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

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

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
教育心理学复习提纲

第1章绪论

1. 什么是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 简述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研究学校学与教情境中人的心理现象。

(2)研究教学法则和学习规律。

(3)研究教与学的基本心理规律。

(4)研究教学情境中的心理活动、人际互动机制和规律。

3. 什么是职业教育心理学?

职业教育心理学是研究职业院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一门应用科学。职业教育心理学=职业技术教育心理学。

4. 简述职业教育心理学研究内容。

(1)职业教育教学情境。

(2)职业教育教学情境中互动系统。

(3)职业教育教学情境中师生心理现象及其规律。

5. 简述职业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

(1)客观性原则:研究者要尊重客观事实,按照事物本来的面目准确地反映事物的实质。

(2)教育性原则:研究者所选择的研究手段,方法,措施及内容都要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利,有教育意义。

(3)整体性原则:要求研究者在课题设计,资料分析,观点确立中,从全面发展联系的角度出发,防止片面、静止、孤立的分析问题。

(4)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教育心理学的课题来自教育实践,它的研究结果要付诸教育实践,所以,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工作者必须和教育实践密切结合。

6. 简述职业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观察法:在教育过程中直接观察并记录个体某种心理活动的表现或行为变化,从而对学生心理进行了解。

(2)调查法:通过和学生谈话、家访等方法了解学生基本情况的方法。

(3)实验法:创设并控制一定的条件,并对其引起的某种心理及行为现象进行研究的方法。

(4)个案研究法:对少数人或个别人进行深入细微的研究,从中寻求教育规律的研究方法。

(5)教育经验总结法:教育工作者根据平时自己工作实践的经验,通过分析综合做出结论,使它们上升到教育理论的程度。

第2章职业院校学生心理

1. 简述职业院校学生存在的学习心理问题。

(1)学习目标不够明确。

(2)学习动机不强。

(3)学习方法不当,学习习惯不良。

(4)学习的认知能力水平较低。

(5)学习焦虑现象比较普遍。

2. 简述职业院校学生存在的情感心理问题。

(1)情绪不稳定,情绪自控力较弱。

(2)社会性情感表现冷漠。

(3)挫折容忍力弱。

(4)情绪体验消极。

3. 简述职业院校学生存在的人际心理问题。

(1)社会性交往萎缩。

(2)异性交往的行为偏差。

(3)师生间交往缺乏信任。

(4)代际交往的隔阂明显。

(5)网络交往失度。

4. 简述职业院校学生存在的择业心理问题。

(1)依赖退缩心理。

(2)紧张焦虑心理。

(3)思维定势心理。

5. 什么是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人们对于环境及相互间具有快乐而高效的适应能力。具体表现为高效率、有满足之感、愉快地接受生活的规范。

6. 简述心理健康标准。!

(1)正视现实。

(2)正确的自我评价。

(3)和谐的人际关系。

(4)情绪健康。

(5)人格完整和谐。

(6)智力发育正常。

(7)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8)顽强的意志。

(9)适应能力强。

7. 简述职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原则。

(1)面向全体学生。

(2)预防与发展相结合。

(3)学生主体性。

(4)整体性发展。

8. 简述职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内容。

(1)一年级:适应学校的生活和学习环境。

(2)二年级:了解自我的情绪、性格特征,提高自我意识,认识社会。

(3)三年级:做好就业的心理准备。

9. 简述职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途径。!

(1)营造良好的学校心理环境。

(2)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宣传力度。

(3)把教育教学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

(4)进行专门的面向全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5)进行必要的个别心理辅导与咨询。

(6)建立有效的家校合作机制。

10. 简述学生学习动机(目标)教育的内容。

(1)帮助学生确立正确、明确的学习目的或目标。

(2)鼓动学生主动参与竞争。

(3)帮助学生正确归因。

(4)增强学习的责任感和义务感。

11. 简述学生学习策略辅导的内容。

(1)教师应交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2)帮助学生明确元认知。

(3)认识自己的认知特点。

(4)根据自己的认知特点制定切合自己实际的学习计划。

(5)帮助学生正确进行学习的调节和控制。

12. 简述学习过度焦虑的调适和训练的基本内容。!

(1)认知辅导。

(2)松弛训练。

(3)自我暗示。

(4)劳逸结合。

13. 简述帮助学生树立创业意识的方法。!

(1)帮助学生了解社会需要。

(2)帮助学生树立创业的自信心。

(3)教育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信念和世界观。

14. 简述学生恋爱观教育与辅导的内容。!

(1)开展性心理、性生理、性道德和性法制教育。

(2)引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恋爱观。

(3)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

(4)引导学生正视异性交往及可能出现的问题。

(5)重视对已经恋爱学生的教育引导。

(6)加强对女生的教育。

第3章职业教育中的教师心理

1. 什么是教师心理素质?

教师心理素质: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决定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而显著影响的心理品质的总和。

2. 什么是职业院校教师心理素质?

职业院校教师心理素质:职业教育所要求的、与职业院校学生身心发展密切关联的教师心理品质的总和。

3. 简述职业院校教师心理素质对学生的影响。

(1)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

(2)影响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3)影响学生积极、乐观情绪的建立。

(4)影响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

4. 简述职业院校教师心理素质的结构要素。!

(1)文化心理素质。

(2)社会心理素质。

(3)专业心理素质。

(4)人格心理素质。

5. 简述新型教师角色内容。!

(1)民主型的组织者。

(2)学生个性发展的促进者。

(3)学生学习的协作者。

(4)教育教学发展中的反思者和研究者。

6. 简述职业院校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1)对教师角色有合理的认知。

(2)人际关系良好。

(3)正确地了解自我、体验自我和控制自我。

(4)具有教育独创性。

(5)真实地感受情绪并恰如其分的控制情绪。

(6)积极、乐观、开朗。

7. 简述职院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分析。

(1)教育改革。来自知识更新、制度严苛、教育管理体制滞后等方面的压力。

(2)人际关系。来自师生、同事、领导等方面的压力。

(3)社会因素。社会福利待遇偏低,国家重视教育而忽视教师福利,教师还没有完全甩掉“穷教师”或“穷教授”的角色和命运。

(4)个体因素。人格因素、个人社会生活因素。

第4章职业教育学习心理

1. 什么是学习?!

学习:有机体通过与其所处环境的相互作用,从而引起的在知识、态度、行为或行为潜能上的相对稳定而持久的变化。

2. 简述学习(内容)的分类。!

(1)陈述性知识。能用言语进行直接陈述的知识。回答是什么、为什么。

(2)程序性知识。能借助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开车技能。

(3)表现性知识。表达和行为活动技能。

3. 简述促进陈述性知识学习的策略。!

(1)复述策略。为了保持信息而对信息进行多次反复识记的过程。

(2)精加工策略。对要记忆的材料补充细节、举例、推理或联想,以达到长期保持的目的。

(3)组织策略。发现部分、整体之间的层次关系,使之带上某种结构以达到有效保持的目的。

4. 简述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的方法。

(1)树立知识有用的观念。

(2)陈述性知识有助于学习其他知识。

(3)陈述性知识(语言)是思维的工具。

5. 简述职院学生技能的培养方法。

(1)陈述性知识学习阶段。主要认识“是什么”和“为什么”。

(2)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化阶段。在认识“是什么”、“为什么”基础上,进一步掌握“怎么办”和“怎么做”。

(3)形成技能阶段。内化有关知识、熟练掌握操作和应用方法,形成职业技术能力。

6. 简述迁移及其分类。

迁移:一种学习对另外一种学习的影响。

迁移的分类。(1)根据迁移的影响效果,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一种学习对另外一种学习产生积极的促进影响作用。负迁移:一

种学习对另外一种学习产生干扰影响作用。

(2)根据迁移的影响顺序,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

(3)根据迁移发生的方向,分为横向迁移和纵向迁移。

(4)根据迁移的内容,分为特殊迁移和普遍迁移。

7. 简述促进职业教育迁移的教学方法。

(1)精选教材内容,促进普遍迁移。

(2)注重理解,促进知识的保持。

(3)创造与应用情景相似的情境。

(4)创设氛围,激发学生的迁移动机。

(5)教授学习策略,提高学习能力。

(6)依据学习迁移,合理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效。

8. 简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行为主义者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他们的基本假设是:行为是学习者对环境刺激所做出的反应。刺激-反应(S-R)的联结与教育。

9. 简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教育措施。

(1)从重视“教”到重视“学”。

(2)从含糊的目标到具体的行为目标。

(3)从常模参照性评价到标准参照评价。

10. 简述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认知学习论强调,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系是以意识为中介的,强调认知过程的重要性。

12. 简述认知学习理论的教育措施。!

