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

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

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
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

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

卿建

[摘要] 大革命失败以后,中国革命何去何从的问题迫切需要中国共产党人做出回答。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从中国革命实际出发,把马列主义关于革命道路的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在斗争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经验,从而开辟了一条先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实行工农武装割据,由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和全国政权的革命道路。

[关键词]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工农武装割据革命道路实践理论意义

一、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概述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道路,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革命实践中逐步摸索出来的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和总战略。其基本内容是,中国民主革命首先在敌人统治力量比较薄弱的农村,发动农民武装暴动,建立人民军队,建立革命根据地,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结合起来,使之建成支持长期革命战争的战略基地。依托根据地积累发展革命力量,随着革命战争、人民武装和根据地的发展,逐步造成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态势,最后夺取全国胜利。

二、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实践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实践经历了很多艰难险阻。八一南昌起义,中国共产党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从“八七会议”到1928年,中共在各地发动了百余次武装起义。一次次的起义,诸如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均以占领中心城市为目标,然而起义的结果无不以失败告终。无法占领中心城市,起义力量唯一的路子就是向国民党统治力量薄弱的地方进发,其中以毛泽东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部队尤为明显。著名的文家市决策,就是毛泽东针对敌强我弱的形势作出的,历史雄辩地证明了文家市决策的正确性。文家市决策作出了向罗霄山脉进军的决定,不久,毛泽东在此建立了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一进入井冈山地区,毛泽东便抓紧党组织建设、加强党的领导;恢复和发展党的地方组织;改编了袁文才、王佐两支地方武装,扩大工农革命军;发动群众打土豪、分浮财;扩大红色区域,建立了茶陵、遂川、宁冈三县工农兵政府,初创了井冈山根据地。

后来的革命活动或多或少地不自觉的践行了向国民党统治力量薄弱的地方进发的道路,实行“工农武装割据”。这反映了中国革命发展的规律,在国际共运史上是个新的突破,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开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由于革命实践与当时条件的局限,只把小块红色政权与将来的湘鄂赣三省总暴动相联系,还没有同夺取全国胜利联系在一起;还没有解决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已乡村为中心;“工农武装割据”三方面的具体路线也还没有形

成。所以还不能说这时已经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但是,必须指出,在农村实行“工农武装割据”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志着这条革命道路的初步形成。

为了打破湘赣国民党军队对井冈山根据地的第三次联合“会剿”,毛泽东、朱德率红四军主力于1929年初出击赣南闽西,创立了两大块革命根据地,扩大了“工农武装割据”,成为促进全国革命高潮最重要的因素。由此可见,中国革命“以乡村为中心”的理论阐述,发展为“工农武装割据”的战略决策,标志着“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基本形成①。

毛泽东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三者相结合,并将其上升到理论高度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并强调指出,这“是共产党和割据地方的工农群众必须充分具备的一个重要思想”②。“工农武装割据”的军事路线、土改路线、根据地建设路线的形成和不断总结完善,标志着“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开辟。

三、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理论

从1928年10月到1930年1月,毛泽东在总结井冈山和其他革命根据地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先后撰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①黄允升《毛泽东开辟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创新》,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②《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0页

等著作,从理论上对中国革命的一些基本问题作了深刻论述,其中核心内容是关于农村革命根据地红色政权存在与发展的原因和条件和关于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标志着“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理论的基本形成。

1936年到1939年,毛泽东先后发表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新阶段》、《战争和战略问题》、《〈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等理论著作,从中国革命的基本规律、特点和主要形式,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等方面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理论,标志着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理论的成熟①。

四、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意义

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的革命道路,也是中国革命能够成功的唯一正确的革命道路。它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关于中国革命战争和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经验总结,它正确地揭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

它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关于武装夺取政权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典范,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是毛泽东思想的闪光点,是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打

①黄允升《毛泽东开辟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创新》,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破思想禁锢和教条主义的束缚,将中国的革命实际情况同马列主义衔接,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就之一。

丰富并发展了运用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暴力革命的学说,为世界范围内的共产主义运动开辟了新的道路,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提供了重要经验,中国革命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他们争取解放的信心和斗志,并为其他国家的民主革命提供了榜样。例如尼泊尔。

参考书目:

①《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②黄允升《毛泽东开辟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创新》,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③李思、肖子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政权建设史》,江西出版集团·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④郑德荣、王维礼:《中国革命及纪事》,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⑤郑德荣等:《国共政权十年对峙史(1927-1937)》,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⑥黄修荣:《国共关系史》(上卷),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中国革命为什么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中国革命为什么必须走 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一提起“农村包围城市”的话,大家会联想到什么? 可能是“秋收起义”、“农民革命根据地”还是“工农武装割据”,或许还有更多的东西···但大家一开始想到的这些可能都只是指的是中国近代史上毛泽东建立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其实早在中国古代就有了“农村包围城市”的典例了:秦朝末年因为赵高执权柄,二世形同虚设,而陈胜和吴广所发动的农民造反势力,达到了历史上破天荒的势头,打开了以农民为力量集中的从农村包围城市的混乱局面,但最终还是失败了。五千年来这样的事件发生过许多许多,大者绵延到大半个中国,小者被地方镇压后很快成为过去,甚至都没有向上方汇报,而且都无一例外的以失败告终。但它们被大多数人认为只是中国历史上的农民革命运动,几乎不会有人把他们跟“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直接联系起来。所以现在当我们提到“农村包围城市”的时候,我们想到的更多的是中国近代革命上至关重要的“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理论。那我们就不禁要想中国革命在那几千年后为什么又必须走上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呢? 下面是我们小组根据一些相关研究所做的讨论结果: 一、农村包围城市的发展经过 要讨论上述问题,首先我们应该了解一下它的发展历程。 1927年大革命失败以后,国民党蒋介石建立了新军阀统治,对外投降帝国主义,对内实行法西斯专政,中国社会仍然是半封建牛殖民地社会,中国革命转入低潮。在革命的危机关头,1927年8月7日,中国共产党在汉口召开了“八七会议”。在总结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

