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节 教育的基本功能

第二节 教育的基本功能

第二节 教育的基本功能
第二节 教育的基本功能

第二节教育的基本功能

一、教育的社会功能

(一)教育与生产力

1.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兴办教育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任何社会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必须取决于两方面的条件:一方面是物质资料生产能为教育的发展提供的物质基础,即能提供多少劳动年龄人口,多少社会剩余产品,多少可以从事学习的富余时间.以及多少以教育经费形式表现出来的可以用于教育活动的条件:另一方面是生产力发展、社会再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程度,包括需要的劳动力总量和各种劳动力的比例.它们分别决定着整个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和教育的体系、结构。

(2)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3)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生产力对教育有制约作用,而教育对生产力也具有促进作用

(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3)人力资本理论

舒尔茨提出的“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本的核心是提高人口质量,教育投资是人力投资的主要部分。教育是提高人力资本最基本的主要手段,所以也可以把人力投资视为教育投资问题。

(二)教育的政治经济功能

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权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道德的内容

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

①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②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③教育本身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三)教育与文化

1.教育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第二,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第三,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

第二,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

第三,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2.教育与文化关系的特殊性

(1)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

(2)教育本身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四)学校文化

1.学校文化的概念

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各群体所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其中最具决定作用的是思想观念,特别是价值观念。

2.校园文化——学校文化的缩影

按照不同的层次和标准,校园文化可以再细分成学校物质文化、学校组织和制度

文化、学校精神文化等。其中,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二、教育的个体功能

(一)内发论

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

孟子是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人只要善于修身养性,向内寻求,这些品性就能得到发展。

奥地利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它是推动人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

美国当代生物社会学家威尔逊把“基因复制”看做是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

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则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人的发展顺序受基因决定。

(二)外铄论

外铄论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我国古代性恶论的代表人物是荀子,他认为人自身的因素是需要改造的。

英国哲学家洛克的“白板说”是外铄论一个典型的代表。

外铄论的另一个典型代表是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他曾经这样说:给他一打健康的婴儿,不管他们祖先的状况如何,他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从领袖到小偷等各种类型的人。

(三)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三、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

(一)遗传

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等的特点,也叫遗传素质。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二)环境

环境对人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是很明显的,我国古代对此早有研究。墨子提出“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而“孟母三迁”更是说明古人注重环境对人的熏陶。

(三)个体主观能动性

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人身心发展的动力。只有外部环境的客观要求转化为个体自身的需要,才能发挥环境和教育的影响。

(四)教育

1.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2)学校教育是通过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2.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在开发特殊才能方面

四、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个体身心的发展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顺序,身心发展的个别过程和特点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顺序。儿童从出生到成人,他们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教育意义:循序渐进。

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教育意义: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

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不平衡性,是指在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儿童身心发展的速度并不是完全与时间一致的匀速运动,在不同的年龄段,其发展的速度和水平是有明显差异的。心理学家根据这一规律,提出了发展关键期或最佳期的概念。所谓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对个体某一方面的训练可以获得最佳效果。

教育意义:抓住关键期和最佳期。

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互补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它首先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如失明者通过听觉、触觉、嗅觉等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补偿。机体各部分存在着互补的可能,为人在自身某方面缺失的情况下依然能与环境协调并继续生存与发展提供了条件。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

教育意义:教育要取长补短,长善救失,相信学生的潜能。

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教育意义:教育工作要做到因材施教。

教育学概论(按题型整理)讲课教案

教育学概论 名词解释、选择题 ·教育学:教育学是研究人类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是研究如何更有效地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一门科学。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思想的提出者是----孔子 ·《爱弥儿》的作者是-----卢梭 ·教育学的研究目的是揭示----教育规律 ·将教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的是------赫尔巴特 ·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杜威 ·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这种教育起源论被称为---心理起源论 ·对终身教育提出系统阐述的是----保罗*朗格朗(法) ·下列不是原始教育的特点的是-----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提出“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的文件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世界上最早推行义务教育的国家是-----德国 ·教育的本质:培养人 ·教育:是通过培养人的活动而作用于社会,它的特定功能或基本职能是通过人类已有文明的传授促使受教育者从知之较少到知之较多,从智力的沉睡状态进入激活状态,使其沉睡状态的潜能发展为动态的潜能,最终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成员。 ·教育活动的构成:从宏观角度看,教育活动由教育主体、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环境、教育途径六个要素构成;从微观角度看,教育活动由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四个要素构成。 ·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实际上就是我们今天从狭义的角度来解释的教育,即社会通过学校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所施加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以使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 ·当代社会构成要素:自然环境、人口和生产方式。 ·人的特征: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 ·人的身心发展的含义:指的是一个人从出生到成年期间在身心两个方面所发生的积极变化,即个体在身心诸方面及其整体结构与特征方面的连续不断的变化过程