(1)重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价值。

(2)强调认知、意义理解、独立思考等意识活动。

(3)重视学生学习活动中的准备状态。

(4)重视强化的功能。

(5)主张人的学习的创造性。

13. 简述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人本主义学习观把学生看作是一个有目的、能够选择和塑造自己行为,并从中得到满足的人。自觉学习的人。教学的任务:创设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潜能发挥的情境,使学生的潜能得以充分的发挥。

14. 简述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教育措施。

(1)构建真实的问题情境。

(2)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3)使用学生契约。

(4)同伴教学。

(5)分组学习。

(6)探究训练。

(7)程序教学。

(8)自我评价。

第5章职业院校学生学习动机

1. 什么是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学习活动的推动力。又称学习的动力。

2. 什么是需要?!

需要:有机体感到某种缺失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它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3. 简述学习动机的种类。

(1)直接学习动机和间接学习动机。

(2)主导性学习动机和辅助性学习动机。

(3)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4. 简述学习动机的作用。

(1)引发作用。

(2)导向作用。

(3)维持作用。

(4)调控作用。

5. 简述学习动机强化理论基本观点。

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斯金纳提出刺激-强化理论。所谓强化,从其最基本的形式来讲,指的是对一种行为的肯定或否定的结果(报酬或惩罚),它至少在一定程度上会决定这种行为在今后是否会重复的可能性。

6. 简述学习动机强化理论具体行为原则。

(1)经过强化的行为倾向于重复发生。

(2)要依据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奖励策略。

(3)采用小步子原则,分阶段设定目标,并对目标予以明确的表述。

(4)及时反馈。

(5)正强化比负强化更有用。

7. 简述学习动机归因理论的基本观点。

归因理论认为,人对成功和失败的归因,会对自己以后的行为产生重大影响。获得成功时进行内部归因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

8. 简述学习动机自我效能感理论基本观点。

自我效能感理论认为,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

的推测与判断。人们的能力信念越强,他们付出的努力就越大,坚持的时间就越强。

9. 简述学习动机的成就动机理论基本观点。

成就动机理论认为,动机分为力求成功的意向(高成就动机者)和避免失败(低成就动机者)的意向。面临的困难不同时,高成就者对成功的强烈愿望大于对失败者的恐惧,能体验到成功的自豪感,因此面临选择时他们常常选择有所成就的任务。

10. 简述学生内部动机的激发与维持方法。

(1)设置具体、可操作的学习目标。

(2)进行归因指导与归因训练。

(3)激发学生的成功体验。

(4)发挥期待效应。

(5)提高学生自我意识能力。

11. 简述职院学生外部动机的调动方法。

(1)有效实施外部的强化。A 选择合适的强化物。B 采用小组强化。C 把握强化的度:耶基斯和多德森定律。D 变化强化程序。E 针对学生的需要强化。

(2)合理使用奖惩。A要使学生对评价有正确的认识。B 表扬与批评要公正客观及时。C 表扬与批评要适度。D 表扬时指出缺点,批评时肯定优点进步。E 运用表扬和批评时要考虑职业院校学生的个性、性别、年龄特征等因素。

(3)及时提供反馈信息。

(4)开展适度的竞赛活动。

(5)讲究课堂教学的艺术。

第6章职业态度的形成与发展

1. 什么是态度?!

态度:个体对某一特定事物、观念或他人稳固的,由认知(Cognition)、情感(Affection)和行为倾向(Behavioral tendency)三个成分组成的心理倾向。

2. 简述构成态度的三个成分的内容。

(1)认知成分:人们对外界对象的心理印象,包含有关的事实、知识和信念,认知成分是态度其余部分的基础。

(2)情感成分:人们对态度对象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以及由此引发的情绪情感,情感成分是态度的核心与关键。

(3)行为倾向成分:人们对态度对象所预备采取的反应,它具有准备性质。

3. 什么是职业态度?!

职业态度:个人对某种特定的职业的评价和比较持久的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倾向。

4. 简述职业态度的形成过程。!

(1)顺从。表面接受他人的意见或观点,在外显行为方面与他人一致,而认识与情感上与他人不一致。

(2)认同。在思想、感情和态度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比顺从深入一层。

(3)内化。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

5. 简述职业态度的功能。

(1)它是构成职业行为倾向的稳定的心理因素。

(2)职业态度具有动力性。

(3)职业态度的激励作用。

6. 简述职业院校学生职业态度的特点。

(1)社会性。

(2)间接性。

(3)稳定性。

(4)价值性。

(5)指导性。

(6)协调性。

7. 简述职业院校学生职业态度的影响因素。

(1)家庭影响。家庭的经济状况、社会地位、家庭成员的素质等方面都对孩子价值观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父母的职业是影响青少年选择的直接因素,父母的职业态度不同,使的孩子的择业标准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2)学校教育。学校是职业院校学生学习知识,形成正确的职业态度的主要场所,应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系统的职业态度教育,他是家庭教育的延伸、继续与提高。

(3)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包括了社会中的各种事物,如社会制度、国家法律、社会群体、社会交往、社会舆论、风俗习惯等。当社会环境的某些因素发生变化时,个体的态度也随之逐渐会发生某些变化。社会环境变化越大,个体的态度变化也越大,甚至出现不一致性改变。

(4)个体心理因素。个性与工作越匹配,人们越能获得满意,个性的结构决定了一个人职业的选择,不同的职业偏向于不同的个性。

8. 简述培养良好的职业态度的方法。

(1)转变职业观念。A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正确看

待职业差别。B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目标观,立足本职岗位建功立业。C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角色观、寻找竞争和道德的最佳结合点。

(2)加强职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A 配备专职的职业指导人员和职业指导课老师,保证教学质量和效果。B 加强职业指导兼职队伍的建设。C 以教师的人格魅力感召学生。

(3)营造良好的职业态度环境。A 营造积极的职业院校学生人际关系。B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C 优化家庭环境,为职业院校嘘声职业价值观教育提供良好的家庭氛围。

(4)加强就业指导,做好职业生涯规划。A 正确认识自我,加强自我修养。B 职业生涯规划是现代人必备的人生计划与安排。

总之,职业态度的形成和转变是一个长期、渐进和反复的过程。

第7章职业教育教学心理

1. 简述教学的含义和性质。

(1)教学含义。教学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和引导,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掌握知识、发展智能、完善个性的交互活动。

(2)教学的性质。教学是一种综合性的活动,教学是科学和艺术的结合。

2. 简述教学策略的含义。!

教学策略是为了达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

3. 简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主要有三种。

发现教学法:又称问题法或探索式教学法,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回答并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

情境教学:在具体情境中进行知识的教学的一种教学策略。

合作学习:学生们以主动合作学习的方式代替教师主导教学的一种教学策略。

4. 简述个别化教学策略。

个别化教学策略主要有程序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和掌握学习。

程序教学:一种能让学生以自己的速度和水平自学,以特定顺序和小步子安排材料的个别化教学方法。

计算机辅助教学:使用计算机作为一个辅导者,呈现信息、给学生提供联系机会,评价学生的成绩以及提供额外的教学。

掌握学习:只要给了足够的时间和适当的教学,几乎所有的学生对所有的学习内容都可以达到掌握的程度。

5. 简述课堂管理的策略。

(1)明察秋毫:指教师使学生知道,他注意到了课堂里发生的每一件事情,没有漏掉任何一件事。

(2)一心多用:同时跟踪和监督几个活动。

(3)整体关注:教师使尽量多的学生投入适当的班级活动中。

(4)变换管理:教师采用适当而灵活地进度并多样化的变换活动。第8章职业素质测评

1. 简述素质及其要点。

素质:人在先天生理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特征及其基本品质结构。

概念要点:第一,素质首先是教化的结果。第二,素质是自身努力的结果。第三,素质是一种比较稳定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品质。第四,素质具有可塑性。

