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一、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必要性 1.从中国的社会性质看中国是一个外无独立内无民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

的国家。无议会可以利用,共产党没有进行合法斗争的条件,人民要当家作主,夺取政权,只有进行武装斗争。

2.从中国革命的动力看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农民不仅人数广大,而且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迫和剥削,是反帝反封建的主力军。农民问题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中国民主革命的实质是农民革命。

中国的武装斗争,实质上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革命战争。 3.从敌我力量对比看中国革命的敌人是异常强大的,革命力量在一定时期内相对地弱小。在这种情况下,革命力量不可能马上同敌人进行决战,一下子取得胜利,而应同敌人作长期的持久的斗争,逐步积累和发展革命力量,准备将来同敌人进行决战,这就需要建立革命根据地作为革命阵地。

二、工农武装割据存在与发展的原因和条件一国之内,在四围白色政权的包围中,有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红色政

权的区域长期地存在,这是世界各国从来没有的事”,而它在中国发生,当有其独特的原因和条件。 1.中国是一个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受帝国主义间接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 2.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影响的遗留。大革命虽然失败了,但大革命的影响还遗留在这些地区的广大群众中,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存在和发展准备了群众基础。 3.全国革命的形势是在向前发展的。所以,红色区域也将继续发展,日渐接近于全国政权的取得。 4.已建立了一支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毛泽东认为,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是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中心支柱和根本保证。 5.有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毛泽东说,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它的政策的不犯错误,是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又一个要紧的条件。以上五个条件,前三个条件为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客观条件,其中第一个条件最重要;后两个条件为以上五个条件,前三个条件为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客观条件,其中第一个条件最重要;后两个条件为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主观条件,有了这个主观条件,就可以充分发挥客观条件的作用,把可能性最后变为现实。三、中国革命发展的不平衡性中国革命发展的不平衡,是中国经济政治发不平衡的必然产物,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具体表现为:(1)革命发展领域的不平衡。

中国革命运动的领域是广泛的,有工人运动、农民运动、青年运动、妇女运动等多种革命运动,但主要是工农运动。革命发展领域的不平衡主要表现为,工人运动与农民运动发展程度的不平衡。(2)革命发展城乡的不平衡。党成立后,一直重视城市的工人运动、青年运动、妇女运动等,乡村农民运动则在1925年才开始起步,故大革命失败以前,就全国范围看,是乡村斗争落后于城市斗争。(3)革命发展地区的不平衡。体现在:南、北方革命运动发展不平衡;在革命发展的南方各地,也存在发展的不平衡;在共产党建立的红色苏区内也存在不平衡性。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实践和理论意义农村包围城市道路革命新道路的开辟,无论在中国革命史上,还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发展史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一,农村包围城市道路革命新道路的开辟,实现了中国革命由城市转向农村的历史性转变,保存和发展了革命力量。第二,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揭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规律,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了最后胜利。第三,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暴力革命的学说,为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人民解放斗争提供了重要经验。第四,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开辟,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重要标志。

工农武装割据”就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基本内容,以农村根据地为主要战略依托,三者密切结合,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具体说来: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如果没有武装斗争,就不能战胜反革命武装;就不能发动群众,进行有效的土地革命;也不能建立和发展农村革命根据地及工农政权。土地革命是基本内容,如果没有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就不能使农民获得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利益,就不能充分发动农民群众,红军战争就得不到农民群众的支持,革命根据地也得不到巩固和发展。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战略依托,如果没有根据地,没有工农政权,武装斗争就因失去依托而变成流寇主义而陷于失败。同时,土地革命的成果也无法巩固和发展。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红军战争和根据地建设的过程中,通过艰难的探索,到1930年的上半年,逐步地解决了1927年大革命失败以后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是在党和人民的集体奋斗中开辟出来的。在这个过程中,毛泽东作出了最卓越的贡献。他不仅在实践上首先把武装斗争的立足点放在农村,领导开创井冈山根据地,创造性地解决了为坚持和发展农村根据地所必须解决的一系列根本问题,而且从理论上对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作了初步的说明。

在创建井冈山根据地过程中,毛泽东明确地指出:“以农业为主要经济的中国的革命,以军事发展暴动,是一种特征”;并且“建议中央,用大力做军事运动”。武装斗争之所以成为中国革命的一种特征,是因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反动统治者总是依靠赤裸裸的暴力来维持其统治的。在这里,没有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共产党不可能经过合法斗争来教育群众,积蓄革命力量。党要领导人民群众起来革命,就必须拿起武器进行战斗。

中国革命战争主要是在农村区域进行的。由于敌人十分强大,红军极为弱小,在共产国际、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内曾有人对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可能性表示怀疑。1928年2月,共产国际执委会第九次扩大全会作出的《共产国际关于中国问题的议决案》,断定中国共产党进行的游击战争,建立的小块根据地是散乱的,不相关联的,必致失败的,要求中国党“反对对于游击战争的溺爱”,强调要以城市为中心,“准备城市与乡村相配合相适应的发动”。6月,共产国际领导人布哈林在中共六大上作报告,仍认为中国党应以城市为中心,反对在农村建立巩固的根据地,主张红军走州过府、流动游击。中共中央接受共产国际的指导,也主张以城市为中心。即便是正在农村从事武装斗争的毛泽东,对这个问题也是逐步地认识清楚的。1928年5月、10月,毛泽东主持召开的湘赣边界党的第一、第二次代表大会,已经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并且对于中国农村区域小块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原因进行了论证,从而给予从事农村斗争的同志以重要的理论武装,使之增强了建设农村根据地的信心和决心。不过,这时他还没有形成全党应把工作中心放在农村的思想,也还是认为要以城市工作为中心,并且是抱着影响和配合城市工作的目的而主张在湘赣边创造根据地的。在红四军进军赣南、闽西的实践中,特别是从1929年到1930年,毛泽东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建立巩固的农村根据地的重要性。此时,农村游击战争已经广泛地发展,并且有力地显示出它在中国革命中所占据的突出地位,而城市斗争则始终处于困难的境地。实践表明,中国革命要走上胜利发展的道路,必须把工作中心放在农村。当共产国际和中共中央还认识不到这一点的时候,毛泽东从中国国情出发,经过探索并总结经验,提出了以乡村为中心的思想。

