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青藏高原隆升的影响PDF.pdf

青藏高原隆升的影响PDF.pdf

青藏高原隆升的影响PDF.pdf
青藏高原隆升的影响PDF.pdf

试阐述青藏高原隆升的主要过程及其引起的季风气候

的演化过程,并阐述青藏高原对我国的生态环境、气候、地貌、水文有哪些影响?

青藏高原的隆升过程在之前的地史学课上有过了解,现在结合查找的文献资料,这个隆升过程可以分成三阶段:(1)断离隆升阶段大约在 40一50Ma 之前 , 印度大陆和欧亚大陆碰撞后,在一个不太长的时期内其相对运动的速度从

10cm/a降至5cm /a(2)挤压隆升阶段印度大陆同欧亚大陆的碰撞和俯冲板片的断离可能改变青藏高原下局部区域上地慢物质运移的图式,但是它却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全球尺度地慢对流的基本格局。印度大陆仍以5cm/a的速度向北推进、挤压欧亚大陆板块。在其挤压下青藏高原继续隆升 , 地壳不断增厚,同也不断缩短(3)对流隆升阶段欧亚大陆和印度大陆碰撞后,高原下部上地慢稳定的流场又开始活跃,新的对流格局主要受推进的印度大陆和塔里木地块的控制,下降流中心仍然处于塔里木地块之下,对流上升流也保持在高原的中部地区可以看到当受挤压的岩石层停止增厚以后,再次增长的上升流将使原来下移的等温线很快地向上推移,它意味着增厚的岩石层被很快减薄,其过程大约为10 - 15 Ma。减薄过程是从高原中部区域开始的,地幔下部的热物质上升,推动和支撑着岩石层向上隆起。同时,增长的热流动将很快地把青藏高原下部那一部分在挤压隆升过程中被“挤入”软流层的岩石层下部搬离。同时,均衡力的作用将直接导致青藏高原一次的快速隆升,这就是所谓的对流隆升。《青藏高原隆升过程的三阶段模式》(傅容珊李力刚黄建华徐耀民)季风气候的演化,我根据《青藏高原隆起及海陆分布变化对亚洲大陆气候的影响》(陈隆勋刘骥平周秀骥汪品先)的观点季风气候的演化过程可以概括为:

隆起初期 , 由于海陆分布和海陆热力差异的作用,冬季开始出现弱的中纬NE

风和比较明显的热带NE 季风,高空出现弱的两支西风急流及东亚沿岸弱的东亚大槽。夏季则出现弱的低空SW季风和高空反气旋。但此时的SW季风只在中国沿海可

以深人大陆,并且高空反气旋存在多个中心。这表明高空副热带高压带弱。随着高原隆起至现代高度一半时,由于青藏高原隆起的作用,夏季低空出现了明显的 SW季风并可以深入到中国大陆,由SW风转向的SE风可以深入到中国西部地区。高空副热带高压带中反气旋中心已开始稳定到高原上空。冬季东亚地区的低空NW季风和NE 季风已十分明显,高空两支西风急流和东亚大槽也已形成。有这个时期,冬季可以出现来自阿拉伯海的偏南气流并深人到达中西部。而在夏季,深入大陆的季风可以转向深入到中国西部,这可能是造成该时期降水最丰富的环流条件。从总的结果来看,青藏高原隆起对中国气候影响主要是起了变冷作用,在隆起至初期到隆起现代高度一半期间,中国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降水量增加,但继续隆起后中国地区降水除云南、贵州和四川地区外,反而迅速减少,尤其是中国西北地区。

气候:青藏高原的巨大隆起,不仅改变了高原本身气候,而且通过影响大气环流,进而影响高原周围的气候。对大气环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大气的动力作用和热力作用。1、动力作用巨大的青藏高原隆起使对流层中下部的西风气流有着明显的机械动力作用。主要表现为①分支作用高大的青藏高原隆起使

500m b以下西风发生分支、绕流然后再汇合。分支绕流作用使西风漂流流经青藏高原是形成北脊、南槽的环流。北支西风,加强西部冷空气的势力,南支西风,促进副热带峰区的活动。②阻挡作用青藏高原阻滞了西来天气系统的东移,也阻挡了南北冷暖气流的交换。冬季,大尺度高大地形阻挡了南来的暖气流,有利于冷空气的积聚,促进了亚洲高压(蒙古、西伯利亚高压)的形成,冷高压势力更强,并迫使冷空气南下路径偏东,使东部地区的冬季风更加猛烈;夏季,高大地形阻挡了北来的较冷空气,有利于印度低压的形成;同时,也阻挡了高原南部暖湿气流的北进,加剧了西北地区的干旱。③扰动作用气流受地形抬升作用,使高原周围出现雨量较多地带,冬季来自西北的气流爬越高原西北坡,使高原西北地区降水较多;夏季来自西南、东南气流,爬越高原,使高原东坡、南坡形成丰富降雨,而北坡气流下层,出现干热气候。2、热力作用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保温作用低,地面散热快。夏季,高原加热作用最强,高原地面层形成热低压,周围同高度的自由大气层相对为高压,空气向高原中部辐合上升,到高层辐散。在对流层上部出现青藏高压。青藏

高压使四周的空气向高原辐合,加强了我国夏季风势力。冬季,青藏高原气温迅速下降,近地面出现冷高压,高原上有下沉空气和辐散气流。青藏高压的出现加强了蒙古高压,使我国的冬季风势力加强。

而我从一些外国文献中也读到青藏高原的隆升对于我国的降水量的确存在很大影响,只是他们是通过氧18同位素来做的研究。

地貌:青藏高原剧烈隆起,与此同时,我国地形加速分化,西北地区古老褶皱带大幅度抬升,褶皱带之间的盆地则进一步相对下陷,地面高差进一步加大,形成高大山脉与盆地相间的地形结构。我国大兴安岭以东地区,则形成一系列沉降盆地,最终导致我国三大地貌阶梯的形成。

水文:1、青藏高原的河流青藏高原雄伟高峻,有许多发源于此的大川大河。如长江、黄河、澜沧江、怒江、雅鲁藏布江等。怒江流入中南半岛称萨尔温江,经缅甸注入印度洋;澜沧江进入中南半岛后称湄公河,注入南海;雅鲁藏布江是恒河的重要支流。同时印度河的两条主要支流森格藏布(狮泉河)和郎钦藏布(象泉河)也发源于青藏高原。2、青藏高原的冰川青藏高原是世界中低纬度的低温中心,骑上分布着许多高逾雪线的山脉和山峰。这些山脉和山峰上广泛发育着巨大的现代冰川,占全国冰川总面积的80%。大致以丁青—嘉黎—工布江达—措美为界,界线以南为海洋性冰川,界限以北为大陆性冰川。喜马拉雅现代冰川、念青唐古拉山现代冰川、昆仑山现代冰川、喀拉昆仑山现代冰川、横断山现代冰川、唐古山现代冰川、冈底斯山现代冰川、羌唐高原现代冰川、祁连山现代冰川。

