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职业教育学复习资料

职业教育学复习资料

职业教育学复习资料
职业教育学复习资料

《职业教育学》复习资料

一、职业教育

(一)名词解释

1.教育

一切有目的培养人活动的总称。教育是以一定社会为背景,以传递人类知识和经验为手段,以培养理想的人为目的,以直接影响人性的发展为方式,是人类有意识地进行自身素质生产、再生产的实践活动。一定的社会和阶级,总是通过教育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使其具有一定的思想、道德、知识和能力,成为本社会和阶级所需要的人。

2.学校

一种有组织、有系统的专门教育机构,是教育活动的主导和主体。

3.家庭教育

以家庭为单位、家庭成员之间进行的教育活动,一般是长辈对晚辈的教导、劝诫、管束等。

4.职业

从分工角度说,指在业人口(从事社会劳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人口)从事工作的种类。从个人角度说,人们在社会中从事的满足其生活的专门性工作。

5.就业

指生产劳动者与劳动资料组合,使有生产能力的劳动者成为从事某种生产或社会服务的劳动者,进入生产过程。换言之,就业实质上就是一个“人”与“职业”的结合,通过职业教育可以进一步实现人与职业的优化组合,提高劳动效益和生产率。

6.劳动预备制度

指组织新生劳动力和其他求职人员,在就业前接受1—3年的职业培训和职业教育,使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或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后,在国家政策指导和帮助下,通过劳动力市场实现就业的一种制度。

7.就业准入制度

指根据《劳动法》和《职业教育法》的有关规定,对从事技术复杂、通用性广、涉及到国家财产、人民生命安全和消费者利益的职业(工种)的劳动者,必须经过培训,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后,方可就业上岗的制度。

8.职业教育

是指在一定普通教育基础上,为适应某种职业需要而进行的专门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教育,使受教育者成为社会职业所需要的应用性人才。

我国对职业教育这个术语的使用有一个演变的过程。我国的职业学校创始于清朝末年(19世纪60年代),当时称实业教育,学校称实业学堂。这在1903年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即葵卯学制中有规定。1922年颁布的壬戌(ren xu)学制,把实业教育改称为职业教育,把实业学堂改称为职业学校。这个术语一直沿用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改称为技术教育。1949年9月颁布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提出“注重技术教育”。1951年颁布的《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中使用了中等专业学校、技术学校的名称。后来把培养中级专门人才的学校称为中等专业学校,把培养中级技术工人的学校称为技工学校。1958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使用了“职业(技术)教育”的术语。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以及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多称为职业技术教育,偶尔也用了“职业和技术教育”这以术语。1996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颁布以后,我国官方文本中普遍使用“职业教育”这一术语。在国际上,对这一术语的使用也是不统一的。1999年联合国在第二次世界技术与职业教育大会上提出了“技术、职业教育与培训”这一概念。我国的职业教育教育实际上是一个综合的名词,包括了职业教育、技术教育和培训。当然,在现代教育中职业教育、技术教育和培训也是可以区别开来的。一般把进行科学、技术学科理论和相关技能的学习,培养技术人员的教育称为技术教育,把注重技能训练和相关理论学习,培养技术工人的教育称为职业教育,把对人单项技术、技能的培养称为培训。

(二)简答题

1、为什么说产生职业的基础是社会分工?

社会分工是职业产生的重要前提条件,是伴随着人类的生产劳动过程而逐渐产生发展的。在人类社会

早期,人们所从事都是与生存直接相关的活动,比如捕猎、采摘、种植等活动,由于活动比较松散,成员也不固定,技术性比较低,这些活动还谈不上职业。当农业、畜牧出现分工,一部分社会成员从事固定的工作,岗位分工开始明晰,职业逐渐产生了。

2、职业的社会内涵体现在哪几方面?

①职业的种类反映着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社会分工水平,有什么样的生产力才会产生什么职业。

②职业的层次结构反映着基本的生产关系,社会组织结构和社会的权益分配。在阶级社会中,职业与阶级、等级联系在一起。不同职业的社会地位收入不同。不同的职业,在社会中有不同的责、权、利。职业与个人的社会地位、经济有关,职业反映着社会权益的分配。

③职业的社会构成反映了社会产业结构、人力资源的配置,构成关系与比例。④职业活动反映了社会运转的运作方式。包括不同的职业的职能、职责、职业道德、职业纪律、合作关系等。

3.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

鸦片战争及以后的连续败绩,刺伤了封建帝国的尊严。清政府为了适应日益频繁的中外交涉,以及开展洋务运动的需要,先后在全国一些地方开办一批学习“西文”和学习“西艺”的新式学堂。文的方面有同治元年(1862年)在北京设立的同文馆,这是中国政府自行创建的第一所近代新式学堂,标志着中国近代新式学堂的诞生。“武备”方面主要是福州船政局1866年附设的船政学堂,1867年上海江南制造局附设的机器学堂。这是是我国最早兴办的工艺教育(职业教育)。学堂设在工厂中,主要是培养技术员和技术工人为推进实业教育的发展,逐步将其引向正规,1903年11月清政府颁布了我国教育史上具有主要意义的《奏定学堂章程》,即葵卯学制。第一次将实业教育纳入学制,成为学校系统中的独立体系。根据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实业学堂以“振兴农工商各项实业,为富国裕民之本计”为办学宗旨,分为三级,计初等实业学堂、中等实业学堂、高等实业学堂。 1917年5月,以黄炎培为首的教育者在上海创办了中华职业教育社,大力推行职业教育。中华职业教育社提出的职业教育的目的是:谋个性之发展;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能力之准备。

4.职业教育的性质或本质特征

职业教育的性质系指职业技术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区别于其他类型教育和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特征,也就是职业技术教育本身所固有的、比较稳定的本质属性。概括起来,就是职业性、生产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①职业教育在培养人的社会实践中,以进行职业定向教育为其基本特征的,是为适应职业需要而进行的教育。所以,职业技术教育的性质是职业的。

②职业教育担负着劳动能力生产与再生产的任务。科学技术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只有当它被劳动者掌握并运用于生产实践,才可能由潜在的形式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这种“转化”要依靠职业教育对劳动的培养和训练,可见,生产性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属性。

③职业教育必须面向社会办学,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为经济建设服务;另一方面,社会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办学力量都必须积极参与兴办职业技术教育,这样才能较好地解决办学中的各种实际问题,所以,社会性也是职业教育的主重要属性。

5.经济发展与职业教育的关系

经济发展与职业教育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职业教育为物质生产准备了人力条件,经济发展又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就业岗位,并不断向职业教育发展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二者相互推动,形成良性循环,共同作用于社会的进步。由于职业教育与经济关系的密切性和直接互动性,职业教育的结构与发展水平要与经济结构及其发展水平保持同步,太超前或太滞后都会对经济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

6.职业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职业教育与政治也具有深刻的联系。政治的主要任务是维护社会的稳定,促进社会各方面有序、和谐的发展。职业教育是培养大量产业大军的场所,他们的政治立场、观念,道德水准,专业能力,就业状况将会对社会形成巨大的影响。成功的职业教育不仅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积极因素;相反,不切实际盲目发展也可能会为社会安定埋下隐患。所以,要从讲政治的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全面育人的功能,绝不能把职业教育简化为一个技能训练场。

(三)论述题

1、职业教育对促进就业的意义

在现实社会中待业、失业、就业不充分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也是不可避免的,但如何减少失业和就业不充分现象,是各国政府必须面对和致力解决的重大课题。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就是解决这一难题的重要战略措施。

首先,职业教育的性质属于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促进学生就业是职业教育的基本目标,就业率、就业稳定率是衡量职业教育办学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在一些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已经出现了“定单”职业教育,企业把人才培养纳入自身的发展计划之中,职业学校也可以依托企业有的放矢地进行培养,形成合理的“产学链”,促进了职业教育的优化发展,职业学校培训的学生实现充分就业变得可能。

其次,职业教育是专业技术教育,而且与社会职业领域相对应,培养目标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社会定位准确,有利于就业,也有利于在就业岗位上充分发挥作用。另一方面,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在相关职业领域内快速转移,而且具有一技之长的专业人员如果进行创业也有一定的专业优势,起步较快,熟悉组织经营、生产,并吸纳他人就业。

再次,职业教育办学以社会需要为转移,按需施教,学用一致,人职匹配,培养的人才具有熟练的操作技能,可以直接顶岗工作,实现人才培养和使用的“无缝过渡”,减少就业后二次培训带来新的人力成本。

职业教育的显著的功能是把普通劳动力培养成为具有特定职业能力的专门劳动力,把非技术的劳动力培训成为技术型的劳动力,把笨拙的劳动力训练成为熟练、高效率的劳动力。因此,职业教育能提高就业质量,促进再就业。

2、论述职业教育的经济功能

经济是社会存在的基础,大机器生产带来了现代工业文明,也使得职业教育走上历史的舞台,成为现代教育中的一支重要力量。职业教育是工业经济发展的产物,反过来,在推动了以工业经济为基础各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职业教育为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人力支撑

职业教育能够把一个自然的劳动力培养成一个专门的劳动能手,把一个普通的学生改变成一个专业技术人员,把一个无技能的劳动者训练成熟练的技术工人。从生产的角度看,经济界希望通过职业教育提升劳动者的素质,提高工作效率和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以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

在现代社会人人都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必须经过职业教育或培训,乃至高等教育。即使在工业化高度发达的西方国家,中等阶段的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也是二分天下。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符合我国的国情,有利于教育结构的合理化,有利于提高全民劳动素质,有利于为本国、本地区经济发展服务。

(2)职业教育的经济效益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人力资本理论兴起。人力资本被认为是一种投资收益率高于物质资本的形式。所以,增加人力资本诸如:教育、保健等,有助于提高人的生产能力、管理能力、流动能力,向自己向往的方向发展。随着人力资本理论的被广泛接受,教育也有原来的消费事业,逐步被看成一种产业。美国学者对比分析了1929年和1957年经济增长情况,计算出教育带来的经济效益,即教育投资收益占国民收入增长部分的33%。日本学者比较1930年和1955年的经济情况,此结论为25%。

当然,职业教育是周期短、显效快的教育,毕业生的就业前景、收入状况成为职业教育兴旺与否的晴雨表。职业教育只有成为大众认可的就业机会最多、投入收回最快,也就是最实惠的教育时,接受职业教育才会成为多数年青人主动的选择。

(3)职业教育通过应用和传播科学技术,促进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是职业教育的基础,职业教育的直接目标就是把科技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劳动能力,应用到现实的生产活动中,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促进经济的发展。

在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不是生产科学技术,而是如何应用科学技术,并迅速地成为现实的生产力。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无庸置疑的,但科学技术通常是以知识形态存在的,是潜在的、可能的生产力,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则是把第一生产力变成现实的、终极的生产力的必要的中介环节,推动经济的加速发展。

职业教育在传播科学技术的过程中也发挥积极的作用,能提高了传播的有效性、示范性,而且能够

形成广泛的社会影响。

二、职业教育与人的发展

所谓人的发展,通常指的是个体从生到死身心的变化过程。其内容包括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两个方面,偏重于心理方面。在教育学的视野中,“发展”一词取其正向的含义,即只有与人的理想和社会价值一致的身心变化才是发展。可以从这两方面理解这句话:

一方面,这种人的发展不仅是生理变化的过程,同时还是心理变化的过程,这种变化伴随着人的一生;另一方面,人的心理变化只有符合社会的标准价值才称得上发展。当个体的变化明显背离社会的认同价值时,他会遭到社会的责难,同时失去他所希望得到社会尊重。如奥运会兴奋剂问题,不是发展。

(一)名词解释

1.人的全面发展

是指人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相结合,是人的体力和智力充分、协调、自由发展。也就是说,人的全面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发展人的劳动能力,其主要特征是智力和体力尽可能多方面的广泛、充分、自由、统一发展,实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

