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动物生理学 (部分章节)

动物生理学 (部分章节)

动物生理学 (部分章节)
动物生理学 (部分章节)

第9章 内 分 泌

9-1 经典内分泌腺体及其分泌的主要激素和化学性质

表9–1 经典内分泌腺体及其分泌的主要激素和化学性质

内分泌腺分泌的主要激素主要靶细胞化学性质腺垂体促甲状腺激素(TSH)甲状腺糖蛋白

促卵泡激素(FSH)性腺糖蛋白

黄体生成素/间质细胞刺激素(LH/ICSH)性腺糖蛋白

促性腺激素(鱼,GtH)鱼类性腺糖蛋白

生长激素(GH)骨、软骨组织191肽

催乳素(PRL)乳腺199肽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肾上腺皮质39肽

促黑(素细胞)激素(MSH)黑素细胞18肽

促脂解素(LPH)脂肪组织18肽

β–内啡肽

神经垂体抗利尿激素/血管升压素(ADH/VP)肾、血管9肽

催产素(OXT,缩宫素 OT)输卵管、子宫、乳腺等9肽

松果体褪黑素(MLT)多种组织胺类

8–精缩宫素

甲状腺甲状腺素(T4)全身组织胺类

三碘甲腺原氨酸(T3)全身组织胺类

甲状腺C细胞

鳃后体(鱼、禽)降钙素(CT)

降钙素(CT)

骨、肾、肠32肽

甲状旁腺甲状旁腺激素(PTH)骨、肾、肠32肽胰岛B细胞胰岛素多种组织蛋白质胰岛A细胞胰高血糖素肝、脂肪组织29肽胰岛D细胞生长抑素(SS)消化器官等14肽胰岛F细胞胰多肽消化器官等36肽肾上腺髓质去甲肾上腺素(NE)多种组织胺类肾上腺素(E)多种组织胺类肾上腺皮质糖皮质激素(如皮质醇)多种组织类固醇盐皮质激素(如醛固酮)肾等排泄器官类固醇胸腺胸腺素T淋巴细胞肽类

内分泌腺分泌的主要激素主要靶细胞化学性质

睾丸、卵巢睾酮(T)睾丸及全身组织类固醇

抑制素腺垂体糖蛋白

雌二醇(E2)卵巢及全身组织类固醇

激活素

松弛素

卵巢孕酮(P)子宫类固醇

9-2 内分泌腺和激素的发现

内分泌的概念最初由法国生理学家Claud Bernard 提出,1855年Claud Bernard从实验中发现,肝细胞可不通过任何导管将糖分泌到血液中,他认为这是一种不同于消化腺和汗腺需要通过固定的管道来释放自己的分泌物的新的分泌方式,并与机体内环境成分恒定有密切关系。他的观点给后人研究内分泌的思路以很大的启发。1902年英国的生理学家Bayliss和他的学生Starling发现,用盐酸溶液刺激失去神经支配而保持血液循环的小肠襻黏膜时,能引起去神经的胰腺分泌胰液,而将盐酸直接注射入血液却没有此效应。进一步实验证明,该小肠黏膜分泌的物质[后来证明是促胰液素(secretin)] 是通过血液循环到达胰腺的,从而刺激胰腺的分泌(见第5章)。因此他们认为,机体内除了神经调节(nervous regulation)外,可能还存在一个通过无管腺分泌特异的化学信使到血液中,经血液循环运送,调节远距离靶器官活动的新的调节方式,即体液性化学调节(chemical regulation)。1905年,Hardy 创用了用“hormone”一词(希腊文,意为刺激、使兴奋)来概括这类化学信使。几年后,Penole引入了“内分泌学”(endocrinology)这一术语。

9-3 功能器官生成的主要激素及其化学性质

表9–2 功能器官生成的主要激素及其化学性质

主要来源激素名称主要靶细胞化学性质

下丘脑促甲状腺素释放素(TRH)腺垂体3肽

促性腺素释放素(GnRH)腺垂体10肽

促性腺素释放抑制因子(鱼,GnRIF)腺垂体(鱼)多巴胺

促肾上腺皮质素释放素(CRH)腺垂体41肽

生长素释放抑制素/生长抑素(GHRIH/ SS)腺垂体14肽

生长素释放激素(GHRH)腺垂体44肽

催乳素释放因子(PRF)腺垂体肽

催乳素释放抑制因子(PIF)腺垂体多巴胺

促黑(素细胞)激素释放因子(MRF)腺垂体5肽

促黑(素细胞)激素释放抑制因子(MIF)腺垂体3肽

主要来源激素名称主要靶细胞化学性质

消化管、脑促胃液素(G)消化器官17肽

促胰液素(S)消化器官27肽

缩胆囊素(CCK)消化器官33肽

心血管心房钠尿肽(ANP)

内皮素

一氧化氮(NO)

肝胰岛样生长因子-1 (IGF-1)/ 生长激素介质(SM)

25–羟维生素D3

胎盘雌二醇(E2)卵巢及全身组织类固醇

孕酮(P)子宫类固醇

人胎盘人绒毛膜促性腺素(HCG)卵巢等糖蛋白

人绒毛膜生长腺素(HCS)母体及胎儿191肽

母马胎盘孕马血清促性腺素(PMSG)卵巢糖蛋白

肾1,25-二羟维生素D3 [1,25-(OH)2D3] 消化管类固醇

促红细胞生成素(EPO)骨髓165肽

尾下垂体(鱼)尾紧张素Ⅰ、Ⅱ(UⅠ、UⅡ)肾、鳃等41肽、23肽

其他组织前列腺素(PG)周身组织脂肪酸衍生物血小板源生长因子(PDGF)

上皮生长因子(EGF)

细胞因子

血管紧张素(Ang) 血管、肾上腺皮质小分子肽

瘦素(LP)

9-4 脊椎动物内分泌系统的起源与进化

比较生理学研究证明,最原始的内分泌调节作用是由神经内分泌细胞产生的神经分泌物完成的,它们比一般神经细胞产生的神经递质能保持较长的时间,并扩散或运送到较远的部位,作用于较大的范围。无脊椎动物的内分泌主要是神经分泌作用,只有较高等的无脊椎动物(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和脊椎动物才具有非神经性分泌特征和起源于非神经性组织的内分泌腺体。

脊椎动物内分泌系统的起源主要集中在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和部分生肾组织。低等脊椎动物(如圆口类)的神经分泌细胞广泛分布在脑和脊髓。随着动物的进化,高等脊椎动物的神经分泌细胞主要集中在2~3个很小的部位。一是松果体,它是由间脑的上丘脑区发展起来的。二是间脑的下丘脑区,出现了许多神经内分泌细胞集中的核团,如低等动物的视前核,哺乳动物的视上核、室旁核、弓状核、腹内侧核、视交叉上核等。在鱼类由脊髓末端的神经分泌细胞逐渐集中形成的尾下垂体是神经分泌的第三个部位。肾上腺髓质的细胞和交感神经节细胞均来自神经嵴,当用铬盐处理时,它们的细胞内颗粒都变为棕色,因而称为嗜铬组织。嗜铬反应是这些细胞和交感神经系统有关的重要标志之一,表明

它们都含有儿茶酚胺——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因此,肾上腺髓质可以看成是一个交感神经的外周神经节,而嗜铬细胞实质上是没有纤维的交感神经节后神经元。它们的分泌活动直接受交感神经节前纤维的调节。

甲状腺、甲状旁腺、鳃后体、胰岛、腺垂体及胃肠道内分泌细胞等均由消化管前部发展而来。原始脊索动物的消化管前部是滤食器官,在口腔和鳃部产生大量黏液性分泌物,能黏住随水流进口腔的食物,并能连同食物被送至消化管后部,在消化和代谢活动中起重要作用。随着颚的形成,捕食习性和周期摄食出现,消化管前部尤其是黏液分泌细胞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的内分泌器官,以适应于对化学调节物质需要日益增加的趋势。例如七鳃鳗幼体没有甲状腺,变态时由幼体器官内柱形成了甲状腺(图9–1),而内柱在原始脊索动物和七鳃鳗幼体的主要作用就是分泌黏液黏着食物,并促使碘与酪氨酸结合,参与代谢调节。在这个部位的其他一些内分泌器官也发生了类似的进化发展情况。如胃和肠上皮散布着一些分泌激素(促胰液素和促胃液素)的细胞。胰岛和胃肠内分泌细胞均起源于内胚层。七鳃鳗幼体的胰岛组织埋藏于前肠黏膜下层。有些硬骨鱼类和蛇类的胰岛组织位于胆囊附近,大多数脊椎动物的胰岛散布于胰腺内。鳃后体和甲状旁腺起源于鳃囊,它与胸腺均由内胚层的咽上皮所形成。一般甲状旁腺有两对,起源于第Ⅲ、Ⅳ 对鳃囊。鱼类没有甲状旁腺,两栖类以上的陆栖脊椎动物才有,这可能和陆地生活及钙盐的储存与调节活动有关。鳃后体起源于最后一对鳃囊。除圆口类以外,所有脊椎动物都有鳃后体,一般位于心脏周围,但哺乳动物的鳃后体在个体发育过程中移到甲状腺内,成为甲状腺的C细胞,又称滤泡旁细胞。腺垂体也由消化管前部形成,胚胎时期口腔顶部上皮向上生长形成拉克氏囊,与其上方由间脑底部向下生长的神经组织紧密接触,囊上皮继续生长形成腺垂体,向下生长的神经组织形成神经垂体,腺垂体和神经垂体共同构成脑垂体。

图9–1 脊椎动物内分泌系统起源和进化模式图

表示甲状腺和脑垂体的系统发生

性腺和肾上腺皮质是由生肾组织和体腔的一部分中胚层组织发展形成的,位于体腔内侧的生殖嵴形成性腺;而位于肾和性腺之间的生肾组织形成肾上腺皮质。胚胎时期生肾组织与体腔联系,而在原始脊索动物体腔具有排泄和生殖双重功能。随着动物进化,性腺的激素主要控制生殖功能,而肾上腺皮质激素则主要调节物质代谢。由来自外胚层的肾上腺髓质和肾上腺皮质一起形成肾上腺。鱼类没有具体的肾上腺,但有相应的组织与哺乳动物的肾上腺髓质同源,为嗜铬组织;而与皮质同源,分散于

肾之间的称肾间组织。板鳃类的肾上腺的皮质和髓质完全分开;而在硬骨鱼类中这两种组织或多或少地密切相联。还有些鱼类和两栖类的嗜铬组织常排列于肾间组织之中,形成肾上腺复合体。爬行类以上的脊椎动物均形成一对肾上腺,而且嗜铬组织和肾上腺皮质结合紧密。但爬行类和鸟类的嗜铬组织是分散在肾上腺皮质内部的。只有哺乳动物的嗜铬组织才集中位于肾上腺皮质内部,形成典型的肾上腺髓质和肾上腺皮质界限分明的肾上腺(图9–2)。只有硬骨鱼类才有斯坦尼斯小体,简称斯氏小囊,也是一种肾间组织,来自前或中肾管。但与肾间组织没有联系,其功能类似于高等动物的甲状旁腺。