的基础上,确定了关于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在大革命失败的紧急关头及时向全国人民指明了坚持革命的方向,使中国革命逐步进入以土地革命为中心的新的发展阶段。1927年秋到1928年底,中国共产党先后在全国领导了二百多次武装起义,其中最著名的有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这些起义开始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武装斗争的新时期,振奋了中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对创建人民军队,探索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与此同时,毛泽东还在理论上进行了一系列探讨,1928年10月和11月,毛泽东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总结了井冈山等地建立红色政权的经验,阐述了中国红色政权发生的原因及其存在和发展的条件。1930年1月5日,毛泽东又写下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对党在探索革命道路中的实践经验作了科学的理论概括,把建立红色区域和夺取全国政权联系起来,初步解决了把农村作为党的工作重点这一重大问题,明确了中国革命必须走先占领农村、后夺取城市的道路,从而开始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革命道路理论。之后,毛泽东进一步发展丰富了农村包围城市的理论,使之更加系统化、完善化。 历史证明,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是中国特色的革命路线,它才是中国革命的真正出路。 二、原因分析 总的来说,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是由当时中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1、革命形势严峻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走上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道路,先后发动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这些起义走的都是俄国式的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结果都以

1 交通和城市发展的关系

(1) 交通和城市发展的关系? 1城市作为一个有机体,交通系统则是其循环系统。 2交通是城市形成、发展的重要条件,交通运输方式配备的完善程度与城市的规模、 经济、政治地位有着密切的关系。 3交通对城市规模影响很大,它既是发展的因素也是制约的因素,特别是城市对外 交通联系的方便程度,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城市人口的规模。 4城市交通对城市布局有重要影响,城市的交通走廊一般也是城市空间布局发展的 走廊。 (2)城镇的概念? 镇和城市是城镇型居民点,统称城镇。实际上,世界上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关于城镇的定义标准。但都包含三个本质特征:产业构成,人口数量和职能。具体地说:城镇是以从事非农业人口为主体的居民点,在产业结构上不同于村庄;相对于村庄,城镇一般聚集更多的人口:城镇一般是工业、商业、交通和文教的集中地,是一定 地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一般还拥有较高的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以及相对于 村庄更为完备的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 (3)城市的基本构成要素? 人口、产业、功能(产业构成,人口数量和职能) (4)影响城市发展的因素? 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多方面影响。 1 社会的阶级分化与对立在城市建设方面也有明显反应。 2 社会政治体制对城市建设有着直接的影响; 3 经济制度直接影响城市的发展形态; 4 工业化使城市布局产生变化; 5 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城市的聚集效益及高质量的城市生活。 (5 ) 从城市规划的角度如何处理交通和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 1 土地利用和交通规划必须作为一个规划整体来考虑。在合理的城市用地功能布局 的基础上,按照绿色交通优先的原则组织完整的道路系统; 2土地的开发利用及交通的建设都要符合生态和景观的要求;考虑城市环境和城市面貌的要求; 3 生态先行原则;要有利于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4 规划先行原则;先规划后开发建设; 5 立体开发,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地形,减少工程量; 6 整体原则;二者的协调规划要考虑城市土地的整体利用,维护和保障城市的整体 利益和公众利益 (6 ) 城市发展的动力及其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 发展动力:规模效应(聚集效应)