毛泽东阐明中国革命只能走与资本主义国家不同的道路。他在1930年1月给红四军第一纵队司令员林彪的信(即《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作者注)中指出,那种“全国范围的、包括一切地方的、先争取群众后建立政权的理论,是于中国革命的实情不适合的”。他指出:中国是许多帝国主义国家互相争夺的半殖民地,由此就发生统治阶级内部长期混战的现象,有了红军和游击队的存在和发展的可能,有了在四周白色政权中小块红色区域存在和发展的可能;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也就是在局部地区内的革命政权)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必然结果,并且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重要因素。他批评把坚持无产阶级的领导与发挥农民的革命主力军作用对立起来的观点,重申1929年4月红四军前委复中央信中提出的中国革命只有农民斗争得不到工人的领导而失败,没有农民斗争的发展超过工人势力而不利于革命本身的思想。他总结各地红军、游击队和根据地建设的经验,指出执行“单纯的流动游击政策”,不能完成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任务,必须采取“有根据地的,有计划地建设政权的,深入土地革命的,扩大人民武装的路线是经由乡赤卫队、区赤卫大队、县赤卫总队、地方红军直至正规红军这样一套办法的,政权发展是波浪式地向前扩大的,等等的政策”。他着重地指明坚持农村根据地斗争的意义,认为“必须这样,才能树立全国革命群众的信仰,如苏联之于全世界然。必须这样,才能给反动统治阶级以甚大的困难,动摇其基础而促进其内部的瓦解。也必须这样,才能真正地创造红军,成为将来大革命的主要工具。总而言之,必须这样,才能促进革命的高潮”。这些论述,实际上提出了把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在农村地区开展游击战争,深入进行土地革命,建立和发展红色政权,待条件成熟时再夺取全国政权的关于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思想。

毛泽东阐明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武装夺取政权学说的重大发展。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选择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完全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的。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必须把工作重心首先放在乡村,不仅是由于占中国人口最大多数的农民是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主力军,农民所在的广大农村应当成为民主革命走向胜利的主要战略基地,而且是由于敌强我弱的形势决定了中国民主革命的长期性。由此也就决定了必须在反革命力量相对薄弱的农村建立根据地,以积蓄、锻炼和发展革命力量,经过长期的斗争,逐步地争取中国革命的胜利。当然,着重于农村根据地的工作,不是说可以放弃城市工作。相反,如果没有充分的城市工作,也达不到革命胜利的目的。

在大革命失败以后,如果不承认中国革命首先应以乡村为中心,那就只有两种可能的选择:或者是放弃革命斗争去同帝国主义者及国民党反动统治集团妥协;或者是在力量不够的时候同强大的敌人作决定胜负的战斗。这两种选择的性质虽根本不同,但其结局是相同的,那就是导致中国革命的失败。

在农村建立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思想,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集体创造。它反映中国革命发展的特殊规律,指明了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唯一正确的道路。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但是正确地认识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却是非常不容易的。20世纪20年代后期和30年代前期,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和中国共产党内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俄国革命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严重地阻碍着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规律的认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是毛泽东等冲破教条主义束缚开创出来的。走这条道路,也不可避免地遇到来自教条主义者的重重阻力。比如,1930年5月,中共中央理论刊物

《红旗》就以“记者”名义发表文章,批评主张农村包围城市的观点违反了“无产阶级是革命的领导者,农民是无产阶级的同盟者”这个马克思主义原理。

为了反对党和红军中的教条主义思想,毛泽东在1930年5月写下一篇题为《调查工作》的文章(1964年收入《毛泽东著作选读》时,题目改为《反对本本主义》。1991年收入《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作者注),深刻地阐明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原则的重要性。毛泽东强调指出,离开实际调查,就要产生唯心的阶级估量和唯心的工作指导,其结果不是机会主义,便是盲动主义。为了洗刷唯心精神,他提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科学论断。

认识来源于实践,而实践的主体是群众。因此,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同坚持依靠群众的工作路线是一致的。毛泽东指出:“共产党的正确而不动摇的斗争策略,决不是少数人坐在房子里能够产生的,它是要在群众的斗争过程中才能产生的,这就是说要在实际经验中才能产生。”他号召人们:“到斗争中去!”“到群众中作实际调查去!”

中国革命需要学习别国革命的经验,但这种学习并不是要求人们去照抄书本上的个别词句或别国革命的具体公式。毛泽东指出:“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为把中国革命引向胜利,必须认真地调查研究中国的情况,独立地思考和解决中国革命的问题。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正因为坚持了这样一条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善于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善于总结群众斗争的新鲜经验,所以才能够在中国革命的转折关头,表现出革命的首创精神,显示出巨大的理论勇气,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思想,从而为复兴中国革命和争取中国革命的胜利指明了唯一正确的道路。

一,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去政权的理论,是对1927年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和根据地斗争经验的科学概括。他是在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同当时党内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作坚决斗争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去政权理论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这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二,其主要内容有:(1)工农武装割据。在共产党领导下,用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在农村革命根据地的红色政权建设。武装斗争是“工农武装割据”的主要斗争形式。(2)以农村革命为中心。把工作重点放在农村,下定决心经营农村,建立巩固的农村革命根据地,以此作为全国革命胜利的出发点。(3)革命根据地建设的理论。建立和巩固根据地的人民政权的思想;根据地经济建设的相关指导思想;地方武装训练的思想。三,“农村包围城市”的现实指导意义:三农问题是我国现阶段的主要问题之一。所谓“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三农问题的实质是农民问题。三农问题不解决,长期看来,不利于社会稳定;从短期看来,不利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农村包围城市”理论在解决三农问题方面具有指导意义: 1)立足于中国国情“农村包围城市”理论之所以在人民民主革命过程中起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并领导人民革命走向成功,其基本原因是立足于中国实际,实事求是,完全按照物质决定意识的思想指导实践。同样,三农问题的解决,必须立足于目前我国的实际,抓住我国人口的多数----农民,农民的人口比例如此之多,以至于我们不得不为此专门研究合理的应对方法。中国的国情依旧是农民占大多数,农村地区问题颇多。只有立足于这个实际,我们才能更好的解决农民问题。(2)加强理论创新 80多年前的那次伟大的人民革命的胜利,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正确的理论指导,摒弃传统的本本主义和僵化的教条主义。共产国际的“城市中心论”,一味的要求通过中心城市的武装起义夺取全国胜利,这是因为,他们顽固的认为中国的大城市的经济力量可以控制农村;更为致命的是他们一意孤行,只认定以往理论的指导作用,极力排斥新鲜理论的创新加入,没有发展的方法论,不能够指导他们走向胜利。目前,我们解决农民问题,也是如此。旧的理论,不能解决问题,那么,新的理论一定要产生,并在接受实践的检验后,才能得出正确的、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理论指导思想。(3)抓住重点,解决主要矛盾当时的革命斗争,在毛泽东看来,重点在于进行土地改革。这是正确的。良好的群众基础是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一个客观条件。而这个条件需要共产党创造出来。土地是农民的最根本的生活保障,农民是根据地的主体力量,因此,解决土地归属问题必定出现在共产党的议程之内。目前,我国三农问题的主要内容是农民问题,而中国的问题根本上是农民问题。解决这个问题,主要出路在于城镇化,创造就业岗位,通过实现现代化,带动城市化,最后解决农民(农村)问题。(4)抓住机遇,处理问题对于当时人民民主革命胜利

