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整理)大学生构建和谐社会论文参考

(整理)大学生构建和谐社会论文参考

(整理)大学生构建和谐社会论文参考
(整理)大学生构建和谐社会论文参考

和谐社会

关键字:和谐社会; 社会主义; 社会关系; 协调发展;

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人们一直在追求社会的平等、安定、和谐。一部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人类追求美好社会理想的历史。

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协调发展,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共同进步的和谐社会。我们所要建立的和谐社会应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现代的、新型的和谐社会。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中,应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化改革的关系,以及坚持指导思想一元化与社会思想多样化的关系。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从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长期执政的历史任务出发,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把它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提到全党面前。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渊源

胡总书记指出:“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古往今来,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人们一直在追求社会的平等、安定、和谐。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部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人类追求美好社会理想的历史。

第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和谐”的思想非常丰富。“和”被广泛地应用于描述家庭、国家、天下等内部治理良好、上下协调一致的状态;“谐”,有协调、融洽的含义。比如,孔子提出“和而不同”,认为“和”的本质在于统一和协调多种因素的差异;孟子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认为只要内部和谐,上下齐心合力,就能无往而不胜;荀子提出“和则一,一则多力”,认为在一个组织内部人们和谐相处,就能取得一致,增大力量。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各种和谐社会的理想,而最具代表性的是“小康社会”和“大同社会”。“小康社会”指一种生活宽裕、上下有序、家庭和睦和讲究礼仪的社会,而更高级的社会则是一种公有共享、其乐融融的“大同社会”。

第二,西方的和谐思想也源远流长。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最早把“和谐”作为一个哲学范畴。赫拉克利特在肯定和谐价值的基础上提出“对立和谐观”,认为自然是从对立的东西产生和谐,而不是从相同的东西产生和谐。从苏格拉底开始,“和谐”被引入政治和社会领域。柏拉图阐述了“公正即和谐”的观点,提出统治者、军人和劳动者三个等级应各司其职、互不干扰、都有节制,这就是“理想国”。亚里士多德则认为,一个国家的政权应该由中等阶层来掌握,

这样就能很好地协调贫富两个阶层的利益,避免矛盾和冲突,从而实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16世纪后,随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社会出现贫富分化严重、阶级矛盾突出、政治秩序混乱和社会生活极不和谐等现象。这种混乱的社会状态使一些思想家提出反对资本主义、向往理想社会的空想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和傅立叶把他们设计的理想制度称为“和谐制度”。傅立叶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不合理、不公正的,将被新的“和谐制度”所代替。欧文对“和谐制度”进行了长期的实验,试图建立一种人与自然、工作与生活和谐的社会。但是,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和谐社会”是根据抽象的伦理道德和理性原则设计出来的,脱离现实社会的经济基础,因而不能不以失败而告终。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十分丰富。胡总书记指出:“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所要建立的和谐社会应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现代的、新型的和谐社会。

第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充满发展活力的社会。社会活力是社会进步、协调、和谐的基础和条件。社会活力不断增强,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社会活力包括三个层面:一是社会主体的活力,表现为人的能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二是作为社会生产和生活直接构成要素和资源的活力,如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环境的改善,新的知识、思想、文化的形成与创造等;三是社会生产、生活的方式和机制所具有的活力,能够实现社会系统的自我延续、自我调控、自我更新并发挥其功能。这三个层面不可分割、互为前提,统一构成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动力。

第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促进公平和正义的社会。我国的改革和发展进入了关键时期。在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结构的变动,利益关系的多元化,社会公平问题日益凸显出来。目前,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存在的比较突出的公平问题主要表现在:一、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分配差距拉大;

二、一些人民内部的利益矛盾错综复杂。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把发展放在首位,打破旧体制下的平均主义,出现地区之间、社会阶层之间和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是难以避免的。但是,必须注重社会公平,收入分配差距不能拉得过大。应当把这种差距控制在合理的、群众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尤其要消除产生分配不公的不合理的甚至是非法的因素。一方面,应当继续鼓励人们走勤劳致富、合法致富的路子;另一方面,应当坚决防止那些利用种种非法手段搞歪门邪道的人。同时,还要加强社会调控,让那些能力和条件较差的群体通过自己的努力和社会的帮助,逐步走上富裕的道路。

(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有序的社会。和谐社会必定是有序的社

会。

社会有序就是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有章可循。政治领域的有序主要表现为,权力授受和权力运行代表人民的意愿,符合民主程序,权力监督制约完备有效。经济领域的有序主要表现为,企业、市场、政府的功能定位正确,行为方式符合法律法规和市场规则。思想文化领域的有序主要表现为,正确处理指导思想一元化和思想文化发展多样性的关系,形成全国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社会生活领域的有序主要表现为,坚持共同的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以及在此前提下的个人自由。

(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安定的社会。

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十六大提出了我们党在21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和战略部署,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任务。这是清醒认识和准确把握我国社会发生的深刻变化,针对当前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新情况,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而确定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社会出现了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形式的多样化。在这样一个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既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动力,又有各种困难和风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就显得特别重要而艰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一种价值目标,又是一种不断推进的社会历史过程。从这个角度看,“构建和谐社会”与“实现全面小康”两者的现实起点一致,目标一致,实践过程也一致。和谐是一种社会状态,我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通过解决当前发展阶段存在的突出问题,促使全面小康的目标在和谐的状态中实现。如果说,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阶段性目标,那么,逐步消除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不和谐因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实现这个目标所要完成的重要战略任务。“和谐社会”是对“全面小康”的坚持与发展,是对“全面小康”中关于社会更加和谐要求的进一步展开和丰富,它使得“全面小康”在理论形态和实践基础上更加完整和系统。