生态环境:青藏高原的隆起和抬升,形成了其自身独特的自然环境特征,造就了中国现代季风格局,影响着全球气候的变化和亚洲植被格局的分布,形成了世界上著名的高原地带性植被格局,对中国东部、西北干旱区、亚洲的气候和植被格局乃至全球气候变化都具有深刻的影响。同时青藏高原生态系统极其脆弱,易于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由于高原上的人类活动逐渐增强,已经引起部分地区草地退化、冻土消融等现象。《青藏高原对中国自然环境的影响刘亚东》

自然地理课程作业一一一青藏高原隆起对中国自然环境的影响

青藏高原隆起对中国自然环境的影响 青藏高原概述 青藏高原旧称青康藏高原(北纬25°~40°,东经74°~104°)是亚洲中部的一个高原地区,它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平均海拔高度在4000米以上,有“世界屋脊”和“第三极”之称。青藏高原实际上是由一系列高大山脉组成的高山“大本营”,地理学家称它为“山原”。高原上的山脉主要是东西走向和西北—东南走向的,自北而南有祁连山、昆仑山、唐古拉山、冈底斯山和喜马拉雅山。这些大山海拔都在五六千米以上。所以说“高”是青藏高原地形上的一个最主要的特征。青藏高原在地形上的另一个重要特色就是湖泊众多。高原上有两组不同走向的山岭相互交错,把高原分割成许多盆地、宽谷和湖泊。这些湖泊主要靠周围高山冰雪融水补给,而且大部分都是自立门户,独成“一家”。著名的青海湖位于青海省境内,为断层陷落湖,面积为4456平方公里,高出海平面3175米,最大湖深达38米,是中国最大的咸水湖。其次是西藏自治区境内的纳木湖,面积约2000平方公里,高出海平面4 650米,是世界上最高的大湖。这些湖泊大多是内陆咸水湖,盛产食盐、硼砂、芒硝等矿物,有不少湖还盛产鱼类。在湖泊周围、山间盆地和向阳缓坡地带分布着大片翠绿的草地,所以这里是仅次于内蒙古、新疆的重要牧区。 它包括中国西藏自治区全部、和青海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甘肃省、四川省、云南省的部分,不丹、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的部分或全部,总面积250万平方公里。 一、青藏高原隆起对地貌的影响 我国现代地貌格局与特点的最终形成是在漫长地质历史时期中的内、外营力做共同做用的结果,燕山运动以前形成的山脉高原在进入第三纪时,已经长期侵蚀夷平。与现代地貌关系最密切的是喜马拉雅运动和新构造运动期间隆起的青藏高原,与高原巨大高度,广阔面积屹立在我国西南部构成第一级阶梯,最后奠定了我国现代地貌格局。

青藏高原隆升与环境变化

青藏高原隆升与环境变化 9.1青藏地区的板块-地体演化史 9.2印度-古亚洲板块碰撞的定时 9.3高原隆升过程及其环境效应 中间为陆壳块体,有称为地体,有的亲冈瓦那,有的亲扬子,后来由于板块分裂、漂移碰撞一起。 青藏地区原来大的板块都分裂成为小块,现在一般成为地体 地体原来就是某个板块的一部分,由于某种原因,从母体板块中裂离出来,开启独立演化史——独立 拼贴:两个地体的暂时连结(联合地体),总体仍处独立状态。 终极增生:独立的地体重新称为板块(母体或异体)的一部分,后期可以发生板内离散作用,但不再有独立演化史 泊位增生:独立的地体重新成为板块(或母体或异体)的一部分,后期可以发生板内离散作用,再次分离成独立的地体。 构造有争论:羌塘地区是整体还是要区分 西(南)羌塘地体: 冰筏 东(北)羌塘地体:(亲扬子板块) C1 日湾茶卡组:富含珊瑚、腕足(大长身贝等) C2 含蜓碳酸盐岩 P3 热觉茶卡组:双湖地区上部夹煤层,含华夏植物群(大羽羊齿、单网羊齿等) T1 康鲁组:飞仙关型红色地层(干旱气候带) 9.2印度-古亚洲板块碰撞的定时 9.3高原隆升过程及其环境效应 不同学科学者不同观点 高原隆升争论焦点:青藏高原什么时间开始快速隆起以及青藏高原何时达到其最大高度 构造学者的主张: M.Coleman和K.Hodges(1955):青藏高原在晚中新世以前就达到了最大高度。在过去某一段时间达到了最大高度,然后开始坍塌;14Ma是青藏高原保持其最大高度的最小年龄 T.M.Harrison etal.(1992):青藏高原于8Ma达到最大高度 南北向裂谷 “高原隆升”反方观点 从珠峰升高看青藏高原隆升,18mm/年,南面22mm/年 实测5.8mm/年 垮塌的是中间区域 没有百年历史高程的记录,无从谈隆升还是下降 岩石学家、构造地质学家认为:青藏高原最高的时段已经过去,现在处在降低,垮塌的时期古生物学家、地理学家、气象学者认为:青藏高原总体上处于上升阶段 证明5Ma来强烈上升

青藏高原隆升的意义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青藏高原隆升的意义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青藏高原隆升的影响及其意义: 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一带原是一片大海,后来大陆板块碰撞抬升才形成了今天的样子,而且还将继续增高。 青藏高原的隆起与新生代以来全球环境的重大变化具有明显联系。这些变化体现在亚洲季风环境的形成演化和亚洲内陆干旱化,比如,由此导致中国南方广大湿润地区和西北干旱区的出现,黄河中游地区出现大面积黄土堆积而形成黄土高原,奠定了我国乃至东亚地区现代环境的宏观格局。 如果没有青藏高原,该区降基本上都在西北气流控制下,盛行风没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属于副热带大陆气候,即干热类荒漠或沙漠气候;没有高原,也就没有了印度低压和蒙古高压,就不会形成现在的冬夏季风。当高原开始隆起,青藏地区干热气候就开始发生较明显的变化,降水增多,气温降低;当高度达到1000-2000m时,雨量增到最大,当高度达2000-3000m,高原季风形成,但较弱,气温继续降低;当高度达到3000-4000m时,夏季青藏热低压、冬季青藏冷高压更明显,高原季风也接近现在的情况,东亚季风也更明显,高原气温更低,降水量明显减少,高原湖泊逐渐干涸,于是青藏高原的隆升,经历了一个较暖湿到凉干的过程。值得详细说明的是,夏半年,西南季风控制着高原东南部、南部,形成暖湿气候,高原内部则形成雨影区,十分干旱,西南季风和西风环流交替控制着青藏高原。 水分入不敷出:高原北部、西北部刮到海洋的空气却又能带走部分水汽,使得高原内陆水分更加缺乏。从北部蒸发上高原的水分,无法从高原北沿流回北部,反而顺着高原的南坡流入印度洋或向东流入太平洋。塔里木盆地的低热与其南边紧邻的青藏高原的高寒恰成鲜明对照。盆地中蒸发出来的水汽随着热胀冷缩的空气而单向地漂移到高原。由于空气热胀冷缩以及盆地高温与高原低温,使得盆地相对于高原总是高压,造成常年的东北风将盆地的水汽吹往高原。水汽遇到高原低温冰川而凝聚。低海拔盆地中的水就这样被蒸发作用送到高原。这些从盆地吹往高原的水汽凝聚在高原广阔的地域,而不是限于高原北坡,这使得凝聚在高原上的水难以循环回盆地。空气中的水分近乎均匀地凝聚在高原群山的四周,