(二)简答题

1、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核心内容,是马克思揭示的人的发展的客观趋势。马克思针对工场手工业将工人束缚于特定的局部动作,为了训练某种单一的技能,牺牲其他一切肉体和精神能力的发展,造成工人片面畸形发展的危害,提出要使劳动者的“生产才能”得到充分发展。他把资本主义下人的片面发展具体化为两个方面:

一是个体体力上的片面发展。其结果是个体本身也被分割开来,称为某种局部劳动的自动工具。

另一方面是个人在智力上的片面发展。生产过程中劳动者的智力因素逐渐备分离出来,作为别人的财产和统治个人的力量同工人相对立。其结果是个人越来越愚笨无知。同时马克思又认为,人的能力是多方面的。主要由智力和体力组成。他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着的人体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其他能力的发展是在这两种能力统一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办法。可见,马克思最初提出的人的全面发展的本意是指以智力和体力为要素的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与工场手工业时期劳动者的智力和体力相分离的片面发展成对比。自马克思提出人类发展理想以来,全面发展的理论得到不断充实和完善:概括起来有三层含义:

①强调个体发展的全面性,即人的个性的所有方面都不能被轻视和忽视;

②强调个体发展的自由性,即每个人都能自由地按照自己的目的、愿望去表现自身个性的魅力和丰富性;

③强调人的各种潜能本质获得最充分的发掘,成为自身的主人。这三方面反映了人的发展的不同侧面和层次,体现了现代人科学、民主、平等的发展观,是人类发展的目标。

2、职业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功能与途径

职业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功能和途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对受教育者实施德、智、体、美、职业技术等全面教育,使人实现全面发展。实际上,每个人的身心素质都是不一样的,要使潜在的素质条件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形成劳动能力,必须在实施德、智体、美教育的同时,给予适合本人素质条件的职业技术教育,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使潜在的素质优势得到充分发挥,进而促进智力、体力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全面发展的目标。

二是职业教育把教育同生产劳动紧密结合起来,使人实现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劳动同智育、体育相结合,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无论是脱离了教育的生产劳动,或是脱离了生产劳动的教育,都不能使人的体力和智力得到全面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主要特征,是在对受教育者实施理论教育的同时,重点搞好实践性教学,突出对学生劳动能力的培养,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为学生奠定了全面发展的坚实基础。

3、人的发展的教育观

一个人的存在具有两重型,他既是社会的人,又是个体的人。把一个自然的人培养成为社会公民,履行社会义务,担负社会责任,为社会做贡献,这是教育共同追求的目标。把一个人的才智充分引发出来,培养成一个有道德、有专长、有能力的杰出人才同样是教育追求的目标。前者是人的社会性,也即个体

的共性;后者是个体独特的个性。教育促进人的发展,一是促进个体的社会化,二是与此同时实现个体的个性化。

(三)论述题

1、职业教育对人全面发展的作用

(1)职业教育是实现人的持续发展的途径

现实的社会条件是,职业活动仍是现时代人类活动和交往的基本方式,社会分工乃是职业活动得以维系的基础。人们必须从属于一定职业,在特定职业岗位之内实现其发展。职业教育就是着眼于人的职业发展的教育事业,是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产物。它的重要作用在于:

①职业教育满足了现代人持续发展的需要,符合现代人的发展观。根据职业发展理论,职业发展在个人生活中是一个连续的、长期的发展过程。职业教育已经形成跨越终生的、连续的体系。

②职业教育使用权走入大众的生活,普及到最普通的群众。今天的职业教育向所有的人开放,无论你先前受过怎样的教育,拥有怎样的经验;也无论你现在在职与否,职位高低,职业教育都能为你提供所需的教育和培训。

(2)职业教育可以满足人们特殊发展需要

①职业教育珍视人的个性和需要。职业教育的根本意义在于对不同类型学生的关注和探求,在于促进人的自我实现。倡导每个学生的个性都有应当受到尊重,任何一个学生都不会因为学习上某一方面的挫折或不具备某一方面的才能而被忽视,以至于其他才能也得不到重视和肯定。在职业教育领域不仅承认个性的差异性,更承认人的个性差异无贵贱之分。

②职业教育有利于激发和张扬个体的特殊潜能。

首先,职业教育按专业或工种实施教育,为不同个性类型提供了发展的选择性,有利于扬人所长、避人所短。其次,职业教育是发展个性所选择的专业的职业能力。

再次,职业教育多层次、多规格的办学形式可满足个体各种水平、各种目的的发展需要。

(3)职业教育促进社会成员的个体价值的实现

①赋予个体职业能力,使其成为现实的职业者。当个体不具备任何职业知识和技能时,他只是一个可能的劳动者,职业教育担负着把可能的劳动者转化为能够满足各种社会职业需要的现实职业者的任务。

②提高个性职业能力,提升其职业地位。对于在职人员职业教育通过提供更新、更高水平的知识技术教育和培训,增强应变能力,使其能够承担在知识、技能和态度等方面要求更高的任务。

③形成正确的职业观,达到更高层次的自我实现。职业活动是人生活中最重要的实践活动,然而人们对待职业活动的态度却有多种。有的人视职业为谋生的手段,谓“生存型”;有的人视职业为自我兴趣的延伸,谓“理想型”;还有的人视职业为人类的一种使命、一种责任,谓之“发展型”。不同的职业态度受制于职业观,影响于职业行为。职业教育具有引导、培养人的正确职业观的作用,它在给予学生职业知识技能的同时,也给予了学生职业生活的体验,进而增进对职业意义的理解。职业教育倡导这样一个境界:一个人从事某种职业不只是为获得物质利益,也是对社会的贡献;不只是获得兴趣的满足,也是个人理想的实现;每个人的职业可以有所不同,而作为有理性的生命个体,价值、尊严、精神是同等的。

2、职业教育如何促进个体社会化

在人类的劳动出现分化后,有的人开始长期甚至终身从事谋一类或某一种工作,这些同类的工作便形成了职业。职业是人类生产经验的积累和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类通过分工和合作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的必然要求,职业的划分也构成了社会基本的结构及其管理系统。随着社会发展职业分工更加精细,职业成为一个庞大而相互关联的复杂的体系,社会成为职业的社会。进入社会,也就从事了一个职业。所以,获得一个职业、拥有一份工作是一个人社会化的重要标志。到了近代社会以后,社会分工与科技、教育发展关系更加紧密,社会职业的科技含量迅速提高,一个没有受过一定教育或专门训练的人,很难在社会上找到一份具有鲜明职业性质的工作。职业教育作为培养职业专门人才的教育,大大促进了个体职业的社会化和个体身份的职业化。试想同龄人,有的还在大学读书、有的或赋闲在家,而职业学校毕业的学生可能已经成为所学职业技术方面的行家里手。

职业教育一个重要的特点是,针对社会职业发展需要,能够快速作出反应,引导人面向实际,以职业为依托,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实现自我的发展。因为接受职业教育也就意味着受教育者即将走向社会,

成为某个职业群体的一员,担负起社会的责任,成为受社会承认和尊重的专业技术人才。职业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职业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以社会职业发展为导向,沿着职业感知、职业选择、职业定向、职业训练的顺序展开,不断激发他们的求职、立业欲望,提高其职业意识,陶冶其敬业品质,发展其职业能力,锻炼其勤业精神,最终形成其乐业理想。

三、职业教育体系

体系和结构是密切相关的事物。体系指若干相互关联的客观事物或作为客观事物反映的观念,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个有序的整体。而结构则是指构成整体的若干客观事物或作为客观事物反映的观念,以何种方式相关联,即排列组合,也就是说结构是体系的内部构架.

(一)名词解释

1.教育体系指互相联系的各种教育机构的整体或教育系统中的各种教育要素的有序组合。

2.教育结构构成学校教育总体系各部分之间的比例关系及其结合方式。

3.职业教育体系和结构的内涵

职业教育体系和结构是整个教育体系和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在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对职业教育体系和结构的理解,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则认为除学制体系外,还包括职业教育的人才预测体系、教育管理体系、师资培训体系、课程教材体系、教育科研体系等。

狭义仅指各级各类职业技术教育的学制,或称结构体系。

职业教育结构体系本身也是个复杂的系统其中主要包括

①层次结构,指各级学校之间的比例构成;

②类别结构,指各级学校内部不同的比例构成;

③专业结构,指专业设置类别之间的比例关系;

④布局结构,指各级各类学校的地区分布及其相互关系;

⑤办学结构,指国际、集体、个人和社会力量办学之间的比例关系。构建科学、合理的职业教育结构体系,是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与改革的主要任务。

(二)简答题

1、我国职业教育结构体系的构成

我国的职业教育包括:职前、职后两部分。劳动力后备力量训练(即职业技术准备教育)和在职培训(职业继续教育)构成了这个体系的两大部类。、

①劳动力后备力量教育训练(职前部分)。既有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中等专业人才的中等职业学校、职业高中和技工学校,又有培养高级技术型人才的职业大学、高等专科学校和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以及高等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培养初等层次人才的初等职业学校与普通初中并行,也有一定发展。

②在职培训(职后部分)。包括城市职业技术培训和农村职业技术培训大网络。在城市职业技术培训方面,既有以全员培训为特点的职工教育,又有对待失业、转岗人员进行培训的就业培训。农村的职业技术培训走的是一条农、科、教三位一体和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三教统筹”的道路。主要是推广和应用各类使用技术,达到增加生产和农民脱贫的目的。

2、构建职业教育体系结构的基本要求

1)职业教育体系和结构要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协调发展;

2)职业教育体系和结构要与专门技术人才需求结构相适应;

3)职业教育体系和结构的内部层次要依据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养规格来划分;

4)职业教育体系和结构,应把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结合起来组成一体;

5)职业教育体系和结构,应含正规的学校教育和非正规的培训,并使二者相互贯通。

3、职业教育体系的确定为什么要与产业结构相适应

产业结构是按国民经济产业部门分类而形成的社会生产结构。就产业结构而言,有一类、二类、三类产业之分,每类产业又由各自不同门类的生产部门所组成。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趋势看,一类、二类产业将向三类产业转移,第一产业部门就业人员比例逐年下降,第二、第三产业部门逐年增加。这是社会进步、经济发达、国家富有的标志。产业结构的变化,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产业结构的变化,必然迫使原来的劳动力转换生产部门,从而带来社会职业结构的变化。这就要求社会就业人员必须具

备适应职业结构变化的专门知识和技能,即形成一定的职业能力结构。职业结构的复杂性,必然要求教育结构要多样化。必须加强对产业结构发展变化趋势的预测,并以此为契机,构建相应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和结构。、

4、职业教育体系的确定为什么要与国民经济技术结构相适应

技术结构,指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运用的技术装备及其产品的技术状况所表现出的比例关系。技术水平的层次,通常以产品的技术含量为标志。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生产活动,逐渐被技术密集型的生产活动所代替。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技术生产装备的进步,必然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高级技术、管理人员和高级技术人工将越来越多,“蓝领工人”将逐步由“白领工人”所代替。、

5、为什么说对人才的需求是确立职业教育体系的首要依据

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有着内在的联系。现代经济发展越来越受到科学技术和劳动力素质的制约,而科学技术现代化,劳动力素质提高,必须依赖于职业技术教育。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任务十分迫切,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是促进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突破口。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决定人才类型的多样化,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①我国农村正从自然、半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变,从手工劳动向机械化、现代化方向发展。

②我国城市工业正面临着新技术革命的挑战,面临着如何提高经济效益的转折。

③当前,我国社会生产力呈现出多层次、多类别、低水平、不平衡的状态。生产力和生产技术的多层次、多类别,决定了我国劳动力素质的需求,也是多层次、多种类的。

(三)论述题

1、构建职业教育体系结构的基本要求

(1)职业教育体系和结构要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协调发展在教育系统中,不同的教育其性质和任务都不一样。基础教育是各种教育的基础,是国民素质的基础。它的主要任务是在政治方向、思想品德、文化素养、基本能力和健康体魄等方面为将来的社会劳动者奠定基础。普通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从事基础科学、工程技术科学、人文科学、应用科学等方面的研制、开发以及管理的专门人才。成人教育现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职业教育中研修提高和转换职业教育的部分。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在基础教育的基础上,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直接从事生产或管理实践活动的专门技术人才和劳动者。它培养出来的人才,在整个专门技术人才队伍中所占的比例最大,类型和层次也最多,对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的全面进步有着较大的影响。职业教育体系与基础教育、普通高等教育、成人教育都是教育整体中相互衔接的有机组成部分,只是各自的地位和作用不同。

