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501号 应用指南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501号 应用指南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501号 应用指南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501号 应用指南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501号

——对财务报表形成审计意见和出具审计报告》应用指南

(2010年11月1日修订)

一、被审计单位会计实务的质量(参见本准则第十五条)

1. 管理层需要对财务报表中的金额和披露作出大量判断。

2.《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51号—与治理层的沟通》及其应用指南包含对会计实务质量方面的讨论。在考虑被审计单位会计实务的质量时,注册会计师可能注意到管理层判断中可能存在的偏向。注册会计师可能认为缺乏中立性产生的累积影响,连同未更正错报的影响,导致财务报表整体存在重大错报。管理层缺乏中立性可能影响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表整体是否存在重大错报的评价。缺乏中立性的迹象包括下列情形:

(1) 管理层对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期间提请其注意的错报进行选择性更正。例如,如果更正某一错报将增加盈利,则对该错报予以更正,反之如果更正某一错报将减少盈利,则对该错报不予更正;

(2) 管理层在作出会计估计时可能存在偏向。

3.《中国注册会汁师审计准则第1321号—审计会计估计(包括公允价值会计估计)和相关披露》涉及管理层在作出会计估计时可能存在的偏向。在得出某项会计估计是否合理的结论时,可能存在管理层偏向的迹象本身并不构成错报。然而,这些迹象可能影响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表整体是否不存在重大错报的评价。

二、披露重大交易和事项对财务报表所传递信息的影响(参见本准则第十六条第(五)项)

4. 按照通用目的编制基础编制的财务报表通常反映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对于通用目的财务报表,注册会计师需要评价财务报表是否作出充分披露,以使财务报表预期使用者能够理解重大交易和事项对被审计单位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影响。

三、对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的说明(参见本准则第十八条)

5. 如《<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01号—注册会计师的总体目标和审计工作的基本要求>应用指南》所述,管理层和治理层(如适用)编制的财务报表需要恰当说明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由于这种说明向财务报表使用者告知编制财务报表所依据的编制基础,因此是非常重要的。

6. 只有财务报表符合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在财务报表所涵盖的期间内有效)的所有要求,声明财务报表按照该编制基础编制才是恰当的。

7. 在对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的说明中使用不严密的修饰语或限定性的语言(如“财务报表实质上符合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要求”)是不恰当的,因为这可能误导财务报表使用者。

提及两个以上财务报告编制基础

8. 在某些情况下,财务报表可能声明按照两个财务报告编制基础(如某一国家或地区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编制。这可能是因为管理层被要求或自愿选择同时按照两个编制基础的规定编制财务报表,在这种情况下,两个财务报告编制基础都是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只有当财务报表分别符合每个财务报告编制基础的所有要求时,声明财务报表按照这两个编制基础编制才是恰当的。财务报表需要同时符合两个编制基础的要求并且不需要调节,才能被视为按照两个财务报告编制基础编制。在实务中,同时遵守两个编制基础的可能性很小,除非某一国家或地区采用另一财务报告编制基础(如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作为本国或地区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或者已消除遵守另一财务报告编制基础的所有障碍。

9. 如果财务报表按照某一财务报告编制基础编制,并且包含附注或补充报表,以将其结果调节至按照另一财务报告编制基础编制的结果,则该财务报表没有按照另一财务报告编制基础编制。这是因为该财务报表并没有按照另一财务报告编制基础要求的方式列示所有信息。

10. 然而,财务报表可能按照某一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编制,另外在财务报表附注中说明该财务报表符合另一财务报告编制基础的程度(如按照某一国家或地区财务报告编制基础编制的财务报表,可能说明其符合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程

度)。这种说明属于补充财务信息,如本准则第四十四条所述,这种信息被视为财务报表的必要组成部分,从而涵盖在审计意见中。

四、审计报告

11. 审计报告可以纸质或电子介质形式存在。

12. 本指南附录列示了包含本准则第二十三条规定的要素的审计报告的参考格式。

(一)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的规定执行审计工作出具的审计报告

标题(参见本准则第二十四条)

13.审计报告的标题统一规范为“审计报告”。

收件人(参见本准则第二十五条)

14.注册会计师通常将审计报告致送给财务报表使用者,一般是被审计单位的股东或治理层。

引言段(参见本准则第二十六条)

15.引言段说明,注册会计师审计了后附的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包括[指明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规定的构成整套财务报表的每一财务报表的名称、日期或涵盖的期间]以及重要会计政策概要和其他解释性信息。

16. 如果知悉已审计财务报表将包括在含有其他信息的文件(如年度报告)中,在列报格式允许的情况下,注册会计师可以考虑指出已审计财务报表在该文件中的页码。这有助于财务报表使用者识别与审计报告相关的财务报表。

17. 审计意见涵盖由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所确定的整套财务报表。例如,在许多通用目的编制基础中,财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现金流量表,以及重要会计政策概要和其他解释性信息。补充信息一也可能被认为是财务报表的必要组成部分。

管理层对财务报表的责任(参见本准则第二十九条)

18.《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01号—注册会计师的总体目标和审计工作的基本要求》说明了注册会计师按照审计准则的规定执行审计工作的前提。管理层

和治理层(如适用)认可其按照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编制财务报表,并使其实现公允反映(如适用)的责任二管理层也认可其设计、执行和维护内部控制,以使编制的财务报表不存在由于舞弊或错误导致的重大错报的责任二审计报告中对管理层责任的说明包括提及这两种责任,因为这有助于向财务报表使用者解释执行审计工作的前提。

19. 在某些情况下,根据某一国家或地区的法律法规或被审计单位的性质,管理层需要承担与财务报表编制相关的额外责任,注册会计师可以在本准则第二十九条所述责任的基础上增加对额外责任的说明。

20. 本准则第二十九条提及的管理层责任,与《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11号—就审计业务约定条款达成一致意见》要求在审计业务约定书或其他适当形式的书面协议中约定的责任在表述形式上保持一致。《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11号—就审计业务约定条款达成一致意见》允许注册会计师作出以下灵活处理:如果法律法规规定了管理层和治理层…如适用)与财务报告相关的责任,注册会计师根据判断可能确定法律法规规定的责任与《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11号—就审计业务约定条款达成一致意见》的规定在效果上是等同的。对于在效果上等同的责任,注册会计师可以使用法律法规的措辞,在业务约定书或其他适当形式的书面协议中描述管理层的责任。在这种情况下,注册会计师也可以在审计报告中使用这些措辞描述本准则第二十九条提及的管理层的责任。在其他情况下,包括注册会计师决定不使用法律法规规定的措辞的情况,可以使用本准则第二十九条的措辞。

21. 法律法规可能提及管理层对会计账簿和记录或会计系统的适当性所负的责任。因为会计账簿和记录或会计系统是内部控制必要的组成部分,所以《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11号—就审计业务约定条款达成一致意见》和本准则第二十九条没有特别提及。

注册会计师的责任(参见本准则第三十一条)

22.审计报告需要指明注册会计师的责任是在执行审计工作的基础上对财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以与管理层编制财务报表的责任相区分。

23. 提及使用的审计准则是为了向审计报告使用者说明,注册会计师按照审计准则的规定执行了审计工作。

24. 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01号—注册会计师的总体目标和审计工作的基本要求》的规定,除非注册会计师已经遵守该准则以及与审计工作相关的其他所有审计准则,否则不得在审计报告中声称遵守了审计准则。

审计意见(参见本准则第三十三条和第三十四条)