青藏高原隆升研究进展

青藏高原隆升研究进展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最大的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地球的“第三极”,其隆升机理和过程以及对周边乃至全球环境的影响,是当今地球科学研究的热点和关键,涉及到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的变化及多层圈之间的相互作用,牵涉到地球科学的方方面面,凝炼着地球科学的许多重大问题,其中青藏高原的隆升机制和过程就是众多问题的基础。 青藏高原抬升是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强烈碰撞的结果。印度洋海底扩张研究揭示,大约于70Ma的白垩纪末,印度板块开始快速北进,最高速度达17cm/a。早期,印度大陆板块前端的大洋板块与欧亚大陆板块碰撞(简称“海-陆碰撞”),大洋板块厚度小、密度大,俯冲于欧亚大陆板块之下(图7-15左);晚期,大约在43Ma的中始新世,印度大洋板块俯冲殆尽,使印度大陆板块与欧亚大陆板块接触和碰撞(简称“陆-陆碰撞”(图7-15右),大陆板块厚度大、密度小,很难俯冲。有学者把“海-陆碰撞”称为“软碰撞”(soft collision),“陆-陆碰撞”称为“硬碰撞”(hard collision)。从“软碰撞”到“硬碰撞”,印度板块北进阻力加大,速度明显降低(下降至5cm/a),但传递的力量更大,影响更深远,最终导致青藏高原大规模隆升。 图7-15 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软碰撞(左)和硬碰撞(右) 关于青藏高原的隆升过程,有许多不同的认识,例如:①青藏高原从40Ma前后的始新世开始隆升,至14Ma的中中新世左右达到5000m多的最大值,此后逐渐下降到现在的高度(Coleman等,1980)。②青藏高原在中新世晚期已经接近现今的高度,此后高原抬升缓慢(Harrison等,1992)。③青藏高原从40Ma开始缓慢抬升,至4Ma前后加速上升(徐仁等,1973)。④青藏高原在40Ma、20Ma分别有过1000m多的隆升,后又经准平原化作用使地面降低,最后于4Ma以后才急剧隆升到4000m的海拔高度(李吉均等,1979,1998)。 关于青藏高原的隆升机制,也有多种不同的假说,较有影响的有以下几种:

青藏高原隆升的影响PDF.pdf

试阐述青藏高原隆升的主要过程及其引起的季风气候 的演化过程,并阐述青藏高原对我国的生态环境、气候、地貌、水文有哪些影响? 青藏高原的隆升过程在之前的地史学课上有过了解,现在结合查找的文献资料,这个隆升过程可以分成三阶段:(1)断离隆升阶段大约在 40一50Ma 之前 , 印度大陆和欧亚大陆碰撞后,在一个不太长的时期内其相对运动的速度从 10cm/a降至5cm /a(2)挤压隆升阶段印度大陆同欧亚大陆的碰撞和俯冲板片的断离可能改变青藏高原下局部区域上地慢物质运移的图式,但是它却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全球尺度地慢对流的基本格局。印度大陆仍以5cm/a的速度向北推进、挤压欧亚大陆板块。在其挤压下青藏高原继续隆升 , 地壳不断增厚,同也不断缩短(3)对流隆升阶段欧亚大陆和印度大陆碰撞后,高原下部上地慢稳定的流场又开始活跃,新的对流格局主要受推进的印度大陆和塔里木地块的控制,下降流中心仍然处于塔里木地块之下,对流上升流也保持在高原的中部地区可以看到当受挤压的岩石层停止增厚以后,再次增长的上升流将使原来下移的等温线很快地向上推移,它意味着增厚的岩石层被很快减薄,其过程大约为10 - 15 Ma。减薄过程是从高原中部区域开始的,地幔下部的热物质上升,推动和支撑着岩石层向上隆起。同时,增长的热流动将很快地把青藏高原下部那一部分在挤压隆升过程中被“挤入”软流层的岩石层下部搬离。同时,均衡力的作用将直接导致青藏高原一次的快速隆升,这就是所谓的对流隆升。《青藏高原隆升过程的三阶段模式》(傅容珊李力刚黄建华徐耀民)季风气候的演化,我根据《青藏高原隆起及海陆分布变化对亚洲大陆气候的影响》(陈隆勋刘骥平周秀骥汪品先)的观点季风气候的演化过程可以概括为: 隆起初期 , 由于海陆分布和海陆热力差异的作用,冬季开始出现弱的中纬NE 风和比较明显的热带NE 季风,高空出现弱的两支西风急流及东亚沿岸弱的东亚大槽。夏季则出现弱的低空SW季风和高空反气旋。但此时的SW季风只在中国沿海可

青藏高原隆升历史的约束

《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 读书报告 报告题目:《青藏高原隆升历史的约束》 学生姓名:张海龙 学号:200801010122 指导老师:王刚老师

青藏高原隆升历史的约束 摘要:青藏高原的隆升,是一个漫长而又复杂的过程,直至现今它依然处于隆升之中,新生代早期,伴随着特提斯洋的消亡,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完全拼接在一起,同时开始了青藏高原的缓慢隆起与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在第四纪,青藏高原快速隆升,基本形成现在的地形地貌与构造情况。 关键字:高原隆升;历史约束;青藏高原 关于印度与亚洲大陆碰撞的起始时间,至今尚无一致的认识。归纳起来,大致有两类意见。一类意见认为, 印度2亚洲大陆碰撞的起始时间晚于55Ma ,甚至可以晚到早中新 世【1-5】 ;另一类意见认为其早于55 Ma ,最早可以到晚白垩世 【6-11】 。越来越多的证据 支持这样的认识:印度2亚洲大陆起始碰撞的时间不晚于65 Ma。大致可以将青藏高原的构造岩浆事件划分为三大阶段:碰撞前(早于65 Ma) ,同碰撞(65~45/ 40a) ,后碰撞(晚于45/ 40 Ma) 。 青藏高原的显著隆升,主要发生在后碰撞阶段,多数人比较接受幕式隆升模型,认为现今青藏高原的高度主要是由18 Ma 左右、8 Ma 左右、3.6 Ma 左右三次大隆升造成的。李吉均(1999) 根据青藏高原的夷平面将3. 6Ma 以来青藏高原的构造运动划分为青藏运动(A 幕: 3. 6Ma ,B 幕: 2. 6Ma ,C 幕: 1. 7Ma) 、昆仑黄河运动(1. 2Ma ,0. 8Ma 和0. 6Ma) 以及共和运动(0. 15Ma)。 关于青藏高原的隆升历史,有很多的研究证据可作为其约束,限制具体的隆升时间、事件、地点以及具体隆升高度。下面为一些约束证据: 1从青藏高原南北两个磨拉石剖面的对比看青藏高原的隆升过程 从高原南北两侧磨拉石建造的对比来看,近一千万年来,青藏高原的隆升过程的性质可从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尺度的磨拉石建造的沉积旋回来分析,反映在地貌与沉积上,则存在三种情况: (1)抬升速率小于剥蚀速率时期,原面高度下降,高原地貌出现以海平面为基准的绝 对夷平面,磨拉石序列则表现为自下而上由粗变细的正旋回序列; (2)在抬升速率等于或近于剥蚀速率时期,原面高度趋于稳定,高原地貌出现以区域 基准面为准的相对夷平面,磨拉石序列则为相对均匀大小的粒度组合; (3)在抬升速率大于剥蚀速率时期,原面高度上升,高原地貌表现为发育山地地貌,磨