第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系。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在总结国内外关于发展问题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而提出的重要战略思想和指导方针。坚持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统一于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和实践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是发展,是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社会物质财富的日益丰富。贫困不能产生真正的社会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要做好发展这篇大文章。坚持科学发展观,其根本着眼点在于用新的发展思路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地发展,而离开发展这个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就没有生机勃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没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做到“五个统筹”。统筹就是兼顾,兼顾才能和谐。从我国的现实情况看,城乡发展存在不协调,东西部发展存在不平衡,不同社会阶层的成员之间存在机会不均等,都制约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影

响着人际关系的和谐。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逐步缩小这些差距,消除这些不协调现象。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人是发展的主体,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民的幸福安康。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考虑广大人民的需求,为他们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保证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要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群体与群体、社会阶层与社会阶层之间的和谐。只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实现社会和谐;而社会是否和谐,又是检验是否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标准。

第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深化改革的关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活力、公正、有序和安定等,都需要深化改革。改革是化解并最终解决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和谐的根本途径。当前,我们遇到的许多矛盾和难题,是前进中的、发展中的、能够通过改革与发展来解决的矛盾和难题。形势逼人,不进则退。如果不坚持发展,不坚持改革,就只能是死路一条。如果在改革上畏首畏尾,甚至走回头路,不仅使我们面临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难以解决,而且还会引发新的社会不和谐。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也就是不断深化改革的过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虽然已经初步建立,但还有待于完善。现在,一些难题正处在攻坚之中。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管理体制等改革都在积极稳妥地推进,但总的来说,与经济体制改革相比,还不完全适应,尤其是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明显滞后。这是目前诸多社会矛盾未能得到妥善解决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当务之急。加快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应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同时建立健全失业、医疗、养老等方面的社会保障制度,充分发挥其减震器、安全阀功能。实践证明,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是相得益彰的。社会和谐是判断改革成败得失的一个重要尺度。任何改革方案的设计和出台,都要避免引发剧烈的社会振荡。我们所进行的改革,受惠者应该是大多数群众。代表好、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人民群众才会支持和拥护改革,社会才能安定和谐。

第四,坚持指导思想一元化与社会思想多样化的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面临的艰巨使命。历史方位的变化要求我们党不断改革和完善执政方式。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既要使党的领导贯穿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之中,又不要使自身处于社会矛盾的漩涡中心,要不断提高驾驭复杂局势的本领,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在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开放的扩大,我国经济和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革,社会阶层和社会思想出现了多样化趋势。这给坚持党的指导思想一元化带来了严峻挑战。苏东剧变的教训表明,党的指导思想搞多元化,必然造成灾难性后果。另一方面,面对社会现实的变化、尤其是经济的深刻变化,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思想多样化,不能采取正确的方针和政策,也会引起社会的不稳定甚至严重混乱。党的指导思想应当充分反映社会大多数人的利益、愿望、要求和共识。无疑,我们党的性质决定了党的指导思想具有先进性,但这种先进性必须建立在代表社会大多数人根本利益的基础之上,并得到社会大多数人的认同,这样党的先进性才具有最广泛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当然,党的指导思想和意识形态反映广大群众的利益、愿望和要求,决不意味着要淡化党的阶级性。

总之,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同时强调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我们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不仅是用来解释世界,更重要的是要用来改造世界。世界在变化,时代在发展,党

的理论也应当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完善和发展。我们既不能游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去追求理论创新,也绝不能关起门来、盲目地排斥那些属于全人类的精神财富。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和谐社会才能实现。

参考文献:

1.

2.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毛泽东选集》第3卷,第759页,人

民出版社1966年版。

3.

4.胡锦涛总书记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关论述党建 2005年

第3-4期

5.

6.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刘云山人民网2006

年10月24日

7.

8.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概论。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_初一作文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美丽的鲜花,因为有了绿叶的依偎,才显得清纯和鲜润;宽广的草原,因为有了万物的拥吻,才显得生机勃勃;美丽的田野,因为有了稻谷的陪伴,才显得精神抖擞。同样,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社会,不也是因为互相依存,互相映衬,互相促进,才呈现出了五彩斑斓的和谐。和谐是一种美,它令人惊艳,令人回味,令人追求。 那年刚放暑假,我和小奶奶还有弟弟去海宁做客,在等车的时候,我们遇到一位阿姨,看他不停地翻包,就想到她一定是遇到困难了。我上前去问:“阿姨,有什么问题吗?”她愁眉苦脸地说:“也没什么,就是今天出门是忘带硬币了,包里只有几张一百元,待会儿等车来了,就要投银币,可我没……”“阿姨,别急,我这正好有。”我从口袋里掏出1元钱,说。“给您!”阿姨感激地说:“这怎么好意思呢,这样,等到了海宁,阿姨请你吃冰激凌好吗?”“不用,这是我应该做的。”我摇了摇手说。阿姨摸了摸我的头说:“你真是个好孩子,谢谢你!”“不用谢,这是我应该做的。”我不好意思地说。说完,正好车来了,我们一起做上了车。阿姨坐在我身旁,与我说话,“你那个学校的啊?”“我是在袁花镇中心小学读的。”…… 我们越聊越开心,在第二站的时候,一位住着拐杖的老奶奶上了车。那时人很多,老奶奶没有座位坐,只能站着,一位大哥哥看见了,马上站起来,把座位让给了老奶奶,自己站着,老奶

奶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我一下子被大哥哥的举动温暖了。在旁的阿姨也不禁说:“现在的孩子都这么懂事啊!” 是啊,人们之间需要和谐,社会更需要和谐!所以只要我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学会尊重,学会宽容,学会帮助,学会关心,多一份关爱,少一些争执,多一份真情,少一些矛盾,那么我们的祖国便会充满和谐,世界将会变得越来越美好,我们每一个小学生都能在和谐的环境中茁壮成长,让和谐的社会充满温暖!

