遵循一定的科学教学原则,选择好恰当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谈话法、演示法)等; 4、紧扣教材,结合实际,认真写好教案。 二、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物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物理思维是人们在观察物理现象,进行物理实验获得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从而创造性的获取知识,并提出假设的活动。因而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既是教学大纲的要求,也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中学物理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1,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在教学中建立起模型,如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可以把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忽略,把这个看作具有物体全部质量的点来研究,这样在形成概念的过程中,就可以帮助对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对概念的反复抽象讲解,学生就可以由形象到思维,最后脱离形象而完全达到抽象思维能力的加强。

2、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从问题的反向去思考,得出正确答案的思维过程即为逆向思维,它是一种创造性的科学思维方法。在中学物理的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时而巧妙的转化思维方向,顺推不行就考虑逆推,正面受阻就迂回到问题反面去攻克。 如在进行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的教学时,可以让学生从反面去想:如果导体在做切割运动,但开关是断开的,电流表是否会偏转,从而得出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1)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2)电路要闭合。这样一来,学生的印象会更深。 通过长期的锻炼,学生就会对问题进行举一反三和反面的思考。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逻辑思维是运用分析和综合、归纳和演义、类别和推理等方法,从已有的命题得出新命题的思维方式。如在进行“物体吸热使内能增加”的教学时,可以把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放到一起,进行观察和比较,归纳其共性,从而得出:晶体在熔化过程中,物体吸热,内能增加,但温度不变;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物体吸热,内能增加,温度也在变化。 三、在教学中加强学生物理实验能力的培养 对于物理教学,除了课堂教学外,还应根据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加强物理实验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使学生对知识能更好的掌握和巩固。 物理实验是重视物理知识的形成过程,是弄清、确立和验证物理概念和规律的依据。通过观察实验现象的过程和数据,分析和归纳出物理结论和规律,从而加深对物理知识的了解和应用。同时又可以引发非智力因素(如:信心、意志、毅力)、创造策划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归纳总结能力的发展,所以,在物理教学中对物理实验的教学不容忽视。 1、培养学生观察、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物理实验与日常生活中的很多事是相关的,上实验课时,应要求学生要认真、细致的观察;要求学生尽量自己动手做实验,明确实验目的,明确观察对象和任务,做好观察的准备,制定观察计划,掌握观察的具体方法;

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物理规律教学设计研究 2019年教育文档

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物理规律教学设计研究 一、高中物理核心素养是物理学科教学的价值所在 随着新课程改革进入“后课改时代”,以学科知识结构为核心的传统课程标准体系逐步向以个人终身发展、终身学习能力为主体的核心素养的培养转化,核心素养的培养成为新课程改革深化的新目标。按照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自然顺序,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1.物理学的核心知识:指物理学的核心概念、核心规律、重要物理实验、重要的思维方法。 2.物理学的核心能力:指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利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实验探究能力等。 3.物理学科学品质:学生对科学兴趣、态度、情感、价值观,具备的科学精神与合作态度。 在这三个层次中,核心知识是基础,核心能力、科学品质是目标。 德国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冯.劳厄就曾说过:教育给予人们的无非是当一切已学过的东西都忘记后所剩下的东西。那么物理教学希望是什么?物理学研究的思想和方法、研究的态度才是学生忘记已经学过的东西后最后剩下的。 二、基于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物理规律教学中学生活动 的设计.