青藏高原的隆起对我国及其世界的影响

青藏高原的隆起对我国及其世界的影响 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巍然屹立于亚洲的中部,它的隆升对亚洲乃至世界环境产生着重大的影响。没有青藏高原的存在,现今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可能是一片亚热带沙漠,我国的新疆地区也不会如此干旱。青藏高原的存在,不仅加强了亚洲的季风环流,而且阻挡了源于印度洋的盟暖湿气流向亚洲内陆的输送,并在高原北侧形成下沉气流,对亚洲内陆干旱化的过程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在夏季,青藏高原就像一个深入到大气层中的火炉,使得高原面上的空气受热上升,同时拉动印度洋的暖湿气流前来补充,由此而带来丰沛的季风降雨;冬季情况正好相反,高原仿佛一个巨大的冷流,将其上方的空气冷却,从高原涌向印度洋,这就导致北方的冷空气频频南下,从而形成强大的冬季风。青藏高原现代地貌格局与季风效应是如何发生的呢?这是青藏高原隆升过程研究所面临的问题. 青藏高原对世界存在一定的影响。 近些年来,来自世界各国的科学家们从不同学科角度运用不同研究方法对青藏高原的隆升过程作了大量的工作,认为青藏高原在距今约5000万年前开始隆升:在距今1000-800万年前或更近时期进一步隆升,并达到有意义的高度。然而,晚新生代以来(1000-800万年以来)高原隆升过程及其产生的气候和环境效应,至今还是一个尚未有效解决的问题.数学模拟表明以冬季风和夏季风组合为特征的东亚季风系统形成演变的良好地质记录。黄土高原风尘堆积序列既是对青藏高原构造隆升的响应,又是北半球大冰期气候变化的反映.中国黄土高原多个风尘堆积序列的底界年龄均显示中国内陆风尘堆积自900-800万年前开始,标志着东亚环境系统分异为东部季风区和西部干旱区。此外,印度洋北部ODP/722钻孔研究表明,在距今约900-800万年前阿拉伯海近岸上涌流持续加强,反映印度西南季风(夏季风)加强.而印度洋东北部的ODP/758钻孔的磁化率通量记录则表明,距今900万年前,印度恒河以及其他河流携带至孟加拉湾的陆源碎屑物明显增加。北太平洋ODP885/886钻孔沉积记录显示,距今800-700万年前,由西风携带至北太平洋的亚洲内陆粉尘的堆积速率显著增大。巴基斯坦土壤碳酸盐记录的氧同位素组分在800~700万年发生显著变化,碳同位素变化指示的植被从C3植被向C4植被变化。850万年前青藏高原东北缘的植被由针叶-阔叶混交林向草原植被转化,均指示了在800万年前左右,季节性的凸显和夏季降雨的增加。联系到同一时期北半球高纬和极地冰川的发育,均说明这些变化的出现决非偶然,应是北半球陆地-海洋-大气耦合过程的产物,可以被认为是青藏高原在900~800万年前一次重要隆升的环境响应。 在黄土高原风尘堆积序列中,磁化率和Rb/Sr比值可以作为夏季风强度代用指标;而粗颗粒含量和铝通量则可分别作为冬季风强度和风尘源区干燥度的代用指标。根据这些季风气候代用指标的时间变化序列,距今600~200万年以来东亚季风气候的演化可以划分为3个阶段。距今360万年以前,季风气候开始形成,但与后两个阶段相比,变化趋势还不明显。距今360~260万年,由磁化率、Rb/Sr 比值反映的夏季风和由粗颗粒含量以及铝通童所反映的冬季风同时持续加强,季风降雨增加,导致湖泊广泛分布。这也和北太平洋所记录的粉尘通量的持续加强相一致。由深海氧同位素记录反映这一时段大陆冰盖迅速增长,气候向冰期方向发展,而根据气候模型的数字模拟结果,在冰期气候条件下,夏季风将减弱,冬季风加强。因此,这一阶段东亚冬、夏季风的同时加强很难解释。鉴于此,青藏