图9–2 脊椎动物肾上腺与肾的关系

深色部分为嗜铬组织;浅色部分为皮质组织

9-5 激素的合成、分泌、转运与代谢

(1)激素的合成

肽类和蛋白质激素的合成与一般蛋白质合成过程相似,即需要通过基因转录、翻译并合成肽链,先形成的是比激素相对分子质量大的前体物质,即前激素原(pre-prohormone),前激素原进一步裂解为激素原(prohormone),最后经高尔基复合体包装和降解形成有活性的激素。类固醇激素和胺类激素分别以胆固醇、酪氨酸等为原料,依靠细胞质或分泌小泡制造的各种专门的酶,经过一系列酶促反应过程而合成。

(2)激素的分泌

内分泌细胞将激素释放到细胞外液的过程,称为分泌。各种激素由于其合成和储存的方式不同,分泌的方式也有较大差异。含氮类激素合成后都以颗粒形式在细胞内储存,然后经胞吐作用从细胞释放到细胞外液中。类固醇激素合成后很少储存,主要通过单纯扩散经细胞膜释放至细胞外液中。

(3)激素的转运

激素分泌后,经血液循环或体液扩散,到达靶细胞的过程称为转运。转运的路程有长、有短,方式也多种多样。如肽类和胺类水溶性激素能直接溶于血浆,以游离状态随血液运行,而脂溶性激素和甲状腺激素必须与非特异性或特异性蛋白结合才能转运,只有少量呈游离状态,游离态激素与结合态激素之间可以相互转变,并保持动态平衡。虽然游离态激素比例很低,但只有这些游离态激素才能通过毛细血管壁进入靶细胞,发挥调节作用。因此,就生理意义而言,激素游离态浓度比结合态更为重

要。

(4)激素的代谢

激素从释放出来到失活并被消除的过程,称为激素的代谢。代谢通常以半衰期(half life),即指激素的浓度或活性在血液中减少一半需要的时间表示。激素在血液中的半衰期很短,一般只有几分钟到几十分钟,最短的(如前列腺素)甚至不到1 min,较长的如类固醇激素也不过几天。为了保证经常性的调控作用,各种内分泌组织都经常处于活动状态,维持激素在血液中的基础浓度,并随着机体内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它们的分泌速率。

激素在靶组织发挥作用后被降解,也可在肝、肾等被降解、破坏,随胆汁经粪和尿排出体外;极少量激素也可不经降解,直接随尿、乳等排出。

9-6 197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65年美国科学家Sutherland等在研究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对肝细胞的作用中发现了环腺苷一磷酸,提出了第二信使理论来阐明含氮类激素的作用机制。激素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有力地促进着内分泌学向分子生物学迈进,相继发现了体内一系列生物信号跨膜转导的G蛋白–效应器酶–第二信使机制。因此,Sutherland荣获197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9-7 以肌醇三磷酸(IP3)和二酰甘油(DG)为第二信使系统

磷脂酶C是G蛋白(如Gq)的另一重要的效应器酶。在激素作用下相应的膜受体活化,经G蛋白的耦联作用,激活膜内的磷脂酶C(phospholipase C,PLC),它使磷脂酰肌醇二磷酸(PIP2)分解成肌醇磷酸(IP3)和二酰甘油(DG)。DG生成后仍留在膜中,IP3则进入胞质,激活内质网和细胞膜的Ca2+ 通道,促使内质网释放Ca2+ 和细胞膜外的Ca2+ 内流,导致胞质中Ca2+ 浓度明显增加。Ca2+ 与细胞内的钙调蛋白(calmodulin,CaM)结合,可激活蛋白激酶C(PKC),促使蛋白质或酶的磷酸化,从而调节细胞的功能。DG的作用是能特异性激活蛋白激酶C(protein kinase C,PKC),PKC的激活依赖于Ca2+ 的存在。激活的PKC与PKA一样,可使多种蛋白质或酶发生磷酸化,进而调节细胞的功能活动。另外,DG的降解产物花生四烯酸又是合成前列腺素的原料,花生四烯酸和前列腺素的过氧化物又参与鸟苷酸环化酶(guanylate cyclase)的激活,促进cGMP的生成。cGMP作为另一种第二信使,通过激活PKC而改变细胞的功能。

9-8 下丘脑激素的化学性质与主要作用

表9–3 下丘脑激素的化学性质与主要作用

种类英文缩写化学性质主要作用

促甲状腺素释放素TRH 3肽促进TSH释放,也能刺激PRL释放,在牛、大

鼠和人能刺激GH释放

促性腺素释放素GnRH 10肽促进LH与FSH释放,以LH为主,又称LRH,

生理作用无种间差异

(续表)种类英文缩写化学性质主要作用

促性腺素释放抑制因子(鱼类)GnRIF 多巴胺抑制鱼类促性腺发育、激素的生成和释放

生长素释放抑制素/生长抑素GHRIH 14肽抑制GH释放,对LH、FSH、TSH、PRL及ACTH

的分泌也有抑制作用

生长素释放激素GHRH 44肽促进GH释放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 41肽促进ACTH释放

促黑(素细胞)激素释放因子MRF 5肽促进MSH释放

促黑(素细胞)激素释放抑制因子MIF 肽抑制MSH释放

催乳素释放因子PRF 肽促进PRL释放

催乳素释放抑制因子PIF 多巴胺? 抑制PRL释放

9-9 TRH的发现和197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发现下丘脑神经激素的工作十分艰苦,由于这些因子在下丘脑中含量极微,下丘脑本身体积也很小,又是许多生物活性物质集中的部位,当时人们对于这些物质的性质一无所知,如同大海捞针。美国的Schally和Guillemin两处实验室的科学工作者经过将近20年的艰苦卓绝的、有时几乎是令人绝望的努力,前后用了几百万只羊和猪的下丘脑(总质量以吨计),终于在1969年分离、纯化了第一个下丘脑释放因子(TRF),进而阐明了它的结构,正式命名为促甲状腺素释放素(TRH)。此后,下丘脑的其他释放激素和释放抑制激素也相继被分离鉴定。1971年Schally等鉴定了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LHRH)。1973年R. Guillemin等鉴定了生长抑素(SS),R. Burgus 和同事分离出GIH的化学结构为14肽,3年后,由R. Guillemin和J. R. Gerich人工合成了这一激素。 1981年Vale、Burguss等从50万头山羊的下丘脑中分离鉴定出了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这些辉煌成果,揭示了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的内在联系,使Harris学说变成了世人公认的科学理论,推动了临床医学的发展。由于Guillemin对下丘脑激素的发现,他和其他两位英国科学家A. Schally和P. Yalow共同荣获了197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9-10 神经递质对几种下丘脑调节肽分泌的影响

表9–4 神经递质对几种下丘脑调节肽分泌的影响

TRH GnRH GHRH CRH PRF NE ↑↑↑↓↓

DA ↓↓↑↓↓

5–HT ↓↓↑↑↑注:↑表示增加分泌,↓表示减少分泌。

9-11 垂体的组织结构

哺乳动物的腺垂体包括远侧部、中间部和结节部,由多种腺细胞构成。神经垂体包括神经部、正中隆起和漏斗柄。通过漏斗柄与下丘脑联为一体。远侧部和结节部常合称为前叶;中间部和神经部常称为后叶。家禽的垂体没有中间部。硬骨鱼类没有明显的正中隆起,在发生过程中这部分内褶到腺垂体内,使围绕神经垂体的微血管把血液直接供给腺垂体,因此鱼类的脑垂体没有真正的门脉系统,下丘脑的神经分泌细胞的纤维一部分将其分泌物释放到位于神经垂体和腺垂体之间的血液通道中,而另一部分纤维则可直接深入到腺垂体间叶的分泌细胞周围,以调节控制各种分泌细胞的分泌活动(图9–3)。鱼类脑垂体的其他结构与哺乳动物的基本点相似,但在提法上稍有不同(图9–4)

图9–3 鱼类下丘脑、神经垂体和腺垂体示意图

表示神经分泌细胞的胞体位于下丘脑(形成许多细胞群,称为“核”),其轴突组成神经垂体;而轴突末梢和腺垂体的分

泌细胞直接联系,或者分泌细胞把激素释放到血管附近

A B

图9–4 硬骨鱼类的脑垂体

A. 前后型腺垂体(鳉、鳗鱼)

B. 背腹型腺垂体(草鱼)

9-12 不同动物神经垂体激素在3、4、8位上的氨基酸

表9–5 不同动物神经垂体激素在3、4、8位上的氨基酸

注:精氨酸在所有脊椎动物中都有,所以可以认为,它可能是神经垂体激素的祖先,由它衍生为其他的类型。

9-13 腺垂体分泌的激素及其生理功能

表9–6 腺垂体分泌的激素及其生理功能

激素靶组织生理功能分泌调节

促肾上腺素(ACTH)肾上腺皮质增加肾上腺皮质类固醇激素的生成与分

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ACTH抑制CRH释放

促甲状腺素(TSH)甲状腺增加甲状腺素的合成与分泌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T4、

T3抑制其释放

促性腺素(GtH)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 精巢和卵巢增加性腺类固醇激素的生成与分泌;促进

配子生成,性腺发育成熟和排精排卵

下丘脑–垂体–性腺轴,GRIF抑

制其释放(鱼)

生长素所有组织促进组织生长、增加RNA合成,蛋白质

合成,葡萄糖与氨基酸运输;促进脂肪与

抗体形成等

GRH刺激其分泌

催乳素(PRL)乳腺、性腺

鳃、肾促进乳腺发育,发动与维持泌乳;促进性

腺发育,促进排卵

维持鱼体水盐和渗透压平衡

PIF抑制其释放

促黑(素细胞)激素

(MSH)

黑素细胞促进黑素细胞合成及其在细胞内散布MIF抑制其分泌

9-14 关于腺垂体激素的种族特异性

由于腺垂体激素都是蛋白质,特别是催乳素、生长素和促性腺激素等大分子,因此它们具有明显的种族特异性。但这种种族特异性是相对的,如哺乳类的促性腺激素对各种类群脊椎动物都有一定的活性,哺乳类的LH和人的HCG对鱼类有作用,而鱼类的促性腺激素对哺乳动物没有作用;在鱼类中通常以同种或相近种类的促性腺激素活性较强。鸟类的促性腺激素对蜥蜴的活性要比对哺乳动物为强;爬行类的促性腺激素对鸟类和两栖类的活性也比对哺乳动物强。这些可能与它们的分子结构的差异性有关。低等动物垂体中间叶可合成阿黑皮素原(pro-opiomelanocortin,POMC),阿黑皮素原(POMC)是多种垂体激素,如ACTH、β–促脂素(β-lipotropin,LPH)、β–内啡肽(β-endorphin)、促黑素细胞激素(melanophore-stimulating hormone,MSH/mel-anotropin)的共同前体。