1.物理规律教学课的特征 物理规律教学需要关注四个方面: (1)关注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 奥苏贝尔曾说过:“影响学习的唯一重要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同样,物理规律的教学应该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知实际基础上,以及学生所具备的心理、思维能力等发展水平。 (2)关注物理规律的形成过程。 著名教育家波利亚曾经指出:在教一个学科的分支(或一个理论、一个概念)时,我们应让孩子们重蹈人类思想发展中那些关键性的步子。这就启发我们在教学时,应该重视物理规律的形成过程,让教学的逻辑更加明晰,避免“轻过程,重结论”。 (3)关注物理规律的深化理解。 物理规律的深化理解要多角度挖掘,不仅要搞清规律本身的内涵,还应使学生弄清各种相关规律间的联系,从而整体上把握物理规律。 (4)关注物理规律的应用价值。 学习的真正目的在于应用。物理规律的学习理应与其相关的应用联系起来,一方面让学生体会到规律学习有其存在的价值,另一方面,通过对规律的应用,也能进一步深化对规律的理解。 2.《实验:研究碰撞中的不变量》的教材分析 《实验: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是《动量守恒定律》的第一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建立理想化物理模型的探讨-2019年教育文档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建立理想化物理模型的探讨 在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中,理想化模型是很重要的一个工具,建立理想化物理模型,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过程,建立好了理想化模型,对学生的学习是万丈高楼的基石。 物理模型是在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能具体、形象、生动、深刻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和主流。中学物理教学的实质是利用抽象简化后的物理模型研究物理规律的教学,通过分析模型的内涵,借以研究物理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如何拓宽模型教学范畴,利用模型搞好物理教学,尤其是做好综合复习,对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引导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而后解决问题,对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尤其重要。 模型法是解决物理问题的重要而又基本的方法,是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最高层次之一,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重视理想模型的教学,引导学生正确运用模型法解决物理问题,从而加深对物理概念及物理规律的理解,提高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 一、物理模型在教学中的运用 (一)建立模型概念,理解概念实质 概念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在人脑中的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是抽象的、理性的。要想使客观事物在人脑中有深刻的反映,必须将它与人脑中已有的事物联系起来,使之形象化、具体化。物理模型大都是以理想化模型为对象建立起来的。建立概念模型

实际上是撇开与当前考察无关的因素以及对当前考察影响很小的次要因素,抓住主要因素,认清事物的本质,利用理想化的概念模型解决实际问题。如质点、刚体、理想气体、点电荷等等。学生在理解这些概念时,很难把握其实质,而建立概念模型则是一种有效的思维方式。 (二)认清条件模型,突出主要矛盾 条件模型就是将已知的物理条件模型化,舍去条件中的次要因素,抓住条件中的主要因素,为问题的讨论和求解起到搭桥铺路、化难为易的作用。例如,我们在研究两个物体碰撞时,因作用时间很短,忽略了摩擦等阻力,认为系统的总动量保持不变。条件模型的建立,能使我们研究的问题得到很大的简化。 (三)构造过程模型,建立物理图景 过程模型就是将物理过程模型化,将一些复杂的物理过程经过分解、简化、抽象为简单的、易于理解的物理过程。例如,为了研究平抛物体的运动规律,我们先将问题简化为下列两个过程:第一,质点在水平方向不受外力,做匀速直线运动;第二,质点在竖直方向仅受重力作用,做自由落体运动。可见,过程模型的建立,不但可以使问题得到简化,还可以加深学生对有关概念、规律的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四)转换物理模型,深入理解模型 通过对理想化模型的研究,可以完全避开各种因素的干扰,在思维中直接与研究对象的本质接触,能既快又准确地了解事物

中学物理教学一些基本方法的探讨高观点下的中学物理探讨pdf

中学物理教学一些基本方法的探讨高观点下的中学物理 探讨pdf 教学法是一门艺术。没有良好的教学方法,教学质量将难以达到一定 的高度。古代的鬼谷子、孙子、孔子等就是以研究政治、军事、教育的方 法论闻名于世。我们在校学习时,同学中常有某某老师讲课易懂或某某教 授讲得好的议论。这种感触也说明了研究教学方法是有必要的。俗话说 “磨刀不误砍柴工”,物理学科为完成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教学任务,有必 要对教学方法作一些研究和改进。因此,对于一些常见的教学中应注意的 方法问题,提出来供大家讨论,仅作抛砖引玉。1、使用准确、简明, 与教科书尽量一致的教学语言,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本内容。吐字清晰,讲话速度要略慢些,每一句精简扼要,这样能吸引学生,而且声音要大, 要使坐后排的同学也能听得很清楚。不讲空话,避免浪费时间。介绍概念、定律、定理时,更要准确、明了,使学生不看黑板时也能够记忆,便于学 生牢固掌握。板书尽量简明、清晰,突出重点,方便学生复习。物理教学 中应多提问题。“思维永远是由问题开始的”,提出问题后,稍停一下, 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2、要有吸引学生注意力的良好方法。学生注意 力分散是常见的事,这时,一个劲儿自顾自讲下去已经毫无效果,在这种 情况下,要善于用一些物理学家的奇闻逸事或新的发明、发现及变换教学 形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或者改做课堂练习题或做有趣的小问答题、小实验等,将学生的注意力拉回来。3、要有比较精深的知识。能将教科书上 的内容延伸到新技术、新材料、新方法、新发现等新知识中去。主要利用 所学知识或从杂志、电影、电视、继续教育等渠道得来的知识,拓展学生 视野,提高学生联想能力,打开学生的思维空间,从而更好地掌握教学内容。4、每堂课要有足够的容量。“高速度,高难度”教学原则虽然不 一定适合于所有的学生,但自有它的道理。课堂教学虽说因人而异,但在

