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感悟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感悟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感悟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感悟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感悟

同志们好!

首先感谢同志们的信任和邀请,给了我和同志们进行一次心灵交流的机会!很高兴和同志们相会,一道学习和感悟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

关于传统文化的话题,现在人们已时常提及,“至今已觉不新鲜”。“百家讲坛”把学术殿堂的历史、文学、哲学、文物鉴赏等传统文化引至平民百姓;北京奥运开幕式有一轴长卷尽展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这又让我们想起了毛泽东同志的一段著名论述:

“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个珍品。对于这些,我们还是小学生。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予总结,继承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运动是有重要帮助的。”1

又:“我们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决不能割断历史。”

“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2

2009年2月初,温家宝总理在英国剑桥大学演讲《用发展的眼光看中国》时专门提到:“中国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博大精深。‘和’在中国古代历史被奉为最高价值,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我们的民族既能像大地承载万物一样宽厚包容,又能像苍天刚健运行一样,彰显正义。”

看来,尽管“传统文化”虽已不觉新鲜,但仍有说不尽的话题。今天愿将我自己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感受和同志们做一个交流。相信这种交流只要源自心灵间的真诚,就一定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并一定会在今后的人生长途中时时闪亮。

我们就从源头说起吧。

一、你从哪里来——中国传统文化的长河。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3

1、从汤因比、李光耀的预言说起:中国、历史、文化传统。

(阿诺德·约瑟夫·汤因比(1889-1975)——20世纪英国的世界级历史学大家)

“西方观察者不应低估这样一种可能性:中国有可能自觉地把西方更灵活、也更激烈的火力与自身保守的稳定的传统文化融为一炉。如果这种有意识、有节制地进行的恰当融合取得成功,其结果可能为文明的人类提供一个全新的文化起点。”4

“将来统一世界的大概不是西欧国家,也不是西欧化的国家,而是中国。并且正因为中国有担任这样的未来政治任务的征兆,所以今天中国在世界上才有令人惊叹的威望。…实际上,中国从纪元前221年以来,几乎在所有时代,都成

1《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毛选2 / 533-534页。

2《新民主主义论》2 / 708、668

3《论语·子罕》

4《历史研究》(1934-1961年)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为影响世界的中心。”5

﹝按:当然,今天重要的是谁能为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而不是预测谁能充当未来统一世界的领袖。﹞

东方时空:水均益访李光耀谈中国崛起——李预言崛起,水问其故,李曰:“一个民族的历史!”

(1)、“中国”概念的形成与内涵的变化发展

《诗经·大雅·民劳》:“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

《尚书·梓材》:“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肆王维德用,和怿先後迷民。”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德以柔中国,刑以威四夷。”

《史记·货殖列传》:“夫山西饶材、竹、谷、纑、旄、玉石;山东多鱼、盐、漆、丝、声色;江南出棻、梓、姜、桂、金、锡、连、丹沙、犀、玳瑁、珠玑、齿革;龙门、碣石北多马、牛、羊、旃裘、筋角;铜、铁则千里往往山出釭置:此其大较也。皆中国人民所喜好,……”

《三国志·诸葛亮传》,“亮说权曰: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不能当,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明史·宦官传·郑和传》:“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

《明史·外国传·琉球传》:“琉球居东南大海中,自古不通中国。”

《今晚报》2009年2月19日:“绝版李鸿章”:“我中华之称中国,自上古迄今,由来已久。既与各国立约,亦仅只约首书大清国字样,其条款内容,皆称中国,从无改写国号之例。”

2009年3月13日:网载:李氏朝鲜与美国条约——1882年5月22日,大朝鲜国四百九十一年即中国光绪八年四月初六日,大美国一千八百八十二年五月二十二日。

China与昌南镇:

俄语“中国”与契丹。

(2)、历史一词的起源与内涵。

史——“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许慎《说文解字》

历——经过、经历。——左民安《细说汉字》历史——《三国志·吴主传·裴松之注》:“魏帝曰‘吴王颇知学乎?’赵咨曰:‘吴王浮江万艘,带甲百万,任贤使能,虽有余闲,博览书传历史,藉采奇异,不效书生寻章摘句而已。”

——明朝,李廷机,袁黄著《历史大方纲鉴》、《历史大方纲鉴补》,(在日本流行)

——19世纪末,清设京师大学堂仿日本设“历史”课。

——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恩选集》第一卷第21页注)“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既历史科学,历史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这两方面的是密切联系的,只要有人存在,

5《展望21世纪》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5年版

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制约。”

内涵:

?客观过程——人类各种实践活动的客观发展过程,是已经稳

定的凝结下来的活动。

?主体化的记载——历史家、历史记述者对人类活动的记录。

?学科

(3)“传统”与“历史”密不可分:

传——传递;

流传、传承。

统——纪,茧性为丝,煮以热汤而抽统纪,方能成丝。

引申,纲纪,本、始。

传统——由历史沿传而来的思想、道德、风俗、艺术、制度。

(4)、“文化”的起源与意义

文——文身,引申:文字

文章——文采、礼法制度

文饰

文明、文化

文化:《易经·贲卦·彖传》:

“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文化:广义——人类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人类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应的社会制度、组织机构。

泛指——一般知识、语文知识

考古学用语——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

文明:〈左传·桓公二年〉“夫德,儉而有度,登降有數,文物以紀之,聲明以發之。火、龍、黼、黻,昭其文也。五色比象,昭其物也。钖、鸞、和、鈴,昭其聲也。三辰旂旗,昭其明也。”

二、如何认识你——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与精华

1、特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1)独创性——一枝独秀,映日荷花别样红。

①文字与文学——用心为文可雕龙,北风南骚韵深长。

文字的独创性:文—形—音—义

陶文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

唐诗宋词元曲——诗的国度

对联:苏州留园对联

上联:读书取正,读诗取志,读易取变,读骚取幽,读汉文取坚,最有味卷中岁月。

下联:与兰同芳,与莲同洁,与梅同疏,与菊同野,与海棠同韵,定自称花里神仙。

②史学——绵延五彩纂著,三通两鉴廿四史

③哲学——重德言道轻神,天人理气知行辩

④科技、医学——九章祖率恒表四大发明耀中华

望闻问切辩证一枚银针行天下

⑤文物艺术——君子无故玉不去

表里如一可比德

南青北白青为主

李唐越器时间无

求意丹青无限美

东方神韵有奇葩

莫道一币形微小

已纳百学在其中

(2)悠久性与连续性——一脉相承,不尽长江滚滚来

史官制度史馆制度

黑格尔“中国历史家的层出不穷、继续不断,实在是任何民族所比不上的。”《历史哲学》

李约瑟:“一般认为司马迁不可能拥有足够多的一千多年前的历史资料来写历史。可是,当人们从无可争辩的真迹——安阳

甲骨文中清楚地找到三十个帝王中的二十三个帝王名字

的时候,……大家可以想象,许多人该是何等惊异!由此

可见,司马迁一定拥有相当可靠的史料。这一事实再一次

说明,中国人有深刻的历史意识。”《中国科技史导论》汤因比:《历史研究》——世界26种文明形态,唯中国文明未中断。

(3)凝聚性、融合性与共创性——一统向心,天下华人一家亲

四次民族大融合、三种文化大交流

中华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国古代灿烂的传统文化。

季羡林先生:传统文化——大国学

感悟魅力:

a)天津驻新疆办事处,“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

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出塞》)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b)“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