(2)职业教育体系和结构要与专门技术人才需求结构相适应人才结构,主要是指人才类型和层次的结构。职业教育是培养人才的阵地,它的体系和结构必须与专门技术人才的需求结构相适应。人才结构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逐步向多类方向变化。

(3)职业教育体系和结构的层次要依据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养规格来划分职业教育的层次,主要应以培养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水平的规格划分。按照文化基础与专业知识、技能相结合的原则,各层次的职业教育可以划分为:高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初等职业教育。

(4)职业教育体系和结构,应把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结合起来组成一体构建职业教育体系和结构的根本目的,在于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人才合理流动的需要,劳动者需要不断扩大、提高、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有些就业者因转换职业,也需要重新学习,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需要建立起终身教育的观念。职前的职业技术教育,本质上是对新增劳动力就业前的准备教育,这远非人力开发的终结。职后的职业技术教育是对劳动者的再教育,是职前职业教育的发展和继续。(5)职业教育体系和结构,应含有正规的学校教育和非正规的培训各层次的职业技术学校教育是构成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和结构的骨干。职业技术培训主要是针对为掌握某一方面专业知识或技能而进行的教育,一般不要求系统学习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不以取得学历资格为目的。通常以短期学习为主,目的要求多样,形式不拘一格。各种非正规的职业技术培训所以重要,这是因为社会对各种专门人才的需求,不可能仅靠正规的职业教育来满足。一方面有许多职业岗位并不需要经过系统的职业教育,只需经过一定的短期培训就可达到从业的要求;另一方面大量已就业者的提高、扩大、更新他们的知识与技能,是以岗位的需要为出发点,只有多种多样的培训才能适应多种多样的要求。

四、职业教育的目标体系

(一)名词解释

1.教育目的

一定社会培养人的总要求,是根据不同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状况确定的,它反映一定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要求,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也是制定教育目标、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国家的教育目的是对所有受教育者提出的,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只能是总体性说明。不同类型教育的教育目的,在总教育目的规范下,各侧重为社会培养所需要的人。

2.职业教育目的

是指在职业教育中培养人才时的质量规格和标准,是职业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目标。职业教育应当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初、中级技能型和高级技术型应用性人才。

3.培养目标

是各级各类学校对培养人的要求,是教育目的的具体体现。是针对特定的对象提出的,是根据学性质、对培养人提出的特定要求。

4.教学目标

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它是课程教学目标及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目标。是指导、实施、评价教学的基本依据,很具体、容易操作、能评估和改进。

(二)简答题

1、教育目的结构体系是如何构建的

第一层次:国家总的教育目的(国家颁布、法定成文的目的)

第二层次:不同类型教育的教育目的(职业教育目的、高等教育目的等)

第三层次: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第四层次:教学过程的教学目标

2、教育目的,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的关系

(1)教育目的,通常是指国家的总的教育目的。学校培养目标是国家教育目的具体体现。必须提出对人才的特殊要求和具体标准。 \

(2)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内部上、下之间是抽象与具体的关系,是普通与特殊的关系。上层教育目的必须落实到一系列下层目标的行动上,而每一项教育行动又构成指向上层教育目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3)教育、教学目标循序渐进地积累,不断向培养目标和教育目的接近。最后达到教育目的的要求。(3)目标可以检测,而目的不能检测,但在教学中必须领会目的。

3、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区别和联系教育目的、教育方针、培养目标、教学目标是几个既相互联系又区别的概念。

①教育方针是教育工作的宏观指导思想,是国家或政党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要求,为实现一定时期的教育目的而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它一般包括:教育的性质和指导思想;教育工作方向,主要指特定时期的教育工作方针;

②教育目的,即培养人的质量和规格要求;实现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和基本原则。其中,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中核心和基本的内容。科学的教育目的观有助于制定有效的指导教育实践的教育方针。

③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既有一致性,又有区别。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标准和总的规格要求,而培养目标是不同级别、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和不同专业教育的具体目标,它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教育的总目的决定具体的培养目标,同时,教育目的只有具体化为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才能现实操作和具体落实。

④教学目标是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在教学活动中的进一步具体化。教学工作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类型,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最基本的途径。教学目标的确定,必须反映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接受教育目的的规约;同时,教育目的则以教学目标为中介而从观念设想转化为行动追求。

4、职业教育目的的要点

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到目前为止,关于职业教育的教育目的虽还没有一个完整而公认的表述,但综观我国各个历史时期对职业教育目的的阐述,职业教育的目的要点应包含以下内容:

第一,全面发展。不同时期、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职业教育目的无不要求接受职业教育的对象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

第二,人才类型是技能型和技术型人才

第三,人才层次是初、中、高级专门人才。目前,职业教育呈现层次高移的趋势,人才层次主要以高级专门人才为主。

第四,工作场合是基层部门、生产一线和工作现场。

第五,工作内涵是将成熟的技术和管理规范变为现实的生产和服务。

(三)论述题

1、确定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依据确定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必须根据社会需要、人的发展需要

和教育自身的规律三个方面的因素,具体地说:

(1)依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首先要考虑的是社会和经济发展对人的需要。教育所培养的人的心理、态度和行为只有与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同步,相互配合,社会才能进步。因此社会要求教育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从世界范围来看,在工业化初期初等职业教育兴起,在工业化中期以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为主,工业化后期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其次是要考虑行业企业的需要。职业教育作为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其类型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必须与人力资源需求的结构相适应,才会有真正的质量和效益。第三,要考虑科学技术和装备水平发展的需要。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装备水平大提高,对劳动者的质量规格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制定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目标必须依据这些要求,以能够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

(2)依据人的发展需要。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对人的素质发展要求,不仅要依据社会现实及发展来确定,也要依据人的身心发展和需要来确定。从人的身心发展特点来看,它是确定培养目标不可忽视的重要依据。如果不考虑这一点,就会导致实际教育活动脱离学生身心发展水平,难以有效的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从人的需要来说,人的发展需要是确定教育目标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教育培养目标不仅要体现社会的规定性,也要体现个体对其自身素质的理想化追求,这样才能唤起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这的主体性和自觉性,造就具有积极主动精神和富有创造性的社会主体。

(3)依据职业教育的特殊性。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它的突出特征是进行行业企业所需要的技术教育,侧重于行业操作技能的培训,是劳动力再生产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职业教育既有一般教育的共性,又有自身独特的特征。因此,在确定培养目标时,一方面要遵循教育的共性要求,另一方面,也要必须遵循职业技术教育的特殊要求。

五、职业学校的课程

(一)名词解释

1.职业学校课程

是指为达到某专业(工种)的特定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而有目的、有系统、有计划安排的学习科目,实习活动的总称。

(二)简答题

1、职业学校课程的主要作用

职业学校课程的性质主要有两类,起着两种教育作用,

一是普通教育性质的课程,主要传递人类文化遗产,现代中、初级劳动者必须具备的基本文化素质,都要靠这类课程来培养;

二是专业教育性质的课程,主要传递人类生产经验和技能,即各行各业的职业知识和生产技术,这是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核心课程。

(三)论述题

1、职业学校课程的显著特点

(1)定向性:与普通教育不同,职业教育课程是定向于特定的职业或职业群的。即使是职业教育中的普通文化课程,一般地说也要求它体现出一定的职业性。如汽车英语、商业英语等职业教育课程最终的成功不仅仅是以学生的学习成绩来衡量的,更重要的是要以毕业生在劳动世界中被认可的程度来衡量的。(2)应用性:职业教育课程所涉及的内容都是与实际生产、服务和管理紧密相关的,是前人实际工作经验的积累,是职业领域所需的职业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整合,具有实用性的结构特点。其次,职业教育

专业设置要面向实际应用,课程开发人员应依据调查结果设置专业,课程内容具有定向性结构特点。(3)实践性:职业教育不同于以掌握符号知识为目标的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是为具体工作做准备的教育,它所培养的学生必须能够有效地完成工作任务。因此职业教育课程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实践性,既然职业教育课程以实践知识为主,而实践知识学习最为有效的途径是实践过程,因此把工作实践过程设计成学习过程是职业教育课程的内在要求,这是职业教育课程实践性的另一重要体现。

(4)综合性:职业教育课程的内容以职业活动内容为主,以工作岗位所需技能为准则进行开发,某一门课程可能涉及多门学科知识,具有兼容性的结构特点。其次,职业教育课程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职业教育课程一般分为理论课和实践课,理论课通常分为文化基础课、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课程类型多,各种课程内容的呈现方式也多种多样,尤其是一些动作技能课,需要多种形式的教学媒体来传递。再次,职业教育课程的教学对象具有综合性,各种层次、各种年龄段的人都是其课程内容的接受者。

(5)适用性:职业教育要推动经济发展,就必须关注市场对劳动者要求的变化,适时地更新课程。各专业课程内容要与地区、行业的实际需求情况相适应,这样职业教育课程就表现出多样性的结构特点。其次,职业教育课程要与各生产要素相适应,要与不同文化层次的劳动力相适应,要与技术的变迁相适应,因此它又表现出应变性的结构特点。

(6)昂贵性:与普通课程相比,职业教育课程实施是相当昂贵的。职业教育课程实施,不只需要铅笔和纸张,还可能需要厂房、石油、面粉、洗发剂、钢铁、木头以及化肥等,设备的购置、维修及更新,水、电、暖气的供应,以及往返实验基地的旅差费用等等,这些都是职业教育课程实施必不可缺少的。

2、何谓学科课程、活动课程、核心课程,哪种课程更适合职业教育

(1)学科课程:是根据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水平,从各门科学中选择出适合一定年龄阶段学生发展水平的知识,组成各种不同的教学科目。

(2)活动课程:它是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以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为基础,通过学生自己组织的系列活动而实施的课程。在活动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他们是决定活动的形式和活动内容的因素。(3)核心课程:反对分科课程,将各门学科进行切分的作法,而是在若干科目中选择若干重要的学科合并起来,形成综合课程。它是围绕着某一问题相关内容来组织教学,打破学科课程界限分明的知识体系,它反对课程只以学生个人兴趣,需要动机出发的做法,注重社会需求,强调学生集体,而不是依据某个学习者的兴趣来规划课程。

在职业教育的教学中,核心课程尤为适合核心课程的建立,以学生解决问题为中心,在此基础上,把多门学科知识及其技能围绕着解决问题综合起来,随着问题的复杂化,不断提高各学科所提供知识和技能的深度和广度。由于职技教育为社会和经济发展培养各类中、高级技能型和技术应用型人才,它的社会性和现实性比其它教育更为突出和直接。而且其培养目标是由一系列循序渐进的职业能力目标构成,这些能力目标正是编制和组织课程的核心。从这一核心出发,来组织教学,即以学生的职业能力目标作为核心课程的核心,而以达到这一目标所必须的知识、经验和技能作为课程组织的基础,以此来编制课程。职业教育,随着生产技术,尤其是高新技术的发展呈复合的趋势,生产第一线的实用技术有比较强的横向拓展能力。为此,改革各门课程自成体系;进行科学合理、有机地综合、才能符合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核心课程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学科分界和行业分工对知识和技能的割裂,促进了课程内容的更新和综合化,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新型课程。

2、简述能力本位的课程模式,并做简要评论

能力本位(Competence-Based Education and Training 简称为CBE/T)是一种职业教育与培训思想,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的能力本位课程开发模式,我们称之为能力本位课程模式。所传授的知识是为能力培训服务的,以“必需、够用”为原则。此模式对学生的评价不是以专业知识的掌握,而是以获取从事某种职业所需的能力为标准。整个课程体系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对能力本位的课程模式的评述优点:

①在课程开发程序上,有一套比较完备的课程开发体系。

②在指导思想上,是职业导向型的课程模式,吸收社会用人单位参与课程制定,满足产业界和雇主

对培训对象的要求。在课程内容组织上,是根据与职业活动顺序有关学科的逻辑顺序来组织课程。

③在课程实施上,注重个别性,学生可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接受能力来调整自己的学习方式和

学习速度。

④在课程评价上,评价学生在工作情境中的实际操作能力等。由此可见,能力本位的课程模式更接

近于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

不足:

①它的能力分析是从行为主义的思路出发把职业能力分解成一些细小的任务、要素,这种方法对于一些非技能型的能力,是无法进行或难以进行精确分析的。

②能力本位课程模式,在教育思想上忽视了人的个性发展与内在精神的培养,忽视了个体自我实现的内在要求,是一种典型的工具主义。

③能力本位课程模式学生掌握的知识体系零碎,不利于学生在毕业后的继续学习,这与即将到来的知识经济时代——终身学习的时代是不相容的。

④能力本位的课程模式,对师资水平的要求比较高,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所需要的设备投入很大,费用昂贵,

六、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学

(一)名词解释

1、教学过程

是教师运用各种教学条件指导学生学习教材的教育活动过程。

2、教学任务

教师为达到教学目的而设计的师生共同进行的对象。(知识、经验、技能等)

3、教学原则根据教学目的,通过对教学客观规律的认识和分析,经过长期教学工作和经验总结制定的在教学活动中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

4、实习教学是指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根据专业定向,在校内实习场所或校外有关现场从事模拟或实际操作,以获得有关的实际知识和技能,形成独立能力和良好职业道德的实践性教学过程。

(二)简答题

1、教学过程的本质特征

(1)教学过程以传授知识和技能为基础有别于广义的教育过程,唯有教学过程必须以知识和技能性的活动,以专门编制的文化科学知识的教材作为教学内容。教学和发展是教学过程的两大基本功能,但两者最根本的关系是:知识的掌握是能力发展的基础,在打好扎实知识上,发展智力、能力。

(2)教学过程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师和学生相互作用的双边活动作为教师工作对象的学生,同时是教学主体、教学效果不仅在教的一方,而且更重要在学的一方,只有学的一方发挥了学习的积极性,与教的一方达成统一,教学才是卓有成效。

2、教学模式的内涵

国内学者对教学模式的理解基本上形成以下共识:

(1)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中介学模式上联教学理论,是教学思想与教学规律的反映,是指导教学实践的一般原理。教学模式下联教学实践,它将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组织形式融为一体,使教师明确教学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先怎样做,后怎样做,具有可操作性。

(2)教学模式是整体概念任何教学模式都有一套独特的系统化、结构化的方法和策略体系,涉及教学思想、目标、程序、师生配合方式、支持条件等要素的有机整合,是对教学的空间结构和时间序列的系统概括。

(3)教学模式涉及范围广把教学模式限定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而不涉及课程的设置、教材的选择等广义的问题,都是对教学模式的一种狭义的理解。(4)教学模式不等于教学公式教学活动非常复杂,任何一个教学模式都是一个开放的和不断更新的动态系统,实际应用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具体情况灵活变通,形成许多变式。

总结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把教学模式定义为:教学模式是为实现特定教学目标,教学活动的基本样式。

3、职业技术学校的基本功能

(1)教育与培训的功能:全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高育人的质量和效益,同时,加强职业培训,面向所有劳动者,为提高劳动者素质服务。

(2)技术推广的功能:实行教学、生产劳动、技术应用相结合,促进技术应用推广质量和社会效益的提

(3)服务社会的功能:要通过科学实验、生产示范、信息传播等多种途径为经济建设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

4.职业技术学校教学的基本任务

职业学校的基本教学任务可概括为四种:

①基础性任务:传授必要的文化、专业基础知识。

②形成性任务:形成熟练的专业技能、技巧。

③发展性任务:发展职业智力、能力和体力。

④教育性任务:提高思想政治、职业道德素质。

5、实践教学的作用

(1)技能技巧的形成:职业技术人才必须具有一定的操作技能,并达到一定熟练程度,取得初步的技术经验,才能胜任岗位工作。而学生职业技能的获得,并不是简单的机械重复,而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活动,特别要求较高的复杂技能,只有在教师的指导下经过科学的训练才能形成。

(2)应用能力的培养:职业技术学校培养的人才如何,最终要通过从事实际工作的业务能力来衡量学校的教学质量。综合运用知识的技能和应用能力,无疑也要通过实践教学才能得以培养和发展。尽管这些业务能力是初步的,但却是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尽快熟悉环境和从事实际业务工作的起点。(3)思想品德的提高:合格的职业技术人才,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和职业道德修养,才能胜任工作,而实践教学则是实施德育的重要渠道。实践教学对学生科学态度、职业道德习惯以及合作精神的养成等等都具有重要作用。同时,通过实践教学也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

(3)物质产品的产出:职业技术学校的实践教学,除人才培养外,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结合实践教学进行产品的生产,变消耗性实习为效益性(盈利性)实习为社会创造财富。

(二)论述题

1、职业教育项目教学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程序

(1)教学目标项目教学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采用类似科学研究和实践的方法,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学习和发展的一种新型教学法。因此其教学目标有多重指向。

①学生层面:在主动、积极的学习环境中,转变学习方式,激发好奇心和创造力,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老师的指导下,促进学生职业生活和继续学习有关的自主意识、团队工作、人际交往和掌握现代教育信息工具等能力。

②教师层面:通过对学生的指导、与其他教师的合作,加强学科的交叉和渗透,拓展技术理论知识,提高和加强技术实践知识,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建立新型平等的师生关系。打破学科体系,按项目内容开展教学,提高学生对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实现从学习到工作的平稳过渡。

(2)教学程序

①确定项目任务:通常由教师提出一个或几个项目任务设想,然后同学在一起讨论,最终确定项目的目标和任务。

②制定计划:在这一环节里,需要解决“怎么做”的问题。通常以书面形式由学生制定项目工作计划,包括具体工作的日程安排,确定工作步骤和程序,并最终得到教师的认可。

③实施计划:这是实质性的阶段,学生确定各自在小组中的分工以及小组成员合作的形式,之后按照已确立的工作步骤和程序工作,完成工件制作或其他委托任务。这个阶段也包括工作与检验的相互交替,不断反馈,调整进度和修订方案。

④检查评估:在实施阶段终了时,将产品同要求进行比较,检查其质量与规格相符合的程度。先由学生参考检验表格进行自我评估,之后再由教师对项目工作成绩进行检查评分。师生共同讨论和评判在项目中出现的问题、学生处理问题的方法以及学生行为特征。通过对师生的评价结果,找出造成评价结果差异的原因。

⑤归档或结果运用:作为项目实践的教学结果,应尽可能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因此,项目工作的成果应归档或应用到企业和学校的生产教学实践中。

3、教学模式构成的要素

教学模式主要由下列五个因素构成。

(1)理论基础或教学思想教学模式是一定教学思想的反映,这是模式得以形成的基础。一种教学模式将参与教学活动的诸要素按照特定的方式、特定的程序展开,它反映了设计的教学思想。教学思想是教学模式的灵魂,反映了模式的内在特征。

(2)教学目标教学模式为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服务。任何教学模式总是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而设计出来的,设计者的价值取向不同,就会设计出各不相同的教学模式。教学目标是教学模式构成的核心要素,它影响着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和师生的组合方式,也是教学评价的标准和尺度。

(3)教学活动程序教学模式规定了教学诸要素间的配合方案,要求显示教学过程诸要素的相互关系和按照时间流程展开的各个教学步骤。教学活动总是在一定时空范围内进行,表现为一定的逻辑步骤和时间顺序。

(4)师生配合方式教学是师生相互交流的活动,包含了认知信息的交流和人际关系的情感交流,这种交流的价值取向与方式,互动与配合构成教学模式重要的能动要素。

(5)支持条件任何教学模式都必须在特定的条件下才能发挥效力。教学模式的支持条件包括教师的素质(师德、专业水平,教学技能等)、环境、设施、媒体(计算机及其网络等)、教学手段、师生人际关系等。

以上几个因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完整地构成了一定的教学模式。至于模式中各因素的具体内容,则因教学模式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七、职业学校的教师

(一)名词解释

1、教师的职业道德、

指教师在从事教育工作中应当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是对社会和受教育者所承担的道德责任和义务。

2、教师专业化

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具体包括教师教育多元化、任职资格明确化、教育教学艺术化、专业活动自由化、劳动报酬合理化五个方面的含义。

3、教师教育多元化

指构建多元的教师培养体系和模式,提供多途径、多形式的在职进修机会,创造教师参加社会实践、教学研究的条件。

4、任职资格明确化

指建立教师资格证书和教师资格认证制度,国家颁布教师职业资格标准,经考核合格者具有从事教师工作的任职资格。

5、教育教学艺术化

指掌握教育教学规律,高效率、高质量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6、劳动报酬合理化

指教师职业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受到人们的尊重,成为人们向往的职业。

7、“双师型”教师是在教学工作中能够把专业理论与生产实践有机结合的教师。

(二)简答题

1、“双师型”教师的实践能力主要体现在哪几方面

对于“双师型”教师在技术技能方面具有相当程度的实践操作能力(如,取得中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应该是一个基本的要求,也是其核心能力。这是因为:实践操作能力是职业教育教师必备的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包括:(1)实验能力、(2)技能操作能力、(3)工艺分析能力、(4)仪器设备及生产工具的维修能力,(5)与产学结合的科研能力,其中技能操作能力是最重要的能力。

2、“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途径

从职业学校的现状分析,当务之急是结合实际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其具体措施和对策为:

(1)把理论课教师有计划地派往职教师资培训基地进行以实践技能教学为主的“双师”能力培训。(2)对新引进的年轻教师进行实践能力训练,首先要进行实践经验和实践教学能力的训练,在校内外的实习、实训基地进行不少于一年实践锻炼,经过一定的实践考核或鉴定,合格后聘任为正式教师。(3)加强对实习指导教师的理论培训和学历提高,要实行定期进修学习制度,保证理论知识和技术、技能的先进性。

(4)从长远的发展看,高职的专职教师主要由本科及以上层次的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培养。毕业后的学生根据专业实际情况再渡过1至2年的实习期,包括课堂教学实习和生产一线实习。实习期满后,经考核合格者,方可去学校独立执教。

(三)论述题

1、“双师型”教师的职业能力包括哪几方面,并作一下评说

“双师型”教师是职业学校对教师的特殊要求,他们除具备符合《教师法》规定的一般要求外,还应满足以下要求,概括说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能力。

(1)具有一定操作能力操作能力是指履行生产岗位职责的实践能力,是任职顶岗所必需的实用性职业技能、专业技术和技术应用能力,包括熟悉技术工作的内容要求和操作流程,掌握职业技术规范,熟练的专业技术操作能力,基本的实验能力和设计能力等。

(2)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综合职业能力不仅是操作技能或动手能力,还所括知识、技能、经验、态度等为完成职业任务所需的全部内容。“双师型”教师既能在教学岗位完成教学任务,又能在生产岗位完成生产任务。他们是教学行家,也是生产好手,能将各种知识、技能、技术相互渗透、融合和转化。(3)具有本专业一线的工作经历本专业生产一线工作经历是获得实践经验的惟一渠道,成长为“双师型”教师应该具备这样的工作经历。

(3)具有一定的组织生产经营、创业和科技推广能力“双师型”教师除了能讲会做之外,还要具备班级管理、生产管理的知识,有较强的组织领导能力。职业教育是与产业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教师应成为沟通教育与产业的纽带,“双师型”教师要集“班主任”与“车间主任”于一身,使教学、管理与科技推广一体化。

2、谈谈你对“双师型”教师涵义的理解

对“双师型”教师涵义有不同认识和理解,主要有四种观点:

一是“双证书”说,即取得教师职业资格证书和其它职业资格证书;

二是“双职称”说,即取得教师职业的技术职称和其它职业的技术职称;