的因素,我们清楚的知道这其中还有当时全国的革命形势的继续发展作为红色政权存在的一个客观条件。其他地区,

轰轰烈烈的人民武装斗争为各个革命武装力量提供了相互依靠的政治环境,在此基础上,当时统治集团的不统一和矛盾冲突,同样为这一理论的实践提供了可以利用的巨大缝隙和机遇。所以,该理论的成功,和其正确分析并利用局势的勇敢尝试分布开。由此,在解决社会主义现代问题时,我们何不反思,现今高速的经济发展速度,以及国际环境的相对和平;人民对于党的拥护,国际上我国经济实力的大大增强,在这时集中一部分人力物力,抓住历史机

遇,彻底解决国家重点问题----农民问题,也势在必行。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到达湘赣边界的井冈山地区,开辟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在巩固和发展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实践中,红军创造了人民军队建设的一系列重要经验,形成了以“胸怀理想、坚定信念,实事求是、勇闯新路,艰苦奋斗、敢于胜利,依靠群众、无私奉献”为主要内容的井冈山精神,对中国革命的进程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毛泽东阐述"工农武装割据"是党领导下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的密切结合: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没有革命的武装斗争,就不能进行有效的土地革命和发展革命根据地;没有土地革命,红军战争就得不到群众的支持,革命根据地也就不能巩固和发展;不建设革命根据地,武装斗争就没有后方的依托,土地革命成果就无法保持。大革命失败后,全国革命形势处于低潮。毛泽东、朱德领导的井冈山工农武装割据取得了显著成绩,创造了比较完整的经验,从而在处境艰难的广大革命者心中燃起了新的希望。正如毛泽东所说:"边界旗子始终不倒,不但表示了共产党的力量,而且表示了统治阶级的破产,在全国政治上有重大的意义。" 井冈山根据地创建的军事意义在于:中国共产党人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结合中国社会特别是中国革命的性质、特点,通过战争的具体实践,开创了“引兵农村”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新的军事战略;形成了“党指挥枪”等军队建设的基本原则,奠定了中国无产阶级建军思想的理论基础;造成了中国式的游击战争战略态势和与之相适应的一系列战术原则,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军事理论,为中国革命战争的最后胜利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创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过程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的部队到达江西罗霄山脉中段的井冈山,先后在宁冈、永新、茶陵、遂川等县恢复和建立了党组织,发展武装力量,开展游击战争,领导农民打土豪分田地,建立红色政权,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创立了党领导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1928年4月底,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保存下来的部队和湘南农军到达井冈山,和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会师后,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毛泽东任党代表,朱德任军长。1928年5月20日,毛泽东在宁冈茅坪主持召开了中国共产党湘赣边界第一次代表大会,成立了以毛泽东为书记的湘赣边界特委。随后,湘赣边界工农民主政府成立,袁文才任主席。10月,毛泽东在宁冈茅坪主持召开了湘赣边界党的第二次代表大会,大会通过了毛泽东起草的决议,《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就是其中的第一部分,它分析了中国红色政权发生和存在的原因,指出实行这种"工农武装割据"的意义和经验,回答了党内和红军内部有人提出的"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12月,彭德怀、滕代远率领红五军主力来到井冈山,与红四军会师。此后,红军粉碎了敌人的多次“进剿”,根据地不断扩大,全盛时期,包括宁冈、永新、莲花三个县,吉安、安福两县一部分,遂川县北部等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为中国革命的中心工作完成从城市到农村的伟大战略转移,走上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开辟了新的道路。

中国革命为什么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中国革命为什么必须走 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一提起“农村包围城市”的话,大家会联想到什么? 可能是“秋收起义”、“农民革命根据地”还是“工农武装割据”,或许还有更多的东西···但大家一开始想到的这些可能都只是指的是中国近代史上毛泽东建立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其实早在中国古代就有了“农村包围城市”的典例了:秦朝末年因为赵高执权柄,二世形同虚设,而陈胜和吴广所发动的农民造反势力,达到了历史上破天荒的势头,打开了以农民为力量集中的从农村包围城市的混乱局面,但最终还是失败了。五千年来这样的事件发生过许多许多,大者绵延到大半个中国,小者被地方镇压后很快成为过去,甚至都没有向上方汇报,而且都无一例外的以失败告终。但它们被大多数人认为只是中国历史上的农民革命运动,几乎不会有人把他们跟“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直接联系起来。所以现在当我们提到“农村包围城市”的时候,我们想到的更多的是中国近代革命上至关重要的“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理论。那我们就不禁要想中国革命在那几千年后为什么又必须走上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呢? 下面是我们小组根据一些相关研究所做的讨论结果: 一、农村包围城市的发展经过 要讨论上述问题,首先我们应该了解一下它的发展历程。 1927年大革命失败以后,国民党蒋介石建立了新军阀统治,对外投降帝国主义,对内实行法西斯专政,中国社会仍然是半封建牛殖民地社会,中国革命转入低潮。在革命的危机关头,1927年8月7日,中国共产党在汉口召开了“八七会议”。在总结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

的基础上,确定了关于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在大革命失败的紧急关头及时向全国人民指明了坚持革命的方向,使中国革命逐步进入以土地革命为中心的新的发展阶段。1927年秋到1928年底,中国共产党先后在全国领导了二百多次武装起义,其中最著名的有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这些起义开始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武装斗争的新时期,振奋了中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对创建人民军队,探索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与此同时,毛泽东还在理论上进行了一系列探讨,1928年10月和11月,毛泽东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总结了井冈山等地建立红色政权的经验,阐述了中国红色政权发生的原因及其存在和发展的条件。1930年1月5日,毛泽东又写下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对党在探索革命道路中的实践经验作了科学的理论概括,把建立红色区域和夺取全国政权联系起来,初步解决了把农村作为党的工作重点这一重大问题,明确了中国革命必须走先占领农村、后夺取城市的道路,从而开始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革命道路理论。之后,毛泽东进一步发展丰富了农村包围城市的理论,使之更加系统化、完善化。 历史证明,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是中国特色的革命路线,它才是中国革命的真正出路。 二、原因分析 总的来说,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是由当时中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1、革命形势严峻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走上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道路,先后发动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这些起义走的都是俄国式的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结果都以