2. 简述职业素质及其主要特征。

职业素质:就是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其主要表现在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个性职业情况等方面。

职业素质具有的主要特征:第一,职业性。不同的职业,职业素质是不同的。第二,稳定性。一个人的职业素质是在长期执业时间中日积月累形成的。第三,内在性。职业从业人员在长期的职业活动中,经过自己学习、认识和亲身体验,觉得怎样做是对的,怎么样做是不对的。第四。整体性。一个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是和他整个素质有关的。第五,发展性。一个人的素质是通过教育、自身社会实践和社会影响逐步形成的,它具有相对形和稳定性。

3. 简述职业素质测评的意义。

(1)合理配置人才资源。

(2)推动人才资源开发。

(3)在人力管理工作中具有激励效用。

4. 简述心理测验法种类。

(1)智力测验。包括斯坦福-比内量表测验、韦克斯勒智力量表测验、瑞文标准推理量表测验等。

(2)人格测验。包括艾森克人格量表测验、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爱德华个性偏好测验等。

5. 简述职业兴趣测验的种类。

(1)斯特朗-坎贝尔职业兴趣测验。

(2)库德职业兴趣调查表。

(3)霍兰德职业兴趣测验。

6. 简述评价中心技术法。

评价中心技术是将各种不同的素质测评方法相互结合在一起的一种新型人员素质与能力的测评技术。评价中心技术具有综合性,情境模拟性,全面性,可靠性,动态性,预测性等特点。

7. 简述面试法及其形式。

面试法又称面试测评。是指经过精心设计,在一种特点场合下测评者和被测评者面对面的交流、观察为主要沟通方式的原则测评方法。通过面试可以了解被试者的心理素质和潜在能力,从而确定其是否符合职位要求。

面试形式主要有问题式面试、压力式面试、随意式面试、情景式面试、综合式面试。

8. 简述职业素质测评的实施程序。

职业素质测评的实施分为三个阶段:准备阶段、分析和决策阶段、检验和反馈阶段。

准备阶段:

(1)确定测评的目的和测评对象。①确定测评目的。②确定测评对象。③准备好测评的材料。

(2)选择合理的测评方法和测评工具

(3)选择测评人员

(4)测评人员的培训

(5)测评时间和环境的选择

(6)测评操作程序。①标准化的指导语。②合理的测评时限。③控制协调测评活动。④搜索并记录测评信息。

分析和决策阶段。对测评数据进行定量或定性统计分析,并作出录用决策。

检验和反馈阶段。实践是经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录用人员上岗之后,对其工作业绩进行评估,并把评估结果反馈给决策部门。

第9章职业心理与职业指导

1. 简述个性差异及其内容。

个性差异:人们在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上的差异。主要包括气质、性格、能力、需要、动机、兴趣、价值观、理想和信念方面的差异。

2. 简述气质及其类型。

气质:一个人在情绪体验和行为反应的强度和速度等方面的特点。气质在人的个性中是最稳定也是最突出的特点。气质是个人心理活动的

稳定的动力特征。

气质一般分为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四种类型。

3. 简述性格及其分类。

性格是人在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人的性格具有稳定性,一旦形成是较难改变的。性格是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把人的性格分成两大类型:外向型和内向型。

美国心理学家弗洛姆将人类的性格划分为两大类型:生产的倾向性和非生产的倾向性。

英国心理学家贝恩和法国心理学家里巴特等人按照理智、情绪、意志在性格结构中何占优势,将人的性格分为理智型、情绪型和意志型。

4. 简述能力及其分类。

能力:人们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能力和活动紧密联系着。能力通常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一般能力又称基本能力,通常是指那些在各种活动中都必须具备的能力。例如: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等,一般能力也称为智力或知能。

特殊能力是指在完成某种专业活动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如数学计算、音乐绘画、形象思维、空间想象等能力以及某种实际操作相联系的动作体系,如飞行员、打字员、汽车驾驶员等特殊能力。

5. 简述兴趣差异的具体体现。

(1)兴趣广度的差异。

(2)兴趣目标的差异。

(3)兴趣稳定的差异。

(4)兴趣效能的差异。

(5)兴趣客观性的差异。

6. 简述职业选择的心理障碍。

(1)自我认知失调。

(2)焦虑与恐惧心理。

(3)悲观怯懦。

(4)消极冷漠与自卑。

(5)依赖心理。

(6)从众心理。

7. 简述自我心理调适技巧。

(1)自我反省。面度择业,除了客观分析就业环境外,应当明确自己适当的定位,自己的兴趣、性格、气质、能力适合什么样的工作,自己的劣势。

(2)正视社会现实。

(3)挑战自我,主动出击。

(4)转变观念,合理定位。

(5)正确对待求职过程中的挫折。

(6)自我安慰。

(7)情绪转移。

(8)适度宣泄。

8. 简述促进职业心理健康的策略。

(1)指导学生了解自我。帮助学生认识兴趣是可以培养的、性格是可以完善的、能力是可以提高的、潜能是可以挖掘的理念。

(2)帮助学生制定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帮助毕业生做好定向、定点、定位、定心的工作。

(3)提供心理咨询指导。开展就业技巧指导,心理辅导需要做到职业指导与思想教育、家庭教育相结合。

(4)加强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9. 简述试用期员工心理调试技巧。

(1)学会应对压力。第一,努力享受压力。第二,为自己做好职场压力管理。第三,学会合理使用减压法。

(2)妥善处理人际关系。

(3)调整就业心态。具体调整行动的心态、给予的心态、学习的心态、包容的心态。

(4)正确定位自己。

(5)勇于承担责任。

五、扩展复习题

1.试述新行为主义学派的基本观点和学习理论的健康观。

答:基本观点。新行为主义诞生于1930年,其代表人物斯金纳等人修正了华生的极端观点。他们指出在个体所受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存在着中间变量,这个中间变量是指个体当时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它们是行为的实际决定因子,它们包括需求变量和认知变量。需求变量本质上就是动机,它们包括性、饥饿以及面临危险时对安全的要求。认知变量就是能力,它们包括对象知觉、运动技能等等。

公式表达:S(刺激)—O(个体)—R(反应)。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健康观。人的各种心理疾病和躯体症状都是通过系统原则而学习获得的,或者说是由于不适当的学习所造成的,因此,只要改变强化模式,所有异常行为都能得到纠正。

2. 试述精神分析学派的人格结构理论及其健康观。

答:精神分析人格结构理论认为,人格分为三部分。①本我(Id):位于无意识中的本能、冲动与欲望构成本我,是人格的生物面,遵循“快乐原则” 。

②自我(Ego):介于本我与外部世界之间,是人格的心理面。自我的作用,一方面,自我能使个体意识到其认识能力。另一方面,自我使个体为了适应现实而对本我加以约束和压抑,遵循的是“现实原则”。

③超我(Superego):是人格的社会面,是“道德化的自我”由“良心”和“自我理想”组成,超我的力量是指导自我、限制本我,遵循“理想原则”。

弗洛伊德认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不是静止的,而是始终处于冲突-协调的矛盾运动之中。本我在于寻求自身的生存,寻求本能欲望的满足,是必要的原动力。超我在监督、控制自我接受社会道德准则行事,以保证正常的人际关系。而自我既要反映本我的欲望,并找到途径满足本我欲望又要接受超我的监督,还有反映客观现实,分析现实的条件和自我的处境,以促使人格内部协调并保证与外界交往活动顺利进行,不平衡时则会产生心理异常。自我只有处理好与本我、现实、超我之间的关系,心理才不会发生异常。

精神分析学派的健康观。心理变态的原因是由于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的冲突所造成的。健康人格的核心就是要达到自我不再受本我的冲击和超我的压抑而成为一种协调的综合力量。

3. 简述人本主义学派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及其健康观。!