建设和谐社会研究论文

建设和谐社会研究论文 摘要: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第一次提出了"和谐社会"的概念,并要求我党不断提高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党的十七大在党章中又增写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容,作这样的修改,既阐明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的要求和指导原则,又阐明了现 阶段促进社会和谐的主要着力点。从而抓住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有重点、有步骤地持续推动和谐社会建设。 关键词:和谐社会;以人为本 1 坚持以人为本对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的社会。社会的制度安排能正确反映和兼顾各方面 群众的利益,各阶层对社会管理和生活现状感到满意,从而积极参与社会主义建设。显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1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更好地体现构建和谐社会的宗旨。深入体察人民群众的意愿,切实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 基本宗旨。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见物不见人”或者“重物轻人”都是不对的。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充分依靠人民群众,使最广 大人民群众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支配和受惠者。坚持把“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体现 在党领导发展的大政方针和各项部署中,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高度重视和自 觉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2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更好地稳固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 维护社会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改革开放 的深入推进,人民群众的内部矛盾也不断出现新的变化,各种经济利益矛盾更加突出。如 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在改革、发展中保 持社会稳定,妥善解决改革中因利益调整引发的各种社会矛盾,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突 出问题。只有坚持以人为本,从尊重、爱护、理解和关心人民群众的角度出发想问题、办 事情、做工作,才能摸清人民内部矛盾的症结,准确找出化解矛盾的办法。 3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更好地调动人民群众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性。人民群众是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力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 动一切积极因素,动员和组织广大人民群众投身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激 发各行各业人们的创造活力。以人为本,让各阶层人们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中得到实实 在在的好处,就能充分发挥和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增强凝聚力,激发创造力,为构建和 谐社会找到最广泛的力量支持,形成全国各民族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和谐共处的局面。?

浅谈政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最后定稿)

浅谈政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摘要】党的十六大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政府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引导者,必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发挥引导、协调和支持的作用,广泛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调整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形成和谐相处的人际环境。在我国社会矛盾日益凸显和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政府作为公共权威,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政府;和谐社会;作用 具有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些特征的和谐社会,只靠社会、市场和民众的自发调节是无法达到的。构建和谐社会,政府规制的权威调控和正确引导不可或缺。政府是拥有公共权力、管理公共事务、代表公共利益、承担公共责任的特殊社会组织,它既可以通过控制意识形态和公共传播媒体来引导、营造社会的思想、文化和舆论,又可以通过制定和实施法律规范及公共政策来影响和调节社会利益关系,还可以通过社会动员、社会协调、社会强制等多种方式来整合各种力量。显然,政府作为一种公共权威,其对社会稳定和发展的作用是其它任何社会组织无法替代的。在各种矛盾和冲突日益突出的变革时代和社会转型期,就必须拥有一个整合力、感召力、高效能、服务型的政府,来履行维护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基本职能,并发挥其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权威作用。

一个务实、高效、服务型的政府,来履行维护社会稳定和发展的职能。并发挥其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巨大作用,有效地整合各种社会力量,使社会在良性的状态下运行。具体来说,政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转变政府职能,用科学发展观做好服务 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积极创新发展理念、工作思路和办法措施,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推动社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一)大力加强城乡就业 完善就业保障服务信息系统,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的就业指导服务与援助体系。认真组织开展失地群众技能培训,加快失地群众转移就业。加强对下岗失业人员、低保户、“4050”人员和“零就业家庭”人员的就业帮扶,强化大学毕业生、退役军人就业服务。落实小额担保贷款等就业再就业优惠政策,鼓励以创业实现就业。坚持实施政府公益性服务。落实技能扶贫任务。培育家政服务品牌,挖掘社区服务岗位。 1、是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 装备制造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分别吸纳了21.2%和17.8%的规模以上工业从业人员,人均占有固定资产却只有工业平均水平的54%和37%。要以发电设备、重型装备、石油钻采设备、交通运输设备和工程机械为重点,加快装备制造业发展。以白酒、粮油、肉类、饮料和

日常生活中实践行动的社会学分析-“规范-权变”分析图式社会学专业毕业设计毕业论文

摘要:帕森斯在《社会行动的结构》中,构建了自己的一般化的行动理论,不久就遭到了加芬克尔批判,认为帕森斯行动理论的社会秩序先验性、外在性以及行动者通过社会化将规范内化并恪守执行这些理论预设,指出行动者不过是一个“判断傀儡”。本文拟在八个社会学概念上来具体解读他们行动理论之间的不同之处。在此基础上,本文构建出了“规范——权变”分析图式,并对其论证和解释。 关键词:帕森斯加芬克尔一般化的行动理论常人方法学“规范—权变”分析图式 引言 为什么要构建“规范—权变”分析图式,原因是帕森斯的《社会行动的结构》中一般化的行动理论和加芬克尔常人方法学里的关于行动者如何行动的观点并 不能完全地解释日常生活中实践行动,为此,本文在综合两种理论后,提出一个新的分析图式即“规范—权变”分析图式,并对其进行理论建构。 一、一般化的行动理论与常人方法学概要 在名著《社会行动的结构》中,帕森斯构建了一般化的行动理论,构成这一理论有三个基本的组成部分:第一组是遗传和环境;第二组是含有可以用科学方法加以验证的手段—目的关系的合理性行动类型;第三组是整合的共同价值。规范在这三个组成部分中无处不在,作用显赫。那么,规范在帕森斯的一般化的行动理论中到底处于什么样的一种状态呢?先说功效规范,即科学逻辑上可以验证的合理性规范,它是行动者通过科学手段从环境中得到的一系列正确的知识和程序,也是手段—目的关系内在合理性所要求遵循的。再谈道德规范,许多理性地追求自己的利益的个人未必在社会层面上产生最大的效益,为了约束个人产生的不利于社会的行为,因而道德规范这一有着社会需求而产生的观念知识被构建出