2、精华:千般主张论人文重民贵和说精华

楼宇烈:“中国传统文化最鲜明的特征就是人文精神。”

郑师渠:“在我们看来,‘和’即追求和谐的中和主义,更能表现中国文化神韵,说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也许更恰当些。”

《易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1)、寻根探源说“民本”

①敬德保民说周公——周公庙里思无穷

《尚书·夏书·五子之歌》“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史记·鲁周公世家》“一饭三吐哺,一沐三捉发,以接天下

之士。”“勿以国骄人”“平易近民,民必

归之”

《尚书·召诰》“惟命不于常”“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

不鉴于有殷”“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殷革夏命”

《尚书·泰誓》“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天视自我民视,天听

自我民听”

《尚书·酒诰》“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

《尚书·康诰》“用保乂民”“永康保民”“怀保小民”

曹操《短歌行》:山不厌高水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自古勋劳推元圣,从来梦见有几人(周公庙对联)

[感悟:“以人为本,天下归心”原文见《新滨海》2008年22期]

②仁者爱人说孔子——“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

然心向往之。

《论语·宪问》“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论语·学而》“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

以时”

《论语·雍也》“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颜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百姓足,君孰与

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③民贵君轻说孟子——得其民,斯得天下矣

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④君舟民水说太宗——人为本存百姓不夺农时

《贞观政要》:“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君道篇)

贞观二年“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

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务农篇)

贞观十四年“魏征上疏曰----荀卿子曰:君,舟也;

民,水也。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太宗深嘉

纳之。”(君臣鉴戒篇)

《荀子》:“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

[故事:1、纳魏征谏“竭泽而渔,非不得鱼,明年无鱼”---“乃停

中男”

2、为政之要,惟在得人。(马周)

3、杜佑——富国安人;刘晏——米麦数斛,杂书两乘。

⑤枝叶关情说郑燮——冯伟林《谁与历史同行》“枝叶世界”: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

关情。

⑥普渡众生说佛教(汶川地震,四川什邡市佛寺素全主持,108个婴儿)

感悟:1、传统文化民本观的本质:(1)不否定君主专制制度,说到底

“君”是主体。

(2)“重民”、“亲民”——御民、使民之道。

2、传统文化民本观的精华:(1)重民、亲民——对民的态度

(2)保民、惠民——对民的政策

(3)听于民——问计于民

3、今之民本观:人民——创造历史的主体、主人;

领导者——人民公仆

重民、执政为民

听于民——逐渐完善的制度

4、有感而发:

一、

霜冷长河忆半生,青云蜀道写真诚。

一腔热忱赋学子,玉壶冰心慕雪清。

二、

累累军章百战功,珍存只为英烈情。

农工厂长皆本色,解甲数载不扬名。

老来多病贫无计,卖却军章失却灵。

侠骨闻知柔肠断,白衣听罢泪纵横。

几多感慨吾谁语,悄言知己诉衷情。

三、

闻语“老乡”喜欲狂,总理与民拉家常。

深居高坐帝王寡,问暖嘘寒公仆详。

工钱紧追手紧握,真情溢见泪溢行。

莫道尚需体制改,无情怎论为民忙?

四、

吾观任长霞,感时泪眼花。

心中民常在,真诚实堪夸。

庶人咏召公,决狱棠树下。

郑人歌子产,为政德天下。

诸葛为丞相,开诚布公明赏罚。

历览前贤迹,得民心者得天下。

而今民为本,

诚出于心利万家。

一把红标尺,量出英雄步履满天涯。

路漫漫其修远兮,千里始足下。

宁静淡泊心如火,一腔热忱育才华。

五、

入板房,手相握,老人泪两行。

千车砖,望一行,涛兵语深长。

最是令人动情处,孩子笑声满课堂。

爱自为民,源自本,

依依08去,切切09望!

(2)、奥运表演说“和”字

①、“和”字的本义与意义的延伸。

甲骨文、金文、小篆、楷书

《说文解字》:和——相应也,从口禾声。

《仪礼·乡射礼》:“三笙一和而成声”——和:乐器,引申义:和顺、和谐。

《左传·襄公·十一年》:“八年之中,九合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

《晋书·挚虞传》:“施之金石,则音韵和谐。”

②、以和保和说西周——一个时代的思考——和谐理论文化初成

周公庙:(中周、左召、右太)

召公殿:爱遗甘棠留古迹,故寻周迹赴卷阿。

《诗经·召南·甘棠》:

蔽芾甘棠,勿剪勿伐,召伯所茇。蔽芾甘棠,勿剪勿败,召伯所憩。

蔽芾甘棠,勿剪勿拜,召伯所说。

蔽芾甘棠留古今,召公仁政得民心。

甘棠剪伐犹知护,足见当年遗爱深。

③、礼用贵和说儒家——“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论语·学而》有子曰)

背景:天下大乱,乱极思治,乱极思一——思的时代。

孔子:仁、礼、乐。“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合。”(《论语·子路》)

怎样达到和:修己、举贤才、乐教

修己:“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

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论语·季氏》)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论语·为政》)举贤才:“为政在人”、“不以言取人”、“听其言观其行”、“无求备于一人”

(《论语·微子》)乐教:“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

“礼乐刑政,其极一也。”

“故乐行而伦清,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

(《礼记·乐记》“乐者,乐也。”(《史记·乐书》)

按:楼宇烈——“中国文化最根本的特征是以人为本,……这种人文精神是怎样形成的呢?主要是通过传统的礼乐教育。”“通过礼乐教化使人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合格的人,有高尚品德的人。”

感悟:

学习并快乐着!

音乐承载着历史!岁月是流逝的,精神是永存的,音乐是永恒的。(同一首歌、

喀秋莎、歌唱祖国——指挥)

音乐表达着感情:同窗情、朋友情——我们手拉手想说的太多

亲情——妈妈的吻、常回家看看

爱情——月亮代表我的心、泉水叮咚响

爱国情——我的祖国、今天是你的生日

历史教育之情——太行山上、历史的天空

④、兼爱、非攻说墨子:

“我国古代最讲爱的莫过于墨子”——孙中山。

兼相爱则治,交相利则安。——双赢、共富

⑤、道法自然以求和——天人合一

老子《道德经》无为而治、柔弱谦下——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

而不争。知足不辱,知止不殆。以道佐人者,不以兵强天下。

⑥、兵家论战本为和——“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孙子兵法·谋攻》)感悟:刘伯承元帅的故事,周恩来送叶挺三书——《史记》《离骚.》《孙子兵法》

⑦、“法不阿贵”论法家——行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分析)

感悟:和战不绝对,辩证看和谐

ⅰ:时代主旋律不同,和战有异。

ⅱ:和战可转化,仁智促和谐。

例子:楚汉之战、从颂三杰到歌大风

一幅长联说诸葛: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故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陈寿:“臣寿等言……赏罚必信,无恶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至今梁、益之民,咨述亮者,言犹在耳,虽甘棠之咏召公,郑人之歌子产,无以远譬也。孟轲有云:以逸道使民,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忿。信矣!”