高校四大基本职能论述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充分发挥高校四大基 本职能 骆平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教育放在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之首,提出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目标任务,为未来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就高校而言,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就必须以高校的四大基本职能为根本着力点,积极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持续、科学的发展。 高校要以提升质量为核心,加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胡锦涛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人才培养是高校的主体功能,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培养人才,是高校所要面对、思索与完成的基本命题。我国当代最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曾经在病榻上向温家宝总理进言:“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新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个很大的问题。”培养大量的一线创新人才,是当代中国高等教育最重要的历史使命。培养创新型人才,高校不仅需要探索系统化的制度体系,并且必须将这些行之有效的制度体系用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一种培养创新型人才并使之实现价值、发挥才能的长效机制。纵览国内外培养优秀创新型人才的经验可以发现,一个创新型人才的成长,需要以理想为动力,知识做基础,制度成保障。其中,“立德树人”则是确保这个培养体系良性循环的思想基础。胡锦涛同志曾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广大青年一定要深刻了解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不懈奋斗的光荣历史和伟大历程,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人民,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坚定理想信念,增长知识本领,锤炼品德意志,矢志奋斗拼搏,在人生广阔舞台上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尽情展现人生价值,让青春在为党和人民建功立业中焕发出绚丽光彩。“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作为培养青年人才的主战场,高校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必须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德育工作的价值和意义,不断改革创新,加强德育工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高校德育工作的本质所在和内涵之义,而德育工作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路径和基本要求。高校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德育工作,做好德育工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高度凝练了高校德育工作的灵魂、主题、精髓和基础,高校要结合实际情况、大学生的思想情况,寻求新形势下德育工作的新方法、新模式以及新渠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增强德育工作的创新能力和影响力,提高德育工作的亲和力和向心力,不断增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针对性、实效性,培养信念坚定、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高校要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新贡献。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综观国际国内大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确保到二0二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十分艰巨,需要全国上下齐心协力、埋头苦干、顽强拼搏。建设小康社会,提升国家的综合实力,科学研究是基石。高校作为科学研究的主力军,从

教育学原理重点(一)——教育学概述

教育学原理重点 第一章教育学概述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 (二)教育学的研究任务: ①揭示教育规律;②科学地解释教育问题;③沟通教育理论和实践。 (三)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学的萌芽; 2.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创立标志是: ①对象方面,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1623年英国哲学家首次在科学分类中将教育学划分出来,意味着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 ②概念和术语方面; ③研究方法方面; ④结果方面,出现了系统的教育学著作,如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1806年出版,标志教育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⑤组织方面,产生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1776年在哥尼斯堡大学开始讲授教育学,这是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的开端; 3.二十世纪以来教育学的发展: 出现了分化与综合两大趋势;表现在 ①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日益扩大;

②教育学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的多样化; ③教育学日益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科体系; ④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的关系日益密切; ⑤教育学加强了自身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研究; ⑥教育学的若干基本问题; ⑦教育学的理论性与实践性、本土化与国际化、科学性与价值性关系问题。 (四)20世纪以来主流的教育派别 1.实验教育学: 代表人物:德国的梅伊曼、拉伊等; 基本观点: ①反对思辩教育学; ②提倡将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应用到教育研究; ③提出教育实验提出假设、进行实验和确证三个基本阶段; ④主张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探索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及其智力发展水平,提出将实验数据作为教育改革的基本依据; 2.文化教育学: 代表人物:德国的狄尔泰、斯普朗格和利特等 基本观点: ①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 ②教育的对象是人,因此教育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 ③教育研究既不能采用思辩的方法也不能采用实验的方法,而只能采用精神/文化科学的方法即理解和解释的方法; ④教育的(首的就是通过文化培养完整人格;教育的主要方法是“唤醒”和“陶冶”; 3.实用主义教育学: 代表人物:杜威、克伯屈等 基本观点: ①教育即生活; ②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③学校即社会; ④课堂组织应以儿童的经验为中心;师生关系要以儿童为中心;教学过程要