法律法规规定的审计意见的措辞

25.《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11号—就审计业务约定条款达成一致意见》指出,在某止沙清况下,法律法规规定的审计报告的措辞与审计准则的要求明显不一致。在这些情况下,《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11号—就审计业务约定条款达成一致意见》要求注册会计师评价:

(1) 使用者是否可能误解从财务报表审计中获取的保证;

(2) 如果可能存在误解,审计报告中作出的补充解释是否能够减轻这种误解。

如果注册会计师认为审计报告中作出的补充解释不能减轻可能的误解,《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11号—就审计业务约定条款达成一致意见》要求注册会计师不得承接该项审计业务,除非法律法规另有规定。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11号—就审计业务约定条款达成一致意见》的要求,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的审计工作,并不符合审计准则的要求。因此,注册会计师不在审计报告中提及已按照审计准则的规定执行了审计工作。

描述财务报表反映的信息

26.审计意见说明财务报表在所有重大方一面按照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编制,公允反映了财务报表旨在反映的信息(如在通用目的编制基础下,被审计单位期末的财务状况、截至期末某一期间的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对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的描述及其对审计意见的影响

27.在审计意见中指出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旨在告知审计报告使用者注册会计师发表审计意见的背景,而非为了限制注册会计师按照本准则第十七条的规

定作出评价。注册会计师可以使用诸如下列措辞指明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按照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规定”或者“……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

28. 如果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包括财务报告准则和法律法规的规定,可以使用诸如下列措辞指明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按照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和[x 国家公司法]的要求”。《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11号—就审计业务约定条款达成一致意见》规范了如何处理财务报告准则与法律法规的规定存在冲突的情况。

29. 如本指南第8段所述,财务报表可能按照两个财务报告编制基础编制,在这种情况下,这两个编制基础都是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在对财务报表形成审计意见时,需要分别考虑每个编制基础,并按照本准则第三十三条的规定以下列方式在审计意见中提及这两个编制基础:

(1)如果财务报表分别符合每个编制基础,注册会计师需要发表两个意见:一个意见是,财务报表按照其中一个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如x国财务报告编制基础)编制;另一个意见是,财务报表按照另一个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如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编制。这两个意见可以分别表述,也可以在一个句子中表述(例如,财务报表在所有重大方面按照x国财务报告编制基础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规定编制,公允反映了……)。

(2) 如果财务报表符合其中一个编制基础(如x国财务报告编制基础)而没有符合另一个编制基础(如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注册会计师需要对财务报表按照其中一个编制基础(如x国财务报告编制基础)编制发表无保留意见,而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502号—在审计报告中发表非无保留意见》的规定,对财务报表按照另一个编制基础(如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编制发表非无保留意见。

30. 如本指南第10段所述,财务报表可能声称符合某一财务报告编制基础的所有要求,并补充披露财务报表符合另一财务报告编制基础的程度。按照本指南第42段的解释,由于这种补充信息不能同财务报表清楚地分开,因此涵盖在审计意见中。

(1) 如果有关财务报表符合另一财务报告编制基础的程度的披露具有误导性,注册会计师需要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502号—在审计报告中发表非无保留意见》的规定,发表非无保留意见;

(2) 如果有关财务报表符合另一财务报告编制基础的程度的披露不具有误导性,但是注册会计师认为该披露对财务报表使用者理解财务报表至关重要,注册会计师需要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503号—在审计报告中增加强调事项段和其他事项段》的规定,在审计报告中增加强调事项段,以提醒财务报表使用者关注。

其他报告责任(参见本准则第三十五条和第三十六条)

31. 注册会计师可能承担报告其他事项的额外责任,这些责任是注册会计师按照审计准则对财务报表出具审计报告的责任的补充。例如,如果注册会计师在财务报表审计中注意到某些事项,可能被要求对这些事项予以报告。此外,注册会计师可能被要求实施额外的规定的程序并予以报告,或对特定事项(如会计账簿和记录的适当性)发表意见。

32. 在某些情况下,相关法律法规可能要求或允许注册会计师在对财务报表出具的审计报告中报告这些其他责任。在另外一些情况下,相关法律法规可能要求或允许注册会计师在单独出具的报告中进行报告。

33. 如果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报告中报告这些其他报告责任,这些报告责任需在审计报告中单独作为一部分予以说明,以便将其同注册会计师的财务报表报告责任明确区分。

注册会计师的签名和盖章(参见本准则第三十八条)

34.本准则要求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报告中签名和盖章。

审计报告的日期(参见本准则第四十条)

35. 审计报告的日期向审计报告使用者表明,注册会计师已考虑其知悉的、截至审计报告日发生的事项和交易的影响。注册会计师对审计报告日后发生的事项和交易的责任,在《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32号—期后事项》中作出了规定。

36. 由于审计意见是针对财务报表发表的,并且编制财务报表是管理层的责任,所以只有在注册会计师获取证据证明构成整套财务报表的所有报表(包括相关附注)已经编制完成,并且管理层已认可其对财务报表的责任的情况下,注册会计师才能得出已经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的结论。

37. 公司财务报表需经董事会或类似机构批准后才可对外报出。法律法规明确了负责确定构成整套财务报表的所有报表(包括相关附注)已经编制完成的个人或机构(如董事会),并规定了必要的批准程序。在这种情况下,注册会计师需要在签署审计报告前获取财务报表已得到批准的证据。

38.财务报表的批准日期是一个比较旱的日期,即经认可的有权机构(如董事会)确定构成整套财务报表的所有报表(包括相关附注)已经编制完成,并声称对此负责的日期。

(二)同时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和其他国家或地区审计准则执行审计工作出具的审计报告(参见本准则第四十一条)

39. 如果遵守了与审计工作相关的每项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同时还遵守了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审计准则,注册会计师可以在审计报告中提及,审计工作同时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和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审计准则的规定执行。

40. 如果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和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审汁准则存在冲突,并且该冲突将导致注册会计师形成不同的审计意见,或者不能增加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所规定的强调事项段,那么声称同时遵守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和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审计准则是不恰当的

五、与财务报表一同列报的补充信息(参见本准则第四十三条至第四十四条)

41. 在某些情况下,被审计单位可能根据法律法规的要求,或出于自愿选择,与财务报表一同列报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未要求的补充信息。例如,被审计单位列报补充信息以增强财务报表使用者对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的理解,或者对财务报表的特定项目提供进一步解释。这种补充信息通常在补充报表中或作为额外的附注进行列示。

42. 如果补充信息的性质和列报方式导致其不能清楚地与己审计财务报表予以区分,则审计意见涵盖这种补充信息二例如,财务报表附注中关于该财务报表符合另一财务报告编制基础的程度的解释,属于这种补充信息,审计意见也涵盖与财务报表进行交叉索引的附注或补充报表。

43. 如果引言段在描述整套财务报表时充分提及了附注,则注册会计师不必在引言段中特别提及审计意见涵盖的补充信息。

44. 法律法规可能不要求对补充信息进行审计,管理层也可能决定不要求注册会计师将补充信息包括在财务报表审计范围内。

45. 注册会计师需要评价未审计补充信息的列报方式是否会使财务报表使用者认为涵盖在审计意见中,包括评价未审计补充信息在何处与财务报表和任何己审计补充信息相关联,以及是否被清楚地标明“未审计”。

46. 管理层可能通过下列方法改变未审计补充信息的列报方式,以避免补充信息被认为涵盖在审计意见中:

(1) 删除从财务报表到未审计补充报表或未审计附注的交叉索引,以使已审计信息和未审计信息的界限足够清楚;