“评曰: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炼,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感悟:岷水湖光映翠林,锦城诗意尽诗文。

武侯祠里凝一对,为政得及千古人。

巴山蜀地共君行,一景一情思无穷。

ⅲ:民为本,和为贵——相辅相成,以民为本可致和,以和为贵可安民温家宝:只有把人民放在心上,人民才能让你坐在台上。

三大支柱----经济发展、社会公平、政府廉洁

三、现实需要你——“史之为用”与“古为今用”

1、古人论史之为用:司马迁:“述往事,思来者。”

《史记》:满纸英雄言,一把悲愤泪,

可知红楼外,更有太史味。

刘知几:“史之为用,其利甚博,乃生人之急务,

为国家之要道,有国有家者,岂可缺之哉!”

2、今人“古为今用”:(略)

三、与你同行——举起人本、尊重、和谐的大旗,完善自我,践行

科学发展观

1、尊重人、人才,人文精神——传统文化的精华

《史记·管晏列传》

《史记·魏公子列传》

剔除糟粕利发展——个人权力过大,乏监督,乏约束。

“一封朝奏九重天”

2、和谐——闫崇年“四和”新解(与天和,与地和,与

人和,与己和)

(1)和谐个人——与己和

腹有诗书气自华

读书好——黄金非宝书为宝,万事皆空善不空

读经典——梁启超:“以上各书,无论学矿学、工程学……皆

须一读,若此未读,真不能认为中国学人矣。”

《诗经》、《论语》、《史记》、《红楼梦》、《道德经》

学点歌曲,外在美与心灵美的统一

(2)和谐他人、家庭、单位、社会、世界——与人和

①、于友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中国传统文化感想

中国传统文化感想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而且是唯一的一个几千年文化未出现的断层的国家。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灿烂无比,我比较感兴趣的是词,饮食文化,服饰文化,以下想法也许很浅,但确是我内心的一些真实想法。 我喜欢词的参差感与随意感,尤喜欢婉约词表达情感时的那份细腻与含蓄,比如“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试想,花 又怎么会作出回应呢?“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黄 花有多瘦?“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把 离愁别绪描写得何其形象! 小时候,甚至现在有些时候,我都幻想自己能回到古代,最好是唐朝。不为别的,只为能在平常的日子里穿上美丽的衣裙走走停停,那感觉肯定很美。因为依我的理解,古代女子都是裙裾飘飘的。 并不认为所有中国传统文化都是精华,我很反感其中的一些元素。比如,中庸。何谓“中庸”?我认为也就是明哲保身,忍气吞声。中 国人历来倡导“和”,但这个“和”应是有原则的“和”,而非建 立在别人痛苦之上的“和”。所以,我认为,遇不平之事,当挺身 而出。还有“三纲五常”、“三从四德”,未免荒谬。不知道是它 们成就了几千年的封建社会,还是几千年的封建社会成就了它们?我 并不否认忠孝仁义道德,但每个人都是独立自由的个体,又何来谁 是谁的主人,谁又必须要依附于谁呢? 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里已说过,中国传统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我们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可全盘肯定,也不可全盘 否定。我们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我认 为当发扬的是古代诗词文学,经常读背,既能陶冶性情。又能传承 经典。还有古代先贤的一些为人处世之道,尤其是孝道,“能养且敬”、“慎行无忧”等等,于现代而言,十分必要。这样,社会风 气肯定能更纯净,也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中国传统文化感想

中国传统文化感想 篇一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而且是唯一的一个几千年文化未出现的断层的国家。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灿烂无比,我比较感兴趣的是词,饮食文化,服饰文化,以下想法也许很浅,但确是我内心的一些真实想法。 我喜欢词的参差感与随意感,尤喜欢婉约词表达情感时的那份细腻与含蓄,比如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试想,花又怎么会作出回应呢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黄花有多瘦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把离愁别绪描写得何其形象! 我也时常惊异于令人眼花缭乱的中华美食。稀松平常的食材由我们平常人来处理,顶多香、味两全,但一经大厨妙手,便熠熠生辉。我想历来中国人都是很能吃很会吃的吧!要不然,我国的饮食行业怎么会如此发达呢 小时候,甚至现在有些时候,我都幻想自己能回到古代,最好是唐朝。不为别的,只为能在平常的日子里穿上美丽的衣裙走走停停,那感觉肯定很美。因为依我的理解,古代女子都是裙裾飘飘的。

并不认为所有中国传统文化都是精华,我很反感其中的一些元素。比如,中庸。何谓中庸我认为也就是明哲保身,忍气吞声。中国人历来倡导和,但这个和应是有原则的和,而非建立在别人痛苦之上的和。所以,我认为,遇不平之事,当挺身而出。还有三纲五常、三从四德,未免荒谬。不知道是它们成就了几千年的封建社会,还是几千年的封建社会成就了它们我并不否认忠孝仁义道德,但每个人都是独立自由的个体,又何来谁是谁的主人,谁又必须要依附于谁呢 还有令人痛心疾首的科举制度。科举衍生的是一些迂腐之人,没有主张,没有魄力,没有创新。四大发明确是我国对世界的贡献,但发明了之后呢火药被用来制爆竹、炼丹药,罗盘用来看风水,西方国家却利用火药与指南针走上了富强之路,将我们远远的抛在了后面。这是何故这是因为我们中华民族,深受科举毒害,缺乏创新精神。 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里已说过,中国传统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我们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可全盘肯定,也不可全盘否定。我们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我认为当发扬的是古代诗词文学,经常读背,既能陶冶性情。又能传承经典。还有古代先贤的一些为人处世之道,尤其是孝道,能养且敬、慎行无忧等等,于现代而言,十分必要。这样,社会风气肯定能更纯净,也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篇二