9-15 关于生长素释放肽

近些年发现胃黏膜内分泌细胞和下丘脑弓状核等部位可产生生长素释放肽(ghrelin)。生长素释放肽具有与GHRH类似的促进腺垂体GH分泌细胞分泌GH的作用,但其作用机制不同于GHRH。生长素释放肽还能促进食欲和生长发育,因此可能在机体的能量平衡调节中有一定意义。

9-16 促黑(素细胞)激素的种类及作用

MSH有两种类型,即α–MSH(14肽)和β–MSH(18肽),前者的促黑素活性是后者的4~5倍。目前已知,除圆口纲外,其他脊椎动物各纲都具有α–MSH和β–MSH。MSH主要作用于黑色素细胞(melanophore 或melanocyte),这些细胞分布于皮肤、毛发、眼球虹膜及视网膜色素层等处,胞质内含有特殊的黑色素小体,内含酪氨酸酶,可催化酪氨酸转化为黑色素。成熟的黑色素小体含有大量的黑色素,可经黑色素细胞的细长突起进入表皮细胞。两栖类,黑色素以小颗粒形式存在,只能在黑色素细胞内移动。一般情况下,黑色素小颗粒聚集在细胞核周围,皮肤呈浅色;当受MSH刺激时,黑色素颗粒散布到整个胞质,皮肤变深与周围环境相适应。

9-17 甲状腺的组织结构

哺乳动物的甲状腺位于喉的后方,甲状软骨附近,分左右两叶,由峡相连。禽类甲状腺位于气管两侧在胸腔入口锁骨水平上,紧靠颈总动脉与锁骨下动脉分叉处。板鳃鱼类甲状腺是一个密实的器官。大多数硬骨鱼的甲状腺位于咽的下方,无被膜,成弥散性分布于鳃动脉、腹主动脉周围等处。甲状腺主要由大小不等的囊状腺泡构成,腺泡壁为单层立方形上皮,腺泡腔内充满含甲状腺素的甲状腺球蛋白的胶质,在机能活动增强时,细胞呈柱状,腔内胶质减少;活动减弱时细胞呈扁平状,胶质增加。

9-18 阻止I- 转运的因素

若应用哇巴因抑制ATP酶的活性,随着Na+进入甲状腺腺泡上皮受阻,聚碘作用也发生障碍。有些离子如CIO4-、SCN-、NO3-、ReO4-等可与I- 竞争钠–碘同向转运体,故也能抑制甲状腺聚碘作用。

9-19 甲状腺激素通过核内受体途径发挥作用

甲状腺激素是脂溶性激素,其作用主要是通过核内甲状腺激素受体(thyroid hormone receptor,TH–R)介导。甲状腺激素进入核内,与TH–R结合后,即与另一个甲状腺激素–TH–R形成同二聚体而活化,启动特异性甲状腺激素应答基因的转录,并产生一系列的生物学效应。诸如增加产热和耗氧、组织器官生长和发育等。在核糖体、线粒体以及细胞膜上也发现了它的结合位点,对转录后的加工过程、线粒体的生物氧化作用以及膜的转运功能均有影响。

9-20 动物的甲状旁腺的解剖位置与结构

甲状旁腺是豆状的小腺体,一般有两对。肉食兽和马的两对甲状旁腺都包埋在甲状腺内部。反刍动物有一对甲状旁腺在甲状腺内,另一对位于甲状腺前方。猪的两对甲状旁腺都位于甲状腺前方。禽类的两对甲状旁腺都位于甲状腺后方。鱼类没有甲状旁腺。甲状旁腺由主细胞和嗜酸细胞组成,主细胞为分泌细胞。在主细胞内最先合成的是含115个氨基酸的前甲状旁腺素原,经先后两次酶解共脱去31个氨基酸肽段而成为84肽的甲状旁腺激素(parathyroid hormone,PTH)。

9-21 关于鱼类的降钙素

不同动物的CT氨基酸的组成和排列略有差异,CT的作用也不一样,鲑鱼CT的活性是猪的25倍。圆口类和软骨鱼类的骨骼内没有钙的沉积,有的真骨鱼类的骨骼没有骨细胞,不能对钙进行正常的骨骼吸收。但它们多半是通过鳃、肠、肾的细胞膜把体内过多的Ca2+ 排出体外。有的硬骨鱼的骨骼有骨细胞,则可以观察到CT的降钙作用。如给沟鲶和欧洲鳗鲡注射猪的CT,其血钙和磷水平下降。如将鳗鲡的鳃后体除去,手术4周后血钙含量明显升高。由于鱼类有发达的鳃后体,分泌的CT又有高的生物活性,因此可以肯定它对控制血钙过高必定起重要作用。

9-22 关于1,25-二羟维生素D3的代谢过程

它由维生素D3的前身7–脱氢胆固醇,在动物体内经代谢转变而生成。7–脱氢胆固醇存在于动物真皮层,经紫外线照射形成维生素D3(胆钙化醇),它不具有生物学活性,必须先在肝内经25–羟化酶系催化成25–羟维生素D3 [25–(OH)D3],进入血液,成为血液中维生素D的主要形式,但它的活性也不高,还需经肾在1羟化酶系的催化下形成1,25–(OH)2D3。1,25–(OH)2D3 活性最高,比25–(OH) D3 强200倍,是维生素D参与钙代谢调节的生理活性形式。

9-23 皮质激素的合成代谢

糖皮质激素由束状带及网状带分泌,主要有皮质醇(cortis)和皮质酮(corticosterone)。鸟类、大鼠、小鼠、兔分泌的有95% 以上是皮质酮;而牛、羊和人等分泌的则有90% 以上是皮质醇。盐皮质激素由球状带分泌,主要有醛固酮、脱氧皮质酮等。性激素由网状带分泌,以脱氢表雄酮为主,还有少量雌二醇。皮质激素由皮质细胞以胆固醇为原料,首先在线粒体内膜中使胆固醇的长侧链断裂,生成孕烯醇酮或17α–羟孕烯醇酮。然后由孕烯醇酮或17α–羟孕烯醇酮在滑面内质网中转变成各种皮质激素。

皮质激素很少在细胞内储存,合成后很快被分泌入血液。皮质醇进入血液后大部分与皮质类固醇结合球蛋白(corticosteroid binding globulin ,CBG )结合,少部分与血浆白蛋白结合,有5%~10%是游离型的。结合型与游离型皮质醇可以互相转化,维持动态平衡。只有游离型皮质醇能进入靶细胞发挥其生理作用。醛固酮与血浆蛋白及CBG 的结合力很弱,主要以游离状态存在和运输。

9-24 应激时激素和细胞因子的变化

表9–7 应激时激素和细胞因子的变化

应激时变化

激 素 和 细 胞 因 子

分泌增加

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β–内啡肽、生长素、胰高血糖素、催乳素

抗利尿素、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

分泌减少

前列腺素、血栓素、白三烯、激肽、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胰岛素

9-25 糖皮质激素细胞作用机制

GC

图9–5 糖皮质激素细胞作用机制

GC :糖皮质激素 HSP :热休克蛋白 GR :糖皮质激素受体 GRE:糖皮质激素反应元件 P: RNA 聚合酶 PB :激素的血浆结合蛋白

① 脂溶性游离激素(GC)进入细胞内;② 进入胞质的激素解除了糖皮质激素受体与热休克蛋白的结合状态并与受体结合为激素受体复合物;③ 激素受体复合物进入细胞核内;④ 激素受体复合物以二聚体形式与DNA 螺旋糖皮质激素反应元件结合,并同其他转录因子共同调节基因表达过程;⑤ 以mRNA 为模板合成新的功能蛋白质;⑥ 最终引起细胞的生物效应

9-26 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合成

肾上腺髓质激素的合成与交感神经节后神经元合成去甲肾上腺素的过程基本一致,不同的是嗜铬细胞可使去甲肾上腺素甲基化生成肾上腺素。嗜铬细胞能合成和分泌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因为它们共同都含有儿茶酚胺(邻苯二酚)的化学结构,所以,总称为儿茶酚胺类激素。酪氨酸先在胞质内经酪氨酸羟化酶催化形成多巴(2-羟苯丙氨酸),再经脱羧酶催化脱去羧基生成多巴胺,然后经羧化生成去甲肾上腺素;再在苯乙酸胺氮位甲基移位酶(phenylethanolamine-N-methyltransferase,PNMT)催化下生成肾上腺素(图9–6)。神经组织产生的儿茶酚胺主要作为神经递质发挥信号传递作用;肾上腺髓质产生的儿茶酚胺作为激素进入血液到达相应的靶细胞起化学信使作用。

图9–6 肾上腺激素生物合成示意图

PNMT:苯乙醇胺氮位加基移位酶

9-27 胰岛素的发现与研究

Langerhans最早发现和确认胰岛素结构;30年后,1889年Mering和Minkowski通过实验证实切除胰腺可引起糖尿病;1909年de Mayer、1917年Shapey-Schaffer分别提出糖尿病与胰岛素有关,为认识胰岛素的功能奠定了基础;1921年Banting和Best利用化学技术最先用胰腺组织制备了能降低血糖的胰岛素;1926年Abel完成了胰岛素的结晶,为进一步的化学和生物学研究提供了条件。1955年Sanger 等对胰岛素的分子成功地进行了测序;1965年我国生物化学家率先人工合成了牛胰岛素。1966年Dixon 和Katsoyannis等实验室成功合成人胰岛素。现在应用DNA重组技术制备胰岛素已经能投入生产。

9-28 胰岛素的受体及其作用机制

图9–7 胰岛素的受体及其作用机制

9-29 由糖引起的胰岛素分泌

高血糖持续刺激下,胰岛素的分泌可分两个时相的变化:血糖升高开始5 min内,胰岛素分泌迅速增加约10倍,为第一时相,可能是葡萄糖作用于B细胞的葡萄糖受体(glucose receptor),使cAMP和Ca2+ 增加,引起B细胞内储存的激素释放出来,此乃血糖调节胰岛素分泌的受体学说。5~10 min后,分泌下降50%,15 min后,胰岛素分泌再度升高,在2~3 h后达到高峰,持续时间长,分泌速率也快,为第二时相。此时可能是由于B细胞内葡萄糖代谢发出信息,刺激胰岛素合成酶系的活动,促进胰岛素的合成与释放。也就是说葡萄糖一定要经过代谢后才能调节胰岛素的分泌。应用葡萄糖代谢阻断剂,可抑制胰岛素的释放,此为血糖调节胰岛素分泌的代谢学说。长时间的高血糖刺激可刺激B细胞增殖,胰岛素分泌将进一步增加。

9-30 褪黑素(MLT)的分泌调节

摘除动物的眼球或切断支配松果体的交感神经,MLT分泌的昼夜周期性节律不再出现。捣毁动物的视交叉上核、MLT分泌的昼夜周期性节律消失。黑暗引起松果体分泌MLT,是视交叉上核发出神经冲动,引起交感神经节后纤维分泌的去甲肾上腺素,作用于松果体细胞膜的β1–去甲肾上腺素能受体,激活腺苷酸环化酶–cAMP系统使MLT合成酶系的活性增强,MLT合成和分泌增加。但光照条件下,光刺激通过视网膜传入冲动可抑制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末梢分泌去甲肾上腺素,使松果体合成和分泌MLT 减少。许多实验证明,雌二醇、孕酮和睾酮也能促进松果体的分泌功能。