农村包围城市 武装夺取政权

?原因: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是由中国革命所处的历史背景所决定的.在大革命由于国民党右派叛变而失败之后,中国革命陷入了低谷,中国共产党在反动分子的打击下损失惨重. 在强大的反动势力面前,中国共产党开始认识到必须拥有属于自己的武装力量才能够与反动势力继续斗争,才有可能继续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在八一南昌起义后,中国共产党拥有了属于自己的革命军队,八七会议确定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斗争路线,并决定土地革命,走上了武装反抗反动势力的道路.但在三大起义(八一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中,革命军队在攻打大城市中损失惨重,中国共产党意识到想在敌人力量强大的大城市中斗争取得革命胜利是无法成功的,而农村地区敌人力量相对薄弱,并且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中在农村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有利与革命力量的发展.加之反动军阀的分割统治,也使革命力量能够在敌人统治边缘地带生存下来.由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转入了井冈山地区,与当地的农民武装共同革命,开始了中国革命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第一,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内无民主外有强权,因此,中国革命必须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 第二,中国的社会性质决定了农民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这决定了中国革命必然要从农村到城市。 第三,反革命势力控制了城市与交通要道,农村是其统治的薄弱环节,这也决定了中国革命必然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2)中国革命要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也是可能的,是因为: 第一,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国,近代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使红色政权获得存在和发展的间隙。第二,建立根据地的在区有良好的群众基础。第三,向前发展的革命形势。第四,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第五,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 3、中国革命必须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 中国的社会特点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 中国反动统治阶级的残暴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革命,只能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这是由中国革命的客观规律决定的。 ?意义:第一,是中国共产党人经过二十多年的流血牺牲,千辛万苦探索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唯一正确的革命道路。历史证明,沿着这条道路奋斗,革命形势就能够发展;背离这条道路,革命就会遭受挫折或失败。 第二,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实践探索的体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 第三,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武装夺取政权的学说,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宝库的独创性贡献。这条革命新道路的现实意义于:过去搞==革命,要适合中国国情,走领导人民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现在搞建设,也要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不断探索,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启示:一,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去政权的理论,是对1927年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和根据地斗争经验的科学概括。他是在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同当时党内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作坚决斗争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去政权理论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这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二,其主要内容有:(1)工农武装割据。在共产党领导下,用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在农村革命根据地的红色政权建设。武装斗争是“工农武装割据” 的主要斗争形式。(2)以农村革命为中心。把工作重点放在农村,下定决心经营农村,建立巩固的农村革命根据地,以此作为全国革命胜利的出发点。(3)革命根据地建设的理论。建立和巩固根据地的人民政权的思想;根据地经济建设的相关指导思想;地方武装训练的思想。三,“农村包围城市”的现实指导意义: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和实践的启示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和实践的启示 作者姓名:刘凯 学号:2009020121 专业:政法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教育层次:大学本科 所属单位:运城学院政法系0901班 指导老师:崔明霞 内容摘要:毛泽东思想中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在十月革命以后,马列主义传入中国,但是马列主义的传入和传播并不意味着中国革命面临的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的特殊国情相结合,坚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以巨大的理论勇气和革命家的智慧,在实践中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发展道路,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发展道路理论。至今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关键词:原因适合必要性启示 正文:一、毛泽东思想中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理论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 毛泽东思想中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理论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 中国革命发展的不平衡,是中国经济政治发不平衡的必然产物,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具体表现为: (1)革命发展领域的不平衡。中国革命运动的领域是广泛的,有工人运动、农民运动、青年运动、妇女运动等多种革命运动,但主要是工农运动。革命发展领域的不平衡主要表现为,工人运动与农民运动发展程度的不平衡。 (2)革命发展城乡的不平衡。党成立后,一直重视城市的工人运动、青年运动、妇女运动等,乡村农民运动则在1925年才开始起步,故大革命失败以前,就全国范围看,是乡村斗争落后于城市斗争。 (3)革命发展地区的不平衡。体现在:南、北方革命运动发展不平衡;在革命发展的南方各地,也存在发展的不平衡;在共产党建立的红色苏区内也存在不平衡性。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的基本依据。这主要是近代中国的特殊国情、特殊的城市与乡村的关系决定了中国革命战争的特殊规律。 二、毛泽东的关于中国的红色政权能够长期存在和发展的原因与条件的分析 1、192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一文中分析了中国的红色政权能够长期存在和发展的原因与条件。这就是:第一,中国是一个几个帝国主义国家间接统治的经济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这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也就是近代中国的特殊国情。第二,国民革命的影响;第三,全国革命形势继续向前发展。这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的两个客观条件。第四,相当力量正式红军的存在;第五,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它的政策的不错误。这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的两个主观条件。 2、“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所谓“工农武装割据”,即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土地革命为基本内容,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的三者密切结合。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农村革命根据地三者是相辅相成,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的。 毛泽东关于农村革命根据地政权存在与发展的原因和条件以及关于“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完整版)中国革命为什么要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中国革命为什么要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是由中国的具体国情决定的。在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内无民主制度受封建主义压迫,外无民族独立受帝国主义压迫。中国革命主要斗争形式只能是武装斗争。以革命武装消灭反革命武装,主要组织形式便是武装。敌人的统治主要集中在城市,农村是薄弱地带.农民占全国绝大多数人口。只有实行土地革命,解决农民土地问题,才能组织发动武装农民,获得广大群众基础。中国革命的敌人长期占据中心城市,农村是其统治的薄弱环节,所以中国革命只有把农村建设成先进的、巩固的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逐步夺取城市,取得革命最后胜利。中国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广泛存在,为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提供了条件,军阀割据的混乱局面又使红色政权得以存在发展。 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是在经过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秋收起义这三大起义之后提出的。因为当时中共面临的情况是:蒋介石夺取北伐胜利的果实,制造四一二事变,马日事变,彻底和革命决裂。中共自己手中没有足够力量的军队实力,以至于在敌人富集的大城市发动的起义均以失败告终。但在农村敌人的力量相对薄弱,而且有利于发动占中国人口大部分的农民群众,可以有良好的阶级基础,并且发动群众,军民合作,可以为革命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所以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是很必要的,也是可能的。而经过陈独秀及苏联顾问的右倾投降主义统治后,中共经过分析得出中国革命必须依靠广大工人阶级农民阶级,不能再依靠军阀,和两面性很强的资产阶级的结论。“政权是枪杆子里打出来的”。那么多的工人运动有很多都以失败告终,都和没有军队支持由关系。所以中国革命必须走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这是历史的必然。这条新路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具体体现,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深入,为亚非拉美其他国家的革命提供了可贵的经验,同时,中国的革命也由此掀开崭新的一页,打响了武装反对反动派的第一枪。 毛泽东提出的“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是形成农村包围城市理论的基础和前提,又是这个理论的重要内容,但不等于就解决了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问题。要把工农武装割据发展为农村包围城市道路,还必须解决以下两个问题:一是农村斗争与城市斗争的关系;二是一小块或几小块农村革命根据地与夺取全国胜利的关系。这里的关键是,要认识中国革命应以农村革命为中心,把工作重点放在农村,下决心经营农村,建立巩固的农村革命根据地,以此作为全国革命胜利的出发点。毛泽东关于以农村革命为中心的思想,是有一个形成和发展过程的。 并且,国民党的主要武装力量在城市,要革命只能争取农村的力量,但并不是放弃城市的力量,因为最终目的还是夺取敌人的重要城市! 总结以上,可以知道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根本原因有三个:1、中国是一个农民国,农民占大多数,是革命的主力军。2、国民党在城市统治力量强大,农村薄弱,且当时共产党力量较弱,不宜直接夺取城市。3、国民党是资产阶级党派,却没有议会等机关,不能民主,只能枪杆子中夺取政权。