来。最后是一种经过整合的文化价值体系,帕森斯认为,社会学之所以区别于政治学和经济学,就在于它有整合的文化价值体系—这个社会学方面非常明显的伴生特性(帕森斯2003:867)。它体现在制度性规范的合法性中,也体现在仪式和各种表达方式中,起着整合和维系社会秩序的作用。

大学生如何参与和谐社会建设

大学生如何参与和谐社会建设? 在十六届六中全会中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阐述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和定位,指明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原则和重大部署。我们大学生作为社会未来的中坚力量,参与和谐社会建设也是我们必须肩负的责任。 在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到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是:○1民主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全面落实;○2城乡、区域发展差距逐步扭转;○3社会就业比较充分,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4基本公共服务系统更完善,政府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5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有较大的提高;○6全社会创新能力加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7社会管理体系更完善,社会秩序良好;○8资源利用更有效,生态环境改善;○9实现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 对于一些大方面的建设目标,单凭一人之力很难做到,这需要全部社会成员参与才能实现,我主要谈谈作为大学生如何从生活的方方面面参与构建和谐社会。 我们的一切行为都要以法律、道德为基础,同时要注重自身修养,提高思想觉悟。在各类案件中,犯罪嫌疑人除了低学历低收入的人以外,还有部分人拥有高学历。比如复旦大学投毒案,犯罪嫌疑人是中山大学毕业,保送复旦大学的高才生,因为日常琐事就杀死了同宿舍的同学。还有就是化工专业硕士开了“冰工厂”开始了制毒的犯罪之路,药家鑫车祸后将被害人杀死,马加爵因为几句玩笑就杀死舍友等等案例有很多。大学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期,我们应当加强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努力改造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不断提高人生境界。所以说,大学生要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的同时还要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不要触犯法律和道德的底线。我们作为社会中的高学历人才,应该为和谐社会建设出力,而不是扰乱社会的正常秩序。 我们要在学好本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广泛涉猎其他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作

构建和谐社会毛概论文

构建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社会学角度看,就是要构建社会结构各个层面的和谐,主要有:城乡结构的和谐、区域结构的和谐、社会阶层结构的和谐、就业结构的和谐、代际结构的和谐、人的发展与自然的和谐、价值观的和谐等。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形成和谐相处的人际环境。 一、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在于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社会发展首先取决于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推动整个社会发展。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提升了我国的综合国力,给社会发展创造了前提。但社会发展严重滞后时,也会妨碍经济增长。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实现经济与社会同步发展。人类历史发展的经验表明,经济的持续高增长期,往往也是社会矛盾的高发期。我国长达20多年的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不仅使原来的社会阶层结构发生变化,而且使各种深层次社会矛盾逐渐显露,对原来相对稳定的社会格局产生了巨大冲击。只有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了,才能化解社会矛盾,社会稳定才能得到保证。我国2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使全社会都得到了好处,但先富起来的毕竟是少数人,加之分配制度上的缺陷,我国的贫富差距有扩大的趋势。构建和谐社会,最基本的要求是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这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地区发展不平衡等因素,造成我国经济上快速增长的同时,社会并未同步协调发展。在社会发展中存在一些不和谐方面,一是我国的农民数量以及农业从业人员的比重过大,这给我国完成向现代社会结构的转型带来困难。按国际贫困标准,农村还有1亿多贫困人口,而现代化国家的最有标志性的指标,就是农民不再是穷人。二是我国的收入差距没有按照应有的规律向缩小的方向发展,而是继续加速扩大。这既有我国劳动力无限供给趋势限制了初级劳动工资提升的特殊原因,也有现代财富积累速度大大加快和社会组织中间管理阶层出现新分化的新情况,还有转型期腐败和非法致富对收入分配的影响。三是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没有出现劳动力短缺,而呈现出劳动力在一个较长时期供大于求的趋势,就业问题一时难以根本缓解。四是我国由于人均寿命延长和严格的人口控制,出现还没有富裕起来就过早老龄化的现象。 二、从社会结构层面构建和谐社会在我国改革开放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推进的过程中,新的社会矛盾、新的社会问题不断涌现,有时甚至集中暴露出来。从社会管理体系方面,构建和谐社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协调社会各阶层利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使我国原有的利益格局正在发生深刻的调整和重组,出现了一些新的社会阶层和日益多样化的利益诉求,从而使社会关系更为复杂,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带来了一系列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矛盾和潜在隐患。社会不同阶层、不同群众之间既存在着共同利益,又有着各自特殊的具体利益要求。为此,一是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二是要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增强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三是要特别关心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切实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把解决好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提高到增强党的执政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来认识。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强调,要“高度重视和关心欠发达地区、比较困难的行业和群众。在全社会大力提倡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形成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构建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发挥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广大农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根本力量的作用,鼓励和支持包括新的社会阶层在内的全体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建立健全社会协调机制,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要求、解决利益矛盾,自觉维护安定团结。2.逐步建立和谐的社会秩序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入,使许多社会深层次矛盾逐步显露出来,依法及时合理地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切实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已成为建立稳定、有序、和谐的社