答:马斯洛把人类的需要分成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需要,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他在晚年把人类的需要分层7类: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认知、审美和自我实现需要。

马斯洛认为,已经满足的需求,不再是激励因素。人们总是在力图满足某种需求,一旦一种需求得到满足,就会有另一种需要取而代之。人的行为是由其优势需要决定的。

大多数人的需要结构很复杂,无论何时都有许多需求影响行为。一般来说,只有在较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较高层次的需求才会有足够的活力驱动行为。满足较高层次需求的途径多于满足较低层次需求的途径。

人本主义学派的健康观。真正的心理健康者应该是其内心世界极其丰富,精神生活无比充实,潜能得以充分发挥,人生价值能够完全体现的人,既“自我实现者”。

4. 简述认知心理学情绪ABC理论的基本观点及其健康观。

答:情绪ABC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创建的。就是认为激发事件A(activating event)只是引发情绪和行为后果C(consequence)的间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则是个体对激发事件A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B(belief),即人的消极情绪和行为障碍结果(C),不是由于某一激发事件(A)直接引发的,而是由于经受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它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产生的错误信念(B)所直接引起。错误信念也称为非理性信念。

认知理论的健康观。人们之间的行为差异大多来自人们建构世界的方式的不同。对健康人来说,新的建构不断的产生,并取代旧的不适当的建构。心理障碍是观念系统的异常,你的感觉很大程度上跟你的想法相关,如果你能改变想法,你也就可以改变感觉。

5. 一位老人在一个小乡村里休养,但附近却住着一些十分顽皮的孩子,他们天天互相追逐打闹,喧哗的吵闹声使老人无法好好休息,在屡禁不止的情况下,老人想出了一个办法。他把孩子们都叫到一起,告诉他们谁叫的声音越大,谁得到的报酬就越多,他每次都根据孩子们吵闹的情况给予不同的奖励。到孩子们已经习惯于获取奖励的时候,老人开始逐渐减少所给的奖励,最后无论孩子们怎么吵,老人一分钱也不给。结果,孩子们认为受到的待遇越来越不公正,认为“不给钱了谁还给你叫”,再也不到老人所住的房子附近大声吵闹。!

(1)这个故事反映了何种社会效应?

(2)试分析该效应产生的原因。

(3)简述学习该效应所获得的启示。

答:(1)过度(外部)理由效应。

(2)原因。每个人都力图使自己和别人的行为看起来合理,因而总是为行为寻找原因,一旦找到足够的原因,人们就很少再继续找下去,而且,在寻找原因时,总是先找那些显而易见的外在原因,因此,如果外部原因足以对行为做出解释时,人们一般就不再去寻找内部的原因了。

当一方把源于某种行为或关系所得到的另一方的奖励或关心变成理所当然的事时,这个奖励或关心就会成为其行为成因,这时过度(外部)理由效应就产生了。

(3)教师要认清工作或学习本身给个人带来的意义和价值,在工作或学习中,要积极主动地避免过度理由效应的产生。

6. 有一位英语老师因经常批评一位学生作业马虎,而遭致这位学生的不满。有一次。这位老师无意间在语法上出了一点小错,当场被那名学生发现,那位学生好不容易逮着了这次报复机会,马上站起来作了毫不客

气地指正。面对这种尴尬的局面,这位英语老师以非常温和的神色说道:“嗯,你说得真是对极了,可是其他同学刚才是怎么回事,为何没有发觉到,是不是上课在打瞌睡? ”

受到老师的表扬,那位同学的对立情绪消失了。这时,这位英语老师又不失时机的说:“像这样的错误很容易犯,同学们一定要像他那样小心才是。”接着,老师便继续讲解其它内容。!

(1)这个案例反映了人际互动中的何种技巧?

(2)试分析这种技巧的在解决人际关系问题中的意义。

(3)请你依据生活或学习经验,编写一个使用该技巧的案例。

答:(1)技巧:顺水推舟技巧。

(2)意义:可以有效地和解对立不满的不良情绪;人际关系可以得到进一步改善;这是一种较为合理的人际互动中认知模式,掌握了它有利于解决各类人际关系问题。

(3)(请学生自己组织案例)。

7. 简述行为改变的层次理论。

行为改变的层次主要包括:知识的改变;态度的改变;个体行为的改变;群体行为的改变。

知识的改变。知识的改变,一般比较容易做到,它可以通过读书、学习、听报告、个人进修或信息交流等途径来实现。个人知识结构的改变,可使人认识到改变行为的必要性。

态度的改变。态度是人们对事物的评价倾向,与人们的认识密不可分。态度往往带有强烈的情感成分,并非理智所能随意驾驭。另外,态度的改变还常常受到各种人际关系的影响,因此,要比知识的改变更困难一些。

个体行为的改变。人的行为不仅是由人的动机决定的,同时还包含着态度的意向成分。态度的意向成分决定着个人对态度对象的行为倾向,对行为起着准备作用。态度和行为虽然不是一对一的关系,但是态度对行为的影响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行为的改变,还要受人们习惯的影响,而习惯是一种常年化的行为结果,它是构成一个人性格的重要成分。所以,行为的改变一般要更困难一些。

群体行为的改变。相对个人行为的改变,群体行为的改变更加困难。因为群体本身就是一个强化单位,群体的意识、规范、道德、传统、风俗、习惯等等,制约着每个群体成员的行为。群体行为的改变,必须首先针对整个群体,而不是针对个人,这样,才能使每个群体成员在心理上减轻压力,使得群体行为的改变变得容易接受。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整理

教育心理学 第一单元研究对象与内容 五要素三内容 五要素:学生(谁);教师(谁);教学内容(讲授什么);教学媒体(通过什么);教学环境(在…下)三要素:学习过程教学内容评价、反思过程 第二单元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史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1、裴斯泰洛齐(瑞士)第一次提出“教育教学的心理化”之思想。 2、赫尔巴特(德国)把教学理论的研究建立在科学基础上,此科学基础即心理学。 3、乌申斯基(俄国) 1868年《人是教育的对象》“俄罗斯教育心理学奠基人” 4、卡普捷列夫(俄国)1877年《教育心理学》——世界上最早以“教育心理学”命名之著作5、桑代克(美国) 1903年出版《教育心理学》——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1913-1914年,该书扩为三卷本,所以,桑代克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二、发展时期(20年代-50年代末) 20年代-30年代:西方教育心理学吸取了儿童心理和心理测验方面的成果。 40年代:弗洛伊德的理论广为流传 50年代: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兴起 1908年代,房东岳翻译了日本小原又一的《教育实用心理学》;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 三、成熟时期(60年代-70年代末) 60年代:布鲁纳——发起课程改革运动;罗杰斯——人体主义思潮,罗杰斯提出“以学生为中心”。 70年代:奥苏伯(贝)尔(Ausubel)——有意义学习;加涅——对人类的学习进行了系统分类;计算机辅助学习(CAI)受到了人们的重视。 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1994年【美】布鲁纳总结了教育心理学80年代以来的成果: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研究 第三单元教育心理学研究原则和方法 研究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look):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这种方法叫观察法或自然观察法。(例:出水香炉) (二)实验法:在控制的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叫实验法。 实验室试验:借助专门的实验设备,在对实验条件严加控制的情况下进行。 自然实验:又称现场试验,试验在正常情况下进行。 (三)心理测验法: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 (四)调查法:就某个或某些问题要求许多被调查者回答以对某一心理现象进行研究的方法。 书面调查:又称问卷法 口头调查:又称访谈法 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一单元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 心理发展: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Life-span 生命全程发展 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①连续性与阶段性(量变&质变) (1)胎儿期(-10个月~0岁) (2)新生儿(0岁~1个月) (3)乳儿期(1个月~1岁) (4)婴儿期(1-3岁) (5)幼儿期(3-6岁) (6)童年期(6-12岁) (7)少年期(12-15岁) (8)青年期(15-18岁) (9)成年期(18-25/35岁) (10)中年期(25/35-50/60岁) (11)老年期(50/60-入土) ②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可逆&不可逾越) ★③不平衡性(关键期-CP: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起最大作用的时期) 康拉德?洛(劳)伦兹(Konrad Lorenz)提出关键期(印刻印象) ④差异性(于予与何诛?) 第二单元心理发展理论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艾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论”(常出选择) 维果斯基的“最优发展区”(常出名词解释) 1、皮亚杰的“发生认知论”(或认知发展阶段论) 同化:质没变,量变 顺应:质变量也变 ①感知运动阶段(0~2岁)【嘴的吮吸,手的抚弄】 ②前运算阶段(2~7岁)【泛灵论、不可逆性、我