(推荐)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亲爱的朋友,很高兴能在此相遇!欢迎您阅读文档学习中 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这篇文档是由我们精心收集整理的新文档。相信您通过阅读这篇文档,一定会有所收获。假若亲能将 此文档收藏或者转发,将是我们莫大的荣幸,更是我们继续前 行的动力。 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高校文化的精神源泉,需要传承和发扬。下面是小编准备的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欢迎阅读。 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心得体会篇1 初学《弟子规》,看到首孝悌,孝悌,是中国文化的基础。好像真没怎么尽过孝,惭愧!想起小时上学,教师就讲的尊老爱幼,孝敬父母,总以为是自己有钱了,有能力了,才能尽尽孝心。在外上学了,上班了,结婚了,有孩子了,感觉跟父母离的更远了,也更少了关怀与孝顺。以前每次回去都很少跟父母沟通,很少做过什么家务,觉得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甚至,让干个什么也懒的去干,就是做也不及时,仿佛是个外人一样的处之。甚至有时候会因为一些小事跟他们顶嘴,闹矛盾,拍拍屁股就走了,根本没有顾及他们的心情。 现在读了《弟子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感觉很无地自容。教养自

己那么大,怎么我依然像个孩子一样的不懂事呢?现在自己孩子也上学了,自己做的榜样在哪里呢?深深自责的同时,我因为工作原因,争取一星期或两星期回去一次。说实话,看到父母不知何时变白的头发,累弯的腰,我的心像是被揪一般,不用再叫我,我主动去抢着干家务,只要他们能干动的,我也一定能干动。其实他们也不图我多有钱多有能力,健健康康,和和睦睦,有时间一家人陪着吃顿饭,聊会,就已经很满足了。这点为人子的,我一定要努力尽心做到,这也是《弟子规》让我学会一个做人子应尽的责任与义务! 其次是对“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的思考,以前一直觉得,人比人气死人,人家有才华,比什么,再学也赶不上,就这样吧,抱着破罐破摔的心态安慰自己。学了这几句后,觉得自己很颓废,很堕落,怎么会没有上进心呢?就算不如别人,也应该努力的去充实自己吧,如果自己不努力,那永远赶不上别人,天资短浅,勤能补拙吧。自己跟自己的昨天比,一天一小步,水滴石穿,总算努力过吧! 然后是对“宽有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的理解。联系到工作当中,感觉没有个计划。这也急着做,那也等着完成,这个没做完就忙于另一个,眼高手低,结果一件也不能圆满完成,还会给工作造成麻烦,不能及时完成领导安排的任务,反而还感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心得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心得[优秀范文5篇] 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 [内容提要]:文化魅力是文化软实力的前提和不竭源泉,一个民族的复兴,必须有文化的复兴作后盾。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的时代浪潮,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它与经济、军事等硬实力相结合,成为推动当代社会发展的强劲力量。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我们必须将文化建设作为我国全面发展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一个战略性目标,努力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中国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当代的国际大环境下,对全面提升国家的综合国力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 软实力 Abstract: In today’s world, culture, the premise and source of a nation’s soft power, serves as an indispensable backup force in its peaceful rejuvenation. With the coming of the era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multi-polar world, cultural soft power h as become a necessary part of a nation’s comprehensive strength, which, combined with its hard power in

economy and military, works as a strong force in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society.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cultural soft power is st ill in its infancy stag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with its long history and countless brilliant achievements, works as an irreplaceable role in improving China’s comprehensive national strength in contemporary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Therefore, brillia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must be utilized as a strategic tool in our country’s overall development. Key words: brilliant traditional culture; China; soft power 引言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孟宪实曾经说过,?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挖掘我国传统文化的软实力之源,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1?。我国传统文化具有五千多年漫长悠久的历史,孕育了辉煌灿烂、独树一帜的中华文明,是全人类文化宝库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文化形态。在以往的漫长岁月中,传统文化经过历代优秀的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的阐发和完善,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性格和气质中不可替代的文化传统,并且深深

中国传统文化个人心得感悟

中国传统文化个人心得感悟 中国传统文化灿若星空,有无穷的底蕴。她源远流长,即从中国产生人类起就有了中国历史,也有了中国文化。中国文化是迄今世 界上最久远、最稳定、最辉煌、最丰富、最发达的文化之一。有文 字记载的历史悠悠五千载,经历了萌生期、形成期、确立期、繁盛 期和总结转型期几大时期。在中国文化的形成期,春秋时代,出现 了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千古思想文化大景观,形成了中国历史上 第一次思想大解放浪潮。按照两汉司马谈和刘歆的划分,诸子主要 为儒、墨、道、法、农、杂、纵横、名家等,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思 想理论的奠基石,深远地影响着后来中国文化的发展。 学习传统文化可以培养文化气质,开拓我们的人生境界,并能启悟生命的智能,发挥理性的功能。我们学习唐诗宋词,我们诵读名 家经典,最重要的是我们要领悟这其中的民族精神。我最喜欢的莫 过于源自《周易》的一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 君子以厚德载物。”中化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由此可见一斑。 其大意是天体运行体现刚健精神,人亦效法天地而自强不息;君子的 胸怀像大地一样宽广,德行像大地一样深厚,所以能滋长万物,承 载万物,容受万物。 在当今世界,无论是经济发达的西方社会,还是正在崛起的中国,社会生活都面临着过度物质化功利化的问题。作为社会精神支柱的 人生理想,价值观发生了偏差。然而人作为人的存在,还应是以智慧、德行和审美情趣为表现形式的文化存在。从这个意义上看,以 注重心性,长于伦理为基础特征的中国传统文化能为现代人的迷失 提供多方面的理性启迪。 我听过一句话,自古忠孝不能两全,忠是舍弃小家顾大家的大无畏精神。这个固然重要,但是,世界一直像现在一样和平,不用我 们抛头颅、洒热血,我们就多关心关心我们的亲人吧。

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有感作文

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有感作文 ----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范本,欢迎您借鉴参考阅读和下载,侵删。您的努力学习是为了更美好的未来! 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有感篇一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中国传统文化灿若星空,有无穷的底蕴。她源远流长,即从中国产生人类起就有了中国历史,也有了中国文化。中国文化是迄今世界上最久远、最稳定、最辉煌、最丰富、最发达的文化之一。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悠悠五千载,经历了萌生期、形成期、确立期、繁盛期和总结转型期几大时期。在中国文化的形成期,春秋时代,出现了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千古思想文化大景观,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大解放浪潮。按照两汉司马谈和刘歆的划分,诸子主要为儒、墨、道、法、农、杂、纵横、名家等,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理论的奠基石,深远地影响着后来中国文化的发展。 学习传统文化可以培养文化气质,开拓我们的人生境界,并能启悟生命的智能,发挥理性的功能。我们学习唐诗宋词,我们诵读名家经典,最重要的是我们要领悟这其中的民族精神。我最喜欢的莫过于源自《周易》的一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中化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由此可见一斑。其大意是天体运行体现刚健精神,人亦效法天地而自强不息;君子的胸怀像大地一样宽广,德行像大地一样深厚,所以能滋长万物,承载万物,容受万物。 在当今世界,无论是经济发达的西方社会,还是正在崛起的中国,社会生活都面临着过度物质化功利化的问题。作为社会精神支柱的人生理想,价值观发生了偏差。然而人作为人的存在,还应是以智慧、德行和审美情趣为表现形式的文化存在。从这个意义上看,以注重心性,长于伦理为基础特征的中国传统文化能为现代人的迷失提供多方面的理性启迪。 在对待思想文化上,中国传统文化,是千方百计限制思想自由,搞一言堂。