中国为何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中国为何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山东成武二中历史组盛昌华274200 中国革命的道路是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而十月革命走的是先在中心城市发动武装起义再扩大到全国中小城镇和农村的革命道路。之所以造成这种差别,是由于两国不同的国情决定的。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出了一条不同于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为什么说走这条道路,是夺取革命胜利的必然之路呢? 第一,近代的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内受封建主义的压迫,外受帝国主义的压迫。历史上专制性就比较较强,没有民主的传统。虽然近代建立了民国,但民主只有形式,而无实质内容。中国不存在全法斗争的条件。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要战胜强大的敌人,必须采取斗武装斗争的形式,以革命的武装消灭反革命的武装。这就决定了革命的重心不能选在反动势力强大的城市。 第二,近代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城市里工业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而农村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广泛存在;中国革命的敌人在城市建立了庞大的军队,并长期占据着中心城市,但广大农村则是其统治的薄弱环节,这种不平衡决定了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力量主要集中在城市,而广大的农村敌人统治力量比较薄弱,所以农村更有利于开展革命工作。 第三、从领导阶级的力量来看,由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所以工人阶级力量相对较弱,这与俄国有明显的不同。俄国已经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已经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发展要比中国充分地多,城市俄国工人阶级的力量要比中国强大。俄国工人、士兵,掌握武装,多集中在大城市,对反动势力造成很大的威胁。俄国可以依靠城市里的工人阶级就可能取得革命的胜利。但中国由于在大城市里各种反动势力比较强大,单纯依靠工人阶级是很难取得胜利的。第四、从中国的经济基础来看,中国经济基础是小农经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国家。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的特点决定了它更容易为革命积蓄力量。把革命力量转入农村更有利于革命力量开展和反动势力的割据斗争。 第五、从各种社会矛盾来看,帝国主义国家的间接统治及其互相间的矛盾和斗争、帝国主义分而治之的侵华政策,造成了长期的军阀割据和连绵不断的军阀混战,又为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提供了缝隙。 第六、从革命的同盟军来看,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农民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和革命的主力军。并且中国的工人阶级大都来源于破产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和农民阶级有着天然的联系,农民阶级很容易接受工人阶级的领导。无产阶级要想夺取革命的胜利,就必须派遣自己的先锋队深入农村,从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入手,组织、发动和武装农民,使革命战争获得广大农民的支持和参加,这样才能与占据着中心城市的敌人进行长期有效的斗争,为最后夺取全国胜利奠定基础。 第七、从地理环境来看,中国广大的农村特别是山区,易守难攻,容易开展游击战。 第八、从主观上来看,相当力量正式红军的存在,党的领导及其正确的政策,则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主观原因和条件。毛泽东认为,这些原因和条件,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基本内容

中国革命为什么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 1927年后,中国共产党革命工作由城市向农村的重点转移,避实就虚,开辟了井冈山根据地,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井冈山道路”(也叫“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夺取全国胜利的道路,它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取得彻底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那么中国革命为什么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呢? 一、农村包围城市道路之国内大背景 1927年,由于蒋介石新军阀背叛革命,轰轰烈烈地大革命遭到了失败。国民党新军阀取北洋军阀而代之,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新走狗。国民党新军阀对中国人民实行出北洋军阀更黑暗、更残酷的统治。代表人民利益的中国共产党人与之进行了血与火的斗争,然 而“左”倾中央一再强调的进攻大城市的计划相继遭受失败。毛泽东毅然带领起义的残余部队进军井冈山,开始了中国革命重心的伟大转移,并找到了一条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三者密切结合起来的“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 二、关于“城市中心”与“农村中心”的争论 当时,之所以出现是以城市为中心,还是以农村为中心的争论,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对中国具体国情的不同认识,特别是对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城市与乡村之间关系的不同认识。 城市中心论——坚持通过中心城市的武装起义夺取全国胜利的中国共产党的一些领导人,包括共产国际的某些领导人认为,在中国,同欧洲资本主义国家一样,大城市的经济力量可以统治全国,乡村只是统治阶级的四肢,城市才是他们的头脑与心腹,单单斩断他们的四肢,而没有斩断他们的头脑、炸裂他们的心腹,是不可能置他们最后的死命,革命就不可能取得最后的胜利。因此,他们认为,只有中心城市的武装暴动取得成功,才可能影响小城市和乡村,才可能取得革命在全国的胜利,所以一味地主张通过中心城市的武装起义,来发展革命,夺取胜利。 农村中心论——残酷的革命斗争现实让以毛泽东为首的共产党员人冷静思考,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路线——以农村为工作重点,到农村去发动农民,进行土地革命,开展武装斗争,建设根据地。

农村包围城市和武装夺取政权理论习题及答案

05年农村包围城市和武装夺取政权理论习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毛泽东正式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是在下列哪一著作中() A.《新民主主义论》 B.《〈共产党人〉发刊词》 C.《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D.《论联合政府》 2.夺取抗日战争最后胜利的根本保证是() A.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英勇作战 B.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的不断巩固、发展和壮大 C.人民军队力量的不断发展、壮大 D.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发展和壮大 3.1947年12月,毛泽东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一文中概括了人民军队的十大军事原则,其中最重要的原则是() A.集中优势兵力和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 B.俘获敌人全部武器和人员,补充自己 C.善于利用两个战役之间的间隙休息和整训部队 D.先夺取小城市、中等城市和广大农村,后夺取大城市 4.人民军队的惟一宗旨是() A.党指挥枪 B.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C.夺取革命战争的彻底胜利 D.一切行动听指挥 5.人民军队必须置于中国共产党的绝对领导之下的根本原则的确立是在() A.八七会议 B.遵义会议 C.古田会议 D.瓦窑堡会议 6."工农武装割据"的中心内容是() A.根据地建设 B.党的领导 C.武装斗争 D.土地革命 7.毛泽东批评"城市中心论"提出"以乡村为中心"这一思想的文章是() A.《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B.《井冈山的斗争》 C.《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D.《反对本本主义》 8.毛泽东指出"从现在起,开始了由城市到乡村,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是在() A.十二月会议 B.晋绥干部会议 C.七届二中全会 D.八届二中全会 9.毛泽东把游击战争提高到战略地位的依据是() A.中国革命在较长时期内敌强我弱的特点 B.游击战争具有机动灵活的特点 C.中国的地理环境便于开展游击战争,不适合进行大规模的阵地战 D.人民军队的绝大部分是穿着军装、但缺少正规军事训练的农民 10.人民军队建设的根本原则是() A.党指挥枪 B.官兵一致 C.军民一致 D.民主建军 11.人民军队区别于一切旧军队的最根本标志是() A.废除了雇佣制 B.注重思想政治工作 C.不仅是战斗队,也是生产队、工作队 D.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12.毛泽东关于人民战争战略战术思想的核心是() A.积极防御的思想 B.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思想 C.战略进攻和战略决战的思想 D.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 13.毛泽东指出中国革命的中心任务和形式是() A.武装夺取政权 B.组建人民军队 C.创建革命根据地 D.消灭反动的武装力量