教学过程的基本功能和特点

6.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过程的基本功能和特点(P69、P76) 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过程:是学生学习社会科学知识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基础知识,提高运用其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与人生观的过程,其实质是引导学生逐步实现从知到行的转化过程。答:(1)基本功能 A.知识传授功能:知识传授功能是形成技能、培养智能和发展个性的基础,因而是教学过程最基本的功能。而技能的形成、智能和个性的发展,又能够反过来促进知识的增长。而知识的传授又是和技能的形成、智能和个性的发展互相交织在一起,相辅相成,互为因果。在教学中,教师主要通过教材向学生传授系统知识、间接经验。学生对教材的掌握,是一个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结合的过程。如果学生的感性认识丰富、清晰、想象生动,理解书本知识就比较容易。B.技能形成功能:形成技能的过程和传授知识的过程是统一的,技能可以分为智力技能和动作技能。技能的形成要经过长期的反复练习,才能逐渐达到熟练程度。熟练的标志就是可以高度自动化的特定活动,技能的形成是进一步学习知识和运用知识的可靠保障,是积极有效的参加社会实践并作出创造性贡献的先决条件。只有掌握了一定的熟练技能后,才能更经济、高效率的学习新知识和运用已学到的知识。C.智能培养功能:智能培养是在传授知识和形成技能的基础上,在传授知识和形成技能的统一过程中进行的,三者之间有极为密切的关系,是互为依存的统一体。要培养学生的智能,不仅要强调传授知识和形成技能,而且要考虑怎样传授知识和形成技能。一般认为学生从探索中通过独立思考获得的知识,在解决各种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的探索中获得的知识和技能,是培养智能的最好途径。但是,由于学生,尤其是中小学生学生是未成年的少年儿童,知识和经验有限D.个性发展功能:传授知识、形成技能和培养智能是发展个性的重要方面。每个学生都有可能在一定的原有经验背景和胜利条件的基础上,形成独特的知识、技能和智能结构,成为个性发展的基础。但是学生个性的发展还取决于另外几方面的因素,即思想、品德、价值、体系、情感、动机、态度、意志等的培养。身体素质的健美也是个性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基本特点:①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最突出的特点是教学内容与思想教育目的的直接一致性;任何学科的教学都有一个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问题。但思想政治课直接地发挥德育功能的,其教学内容与思想教育目的的直接一致性是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最突出的特点;它对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思想品德起着奠基作用,是中学德育的主要途径之一。②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是转变学生思想的反复性与曲折性相结合的过程;思想政治课具有反复性与曲折性的特点的原因:A.是由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决定的。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的是通过政治、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政治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为其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打下基础。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觉悟。B.是由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思想特点决定的。③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过程是学校教育的深刻性和社会影响的管繁星相结合的过程;在学生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形成的过程中,死刑政治学科教学产生的深刻影响和重要作用是十分明显和不言而喻的。除此之外,学生还会受到学校、教廷和社会的广泛影响,这些影响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④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是培养学生双重能力的过程;所谓双重能力,是指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正确认识问题的能力;二指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正确分析自己的思想行为,进行自我教育的能力。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这两种能力的培养,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只有正确分析学生自身的思想行为,进行自我教育,改造主观世界,才能更好的认识、改造客观世界;只有再正确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才能更好的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

教育学教育的本质和基本规律

第二章教育的本质与基本规律 第一节教育的本质 一、教育的基本概念 (一)广义: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有目的的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是人类社会自有史以来就有的一种社会活动。(二)狭义: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影响的社会活动,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二、教育的属性 (一)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1. 教育是把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的过程。 2. 教育培养人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的进行的。 3. 在教育这种培养人的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以及教育内容三要素之间的矛盾运动。 (二)教育的社会属性 1. 教育的永恒性: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主要有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着教育。 2. 教育的历史性:教育是一种历史现象,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的历史时期,教育的目的、性质、内容等都各不相同,所以,教育具有历史性。 3.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教育要受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的制约,但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又具有自己的独立性。 (1)教育具有自身的继承关系。 (2)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 (3)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三、教育的起源和发展 (一)教育的起源 1. 教育的神话起源说:有神论者认为,教育是由上帝创造的,教育就是体现神和上帝的意志,顺从于天。是错误的观点。 2. 教育的生物起源说:19世纪,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利托尔诺是生物起源论的代表。《各人种教育的演化》。也是错误的观点。 3. 教育的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孟禄,他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年人的一种无意识模仿,也是不科学的。 4. 马克思主义劳动起源说: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因为:①、劳动为教育的产生提供了现实条件②、劳动对教育的产生提出了客观要求。 (二)教育的发展 1. 原始社会的教育概况: (1)教育的社会性和无阶级性 (2)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融合在一起。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教育学概述 概念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根本任务) 研究对象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 研究任务教育规律(基本规律:教育与人(内部),教育与社会(外部)) 发展概述萌芽时期(只是思想,不是学科),创立时期,发展时期 萌芽时期:中国 儒家孔子 人性论性相近,习相远 人性三等:一等生而知之者:上智,二等学而知之者:中人,三等困而不学者:下愚办学方针有教无类: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悔也 孔子的教育思想并未体现绝对的教育平等 教育功能国家发展的三个条件:庶(劳动力),富(生产力),教(政治伦理教育)孔子的治国大纲,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论述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教育家 教育目的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子夏说: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君子的三方面培养: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教育内容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教学方法学思行并重:“学而知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 因材施教:“闻斯行诸”朱熹总结:夫子施教各因其材,小以小成大以大成,无人弃也 启发性教学:世界上最早使用启发性教学的教育家。“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 与三隅反,则不复也”。“愤”是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是口欲言而未能之貌 道德教育立志(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克己、力行、中庸、内省、改过 孟子 人性论“性善论”:人有不学而能的良能和不虑而知的良知,教育的作用是扩充善性(内发论)教育的作用“明人伦”,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封建社会的教育目的) 理想人格“大丈夫”,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品德内化) 内心修养方式:持志养气、动心忍性、存心养性、反求诸己 教学思想深造自得: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内发) 盈科后进: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循序渐进原则) 因材施教(教亦多术):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 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 专心致志: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社会分工与教育劳心者治人,劳力者之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