中国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3篇

中国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3篇 传统文化的大众化、国际化和现代意识传播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下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篇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 中华传统文化是文明的结晶,通过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感想、体会颇深。 一是认识上的转变。在以前的学习和工作中从没有真正接触过国学方面的知识,只知道是儒家学问,还有些封建思想意识,认为学这些也没有多大的用处,与自己的工作关系不大。然而,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认识有了新的转变。我认为,国学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人安居乐业,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延绵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正是因为有如此深厚的国学文化作为支柱,这种文化一直贯穿于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

学国学是当今很热门的一个词儿,是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和正视。其概念广泛、内涵丰富、分类多样,把我们祖辈们的经历、体验、方法以及感悟都融入在这些文字中,为我们后人所一一品读,并领悟其中的奥妙。他们把这些经典留给我们,自然是希望我们代代相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二是学习的重要。人的一生是从学习开始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开篇即提出了以学习为乐事,反映了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一个人在生命的历程中,有很多不可知的部分,但是知识可以增长才干,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因此,我感到爱学习是一种快乐,想学习是一种幸福,求知若渴是一种喜悦。学习新知识,温习旧知识是一件让我们感觉愉悦的事情,学习能使我们提高素质、增长才干。所以我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 三是努力践行。孔子在《论语》这部书中,教给我们很多处世的方法,做人的规矩。这些道理看起来很普素,这些办法有时候在原则中透着一些变通。只要我们认真去学习、去思考、去感悟,就会明白其中的许多道理。在为人处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什么是好事情,什么事情是坏的。就有了做人的准则,在生活、工作中,就会有

中华传统文化感想

中华传统文化感想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我心不平静的时候,会反复念这几句,如同《心经》,又比《心经》简易,《心经》中我会背下的,也仅仅是“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而这样容易断章取义。 默念这几句,会因此平静下来,因它是提醒,要做到明明德,做到亲民,做到至善,必须有严格的标准给自己,一如对文档格式的讲究,对自身修为的重视,对至高至大境界的追求。 我之前对《大学》全无了解,比较喜欢的是《中庸》,但是四书五经始终是中华五千年传统文化思想的精髓,它收纳了历代至圣先师的谆谆教诲和立身处世的道德规范。慢慢我对这些中国古典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前段时间有缘认识一个朋友,谈及她公司的老板“陈怀德'.虽然还没有幸认识此人,但是对这位老板用我们传统文化思想来引领企业的员工素质,很赞赏! 假定“人性善”,并以最高道德标准要求员工,希望把员工培养成正直、善良的人,而企业文化和大环境,的确会使人越来越高尚,因为“在这样的环境中已经形成了一种无形的场,形成了一种势,会潜移默化地改变每个人。”听上去,仿佛理想化,但毕竟这个老板的指导思想是值得学习和发扬的。

虽然目前来讲,这对于国内企业还没有达到,但是我觉得,首先要从自身做起、从部门做起,然后由小及大,扩展到公司,到社会,如涟漪慢慢扩散开,也会形成一种无形的场。 我反省过在经商的历程,自己感觉获得了更多的锻炼,也驱使自己“向善”,因为“以人为本”的确不能说说而已,是要用实际的心态和行动体现出来,尤其是行动。为了要带好团队,对自己,必然有更高的要求,诸如素质、技能、方法等,这其实也是当初我的目标,现在,我是行进在达到目标的路上。 天地悠悠,过客匆匆,多少人随波逐流。终其一生而不知其所止,尤其是当今时代,生活的诱惑太多,可供的机会太多,更给人们带来了选择的困惑。何去何从?所止何处?使不少人不知该干什么了——精神的流浪儿无处可归。 以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在明明德"就是加强道德的自我完善,发掘和弘扬自己本性中的善根,而摒弃邪恶的诱惑。安静地阅读、细致地体会,发扬我们中华的传统文化!让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更和谐!更强壮!

“强化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心得体会

“强化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心得体会 “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要“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振兴传统工艺,实施中华典籍整理工程。”中华文明之所以源远流长,历经5000多年而不衰,是世界几大古代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就是因为没有抛弃传统,没有割断精神命脉,其“根”其“魂”一直绵延至今。我们应该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在借鉴和吸收外来文化精髓的同时,更应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之与当代文化相适应,真正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立足中华文化根脉,唤醒文化基因。在“十三五”期间,我们要进一步深刻理解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重大意义,立足五千年中华文明史,着眼于世界大势,让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密切结合。文化是软实力,是区别一个民族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把我们的根、我们的魂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国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形成认同中华文明的时代意识和振兴中华文明的使命意识;对我们加强道德修养有着重要的作用,比如“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道一官无用”,“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等告诉我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道德建设和党

性修养起着借鉴和启示作用。现实中出现的精神空虚、道德滑坡、信仰缺失等现象警示我们,必须唤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发扬光大。 传承创新中华文脉,肥沃文化土壤。我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定位、作用、影响要有新认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绝不是立竿见影的“神丹妙药”,也不是对传统文化的简单复制。在“十三五”期间,首先要做好传承的文章。要加大整理、开发和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力度,着力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阐发、普及推广和传承保护,推动形成整体推进的战略态势。比如,源于春秋,确立于汉代的仁、义、礼、智、信“五常”和礼、义、廉、耻“四维”是我国古代民族传统文化中最普遍、最重要的道德规范,我们要在筛选的基础上传承和弘扬。其次,要做好创新的文章。文化随着时间的更迭,不断地延续和衍进,进而形成新的传统。不忘本源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为此,我们要树立创新意识,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力。要让文化融入当代生活,让文化的传承与当代人接轨,提升当代人的生命认识和精神境界。我们要大力创造文化的新的当代表达形式,借助大众传媒和现代传播技术以求繁荣和发展,扩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创新。