如何认识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重大意义

如何认识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重大意义? 在一个以农民为主体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度里进行革命,应该选择什么样的道路,这是党在领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面对的和必须回答的重大问题。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出了一条不同于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这条道路,是夺取革命胜利的必然之路。 第一,在近代中国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内无民主制度而受封建主义的压迫;外无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的压迫。中国的无产阶级根本不可能像在资本主义国家那样,先在城市经过长期的、公开的合法斗争,然后再组织武装起义,夺取政权。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要战胜强大的敌人,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只能是武装斗争,以革命的武装消灭反革命的武装,相应的主要组织形式必然是军队。 第二,近代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性使中国没有统一的资本主义经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广泛存在;中国革命的敌人虽然建立了庞大的军队,并长期占据着中心城市,但广大农村则是其统治的薄弱环节,这是农村革命根据地能够在中国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由于中国是一个大国,革命力量大有回旋余地,而帝国主义国家的间接统治及其互相间的矛盾和斗争,造成了军阀割据的局面和连绵不断的军阀混战,又使红色政权获得存在和发展的缝隙。 第三,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农业大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农民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和革命的主力军。只有实行土地革命,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才有可能把农民充分发动起来,摧毁帝国主义和封建地主阶级反动统治的基础。无产阶级要想夺取革命的胜利,就必须派遣自己的先锋队深入农村,从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入手,组织、发动和武装农民,使革命战争获得广大农民的支持和参加,只有把农村建设成先进的、巩固的革命根据地,才能与占据着中心城市的敌人进行长期有效的斗争,为最后夺取全国胜利奠定基础。因此,中国革命必须把工作重心放在农村,先占乡村,后取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 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反映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指导革命取得胜利的唯一正确的理论。它不是照抄照搬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而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独创性地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革命的理论。它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具体问题的光辉典范,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邓小平指出:“马克思、列宁从来没有说过农村包围城市,这个原理在当时世界上还是没有的。但是毛泽东同志根据中国的具体条件指明了革命的具体道路”。 可靠的同盟军和革命的主力军。只有实行土地革命,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才有可能把农民充分发动起来,摧毁帝国主义和封建地主阶级反动统治的基础。无产阶级要想夺取革命的胜利,就必须派遣自己的先锋队深入农村,从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入手,组织、发动和武装农民,使革命战争获得广大农民的支持和参加,只有把农村建设成先进的、巩固的革命根据地,才能与占据着中心城市的敌人进行长期有效的斗争,为最后夺取全国胜利奠定基础。因此,中国革命必须把工作重心放在农村,先占乡村,后取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 这条革命新道路的历史意义在于:

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意义及影响

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意义及影响 ——有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具体分析 摘要: 在领导中国革命时期,面对强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选择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成果,它结合了中国农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农民阶级人数众多的等我国具体国情,为最终的革命胜利赢得了保障。 关键词: 农村包围城市;革命;中国特色;武装斗争;马克思主义 正文: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建设的指导思想,所以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任重而道远。在革命时期,实现不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注定无法取得革命的胜利。在当今社会,实现不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无法更好地开展中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而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典型代表,“农村包围城市,组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则有着重要意义。 其基本内容是,中国民主革命首先在农村,发动农民武装暴动,建立人民军队,建立革命根据地,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建立政权结合起来,使之建成支持长期革命战争的战略基地。依托根据地积累发展革命力量,随着革命战争、人民武装和根据地的发展,逐步造成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态势,最后夺取全国胜利。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内容也变得更加充实和完备。① 之所以说“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是因为它结合了中国的具体国情。第一结合了中国特色的城乡关系,中国的城市不能完全统治农村,广大的人力物力在农村。中国革命的敌人异常强大,总是长期地占据着中国的中心城市,如果革命的队伍不愿意和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妥协,而要坚持地奋斗下去,如果革命的队伍要准备积蓄和锻炼自己的力量,并避免在力量不够的时候和强大的敌人作决定胜负的战争,那就必须把落后的农村造成先进的巩固的根据地,造成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的伟大的革命阵地,借以反对利用城市进攻农村区域的凶恶敌人,借以在长期战斗中逐步地争取革命的全部胜利。在这种情形下面,由于中国土地的广大(革命势力有回旋的余地),由于中国的反革命营垒全部的不统一和充满着各种矛盾,由于中国革命主力军的农民的斗争是在无产阶级政党共产党的领导之下,这样,就使得在一方面,中国革命有在农村区域首先胜利的可能;而在另一方面,则又造成了革命的不平衡状态,给争取革命全部胜利的事业带来了长期性和艰苦性。第二是在中国,农村可以离开城市而相对独立存在。地方性农业经济占主导地位,没有形成统一的资本主义经济。毛泽东指出,由于城市总是集中的,乡村又总是分散的,当敌人占据中心城市和交通线后,共产党在乡村建立的阵地就在地域上被分割,给革命战争带来了许多困难。这就规定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战争的长期性和残酷性。中国共产党在乡村,可以坚持长期的革命战争,去反对占据城市的敌人;并在长期的革命战争磨