不同种类的动物的生殖活动对MLT的反应也各不相同。如啮齿动物的生殖系统活动加强一般在昼

长夜短的春季开始,此时血液中的MLT浓度因夜间缩短,分泌减少而降低。偶蹄动物的生殖系统活动加强的时期却在夜长昼短的秋季,血液中的MLT浓度因夜间延长而升高。这些都是为了保证在后代出生时有丰富的食物,增加了生存的机会。鱼类MLT的合成与分泌的节律主要受光照和温度的影响。

9-31 鱼类的尾下垂体

鱼类的尾下垂体(urophysis)是位于脊髓后部的神经分泌器官,又称为尾神经分泌系统(caudal neurosecretory system)。

尾下垂体分泌多种激素,其中以尾紧张素Ⅰ(urotensin I,u–I)和尾紧张素Ⅱ(urotensinII,u–II)为主,Bem等证明尾下垂体和鱼类的渗透压调节有密切关系。在不同的渗透压环境中尾下垂体组织学结构发生变化,而切除尾下垂体后,鱼类对淡水和海水的适应能力降低。u–Ⅰ和u–Ⅱ主要是通过3条途径影响鱼体内的水分和离子的运输过程,从而参与渗透压调节:①影响各个渗透压调节器官的血液供应,如增高血压,促进尿液形成和排泄;②抑制或刺激调节渗透压的激素分泌,如u–Ⅱ能抑制罗非鱼催乳素的分泌;③直接影响各种膜对离子输送作用,在皮肤和鳃盖膜,影响氯化物运输;在膀胱,影响钠的运输;在前肠,影响水和离子移动。此外,u–Ⅰ和u–Ⅱ对肠的运输功能有不同影响,取决于鱼是适应于淡水还是海水生活。u–Ⅰ减少在淡水中鱼的肠对水和氯化钠的吸收,而对海水鱼类没有影响;而u–Ⅱ对淡水鱼类没有作用,但增加海水鱼类对水和氯化钠的吸收。

9-32 鱼类的斯氏小体

斯氏小体(斯氏小囊,corpuscle of Stannius,SC)为硬骨鱼类所特有,已经证明斯氏小体与肾上腺或肾间组织没有关系,亦不参与合成肾上腺皮质内固醇激素。早期对欧洲鳗鲡的研究已初步证明,它与血钙含量有关。切除它能使血钙增高,而注射它的粗提取液能使钙含量恢复正常。研究发现大麻哈鱼的斯氏小体可分泌一种小糖蛋白(teleocalcin),有明显的降钙效果,它的作用是抑制Ca2+–ATP酶结合到鳃质膜上,从而抑制鳃对钙的吸收。PRL和teleocalcin通过对鳃吸收钙的调节作用可有效地保持鱼体内钙的平衡,这对生活在海水或含钙量高的淡水中的鱼类特别重要。研究还发现,斯氏小体的活动可以从血库中调动钙,并输送到正在发育、成熟的性腺,而诱导性腺的成熟。

最近的研究表明,从鱼类的斯氏小体分离出来的糖蛋白(teleocalcin)在生理功能和免疫反应方面都与哺乳类的甲状旁腺素(parathyrin)相似。

9-33 昆虫的外激素

昆虫都是以种群的形式存在和生活的,尤其是社群性昆虫,利用外激素彼此进行联络是昆虫最重要的传递信息方式。信息素有多种作用,成虫性成熟时由雌虫分泌一种性外激素(sex pheromone)借以吸引雄虫,如处女蜂王在交配飞行时,就分泌信息素吸引雄蜂。而且只有雄虫具有能感受这种化学物质的感受器,并飞向雌虫。斑蝶属(Lycoroa)的雄蝶在追逐雌蝶时,用伸出来的“毛刷”扫触角,“毛刷”含有性外激素分泌物,可吸引雌蝶飞落与它进行交配。

有些性外激素不仅有性别引诱作用,而且还具有性抑制作用,如蜜蜂的大颚腺分泌一种所谓女王物质是9–氧壬烯双酸(9–oxodecenoic acid),既有性引诱作用,在蜂王“婚娶”时吸引雄蜂爬到蜂王身上;又是性抑制剂,把它涂在蜂王身上,当其他雌蜂舐吃这种物质后就抑制卵巢发育而变成不育的

工蜂。白蚁和蚂蚁王亦有类似情况。结集(聚合)外激素(aggregation pheromone)能使许多个体集合在一起。在分蜂时,蜂王分泌聚合信息素“蜂王物质”使蜂聚合在一起。社会昆虫还可通过直接接触交换信息素,觅食的昆虫还可分泌踪迹外激素(trail pheromone),如外出觅食的蚂蚁,腹部常常周期性地接触地面,留下信息素,使其他的蚂蚁跟踪而来。得到食物的个体在归途中还分泌信息素以加强示踪作用。有些昆虫还可以分泌警戒外激素(alarm pheromone),当蜂或蚁的巢穴受攻击时,就释放外激素以动员本巢昆虫参加救援和御敌;当蚜虫遇敌时(如被瓢虫捕食),即由腹管末端释放分泌物以报警,附近的蚜虫嗅到这种气味后立即散开或装死跌落地面而逃避敌害,这种物质是反–β–金合欢烯(法呢烯,farnesene)。

昆虫体表的感受器(如触角、下颚须、下唇须)接受到外激素分子后产生感受器电位(触角电位),然后由感觉神经元转变成神经冲动传导到中枢神经系统,通过神经中枢的协调作用把信息传递给肌肉等反应器,导致接受外激素的昆虫定向飞行、交配等动作的产生。

目前利用信息素消灭有害昆虫,保护有益昆虫是一种有价值的控制昆虫的方法。

9-34 甲壳动物的外激素

甲壳动物亦能产生性外激素。如太平洋蟹(Portunus sanguinolontus)在雌蟹蜕皮之前,雄蟹携带雌蟹达6 d以上,因交配需在蜕皮后立即进行,这时新的骨骼还是软的。在水池中放入蜕皮前的雌蟹,能使雄蟹激动并引起寻觅行为,企图把每个接触的蟹都拉过来。把雄蟹置入预先放过雌蟹的水中同样可诱导类似的反应,这表明是由蜕皮前雌蟹尿中含有的某种性外激素所引起。

9-35 鱼类的外激素

鱼类的许多社会性相互作用已证明是在外激素的作用下进行的。在鱼类性腺的排卵、受精活动中异性刺激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异性的鱼能产生一种性信息素,激发异性鱼之间的直接接触、追逐的性行为,刺激性细胞的发育和排放。如雌蓑鲉的卵巢可分泌性信息素,引诱雄鱼,使它进行一系列的求爱动作,这种性信息素中含有17β–雌二醇和葡糖苷酸睾酮,雄蓑鲉是通过嗅觉发现信息素的,如嗅觉缺失即不能被引诱。雄鱼的性外激素主要来自精巢或其附属组织,连同雄鱼的生殖产物(精液)一同释放出来,如产卵中盛有雄鱼的水对雌鱼很有吸引力;雄鱼的精液或精巢匀浆都能诱导雌鱼产卵行为。个别种类雄鱼如鲶鱼的性外激素存在于尿液或皮肤的分泌物中一种黏多糖。大多数雄鱼的性外激素起刺激作用,只有格斗鱼科(Belontiidae)的雄鱼释放的化学信息是抑制其他雄鱼的攻击和营巢行为的。雌鱼的性外激素如鲶鱼来自肾,而食蚊鱼的性外激素来自卵巢。

鱼类的性外激素可能在脑垂体GtH直接影响下产生。加拿大的Stacey和Sorensen研究发现金鱼排卵前后分泌不同性外激素,排卵前在GtH的诱导下由卵母细胞滤泡膜分泌产生的17α,20β–双羟孕酮一方面促进卵母细胞最终成熟,另一方面释放到水中,通过雄鱼的嗅觉,而使血液中的GtH含量和产精液量增加,因此,17α,20β–双羟孕酮是开始排卵之前起作用的性外激素;在排卵开始后,雌金鱼前列腺素(PGF5)排到水中诱导雄鱼生殖行为,使排精、产卵同步完成。嗅电图的记录得到同样结果。进行交叉实验发现前列腺素(PGF2α)及其代谢产物15–酮基–前列腺素PGF2α是金鱼排卵开始后的主要性外激素,金鱼对其具有独特的嗅觉受体部位,而且与其他的嗅觉刺激分开。

除性外激素外,骨鳔鱼类(鲤形目)的皮肤受损伤后,柱形上皮细胞分泌一种警戒外激素,其化

学性质和肾上腺皮质激素相似,能使其他鱼迅速分散。每个个体的气味也能被群体中的其他个体所识别,因此在集群中有很大的意义,大麻哈鱼从大海回到原来出生的淡水小溪流的生殖洄游亦和外激素的作用有关。

9-36 哺乳动物的外激素

哺乳动物的外激素主要来源于一些特化的皮肤腺,如小家鼠、河狸和犬科动物的包皮腺发达,位于阴茎内侧皮肤下面,其分泌物随尿排出体外,用来引诱异性、个体识别和标志领域。例如,嗅觉灵敏的哺乳动物可以利用香腺、尿或粪便来标记占领地和足迹,狗出行时常见其将尿喷洒在墙角或桩木上,这不单纯是排泄,而是在进行行迹标记;雌狗在发情期可释放出外激素,同样能吸引远处的雄狗。该物质包含着雌狗性状的信息,对异性起着激发的作用;雄性个体可能通过嗅觉辨别发情的和不发情的个体;雌性个体亦可以把正常的雄性动物和阉割的雄性动物区别开;母猪在公猪气味的影响下,能改变长久不孕的状况。性外激素影响着动物的发情周期,如小白鼠有抑制与促进发情的性外激素,当把雌鼠和雄鼠分开养时,雌鼠的发情周期比较长;当把雄鼠放到原来隔离饲养的雌鼠群中时,会使雌鼠性成熟加快,甚至把雄鼠放在铁笼内不让雌鼠的身体与雄鼠接触,亦能有这种刺激作用。此外,使幼小雌鼠嗅到雄鼠的气味时,亦能使阴道开放和第一次发情提早,雄鼠的这种“香气”的性质可能是存在于尿中的一种类固醇。关于哺乳动物性外激素的性质和作用机制研究得还不多,可能是性外激素通过嗅觉、中枢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来改变机体的生理活动的,需要一段时间,而且这类反应是不可逆的。

动物生理学复习资料(1)