(2) 将未审计补充信息移出财务报表,如果这样做不可行,至少将所有未审计附注汇集起来一并放在要求披露的财务报表附注之后,并明确标明未审计。这是因为和已审计附注混在一起的未审计附注可能被误解为已审计。

47. 补充信息未审计的事实,不能减轻注册会计师阅读该信息以识别与已审计财务报表存在的重大不一致的责任。注册会计师对未审计补充信息的责任,与《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521号——注册会计师对含有已审计财务报表的文件中的其他信息的责任》中规定的责任一致。

附录(参见本指南第12段)

标准审计报告参考格式

参考格式1: 对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编制的财务报表出具的审计报告

背景信息:

1. 对整套财务报表实施审计;

2. 财务报表由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基于通用目的、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编制;

3. 审计业务约定条款中说明的管理层对财务报表的责任,与《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11号—就审计业务约定条款达成一致意见》的规定一致;

4. 除对财务报表实施审计外,注册会计师还承担法律法规要求的其他报告责任,且注册会计师决定在审计报告中履行其他报告责任。

审计报告

ABC股份有限公司全体股东:

一、对财务报表出具的审计报告①

我们审计了后附的ABC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ABC公司)财务报表,包括20X1年12月31日的资产负债表,20X1年度的利润表、股东权益变动表和现金流量表以及财务报表附注。

(一)管理层对财务报表的责任

编制和公允列报财务报表是ABC公司管理层的责任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编制财务报表,并使其实现公允反映这种责任包括:(1)按照;(2)设计、执行和维护必要的内部控制,以使财务报表不存在由于舞弊或错误导致的重大错报。

(二)注册会计师的责任

我们的责任是在执行审计工作的基础上对财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我们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的规定执行了审计工作。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要求我们遵守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守则,计划和执行审计工作以对财务报表是否不存在重大错报获取合理保证。

审计工作涉及实施审计程序,以获取有关财务报表金额和披露的审计证据。选择的审计程序取决于注册会计师的判断,包括对由于舞弊或错误导致的财务报表重

大错报风险的评估。在进行风险评估时,注册会计师考虑与财务报表编制和公允列报相关的内部控制,以设计恰当的审计程序,但目的并非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表意见。审计工作还包括评价管理层选用会计政策的恰当性和作出会计估计的合理性,以及评价财务报表的总体列报。

我们相信,我们获取的审计证据是充分、适当的,为发表审计意见提供了基础。

(三)审计意见

我们认为,ABC公司财务报表在所有重大方面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编制,公允反映了ABC公司20x1年12月31日的财务状况以及20 x 1年度的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二、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报告的事项

(本部分报告的格式和内容,取决于相关法律法规对其他报告责任的规定。)

x会计师事务所中国注册会计师:x x x (盖章) (签名并盖章)

中国注册会计师:x x x

(签名并盖章) 中国x x市二Ox二年x月x日

参考格式2: 对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编制的合井财务报表出具的审计报告背景信息:

1. 合并财务报表由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基于通用目的、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

编制;

2. 审计业务约定条款中说明的管理层对财务报表的责任,与《中国注册会计师

审计准则第1111号—就审计业务约定条款达成一致意见》的规定一致;

3. 除对集团财务报表实施审计外,注册会计师还承担法律法规要求的其他报告

责任,且注册会计师决定在审计报告中履行其他报告责任。

审计报告

ABC股份有限公司全体股东:

一、对合并财务报表出具的审计报告

我们审计了后附的ABC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ABC公司)合并财务报表,包括20 x1年12月31日的合并资产负债表,20x1年度的合并利润表、合并现金流量表和合并股东权益变动表以及财务报表附注。

(一) 管理层对合并财务报表的责任

编制和公允列报合并财务报表是管理层的责任,这种责任包括:(1)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编制合并财务报表,并使其实现公允反映;(2)设计、执行和维护必要的内部控制,以使合并财务报表不存在由于舞弊或错误导致的重大错报。

(二) 注册会计师的责任

我们的责任是在执行审计工作的基础上对合并财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我们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的规定执行了审计工作。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要求我们遵守职业道德守则,计划和执行审计工作以对合并财务报表是否不存在重大错报获取合理保证。

审计工作涉及实施审计程序,以获取有关合并财务报表金额和披露的审计证据。选择的审计程序取决于注册会计师的判断,包括对由于舞弊或错误导致的合并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在进行风险评估时,注册会计师考虑与合并财务报表编制和公允列报相关的内部控制,以设计恰当的审计程序,但目的并非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表意见。审计工作还包括评价管理层选用会计政策的恰当性和作出会计估计的合理性,以及评价合并财务报表的总体列报。

我们相信,我们获取的审计证据是充分、适当的,为发表审计意见提供了基础。

(三) 审计意见

我们认为,合并财务报表在所有重大方面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编制,公允反映了A13C公司20 x 1年12月31 E1的合并财务状况以及20x1年度的合并经营成果和合并现金流量。

二、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报告的事项

(本部分报告的格式和内容,取决于相关法律法规对其他报告责任的规定。

x会计师事务所中国注册会计师:x x x (盖章) (签名并盖章)

中国注册会计师:x x x

(签名并盖章) 中国x x市二Ox二年x月x日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号——非标准审计报告.doc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502号 ——非标准审计报告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注册会计师出具非标准审计报告,制定本准则。 第二条本准则适用于注册会计师执行整套通用目的财务报表(以下简称财务报表)审计业务。 第三条本准则所称非标准审计报告,是指标准审计报告以外的其他审计报告,包括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和非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非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包括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和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 第四条注册会计师在出具非标准审计报告时,应当遵守本准则和《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501号--审计报告》的相关规定。 第二章审计报告的强调事项段 第五条审计报告的强调事项段是指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意见段之后增加的对重大事项予以强调的段落。 强调事项应当同时符合下列条件: (一)可能对财务报表产生重大影响,但被审计单位进行了恰当的会计处理,且在财务报表中作出充分披露; (二)不影响注册会计师发表的审计意见。 第六条当存在可能导致对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疑虑的事项或情况、但不影响已发表的审计意见时,注册会计师应当在审计意见段之后增加强调事项段对此予以强调。 第七条当存在可能对财务报表产生重大影响的不确定事项(持续经营问题除外)、但不影响已发表的审计意见时,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在审计意见段之后增加强调事项段对此予以强调。 不确定事项是指其结果依赖于未来行动或事项,不受被审计单位的直接控制,但可能影响财务报表的事项。 第八条除本准则第六条和第七条规定的两种情形以及其他审计准则规定的增加强调事项段的情形外,注册会计师不应在审计报告的审计意见段之后增加强调事项段或任何解释性段落,以免财务报表使用者产生误解。 第九条注册会计师应当在强调事项段中指明,该段内容仅用于提醒财务报表使用者关注,并不影响已发表的审计意见。