教育基本原理含答案版

教育基本原理 1、什么是教育观(在“上篇教育观”背面) 教育观是关于教育的观念系统,是对教育的基本理解与总体认识,主要包括教育的历史与形态、教育的目的与功能以及教育的规划与构想三方面内容。教育问题的解决关键在于教育观念的改变。 第一章 1、重点掌握关于教育起源的观点:生物起源论、心理起源论、劳动起源论。(P4-7)(1)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利托尔诺和沛西·能。主要观点:教育起源于动物生存的本能,教育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也存在于动物世界。 (2)心理起源论。代表人物:孟禄。主要观点: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 (3)劳动起源论。主要观点:教育起源于人类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超生物经验的传递和交流。 2、什么是教育。(即教育的定义P7-12)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同社会的发展、人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上说,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 3、掌握教育的要素。(P12) (1)教育者 从事教育活动的人就是教育者,他应有明确的教育目的,理解他在实践活动中所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以及教育发展的任务和使命,了解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以及社会对个体所提出的客观要求。 (2)受教育者 凡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学习责任和作为教育对象的人都是受教育者。 (3)教育影响。 是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联系起来的中介,如教育内容、教育材料和教科书等等。 4、简要掌握教育的基本形态及历史分期。(P15) 教育的基本形态:家庭家庭,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 教育的历史分期:原始社会的教育、古代社会(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的教育、现代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 5、掌握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特点。 家庭教育:(1)良好的家庭教育对个体的成长而言具有极其重要的奠基性作用。(2)内容上具有零散性,方式方法上往往表现出一种随意性。(3)家庭教育具有先导性、感染性、权威性、灵活性、针对性和终身性等特点。 学校教育:(1)目的明确,无论是教学还是其他教育活动都有明确的教育目的;(2)组织严密,学校教育由专门受过训练的教师承担教育任务,学生相对稳定,具有较为严密的教育工作和较为完善的教育制度;(3)环境优越,学校是专门的教育场所,具有比较齐全的教学设备,图书资料和活动场所。 社会教育:(1)比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具有更广泛的活动空间、影响更为广泛、更能有效地对整个社会发生积极作用。(2)具有一定的开放性。(3)教育的内容方法和形式上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第二章

教育学概论(答案)

一、判断题 1、“自有人生,便有教育”,这里的教育是狭义的教育概念。(×) 2、“成均”、“痒”是古代萌芽时期的学校称谓(√) 3、中国的私学发展始于战国时期。(×) 4、古代由朝廷直接办理的官学称为中央官学,由历代官府按行政区域在地方设置的学校称地方官学。(√) 5、私学按其程度和所授内容可以分成经馆和小学两类。(×) 6、教育以创造社会物质财富为直接目的,为经济服务是其本质的功能。(×) 7、参与式学习是指学生有机会讨论关于环境问题的见解,鼓励他们辨别自己的观点。(×) 8、政治与教育之间并不是只有单向的决定作用,他们之间是彼此制约的。(√) 9、罗马俱乐部的《增长的极限》标志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真正形成。(×) 10、现代社会中,教育是使科学技术转化为劳动者精神财富的手段。(√) 11、能否培养出社会文明与进步的引导者与促进者,能否为未来社会培养未知的新人,这是现代教育区别于传统教育的一个根本标志。(×) 12、现代教育不仅要把个体当作必要的工具塑造,更重要的是要把个体当作目的本身来加以培养。(√) 13、自治教育体现了“自由与责任”、“自由与纪律”的统一。(√) 14、清末洋务派和维新派在教育目的上均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他们所讲的“中学”与“西学”含义基本相同。(×) 15、关于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表述,“五育”说在逻辑上比“三育”、“四育”说更趋合理。(×) 16、学生掌握知识是提高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而后者又是前者条件。(√) 17、教师行为的真正适应是以对学生的适应和为学生所接纳开始的。(√) 18、布鲁纳曾经提出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经验+反思=成长。(×) 19、教师的专业成熟不是独立个体的成熟,而是置身于班集体的环境中。(√) 20、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认为支配儿童心理的因素是环境与学习。(×) 21、美国教育家杜威倡导活动课程强调学生从“做”中学,这里所讲的“做”就是“动手操作”的意思。(×) 22、所谓教材的心理化是指将教材上包含的逻辑经验还原为儿童的心理经验。(√) 23、对于学龄前儿童或小学低年级儿童而言,开设活动课程是比较适合的,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及思维能力的逐步成熟,他们就应当开始学习比较系统化、理论化的科学知识了。(√) 24、学科课程是按学生心理发展的顺序与特点组织而成的课程,活动课程是按学科知识固有的内在逻辑与体系组织而成的课程。(×) 25、综合课程不可能表现为学科课程。(√) 26、“教是为了不教”的基本含义是教的目的就是要达到让学生最终能独立地学习。(√) 27、学生结合教材采取的自学和家庭作业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 28、教师不在现场而学生学校进行的自习不是教学活动。(×) 29、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因此它不应该首先是一种认识过程。(×) 30、教学过程应该受到认识过程的一般规律所制约。(√) 31、在实施自觉纪律教育中,教师应尽量多采用奖励,而避免使用处罚的方式。(×) 32、受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既是德育的客体又是德育的主体。(√) 33、“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过程”的规律,它提示教育者在实施德育中应按照“知、情、意、行”的顺序来进行。(×) 34、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复杂性和曲折性是由于受到学生各种思想品德的不稳定性与社会各种影响的复杂性决定的。(√) 35、强调教学是德育最基本、最经常、最主要的途径,但并不否定其他德育途径的重要性。(√) 36、学校管理的机构包括决策机构、咨询机构、执行机构和反馈机构。(√) 37、教研组是学校组织系统中最基层的正式组织。(×) 38、正确的集体舆论标志着班级成员在自治管理的意识和能力方面达到一定的水平。(×) 39、教育评价的功能主要是对教育、教学活动实施有效的控制与管理。(×)