动物生理学复习思考题 第一章绪论 1、生理学及动物生理学得概念 1、生理学:研究生物机体生命活动(机能)及其规律得一门科学。 2、动物生理学:研究动物机体生命活动(机能)及其规律得一门科学. 2、动物生理学得研究内容 根据机体结构得层次性分为三个水平: A、整体与环境水平得研究:研究机体对环境变化得反应与适应以及机体在整体状态下得整合机制。(捕食行 为、逃离行为) B、器官与系统水平得研究:研究各器官系统得机能。包括研究各器官系统得活动特征、内在机制、影响与控 制它们得因素,以及它们对整体活动得作用与意义。 C、细胞与分子水平得研究:研究细胞及其所含物质分子得活动规律。又称为细胞生理学 3、动物生理学得研究方法及其特点 1、慢性实验:在无菌条件下对健康动物施行手术,并在不损害动物机体完整性得前提下暴露、摘除、破坏以及移植所要研究得器官,然后在尽可能正常得条件下,观察实验动物得功能变化。由于这种动物可 以较长时间用于实验,故称之为慢性实验。(假饲实验) 特点:优点因研究对象处于接近正常得状态下,所得结果比较符合实际情况。 缺点应用范围常受到限制。如有些生理问题目前仍未找到合适得手术与方法;整体条 件复杂不易分析。 2、急性实验:实验过程不能持久,只能在较短时间内观察实验结果,称为急性实验。 特点:优点实验条件易于控制、结果易于分析。 缺点实验往往就是在离体或麻醉状态下进行,使实验结果不一定能代表它们得在体活 动情况. 4、生理功能得调节方式及其特点 1、神经调节:通过神经系统得活动对机体各组织、器官与系统得生理功能所发挥得调节作用。神经系统就是机 体分化出来专门执行调节作用得系统。主要就是通过反射来实现。 特点:迅速而精确,作用部位比较局限,持续时间较短。 2、体液调节:指体液因素通过局部扩散或借助淋巴与血液循环抵达特定器官组织,调节其功能活动得过程。 特点:效应出现缓慢,作用部位比较广泛,持续时间较长。 3、自身调节:指机体自发产生得适应内外环境变化得调节。 特点:适应范围与作用范围都比较小。 第二章细胞得基本功能 1、细胞膜得结构特点 液态相嵌模型 1、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液态、膜具流动性 2、镶嵌蛋白质:α-螺旋或球形结构、构型不同、功能不同 3、糖类在表面:与脂质或蛋白结合成糖脂、糖蛋白、成为抗原 2、跨膜转运方式及其特点 一、单纯扩散:一些脂溶性小分子物质由膜得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移动得过程. 二、易化扩散:非脂溶性或脂溶性很低得小分子物质或离子借助特殊膜蛋白质得帮助,由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 跨膜转运得方式。 特点:1、顺浓度差、电位差,不耗能2、需要膜蛋白得帮助3、具有选择性4、通透性可改变。 可分为通道转运、载体转运 三、主动转运:细胞通过本身得耗能过程,将某物质从膜得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移动得过程,由生物泵完成。 特征:1、逆电化学梯度2、耗能 四、入胞与出胞:入胞:细菌、异物得清除,药物、大分子营养物质得吸收。 出胞:激素、神经递质、酶得分泌。 3、兴奋、抑制、刺激、反应、兴奋性、静息电位及动作电位、极化、超极化、反极化、复极化得概念 兴奋:就是生物体(器官、组织或细胞)受足够强得刺激后所产生得生理功能加强得反应。 抑制:物质得活性程度或反应速率降低、停止、阻止或活性完全丧失得现象。刺激:能为人体感受并引起组织细胞、器官与机体发生反应得内外环境变化统称为刺激. 反应:有机体受到体内或体外得刺激引起得相应得活动。 兴奋性:就是指活细胞,主要就是指可兴奋细胞对刺激发生反应得能力。 静息电位:静息电位就是指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得外正内负得电位差。动作电位:动作电位就是指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时在静息电位得基础上产生得可扩布得电 位变化过程。 极化:细胞就是不良导体,膜内得细胞内液与膜外得

大学动物生理学第八章神经系统

DACBA ABABC BA 第八章神经系统 一、选择题 1.脊髓休克产生的原因是()。 A.横断脊髓的损伤性刺激所致 B.横断脊髓时大量失血 C.外伤所致的代谢紊乱 D.断面以下脊髓丧失了高级中枢的调节 2.冲动到达神经肌肉接点处,可导致突触前膜释放() A.乙酰胆硷 B.肾上腺素 C.去甲肾上腺素 D.环磷酸腺苷 3.神经调节的特点是() A.调节幅度小 B.作用广泛而持久 C.作用迅速、准确和短暂 D.反映速度快,持续时间长 E.调节的敏感性差 4.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化学递质是() A.去甲肾上腺素 B.乙酰胆碱 C.氨基丁酸 D.5—羟色胺 5.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 A、反射 B、反应 C、适应 D、正反馈 E、负反馈 6.与神经纤维动作电位除极时有关的离子主要是() A.Na + B.K + C.Ca2+ D.Cl - 7.与神经纤维动作电位复极时有关的离子主要是() A.Na + B.K + C.Ca2+ D.Cl - 8.能产生兴奋总和效应的神经经元联系方式为()。 A.聚合式联系 B.辐散式联系 C.链锁式联系 D.环状式联系 9.兴奋在中枢神经系统内的神经元间化学传递的下列特征中,哪一项是错误的( ) A、单向传递 B、不衰减 C、时间延搁 D、电化学反应 10. 关于突触传递的下述特征中,哪一项是错误的:( ) A 单向传递 B 中枢延搁 C 兴奋节律不变 D 易疲劳 11.抑制性突触后电位是在突触后膜产生(), A. 去极化; B. 超极化; C. 反极化; D. 复极化 12.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是在突触后膜产生()。 A. 去极化; B. 超极化; C. 反极化; D. 复极化 二、填空 1、胆碱能神经纤维末梢释放的递质是,M型受体的阻断剂是。 2、副交感神经兴奋可使胃肠运动,消化腺分泌量。

动物生理学习题及参考答案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练习题(作业) 第一章绪论 一、填空题: 1正反馈是指反馈信息对起。 2反射弧是由,,,,和五个部分组成。 3体液包括和。 4反射活动包括和两大类。 5体液调节的特点是反应速度慢、作用时间。 6自身调节的特点是:调节作用较,对刺激的敏感性。 二、选择题: 1.下列各种实验中,何种属于急性实验方法。() A离体蛙心灌流实验 B狗食管瘘假饲实验 C临床胃液分析实验 D血液常规检查 2.维持机体稳态的重要途径是:() A正反馈调节 B负反馈调节 C神经调节 D 体液调节 三、名词解释: 1可兴奋组织 2稳态 3反馈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控制信息加强作用 2、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3、细胞内液细胞外液 4、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 5、持久 6、局限较小 二、选择题 1、A 2、B 三、名词解释 1可兴奋组织在接受刺激后迅速产生特殊生物电反应的组织 被称作可兴奋组织。 2稳态内环境理化性质维持相对恒定的状态,称为稳态。 3反馈:在人体生理功能自动控制原理中,受控部分不断的将 信息回输到控制部分,以纠正或调节控制部分对受控部分的 影响,从而实现自动而精确的调节,这一过程称之为反馈。 反馈有正反馈与负反馈之分。受控部分的反馈信息,对控制 部分的控制信息起促进或增强作用者称正反馈,与此相反, 反馈信息对控制信息起减弱作用者,称为负反馈。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一、填空题: 1.静息电位是外流形成的电-化学平衡电位,静息电位绝对值称超极化。 2.冲动达到神经-肌肉接头处,使突触前膜释放,使终板膜主要对的通透性增加。3.骨骼肌收缩时,胞浆内的钙离子升高,其主要来源于。4.横桥具有ATP酶的作用,当它与蛋白结合后才被激活。5.骨骼肌收缩和舒张过程中,胞浆内钙离子浓度的升高主要是由于钙离子由中释放,而钙离子浓度的降低,主要是由于肌浆网结构中活动的结果。 6.细胞去极化后向原来的极化状态恢复的过程称为。7.肌肉收缩是肌丝向肌丝滑行的结果。 8.骨骼肌细胞兴奋-收缩耦联的中介物质是。 9.钠离子泵是一种酶,它能分ATP解释出能量以形成和维持细胞内外的正常分布状态。 10.终板膜上乙酰胆碱受体通道开放时,可允许和同时通过,结果造成终板膜去极化,形成终板电位。 11.第二信使物质主要通过两条途径影响细胞功能:一是通过直接激活各种,引起磷酸化反应,二是提高胞浆中浓度。 12.如果化学信号与膜受体结合后激活了膜内的促速G 蛋白(Gs),则Gs与GTP的复合物可以增强的活性,后者可使胞浆中的ATP 迅速转化为。 13.细胞内的cAMP 可以激活一种依赖于cAMP 的,后者进而使多种功能蛋白质发生反应。 14.与cAMP 生成相关的G 蛋白有两种:一种是,它和cAMP 的复合物可增强腺苷酸环化酶的活性,一种是,它和cAMP 的复合物可减弱腺苷酸环化酶的活性。 二、选择题: 1.当静息电位的数值向膜内负值加大的方向变化时,称作膜的:()A极化 B去极化 C复极化 D反极化 E超极化2.神经-肌肉接头信息传递的主要方式是:() A化学性突触传递 B局部电流 C非典型化学性突触传递 D 非突性传递 E电传递 3.神经-肌肉接头兴奋传递的递质是:() A.NE B. Ach C.5-HT D.多巴胺 E.血管活性肠肽4.骨骼肌的肌质网终末池可储存:() A钠离子 B钾离子 C钙离子D镁离子E、Ach 5.肌细胞兴奋-收缩耦联的耦联因子是:() A钙离子B钠离子C镁离子D钾离子ENE 6.与单纯扩散相比,易化扩散的特点是:() A顺浓度梯度差转运B不消耗生物能 C需要膜蛋白的帮助 D是水溶性物质跨膜扩散的主要方式E是离子扩散的主要方式 7.常用的钠通道阻断剂是:() A同箭毒碱 B阿托品 C 四乙胺 D异搏定 E 河豚毒素8.常用的钾通道阻断剂是:() A河豚毒素 B 四乙胺 C 哇巴因 D 锰离子 E 异搏定 9.判断组织兴奋性的高低的常用指标是:()

《动物生理学》考试大纲【模板】

《动物生理学》考试大纲 一、考试大纲的性质 动物生理学是全国高等院校生物学类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也是报考动物学类学科研究生的专业基础考试科目。为了帮助考生明确复习范围和有关要求,特制定考试大纲。适用于报考XX大学动物学研究方向的硕士学位研究生的考生。 二、考试内容 第一章绪论 动物生理学的研究内容与方法,生命现象的基本特征,生理学的发展史 第二章神经肌肉组织生理的一般原理 神经肌肉的兴奋性,神经肌肉细胞的电位变化、细胞电信号传递的功能基础、神经冲动的产生与传导过程、肌肉收缩的生理基础 第三章中枢神经系统 神经元活动的一般规律、中枢神经系统对运动机能的控制、中枢神经系统的感觉机能、 中枢神经系统的高级机能 第四章感觉器官 视觉器官、听觉器官、嗅觉与味觉器官 第五章血液与血液循环 血液的生理机能与组成特性、体液免疫系统、心脏的生理活动、血管的生理活动、血液循环的调节 第六章呼吸生理