第2201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内部控制审计

第2201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内部控制审计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内部审计人员实施内部控制审计的行为,保证内部控制审计质量,根据《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制定本准则。 第二条本准则所称内部控制审计,是指内部审计机构对组织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的有效性进行的审查和评价活动。 第三条本准则适用于各类组织的内部审计机构、内部审计人员及其从事的内部控制审计活动。其他组织或者人员接受委托、聘用,承办或者参与内部审计业务,也应当遵守本准则。 第二章一般原则 第四条董事会及管理层的责任是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并使之有效运行。 内部审计的责任是对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的有效性进行审查和评价,出具客观、公正的审计报告,促进组织改善内部控制及风险管理。 第五条内部控制审计应当以风险评估为基础,根据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对组织单个或者整体控制目标造成的影响程度,确定审计的范围和重点。 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关注串通舞弊、滥用职权、环境变化和成本效益等内部控制的局限性。 第六条内部控制审计应当在对内部控制全面评价的基础上,关注重要业务单位、重大业务事项和高风险领域的内部控制。 第七条内部控制审计应当真实、客观地揭示经营管理的风险状况,如实反映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的情况。 第八条内部控制审计按其范围划分,分为全面内部控制审计和专项内部控制审计。 全面内部控制审计,是针对组织所有业务活动的内部控制,包括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五个要素所进行的全面审计。 专项内部控制审计,是针对组织内部控制的某个要素、某项业务活动或者业务活动某些环节的内部控制所进行的审计。 第三章内部控制审计的内容 第九条内部审计机构可以参考《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配套指引的相关规定,根据组织的实际情况和需要,通过审查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等要素,对组织层面内部控制的设计与运行情况进行审查和评价。 第十条内部审计人员开展内部环境要素审计时,应当以《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各项应用指引中有关内部环境要素的规定为依据,关注组织架构、发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汇编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 2月15日,在“中国会计审计准则体系发布会”上,39项企业会计准则和48项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正式发布,这标志着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与国际惯例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和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体系正式建立。 目录 中国注册会计师鉴证业务基本准则财会[2006]4号 (2)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01号——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和一般原则财会[2006]4号 (13)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11号——审计业务约定书财会[2006]4号 (16)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21号——历史财务信息审计的质量控制财会[2006]4号 (19)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31号——审计工作底稿财会[2006]4号 (26)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41号——财务报表审计中对舞弊的考虑财会[2006]4号 (30)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42号——财务报表审计中对法律法规的考虑财会[2006]4号45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51号——与治理层的沟通财会[2006]4号 (50)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52号——前后任注册会计师的沟通财会[2006]4号 (61)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01号——计划审计工作财会[2006]4号 (63)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11号——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财会[2006]4号 (67)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12号——对被审计单位使用服务机构的考虑财会[2006]4号88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21号——重要性财会[2006]4号 (91)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31号——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的程序财会[2006]4号 (93)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01号——审计证据财会[2006]4号 (107)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11号——存货监盘财会[2006]4号 (112)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12号——函证财会[2006]4号 (116)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13号——分析程序财会[2006]4号 (121)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14号——审计抽样和其他选取测试项目的方法财会[2006]4号 (124)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21号——会计估计的审计财会[2006]4号 (131)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22号——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的审计财会[2006]4号 (134)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23号——关联方财会[2006]4号 (141)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24号——持续经营财会[2006]4号 (144)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31号——首次接受委托时对期初余额的审计财会[2006]4号 (149)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32号——期后事项财会[2006]4号 (151)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41号——管理层声明财会[2006]4号 (154)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401号——利用其他注册会计师的工作财会[2006]4号 (157)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411号——考虑内部审计工作财会[2006]4号 (159)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421号——利用专家的工作财会[2006]4号 (162)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501号——审计报告财会[2006]4号 (165)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502号——非标准审计报告财会[2006]4号 (170)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511号——比较数据财会[2006]4号 (176)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521号——含有已审计财务报表的文件中的其他信息财会

新审计准则的认识

新审计准则的认识 发表时间:2013-04-25T15:43:04.717Z 来源:《教师教育研究(教学版)》2013年2月供稿作者:张增升[导读] 审计准则是审计理论与审计实践联结的纽带和桥梁,新审计准则有着很强的实践性特点。潍坊工商职业学院经济管理系张增升 一、对审计准则新内容的理解 由于经济社会和审计环境的发展变化,新修订的审计准则立足于中国国家审计实践,增加了绩效审计、信息系统、审计整改等方面的内容,主要有: (一)扩大了绩效审计的内涵和外延。新审计准则在第六条中指出要监督被审计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效益性的工作目标,同时解释效益性是指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实现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在过去政府各部门以经济工作为中心的情况下,绩效审计作为一种独立的审计类型,主要是通过对被审计对象管理和使用财政资金及其他公共资源所达到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审计监督,揭露影响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突出问题,规范政府行为、减少财政资金损失、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随着科学发展观理论的提出,意味着政府业绩评价机制已从单纯的唯GDP向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社会和谐等综合科学发展转变。而绩效评价不应仅仅局限于经济活动本身产生的经济效益,还包括全方位、多角度的社会效益及环境效益评价。开展绩效审计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今后效益审计将成为审计工作重中之重。新审计准则紧跟新形势,丰富了效益审计内容,为绩效审计在实际工作中做出客观真实的审计评价提供了科学依据。 (二)增加了信息系统有关的内容。随着信息和网络技术在各行各业中的广泛应用,信息化环境相对于纸质账簿环境,对审计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对于如何在信息技术环境下顺利开展审计工作,新审计准则作出了明确规定,增加了信息系统审计有关的内容。包括:审计人员职业胜任能力包括了对信息技术方面整体胜任能力的要求;审计人员要调查了解被审计单位相关信息系统及其电子数据情况,并从从一般控制和应用控制两方面了解信息系统控制情况;审计人员在判断重要性时,要关注信息系统设计缺陷;确定审计事项和审计应对措施包括评估对信息系统的依赖程度,检查相关信息系统的有效性、安全性;审计人员获取的电子审计证据包括与信息系统控制相关的配置参数、反映交易记录的电子数据等;审计发现被审计单位信息系统存在重大漏洞或者不符合国家规定的,应当责成被审计单位在规定期限内整改。信息技术的应用促进了信息系统审计方式的产生和发展,信息系统审计已日益受到各级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的重视。但由于起步较晚,尚未形成系统的信息系统审计准则和标准,限制了其发展速度。而新审计准则为在审计工作中如何开展信息系统审计指明了方向。 二、新准则对审计实践的指导作用 审计准则是审计理论与审计实践联结的纽带和桥梁,新审计准则有着很强的实践性特点。在新准则颁布实施后,我们在审计实践中积极贯彻执行,尤其是对新增内容加以重点关注。实践表明新审计准则对于保证审计项目质量,拓宽审计人员思路,创新审计方法有积极的作用。如在2011年上半年开展的某街道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中,审计组将绩效理念贯穿于经济责任审计全过程中,通过实地观察、统合分析,重点关注街道城市管理、社区民生等资金投入所产生的社会效益,作为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评价的重要方面,取得了较好的审计成效。又如下半年开展的我区某乡镇医院绩效审计中,审计组不仅对医院固定资产增长率、净资产收益率、职工平均业务收入、管理费用占总支出的比率、偿债能力等医院各项经济效益指标进行了分析,同时通过问卷调查、统计分析等方法对医院开展公共卫生服务质量、执行基本药物制度的成效等社会效益情况进行了深入审计。三、以新准则为方向指引,提升个人素质面对越来越复杂的社会经济新形势,社会对审计工作提出更高的时代要求和现实诉求。而这一切,最后必将落实到每一名审计人员身上。作为全国成千上万审计工作者的一员,在今后的审计工作中,首先要在思维方式上有所创新,破除专注微观、就事论事的思维定式,树立从宏观着眼、胸怀全局、善于从实际出发的思想;树立信息化思维方式,信息化时代需要人们具备与之相适应的信息化思维,它有助于人们在获取、控制、运用信息方面做出正确的抉择。对审计人员而言,信息化思维方式是开展信息系统审计,创新计算机审计方法的基础。其次在审计方法上,要破除盲人摸象、凭经验查账的落后习惯,树立总体把握、系统分析的审计模式,炼就对事物的综合分析评判能力、大局把握能力;注重揭示问题发生的深层次原因,从完善制度和机制方面提针对性建议。第三要加强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当前,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知识的时代、信息的时代、竞争的时代。如果不学习,就跟不上经济社会的形势,把握不了发展趋势,驾驭不住审计工作的大局。因此,除掌握必要的会计审计专业技能,还必须学习经济学、社会科学、法律、信息技术等各方面的知识,不断完善自身知识结构,紧跟时代和审计发展的步伐。