农村包围城市 武装夺取政权

?原因: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是由中国革命所处的历史背景所决定的.在大革命由于国民党右派叛变而失败之后,中国革命陷入了低谷,中国共产党在反动分子的打击下损失惨重. 在强大的反动势力面前,中国共产党开始认识到必须拥有属于自己的武装力量才能够与反动势力继续斗争,才有可能继续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在八一南昌起义后,中国共产党拥有了属于自己的革命军队,八七会议确定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斗争路线,并决定土地革命,走上了武装反抗反动势力的道路.但在三大起义(八一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中,革命军队在攻打大城市中损失惨重,中国共产党意识到想在敌人力量强大的大城市中斗争取得革命胜利是无法成功的,而农村地区敌人力量相对薄弱,并且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中在农村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有利与革命力量的发展.加之反动军阀的分割统治,也使革命力量能够在敌人统治边缘地带生存下来.由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转入了井冈山地区,与当地的农民武装共同革命,开始了中国革命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第一,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内无民主外有强权,因此,中国革命必须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 第二,中国的社会性质决定了农民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这决定了中国革命必然要从农村到城市。 第三,反革命势力控制了城市与交通要道,农村是其统治的薄弱环节,这也决定了中国革命必然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2)中国革命要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也是可能的,是因为: 第一,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国,近代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使红色政权获得存在和发展的间隙。第二,建立根据地的在区有良好的群众基础。第三,向前发展的革命形势。第四,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第五,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 3、中国革命必须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 中国的社会特点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 中国反动统治阶级的残暴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革命,只能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这是由中国革命的客观规律决定的。 ?意义:第一,是中国共产党人经过二十多年的流血牺牲,千辛万苦探索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唯一正确的革命道路。历史证明,沿着这条道路奋斗,革命形势就能够发展;背离这条道路,革命就会遭受挫折或失败。 第二,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实践探索的体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 第三,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武装夺取政权的学说,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宝库的独创性贡献。这条革命新道路的现实意义于:过去搞==革命,要适合中国国情,走领导人民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现在搞建设,也要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不断探索,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启示:一,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去政权的理论,是对1927年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和根据地斗争经验的科学概括。他是在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同当时党内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作坚决斗争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去政权理论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这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二,其主要内容有:(1)工农武装割据。在共产党领导下,用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在农村革命根据地的红色政权建设。武装斗争是“工农武装割据” 的主要斗争形式。(2)以农村革命为中心。把工作重点放在农村,下定决心经营农村,建立巩固的农村革命根据地,以此作为全国革命胜利的出发点。(3)革命根据地建设的理论。建立和巩固根据地的人民政权的思想;根据地经济建设的相关指导思想;地方武装训练的思想。三,“农村包围城市”的现实指导意义:

2018考研政治考试知识点解析——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2018考研政治考试知识点解析——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命题角度1 :毛泽东怎样探索出中国革命正确道路的?(题型:选择题或分析题概率:80%)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斗争的主攻方向究竟是应当指向城市,还是指向农村呢?这个问题,只有遵循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依靠实践经验的积累,才能加以回答。八七会议以后的中共中央依据“找着新的道路”的要求,毛泽东在领导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逐渐把实际斗争中累积的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在吸取了秋收起义失败的经验教训基础上,在反对李立三“城市中心论”及党内革命悲观主义的过程中,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这在毛泽东1928-1930 年写的一系列报告,特别是《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对本本主义》等文章中得到系统阐述。 命题角度2 :在中国革命中,为什么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题型:选择题或分析题概率:90%) 1928 年6 月,中国共产党在莫斯科举行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仍把城市工作放在中心地位。面对当时党内占统治地位的“城市中心论”,毛泽东等人在领导根据地的斗争过程中,对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他指出近代中国,人民内无民主,外无民族独立,为争取民主权利,只能以武装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而中国革命中敌强我弱的态势与敌我实力分布状况确定了我们必须到农村去,团结广大农民方有可能取得革命胜利,逐渐摆脱“城市中心论”的思想束缚。 命题角度3:在中国革命中,为什么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是有条件的?(题型:选择题或分析题概率:90%) 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一文深刻分析和论证了红色政权发生发展的原因和条件。主要是:第一,中国是一个几个帝国主义国家间接统治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这是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第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影响;第三,全国革命形势的继续向前发展;第四,有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第五,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它的政策的不错误,前三个是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客观条件,后两个是主观条件。 命题角度4:在中国革命中,实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必由之路是什么?(题型:选择题或分析题概率:90%) 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中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是实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必由之路。所谓“工农武装割据”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的三者密切结合。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回答了在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农业大国,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共产党如何坚持革命、发展壮大力量为夺取革命胜利创造条件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和实践的启示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和实践的启示 作者姓名:刘凯 学号:2009020121 专业:政法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教育层次:大学本科 所属单位:运城学院政法系0901班 指导老师:崔明霞 内容摘要:毛泽东思想中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在十月革命以后,马列主义传入中国,但是马列主义的传入和传播并不意味着中国革命面临的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的特殊国情相结合,坚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以巨大的理论勇气和革命家的智慧,在实践中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发展道路,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发展道路理论。至今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关键词:原因适合必要性启示 正文:一、毛泽东思想中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理论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 毛泽东思想中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理论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 中国革命发展的不平衡,是中国经济政治发不平衡的必然产物,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具体表现为: (1)革命发展领域的不平衡。中国革命运动的领域是广泛的,有工人运动、农民运动、青年运动、妇女运动等多种革命运动,但主要是工农运动。革命发展领域的不平衡主要表现为,工人运动与农民运动发展程度的不平衡。 (2)革命发展城乡的不平衡。党成立后,一直重视城市的工人运动、青年运动、妇女运动等,乡村农民运动则在1925年才开始起步,故大革命失败以前,就全国范围看,是乡村斗争落后于城市斗争。 (3)革命发展地区的不平衡。体现在:南、北方革命运动发展不平衡;在革命发展的南方各地,也存在发展的不平衡;在共产党建立的红色苏区内也存在不平衡性。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的基本依据。这主要是近代中国的特殊国情、特殊的城市与乡村的关系决定了中国革命战争的特殊规律。 二、毛泽东的关于中国的红色政权能够长期存在和发展的原因与条件的分析 1、192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一文中分析了中国的红色政权能够长期存在和发展的原因与条件。这就是:第一,中国是一个几个帝国主义国家间接统治的经济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这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也就是近代中国的特殊国情。第二,国民革命的影响;第三,全国革命形势继续向前发展。这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的两个客观条件。第四,相当力量正式红军的存在;第五,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它的政策的不错误。这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的两个主观条件。 2、“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所谓“工农武装割据”,即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土地革命为基本内容,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的三者密切结合。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农村革命根据地三者是相辅相成,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的。 毛泽东关于农村革命根据地政权存在与发展的原因和条件以及关于“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对城市发展公共交通的认识