高考作文常见主题——和谐

高考作文常见主题——和谐 【典型题目】 【出色标题】 【常见思路】 人类应该和谐相处。和谐社会需要以人为本。和谐要以公平正义为基础。和谐即是美。只有和谐才能促进可持续发展。和谐社会保障人的全面发展。和谐社会充满诚信友爱。和谐社会需要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善待自然,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和谐要从身边之事做起 【名言论据】 1.和为贵。——古语 2.家和万事兴。——谚语 3.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孔子 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 5.美在和谐。——赫拉克利特 6.看不见的和谐比看得见的和谐更美。——赫拉克利特 7.和谐是众多因素的统一,不协调因素的协调。——毕达哥拉斯 8.亲善产生幸福,文明带来和谐。——雨果 9.和谐是爱与恨结合起来的庄严的配偶。——罗曼?罗兰 10.美的真谛应该是和谐。这种和谐体现在人身上,就造就了人的美;表现在物上,就造就了物的美;融汇在环境中,就造就了环境的美。——冰心 11.君子是和谐而不会盲目附和,小人只是盲目附和而不会和谐 【事例论据】 1、丁绍光把美与和谐献给世界(艺术的和谐美) 丁绍光是著名的旅美画家,他的画以和谐为主题,取得了巨大成就。他觉得从哲学、文艺发展以及人类历史的角度看,和谐是重要的,这也是现在的世界所欠缺的。丁绍光也曾画过反映内心冲突的画,但那是在年轻时候,到国外后,他觉得世界缺少和谐,所以从此以和谐为主题作画。他会选择一些永恒性的题材,如母爱父爱、人性、人与自然的爱,这些本身不受空间、民族、时间的局限,而且还带有中国色彩。这些都是不同人、不同民族都可以得到共鸣的,是人类共同的想法,这样的艺术才可能永存。 2、和谐的形体(和谐即是美) 尽管由于时代、民族、社会形态的不同,人们的审美习惯、情趣、标准也有一定的差异,然而人体美的实质——比例与和谐,却是亘古不变的。例如:头颅是身高的1/7至1/8;肩膀最宽处为身高的1/4;大腿正面厚度等于脸宽……按这些原则结合成的人,体态匀称和谐,散发出令人愉悦的美感。被誉为女性健美典范的《米洛的维纳斯》,若按比例缩成身高160厘米的女子,其三围比例为90:72:96厘米,构成了比例协调、线条柔和的曲线美。而《掷铁饼者》雕像,构图的基本要素则是“人体正方形”(即二臂侧平举等于身高),体态雄健威武,凝聚着健力、美,是男性美的完整体现。 3、美大学生烤鱼受罚(要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2004年5月20日,加利福尼亚大学三年级学生马修?考克斯和凯茜?卢普闲来无聊,一起到校园的池塘边捞鱼解闷儿,结果“初战告捷”:只用铁钩就钓上一条45厘米长的大鱼。

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和谐社会建设(论文)

一、“以人为本”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以人为本就是要在现实性上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1、“以人为本”是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政策体现。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取代资产阶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随后,在《资本论》中指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为未来的社会奠定现实的基础,未来社会将是“一个更高级的、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建立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我们的最高纲领,而现阶段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由此可见,在整个社会主义阶段,必须紧紧围绕“以人为本”,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也是检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正确与否标准。 2、“以人为本”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手段,又是和谐社会的目的。把“以人为本”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出发点,就是要在现实性上,通过制定路线方针政策,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程度也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这两个历史过程应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地向前发展。反过来说,只有坚持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才能给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最可靠的保证。 3、“以人为本”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目的。把“以人为本”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落脚点,就是要把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结合起来,让人民真正享受到改革开反放的成果。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将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确定为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发展的中心目标,我们的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发展才会有明确的方向和正确的发展战略,才能从根本上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保障人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利的制度体系。才有可能从根本上把实现“以人为本”纳入法治轨道,才能从根本上克服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片面强调局部利益或以整体利益牺牲个人利益的施政倾向。 (二)和谐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互动共进的历史进程 1、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历史的、具体的。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决不意味着人们可以超越历史的和现实的条件,游离于社会及群体之外、随心所欲地行动。马克思、恩格斯在论述作为处在生产力和社会需要的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个人如何发展时强调提出:“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彼此发生关系的个人的世世代代是相互联系的,后代的肉体的存在是由他们的前代决定的,后代继承着前代积累起来的生产力和交往形式,这就决定了他们这一代的相互关系。总之,我们可以看到,发展不断地进行着,

如何构建一个和谐社会

如何构建一个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遵循以下原则: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必须坚持民主法治,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让广大人民群众不断从和谐社会建设中得到实惠,把共同建设、共同享有和谐社会贯穿于和谐社会建设的全过程切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各项工作 吴邦国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纲领性文件我们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表达了我们党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基本理念,反映了十几亿中国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共同愿望。建设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使人们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使改革和发展所创造的社会财富为全体人民所共享,使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关系更加密切,使安定团结的局面更加巩固。《管子·兵法》上说:‘和合故能谐’,就是说,有了和睦、团结,行动就能协调,进而就能达到步调一致。协调和一致都实现了,便无往而不胜。人内心和谐,就是主观与客观、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都要和谐。个人要能够正确对待困难、挫折、荣誉。