学习中华文化心得体会【实用】

导语: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每一个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以下是学习中华文化心得体会,欢迎大家阅读与借鉴! 中华传统文化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的,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他包括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内容。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创新自己的理论体系,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到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再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党在坚持根本理论阵地的同时,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和继承,也给予了更多的关注。通过学习《弟子规》、《道德经》等中华传统文化,感想、体会颇深。 一是认识上的转变。在以前的学习和工作中从没有真正接触过国学方面的知识,只知道是儒家学问,还有些封建思想意识,认为学这些也没有多大的用处。然而,通过这段时间对《道德经》和《弟子规》的学习,认识有了新的转变。我认为,国学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国人安居乐业,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华文化的精神脊梁。中国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化延绵五千年而没有中断的国家,正是因为有如此深厚的国学文化作为支柱,这种文化一直贯穿于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 学国学是当今很热门的一个词儿,是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和正视。其概念广泛、内涵丰富、分类多样,把我们祖辈们的经历、体验、方法以及感悟都融入在这些文字中,为我们后人所一一品读,并领悟其中的奥妙。他们把这些经典留给我们,自然是希望我们代代相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二是学习的重要。人的一生是从学习开始的,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开篇即提出了以学习为乐事,反映了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一个人在生命的历程中,有很多不可知的部分,但是知识可以增长才干,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因此,我感到爱学习是一种快乐,想学习是一种幸福,求知若渴是一种喜悦。学习新知识,温习旧知识是一件让我们感觉愉悦的事情,学习能使我们提高素质、增长才干。所以我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 三是努力践行。“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是《弟子规》的总纲领,只要我们认真去学习、去思考、去感悟,就会明白其中的许多道理。在为人处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就有了做人的准则,在生活、工作中,就会有正确的判断和及时纠正自己错误的言行。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说话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就是指凡事说出去的话,首先要讲信用,不可以欺诈别人或者胡言乱语,话说得多,不如说得少,说话只要恰当,切题就行,不要花言巧语。尤其是我们面对学生,要为自己说过的话负责,所谓“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言既出,行必果,说出去的话就像泼出去的水,不可收回,不可反悔。对学生们提出的意见建议要认真研究解决,要敢于承担责任。 我爱人的姐姐是黑龙江五大连池一所小学的主教老师,他的孩子快九岁了,上小学三年级,年底,她让孩子退学,准备报名河北端村学校,她的勇气让我自叹不如。下面是她代孩子写的学习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

中国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

中国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 中国传统文化带有鲜明的过去时代的烙印,它创成于本民族祖先,带有自己民族的色彩,值得后人重视、传承与发展。它会带你领略我国传统文化的美。 我觉得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管是对历史负责,还是对未来负责,都应保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的特色,是中国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是五千年文化的积累,是中国文化保持长久生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每一代人都应该了解,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把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古人没有现代人的忙碌节奏,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人生思考未来思考那些我们现在可能觉得是疯子似的问题,他们之所以睿智,是因为他们比我们更用心的去观察了这个社会,我们被更多世俗的东西蒙住了眼睛,我们被局限到了一个自己的小世界里,我们无法认识更广阔的天地。假如我们思考问题只从自己出发,那么看到的都是很短期,肤浅的利益。那么为社会为他人牺牲更是无从说起。但是,如果把我们置于一个群体中,置身与我们大社会,我们就不会过多的注重自我的感受和个人 的得失了。我想一个人如果懂得了这些,那么心胸会开阔很多。文化是一个太深厚的主题,我无力探讨什么。但是以一个虚心学习者的身份,我觉得,将自己放在一个历史长河中,或是说站在 一个历史的角度,我们身后那么博大的文化,我们个人的恩怨情仇,大喜或大悲已是不值得一提了。因为我们的无知,所以我们必须要学习前人的知识与智慧。 儒家学问里有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个人要想成才,那么首要的是修身-----修身养性! 读书可以修身,但是读些怎

样的书?怎样才算修身养性呢? 对于这个问题,我自己懂的也不很多。但是学习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我们首先要把人做好了,才有资格谈能力。一个品德低下的人即使学富五车也是徒劳。这样的人于社会于他人也将是无所益处的。我们必须不断学习,以一颗真诚虔诚谦虚的心努力学习好我们炎黄子孙的文化精华,丰富自己,充实自己。将信息化为知识最终成为自己的智慧!我的心里渐渐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方向,我知道自己以后应该怎么更好地去学习。 现代的人多是浮躁的,甚至是一些研究古典文化的人也是如此,多想所有的人都去真的专心的去学习一些传统文化,让旷久的时间静默的历史浩瀚无声的文化来安静我们的心灵。让我们更好的去珍惜生命,感受生命。 在学习了中国传统文化后,我知道一个人要有着豁达心胸才可以宁静平和的心态去对待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事。

中国传统文化学习心得体会

中国传统文化学习心得体会 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由于国情不同,各国走向现代化的道路,遇到的问题、阻碍也各自不同,中国是一个的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 传统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形态,是一定社会存在的反映,这种传统文化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对社会长期发生作用。 另外,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消极因素,这与现代化发展是不利的,就其传统文化的消极因素表现是: 1、缺乏民主精神。中国长期处于封建社会,封建意识对人们影响极深,封建专制思想一方面严重压抑和束缚个性发展,另一方面,造成特权思想,直到今天,中国人仍缺乏民主意识。 2、法制观念淡薄。中国传统文化不重视法制,实行的是人治,如实行的是皇权至高无上,因而君言就是法。在我国今天社会主义社会里,人民群众已经成为国家主人,国家的一切法律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但封建特权思想严重,权大于法,情大于法的事,还时有发生。 3、商品意识差。中国是个农业国,重农轻商十分严重。过去,经商是被人看不起的,不知商业是产品流通的重要环节,对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繁荣经济,方便,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在现代,没有市场经济的高度发展,也就无法走向现代化。 4、守旧意识严重。中国的小农经济广大,个体经济,靠天吃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很容易满足于现状,非到万不得已,是不会起来造反和自学接受新东西的。 二、由传统文化走向现代化,是推动社会主义不断发展的精神动力 区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抛弃其糟粕,吸收其精华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也就是使传统文化走向现代化,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报务。传统文化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符合时代需要的新型文化,但这种转化需要社会实践,使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生活相结合,才能使之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个根本的结合点。 得到合理配置,造成中国经济长期落后。现在市场经济是以市场机制作为配制社会资源的基本手段,是按照市场经济运动规律建立起来的一种经济管理体制。因此它能有效激励企业发挥主动性与竞争性,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与创造性,成为现代化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一定的经济总是与一定的文化相联系的。经济与文化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今天的经济,也就是明天的文化;而明天的文化,也将是后天的经济。人是社会活动的主体,任何一项经济活动,都是具有一定观念文化的人去从事的,没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与思想首先素养的人,就无法胜任,所以,现代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将对人们现有的文化观念进行检验,新的取舍,另一方面,促使人们必须努力学习一切先进的东西,不断提高自己的精神素质,才能适应形势发展需要,这就是市场经济对传统文化走向现代化的根本决定作用 它是建全社会主义法治的需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法制意味着合法性、权威性、公正性。法治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一是引导作用—引导市场经济向健康的方向发展;二是规范作用—通过法律规范政府和市场主体的行为与秩