呼吸道的结构与呼吸运动、气体的交换与运输、呼吸调节、肺的非呼吸功能第七章消化系统 消化道的运动与消化腺的分泌、消化吸收的调节、消化道各部位的功能与调节、摄食的调节 第八章能量代谢与体温调节 能量代谢及影响因素、体温调节 第九章排泄系统 肾脏的结构与功能、尿的生成过程、肾泌尿功能的调节、渗透调节的其他器官、排尿活动的调节 第十章内分泌调节 激素的分类与作用机制、下丘脑的内分泌调节机能、脑垂体的生理机能、甲状腺的功能、肾上腺的功能、其他内分泌腺与激素 第十一章生殖系统 雄性动物的生殖机能、雌性动物的生殖机能、受精、妊娠与生殖控制 三、考试要求 考生应全面掌握动物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掌握动物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各章节内容的有机联系;从动物细胞、组织和器官角度认识结构与机能相统一的生命活动规律及机理;并能运用这些理论分析医学和应用动物学领域的一般生产实践问题。 四、试卷结构 (一) 基本概念:占总分 20%

动物生理学第一章

第一章 一. 单项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10题) 1. 下列各生理功能活动的研究中,属于细胞和分子水平的是(A)× A 条件反射 B 肌丝滑行 C 心脏射血 D 防御反射 E 基础代谢 【正确答案】 B 2. 机体的内环境是指(C)√ A 体液 B 细胞内液 C 细胞外液 D 血浆 E 组织液 【正确答案】 C 3. 内环境的稳态(D)√ A 是指细胞内部各种理化因素保持相对稳定 B 是指细胞内外各种成分基本保持相同 C 不受机体外部环境因素影响 D 是保持细胞正常生理功能的必要条件 E 依靠体内少数器官的活动即能维持 【正确答案】 D 4. 大量发汗后快速大量饮用白开水,其最主要的危害是(E)√ A 迅速扩充循环血量 B 导致尿量明显增加 C 稀释胃肠道消化液 D 稀释血浆蛋白浓度 E 破坏内环境的稳态 【正确答案】 E 5. 根据解剖方位,人体可有互相垂直的三种类型面(D)√ A 矢状面、水平面和横切面 B 矢状面、冠状面和额状面 C 水平面、横切面和冠状面 D 矢状面、冠状面和水平面 【正确答案】 D 6. 阻断反射弧中任何一个环节,受损的调节属于(E)× A 神经调节 B 激素远距调节 C 局部体液调节 D 旁分泌调节 E 自分泌调节 【正确答案】 A 7. 大量饮水后约半小时尿量开始增多,这一调节属于(E)×

B 激素远距调节 C 旁分泌调节 D 自分泌调节 E 自身调节 【正确答案】 B 8. 体液调节的一般特点是(C)√ A 迅速,短暂而准确 B 快速,高效而固定 C 缓慢持久而弥散 D 缓慢低效而广泛 E 灵敏短暂而局限 【正确答案】 C 9. 属于细胞水平的研究是(D)√ A 蛙心灌流 B 唾液分泌的条件反射 C 骨骼肌收缩的原理 D 神经纤维的动作电位研究 【正确答案】 D 10. 根据球管平衡现象,近端小管的重吸收率约为肾小球滤过率的()× A 1/2 B 2/3 C 3/4 D 4/5 E 5/6 【正确答案】 B 1. 下列各生理功能活动的研究中,属于细胞和分子水平的是(B)√ A 条件反射 B 肌丝滑行 C 心脏射血 D 防御反射 E 基础代谢 【正确答案】 B 2. 机体的内环境是指(C)√ A 体液 B 细胞内液 C 细胞外液 D 血浆 E 组织液 【正确答案】 C 3. 阻断反射弧中任何一个环节,受损的调节属于(A)√ A 神经调节 B 激素远距调节 C 局部体液调节

动物生理学章节试题及答案

动物生理学题库 绪论 一、填空题 1动物生理学是研究动物机体生命命活动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2 生理学的研究水平大致可分为细胞和分子水平、器官和系统水平和整体和环境水平等。 3 机体机能活动的调节方式包括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 4 受控部分回送的信息加强控制部分对受控部分的调节,该调控模式称为反馈,它是机体较多(多/少)的调控形式。 5 机体维持稳态的重要调节方式是负反馈调节。 6 神经调节的特点是迅速、准确、局限和短暂。 7 体液调节的特点是缓慢、持久和较广泛。 8 自身调节的特点是范围局限、调节幅度小、灵敏度低、效应准确及对维持稳态具有一定意义。 9 生命现象至少应包括三种表现,即新陈代谢、兴奋性与适应性。 二、简答题 2 举例解释正反馈与负反馈。 当输出变量或生理效应发生偏差,反馈信息使控制系统的作用向相反效应转化时,即反馈信息抑制或减弱控制部分的活动,称为负反馈。负反馈具有双向性调节的特点,是维持机体内环境稳态的重要途径。(体温调节) 从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促进与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称为正反馈。(排便、分娩、血液凝固)

3 什么叫稳态稳态有何生理意义 稳态是指在正常的生理情况下,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只在很小的范围内发生变化。 ○1,能够扩大生物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范围,少受外界不良环境的制约。 ○2,能够让生物的酶保持最佳状态,让生命活动有条不絮地进行。 三、论试题 1 试述机体机能活动的调节方式有哪些各有何特点 机体机能活动的调节方式主要有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 ○1神经调节是指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对机体各组织、器官和系统的生理功能所发挥的调节作用。神经调节的基本过程(方式)是反射。神经调节的特点是反应迅速、准确、作用部位局限和作用时间短。 ○2体液调节是指由体内某些细胞分泌的某些化学物质经体液运输到达全身有相应受体的组织、细胞,调节这些组织、细胞的活动。体液调节的特点是反应速度较缓慢,但作用广泛而持久。 ○3自身调节是指某些细胞、组织和器官并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因素的作用也能对周围环境变化产生适应性反应。这种反应是该器官和组织及细胞自身的生理特性 第一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一、名词解释 1 单纯扩散:生物体中,物质的分子或离子顺着化学梯度通过细胞膜的方式称为单纯扩散。 2 易化扩散:一些不溶于脂质的,或溶解度很小的物质,在膜结构中的一些特殊蛋白的“帮助”下也能从高浓度一侧扩散到低浓度一侧,即顺着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跨过细胞膜,这种物质转运方式称为易化扩散。3主动转运:是指细胞通过本身的某种耗能过程将某种物质分子或离子逆着电化学梯度由膜的一侧移向另一侧的过程。

动物生理学

《动物生理学》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2542250 课程中文名称:动物生理学 课程英文名称:Animal physiology 课程类型:专业选修课 总学时:理论学时:36 实验学时:18 学分:2+0.5 适用专业:水产养殖 先修课程:动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 开课院系:生命科学学院 二、课程性质和任务 动物生理学是水产养殖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系统、全面地掌握动物各器官、系统的生理功能及其产生机制,理解动物机体结构与机能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科学思维的能力。 三、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本门课程的理论教学使学生掌握动物生理学的基本原理,掌握水产经济动物各器官、系统的正常生理机能和活动规律,理解水产动物机体与环境之间以及机体内各器官系统、组织细胞及分子水平之间相互影响关系。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掌握动物生理学研究方法,掌握各种生理仪器使用技能,初步具备运用生理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术解决渔业生产上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水产养殖等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四、理论教学环节和基本要求 第一章绪论(2学时) 主要内容 1.概述:动物生理学研究的内容、对象及方法;动物生理学研究与水产养殖的关系;动物生理学研究的动态及其进展。 2.生理机能的调节及其控制: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反馈控制系统;内环境和稳态的概念。

基本要求 L.了解生理学研究的内容、对象、方法及其研究的不同水平。 2.理解动物生理学与水产养殖的关系。 3.掌握机体生理机能的调节方式、反馈控制及稳态的概念。 重点、难点 1.生理功能的调节 2.生理功能调节的控制及稳态的概念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6学时) 主要内容 L.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跨膜物质转运的方式和特点。 2.细胞的兴奋性和生物电现象:兴奋性和刺激引起兴奋的条件;细胞生物电现象及其产生机制(神经细胞、骨骼肌细胞);兴奋的引起和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机制;兴奋的传递。 3.骨骼肌细胞生理特性及收缩功能:肌细胞收缩机制。 基本要求 1.了解肌细胞收缩机制。 2.理解兴奋的传导和传递机制。 3.掌握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功能。掌握细胞生物电现象及其产生机制。 重点、难点 1.细胞的兴奋性和生物电的机制。 2.肌细胞收缩原理。 第三章神经系统(6学时) 主要内容 1.突触与突触传递;神经递质,中枢神经元联系方式;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反射与反射弧;反射中枢生理(中枢兴奋传播特征,中枢抑制)。 2.脊椎动物神经系统功能: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功能;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功能;鱼类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特征;条件反射。 基本要求 L.了解反射中枢生理(中枢兴奋传播特征,中枢抑制);了解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

动物生理学作业(1)

第一章绪论 1、 兴奋性 刺激 反馈 基础代谢 脊动物 2、 无论何种动物,生理功能及机制需从(整体与环境)、(器官与系统)、及(细胞与分子)三个水平进行研究。 生理活动的主要调节方式是(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 3、 为什么说新陈代谢是最基本的生命特征? 生理学机能调节方式有几种?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1、 内环境 稳态 第二信使 G-蛋白 Ach 钠泵

阈电位 静息电位 动作电位 局部电位 局部反应 主动运输 2、 细胞外液包括(组织液,淋巴)和(血浆)。 细胞受到刺激后,局部产生的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水平时,(钠离子)通道大量开放,从而引起动作电位。 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方式大体有(G蛋白偶联受体)、(离子通道偶联受体)和(酶偶联受体)三类。 刺激引起兴奋的条件(刺激强度)、(持续时间)、及(强度对时间变化率)。 静息电位产生的机制主要是(钾离子)外流造成的,动作电位产机制主要是(钠离子)内流造成的。 骨骼肌细胞收缩时,终未池中的Ca++释放到肌浆中与(肌钙蛋白)结合,使其构型发生变化,后者又使(原肌球蛋白)的构型发生变化,最后导致横桥与(肌动蛋白)结合,产生肌细胞收缩。 在传统的生理学中,通常将(神经)、(肌肉)和(腺体)统称为可兴奋组织或可兴奋细胞。 Na+泵是一种(Na+-K+依赖式ATP)酶,它能分解(ATP )释放能量,将(3个钠离子)移出膜外,(2个钾离子)移入膜内。 (横桥)与肌纤蛋白结合是引起肌丝滑行的必要条件。但两者结合的起因是Ca2+先与(肌钙蛋白)结合,继而引起(原肌球蛋白)位移,暴露了肌纤蛋白上的结合位点。 影响组织液生成的因素有(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和(组织液胶体渗透压)。 静息状态下,膜对(钾离子)有较大的通透性,对(钠离子)通透性较低,所以静息电位