核心素养体系下的探究式物理教学-2019年精选文档

核心素养体系下的探究式物理教学 近年来,世界各国开始关注学生的核心素养,并构建相应的核心素养模型.建立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相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品格和关键能力,已成为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本要求,也成为我国教育领域与国际教育改革趋势相衔接的重要环节. 我们必须要认识到学校教育不能填满学生生活的空间,要留有闲暇.因为学校教育绝不是给人生画上句号,而是给人生准备好必要的“桨”.以个人发展和终身学习为主体的核心素养模型,必将取代以学科知识结构为核心的传统课程标准体系,以培养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目的的教育教学必将取代知识传授为主要目的的传统教学. 1核心素养内涵 所谓核心素养指的是,同职业上的实力与人生的成功直接相关的涵盖了社会技能与动机、人格特征在内的统整的能力.牵涉到不仅“知晓什么”,而且在现实问题情境中“能做什么”的问题.“核心素养”的核心既不是单纯的知识技能,也不是单纯的兴趣、动机、态度,而在于重视运用知识技能、解决现实课题所必须的思考力、判断力与表达力及其人格品性. 2探究式物理教学模式 高中新课程积极倡导探究式教育:“要改变课程中过于强调

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物理教育应该以探究式教育理念为指导,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促进和发展学生终身学习的内在品质. 华盛顿大学物理教育研究组编写的“探究物理(Physics by Inquiry,1996)”一书的前言中指出:“探究物理由一系列以实验为基础的单元组成,一步一步地将学生引入物理学和物质科学.学生通过深入地研究简单的物质系统及其相互作用,获取科学过程的直接经验.学生从自己的观察入手,发展基本的物理概念,使用并解释不同的科学表达方式,建构具有解释和预测功能的模型.所有单元设计都有明确的目的,发展学生的科学推理技能,提供将科学概念、表达方式和模型与实际问题建立联系的实践活动.” 物理学是在不断追求认识统一性的探究过程中发展的.物理课不应当是听课、记笔记、做实验、做习题的结合,而是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不断探究物理现象的本质与内在联系的过程.将科学探究作为物理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这是体现物理学的本质与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相统一的要求,是国际物理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 3核心素养体系下的探究式物理教学

高中物理新课标下探究实验教学的思考与实践-2019年精选教学文档

高中物理新课标下探究实验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一、探究实验的含义及达到的目标: 高中物理新课标明确指出:重视探究实验,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注重创设学习的情景,激发探究欲望,引导地、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学习科学方法、培养探究实验能力和养成科学态度。重视实验在物理学习中多种功能作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重视实验在学习物理中的基础性作用,鼓励学生通过实验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探究实验课是指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围绕物理这一领域通过各种渠道传播物理科技知识,提高学生科技意识、使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帮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科学方法、形成物理科学素养、形成一定物理科技制作能力及创新能力的一种课型。更明确地说,探究实验课应当成为学习怎样发现、怎样分析、和怎样解决实际问题的课程。探究实验教学过程中所表现的积极性、自觉性、创造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尽可能为学生留有发展的余地,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需要,注重学生个性的养成、潜能的开发和智能的发展。探究实验教学创设了学生自主活动和积极探究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和体验探究过程,获取知识;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探究实验能力,学习科学方法和养成科学态度。重视实验在学习物理中的基础性作用,鼓励学生通过实验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掌握科学研究

的方法。 探究实验是提高学生科技意识、使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帮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科学方法、形成物理科学素养、形成一定物理科技制作能力及创新能力的一种课型。更明确地说,探究实验应当成为学习怎样发现、怎样分析、和怎样解决实际问题的课程。本课题较学生实验课、有较强的创造性、开发性、民主性,做到以问题为创新的起点、探索为创新的基础、方法为创新的手段。探究实验要建立一套以研究实际问题为中心、以辩证唯物主义科学方法为框架的课程体系。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最起码能让学生达到即使今后不从事科技研究工作,也能用探究实验课上学到的科学方法处理日常生活和工作问题的水平。总之,探究实验符合国际中学物理课程改革的新潮流,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际操作能力的新途径。 二、探究实验课与验证性实验的比较及程序和结构 验证性实验方法 探究实验课实验方法 1.告诉学生详细实验步骤 1.告诉学生如何进行探究的步骤 2.告诉学生结论 2.不告诉学生的结论 3.努力获得所需结论