青藏高原的隆起对自然地理的环境

青藏高原隆升对亚洲季风形成和全球气候与环境变化的影响 摘要综合介绍了青藏高原隆升对亚洲季风形成、北半球大气定常行星波建立、区域和全球气候变迁及环境演化的影响,并对近年来的研究进展作了较为详细的评述,指出今后需要深入研究的若干问题。 关键词青藏高原隆升亚洲季风形成气候变迁环境演化古气候模拟 1 引言 青藏高原(以下简称高原)隆起是地球演化史上一起重大的自然历史事件,高原隆起不仅对高原及其毗邻地区,甚至对北半球、乃至全球的气候与环境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现代气象学研究[1~3]表明,青藏高原与亚洲季风活动密切相关。因此,研究地质时期东亚季风的变迁,必须考虑高原隆起的作用。多年来有许多科学家从各种角度揭示了高原隆升的地质事实,但由于这一问题的复杂性和不同来源地质观测资料的局限性,使人们对于高原隆起的历史及过程至今仍存在着各种不同的看法(参见李吉均的介绍[4])。然而,青藏高原隆起对亚洲季风和全球气候及环境演化具有重大影响已成为越来越多的地学科学家的共识。鉴于青藏高原在亚洲季风、全球气候乃至整个地球系统中的重要性,近年来随着全球变化研究的深入,高原隆升再度成为地学界关注的热点。 2 高原隆起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2.1 高原隆起与亚洲季风系统的形成和发展 亚洲季风区是世界上最显著的季风区[5]。季风区雨热同季,利于植物的生长,养育着众多的人口(中国和印度为世界上两个人口最多的国家)。分析发现,亚洲季风系统中存在着三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南亚季风[6]、东亚季风[7]和高原季风[8]。以下仅简单讨论南亚季风和高原季风的形成。东亚季风的形成则在5.1节中专门讨论。 2.1.1 南亚季风的形成 Flohn[9]最早指出青藏高原在大尺度南亚季风中的重要性。后来Manabe 等[10,11]利用大气环流模式(GCM)进行了有山、无山的对比试验才使得这一问题得到全面而深入的认识。青藏高原大地形不仅直接控制着冬季西伯利亚高压的位置和强度,而且决定着夏季风的建立与发展。近年来又有一系列关于高原作用的数值试验[12~14],其中在对亚洲季风的影响方面与以前的结论没有大的区别。Prell等[15]通过一系列GCM敏感性试验的分析得出,高原地形对南亚季风的作用比地球轨道参数、大气CO2含量及冰期—间冰期下边界条件的影响都更为重要。虽然有人[16~20]根据南亚气候突变及阿拉伯海上升流加强的地质证据,提出印度洋地区的西南季风可能开始于中新世末和上新世初。但是,最近Ramstein等[21]的数值试验表明,由于从早渐新世到晚中新世,欧亚大陆的古地理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Paratethys海的退缩导致欧亚大陆面积扩大,从而使亚洲季风及其降水(主要指30°N以南地区)显著增强,所以他们认为Paratethys海退缩引起的海陆分布变化在对亚洲季风的驱动方面与高原隆升的作用同等重要。综合各种GCM模拟及地质记录的分析结果来看,即使在高原强烈隆起之前、地形高度还很低的情况下,南亚季风就已经存在,这几乎是可以肯定的。只是随着高原隆升加大了南亚地区由海陆分布所奠定的经向热力对比,从而使南亚季风进一步得到加强。

青藏高原隆升的黄土高原构造侵蚀效应

第29卷第3期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No .3Vol .292007年9月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s and Environment Sept.2007  收稿日期:2006210208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534021);国家西部交通建设重点科技项目(200431881212)  作者简介:马润勇(19612),男,陕西子洲人,副教授,博士,从事地质灾害、工程地质教学与研究。E 2mail :dcdgx31@31@https://www.doczj.com/doc/4b7791996.html, 青藏高原隆升的黄土高原构造侵蚀效应 马润勇,彭建兵,袁志东,邸海燕 (长安大学地质工程与测绘学院,陕西西安710054) 摘要:研究了青藏高原隆升与亚洲大陆强季风气候的耦合效应、黄土高原的阶段性抬升、构造变形及其构造侵蚀效应。结果表明,青藏高原的隆升引起多种黄土地质灾害。黄土高原的构造抬升导致侵蚀基准面下降,为重力侵蚀、沟谷溯源侵蚀和流水侵蚀提供了有利条件;构造变形使黄土产生构造裂隙、节理,增大了黄土的侵蚀速率,促进了黄土的坍塌和滑坡等侵蚀性地质灾害的发生;地形突变带、活动断裂带及地震活动带等稳定性条件差的黄土分布区,是黄土侵蚀性地质灾害最剧烈的地区。关键词:青藏高原;隆升;黄土高原;地质灾害;构造侵蚀 中图分类号:P542;P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26561(2007)0320289205 G eological H azard E ffect in Loess Plateau due to Q inghai 2Tibet Plateau Uplift MA Run 2yong ,PEN G Jian 2bing ,YUAN Zhi 2dong ,DI Hai 2yan (S chool of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nd S urveying ,Chang πan Universit y ,X i πan 710054,S haanx i ,China ) Abstract :The coupling among the Qinghai 2Tibet plateau uplift and strong monsoon effect in East Asia ,structure deformation and staggered uplift of the loess plateau and its tectonic erosion is studied.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Qinghai 2Tibet plateau uplift have arose multi 2geological hazards ,and the uplift of loess plateau have induced gravitative ,trace to the source and water 2flow erosion.The structural deformation has resulted in structural crevices and joints in loess ,increased the erosional rate of the loess ,and accelerated the collapse and landslide of the loess.Soil erosion is the most intense in large tectonic deformation zones ,active fault zones and seismic zones. K ey w ords :Qinghai 2Tibet plateau ;uplift ;loess plateau ;geological hazard ;tectonic erosion 0 引言 青藏高原的隆升强烈影响到亚洲大陆乃至全球的气候环境[122],其中,22Ma B P 改变了东亚地面行星风系并出现季风效应;815Ma B P 东亚季风效应增强,干旱化程度加剧,黄土高原风尘堆积开始;316Ma B P 起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驱动与放大作用增强;112Ma B P 以来,亚洲现代冬夏季风气候效应逐级增强。青藏高原的强烈隆升使高原内部及其周缘区的活动构造发育、地震活动强烈,滑坡 以及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发[324];隆升还导致其北 部区域干冷的冬季风气候盛行与亚洲内陆的干旱化及戈壁沙漠扩展[5];鄂尔多斯地块因其与青藏高原间特殊的地理位置关系、块体间构造变形格局关系,在亚洲大陆强季风气候效应的耦合下,导致了黄土高原的形成、后期的构造变形与各类灾害效应的产生。笔者以构造侵蚀为例,对青藏高原隆升引起的黄土高原地质灾害问题作简要探讨,以利于加深对现代黄土高原地质环境的认识和地质灾害的防治。