2017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一、第一章绪论 1、心理学的历史 1)19世纪前,没有心理学学科,从哲学范畴里分离出了心理学 2)19世纪中叶,开始引进实验法对心理学进行研究,使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德国韦伯研究出一个定律“韦伯定律”:K=ΔI / I ------ 感觉阈限定律 3)1860年,德国著名哲学家、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利用了无意义的音节为实验材料,研究出了一条著名的遗忘规律曲线,遵循着西先快后慢的原则。 4)1879年,德国著名哲学家、生理学家、心理学家冯特(心理学之父/心理学第一人)把实验法引进心理学,并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专门的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正式诞生。 冯特的贡献1开创了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实验科学的历史。2是科学心理学诞生后第一个心理学派构造主意心理学的奠基人(内省法)3培养了一只国际心理学的专业队伍。 5)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论灵魂》是最早关于心理学的专著。 6)认知过称是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像)。 7)情绪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 8)意志过程中一直活动是人类所特有的心理现象。 9)人格是在遗传的基础上在社会化过程中所形成的稳定的具有一定倾向的心理品质或特征的总和包括人格倾向性和人格心理特征 2、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3心理学的研究原则1客观性原则2系统性原则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4心理学的研究任务1描述心理现象2解释心理活动机制3预测和控制心理行为 3、画图说明心理现象:(心理现象的具体结构图) 1)心理学定义: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 心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 意志过程 2)心理现象 人格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 人格 人格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3)总结:心里现象虽然分为心理过程和人格两方面,但他们是密切联系的。人格是通过心理过程形成的,已经形成的人格又影响着心理过程,并在心理过程中得以表现。事实上,心理过程中体现着人格特征,而人格特征也影响着心理过程,二者是心理现象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4、心理学的研究方法(选、填)p4 (多选/单选/填空)( 给你根据概念实例判断哪种方法) (一)实验法 是有目的地严格控制和创设一定的条件,引起被试某种心理现象,加以描述、分析的方法。它是实验科学普遍采取的方法,也是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可分为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 (二)测验法 是运用标准化的心理测验,对被试的某些心理品质进行测定,研究心理现象的方法。 (三)调查法 是以收集被试各种材料,间接了解其心理现象的一种方法。 可分为书面调查和口头调查。 (四)临床法(最常用) 是通过谈话,观察个人的心理现象或行为,系统地、综合性地描述心理现象的方法。 (五)个案法 是对某个人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以便发现影响他的某种心理现象和行为因素的方法。也是研究儿童心理常用的方法。 5、现代心理学的学派纷争p10 (了解名称和代表人物) (一)构造主义心理学 冯特、铁钦纳、 (二)机能主义心理学 詹姆斯、杜威、安吉尔 (三)行为主义心理学 创始人华生(1913行为主义者所见的心理学)、托尔曼、赫尔、斯金纳 (四)完形主义心理学(也称格式塔心理学派) 韦特默、考夫卡、苛勒 (五)精神分析心理学 创始人弗洛伊德、霍妮、沙利文、弗罗姆 (六)人本主义心理学(第三势力) 创始人马斯洛、罗杰斯 6、心理学对教师职业的意义?(三道论述)p13 (一)心理学史从事教育活动的基础科学 1)教育活动要遵循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活动的基本规律一个是社会发展规律,一个是个体身心发展规律。教育活动首先要遵循社会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规律。也就是说,教育最新红要促进人的发展。二人的发展又有其自身的规律,即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认识和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规律,也是教育工作能否达到预期目的的关键所在。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阶段性和不均衡性等特征,这些特征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在教育活动中,如教育目标的确立、教育内容的安排、教育方法的选择等适合了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就会使教育工作取得最大的效果。 2)教育工作要有心理学指导 教师的工作就是教书育人。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教师通过讲授,向学生传递人类积淀下来的知识经验。学生在接受和理解人类智慧结晶的同时,发展了自身的各种能力,塑造出完美的人格。这就要求教师要了解、掌握和运用学生学习的规律和人格形成的规律。教师只有掌握了学生学习的本质规律、不同学习的类型划分、学习的过程阶段特点等心理学理论,才能顺利地实施教学活动,实现其教学的目的。教师也只有掌握了学生的人格结构及其特征表现,才能针对学生的人格差异,因材施教,依据品德发展规律,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 3)掌握和运用心理学理论是教师专业化的主要指标 教师专业化要求教师要具有教师职业所必须的职业素养。教育理论知识是教师职业素养的主要条件,而心理学理论则是教育理论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掌握和运用心理学理论的水平就成为检验教师专业化程度的主要指标。 (二)教师职业必备的心理素质 1)高尚的职业品德 教师的职业道德简称“师德”,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

2017山香教育理论基础整理笔记(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学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2、战国时荀子——“以善人者谓之教” 3、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认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4、最早将“教育”一词连用的则是战国时期的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5、分析教育哲学的代表人物谢弗勒在《教育的语言》中把教育定义区分为三种: 规定性定义:作者自己认为的定义,即不管他人使用的“教育”的定义是什么,我认为“教育”就是这个意思。运用规定性定义虽然有一定的自由度,但是,要求作业在后面的论述和讨论中,前后一贯地遵守自己的规定。 描述性定义:回答“教育实际上是什么”的定义。尽量不夹杂自己的主观看法,适当地对术语或者使用该术语的方法进行界定。 纲领性定义:回答“教育应该是什么”的定义。即通过明确或隐含的方式告诉人们教育应该是什么或者教育应该怎么样。 6、教育是一种活动。“教育”是以一种“事”的状态存在,而不是以一种“物”的状态出现。因而。我们就把“活动”作为界定教育的起点。 7、教育活动是人类社会独有的活动。 8、“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 利托尔诺在《各人种的教育演变》中指出教育是超出人类社会以外的,在动物界中就存在的。 沛西·能在《教育原理》中也认为教育是一个生物学过程,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 9、“终身教育”概念的提出,指明人在生理成熟后仍继续接受教育。 10、社会性是人的教育活动与动物所谓“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 11、教育的本质:教育活动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12、教育是人类通过有意识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从而影响自身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 13、学校教育是一种专门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14、学校教育自出现以来就一直处于教育活动的核心。 15、学校教育是由专业人员承担的,在专门机构——学校中进行的目的明确、组织严密、系统完善、计划性强的以影响学生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16、学校教育的特征:①可控性②专门性③稳定性 17、教育概念的扩展——大教育观的形成 18、1965年,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在《终身教育引论》中指出,教科文组织应赞同“终身教育”的原则。 19、1972年,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中对“终身教育”加以确定,并提出未来社会是“学习化社会”。 20、“终身教育”概念以“生活、终身、教育”三个基本术语为基础。 从时间上看,终身教育要求保证每个人“从摇篮到坟墓”的一生连续性的教育过程; 从空间上看,终身教育要求利用学校、家庭、社会机构等一切可用于教育和学习的场所; 从方式上看,终身教育要求灵活运用集体教育、个别教育、面授或远距离教育; 从教育性质上看,终身教育即要求有正规的教育与训练,也要求有非正规的学习和提高,既要求人人当先生,也要求人人当学生。 21、教育的形态,是指教育的存在特征或组织形式。 22、在教育发展史上,教育的形态经历了从非形式化到形式化,再到制度化教育的演变。

学科教育心理学学习总结

《学科教育心理学》学习总结 这学期,我通过学习了《学科教育心理学》这门课程学到了很多专业知识,也对学习中的很多方面有了新的认识,教育心理学是一门介于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规律,包括受教育者的各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和发展规律,以及教育者如何通过这些规律对受教育者进行行之有效的教育。本学科的研究有助于促进整个心理科学的发展,对教育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这也是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课,在整个心理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首先通过学习,我对教育心理学的知识体系有了比较清楚地认识,对一些基本概念有所了解,特别是对学习动机、学习策略、问题解决、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心理差异等内容有进一步的深入了解。这些有利于自己在教学中根据不同情况,因地制宜,做好教学工作;有利于自己用科学方法指导工作,减少盲目性,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其次通过认真学习学科教育心理学,我知道了作为一位教师,必须能够系统而全面地掌握学生认识过程的规律和年龄特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在课堂教学中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掌握知识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也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知识的定义,知识的分类,知识的表征形式,以及元认知和概念学习,这些关于知识学习的内容让我对"知识"二字有了不同的认识,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没学习之前虽然觉得自己很清楚什么是知识,但却不能用准确的文字表达出来,学习了教育心理学后才知道知识是指存在于语言文字符号中的信息,或者说是主体在与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形式。学习了这门课程后,感觉到自己的专业素养提高了,能用心理学的一些术语和理论来解释学习中的一些现象。在不经意间就会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和现实联系起来,尝试着从教育心理学的观点去理解、解释。 而且我认为学习策略的学习这章内容也非常重要,虽然在我们的日常学习中经常会使用某些策略,但从未系统的考虑过,经过学习,我们可以系统条理的了解我们在学习中所使用的策略。同时,我们还可以利用这部分知识给学生进行学习策略辅导,帮助不善于使用学习策略的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更加轻松愉快的学习。 作为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做到热爱自己的学生,并且要让学生切实体会到你对他的关爱,愿意将心中的困惑告诉你,同时要和他一起面对困难,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不能轻视你的学生,要尊重他们,和他们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关系,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多赏识你的学生,让他们有成就感,觉得学习是一种乐趣,而不是一种负担,做到由原来的被迫