对城市发展公共交通的认识 ——以昆明市为例 班级:交通运输091 姓名:吴伟学号:200910601139 城市从诞生到发展一直与交通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古代四大文明古国的发源地——内河流域开始,发展到近现代——经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历程,无一不渗透着交通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与此同时城市的发展也促进了各种先进交通工具的出现,进而更加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 1 城市交通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城市交通对城市区位、城市布局和城市土地使用性质这三个方面都有影响,这种影响反映到具体的实际操作中,则表现为如何在城市土地利用规划中考虑交通的作用,以支持和促进城市和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从城市职能、功能布局和产业上协调重要区域交通设施的战略性控制与引导。比如快速私人交通使城市有分散发展的倾向,而公共交通与慢速交通使城市布局紧凑。公共交通线路站式布局及与步行交通的大量联系,决定了城市高密度带状、簇状的布局形态。 交通对城市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是其他任何行业都无以企及的。以昆明市旅游业为例,由于交通运输的改善,促进了昆明旅游业的发展,2010年,海内外来昆明旅游总人数3557.3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4.2%,其中海外旅游者86.06万人次,增长10.6%,国内旅游者3471.29万人次,增长14.3%;实现旅游总收入284.81亿元,比上年增长25.8%, 交通对土地价值也有影响,最显着的是轨道交通。由于轨道交通建设运营成本直接附着在沿线的土地上,从而使土地价值提升[1]。以昆明为例,地铁线的开通,将使其沿线物业迎来前所未有的掘金机遇。据了解,地铁线的楼盘,因距离不同,房价升值空间也不一样。业界普遍认为,同样品质的楼盘,有地铁的便利与没有地铁的便利因素,楼价相差可

论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革命道路

论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革命道路 摘要在近代中国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内无民主制度而受封建主义的压迫;外 无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的压迫。中国的无产阶级根本不可能像在资本主义国家那样,先在城市经过长期的、公开的合法斗争,然后再组织武装起义,夺取政权。近代中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是无产阶级可靠的革命军和革命的主力军。中国革命的敌人虽然建立了庞大的反革命军队,并长期占据这中心城市,而农村则是其统治的薄弱环节。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必须将工作中心放在农村,在农村长期积蓄和锻炼自己的力量,只有把农村建设成先进的、巩固的革命根据地,才能与占据这中心城市的敌人进行长期有效的斗争。以农村包围城市,逐步夺取城市,取得革命的最后胜利。 关键词:农村包围城市中国革命必要性可能性 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革命实践中逐步摸索出来的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和总战略。其基本内容是,中国民主革命首先在敌人统治力量比较薄弱的农村,发动农民武装暴动,建立人民军队,建立革命根据地,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建立政权结合起来,使之建成支持长期革命战争的战略基地。依托根据地积累发展革命力量,随着革命战争、人民武装和根据地的发展,逐步造成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态势,最后夺取全国胜利。 一农村包围城市的发展进程 继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后,毛泽东于当年9月l 1日,领导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组成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共五千余人。经转战和三湾改编后,毛泽东率领这支不足千人的部队于10月下旬进入了井冈山地区,开始创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南昌起义余部和湘南起义农军,在毛泽东率部接应下,两军在井冈山会师,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和军委书记,壮大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军事力量,对红军和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和影响。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先后在南方和陕甘地区建立了十几个革命根据地。毛泽东领导全党全军在抗日战争中建立了19个大型根据地;解放战争中建立了东北根据地,发展了华北、华东、华中、西北等广大解放区。这些根据地和解放区的建立与发展,逐步扩大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态势,对最后夺取全国胜利起了决定性的战略作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的这条革命道路,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战争史上仅有的,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暴力革命的学说。 从1928年10月到1930年1月,毛泽东在总结井冈山和其他革命根据地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先后撰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著作,从理论上对中国革命的一些基本问题作了深刻论述,其中核心内容是关于农村革命根据地红色政权存在与发展的原因和条件和关于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标志着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理论的基本形成。 1936年到1939年,毛泽东先后发表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新阶段》、《战争和战略问题》、《〈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等理论著作,从中国革命的基本规律、特点和主要形式,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等方面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理论,标志着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理论的成熟。 二农村包围城市的必要性