青藏高原隆起对周边环境有什么影响

藏高原隆起对周边环境有什么影响? 一、研究青藏高原隆升具有重要意义 青藏高原约占我国陆地面积的四分之一,平均海拔高度在4000m以上,是世界上最高大,地形最复杂的高原。青藏高原的隆升是中、新生代以来地球科学中最重要事件之一,南极、北极和世界“第三极”—青藏高原,构成了影响全球气候环境变化的三个关键地区。青藏高原是一个全球独特的地质、地理单元,是地球动力学研究的一把钥匙,是全球变化研究的天然实验室。人们从实践中早已认识到,青藏高原对我国、亚洲、甚至对北半球、南半球的大气环流演变都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又直接影响我国的旱涝等天气气候的形成和演变,因此,研究青藏高原对我国天气、气候的影响机制及其演变规律,对提高我国灾害性天气预报的准确率具有重要意义。 二、中国科学家首次全面揭示青藏高原的隆升与亚洲季风的关系 东南多雨、西北干旱,中国的这种气候格局是什么时候形成的?影响东亚和南亚20多亿人口乃至整个人类环境的亚洲季风气候,又是何时形成的?为什么北半球同纬度分布的大都是戈壁沙漠,而唯独中国却出现了水网密布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多年来,科学界、新闻界一直关注着“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中国科学家发现青藏高原上空存在臭氧低谷。中国地质大学工程物理学院教授魏文博带领的科研小组首次准确揭示了世界屋脊的地下奥秘,西藏底下蕴藏着超级油气田、地热田和金、银、铜等多金属矿床,国际地学界为之哗然。最近,中国科学家首次全面系统地研究了喜马拉雅山、青藏高原的隆升与亚洲季风气候的关系,确认早在260万年前我国气候格局就已经大势已定。 青藏高原在过去千万年里的隆升,成为地球上的一大景观,但是这种隆升仅仅是改变了地球的地貌吗?多年来,我国学者就青藏高原隆升及其环境效应进行了不懈研究,研究中发现,青藏高原的隆升对于我国西北内陆干旱化和亚洲季风的形成和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中国科学院院士安芷生和黄土打了一辈子交道,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黄土高原缘何屹立于此,何时屹立于此?和冰芯、海洋沉积一样,黄土也是历史的最好记载。近年来,安芷生与美国著名的气候学家约翰?库茨巴赫、海洋地质学家沃伦?普瑞尔以及第四纪地质学家斯蒂芬?波特通过对我国西北地区的风尘沉积以及印度洋、北太平洋大洋沉积等地质生物证据进行分析,并运用先进的计算机数值模拟方法,首次全面系统地研究了喜马拉雅山、青藏高原的隆升与亚洲季风气候的关系。 根据模拟的结果,过去1000万年以来,印度次大陆一直向亚洲挤压,形成高大的喜马拉雅山,并使得青藏高原上升大约2000米。科学家指出,这个挤压作用不仅仅改变了地球的地貌格局,山体的隆升很可能在800万年前开始了亚洲的季风,并对开始于约250万年前的几个冰期有贡献。换句话说,距今1000万至800万年前青藏高原的隆升导致亚洲季风的出现,距今360万至260万年青藏高原的加速隆升则奠定了亚洲季风气候的基本格局。 三、青藏高原的隆升导致中国东南多雨、西北干旱气候格局的形成 中科院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的汤懋苍研究员认为,强大季风出现之前的青藏高原是一片祥和的世界:不见崇山峻岭,不见严寒雪冰,不存在因高原上升而起的强大季风,和煦的西风吹拂着大地,普天之下几乎是一样冷暖,气候宜人,动物们都在向超大型体态发展:蝗虫长1米,蜻蜓翅长2米。但是,随着青藏高原的隆升,世界无法再平静:青藏高原上升到千米高度时,浅薄的季风与全球第一次大降温一道发生在3700万年前,此后,一次次造山运动、一次次冰期降临,季风逐渐强盛,世界越来越冷。季风的出现,使地球发生了为数众多的革命性改变:全球性变冷、北极冰盖发育、非洲变干、人属始现、黄土高原堆积,等等。亚洲季风区的形成,使北半球亚热带高原荒漠带北移,在高原北部地区形成塔克拉玛干等中亚沙漠,西北变成温带、暖温带干旱荒漠区。我国黄土高原的形成,以及我国现代自然环境由东南向西北自森林-草原-荒漠的更替,出现了东南潮湿、西北干旱的基本格局,都与青藏高原隆起密切相关。在夏季,高原就像一个深入到大气层中的火炉,使得高原表面上的空气受热上升,同时拉动印度洋的暖湿气流前来补充,由此而带来丰沛的季风降雨。冬季情况正好相反,高原仿佛一个巨大的冰块,将其上的

柴达木盆地第四纪环境演变构造变形与青藏高原隆升的关系

3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九五”重点攻关项目(970208203203)资助。 朱筱敏,男,1960年6月生,教授,沉积学专业。 柴达木盆地第四纪环境演变、构造变形 与青藏高原隆升的关系3 朱筱敏1 康 安2 韩德馨3 王延斌3 康 强4 (1.石油大学资源与信息学院北京 102249;2.中国海洋石油国际有限公司北京 100027; 3.中国矿业大学资源开发系北京 100083; 4.中国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公司北京 100011) 摘 要 青藏高原北部柴达木盆地发育了巨厚的第四纪河湖相沉积。盆内沉积地层强烈的构造变形以及湖盆环境突变进一步证实了青藏高原经历了多期挤压隆升运动。沉积环境、介形虫和植物孢粉化石及磁性地层研究表明,自距今215Ma 以来,青藏高原共经历了距今2152~2128Ma ,1194~1166Ma ,1138~111Ma ,0171~015Ma 和0124~0109Ma 5次强烈的隆升阶段,分别对应于青藏运动B 幕和C 幕、昆黄运动A 幕和B 幕以及共和运动。高原内、外9个盆地的构造—沉积记录对比研究也进一步揭示了青藏高原隆起的整体性和阶段性。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第四纪 构造变形 湖盆环境演变 青藏高原隆起 青藏高原的隆起及环境效应是当今国际地学界热门研究课题,它的形成与演变对亚洲乃至北半球气候和环境的变迁产生了深刻的影响(Ruddiman and K utzbach ,1989)。关于青藏高原的隆升,目前主要有两种观点(李吉均,1998)。一种认为青藏高原在距今14Ma 或8Ma 就已经达到或接近目前的高度,上新世末到更新世青藏高原没有隆升或略有下降(Harris on et al.,1992;M olner et al.,1993)。另一种观点认为青藏高原自40Ma 以来,虽经历了多次抬升,但均被夷平(崔之久等,1996),青藏高原最近一次的强烈隆升开始于距今314~215Ma (李吉均等,1979),并存在距今314~117Ma 的青藏运动(包括A 、B 、C 三幕)、距今111~016Ma 的昆黄运动以及距今0115Ma 的共和运动3次强烈的隆升(李吉均等,1996;方小敏等,1998)。 随着青藏高原的隆起,在高原内部及周边凹陷沉积了巨厚的晚新生代河—湖相地层,这些沉积是青藏高原隆升历史的天然记录。自19世纪开始,地质学家即对高原南麓山前坳陷带发育的晚新生代西瓦利克(Siwalik )群河—湖相沉积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李吉均等,1996;王富葆等,1998;崔之久等,1998)。青藏高原北部的柴达木盆地新生代发育了巨厚的河—湖相沉积。研究该盆地内地层构造变形、沉积环境、介形虫和植物孢粉化石及古地磁特征有助于探讨青藏高原的隆升时代及阶段。柴达木盆地是青藏高原上最大的、沉积记录最完整的沉积盆地,面积约12×104km 2(图1)。前人根据古生物、古地磁及裂变径迹年龄测定将盆地内新生界划分成7个组,确定了各组地质年代,建立了详细的地层年代格架(杨藩,1981;刘泽纯等,1990;叶得泉等,1993;沈振枢等,1993),自下而上  2003年7月地 质 科 学CHI NESE JOURNA L OF GE O LOGY 38(3):413—424