“朱氏定律”对初中物理教学作用的探讨

“朱氏定律”对初中物理教学作用的探讨 摘要:我在教学中会根据初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把一些物理知识和规律 以及我对这些知识的理解,然后用规律作为导线把知识和学生串联起来,形成我 的教学电路,学生就像这个电路中一个个五颜六色的灯泡,在这个教学电路中闪 亮出五彩斑斓的光芒。以下是我在教学中总结的一些规律和方法,被学生戏称为“朱氏定律”,教学中确实起到了一定的好作用。 关键词:朱氏定律;初中物理;找出规律;顺口溜 【背景】我是一名初中物理教师,我姓朱,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我认为课堂 不仅仅只是教师传授知识的场所,更应该是师生之间交流思想感情,碰撞知识火花,启迪智慧情感的其乐融融的磁场。我一贯反对教师在课堂上照本宣科,也反 对教师只是把知识教给学生;这样的教师不会得到学生的崇拜,也不会使学生变 被动为主动地学习,更不会有较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我在教学中会根据初中学生 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把一些物理知识和规律以及我对这些知识的理解,然后用规 律作为导线把知识和学生串联起来,形成我的教学电路,学生就像这个电路中一 个个五颜六色的灯泡,在这个教学电路中闪亮出五彩斑斓的光芒。以下是我在教 学中总结的一些规律和方法,被学生戏称为“朱氏定律”,教学中确实起到了一定 的好作用。 一、在物理定律的基础上找出规律——朱氏定律一 初中学生正是逻辑思维形成与成长的关键时期,对于逻辑思维严密的理科学 习尤为重要,它能帮助学生逻辑思维形成与发展,因此作为初中物理教师在教学 中要有意渗透和引导学生进行逻辑思考。 这个题就必须用到函数关系中正比例的有关知识分析,否则学生不能理解; 但有时考虑到其物理意义的物理分析,ρ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时就不能说ρ与 m成正比,与v成反比了;如果这样分析,就说明ρ是一个变量,“ρ”在物理学中表示物质的密度,而初中物理学中物质的密度是一定的,这样就出现了矛盾,说 ρ与m成正比,与v成反比是错误的。物理学中像这样的情况比较多。所以物理 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注意物理概念的准确性,分清不同情况下物理量之间逻辑关系。 (二)解题过程中的逻辑关系的分析 二、总结物理知识的顺口溜——朱氏定律二 物理学中很多知识规律不便于用语言直接表述清楚,也不便于学生掌握,这 样学生有时感觉不好记忆,如果教师能用比较简洁的语言,如:编成顺口溜式的 语言,学生感觉既好理解,又好记忆。 (一)我在光学中对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时就给学生总结了一条顺口溜—— 孪生兄弟在二焦,越靠焦点像越高。意思是物距在二倍焦点上时,成等大倒立的 实像;无论是实像还是虚像,当物体向焦点靠近时,像就会变大。当我把这个顺 口溜告诉学生后学生感觉要掌握成像规律九很轻松了,学习的效率提高了很多。 (二)在讲解摩擦力是怎样产生的,它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又与那些因 素无关时我给同学们编了一个顺口溜: 接触有力相对滑,粗糙表面生摩擦。——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影响摩擦谁有意,粗糙表面和压力。——摩擦力与那些因素有关 切记速度与面积,均与摩擦没关系。——摩擦力与那些因素无关

合作探究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具体实践-2019年精选文档

合作探究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具体实践 2001年,我国基础教育翻开了新的一页,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要“改变课程实施中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合作学习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然而,有的学校为了中考,教师在教学中仍坚持以老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本人在教学中应用新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合作学习、合作探究,这样的教学方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历 届中考中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合作学习的实质是什么?合作探究如何在教学中贯彻实施?下面谈谈我的一 些具体实践。 一、合作学习的实质 1、合作学习是让学生把合作作为一种生活态度 合作学习注重学生合作品质的培养、合作精神的养成。通过合作学习,要求学生能以一种合作者的眼光来分析人、观察人, 希望学生在面临“合作”或者“单干”的二者择一的情境中能 够更多地选择合作,鼓励学生把同舟共济作为自己的努力目标。合作并不只是一种学习方式,更是一种生活方式,我们希望学生