浅谈中国革命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浅谈中国革命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邹卫峰 内容提要: 当我们翻开中国革命的历史画卷,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有井岗山的星星之火,有神州大地的抗日烽火,有天翻地覆的钟山风雨,有上甘岭的滚滚硝烟。这一切,无不展现出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巨大威力!它雄辩地证明了一个真理:毛泽东军事思想是我们打败强敌、夺取胜利的指南!毛泽东,既是一位军事理论巨匠,也是一位举世闻名的战争艺术大师。 本文通过对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的原因以及其具体内容和作用进行论述阐明了中国革命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科学性以及在当今新时代的新应用。 毛泽东提倡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首先我们要弄清楚为什么要走这条路。关键词:农村包围城市原因中心依据意义 原因有如下: 1、所有已占领中心城市为目标的起义很快就失败了,这些起义失败后保留下来的部队,大都经过摸索,逐步转移到了远离国民党统治中心的农村区域,在那里发动农民群众、开展游击战争、进行土地革命和创建工农政权的斗争,农村革命根据地和红军是决定革命新高潮的更大的发展基础和重要力量。 2、革命势力占据了广大农村后,就可以联合起来包围城市、封锁城市,用广大的农村革命势力向城市进攻。先有农村红军,后有城市政权,这是中国革命的特征,是中国经济基础的产物。 3、以农村为工作重点,到农村去发动农民,进行土地革命,开展武装斗争、建设根据地更是1927年以后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所要求的。 所以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一、以乡村为中心的思想 1 “城市中心论”对中国革命的严重危害 秋收起义后,随着井冈山和其他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中国革命在实践上已经走上了以农村为中心的道路。但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思想上并没有完全摆脱城市中心论的束缚。中共中央主要领导人脱离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将马克思主义作教条化的解释,主观与客观相脱节,理论与实际相分离,机械执行共产国际指示,照搬十月革命经验,从而造成党内连续出现三次“左”倾错误。 这三次“左”倾冒险主义错误,都是顽固地以“城市中心论”的思想来指导中国革命。他们未能深刻理解中国民主革命实质上就是农民革命,低估了农民游击战争和农村根据地重要性,认识不到国民革命失败后敌人牢牢控制着中心城市的状况,总是期望通过城市暴动来冲破白色恐怖,从而形成全国革命高潮。他们这种不切实际的幻想一次次地被无情的实践击的粉碎。 2 以乡村为中心的思想 所谓“以乡村为中心”的思想,就是不只是在实践上,更重要的是在思想上认识到农村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战略地位和伟大作用,切实把党的工作重心从城市转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想对这个课题有一个详细和生动的阐述,我们必须了解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理论。同时我们要对课题中所言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概念有所界定。 我在网上查看了一些资料,写的都很有见解。在这里,我姑且先不引用网上的东西,只想结合近现代史教材上的相关史实,参考老师课堂上分析问题的思路在此简单的谈谈自己对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理论的认识。 在20世纪20年代,为了反帝反封建,国共两党克服了重重困难进行了第一次合作,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史称“大革命”。大革命虽然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意义,但最终还是失败了。导致大革命失败的原因有很多,但就主观方面讲,当时中共还处于幼年时期,没有相关的经验,缺乏对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的深刻认识,还不善于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结合起来,导致右倾机会主义在大革命后期在中共中央机关中占据了统治地位。 吸取了大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后,中共开始懂得进行土地革命和掌握革命武装的重要性。 在大革命中,蒋介石阴谋发动政变,夺取政权,大肆屠杀共产党以及进步人士。大革命失败后,蒋介石成立南京国民政府,对共产党的迫害、杀戮更是变本加厉。仅1927年3月到1928年上半年,一年

时间内,被杀害的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即达31万多人。在此期间,不计其数的优秀共产党员为革命牺牲。共产党员的数量由57900多人锐减到10000多人。而此时,国民党的军队人数超过200万。相比之下,敌我力量悬殊。中国共产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在革命的危急关头,为了反击国民党的屠杀政策,中共发起并领导了一系列的武装起义,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当时的形势是,要坚持中国革命必须进行武装斗争。在这样的前提下,共产党人必须思考一个新的问题: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斗争的主攻方向究竟是应当指向城市还是农村。 回答这样的一个关系到中国革命走向及成败的问题时,中共必须遵循自己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马克思列宁主义。但是,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中,没有明确回答当时中共所遇到的问题。而从国际共产主义的历史来看,无论中外,都找不到农村包围城市的先例。革命工作应当以城市为中心,这是一个时期内全党的共同认识。因此,党的工作重心仍然放在城市。但是,接下来所有以占领中心城市为目标的起义无一例外的都失败了。起义失败后保留下来的部队,经过摸索,逐步转移到远离国民党统治中心的农村区域,在这些地方发动农民群众、开展游击战争、进行土地革命和创建工农政权的斗争。 这些在远离国民党统治中心的农村区域的斗争取得了显著的胜利。大大的推动了中国革命前进的步伐。 在这样的背景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和人民集体奋斗、运用集体智慧,遵循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依靠实践经