青藏高原隆升及其环境效应

青藏高原隆升及其环境效应 摘要:青藏高原的形成和隆升是一个十分复杂,倍受地球科学家关注的问题。他被认为是刚瓦纳大陆与欧亚大陆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青藏高原是由6个地体相继增生到亚洲大陆上的一个组合,这些地体之间的边界被5条缝合带所限定。造山作用自北向南相继变年轻。青藏高原隆升对中国西部环境变迁起着决定性的影响。随着青藏高原的持续隆升,高寒草原开始退化,造成中国西北地区大面积的荒漠化,成为制约我国西部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 关键字:青藏高原;隆升;环境变迁 青藏高原的隆升对于中国西部环境变迁起了决定性的影响,现今中国西部大陆构造格架,包括盆-山地貌与盆地地貌的形成都和青藏高原隆升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同时,对于青藏高原整体初次隆升时间的认识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因为它牵涉到对古近纪期间和中新世以后中国西部广袤领域地球动力学与气候、环境的认识。至于形成现今高原面貌即主夷平面的末次隆升时间,不仅涉及全球气候变迁、我国西部干旱气候与大规模沙漠化行程时间,还牵扯到中国西部构造变形与盆-山地貌形成的时间。 1新生代青藏高原快速隆升及其环境效应 研究表明,青藏高原地区在第三纪经过两次隆升与夷平的旋回,导致第三纪中期我国环境变化剧烈。3.6MaBP以来高原整体阶段性快速隆升,对高原本身以及我国西部自然环境产生了深刻影响。 高原隆升过程的争论 20世纪70年代末,李吉均[1]认为,青藏地区在上世纪中晚期,地面平均海拔在1000m以下,自上新世晚期和第四纪早期才开始强烈隆升。90年代以来,国外学者对这一观点相继提出挑战,对隆升的加速时间存在重大分歧[2]。有学者主张,青藏地区在14MaBP时已达到最大高度并发生东西向拉伸塌陷,其后水平高度开始降低[3]。更多学者则认为青藏地区在8MaBP以前已达到现今高度,其根据是:当时阿拉伯海上涌流增强,表明印度洋季风出现或增强[4];波特瓦尔高原气候变干,植被由森林变为草原[5];拉萨西北羊八井地堑垄断裂活动发生在8MaBP前后[6]。

青藏高原的形成

青藏高原的形成 姓名:马卓妮班级:015141 学号:20141003347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自西向东逐级下降,形成一个层层降低的阶梯状斜面,成为我国地貌总轮廓的显著特征。 青藏高原雄踞我国西部,海拔平均达4000—5000米,是我国最高的一级地形阶梯。高原周围耸立着一系列高大的山脉,南侧是世界最高的喜马拉雅山,海拔平均在6000米以上,超过8000米的高峰有7座,以世界最高的珠穆朗玛峰著称。北侧有昆仑山、阿尔金山和祁连山分布,东边有岷山和横断山等排列,地势以巨大落差降低与第二级地形阶梯相接。 高原内部分布着一系列近东西走向或北西-南东走向的山脉,海拔均在5000—6000米以上,主要有可可西里山、巴颜喀拉山、唐古拉山、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等。在这些山脉之间,分布着地表起伏平缓、面积广阔的高原和盆地,并有星罗棋布的湖泊,高原边缘地带为长江、黄河等亚洲著名的大河发源地。山巅白雪皑皑,高原上牧草如茵,湖光山色,交相辉映。 这么样一个独特的地方向来受到地质学家们的青睐,因此有很多学者在这里做了不同的研究,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知识的精进,对于青藏高原的形成过程的了解也有了一定的发展。青藏高原(青海-西藏高原)由几个大陆碎片组成,其中有一些属于东特提斯海域,是检查理解板块构造学说和造山带演化学说的关键部位之一。 早期地质学家们一致认为青藏高原是一个被夹持在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之间被挤扁了的地块。在古生代,高原的大部分地区位于南北两大陆(冈瓦纳大陆和劳亚大陆)之间的特提斯海的一部分,由于相继发生的地壳运动,特提斯海由北向南逐渐后退,每次运动后留下一条山脉,山脉间为稳定地壳段落,表现为现在的山间盆地和广阔的高原面。 之后板块学说的解释兴起,认为印度板块在喜马拉雅山南麓以低角度的逆断层俯冲到山底下去的事实是众所周知的,而且是主动北进,印度板块的北进首先在青藏高原南部造成以喜山为主的压缩带,高原内部表现为东西向拉伸,地壳的这种大规模水平运动和形变必然伴随软流圈物质的流动和重新分布,软流圈的物质流动作业于不平的岩石圈底面,一方面促进基底部分局部重熔,活化以增厚地壳而整体上升,并且使拥有较厚地壳历来比较活跃的各造山带作想对更剧烈的上升,这就是青藏高原在第四纪期间做大面积隆升,隆升又显示波形的根本原因。喜马拉雅山使许多向南的仰冲印度板块前缘的碎片堆砌形成不断增高扩大的最新造山带。青藏高原既受南北波浪运动的挤压也面临东西张性波浪运动的拉伸,受印度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共同作用,中更新世聂聂雄冰期后发生过强烈隆升,使喜马拉雅山终于成为印度洋季风进入高原内的障碍,从此高原内变得干寒。 之后的几十年中,学者们对青藏高原的构造成因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认为雅鲁藏布江蛇绿岩带在西藏境内长达5余米,该带西部过喀喇昆仑噶尔曲右旋走滑断层与印度河蛇绿岩带相接,在印度河蛇绿岩带之西又被萨罗比和恰曼俩左旋走滑断层所搓,岩带沿扎戈罗斯和拖罗斯山展布。岩带沿走向分为三段:西段(岩带西端到萨嘎),西段可分为南北俩分支,南支岩体规模大,北支岩体规模小且多呈透镜体;中段(萨嘎到仁布),主要由桑-昂仁和日喀则一大竹林俩岩体群组成,后者规模最大,蛇绿岩各个岩石单元出露最全,剖面连续,研究程度最高;东段(仁布及其东岩体)该段不少岩体以赋存工业烙铁矿床闻名。蛇绿岩类型与形成环境比较复杂。雅鲁藏布洋板块推测自早侏罗世后期开始向北俯冲于拉萨板块之下,形成冈底斯带中侏罗世叶巴组,有人用锆石定