能接受作为一种价值观的合作。 2、合作学习是让学生学会合作 合作学习的最高境界是成员彼此接纳欣赏、互相取长补短和共同携手进步。合作学习的任务就是让学生学会善解人意、接纳别人、欣赏别人,学会对自己负责、对同伴负责、对团队负责,学会恰当地表达、维持、辩护自己的观点,学会适当的妥协,学会承担责任。 3、合作学习是让学生接受同学就是资源、团队的利益高于一切的理念 合作学习往往以小组或者团队为单位进行,它一改“同学就是竞争者”的同学观,倡导互助学习、取长补短、同伴不是竞争对手而是丰富的学习资源、团队的成功就是自己的成功的新的同学观。协同就是指教学任务需要协调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不同资源或者个体完成某一目标的过程或能力。凡是教学任务只有经过小组成员责任分工、角色轮换,发挥自己的优势与吸取别人的长处相结合,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协作共事、齐心协力才能完成的内容,就需要通过合作学习来完成。 物理上的很多小制作,对学生活动有协同的需要,可拟作合作学习的内容,例如制作日晷仪、制作小孔成像仪、撰写小论文等等。物理学具有应用性和生活性的学科特点,再加上物理定律的使用是有条件和相对的,可以用于合作学习的内容很多,但绝不意味着可以不加选择地使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应该结合实际情

初中物理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策略探讨

初中物理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策略探讨 作者:金吉刚 来源:《新课程·中学》2019年第08期 摘要:大量主题搜索显示,理科类的实践综合调研层出不穷。在初中阶段提出物理综合实践活动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理性思维,培养学生的逻辑思考能力。在教学方面,教师把课堂传授的经验应用在实践活动中,便于学生理解物理综合知识的关键内容,以开放式的授课方式引发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探索。学生成为探究问题价值的主体,突出物理知识的实际操作意义,在初中教学中具有极大参考价值。 关键词:物理探究;综合实践;教学策略;必要性 学生在初中阶段首次接触物理学知识便能充分感受到物理学知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甚至许多物理性知识都起源于生活。在实际生活中发现物理规律,相关研究人员不断进行实验操作,得出初步结论后,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不断完善发展该结论,最终成为我们所需掌握的必备知识。所以,初中物理的综合实践活动是实践操作的活动,是我们对实际生活的探讨研究。 一、初中物理学习的状况 学生接受新课程需要一段的适应期,适应期过后有的学生会发现自己接受物理性知识明显要慢于其他的学生,这样的学生多数为女生,具体的表现在实践操作中。如,学习电路串联并联时,灯泡是否明亮有多种因素的影响,什么情况下是串联电路,什么情况下是并联电路等问题,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基本也是男同学在装置试验设备,女生总是处于被动状态,死记硬背物理结论,其实并不知道理论的来源。教师采用的实践课程实质上与传统学科的授课方式没有区别,容易出现偏科现象,无法衡量理性思维是否利于对初中学生素质的培养。从整体上看,没有创新教学模式,不能覆盖绝大部分的实践操作层面,忽视了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合,缺少对学生的引导能力。从学生角度看,学生没有准确定位物理知识在实践生活中的重要位置,不積极参加动手操作环节等等,在这样双面出现问题的情况下提出了明确的实践策略[1]。 二、物理综合实践的教学策略 (一)明确任务,总结方案 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物理实验,要求每一小组的组长阶段性地提高小组的参与能力,提出相关问题并进行讨论,得出结论后,重新回到实践过程证明结论的合理性。在这一过程中,可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的探索欲望,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动能力有所提高。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所提供的物理实验主题要符合实际生活,紧扣综合实践的主题,掌握难易度,在学生可接受的范围内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实践研究过程中。如,折射反射原理的学习中,教师将一