教师考编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精心整理)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基本内涵 研究对象&内容: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同时又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的交叉学科。学习心理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 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具体来说包括: a.帮助教师准确的了解问题; b.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c.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 d.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教育研究。 第二节发展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世界上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书是1877年出版的卡普捷列夫的《教育心理学》。 1903年,桑代克出版《教育心理学》该书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教育心理学由此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桑代克也因此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三、成熟时期:学科体系基本形成(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末) 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第三节研究方法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要遵循客观性、系统性、教育性、理论联系实际等原则,常用的研究方法有以下几种: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个案法、教育经验总结法。 第二章心理发展及个别差异 第一节心理发展概述 一、个体心理发展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一)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简答题 1. 连续性与阶段性。 2. 定向性与顺序性。 3. 不平衡性。关键期: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劳伦兹首先 提出了关键期的概念) 4. 差异性。 (二)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填空题 1.童年期。 2.少年期。也被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填空题 3.青年初期。 二、心理发展的理论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

(完整版)高等教育心理学(重点复习资料)

高等教育心理学 名词解释 高等教育心理学(66,69,p2) 知识(64,67,69,p191) 集体(59,64,66,67,68,69,p119) 心理发展(59,66,68,69,p17) 社会助长(68,p120) 成就动机(68,p72) 自我意识(66,67,p103) 最佳刺激水平理论 教学目标(64,p ) 意识(59,p103) 最佳刺激理论(59,67,p ) 简答题 成熟的自我意识有哪些表现(69,p105) 学习迁移的概念及其类型(69,p85-86)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66,67,69,p130)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64,69,p13) 心理咨询的主要形式(59,68,p152) 加涅学习结果分类理论(68,p40) 教师智慧与教师能力的关系(64,68,p ) 正迁移负迁移(举例)(66,68,p85) 教学测验的种类(59,67,p256) 高等教师的社会角色和社会功能(67,p170) 简述教师的教学机智和教学能力(59,67,p184-185) 群体对个体影响,(66,p120) 教学测量与评价(66,p268) 学习迁移的影响因素,(59,64,p96) 情绪情感的分类(64,p) 第一章绪论 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 66闭,69闭名词解释)P4 是研究高等学校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3 教师的教学心理规律。 4 1.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 2.大学生心理发展特征与教育 3.“学”与“教”的心理规律 4.大学生品德心理的形成与发展 5.大学生身心健康与审美心理的形成与发展 6.大学生的心理卫生与教育 7.大学生的个体差异与智力开发及测量 8.现代教育技术与个别化教学 9.大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定 5客观性原则、发展 性原则、理论联合实际原则、教育性原则 6 69闭 1.观察法 2.实验法(自然实验法、实验室实验法) 3.问卷调查法 4.个案分析法 一个完整教学过程包括6环节: 1、明确教学目的 n 激发学习动机 n 树立行为目标 n 掌握学习内容 2、分析任务n 知识的准备 n 能力的要求 n 实现的步骤 3、确定学生原有水平 n 心理发展水平 n 知识能力水平 n 个体差异 n 需求差异 n 动机强弱 4、设计课程 n 合适的教材 n 适当的教法 n 理论讲授 n 实践环节 n 课外练习 n 考试要求 5、教学n 学生的学习 n 老师的教学 n 教学互动 n 教学相长 6、评价 n 心理学提供测量工具 n 心理学提供测量常模 n 心理学提供评价方法 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可以协调各个环节间的关系,从而使整个教学系统整体优化,提高教学系统的效率。n 举例分析 n 详见教材P2。 第二章高校学生的身心与认知发展 1P17(66闭,68闭,69闭)) 是指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就是心理活动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 2 (1 )生理变化对心理发展产生影响的方式 直接作用:身体变化与心理发展之间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间接作用:通过个人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的折射而起作用 (2)体态变化的影响 (3)早熟与晚熟的影响 3P27 大学生的认知发展就是思维发展。所谓思维是以已有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进行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大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 1)处于由形式逻辑思维向辩证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见教材P27(大学生的形式逻辑思维继续完善;大学生的辩 证逻辑思维逐渐发展成主要的思维形态。) 2)在常规思维继续发展的同时,创造性思维也在显著发展; 3)在思维能力高度发展的同时,形成了对思维的元认知。 4P28 1.--的波动性 2. --的延续性和心境化 3. --的丰富性与