第二节 教育的基本功能

第二节教育的基本功能 一、教育的社会功能 (一)教育与生产力 1.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兴办教育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任何社会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必须取决于两方面的条件:一方面是物质资料生产能为教育的发展提供的物质基础,即能提供多少劳动年龄人口,多少社会剩余产品,多少可以从事学习的富余时间.以及多少以教育经费形式表现出来的可以用于教育活动的条件:另一方面是生产力发展、社会再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程度,包括需要的劳动力总量和各种劳动力的比例.它们分别决定着整个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和教育的体系、结构。 (2)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3)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生产力对教育有制约作用,而教育对生产力也具有促进作用 (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3)人力资本理论 舒尔茨提出的“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本的核心是提高人口质量,教育投资是人力投资的主要部分。教育是提高人力资本最基本的主要手段,所以也可以把人力投资视为教育投资问题。 (二)教育的政治经济功能 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权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道德的内容 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

①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②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③教育本身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三)教育与文化 1.教育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第二,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第三,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 第二,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 第三,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2.教育与文化关系的特殊性 (1)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 (2)教育本身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四)学校文化 1.学校文化的概念 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各群体所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其中最具决定作用的是思想观念,特别是价值观念。 2.校园文化——学校文化的缩影 按照不同的层次和标准,校园文化可以再细分成学校物质文化、学校组织和制度

教育学第一章教育学概述(附答案)(同名43308)

教育学第一章教育学概述(附答案)(同名43308)

第一章教育学概述练习题 一、填空题: 1.教育学是一门研究___ ____,揭示教育规律的社会科学。 2.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是《__ ___》。 3.1632年,著名的教育家夸美纽斯出版了《____ _》,它是近代最早的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4.1806年,德国教育家的《普通教育学》的出版,被公认为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 5.实验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有拉伊和。 6.实用主义教育的创始人是_____________,其代表作是_______________,他被视为“”的代表。 7.1939年,前苏联教育家主编的《教育学》被认为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代表性著作。 8.批判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有美国的和

法国的布厄迪尔。 二、单项选择题 1.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记载在() A.《中庸》 B.《礼记》 C.《论语》 D.《学记》 2.西方最早的教育论著是() A.《雄辩术原理》 B.《理想国》 C.《大教学论》 D.《普通教育学》 3.教育学被正式列入大学课程始于十八世纪()在哥尼斯堡大学讲授教育学。 A.卢梭 C.康德 B.裴斯泰洛齐 D.赫尔巴特 4.赫尔巴特的教育主张被称作() A.现代教育派 B.传统教育派 C.形势教育派 D.实质教育派 5.“产婆术”是由()创立的教学方法。 A.柏拉图 B.亚里斯多德 C.苏格拉底 D.卢梭 6.下列对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的阐述,正确的是()。 A.其代表作是《政治学》,是教育史上第一位划分年龄分期的教育家