关于初中物理教学中联系实际的探究-2019年精选文档

关于初中物理教学中联系实际的探究 若学生们能将在课堂上学习的物理知识与现实生活紧紧地结合起来,养成有意识地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去分析、思考和处理所遇到的各种现实问题的习惯,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就自然能得到很大提高。所以,联系实际对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激发学生物理兴趣,提高学生物理素质,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那么,在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中如何联系实际呢? 一、利用电化教学和电脑多媒体教学手段 电化教学和电脑多媒体教学手段具有直观形象、生动活泼、声像并茂的特点。例如在学习“令人厌烦的噪声”这一节课时可以利用录像手段。画面有:水的污染实况(污染得又黑又脏的河流)、大气污染实况(工厂烟囱喷出的滚滚浓烟,交通车辆排放的团团黑气,酸雨降落)、固体废物污染实况(街道上的垃圾桶内外都堆满了垃圾、垃圾场里未经处理的垃圾堆积如山)、噪声污染实况(音响里传出刺耳嘈杂的噪声)。引入噪声概念后,再列举司空见惯的噪声现象,如:车间里机器轰鸣声震天撼地,马路上交通车辆的喇叭声刺耳揪心……这些,影响人们的学习、工作和休息,损害人们的身心健康。这样,通过观看录像和老师的讲解,学生了解环境污染的危害,并着重了解噪声的危害,从而激发寻求控制噪声的途径。 二、利用物理实验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研究物理学的最基本的方法之一,是与实际相联系的纽带。在一节物理课上,我给学生准备了几张物理挂图,用透明胶布把挂图的上边粘在黑板上,挂图的下边自由下垂,准备上课时用。上课的铃声刚刚响过,忽然从门外急匆匆地跑回来了几个同学。原来这几个同学因上厕所回来迟了,听到铃声,急忙从黑板前面的讲台上跑过,回到自己座位上。这时教室里鸦雀无声,同学们正等待着准备上课。一个奇妙的现象引起了我的注意:当这几个同学从黑板前跑过时,黑板上面的挂图齐刷刷地飞了起来。我灵机一动,赶快让全班同学都仔细地观察这一现象。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探究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的生活实际素材。我心里特别高兴,因为这一内容在上一节课刚刚学过,同学们感到很难理解,甚至不可思议。我紧紧抓住这一实际的生活现象不放,让同学们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针对刚才的现象提出问题,大胆猜想。我留了大约2分钟的思考时间,并让同学们自由发言。(发言内容略) 实验一开始,乒乓球就像一个被风吹起的棉花团,紧紧地贴在漏斗口的下方。太奇怪了,太不可思议了!同学们个个发出了惊奇而又兴奋的喊声。此时,我的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兴奋,也有一种说不出的成就感――学生实际上是很聪明的,很了不起的。老师对学生有多大的信任程度,学生就会有多大的内在潜能啊!

浅谈物理规律教学的基本程序

浅谈物理规律教学的基本程序 作者:董诗玉 来源:《学习与科普》2019年第21期 摘要: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物理规律是观察、实验、思维、想象和数学思维的产物。一般要经过提出问题、探索规律、讨论规律和运用规律四个阶段。 关键词:提出问题、探索规律、讨论规律和运用规律 学生对物理规律的认知是一个整个中学物理学习的核心和复杂的认识过程,是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特殊认识与一般认识反复结合、相互作用的发展过程。学生学习物理规律首先要在具体感知的基础上,通过抽象概括,得出结论;然后将得出的结论运用于实际,使知识从弄懂到会用。物理规律的教学过程就是帮助学生完成上述复杂的认识过程。基于上述掌握物理规律的认知过程,物理规律教学一般要经过提出问题、探索规律、讨论规律和运用规律四个阶段。 1.创设便于发现问题、探索规律的物理环境 获得足够的感性认识是掌握物理规律的基础,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或分析学生生活中熟知的典型事例、或从对学生已有的知识的逻辑展开中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兴趣,创造便于探索规律的良好的物理环境,提供探索物理规律必要的感性材料,提供进一步思考问题的线索和依据,为研究物理规律提供必要的知识准备。在这一阶段的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是:创设的物理环境要能提供探索物理规律的感性材料,又要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欲望。 2.思维加工,建立规律 在已有的物理概念和实验数据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科学逻辑思维,即运用比较、分类、分析、综合、归纳、演绎、判断、推理和想象等方法,抓住物理现象和过程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摒弃非本质的、偶然的因素。具体而言.在中学阶段主要是运用实验归纳法和理论分析法,或者把两者结合起来进行。 (1)运用实验总结规律的方法 第一,由对日常经验或实验现象的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如电磁现象中的右手定则,声音的三要素教学就可以运用这种方法。 第二,由大量实验数据,经归纳和必要的数学处理,得到结论。如杠杆的平衡条件、光的反射定律的教学就可以运用这种方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