交通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城市从诞生发展一直与交通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古代四大文明古国的发源地—内河流域开始,发展到近现代—经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历程,无一不渗透着交通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与此同时城市的发展也促进了各种先进交通工具的出现,进而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 城市交通的分类 城市交通一般分为两部分,即城市内部交通和城市对外交通,城市内部交通主要通过城市道路系统来组织;城市对外交通则是以城市为起点与外部空间取得联系的交通,如铁路运输/水路运输/公路运输/航空运输以及管道运输等. 交通影响城市产业布局 交通条件是城市产业区位选择和城市产业布局调整的重要影响因素,交通条件的改变往往直接导致城市产业布局的形成与改变。在交通较为落后的阶段,高额的运输成本限制了城市间外部贸易的发展,工业活动在城市间难以形成专业化分工,大多数工厂在其选址时会把城市经济作为首要条件,落后的交通条件将经济的多样化限制在城市范围内。随着交通的发展,区位约束不断减小,长距离的商品运输成为可能,围绕着中心城市的腹地市场开始增长,中等城市和小城市开始出现,工业生产可在不同城市间实现专业化分工,这促进了聚集经济效应的充分发挥,推动了城市向外分散型发展。此外,便利的交通还能够促进沿线地区人口的快速流动,加快地区经济的对外联系,从而带动沿线周围的旅游、餐饮、房地产等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推动沿线经济的产业结构升级。 交通影响城市土地利用 城市交通对城市土地利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可达性的影响.可达性界定的范围可大可小,可达性的大小直接决定了地理区位的优劣;二是指向性的影响.指向性,即交通引导.不同的交通方式对城市发展的引导也不相同,直接影响

(完整版)中国革命为什么要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中国革命为什么要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是由中国的具体国情决定的。在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内无民主制度受封建主义压迫,外无民族独立受帝国主义压迫。中国革命主要斗争形式只能是武装斗争。以革命武装消灭反革命武装,主要组织形式便是武装。敌人的统治主要集中在城市,农村是薄弱地带.农民占全国绝大多数人口。只有实行土地革命,解决农民土地问题,才能组织发动武装农民,获得广大群众基础。中国革命的敌人长期占据中心城市,农村是其统治的薄弱环节,所以中国革命只有把农村建设成先进的、巩固的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逐步夺取城市,取得革命最后胜利。中国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广泛存在,为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提供了条件,军阀割据的混乱局面又使红色政权得以存在发展。 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是在经过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秋收起义这三大起义之后提出的。因为当时中共面临的情况是:蒋介石夺取北伐胜利的果实,制造四一二事变,马日事变,彻底和革命决裂。中共自己手中没有足够力量的军队实力,以至于在敌人富集的大城市发动的起义均以失败告终。但在农村敌人的力量相对薄弱,而且有利于发动占中国人口大部分的农民群众,可以有良好的阶级基础,并且发动群众,军民合作,可以为革命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所以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是很必要的,也是可能的。而经过陈独秀及苏联顾问的右倾投降主义统治后,中共经过分析得出中国革命必须依靠广大工人阶级农民阶级,不能再依靠军阀,和两面性很强的资产阶级的结论。“政权是枪杆子里打出来的”。那么多的工人运动有很多都以失败告终,都和没有军队支持由关系。所以中国革命必须走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这是历史的必然。这条新路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具体体现,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深入,为亚非拉美其他国家的革命提供了可贵的经验,同时,中国的革命也由此掀开崭新的一页,打响了武装反对反动派的第一枪。 毛泽东提出的“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是形成农村包围城市理论的基础和前提,又是这个理论的重要内容,但不等于就解决了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问题。要把工农武装割据发展为农村包围城市道路,还必须解决以下两个问题:一是农村斗争与城市斗争的关系;二是一小块或几小块农村革命根据地与夺取全国胜利的关系。这里的关键是,要认识中国革命应以农村革命为中心,把工作重点放在农村,下决心经营农村,建立巩固的农村革命根据地,以此作为全国革命胜利的出发点。毛泽东关于以农村革命为中心的思想,是有一个形成和发展过程的。 并且,国民党的主要武装力量在城市,要革命只能争取农村的力量,但并不是放弃城市的力量,因为最终目的还是夺取敌人的重要城市! 总结以上,可以知道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根本原因有三个:1、中国是一个农民国,农民占大多数,是革命的主力军。2、国民党在城市统治力量强大,农村薄弱,且当时共产党力量较弱,不宜直接夺取城市。3、国民党是资产阶级党派,却没有议会等机关,不能民主,只能枪杆子中夺取政权。

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形成的历史意义

农村包围城市发展革命道路理论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内容摘要: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发生后,持续三年的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宣告失败,同时第一次国共合作宣告失败。国民党通过“宁汉合流”以及张学良“东北易帜”等事件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自己的统治,中国革命转入低潮,中国革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局面。中国共产党在武装斗争的实践中,把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与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为中国革命找到了一条胜利的道路,也为打赢现代条件下人民战争提供了经验借鉴。 关键词: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探索;内容;意义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确定了“枪杆子里出政权”的思想,通过不懈的努力开展了一系列的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斗争。“革命工作应当以城市为中心,这是一个时期内党的共同认识。中共中央继续留在上海,党的工作重心仍然放在中心城市。但是,所有以占领中心城市为目标的起义很快就失败了。”毛泽东作为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最早的探索者和实践者,集中全党的智慧,及时总结了大革命成败的经验教训,果断地冲破了教条主义的束缚,创造性地摸索出了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一、以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是历史的选择性 经过多年的革命斗争以及共产国际的领导,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的客观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以极大的理论勇气和创造精神,科学论证了当时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在农村存在和发展的条件,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把党从生死存亡的危机里解救出来,并引领中国革命走向了新的伟大胜利。 第一,走以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是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客观历史决定的。进入近代以来,中国逐渐成为一个由若干帝国主义国家间接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内无民主制度而受封建主义的剥削,外无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的压迫。在内外各种力量的刺激下,中国传统的封建政治经济结构开始破坏,近代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制度得以生长。这时的中国城市不能完全控制农村,农村却依然可以不依赖于城市而独立存在。同时,幅员辽阔的农村是反动统治的薄弱环节,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中已经在农村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有利于革命力量的发展;加之反动军阀的分割统治,也使革命力量能够在敌人统治的边缘地带生存下来。 第二,走以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是由中国革命阶级的力量对比决定的。封建经济始终占主导地位,外国资本和本国官僚买办资本又对民族资本实行限制政策,不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极其弱小,中国工人阶级的力量也不强大,而农民却占到全国人口的80%。中国革命的敌人虽然建立了庞大的军队,但长期占据着中心城市,而农村却是其统治的薄弱环节。中国革命要想取得成功,必须发动农民、依靠农民和武装农民,必须先占农村,后取城市,走具有中国特点的革命道路。因此,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 第三,走以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正确判断和领导决定的。中国的早期革命以城市为中心目标,一方面是受西方革命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是中国革命的传统