(完整版)教育心理学各人物的学习理论总结

行为主义 一、经典性条件作用说 (一)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说 定义:所谓经典条件反射,就是一种刺激替代过程,即由一个新的,中性的刺激(称为条件刺激,CS)替代了原先自然引发反应的无条件刺激(UCS)。由于条件刺激(CS)引发的反应,就称为条件反应 五条规律:习得律,消退律,泛化律,分化律,高级条件作用律 (二)华生的行为主义 他认为学习就是以一种刺激替代另一种刺激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除了出生时具有的几种反射和情绪反应以外,人类所有的行为都是通过条件反射建立新的刺激---反应联结(即S-R 联结)而形成。 二、操作性条件作用说 (一)桑代克的联结-试误说 桑代克认为,学习即联结,学习即试误。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刺激-反应联结;人和动物遵循同样的学习律;学习的过程是盲目的尝试与错误的渐进过程;学习遵循三条重要的学习原则: 1.准备律:指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势。 2.练习律:指一个学会了的反应的重复将增加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 3.效果律:如果一个动作跟随着情境中一个满意的变化,在类似的情境中这个动作重复的可能性将增加,但是,如果跟随的是一个不满意的变化,这个行为重复的可能性将减少。得出:奖励是影响学习的主要因素。 (二)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说 斯金纳认为,学习实质上是一种反应概率的变化,而强化是增强反应概率的手段。它与反射学习过程S-R过程不同,操作学习是(S)-R-S的过程,重要的是跟随反应之后的刺激。 斯金纳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塑造:连锁塑造和逆向连锁塑造消退维持分化泛化正强化 惩罚:呈现厌恶刺激降低反应率和消除愉快刺激降低反应率 负强化:消除或终止厌恶,不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率 三、班杜拉观察学习理论 人的许多知识、技能,社会规范等的学习都来自间接经验。人们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以及行为的后果而间接地产生学习,班杜拉称这种学习为观察学习 1.注意过程 影响注意的因素有: (1)榜样行为的特性(2)榜样的特征(3)观察者的特点 2.保持过程 保持过程有赖于表象系统.语言系统,有时还有动作演练。 3.动作再现过程 观察学习的第三个过程是把符号性的表征转化为适当的行为。一个人即使充分意识到了榜样行为,并记忆在头脑中,没有适当的动作能力,个体仍不能再现这种行为。所以是否具备榜样行为所需的自己能也是一个条件。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完整版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 种,是心理学与应用学的交叉学科。 2、研究内容:五要素三过程 3、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帮助教师准确的研究问题;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帮助 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4、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控制的作用。 5、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初创时期、发展时期、成熟时期、完善时期。 6、布鲁纳在1994年美国教育研究会的专题报告中总结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主要表 现在: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研究。 7、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 变化。 8、学生心理发展的四个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9、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1)少年期:初中阶段,学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并出现反省思维;(2)青年初期:抽象逻辑思维从“经验型”向“理论性”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 10、学习准备: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 11、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12、2岁时口头语言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关键期。 13、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阶段发展理论: 感知运动(0-2)前运算阶段(2-7)具体运算阶段(7-11)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形式运算阶段(11-15)具备了可逆思维 14、最近发展区:前苏联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15、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16、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自主敢对羞耻感与怀疑(2-3)主动敢对内疚感(4-5)勤奋敢对自卑感(6-11)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 17、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家庭教养模式、学校教育、同辈群体。 18、自我意识:指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19、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生理自我(3岁)到社会自我到心理自我的过程。 20、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把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 21、学生间的认知方式的差异表现在:场独立与场依存(威特金)、沉思型与冲动型、辐合型与发散性。 22、世界上著名的智力量表:斯坦福-比纳量表(智力年龄/实际年龄*100)。 23、性格:指个体在生活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 24、性格的个别差异表现在:性格的特征差异和性格的类型差异(外倾型与内倾型、独立性与顺存性)。 25、学习的实质:(1)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2)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3)学习是由反复经验而引起的 26、人类学习和动物学习的区别:(1)人类学习除了要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外,还要掌握人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二)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二) 第二节学习策略 一、概述 (一)含义&特点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为了达到有效的学习目的而采用的规则、方法、技巧及其调控方式的综合。……名词解释 特点:操作性和监控性(学习策略的基本特征)的有机统一;外显性和内隐性的有机统一;主动性和迁移性的有机统一。 (二)学习策略与自我调节学习 自我调节学习:指学生为了保证学习的成功、提高学习效果、达到学习目的,主动地运用与调控元认知、动机与行为的过程。 学生要进行自我调节学习,必须具备四个条件:a.能够自己确立学习目标;b.能够意识到自己拥有的学习策略并确信他对自己学习的价值;c.确信自己能够成功地进行自我调节学习;d.具有为自己学习的意识、愿望与动机,并把学业作为一个积极的过程去探究、追求与享受。 二、分类 可以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三种。认知策略是信息加工的策略,元认知策略是对信息加工过程进行调控的策略,资源管理策略则是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的环境和资源的策略,对学生的动机具有重要的作用。……填空题 ★★(一)认知策略 认知策略是学习者信息加工的方法和技术。基本功能有两个方面:一是对信 息进行有效的加工与整理,二是对信息进行分门别类的系统储存。 1. 复述策略 复述策略是指: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言语在大脑中重现学 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学习方法。它是短时记忆进入长时记忆的关键。常用的复述策略有:在复述时间上,采用及时复习、分散复习;在复述的次数上,强调过度学习;再复述的方法上,包括排除相互干扰、运用多种感官协同记忆、复习形式多样化等。……名词解释、填空 2. 精加工策略……填空、名词解释 精加工策略是指:把新信息与头脑中的旧信息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意义 的深层加工策略。它常被描述成一种理解理解记忆策略,其要旨在于建立信息之间的联系。联系越多,能够回忆出信息原貌的途径就越多,即提取的线索就越多。精加工越深入越细致,回忆就越容易。 具体来说,精加工策略有以下几种:记忆术、做笔记、提问、生成性学习、运用背景知识联系客观实际。 3. 组织策略 组织策略是指:将经过精加工提炼出来的知识点加以构造,形成知识结构的 更高水平的信息加工策略。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归类策略,用于概念、语词、规则等知识的归类整理;一种是纲要策略,主要用于对学习材料结构的把握。 ★(二)元认知策略 1. 元认知 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即个体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与调节,主要包括 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监控。

大学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整理_(完整版)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因为是A、B卷随机抽来考,所以知识点超级多) 第一章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与规律,包括受教育者的各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和发展的规律,以及教育者如何通过这些规律对受教育者进行有效的教育。 2.桑代克在1903年著《教育心理学》一书,标志着当代教育心理学的诞生。 3.教育心理学的实证研究方法: (1)相关研究:主要用于探讨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并根据这种关系就研究对象的特征和行为作出解释和预测。 (2)因果研究:主要用于探讨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是教育心理学中最重要的研究方法)——一般通过实验法来进行因果研究。 第二章(整章都是重点,有关联的知识点都有,避免遇到灵活运用的题目,所以容较多) 第一节:学习概述 1.学习的概念: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A,学习是人与动物共有的普遍现象。B,学习是有机体后天习得经验的过程。C,学习表现为个体行为由于经验而发生的较稳定的变化。 2.学习的类别: A,按学习结果划分:(加涅)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态度的学习、动作技能。B,按学习性质划分:(奥苏贝尔)接受学习—发现学习;机械学习—有意义学习(详见第三节:认知派学习理论) 第二节: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1.桑代克(试误—联结) 学习遵循三条重要的学习原则: A准备律:指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势。 B.练习律:指联结的频率决定联结的强度。 C.效果律:指的是动作在情境中跟随满意的变化,则动作的重复的可能性将增加;反之,动作在情境中跟随不满意的变化,则动作的重复的可能性将减少。(与斯金纳的强化与惩罚有一定联系) 2.巴普洛夫(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狗分泌唾液实验:无条件刺激——无条件作用 条件刺激——条件作用 3.华生(经典性条件学习理论) ——有机体的学习就是通过经典性条件作用的建立,形成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结的过程。提出S—R模式。 “恐惧形成”实验 学习的消退律和学习的泛化和分化律。(与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的泛化和分化进行区别)

最新教育心理学读书心得体会7篇

教育心理学读书心得体会7篇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它主要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师生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心理过程、教与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教育心理学》是在师大里必修的一门课程,工作之后,再次拿起这本书,细细品读,别是一般感觉。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教育心理学读书心得体会,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阅读了《教育心理学》,觉得很有收获,对自己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很有帮助。本书是以教育心理学为主线编写的,但也用一定的篇幅讲述了学习教育心理学所必需的普通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的有关知识,其内容紧密结合中小学实际,且针对性强实用性强,便于自学.在通读本书后,对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向,原因及研究方法将会有一定的了解,另外关于书中涉及的普通心理学及儿童心理学方面的知识,相信对于理解教育心理学方面的内容也是有帮助的,因此我对本书中有关教育心理学方面的内容谈谈我的理解及感受。 我在书中没有找到作者对教育心理学的明确定义,而是通过介绍教学过程,通过与邻近学科的比较向我们展示教育心理学的性质作用和意义。 教育心理学与教育学不同:教育学研究的是教育过程的一些基本规律,而相对应的,教育心理学则研究在教育教学条件下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及应用。这两个学科比较好区分,我的认识是教育学更多的是重宏观的角度去研究我们的教育教学,而教学心理学已经进入到了我们的教学过程。教育心理学和普通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的关系可以说是十分密切。教育心理学是以它们为学科基础的,却不好说谁包含了谁,谁从属于谁。教育心理学更好的帮助了我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

源进行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估的理论和实践。 在通读这本书后,我对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主旨,研究方向,原因及研究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另外关于书中涉及的普通心理学及儿童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对于我在理解教育心理学方面的内容也有很大的帮助。 首先,关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向。心理学作为研究人的心理现象,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其内容是丰富多样的。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体系中与教育工作关系最密切的一个分支,要想知道它是研究什么的,就需要对它的对象,性质,内容,范围和任务做全面的考察和了解。 这本书谈到教育心理学的对象,是由于受教育体质发展和心理发展是紧密相关的,所以教育心理学也要联系到体质发展方面的有关问题。此外,教育过程也可以说是师生协同活动的过程,而且教师在这种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因此,关于教师的心理学问题,也是教育心理学应该研究的一个特殊领域。而教育心理学的性质应该是由它的研究对象决定的,即“教育心理学是兼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两种性质,而且是以前者为主的一门边缘科学”。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教育,对心理学的要求也共同点和不同点,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影响了教育心理学的内容和范围。根据我国的教育方针和目的,我们的教育心理学的内容和范围是完全适应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的。教育心理学的任务就是揭示教育实践过程中的心理活动的规律和促进整个心理科学的发展。由此可见,教育心理学是以教育对心理学的要求为出发点,以解决教育实践中的心理学问题为目的的。 首先一点,我从感性上认识到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很博大精深的学

小学教育心理学知识点(精心整理)