动物生理学课后习题

动物生理学课后习题 第一章绪论判断:1.只要刺激达到一定强度,组织一定会发生反应。 2.组织兴奋性越高,其所需的刺激阈值越大。3.组织对刺激反应越快,其兴奋性越高。选择:1 以下关于兴奋性的概念,哪一项正确? A 兴奋性可分为兴奋和抑制 B 兴奋性是组织细胞对刺激发生反应的特性。 C 兴奋性是组织细胞能兴奋的特性。 D 兴奋性是组织细胞受刺激发生兴奋的能力。 2 . 衡量组织兴奋性的高低指标是 A 引起动作电位所需刺激的强度 B 动作电位的大小C 动作电位的传导速度 3 . 组织器官的活动加强称为: A 兴奋性B 兴奋 C 紧张4. 阈刺激是:A 能引起反应的刺激 B 能引起反应的最大刺激强度 C 能引起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填空:1.刺激必

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即、和,才能引起反应。2.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包括。3.引起细胞兴奋的刺激阈值越小,其兴奋性。 4.动物生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是方法,归纳起来可分为和两类。 5.急性实验可分为和两类。 6.一次刺激后,细胞兴奋性变化的四个阶段依次为、、和。思考题:1、*简述细胞兴奋性的变化。2、简述刺激与反应的关系。试述神经细胞兴奋时兴奋性变化的过程及其生理意义. (1) 过程:兴奋性发生周期性变化,依次为: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和低常期。 ①绝对不应期:兴奋性为零,阈刺激无限大,钠通道失活。②相对不应期:兴奋性从无到有,阈上刺激可再次兴奋,钠通道部分复活。③超常期:兴奋性高于正常,阈下刺激即可引起兴奋,膜电位接近阈电位水平,钠通道基本复活。 ④低常期:兴奋性低于正常,钠泵活动增强,膜电位低于静息电位水平。(2)生理意义:于绝对不应期的存在,动作

动物生理学各章节习题及答案

动物生理学章节测试题及答案 第一章绪论 一,填空题 1 动物生理学是研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一门科学. 2 生理学的研究水平大致可分为____________水平,____________水平和_____________水平等. 3 机体机能活动的调节方式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4 受控部分回送的信息加强控制部分对受控部分的调节,该调控模式称为___________,它是机体较____(多/少)的调控形式. 5 机体维持稳态的重要调节方式是_____调节. 6 神经调节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 7 体液调节的特点是_____,_____和_____. 8 自身调节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效应准确及对维持稳态具有一定意义. 9 生命现象至少应包括三种表现,即_____,_____与_____. 二,简答题 1 简述家畜生理学的研究方法. 2 举例解释正反馈与负反馈. 3 什么叫稳态稳态有何生理意义 三,论试题 1 试述机体机能活动的调节方式有哪些各有何特点 第一章答案 一,填空题 1 动物机体生命命活动及其规律; 2 细胞和分子器官和系统整体; 3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 4 反馈多; 5 负反馈; 6 迅速准确局限短暂; 7 缓慢持久较广泛; 8 范围局限调节幅度小灵敏度低;9 新陈代谢兴奋性适应性 二,简答题 1 见教材P3; 2 见教材P8-P92 3 见教材P5 三,论述题 1 见教材P6-P7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一,名词解释 1 简单扩散; 2 易化扩散; 3 主动转运; 4 入胞作用; 5 出胞作用; 6 受体; 7 环腺苷酸信号转导系统; 8 细胞凋亡; 9 细胞保护; 10 静息电位; 11 动作电位 二,填空题 1 细胞膜的物质转运方式有, , 和. 2 在内外环境因素作用下,细胞具有产生膜电位变化的能力或特性,称为. 3 生命活动中出现的电现象称为. 4 神经细胞的兴奋性经历, , 和四个阶段的变化,然后又恢复到正常水平. 5 动作电位包括, 和三个过程. 6 细胞膜的脂质中磷脂的亲水极性基团分布在膜的________,其疏水非极性基团分布在膜的________. 7. 易化扩散主要是指____溶性小分子物质的跨膜转运,它受物质的结构特点,结合的位点数目的影响,需要细胞膜上________的帮助, 是______转动的一种形式.

动物生理学

动物生理学 Revised by Liu Jing on January 12, 2021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考试大纲——动物生理学 一、考查目标 全日制攻读硕士专业学位入学考试动物生理学科目考试内容包括十一个章节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实验技能,能够从细胞和分子水平、器官和系统及整体水平理解动物机体的各种正常功能活动及其内在机制。能够运用动物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理论和实际问题。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动物生理学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十一章节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 (四)试卷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题: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选择题:15小题(单选10题,每题2分;多选5题,每题4分),共40分 简答题: 5小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 论述(问答)题: 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五)参考教材: 1、全国高等农林院校规划教材:《动物生理学》,欧阳五庆主编,科学出版社出版,2012年第二版。 2、面向二十一世纪课程教材:《动物生理学》,陈杰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2003年第四版。 三、考查范围 第一章动物生理学概述 (一)动物生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任务和研究方法 (二)机体与内环境 1.生命现象的基本特征 2.机体的内环境、稳态及生理意义 (三)动物机体生理功能的主要调节方式 1.神经调节 2.体液调节 3.自身调节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一)细胞的兴奋性与生物电现象 1.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及其产生机制 2.细胞的兴奋性及其周期性变化 3.动作电位的引起和兴奋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

动物生理学习题

第一章 绪论、细胞的基本功能 、填空题 (将你认为最恰当的词句填在空格上,使句意完整通顺)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易化扩散有两种类型: 和 。 3. 在静息电位形成中, ____________________ K + 的外流属于细胞膜的 转运方 式,因为 K + 是经 ______________ 蛋白, _______ 浓度差转运的。 4?细胞膜的Na +泵逆 _______ 梯度和 ________ 梯度转运Na +,而只逆 ____________ 梯度转运K + 。 5. 机体组织在接受刺激而发生反应时, 其表现形式有 _____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____ 两种。 6. 在刺激时间不变的条件下, 引起组织兴奋的 ______________ 强度称为阈强度, 阈强度越小, 说明该组织的兴奋性越 _________ 。 7. 引 起 组 织 兴 奋 的 刺 激 条 件 包 括 : 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 和 8. 机体的可兴奋性组织通常是指 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 和 ___________ ,这些组织受到 有效刺激后能首先产生 ___________ 。 9. 在生 理学 中, 通常将受 到刺 激后 能较迅 速产生 某种 特殊 生物电 反应的 组织 ,如 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 和 _____________ 称为可兴奋组织。 10. 动作电位沿着整个神经细胞膜的不衰减传导,是通过 __________________ 机制实现的。 11. 尽管体内生物活性物质及细胞反应多样,但跨膜信息传递只有 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 和酪氨酸激酶受体等有限的几种方式。 12. 生物节律最重要的生理意义是使生物对环境变化做更好的 ___________________ 。 13. 机体机能活动的调节方式包括 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____ 。 14. 受控部分回送的信息加强控制部分对受控部分的调节,该调控模式称为 __________ , 它是机体较 ___ (多 /少)的调控形式。 二、判断改错(正确的打“vf 错的打“%” 1. 所谓生命的基本特征,即任何生命个体都具备的普遍现象。 ( ) 2. 生物体在特定条件下,可在一定时间内不表现生命活动。 ( ” 3. 单纯扩散是指不需要消耗任何能量的扩散。 ( ” 4.O 2、 CO 2 和类固醇激素均为脂溶性物质, 可借助单纯扩散方式进出细胞。 ( ” 5. 一般来说,兴奋、冲动和锋电位表示的意思是一致的。 ( ” 6. 当静息电位的数值向膜内负值加大的方向变化时,称为膜的去极化。 ( ” 7. 从理论上推测,细胞外液的电阻增加时,动作电位的传导速度减慢。 ( ” 8. 局部体液调节就是自身调节。 ( ” 9. 刺激是指引起组织发生反应的外环境变化。 ( ” 10. 机体的内环境就是指血液而言。 ( ” 11. 凡是有兴奋性的组织,一旦受到刺激后必定会产生兴奋。 ( ” 12. 就锋电位产生而言,是不需要主动转运机制的。 ( ” 13. 负反馈是指机体功能的抑制型调节性信息。 ( ” 14. 外环境是机体生活的环境,内环境指体内的环境。 ( ” 15. 活细胞在静息电位时, 细胞膜处于极化状态。 ( ” 三、三、单项选择题 (每题限选一个字母填入括号中 ,多填不得分” 1.生理学的研究水平大致可分为 _____________ 水平、 ____________ 水平和 _____________ 水平等。 1.下列关于细胞膜功能论述,错误的是 A. 与机体免疫功能有关 D.有传递消息的功能 2.机体的内环境是指 A.血液 B.细胞内液 B. 是细胞接受外界刺激的门 户 E.可合成能源物质 (” C.有转运物质的功能 3.可导致神经细胞动作电位复极相的离子移动是 A .钾外流 B .钠内流 C .钙内流 D .氯内流 (” E.以上均是 (” E .镁内流 4. 维持机体稳态的重要途径是 A. 正反馈调节 B. 负反馈调节 C. 神经调 ( ” D. 体液调节 E.自身调节

动物生理学 (部分章节)

第9章 内 分 泌 9-1 经典内分泌腺体及其分泌的主要激素和化学性质 表9–1 经典内分泌腺体及其分泌的主要激素和化学性质 内分泌腺分泌的主要激素主要靶细胞化学性质腺垂体促甲状腺激素(TSH)甲状腺糖蛋白 促卵泡激素(FSH)性腺糖蛋白 黄体生成素/间质细胞刺激素(LH/ICSH)性腺糖蛋白 促性腺激素(鱼,GtH)鱼类性腺糖蛋白 生长激素(GH)骨、软骨组织191肽 催乳素(PRL)乳腺199肽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肾上腺皮质39肽 促黑(素细胞)激素(MSH)黑素细胞18肽 促脂解素(LPH)脂肪组织18肽 β–内啡肽 神经垂体抗利尿激素/血管升压素(ADH/VP)肾、血管9肽 催产素(OXT,缩宫素 OT)输卵管、子宫、乳腺等9肽 松果体褪黑素(MLT)多种组织胺类 8–精缩宫素 甲状腺甲状腺素(T4)全身组织胺类 三碘甲腺原氨酸(T3)全身组织胺类 甲状腺C细胞 鳃后体(鱼、禽)降钙素(CT) 降钙素(CT) 骨、肾、肠32肽 甲状旁腺甲状旁腺激素(PTH)骨、肾、肠32肽胰岛B细胞胰岛素多种组织蛋白质胰岛A细胞胰高血糖素肝、脂肪组织29肽胰岛D细胞生长抑素(SS)消化器官等14肽胰岛F细胞胰多肽消化器官等36肽肾上腺髓质去甲肾上腺素(NE)多种组织胺类肾上腺素(E)多种组织胺类肾上腺皮质糖皮质激素(如皮质醇)多种组织类固醇盐皮质激素(如醛固酮)肾等排泄器官类固醇胸腺胸腺素T淋巴细胞肽类