为构建和谐社会大学生应做些什么

为构建诚信社会大学生应该做些什么 [摘要]诚信社会作为美好的生活理想和价值追求,历来是人们追求的目标。中国历来就讲究“人无信无以立”“君子一言,驷马难追”等诚实守信的民族传统。把“诚信”作为追求的理想和价值观念也是西方许多哲学家、思想家的一贯追求。然而当今社会相继发生的一些诚信缺失、道德滑坡的现象,已严重影响到了诚信社会的发展,尽快修补社会信任的纽带,构建和谐家园,已成为了现代社会的当务之急。 [关键词] 诚信社会诚信建设 诚信是规范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道德品质和行为准则。就个人而言,诚信是高尚的人格力量;就单位而言,诚信是宝贵的无形资产;就社会而言,诚信是正常秩序的运行基础;就国家而言,诚信是良好的国际形象。诚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很早就把诚信作为“仁、义、礼、智、信”五常之一,在中华几千年历史中,有许多关于诚信的论述,也流传着许多诚信的故事。这些宝贵的论述,在今天也能给我们深刻的启示。诚信是一切道德赖以维系的前提。失信于人,什么工作也就开展不起来。古语曰:索物于暗室者,莫良于火;索道于当世者,莫良于诚。也就是说最好借助于光亮在黑暗中取物;而只有诚信,才能取信于天下。“得道多助”古人尚能如此明白,而我们作为代的大学生,更应该诚信做人。 诚信是大学生立身处世之本,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大学生要肩负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使命,就必须把诚信作为高尚的人生追求、永恒的行为品质、立身处世的根本准则。 那么我们当代大学生应该怎样做到诚实守信呢?我认为,我们应该先从思想上牢牢树立诚实守信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然后将之付诸日常的生活学习中去。从而做好自己,以影响他人。最后,我们还应自觉承担相关的宣传责任,使社会建立一种良好的氛围,最终社会和谐,人们幸福。大学生诚信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在加强教育上下功夫。要把诚信教育融入到课堂教学的各方面,体现到教师教书育人的各环节。有计划地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有目的的培养大学生的诚信观念,有意识地深入挖掘诚信的教育资源,激励诚信意识,培养诚信品质。教师是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的主体,要率先垂范,以学术和人格的双重魅力,给大学生做诚实守信的榜样。学校的所有干部职工,都要带头示范,处处守信用、时时重承诺,给大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必须在加强实践上下工夫。诚实守信,重在实践,贵在养成。诚信不是自然而然产生的,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要靠长期的教育培养和实践养成。要积极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全面学习广大人民群众的诚信品质,深刻认识诚信在经济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深刻体会诚信在人的成长、事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自觉把诚信认识化为诚信意识,主动把诚信理念变为诚信行为。 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建设的主力军,我们的诚信意识、诚信行为、诚信品质,关系着良好社会风气的养成,关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在一定意义上关系中华民族的未来。大学生要肩负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使命,就必须自觉加强诚信道德建设,把诚信高尚的人生追求、优良的行为品质、立身处世的根本原则。诚信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无诚业难立,无信事难成。诚信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助推器。只有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塑像道德修养,诚心做事、诚实做人,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才能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实现全面发展。

社会主义建设论文和谐社会建设论文

社会主义建设论文和谐社会建设论文 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做好群众工作 摘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做好群众工作是各级组织和干部的岗位第一职责。新形势、新任务需要做群众工作的队伍重视加强学习,在提高理论认识的同时,不断提高实践能力,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把党的群众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关键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群众工作;思想工作;服务群众需求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他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胡锦涛同志在报告中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行了精辟论述,不仅进一步凸显了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更为明确地强调了建设和谐社会是全党的重要任务,其关节点在于“建设”和“促进”。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中国共产党的五大执政能力之一,当前的一个迫切任务就是增强党的各级组织和干部做群众工作的意识和能力,包括十七大报告要求的“构建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体系”。和谐社会的内涵是丰富的,包括社会与自然环境、经济、政治、

文化之间的协调,但其本质是“人和”,包括人际之间、党群之间、干群之间、员工之间、邻里之间都要和谐。在所有的这些关系中,拥有资源和权力的各级组织和干部发挥着主导性,他们对促进社会和谐负有更大的责任,必须起到引领作用。在某种意义上,做好群众工作是各级组织和干部的岗位第一职责。 做群众工作历来是我们党的优势,也是党实现目标任务的重要法宝。然而纵观现实,做群众工作的现状不容乐观。我们的不少组织和干部做群众工作的意识越来越淡薄,看重的是行政权、指挥权的使用,习惯的是压制式的管理,不少同志不仅缺乏沟通意识,而且缺乏沟通技巧,在干部队伍年轻化、知识化的过程中,不少干部失去的是做人的工作的能力,更有甚者,一些年轻干部连谈心都不会了,其群众关系可想而知。我们要清醒地看到,现实社会中存在的相当一部分矛盾,是“人为”制造出来的。正是由于群众观念不强、群众意识淡薄,一些地方和部门在制定政策、执行政策的过程中不仅没有保护好群众的利益,而且还损害群众的利益,引起群众不满;正是由于工作方式简单粗暴,不懂得倾听,不会好好说话,一些本可以解决的一般性矛盾,最后引发成难以收拾的大冲突……经过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快速发展,应该说我们在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方面拥有了更大的物质基础和更多的化解手段,但是为什么各类矛盾和冲突屡屡出现,并且有加剧的趋势?从主观上分析,与一些组织和干部做群众工作意识的淡化和能力的不强有着密切的关系。