中国内部审计准则2013版 第1101号—内部审计基本准则

中国内部审计准则2013版第1101号——内部审计基本准则 法规文号:发文时间:2013-08-26 发文单位:中国内部审计协会【打印】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内部审计工作,保证内部审计质量,明确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的责任,根据《审计法》及其实施条例,以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定本准则。 第二条本准则所称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它通过运用系统、规范的方法,审查和评价组织的业务活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适当性和有效性,以促进组织完善治理、增加价值和实现目标。 第三条本准则适用于各类组织的内部审计机构、内部审计人员及其从事的内部审计活动。其他组织或者人员接受委托、聘用,承办或者参与内部审计业务,也应当遵守本准则。 第二章一般准则 第四条组织应当设置与其目标、性质、规模、治理结构等相适应的内部审计机构,并配备具有相应资格的内部审计人员。 第五条内部审计的目标、职责和权限等内容应当在组织的内部审计章程中明确规定。 第六条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应当保持独立性和客观性,不得负责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活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决策与执行。 第七条内部审计人员应当遵守职业道德,在实施内部审计业务时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 第八条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具备相应的专业胜任能力,并通过后续教育加以保持和提高。 第九条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履行保密义务,对于实施内部审计业务中所获取的信息保密。 第三章作业准则 第十条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全面关注组织风险,以风险为基础组织实施内部审计业务。 第十一条内部审计人员应当充分运用重要性原则,考虑差异或者缺陷的性质、数量等因素,合理确定重要性水平。 第十二条内部审计机构应当根据组织的风险状况、管理需要及审计资源的配置情况,编制年度审计计划。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32号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32号 审计准则第1332号——期后事项解读 第一章总则 为了规范注册会计师在财务报表审计中对期后事项的责任,制定本准则。对于与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报告日后获取的其他信息的责任相关事项,本准则不予规范,而是由《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521号-注册会计师对其他信息的责任》作出规范。然而,这种其他信息可能揭示出本准则范围内的期后事项。(新增) 财务报表可能受到财务报表日后发生的事项的影响。 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通常专门提及期后事项,将其区分为下列两类: (一)对财务报表日已经存在的情况提供证据的事项; (二)对财务报表日后发生的情况提供证据的事项。 审计报告向财务报表使用者表明,注册会计师已考虑其知悉的、截至审计报告日发生的事项和交易的影响。 第二章定义 >> 期后事项,是指财务报表日至审计报告日之间发生的事项,以及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报告日后知悉的事实。 >> 类型包括调整事项与非调整事项 >> 前者是指资产负债表日已经存在的事项[跨期事项/根在上期/需调整],后者是指资产负债表日后才出现的事项[彻头彻尾都在期后/需披露]。 财务报表日,是指财务报表涵盖的最近期间的截止日期。 审计报告日,是指注册会计师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501号——对财务报表形成审计意见和出具审计报告》的规定在对财务报表出具的审计报告上签署的日期。 财务报表报出日,是指审计报告和已审计财务报表提供给第三方的日期。 财务报表批准日,是指构成整套财务报表的所有报表(包括相关附注)已编制完成,并且被审计单位的董事会、管理层或类似机构已经认可其对财务报表负责的日期。 第三章目标 注册会计师的目标是: (一)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确定财务报表日至审计报告日之间发生的、需要在财务报表中调整或披露的事项是否已经按照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在财务报表中得到恰当反映;

isaca_cisa_信息系统审计标准_审计独立性_s2

信息系统(IS)审计的专业性和进行这类审计所需的技术,要求制定出专门适用于信息系统审计的标准。推进全球适用的标准以实现这个目标是信息系统审计与控制协会(ISACA?)的宗旨之一。信息系统审计标准的发展和传播是ISACA为审计业界作出专业贡献的基础。信息系统审计标准的框架提供了多层次的指引: 标准为信息系统审计和报告定义了强制性的要求。它们宣告: – 根据ISACA职业道德规范中关于职业责任的规定,信息系统审计师的执行绩效所应达到的最低标准。 – 管理层和其他利益方对执业者在专业工作上的期待。 – 认证信息系统审计师(CISA?)资格持有人的相关特定要求。CISA资格持有人未能遵守上述标准的可能会导致ISACA 董事会或相应ISACA委员会对其进行调查直至最终的纪律处分。 指南为信息系统审计标准的实施提供了指引。信息系统审计师在标准的实施程序中应参考指南,同时作出职业判断,对背离标准的做法应随时提供解释。信息系统审计指南的目标是为达到信息系统审计标准提供进一步信息。 程序为信息系统审计师提供审计项目中可以遵循的步骤范例。程序文件提供信息系统审计工作开展中如何达到相关标准的 信息,但并非硬性规定。信息系统审计程序的目标是为达到信息系统审计标准提供进一步信息。 C OBI T?资源应被当作最佳操作实施指南的来源。C OBI T框架强调,“保护企业的所有资产是管理层的责任,为履行这一责任以及实现企业的期望,管理层必须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内部监控体系。” C OBI T为信息系统管理环境提供了详细的监控和监控方法。 基于特殊的C OBI T信息技术程序选择和对C OBI T信息标准的考虑来选用与特定审计范围最相关的材料。 依C OBI T框架中所定义,以下各项由IT管理程序进行组织。C OBI T为商业及IT管理层以及信息系统审计师而计,所以它的运用有助于商业目标的理解,最佳操作实施的交流和围绕已经达成共识和广受尊重的标准参考体系的意见的形成。C OBI T包括: 监控目标—广义上所需达到的最低限度良好监控之总括和详述。 监控实施—监控目标的实务原理和“如何实现”监控目标的指南。 审计指南—对于不同监控领域,如何理解和评估各种监控,考核监控的符合性和证实失控风险的指南。 管理方针—如何运用成熟度模型,指标和关键性成功因素等方法来评估和提高IT程序执行绩效的指南。它们提供一种针对管理层的框架应用于连续性和自发性的监控自我评估,特别专注于: – 绩效衡量—IT功能支持商用需求效果如何?管理方针既可用于支持自我评估的专题研讨,也可被管理层作为IT管治方案的一部分,用以支持持续监督和程序改进的推行。 – IT监控概况—哪些IT程序是重要的?哪些是监控的关键性成功因素? – 监控意识—达不到目标会有哪些风险? – 监控基准—其他人做了什么?如何衡量和比较结果?管理方针提供了对IT绩效的范例指标,可用于商业意义上对IT执行绩效的评估。关键的目标指标可以识别并衡量IT程序的成果,同时关键的执行绩效指标可以通过衡量程序的实现者来评估程序的执行绩效。透过成熟度模型和成熟度属性提供能力评估和基准,帮助管理层衡量监控能力,找到差距并提出相应改善策略。 术语表可在ISACA的网站:https://www.doczj.com/doc/4f11055287.html,/glossary上查阅。审计和审查这两个词可以互换使用。 免责声明根据ISACA职业道德规范中对职业责任的规定,ISACA设计本指南作为执行绩效所应达到的最低标准。ISACA并未声明使用此产品一定会出现成功的结果。本出版物不能被视作包括所有合适的程序和测试,也不能被视作排斥通过合理引导获得同样结果的其它程序和测试。在决定任何具体的程序或测试的合理性时,监控专业人士应根据其自身的专业判断来判别由特定系统或信息技术环境产生的特定监控条件。 ISACA标准管理委员会致力于为信息系统审计标准、指南和程序的制定作出广泛的咨询。在发布任何文件之前,标准管理委员会向全球提供公开草案,供大众评论。标准管理委员会也寻求相关领域的专家和相关人士对必要处提出咨询意见。标准管理委员会现有研发计划,欢迎ISACA成员和其它相关人士报告任何新出现问题及其所需的新标准。所有建议请电邮至 (standards@https://www.doczj.com/doc/4f11055287.html,)。或传真(+1.847.253.1443)或写信(地址在文件末尾)至ISACA国际总部,收件人注明研究标准和学术关系主任。本材料于2004年10月15日颁布。