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高频考点

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高频考点 一、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 (一)大革命失败后的艰难环境 大革命失败后,在国民党的统治下,白色恐怖笼罩着全国城乡,中国革命转入低潮。中国共产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党及其领导的革命运动遭到严厉镇压。共产党被宣布为“非法”,共产党的组织不断遭到破坏,党的活动被迫转入地下,许多共产党员和党的领导干部被捕、被杀。据中共六大时的不完全统计:从1927年3月到1928年上半年,被杀害的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达31万多人,其中共产党员26 000多人。汪寿华、萧楚女、熊雄、陈延年、赵世炎、夏明翰、郭亮、罗亦农、向警予、陈乔年、周文雍等党的重要活动家先后牺牲。工会、农民协会等也到处被查禁或解散,工农运动走向低落。 在这无比艰难的情况下,怎样坚持革命,中国革命应当走什么道路?中国共产党人开始了长时间的艰苦探索。 (二)开展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斗争 1927年7月中旬,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常委会决定了三件大事:一是将党所掌握和影响的部队向南昌集中,准备起义;二是组织湘、鄂、赣、粤四省的农民,在秋收季节举行暴动;三是召集中央会议,讨论和决定新时期的方针和政策。 同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秘密召开紧急会议(即八七会议),第一,彻底清算了大革命后期的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提出了“整顿改编自己的队伍,纠正过去严重的错误,而找着新的道路”的任务。第二,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会议明确提出土地革命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在中国,封建土地制度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买办势力反动统治的重要基础,解决农民土地问题始终是革命的根本问题。会议提出,党的现实最主要的任务是有系统、有计划地、尽可能地在广大区域内准备农民的总暴动。毛泽东在会上着重阐述了党必须依靠农民和掌握枪杆子的思想,强调党“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第三,选出了以瞿秋白为首的中央临时政治局。八七会议的及时召开,并制定出继续革命战争的正确方针,为挽救党和革命做出巨大贡献。中国革命从此开始了从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折。 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率领共产党掌握或影响下的北伐军2万多人在南昌举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这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端。 9月9日,毛泽东等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爆发。起义军公开打出了“工农革命军”的旗帜。在攻打长沙遭遇严重挫折后,起义部队决定南下,向敌人控制比较薄弱的农村区域转移,并于10月7日抵达江西省宁冈县茅坪,开始了创建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斗争。 12月11日,张太雷和叶挺、叶剑英等领导了广州起义,对国民党的屠杀政策发动了又一次英勇的反击。 从1927年大革命失败到1928年初,中国共产党还先后在海陆丰、琼崖、鄂豫边、赣西南、赣东北、湘南、湘鄂西、闽西、陕西等地区领导了近百次武装起义。 总之,革命失败,得了惨痛的教训,于是有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进入了创造红军的新时期。中国革命由此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即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或称十年内战时期。 二、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一)对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

中国为何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中国为何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山东成武二中历史组盛昌华274200 中国革命的道路是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而十月革命走的是先在中心城市发动武装起义再扩大到全国中小城镇和农村的革命道路。之所以造成这种差别,是由于两国不同的国情决定的。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出了一条不同于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为什么说走这条道路,是夺取革命胜利的必然之路呢? 第一,近代的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内受封建主义的压迫,外受帝国主义的压迫。历史上专制性就比较较强,没有民主的传统。虽然近代建立了民国,但民主只有形式,而无实质内容。中国不存在全法斗争的条件。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要战胜强大的敌人,必须采取斗武装斗争的形式,以革命的武装消灭反革命的武装。这就决定了革命的重心不能选在反动势力强大的城市。 第二,近代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城市里工业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而农村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广泛存在;中国革命的敌人在城市建立了庞大的军队,并长期占据着中心城市,但广大农村则是其统治的薄弱环节,这种不平衡决定了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力量主要集中在城市,而广大的农村敌人统治力量比较薄弱,所以农村更有利于开展革命工作。 第三、从领导阶级的力量来看,由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所以工人阶级力量相对较弱,这与俄国有明显的不同。俄国已经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已经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发展要比中国充分地多,城市俄国工人阶级的力量要比中国强大。俄国工人、士兵,掌握武装,多集中在大城市,对反动势力造成很大的威胁。俄国可以依靠城市里的工人阶级就可能取得革命的胜利。但中国由于在大城市里各种反动势力比较强大,单纯依靠工人阶级是很难取得胜利的。第四、从中国的经济基础来看,中国经济基础是小农经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国家。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的特点决定了它更容易为革命积蓄力量。把革命力量转入农村更有利于革命力量开展和反动势力的割据斗争。 第五、从各种社会矛盾来看,帝国主义国家的间接统治及其互相间的矛盾和斗争、帝国主义分而治之的侵华政策,造成了长期的军阀割据和连绵不断的军阀混战,又为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提供了缝隙。 第六、从革命的同盟军来看,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农民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和革命的主力军。并且中国的工人阶级大都来源于破产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和农民阶级有着天然的联系,农民阶级很容易接受工人阶级的领导。无产阶级要想夺取革命的胜利,就必须派遣自己的先锋队深入农村,从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入手,组织、发动和武装农民,使革命战争获得广大农民的支持和参加,这样才能与占据着中心城市的敌人进行长期有效的斗争,为最后夺取全国胜利奠定基础。 第七、从地理环境来看,中国广大的农村特别是山区,易守难攻,容易开展游击战。 第八、从主观上来看,相当力量正式红军的存在,党的领导及其正确的政策,则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主观原因和条件。毛泽东认为,这些原因和条件,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基本内容