B.其代表作是《理想国》 C.主动脉张胎教 D.强调早期教育 7.《理想国》是()的主要代表作。 A.亚里士多德 B.柏拉图 C.苏格拉底 D.卢梭 8.卢梭的教育著作是()。 A.《大教学论》 B.《爱弥尔》 C.《普通教育学》 D.《民主主义与教育》 9.英国教育家洛克的教育著作是()。 A.《教育论》 B.《教育漫话》 C.《大教学论》 D.《爱弥尔》 10.《民主主义与教育》的作者是()。 A.克鲁普斯卡娅 B.斯宾塞 C.布鲁纳 D. 杜威 11.提出结构教学理论和发现法的教育家是()。 A.赞科夫 B.布鲁纳 C.根舍因 D.杜威 12.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形成于()。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 D.欧洲文艺复兴后 13.1963年,()出版了《教育过程》一书,提出了“结构教学论”。

教育学教案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概述 教学目标: 1、掌握教育学的概念。 2、了解教育的发展。 3、掌握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4、了解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及它的学科特征。 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 第一节教育概述 一、教育学的概念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从广义上说,包含着有目的地促使个性形成的一切影响的总和,是人形成的整个社会化过程。它既有专门组织的塑造、培养与学习,也有专门组织以外的非定型的、在社会、家庭中分散的随机地进行的教育活动。教育学研究的对象历来主要是学校教育(指专门组织的、以教与学为主体形态的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活动)。在当代,随着教育观的改变,教育学的研究对象,除了学校教育外,也包括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在内。教育学研究教育现象、教育问题的目的,在于揭示教育的客观规律,阐明有关的教育原理,明确教育本质,并对教育实践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二、教育的发展 1、原始教育 原始教育指原始社会的教育,是同使用石器工具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教育。原始教育的特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非独立性。在原始社会里,由于生产力水平很低,教育还没有从社会生活中分化成为专门的事业,没有成为独立的社会活动领域,没有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人和机构。 (2)贫乏性。表现在教育内容上只有简单的生产知识、劳动技能、宗教观念、行为规范等等;另外还表现在教育方法上的单调性,即主要是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的口传身授。 (3)无阶级性。教育不分阶级,仅在教育内容、要求上有性别差异和年龄差异。 原始社会教育尽管很原始,但使当时简单的社会经验得以保存、传递,是保障人和社会的延续和进步不可缺少的条件。 2、古代教育 古代教育是指存在于古代社会的教育,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两种不同的社会形态,古代教育的特征有这样几个方面: (1)学校教育的产生,有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和专职的教育者 (2)有相对稳定、丰富的教育内容 我国在奴隶社会,教育的内容有礼、乐、射、御、书、数等方面;而在封建社会,教育的

教育心理学和教育学原理大题

第一章教育学概述 二、简答题 1、请联系实际,评述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基本观点 2、试述教育学的未来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3、试述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主要观点,并谈一下你对它的认识。 三、分析论述题 试述教育学包含了哪些基本问题,并结合实际谈一下你对这些基本问题的认识。 第二章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二、简答题 1、试述80 年代以来我国理论界关于教育本质问题的几种有代表性的观点并说明对教育本质的探讨有何重要意义。 2、教育的历史发展分为那几个时期?各个时期的教育有什么特点? 3、试列举中西方历史上有关教育的代表性定义并谈一下你对这些不同教育定义的看法。 三、分析论述题 试论述教育的起源并谈一下你对各种不同教育起源说的认识。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 二、简答题 简述教育对社会文化的选择功能。 三、分析论述题 运用现代教育功能的原理说明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第四章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 二、简答题 1、为什么说环境在儿童身心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但不起决定作用? 2、试述个体主观能动性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并说明对此我们所应采取的教育策略。 三、分析论述题 1、论述学校教育在儿童发展过程中起何作用。 2、试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并说明它对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有哪些重要启示? 3、试用有关教育理论分析下文中所述事例: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可观者,邑人奇之,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竭于邑人.不使学。予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人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归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第五章教育目的 二、简答题 简述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三、分析论述题 1、试结合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观点谈一下你对我国当代教育实践的认识。 2、试根据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公布的教育目的,说明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是什么,应如何去实施教育目的? 第六章教育制度 二、辨析 通常我们所说的教育制度实际上所指称的就是学校教育制度 三、简答题 简述学制确立的依据。 四、论述题 论述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学校教育制度的变革,你能从中得到什么经验,这对我国当前学制改革有哪些重要启示? 七章课程 二、简答题 1、联系实际,说明影响课程改革的因素有哪些? 2、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内容包括哪几个方面? 3、举例说明校本课程的利弊。 4、试分析课程目标的主要特征,并说明应如何确定课程目标? 三、论述题 1、试述泰勒关于课程评价模式的基本观点。 2、联系实际,分析影响课程实施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第八章教学 二、辨析题 辨析教学与教育、智育、上课的关系 三、简答题 1、列出五种国外主要的教学模式并说明当前在我国教学实践中采用的教学模式主要有哪些?