中国传统文化心得【精品】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有着许许多多的传统文化,其中,武术是我最感兴趣的传统文化。下面是带来的中国传统文化心得,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有我们课本上学过的唐朝的唐诗,还有没学过的宋朝的宋词、元朝的元曲;我们经常提到的琴(古筝)棋(围棋)书(书法)画(国画);还有民俗节日(比如中秋、重阳、春节)等等都是我们的传统文化。不过我还是最喜欢中华成语。 就像我见过的陈汉东伯伯,他用成语接龙的方式把20xx个成语围成五个环,象征着20xx 北京奥运的五环。 第一环是:天下第一、一脉相承、承前启后、后继有人-------意有未尽、尽忠报国、国利民福、福寿齐天。 第二环是:天下为公、公正廉明、明心见性、性烈如火------意在笔先、先入之见、见物思人、人众胜天。 第三环是:天下一家、家见户说、说短论长、长命百岁------食不求甘、甘拜下风、风和日丽、丽日中天。 第四环是:天下大同、同心一意、意广财疏、疏财仗义------世代相传、传世之作、作威作福、福地洞天。 第五环是:天长地久、久负盛名、名副其实、实事求是------来去自由、由浅入深、深明大义、义薄云天。 陈汉东伯伯创作的中华成语龙,从天开始,以天结束形成了五个大圆环。不但很有意义,而且又好记又好玩。我想,这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吧。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有着许许多多的传统文化,其中,武术是我最感兴趣的传统文化。 我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中国武术又是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的核心,几千年来代代相传,也是中国最引以为自豪的文化瑰宝之一。 我从小就开始练武术,虽然学武术很苦很累,但我一直在坚持,并且乐在其中。寒冷的冬天也要早早起来,我却在练功房里练得满头大汗,夏天就更不用说了。但在武术的学习过程中,我不仅锻炼了身体,还养成了勇于拼搏、不怕吃苦的武德精神。 厩得有一次,我食物过敏扁桃体肿大,还发了烧,妈妈在头天晚上问我,第二天去不去练武术,我毫不犹豫地说要去。那天在课上我仍然练得很认真,喊得很起劲,徐老师说我很棒,我真高兴! 还有一次,我早上起来,看到外面雨下得很大,风也很大,我怕路上时间长迟到了,着急地叫妈妈快走快走。我们一到外面风夹着雨扑面而来,我两只手紧紧地握着伞,可还是被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阅读心得体会

精心整理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经典阅读》心得体会 中国传统文化,是古代先贤用自身的终身感悟沉积下来的精华。对人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作为社会上最具活力的大学生,既是文化的吸收着,也是中国未来的建设者。因此;大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意义重大。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数千年来沉淀下来的精华,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一方面可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必治其国,欲治其国,必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必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诚意,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家齐而后治国,国治而后平天下”。由此可见修身是为人、为事的根本,修

身不成则一事无成。当代大学生常不注意自身修养,如在公共场合大声说话,在宿舍不打扫卫生等给别人造成了很大困扰,为此大学生应从平常小事做起,修身养性。 传统还注重人际关系,强调人与人的和谐相处。正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这个社会将是一个充满爱心的社会。当代大学生时有缺乏为他人着想的现象,大家同在一个寝室,却不和睦相处,经常为一些琐事斤斤计较,甚至有时还大打出手。 此不疲的想要深入了解其中蕴含的哲学思想。可是,好多中国人却只是听说过它的名字而已。中国古人的智慧是无限的,而现代人却不愿意静下心来好好体味来自千百年前的且仍具有现实意义的经典文化。 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我在为人处事上学到了很多,“孝”是我们传统的道德,父母给予我们生命,养育我们,教育我们,也许有的地方他们做的不能让我们

满足,但是孝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的。让我们想想,父母辛辛苦苦养家,所有一切都为我们着想,我们有什么理由嫌弃父母呢?父母爱我们,我们孝敬父母,这是天经地义的。一个小动物,主人爱它,它还爱主人呢?我们总不可能连动物都不如吧!如果父母不喜欢我们,我们也不能违背父母的意愿,这才是为人子女应尽的本分。 中国传统文化塑造了中华民族那特有的风范,不仅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发

中国传统文化阅读心得体会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经典阅读》心得体会中国传统文化,是古代先贤用自身的终身感悟沉积下来的精华。对人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作为社会上最具活力的大学生,既是文化的吸收着,也是中国未来的建设者。因此;大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意义重大。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数千年来沉淀下来的精华,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一方面可以增加对历史的了解,丰富自己的知识面,再者也可以培养民族自豪感和增加民族的凝聚力。 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和谐社会的创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新的需要,在这种背景下,传统文化教育既要传承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明成果,又要结合现代社会的客观情况。大学生是社会上极其特殊的一个群体,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离不开大学生的积极参与。传统文化的内容极其丰富,为此传统文化的教育和大学生了解的方式也必然是丰富的,复杂的,不断变化的。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教育人类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而大学生作为社会上最富有朝气的群体,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程度就显得非常重要。在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过程中,要求当代大学生具有先进的思想观念,不断地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以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我们的传统文化将“修身”与治国平天下联系在一起。传统文化经典着作中有“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必治其国,欲治其国,必齐

其家;欲齐其家者,必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诚意,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家齐而后治国,国治而后平天下”。由此可见修身是为人、为事的根本,修身不成则一事无成。当代大学生常不注意自身修养,如在公共场合大声说话,在宿舍不打扫卫生等给别人造成了很大困扰,为此大学生应从平常小事做起,修身养性。 传统还注重人际关系,强调人与人的和谐相处。正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这个社会将是一个充满爱心的社会。当代大学生时有缺乏为他人着想的现象,大家同在一个寝室,却不和睦相处,经常为一些琐事斤斤计较,甚至有时还大打出手。 传统经典、路还很长。自认为作为一个中国人,从小到大也算接触到不少的古典文献着作,可是真的细究起来才发现,自己知之甚少。老师讲解时,时常会抛出一些问题来让我们回答,可是如果不是读过相关书籍的话,是很难解答的,平时要有很多的积累,通过长时间的琢磨才有可能求得一知半解,相比于班上一些有一定扎实的传统文化的知识素养的同学来讲,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经典着作并不应止步于你学习语文的那几年,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其实都可以找到属于不同阶段的中国文化经典来知道你的人生,而我们要做的是保持一颗进取的心,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尤其是以具有传承意义的儒家、道家为主。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中国传统文化,是古代先贤用自身的终身感悟沉积下来的精华。对人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数千年来沉淀下来的精华,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一方面可以增加对历史的了解,丰富自己的知识面,再者也可以培养民族自豪感和增加民族的凝聚力。 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和谐社会的创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新的需要,在这种背景下,传统文化教育既要传承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明成果,又要结合现代社会的客观情况。教师是社会上极其特殊的一个群体,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离不开教师的积极参与。传统文化的内容极其丰富,为此传统文化的教育了解的方式也必然是丰富的,复杂的,不断变化的。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教育人类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而作为教师群体,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程度就显得非常重要。在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过程中,要求教师具有先进的思想观念,不断地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以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我们的传统文化将“修身”与治国平天下联系在一起。传统文化经典著作中有“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必治其国,欲治其国,必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必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诚意,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家齐而后治国,国治而后平天下”。由此可见修身是为人、为事的根本,修