中国革命为什么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 1927年后,中国共产党革命工作由城市向农村的重点转移,避实就虚,开辟了井冈山根据地,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井冈山道路”(也叫“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夺取全国胜利的道路,它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取得彻底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那么中国革命为什么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呢? 一、农村包围城市道路之国内大背景 1927年,由于蒋介石新军阀背叛革命,轰轰烈烈地大革命遭到了失败。国民党新军阀取北洋军阀而代之,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新走狗。国民党新军阀对中国人民实行出北洋军阀更黑暗、更残酷的统治。代表人民利益的中国共产党人与之进行了血与火的斗争,然 而“左”倾中央一再强调的进攻大城市的计划相继遭受失败。毛泽东毅然带领起义的残余部队进军井冈山,开始了中国革命重心的伟大转移,并找到了一条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三者密切结合起来的“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 二、关于“城市中心”与“农村中心”的争论 当时,之所以出现是以城市为中心,还是以农村为中心的争论,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对中国具体国情的不同认识,特别是对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城市与乡村之间关系的不同认识。 城市中心论——坚持通过中心城市的武装起义夺取全国胜利的中国共产党的一些领导人,包括共产国际的某些领导人认为,在中国,同欧洲资本主义国家一样,大城市的经济力量可以统治全国,乡村只是统治阶级的四肢,城市才是他们的头脑与心腹,单单斩断他们的四肢,而没有斩断他们的头脑、炸裂他们的心腹,是不可能置他们最后的死命,革命就不可能取得最后的胜利。因此,他们认为,只有中心城市的武装暴动取得成功,才可能影响小城市和乡村,才可能取得革命在全国的胜利,所以一味地主张通过中心城市的武装起义,来发展革命,夺取胜利。 农村中心论——残酷的革命斗争现实让以毛泽东为首的共产党员人冷静思考,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路线——以农村为工作重点,到农村去发动农民,进行土地革命,开展武装斗争,建设根据地。

农村包围城市和武装夺取政权理论习题及答案

05年农村包围城市和武装夺取政权理论习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毛泽东正式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是在下列哪一著作中() A.《新民主主义论》 B.《〈共产党人〉发刊词》 C.《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D.《论联合政府》 2.夺取抗日战争最后胜利的根本保证是() A.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英勇作战 B.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的不断巩固、发展和壮大 C.人民军队力量的不断发展、壮大 D.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发展和壮大 3.1947年12月,毛泽东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一文中概括了人民军队的十大军事原则,其中最重要的原则是() A.集中优势兵力和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 B.俘获敌人全部武器和人员,补充自己 C.善于利用两个战役之间的间隙休息和整训部队 D.先夺取小城市、中等城市和广大农村,后夺取大城市 4.人民军队的惟一宗旨是() A.党指挥枪 B.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C.夺取革命战争的彻底胜利 D.一切行动听指挥 5.人民军队必须置于中国共产党的绝对领导之下的根本原则的确立是在() A.八七会议 B.遵义会议 C.古田会议 D.瓦窑堡会议 6."工农武装割据"的中心内容是() A.根据地建设 B.党的领导 C.武装斗争 D.土地革命 7.毛泽东批评"城市中心论"提出"以乡村为中心"这一思想的文章是() A.《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B.《井冈山的斗争》 C.《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D.《反对本本主义》 8.毛泽东指出"从现在起,开始了由城市到乡村,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是在() A.十二月会议 B.晋绥干部会议 C.七届二中全会 D.八届二中全会 9.毛泽东把游击战争提高到战略地位的依据是() A.中国革命在较长时期内敌强我弱的特点 B.游击战争具有机动灵活的特点 C.中国的地理环境便于开展游击战争,不适合进行大规模的阵地战 D.人民军队的绝大部分是穿着军装、但缺少正规军事训练的农民 10.人民军队建设的根本原则是() A.党指挥枪 B.官兵一致 C.军民一致 D.民主建军 11.人民军队区别于一切旧军队的最根本标志是() A.废除了雇佣制 B.注重思想政治工作 C.不仅是战斗队,也是生产队、工作队 D.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12.毛泽东关于人民战争战略战术思想的核心是() A.积极防御的思想 B.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思想 C.战略进攻和战略决战的思想 D.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 13.毛泽东指出中国革命的中心任务和形式是() A.武装夺取政权 B.组建人民军队 C.创建革命根据地 D.消灭反动的武装力量