教育学概论知识点

1.我国目前使用的是三级课程管理模式。 2.学科课程论它又称作分科课程论。 3.教育在全世界的发展正倾向于先于经济的发展。 4.“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体现了教师劳动的效果具有长期性。 5.不同类型层次的学校所培养人才的具体要求是指培养目标。 6.古代的教育具有阶级性、等级性。 7.我国最早的教育专著是《学记》 8.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了教育的性质 9.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论著《新教育大纲》的作者是杨贤江 10.遗传素质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11.“启发”一词来源于孔子所讲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句话。 12.从个体发展的的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这个意义上说,个体的主动能动性是决定因素。 13.因材施教原则我的精神实质是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 14.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15.学校教育的基本构成要素是教育者、教育措施和受教育者 16.被人们看作是教育学形成独立学科的标志性著作是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17.杜威和他的《民本主义教育》是20世纪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 18.由于教育能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因而教育具有生产性 19.“应试教育”的根本错误是违背了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 20.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21.教育所要解决的特殊矛盾是受教育者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矛盾 22.教学所要解决的特殊矛盾是知与不知的矛盾 23.社会生产力对教育起制约作用 24.要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目前教育落后的状况,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在于教育体制 25.制约教育目的的最终因素是生产力的发展 26.校本课程是学校教师开发的课程 27.中国教育目的实现的基本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28.“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思想最早出自《论语》 29.“活到老学到老“是现代教育终身性的特点的要求 30.教育史上两大对立学派---传统教育学派和现代教育学派的代表人物分别是赫尔巴特和杜威 31.最早提出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年龄阶段,进行德智体多方面和谐发展教育的教育思想家是亚里士多德 32.我国倡导启发式教学的第一人是古代教育家孔子 33.教师劳动手段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劳动具有示范性的特点 34.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的是内发论 35.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提出面向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 36.遗传因素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 37.在一个人的发展过程中,有的素质在较低的年龄阶段就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有的素质则要到较高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成熟的水平。这反映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均衡性 38.赫尔巴特所代表的传统教育思想的核心一般被概括为:教材中心、课堂中心和教师中心 39.涂尔干说:”教育是成年一代对社会生活尚未成熟的年轻一代所实施的影响。其目的在于使儿童的身体,智力和道德状况都得到激励与发展,以适应整个政治社会在总体上对儿童的

第1章第二节教育学概述

第1章第二节教育学概述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一)概念: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 对象: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动力:教育问题根本任务:揭示教育规律 拓展:教育学≠教育方针政策≠教育实践经验≠教育科学(普通教育学、幼儿教育学、职业技能教育学、高等教育学) 二、教育学发展概况 (一)萌芽阶段 1、中国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 (1)孔子的教育思想 A、核心:仁和礼 B、有教无类的教育平等思想。 C、教育内容:文行忠信。重道德、人事、文事,轻科技和劳动。 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奠定儒家教育的基础。 D、教学原则:启发诱导(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因材施教;学思行结合;温故知新。 (2)孟子 A、性善论。 B、教育目的:明人伦。 C、重视个人的内在修为。 (3)荀子 性恶论:“人之性恶,其善伪也”伪:道德 A、教育作用:化性起伪。 B、学习过程:闻-见-知-行。 尊师:把教师纳入“天、地、君、亲”序列。 道德二字合用最早开始于荀子《劝学篇》 (4)墨家 内容:兼爱、非攻为教; 注重文史知识和逻辑思维能力培养;注重实用技术。 方法:强力而行。 知识来源(亲知、闻知、说知) 价值:科技教育和思维能力训练。 突破“六艺之教”。 (5)道家 道法自然。提倡怀疑、用反、虚静等辩证法思想。 (6)《学记》——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专著选自《礼记》 A、教育功能: 社会功能: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个体功能: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出自《学记》) B、教学原则 教学相长: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尊师重道: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藏息相辅: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豫时孙(循)摩: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

2019年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教育心理学概述

2019年小学教师资格证《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教 育心理学概述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心理 学和教育学的交叉学科,拥有自身独特的研究课题,那就是如何学、 如何教以及学与教之间的相互作用。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是围绕学与教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展开的。主要包括学习与教学的要素、学习与教学的过程两个大的方面,其中 学习与教学的要素又涵盖了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 环境等因素。学习与教学的过程包括学习过程、教学过程以及评价/反 思过程。 (1)学习与教学的要素 学生是学习的主要要素,学生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教师在 教与学的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也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教育心理学研究教师主要涉及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 及教学风格等基本的心理特性。 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教 学大纲、教材和课程。 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 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前者涉及课堂自然条件、教学设施以及空间布置等,后者涉及课堂纪律、课堂气氛、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校风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等。 (2)学习与教学的过程