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及指南(doc 121页)

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及指南(doc 121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 内 部 审 计 准 则 https://www.doczj.com/doc/4f11055287.html,

字体:黑体/宋体字号:初号/一号/三号/小四行距:1.5倍行距编辑请保持叶序不变(编者按:DOC版 ms-word阅读最佳,PDF版 adobe reader8,acrobat9cn或foxit reader3最佳) 内部审计准则 004 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序言 006 内部审计基本准则 008 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 009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 号——审计计划 012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 号——审计通知书 013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3 号——审计证据 015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4 号——审计工作底稿 015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5 号——内部控制审计 022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6 号——舞弊的预防、检查与报告 026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7 号——审计报告 028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8 号——后续审计 030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9 号——内部审计督导 031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0 号—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协调 033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1号--结果沟通 034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2号──遵循性审计 037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3号──评价外部审计工作质量 039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4号──利用外部专家服务 042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5号──分析性复核 045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6号——风险管理审计 048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7号――重要性与审计风险 051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8号——审计抽样

055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9号――内部审计质量控制 020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0号──人际关系 063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1号──内部审计的控制自我评估法 065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2号──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与客观性 069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3号──内部审计机构与董事会或最高管理层的关系072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4号──内部审计机构的管理 076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5号——经济性审计 080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6号——效果性审计 084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7号——效率性审计 089 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8号—信息系统审计 096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9 号——内部审计人员后续教育 …2009年后增补…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 1502 号 ——在审计报告中发表非无保留意见》 应用指南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502号——在审计报告中发表非无保留意见》 应用指南 (2019年3月29日修订) 一、非无保留意见的类型(参见本准则第三条) 1.下表列示了注册会计师对导致发表非无保留意见的事项的性质和这些事项对财务报表产生或可能产生影响的广泛性作出的判断,以及注册会计师的判断对审计意见类型的影响。 二、应当发表非无保留意见的情形 (一)重大错报的性质(参见本准则第七条第(一)项) 2.《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501号——对财务报表形成审计意见和出具审计报告》规定,为了形成审计意见,针对财务报表整体是否不存在由于舞弊或错误导致的重大错报,注册会计师应当得出结论,确定是否已就此获取合理保证。在得出结论时,注册会计师需要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51号——评价审计过程中识别出的错报》的规定评价未更正错报对财务报表的影响。 3.《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51号——评价审计过程中识

别出的错报》给出了错报的定义,即错报是指某一财务报表项目所报告的金额、分类或列报,与按照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应当列示的金额、分类或列报之间存在的差异。财务报表的重大错报可能源于:(1)选择的会计政策的恰当性; (2)对所选择的会计政策的运用; (3)财务报表披露的恰当性或充分性。 (二)选择的会计政策的恰当性 4.在选择的会计政策的恰当性方面,当出现诸如下列下列情形时,财务报表可能存在重大错报: (1)选择的会计政策与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不一致; (2)财务报表没有正确描述与资产负债表、利润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或现金流量表中的重大项目相关的会计政策; (3)财务报表没有按照公允反映的方式列报交易和事项。 5.财务报告编制基础通常对会计处理、披露和会计政策变更提出要求。如果被审计单位变更了重大会计政策,且没有遵守这些要求,财务报表可能存在重大错报。 (三)对所选择的会计政策的运用 6.在对所选择的会计政策的运用方面,当出现下列情形时,财务报表可能存在重大错报: (1)管理层没有按照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的要求一贯运用所选择的会计政策,包括管理层未在不同会计期间或对相似的交易和事项一贯运用所选择的会计政策(运用的一致性); (2)不当运用所选择的会计政策(如运用中的无意错误)。 (四)财务报表披露的恰当性或充分性

审计准则第1221号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号——计划和执行审计工作时的重要性 (年月日修订)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注册会计师在计划和执行财务报表审计工作时运用重要性概念,制定本准则。 第二条《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号——评价审计过程中识别出的错报》规范注册会计师在评价识别出的错报对审计的影响以及未更正错报对财务报表的影响时,如何运用重要性概念。 第三条财务报告编制基础通常从编制和列报财务报表的角度阐释重要性概念。财务报告编制基础可能以不同的术语解释重要性,但通常而言,重要性概念可从下列方面进行理解: (一)如果合理预期错报(包括漏报)单独或汇总起来可能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依据财务报表作出的经济决策,则通常认为错报是重大的; (二)对重要性的判断是根据具体环境作出的,并受错报的金额或性质的影响,或受两者共同作用的影响; (三)判断某事项对财务报表使用者是否重大,是在考虑财务报表使用者整体共同的财务信息需求的基础上作出的。由于不同财务报表使用者对财务信息的需求可能差异很大,因此不考虑错报对个别财务报表使用者可能产生的影响。 第四条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对重要性概念的规定,为注册会计师在审计工作中确定重要性提供了参考依据。如果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未对重要性概念作出规定,本准则第三条为注册会计师确定重要性提供了参考依据。

第五条注册会计师对重要性的确定属于职业判断,受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表使用者对财务信息需求的认识的影响。就审计而言,注册会计师针对财务报表使用者作出下列假定是合理的: (一)拥有经营、经济活动和会计方面的适当知识,并有意愿认真研究财务报表中的信息; (二)理解财务报表是在运用重要性水平基础上编制、列报和审计的; (三)认可建立在对估计和判断的应用以及对未来事项的考虑的基础上的会计计量具有固有的不确定性; (四)依据财务报表中的信息作出合理的经济决策。 第六条在计划和执行审计工作,评价识别出的错报对审计的影响,以及未更正错报对财务报表和审计意见的影响时,注册会计师需要运用重要性概念。 第七条在计划审计工作时,注册会计师需要对认为重大的错报金额作出判断。 作出的判断为下列方面提供基础: (一)确定风险评估程序的性质、时间安排和范围; (二)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 (三)确定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安排和范围。 在计划审计工作时确定的重要性(即确定的某一金额),并不必然表明单独或汇总起来低于该金额的未更正错报一定被评价为不重大。即使某些错报低于重要性,与这些错报相关的具体情形可能使注册会计师将其评价为重大。 尽管设计审计程序以发现仅因其性质而可能被评价为重大的错报并不可行,但是注册会计师在评价未更正错报对财务报表的影响时,不仅要考虑错报金额的大小,还要考虑错报的性质以及错报发生

中国内部审计准则(2019版)