如何认识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重大意义

如何认识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重大意义? 在一个以农民为主体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度里进行革命,应该选择什么样的道路,这是党在领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面对的和必须回答的重大问题。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出了一条不同于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这条道路,是夺取革命胜利的必然之路。 第一,在近代中国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内无民主制度而受封建主义的压迫;外无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的压迫。中国的无产阶级根本不可能像在资本主义国家那样,先在城市经过长期的、公开的合法斗争,然后再组织武装起义,夺取政权。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要战胜强大的敌人,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只能是武装斗争,以革命的武装消灭反革命的武装,相应的主要组织形式必然是军队。 第二,近代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性使中国没有统一的资本主义经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广泛存在;中国革命的敌人虽然建立了庞大的军队,并长期占据着中心城市,但广大农村则是其统治的薄弱环节,这是农村革命根据地能够在中国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由于中国是一个大国,革命力量大有回旋余地,而帝国主义国家的间接统治及其互相间的矛盾和斗争,造成了军阀割据的局面和连绵不断的军阀混战,又使红色政权获得存在和发展的缝隙。 第三,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农业大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农民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和革命的主力军。只有实行土地革命,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才有可能把农民充分发动起来,摧毁帝国主义和封建地主阶级反动统治的基础。无产阶级要想夺取革命的胜利,就必须派遣自己的先锋队深入农村,从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入手,组织、发动和武装农民,使革命战争获得广大农民的支持和参加,只有把农村建设成先进的、巩固的革命根据地,才能与占据着中心城市的敌人进行长期有效的斗争,为最后夺取全国胜利奠定基础。因此,中国革命必须把工作重心放在农村,先占乡村,后取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 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反映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指导革命取得胜利的唯一正确的理论。它不是照抄照搬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而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独创性地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革命的理论。它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具体问题的光辉典范,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邓小平指出:“马克思、列宁从来没有说过农村包围城市,这个原理在当时世界上还是没有的。但是毛泽东同志根据中国的具体条件指明了革命的具体道路”。 可靠的同盟军和革命的主力军。只有实行土地革命,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才有可能把农民充分发动起来,摧毁帝国主义和封建地主阶级反动统治的基础。无产阶级要想夺取革命的胜利,就必须派遣自己的先锋队深入农村,从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入手,组织、发动和武装农民,使革命战争获得广大农民的支持和参加,只有把农村建设成先进的、巩固的革命根据地,才能与占据着中心城市的敌人进行长期有效的斗争,为最后夺取全国胜利奠定基础。因此,中国革命必须把工作重心放在农村,先占乡村,后取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 这条革命新道路的历史意义在于:

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意义及影响

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意义及影响 ——有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具体分析 摘要: 在领导中国革命时期,面对强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选择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成果,它结合了中国农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农民阶级人数众多的等我国具体国情,为最终的革命胜利赢得了保障。 关键词: 农村包围城市;革命;中国特色;武装斗争;马克思主义 正文: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建设的指导思想,所以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任重而道远。在革命时期,实现不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注定无法取得革命的胜利。在当今社会,实现不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无法更好地开展中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而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典型代表,“农村包围城市,组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则有着重要意义。 其基本内容是,中国民主革命首先在农村,发动农民武装暴动,建立人民军队,建立革命根据地,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建立政权结合起来,使之建成支持长期革命战争的战略基地。依托根据地积累发展革命力量,随着革命战争、人民武装和根据地的发展,逐步造成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态势,最后夺取全国胜利。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内容也变得更加充实和完备。① 之所以说“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是因为它结合了中国的具体国情。第一结合了中国特色的城乡关系,中国的城市不能完全统治农村,广大的人力物力在农村。中国革命的敌人异常强大,总是长期地占据着中国的中心城市,如果革命的队伍不愿意和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妥协,而要坚持地奋斗下去,如果革命的队伍要准备积蓄和锻炼自己的力量,并避免在力量不够的时候和强大的敌人作决定胜负的战争,那就必须把落后的农村造成先进的巩固的根据地,造成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的伟大的革命阵地,借以反对利用城市进攻农村区域的凶恶敌人,借以在长期战斗中逐步地争取革命的全部胜利。在这种情形下面,由于中国土地的广大(革命势力有回旋的余地),由于中国的反革命营垒全部的不统一和充满着各种矛盾,由于中国革命主力军的农民的斗争是在无产阶级政党共产党的领导之下,这样,就使得在一方面,中国革命有在农村区域首先胜利的可能;而在另一方面,则又造成了革命的不平衡状态,给争取革命全部胜利的事业带来了长期性和艰苦性。第二是在中国,农村可以离开城市而相对独立存在。地方性农业经济占主导地位,没有形成统一的资本主义经济。毛泽东指出,由于城市总是集中的,乡村又总是分散的,当敌人占据中心城市和交通线后,共产党在乡村建立的阵地就在地域上被分割,给革命战争带来了许多困难。这就规定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战争的长期性和残酷性。中国共产党在乡村,可以坚持长期的革命战争,去反对占据城市的敌人;并在长期的革命战争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