三是“双素质”说,即要求具备胜任理论教学和指导学生实践教学的素质;

四是“多素质”说,即要求具备教育家、工程师和高级熟练工人等素质与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上述观点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双师型”教师的特征,不能用“双证书”或“双职称”等标准简单化,也不能用难以实现的标准神秘化。实际上“双师型”教师是在教学工作中能够把专业理论与生产实践有机结合的教师。他们一般具有在专业生产一线工作经验,能够胜任专业理论和专业实践教学任务。

八、职业教育的改革

1.职业教育多样化的动因及表现形式

动因:

(1)职业教育的区域性特点。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区域性,我国区域发展的多样性,决定了职业教育的多样性,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规模、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必须与区域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

(2)人们需求的多样性。人们对职业教育的不同需求要求职业教育必须具有多样性,以满足人们的不同需要。

多样性表现:

(1)办学体制的多样性,充分调动各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形成全社会兴办职业技术教育的局面。

(2)办学形式的多样性,我国经济、文化、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性,要求职业技术教育不能“一刀切”,必须实行多形式、多层次、多规格办学;

(3)教学上的多样性,在教学组织上实行产教结合,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安排上实行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在学制上实行固定学制和弹性学制相结合,在考核上实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结合。(4)职业教育高移现象及成因从世界范围来看,从20世纪开始,职业技术教育日益呈现向上推进的趋势,即办学层次越来越高。如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大面积开办“社区学院”,为满足青年人高中后的职业教育创造了条件。从国内来看,从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的许多中等职业学校升格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职业教育层次也呈现明显的高移趋势。

造成职业技术教育高移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才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因此,许多技术岗位的工作人员,要求有更高的专业技术知识,因此,促使职业教育的层次高移。如技术员岗位,从学历层次上看过去中专学历即可胜任,现在必须有高职学历。

(2)教育普及程度提高的反映。由于教育机会的普遍增多,教育普及程度的提高,教育分流从学制与学生的年龄上看也出现了后移。这也是促进职业技术教育高移的一个原因。

此外,追求高学历的社会心理,以及社会就业学历攀升的趋势,使得一些学校不得不想方设法通过升格来求得发展的空间。

2.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意义及途径

(1)就业导向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因此,应以就业为第一目标,强调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否则职业教育九失去了存在的基础。

(2)坚持以就业为导向,面向市场、面向社会办学,是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根本要求,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发展职业教育的必然选择。社会需要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力量源泉。只有培养的人才适应国家经济发展需要,同时能够满足个人发展需要,才是成功的职业教育。

(3)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有助于密切职业学校与经济社会、就业市场的紧密结合,拓宽就业渠道、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和办学特色。坚持就业为导向应具体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在办学思想上要以就业为导向进一步明确职业学校的定位和方向。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坚持面向社会、面向市场自主办学。深化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学校教学改革,打造面向就业市场的核心竞争力。实践证明,职业学校只要坚持科学定位,就会呈现出巨大的发展活力。职业学校应该瞄准社会的需求、应用型岗位的需求来办学。

(3)按照“订单培养”的要求推动职业学校运行机制的改革。首先是要找准就业市场的需求。职业学校从开始办学就要有明确的定位和发展目标,这就要做好市场调研,加强市场预测,积极配合劳动和人事部门,密切与企业和人才、劳务市场的合作。其次,要切实做好学生的就业服务。只有做到出口畅,才能做到进口旺。职业学校要建立毕业生稳定、有序、灵活的就业渠道和网络,促进职业教育和职业中介的紧密结合,探索职业学校和职业中介一体化的经验。

(4)要按照就业需求配置教学资源。尽快形成与劳动力就业市场相适应教学机制。在专业结构上,要不断进行调整,就业市场需要什么,就办什么专业;办什么专业就设置什么课程、请什么师资,这样才能有效集成资源,办出优势。同时采取弹性学制,长短结合,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以适应学生的不同需要。

3.分析我国职教改革的主要方向

(1)从办学形式来看,职业技术教育将走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以国办职业学校为主体,实现行业企业和各种社会力量共同兴办职业教育的局面,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在政策上建立激励机制,让企业有积极性深度参与学校职业教育过程,形成互动、双赢的校企合作体制,使“学校学习”与“职场学习”真正紧密结合起来,是我国职业教育体系未来发展

(2)从进行内容上来看,职业教育将转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进步和市场经济条件的人才激烈竞争,特别是随着世界制造中心向中国的转移,要求职业教育彻底摈弃普通教育模式,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类型由普通型向专深型发展,真正办出职业教育的特色。

(3)从教育形式上来看,要采取开放式教育模式。努力打破工作与学习之间的界限,打破职业学校与培训机构之间的界限,实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通过科学的职业分类、贯通的课程体系、弹性的学制来建构一个服务于个人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终身职业教育体系。

(4)从职业教育的评价来看,要促进质量评价社会化,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效益。完善职业资格证书体系,促进学历教育与职业证书教育的整合,技能证书与专业证书的整合。

4.当前国际职业教育课程发展趋势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职业教育课程发展呈现出以下重要趋势:

(1)以职业能力为导向

传统职业教育课程比较注重学科完整性,课程内容与产业界对劳动力职业能力要求之间的相关性不高,产业界对此抱怨重重。而一些实证研究也发现,学生的在校成绩与他们日后的工作成就之间没有太高的

相关性。这样,探索一种能够更有效地训练职业能力的课程模式,成了职业教育课程发展的迫切需要。在这一背景下,能力本位教育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我国等国家迅速得到推广应用,并成为当前世界职业教育课程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

(2)突出工作本位学习

要加强职业能力的训练,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就必须由以学校本位学习为重心,转向以工作本位学习为重心。因而突出工作本位学习必然成为当前世界职业教育课程发展的重要趋势。工作本位学习作为德国双元制培训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然是不可否定的事实,而近年来在澳大利亚、美国、英国等国家它也获得了很大发展。比如在澳大利亚金属制作行业的学徒制中,学徒一共需要学习四年,而其中每年只有约八周的时间是在TAFE学院进行学校本位学习,其余时间都是在工作现场进行工作本位学习。英国的工作本位学习主要体现在现代学徒制(modern apprenticeship)中。

(3)课程内容智能化

现代技术和古代技术相比有一个重大区别,那就是古代技术是在经验的基础上被发明的,而现代技术的发明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科学理论研究。为了区别这两种技术,通常把古代技术称为经验技术或工匠技术,而把现代技术称为理论技术。既然现代技术是以科学理论为基础的,那么掌握现代技术就不能完全凭借经验,而是必须获得对技术的理解,这就要求学习相关的技术原理。

(4)内容组织模块化

课程模块化是职业教育课程发展的重要趋势,MES课程模式、能力本位课程模式、行动导向课程模式等在课程开发时都采用了这一方法。“模块”一词最初是建筑、家具、计算机等行业的术语,它的内涵包括三个方面:

(1)它是一个部件、组件,其大小介于整体与零件之间,是整体的基本组成部分,离开了整体,模块也就丧失了存在的意义;

(2)但每一个模块本身又是独立的,可以将其进行不同的组合;

(3)每一个模块都是标准化的,有严格的指标要求,否则就无法对模块进行不同组合。这三个方面同样也是模块课程的核心内涵。

(5)整合职业课程与普通课程

在职业学校的课程体系中,不可能所有课程都是职业课程,其中必然包括一部分普通课程。这样,如何处理职业课程与普通课程的关系,就成了世界各国职业教育课程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普遍的观点是,应当努力促进职业课程与普通课程的整合,使得两种课程相互促进,相互补充。

(6)整合学校本位课程与工作本位课程

现代职业教育课程内容基本上可划分为两部分,即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在多数国家,这两部分内容通常是分别由学校和企业承担的,从而形成了二元的职业教育课程结构,即学校本位课程与工作本位课程。这样,如何整合这两部分课程,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也成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职业教育课程发展的重要趋势。

《教育学》大学期末考试 复习资料(完整版)

《教育学》期末复习提纲 一、选择题 1.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代表人物、主要观点) (一)教育学的萌芽 1、中国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 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教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学思结合; “学而时习之”的学习结合;“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的学行结合;“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 不正虽令不从”的以身作则;因材施教) 道家老子主张回归自然,一切任其自然就是最好的教育。 2、西方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 苏格拉底: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而著名(产婆术)。明确提出“美德是否可 教”的问题。 柏拉图:《理想国》,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统治者。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最早提出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年龄阶段,提出 和谐发展教育。 古罗马昆体良:西方第一部教育著作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又称《雄辩术原理》)。比较 系统论述了有关儿童教育的问题,被称为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书。 (二)独立形态教育学的阶段 1.英国哲学家培根: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了出来。 2.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 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全面系统论述了班 级授课制。首先提出让一切男女儿童都受教育的普及教育思想,按照年龄分期确定了学校教 育制度和教育内容。 3、英国教育家洛克的《教育漫话》,提出著名“白板说”。 4、法国教育家卢梭提出近代教育论述中最完备的关于教育年龄阶段的划分。 5、德国哲学家康德明确主张进行“教育实验。 6、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旧三中心 7、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奇《林哈德与葛笃德》书中提出教育目的是全面和谐发展人的一切天 赋力量和能力。明确提出“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的口号。 8、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提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提出“做中学”的思想,构成了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完整体系。(新三中心)现代教育派的 代表。 (三)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 2.教育家及代表作:克鲁普斯卡娅《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被认为是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写成 的第一本教育著作。加里宁《论共产主义教育》“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凯洛夫的《教 育学》。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 (四)教育学发展中逐渐形成的理论派别(见教材) 1、实验教育学:其代表人物是德国的梅伊曼和拉伊,代表著作主要有梅伊曼的《实验教育学 纲要》及拉伊的《实验教育学》。 2、文化教育学:代表人物有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等人,代表著作有狄尔泰的《关于普遍 妥当的教育学的可能》、斯普朗格的《教育与文化》、利特的《职业陶冶与一般陶冶》等。 3、实用主义教育学:以美国的杜威为代表,代表著作有《民主主义与教育》。 (五)当代教育学理论的新发展 1.赞可夫出版的《教学与发展》一书,提出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五条教学原则。 2.美教育家布鲁纳的《教学过程》,提出了结构课程理论和发现法。 3.德瓦·根舍因创立了范例教学理论。 4.瑞士皮亚杰的《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论述了智力发展的阶段,认为教学的主要目的 是发展学生的智力。 5、法国包罗·朗格朗:终身教育理论 2. 教育的起源与发展(教育起源说,各历史阶段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

职业教育学复习资料(重点)(1)

1.职业;是指从业人员为获取生活来源所从事的社会工作类别 2.教育;(广义)泛指社会上一切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的活动(狭义)指学校教育,即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发展人的活动 3.职业教育;是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一种教育 4.职业教育特点; (1)社会性(2职业性(3)实践性(4)实用性(5)技能性(6)终身性(7)大众性 5.职业教育学的发展过程;(1)萌芽阶段(2)独立学科形成阶段(3)完善和发展阶段 6.教育目标; 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往往以培养目标、课程目标等概念充实之 7.职业教育目标;是国家教育目的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具体化,是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的总要求 8.确定职业教育目标的现实依据; (1)教育法律、法规与政策(2)人才市场的需求及发展趋势 9.… 10.教育制度;是国家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根据国家的政策法令建立起来的教育体 系及其运行机制 11.职业教育制度;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制度,即针对职业教育而制定的体系制度 11.教育制度的特点;(1)强制性(2)规范性(3)公平性(4)继承性(5)时代性(6)完善性 12.专业;是指高等学校和职业教育学校按照社会分工、学科分类、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状况及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需求而分成的学业门类 13.专业设置;是指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专业的设立与调整 14.影响专业设置的影响因素;(1)产业结构、劳动力就业结构对人才的需求(2)社会职业的分类和发展 (3)收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水平(4)教育资源(5)职业资格制度 15.课程; 从广义上说课程是科目、经验、计划、目标、文本假设。本质上看课程是知识的选择和组织 16.职业教育课程;职业教育领域为实现职业教育目标通过知识选择与组织所形成的知识体及其方案。 17.[ 18.职业教育课程的特点;(1)定向性(2)职业性 (3)实践性(4)灵活性 19.主要课程模式;(1)三段式课程模式 (2)能力本位课程模式(3)MES课程模式(4)双元制核心阶梯课程模式(5)职业群集课程模式(6)工作本位课程模式(7)学习领域课程模 式 20.职业课程开发;是指产生职业教育课程方案的全过程,包括职业教育课程目标、职业教育课程内容、职业教育课程组织以及职业教育课程评价等环节。 21.教学;广义的教学泛指人类经验传授和经验获得的一切活动。狭义的教学特指学校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展示的、以共同完成预定任务为目标的多边统一活动。 22.职业教育常用的教学方法;(1)项目教学法(2)引导发现法(3)任务驱动法(4)分层递