中国内部审计准则 (2019版) 2019年6月1日

目录 第1101号——内部审计基本准则 (1) 第1201号——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 (5) 第2101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审计计划 (9) 第2102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审计通知书 (13) 第2103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审计证据 (15) 第2104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审计工作底稿 (18) 第2105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结果沟通 (21) 第2106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审计报告 (23) 第2107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后续审计 (26) 第2108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审计抽样 (28) 第2109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分析程序 (33) 第2201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内部控制审计 (37) 第2202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绩效审计 (43) 第2203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信息系统审计 (48) 第2204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对舞弊行为进行检查和报告 (56) 第2301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内部审计机构的管理 (61) 第2302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与董事会或者最高管理层的关系.67 第2303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协调 (71) 第2304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利用外部专家服务 (73) 第2305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人际关系 (76) 第2306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内部审计质量控制 (80) 第2307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评价外部审计工作质量 (84) 第2308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审计档案工作 (88) 第2309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内部审计业务外包管理 (95)

某集团内部控制审计实施细则

内部控制审计实施细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集团内部控制审计,提高审计工作效率,保证审计工作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内部审计准则》和****股份有限公司《审计制度》,结合集团内部控制审计工作的具体情况,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内部控制是集团为了保护资产安全,经济、有效地利用资源,保证遵循政策、计划、程序、法律和法规,保证信息资料的可靠性和完整性,实现集团经营目标,使各项业务活动正常、有效进行而在内部设立的管理控制程序。 第三条内部控制审计是内部审计人员对所属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科学合理 性,内部控制过程的符合有效性所进行的测试与评价。 第四条内部控制审计既可以作为独立的审计项目组织实施,用以完善内部控制,也 可以作为实施其他审计项目的一个程序或方法,以便确定对其依赖程度和进行内部审计的范围、重点及方法,有效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质量。 第二章内部控制审查的范围 第五条内部控制包括控制环境、控制活动、风险评估、信息及沟通、监督等五要素, 贯穿于集团经营活动的全部过程,构成了内部控制审计审查的范围。 1、控制环境审查的内容 (1)所属单位管理哲学和经营风格; (2)所属单位的诚信原则和道德价值观; (3)所属单位组织结构、职责划分的合理性以及管理权限的集中程度、管理行为守则的健全性和有效性以及管理层对逾越既定控制程序的态度等; (4)所属单位员工能力、各层管理人员的知识与技能、重要岗位人员的权责匹配程度以及人力资源政策及实务; (5)所属单位员工业绩考核与激励机制的有效性、员工聘用程序及培训制度的有效性; (6)所属单位员工对企业文化内容的理解和认同程度。 2、控制活动审查的内容 word文档可自由复制编辑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21号——计划和执行审计工作时的重要性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21号 ——计划和执行审计工作时的重要性 (2019年2月20日修订)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注册会计师在计划和执行财务报表审计工作时运用重要性概念,制定本准则。 第二条《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51号——评价审计过程中识别出的错报》规范注册会计师在评价识别出的错报对审计的影响以及未更正错报对财务报表的影响时,如何运用重要性概念。 第三条财务报告编制基础通常从编制和列报财务报表的角度阐释重要性概念。财务报告编制基础可能以不同的术语解释重要性,但通常而言,重要性概念可从下列方面进行理解: (一)如果合理预期错报(包括漏报)单独或汇总起来可能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依据财务报表作出的经济决策,则通常认为错报是重大的; (二)对重要性的判断是根据具体环境作出的,并受错报的金额或性质的影响,或受两者共同作用的影响; (三)判断某事项对财务报表使用者是否重大,是在考虑财务报表使用者整体共同的财务信息需求的基础上作出的。由于不同财务报表使用者对财务信息的需求可能差异很大,因此不考虑错报对个别财

务报表使用者可能产生的影响。 第四条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对重要性概念的规定,为注册会计师在审计工作中确定重要性提供了参考依据。如果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未对重要性概念作出规定,本准则第三条为注册会计师确定重要性提供了参考依据。 第五条注册会计师对重要性的确定属于职业判断,受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表使用者对财务信息需求的认识的影响。就审计而言,注册会计师针对财务报表使用者作出下列假定是合理的: (一)拥有经营、经济活动和会计方面的适当知识,并有意愿认真研究财务报表中的信息; (二)理解财务报表是在运用重要性水平基础上编制、列报和审计的; (三)认可建立在对估计和判断的应用以及对未来事项的考虑的基础上的会计计量具有固有的不确定性; (四)依据财务报表中的信息作出合理的经济决策。 第六条在计划和执行审计工作,评价识别出的错报对审计的影响,以及未更正错报对财务报表和审计意见的影响时,注册会计师需要运用重要性概念。 第七条在计划审计工作时,注册会计师需要判断何种情形构成重大错报。 作出的判断为下列方面提供基础: (一)确定风险评估程序的性质、时间安排和范围; (二)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 (三)确定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安排和范围。

国际信息系统审计标准(中文版)

信息系统审计标准 S1-审计章程 导言 01 ISACA 标准和其它相关指南包含强制性的基本原则和重要程序(以粗体标出)。 02 制定信息系统审计标准的目的是就审计章程在审计程序中的运用制定和提供指南。 标准 03 信息系统审计职能或信息系统审计任务的目的、责任、授权方和义务应在审计章程或委托书中予以正确的登载。 04 审计章程或委托书应在组织内的适当层次得到同意和通过。 注释 05 对于内部信息系统审计职能,应为所有进行中的业务活动制定一份审计章程。审计章程应通过年度审查。如果责任发生变动或变化,则应缩短审查周期。内部信息系统审计师可用委托书来进一步澄清或确认参与特定的审计或非审计任务。外部信息系统审计师参与每项审计或非审计任务通常应当准备委托书。 06 审计章程或委托书应足够详细以便能表达审计功能或审计任务的目的、责任和限制。 07 审计章程或委托书应定期审查,以确保(审计的)目的和责任已经记录在案。 08 如需有关准备审计章程或委托书进一步的信息,应参考下列指南: 信息系统审计指南G5,审计章程 COBIT 框架,监控目标M4 实施日期 09 此ISACA 标准适用于所有信息系统的审计,于2005 年1 月1 日起(之后)实施。 信息系统(IS)审计的专业性和进行这类审计所需的技术,要求制定出专门适用于信息系统审计的标准。推进全球适用的标准以 实现这个目标是信息系统审计与控制协会(ISACA?)的宗旨之一。信息系统审计标准的发展和传播是ISACA 为审计业界作出专 业贡献的基础。信息系统审计标准的框架提供了多层次的指引: 标准为信息系统审计和报告定义了强制性的要求。它们宣告: –根据ISACA 职业道德规范中关于职业责任的规定,信息系统审计师的执行绩效所应达到的最低标准。 –管理层和其他利益方对执业者在专业工作上的期待。 –认证信息系统审计师(CISA?)资格持有人的相关特定要求。CISA 资格持有人未能遵守上述标准的可能会导致ISACA 董事会或相应ISACA 委员会对其进行调查直至最终的纪律处分。 指南为信息系统审计标准的实施提供了指引。信息系统审计师在标准的实施程序中应参考指南,同时作出职业判断,对背离 标准的做法应随时提供解释。信息系统审计指南的目标是为达到信息系统审计标准提供进一步信息。 程序为信息系统审计师提供审计项目中可以遵循的步骤范例。程序文件提供信息系统审计工作开展中如何达到相关标准的 信息,但并非硬性规定。信息系统审计程序的目标是为达到信息系统审计标准提供进一步信息。COBIT?资源应被当作最佳操作实施指南的来源。COBIT 框架强调,“保护企业的所有资产是管理层的责任,为履行这一责任以及 实现企业的期望,管理层必须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内部监控体系。” COBIT 为信息系统管理环境提供了详细的监控和监控方法。

内部审计-内部审计准则完整版-中国内部审计准则体系(doc78页)