第一章绪论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心理学就是一门研究心理现象、揭示心理规律的科学。 2、心理对象.现象:(一)心理过程1认识过程(知)(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注意等)2情绪过程(情)(喜、怒、哀、乐、爱、憎、惧等)3意志过程(意)(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决断和坚持等);(二)心理状态1认知状态(好奇、疑惑、沉思等)2情绪状态(淡泊、焦虑、渴求等)3意志状态(克制、犹豫、镇定等);(三)个性心理1个性倾向(需要、动机、兴趣、价值观等)2个性特征(气质、性格、能力、智力)3自我意识(自我认识、自我感受、自我体验、自我控制)。 3、心理学的研究任务:1描述和测量人的心理活动2解释和说明人的心理现象3预测和控制人的心理状态。 4、心理学研究的原则: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3系统性原则4理论联系实际原则5定量与定性研究结合原则。 5、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2实验法3心理测验法4调查法5教育经验总结法6个案法7活动产品分析法 6 观察法是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观察被试的外部表现来研究其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 种类:(1)时间:长期观察、定期观察。(2)内容:全面观察、重点观察。(3)观察者参与性:参与性观察、非参与性观察。(4)场所:自然场所的观察、人为场所的观察。 优缺点:观察法是在日常生活条件下使用的,因而简便易行,所得的材料也比较真实的。但由于它不能严格控制条件,不易对观察的材料做出比较精确的量化分析和判断,这也是观察法的局限性。 7科学儿童心理学奠基人普莱尔《儿童心理》是观察法的典型研究。 8实验法是按研究目的控制或创设条件,以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研究的方法。 种类:(1)实验室实验法(2)自然实验法 9实验室实验法:指在特定的心理实验室里,借助各种仪器设备,严格控制各种条件,以研究心理的方法。 优缺点:能主动地获取所需要的心理事实,并能探究其发生的原因,而且所获取的信息也比较精确。但实验法也带有很大的人为性质,被试者在这样的情况中,意识到自己正在接受实验,就有可能降低实验结果的客观性质,如个性等问题,有很大局限性。 10控制实验的四方面?一是严格控制实验情境,尽可能排除无关变量。二是严格控制被试,实现随机取样和随机安排。三是严格控制实验刺激,使不同水平、性质、条件,按规定的方式、时间、顺序呈现。四是严格被试反应,用指导语引导反应方向和范围。 11自然实验法也叫现场实验法,在日常生活条件下,对某些条件加以适当控制或改变来研究心理的方法。 优缺点:一方面仍对实验条件有所控制,使之能继续保持实验室实验法的某些优点,能主动获取、探究原因;另一方面又适当放松控制,使之在自然状态下进行,

最新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1)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判断、选择 1.意志:意志是自觉地确定目标,并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行为,从而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意志是人特有的高级心理现象,是人的意识能动性的集中表现。 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由低到高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 3.人格:人格是最复杂的心理现象,心理学把一个人在人生舞台上扮演的角色的种种行为的心理活动都看作人格的表现。人格是人与人区别开来的独特的心理特征。大多学者认为人格是个体在先天生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社会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4.人格的心理结构:人格是一个复杂的结构系统,其中主要包括气质、性格、自我调控等。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前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动态特征;性格是人对现实较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自我调控是以自我意识为核心的人格调控系统。 5.皮亚杰认知发展四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 6.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针对实用主义教育不重视科技人才培养的缺陷,布鲁纳等人提出了影响深远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本位”的新思想。认为知识的本质“在于形成认知结构过程,而不在于认知的结果”,进一步提出早期教育、学习动机以及高难度和高速度等一系列教育原则,对各国教育改革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7.一般认为教育心理学独立于20世纪初期,1903年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随后在1013-1914年将其扩充为三卷本的《教育心理学》,标志着教育心理学的诞生。 8.1879年,“心理学之父亲”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教育心理学整理必背内容62643

教育心理学内容整理第一章绪论 学习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①增加理解:学校教育过程&学生学习过程 ②是所有教师专业基础 ③总结教育教学经验

⑤ 安德森:《教育心理学:教和学的科学》;坚持行为主义观点。 现状和趋势20C80Y 以来,现代西方教育心理学发展的特点: ① 中心问题:学与教的问题 ② 认知心理学的理论深入教学过程 ③ 重视课堂教学&因材施教 ④ 重视认识、情感和动作技能等的统一&增加情感、个性等非智力因素研究 ⑤ 人本主义心理学影响增加(罗杰斯、马斯洛)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由低到高:1、生存的需要;2、安全的需要;3、爱与归属的需要 4、尊重的需要;5、自我实现的需要 ⑤ 实验室实验法(在实验室) ⑥ 临床个案法:对教育过程中的个案(超常、智能不足、情绪困扰、贫困儿童等)观察,测量与操纵。 第二章 现代心理学的教育观 教育:广义上,只有系统的影响人的心理发展的一切方面 狭义上,指学校教育:在课堂情境....中,通过上课完成的教育 学校教育对学生个体发展的影响: ① 影响学生的个体的社会化。(社会化指人从生物人转化为社会人) ② 影响学生个体心理的发展。“学会学习”就是“学会生存”。 教学:引诱..学习的一种活动系统或工作制度

课:(是教学的一个基本单位,)指在一定时间..内,教师和学生.....以及师生的相互作用....达到教学目的 学生群体

③ 教员(中心角色) ④ 学生模仿的榜样 ⑤ 学者与学习者 ⑥ 权威人物 ⑦ 父母 ⑧ 课堂的管理者 ⑨ 团队活动领导者 ⑩ 公关人员 11 办事员 12 社会心理工作者和临床心理学家 教师期望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易影响年龄较小的学生。 ④ 思维灵活,注意客观分析 ⑤ 观察敏锐,善于了解学生 ③ 与学生的有效交际 ④ 理解自己

学习教育心理学心得体会范文

学习教育心理学心得体会范文教育心理学虽然即有教育学来源于心理学,是心理学研究的一部分,属于应用心理学。以下为你带来学习教育心理学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学习教育心理学心得体会范文篇1 在双休日中,我通过教师发展平台选了《教育心理学》这门课程,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学到了很多专业知识,也对学习中的很多方面有了新的认识,下面是我学习的心得体会:教育心理学是一门介于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规律,包括受教育者的各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和发展规律,以及教育者如何通过这些规律对受教育者进行行之有效的教育。本学科的研究有助于促进整个心理科学的发展,对教育实践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这也是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课,在整个心理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教育心理学主要分为四个模块,一是学习的本质,二是学习的过程,三是影响学习的因素,四是教学与管理。其中,学习与学习理论是学科的核心内容之一。它既介绍了学习的本质,并对不同的流派提出的学习理论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我认为这部分内容相当重要,它让我开始了对学习的思考,第一次去尝试理解人类是怎样学习的。行为主义、认知派、人本主义、构建主义等对人类的学习作出了不同的解释,其中的很多观点都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在佩服和敬仰这些伟大的心理学家的同时,我学会了用辩证的方法来看待问题。他们提出

的理论基本都能在某一方面对问题得到很好的解释,但也必然会在某些方面有所欠缺。仔细深入的思考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对我们的学习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是,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在人类学习机制的探索之路上仍然有很多未解之谜。 关于认知领域的学习过程和行为领域的学习过程,我主要学习了六个方面的内容:知识的学习、学习策略的学习、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动作技能的学习、学习的迁移、品德的形成。这是对认知领域和行为领域的学习过程的详细介绍。这几方面的内容都是很实用的。而且我个人对这方面的内容比较感兴趣,所以很喜欢学习这部分的知识。 掌握知识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也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知识的定义,知识的分类,知识的表征形式,以及元认知和概念学习,这些关于知识学习的内容让我对"知识"二字有了不同的认识,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没学习之前虽然觉得自己很清楚什么是知识,但却不能用准确的文字表达出来,学习了教育心理学后才知道知识是指存在于语言文字符号中的信息,或者说是主体在与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形式。学习了这门课程后,感觉到自己的专业素养提高了,能用心理学的一些术语和理论来解释学习中的一些现象。在不经意间就会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和现实联系起来,尝试着从教育心理学的观点去理解、解释。 学习策略的学习这章内容,我认为非常重要,虽然在我们的日常学习中经常会使用某些策略,但从未系统的考虑过,经过学习,我们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