职业教育学考试全部重点

第一章 1.职业分类:是以工作性质的同一性为基本原则,采用一定的标准和方法,依据一定的分类原则,对从业人员所从事的各种专门化的社会职业所进行的全面系统的划分与归类。3.20世纪50年代,我国编制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简称《大典》)将我国职业归为8大类,66中413小1838个细类(职业)。 4.职业教育的特性:职业性、社会性、实践性、大众性、终身性。 5.职业教育的发展阶段 1)职业教育的萌芽:学徒制是古代社会实施职业教育的主要形式,官员中也承担着一部分职业教育。2)学校职业教育的产生:从产业革命开始到19世纪末为职业教育的开创阶级。(1866年6月由左宗棠奏设的福建船政学堂) 3)国外职业教育的发展:1917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被称为美国教育史上第二个里程碑的“史密斯一休斯法”,(该法以拨款的方式大大促进了美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巴洛夫与福斯特是二战后国际职业教育界极具影响力的两位学者。 4)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我国近代第一个正式颁布实施的学制《壬子葵丑学制》,这学制到1922年新学制产生时才被废止。 中华职业教育社自1917年成立,黄炎培等是我国的职业教育的奠基人、创始人。 1996年5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颁布实施。 6.当代世界职业教育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解答、论述) 1)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综合化(2)职业教育国际化(3)职业教育终身化(4)职业教育管理法制度(5)职业教育办学层次高移化(6)职业教育全民化(7)职业教育协同化(8)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 第二章 1、论述职业教育在农民工当中的作用?(P30) 2、职业教育促进农民人力资源能力建设:1)促进农民产业意识的萌芽和产业经营能力的提升2)促进农民先进思想和先进文化理念的建立(3)促进农民对自身发展问题的自觉关注 3、职业教育的经济功能主要表现? 1)为经济发展输送技能技术型人才2)促进就业推动经济发展3)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3.经济对职业教育的作用? 1)经济发展水平并制约对职业教育的影响其发展规模和速度纵向发展快2)经济发展水平决定职业教育的内容和方法3)经济发展程序决定和制约职业教育的结构4)经济体系决定职业教育管理体系 4.职业教育与企业文化1聚合企业文化2选择企业3传递、传播企业文化4创新企业文化 第三章 2.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基本内涵:就是培养目标构成的具体内容,也即职业教育目标达成后受教育者所应达到的规格和质量 (1)职业知识素质层面:主要包括个体的职业基础、职业资格、职业适应和职业发展等 (2)职业能力素质层面:主要包括个体的认知能力、操作技能、技术分析和学习潜力。 (3)职业心理素质层面:指个体顺利完成其所从事的特定职业所必须具备的心理品质职业动机:指个体从事职业的内在动力与兴趣 职业效应感:指个体对自己能自己能否适应某种职业的自我评价,包括学习专业理论与实践中过程感受、经验,以及对以后学习程度中可能遇到困难的估计和迎接挑战的信心 职业价值观:是个体价值观在职业选择上的体现 职业道德观:主要指个体职业道德标准的认识和体验包括职业的荣誉感、幸福感、义务感和责任感等职业理想与追求:指个体对将来所从事职业前途与目标的追求与设计,即学生对前景的规划与展望 第四章 1.构造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原则(p47 考解答题) (1)适应性原则(2)整体性原则(3)开放性原则(4)发展性原则(5)可行性原则

高等教育学复习提纲.doc

高等教育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高等教育的本质 1、高等教育学:研究高等教育现象及问题,揭示高等教育规律的科学。 2、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 人才的社会活动。 3.高等教育与政治的关系:①政治决定了高等教育的领导权②政治决定了受高 等教育的权利③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的方针、目的 4、 制的改革决定了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③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高等教育发 展的速度和规模④经济结构的变化制约着高等教育的结构 5.教育与政治关系的一个核心问题是民主问题 6.高等教育的社会功能是: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 7.在高等学校中,居中心地位的是培养人才 第二章高等教育的目的 K教育方针的基本构成:①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②教育的培养目标③实施 的途径 2、教育目的定义:是指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基本要求, 它规定了所要培养的人的基本规格和质量要求。 3、高等教育目的的作用:具有导向作用、调控作用、评价作用和激励作用 4、制定培养目标应处理的几个关系(简答) ①德与才得关系②身与心的关系③业务素质与文化素质的关系 5、简述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学说及我国全面发展的教育理论要点有: ①人的全面发展与人的片面发展相对而言 ②人向什么方向发展,怎样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取决于社会条件 ③从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人的发展受到社会分工的制约 ④现代大工业化生产的高度发展必将对人类提出全面发展的要求,并提供全面

发展的可能性

⑤马克思预言,人类的全面发展将在共产主义社会得以实现 ⑥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6、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德育、智育、体育、劳动和劳动技能的教育。 (1)德育:即培养人的道德教育,是向学生传授一定的社会思想准则、行为规 范,并使其养成相应的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 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总称。 (2)智育:向大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智力才能 的教育活动。 (3)体育:指向学生传授身体运动及其保健知识,增强他们的体质,发展他们 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教育。 第三章高等教育的几个理论问题 1、高等教育四个理论的相应对应点:1、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的问题,将围绕 四个方面的问题展开讨论:一是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的问题,二是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问题,这一问题反映了高等教育活动中的两种教育观;三是英才教育与大众教育的问题,这一问题体现了高等教育的两个发展模式;四是平等与效率的问题,这一问题体现了高等教育政策的两种价值取向。 2、通才教育:是一种通识教育,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高尚情操,有高深学问, 有高级思维,能自我激励,自我发展的人才。 3.为什么说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相结合是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的选择? (IX当代科学技术加速发展和学科交叉整合的趋势,要求大学在人才培养上, 必须走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的相结合的道路。 (2)、人的和谐发展与完整人格形成需要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高度结合。 (3)、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的结合是现有国情的选择。 4、我国高等教育政策取向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5、学位是评价个人学术水平的一种尺度,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学术水平高低的一 种标准。 第四章:高等学校的教师和学生 1、高等学校教师的特点:

职业教育考试题(答案)

职业教育学试题 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填空 1、我国最早的实业学堂是1866年的福建船政学堂,这是我国企业办学之始。 2、我国实行(“先培训,后就业”)和(“劳动预备制度”),规定每一个公民就业前都要接受一定时间的职业教育。 3、黄炎培代表中华职业教育社提出:“职业教育的目的:一、谋个性之发展; 二、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三、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四、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并将“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作为职业教育的终极目标。 4、MES是英文(Modules of Employable Skill )的缩写,是20世纪70年代初期,(国际劳工组织)借鉴德国等国职业教育与培训经验,创立的职业教育理论。 5、1917年(黄炎培)发起成立中华职业教育社,强烈指出教育不与(职业)沟通教育的问题所在、社会各行各业不能健康发展的问题所在。 6、职业教育是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个人就业的要求,对受过一定教育的人进行职业素养特别是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为其提供从事某种职业所必需实践经验的一种教育。 7、职业教育从纵向层次看,可分为(初等)、(中等)、(高等)职业教育。 8、中等职业学校主要包括(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中)、(技工学校)三种类型。 9、影响人的发展的四大因素是:(遗传)、(环境)、(教育)、(人的主观能动性) 10、教师职业技能是教师必须掌握和运用的,从事教育和教学的基本技巧、方法和能力。一般包括(讲普通话和口语表达技能)、(书写规范汉字和书面

表达技能)、(教学工作技能)、(教育和管理学生技能)四项技能。 11、我国教师资格分为(幼儿园)教师资格、(小学)教师资格、初级中学教师资格、高级中学教师资格、(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资格、高等学校教师资格等七种。 12、能力本位教学理念具有教学目标明确化、教学内容(模块化)、教学组织(个别化)、教学评价客观化的特征。 13、(分析职业能力)是实施能力本位职业教育的第一步,其目的是将一个职业工作划分成若干职责,再将每个职责划分成若干个任务,从而确定对应于各职责的(综合能力(Competence))和对应于各项任务的(专项能力(Skill))并加以分析。 14、教学模式一般由(理论基础或教学思想)、教学目标、(教学活动程序)、师生配合方式、(支持条件)五个因素构成。 15、教学准备过程中,钻研教学内容要求达到(懂)、(透)、(化)、(深)的程度。 二、解释概念(每题4分,共12分) 1、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是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个人就业的要求,对受过一定教育的人进行职业素养特别是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为其提供从事某种职业所必需实践经验的一种教育。 2、活动课程 活动课程是从学校培养目标出发,以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为基础,组织由学生担任主角的一系列活动,这些活动本身就是课程 3、教师专业化 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具体说包括教师教育多元化、任职资格明确化、教育教学艺术化、专业活动自由化、劳动报酬合理化五个方面的涵义。

职业教育学复习资料

《职业教育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职业、教育与职业教育 一、名词解释 1.职业:是指从业人员为获取生活来源所从事的社会工作类别 2.职业特征:(一) 目的特征性:职业活动以获得现金或实物等报酬为目的(二)社会特 征:职业是从业人员在特定社会生活环境中所从事的一种与其他社会成员相互关联、相互服务的社会活动(三)稳定性特征:职业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形成,并具有较长生命周期(四)规范性特征:职业活动必须符合国家法律和社会道德规范(五)群体性特征:职业活动必须具有一定的从业人员数 3.教育:广义:泛指社会上一切影响人的思想品德、曾进人的知识和技能的活动狭义: 指学校教育,即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发展人的活动 4.职业教育:是与社会发展紧密相关的一种教育 5. 壬戌学制:1922年11月,中华民国北洋政府以大总统令颁布的《学校系统改革案》中规 定的学制系统。 6. 劳作学校:就是在每所国民学校,进行实在的工作计划,增设实习工场、校园、烹调室、缝纫室、实验室等,以便系统地培养学生体力劳作的兴趣、习惯和技能。 二、问答题 1、试述我国教育产生发展的历程P4 (一)原始社会教育:人类生产力低下,人类活动的目的主要是繁衍和生存。因此该阶段的教育也十分原始,处于教育的萌芽状态 (二)夏、商、西周时的教育:产生阶级、国家、文字;文化得到一定发展,老师开始分化出来,学校得到初步发展;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该时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过度时期。私学兴起,‘学术官守’、‘学在官府’被冲破; (四)秦汉到两宋时期的教育:中华民族从融合、形成到初步稳定的时期,也是我国的封建教育体制逐渐完善定型的时期; (五)元、明、清时期的教育:是我国封建社会逐渐走向衰退没落的时期,这一时期的教育实行高压专制,八股取士也逐渐走向没落腐朽; (六)现当代教育:民国以后,我国在引进吸收国外教育制度的基础上逐步建立了一套从初等到高等教育。 2、如何理解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和实践?P10 1913年,黄炎培在《教育杂志》上发表《学校教育采用实用主义之商榷》,提倡教育与学生生活、学校与社会实际相联系。对“癸卯学制”颁布以来中国教育尤其是普通教育发展中的问题作了考察,指出学生在学校中所受到的道德、知识、技能训练,走上社会后毫无用处。这就从理论上论证了改革普通教育,加强学校教育与个人生活和社会需要之间联系的必要性。1916年,他考察了东西两大陆的教育之后说:中国的教育“乃纯乎为纸面上之教育。所学非所用,所用非所学”,改良之道“不独须从方法上研究,更须在思想上研究”。为此,他提出职业教育的思想,采取实用主义,发展职业教育。黄炎培有关教育改革的思想和实践充分体现了其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 3、如何提高我国职业教育的吸引力?P13 1.出台相关的职业教育政策与法案,保证职业教育的地位。不难看出,完善的职业教育相关政策及法案是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重要保证