农村包围城市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形成过程综述 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革命道路,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革命实践中逐步探索出来的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其内容为:“中国民主革命首先在敌人统治力量比较薄弱的农村,发动农民武装暴动,建立人民军队,建立革命根据地,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建立政权结合起来,使之建成支持长期革命战争的战略基地。依托根据地积累发展革命力量,随着革命战争、人民武装和根据地的发展,逐步造成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态势,最后夺取全国胜利。”[1]这一理论是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然而对其形成时间与标志的研究,学术界一直有不同的意见。同时,在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新时期,对这一理论的研究不仅对提高党的核心领导能力具有启示作用,还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一、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形成的时代背景 1924到1927年的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反革命军事行动,残酷打击、镇压共产党和革命党人,企图消灭共产党,消灭革命。这使得还要不要继续革命、怎样继续革命成为亟待共产党回答和解决的问题。此时,党内的小部分右倾机会主义者,已然对革命失去了信心,但在总结大革命的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共产党领导了“八一”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并由此认识到掌握武装力量的重要性。然而,面对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经验,中国的革命该走什么样的道路?党内“左”倾盲动主义路线忽视我国革命的特殊性,照搬俄国革命经验,主张以城市为中心开展起义,这使得革命力量在大革命之后遭受了进一步的损失。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革命家、思想家,通过在革命斗争实践中的艰难摸索,逐渐发现了中国具有的特色的城乡关系,即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外无独立内无民主,主要的斗争形势是依靠武装革命,同时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广大的人力物力集中在农村,作为中国人口大多数农民也是反帝反封建的主力军,此外,农业经济占据主导地位,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国还尚未形成。在不懈的斗争和努力中,党的革命军队和人民逐渐团结和壮大起来,为战胜敌人保证了基本的力量,而此时统治集团的矛盾冲突,更为农村革命提供了机遇。针对这些事实,老一代革命家对首先从农村开展革命的道路展开了深入的实践与探索。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一、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必要性 1.从中国的社会性质看中国是一个外无独立内无民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 的国家。无议会可以利用,共产党没有进行合法斗争的条件,人民要当家作主,夺取政权,只有进行武装斗争。 2.从中国革命的动力看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农民不仅人数广大,而且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迫和剥削,是反帝反封建的主力军。农民问题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中国民主革命的实质是农民革命。 中国的武装斗争,实质上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革命战争。 3.从敌我力量对比看中国革命的敌人是异常强大的,革命力量在一定时期内相对地弱小。在这种情况下,革命力量不可能马上同敌人进行决战,一下子取得胜利,而应同敌人作长期的持久的斗争,逐步积累和发展革命力量,准备将来同敌人进行决战,这就需要建立革命根据地作为革命阵地。 二、工农武装割据存在与发展的原因和条件一国之内,在四围白色政权的包围中,有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红色政 权的区域长期地存在,这是世界各国从来没有的事”,而它在中国发生,当有其独特的原因和条件。 1.中国是一个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受帝国主义间接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 2.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影响的遗留。大革命虽然失败了,但大革命的影响还遗留在这些地区的广大群众中,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存在和发展准备了群众基础。 3.全国革命的形势是在向前发展的。所以,红色区域也将继续发展,日渐接近于全国政权的取得。 4.已建立了一支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毛泽东认为,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是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中心支柱和根本保证。 5.有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毛泽东说,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它的政策的不犯错误,是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又一个要紧的条件。以上五个条件,前三个条件为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客观条件,其中第一个条件最重要;后两个条件为以上五个条件,前三个条件为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客观条件,其中第一个条件最重要;后两个条件为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主观条件,有了这个主观条件,就可以充分发挥客观条件的作用,把可能性最后变为现实。三、中国革命发展的不平衡性中国革命发展的不平衡,是中国经济政治发不平衡的必然产物,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具体表现为:(1)革命发展领域的不平衡。 中国革命运动的领域是广泛的,有工人运动、农民运动、青年运动、妇女运动等多种革命运动,但主要是工农运动。革命发展领域的不平衡主要表现为,工人运动与农民运动发展程度的不平衡。(2)革命发展城乡的不平衡。党成立后,一直重视城市的工人运动、青年运动、妇女运动等,乡村农民运动则在1925年才开始起步,故大革命失败以前,就全国范围看,是乡村斗争落后于城市斗争。(3)革命发展地区的不平衡。体现在:南、北方革命运动发展不平衡;在革命发展的南方各地,也存在发展的不平衡;在共产党建立的红色苏区内也存在不平衡性。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实践和理论意义农村包围城市道路革命新道路的开辟,无论在中国革命史上,还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发展史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一,农村包围城市道路革命新道路的开辟,实现了中国革命由城市转向农村的历史性转变,保存和发展了革命力量。第二,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揭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规律,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了最后胜利。第三,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暴力革命的学说,为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人民解放斗争提供了重要经验。第四,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开辟,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重要标志。 工农武装割据”就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基本内容,以农村根据地为主要战略依托,三者密切结合,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具体说来: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如果没有武装斗争,就不能战胜反革命武装;就不能发动群众,进行有效的土地革命;也不能建立和发展农村革命根据地及工农政权。土地革命是基本内容,如果没有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就不能使农民获得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利益,就不能充分发动农民群众,红军战争就得不到农民群众的支持,革命根据地也得不到巩固和发展。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战略依托,如果没有根据地,没有工农政权,武装斗争就因失去依托而变成流寇主义而陷于失败。同时,土地革命的成果也无法巩固和发展。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红军战争和根据地建设的过程中,通过艰难的探索,到1930年的上半年,逐步地解决了1927年大革命失败以后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是在党和人民的集体奋斗中开辟出来的。在这个过程中,毛泽东作出了最卓越的贡献。他不仅在实践上首先把武装斗争的立足点放在农村,领导开创井冈山根据地,创造性地解决了为坚持和发展农村根据地所必须解决的一系列根本问题,而且从理论上对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作了初步的说明。 在创建井冈山根据地过程中,毛泽东明确地指出:“以农业为主要经济的中国的革命,以军事发展暴动,是一种特征”;并且“建议中央,用大力做军事运动”。武装斗争之所以成为中国革命的一种特征,是因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反动统治者总是依靠赤裸裸的暴力来维持其统治的。在这里,没有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共产党不可能经过合法斗争来教育群众,积蓄革命力量。党要领导人民群众起来革命,就必须拿起武器进行战斗。

农村包围城市的当代意义

农村包围城市的当代意义 现在我们探讨农村包围城市路线对当今中国梦的实现有何借鉴意义,首先要明确这条路线在中国革命中所取得的卓越贡献以及在当时的环境下他的特点是什么。 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是由中国革命所处的历史背景所决定的.在大革命由于国民党右派叛变而失败之后,中国革命陷入了低谷.在强大的反动势力面前,中国共产党开始认识到必须拥有属于自己的武装力量才能够与反动势力继续斗争,并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在八一南昌起义后,中国共产党拥有了属于自己的革命军队,八七会议确定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斗争路线,并决定土地革命,走上了武装反抗反动势力的道路.但在三大起义中,革命军队在攻打大城市中损失惨重,中国共产党意识到想在敌人力量强大的大城市中斗争取得革命胜利是无法成功的,而农村地区敌人力量相对薄弱,并且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中在农村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有利与革命力量的发展.加之反动军阀的分割统治,也使革命力量能够在敌人统治边缘地带生存下来.由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转入了井冈山地区,与当地的农民武装共同革命,开始了中国革命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能够在艰难困苦中始终坚持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是因为他们充满着对这条道路的充分自信。这种自信源自于对中国国情的正确研判,源自于对马列主义理论的科学态度,源自于勇于探索、善于探索的执着精神。而这一切,也正是我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充满自信的来源。 由此我们分析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在当今社会的价值和借鉴意义。 最重要是结合国情,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精神。一个国家走什么样的政治发展道路,归根结底是由这个国家的国情决定的。毛泽东当年依据中国处于拳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建立了新中国。同样,今天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是基于对国情的客观判断。改革开放以后,根据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成功经验,邓小平明确指出:“过去搞民主革命,要适合中国情况,走毛泽东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 其次,此路线的提出还体现了其创新精神和探索精神。 尽管当时进军井冈山是出于策略和战术的考虑,但是,毛泽东这一敢为天下先的探索,为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迈出了第一步。非但如此,面对少数人“红旗到底能够打多久”的zhiyi2,“逃跑主义”的斥责和“山沟里出不了马克思主义”的嘲讽,毛泽东并没有沉沦和颓丧,反而以对真理的自信与执著,一方面以大无畏的精神对“左”倾错误进行批评和抵制;另一方面则将目光从策略和战术的范畴拓展和提升到革命道路的根本战略上,从理论的高度对农村包围城市道路进行了全面、深刻的阐述,从而创造出中国革命道路的全新理论。在这一创新理论的指导下,我党成功地实现了夺取全国政权的革命目标。 如今,我党创造性地找到了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行动指南,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始终坚持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和理论概括,渐形成、丰富和发展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拥有了充分的理论自信,而有了充分的理论自信,也才拥有了足够的道路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在实践中,前行的道路还很长,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还会不断遇到新困惑、新情况和新问题,因此必须在实践的检验中继续丰富、发展和完善。对此,既不能走封闭僵化的老路,更不能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只有始终坚持对中国国情的正确研判,坚持对马列主义理论的科学态度,坚持勇于探索、善于探索的执着精神,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主义的道路自信,才能逐步解决面临的各种矛盾和困难,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迎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我们的中国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