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教学情境,组织教学活动,与学生实行信息交流,从而引导学生的理解、思考、探索和发现过程,使其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评价/反思过程始终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包括在教学之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监测和分析以及在教学之后的检验和反思。 3.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对教育教学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它在实际应用中能够协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协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协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实行研究。 4.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简况 (1)萌芽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继承了众多教育家和思想家对教育与心理相互关系研究的成果,在自己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出版了《教育心理学》一书,使教育心理学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 (2)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3)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 (4)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教育心理学的体系越来越完善,内容越来越丰富。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第一节 学前教育的功能

第一节学前教育的功能 ?教育功能 ——指教育本身所特有的对个体或社会所产生的功用或价值。 期望层次(willings) 三层次潜在层次(实际结构) 教育实践 一、学前教育功能的内涵 学前教育的功能是教育的功能在学前阶段的应用,包括学前教育的基本功能和衍生功能。 教育的基本功能——是指在教育功能体系中最基本的最能反映教育活动本质关系的功能. 教育的衍生功能——是指在教育功能体系中因教育基本功能的实现而延展出来的对自然改善和社会进步所发挥的功能。 二、学前教育功能的特征 领先性 广泛性 对象性 发展性 延后性 三、学前功能的类型 从性质上划分,学前教育功能可分为学前教育的期望功能和实际功能;从范畴上划分,学前教育功能又可以分为个人功能和社会功能。 学前教育的期望功能——是指学前教育理想的功能,他对个人和社会具有积极的正功能。 学前教育的实际功能——是指学前教育事实上对个体与社会所产生的功用或价值。 四、学前教育的具体功能 (一)学前教育对个体的期望功能 (二)学前教育的对社会的期望功能 1、学前教育的保育功能 (1)是由学前教育对象的特点决定的 (2)保育具有的新内涵:大健康观 (3)保教结合是世界学前教育的发展趋势 2、学前教育促进个体认知发展 (1)婴幼儿具有巨大发展潜能 新生儿已经具有初步的感知觉、记忆 <新生儿最早的记忆是妈妈抱着吃奶的姿势> 婴幼儿时期是学习最快、最关键的时期 期望功能: 1、经济功能 2、政治功能 3、文化功能

4、家庭功能 ?提高劳动力素质 ?解放妇女劳动力 ?促进工农业生产和现代化建设五、学前教育功能发挥的策略 (一)提高对学前教育的重视 (二)加强对学前教育的监管 (三)提高学前教育师资的素质(四)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投入力度(五)多渠道举办托幼机构 (六)为学前教育立法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新增考点一:教育的基本形式 从纵向看:落后的、原始的、以四大文明古国为核心的古代教育现象 从横向看: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自我教育、自然形态的教育(指渗透在生产生活过程中的口授身传生产生活经验的现象) 新增考点二:教育平等 教育平等是人类的基本理念之一,是人类价值的基本尺度,也是衡量社会公正程度的基本标准。 其含义包括四个重点:1.人即目的,人受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个体自由和谐的发展;2.教育权利平等;3.教育机会均等;4.差别性对待原则 教育平等的理论:1.古代朴素(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2.古典自由主义(夸美纽斯“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类”) 3.民主主义学派(强调个人自由,教育平等) 新增考点三:三纲领和八条目《大学》是《礼记》中的一篇 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新增考点四:韩愈的师道 1.由“人非生而知之者”,肯定“学者必有师”。 2.“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基本任务。传道是仁义之道,授业是儒家的六艺经传与古文,解惑是解决学“道”与“业”过程中的疑问。 3.以“道”为求师的标准,主张“学无常师”。 4.提倡“相师”,确立民主性的师生关系。

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属性和基本要素 (一)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人类有目的的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1.从社会的角度定义 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 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更狭义的教育指思想品德教育活动。 2.从个体的角度来定义 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二)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的本质属性是育人,即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也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的具体而实在的规定性体现在: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教育是人类有意识的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2.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继承性、长期性、相对独立性、生产性、民族性(三)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媒介(教育影响) 现代学校的教育者具有以下特征:主体性、目的性、社会性(P11) 教育媒介是建构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起桥梁和沟通作用的一切事物的总和,是教育活动的中介。从内容上说,主要就是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从形式上说,主要是教育手段、教育方法和教育组织形式。 有人认为,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措施是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教育措施是实现教育目的所采取的办法,它主要包括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内容构成了教育中三对最为基本的矛盾。其中,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的矛盾是基本的决定性的矛盾,因为它是教育活动的逻辑起点。 二.教育的功能 教育功能指教育者在教育活动过程中通过教育媒介对受教育者的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1.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 2.按教育功能作用的方向,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3.按教育功能作用呈现的形式,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三.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说(朱熹) 2.生物起源说(法国的利托尔诺、英国的沛西能) 生物起源说是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根本错误在于没有把握人类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把教育起源问题生物学化。 3.心理起源说(美国的孟禄认为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心理起源说把人类有意识的教育行为混同于无意识模仿,同样导致了教育的生物学化,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 3.劳动起源说(苏联和中国)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