职业教育课程论考试试题及答案

A卷 选择题:(2*10=20分) 1.职业教育在古代社会采取的主要是(C)形式。 A.家庭教育 B.私塾教育 C.学徒制 D.官府办学 2. 目前在我国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中占主导地位的课程模式是(D) A.集群式课程模式 B. 能力本位课程模式 C.MES课程模式 D.三段式 3. 以学科为基础组织起来的各门学科的课程形态的是( C )。 A.学生中心课程 B.社会中心课程 C.学科中心课程 D.科目本位课程 4.下列特点中,(A)不属于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的特点 A.直接性 B.多样性 C.共适性 D.应变性 5. 职业教育课程分析可划分为(B)三个阶段。 A.社会需求分析、行业分析、学科分析 B. 社会需求分析、行业分析、教学分析 C. 行业分析、学科分析、教学分析 D. 社会需求分析、学科分析、教学分析 6. MES课程内容的基本单位是( B) A.培训大纲 B.学习单元 C. 学习材料 D.培训模块 7. 在课程理论研究上,( D )把研究范围从课程开发拓展到了如何教学,提出了行动导向和项目导向的教学理论 A.能力本位课程模式 B. MES C.“双元制”课程模式 D.学习领域课程模式 8. 学习领域,是行动领域的教学归纳,是按照教学论要求对职业行动领域进行归纳后用于职业学校的教学行动领域。下列命名,能够体现学习领域命名原则的是(A)。 A.人力资源信息收集与处理 B.点钞票 C.最优化策略 D. 经济学 9. 下列关于学习情景与学习情境区别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 A.学习情景设计时间跨度长,学习情境设计时间跨度短 B学习情景难度较低,学习情境难度较高 C.学习情景涉及的要素较少,学习情境涉及的要素较多 D.学习情景活动空间较小,学习情境活动空间较大 10.集群式模块课程力图吸收现有职业教育课程模式的优点,及我国传统模式的长处,形成既适应市场经济需要又符合教育内在规律并考虑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模式,其最主要特点是(B)。

劳动社会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和问答题)

劳动社会学复习资料 (老师划的重点在练习册上,如果有漏掉的各位补充一下!) 第一章P6 名词解释: 劳动:是指人类围绕各种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进行的生产活动和提供非物质形态的服务活动。 问卷调查法:是调查者运用统一设计的问卷向被调查者了解情况或征询意见的方法。 简答: 简要指出职业和行业之间的异同:职业作为人的一种标志,是劳动专门代和劳动分工的结果。行业是社会劳动者在从事社会劳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社会分工的集团概念。职业与行业都是劳动者在社会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满足社会需要的功能要件;不同点是,职业是从个人活动出发产生的概念。行业是从社会经济活动出发产生的概念。 第二章P18 名词解释: 劳动社会化:劳动社会化是一个与生产力发展相联系的概念,主要是指孤立、狭小的劳动转变为由紧密的、大规模的分工和协作联系起来的共同劳动的过程。 劳动保护:是指国家和社会(包括企业)为保护劳动者在生理、经济和社会各方面的权益而采取的各项保障和维护措施的统称。 人际吸引:人际吸引是指个体在客观上体验到的对他人的依存关系,是个体间在感情方面相互喜欢与亲和的表现。 群体结构:群体结构是对群体组成秩序的研究,指群体内部各构成部分之间所确立的关系形式。 简答:1. 简述劳动社会化的内容和发展过程? 答:劳动社会化的内容主要包括三方面:(1)生产资料使用的社会化。生产资料单个人分散使用变为许多人共同使用,从而导致生产资料使用方面的节约。(2)劳动操作过程的社会化:劳动操作过程日益分解,每个人只完成总操作过程的极小部分。从而使最终产品成为许多人共同完成的、名副其实的社会产品。(3)劳动成果的社会化。劳动的目的已不直接满足劳动者个人的需要,而是满足他人的、市场的、社会的需要。 劳动社会化的发展进程可分为四个阶段: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简单协作阶段,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工场手工工业阶段,机器和大工业阶段和以微电子为主角的新的技术革命阶段。 2. 为什么说劳动力的性别结构反映劳动社会的现状?试简要回答。答:性别是劳动者的自然持征,但劳动者的性别结构从多重侧面反映了劳动社会的现状。劳动者的性别结构是男、女劳动者占总劳动者的比例。首先,女性职工在全体职工中所占的比重反映了社会的文明程度。其次,女职工在全体职工中所占的比重反映了生产装备的先进程度,只有当机械化和自动化在相当程度上消灭了重体力劳动,妇女才能大规模地参与工业生产劳动。再次,男女劳动者在各行各业中的比例,反映着性别分工及其合理程度。另外,妇女素质的高低,就业意识的强弱,家务劳动负担的多少,也可能影响女职工在全体职工中的比重。 3. 简述年龄结构老化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 答:(1)劳动年龄人口比重的下降而导致劳动力的不足。劳动力是构成劳动生产力的最基本的要素,劳动力数量及其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2)人口老龄化会不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将会对经济发展产生一些不利影响。(3)人口老龄化还会导致养老经费的不断增加,从而导致消费基金的增加,使积累基金相对减少,这对扩大投资无疑是不利的,从而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职业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

2013级职业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 专题一 一、心理发展得特点: 1.心理发展就是一个既有阶段性又有连续性得过程 2.心理发展具有一定得方向性与顺序行 3.心理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4.心理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 5.心理发展各个方面之间得相互联系与相互制约 6.心理发展就是逐渐分化与统一得过程 二、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得代表人物: 1、遗传决定论:创始人高尔顿、格赛尔提出“成熟论”(遗传决定论者由于片面强调家庭出身,过分夸大先天遗传得作用,因而忽视了后天环境与教育在个体心理发展中得影响,这正就是其观点得致命之处。) 2、环境决定论:洛克“白板说”、华生行为主义学派得创始人(环境决定论得根本错误在于否认心理反映得主观能动性,否认心理发展得内因作用,片面强调与夸大了环境与教育在个体心理发展中得作用,就是一种机械主义得发展观。) 3、二因素论:德国心理学家斯腾、美国心理学家吴伟士(只就是把遗传与环境得效果简单地结合在一起,可以说就是一种调与与折中得观点,缺乏实质意义上得理论发展) 4、辩证唯物主义得观点(遗传、环境、教育三者得关系。①遗传素质与生理成熟就是一个心理发展必要得物质前提与基础。②社会环境与教育在一点条件下对个体得心理发展起决定作用③个体心理发展动力就是通过在活动中产生得心理矛盾发展得。辩证唯物主义得认为:外因就是表发得条件,内因就是变化得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三、皮亚杰得认知发展观,重点各阶段得基本功能特征及基于此理论得教学方法: 1、核心:主题相互作用得儿童发展心理学 2、认知阶段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A、感知运动阶段(0—2岁左右) B、前运算阶段(2—7岁) C、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D、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上) a、基本功能特征:能做抽象思维、能按建设验证科学法则解决问题、能按形式逻辑得法则思维问题。

职业教育考试题及答案

职业教育学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填空 1、我国最早的实业学堂是1866年的福建船政学堂,这是我国企业办学之始。 2、我国实行(“先培训,后就业”)和(“劳动预备制度”),规定每一个公民就业前都要接受一定时间的职业教育。 3、黄炎培代表中华职业教育社提出:“职业教育的目的:一、谋个性之发展;二、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三、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四、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并将“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作为职业教育的终极目标。 4、MES是英文(Modules of Employable Skill )的缩写,是20世纪70年代初期,(国际劳工组织)借鉴德国等国职业教育与培训经验,创立的职业教育理论。 5、1917年(黄炎培)发起成立中华职业教育社,强烈指出教育不与(职业)沟通教育的问题所在、社会各行各业不能健康发展的问题所在。 6、职业教育是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个人就业的要求,对受过一定教育的人进行职业素养特别是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为其提供从事某种职业所必需实践经验的一种教育。 7、职业教育从纵向层次看,可分为(初等)、(中等)、(高等)职业教育。 8、中等职业学校主要包括(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中)、(技工学校)三种类型。 9、影响人的发展的四大因素是:(遗传)、(环境)、(教育)、(人的主观能动性) 10、教师职业技能是教师必须掌握和运用的,从事教育和教学的基本技巧、方法和能力。一般包括(讲普通话和口语表达技能)、(书写规范汉字和书面表达技能)、(教学工作技能)、(教育和管理学生技能)四项技能。 11、我国教师资格分为(幼儿园)教师资格、(小学)教师资格、初级中学教师资格、高级中学教师资格、(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资格、高等学校教师资格等七种。 12、能力本位教学理念具有教学目标明确化、教学内容(模块化)、教学组织(个别化)、教学评价客观化的特征。 13、(分析职业能力)是实施能力本位职业教育的第一步,其目的是将一个职业工作划分成若干职责,再将每个职责划分成若干个任务,从而确定对应于各职责的(综合能力(Competence))和对应于各项任务的(专项能力(Skill))并加以分析。 14、教学模式一般由(理论基础或教学思想)、教学目标、(教学活动程序)、师生配合方式、(支持条件)五个因素构成。 15、教学准备过程中,钻研教学内容要求达到(懂)、(透)、(化)、(深)的程度。

2020年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311)考试大纲

2020年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311)考试大纲 Ⅰ、考试性质 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是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招收教育学学科的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统一入学考试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掌握教育学学科大学本科阶段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水平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学校教育学学科优秀本科毕业生所能达到的及格及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择优选拔,确保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质量。 Ⅱ、考查目标 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考试涵盖教育学原理、中外教育史、教育心理学和教育研究方法等学科基础课程。要求考生系统掌握上述教育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分析、判断和解决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 Ⅲ、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必答题为270分,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 教育学原理约100分 中外教育史约100分 教育心理学约40分 教育研究方法约30分 (二)必选题为30分,考生必须在两道试题中选取一道作答。第I道题考查教育心理学的内容,第Ⅱ道题考查教育研究方法的内容。考生若两题都回答,只按第I道题的成绩计入总分。 四、试卷题型结构 单项选择题45小题,每小题2分,共90分 辨析题 简答题 3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5小题,每小题15分,共75分 分析论述题3小题,每小题30分,共90分

Ⅳ、考查内容 教育学原理 【考查目标】 1.准确识记教育学的基础知识。 2.正确理解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3.能够运用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分析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 一、教育学概述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二)教育学的研究任务 (三)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学的萌芽

职业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职业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一章绪论 第二节职业教育心理学的概念与体系:p5;<1>概念与对象;职业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既包括职业教育教学情境中学生时的心理现象,也包括教师在教育教学时的心理现象及规律,还包括教师和学生在职业教育教学活动中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心理现象及规律. 职业教育心理学的定义;研究职业院校情况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一门应用科学. (一);职业教育教学环境;是教师和职业院校学生进行教与学的活动时所处的一种特定的社会环境. 特殊关系的定义;是指教师与学生共同构建的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即教师有正确的育人观,尊敬爱生,教育相长. 特殊意义,活动过程,时间地点的定义.p6 第四节职业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与方法:p14 <1>;基本原则; (1);客观性原则:就是指研究者要尊重客观事实,按照事物本来的面目准确地反映事物的实质. (2)教育性原则:就是研究者所选择的研究手段,方法,措施及内容 亚龙班金禄合制1