内分泌腺分泌的主要激素主要靶细胞化学性质 睾丸、卵巢睾酮(T)睾丸及全身组织类固醇 抑制素腺垂体糖蛋白 雌二醇(E2)卵巢及全身组织类固醇 激活素 松弛素 卵巢孕酮(P)子宫类固醇 9-2 内分泌腺和激素的发现 内分泌的概念最初由法国生理学家Claud Bernard 提出,1855年Claud Bernard从实验中发现,肝细胞可不通过任何导管将糖分泌到血液中,他认为这是一种不同于消化腺和汗腺需要通过固定的管道来释放自己的分泌物的新的分泌方式,并与机体内环境成分恒定有密切关系。他的观点给后人研究内分泌的思路以很大的启发。1902年英国的生理学家Bayliss和他的学生Starling发现,用盐酸溶液刺激失去神经支配而保持血液循环的小肠襻黏膜时,能引起去神经的胰腺分泌胰液,而将盐酸直接注射入血液却没有此效应。进一步实验证明,该小肠黏膜分泌的物质[后来证明是促胰液素(secretin)] 是通过血液循环到达胰腺的,从而刺激胰腺的分泌(见第5章)。因此他们认为,机体内除了神经调节(nervous regulation)外,可能还存在一个通过无管腺分泌特异的化学信使到血液中,经血液循环运送,调节远距离靶器官活动的新的调节方式,即体液性化学调节(chemical regulation)。1905年,Hardy 创用了用“hormone”一词(希腊文,意为刺激、使兴奋)来概括这类化学信使。几年后,Penole引入了“内分泌学”(endocrinology)这一术语。 9-3 功能器官生成的主要激素及其化学性质 表9–2 功能器官生成的主要激素及其化学性质 主要来源激素名称主要靶细胞化学性质 下丘脑促甲状腺素释放素(TRH)腺垂体3肽 促性腺素释放素(GnRH)腺垂体10肽 促性腺素释放抑制因子(鱼,GnRIF)腺垂体(鱼)多巴胺 促肾上腺皮质素释放素(CRH)腺垂体41肽 生长素释放抑制素/生长抑素(GHRIH/ SS)腺垂体14肽 生长素释放激素(GHRH)腺垂体44肽 催乳素释放因子(PRF)腺垂体肽 催乳素释放抑制因子(PIF)腺垂体多巴胺 促黑(素细胞)激素释放因子(MRF)腺垂体5肽 促黑(素细胞)激素释放抑制因子(MIF)腺垂体3肽

大学动物生理学第七章排泄与渗透压调节

CABEB ADEDB A 第七章排泄与渗透压调节 一、选择题 1、原尿成分与血浆相比不同的是()。 A.葡萄糖含量 B.钾离子含量 C.蛋白质的含量 D.钠离子的含量 2.“Cl-转移”指的是血浆中的Cl-与红细胞哪种离子交换()。A.HCO B.H+ C.OH- D以上都不是。 3.狭盐性海水软骨鱼保持体内水分动态平衡的主要因子是()。 A.氧化三甲胺 B.尿素 C.氨 D.无机盐 4.血液流经肾小球时,促进血浆滤出的直接动力是()。 A.全身动脉血压 B.肾动脉血压 C.入球小动脉血压 D.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 E.出球小动脉血压 5.在正常情况下,肾小球滤过率的直接调节者是()。 A、肾小球毛细血管血流量 B、肾小管毛细血管血压 C、肾小球囊内压 D、血浆胶体渗透压 E、肾血浆流量 6. 由肾小球滤过NaCl和水绝大部分在何处重吸收()。 A. 近球小管 B. 远近球小管 C. 集合管 D. 髓袢升支粗段 E. 髓袢升支细段 7. 目前认为致密斑的主要功能是()。 A. 直接释放肾素颗粒,调节泌尿机能 B. 直接感受入球小动脉的血压变化 C. 引起入球小动脉收缩 D. 感受流经远曲小管的NaCl浓度变化 E. 以上均不是 8. 血液流经肾小球时,促进血血浆滤出的直接动力是()。 A. 全身动脉血压 B. 肾动脉血压 C. 入球小动脉血压 D. 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 E. 出球小动脉血压 9. 毁损视上核后,动物的尿液将发生如下变化()。 A. 尿量增加,渗透压升高 B. 尿量减少,渗透压升高 C. 尿量减少,渗透压降低 D. 尿量增加,渗透压降低 10. 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Na +的重吸收主要受( )的调节。 A. ADH B. 醛固酮 C. 糖皮质激素 D. 肾上腺素 11. 大量饮清水后尿量增多,主要由于()。 A. ADH分泌减少 B. 醛固酮分泌减少 C. 肾小球滤过率增加 D. 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动物生理学修订版

动物生理学 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考试大纲——动物生理学 一、考查目标 全日制攻读硕士专业学位入学考试动物生理学科目考试内容包括十一个章节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实验技能,能够从细胞和分子水平、器官和系统及整体水平理解动物机体的各种正常功能活动及其内在机制。能够运用动物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分析和解决有关理论和实际问题。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动物生理学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十一章节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 (四)试卷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题: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选择题:15小题(单选10题,每题2分;多选5题,每题4分),共40分简答题:5小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 论述(问答)题: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五)参考教材: 1、全国高等农林院校规划教材:《动物生理学》,欧阳五庆主编,科学出版社出版,2012年第二版。 2、面向二十一世纪课程教材:《动物生理学》,陈杰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2003年第四版。 三、考查范围 第一章动物生理学概述 (一)动物生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任务和研究方法 (二)机体与内环境 1.生命现象的基本特征 2.机体的内环境、稳态及生理意义 (三)动物机体生理功能的主要调节方式 1.神经调节 2.体液调节 3.自身调节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一)细胞的兴奋性与生物电现象 1.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及其产生机制 2.细胞的兴奋性及其周期性变化 3.动作电位的引起和兴奋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 (二)兴奋在细胞间的传递 1.化学突触(经典突触和接头突触) (三)骨骼肌的收缩 1.骨骼肌细胞的超微结构 2.骨骼肌的收缩机制和兴奋一收缩偶联 3.影响骨骼肌收缩的因素

动物生理学复习资料

动物生理学复习资料

动物生理学复习思考题 第一章绪论 1、生理学及动物生理学的概念 1、生理学:研究生物机体生命活动(机能)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2、动物生理学:研究动物机体生命活动(机能)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2、动物生理学的研究内容 根据机体结构的层次性分为三个水平: A.整体和环境水平的研究:研究机体对环境变化的反应和适应以及机体在整体状态下的整合机制。(捕食行为、逃离行为) B.器官和系统水平的研究:研究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包括研究各器官系统的活动特征、内在机制、影响和控制它们的因素, 以及它们对整体活动的作用和意义。 C.细胞和分子水平的研究:研究细胞及其所含物质分子的活动规律。又称为细胞生理学 3、动物生理学的研究方法及其特点 1.慢性实验:在无菌条件下对健康动物施行手术,并在不损害动物机体完整性的前提下暴露、摘除、破坏以及移植所要研究 的器官,然后在尽可能正常的条件下,观察实验动物的功能变化。由于这种动物可以较长时间用于实验,故称 之为慢性实验。(假饲实验) 特点:优点因研究对象处于接近正常的状态下,所得结果比较符合实际情况。 缺点应用范围常受到限制。如有些生理问题目前仍未找到合适的手术和 方法;整体条件复杂不易分析。 2.急性实验:实验过程不能持久,只能在较短时间内观察实验结果,称为急性实验。 特点:优点实验条件易于控制、结果易于分析。 缺点实验往往是在离体或麻醉状态下进行,使实验结果不一定能代表它 们的在体活动情况。 4、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及其特点 1.神经调节: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对机体各组织、器官和系统的生理功能所发挥的调节作用。神经系统是机体分化出来专门 执行调节作用的系统。主要是通过反射来实现。 特点:迅速而精确,作用部位比较局限,持续时间较短。 2.体液调节:指体液因素通过局部扩散或借助淋巴和血液循环抵达特定器官组织,调节其功能活动的过程。 特点:效应出现缓慢,作用部位比较广泛,持续时间较长。 3.自身调节:指机体自发产生的适应内外环境变化的调节。 特点:适应范围和作用范围都比较小。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1、细胞膜的结构特点 液态相嵌模型 1、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液态、膜具流动性 2、镶嵌蛋白质:α-螺旋或球形结构、构型不同、功能不同 3、糖类在表面:与脂质或蛋白结合成糖脂、糖蛋白、成为抗原 2、跨膜转运方式及其特点 一、单纯扩散:一些脂溶性小分子物质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移动的过程。 二、易化扩散:非脂溶性或脂溶性很低的小分子物质或离子借助特殊膜蛋白质的帮助,由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跨膜转运的 方式。 特点:1、顺浓度差、电位差,不耗能2、需要膜蛋白的帮助3、具有选择性4、通透性可 改变。 可分为通道转运、载体转运 三、主动转运:细胞通过本身的耗能过程,将某物质从膜的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移动的过程,由生物泵完成。 特征:1、逆电化学梯度2、耗能 四、入胞和出胞:入胞:细菌、异物的清除,药物、大分子营养物质的吸收。 出胞:激素、神经递质、酶的分泌。 3、兴奋、抑制、刺激、反应、兴奋性、静息电位及动作电位、极化、超极化、反极化、复极化的概念 兴奋:是生物体(器官、组织或细胞)受足够强的刺激后所产生的生理功能加强的反应。 抑制:物质的活性程度或反应速率降低、停止、阻止或活性完全丧失的现象。刺激:能为人体感受并引起组织细胞、器官和机体发生反应的内外环境变化统称为刺激。 反应:有机体受到体内或体外的刺激引起的相应的活动。 兴奋性:是指活细胞,主要是指可兴奋细胞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 静息电位:静息电位是指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外正内负的电位差。 极化:细胞是不良导体,膜内的细胞内液和膜外的细胞间液都是导电和电解质。由于跨膜电位的存在,细胞 处于静息状态时的电学模型,可视为膜内负膜外 正、电荷 均匀分布的闭合曲面电偶层,此时膜外空间各点的电势为零。对整个细胞而言,对外不显电性,此时细胞所 处的状态称为极化。(网络资源) 超极化:细胞膜的内部电位向负方向发展,外部电位向正方向发展,使膜内外电位差增大,极化状态加强。 反极化:从0mV到+30mV,即膜电位变成了内正外负,称为反极化。 复极化:动作电位在零以上的电位值称为超射。下降支指 膜内电位从+30mV逐渐下降至静息电位水平,称 为复极化。 动作电位:动作电位是指可兴奋细胞受到刺激时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产生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过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