中国内部审计准则体系 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 第一条内部审计人员在履行职责时,应当严格遵守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及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制定的其他规定。 第二条内部审计人员不得从事损害国家利益、组织利益和内部审计职业荣誉的活动。 第三条内部审计人员在履行职责时,应当做到独立、客观、正直和勤勉。 第四条内部审计人员在履行职责时,应当保持廉洁,不得从被审计单位获得任何可能有损职业判断的利 第五条内部审计人员应当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并合理使用职业判断。 第六条内部审计人员应当保持和提高专业胜任能力,必要时可聘请有关专家协助。 第七条内部审计人员应诚实地为组织服务,不做任何违反诚信原则的事情。 第八条内部审计人员应当遵循保密性原则,按规定使用其在履行职责时所获取的资料。 第九条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报告中应客观地披露所了解的全部重要事项。 第十条内部审计人员应具有较强的人际交往技能,妥善处理好与组织内外相关机构和人士的关系。 第十一条内部审计人员应不断接受后续教育,提高服务质量。 内部审计基本准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内部审计工作,明确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的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及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准则。 第二条本准则所称内部审计,是指组织内部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它通过审查和评价经营活动 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 第三条本准则适用于各类组织的内部审计机构、内部审计人员及其从事的内部审计活动。 第二章一般准则 第四条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应考虑组织的性质、规模、内部治理结构及相关规定,并配备一定数量具有执业 资格的内部审计人员。 第五条内部审计机构应建立有效的质量控制制度,并积极了解、参与组织的内部控制建设。 第六条内部审计人员应具备必要的学识及业务能力,熟悉本组织的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并不断通过后续教 育来保持和提高专业胜任能力。 第七条内部审计人员应当遵循职业道德规范,并以应有的职业谨慎态度执行内部审计业务。 第八条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应保持独立性和客观性,不得负责被审计单位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的决策与执行。

内控制度审计办法

江苏省电力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审计实施办法 第一条为了规范江苏省电力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审计,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根据国家电力公司《内控制度审计办法》和《江苏省电力公司内部审计工作准则》,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内部控制制度是指企业为保证企业实现经营目标、保障资产的安全、保证信息的可靠性和完整性、提高经营的经济性和有效性、促使经济活动健康有序进行而制定的一种内部协调、组织,制约、检查的控制系统。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内部控制制度审计是指省公司各级审计机构对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健全性、符合性、有效性进行的调查、测试、评价和建议。包括对与会计记录、会计业务处理直接有关的会计控制系统和间接有关的管理控制系统的审计。 第四条内部控制制度审计的目的是通过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性及有效性等所进行的检查、测试、评价和建议,促进企业完善控制制度,达到保证企业资产资金安全完整和经济信息正确可靠,提高管理水平和经营效率,确保既定经营方针目标的实现。 第五条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制度; 2.债权管理和核算内部控制制度的审计要点; 3.存货管理和核算内部控制制度的审计要点: 4.投资管理和核算内部控制制度的审计要点: 5.固定资产管理和核算内部控制制度的审计要点。 6.在建(技改、大修)工程管理内部控制制度; 7.负债管理和核算内部控制制度的审计要点; 8.损益管理与核算内部控制制度; 9.电(热)力、其他产品营销管理内部控制制度; 10.成本管理内部控制制度;

11.生产经营内部控制制度; 12.安全管理内部控制制度; 13.人事、劳动工资管理内部控制制度; 14.预算管理内部控制制度 15.经营合同招投标管理内部控制制度; 16.多种经营及预算外收入管理内部控制制度; 17.其他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 第六条内部控制制度审计的主要内容 1.健全性:内部控制制度是否覆盖了企业生产经营的全部过程、所有部门、岗位和个人;主要关节点是否得到了严密有效的控制;企业授权是否明确。 2.符合性:内部控制制度是否符合国家有关的经济法规、政策和制度;是否符合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则;是否符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 3.有效性: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得到了完全有效的执行。 第七条内部控制制度审计的程序与方法 一、检查与初步评价 (一)了解制度 在审计的准备阶段审计组应了解被审计单位内控制度系统以便能对之作出初步的评价。对内控制度系统了解的方法与手续如下: 1.利用原先的资料由于内部控制制度通常变动不大,审计人员应充分利用前次审计所掌握和了解的资料,节约审计资源。 2.询问询问是了解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系统的主要方法之一。询问时应注意询问对象的不同层次,职工、管理人员、中层干部和领导者都应有一定的比例。 3.收集被审计单位内控制度系统的文件记录。 4.凭证和记录检查审计人员可以通过检查真实、完整的凭证和记录,详细了解文件中所记录的内容。 5.现场观察审计人员可以选择正在进行的经济业务或观察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号——评价审计过程中识别出的错报应用指南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51号 --- 评价审计过程中识别出的错报》 应用指南 (2010年11月I日发布) 一、错报的定义(参见本准则第三条) 1.错报可能由下列事项导致: (1)收集或处理用以编制财务报表的数据时出现错误; (2)遗漏某项金额或披露; (3}由于疏忽或明显误解有关事实导致作出不正确的会计估计; (4)注册会计师认为管理层对会汁估计作出不合理的判断或对会计政策作出不恰当的选择和运用。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11号一财务报表审计中与舞弊相关的责任〉应用指南》列举了由于舞弊导致的错报的例子。 二、累积识别出的错报(参见本准则第六条) 2.注册会计师可能将低于某一金额的错报界定为明显微小的错报,对这类错报不需要累积,因为注册会计师认为这些错报的汇总数明显不会对财务报表产生重大影响。“明显微小”不等同于“不重大明显微小错报的金额的数量级,与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21号一计划和执行审计工作时的重要性》确定的重要性的数量级相比,是完全不同的(明显微小错报的数量级更小)。这些明显微小的错报,无论单独或者汇总起来,无论从规模性质或其发生的环境来看都是明显微不足道的。如果不确定一个或多个错报是否明显微小,就不能认为这些错报是明显微小的。

3?为了帮助注册会计师评价审计过程中累积的错报的影响以及与管理层和 治理层沟通错报事项,将错报区分为事实错报、判断错报和推断错报可能是有用的。事实错报是毋庸置疑的错报;判断错报是由于注册会计师认为管理层对会计估计作出不合理的判断或不恰当地选择和运用会计政策而导致的差异;推断错报是注册会计师对总体存在的错报作出的最佳估计数,涉及根据在审计样本中识别 出的错报来推断总体的错报。《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314号一审计抽样》规定了如何确定推断错报和评价样本结果。 三、对审计过程中识别出的错报的考虑(参见本准则第七条和第八条) 4.错报可能不会孤立发生,一项错报的发生还可能表明存在其他错报。例 如,注册会计师识别出由于内部控制失效而导致的错报,或被审计单位广泛运用 不恰当的假设或评估方法而导致的错报,均可能表明还存在其他错报。 5.抽样风险和非抽样风险可能导致某些错报未被发现。审计过程中累积错 报的汇总数接近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21号一计划和执行审计工作时的重要性》的规定确定的重要性,则表明存在比可接受的低风险水平更大的风险,即可能未被发现的错报连同审计过程中累积错报的汇总数,可能超过重要性。 6.注册会计师可能要求管理层检查某类交易、账户余额或披露,以使管理 层了解注册会计师识别出的错报的发生原因,并要求管理层采取措施以确定这些交易、账户余额或披露实际发生错报的金额,以及对财务报表作出适当的调整。例如,在从审计样本中识别出的错报推断总体错报时,注册会计师可能提出这些要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