都要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利,有教养意义. (3);整体性原则;要求研究者在课题设计,资料分析,观点确立中,从全面,发展.联系的角度出发,防止片面,静止,孤立的分析问题. (4);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教养心理学的课题来自教育实践,它的研究结果要付诸教养实践,所以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工作者必须和教育实践密切结合. <2>;研究方法; (1);观察法.是在教养过程中直接观察并记录个体某种心理活动的表现或行为变化,从而对学生心理进行了解. (2);调查法.如通过谈话要求学生本人作口头回答,通过家访了解学生平时在家的情况,通过查阅材料进行分析. (3);实验法.是创设并控制一定的条件,并对其引起的某种心理及行为现象进行研究的方法. (4);个案研究法.是对少数人或个别人进行深入细微的研究,从中寻求教育规律的研究方法. (5);教育经验总结法.就是教育工作者根据平时自己工作实践的经验,通过分析综合做出结论,使它们上升到教育理论的程度. 第二章职业院校学生心理 亚龙班金禄合制2

职业教育学重点知识整理

第一章 1、教育 广义:一切能够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身体健康以及形成和改变人们思想意识的过程都可以称之为教育 狭义: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使受教育者的身心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 2、教育的特点 一是:有固定的场所或专门的教师、固定的教师和一定数量的学生 二是:具有特定的培养目标、管理制度和规定的教育内容 3、教育的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 4、职业教育:指在学校内或学校外为提高职业熟练度而进行的全部活动,它包括学徒培训、校内指导、课程培训、现场培训和全员再培训 5、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杜威认为,职业教育就是为从事职业工作做准备的教育 6、职业教育的特性 职业性- 实践性- 社会性- 终身性- 全民性 7、19世纪60-90年代,洋务运动为图自强而引进和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培养人才的目的催生了我国近代再早的学校职业教育制度 8、教育思潮 劳作教育思潮:兴起于德国- 代表人凯兴斯泰纳 内容:劳作是具有教育价值的个人活动方式 培养服务于国家的有用公民是教育的目标

建立劳作学校,贯彻劳作学校的精神是实施公民教育的最佳手段 ②普职整合教育思潮:美国- 代表人杜威- 以职业教育与自由教育整合为核心- 重视人的发展 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 ③能力本位职业教育思潮:美国 核心:CBET 实践形式:澳大利亚职业与继续教育模式、德国双元制、国际劳工组织的模块技能培训模式(MES) 终身教育思潮:代表人物法国保罗.朗格朗- 影响是国际性的 内容:P26-27 第二章 1、职业教育的功能 智育- 德育- 政治- 经济- 社会- 文化 教育功能:是教育对整个社会的维持和发展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 教育的目标直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在所以教育功能中,育人功能是最为根本的一项 大德育: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需求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在受教育者身上施加影响,培养所期望的政治、思想、道德、法律、心理的素质的教育过程,促使他们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 小德育:道德教育 职业教育的德育内容P35 职业道德特点:职业性- 实践性- 继承性- 多样性- 纪律性 智育功能

职业教育学考试要点1

1、职业教育的发展阶段 1)职业教育的萌芽:学徒制是古代社会实施职业教育的主要形式,官员中也承担着一部分职业教 育。2)学校职业教育的产生:从产业革命开始到19世纪末为职业教育的开创阶级。1866年6月由左宗棠奏设的福建船政学堂)3)国外职业教育的发展:1917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被称为美国教育史上第二个里程碑的“史密斯一休斯法”,(该法以拨款的方式大大促进了美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巴洛夫与福斯特是二战后国际职业教育界极具影响力的两位学者。 4)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我国近代第一个正式颁布实施的学制《壬子葵丑学制》这学制到1922年新学制产生时才被废止。中华职业教育社自1917年成立,黄炎培等是我国的职业教育的奠基人、创始人。1996年5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颁布实施。 2、当代世界职业教育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 1,与普通教育综合化;2,国际化;3,终身化;4,管理法制化;5,办学层次高移化;6,全民化; 7,协同化;8,教师专业化 3、职业教育的经济功能主要表现? 为经济发展输送技能技术型人才; 促进就业,推动经济发展; 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4、经济对职业教育的作用? 经济发展水平制约职业教育的发展规模和速度; 经济发展水平决定职业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经济发展程度决定和制约职业教育的结构; 经济体系决定职业教育管理体系 5、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 中等职业教育主要由中等职业学校承担。中等职业学校主要包括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和职业中学。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的规定:“实施职业教育必须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传授职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进行职业指导,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教育部制定的《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要求中等职业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转变教育思想,树立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观念,培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职教生应该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具有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必要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具有继续学习的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立业、创业能力;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具有基本的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6、职业教学过程的本质:教是教师的行为,外化过程,学是学生的行为,是内化过程。 特点:1,教学对象的复杂性,两方面:一是教学对象年龄、阅历层次的复杂性;二是教育对象学习、心里状况的复杂性;2,教学活动的实践性,职业学校的教学过程是引领学生阶段转向社会实践的过度,3,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帮助学生将高度抽象的专业理论知识应用于具体实践活动,服务于社会的过程。

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讲解学习

一、选择 1、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A杜威B加涅C乌申斯基D桑代克 答案:D 二、问答题 1、简要叙述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什么? 答:教育心理学是一门通过科学方法研究学与教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的科学,它是应用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包括学习心理、教育心理、学生心理和教师心理四大部分内容。 2、当今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新趋势表现在哪几个方面?(p12) 答:①研究学习者的主体性。 ②研究学习者的能动性 ③研究学习的内在过程和机制。认知与学习机制的研究与脑科学研究结合在了一起,成为基础研究的新方向。 ④研究社会环境的影响 ⑤研究实际情景的影响 ⑥研究文化背景的影响 ⑦研究学习环境设计和有效科学模式 ⑧研究信息技术的利用 3、简要叙述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扮演的多种角色。(p77) 答:(1)设计者 教师作为教学的设计者,不仅要知道如何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策略以及测验手段,还要更多地考虑学生因素,在理解和灵活运用各种教学策略和原则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的特点和特定的教学内容等,创设一定的学习环境。 (2)信息源 教师作为信息源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教师按自己设计的方案主动向学生提供一定的信息,这一过程更多受教师的控制;二是学生在对一定的问题情境进行探索时,可能会在已知条件与目标之间进行探索的过程中感到缺乏必要的信息,从而主动向教师寻求一定的信息,这一过程中学生具有更大的主动权。教师作为信息源的最主要的方面不是将所有信息都装在头脑中,而是掌握了获得信息的线索,知道该以何种方式以及到那里去寻找信息,从而可以为学生提供支持和帮助。 (3)指导者和促进者 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而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任何时候教师的指导和促进作用都是不能否定的。必要的讲解和指点,特别是对低年级学生而言,是永远不可缺少的。 (4)组织者和管理者 尽管不同教师对课堂控制的程度不同,但维持一定的教学秩序是进行教学的前提。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行班级管理,组织课堂教学,处理教学中的偶发事件等;要组织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准备考试;要记录学生的表现,并与家长和

《动物学》复习提纲.doc

《动物学》(下)复习资料 一、动物身体的形态结构、机能与其生活环境、生活习性相适应的线索,如: 1、海鞘口部及咽与其被动摄食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2、文吕鱼适应被动摄食的结构特点 3、鱼类消化系统与食性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4、两栖类形态结构对陆生生活的初步迠应性及其不完善性 5、鸟类的各器官系统与飞翔生活相适应的特点 二、动物进化的线索:随着动物的进化,形态结构越来越复杂与完善: 1、皮肤及衍生物 海鞘一一体壁(外套膜),分泌被囊素,构成被囊。 文昌鱼——由表皮和真皮构成 圆口纲——由表皮和真皮构成,表皮多层上皮细胞,单细胞腺丰富 鱼纲一一由表皮和真皮组成,富有粘液腺,有色素细胞 衍生物一一真皮鱗:盾鱗(由表皮和真皮共同衍生,与牙齿同源) 硬鱗 骨鱗一一圆鳞和栉鳞 两柄纲一一由表皮和真皮构成;裸露;富含粘液腺;有的粘液腺特化成毒腺(如蟾蜍的耳后腺) 爬行纲一一由表皮和真皮构成;表皮高度角质化一一鱗片(表皮鱗)/盾片,蜕皮;真皮富含色素细胞(如变色龙),龟鳖及鳄鱼真皮衍生成为骨板;缺乏腺体 鸟纲一一薄而松,缺乏皮肤腺,唯一皮肤腺是尾脂腺;衍生物(表皮衍生物)有:羽毛(羽毛的类型、作用)、角质喙、爪、鳞片等 哺乳纲一一表皮和真皮均加厚;被毛(毛的类型和作用);皮肤腺:皮脂腺、汗腺、乳腺、味腺;衍生物还有角、爪、蹄、指甲; 2、骨骼 海鞘一一幼体尾部有脊索,逆行变态后消失 文昌鱼一一脊索纵贯全身,前端超过祌经管 圆口纲一一全为软骨;脑颅顶壁未有软骨而包以结缔组织膜,有鳃笼,脊索终生存在,只具雏形祌经弧,尚未形成椎体(所以还不能称脊柱) 鱼纲—— 中轴骨骼 脊柱由躯干椎和尾椎组成,椎体双門型;躯干椎有横突、连肋骨:鲤鱼的第1-3个躯干椎的一部分演变成为韦伯氏器(三脚骨、间插骨、舟骨、闩骨) 头骨由脑颅(软骨鱼的脑颅顶壁有一囟门)和咽颅组成;咽颅由颌弓、舌弓和鳃弓组成; 颂弓通过舌弓的舌颂骨与脑颅相连一一舌接式 鳃弓中第五对特化成咽骨,其上长有咽齿 头骨与脊柱之间直接以骨缝相连(没有枕骨髁),头部不能单独活动附肢骨骼带骨肩带(鲤鱼的上锁骨与头骨相连〉 腰带(不与脊柱朴I连) 鳍骨奇鳍骨 偶鳍骨[肺鱼的辐鳍骨排列在基鳍骨两侧一一双列式;软骨鱼的雄性交配器(鳍脚)是

职业教育学试题123

第五章职业学校教师 一、填空题 1、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工作,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2、(1681)年拉萨尔在(法)国创立的世界上第一所师资培训学校,标志着师范教育的诞生。 3、(1897)年盛宣怀在上海创办(南洋公学)下设师范院是我国最早的师范学校。 4、(1979)年国务院批准建立天津技工师范学院等四所学校,这是我国最早建立的专门为(职业学校)培养师资的高等师范学校。 5、我国《教师法》规定每年(9月10日)为教师节。 6、职业学校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职业教育工作中应当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是每一个教师对(社会)和(受教育者)所承担的道德责任和义务。 7、教师的职业道德表现在教师如何对待(职业教育事业)、如何对待(学生)、如何对待(教师集体)、如何对待(自身)四个方面。 8、教师职业技能是教师必须掌握和运用的,从事教育和教学的基本技巧、方法和能力。一般包括(讲普通话和口语表达技能)、(书写规范汉字和书面表达技能)、(教学工作技能)、(教育和管理学生技能)四项技能。 9、教师书写规范汉字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用字规范);二是(书写规范)。 10、班会活动按其性质大致可分为(主题性班会)、(活动性班会)、(知识性班会)、(教育性班会)、节日性班会及学生自己组织的班会六种形式。 11、我国教师资格分为(幼儿园)教师资格、(小学)教师资格、初级中学教师资格、高级中学教师资格、(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中等职业学校实习指导)教师资格、高等学校教师资格等七种。 二、选择题 1、下列人员中不属于教师的是(C) A.指导学生实习的人员 B.高等学校中的学生辅导员 C.教育行政机关工作人员 D.学校学生处工作人员 2、在学生成长发展中教师起(A.) A. 主导作用 B.决定作用 C. 强制作用 D. 3、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是() A.忠于人民教育事业 B.热爱学生 C.团结同事 D.以身作则 4、提出“师者,人之模范也”的教育家是(D) A.孔子 B.孟子 C.韩非子 D.杨雄 5、最早称教师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人是(C) A.赫尔巴特 B.夸美纽斯 C.加里宁 D.列宁 6、教师职业产生于(B)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