建设和谐社会作文

建设和谐社会作文 一个和谐的社会,必然是充满爱心,撒播温馨的社会,不用刻意营造,完全如一道浑 然天成的风景。爱心无价,和谐的社会需要用“爱”来铺就。 创造和谐社会作文 一阵温暖的春风从窗外吹来,《走进和谐的春天》一书中生动的人物形象不由自主地 浮现在我脑海里我们先来说说“申不害”吧!申不害建议国王韩昭候要真正地实行法制, 不能徇私枉法。但过了一些日子,申不害居然为了堂兄而破坏法规,真是不应该。幸好, 他知错就改,当面向国王伏地请罪。因此,诚信是一个人的必备品质,答应了别人的事, 就绝对不能违背诺言,如果没有能力做到的话,就不要答应别人。我们从小就应该培养这 样的品质。 再来看看那些一年级的小朋友吧!他们为了让自己家乡的小溪变得更清澈,共同联手 给省长写了一封信,建议省长要重视保护环境。这是四年级的我从来没做过的事情。这些 一年级的小学生们就有了这么强烈的保护环境的意识感,真是让人刮目相看!我们也应该 重视保护环境,做一些举手之劳的事情。如:看到路上有垃圾,就捡起来扔到路边的垃圾 箱里面去。叫长辈不要随地吐痰。立一个保护环境的公益告示牌等等。当然,自己先要做 一个保护环境的好榜样。 最让我敬佩的是“与死神赛跑的爱”——毛陈冰,她不顾自己的安危,赶了千里来到 黎平县的人民医院,为侗族妇女杨昌花献血。这种无私的奉献精神真是值得我们学习。而 且她还做好事不留名,说明她是因为真正的“无私的爱”而来的,而不是为了名利。我们 小朋友也应该向这位大姐姐学习,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在公交车上让座给有需要的人,看到小孩子跌倒就要帮他扶起来……是的,整个社会都需要这样的感动,全人类都需要这 样的感动。 尤其让我佩服的是创办下沙网的“寒门学子”——尚贞涛。他和他的伙伴们一起建设 了一个网站——“下沙网”,而且点击率非常高。通过这个网站,他认识了一批伙伴,一 起组建了下沙网工作室。没多久,杭州市区有一家公司就愿意和他们合作建设网站。可好 景不长,建站不到半年,因为种种原因,下沙网被迫关闭,投资公司撤资并撤走了服务器。但尚贞涛和他的两个伙伴坚持不懈,继续他们的事业。于是,下沙网又重新开张了,也渐 渐恢复了人气,现在他们的网站利润已达百万,旗下员工30余人。因此,我们也要坚持 自己的梦想,就会实现自己的梦想。 正因为有了这些形形式式生动的人们,祖国的春天才变得更和谐。我们要向他们学习,创造更和谐的社会! 建设和谐社会作文

浅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

浅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 拿到老师布置的这样一个宽泛的题目,刚开始真的不知道该如何是好,于是上网搜索了一些2010年大事件,当回顾过去一年的事情,我们却会看到西南五省市旱灾、玉树地震、煤矿事故等等自然界的、人类社会的不和谐所导致的一个个悲剧,既然这样的矛盾围绕着我们整一年的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就更加显得义不容辞。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信大家对它都并不陌生,这是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共产党作为执政党,要“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这是在党的文件中第一次把和谐社会建设放到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并列的突出位置。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些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需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全面把握和体现。 胡锦涛强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有机统一的。要通过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来不断增强和谐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通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来不断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保障,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不断巩固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撑,同时又通过和谐社会建设来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 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在新的国内外形势下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地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举措。 也许大家会觉得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太多于抽象化了,与实际生活联系不大,但如果我们认真想想,其实和谐社会的构建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正如,面对金融危机这一个大浪潮时候,中国采取的三个转变的应对政策,使得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发展这就是一个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伟大尝试。这是在经济发展的层面上的向和谐社会迈进的一大步。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除了像上述所说的,对经济发展有巨大的影响之外,在其他方面也担任着重要的角色。对中国的整体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意义。总的来说我们可以归结为下面几大内容: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反映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也反映了我们党对执政规律、执政能力、执政方略、执政方式的新认识,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思想。 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客观要求。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历史过程。建立平等、互助、协调的和谐社会,一直是人类的美好追求,也是共产党人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 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各种来自国际环境的挑战和风险的客观需要。当前,尽管人类社会进入了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新时代,但国际形势继续处于深刻复杂的变化之中,天下并不太平,引起动荡的因素还很多。面对如此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要有效地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挑战和风险,必须把国内的事情办好,始终保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局面,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是集中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力量,聚精会神进行现代化建设,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保障。 4.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的必然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关系到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大学生构建和谐社会演讲稿

大学生构建和谐社会演讲稿 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爱心筑和谐,平安送光明"。 有这样一个非常有趣的寓言故事,说的是地狱与天堂的区别究竟在哪里。故事是这样的:在地狱中,有这样一群人围着桌子吃饭,桌 子上摆满了各种丰盛的食物,唯一不足的是他们的手上都拿着10米 长的筷子,他们拿着这样的筷子夹着食物费劲的往自己的嘴里送, 却无法吃进去,就这样天长日久他们人人挨饿,个个愁眉苦脸,面 黄肌瘦。在天堂里,也有一群人围着桌子吃饭,他们手里的筷子也 同样的很长很长,但是他们夹着食物并不往自己的嘴里送,而是送 到了对方的嘴里,所以他们人人饱食,个个开心。 这个故事是学生时代的时候辅导员讲给我听的,现在想起这个故事,我又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受。爱,是如此的重要,它不仅仅是 人类彼此的需要,他更是人类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和前提。正如那 首歌所唱的: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在物 质文明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欣喜的看到爱心不但没有湮灭,反而 成为感动你我,关怀他人的契机。在刚刚过去的"感动中国"的颁奖 晚会中,"爱心"做为弘扬民族文化精神的主旋律,再一次得到了展现。在这个时候,国家电网公司做出开展"爱心活动"实施"平安工程"的决定,更是体现了企业与员工与社会之间最真挚的爱。 我们大多数人都是平凡的,平凡的人们喜欢用最平凡的方式表达着自己。关于爱心,我们感受最深的或许是偶尔的捐款捐物,或许 是义务献血时那从容的表情,又或许是危难时刻毫不犹豫的见义勇为……作为一名普通的电力工作者,作为集团公司大家庭中的一员,爱心在这里有了一种新的诠释:它是我们彼此之间善解人意的一个眼 神或微笑,它是别人跌倒时伸出的一双援助之手,它是工作临行前