青藏高原与全球环境变化研究进展_郑度

青藏高原与全球环境变化研究进展 郑 度,林振耀,张雪芹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 摘 要:文章从4个方面简要介绍了青藏高原与全球环境变化的最新研究进展:(1)新生代青藏高原的隆升过程与东亚环境演化;(2)末次间冰期以来的气候环境记录及重大气候突变事件;(3)青藏高原2ka 以来温度、降水变化特征;(4)青藏高原近代气候变化及其环境响应。主要结论有:第三纪青藏地区曾两次隆升与夷平;7Ma BP 开始高原再次抬升,3.6Ma BP 以来经历了强烈隆起。高原季风的形成演化与高原隆升过程紧密相联,2.5Ma BP 高原季风由浅薄系统变为深厚系统,现代季风格局形成。在约1.1~0.8Ma BP 间青藏高原进入冰冻圈,西北地区干旱化、主要沙漠扩展、周边地区新的黄土体系形成均与此有关。高原气候在冰期/间冰期循环时间尺度上具有升温缓慢、降温迅速的特征。达索普冰芯记录中的CH 4浓度高出极区15%~20%,并具有很大的波动性。青藏高原最新的一次大湖期时代在40~25ka ,代表着一次特强的夏季风暖湿事件。古里雅冰芯研究发现气候突变事件频繁。高海拔地区比低海拔地区对全球气候变化反应更敏感。根据冰芯、湖芯、树轮和历史文献恢复揭示了2ka 以来高原温度降水变化特征。百年来青藏高原气候经历了3次突变,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变暖趋势超过北半球及同纬度地区。高原冰冻圈(包括冰川、积雪和冻土)对近代气候变化的响应明显,与全球环境变化关系密切。 关键词:青藏高原;隆升;环境演化;气候突变事件;冰冻圈;全球环境变化 中图分类号:P54;X14;X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321(2002)01009508 收稿日期:20010923;修订日期:20011126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资助项目(G1998040800)作者简介:郑度(1936— ),男,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自然地理学专业,长期从事青藏高原自然地理综合研究,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G1998040800)首席科学家。 晚新生代以来青藏高原的隆起及其对自然环境 的影响、高原与全球环境变化的关系是我国有特色的优势研究领域[1] 。现就青藏高原与全球环境变化的若干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1 新生代青藏高原的隆升过程与东亚 环境演化 研究表明,青藏地区在第三纪经过两次隆升与 夷平的旋回,导致第三纪中期我国环境变化剧烈。 3.6MaBP 以来高原整体阶段性快速隆升,对高原本 身及东亚自然环境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1高原隆升过程的争论 20世纪70年代末李吉均等[2]认为,青藏地区在上新世中晚期,地面的平均海拔在1000m 以下, 自上新世晚期和第四纪早期才开始强烈隆升。90年代以来,国外学者对这一观点相继提出了挑战,对隆升开始加速的时间存在重大分歧[3]。有学者主张青藏地区在14Ma BP 时已达到最大高度并发生东西向拉伸塌陷,其后平均海拔开始降低[4]。更多的学者则认为青藏地区在8Ma BP 以前已达到现今高度,其根据是:当时阿拉伯海上涌流增强,表明印度洋季风出现或增强[5];波特瓦尔高原气候变干,植被 由森林变为草原[6];拉萨西北羊八井地堑断裂活动 发生在8Ma 前后[7]。 我国学者对岩石圈地球物理和大地构造、岩体 抬升年龄、侵入体剥离速度等的研究结果[8,9]与从新生代地层、湖芯所获得的信息作了比较。新近的研究揭示,自印度与欧亚板块碰撞以来,青藏高原的隆升是多阶段、非均匀、不等速过程。夷平面研究表明,青藏地区在新生代大致经历了三期地面抬升(分别在45~38Ma BP ,25~17Ma BP 和3.6Ma BP 至今)和两度夷平。前两期地面抬升造成的高原平均高度可能均不超过海拔2000m ;到3.6Ma 前高原 第9卷第1期2002年3月 地学前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Earth Science Frontiers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Beijing )Vol .9No .1 M ar .2002

青藏高原隆起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青藏高原隆起对我国气候的影响: 1.青藏高原的巨大隆起——空间特征(3000m临界高度): 1)面积大:东西3000 km,南北1 500 km,占中国陆地面积1/4,南北占西风带宽度1/3 2)高度大:平均4500 m,占对流层高度1/3 3)中低纬度:25°N~40°N,处在西风带与副热带高压带的过渡区 青藏高原3000m的海拔高度对气流产生动力作用和热力作用,改变了东亚大气环流格局,尤其对中国产生影响。 2.青藏高原的动力作用 1)对季风的分支作用 冬季:青藏高原北部对冬季风分支的分点在95 E附近,冷空气堆积并分化为两支:一支沿阿尔金山成东风吹入塔里木盆地;另一支则沿着祁连山成西或偏西北风吹向河西走廊,顺地势南下,形成冬季风通道,加剧了冬季风向东南的势力。 夏季:夏季,西南季风抵达孟加拉湾再向北推进时,碰到青藏高原,即分为东、西两支:一支沿喜马拉雅山转为东风向西吹去;另一支则沿着山脉的走向流向我国西南地区,加剧藏东南水汽通道作用,使高原边缘降水增多,并进而因雨影作用使高原内部干旱加剧。 2)对西风的分支作用 青藏高原西部,冬半年西风(西风带南移所致)气流受到高原阻挡,距地面3~4 km高度以下的气流被分为南、北两支。 由于冬季西风带的位置主要在青藏高原的西端偏南,加之地形的影响,所以南支比北支气流强大得多,故称“南支急流”。 南支在高原西南面,为西北气流;绕过高原南侧转为西南气流,高原南侧成槽,加剧西南干暖气流势力。 北支在高原西北面,为西南气流,绕过新疆北部转为西北气流,进一步加强冬季风的势力;高原北侧成脊,盛行下沉气流,进一步强化西北地区的干旱化。 南、北两支气流在长江中下游汇合,气流相对静止区正好处在四川盆地上空,使其成为我国著名的微风区,四川多云雾也与此有关。 受青藏高的阻挡,西风气流的分叉、绕行,东流与汇合,形成了北半球最强大的西风带。分支气流形成于10月,次年4-5月退出,它与东亚季风的进退有一定的关系。 3)屏障作用 东侧的四川、汉中一带,为气流的相对静止区,气流扰动少,风力弱,多小涡旋,少有发展。西侧阻挡了从西来的西风带气压系统,有的在高原西侧滞留、减弱,甚至消亡。 南侧印度地区,由于高原阻挡了冬季风的南下,所以比同纬度地区温度高而气压低,温度的年较差小。 北部蒙古一带很少受到南来的暖气流的影响,有利于冷空气的堆积,形成强大的蒙古高气压,盛行下沉气流,加剧了蒙古高原的干旱。 3.青藏高原的的热力作用 高原季风:青藏高原面与同高度的自由大气相比,有强大的热力差异,这对大气环流产生明显的热力作用。这种由于高原同四周自由大气之间冬、夏冷热源作用差异所引起的特殊的气压场变化,形成了独特的冬夏季风向变化的高原季风现象。 高原冬季的冷源作用,在高原地区海拔3 000~4 000 m高度形成一个冷高压,这就使高原空气向外流动,呈反气旋性环流。必然加强邻近地区的下沉气流,加强地面高压,加强了由海陆分布所引起的冬季风环流。 夏季在青藏高原上出现了热低压,高原上温度是同纬度同高度最热的,对流旺盛,邻近地区的空流入高原,叠加在高原东侧的季风之上,增强了邻近地区低压的强度,加强了夏季风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