身不成则一事无成。为此教师应从平常小事做起,修身养性。 传统还注重人际关系,强调人与人的和谐相处。正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这个社会将是一个充满爱心的社会。 传统经典、路还很长。自认为作为一个中国人,从小到大也算接触到不少的古典文献著作,可是真的细究起来才发现,自己知之甚少。老师讲解时,时常会抛出一些问题来让我们回答,可是如果不是读过相关书籍的话,是很难解答的,平时要有很多的积累,通过长时间的琢磨才有可能求得一知半解,相比于班上一些有一定扎实的传统文化的知识素养的同学来讲,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经典著作并不应止步于你学习语文的那几年,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其实都可以找到属于不同阶段的中国文化经典来知道你的人生,而我们要做的是保持一颗进取的心,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尤其是以具有传承意义的儒家、道家为主。 从现代来看,中国文化在外国是很受欢迎的,很多外国学者都在研究,为此我是很有感触的,平时也有听过外国人很喜欢中国的一些文化经典阅读著作,但没有想象过,他们会付出相当大的精力来研究他们,即使文言文对他们来讲晦涩难懂,就是用英文翻译过的著作,很多词句都难以表达出其本身的文化含义,他们依旧乐此不疲的想要深入了解其中蕴含的哲学思想。可是,好多中国人却只是听说过它的名字而已。中国古人的智慧是无限的,而现代人却不愿意静下心来好好体味来自千百年前的且仍具有现实意义的经典文化。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心得体会-最新范文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篇一:学习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 学习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 中国传统文化,对我来说是既熟悉又陌生的,但在听了专家们的真诚讲座后,在座的老师都留下了感动的眼泪。而我深深地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无穷的智慧,中国传统文化让我们更加坚定一颗对父母的孝心,对师长,对朋友的恭敬之心。听完讲座,我的心里是沉甸甸的感觉,心灵得到了深深的净化。对照弟子规,自己身上太多的缺点,很多都没做到过,没有想到过。回来后慢慢调整自己的心态,反思自己的过错。 中国是具有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知恩图报,尊老爱幼,待人诚恳……这些优良的传统从古至今都为人所熟知,感恩给我们生命的人、感恩给我们知识的人、感恩给我们衣食的人、感恩给我们住所的人、感恩曾经批评过我们的人。将别人的爱永记于心,把别人的美德汲取,完善自己,感动别人。 在古代,《弟子规》是做人的准则,在当代仍然影响着更多的人,教育我们如何做人,人生中重要的不是生命的表象,而是生命的本质。人生百态,最重要的就是品行,欲做事,先做人。文明健康的品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才是真正的自我归宿,是照耀心灵永恒的阳光!我在细细品读《弟子规》的同时,也带走了我心灵上的尘埃。我想起了曾经有人说过这样的话:若你---- 播下思想的种子,便收获文字;

播下文字的种子,便收获行为; 播下行为的种子,便收获习惯; 播下习惯的种子,便收获人格; 播下人格的种子,便收获命运。 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认同的过程,而对自身产生影响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我们学习《弟子规》,背诵下来应该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真正对一个人产生有益的影响,那就需要时间了。一个人处世必定有一些原则,在他们潜意识中受到这些原则的制约。学习了《弟子规》,就是要把圣人教诲贯彻到生活中,落实到一言一行中。回想起来,我真的很幸运,有幸学到传统文化。曾经的有恃无恐、狂妄等等阻碍人生路上的绊脚石。在没有学习弟子规之前,万事都要分清彼此的责任。 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对于我,是一次很大的心灵震撼。我知道人要有着豁达心胸才可以宁静平和的心态去对待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淡泊名利,去掉尘世的浮华与虚无,中国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瑰宝,要传承,要发扬;但它更需要我们去学习,去实践,去体悟。我们要将传统文化融入到我们的工作、生活中去;以传统文化规范自己的言谈举止,用传统文化宽抚我们的内心,让传统文化促进社会的和谐。只有运用到生活中去,才能真正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精髓。 中华传统文化是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的,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他包括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

走进中华传统节日 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走进中华传统节日感受传统文化魅力》说课稿黄冈市浠水县胡河中学华林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是来自黄冈市浠水县胡河中学的一名老师。很高兴能在这里和大家一起学习交流综合实践活动这门课程的有关知识。下面我就综合实践活动课《走进中华传统节日,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活动设计与思路向大家做个简单的汇报。 一、说课题的形成 我们知道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作为一门由学校自主开发的校本课程,具有很强的开放性,自主性,实践性和生成性。综合实践活动的具体内容最好是来源于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认知和兴趣。在今年中秋节收假时,很多同学带月饼到学校来吃,看着这我班学生吃得很香,我就随便问了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中秋节吃月饼的来历吗?”同学们你看着我,我看着你,竟然没有一个同学回答出来。我又问:“同学们,你知道我国还有那些传统节日吗?”竟然有同学喊出了“圣诞节”“复活节”等,顿时,我深深的感到: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节日,感受传统节日深厚文化魅力是我们老师的重大责任。于是,我决定在我班开展一次以“走进中华传统节日,感受传统文化魅力”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 二、说活动目标 根据这次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和活动的特点,我为这次活动确定了活动目标。知识目标:通过这次综合实践活动,学生要了解中国传统节日,以及节日的起源、习俗、文化等知识。 情感目标:通过这次综合实践活动,学生要感受到中国传统节日的乐趣和内涵的博大精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能力目标:通过这次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学会制定计划,并能统筹安排计划的实施;能结合自己的特长展示研究成果。

三、说开展活动途径方法 为了达到这次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向学生推荐如下三种方法开展活动: 搜集阅读资料:通过查阅有关的书籍、报刊杂志等资料获得传统节日的相关知识。 开展社会调查研究:向自己的爷爷奶奶或村里的老年人询问获得传统节日的相关知识。 上网查询:少数有条件的学生,可以通过在家上网收集传统节日的相关知识。 四、说活动设计和时间安排 这次实践活动,我设计三个阶段完成: 准备阶段:完成确定子课题和制定小组活动计划的任务。我准备课内用两课时开展活动。 实施阶段:完成实践活动的开展实施任务。我准备用两个周末放假的时间完成。 总结阶段:完成实践活动成果展示、交流任务。我准备用课内两课时完成。 五、说活动过程 (一)确定子课题 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开课之初,我先向学生展示几张有关节日的图片(贴对联、灯会、清明踏青、赛龙舟、嫦娥月饼),让学生猜猜这些图片分别描绘的是哪个节日?激发他们对节日的兴趣。在学生学习兴趣盎然时,我适时引导:“你们知道这些节日的起源吗?”“你们知道这些节日还有哪些习俗吗?”“你们还知道我国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吗?”在学生充分交流之后,我将学生的列举的节日名称一一板书出来,让学生分组讨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