共建和谐社会优秀作文

共建和谐社会优秀作文 我是一个匆匆的旅者,看惯了城市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长时间看不到真诚的目光,让我总觉得这世界缺少和谐…… 带着这样的心情,我想去大自然放松一下紧绷的神经。漫步在林间小道,清风带着泥土的气息,笼罩这我,多么和谐的风啊!我这才发现,自己忽略的和谐还有很多……。我张开双臂,抓住划过身边的风,轻轻放入了背包中,又踏上了旅途。 路上我捕捉下了每一幅和谐的画,不一会儿,便填满了整个包。直到再也背不动了我才停下脚步。我打开背包,细细品味着,一天的收获: 一只强壮的老鹰,展开翅膀,羽毛在阳光下映出光芒。它的眼睛是那么锐利,捕捉着来自地面的每一缕光线。突然,它奋力拍动翅膀,迅速飞上了天空。盘旋起伏,没一个动作都显现出它的威严与生机。它与蓝天是那样和谐,处处都是那么协调。它越飞越高,我昂首记录下了这和谐的一景。 (我走过了密密麻麻的草丛,猛然眼前一亮) 清澈的小河,流过面前。河面闪着粼粼波光,河上驾着一座石桥,石桥已经有很久的历史了,清幽的石块上长着青苔,泛着绿色。河水的空灵活泼与桥的厚重深沉,形成了鲜

明的对比,两个截然不同的物体,在此时却更显和谐,也许反差映衬才是最完美的组合。我蹲下身去,捧起这美丽的景物,装在了行囊里。 历数了自然的和谐,突然发觉自己似乎在着朦胧的夜色中,也已成了这和谐的一部分。 和谐的我,带着和谐的脚步回到了城市,用和谐的目光打量着,城市中的一切。才发现我一直忽略了许多和谐的细节…… 街头淡淡的晨雾中,依稀有几个忙碌的身影,他们正为城市的清洁无私的做着贡献。他们与街道是和谐的。车水马龙的道路上,一个盲人正在过马路,他两边停着许多车,没有车笛的轰鸣,只剩下安静的守侯。此时的车辆是和谐的,此时的一幕更是和谐的。一场场的爱心捐款,一次次的爱心义唱,一份份爱心在这个和谐的社会中传递…… 当我们拥有了一颗和谐的心,那么我们与和谐就已经在一起。 当我们拥有了一颗和谐的心,那么我们就能发现身边的和谐一景。 当我们拥有了一颗和谐的心,那么我们就能用和谐的举动,感染他人,共建和谐社会。

浅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浅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发表时间:2011-03-04T15:10:31.487Z 来源:《新校园》理论版2010年第9期供稿作者:姚晓燕 [导读] 就要关注人的价值、权益和自由,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姚晓燕(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山东济南250002) 摘要: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这一要求,适应了当前我国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深刻变化的迫切需要,扩展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涵,对于我们党巩固执政基础,完成执政任务,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关键词:和谐社会;社会发展 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是各方面利益关系不断得到有效协调的社会,是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创新和健全的社会,是稳定有序的社会。政通人和、社会和谐,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心愿。对于我们党来说,就是要通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不断提高党的社会影响力和社会动员力,实现党的执政任务,让人民群众满意。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符合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要求 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历史过程。建立平等、互助、协调的和谐社会,一直是人类的美好追求。马克思曾设想了“自由人联合体”的未来和谐社会模式,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关于“自由人联合体”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表述,都是指未来高级的和谐社会的目标模式。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把马克思的科学论述逐步变成现实,它完全符合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要求,是我们党在新时期推进伟大事业的又一个重大理论创新。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改革在广度上已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所有领域,在深度上已触及人们具体的经济利益,发展方面已由单纯追求GDP上升到追求人文GDP、环保GDP,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许多国家的发展进程表明,人均GDP 在1000 美元到3000 美元之间的发展阶段,往往既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黄金期,也是矛盾凸显期。由于经济社会各种矛盾加剧,处理得好,能够顺利发展,经济发展能够很快上一个新台阶,处理不好,经济将停滞不前或倒退。目前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突破1000 美元,正在向人均3000 美元的新目标跨越。同时,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也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社会利益关系更为复杂,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如果政策把握得当,就能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顺利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反之,就会出现经济社会发展脱节,导致社会差距扩大,社会矛盾加剧,经济社会发展徘徊不前,甚至出现社会动荡和倒退。为了创造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有利环境和条件,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保持社会的安定团结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必须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的必然要求 我们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工人阶级队伍不断扩大,素质不断提高。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广大农民,始终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同时,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也是我们党执政必须团结和依靠的重要力量。为了不断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并把新的社会阶层团结和凝聚在党的周围,扩大党执政的群众基础,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广泛的力量支持,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的局面。 (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在本世纪头二十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经过这个阶段的建设,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我们党带领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并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也是我们党把最广大人民的积极性、创造性调动起来,共同为完成党的执政目标和执政任务而奋斗的现实要求。 二、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坚持以人为本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在当代中国,就是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劳动者为主体,包括社会各阶层在内的最广大人民群众。本,就是根本,就是出发点、落脚点,就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坚持人民在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地提高人的素质,用先进文化培育人、塑造人。先进文化包括先进的思想道德和先进的教育科学文化两个部分。抓好思想道德建设,就是要引导人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先进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确立全体社会成员共同遵循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规范人们的行为方式,提高人们的思想境界,使社会成员具有良好的品德,从而正确处理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真正融入自然、融入社会、融入集体,实现社会各阶层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要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就要坚持在全国人民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关心每个人的利益要求,体现出人道主义和人文关怀,满足人们的发展愿望和多样性的需求,尊重和保障人权;就要关注人的价值、权益和自由,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既有着中华文明的深厚根基,又体现了时代发展的进步精神。中华文明历来注重以民为本,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中国古代思想家提出了“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天地之间,莫贵于人”,强调要利民、裕民、养民、惠民。我们今天强调的以人为本,继承了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但又与它存在着实质上的区别。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体现了朴素的重民价值取向,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缓和阶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